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随笔 > 

语文教学视域下儿童文学阅读的若干关系

栏目: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随笔
时间:2019-10-15 16:18:38

《语文教学视域下儿童文学阅读的若干关系》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随笔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曹文轩    摘要:以语文教学为中心,以儿童文学为范畴,要处理好阅读的四个关系。第一,堂内阅读与堂外阅读。如果只将语文堂内阅读当成阅读的全部,学生要学好语文是不可能的。一个人的语言理解能力,对语感心领神会般的把握,叙述和阐述这个世界的能力,所有这一切都依赖这个人进入并沉浸到广泛的阅读中去。当一名语文老师意识到堂外阅读是永远的、无边无际的,他的语文课可能也就达到了一种理想的境界。堂内阅读只是阅读的一部分,甚至是有限的一部分,就阅读而言,语文的课堂要多大有多大。第二,规定性阅读与非规定性阅读。看似与功利主义完全剥离的阅读是必需的,是堂外阅读的主要部分。其实,阅读者在进行“无牵无挂”的阅读的时候,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都在暗中与语文学习紧密相连。第三, 语文意义上的阅读与文学意义上的阅读。希望学生首先做一个纯粹的文学作品阅读者,享受一篇文学作品给他带来的美学快感,然后再进入语文程式上的阅读。第四,对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对非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维护童年,保卫童年,这是儿童文学特有的功能。但是同时我们也要想到,孩子是需要长大的,必须有超越童真、童趣的境界,另一样的境界召唤他们化蛹为蝶。

  关键词:语文教学;儿童文学;阅读;关系

  我们在不断地谈论关于阅读的话题,也许这个高频话题的背后,存在着一个阅读状况不佳的事实。我们强调甚至大声疾呼的结果是阅读状况有所改善,但从来没有从根本上得到好转。这个世界上有成千上万的问题,最终发现我们这些问题的提出与解决都要通向阅读,几乎没有一个问题与阅读无关。这个道理我们都懂, 但懂未必就能付诸行动,阅读的状况终究未能在关于阅读的高谈阔论中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话说到此处我们要澄清一个事实,虽然全民阅读的状况不佳,但是中国的中小学,特别是初中、小学的阅读状况可能是属于这个世界上先进行列的。与成人泛泛谈阅读的意义不一样,广大中小学将阅读演化为一种制度,一种必需的、可以量化的实际行为。促成如此局面, 除了上上下下都在强调阅读的意义,广大中小学的师生在心中认可了这些意义之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语文学习观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一被推崇的语文观是以前没有的,即语文学习必须建立在广泛的阅读之上,而且,阅读直接被纳入语文教育教学的评估体系。这也许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语文理念,这一理念无疑是恰当的,必将被载入中国当代语文教育史。

  下面我以语文学习、语文教学为中心,以儿童文学为范畴,谈谈阅读的几大关系。

  一、堂内阅读与堂外阅读

  几年前,我在谈及一个语文老师怎么样才能讲好一门语文课的时候打过一个比方——语文是一个山头,攻破这座山头的力量,并不在这座山头,而是来自其他山头,其他山头屯兵百万,必须广泛调集其他山头的力量,才能最终将语文这座山头攻克。

  一位语文老师手拿一本语文课本,如果这就是语文教学的全部,想把语文课讲好几乎是不可能的。对语文教材的阅读,自然属于堂内阅读,但堂内阅读的质量是由堂外阅读的质量决定的,一个语文老师的堂外阅读越广博,他对语文文本的解读就越丰富深入,堂外阅读在无形中给他增加了若干阅读课文和解读课文的视角和若干话语资源。如果一名语文教师仅限于堂内阅读,哪怕这种阅读是特别精细的甚至烂熟于心,他也不能对语文文本做出理想的解读,因为他需要一种发现文本的眼力,而这种眼力来自堂外阅读。

  一名语文老师的堂外阅读早在堂内阅读之前已经开始了,而当一本语文教材讲解完毕, 堂外阅读仍在一如既往地进行,这是为下一本语文教材的讲解做更好的准备。当一名语文老师意识到堂外阅读是永远的、无边无际的,他的语文课可能也就达到了一种理想的境界。堂内阅读只是阅读的一部分,甚至是有限的一部分,就阅读而言,语文的课堂要多大有多大。

  对学生而言,堂外的阅读一样是必需的, 一个学生如果只将语文堂内阅读当成阅读的全部,要学好语文是不可能的。一个人的语言理解能力,对语感心领神会般的把握,叙述和阐述这个世界的能力,所有这一切都依赖这个人进入并沉浸到广泛的阅读中去。我们不可能找到一个例子 —— 一个学生只是读语文课本,语文课本是他唯一的阅读图书,而他的语言学得很好。如果是这样,那所谓的好,大概也就是在老师的讲解之下,获得了一些有关语文的知识而已,而这种狭义的好,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水平。当一个有着理想的堂外阅读的语文学习者,遇上了一个有着理想的堂外阅读的语文解读者——语文老师,那么会发生什么情况呢?语文学习者获得的绝不是“1+1=2”的结果,这个结果不可能是简单的加法就能够准确计算的,因为那位老师会使这个学生的知识发生他自己都不能控制的裂变和繁殖,而这位语文老师也因为拥有这样的学生,自己的知识也会发生裂变和繁殖, 他们一路前行,走向语文的上佳境地。

  二、规定性阅读与非规定性阅读

  对语文课文的阅读肯定是规定性阅读,一个学生必须进行阅读,并且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阅读,而是一种有明确指向、明确要求和明确任务的阅读。这种阅读具有功利性(这里的功利性并无贬义),这种阅读是可以被检验的,老师通过课堂提问、考试等方式检验一个学生是否完成了语文所设定的各项指标。这种阅读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非自由的阅读,当然一个智慧的语文老师可以营造出一种快乐的自由氛围,让学习课文的学生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之下,心情愉悦地完成了对课文的学习。

  我们现在谈论的规定性阅读,不是在堂内阅读的范畴内谈论的,而是在堂外阅读的范畴内谈论的。堂外阅读分为规定性阅读和非规定性阅读,所谓的规定性的堂外阅读,就是指那种与语文学习直接挂钩的阅读,具有明确的指向性。比如学习一篇取自萧红作品(节选她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的课文时,为了更好地学习,有必要让学生在堂外去阅读萧红的整部作品,只有阅读整部作品,我们才有可能完成这篇课文的学习任务。而且,不只是一般性的阅读,是带着若干问题来阅读的:老师要带领学生,首先搞清楚为什么节选了这一段,而不是那一段作为课文,这一段作为课文的文字, 在整部作品中处在什么样的位置……许多答案, 许多更充分的解释,需要从整部作品的阅读中找到。这只是一种情况。还有其他若干情况, 比如,一篇2000 字的课文是从一篇5000 字的文本中删减改体而成的,我们就有必要让学生去阅读那篇没有被删减的原文,让学生注意到被删去的3000 字是什么样的3000 字,让学生通过比较感觉到删减、改写作为一种方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呈现效果,甚至可以让学生尝试着评价删减、改写是否成功,带领学生去感悟2000 字的叙述与5000 字的叙述是如何成功的。

  诸如此类的阅读,便是规定性的阅读,尽管是在堂外进行的,但与堂内的阅读并无本质差异,有时在时间的花费上,比堂内阅读还要多。堂外阅读大量的应该是非规定性的阅读, 这种阅读从外表上看不与任何一篇课文挂钩, 看不出它与任何一篇课文有任何关系。对于这部分阅读而言,语文老师可以对学生选择图书有所指点,明确告诉学生,天下图书汪洋大海一般,但不是所有图文都值得花宝贵的生命去关注的,做人要聪明,选择图书也要聪明,要与一流图书亲近,要与经典亲近,等等。学生的阅读应当是高度自由的,没有任何预置的任务,没有任何压力,阅读只是出于喜欢,出于享受阅读的欲望,这也许是一个纯粹的阅读。此时,阅读者并无语文意识,他根本就没有将阅读与他的语文学习联系在一起!所有语文老师都要意识到,这种看似与功利主义完全剥离的阅读是必需的,是堂外阅读的主要部分。其实,阅读者在进行如此“无牵无挂”的阅读的时候,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都在暗中与语文学习紧密相连,于是,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间得到了语感的培养,懂得了各种各样的修辞, 甚至老师未讲解的时候,他就自然有了完整的语法,说话写作文再也不会出现语法错误。

  规定性阅读与非规定性阅读,构成了一个学生理想的阅读生态,两者是交替进行的,一定会互相发生作用。比如,在一次规定性的阅读中,语文老师曾要求学生注意课文中的风景描写,那么学生就有了风景描写的意识。在进行自由阅读的时候,尽管没有得到老师的任何指点、指令,当学生与作品中的一段优美风景相遇的时候,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风景描写, 也许还会立即用笔画下,甚至抄落在本子上。而进行这些的时候,学生是自愿自主的,没有感受到任何他者的压力,高度的自由感是一个学生能够进行自由阅读、一生阅读所必须有的心理基础。

  三、语文意义上的阅读与文学意义上的阅读

  如果我们面对一篇儿童文学作品,当它被作为课文选到了教材之中,那么如何对它进行阅读呢?我认为有两种不同的阅读方式,一种是在文学意义上的阅读,一种是在语文意义上的阅读,而这两种不同方式的阅读我们都需要进行。

  首先,我们要明白这是一篇文学作品,我们要引导学生对这篇作品进行正确阅读——那种对文学作品应有的阅读。这句话听上去有点奇怪,难道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还有不恰当的方式吗?事实上,我们对文学作品更多的是不恰当的阅读,或者说是一种不理想的阅读。

  我先从一部分语文老师对一篇文学作品的解读说起。我多次听中小学语文观摩课,感到受益匪浅。我曾经对我的大学同事讲,讲课讲得好的是中小学语文老师,而并非大学老师, 因为普遍而言,中小学老师懂得讲课的艺术, 而大学老师不懂。但我也有一些疑惑,其中之一就是我们有些语文老师在讲解一篇文学作品的时候并没有将它作为一篇文学作品来讲解, 而将它仅仅看成了一篇社会学的材料,虽然还是讲语文课的那一套,比如作品的主题思想等, 但他们在讲解的时候并无文学意识,我的意思是说,他们忘记了这是一部文学作品,即便是讲主题思想,也应当是在文学的范畴来讲,而不应该将所谓的主题思想当成一个纯粹的社会学问题。文学作品的主题是体现文学风格的, 真正的文学家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与一个社会学家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并不在一个层面上,如托尔斯泰是一个思想家,但托尔斯泰对社会问题的思考是一个文学家的思考。语文老师应当始终在文学的范畴内对作品的主题思想进行研究,并且这种分析不仅是对主题思想本身的分析,还包括甚至更重要的是,向学生讲解分析那个作家是如何用文学的方式去完成所谓的主题思想的,而且必须记住,对一部文学作品的分析,主题思想的分析只是一个方面,甚至是并不特别重要的方面,还应当花大量力气对它的生命价值、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这是一堂文学课”,这是一个语文老师要告诫自己的。

  一个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正确或者说恰当的阅读,几乎完全取决于老师。成年人可能会根据一些文学评论培养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和方式,而一个学生往往由语文老师来培养他的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和方式,在完成了对一篇文学作品的文学阅读之后,接下来要进行的阅读才是在语文意义上的阅读。当然,实际状况是有可能这两种意义上的阅读是同时进行的,但我认为可以分两步进行,先进行文学意义上的阅读,再进行语文意义上的阅读。希望学生做一个纯粹的文学作品阅读者,享受一篇文学作品给他带来的美学快感,然后进入语文程式上的阅读,因为这毕竟是作为一篇语文课文,或者作为与语文课文相关的文本而被要求阅读的。语文老师带领学生阅读一篇文学作品,可以从主题、细节、人物塑造、情节安排、氛围创设、写作技巧等方面去引导,而当回到语文程式的时候,他应当引导学生从遣词造句、比喻、烘托、起承转合等属于语文范畴的若干方面去阅读文本,其中语言文字必定是最重要的话题。语文老师要思考的是,如何通过对这篇作品的解读,通过一系列隶属于语文范畴的话题,使学生懂得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语感、叙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语言阐述显然是语文课的重要目的,就学生而言,他对一篇作为课文的文学作品的阅读,可能更容易进行文学意义上的阅读,而对语文意义上的阅读可能缺乏兴趣,这可能需要语文老师的引导。高超的语文老师能够做到既让学生好好地享受一篇文学作品,又能让他们在阅读文学作品的同时对语文充满兴趣。

  我总记着洪宗礼先生讲《孔乙己》的教学案例。他在带领学生阅读的时候,将文学意义上的阅读与语文意义上的阅读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他将《孔乙己》作为一个文学作品来加以解读欣赏,又将《孔乙己》作为一篇语文课文来加以解读。《孔乙己》有一段这样的文字,孔乙己对掌柜说:“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这句话里头一个“排”字很有 味道,很有说道。作为文学欣赏,这一“排” 字可讲可不讲,因为作为一篇文学作品还有其他可议话题,如中国小知识分子的处境、人生 的命运、人物刻画等。但作为语文课,对这一 “排”字似乎就不应放过、不可忽略。如何处理这其中的关系呢?为了让学生最准确地领会这一排字的妙处,洪宗礼先生启发学生全身心体 会“排”这个字的动作,在课堂上让学生掏出 几枚硬币,根据自己对“排”字动作的理解, 演示出孔乙己的动作。通过一番讨论,洪宗礼 先生顺其自然地将学生们带到了对这个动作最 准确的把握上,然后他解读了这个“排”字背 后的丰富含义:意味着孔乙己的经济地位与能 力,他很穷,贫穷到寒酸,他不可能做出一字 千金的派头,而只能算好了一个钱一个钱地去 花;可他又是一个小知识分子,小知识分子有 小知识分子的尊严和必要的体面,他不可能与 同样是贫者的普通劳动阶级一样,他不能粗野, 他的动作应当是文雅的、精致的,所以是“排” 出几文大钱而不是“扔”出几文大钱。这便进 入了修辞性的阅读、语文意义上的阅读,而如 此阅读,倒有一种可能,这便是进行了一种更 精致的文学阅读。

  四、对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对非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

  儿童文学创作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儿童与妇女“被发现”之后而逐步形成的,文艺复兴既发现了人,还发现了“小人儿”,就是未长成大人的人以及女人。这是人类文明史的重大里程碑, 从此以后儿童哲学、儿童心理学开始了书写,这些书写使我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儿童在心理结构、认知方面与大人有着很大的不同,而在此之前数百年,上千年,我们都将这一切忽略了,因此导致了儿童的教育方面长久扼杀个性, 把成人的认识与世界观强加于他们的局面。

  儿童是否喜欢阅读儿童文学?可以这样回答,是。儿童文学是一种回归儿童,尽量与他们的天性相结合,反映他们的心灵世界的文学。阅读这些为他们量身定制的文学,对他们而言不仅是合适的,更有利于他们的成长。关于要阅读儿童文学的理由,我们可以用一本一本的专著加以论述,事实上这些论述已经如山似海, 儿童文学在世界范围内早已经成为一个有体系有边界的完整的学科。小学、初中将儿童文学作为语文教材的重要的文本资源无疑是正确的, 儿童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是应当的、正确的选择。

  话说到此处,我们必须阐述另一个观点了, 儿童文学并非而且不应该成为儿童的唯一的阅读选择,让儿童去阅读特定为他们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这个判断是偏颇的,甚至是极端和荒谬的。我们见到了这样的民间语文读本,它的全部文本是清一色的儿童文学,作为一种民间语文读本,做如此尝试无可非议,这只是在强调儿童文学对于儿童的意义,我们非但没有任何理由反对,而且应当给予高度的评价,因为他把最好的儿童文学作品呈现给了那些暂时对作品高下没有判断力的儿童,免去了他们与三流末流的儿童作品相遇造成时间、智力的大量浪费的困局,但我们不可由此推导出一个有效的判断——语文教材就当如此编排,儿童就应当专门读儿童文学。

  我去学校讲学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老师、家长求助于我,让我给他们的孩子开一份儿童文学的阅读书目,在他们看来这是孩子阅读的全部。此时我就会直截了当地告诉他们,儿童不可只读儿童文学,而且儿童不可只读文学, 儿童可以读一切他们可以读的书。家长、教师听到如此说法,有的呈现出一番醒悟的神态, 有的只是一脸困惑。为了刺激他们思考,我还极端地对他们说,儿童甚至可以不读儿童文学,儿童为什么一定要读儿童文学呢?他们愈发显得困惑了。我就对他们讲,你想,曹雪芹时代有什么儿童文学可供他阅读?没有。可曹雪芹的成长也没有因为没有什么儿童文学而受到影响,不仅好好的,还为我们写了一部辉煌的《红楼梦》。还有鲁迅,他倒是与儿童文学有关,他与俄国儿童文学作家爱罗先珂关系密切, 可他的童年时代没有我们现在所谓的儿童文学的,鲁迅不也成了伟大的思想家、伟大的文学家了吗,似乎也没有什么人格缺陷,不仅没有, 还被我们誉为人格高尚。我知道我的这番言词有点荒谬:曹雪芹、鲁迅时代是没有儿童文学, 那是没有办法的事,可是现在有了,有总比没有的好;还有你怎么就没有想到,如果曹雪芹、鲁迅若能在他们的童年读到安徒生的童话,他们的童年会不会更美满幸福一些,还有他们的人格会不会更健全一些呢?如果能读到《夏洛的网》《时代广场的蟋蟀》,肯定会成为他们美好的回忆……

  我之所以那么极端地发问,其目的只是想让他们思考一个问题:儿童若将儿童文学作为唯一的阅读文本是否合适?是否存在一些问题呢?我最近要编一本书,从世界著名的长篇小说中切出来的若干短篇,自然是成人文学,但是为孩子们编的,可以不可以呢?让孩子们读一读哲学,为他们写的哲学,可不可以呢?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西方哲学教材,这个教材就是用于中学生的。

  维护童年,保卫童年,让一个孩子完美地度过他的春季,这是儿童文学特有的功能。但是同时我们也要想到,孩子是需要长大的,他不可能永远停留在童年,一辈子停留在所谓的童真、童趣之中,必须有超越童真、童趣的境界,另一样的境界将召唤他们化蛹为蝶。

  (本文依据作者于2019 年3 月21 日云南昆明“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的讲学稿整理。)
推荐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随笔
  • 《想吃苹果的鼠小弟》(绘本)听课感想
    《想吃苹果的鼠小弟》(绘本)听课感想

    真好,又有机会听了两节语文课,围绕着口语与习作为主题的两场盛宴,让我喜欢得不得了。 一看到严老师教学的课题《想吃苹果的鼠小弟》(绘本)就觉得特新鲜,自己孤陋寡闻,不知绘本所谓何意,就万分渴望听这节课了。这种看图、说话、想象三者合为一的教学方式,让我大饱眼福。课堂上严老师那充满童趣、亲和力的声音无不吸引着每一位小朋友。孩子们在严老师循循善诱的引导下,仿佛就是那只不肯放弃非得吃到苹果的鼠小弟了。孩子们喜欢这种语文教学方式,想把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和同伴们交流,想说,愿表达,就愿驰骋在想象的天地里,说着他们眼中的鼠

    07-22
  • 《肚子再也不疼了》习作教学随笔
    《肚子再也不疼了》习作教学随笔

    我觉得,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辅导孩子写作时,尤其是编写童话故事时,应该时刻不忘:鼓励孩子大胆发挥想象力。 因为儿童的想象力是无穷的。虽然他们的生活知识狭窄,但是爱幻想,爱听童话故事、神话故事、传奇故事,尤其是爱听童话故事,对大自然和动物有着浓厚的好奇心。只要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创设新奇有趣的写作情境、启发其想象力,让他们感受到作文课不是枯燥乏味的,那么学生表现出的创造力是出乎老师意料之外的。我在教学小学语文苏教版第六册习作8《编一个童话故事》时,我首先让学生自学例文《肚子再也不疼了》,接着揭示本次习

    07-22
  • 第八册语文园地六习作(人教社新课标版)
    第八册语文园地六习作(人教社新课标版)

    【航向标】乡间的小路上,你会闻到瓜果的芳香;夜晚的池塘边,你会听到青蛙的歌唱;辽阔的草原上,你会看到成群的牛羊把自己最想写的内容写下来。可以写自己经历的,也可以写听到的、看到的或想到的,可以是景物、人或事,也可以是感受或体会。写的时候,把要想写的内容表达清楚,还要注意运用积累的优美词句。写完后认真读一读,改一改。 【指指点点】 1.注意这次习作的环境与范围。 2.注意用好积累的优美词句。 3.展开适当的联想,抒发真实的感情。 【指点江山】 乡村生活是妙趣横生的,乡村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乡村生活是令人陶醉的。

    07-22
  • 尝试着二三年级的作文教学
    尝试着二三年级的作文教学

    最近我在尝试着作文教学,工作以来一直都没有在这个领域研究过,所以作为一个初学者,总是非常担心自己能不能教好作文。 看了一些文章,新课程下提倡快乐作文。 作了简单的理解,先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觉得写作是一件有趣的事儿,不要因为要写作文而产生很大的负担。再者,在寻找写作素材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轻松,让大家都有话可说,有话可写,都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观点。最后,当然还要提高写作的能力,比如语句的表达,词语的运用,还有一些语言之间的逻辑关系等等。 因为要教二三年级,属于低段写作的起步阶段,以写话,写片段为

    07-22
  • 学生习作点评《我终于见到了大海》
    学生习作点评《我终于见到了大海》

    学生习作选 我终于见到了大海 七(2)班 林 晓 静 小时候,我常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我不解的问妈妈,她说:是海!哦,山那边真的是海吗?于是,我带着心中的疑惑和想望,千辛万苦地爬上了那个山顶,而上面却不留一点儿情面,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刺眼的零分! 后来,我才明白: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就这样,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慢慢地发芽,直到长成参天大树。或许曾经因为不是梦寐以求的景象而感到遗憾,从今以后,我不会放弃,会坚持不懈地努力攀登。 我穿过林间小道,爬上一座座陡峭

    07-22
  • 九月份语文教学反思
    九月份语文教学反思

    要月考了,这意味着我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也快要1个月.反思我这一个月的语文教学,我认为我主要存在着下面几个问题. 首先,一堂课重点的把握存在问题,这堂课我打算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而这个目标的实现我打算采用哪些策略.在这个方面我有很大的欠缺. 其次,课堂讲解中的过渡语句缺乏,只是生硬地从这个话题直接到另一个话题.没有搭好台阶让自己一步一步下来. 再次,课堂的有效教学有不足.点名发言的就那几位同学,并没有让更多的,甚至是全班同学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没有实现一种有效教学. 最后,板书问题.如果这节课的知识点较散

    07-22
  • 课外资料的有效链接——简谈毛海燕、韩勇中老师语文课带来的思考
    课外资料的有效链接——简谈毛海燕、韩勇中老师语文课带来的思考

    新课程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到出现了不少的阅读链接内容,不经意地分布在课后、拓展平台等中,悄无声息地向我们传递着内外结合的大阅读观。它刷新了教学中惟教材论的狭隘观念,刷新了阅读教学中以课教课的封闭行为,也刷新了学生孤立单一、缺乏联系与整合的阅读方式。如何开发和利用课外资料,实现其与文本阅读的有效链接,使阅读教学从过度预设、封闭和垄断转向生成、开放和整合的一种飞跃,使课堂开放而有活力,是我们语文老师所共同思考并实践着的话题。在这次的与天妃小学教学联谊的五年级组的课堂里,我们欣喜地看到无论是毛老师还是韩老师都在教

    07-22
  • 《威尼斯的小艇》:第一次感受语文的诗意
    《威尼斯的小艇》:第一次感受语文的诗意

    很多时候,我都感觉自己是一个凌乱的人。凌乱地思考、凌乱地写作。直到自己开始从事一项不该凌乱的事业(不知这样讲是否妥当),于是不免有些痛苦与不适应。但一路走来,我第一次如此细心地收集记录的点点滴滴却让我感觉到从未有过的欣喜。今天,当我在整理这个学期三次公开课的七份教案和相关材料时,内心的感受是复杂的。这些洁白的、散发着油墨香的纸记录着我人生太多的第一次。 《威尼斯的小艇》:第一次感受语文的诗意 从选课文到汇报上课,我初次体验到一堂好课是怎样磨成的。前后三次教案的修改,让我理解语文教学艺术的技巧性。前后三堂课

    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