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幼儿教师 > 幼儿园教师读后感 > 

关注生命、有效教学——读《学校转型中的教学改革》有感

栏目:幼儿园教师读后感
时间:2015-10-15 19:29:07

《关注生命、有效教学——读《学校转型中的教学改革》有感》可能是您在寻找幼儿园教师读后感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学校转型中的教学改革》一书,让原本阅读比较狭隘的我,对教育改革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翻阅此书,就如行走的历史长河中,以当代人类社会与国际教育改革趋势为背景,将历史、现实与未来联系起来,一系列中国基础教育学校变革的问题,清晰的呈现在眼前。看完此书,也是对自己教育工作在一些理论知识上的一个弥补吧。

每当社会发生重大变化,都会带来学校教育、进而深入教学的改革。这本由吴亚萍、庞庆举著的《学校转型中的教学改革》以社会变革背景下学校转型中的教学变革为研究主题。全书从“教学”概念在我国形成的简述始,继而以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中的教育及学校教学改革为鉴。然后,将当代国际学校教学改革的趋势作为背景,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影响的学校教学改革研究。在此基础上,将全部的重点放在对我们从事15年之久的“新基础教育”研究中教学改革的深度阐述上。旨在通过以上论述,初建社会转型中学校教学改革时空意义上的概括式认识,并通过“新基础教育”的重点分析,表达我们新的对当代我国学校教学改革的系统认识。

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对于基础教育整体了解还是不够全面的。书中提到的一些具体的教学改革实例列举让我对于我国学校教学改革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基于从事工作的实质与年限,第三编“新基础教育”研究的教学改革方面的内容,更能引起我的关注。同时,作为一名小学生家长,一名幼儿园教师,会有着很多的思考。

生命成长的价值追求

在教育改革过程中,我们的老师的教育观念也在不断的变化着,关注孩子的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的发展更为具体,但也出现了一些只喊口号,但理念与行动想脱离的现象。这也让我想到教师对于教育价值观的思考是什么。只有拥有了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才会有正确的教学价值追求。

我们的小学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教育活动。从概念上说,广义的教育,泛指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加一种影响,以便在受教育者的身上养成教育者所希望的品质。它包括学校、家庭、社会对一个人思想、品质、智力和体力诸方面的有意识的影响。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我们的教育价值观是什么呢?什么又是我们的正确教育价值观呢?我国教育的性质、任务及教育方针的确立,为我们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指明了方向。作为教育工作者,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作为自己行为的选取目标和原则,教师的教学活动才出效益,出质量,才是有用的付出,才是有意义的劳动。

作为一名小学教育工作者,作为一名小学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会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于会组织学生的认知活动,掌握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本领。而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小学教师转变观念,调整角色,做学生的朋友。在教学工作中,不少的老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不少的“后进生”,你个别谈,批评,教育,摆事实,讲道理,给他指出缺点和错误,帮他设计改进的办法,苦口婆心,想尽到一个老师的责任,结果呢,少数学生却事与愿违,不接受你的教育,甚至变本加厉,走向极端。这就要求我们反思我们的教育角色,我们要把自己定位为学生的朋友,跟学生平等交流,成为“后进生”战胜心理困境的支持者和帮助者。

1.转变教师“我是教师,唯我独尊”的观念,试着跟学生平等对话交流,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渴望得到别人尊重的愿望。有些“后进生”看似对什么都无所谓,其实同样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

2.转变爱挑学生缺点的心态,试着寻找学生的闪光点,成为学生优点的赏识者。我们不少的教师为了有针对性地教育“后进生”,把眼光紧紧盯在他们的缺点和错误上,发现问题就抓住不放,使学生在自己的错误面前无法抵赖,只好低头认错,写检讨作保证,看似顺利,但对“后进生”的转化却没多大效果,甚至促使少数“后进生”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其实,学生思想品德进步的动力在于他们思想内部的矛盾运动,在于积极的一面战胜消极的一面,先进的一面战胜落后的一面,从而使他们不断进步。

3.转变以批评为主的方法,试着赞美学生的成长,成为学生进步的啦啦队员。中国的传统教育认为:“严师出高徒。”所以有些老师对“后进生”怀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情,极尽批评之辞,吝啬表扬之语,即使偶尔表扬几句也是语言平淡,毫无激情,对他们缺乏激励作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除了最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外,更高层次的需求就是对尊重的需求,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欣赏,得到社会的肯定性评价,这是人们心理最高需要。

 有了这样的教育价值观,教师角色定位的正确确立,真正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才能让我们的教学更加有效有价值。

预成与生成的渗入关系

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推广,在教学工作中,也越来越关注预成与生成关系的把握。预成课程: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课程,它把课程内容看成是预成的、固定的、确定无疑的东西,因而,在课堂上,讲解式的教、接受式的学占主导地位。生成课程:是与幼儿特定环境相呼应而生成的课程,课程发映了幼儿在环境中发生的一切事情。两者之间的关系对我们现行的课程结构提出了挑战,为我国的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是我们实施课改的一个契入点。因此,关注生成课程,处理、把握好预成与生成课程间的有机结合,是我们目前所要解决的问题。

(一)教师自身学习方式的转变――探索性的学习

1.对目标的学习。生成课程强调的不是具体的目标,而是大的概括性的长期总目标,因此对教师的目标意识要求更高,这个目标不是写在每次活动的计划上,而是要求教师熟记于心中,这样才能准确地判断孩子的即时兴趣是否有价值,从而准确做出捕捉或放弃的决策。除了要熟记《纲要》目标,在每周活动的开展前,我们组织教师研讨分析活动能够达成哪些目标,活动开展可能遇到的问题,使教师逐渐地对目标有了清晰的认识,也使教师对活动中的难点重点、教育策略有一个明确地认识。例如,以前教师们经常对孩子的一个兴趣点是该引导探索还是终止,是该遵循孩子兴趣,还是该遵从目标的发展无所适从,现在老师们在总目标的引导下,对孩子的兴趣已经基本能够科学正确地分析,老师们都感觉自己突然进步了很多。

2.知识的学习。我们的课程特别是生成活动中充满着不确定性和多变性,当教师面对着多变的教育情境时必须对有价值的东西进行选择、开发和利用,这种决策需要教师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丰富的非专业知识和理论与情境相结合分析的能力。因此,现在的课程实施需要的是知识型的教师,这种知识既包括专业知识也包括非专业知识,创设一个开放的环境:自我、网络、幼儿园推荐书目、增订教育杂志等等。

3.教师群体的互相学习。我们强调幼儿园教师的相互学习与共享。介绍自己研究经验,在活动开展前、后要让教师理论联系实际地讨论活动开展将要遇到的困难、活动开展后的效果。针对各班的生成活动,每次主题活动结束后,我们都要对生成活动的进展情况、取得成绩及孩子的发展,讲讲自己实实在在做的事情,是自己的孩子在活动中的所思、所讲、所做、所画,从别人讲的过程中对比、反思自己的不足,从而有所提高。

(二)课程实施过程中方式转变——灵活开放原则。

如何把握好预成内容与生成内容之间的关系,这是老师们经常要思考的问题,在安排主题活动计划时,我们要尽量考虑到适合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如在活动开展中,发现活动并没有引起幼儿的兴趣,我们可以取消,如果只有一部分幼儿感兴趣,可以将集体活动随时改为小组活动,如果只有个别幼儿感兴趣,也将改为个别教育活动。而对于生成内容,教师的自主权就更大,那么到底生成活动的开放性体现在哪?预设活动的开放性又体现在哪呢?

1.生成内容的开放。生成课程本身的灵活性很大,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有些生成的内容是课程方案以外的主题。如活动——小鸡做客,本不在课程里,但是发现幼儿在区角活动——娃娃家中,会有交流,会出现互相做客的情景,但是,由于不知道如何进行礼貌交往,同伴之间矛盾连连,常常出现纠纷现象。为了更好地带动幼儿玩做客的游戏,让幼儿了解简单的交往技能,并复习已有的数感念,如:客人来了,要泡茶招待客人,几个客人泡几杯茶等,都涉及了数的概念。因此,生成了活动:小鸡做客。希望通过把握游戏化、生活化的原则,让幼儿快乐的游戏、学习和生活。这是和课程中不同的,要求教师及时地根据孩子的兴趣调整课程内容,使课程沿着幼儿感兴趣的方向改进。在组织生成活动时我们既要求教师满足儿童即时的兴趣和需要,也要促进儿童的长远发展,需要教师在与幼儿互动过程中,对儿童的需要和感兴趣的事情进行价值判断,来调整活动,使教师、幼儿共同学习共同建构对世界,他人、自己的认识。

2.预设内容的开放。相对于生成内容,预设活动的开放性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上面所说的教师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需要及活动的价值自主地调整课程中的预设内容;另一方面的开放性则体现在理念上,我们要求教师用生成课程的理念来指导自己的预成课程的内容,我们强调“改良式”的进步,引导教师以自己原来设计和组织预定课程的经验为基础,吸纳生成的理念、做法,经过同化,顺应形成自己的新经验,观念先到位,行为逐步到位。具体有以下几个做法:

①在实施教育方案时,发现孩子感兴趣而有价值的东西时,要大胆地因势利导打破计划。例如:幼儿对颜色非常的感兴趣,在课堂上的时间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因此,在区域活动中,我们增加了变色的探索区,让幼儿在这个小小的区域里再次进行探索,而且提供更多的颜色,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

②在设计教学计划时,变一种固定的计划方案为多假设方案,使自己在实施中能对不同幼儿的不同反应应付自如。教学活动计划的设计到实际操作,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我们在备课方式上也多次进行了改良,每一个教学活动旁边都有“修改意见”,教师可以将自己的设计方案记录下来。

③经常对预定的目标,内容进行反思寻找缺陷及时调整,促进孩子的发展。每个学期开始前,我们都有计划的将这个学期的主题活动计划安排好,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我们发现了问题也能及时的修改,比如:我们在2003学年的第二学期,对主题活动计划就进行了多次改动,包括活动目标、活动顺序、教学活动内容的修改。

(三)观察、了解、深入,善于把握兴趣点

幼儿的思维是感性的形象的,对于幼儿来说,最有效的学习就是他们感兴趣的学习,孩子们好奇,好探索,不知疲倦地探索着周围的世界。孩子们的兴趣点常反映在他们的一言一行,交流话题探究行为与好奇的提问上。如:当出现几个孩子围在一起,为如何使手中的玩具动起来而吵闹不休;当一个孩子谈及西瓜灯节上的所见所闻时,引起不少孩子的共鸣,展开兴致勃勃的讨论时,我们及时地发现并利用这些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想要探究的问题,确定为将要开展的主题。再通过对主题内容与各部分内容之间内在关系的分析,通过图示的方式,编制主题网络,反映主题中各部分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表现主题开展的一些主要线索。主题活动上墙、教学活动内容上墙,活动室内的墙面、角落、桌面等都是展示的好地方,这样可以利用各种空间来展示幼儿最感兴趣的东西。

(四)创设区域,与生成课程同步进行

有效的开展区域活动是完成实施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为此,我们将有些生成活动教育目标通过区域活动来实施。

1.搜集废旧材料,充实活动区。在建构区里,幼儿收集了各种易拉罐、胶卷盒进行搭建活动。

2.紧扣主题,师幼共同创设活动区。主题活动内容不断的更换,区域活动内容也是如此,在“我发现、我奇怪”活动中,探索区内的活动内容,相应丰富,变色游戏、变变变等。

   走进《学校转型中的教学改革》,思考自己的教育实践,是理论与实践的一次碰撞。
推荐幼儿园教师读后感
  • 读虞永平老师《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有感
    读虞永平老师《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有感

    每读完一本好书心里不免会有种大彻大悟、感触颇丰的感觉。读了虞永平老师的《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忽然间觉得自己参加工作至今为止短短几个月的一些工作方式与教育策略还是有很多没有达到应有的价值与目标,很多时候,我们太过于追求教育结果而忽视了教育过程给幼儿带来的多元智能发展的机会;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利用好区域和环境带给幼儿的学习兴趣,错失了让幼儿探索发现的机会;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成为真正的引导者、支持者,机械式的灌输让幼儿的主体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这本书读完后,我的脑海里自然而然的浮现出三个观点: 1.生活即

    06-22
  •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

    去书店走走,翻翻书架上琳琅满目的学前教育书籍,虽然有很多优秀的书籍,但是很难有心动的感觉,密密麻麻的文字,不知该何去何从。忽然看见了这本书,本想着这就是一本理论性很强的书,或是某个孩子的母亲写的与孩子在一起的成长事例。可是翻开后,看到里面的插画和那些简洁明了的对话、建议,我深深的被吸引了。看到插画上正反两面的对比,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我们的家庭以及幼儿园老师多多少少都会有相应的不恰当的语言。也许那些语言在平日里我们感觉很正常,但是在对比之下,我就能真正的感受到赞赏性或是接纳性、共情性语言的力量。即便我作为一

    06-22
  • 愉快的阅读分享
    愉快的阅读分享

    前不久,参加了教办园新教师读书交流活动, 新教师们交流了各自的阅读体会,分享了自己的阅读感受。有些书籍可以推荐给有兴趣的教师。(1)《把学习带进生活》作者是圣路易斯一瑞吉欧合作组织的艺术工作室教师和研究人员,她同时在三所学校工作,曾在意大利瑞吉欧市的学前教育学校进行过为期一年的实习,在那里,她向瑞吉欧教育工作者学习瑞吉欧方法。 作者以一种讲故事的方式将思考以及实践呈现出来。采用了在日常教育生活中收集的大量日志、笔记、录音、录像以及照片,将学校中的具体细微的真实生活,并通过叙事的方式串联起来。 书中对瑞吉欧

    06-22
  • 做个“民主型”的幼儿教师——《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做个“民主型”的幼儿教师——《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在暑假读了吴放老师著作的《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如何做个民主型的幼儿教师,吴放老师就如何把握和蔼可亲与严肃的尺度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 得出了和蔼可亲和严肃并非相互对立的这一总结性观点,并将这两类教师都归入民主型教师这一类别中,就民主型的教师提出她独到的见解,值得细细回味。 和蔼可亲与严肃并不是相互对立的两种教学风格,而是一个如何来把握它们之间度的问题。 和蔼可亲的老师一定具有这样一些特点:他们对孩子的需求非常敏感,能够及时作出回应;他与孩子打成一片,会用孩子们的眼光

    06-22
  • 读“培养自律非他律的孩子”有感
    读“培养自律非他律的孩子”有感

    读培养自律非他律的孩子有感阿荣旗王杰幼儿园 作者 史金凤 我读了幼儿教育导读习惯养成栏目培养自律非他律的孩子一文,自律宝宝有出息,文中说自律是在没有人现场监督的情况下,通过自己要求自己,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得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简单的说,培养自律的宝宝就是让宝宝养成良好的习惯,而良好的习惯可以让宝宝受益终身。好习惯养成一定要做好六件事:1、从小培养宝宝良好的习惯,2、耐心的进行品德教育,3、给宝宝爱抚和关怀,4、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5、通过游戏练习,增强宝宝自我控制能力,6、通过延迟满足培养宝宝的自控能力。

    06-22
  • 轻松面对——《给幼儿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轻松面对——《给幼儿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幼儿老师每天面对着三十多个孩子的吵吵闹闹声,常常一天下来觉得身心疲惫,喉咙更是变得嘶哑,于是怎么让自己不累,轻松地来带着这些小家伙们学、玩自如,是我们每个老师每天都在不断思考的问题。当看到《给幼儿教师的建议》这样一段时,不禁让我有豁然开朗地感觉。 常规教育活动中,首先要为孩子们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运用幼儿感兴趣的形式,寓教于乐,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形成初步的规则意识。经验证明,在对幼儿进行常规培养时,将要求和相关常规要领渗透在富有情趣的儿歌中更易让孩子接受,更易引起幼儿的兴趣。 的确如此,

    06-22
  •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4月)阅读感悟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4月)阅读感悟

    本期我最喜欢的两篇文章《牵着蜗牛去散步》、《第二次断奶》 题目:喜欢的理由(提炼式)该文给予我的教育教学启示。第一篇:《牵着蜗牛去散步》刚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好像看到了刚工作的自己,当时的我也是这样,不懂得如何指导孩子,不懂得如何去和他们沟通,仿佛在这篇文章中说的就是我自己。 教育孩子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在散步。和孩子一起走过他孩提时代和青春岁月,虽然也有被气疯和失去耐心的时候。然而,孩子却在不知不觉中向我们展示了生命中最初最美好的一面。 我们应该把自己主观的想法放在一边,陪着孩子静静体味生活的滋味,倾听孩子

    06-22
  • 观看《放牛般的春天》电影有感
    观看《放牛般的春天》电影有感

    周六中午,我园青年团员趁着休息时间,一起观看了一部法国电影《放牛般的春天》,我曾在《最受学生欢迎的十种老师》中刘良华博士用了电影中的人物做论据,在这其中就说到过这部电影,他称里面的马修老师象父亲一样严而有度的老师。这更是激发我看这部电影,虽然电影中的人物说的都是英语,但是我光看着字屏,让我已经非常享受。一种柔和的、温婉的、诙谐的生活故事同样可以给我以感动和心灵的震撼,这就是影片给予我的最直接的启示。 马修老师可能是一位平凡不能再平凡的老师,就像电影中的情景中校长对马修说的一句话你没有成功的成为音乐家,你是

    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