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学习内容 > 

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稿听课记录

栏目:学习内容
时间:2023-05-01 13:34:07
文章: 分享

《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稿听课记录》可能是您在寻找学习内容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1、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稿听课记录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三十八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同学的故事,谱写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这是一篇表现特殊环境下的父子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

编者意图:

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承受着他们的点点滴滴的爱,父母之爱滋养我们成长。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的伟大力量;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依据新课程理念,制定以下目标,以求实现以人为本,终身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2、在品读文本中,领悟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

3、通过读.说这两种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父与子的了不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伟大的父爱,儿子与父亲之间的相互信任,体会人间自有真情在。

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课标中的学段目标与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本课的学习重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

通过联系上下文,抓住父亲的动作、神态、外貌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教学难点:

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三、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很能催人泪下的文章。但是学生在理解文章中蕴藏的父爱却只停留在文字表面,不能将心比心的,从内心去感悟。再加上文章的背景是一次强烈的地震之后,学生没有这方面的体验,脱离生活的经历,对文本的理解是相当肤浅的。对此,学生可以通过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品读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关注人文。

四、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用心灵感受,实现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课堂才能在对话中充满活力,才能呈现出生动活泼、主动的生命状态。基于这样的想法,我在教学时注重:

1、以读代讲法。

引领学生以读为主,读出体会,读中悟情。唯有多读,才能理解,才能运用,才能潜移默化地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2、品析词句法。

本课教学,通过词语的比较,句式的推敲,情感的体会等品尝评议,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引导学生用心阅读文本,读中品情悟情。

学习方法:

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学生语文素质培养的关键。在本文的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学会朗读。

1、即通过读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读,让学生理解内容,体会出感情来,在反复朗读进入文中情景。

2、入情入境感悟父子情深

在教学时,力求创设情境,去极力烘托情感,让孩子们在反复吟诵中领悟文本的情感,把握文中的感情基调,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关注人文。

五、教学思路:

通过一个中心词,两个板块、一条主线,使教学脉络更为清晰

首先抓住课文最后一段进入学习,以一个中心词了不起牵一发而动全身,然后从父亲的了不起与儿子的了不起两个板块来体会感受,清晰明了;始终以一条主线,即父亲的承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贯穿全过程。删繁就简,集中目标,留出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去自主阅读。

六、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讲生活中的一则实例,让学生谈感受。(杭州接坠楼女孩最美妈妈吴菊萍的事例)

2.揭示课题。

了不起的母亲瞬间爆发了超常的爱的力量,避免了惨祸的发生,拯救了孩子。当地震灾害突然降临时,父爱又会爆发出怎样的力量呢?1994年,当巨大的地震的危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七课──《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并让学生齐读课题。

(意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由一篇报道引入,贴近学生生活,既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又为学好课文打下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浏览课文,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大意。

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概括能力,对于课文内容的概括,学生在预习中已经解决,这也是对预习的一个检测。)

三、再读课文,直指终点

1、再读课文,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课文所写的是怎样的一对父子。(了不起)

(意图:语文课要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语或句子,这样课堂能顺水推舟一样很好开展。另外,抓住重点问题,引导学生交流探讨,能训练学生语言概括能力。)

2、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人物。

(意图: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可以强化对词语的积累。同时,又寻找到阅读文本的突破口。)

3、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

(意图: 学贵有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引导学生通过质疑,激发阅读兴趣,从而引向自发的学习、主动地探究,营造自由、民主、开放的课堂学习氛围。)

4、学生初步交流各自的看法。

(学生对课文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虽没有深入细致的阅读,但是学生一定对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也是对文章内容的一个整体感知。

四、抓住重点,合作研究

读悟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为帮助学生解疑,我利用课件出示学习提示:

1、默读课文,找出令你感动的地方,说说为什么感动?然后有感情地朗读 它。

2、用 __ 划出父亲了不起的句子。用~~~~划出儿子了不起的句子。细细品读,看看他们了不起在什么地方。

3、班级交流。

关于父亲的了不起,以下句子或关键词语是品味的重点:

(1)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引导学生读中体会父亲失去儿子的撕心裂肺的悲痛心情,体会父亲的坚定信念

(2)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指名读,评议,齐读。

①引导学生转换时间单位来体会36小时是多长时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父亲在做什么?父亲只在做一件事,不断地(板书)挖。通过两个句子的比较,读出时间的漫长。

②如果是你这么长时间疯狂地挖,你会感到怎样?这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累,继续启发学生想象父亲当时的样子,让学生想象父亲遇到的困难,理解挖掘的艰难。用不论总体会父亲的坚定信念,让学生把父亲的形象读出来。

③为了让父亲了不起的高大形象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我又通过创设情境,(假如他就是你的父亲,看到他为了找到废墟下的你,30多个小时,顾不上喝水、吃饭,更顾不上睡觉,没有人理解他,更没有人帮助他,他仍然在不停地挖呀,挖呀,他满脸血迹,还是在不停地挖呀,挖呀)让学生用心去读书,感受伟大的父爱,此时学生对父亲的了不起得到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范读,学生练读。我随即追问:是什么支撑着这位父亲,连续不断地进行挖掘?是父亲对儿子的爱;父亲对儿子的承诺 父亲是这样承诺的: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回扣中心句)

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8小时(生接)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感悟儿子的了不起

师:父爱成就了一位了不起的父亲,也成就以一位了不起的儿子。父亲在废墟里找了36小时,而儿子也在废墟下等了36小时,对于儿子来说,这是怎样的36小时呀?

1、小练笔:请展开想象:在漆黑的瓦砾下,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爸爸妈妈,有的只是14个七岁的小伙伴,阿曼达和小伙伴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引导学生想象说话,感悟废墟里的艰险、儿子的坚强,体会阿曼达的了不起。

2、由学生的回答,品读两个重点句:

①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亲情,产生信赖;亲情使父子心连心;亲情使儿子坚信,父亲总会跟他在一起,无论是在宁静温馨的家,还是在张牙舞爪的死神面前! )

②不! 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 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一起。指名读,评议,齐读。(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亲情使人勇敢、无畏,亲情使人无私、高尚。)

为了进一步凸显文章主线,创设情境:

在废墟下,不停劝说和鼓励同学时,阿曼达想到是这句话 _______

在不吃不喝,不眠不休的等待父亲来解救的38 小时里,阿曼达充满信心和希望的还是那句话 ________

3、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这么做?(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再次回扣中心句。

(意图:课文中描写父子了不起的句子就是那些有关父子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学生从中能感受到父亲那深沉的爱,也能感受到父子之间的信赖。从而理解父子为什么了不起?解决了难点。)

五、升华情感,加深体验

1、(出示课件)在父亲永不放弃的努力下,(接读)这位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2、究竟是什么让这对父子紧紧拥抱在一起?(信任;父子深沉而伟大的爱)板书:爱

3、夸夸这对父与子

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平凡生活中的感动也无处不在。把你的感动、你的心情,你想对父亲和儿子说的话,静静的想一想通过自己的心声表达出来。

4、为了使文章的感情进一步得到升华,情感基调达到高潮,以一首现代诗作为感情的烘托。

(意图:学生回答一般都是围绕信任爱这些字眼,这就表明,学生知道文文中要彰显的是父子亲情,这样,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情感方面的教育。这个环节的设计,既是对学生文章内容理解的一个考察,也是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一个考察,学生理解了文章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夸这对父与子,这表明学生对文本内容已经理解了。)

六、作业设计 

1、阅读朱自清的《背影》,边阅读边找出描写人物语言、外貌、动作的句子。(积累描写人物语言、外貌、动作的句子,从中习得语言,悟得学法,为单元作文打基础。)

2、父母对我们的爱不是一两句话就可以形容的,你们想过要怎样报答父母吗?(围绕单元主题,让学生懂得感恩,以爱促爱。)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篇文章的精髓,它反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了不起是文中的关键词,简明扼要,爱字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再加上学生的情感,让整堂课真正成为和谐互动、学习的乐园。

附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 了不起 儿子

2、江南评课稿听课记录

《江南》说课

2016新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第一课《江南》,这单元是本册中唯一的诗歌单元。这些诗歌多以自然为表现对象,对事物的描写都十分形象、富于趣味,而且想象丰富,节奏感强,适宜学生朗读和背诵,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好素材。《江南》是其中的一首古诗。下面我就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二、说学生三、说教学目标

五、说教学流程

2016新版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首古诗,本课是一首汉乐府诗。全诗七行两句,描写的是江南水乡的人们采莲的情景。诗的前两句写江南水乡莲叶层层叠叠的景色,后五句描绘了鱼儿在莲叶下嬉戏的情态,五个戏字写出了鱼儿的快乐和自在,东、西、南、北则写出了鱼儿在水中漂浮不定、逗人喜爱的样子,也间接写出了采莲人的愉快心情。这首诗语言通俗易懂,却有一种难以言说的韵味,而且富于音乐美,易于学生背诵和培养语感。

1.会认江、南、可、才、莲、何、戏、间、东、北等10个生字。会写东、北、西、南等4个字;学习新笔画竖弯。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意思,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在朗读中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感受古诗语言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而一年级学生学习更在于兴趣。因而在教学中我安排了多媒体课件以及图片辅助教学,意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呈现形象直观的教学。使课堂形式丰富有趣,也尽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情景,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创设和小伙伴交流等一系列活动,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吟。这指出了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熟读。教学本课我会安排各种形式的朗读训练来贯穿于整堂课的学习。充分激发学生读和背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韵律美,从中培养语感,得到情感上的熏陶。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初读课文,趣味识字

朗读课文,理解诗意

演背课文,感悟诗韵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播放江南美景图片

2.赞美江南,过渡新课

1)在我国的长江以南,有一块美丽、富饶的土地,这里是我国有名的鱼米之乡。清清的小河从每家每户的房前屋后流过。一到夏天,那就更美了。你们瞧,(出示图)这儿就是美丽的江南。

2)多美的地方呀!这儿有什么?(鱼、荷花、采莲的姑娘)

,荷叶就是莲叶,姑娘采的是莲蓬。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趣,让他们做好阅读学习课文的准备。在观看了图片后,教师因势利导的进入新课,带学生去江南)

3.板书课题:江南

(认读课题,识记生字江、南)谁能记住这两个字?写字的时候,你有什么要提醒小朋友注意的地方吗?

(这一环节的设计、分散了识字的难度。用学生互相提醒写字注意点的方式,把识记字形的任务交由学生自己完成,并受到了我是小老师的暗示,产生学习汉字的自信心。)

趣味识字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文。

(教师范读、指名读、齐读 ,师生共同正音)

2.认读生字

3.游戏摘荷叶

4.认读生字卡片,交流识字并口头组词。

5.齐声朗读古诗。

朗读课文,理解诗意

1出示采莲图,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发言后,教师讲解:江南一带的小河里、池塘里长满了荷花,夏天莲子成熟了,人们就乘着小船去采莲。所以说,江南是采莲的好地方。

2.出示:江南可采莲 句子

3.出示图片,认识莲蓬、莲子。

(荷花中间长出的果实就是莲蓬,把里面的东西取出来,剥掉皮就是莲子。莲子是一种营养丰富食材。)

4. 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你看到的荷叶吗?(多、美、绿、大、圆),老师送给你们一个更适合的词语茂盛。

5.出示莲叶何田田,诗句中田田就是写出荷叶茂盛的样子。指导读好第一句。

1.看图描述:

他们的歌声多么快乐,感染了莲叶下的鱼儿们。瞧,鱼儿们在干什么?它们是怎么游水的?)

2.出示插图,引导学生说话。

3.出示第二句诗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指导朗读,比赛读,齐读,师生对读。)  

4.教师小结:这句写鱼儿在莲叶间四处游动,穿来穿去,好像在游戏作乐。

、演背课文,感悟诗韵

1.教师说:如果你是采莲人,你的心情会如何?教师范读,指导停顿,学生练习朗读。

2.试背古诗 (让学生边背边想像池塘里的美景,感悟鱼儿嬉戏的快乐。)

3.贴背(让学生边背边贴图片,完成一幅美丽的江南图。)

4.演背

( 让男同学充当荷叶,女同学充当荷花,指名同学来当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来边演边背古诗,让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得到升华。)

1. 播放更多的江南美景图片

2. 学生学着鱼儿游出教室

《江南》说课讲稿

一、说教材

《江南》是人教版部编小学一年级上册的一首选自《汉乐府》的古诗。全诗七行两句,描写了江南的盛夏时节,荷塘莲叶如盘,莲花绽放,景色秀美,鱼儿自由观快地在莲叶、荷花掩映的碧水中追逐嬉戏。表达出诗人快乐的心境和对江南水乡的热爱之情。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读准生字字音,借助图文理解新词的意思,会写田字格中的5个生字。借助插图,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诗歌大意。想像劳动人民采莲的情景,体会他们在劳动中愉悦的心情

二、说学情

一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游戏活动所吸引。在教学这一课时,学生已经认识了一些生字,能借助拼音读课文、儿歌等,同时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思维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容易接受形象直观的知识。

三、说重难点

1.识字。

2.整体感悟劳动人民一边采莲、一边嬉戏,鱼儿与人同乐的那种愉悦和谐的快乐氛围。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安排为两课时,这里设计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程序。我主要设置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播放江南美景图片

(由于是借班上课,师生之间都很陌生,一年级学生又是刚入学不久,可能会产生紧张的心理。为消除其紧张心理,特意安排学生欣赏美丽的江南图片,让学生放松,同时营造优美的情景,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赞美江南,过渡新课

(在观看了图片后,教师因势利导的进入新课,带学生去江南)

(二)趣味识字

1、游戏摘荷叶

出示贴满荷叶、荷花的小黑板,让学生上台来采摘自己喜欢的荷叶,荷叶背面有本课的生字,该生读对了生字才能摘下荷叶。通过游戏的方式学习生字,增强了趣味性,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培养学生自主学生的能力。

2、巩固生字

课件出示荷叶图,荷叶上有生字,请学生依次读生字,课件发出掌声表示鼓励。本环节也是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生字,认读生字。

(三)朗读训练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体现学生主体性)。

(2)同桌读(通过两人互读,帮助纠正字音)

(3)指名读(让学生试读,教师加以指导,纠正,体现教师的主导性)

(4)齐读(在集体的朗读下,进一步帮助个别学生纠正字音)

2、再读课文,读出节奏

(1)教师范读(教师有效的范读,帮助学生提高朗读水平,给学生一个模仿的榜样)

(2)学生模仿教师练习读(给学生时间练读,充分发挥儿童爱模仿的天性)

(3)指名读、检测(检测学生的朗读、针对不足加以引导、纠正)

(4)齐读(集体读古诗,训练学生读出节奏)

3、师生对读、赛读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学生,提高朗读水平)

(1)A、教师与学生对读;B、男、女生对读(通过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熟悉古诗)

(2)快慢赛读

(教师与学生赛读,通过快慢的形式,让学生感悟读古诗时的快慢)

(3)轻重赛读

(通过轻重赛读,让学生感受读古诗的轻缓)

(4)快乐读

让学生感受鱼儿嬉戏的快乐,融入到情景中,快乐的朗读。

4、背读课文,演背古诗

(1)试背古诗

让学生边背边想像池塘里的美景,感悟鱼儿嬉戏的快乐。

(2)贴背

让学生边背边贴图片,完成一幅美丽的江南图。

(3)读背

让男同学充当荷叶,女同学充当荷花,指名同学来当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来边演边背古诗,让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得到升华。

五、拓展、结课

1、播放更多的江南美景图片

带学生观赏,游览江南,与开课时的观赏相呼应。让学生在从开始欣赏美景进入学习,则再次欣赏美景完成学习,让整堂课都被江南的诗情画意所包围。

2、学生学着鱼儿游出教室

再次让学生感受鱼儿嬉戏的快乐,充当鱼儿游出教室,让课堂知识融入生活。

3、 口耳目评课稿听课记录

《口耳目》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口耳目》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简析、教学重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程序、作业设计、板书设计等七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本课是一年级新教材第一册汉语拼音后的第一组课文的第二课,属于象形字归类识字。所要学习的12个字按人体器官、动物、天体和物象、植物分成四类。每个字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展示汉字演变的大致过程,以便让学生理解字义,认清字形,初步了解汉字的造字规律。课后练习我会连又举了四个字例,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汉字义形结合的特点。本课学会的三个生字中出现了竖、撇、捺三种新笔画。

二、说教学重点

因为本课中的12个生字都是象形字,且结构都较简单,大部分生字学生在课前都已认识,有些学生甚至全部认识。所以,根据学生的学情,我把第一课时的重点放在鼓励孩子运用各种方法认字,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根据象形字造字的规律学习认识象形字的学习方法上,并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及识字的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此,我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结合图片,并通过象形字的造字规律及数笔画等方法认识口、耳、目、兔、羊、鸟、6个字,掌握三种基本笔画,会正确书写十;

2、情感目标:通过象形字的学习,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象形字的特点,感受祖国文字的内在美;

3、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四、说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本课所要学习的生字是典型的构字率非常高的象形字,因此我尝试运用字理教学法引导学生学习(字理教学就是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和理据进行识字和析词的一种语文教学方法),让学生形成初步的字理识字能力,为以后继续进行字理识字、自主识字打下基础。具体策略如下:

1、情境中识字

针对我班学生好动、爱玩、做事没耐心的特点,在本课中我以喜羊羊为线索,通过游象形字王国的形式使学生始终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使孩子能主动参与,大大地提高识字的效率。

2、游戏中记字

游戏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把游戏引入识字教学总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整个情境中,我又穿插了诸多游戏来调味课堂,例如,儿歌诵读、找朋友、归类游戏等,其本质都是识字,复习生字,可是学生学得不累,总觉得老师还设置什么新花招在等他,寓教于乐,使枯燥的识字过程演变成活泼有趣的活动过程,这正是学生所期盼的。

3、抓典型字教会学生学字方法,由扶到放让学生自主识字

在课始我便抓住兔字的教学,使学生通过象形字学法和熟字加笔画法来巩固此字,并通过兔字的学习,迁移学生用多种方法去记忆另外的4个字。

五、说教学过程:

(一) 故事导入,激趣激情,图字对照,形成感知。

故事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我首先出示一块写有口、耳、目、羊、鸟、兔六个字的龟甲,并讲述由6个象形字所编成的故事,让学生观察,知道象形字是我们的祖先在三千多年前所使用的,它和事物的图形非常象。这种古老的文字我们叫它甲骨文。本环节初步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了解象形字的表义功能,让学生初步感知汉字的演变过程。此处将本课要求的6个生字以故事的形式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有效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和求知欲。着我让学生猜测甲骨文对应的现代字,进而演示这六个汉字的演变过程。之后,再来玩找朋友的游戏,反复出示本课的生字,从而自然引出课题。

(二)自主学习,读准字音,识记字形、了解字义。

就识字而言,当今社会多渠道的信息资源使我们的学生在入学前已不再是白纸一张,许多学生都能认一定数量的汉字了。因此,在学习生字之前我先让学生自己读给同桌听,相互教教。在互相攀比中更是激发他们的成就感,促使其主动学习。同时又能帮助教师了解学情,更好地把握学习的起点,突出重点。并让学生交流一下你是怎么认识这些字的,引领学生利用生活积累认字,有意识地到生活中去学语文。

(三)举一字例,图字对照,激趣激情,形成感知。

《新课标》强调要根据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进行识字教学。全国字理教学研究中心副理事长黄亢美指出:要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就必须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最主要的是形象感知和意义识记,当汉字像诗像画一般出现在学生眼前时,他们才会印象深刻,不易遗忘。因此这个环节中我努力遵循新课程理念中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观察简化字和古代象形字、实物的相似之处,从而自主探寻字理、发现规律、认识字形、明白字义,培养自主识字的能力。为以后运用这些象形字表义的规律自主认识更多的象形字以及带有这些象形字作为偏旁的形声字打下基础。

这一部分教学中,我先出示兔的图片让学生观察,说说你看到的,进行语言表达训练。进而出示象形字的兔,与 兔图比较相似之处,引导学生学习象形字的方法。这一设计充分利用课件的形象性和动态效果,以图片来揭示字义,以字与事物的重叠来揭示象形字的特点,从而让学生了解象形字造字的规律,初步领悟认记象形字的识字方法──看到字,联想到这一事物,通过事物了解字的意思,并从中感受到祖国文字的丰富内涵。这样的课件使用很好地起到了教学的辅助作用。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汉字在他们眼中既陌生又熟悉,加上本课生字均一色象形字,都是高频字,学生在生活中可能都已经接触过,因此障碍不大,所以我在学习了2个象形字以后,我让学生们自己去学习剩余的4个字,让他们自己去读、去记、去想,在前面两个字基础上,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让他们用自己的观察与想象巧妙地将汉字事物联系起来。既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又能锻练学生独立思索、想象的能力。

(四)书写指导。重点指导写一种新笔画竖和十一个字。

因为一年级学生写字刚刚起步,学生容易笔画颠倒。所以,在教写生字时,告诉学生写字中的规律先横后竖之后,再进行教师板演,学生说笔顺,多书空。用最捷径的方法,教会学生知识,少走弯路。

(五)总结:

本节课我努力实现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让学生掌握字理识字方法,为以后继续运用这种学习方法学习其他的象形字,并运用象形字的表义规律以一代十地学习相关的形声字打下基础,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通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识字,并在学习中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从而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体现了浓厚的人文性。因而,我以:小朋友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发现我们班的小朋友非常爱动脑筋,和我一样聪明可爱!哈哈哈!以后,大家还要多在生活中识字,用各种方法识字。为这堂课的总结。六、说作业设计:

家庭作业是课堂的有效延伸,能有效地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这节课我设计了两个家庭作业:1、找一找,在哪些地方还可以见到我们这节课认识的新朋友?2、找找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象形字,然后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模仿本课自制卡片。(卡片内容包括字和实物图片或简笔画。)我设计这两个作业的目的在于:一方面是想把学习延伸至课外,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另一方面,也让孩子在动手制作卡片和找朋友的过程之中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

七、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采用的是图文结合式的板书,这样的板书有利于一目了然地了解汉字演化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学会象形字的方法。且最后一行的汉字是通过学生做:找朋友的游戏补充上去的,又能起到加强记忆的效果。我的板书是:

2、口 耳 目

联想事物 (下面贴相应的图片)

甲骨文 (贴上对应的甲骨文)

象形字 口 耳 目 羊 鸟 兔

《口耳目》说课稿

城关小学 路洁欣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口耳目》是识字,写字教学的第二课,语文中的12个字都是象形字,并且配有形象的图片。新课标要求,识字教学应在符合一年级学生身心特点和认识规律的前提下,调动学生识字积累的热情,进行自主性和创造性学习。 2、教学目标 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低年级学生识记汉字,应在辨认字形中了解字义,结合字议了解,识记字形。并结合本课内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字,会写3个字。认识| ノ 丶3种笔画。 (2)感悟汉字的形象性,感受学习汉字的乐趣。 (3)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是认识12个生字,会写十、木、禾3个字;难点是识字形。

二、说教法、学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的学过程,必须然是主动的认知过程,在教学中应重视指导和帮助学习者自己学习。 因此,我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则,制定以下教学方法: (1)游戏激趣法 (2)图字结合识记法 (3)合作、互助法 三、说教学程序 为了突出本课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我的教学设计及依据如下: 我采用循序浙进的指导方式,使学生由图文结合识字向形义结合识字。在此基础上,最后达到学生不仅会认,并且学会书写。 具体环节如下: (1)识字游戏。在上课之初,让学生自己识读教师出示的前6个汉字。并说说自己是从哪里认识这些汉字的。这样,把学习的主动权充分放手交给学生,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自学能力。 (2)图文结合识字 ①将上一环节认得的字,与每个生字所指的事物进行相互联系,这是一个学生理解字,由形到义的过程。运用图片和教师讲解深入浅出地剖析了象形字的造字规律,使学生初步认识到一些汉字是由图画演变来的。 ②出示另6幅图片,观察这6幅图片所画内容,通过以上学习汉字的经验,找出与现在6幅图相应的汉字。并说说图上物体与汉字的联系。这种直观的图文结合学习方式使学生轻松的学习氛围中主动发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练习写字 写字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当学生学会运用形义结合,识记汉字之后,有很强烈的书写愿望。而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发现汉字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分析每个汉字的笔画、笔顺、结构,为学生进一步自学生字打下坚实基础。

总之,本课采用游戏合作,互助等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与生活紧密联系,这不仅让学生记住字形,而且还了解字议,增长了见识。

4、天地人评课稿听课记录

《天地人》说课稿

各位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部编本第一册识字单元的第一课《天地人》,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目标,说教法和学法以及说教学过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首先,我先说一说教材。本课是识字单元的开篇,以国画为背景,展现了6个汉字,引导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第一组的3个字向我们呈现了画面中3个主要的事物天、地、人。天覆盖万物,地负载万物,天地之间以人为贵,第二组生字你我他是生活中常用的3个人称代词,不仅反映中华文化对人的重视,还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交往。这六个生字是生活中常用的汉字,要紧密联系生活来学习。本课的识字量本身不大,难度也不大,我们讲得可深可浅,可多可少,让孩子在整个意境中认一些汉字,去粗浅地认识人与自然。当然,最重要的是让孩子觉得有意思,让他们觉得每天都在接触新的东西,新的形式。

基于这样的背景,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并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天地人,你我他6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读出6个字

3、能联系生活实际,简单运用六个生字

其中,我把认识6个生字定为本课教学内容的重点,把能联系生活实际,简单运用六个生字作为本课教学内容的难点。

接着,我来说一说教法和学法。为了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完成教学目标,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十分关键。根据新课标的具体要求,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游戏激趣法、图文结合,利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则通过游戏,联系生活实际,小组合作等方法学习6个生字。

最后,我再来说一说教学过程,这也是我今天说课的重点。这个过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激趣导入,认识天地人

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一个游戏相反动作对对碰,比如,老师说举起右手,学生就举起左手,做相反的动作,激起学生的兴趣后,把这个游戏变成相反词语对对碰比如,老师说左,学生说右,由此引出课题《天地人》。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游戏是最能走进其心灵的,因为每个孩子都喜欢游戏。两个游戏的设计都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让孩子在游戏的趣味中慢慢走进学习目标,达到课开始,趣已生的效果。

(二) 欣赏童谣,认识你我他

1、播放童谣视频《你我他》,将视频定格在最后一句话你和我,我和他,你我他是一家,什么都不怕。

2、学生尝试朗读这个句子,回忆刚才看过的视频,说说你指谁?我指谁?他指谁?

3、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交流我是谁,你是谁,他是谁。然后,学生小组内交流表达。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以童谣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观察体验中体会你我他的基本意思,然后进行互动交流,在实际的情境中再一次感受三个人称代词的不同含义。

(三)利用字卡,认读生字

1、学生观察生字卡片上的6个生字,充分认读,如果读错了,可以请其他学生当小老师教读生字。

2、开火车轮读字卡,有错及时纠正。

3、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识字。

(1) 联想识字,比如大字多一横就是天,夫字不出头也是天。

(2) 组词识字

(3) 加一加的方法识字。比如地字,左边是土,右边是也,合起来就是地

低年级识字教学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复现,根据儿童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当堂抓好多种形式复现和认字显得尤为重要。利用玩生字卡片识字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时间充裕,全体参与,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也提升了识字能力。

(四)游戏巩固,课堂总结

课件出示打地鼠游戏,学生打地鼠,打到哪个字,就用那个字组词并说一句话。在游戏中巩固6个生字,并借助游戏进一步应用生字组词、造句,是对识记生字情况的进一步检验,更是深入理解字义,运用生字的重要环节。

5、项链评课稿听课记录

一年级语文上册项链听课稿,分享项链听课感受和记录

项链评课稿第一篇:

《项链》说课

提要:文学欣赏课的目的是解放人的心灵和智慧。如何解放人的心灵和智慧呢?我在教学《项链》一文时,着重从两方面进行,一是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展开思维的翅膀;二是引导学生理性思考,不受既定结论的影响,见仁见智,自由评说。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发展,文学欣赏教学是浪漫而富有创造性的,对人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文学欣赏教学中,我们应该这样定位教学目的:在文学欣赏教学中解放人的心灵和智慧,让学生的表现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

如何解放人的心灵和智慧呢?不同的文学作品有不同的教学设计。在教学文学精品《项链》一文时,我着重从两方面进行,一是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二是引导学生理性思考。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在学习作者巧妙构思的同时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第二课时,通过对主人公玛蒂尔德其人的赏析,引导学生理性思考,不受作者创作意图的束缚,不受既定结论的影响,见仁见智,自由评说。创新需要想象,也需要理性思考,两者同样重要。

我这样设计并实施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先让学生在座位上七嘴八舌地复述课文情节(课前已布置过自读)。这种热启动既是为了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也为了使学生一开始就动口、动脑,进入学习状态,使自己胸有成文,为下面的讨论作好知识准备。复述之后,让学生聚焦结尾,观看结尾部分的课本剧录像,然后就此问题展开讨论:有人认为,作者在结尾才说出项链是假的是耍了一个花招,欺骗读者,你同意这个说法吗?请具体说说。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以前后两桌为一小组,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最后每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参加全班交流。交流过程中教师不随意插话,尽可能让他们相互补充,自我完善。

学生经过讨论交流,得出了以下结论:作者没有耍花招,更没有欺骗读者。联系全文,就会发现前面已经有三处伏笔了,一处是借项链时,她的女友佛来思节夫人表现得相当大方,没有任何犹豫,也没有任何叮嘱贵重的东西借给人家,总要叮嘱一番,这是人之常情;二是当玛蒂尔德惴惴不安地去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竟没有打开盒子,验明一下正身,这说明借出的项链本不是什么贵重首饰;三是当玛蒂尔德拿着空盒去买项链时,珠宝店老板查看了许多帐簿以后说:我只卖出这个盒子。这说明项链与盒子不是原配的。所以,作者在结尾才说出项链是假的似乎很意外,但掩卷回思,却又在情理之中,并没有耍花招欺骗读者。相反,倒显出了作者构思的巧妙。

学生领悟到了作者构思的巧妙和项链之假的必然性后,再让他们展开自由想象:佛来思节夫人道出项链是假的之后,会发生什么?请你大胆地往下推想(要有情节)。每人先自己想,然后小组交流。交流时要求其他同学以欣赏的态度倾听。最后每小组推出一位最有新意的参加全班交流。教师则鼓励他们讲出自己的想象内容,即使荒诞,也不表示出不屑,允许他们胡说八道。对特别有新意的还要带头鼓掌。

交流过程中,学生新意迭出,高潮不断。下面摘录几个想象的要点:1、玛蒂尔德喜出望外,讨回了三万五千法郎,过上了浪漫幸福的生活。2、玛蒂尔德百感交集,喜怒无常,她的精神崩溃了,整天念叨着:项链,假的!项链,假的!从此,她的身影出现在精神病院里。3、玛蒂尔德与佛来思节夫人争吵不休,最后不得不诉诸法律,陷入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官司大战。4、玛蒂尔德取回了那挂付出了她十年心血的项链,拿到珠宝店去换钱,可对方却告诉她:这串项链是假的,至多值300法郎!

交流结束后,教师紧接着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刚才我们想象丰富,新意迭出,可作者却戛然而止,不再往下写,这是为什么?先让同学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在这基础上,教师作一个理论性较强的概括,以提高学生的层次:刚才我们能接得这么好,就是因为作者给我们留下了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文学欣赏上有句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假如作者再往下写,就剥夺我们的思考了,让我们每个读者都接受他唯一的答案,一千个读者只有一个哈姆雷特了。法国文学评论家圣勃夫说:最伟大的诗人并不是创作得最好的诗人,而是启发得最多的诗人他留下许多东西让你自己去追索,去解释,去研究。小说创作也一样,需要创设一个空筐结构,留下许多东西让读者自己去追索,去解释,去研究,读者有想象的最大主动性和自由度。

对课文结尾多次聚焦之后,再让学生总结,归纳本文结尾的特点。这次不作讨论,想好就说,自由发言。同学发言意思如下:本文构思非常巧妙,结尾有两个特点,一是似乎在意料之外,可掩卷回思,却又发现在情理之中;二是结尾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自由想象的空间,回味无穷。

至此,学生对本文巧妙的构思已有了清晰的把握。根据读写一体、以读促写的原则,我让他们进行写作迁移训练,提供两篇构思巧妙却已删去结尾的小小说,让他们根据巧妙结尾的两个原则(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戛然而止,回味无穷),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给小小说接上龙尾。答案只要符合两个原则就行,不求标准、唯一,力求百花齐放,绚丽多彩,解放学生的心灵和智慧。限于篇幅,两则训练内容略去不说。

第二课时。通过赏析主人公玛蒂尔德其人,引导学生积极进行理性思考。赏析分两个目标:一、还原性目标。即通过作品语言领会作者的用意。作者可能用意十分,下语三分,读者要能将另七分用意也领悟到,还原作者的用意和作品的原貌。二、创新性目标。不受作者创作意图束缚,不受既定结论影响,充分发挥自己的表现力和创造力,见仁见智,自由评说。

第一步,进行还原性赏析,领会作者原意。

领会的途径是作品的语言(切忌脱离语言架空分析)。着重从两种描写入手,一是心理描写,二是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方面重点赏析玛蒂尔德的七个梦想(从这些东西,在别的跟她一样地位的妇人,也许不会挂在心上到一边带着迷人的微笑听客人密谈)。赏析方法是让同学闭上眼睛,静听这段话的配乐朗读(配上富有温馨情调的钢琴曲,在多媒体教室播放),同学边听边展开想象,让主人公的种种梦想场景活现在自己的脑海中。然后教师抓住梦想一词,问同学:刚才我们美美地畅想了一番,感受到了玛蒂尔德丰富的想象力。可作者为什么用梦想,而不用想象或联想?为准确把握梦想一词的含义,可让同学查阅《现代汉语词典》(《词典》上有两个义项:①妄想,空想;②渴望)。查阅之后再问:玛蒂尔德的梦想,是词典义的第一个还是第二个?还是兼而有之?用上这个词,表达效果好在哪里?同学先自由讨论,之后再抽请一两个小组的代表发言。

同学发言意思如下:玛蒂尔德的梦想,两个词典义兼而有之。首先,她是在妄想、空想,想象的事情不太可能实现;其次,她虽然是空想,可却又渴望实现。这就表明了她的自不量力,预示了悲剧的必然发生。

动作描写方面则重点赏析玛蒂尔德借项链一节(从第二天,她到她的朋友家里,说起自己的烦恼到她跳起来,搂住朋友的脖子,狂热地亲她,接着就带着这件宝物跑了)。赏析之前,教师先作个引子,以让学生更好地欣赏品味:莫泊桑的老师福楼拜在指导莫泊桑写作时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达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借项链一节是作者描写得非常精彩的片断,其中有很多最准确的句子,最准确的动词和形容词。请各位好好欣赏,细细品味,并向同学介绍你的感受,让大家共享。欣赏品味时给他们较充分的时间,不能太仓促。时间差不多了,就让同学自由发言(不点名,不推选),发言力求完整,教师不作插话。

同学的发言大意如下:玛蒂尔德在试这些首饰的时候,不知道该拿起哪件,放下哪件,而且还不断地问着:再没有别的了吗?让读者充分感受到一个贫穷却又对珠宝情有独钟的妇女见到日思夜想的珠宝首饰时特有的激动、惊喜。这种激动与惊喜绝不亚于一个在沙漠中行走多日快要渴死的人突然见到一泓清泉时的心情。当她忽然发现青缎盒子里的一挂精美钻石项链时,高兴得心也跳起来了,双手拿着那挂项链发抖。她真是又激动又紧张。激动,是因为她发现这里竟有如此精美的项链;紧张,是她很想借到却又担心对方不借给她。她把这串项链挂在脖子上,对着镜子出神好半天她发现自己配上这副项链太美了,美得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镜中这位高雅迷人的贵妇人竟然就是自己,这不正是自己日夜梦想中的富贵形象吗?现在竟然变成现实了!可是要开口借了,却又显得迟疑而焦急担心借不到,所以迟疑;可又很想借到,所以又焦急。这种心情只有玛蒂尔德自己才能真切地体会到。她的问话也特别讲究:你能借我这件吗?我只借这一件。这里这件、只、这,三个词必须重读,才能体现她此时的心情。这件、这,强调自己对这串项链情有独钟;只,表明自己要求不高,别无他求。她问得如此迟疑而焦急,如此讲究问话艺术,是担心对方不借给她。可没想到对方却爽爽快快四个字:当然可以!这可太意外了,她兴奋得简直要发疯了,跳起来,搂住朋友的脖子,狂热地亲她,接着就带着这件宝物跑了。莫泊桑真不愧是得到老师真传的语言高手,场景不大,着墨不多,却把一个爱慕虚荣的小资产阶级妇女描绘得栩栩如生,把她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

上面赏析了玛蒂尔德的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了解了她的性格,然后就可引导学生对玛蒂尔德的悲剧根源展开讨论:玛蒂尔德为了一夜的狂欢,换来的却是十年的辛辣,最后又得知项链是假的。那么,造成主人公悲剧的根源是什么呢?请用层层挖掘的方法找出一连串的根源,并依次排列。注意用文中的语句来印证自己的观点。讨论时以小组为单位,边讨论边找相应的语句,用层层挖掘的方法将一连串的根源逐层清理出来,然后前后两个小组互相辩论(全班同时进行),以进一步理清思路,取得共识。全班同学经过讨论,取得的共识如下(教师稍加润色):造成玛蒂尔德悲剧的根源是极细小的一件事;这极细小的一件事又源于她强烈的虚荣心;强烈的虚荣心又源于她错误的人生观她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她觉得自己生在世上就是为了这些;而错误的人生观又源于她生活的社会环境。在那个社会里,人们崇尚金钱,贪慕富贵(我费了多大的力气才弄到手你在那儿可以看到所有的官员);而且女子是男子的附属品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像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言外之意,美丽动人就应该有好命运,就应该嫁个好丈夫。在晚会上,所有的男宾都注视她,打听她的姓名,求人给介绍;部里机要处的人员都想跟她跳舞,部长也注意她了。受到男人赏识,她就觉得是最大的幸福。所以鲁迅先生曾一针见血地说:在女子充当男子附属品的社会里,娘儿们的颈项上、耳朵上的链儿、环儿都是古代奴隶身上的链铐演化来的。它们好像是富贵的象征,其实是苦难的标记。可以说,主人公玛蒂尔德个人的悲剧就是法国当时社会的悲剧。

第二步,进行创新性赏析,超越作者,冲破框框。

教师先作引导和说明:刚才我们领会了作者的创作原意。其实,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者总会在阅读时进行再思考、再创造,形成自己的理解。现在就让我们超越作者,冲破框框,不受作者创作意图的束缚,不受既定结论的影响,开展自由讨论,来个玛蒂尔德其人大家谈,见仁见智,自由评说。每人先独立思考,然后主动站起来亮观点,找同伴,拉帮结派,再按观点分组,由主动亮观点者牵头,让同一观点的人坐到一起去,共同研讨,继续完善自己的观点,力求自圆其说。最后请每个观点的领头人上台演说,阐述本组的观点。

同学演说过程中气氛活跃,掌声阵阵。阐述的观点多种多样,有正面的,有反面的,有正反面兼有的。下面摘录几种正面观点(以下表达借鉴了马化宇、梅春燕老师的一些语言)

诚实守信观。有借必有还,当寻觅无果时,她和丈夫决定赔偿。即使自己只有一万八千法郎,买项链就需要三万六千法郎,她也没动过用假项链偷梁换柱、蒙混过关的邪念,更没耍起项链已丢,无力赔偿、要钱没有,要命一条的无赖。她和丈夫的道德观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用十年的心血偿清债务,使朋友佛来思节夫人因祸得福,无意中成了受惠者。

勤劳坚强观。玛蒂尔德勇敢面对生活的不幸,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主意,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她辞退了女仆,租了小阁楼住下,干起一切粗笨的活儿:洗碗、洗衣服、倒垃圾、提水。在那油腻的盆沿上和锅底上磨粗了她那粉嫩的手指,到水果店、杂货店,争价钱,受嘲骂,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艰难的钱。尽管十年艰辛使她变成了一个美丽不再、粗壮耐劳的妇女,但她用行动证明了她的勤劳坚强。

纯洁高尚观。晚会上,玛蒂尔德高雅迷人,压倒所有的女宾。所有的男宾都注视她,连部长也注意她了这应该是她利用美貌改变命运的最好时机。然而,她只是沉迷在欢乐里,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陶醉于成功的光荣这表明,玛蒂尔德来参加晚会只是为了展示美貌,让自己唯一的价值得到承认。在那个金钱至上、道德沦丧的社会里,玛蒂尔德完全可以靠她的美貌和姿色出卖灵魂和肉体,可她没有这样做,她不愧是一朵高洁的荷花。

热爱生活观。玛蒂尔德社会地位不高,生活也很一般,但她不甘现状,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和向往,希望生活得更好些,这反映了她积极向上的生活观。即使遇到了天大的挫折,她也没有悲观厌世,更没有自寻短见,而是用行动一步步努力地改善着自己的生活。她心里始终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

讨论结束后,教师对此进行鼓励性小结: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既要深入领会作者的用意,同时又要敢于超越作者,冲破框框,学会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没有自己的思考,就难有新的创造。文学欣赏课,应该是浪费而富有创造性的,让我们共同朝这个方向努力。

以上是笔者对《项链》一文的设计例说。本设计试图克服目前文学欣赏教学中的四个弊端,一是忽视学生的主体参与,教师一人独霸课堂,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欣赏;二是脱离作品语言,想当然地架空分析;三是以封闭式的标准化训练代替开放性的多元化欣赏;四是只追求表面上的热闹与花样上的翻新,忽视文学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科学内涵,务虚不务实。

当然,本文也只是一种不成熟的思考和尝试。其实,每篇文学作品都可以有不同的教学设计,同一篇文学作品不同的人也可以有不同的设计,只要以人为本,有利于解放学生的心灵和智慧,让学生的表现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尽情的释放,就可算是成功的文学欣赏课。

项链评课稿第二篇:

一、说教材

《项链》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犹如一段优美的风光片:大海蔚蓝,宽阔无边;沙滩金黄,绵软细长;浪花 雪白,哗哗而来。几个小娃娃赤着脚,拾海螺,捡贝壳。他们脸上写满快活,嬉笑着,奔 跑着,享受着美好的生活。

课文如同影视拍摄一般,从大海远景切入,慢慢推至近景,逐一展现海边最富特色的沙滩、海浪、海螺、贝壳,并对之作色彩描绘;然后又呈现脚印、沙滩、大海的远景,很 有动感。其中,对小娃娃动作的描写先后有序,一气呵成。篇末把小娃娃的脚印比作大海 的项链,非常传神。作者巧妙构思,把从生活中捕捉到的美好画面加以诗意表现,学生从 中可以受到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

二、说目标

1、认识蓝,又等11个字,会写和并认识禾木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小娃娃海边玩耍的快乐。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海的项链是什么

三、说结构

课堂不应该是死气沉闷的,特别是语文课堂更应该是生动的、活的课堂,对于小学低段的孩子来说,保持课堂活力最有效的手段莫过于活动与游戏了。所以我利用闯关走迷宫,青蛙跳荷叶等形式,将第一课时中的生字学习设置成形式多样化,让学生不断克服难关,不断得到成就感,在每个生字学习中,我设置了不同的活动,以此来让学生保持充足的学习动力。

四、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我认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重在积累。如果是单一的死记硬背对学生来说无疑是非常枯燥乏味的,学生的学习也将事倍功半,所以我主要采用了游戏活动法,寓教于乐。

五、说学法

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此我采用了自读自悟、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和问答法。

六、说过程

一、导入谈话

同学们,你们见过项链吗?你们见到的项链都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呀有一个小娃娃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串项链,你知道他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吗?那我们一去看看课文吧。

二、课件出示本课的插图

板书课题《项链》,让我们一起去读课文吧。

三、初读课文

1、听老师读。

2、你自己读读看。请学生自己小声的读一遍,注意自己读自己的呦,不要齐读。

3、一边读一边圈出本课的生字及自然段。

四、生字学习

(一)学习生字

1、哪一位同学可以试着看拼音读一下本课的生字。

ln yu xio zhe xinɡ h bi w gu hu

蓝 又 笑 着 向 和 贝 娃 挂 活

jīn bi de

金 白 的

2、分析生字:一个一个生字分析:看生字拼音是几拼音节,什么偏旁部首,什么结构,怎样组词。是否多音字,反义词等,例如

学习生字和:音节:两拼音节,偏旁:禾木旁禾,认识禾木旁禾结构:左右结构,请同学组词,最少说三个词,可以一起说,也可以找学生说。

3、就这样一个一个学完本课生字。

4、利用走迷宫的形式复习这些生字。

着:多音字

zhe 笑着

zho 睡不着 ,着火,着急

和:多音字

h 和气

h 和了

huo 暖和

反义词

黑白 笑哭

这节课我们要记住

一个偏旁禾木旁禾

(三)我书中的组词

1、请学生圈出本课中的生字组词

如果本课有现成的组词,就直接圈出来,如果本课的生字没有现成的组词,可以写一个,以备以后忘了组词可以随时翻看。

2、利用青蛙跳荷叶的形式吸引孩子们的兴趣,进而巩固这些词语,

五、朗读生字

(一)带拼音朗读生字

1、学生齐读:说出音节,偏旁部首,结构,每一个字组两个词语。

2、学生领读

(二)去掉拼音朗读生字

我会读:齐读男生读女生读分行读开火车读自读。

六,请将生字宝宝带进课文里面进行朗读。

1、学生自读

2、分自然段找人读。

3、在老师带领下齐读。

七、小结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

2、学生说。

3、老师总结:我们学习了本课的生字,认识了一个偏旁禾木旁

4、初读了课文

八、下节课我们做什么?

1、下节课我们将进行朗读课文,分析课文

2、请同学们自己在课下把本课生字读给同桌或爸爸妈妈听。

6、狐假虎威评课稿听课记录

《狐假虎威》说课稿

尊敬的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s版第五册寓言两则中的《狐假虎威》一课,我的说课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这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一只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吓跑了森林中的百兽,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有些人借着别人的力量吓唬人,其实自己没有本领。寓言讽刺了仗势欺人者的奸诈狡猾。全文语言生动有趣,非常适合学生阅读和表演。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会用简单的方法积累喜欢的成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狐假虎威的意思。

3、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难点在于懂得狐假虎威的意思,进行角色扮演。

二、学情分析

在经过了一年多的语文学习后,学生的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了目标的要求,对学习语文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各种学习活动。特别是对一些新颖的、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抓住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语文学习的根本,注重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学生自我展示的能力、与人交往合作能力。

三、教法学法

1、教法设计

根据寓言故事的特点及本课的语言特色,教学中,以狐狸说的话为线索,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明理。引导学生自由阅读,自由表达,打好自主学习语文的基础。依据新课标的精神,我运用了谈话法、对比法、表演法等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学法指导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产生两个飞跃:一是由学会变为会学,二是由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理想境界。这样,学生的主体精神被大大激发,其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做到事半功倍。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本课时,指导学生自由选用读、说、背、演等学习方法,结合比较朗读、想象情境、直观理解、表演等学习方法,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的最高境界,在阅读习惯方面,着重培养学生解疑阅读,学会自学,学会积累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理解课题。

我采用直接导入的方法,先在黑板上画狐狸和老虎的简笔画让学生进入课堂,并且进一步理解课题,知道狐假虎威中的假是借着的意思。

接下来大家一起读课文最后一段,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激发读故事了解缘由的兴趣。

二、细读课文

(一)、学习狐狸和老虎的第一次对话。

学生自读课文2~6自然段,找出狐狸与老虎的对话。指导学生读出狐狸与老虎的语气与神态,重点把握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扯着嗓子。和老虎愣住了,体会狐狸的狡猾和老虎的疑惑。运用移情策略,提问学生狐狸内心想的说什么,让学生有了一次狐狸的角色体验,生动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狐狸和老虎的第二、三次对话

让学生小组合作是新课标中倡导的合作学习的要求,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狐狸和老虎的第二、三次对话,锻炼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表达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接着让学生自己探索狐狸没有趁着老虎松开爪子而立即逃走的原因。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狐狸和老虎的神态动作,我让学生演一演狐狸和老虎走路的样子,在这一环节中能让学生深入感受文本,自己体会到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和跟在后面的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的样子。

(三)、模拟森林里的百兽反应。

随机采访学生森林里的小动物逃跑的原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狐假虎威的含义森林里的小动物都是被狐狸身后的老虎吓跑的。

三、点题,加深理解狐假虎威

让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原来,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接着提问学生学了这个故事懂得了什么道理(狐狸自己没有本事,是借着老虎的本领吓跑百兽的)。而在本课中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的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取向。告诉学生: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这样的现象:有的人自己没有本领,借着别人的本领耀武扬威,这是我们不能学的,做人一定要有真才实学。

四、拓展积累,课外延伸。

最后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一起交流还有哪些和动物有关的成语,充分让学生自己再现已学或积累到的成语,让学生养成积累好词好句的习惯。

五、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教学内容的浓缩。板书的内容往往提纲挈领,言简意赅,有助于学生记忆,便于学生理解相关内容,也便于学生记录和课后复习。该课文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形象生动,十分逼真。写出了人物的特征,写清了狐狸为什么借老虎的威风,怎样借以及借到威风的经过。完成了故事寓言的表达。教学时我引领学生紧扣借,抓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学习,板书也呈现描写人物这些方面的词语,突出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个性特征,领悟寓意,记忆知识。

狐假虎威

神气活现 半信半疑

摇头摆尾 东张西望

狐假虎威评课稿第二篇:

《狐狸分奶酪》说课稿

一、说教材

《狐狸分奶酪》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八组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相处,训练重点是引导孩子们,通过童话故事感受应该怎样与人相处。本篇课文故事情节生动有趣,角色个性鲜明,是匈牙利的民间故事,讲的是两只小熊捡到一块奶酪,狐狸趁他们拌嘴时提议帮他们分奶酪,在分的过程中,狐狸故意分配不匀,而小熊哥俩都不愿吃亏,让狐狸一次又一次的有机会吃奶酪,最后一整块奶酪都被狐狸吃光了,两只小熊这才恍然大悟,可狐狸还狡辩说他分得很公平!故事中的狐狸非常狡猾,他从一开始就打着如意算盘想吃掉奶酪,而文章的小熊们却傻乎乎的不明就里,总在奶酪的大小上斤斤计较,看不清楚狐狸行为的用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同伴之间斤斤计较,就会让别有用心的人有机可乘。本篇文章篇幅较长,有11个自然段,采用对话的形式推进故事的发展,文中配有一幅插图,图中的狐狸手拿两块一大一小的奶酪,一脸的自信得意,两只小熊抬着头,托着下巴一脸的困惑,生动形象的展示了人物表情及心理。

二、说目标

根据以上我对教材的认识和分析,结合本阶段识字阅读的重点,针对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认识酪、捡等12个生字,会写奶、始等8个字。

2、语感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分角色读课文。

3、能力目标:读懂故事内容,能对狐狸的说法作出判断,初步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重难点

在确定教学目标后,我把本科划分为两个课时,本次说课的内容为第二课时,其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分角色读课文,对狐狸的说法作出判断,初步表达自己的想法。

四、说教法、学法。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会的不教。

上课前一天下发本课前置小研究,课前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当堂解决孩子们困惑的地方,或者我认为学生需要了解并掌握的知识进行巩固教学,课堂上的教学方法,以小组合作,展示交流为主。

1、简笔画激趣法,二年级的孩子同样喜欢直观形象的内容,我利用简笔画充分发挥文中插图的作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2、探究质疑法,在教学中出示核心问题,狐狸说他分得很公平,谁也没多吃一口,谁也没少吃一口,你同意狐狸的说法吗?如果你是小熊,你会怎么做?贯穿课文,当然在教学方法中更重要的是顺学而导法,本课的内容比较浅显,虽然篇幅比较长,但是理解课文之后,分析人物的本质特点,让学生们自己合作交流,共同进步。

五、说过程

这节课我的教学思路预设为:

(一)、简笔画激趣导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新朋友,是谁呀?简笔画当堂出示(狐狸)2、指名读好课文题目,板书课题。

(二)、巧解题

1、课件出示,学生小组交流有关从题目入手收集的资料,

2、教师相机补充:

(三)、巧浏览

1、自由读课文、懂内容、知体裁。

2、课件出示前置小研究的第二部分内容,全班交流,个别展示。

(四)、巧发现、会读文,

课件出示本课,狐狸谈话的次数和内容,主要内容是分角色读课文,也可以表演读,学生自带类似于奶酪的食物,重点是读出狐狸分奶酪时的语气和小熊与狐狸对话的语气。

(五)、巧探究

狐狸说,他分得很公平,谁也没多吃一口,谁也没少吃一口,你同意狐狸的说法吗?如果你是小熊会怎么做?这个不要求限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路,想说什么说什么,全班交流。

(六)、巧拓展

分享你收集到的有关狐狸的故事吧,大声地读给同学听,或者个别展示,要读出其中的有趣!

七、说板书

狐狸分奶酪

狐狸 小熊

帮忙 分 捡 拌嘴

故意分不匀 同伴斤斤计较

一整块 谁也没吃到

本课板书分为三部分,一主人公狐狸和两只小熊;二是狐狸说话的内容和小熊说话的内容,形成对比;三是斤斤计较导致结果,每一次小熊和狐狸的对话,各自的心里都有不同的想法。

八、说反思,

(一)、教学设计上的特点:

1、突出以趣引路,以读领悟狐狸的狡猾本性教学。

2、引导个性朗读,与文本对话,激发情感的生成。

3、抓住文本特点,创设童话,落实说话训练,

(二)、教学设计中的困惑:

1、针对二年级学生的特点,在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时,教学中是否会出现课堂调控上的不足。

2、由于时间的关系,在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是否会流于形式,展示时间不够充足是否过窄。

最后,课堂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希望能在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实践,不断地遗憾中去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7、雪孩子评课稿听课记录

《雪孩子》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及特点 

雪孩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课文部分的第19课。《雪孩子》这篇课文描述了一场美丽的大雪过后,小白兔和妈妈堆一个可爱的雪孩子,雪孩子给小白兔带来了快乐但是后来,为了救大火中的小白兔,雪孩子却化了。它飞到了空中,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表现了雪孩子奉献自已,救助别人的美好心灵。同时将水的变化常识融于故事之中,易于激发兴趣。文章文质兼美、极有意境、极富童趣,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想象、陶冶学生的情操;有利于老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便用教材;看图读文,使学生获得了真实情感体验。进而学习雪孩子助人为乐、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在教学中,为了能够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这节课我尝试利用多媒体让情景交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去加深感悟。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及课程标准中教学法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的核心理念,确定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认识10个生字,会写3个字,认识1个偏旁孑;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及表演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事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感受雪地、云朵的美丽,体会雪孩子的美好心灵。懂得当别人有困难时要勇于伸出援助之手。

3、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与依据

教学重点难点是通过:雪孩子化了和雪孩子飞到空中,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这两句话,使学生知道雪会变成云,理解雪与云之间的变化过程。这两种变化属于物理现象,对于刚刚一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起来是极有难度的。所以教师要通过演示课件雪化成水、水蒸到空中形成云的过程,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自然突破了文章的重难点。

二、学生分析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自制力较差,所以在教学中尽量让他们保持高昂的情绪,让他们在玩中学。但他们经过半年的学习,也有了一定的识字能力,尤其是本课课文首次以不注音的形式出现,所以在教学中我也大胆尝试让学生自己阅读,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成就感。

三、教学准备

1、学生提前搜集了解雪和云的变化过程。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雪花生字卡片。

四、教学流程及设计理念

基于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及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以故事情节导入,激发兴趣、整体感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取知识,培养创造思维的巨大推动力,低年级学生较易接受直观形象的东西,为此,上课伊始,我先播放课件,以故事情节做为画外音,将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吸引到课堂上来。下面就请各位领导看一下这个小故事。(播放课件)我认为以动画形式巧妙导入新课,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有了美好的情感体验,声情并茂的动画片能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2、图文结合,随文识字。

在学生的兴趣被充分调动以后,我首先让学生图文对照欣赏课文,披文入情领略文章的语言美。(下面就请各位领导看一下课文内容)。我认为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语文教学就应该培养他们喜欢阅读、敢于阅读、乐于阅读的愿望,所以我又让学生自由读并勾画出在生字,同时读出相关的句子,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在检查识字时我采用认读雪花生字卡片的游戏形式进行,这样就又一次调动了学生的积性。我还将课文中的10个生字结合课文内容编成一首短小的儿歌。(兔妈妈,她赶早,连忙出去找食物,小白兔,点旺火,合上眼晴睡大觉,着了火,化成灰,自己全都不知道,雪孩子,把她救,从此变成白云美。)将生字的语言环境改换了,就很好地检测了学生的掌握情况。

3、朗读感悟,体验情感。

学生的感受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中,我充分信任学生,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相信学生能读懂课文,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寻找自信的力量,在自悟自得中感受朗读的乐趣,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人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的感受。在这里我努力创设了一种民主、平等、宽容、和谐的教学气氛,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了不同的感情色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对雪孩子舍己救人的精神给予肯定,对这种行为表示赞赏,因此才会体验到雪孩子救了小白兔后的高兴心情;而从另一角度,学生们也体验到了生命的宝贵,感悟到小白兔失去雪孩子后的悲伤之情。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体现了审美价值的个性化、多元化。所以在教学课文时,我采取了让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分析在读时应注意什么,表现了怎样的情感。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下面我为大家介绍一个我教学的小片段。当老师提出让同学们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时,有的同学提出我最喜欢 他飞到了空中,成了一朵白云,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这句。老师说,是啊!雪孩子为了救小白兔,自己却化了,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请同学们想一想,你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呢?有的同学说,我觉得应该读出高兴的语气。因为雪孩子虽然已经变成了白云,但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小白兔的平安,雪孩子觉得很高兴,所以要读出高兴的语气;有的同学说,我觉得要读出伤心的语气,因为雪孩子为了救小白兔,自己却化了,小白兔觉得很伤心,所以要读出伤心的语气。这时老师追问,其他同学呢,你们同意谁的意见?(让学生各抒己见)。老师适时总结,刚才小朋友们分别是站在雪孩子和小白兔的角度上来理解的,所以你们的想法都是正确的。现在大家就根据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学生自由朗读)

最后,我又请三名同学读,让其他学生评一评谁读的最好,好在哪里?老师在学生汇报中及时给予肯定。

在教学中,我觉的就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用自己的体验表达出高兴、开心的心情。在此,我没有像以前一样,用一个统一而模糊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请大家带着高兴的心情读这一段,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理解用表情(满脸笑容)、动作(边读边跳)等方式表达出来。也就是说,学生心目中的高兴开心是什么样就怎么读,我觉的这样做比一味的好很好你真棒更重要,让学生在教师引导和鼓励中找到朗读技巧和方法。作为新课程改革中的新型教师,我们不仅不能以标准答案 来恒定学生,而应该给予鼓励,加以引导。正如萨特所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主动地发现,积极地创造,发展自己的个性。

4、帮助学生解疑。

雪孩子化了,他到哪里去了呢?你们想知道雪孩子怎样变成白云的吗?(播放课件演示雪与云的变化过程)

让学生理解雪孩子被火烤了,温度升高,化成了水。水又成了水蒸气,最后变成了白云。然后让学生根据生活的经验,说说生活中还有什么可以化?有的学生可能说到:夏天里,我吃雪糕,含在嘴里雪糕一会儿就化了;我们把糖含在嘴里,糖慢慢地就化了;要是把塑料碗放在火炉上,就烧化了,变黑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让学生联系周围的生活学语文。在这里我抓住学生朗读中的独特感受,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搜集生活中的信息,在生活中寻找化 的现象。孩子们结合生活经验理解了重点词化,扩展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孩子的表达能力,同时也是语文运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充分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的特点。

5、结合图片,进行叙述。

指导学生合作表演课本剧虽有一定难度,但是借助动画,引导学生逐步模仿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表达及表演能力,可以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并且在相互评价的过程中取长补短。

  6、作业。让学生叙编故事,《雪孩子回来了》想象小白兔与雪孩子见面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这样设计会拓展学生的思维与想像。

8、大禹治水评课稿听课记录

大禹治水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古浪县古丰乡柳条河小学教师黄国铖,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15课《大禹治水》,下面我准备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来谈一谈《大禹治水》这篇课文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大禹治水》讲的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本课讲述的是古时候大禹治理洪水的事。通过本课的阅读让学生理解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原因,体会大禹不顾个人利益,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

本课共5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讲洪水泛滥的景象,点明大禹治水的原因。第2、3、4自然段讲大禹治水的经过。第5自然段讲大禹治水的结果。本课分两课时完成。这节课介绍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课文一些语句含义深刻,具有启发性,给学生提供了多维的思考感悟空间。

根据本单元训练重点,本课具体要求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初读课文,利用学过的方法独立自主的识字,读准字音,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2.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深入体会洪水的泛滥给百姓带来的灾难,为深入理解大禹一心一意治水的奉献精神做好铺垫。体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重为、难点:

1.识字方面:掌握15个字的读音,8个字的字形。理解淹没等词的意思。

2.内容方面:抓住淹没、倒塌、冲毁等词语感悟洪水泛滥的景象,为下节课体会大禹的奉献精神做好铺垫。。

3、初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

由于本课特点需要学生认识的字词较多,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识字、读通顺课文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具有天真活泼,好奇好问,好模仿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直观形象、新鲜活动的事物所吸引,并能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获得体验,达到情感共鸣、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设计情境,设计游戏,分散识字难点,让学生在一堂课中能始终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三、教法与学法

根据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基本理念,结合本课教学目标及学情,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情景识字法:识字与写字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的重点与难点,而集中识字对学生而言比较枯燥,为此我在教学中注意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识字,这样学生易于接受。

2、分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在对待学生的学习上,我以学生的学为教学的出发点,让学生放开手脚,积极参与,大胆求索。本课我指导学生用如下方法进行学习:

1、朗读感悟法:《新课标》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学习生字的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生字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为了创设一个扎实有效的课堂,使学生学有所获,我设计了以下五个环节: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多媒体)

在教学开始时,我通过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再现与课文有关的情景和人物,激发学生情感,然后老师就问:想知道他的故事吗?这样设置悬念,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新课文的欲望。

2、 初渎课文 重点识字

a.自由读课文,标出生字和自然段。让学生在初读中了解课文大概内容。

b.指名读课文,全班纠正字音,重点指导没、鲧的字音。在听读中纠正字音,培养合作精神。在独立识字中产生成就感。(师)课文中又来了一些朋友,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吧!

c.出示生词。学生掌握了一些独立识字的方法,本着《大纲》中识字教学应认写分流、多认少写、字不离词的原则,我在这个环节只对重点字词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如:安居乐业的意思;被、道、难的字形结构。

d.(师)让我们和这些朋友一起回到课文中再来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描述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3、通顺课文,有所体会。

二年级的教学,应坚持直观形象的原则,要结合多媒体教学,要结合少量词和句的理解,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加深对字的认识,体现由读正确读通顺读出感情的指导过程和学生练读的过程。

课堂中我设计的思考是:大禹为什么治理洪水?如何治理洪水?结果如何?引导学生重点抓住冲毁、淹没、疏通、安居乐业等词来体会。叶圣陶说学语文要靠自己读书,自己领悟为此我创设这样的问题。引领学生回答问题了解全文。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4、再次出示词语,教师指名读词语,哪个同学读得好,其他同学给他指缺点,好的同学让他领读,然后老师在范读,最后小组竞赛,开哪个组读得好。

设计意图: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多层次教给学生读,可以使字音读得更准确,记得也更牢。

5、记住字形、学会生字

A让学生观看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教师范写 B学生自主识字交流识字方法(分5人一个小组 以小组为单位,看哪个同学记得得快,哪个同学记得快)教师重点知道被、难、道的书写。

6书写练习,加深记忆

播放轻音乐,创设轻松的书写氛围,教师提醒学生书写做到三个一

5、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板书是无声的语言,是整篇课文的眼睛,本节课我设计的板书做到了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我以上的说课设计是基于以下理念进行的:

1、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以上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大禹治水评课稿第二篇:

《大禹治水》 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上午好, 今天我说客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奉献 单元的一篇主题课文--《大禹治水》。

我将从四方面详细地阐述:【依据课程说理念,分析学情说教材,因材施教说方法,紧扣教材说流程。】

一、研读课标说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依据教材和我班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理念: 在关注学生语言学习的同时, 关注语言对学生的熏陶和感染; 在发展学生语言的同时,感悟文本内涵,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二、分析学情说教材。三年级的孩子,童心灿烂,富有爱心,但对大爱却感知甚少。大禹治水的故事至今已久,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甚远,要读懂课文,并且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上留下美好的印记难度颇大,因而对大禹的奉献精神,多数学生在理解和感受上有一定的困难,需要老师进行正确的指导。 《大禹治水》叙述了上古时代禹率领民众治理洪水的故事。塑造了一个融大智、大爱于一身的英雄形象,我想把这样一个神话故事放在三年级教材中进行教学,不仅仅是让孩子了解大禹其人、其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这也正是文本所要体现的核心内容所在。因此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理解欣欣向荣、 开凿、挖通、垒起等词语。

2.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

三、因材施教说方法 我们常说教无定法,但科学的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我们的课堂更富有生命力,本篇课文有深厚人文积淀,行文简洁,教学时我想方设法做到深入浅出,贴近学生,让学生读进去,读出来。我将运用多媒体课件、简笔画、语言描述、故事复述等多样手段,引领学生入情入境体悟禹治水的艰苦卓绝,师生跨越时空与大禹作一次撼人心灵的精神对话。

四、紧扣教材说流程。 本课教学共分两个课时,四个环节。

【课件】 第一课时:

第一个环节:谈话交流,初识英雄。

第二个环节:自主学文,走近英雄。

第二课时:

第三个环节:品读感悟,走进英雄。

第四个环节:回扣课题,升华英雄。语文是读出来的,只有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对文章中静止的符号进行咀嚼品味时,才能使它流淌出迷人的情味和韵味,才能把静态的、抽象地文字变成鲜活的画面,才能引发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教学时,我将从以下五步引导学生在品读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禹的大智和大爱。

1.认识洪水,铺垫奉献,英雄在洪水中挺立。(学习一自然段) 洪水是什么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茫然的,若对洪水没有透彻的认识,大禹的奉献精神就表现不出来,因此,我将播放录像(播放录像: 洪水肆虐泛滥,冲毁田地、房屋的情景)请学生说说洪水是怎样的,指导学生活学活用这些重点词语。

【课件】很久很久以前,洪水淹没了村庄和田野、房屋倒塌了,牲畜被冲走了,庄稼也被冲毁了,人们只好四处逃荒。在师生互动交流和朗读中想象体会大禹治水的巨大困难,激起学生对大禹的敬佩之情。大禹的英雄形象,在洪水中挺立起来。

2.品读词语,突出奉献,英雄在艰辛中挺立。(学习三自然段)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体现了大禹不畏艰辛的奉献精神,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大禹的奉献精神呢?首先在教学禹治水的过程时,我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关键词语,开凿、挖通、垒起并透过词语明白禹治水的方法,感受治水的艰辛和不易。下面我以理解挖通为例,谈谈我是怎样引导的:挖通九条大河是怎么回事?明白吗?我给大家画一画。(板画:大河)我边画边讲解:这儿是一条大河,这里是还有一条大河。挖通就是指把这两条大河给连通。为什么要连通呢?当洪水来临的时候,这条河装不下这么多的洪水,于是,通过这儿流到了这条河,这条河如果还是装不下,那就流到另外一条河,最后流入了大海。挖的这部分起到的是引导的作用。引就是禹治水的方法,板书引。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在体会词语的基础上感受了治水的艰辛不易。接下来进行范读。教师激情的范读是火种,激起了学生强烈的读书愿望,接着我又引导学生想象,在治水过程中,禹还会遇到哪些苦难呢?在孩子们的想象中,禹的形象逐渐清晰,禹不畏艰辛的品质,相信会给孩子们留下深深的印记。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之后,我动情讲述【配乐】传说大禹在走遍千山万水的过程中,由于走的路太多了,他两条腿上小腿的毛全部磨光了。小腿上划出了一道道的血痕,由于过的河太多了,得了严重的腿病。更厉害的是,由于长时间地浸泡在水中,他两只脚上的趾甲全部被泡掉啦,露出了鲜红鲜红的肉。然后配乐,让学生朗读课文。此时学生对禹奉献精神的感悟更是刻骨铭心。大禹的英雄形象愈加明朗起来。

3.巧读数字,深化奉献,英雄在大爱中挺立。三年级的孩子很难体会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做法。教学时我将采用讲数字故事的有趣形式,课件三过家门不入的图片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数字背后的意思。引导学生读书,感悟才、仅仅、却表达的语气与情感,感悟禹道是无情却有情的大爱境界.领悟禹能够为了多数人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就是大爱,就是奉献。板书:奉献,大禹的英雄形象饱满起来,板书: 大爱。

4.对比人物,升华奉献,英雄在大智中挺立。(学习二自然段)在学生明确了大禹的治水方法,领悟了大禹的奉献精神后,我把话题一转,引到鲧身上。鲧是如何治水的呢?结果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治水方法的不同,结果的不同,感受他们两人身上都有奉献精神,但禹能够变堵为引更彰显了他的智慧。(板书:大智、引)至此,禹这个融大智、大爱于一身的英雄印象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禹受到人们敬仰和爱戴的原因也迎刃而解。以上设计,层层叠进,环环相扣,使学生思路更加流畅,从深层挖掘了文章的表达意图,感受了禹的大智大爱和奉献精神。第四个环节:回扣课题,升华情感。经过以上三个环节,学生扎进文本,做到了读进去。我此时想引领学生更上一层楼,再读出来,请学生再次读全文,去发现文中和课题中对禹称呼的不同。在禹和大禹两个称呼的区别中,更深刻的挖掘禹在人们心中的英雄地位。( 板书: 把大字写大)让学生满怀深情的再来读课题。本课至此戛然而止,达到了课已终,而意蕴深远 的教学效果。

五、说板书设计:本课板书简洁明了,体现了文章的文路,教师的教路,而且引导了学生的学路。随着阅读的层层深入,大字的变红、变大,起到了深化主体的作用,同时也将大禹的英雄形象永远定格在了孩子们的心中!以上只是我在教学重的一些思考和设想,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板书设计:大智--引大禹治水大爱--奉献

9、场景歌评课稿听课记录

《场景歌》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教育部审定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识字的第一课《场景歌》第一课时。

说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阶段目标中指出,能准确地拼读音节,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在学生朗朗上口的诵读中,欣赏美丽景色,感受美好生活,同时认识事物,表示认识事物的汉字,初步感知不同事物数量词的表达方式。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说教材特点:

《场景歌》是本册书第二单元以4个识字为主题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组数量词归类识字。把数量词分类集中在四幅不同的图画之中,让学生在感受美丽景色、感受美好生活的同时,认识事物,认识表示事物的汉字,初步感知不同事物数量词的表达方式。全文共五节。第一节是一幅大海风景图。第二节是一幅山村田园风光图。第三节是一幅公园景色图。第四幅是少先队员活动的场面。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让学生自己认字,朗读。

说学生实际: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借助汉语拼音准确地认读汉字。已具有较强的识字能力和学习经验,为本课时的认字打下来良好的基础。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写字时还需在间架结构和关键笔画上多加注意,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已经能结合图片和上下文,欣赏美丽景色,感受美好生活,同时认识事物,初步感知不同事物数量词的表达方式。

说学习目标:

明晰的学习目标能为学生的学及教师的教指明方向,所以,基于《课标》,基于教材,基于学生,我制定本课第一课时的学习目标如下:

1、借助图画,熟字记忆新字,形声字规律识字或给字组词说一句话的方法自主认识滩、艘、军、舰、帆、稻、园、孔、翠、队、铜、号12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新词,会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孔、桥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受场景展示的美丽景色,了解不同事物数量词的不同表达。

基于目标确定学习重难点:

重点:认识滩、艘、军、舰、帆、稻、园、孔、翠、队、铜、号12个生字。会正确书写孔、桥两个生字。

难点:运用数量词表达不同的事物。

说教法学法:

教法:直观演示法,引导法。

学法:勾画圈点法,情境图对比法。

立足学情设计教学流程:

本节课,我把相信学生能学会作为这课教学的核心理念,学生为主体,教师辅助,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预计用时3分钟)

良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刚一上课他们的思维不能马上集中到课堂上来,我就借助师生互动游戏把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一下子引到课堂上,引到课文中来。板书课题《场景歌》

在旅游的吸引下,我想学生肯定会对接下来的内容感兴趣,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于是我的学习流程是这样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预计用时4)

首先听老师读课文,听清字音。接着学生自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画出带有生字的词。同桌两个互相读读画的词语。

三、细读课文,自主识字(预计用时19分钟)

(一)观察情境图,学习第四小节

1、先来看看要做哪些准备吧?出示图: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说看到的事物,出示:队旗、铜号、红领巾、欢笑,随文认队、铜、号

3、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事物加上合适的数量词,创设情境,多种形式读课文

(二)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

1、多种形式认读生字情况。

2、摘苹果游戏,开火车巩固生字。

(三)在读文中,感受场景展示的美丽景色,了解不同事物数量词的不同表达。

1、出示海边景色图,问:你看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按从上到下,由近到远的顺序,把观察到的事物加上合适的量词,创设情境,多种形式读课文。

2、出示图片,你看到了什么?

(过渡:咦,前面是什么呀,到处一片翠绿鲜红。)

①创设情境,多种形式读课文。

②出示词语,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的量词。

一()鱼塘一()稻田

3、我们到了最后一站,看看有哪些美景?

(四)齐读课文,再现课文美景。

四、指导写字

1、凭借田字格观察生字,引导学生观察本课左右结构的字,交流书写注意事项。

2、教师范写孔和桥,学生书空后练写,教师巡视。

3、写字评价反馈,总结

五、总结课文

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

这样的总结,既让学生回顾了所学的生字又了解不同事物数量词的不同表达,教给了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的方法,注重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同时也为下一课时学生细读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0、灰雀评课稿听课记录

《灰雀》说课稿

一、说教材:

《灰雀》一文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第二组中的第一篇讲读课文,记叙了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体现了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对小男孩的爱护之心。

这一组的主题是名人故事,从内容上展示的不是这些名人作为革命家、文学家和地质学家的丰功伟绩,而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在这些平凡的小事中,体现出了他们崇高的、美好的品质。从表达上来说,是通过对人物的典型事例的描写,主要对人物对话的细节描写突出人物的特点。而本组单元习作就是写熟悉的人的一件事,所以,学好本组每篇课文,对于单元习作也会有很大帮助。

二、说学情:

本文篇幅较长,有难度的句子和词语较多,文章中有几个生字是平常不常见的,很容易读错,部分词语的意思比较抽象,给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增加了难度;列宁的循循善诱学生也不易领会。结合我们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此本课的教学着力体现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积累的教学理念。通过学生的朗读,读懂词句的含义,读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

(一)字词积累:

1.要求认识的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要求识记的14个词语

2、读准字音:面包渣(zhā)、胸(xiōng)脯、 散在文中读四声[sn],散步,知道另一种读音散 [sǎn]。

3、记忆字形:形近字:捕、哺、铺脯; 个别字的笔画需要特别说明:指导渣、者、惜时,注意三者之间的联系,它们都有日,但其具体形状不一致;学习散时,还要联系胸、脯,指导学生发现同样的月字,在不同的位置,写法也不一样;学习或、者时,要注意具体笔顺。

(二)阅读理解能力训练:

1.读课文,结合语境理解婉转、仰望、自言自语、肯定等词语在课文句子中所写的意思写谁在干什么怎么做,一边读一边发现男孩回答列宁的话语中的不正常,并结合上下文,来解决提出的疑问鸟儿是在哪里;理解列宁为什么不问男孩却问灰雀。

2. 用方法引路,扶放结合的步骤引导学生学习复述课文内容:第一步,引导学生: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第二步,依据时间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分别读懂每一部分内容。第三步,引导学生像串珍珠一样,尝试把三部分的意思连起来形成对全文的复述。

(三)表达学习:

在表达学习上,本课有两个目标:

一是体会关键词语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是中年级课标中的语言表达目标。具体方法是:

1.回读课文第一段,联系列宁的行为动作,体会每次、都要、经常这些词所强调

表达出来的列宁喜欢这两只鸟的态度,通过删改对比的方式,来指导学生体会写进这几个词所强调表达出来的态度,练习朗读。

2.读课文4-9段,抓住三个一定,体会列宁说一定与男孩说一定语气上的不同,体会男孩说一定的时候语气和心理的变化并朗读。

本课还有一个目标是: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来刻画人物心理的。

(四)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读懂重点句子,读懂文章内容。

2、指导学生体会每次、都要、经常、一定等词语在文中所强调表达的作用。

3、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来刻画人物心理的。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复述课文。

第一环节、情景引题,激发兴趣

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师出示图片: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

师:同学们看,这就是灰雀,简要介绍:灰雀是一种小形鸣禽,体形像麻雀,羽毛颜色多样,鸣叫悦耳,可以在笼养观赏。群居在河谷、溪流、树林中。食物为桦树、榆树、柳树的嫩叶和种子。为了这只可爱的灰雀,列宁和一个小男孩之间还发生了一个美好的故事呢。让我们赶快走进课文去读一读吧。

(设计意图:使学生借助图片了解灰雀,并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因为课前已经布置学生预习,所以直接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学生关注字音读得是否准确。(设计意图:这一过程主要是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看学生的字音能否读准确。)

2.出示课文中带有生字词和容易读错音的字的句子:

(1)有一年冬天,列宁在郊外养病。他每天到公园散步。

(2)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

(3)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3.指名先读句子,再读词语,读准字音,并随机理解相关字义、词义的意思。

教师随机对重点字的字音进行指导:

强调字音:面包渣(zhā)、胸(xiōng)脯、婉(wǎn)转,散在文中读四声[sn],知道另一种读音散 [sǎn]。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先出示藏着课文的所有生字的三个句子及容易读错音的字的句子,在语境中读准字音,理解词语,体现了随文识字。)

第三环节、读懂内容,整体把握。

课标对中年级阅读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对于刚跨进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复述课文内容这一目标是一个难点,在本课的教学中应该怎样落实呢?

我设计了方法引路,扶放结合的步骤。

第一步,引导学生:这篇课文有好几个自然段的开头,都是表示时间的词语,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圈一圈,引导学生找出有一年冬天一天第二天表示时间的词语。

第二步,依据时间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第1自然段为第一部分,第210自然段为第二部分,第11-13自然段为第三部分。然后分别读懂每一部分内容。

(一)读懂第1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在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如,对于婉转的了解,通过上下文,可以知道婉转指的是歌唱,又惹人喜爱可见是用来形容好听的声音的,可以结合孩子听到的鸟叫,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引导。再如仰望可结合公园里有一颗高大的白桦树,灰雀是在高大白桦树上,所以应该抬头看,仰望的意思就清楚了。

2、在学生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这一段的意思(实际上也是简要地复述。):有一年冬天,列宁每天到公园散步,他看到白桦树上的三只灰雀,非常喜欢它们。

(二)读懂2-10自然段。

1、自由读列宁和男孩的对话,在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灰雀哪去了?读懂灰雀是被男孩捉回家的。

具体方法: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反复读对话,重点通过以下句子读懂列宁和小男孩内心和情感的变化:

列宁的内心情感变化:

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找不到灰雀时的着急)  

 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担心)

  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难过、婉惜) 

  列宁问:会飞回来?( 明知故问的略显惊讶。)

  小男孩内心情感的变化:

 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支支吾吾,不好意思。)

 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认识到自己错了,想放回灰雀。)

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下决心改错的坚定态度,肯定把灰雀放回来。)

读懂了以上句子,也就在读懂了灰雀是被男孩捉回家的。

2、在学生读懂词语句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说这一段的意思:一天,列宁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知道那只灰雀是小男孩带回家的后,并没有去批评、斥责孩子,而是表达对惹人喜爱的灰雀的担心,孩子的内心受到了震动、感染,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决定放回灰雀。

(三)读懂11-13自然段。

1.默读第1113自然段,在读的过程中联系前面列宁和男孩的对话,理解果然、诚实的意思。

果然表明男孩及时改正了自己的错误,是个明辨是非、诚实守信的好孩子。

诚实的字面意思是言行和内心思想一致,这里的男孩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用实际行动来改正错误,同样是诚实的。

2.在读懂词语句子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说说这一段的意思: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发现灰雀又回来了,男孩低着头站在白桦树旁,列宁知道男孩是诚实的。

(设计意图:整个第二部分力图在扎扎实实的读懂词、句、段的意思。)

3、第三步,引导学生像串珍珠一样,尝试把三部分的意思连起来:有一年冬天,列宁每天到公园散步,他看到白桦树上的三只灰雀,非常喜欢它们。一天,列宁发现那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知道那只灰雀是小男孩带回家的后,并没有去批评、斥责孩子,而是表达对惹人喜爱的灰雀的担心,孩子的内心受到了震动、感染,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发现灰雀又回来了,男孩低着头站在白桦树旁,列宁知道男孩是诚实的。这样,学生就可以比较容易地把课文内容复述清楚了。

(设计意图:通过教给学生方法,一步步引导学生达成复述这一目标,先读懂每一段,学会简单复述,再把每部分意思连起来,既交给了学生复述的方法:把每部分意思连起来,有使孩子们的复述有了抓手,减轻了难度。)

灰雀评课稿第二篇:

灰雀 说课稿

《灰雀》一课主要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小男孩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保护以和男孩的老实和天真。下面是沪江中小学网为你整理的关于课文的分析讲解。

一、纵横联系说教材

《灰雀》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学期第二组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本组安排了《灰雀》、《小摄影师》、《奇怪的大石头》、《我不能失信》四篇课文,讲的都是发生在名人身上的平凡小事,通过具体的事例展示了名人在平凡的小事中不平凡的一面。

《灰雀》讲的是苏联伟大革命领袖列宁与男孩、灰雀之间一个富有童趣的故事。故事从两条线索展开。明线是写列宁喜爱灰雀,寻找灰雀,又见灰雀,文中对灰雀的语言描写形象、生动。暗线是列宁寻找灰雀遇男孩,巧妙教育男孩知错就改。暗线才是文章的主旨,主要通过对话展开和推进。一个是寻鸟的伟人,一个是藏鸟的孩子,听了男孩吞吞吐吐的回答,列宁已经推知孩子在撒谎。面对天真的孩子,列宁没有批评、没有指责、没有说教,有的只是耐心、得体而又巧妙的感染、启发,使男孩内心受到震动,认识并改正了自己的错误。列宁的做法既到达了教育男孩的目的,又不伤害男孩的自尊心,体现了伟人对儿童的尊重和呵护。

《灰雀》放在名人故事一组的第一篇,教学以感受名人为主线。在教学资源上,可链接回顾二年级下学期课文中的名人,认识单元导语插图中的名人,引发阅读期待;学文后延伸阅读列宁和其他名人的故事,为后几篇课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有机整合说目标

三年级上学期是第二学段的起始学期,前两组课文的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完成学段衔接过渡。教学本组教材,要引导学生通过默读和朗读理解词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名人身上的优秀品质,并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与此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会边读书边思考,积累语言的习惯。

综合学段特点、单元目标和教材文本的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用自主识字、随文识字等方法,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胸、脯等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呵护。

3.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词句;通过人物的对话、神态,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了解引用人物的话可以有不同的形式。

联系本组教材,可看出编排本课的意图是:通过对人物语言和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呵护。所以,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

三、以学定教说教法

1. 读中感悟,以悟促读。杨再隋先生说:要充分有效的读书,让学生把书读出意、读出形、读出味、读出神。本课的教学设计读贯穿始终,初读默读品读研读拓读,读的层次势如剥笋。读的形式灵活多样,范读、分角色读、创设情境读??。

2. 引导发现,质疑启思。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本课教学充分预设学生读文本后的问题,引导质疑,寻疑导教,使得教学的重难点得以突破。

四、板块推进说流程

基于以上的种种分析,《灰雀》的课堂教学设计成若干板块,体现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基本理念。

第一板块:名人为引子,导入

一是回顾列宁。从《蜜蜂引路》入手,出示列宁头像,简单介绍列宁。初步了解列宁的伟人成就,为下面的学习故事做铺垫。

二是板书课题。教师边说边写,雀,上面是一个变形的小,下面是一个隹,隹就是短尾巴的鸟,渗透中国汉字的文化,提示雀的写法。

三是认识灰雀。(课件演示三只灰雀),简介灰雀。请同学们跟它们亲切地打招呼,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第二板块:感知为基础,初读

有了对故事两个角色的初步认识,学生的阅读期待进一步调动起来,教师用课件出示自读要求,一、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二、标上自然段的序号。三、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按要求读故事。

有要求便有检查,按照自读要求,先出示藏着课文的所有生字的三个句子,借助拼音,检查读句情况。进而由句到词,读准生词,并引导学生通过图解、字理、辨析等方法,初步理解生词。词语教学为主,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现了学段的过渡。

第三个要求,初步概括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对于刚跨进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这部分设计成方法引路,扶放结合的步骤。第一步,引导学生这篇课文有好几个自然段的开头,都是表示时间的词语,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圈一圈;第二步,依据时间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指名读每一个部分,以填空为拐杖,启发学生思考:在每一个时间里,发生了什么事;第三步,尝试把三部分的意思连起来,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为了解学生的阅读个性差异,更好地感知课文,也为了解学生起始的阅读水平,以学定教,在完成自读要求后,学生再一次默读课文。了解这一遍读,学生又读懂了什么。

扎扎实实的自读默读环节,学生已经对课文有了初步的整体感知,可进入第三个板块。

第三板块:词句为关键,品读

聚焦列宁喜欢灰雀,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体会、感悟。

首先是灰雀惹人喜爱。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后,以贴近儿童的问题你喜欢灰雀的什么呢,具体交流灰雀的颜色深红粉红,动态来回跳动,声音婉转地歌唱。来回跳动用创设情境想像法触摸,这三只灰雀,一会儿从这边的树枝跳到那边的树枝,一会儿从(生接答),这边(那边),那边(这边),这就是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采用入情入境法感受,抑扬顿挫、变换着调子,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一会儿短,一会儿(长),像唱歌一样,我们听一听,(课件出示叫声)。这样引导学生化话为画,历经读进去、想起来的过程。而后,指导学生朗读,达成读出来的目的。

其次是列宁的言语和行动表现了对灰雀的喜爱。他欣赏灰雀的歌唱,给它们带来食物。有了前一个环节抓关键词理解的基础,此处采用学生自读自悟,相互交流的方式,抓住每次都要经常这几个关键词语,体现了列宁对灰雀喜爱的程度。指导学生在朗读时,要将这种感情读出来。

第四板块:对话为重点,研读

聚焦列宁对男孩的呵护,抓住对话,质疑启思,读中感悟,以悟促读。

1.引导发现,质疑

在学生知道这是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列宁非常喜欢它们的基础上,创设情境,抓关键段,引导质疑。一天,列宁走到白桦树下,发现什么了?结合课件,学生明白深红胸脯的灰雀不见了。请女同学齐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又发现什么了?学生明白深红胸脯的灰雀回来了,男同学齐读课文的第十一自然段。教师追问:读到这,(指板书)你有什么问题吗?估计学生提出的问题是:灰雀哪去了?灰雀怎么又回来了?

2.再读对话,启思

有了疑问,如何解决?教师再次创设情境,就让我们跟随着列宁和男孩,走进公园,来到白桦树下,配乐范读3-10自然段,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入境思考。

为更深入地思考,学生带着灰雀哪去了呢?你从小男孩的什么话中知道的?的问题自读,思考、交流。顺势启发男孩为什么把灰雀放回来了呢?学生初步明白受了列宁的启发后,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

3.设境研读,深思

这部分是理解、感悟的难点,刚入三年级的学生,对含话中话的语言,还不能自主入境地体会。所以,化繁为简,深入浅出,情境朗读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第一步,学生默读课文的第3-10自然段,想一想,到底是列宁的什么话打动了男孩呢?用波浪线划下来。培养学生读思划的语文学习能力。

第二步,重点交流列宁的两句话: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考虑到学生对列宁的心理不能深入走进,所以虽然交流的落点在列宁,但切入点是男孩的感受,用这句话怎么打动男孩了呢?来体会列宁的心情。自言自语一句用简明、易懂的句子比较,适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懂得列宁明明知道灰雀是被男孩捉走的,可他对小男孩,没有批评,没有指责,只有感染,只有启发。

第三步,入情入境指导朗读。通过分组读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尊重,男孩的心理变化;师生分角色读,加深理解;去提示语,同桌分角色读,深入感受;全班情境朗读,升华感悟。通过不同形式、层次分明的读,把心里所想表达出来。

第五板块:疑问为核心,练笔

聚焦列宁尊重男孩,继续引导质疑,寻疑探究。重点抓住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一句,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列宁为什么不问男孩却问灰雀呢?先四人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深化体会。进而,抓住课文空白点如果灰雀会回答,它会怎么说呢?练笔写一写。

第六板块:板书为参照,升华

阅读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解读过程,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再次让学生说说读到这,又明白了什么,是对课文整体把握的提升。至此,学生已能感受到列宁、灰雀、男孩,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美好的图画!这样的图画得益于列宁对小生命的关爱,对下一代的呵护。

第七板块:读物为活水,拓读

课文只是一个例子,从例子出发,激发阅读兴趣,拓展阅读量,增加学生的积累,质关重要。补充阅读列宁小时候的故事《斗鹅》,引导学生收集、阅读列宁其他的故事以及其他名人的故事。

总之,七个板块,环节简约,方法简便,训练务实,力求学生在经历简实活效的听说读写中,读平凡故事,悟名人品质。

11、美丽的小兴安岭评课稿听课记录

《美丽的小兴安岭》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三年级上册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

一、说教材

《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一篇写景课文。围绕着美丽这个中心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了我国东北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物产,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训练重点和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文中词语;

2、能力目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体会作者准确生动的语言,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观察事物的方法;

3、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景色、丰富的物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并产生创建美好家园的观念。

教学重点:了解小兴安岭春、夏、秋、冬不同的景物特点,体会小兴安岭丰富的物产。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抓住特点把景物写具体的方法,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情感。

三、说教法

(一)说说教法:在本课中,我结合多媒体课件,采用情境教学法、语言描述法、质疑引探法、先扶后放教学法。合理引进适当的激励和评价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说说学法: 三年级的学生阅读能力比较薄弱,我把阅读理解放在重要的位置,引导学生采用读中感悟、合作探究、自主创造的学习方式,重在学生感悟,发展创新思维。

四、说教学设计意图

1、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教学中,我配有精美图片展现小兴安岭春、夏、秋、冬的美景。在图文对照下,吸引学生注意力,直观呈现教学内容,直接展示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对重难点词句形象地理解,体会句子的生动描写。

2、情感熏陶,审美鉴赏。多媒体创设了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小兴安岭的美丽情境中,能看到小兴安岭的真实画面,他们会惊讶,会陶醉,为亲自体会到大自然的美而愉悦,从而有所感慨。

五、说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围绕美丽分四步设计:发现美讨论美赞赏美憧憬美。

第一步:情境激趣,发现美

我这样创设:同学们喜欢旅游吗?说说你们都去过哪里?那里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江山如画,今天让我们一起去东北的小兴安岭,领略一下它的美丽与富饶吧!此时出示中国地形图(课件),激起学生兴趣,吸引学生读文,整体感知课文,读后说出了自己的感受。

第二步:品读词句,讨论美

课文第27自然段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了小兴安岭的美丽和富饶,这几段结构、写法相似,于是,我营造了开放性的教学氛围,用先扶后放的教学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教师扶学春天美。

教师先范读本段,并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边听边仔细观图,然后默读,让学生自己勾划出作者抓住了春季的哪些景物,划出学生认为作者用词准确、生动的句子,再说说这些词句美在哪里。最后指导学生边有感情地品读,想象美景。再通过换词法理解抽出的意思,通过结合实际理解散步欣赏,体会拟人句的作用,让学生领悟到语言文字的优美。紧接着,我这样小结:这段作者抓住小兴安岭春季的特点,选取树木、积雪、小溪、小鹿这几种有代表性的景物,描写了小兴安岭春天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我的小结,其实教会了学生概括自然段意思的方法,落实了训练重点,为后面的学习作了铺垫。

2、合作探究夏天美

夏天段,是小兴安岭四季景色中最美的一部分,教师更要引导学生认真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我先让学生总结老师教学春天段的步骤(读、划、说、品),然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学生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体会到葱葱茏茏密密层层封浸等词的生动、贴切。通过生生对话,互教互学,既获取了更多的信息知识,又形成了良好的人际技能,培养了协作精神。学生尝试小结段意,又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

3、学生自学秋天美冬天美

这两段比较易懂,可放手让学生自学,反馈,小结段意,再指名朗读,读出秋天丰收的喜悦和冬天动物的有趣,再想象出图中没有画出的景色,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三步:发展创造,赞赏美

学生理解课文后,我设计了朗读背诵当小导游做小画家当小诗人四种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其中一种方式来表达对小兴安岭的喜爱。学生张扬了个性,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想象力。

第四步:总结升华,憧憬美

通过学习,学生感悟到小兴安岭的美,心中涌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这里,我及时总结课文后,让学生自豪地齐读最后一段,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我便激励学生更好地保护、利用、开发小兴安岭,为祖国的更加美丽而努力奋斗!

好的板书设计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是课文最精华的体现。我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图样板书,不但重点突出,更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春 生机勃勃

   美丽的小兴安岭夏 花木繁茂   宝库

            秋 果实累累   花园

            冬 雪花纷飞

六、说教学效果预计

通过本课的精心设计,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图文结合的生动画面,我相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够积极参与教学,在认知、情感、技能这几方面,既得到美的熏陶、美的享受,又掌握了学习方法,多种能力得到训练培养,切实体会到了字里行间的准确描写,达到动之以情、理解认识、想象激情、情不自禁、真情流露,在朗读中抒情的完美效果!说的不当之处恳请在座的各位老师指正,帮助。谢谢大家!

美丽的小兴安岭评课稿第二篇:

《美丽的小兴安岭》说课稿

各位老师: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美丽的小兴安岭》。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四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美丽的小兴安岭》是鲁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该单元以壮丽的祖国山河为主题展开,单元内各部分互相联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重点在于让学生听说读写各项能力整体推进、协调发展。本文按照春、夏、秋、冬的描写顺序,描述了我国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物产,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课文抓住了不同季节的景物特点进行描写,语言生动,贴切地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充满感染力。

根据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和选编本课的意图,结合本文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会认12个生字,会写14个字。正确读写嫩绿、欣赏、密密层层、挡住、药材、又松又软等词语。

2.升华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物产,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3.学习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为了落实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抓住重点词句,感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而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学习实际,体会用词造句的准确,学习作者抓住小兴安岭每个季节景色的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我们强调一堂好的语文课应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主动获取。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倡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引导学生由读通到读懂,再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可采用问一问,说一说,读一读的方法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问自己不懂的地方,说自己理解地内容,读文中的重点词句。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三、说教学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我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发现美

1.课件出示中国地形图,向学生介绍:在美丽富饶的祖国各地,有数不尽的壮丽河山。然后地图标识小兴安岭的位置,我国东北边陲就有一片连绵千里的山岭,那里物产丰富,树种齐全,景色奇特,美不胜收。你们想去看一看吗?现在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走进那令人心旷神怡的美丽的小兴安岭吧!通过出示地图,让学生了解了小兴安岭的地理位置,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的思想马上集中到课文中来,迫切想跟随作者去游览小兴安岭。

(二)初读课文,感知美

请同学们把课文读一遍,然后说一说:小兴安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读完课文之后,能够概括出小兴安岭的总体特点:绿色的海洋,美丽的大花园,巨大的宝库。同时我将抓住这些比喻句,让学生品位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和比喻的精当,弄懂比喻句在文中的作用,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这句中把小兴安岭比作了什么?说明了什么?理解把小兴安岭比作花园,说明花草树木多,非常美丽;比作宝库说明物产丰富,非常富饶,再沿着花园、宝库这条中心线索,理解课文顺序和作者的思路。

(三)品读词句,体味美

从课题可以看出这篇课文主要写的小兴安岭的美丽,我将引导学生抓住课题中的美丽,找出主要段落,出示学习提示,学习课文的25自然段。按春夏秋冬的顺序,紧紧围绕花园、宝库进行了具体介绍,这几段结构、写法相似,采用教、扶、放的方法,重点指导学生学习春、夏两段,学生自学秋、冬两段。

1.教学第二自然段

学生听教师范读本段,边听边仔细画。作者抓住了小兴安岭春季的哪些景物进行了描写?用___画出来,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用﹏画出来。然后出示画面,逐句分析,引导学生品位句子,尤其是拟人句,使学生理解小兴安岭资源丰富,体会这些句子表现了小兴安岭春季怎样的特点。最后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段,学完本段后,进行小结:这段作者抓住小兴安岭春季的特点,选取树木、积雪、小溪、小鹿、原木这几种有代表性的景物,描写了小兴安岭的春天万物更新、生机盎然的景象。教会了学生概括自然段的意思的方法,落实了重点,给下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2.扶学第三自然段

让学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说说作者抓住了小兴安岭夏天的哪些景物进行了描写?用___画出来,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用﹏画出来。然后出示画面,体会作者用词准确、语言精练,引导学生认真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如理解封、挡、遮的意思,重点演示理解密密层层、浸的意思,品位比喻句,思考:这里把阳光、野花分别比作了什么?说明了什么?最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段,读出夏之美来。

由于描写夏季一段,是四季中景色最美的一部分,我还将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然再让学生观看课件比较,说说想象的和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最后让学生用一个词语说出夏天的特点。

3.自学四、五自然段

自学四、五自然段前,我将出示学习提纲,引导学生自己先找哪些景物,再看是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具体描写的,最后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根据自学方法,分小组自学,完成表格。

季节 描写的事物 事物特点

(四)总结升华,憧憬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学习,学生感悟到小兴安岭的美,心中自然而然地涌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这里,我及时总结课文后,让学生自豪地齐读最后一段,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我便激励学生更好地保护、利用、开发小兴安岭,为祖国的更加美丽而努力奋斗!

(五)拓展延伸,体验美

为了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在课的结尾,让学生用本节课学习的描写方法夸一夸自己的家乡,让孩子们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而激发孩子们也来热爱自己的家乡。学生理解课文后,我设计了以下练习:

夸夸我们的家乡或美丽的校园。

(六)总结升华,憧憬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学习,学生感悟到小兴安岭的美,心中自然而然地涌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这里,我及时总结课文后,让学生自豪地齐读最后一段(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板书花园宝库)这个宝库有待于我们不断地利用和开发。希望你们长大以后能够去建设它。为我国的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从而激励学生热爱家乡,为建设家乡而努力学习。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设计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是课文最精华的体现。我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图样板书,不但重点突出,更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春 生机勃勃

   美丽的小兴安岭 夏 花木繁茂  宝库

            秋 果实累累   花园

             冬 雪花纷飞

12、金色的草地评课稿听课记录

《金色的草地》说课稿

一、说教材

《金色的草地》这篇课文意境优美,语言生动活泼,富有童真童趣。课文不仅为我们再现了俄罗斯乡下金色草地的神奇和美丽,让我们体会到大自然带给孩子们生活的快乐,而且还向孩子们渗透了观察、了解自然的意识和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由于本课是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学习主题是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学生刚升入三年级,已经具备了一些对课文内容初步的感悟能力,遇到疑问也有了一些初步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这样的学情和课标对本学段的具体要求,我预设了以下的学习目标:

1、认读钓、拢两个生字,识记、会写耍、装等12个字。结合语境和生活实际理解一本正经、使劲、引人注目、观察等1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体会课文中一些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3、感受课文的意境之美及大自然带给孩子们生活的快乐。增强孩子们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鉴于以上教材特点和教学目标的设定,我认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学生能够增强对大自然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另外,小男孩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了草地变色的奥妙,但对于小学生来说,特别是未见过蒲公英开放,合拢的学生来说不易理解,也难体会到发现的乐趣。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为:联系生活实际在更广阔的大自然和童年生活的背景下学习本篇课文

三、说教法

1、美读感悟法:文章语言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因此,美读是本课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方法。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实践。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更不必过多的讲解分析,最主要让学生多读,同时教师要巧妙地借助课件,借助对学生读书的评价,帮助学生在读中去感受,领悟,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鲜明形象,引起学生对课文中描述的事物与情景的关注,入境入情,促进学生自悟自得,受到美的熏陶,激起观察自然的兴趣。

2、多媒体情景法:因为小学生生活经验少,但好奇心强,容易激发兴趣,因此,我运用电教手段,创设多种情景,展示课文相关图片,使学生在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的同时,轻松、愉快、积极、主动的学习。同时,形象直观的课件展示,有助于学生读懂课文,感悟到语言文字带来的美,体验到发现的乐趣,也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3、质疑问难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手段,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浓厚的思考兴趣和创新思维。

四、说学法

语文学习教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在用法,施教之功,贵在导学,因此,语文学习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求知,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变我学会为我会学。结合本课语言优美,情境奇特的特点,我引导学生用自读自悟、美读交流、入景体验,升华情感等学习方法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章意境之美,体验探究自然之乐。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唤起阅读期待。

期待在学习上表现为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只有让学生产生与文本对话的期待,学生才会主动走进文本,和作者进行心灵沟通。因此我将这样导入新课:在教学开始,我先问孩子:你们喜欢郊游吗?好,今天我就带你们去郊游。然后引导他们回忆过去郊游的情景。并且出示一张孩子们在草地上嬉戏的图片,板书:( )的草地,结合图片问你见过怎样的草地?谁来说?在学生各抒己见之后,板书完整的课题《金色的草地》,并且问你见过金色的草地吗?借此引起学生对本课的阅读期待,对下面的学习打好了铺垫。。

(二)、初读课文,检查生字词。

本课生字较多,在初读课文之后,我问学生:你们想去见见金色的草地吗?但总不能两手空空啊,那我们就带上生字宝宝作为礼物去看看。看看谁能拿到去金色草地的入场券。然后出示生字词,通过各种形式如开火车读、指名领读、同桌互读检测、齐读等方式,检测学生认读情况。并重点区分耍和要、钓和钩的字形,进行书写指导。并且出示几句带有生字比较难读的句子来读一读。通过这样的环节,学生初步朗读了课文,自己疏通了课文词句。在自学检查反馈中,我还相机进行生字词的正音和难读句子的突破。突出了语文教学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特点。

(三)再读课文,初窥课文大意。

读而不死则罔,读中有思,才是高质量的读,才是有意义的读。本篇课文文字和内容都比较前线,学生通过自读,大体上能理解课文的内容。请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哪两件事情?用自己的话简单地来说一说,并且将两件事概括为:一是哥俩在草地上玩耍,互相往对方的脸上吹蒲公英的绒毛;二是我发现了草地会变颜色及变色的原因。锻炼了学生从文本中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

(四)趣为主线,生成教学过程

在了解了课文大意之后,我准备抓住课文最后一段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这句话展开教学,以趣为切入口,让学生说说你感觉课文哪里写出了草地和蒲公英的有趣?由此展开一条清晰的教学主线。由于学生回答的不确定性,我预设了以下两块的教学:

1、抓住第2段体会草地的美和可爱。

这段话写的是哥俩在草地上玩耍,互相往对方的脸上吹蒲公英的绒毛的事。当学生说到蒲公英一词时,我引导学生回顾一年级下册的《植物妈妈有办法》里关于蒲公英的内容,并结合词语手册里蒲公英的插图和说明文字,先引导学生了解蒲公英的情况。这段话里面充满了哥俩的对话和他们有趣的神情、动作,我首先让学生通过朗读,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这时可能会说我感到谢廖沙哥俩在这片开满了蒲公英花的草地上玩得非常快乐。然后我就让学生说说从哪些词句当中能看出蒲公英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快乐呢?引导学生抓住哥俩的神情装着一本正经、使劲一吹、假装打哈欠等重点词语体会互相吹绒毛的有趣。并且指导朗读出愉快的心情。再抓住该段的最后一句话,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引人注目一词的意思,并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在什么情况下,有什么东西很引人注目。再回到课文,理解蒲公英开在草地上,本是再平常不过的,可是课文为什么说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快乐?在熟读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再鼓励几个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拘一格地表演一下课文当中的这段内容。让学生在朗读和表演中仔细揣摩哥哥假装一本正经的叫和弟弟假装打哈欠的用意,体会孩子在游戏中表现的智慧和为对方上了自己的当而开心得意的神态。让那种真正属于孩子之间的乐趣,在课堂上通过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得以再现。

2、抓住第3段发现草地变色,以及变色的原因。体会蒲公英的有趣。

学到这里,我用语言进一步激发学生去发现蒲公英的有趣:可爱的小男孩发现草地在变魔术,他多想快点找到答案。于是,他迫不及待地来到草地上,找到一朵蒲公英仔细观察起来,请大家自由读这一段,看看小男孩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学生读后很快就能找出小男孩的发现。

在上述教学环节的展开过程中,我还将随机引导学生去体会个别词语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例如这句话: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钓鱼,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怎么让学生体会起得很早的用意呢?我想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小朋友,为什么以前我没有发现草地的颜色会变呢?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便豁然开朗,原来,以前我从没有起这么早过,所以一直误以为开满蒲公英花的草地是金色的。那么并在这里又有什么含义呢?为了让学生自主感悟,我想可以先把并字去掉来读这一句,再加上并字读这一句,让学生在对比中体会到,用上并这个字,给人的感觉是我过去一直认为草地是金色的,直到今天才明白原来那种想法是错的。然后让学生再通过自己的朗读去体会这些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五)拓展延伸,指向生活实践课后,我还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

1、摘录描写鲜花的词语。

2、平时你一定见过许多美丽的鲜花,你能向大家介绍一种你最喜欢的花吗?介绍的时候要说清楚花的形状、颜色等,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这样的练习,由摘录写鲜花的词语到介绍鲜花,体现了一定的梯度。将语文学习的平台延伸到了课外,加强了语文与生活的紧密

金色的草地评课稿第二篇:

《金色的草地》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金色的草地》。我准备分从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

《金色的草地》是人教版第五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的是生活在俄罗斯乡下两个小朋友的故事。描写我和弟弟互相往对方的脸上吹蒲公英绒毛的情节真实生动,使人不由自主地产生会心的微笑;课文结尾以孩子的眼光和心理,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讲了蒲公英颜色昼夜发生的变化及进一步抒发了自己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课文在第三自然段以吐泡泡的形式,对阅读作了提示,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草地会变颜色的原因。本文语言优美平实,内容也较简单,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体验美的好教材。

二、说教学目标

为了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情感体验以及能力素养的提高,根据教材编排的意图和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会认2个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盛开、玩耍、一本正经、使劲、绒毛、假装、这些、引人注目、钓鱼、观察、花瓣、合拢、手掌、有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进一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

4、初步体会课文中一些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以上四项目标分为两课时完成,下面我要向大家汇报的就是我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其中如何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蒲公英生长的过程,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是第二课时教学的重点、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1、美读感悟法:文章语言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因此,美读是本课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方法。其次最主要让学生多读,同时教师要巧妙地借助课件,引起学生对课文中描述的事物与情景的关注,入境入情,促进学生自悟自得,受到美的熏陶,激起观察自然的兴趣。

   2、多媒体情景法:因为小学生生活经验少,但好奇心强,容易激发兴趣,因此,我运用电教手段,创设多种情景,展示课文相关图片,使学生在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的同时,轻松、愉快、积极、主动的学习。同时,形象直观的课件展示,有助于学生读懂课文,感悟到语言文字带来的美,体验到发现的乐趣,也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3、质疑问难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手段,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浓厚的思考兴趣和创新思维。

四、说教学过程

这里我主要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程序,分四大步骤:一是创境质疑,激探究之情;二是自由朗读,寻草地之美;三是指导朗读,品草地之美;四是拓展延伸,谈自然之奇。

一、创境质疑,激探究之情

教师激情导课:孩子们,我们都来开开心心的玩耍蒲公英,好吗?然后让孩子们拿出老师课前放在抽屉里的蒲公英进行玩乐。最老师说:课文里的兄弟俩啊,玩耍蒲公英的时候也是可快乐了,你能找出哪一段是描写这样的情景的呢?

【就这样,巧妙地导入新课,让学生都亲身体验融入到课文中兄弟俩玩耍蒲公英时的独特体验与感受,体现语言学科的人文性。】

当有学生说到金色的草地时,教师用自己肢体语言表现:皱着眉头,显出很吃惊的样子,以此激起学生质疑,学生自然会产生疑问:草地应该是绿色的,怎么会是金色的呢?【这样激起学生学习之兴趣,激起学生探究之欲望。】

二、自由朗读,寻草地之美

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种对话。但对话的基础应是学生潜心融入文本。因此,在学生产生了读书兴趣、探究欲望后,让学生自读全文,并画出自己喜欢的词、句、段,美美地多读几遍,教师巡回倾听。这样学生有充分读书的时间三、指导朗读,品草地之美

与空间,同时,通过读、找、画等方式去寻找文中的优美语句,体验了自主学习的乐趣,为美读打下基础。 如何指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美,教师不必细细讲解、分析,应重视读。因此,教学中教师以读代讲,以评代导。

1、读第一自然段,赏颜色之美。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说说小男孩发现了什么?

(2)指名朗读第一句,让学生自由读,教师适时评价,在评价中让学生明白草地变成金色的原因,进而读出草地之美。

(3)出示金色的草地图,教师引导:看,这片金色的草地就在眼前,看着图,你想说些什么?

【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说出自己面对这块金色的草地想说的话,自然与文本感情产生共鸣,因为对草地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也就水到渠成了,自然就能读好第一自然段了。】

2、讲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一些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⑴这一段中哪几句话描写了兄弟俩快乐玩耍的情景?大家觉得这是一对怎样的兄弟俩?你是从哪些关键词中看出来兄弟俩的淘气?理解一本正经、使劲、假装,让学生从具体的词语中体会情感,并通过朗读加深对词语的理解。

⑵同桌角色扮演兄弟俩,体会玩耍的快乐,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把课文把课文读得轻松愉快,达到感情朗读的效果。

⑶在反复朗读中指导学生散发思维:如果,你们就是那对淘气的兄弟俩,你最想在这片草地上玩些什么呢?

3、读第三自然段,探变化之因:

⑴教师激情:这片草地除了给兄弟俩带来玩耍的快乐,还给他们带来怎样的快乐呢?默读课文3、4自然段,看看他们又有什么新发现?并出示蒲公英变化表,按课文内容填完整。

时间

早晨

中午

傍晚

第二天早上

草地颜色

花的颜色

⑵对照表用自己的话说说草地是怎样变化的?边说边用手势表示出来。

相机指导朗读重点句:蒲公英的花瓣就像我们的手掌一样,可以张开、合上。花朵张开时,它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

【这一段是课文的重点,这一句更是难点,如何让学生读中明理,读中悟情,读中享受?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可以配合表情读,因为学生明白了草地变色的原因后,心情一定很高兴,可以笑眯眯地读;配动作读,边读边用动作演示,这样学生很快明白张开、攥的意思。可以配道具读,也可以配课件展示的图片读,调动多种感官,运用多种读的形式,让学生能在读中悟出草地变色的原因。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草地变色的奥妙,难点也迎刃而解,另一方面多种形式地读,展示了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从而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使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张扬的舞台。】

3、引导学生发现草地的秘密后,此时学生的心理也会起微妙的变化,及时抓住这一时机,让学生将心里想说的宣泄出来,会更好地激发学生星期,激起表达的欲望。因此,此时来追问学生一个问题:感受到蒲公英的变化,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肯定会畅所欲言。

4、从那以后,我们有什么变化?我们为什么不再随意揪它?

引导谈出:

发现草地的变化

喜爱金色的草喜欢上可爱的小花

不再随意揪花

接着请学生小声读最后一段,理解一起睡觉、一起起床的含义,【体会我此时的心情,体会观察与发现给生活带来的变化,激发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之情,从而突破本课学习的第二个难点。】

三、拓展延伸,谈自然之奇

1、美读课文后让学生谈自己读后的收获:孩子们,今天我们到一块神奇的金色草地上玩了玩,你们有些什么收获呢?

    2、在学生兴致盎然时,进行拓展延伸,课件出示向日葵等植物,唤起学生的回忆。引发学生谈向日葵、夜来香、太阳花、含羞草等植物的神奇之处。并布置学生一项课外作业:请你用学会的观察方法观察自己喜欢的事物,写下来,和同学交流。

【观察、发现时没有止境的,留心观察,记录生活,应该成为一种习惯。让学生体会到及时的地记录一些新的发现,会留下更多美好的回忆,收获更多的感动。】

3、最后教师总结:孩子们,你们知道得这么多!是啊,大自然中还有许多神奇的植物、奇特的现象等着你们去发现!去探索!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像文中的小男孩一样,不仅发现它们的神奇之处,还能找到其中的奥妙!这样更能引发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探索。

说板书:

板书是微型教案,集中体现了教学目的、重点、难点及教学过程。好的板书还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根据本课的教学预设过程,将形成如下板书,使本课的学习变得更加一目了然。

金色的草地

发现金色的草地合拢张开

寻开心最喜爱

13、蟋蟀的住宅评课稿听课记录

《蟋蟀的宅》说课稿

大安小学 杨爱春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大安小学的杨爱春,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七册第二单元的第七课精读课文《蟋蟀的住宅》。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课前准备;说课时划分;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课后反思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蟋蟀的住宅》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一篇观察笔记。第二单元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选编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在本篇课文中,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向我们真实地介绍了自己观察到的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建筑住宅的才能,赞扬了蟋蟀不辞辛苦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作者大量采用拟人的手法,把蟋蟀比作人,把它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把它的活动比作人的活动,使学生产生极大的阅读兴趣。文章结构紧凑鲜明、语言生动形象、想象丰富有趣,描写细致入微。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是通过长期深入的观察才发现了这一昆虫世界中不为人知的秘密。可以说,这篇文章就是一首人类对小昆虫、小生命的赞美诗。

二、说学情:

1、经过三年的语文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识字的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语言文字的积累,在学习方法上也有了一定的积淀。他们能够自主、合作、探究地进行语文学习,对语文的兴趣浓厚。

2、四年级的学生对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应该不陌生,因为在三年级下册的《科学》书里对法布尔和《昆虫记》有较为详细的介绍。因此,在看到作者和了解到课文选自《昆虫记》时,学生会感到熟悉和亲切,从而有效地调动起孩子学习的兴趣和激情。

3.农村很多孩子知道蟋蟀,但对蟋蟀的住宅了解甚少,因为其小、其不起眼而被忽略。所以在设计中,作为教师,要创设一定的环节,以加深其印象。

4.在作者眼里,蟋蟀的住宅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学生却不一定能体会到这一点,因此,应抓住这一矛盾冲突,帮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感受其建筑的伟大。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情况、教学内容以及本组单元的训练重点,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掌握7个会读的生字、13个会写的生字,并能正确读写住宅、隐蔽等生词。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蟋蟀的住宅特点及修建过程,体会蟋蟀住宅的伟大,学习蟋蟀吃苦耐劳的精神。

3、 积累好词佳句,体会、学习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以读为主,读议结合,领悟表达方法。通过品读重点词句,领略文章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蟋蟀吃苦耐劳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界的兴趣。

四、说重、难点:

重点: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及怎样建成的,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难点: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五、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教是为学服务的。教师,要帮助学生架设生活和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去深入地感受课文。因此,

教法是:实物展示法、引导法、情趣教学法、多媒体直观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应让学生在读、悟、议、展示这种宽松民主中的气氛中学习。因此,

学法是:自读自悟法、自主质疑法、合作解疑法、展示法

六、说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蟋蟀标本,生字卡

七、说课时划分:我打算分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是感知课文内容,掌握课文结构,学会生字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第二课时是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蟋蟀住宅特点及是怎样建造的,学习作者表达方法。今天我说的是第二课时。

八、说教学过程: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本课教学时,我会循序渐进地交给孩子抓重点词句掌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感情的方法。同时,也为了更好地完成本堂课预设的教学目标,特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一)复习,导入新课(二)精读课文,体会选址的慎重;(三)走进住宅,体会伟大;(四)学习挖掘,体会艰苦;(五)积累佳句,感悟写法;(六)课堂总结(七)布置作业。

(一) 复习,导入新课(23分钟)

1、 课文主要写了蟋蟀住宅的哪几个方面的内容?(选择住址、住宅的特点、怎样挖掘的)

2、 课件出示本课生词(随遇而安显示在最后),抽生认读,个别词说说意思。并提问:你怎么知道的呀?加深学生采取多种方式理解词语的印象。

3、过渡:随遇而安什么意思?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的?导入本堂课的新教学。

【设计意图: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让学生回忆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温习了旧知,更重要的是教师给学生搭设了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习兴趣。同时,还为本节课的学习作了铺垫。】

(二)精读课文,体会不肯随遇而安( 师生共探究46分钟)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精读第一、二自然段,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找到相关句子做上记号,并抓关键词概括。(慎重地选址;不利用现成的洞穴;自己一点一点挖掘)

2、课件出示:(1)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

(2)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从大厅一直到卧室。

共同探讨:(1)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2)从中体会到作者的什么感情?(对蟋蟀的喜爱)

(3)在找找一、二自然段中的拟人句,做上记号。

3、蟋蟀并不是挖掘技术的专家,它的工具也是那样柔弱,却自己建造家,你想对这样的蟋蟀说些什么呢?

4、指导朗读,带着喜爱、敬佩、赞美读一读这两个自然段。

5、过渡:蟋蟀并不是挖掘技术的专家,它的工具也是那样柔弱,挖掘出的家是什么样的呢?导出下面的学习。

【设计意图:教为了不教,我们要让学生会学习,就要先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本环节,我想教给孩子抓重点词句掌握内容,体会感情的方法。】

(三)走进住宅,体会伟大( 小组合作学习为主1012分钟)

1、以小组的形式,自由朗读36自然段,用横线画出蟋蟀住宅的构造和特点,想想,你能有句子中的一个词来概括吗?在那个词下画上小圆点。

2、小组学习后,全班汇报交流。(隐蔽、隧道、门 、平台、光滑 简朴 清洁 干燥)

3、这小家伙可真不简单,一个小小的洞就有这么多名堂,难怪这么出名。现在,我们也来当当建筑师,为它画一张住宅图吧。可自己画,也可小组合作画。师巡视。

4、选择优秀的贴在黑板上。

5、老师也画了一张,给大家看看吧。课件出示,蟋蟀住宅图。

6、你觉得蟋蟀的住宅怎么样呀?带着赞赏的语气读一读。

7、转换角色,练习说话。

(1)导语:现在,你就是建筑师蟋蟀本人,伙伴们要去参观你的住宅,你给伙伴们介绍一下你的住宅吧。

(2)结合住宅图在小组内选代表说后,选一名学生全班介绍。

(3)评价,总结:要把蟋蟀的住宅介绍准确,一定抓住它的特点,并按一定的顺序介绍。

8、再次有感情地朗读5、6自然段。

9、过渡:刚才建筑师蟋蟀带领我们参观了它的住宅,可真不简单呀。这么不简单的住宅是怎么挖掘成的呢?导入下面的学习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大纲指出:口语交际能力,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

(四)学习挖掘,体会艰苦(自主学习为主57分钟)

1、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自读79自然段,用不同的符号标出蟋蟀挖掘的工具和动作。

(2)巢穴挖好后还要干什么?(整修)

(3)用横线画出拟人句。

(4)从下面的句子中你体会到什么?(挖掘的辛苦,观察的仔细)

○1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

○2即使在冬天,只要气候温和,太阳晒到它住宅的门口,还可以看见蟋蟀从里面不断地抛出泥土来。

2、学生自学后,统一分享答案。

3、课件出示,蟋蟀图片。让学生知道蟋蟀的前足,钳子,后足,后腿上的两排锯的位置。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蟋蟀挖掘工具的柔弱,更深刻地体会到挖掘的艰苦和住宅是伟大的工程。

4、转换角色,训练说话:(课件出示)我们都是伟大的建筑师蟋蟀,我们一起来介绍一下怎样建造住宅的吧。

我是蟋蟀,我是这样挖掘住宅:我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我(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随着天气的(变冷)和我身体的(增长)而(加深加阔)。

5、感情朗读,读出蟋蟀挖掘的艰苦。

【设计意图:1、学以致用,考核学生找重点句、抓关键词归纳的能力。2、静下心来,自己体会蟋蟀挖掘的艰苦。】

(五)积累佳句,感悟写法(23分钟)

1、找到课文中的拟人句,读一读。

2、从这些拟人句你感受到些什么?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去读呢?

3、课件出示:下面的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1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列数字、作比较)

○2洞已经挖了有两寸深,够宽敞的了。(列数字)

4、小结:拟人的说明方法可以让说明生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可以让说明更准确,作比较的说明方式可以让说明更形象。

【设计意图:积累佳句,感悟写法既能加深对课文的记忆,积累素材,还能领略如何让表达生动形象,达到厚积薄发的目的。】

(六)课堂总结(23分钟)

1、课文主要从哪些方面写了蟋蟀的住宅呢?学生回答师相机板书。

2、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蟋蟀住宅的特点及挖掘过程,这与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是分不开的。我们不仅要学习蟋蟀吃苦耐劳的精神,还要学习法布尔耐心细致观察的习惯和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

【设计意图: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总结的过程中,学生再一次回味教学的内容,感情得以进一步升华。】

(七)布置作业

1、继续收集关于昆虫奥秘的资料。

2、留心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记录下它的特点。

【设计意图:拓宽学习知识的渠道,并把本堂课学到的方法学以致用。】

九、说板书设计

蟋蟀的住宅

慎重选址 排水优良 阳光充足

(一)特点

外部:隧道 门 平台

构造

内部:光滑 简朴 清洁 干燥

时间 大多在十月

(二)挖掘 挖掘 前足(扒) 后足(踏) 钳子(搬) 后腿(推)

整修 长时间

【设计意图: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本篇板书我是依照作者的思路和课文的主要内容,抓重点词语设计的词语式板书。词语式的板书能更直接的显示课文重点,选择在课堂总结时一并板书,回顾了课文内容,加深了对重点的记忆,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十、说课后反思

优点:

1、立足教学大纲,体现了课型、课时特点,符合课型、课时的要求。

2、精选训练点,采用教、扶、放的方式,通过在快速阅读中找重点句、抓关键词,提高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3、在教学学习方法时分三步走:一是师生同步,共渗共悟,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二是在学生运用不熟练、同时考虑后进生学习实际的情况下,采取小组合作学习;三是在大多数学生在掌握方法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已归纳,自主学习。

不足:

由于学生情况有差异,在学生展示时,个别后进生表现的机会不多;受时间限制,有些知识只点到为止,展开得不够。我相信通过不断的学习,各方面都会越来越好。

谢谢大家!

蟋蟀的住宅评课稿第二篇:

蟋蟀的住宅

各位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是X号选手,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第7课《蟋蟀的住宅》。(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四个方面对本课做具体阐述:

一、说教材

本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一篇观察笔记。他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向我们真实地介绍了自己观察到的蟋蟀住宅特点,以及蟋蟀建筑住宅的才能,赞扬了蟋蟀不辞辛苦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作者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语言风趣,使学生产生极大的阅读兴趣。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是通过长期深入的观察才发现了这一昆虫世界中不为人知的秘密。

根据《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和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认知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 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激起观察自然界的兴趣;

3、 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通过重点句段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我采取先扶再放手的教学方法,先指导学生抓住文中重点词句读懂课文的第一部分,然后放手让学生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来弄懂课文的后两部分。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只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语文课才能真正变成学生的课堂,学生才能真正学到知识。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题

有个小家伙,小名蛐蛐,大名蟋蟀,这不起眼的小东西居然有个称号是昆虫王国的建筑工程师。今天我们就一起到蟋蟀的住宅里亲自走一趟,转一圈,看看蟋蟀的住宅到底是什么样的。板书课题( )如此设计,激发学生了解蟋蟀的住宅的欲望。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课件的形式出示生字词,扫清学生阅读的障碍。重点指导蔽搜的写法。

让学生通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蟋蟀住宅哪几方面的内容?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品读课文,体验感情

1、学习蟋蟀选址这部分内容

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蟋蟀在选择住址方面是否讲究?板书:不肯随遇而安。让学生说说对随遇而安的理解。启发学生要理解词语的意思,不能光靠字典里注释,还要联系课文中的具体语言环境去体会。

2、学习剩下两部分内容(住宅的特点和怎样挖掘)

我安排了这样几个环节:首先学生围绕着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它是怎样挖掘的这两个问题,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他们喜欢的问题来研究,教师参与其中,然后集中交流。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结构特点、动作)接着让学生谈谈工程的伟大之处,想对蟋蟀说的话以及从蟋蟀身上学到的东西,教师小结:蟋蟀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建筑师。我想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像蟋蟀这样有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

(四)、课堂总结,学习写法

蟋蟀的住宅只不过就是一个小洞,而作者却说他是一个住宅,这是一种拟人的写法。找出文中其他的句子,如: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朗读,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并让学生认识到由于作者长时间的观察才写出这样优美的文章。

(五)、拓展延伸

1、推荐阅读《昆虫记》

2、模拟蟋蟀的口吻介绍自己的住宅特点,以及修建过程。

四、说板书设计 地址

特点 内部

外部

7、蟋蟀的住宅

时间

伟大的工程 动作

修建

整修

14、观潮评课稿听课记录

观潮评课稿听第一篇:

观潮评课稿听第二篇:

说教材

《观潮》是汉语四年级下册第二组第三课。这是一篇十分优美的写景的文章,描写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课文先总写,然后从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个方面,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刻画了钱塘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有声有色,有景色的正面描写,也有观潮人的侧面烘托,使人读后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通过阅读,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神奇。

二、说学情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字词有了一定的积累,但对于正确书写汉字还有待加强,学生理解一些语句深层涵义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对潮汐的形成原因和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深刻感受,需要教师提供直观的图像或视频,帮助理解。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观、奇等 个生字,会写观、奇、省等10个生字。正确理解齐头并进、山崩地裂、人山人海、浩浩荡荡等词语;能用随着、被得说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以读促悟、多种阅读形式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提高学生品味词句的能力;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语言,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描写方法。

难点:体会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按课文的表达顺序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五、说教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法和多媒体辅助法

学法:情景探究法、讨论法和朗读法

六、说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钱塘江地形图。

首先我采用设问的形式问学生们,在我国,有许多奇特的自然景观,钱塘江大潮就是其中一处,有谁听说过或者见过钱塘江大潮吗?

2.播放钱塘江大潮视频,板书观潮

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在作者眼里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最能体现钱塘江潮特点的词语。

3.理解奇观

教师板书天下奇观,并引导学生理解奇观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给学生形成视听冲击,让学生直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磅礴雄壮的气势,学生的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顺理成章地引出关键词奇观。】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

采用多媒体形式出现本课生字词,指名读,再齐读,多种形式读,如开火车读、赛读、男女生读等,进一步巩固生字词,这样既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又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设计意图:预习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给学生自学方法的有效途径。但预习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更要有指导,预习的基本要求是1.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圈出生字,画出词语,遇到难读字多读几遍,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不能解决的画问号。2.大声朗读,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3.边读边想,提出不理解的问题。程度好的学生还可以将自己的读书体会、感受写下来。】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

【设计意图:在语文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好的朗读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更有感染力,也可以通过正确的朗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实现以读代讲的目的。】

2.学生模仿读。

3.指名读,然后进行评议,看好在哪儿,不足在哪儿,如何改进?

【设计意图:评价的过程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因为只有自己入情入境地读了,才能评价别人,这样既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学习的能力。】

4.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来后

【设计意图: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对课文的把握不同,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他们的汇报过程正是体现他们独立获取知识的过程。】

【在这个环节中,我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走进文本,逐步提升学生的感悟,这样不仅保证了读的时间,读的形式,还保持了读的兴趣,更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四)品读课文,感悟壮观

1.为了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会到观潮人的急切、激动的心情。我设计这么几个问题:如果你就是观察人中的一员,想到就要见到大潮了,你心情如何?你会怎么做?观潮的人群又是怎么做的呢?并让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再观看一遍录像。

【设计意图:这种情境的创设,使学生们体会到身临其境的感觉,体会到观潮人的感受。】

2.文章的三、四、五自然段是重点部分,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部分,我设计了如下三个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1)潮来前,江面的景色什么样?(江面平静)(2)潮来时,江面的景色什么样?在讲潮来时这部分时,让他们用笔画出描写潮来时的景象和声音的词语和句子,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去理解。(3)大潮过后,江面的景象是什么样的?这些都说明了什么?把自己的理解在小组内进行讨论。

【设计意图: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时间顺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学生在读书时联系生活经历,体会感悟,深入理解,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

(五)指导书写,布置作业

1.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书写能力,能独立识写大部分的生字,教师只需指导难写、易错字,为此,本课重点指导了海、像、互、翻四个字。

2.作业:课后练习

七、说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反映课堂教学的全部过程。本篇板书我按照观察的顺序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设计的,在力图简洁明了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突出文章脉络,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钱塘潮的特点。

附板书设计:

7.观 潮

天下奇观

潮来前:风平浪静 人山人海

   潮来时: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形状:一条白线一堵水墙白色战马

潮来后:恢复平静

15、猫评课稿听课记录

《猫》说课稿

《猫》说课稿

《猫》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本文主要通过对猫的古怪性格和满月小猫特点的描写,流露出对猫的喜爱之情。课文以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为主线,贯穿了猫的古怪性格及满月小猫的可爱形象,栩栩如生。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参照单元目标,结合本篇文章的特点,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知识与能力:

了解猫的古怪性格和它小时候的可爱,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积累语言。

过程与方法: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用具体事实表现动物特点的描写方法,练习说话,写话。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感情和观察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大花猫的古怪性格和它小时候的可爱,并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并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以谜语和图片导入新课,说说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并找同学上台演示各种猫的动作及声音。引出本课课题《猫》及老舍先生简介。这样的导入,会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强烈的探究欲望,激起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2分钟)

(二)词语大闯关

检查课前预习情况,多种形式读新课词语。(开火车读,齐读)多种形式评价(学生自评,老师点评)。

(三)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老舍笔下的这只猫有什么特点?同桌讨论

(孩子们大致能感受到这只猫淘气可爱,性格古怪,作者喜爱猫的特点。而这些恰好是文章的中心和重点。)

【板书:性格古怪、满月可爱】 (3分钟)

(四)小组探究

细读课文的1-3自然段,用铅笔划出猫性格古怪表现在哪些地方? 说说你的体会。

【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

【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

【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

这句话用任凭也这组关联词,突出了猫及其贪玩,一玩就要玩个痛痛快快。】

【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这句话连用了三个语气词,实实在在地凸现了作者对猫的关切爱怜之情,担心、翘望、心疼、着急,种种情态尽在其中。】

【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是多么尽职。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屏息凝视指屏住呼吸,聚精会神地看。

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这句话写猫工作时认真负责,从非不可可以体会到猫等老鼠的决心与耐心,突出地表现了它是多么的尽职尽责

把这个句子改成肯定句: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多么尽职。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其实猫就是猫,白天睡大觉,晚上捉老鼠,没事东跑西跑,根本谈不上什么古怪呀,老实呀,乖,贪玩呀,尽职呀。但是作者为什么这么写呢?

运用拟人的手法

【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 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者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在不叫的时候,它还会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这可都凭它的高兴。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

【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它什么都怕,总想藏起来。

可是它又那么勇猛,不要说见着小虫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

【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高兴(温柔可亲)和不高兴(一声不出);既胆小又勇猛。】

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先通过朗读表现猫的性格古怪,在朗读过程中能更进一步体会到猫的性格特点,在此基础上设计如上填空练习,学生水到渠成的体会到了猫性格古怪的特点,而且还培养了概括能力。

2、指名读课文第4自然段,感受小猫的可爱,重点体会作者爱猫之情。

投影出示:小猫满月的时候很可爱,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

重点体会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说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呢?怎么理解?

【板书:更 】

在体会到了老猫的性格古怪之后,引入对小猫可爱的感受,既激发了学生对小猫的可爱研读的兴趣,又能体会到作者写作时的用词之精。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板书:喜爱】

最后再来读读描写小猫可爱的内容,边读边想象。想象一下小猫淘气可爱的样子,播放课件,进一步感受小猫的淘气可爱。

(五)总结谈话,升华主题。

猫,在日常生活中,是一种极其普通的小动物。然而,在作者老舍爷爷的笔下却显得那么惹人喜爱。这正说明了在我们身边,处处都有美好的事物,只要我们热爱生活,用心去感受,就能像老舍爷爷那样不但能发现美,欣赏美,而且能创造美。

(六)拓展练笔

请选择你自己最喜欢的一种小动物,用一两段话把这种小动物的特点记述下来,与同学们共分享。

这就要求学生能够体会作者是怎样仔细观察,并把动物的特点写具体的,又是怎样真实地表达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的。同时,这种训练形式就会成为学生乐学、会学、善学,写作创新的新平台。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可以说是一个微型的教案,其概括性强,条理清楚,突出重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一板书设计由师生共同完成,这样能使学生直观地抓住线索,理清思路,体会中心。

6 猫

性格古怪:既( )又( )

猫 喜爱

满月(更)可爱

16、给予是快乐的评课稿听课记录

《给予是快乐的》说课稿

《给予是快乐的》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社课标实验教材第七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给予是快乐的》。

给予别人,快乐自己,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给予是快乐的》。 

本课主要讲保罗偶然认识了一个小男孩,被他一心为弟弟着想的品质感动了,主动邀请他们乘坐自己的新车去兜风。本单元的主题是人间真情。这一课要求学生继续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纯真感情,体会勇于付出,乐于奉献,生命才有意义。

一、学情分析

作为刚进入四年级的孩子,经过三年的学习,他们已经积累了一些阅读方法,但对重点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还理解不够;还不知道怎样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思考。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够熟读课文,理解文本的主要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能抓住重点词句提出问题,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凭借具体语言材料,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真切感受,激发学生一心为他人着想的思想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

能从人物的言行中体会他们的心理,在反复的研读中领悟给予是快乐的。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作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尊重学生人格,充分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建立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展现教学预设和动态生成的和谐课堂。这就是我教学这篇课文的设计理念。

四、教法、学法

我设计的教法是:在情境中引入;在初读中感知;在再读中感受;在切己体察中感悟;在交流互动中升华,让学生的情绪经历从心动――行动――情动――激动的过程。

我设计的学法是:在读中思、在读中品、在读中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螺旋上升。

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教学前,我还制作了PPT课件,收集了与给予相关的生活见闻和故事。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中,我紧扣课题给予是快乐的,从五个层面来加以理解。

第一个层面、在情境导入中,引入给予是快乐的。

在这个环节,我将联系学生生活,让他们回忆自己在得到礼物时,得到别人帮助时是什么心情进行谈话,让学生明确得到往往是快乐的,然后,老师话锋一转可是,美国作家丹。克拉克却说给予是快乐的,这是为什么呢?以此悬念来引入本课课题,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产生心动的感觉。接下来,我又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引入学生对课题的思考,既让学生获得了给予是快乐的的初步印象,又激励学生产生了阅读的行动。

第二个层面、在初读课文中,感知给予是快乐的。

 这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老师教过的方法读懂课文。在此环节,我先引导学生对阅读方法进行复习,然后要求他们运用读、思、圈、注的方法,自学课文。在自学时,我还提出了明确的自学要求,引导他们去进行有效的学习。然后,我将对孩子们的自学情况进行检测,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以感知给予是快乐的。 第三个层面;在深入研读中,感受给予是快乐的。

 这个环节是我本堂课的重点。首先,我将针对学生不知道怎样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状况,出示问题在哪的图示,引导学生学会提问的方法。然后,我放手让每个学生去提出自己的问题。例如:保罗的眼睛为什么湿润了我想要这样的哥哥和我要当这样的哥哥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说他们三个人在一起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等等,鼓励学生深入地阅读课文,并尝试着在文中去寻找答案,也可以跟同伴合作交流。最后,教师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有价值的问题,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的感情动起来,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真切感受,并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第四个层面、在切己体察中,感悟给予是快乐的。

在这个环节,我将联系自己的切身经历,向学生讲述给予是快乐的的真切感受;然后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谈谈自己是否有给予别人的快乐。这样,既对学生进行了口语训练,又让学生从生活中感悟了给予是快乐的的深刻内涵。

 第五个层面、在交流互动中,升华给予的意义。

在这个环节,我引导学生拓展阅读《给,永远比拿愉快》这篇短文,让学生进一步明白给予的内涵,知道我们应该给别人留下美好的思想,美好的行为等。最后,我还引导孩子联系自己谈:我们还有两年就要毕业了,我给予的意义,让每一个学生都明白:乐于奉献,勇于付出,这才是有意义的人生。最后,我引导学生激情满怀地再读课文,把学生的感情推向高潮。

  课后作业的设计,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我采用的是开放式的作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自选作业。

六、板书:

给予是快乐的

            

            保罗-------------小男孩

        有这样的哥哥-------------当这样的哥哥

    风光自己(或板书自己神气)----关爱弟弟 

17、学会看病评课稿听课记录

《学会看病》说课稿

《学会看病》说课稿

我执教的内容是人教版第九册第二十课《学会看病》,结合教学设计,现说课如下:

一、说教材

《学会看病》是五年级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主要讲的是儿子感冒了,妈妈让他独自上医院,学会了看病的事,母亲用这种方式,锻炼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课文从母亲以尽责的独特的视角,反映母爱的广袤深远。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本组教材的训练要求,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理解艰涩、雪上加霜、按图索骥、忐忑不安等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描写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三、说教学难点

针对以上的学习目标,结合孩子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我又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学习作者通过描写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我让导学生通过读,划,理解体会重点语句,加深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和感悟,以达到解决这一重点的目的。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让学生走进母亲的心里世界,去感受母亲浓浓的爱子之情。突破这一难点我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找出心理描写的句子,引导他们说读后理解,在说的基础上我适时的进行点拨,小结,推波助澜,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真正走进母亲的心里,感受母爱的伟大。

三、说教学理念:

这篇文章感人至深,教学设计时我重在立足文本,以学生为主体,注意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与亲身体验,通过 说与读、读与悟的结合,引导学生读书、思考、交流、讨论,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从而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四、说教法,学法指导

1、教学方法:2011版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节课我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尽量启发学生、跟学生谈话,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和利用课件的教学方法来突破本课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本课时的教学方法有如下三种:

(1)情境渲染法:如开始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学中教师激情的点拨和总结;以及最后播放歌曲等,这些情境的渲染对学生学习文本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朗读体会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通过自制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助于突破教材的重难点。

2、学法指导:学生是学习的主题。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带着学习要求默读自学,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全班汇报交流,实时引导点拨。学生通过品词析句和多种形式的朗读,完全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在书声琅琅中,在汇报交流中,真切感受到了母亲浓浓的爱子深情,也体现了精彩纷呈的课堂生成。

五、说教学过程:为了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结合学生实际,突破难点,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

第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询问学生平时生病是谁带自己到医院看病?这一平实的问题,打开学生说的欲望,即而转为有这样一位母亲,在自己孩子生病时却让孩子自己到医院看病,这又是一位怎样的母亲,顺理成章的使孩子在初始阶段已搞清这是一位不寻常的母亲,为后文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第二、闯关检查预习

这一环节主要检查学生预习课文的情况,先通过让学生过字词关,句子关,为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在学生正确认读了本课的词语后,适时考察了学生对沙漏,雪上加霜、按图索骥的理解,在理解这些词语时,采用看图片,说出处的不同方法引导理解,使枯燥的理解变得形象、生动。因为课文篇幅较长,所以在检查朗读课文时,采用让学生选择难读的句段进行挑战,把读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第三、初读感知,把握主要内容

这一环节让学生在默读的基础上,用自己学过的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四、学习课文,体味母爱

这个环节是先放手让学生按照要求自学、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全班汇报。教学过程围绕母亲的语言和心理活动来体味母亲对孩子特殊的爱进行展开。在这个环节中,我要求学生认真读,用心品,把自己的理解、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体验,使他们更真切地走进文本。

第五、拓展阅读

让学生默读《剥豆》,并交流它在写法上与本文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找出两位母亲的共同点,及心理与语言的描写,充分渗透211教学模式。

第六、联系实际,课堂练笔

通过播放关于母爱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母爱的伟大。写出自己对父母爱的理解,可以是赞美的,可以是感恩的,可以是愧疚的等,以达到语文不仅仅是教知识,更是育人的目的,也为本单元的作文教学奠定基础。

第七、作业设计:

1、把你认为本课的好词佳句摘抄在积累本上。

2、课堂上没有完成的小练笔完善好,并读给自己的妈妈。

3、回家后为自己的父母做件事。

第八、说板书

20学会看病

母亲 儿子

学会放手 学会独立

母爱

根据课文的结构及内容,设计简洁性概括性的板书,让学生一目了然,便于理解课文。

18、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稿

《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稿

听了《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的教学,我的思绪已被教师牵引到课堂上。简单充实、扎实有效,是周老师的课堂给我的最深印象。可以说周老师的课堂很好地诠释了崔峦先生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念。我认为这是一堂成功的课。下面,就这一课的教学谈谈我的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精心设计

高年级的文章长,时间又有限,周老师删繁就简,以最震撼心灵的场景为主,抓住父亲的了不起这个文眼折射全文的语段进行朗读感受体验、想象,反复诵读,反复感悟,使其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

二、扎实教学

1、重视朗读训练

语文课堂中最动听的莫过于琅琅的读书声。周老师由始至终强调朗读训练,披文入情,以读促思,读中感悟。通过重点问题的突破回环去引导学生获得准确、深入的体验,并把这种体验融入到朗读中。在课堂上,周老师非常动情,她用自己饱含深情的语言作为引语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尤其在提炼中心句无论发生什么,我都会跟你在一起进行朗读时,巧妙地运用搭桥性的语言,在层层推于是中引导学生进行朗读、感悟。

2、重视品读体验

为了让学生深刻地领会《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中那位父亲的了不起,周老师不厌其烦的让学生品读了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最后让学生想象父亲的动作、语言、神态、内心活动。加深了学生的情感。

作为第二课时,能不能让学生提问题,提真的问题,真的提问题。在课前课后的调查中,我发现如果允许学生提问的话,学生的疑惑还真是很多:这个故事是真的吗?其他的父亲为什么这么胆小?这个父亲是不是由于焦急和悲痛有些精神失常了?消防队员和警察为什么阻止父亲的拯救行动?一个人(尤其是孩子)埋在废墟中36小时,没事吗?我想说的是让我们把课堂交给学生,给他们自由,我也是在描述一种自己认为的课的理想状态:坦率、自由、具有探索性。

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稿第二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感人致深的文章,这位伟大的父亲在其他父母悲伤放下,绝望离开之后,自己始终没有放下寻找儿子的念头,在救火队长、警察都放下了营救的念头之后,在没有一个人愿意帮忙他之后,这位父亲最终将儿子救出来,支撑他的就是那句他以前对儿子说过的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齐。

  这是心中的坚定信念,这位父亲根本不在乎是否会有人帮忙他,根本不在乎别人是否笑他傻,不在乎38小时不吃,不喝,不休息因为他明白,此时,儿子和他一样心中会默念这样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齐。

  在讲授这堂课时,李老师提出的问题围绕课文重点,按照课前的预设进行教学,从父与子两个方面来理解。说父亲了不起,找出描述父亲了不起的段落,先让学生朗读,谈谈体会,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放回课文中,再读,读出相应的语气。并引导学生想象当时情境。加上适当的课件展示,学生对伟大的父爱感悟更深。

  这篇课文李老师还采用了抓主促次的教学方式,父亲的资料多讲精讲,儿子的部分学生自己学习概括,自主学习,老师只是引导学生学习了父亲对儿子承诺过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会和我在一齐。更加加深了学生对父与子的认识,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培养了学生的自学潜力。

  当然在这篇课文的把握处理上,也有许多不足之处:

  1、只抓住了文本的主干部分却忽略了其他细微的地方,不能兼顾到全体学生,让学生谈自己的父亲对自己的爱。如果能以文本再次升华感情,那样教学效果会更好。

  2、在教学时,不够注意对朗读的指导,没有适时地进行范读。在学生无法体会课文,并且在教师引导之后仍然读不出感觉来时,教师就务必进行范读,让学生模仿。而不能学生读不好,教师讲解,讲解之后还是读不好,就放那些句子过去。这不是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是教师没有讲解好,这样很影响教学效果

  3.在处理课文方面,也显得挖掘不够。对父亲外貌描述的句子感悟不够深刻,这也是全文的重点句,但教师也没有及时加以点拨,只围绕无论发生什么,我都和你在一齐。来朗读感悟,能够适当再拓展一下。

  总而言之,这节课的尝试,带来了很多思考。在今后的教学中,本人将继续持续做得好的部分,并尽快改善不足之处。

19、山雨评课稿听课记录

《山雨说课稿》

《山雨》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山雨》(板书),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清新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情、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山雨》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的一篇略读课文。第二单元训练重点是分清文章的主次。《山雨》在表达上,文章首尾呼应,重点写了山雨的声音和雨中山雨的颜色,主次分明,摹声状物细致入微,遣词造句形象生动,突出了山雨和雨中山林的主要特点;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字字句句委婉动人,极富感染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1)结合课文理解轻盈、奇妙、轻捷、余韵等词;

(2)能组织语言把自己对优美语句的感悟清楚地表达出来,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

(3)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通过抓住重点词句,感悟雨声的奇妙和雨中色彩的迷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

难点:领悟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继续学习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二、说教法

本课采取的教学方法是:以学生的自学自悟为主,老师组织教学,点拨赏读部分,指导朗读,引导适当拓展。从而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掌握双基,发展能力。

三、说学情学法

《山雨》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对象是六年级学生,他们已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而且通过这几年的训练为此,也有了一定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

基于以上情况我创设了情境化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揣摩中发现问题、讨论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六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用读文想象,品味词句的方法来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新课开始,我这这样导入。昨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访问了山里的朋友,感受了人与大自然的亲密无间。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的呢?

学生简单交流后,我接着说: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只要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就一定能发现美。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山雨》就是作家赵丽宏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后描绘的自然景观。

教学从已知内容入手,意在温故知新,既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对略读课文的教学,已经达成一些共识:略读课文在阅读内容上应不求甚解,在阅读技能培养上更强调运用。略的是教师的教,不能略的是学生的学。所以我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我出示一下阅读提示:

1、请同学们先自由地、放声地读读课文,将好词佳句用横线划下来,多读几遍,并将课文读通读顺。

2、交流同学们自主发现的好词,集体品读。

3、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雨起、雨中、雨后)。

(三)、熟读精思,品味欣赏

在这一环节中,我以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课件)这一问题为切入点,来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突破教学重难点。具体分这样两个环节:

1、学习雨起,感知悄悄

来得突然──跟着一阵阵湿润的山风,跟着一缕缕轻盈的云雾,雨,悄悄地来了。

(1)自由读这句话,感受雨来时带来了怎样的感觉?(悄悄然的、有节奏的)

(2)就带着这种静悄悄的韵味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雨中,感悟神奇

(1)那课文中的山雨又是怎样的一番韵味呢?拿起书,轻声地读,体会山林中飘飘洒洒的山雨带给你的感觉。

(2)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又了山雨的神奇、韵味?细读课文,找到那些令你深有感触的话语,将它们划下来。

(3)讨论:如何理解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句话。

3、学习雨后,感受韵律

(1)学生自由朗读文章的最后三个自然段,同桌交流感受。

(2)汇报交流,自主朗读。教师适时点拨。

(四)、背诵积累,拓展延伸

1、我会这样引导:孩子们,如果你们能热爱身边的大自然,用心去看,每一处景物都会似人间仙境。用心去聆听,每一个声音都会是优雅的乐曲。那么你愿意把这有声有色的雨景永远留在心中吗?从而引导学生积极背诵。

2、这是作者眼里的雨,那么我眼中的雨又是怎样的呢?

夜幕降临,它那黑色的魔爪将大地笼罩。窗外的雨依然在下,那是一支不谐调的曲。昏暗的房间,潮湿的空气,使我窒息。天空容不下雨,便让它降临大地,做人间的天使,但是,它却让我迷惘撩开窗帘,本想看看缥缈的景色,可是雨水,却阻挡了我的视线,于是,我便看不到远方。雨水,是在为我哭诉吗?呼之欲出的泪水,便在此刻,倾泻。正如窗外的雨,不知何时才会结束。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发现:同样是雨,不同的人、在不同心境时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这也许就是境随心生吧!但是,无论怎样心境下的景,融入了联想和想象,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都会使文章更精彩!

3、最后,我这样结束本课的教学:同学们,有关雨的文章、精彩片段还有很多,有兴趣的同学课下搜集阅读,看看作者运用什么样的方法表达了自己独特感受。

五、说板书

这节课我设计的板书由主板书与副板书两部分组成。主板书点明了文章的脉络和着重描写的句子理解,副板书是两个最容易读错的词。整个板书力争简洁明了,教学重点一目了然。

20、山中访友评课稿听课记录

《山中访友》说课稿

《山中访友》说课稿

【说教材】

教材简析: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文质兼美、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生动展现大自然美景的散文。本单元主要内容为感受自然。本课的特殊之处在于作者以他独特的观察视角,采用联想和想象,赋予山中万物以人的情感。文章字字玑珠,句句含情,读来朗朗上口,情真意切,给人美的享受。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 古桥、树林、山泉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使读者顿生身临其境之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对六年级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学生实际及单元重点,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14个词语。(知识目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品味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所描绘的如诗如画的世界,培养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情感目标)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能力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把欣赏文章画面美,感受作者美好情怀,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品味文章清新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

难点:学习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说学生】

六年级学生虽然已经接触了一些散文,但对散文的特点还不能深入理解。不过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可以通过朗读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入情入境,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同时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善于模仿,通过阅读体验可以和作者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

【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针对本课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文字优美的特点,我采用如下教学法:

感情诵读法:教学生读散文,应重在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入境悟情、审美学文,通过朗读,把学生带入课文意境,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渲染、图像再现、语言描述等形式,让学生观察思索,入境悟情。

联想想象法:本文想象奇特浪漫,可让学生在诵读基础上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文章特色,比如第五自然段拓展友情。

仿写训练法:运用第二人称及拟人、想象等手法介绍一两个你自然界的朋友,说清楚以他为朋友的原因,培养写作能力。

【说学法】

1.我认为读是走进文学作品的一把神奇的钥匙。学生通过在读中品,在读中悟,在读中说等多种形式,文章内含便领会于心。所以,我指导学生学会品读法,感受文章画面美、语言美、情趣美。

2.生生互动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一定都有许多好朋友吧?平常放假休息的时候,大家会去拜访朋友吗?都拜访过哪些朋友呢?那么,你们有没有住在山里的朋友呢?

(设计意图:以学生最在意的友导入,调动学生生活体验,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

2、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李汉荣去拜访几位山里的朋友。(板书:山中访友)

3、解题《山中访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体会作者那童话般的世界。思考:作者拜访了哪些朋友?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带着阅读期待走入课文所营造的意境中。优美的录音朗读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让学生产生独特的阅读体会,为下文交流作准备。)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作者拜访了哪些朋友?

3、回答思考的问题,按照作者的叙述顺序说说拜访的朋友?(古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石头-阵雨)

4、教师小结:出示作者拜访的朋友的图片,学生喊出它们的名字。

三、精读课文,领悟情感

1、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大家一起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

(生齐读第3自然段。)

2、一进山,一眼就看到那座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是怎样和他交流,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在书上画一画。

(默读画句,读后交流。)

3、引导理解德高望重,说说你从哪体会到古桥的德高望重的?

交流明确: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德高望重的具体体现:(引导抓住几百年、多少人马、躬着腰、俯身凝望等关键词句理解古桥为人们服务的时间之长,服务之多,真是默默无闻,任劳任怨。)

4、随着时间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流逝,只有他依然如旧,默默地站在这涧水上,为大家服务。难怪作者一见到他,就由衷地赞美他,对他说──(引读:啊,老桥,你如)

5、小结:这就是作者拜访的第一位老朋友。在作者心中,古桥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把老桥当做人来写,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我们在读课文时,要用心地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四、品词析句,感悟知己

1、如果说古桥在他的心中是他的老朋友,那么树林在他心中又是什么?谁想读?指名读第四自然段。感情朗读,体会知己。

3、领悟写法:从作者的联想中,真切的感受作者和树之间那种知己情谊,那种走进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

五、模拟情景,感悟友情。

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第五自然段,看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

2、创设情境,体会友情。

跟山中的这些朋友热切地打打招呼吧,你想跟谁打招呼?

3、你周围的同学,他们就是这山中的一切,是山泉、是白云,是溪流,是云雀面对这些朋友,你们想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吗?谁来?

4、配乐美读。以诗歌的形式,课件出示第五段,让学生配乐朗读。

5、拓展友情。

大屏幕出示句子:

你好,美丽的蝴蝶

你好,可爱的蚂蚁

你好,

你好,

(设计意图:在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练习,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同时也是对知识方法的一种灵活的运用,在这个过程中使知识得到丰富,能力得到提高。)

其他的段落,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就要求先说一说这一段落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朗读,再让他根据自己的理解与体会朗读出来。在此过程中,争取让每一个学生发言,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表达自己的机会。

六、回顾问题,交流总结

谈一谈作者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文章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1、讨论后归纳: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作者构思新奇,想象丰富,充满童心童趣。以山中访友为题,让人感到更加亲切,使景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

七、布置作业

到自然中去放飞心灵,与山川草木、花鸟鱼虫对话,你会发现生活中又多了一个好朋友,以我有一个朋友为题,向大家介绍一两个你自然界的朋友,说清楚以她为朋友的原因。

板书设计:

山中访友

古桥 物 老朋友

树林 我 知己

相 朋友

(情)

21、穷人评课稿听课记录

《穷人》说课稿

穷人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为大家带来的是选自人教版初中一年级的《穷人》。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归纳、教学过程和教学心得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教材 首先是教学分析,《穷人》这篇文章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小说。课文讲述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表现了桑娜和渔夫的勤劳、善良,以及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

学生情况方面,本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距离比较远,我把着眼点放在让学生独立阅读上,从字里行间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感受作品中蕴含的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基于以上两点,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欣赏故事的认知,提高总结归纳、学习人物描写方法的能力,并进一步升华情感,用心感悟人物的心灵美。而这恰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三维理念。

教学重点则定位在感悟人物的高贵品格方面,教学难点则是赏析描写人物的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 人教版新课程理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我也认为,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使所有学生在课堂上都能积极参与、动脑思考。因此,在具体讲习时,我用到了这样几种教学方法:

开放式探究 、启发式引导 、互动式讨论 、反馈式评价。

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

首先播放歌曲《爱的奉献》导入新课,使学生对小说中的人物的美好心灵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给学生以充分的美感享受。这点是语言和文字无法描摹的。

二 检查预习 本环节采用词语小擂台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文中重点字词如:搁板 魁梧 汹涌澎湃等词语的掌握,以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从而完成认知目标。

在此基础上,进入第三个环节:走进穷人故事。学生通过预习、小组合作学习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感知大意,总揽全局,使学生学习全文时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从而实现了长文短教。

接着进入第四个环节,走进故事中的人物,欣赏人物美。让学生通过诵读课文、小组讨论等形式总结归纳文中的穷人以及他们的品格特征,发现人之情,品味人之美。整个过程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稍作点拨,再以图片呈现总结,形象生动,一目了然。最后再融入学生形式多样的有感情的诵读,至此,这节课的重点品味人物的高贵品格可以说得到了很好的阐释。

下面进一步探讨文章的描写手法。首先观赏《穷人》的课文Flash情景朗读视频,在进一步感受桑娜和渔夫美好心灵的同时,探讨表现人物品格的方法。本环节通过小组讨论加之教师适时的点拨来解决。这样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也了解了语言的表达方法,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质。至此紧扣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展现人物性格的描写方法。

进一步引申探讨,文章写到桑娜和渔夫收养孩子后,便戛然而止,他们以后的生活会怎样?会遇到怎样的困难?这一个个未知的疑问牵动着学生绷紧的心弦。学生至此对人物的感悟达到高潮,进入当堂写作训练:展开想象,续写穷人。这一环节至关重要,因为它凝聚了学生整堂课的聆听、思索和感悟,也是对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的一个强化。

而课后作业,则对整堂课起到了一个巩固作用,也提升了学生对人生的感悟能力。

最后,我的教学心得是:感受穷人生活的艰难、凄惨,即一个穷字,生活上的贫穷。品味桑娜和渔夫的善良、坚强,即一个富字,精神上的富有。从聆听歌曲到欣赏故事,从观赏课文情景朗读视频到品读人物,与学生之间的心灵碰撞和情感共鸣,是我这节课最大的收获。

22、草虫的部落评课稿听课记录

《草虫的部落说课稿

[说教材]

《草虫的部落》是感受自然这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打开这篇课文,一股素雅温馨的自然风裹挟着鸟语花香,虫鸣犬吠,月光鱼影扑面而来,清山秀水的诗情画意,草虫世界的奇妙和谐刹那间把我吸引了。倾听着大自然的声音,领略着大自然的丰姿,我们突然打开了一扇奇异独特的大门,一直通向我们和大自然的心灵深处这组课文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信息:人类,终于学会了把自己放得卑微渺小些,以大自然普通一员的身份,以欣赏、敬畏的心态看待我们周围的一切。这时,我们才发现:原来草虫的村落是一片快乐的天地,奇异无比。作家以独特的视角,敏锐的思绪,细腻的笔触感受着自然万物,在大胆奇特的想象和丰富多彩的联想中,揭示出人与自然相处的简单道理:赋予万物以人性,实现心灵的交融,就能创造出美好和谐的境界。

 感受着作者们的奇思妙想,揣摩着编者们的匠心独运,我由读者转化为教者的目标定位越来越清晰,那就是我要引领孩子们依据《草虫的村落》这篇语言材料感悟文本,培养情感;迁移写法,形成能力。因此我设定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能力

  1、学习11个生字,正确书写生词。 

  2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在读中抓重点语句,揣摩其所蕴含的丰富而合理的想象和独特的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关爱小生灵的情怀。

2、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

四、说教学重难点:

  把握文章内容,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关爱小生灵的情怀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是如何观察、如何展开丰富的想象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是本组课文的教学难点,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相关内容
  • 记录生活的美好的句子57条
    记录生活的美好的句子57条

    1、相片是记录时光的使者,可以让精神独自穿越时空。记录一个瞬间,留到未来相对一笑。2、生活的调料:酸、甜、苦、辣、咸,这地球人都知道。3、喜欢用相片记录生活,把过去美好时光凝固。4、不必遗憾。若是美好,叫做精彩。若是

  • 地震祝福语60条
    地震祝福语60条

    1、大难夜,月光光,家家户户平安忙。吃盒饭,分惦念,一家老少齐团圆。祝灾区人民,月圆人更圆!2、祝四川人民早日脱离苦海,希望国家对地震的防范措施加强,四川的人们众志成城,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一定能重建美好家园,此外我对汶川的

  • 记录旅行的美好的句子54条
    记录旅行的美好的句子54条

    1、很多事情就像是旅行一样,当你做出决定并迈出第一步的时候,最困难的那部分其实就已经完成了。2、旅行是消除仇恨和无知的最好方法。3、旧时光它是个美人让人怎么恨得起来。4、努力戒掉一切不必要的依赖和玻璃心。5、

  • 记录生活的美好的句子238句
    记录生活的美好的句子238句

    1、没有整洁的外表,根本没人会去在意你美好的内心,这就是现实。2、我不清楚我还能迎来几多日出?几多日落?我只希望生活美好如初,温暖常在。3、生活中的痛苦,会除的人是快乐的;生活中的快乐,会乘的人是幸福的!4、大家都是会遇上

  • 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稿听课记录
    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稿听课记录

    1、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稿听课记录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

  • 地震安全教案20篇小班
    地震安全教案20篇小班

    1、地震安全教案20篇小班  活动目的:  1、通过阅读幼儿用书,知道家用电器工作时的安全注意事项。  2、能根据教师的提问从安全角度思考回答问题。  3、初步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4、知道在

  • 听课记录《母鸡》(人教四年级上册)
    听课记录《母鸡》(人教四年级上册)

    课前准备 调控,请做好 有老师听课,最起码要表示尊重,有礼貌 可以打开课本自己看看 *学生开始安静,看书 唱歌 上课 8:45 一、复习导入,初读课文 1.学习了《猫》,这只猫及古怪又可爱今

  • 听课随想——教师的成长之评课
    听课随想——教师的成长之评课

    1、先解决常规教学的问题,教师如果常规教学都做不好,不可能驾驭网络课堂。 2、就教师的教学设计每个环节精评;最后整体反思教学设计有哪些不足;而后改进; 3、循环2中的方式直到满意; 4、有了教学实践,学习理论、理念,应用于课堂教学; 5、循环2、3、4; 评课,首先要认识这一节课,教学设计一般是老师的个性发展问题,不一定存在太多的模式与规范。如何评一节课,我觉得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个是这节课的技术性,老师是如何通过技术解决课堂教学的问题,对本课的重、难点是如何通过技术来分解与突破,而运用的这个技术是否最佳

  • 地震工作个人总结
    地震工作个人总结

    1、地震工作个人总结__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四川大地震打破了昔日的沉寂,一时间地动山摇,恍如世界末日般。人们面对这场灾难,从起初的恐惧、绝望到之后的镇定、勇敢,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生与死的考验。在抗震救灾中

  • 记录生活瞬间的说说61条
    记录生活瞬间的说说61条

    1、小时候,我最爱看桃花,家里妯娌多,什么菊啊、仙人掌的摆满了窗台,院子的每个角落。2、这个清明节我才懂了生命的脆弱!3、父亲是个玉匠,我又是春天出生的,所以父亲给我起名"玉春"。4、生命是脆弱的什么生老病死自然规律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