您的位置: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随笔 > 

语文教学的现实尴尬和症结所在

栏目: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随笔
时间:2019-01-16 14:04:05

《语文教学的现实尴尬和症结所在》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随笔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一、 从几个课例说起。
   课例一:关雎。老师提出了很多问题让学生讨论,有些问题不是学生该讨论的问题(如:如何做个好男人,如何做个好女人,如何处理家庭关系等等)。
    课例二:“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老师围绕一个学生因为做了好事被他人误解责备的事情与学生展开讨论,从而得到结论“当救助他人遭遇责难时,要做到:既救助他人,又保护自己”,最后大量引用名句,师生朗诵抒情性诗歌结束。听课老师质疑:是语文课还是思品课?
    课例三:“尊严”,老师在教学结束时领着学生表态,喊口号。
    二、 语文教学的现实尴尬和症结所在。
    1、语文教学:
    简单的知识(能力)点;活动(题目讲习、训练、反复训练含测试);三维目标。考试说明;教辅用书;(教学应是教学的一个由头,不是教学的主体内容);瞄准考试和分数的简单机械的操作。所谓“育人”,实际是思想政治说教充斥(大言欺人)却又毫无效果或者有负面效果的宣讲。不讲逻辑,没有理性,只有观点,只求政治上正确,没有理据,甚至没有灌输者自己。
    语文学科(课程、教材)十分光鲜的设计和导向,奇特的主题单元,实际是思想品德灌输加上分数应试“二合一”的怪胎。
    2、语文教师:
    学生不崇敬、家长不待见、校长不在意、自己不自信的边缘人、零余者。
    你的语文老师姓甚名谁?你最喜欢的学科和老师?
    多少年后还有多少学生会念起语文老师?
    3、问题症结
    20余年前的矫枉过正:人文主义思潮下对于当时语文教学的反思和批判:语文课效果不彰的症结所在?
    语文课程改革和语文课程标准对于人文性的推波助澜;
    语文教材主题单元的编写原则、思路和体例安排;
    院校专家、教科研人员呐喊助威;
    语文老师“与时俱进”、应声而起;
    现代教育技术对于人文学科的冲击和影响;
    校本研究制度的曲解实行导致语文教学学理科化、完全技术化;
    部分被误认为是课改理念的教学方式方法的误用误导,使得语文课堂突然寡味;
    被炒作而风行的某些教学模式特别是应试模式狂飙突进,横扫千军如卷席。    具体现象列举:
    第一, 语文课堂:思想、文化、精神等素养和品德教育的“道场”(“大话精”)?语文教学有色无味。
    泛人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统一的落实异常艰难,找到平衡点“难于上青天”
    对语文课程理解的偏差:有人说,语文教学要回到孔子的教育。但孔子教的是“语文学科”吗?那恰恰是宣传儒家哲学的传经布道。
    伪善和伪崇高,让少量语文老师德行低下的负面暴露无遗;
致命的问题:这样的教育,有什么效果?正面的还是负面的?这样的教学,既少有“语”,也难见“文”,是语文教学吗?
    第二, 小组合作:让语文问题的解决直指答案和结果,让语文教学索然寡味。
    小组学习不一定是合作学习,正好像围绕问题的课堂研讨跟“探究学习”没有什么关系一样;
    这时候的小组学习是必须的吗?不研究和思考为什么要小组?小组学习应该发生在什么时候?
    一种招牌和幌子,以显示自己对于课改的紧跟。
    老师的作用、价值和地位呢?
    少量优秀生的秀场、演兵场;
    讨论的目标是直接指向问题的答案,几乎谈不上有什么过程,一是众生的功利使然,二是学习者自身的能力所限。
    第三,天量训练:课堂成了语文应试的演兵场,让语文学习极度乏味?
    语文教学“练习化”,语文教学理科化,(临考前的应试训练可能是必要的,假如整个的课程学习沦落如此,还有什么语文的特点呢?)
    很少学生定下性安下心来享受一两次少功利的真正意义的阅读。
    学生为什么不喜欢阅读?我们喜欢什么样的阅读?(语文老师有多少人还喜欢阅读,还坚持阅读?我们为什么不阅读?)
    第四, 杂色交响:一幕四不像的“东北大舞台”?让语文课堂有声无味。
    现代的手段是不是就能代表现代教育?
    为什么需要多媒体?多媒体融入教学的价值取向究竟是什么?
    快餐和速配,哪里还有静心品读和研讨文本的时空和精力?
    三、 什么是“语文味儿”?
    “味儿”    “风味儿”:个性、特点、特色、风格    “品味”:耐人寻味,齿颊余香,回味,(余音绕梁、荡气回肠)
    语文味儿:语文课堂学习活动中,体现出来的语文知识、能力和素养学习、培养,养成的一种过程,一种个性,一种品质。
    四、 语文味儿从哪里来?
    第一, 语文味从正确的语文教学定位来。
    课堂上,师生更多地从工具价值的角度,从“语”和“文”的角度,从“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角度,来研究文章,研究语言,研究理解和表达,以实实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
    课堂中有如此立意,有了这一扎实的过程,人文性便在其中潜滋暗长了;
    既然很难有办法找到一把统一的尺度,平衡的策略和明确的标准,退而求其次,这可能是最好的选择,也是唯物主义的态度。
    这些年,针对语文教学中所存在的机械灌输知识条文的弊端,我们比较强调教学中的感悟、理解和兴趣,但确实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忽略必要的知识的讲授,基本能力的训练,语言材料的积累与习惯的养成。这里,还有一个或许是更为根本的问题:语文教育改革最终效果应该体现在哪里?衡量语文教学成功与否的基本的标准是什么?我想,是要表现为每一个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实实在在的提高,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感悟力、理解力、想象力、审美力的实实在在的提高,从而达到人的精神的实实在在的成长。
                             ——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读》
    第二,语文味儿从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来。
    让教师和学生回归真正的语文教、学状态(常识、本真、规律)
    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上让学生自己读教材;自己产生问题,自己质疑;
    老师在课堂中变主动为被动,守株待兔,侍疑而起。
    这样教:告诉和陈述;示范(呈现理解过程、思维过程并加以提示、小结:谁还能够?);引领和指导(显隐的方法:谁是庖丁?)
    第三,语文味从优秀的教学文本来。
    对现实语文教材的二次加工;
    自选自编优秀的语文教学文本;    呼唤现实语文教材编写体制的改革。    第四,语文味从语言点的品味来。
    尽洗铅华,尽削冗繁,让学生始终亲近文本,在对语言的亲近和体贴中获得母语的滋养,从而学会语言,学会理解和表达。
    关注文、段、句、词,关注语言本身,脚踏实地,落地生根。
    关注是品味语言,揣摩和感悟语言背后的东西,琢磨语文表达的规律和艺术。
    第五,语文味从科学的教学的教学方法来。
     1、课堂中的细读和留白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常常,“不教”也许恰恰是最好的“教”。
    有时,仔细的分析研讨,可以带给学生全方位即时的滋补;有时留下一些“空白”,恰恰是留给学生一片“生成”的蓝天。
    好文章特别是文学应该静静地细读、品味,不惜花多的时间,如小学的古诗,初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
    含苞待放、青翠欲滴、雾里看花、梦中情人等,那绝美的境界,点破说明就美感顿失了。
    2、全神听答之后的追问,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多元,引向纵深。
    参与者的身份,伙伴才有的平等,没有先知先觉的居高临下;
温和态度,宽容精神,而有学生的放松、自由、大胆的思考、思考和陈述;(放低身段、绝不强势、商量着办)
     3、优秀传统的学习借鉴。
    读背、积累观;
    推敲观:炼词炼句;
    例子观: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查考观:鲁四老爷家的《康熙字典》;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红楼梦》研究中的“索引”派;
    阐释观:注、解、传、疏、评等。
    第六,语文味从语文老师的书香味和书卷气来。(学科素养、教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阅读成为生活习惯、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进而喜欢写作。(老师,今天你还读书吗?)
    思考:读而思之,思而写之,行而思之;(今天,你还会发呆吗?语文老师的理解、主张和最优的行动从哪里来?)
    思考,比阅读更重要。
推荐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随笔
  • 小学语文课后作业个性化设计的实践与研究(实施方案)
    小学语文课后作业个性化设计的实践与研究(实施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而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的知识基

    07-22
  • 在铺垫中解决难点——三年级《秋天的雨》教学
    在铺垫中解决难点——三年级《秋天的雨》教学

    《秋天的雨》是一篇语言文字非常优美的文章。题目虽是《秋天的雨》,其实写的是秋天。作者只不过是以秋天的雨为线索巧妙地将秋天众多的景物串联起来。文章向我们展示的是一幅美丽与丰收的画面。 在这节课中,潘老师在初读课文时让学生找找作者对秋天的雨是社么感受,把感受的句子划下来,在交流后,板书也有意识的以总分的结构展示,为下节课的概括训练做了很好的铺垫。要知道概括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难点。从三年级起,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是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练习概括就是在训练抽象思维。三年级抽象思维刚起步,特别需要形象

    07-22
  • 运用音乐,突破重点
    运用音乐,突破重点

    《月光曲》这是一篇意境优美的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 其中皮鞋匠静静地听着这一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这一段文字中既有实在的事物,又有由事物引起的联想。在教学中,除了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语,通过朗读、品悟让学生读懂,读明白。我还借助音乐的手段,帮助学生来领悟。当《月光曲》的音乐响起,在皮鞋匠眼中出现的月亮、大海,仿佛也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天高云淡、月朗星稀,平静的海面上洒满了银光,这时月下的一切是那么幽静。月亮穿过一缕一

    07-22
  • 教会学生品改作文——学《小学语文教学建议》有感
    教会学生品改作文——学《小学语文教学建议》有感

    昨天我和教研组的同伴一起学习了,《浙江省小学语文教学建议》30条的意见。学习后,感受颇深的还是关于小学作文教学。小学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老师的艰难与痛苦的职责。从学生的苦恼写作到老师面对未同嚼蜡的折磨似的批改,都让老师很难释怀。学生不好受,老师也不见得好过。 长期以来,学生写作文,一交了之,留给老师去批改。而老师呢,单纯的搞书面批改,改呀,评呀,煞费了苦心才把一大堆的作文本改完。殊不知本子发回学生后,他们不瞧红笔满篇的所谓精批细改,而一看分数就置之不理。教师的千辛万苦就这样付之东流。 要解决作文教学中的这

    07-22
  • 小议农村语文教学劣势
    小议农村语文教学劣势

    劣势一:语文学习场所缺失。 城市是一个地区经济文化的中心。博物馆、大型图书馆、新华书店、青少年活动中心、书画院等文化场所都集中于此,给城里学生提供了学语文的硬件设施,方便了城市学生看书、买书、查阅资料来扩大知识面。且近年来,各文化场馆还加大了软件建设力度,不定期地请专家来举办文学、艺术、学习等各类讲座,举办各种读书活动,丰富了城里孩子的语文生活。无形中,也拉开了城乡语文差距。相比之下,农村学生的学习环境就惨不忍睹了。除了熟视无睹的田野外,就是供打工青年消遣的言情武侠书店,学校的藏书捉襟见肘,远远无法满足学

    07-22
  • 寓言中对寓意的理解——《伊索寓言》教学反思
    寓言中对寓意的理解——《伊索寓言》教学反思

    寓言,是一种讽喻或寄托的故事,是一种形象与寓意相结合的文学体裁。严文井曾说: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离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那么,寓言教学如何能引导学生的理解由表及里走向深刻?如何让寓意的揭示水到渠成而不是牵强附会?如何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思维得到发展?在这里,结合我个人的教学经历,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首先是对寓言的认知,寓言是通过角色出人意外的语言、行为、思想方法,构成一个完整的耐人寻味的小故事,要儿童能概括出寓意,就必须充分地感受寓

    07-22
  • 课堂的优化与创新
    课堂的优化与创新

    11月4日,五队小学与百禄小学就全优课堂进行了交流活动。在交流活动中,我聆听了百禄小学的施海丽老师的一节语文课,听完以后让我感想颇多,也学到了很多东西。 施老师上的是四年级的《普罗米修斯盗火》一文的第一课时。她是运用灌南县提出的全优课堂的教学模式。本节课确定的教学目标是1、正确认识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就整个教学内容来看,她主要安排了学生认读生字,理解几个词语,指导学生读好课文(重点是指导读好几句话)。 纵观教学流程,她的课让人觉得很实在:为了让学

    07-22
  • 四年级语文寓言《纪昌学射》听课点评
    四年级语文寓言《纪昌学射》听课点评

    昨天有幸聆听了全小才工作第二年的陆佳平老师课,感慨颇多。认识陆老师是缘于她第一年工作时在我校交流,那时就感觉她是一个能干、睿智的女孩,今天一堂课听下来,发现经过一年锻炼的她,在教学上已进入门道开始有自己课堂风格,思路清晰、课堂驾驭能力强。 陆老师上的是寓言《纪昌学射》一课。寓言,一种十分生动、有趣的文本,其中的趣味就在于能通过一个很小的故事,讲述一个很大道理,因此它又被誉为理智的诗、和穿着外衣的真理。 但,寓言是一种比较难教的文体,难就难在如何让学生通过理解故事,来感悟故事中蕴涵的道理,当然感悟的过程是要

    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