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分类统计分粽子数学教案

栏目:幼儿园大班其他活动
时间:2022-10-04 13:40:09
文章:旋律 分享

《大班分类统计分粽子数学教案》可能是您在寻找幼儿园大班其他活动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1、大班分类统计分粽子数学教案

  活动中让幼儿能按照物体的不同特征进行多角度分类,并统计数量。与同伴协商共同统计粽子数量并记录,享受合作的快乐。

  设计意图

  班级下学期开展“我们来策划”主题,随着“书香童年”活动的临近,孩子们的近期策划任务接近尾声,为了在活动当天向其他班小朋友更加全面的介绍端午节,美工区的小朋友制作了美味粽子在当天展览。为了支持幼儿策划活动的顺利展开,我们以对粽子的多角度分类作为目标,并以小组形式进行统计记录,培养幼儿的类别概念和统计能力。

  活动目标

  1、 能按照物体的不同特征进行多角度分类,并统计数量。

  2、与同伴协商共同统计粽子数量并记录,享受合作的快乐。

  重点难点

  够根据物体的不同特征进行多角度分类,并以小组形式统计结果。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有过用表格记录的经验。

  物质准备:ppt、不同种类粽子每组若干,记录表每组两张,展览架每组一个。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问题

  1、小朋友们都知道我们班最近在策划书香童年的活动,为了向其他班级介绍端午节传统美食,朱老师带来了许多粽子。

  二、看图分类并统计

  1、将图片上的粽子分为两类

  如果让你们把他们按照同一特征分成2类,你可以怎么分呢?

  教师小结:原来我们可以按照颜色分,也可以按照形状分。

  2、增加一种粽子,观察不同

  现在朱老师又拿出了一些粽子,你能发现这些粽子与刚才的粽子有什么不同吗?

  教师小结:绳子的颜色不一样 。

  3、3人一组分类并记录

  第一次:三人一组,寻找最多的分类方法。

  教师总结方法:我们不光可以按照形状分、按照粽子的颜色分,还可以按照绳子的颜色分。

  第二次:每组一个记录表,统计每种粽子到底有几个

  三、整理小货架

  1、出示理货单,观察货架

  出示理货单,按照单子内容将粽子整齐又美观的摆放在货架上,这张理货单你能看懂吗?你们知道吗?货架和盘子上藏着小秘密,这些秘密会帮助你将手中的粽子放到正确的位置,我们一起来挑战一下吧!

  2、六人一组按照理货单整理小货架

  第一次:每组一张理货单、一框粽子、一个货架,请你们迅速分组到达指定位置按照理货单整理小货架

  教师总结方法:按照理货单和货架上的提示信息将所有粽子分类摆放。

  第二次:增加几种粽子,按照理货单和货架提示,排除不属于该类别的“干扰”粽子,整理小货架

  四、延伸活动

  1、将小货架摆放在班级门口,作为“书香童年”活动的道具,当天向其他班级介绍。

  活动相关图片

  理货单:

  活动总结

  本次教育活动基于主题生成,为了在书香童年活动当天向其他班级介绍端午节,孩子们制作了各种与端午节相关的作品。美工部制作的粽子种类繁多,如何将这些粽子整齐又美观的进行展示呢?于是生成了本次教育活动。通过观察粽子的不同特征,并对粽子进行多角度分类和统计,帮助幼儿建立类别概念,看懂记录表格。在实际操作中有层次的对粽子进行分类摆放,感受分类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在分粽子的活动中培养幼儿升入小学后的自理能力,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整理习惯。

  以上是本教案的全部内容,如果您觉得不错请转发分享给更多需要的人哦!

2、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图形分类统计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巩固对颜色和几种几何图形特征的认识。

  2、初步学习按图形的特征进行分类统计,并记录统计结果。

  3、培养幼儿细致的观察力和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幼儿已认识的几何图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椭圆形、长方形、半圆形、梯形)。

  2、黑板,水彩笔,几何图形若干,幼儿人手一份统计操作材料和白纸,集体操作材料两份。

  活动过程

  1、情景导入。

  “今天我们班来了两位特殊的小客人,在他们身上藏了许多的图形,把他们请出来吧!”

  2、学习统计方法。

  (1)请幼儿按图形的形状特征进行统计,教师记录或请个别幼儿进行记录。

  (2)请幼儿按图形的颜色特征进行统计,教师或幼儿记录。

  3、幼儿操作。

  (1)请幼儿观察操作材料,教师进行简单的介绍,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看清特征再进行统计记录。

  (2)请个别幼儿与大家分享自己的 统计结果。

  4、创意拼贴画。为幼儿提供几何图形进行图形拼画。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延续幼儿以往的学习经验,将图形融合在一起,拼画成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如:机器人、小汽车等,让幼儿在感兴趣的基础上探索发现,初步学习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统计,活动材料注重个体差异,让每一个幼儿都能通过操作发现数学活动的乐趣。

3、大班数学活动教案:趣味统计与分类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学会用自己的方法分类统计生活中物品的数量,从中体验数学的有趣及重要。

  2、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教师事先选择好实践的场地(幼儿园内),并亲自实践一遍做好记录,心中有数;纸、笔。

  活动过程:

  (一)复习巩固:

  1、你能从1数到几?数数看。

  2、更快的数数方法:5个5个地数,10个10个地数。

  3、100以内的随便一个数你会写吗?试试看(请几个幼儿到黑板上听写)。

  (注:此环节的目的在于教师了解幼儿在实践活动中必备的一些相关知识掌握如何,以便在活动中更好地把握。)

  (二)联 系生活:

  1、在生活中,你碰到什么东西要用数来数?举例子。

  2、在幼儿园里也藏了许多数,请小朋友们说说。

  3、用什么方法统计方便?(每5个或10个记录一次,然后5个5个或10个10个地数;列表统计等)

  (三)提出任务:

  1、分组统计并分类统计幼儿园里的一些物品(教师根据幼儿组的能力差异进行分配)。

  一组:车棚——车有几辆?自行车几辆?摩托车几辆?每种颜色的车各几辆?

  二组:前操场、后操场——树有几棵?前、后操场各几棵?大树、小树各几棵?

  三组:架空场地——柱子有几根?白色的几根?绿色的几根?圆的、方的各几根?

  (前三组让幼儿“统计——分类——再统计”,从中明白总数比分出

  去的数多,几个分出去的数合起来等于总数)

  四组:电脑室——电脑有几台?在场办公的教师有几位?其中长头发几个?短头发几个?(检验幼儿如何解决“判断头发长与短的标准”)

  五组:教师办公室——教师办公用的桌子有几张?椅子有几张?哪个多?多多少?哪个少?少多少?(数的比较和一对一对应)

  六组:一楼架空——吊灯有几盏?(70多盏,幼儿要数准确不太容易,检验幼儿100以内的数数)

  七组:楼道——从一楼到五楼要爬几层楼梯?共有几级台阶?每层楼分别有几级台阶?(每层楼的高度不一样,让幼儿发现楼层高台阶就多)

  2、要求:①合理分工与合作;

  ②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分类、统计与记录;

  ③学会验证所统计的数。

  3、幼儿执行任务,教师观察、了解个别组幼儿实践情况。

  4、幼儿汇报任务完成情况,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新任务。

  5、集中交流(每组选派一名幼儿汇报与交流):

  ①你们统计什么?统计结果如何?

  ②你们在实践过程中是怎样分工合作的?

  ③你们碰到过什么困难吗?有没有想到解决的办法?

  (四)布置作业——课后实践:

  请幼儿回家后,找一找家中或周围环境中有哪些事物可数,数数看,并用图表的形式记录下来。

  活动反思: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科学领域的第四个目标提到: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从这一目标理念出发,我设计了此活动。实施后,效果非常好,预定的目标得到很好地达成,幼儿在实践过程中,各种综合能力(合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克服与战胜困难的能力、应变能力等)得到了有效发展。

  观察小记:

  (一)第四组汇报员李琰小朋友先跑过来汇报:“黄老师,我们组完成任务了,电脑37台,办公的老师17个,5个长头发,5个短头发。”黄老师:“5个长头发,5个短头发,共有几位老师?”“10位”黄老师:“那么17位老师中,其他的老师头发怎么样?”“啊——??”整组小朋友又冲向电脑室 (孩子们已经意识到分类统计时出错了)。第二次汇报时说:“黄老师,看长头发、短头发太难了,老师们有的坐在很后面,有的一直走来走去的,我们都数乱掉了,还有一位长头发的老师说我们吵死了,我们只好下来了。”

  (是啊,这一分类难度太大了,况且长头发、短头发要以什么标准来判断都不确定,我本是有意试试,可是孩子们却是如此认真。我的过失是:没有事先与电脑室的老师通个气,更没有交代孩子们到了电脑室应如何处事,以致出现了“吵死了,只好下来”的结局。)黄老师:“你们小组谁有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我们跟老师们说我们是在学习,不是吵”;“我们讲话要小声点,不要影响老师办公”;“我们每人数一排”;“头发超过肩膀就是长头发,没有超过就是短头发 ”。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第三次上了电脑室……

  (二)第一组汇报员苏菲楠小朋友说:“黄老师,车棚里的摩托车有19辆,自行车有3辆。按颜色数,我们一直忘了这个数字的车是什么颜色的,让我们再数数看。”(孩子们认真地在执行任务,只是碰到了困难,可是他们并不想放弃。)过了一会儿,又来汇报了:“黄老师,摩托车19辆,11辆黑色的、6辆白色的、2辆红色的;自行车3辆,1辆绿色的、2辆白色的。我们是用水彩笔做记号的,这样就不会乱掉了。”(这一群小家伙想到了解决困难的方法,而且统计得非常准确。)

  (三)第二组汇报员杜倩云小朋友说:“黄老师,我们完成任务了,第二个任务是什么?我们可以到别组去数数看吗?等一下就可以看看是他们数得对还是我们数得对。”(孩子们对此活动如此热情,有继续执行任务的欲望,并向老师提出了他们想执行的任务,多么有主见的一群孩子呀。)

4、大班数学分类统计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通过实践活动,学会用自己的方法分类统计生活中物品的数量,从中体验数学的有趣及重要。

  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能积极思考,提高理解能力。

  活动准备:

  教师事先选择好实践的场地(幼儿园内),并亲自实践一遍做好记录,心中有数;纸、笔。

  活动过程:

  (一)复习巩固:

  1、你能从1数到几?数数看。

  2、更快的数数方法:5个5个地数,10个10个地数。

  3、100以内的随便一个数你会写吗?试试看(请几个幼儿到黑板上听写)。

  (注:此环节的目的在于教师了解幼儿在实践活动中必备的一些相关知识掌握如何,以便在活动中更好地把握。)

  (二)联 系生活:

  1、在生活中,你碰到什么东西要用数来数?举例子。

  2、在幼儿园里也藏了许多数,请小朋友们说说。

  3、用什么方法统计方便?(每5个或10个记录一次,然后5个5个或10个10个地数;列表统计等)

  (三)提出任务:

  1、分组统计并分类统计幼儿园里的一些物品(教师根据幼儿组的能力差异进行分配)。

  一组:车棚——车有几辆?自行车几辆?摩托车几辆?每种颜色的车各几辆?

  二组:前操场、后操场——树有几棵?前、后操场各几棵?大树、小树各几棵?

  三组:架空场地——柱子有几根?白色的几根?绿色的几根?圆的、方的各几根?

  (前三组让幼儿“统计——分类——再统计”,从中明白总数比分出

  去的数多,几个分出去的数合起来等于总数)

  四组:电脑室——电脑有几台?在场办公的教师有几位?其中长头发几个?短头发几个?(检验幼儿如何解决“判断头发长与短的标准”)

  五组:教师办公室——教师办公用的桌子有几张?椅子有几张?哪个多?多多少?哪个少?少多少?(数的比较和一对一对应)

  六组:一楼架空——吊灯有几盏?(70多盏,幼儿要数准确不太容易,检验幼儿100以内的数数)

  七组:楼道——从一楼到五楼要爬几层楼梯?共有几级台阶?每层楼分别有几级台阶?(每层楼的高度不一样,让幼儿发现楼层高台阶就多)

  2、要求:①合理分工与合作;

  ②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分类、统计与记录;

  ③学会验证所统计的数。

  3、幼儿执行任务,教师观察、了解个别组幼儿实践情况。

  4、幼儿汇报任务完成情况,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新任务。

  5、集中交流(每组选派一名幼儿汇报与交流):

  ①你们统计什么?统计结果如何?

  ②你们在实践过程中是怎样分工合作的?

  ③你们碰到过什么困难吗?有没有想到解决的办法?

  (四)布置作业——课后实践:

  请幼儿回家后,找一找家中或周围环境中有哪些事物可数,数数看,并用图表的形式记录下来。

  活动记录与反思: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科学领域的第四个目标提到: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从这一目标理念出发,我设计了此活动。实施后,效果非常好,预定的目标得到很好地达成,幼儿在实践过程中,各种综合能力(合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克服与战胜困难的能力、应变能力等)得到了有效发展。

  观察小记:

  (一)第四组汇报员李琰小朋友先跑过来汇报:“黄老师,我们组完成任务了,电脑37台,办公的老师17个,5个长头发,5个短头发。”黄老师:“5个长头发,5个短头发,共有几位老师?”“10位”黄老师:“那么17位老师中,其他的老师头发怎么样?”“啊——??”整组小朋友又冲向电脑室 (孩子们已经意识到分类统计时出错了)。第二次汇报时说:“黄老师,看长头发、短头发太难了,老师们有的坐在很后面,有的一直走来走去的,我们都数乱掉了,还有一位长头发的老师说我们吵死了,我们只好下来了。”

  (是啊,这一分类难度太大了,况且长头发、短头发要以什么标准来判断都不确定,我本是有意试试,可是孩子们却是如此认真。我的过失是:没有事先与电脑室的老师通个气,更没有交代孩子们到了电脑室应如何处事,以致出现了“吵死了,只好下来”的结局。)黄老师:“你们小组谁有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我们跟老师们说我们是在学习,不是吵”;“我们讲话要小声点,不要影响老师办公”;“我们每人数一排”;“头发超过肩膀就是长头发,没有超过就是短头发 ”。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第三次上了电脑室……

  (二)第一组汇报员苏菲楠小朋友说:“黄老师,车棚里的摩托车有19辆,自行车有3辆。按颜色数,我们一直忘了这个数字的车是什么颜色的,让我们再数数看。”(孩子们认真地在执行任务,只是碰到了困难,可是他们并不想放弃。)过了一会儿,又来汇报了:“黄老师,摩托车19辆,11辆黑色的、6辆白色的、2辆红色的;自行车3辆,1辆绿色的、2辆白色的。我们是用水彩笔做记号的,这样就不会乱掉了。”(这一群小家伙想到了解决困难的方法,而且统计得非常准确。)

  (三)第二组汇报员杜倩云小朋友说:“黄老师,我们完成任务了,第二个任务是什么?我们可以到别组去数数看吗?等一下就可以看看是他们数得对还是我们数得对。”(孩子们对此活动如此热情,有继续执行任务的欲望,并向老师提出了他们想执行的任务,多么有主见的一群孩子呀。)

5、大班数学图形分类统计教案反思

  一、设计意图:

  《纲要》中指出,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与数量关系并体验到学习数学的重要和乐趣。 大班幼儿已经能熟练的分辨出不同的几何图形,在此经验基础上,我将图形与分类统计结合到一起,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激发幼儿探索并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进而发展幼儿细致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活动目标:

  1、巩固对颜色和几种几何图形特征的认识。

  2、初步学习按图形的特征进行分类统计,并记录统计结果。

  3、培养幼儿细致的观察力和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4、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5、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三、活动准备:

  1、幼儿已认识的几何图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椭圆形、长方形、半圆形、梯形)。

  2、黑板,水彩笔,几何图形若干,幼儿人手一份统计操作材料和白纸,集体操作材料两份。

  四、活动过程:

  1、情景导入,"今天我们班来了两位特殊的小客人,在他们身上藏了许多的图形,把他们请出来吧!"2、学习统计方法。

  (1)请幼儿按图形的形状特征进行统计,教师记录或请个别幼儿进行记录。

  (2)请幼儿按图形的颜色特征进行统计,教师或幼儿记录。

  3、幼儿操作。

  (1)请幼儿观察操作材料,教师进行简单的介绍,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看清特征再进行统计记录。

  (2)请个别幼儿与大家分享自己的统计结果。

  4、创意拼贴画。为幼儿提供几何图形进行图形拼画。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延续幼儿以往的学习经验,将图形融合在一起,拼画成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如:机器人、小汽车等,让幼儿在感兴趣的基础上探索发现,初步学习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统计,活动材料注重个体差异,让每一个幼儿都能通过操作发现数学活动的乐趣。

6、大班数学趣味统计与分类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学会用自己的方法分类统计生活中物品的数量,从中体验数学的有趣及重要。

  2、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教师事先选择好实践的场地(幼儿园内),并亲自实践一遍做好记录,心中有数;纸、笔。

  活动过程:

  (一)复习巩固:

  1、你能从1数到几?数数看。

  2、更快的数数方法:5个5个地数,10个10个地数。

  3、100以内的随便一个数你会写吗?试试看(请几个幼儿到黑板上听写)。

  (注:此环节的目的在于教师了解幼儿在实践活动中必备的一些相关知识掌握如何,以便在活动中更好地把握。)

  (二)联 系生活:

  1、在生活中,你碰到什么东西要用数来数?举例子。

  2、在幼儿园里也藏了许多数,请小朋友们说说。

  3、用什么方法统计方便?(每5个或10个记录一次,然后5个5个或10个10个地数;列表统计等)

  (三)提出任务:

  1、分组统计并分类统计幼儿园里的一些物品(教师根据幼儿组的能力差异进行分配)。

  一组:车棚——车有几辆?自行车几辆?摩托车几辆?每种颜色的车各几辆?

  二组:前操场、后操场——树有几棵?前、后操场各几棵?大树、小树各几棵?

  三组:架空场地——柱子有几根?白色的几根?绿色的几根?圆的、方的各几根?

  (前三组让幼儿“统计——分类——再统计”,从中明白总数比分出

  去的数多,几个分出去的数合起来等于总数)

  四组:电脑室——电脑有几台?在场办公的教师有几位?其中长头发几个?短头发几个?(检验幼儿如何解决“判断头发长与短的标准”)

  五组:教师办公室——教师办公用的桌子有几张?椅子有几张?哪个多?多多少?哪个少?少多少?(数的比较和一对一对应)

  六组:一楼架空——吊灯有几盏?(70多盏,幼儿要数准确不太容易,检验幼儿100以内的数数)

  七组:楼道——从一楼到五楼要爬几层楼梯?共有几级台阶?每层楼分别有几级台阶?(每层楼的高度不一样,让幼儿发现楼层高台阶就多)

  2、要求:①合理分工与合作;

  ②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分类、统计与记录;

  ③学会验证所统计的数。

  3、幼儿执行任务,教师观察、了解个别组幼儿实践情况。

  4、幼儿汇报任务完成情况,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新任务。

  5、集中交流(每组选派一名幼儿汇报与交流):

  ①你们统计什么?统计结果如何?

  ②你们在实践过程中是怎样分工合作的?

  ③你们碰到过什么困难吗?有没有想到解决的办法?

  (四)布置作业——课后实践:

  请幼儿回家后,找一找家中或周围环境中有哪些事物可数,数数看,并用图表的形式记录下来。

  活动反思: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科学领域的第四个目标提到: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从这一目标理念出发,我设计了此活动。实施后,效果非常好,预定的目标得到很好地达成,幼儿在实践过程中,各种综合能力(合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克服与战胜困难的能力、应变能力等)得到了有效发展。

7、大班数学活动趣味统计与分类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学会用自己的方法分类统计生活中物品的数量,从中体验数学的有趣及重要。

  2、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教师事先选择好实践的场地(幼儿园内),并亲自实践一遍做好记录,心中有数;纸、笔。

  活动过程:

  (一)复习巩固:

  1、你能从1数到几?数数看。

  2、更快的数数方法:5个5个地数,10个10个地数。

  3、100以内的随便一个数你会写吗?试试看(请几个幼儿到黑板上听写)。

  (注:此环节的目的在于教师了解幼儿在实践活动中必备的一些相关知识掌握如何,以便在活动中更好地把握。)

  (二)联 系生活:

  1、在生活中,你碰到什么东西要用数来数?举例子。

  2、在幼儿园里也藏了许多数,请小朋友们说说。

  3、用什么方法统计方便?(每5个或10个记录一次,然后5个5个或10个10个地数;列表统计等)

  (三)提出任务:

  1、分组统计并分类统计幼儿园里的一些物品(教师根据幼儿组的能力差异进行分配)。

  一组:车棚——车有几辆?自行车几辆?摩托车几辆?每种颜色的车各几辆?

  二组:前操场、后操场——树有几棵?前、后操场各几棵?大树、小树各几棵?

  三组:架空场地——柱子有几根?白色的几根?绿色的几根?圆的、方的各几根?

  (前三组让幼儿“统计——分类——再统计”,从中明白总数比分出

  去的数多,几个分出去的数合起来等于总数)

  四组:电脑室——电脑有几台?在场办公的教师有几位?其中长头发几个?短头发几个?(检验幼儿如何解决“判断头发长与短的标准”)

  五组:教师办公室——教师办公用的桌子有几张?椅子有几张?哪个多?多多少?哪个少?少多少?(数的比较和一对一对应)

  六组:一楼架空——吊灯有几盏?(教案来自:幼儿园学习网教案网.)(70多盏,幼儿要数准确不太容易,检验幼儿100以内的数数)

  七组:楼道——从一楼到五楼要爬几层楼梯?共有几级台阶?每层楼分别有几级台阶?(每层楼的高度不一样,让幼儿发现楼层高台阶就多)

  2、要求:①合理分工与合作;

  ②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分类、统计与记录;

  ③学会验证所统计的数。

  3、幼儿执行任务,教师观察、了解个别组幼儿实践情况。

  4、幼儿汇报任务完成情况,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新任务。

  5、集中交流(每组选派一名幼儿汇报与交流):

  ①你们统计什么?统计结果如何?

  ②你们在实践过程中是怎样分工合作的?

  ③你们碰到过什么困难吗?有没有想到解决的办法?

  (四)布置作业——课后实践:

  请幼儿回家后,找一找家中或周围环境中有哪些事物可数,数数看,并用图表的形式记录下来。

  活动反思: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科学领域的第四个目标提到: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从这一目标理念出发,我设计了此活动。实施后,效果非常好,预定的目标得到很好地达成,幼儿在实践过程中,各种综合能力(合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克服与战胜困难的能力、应变能力等)得到了有效发展。

8、大班数学优质课趣味统计与分类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通过实践活动,学会用自己的方法分类统计生活中物品的数量,从中体验数学的有趣及重要。

  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能积极思考,提高理解能力。

  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活动准备:

  教师事先选择好实践的场地(幼儿园内),并亲自实践一遍做好记录,心中有数;纸、笔。

  活动过程:

  (一)复习巩固:

  1、你能从1数到几?数数看。

  2、更快的数数方法:5个5个地数,10个10个地数。

  3、100以内的随便一个数你会写吗?试试看(请几个幼儿到黑板上听写)。

  (注:此环节的目的在于教师了解幼儿在实践活动中必备的一些相关知识掌握如何,以便在活动中更好地把握。)

  (二)联 系生活:

  1、在生活中,你碰到什么东西要用数来数?举例子。

  2、在幼儿园里也藏了许多数,请小朋友们说说。

  3、用什么方法统计方便?(每5个或10个记录一次,然后5个5个或10个10个地数;列表统计等)

  (三)提出任务:

  1、分组统计并分类统计幼儿园里的一些物品(教师根据幼儿组的能力差异进行分配)。

  一组:车棚——车有几辆?自行车几辆?摩托车几辆?每种颜色的车各几辆?

  二组:前操场、后操场——树有几棵?前、后操场各几棵?大树、小树各几棵?

  三组:架空场地——柱子有几根?白色的几根?绿色的几根?圆的、方的各几根?

  (前三组让幼儿“统计——分类——再统计”,从中明白总数比分出

  去的数多,几个分出去的数合起来等于总数)

  四组:电脑室——电脑有几台?在场办公的教师有几位?其中长头发几个?短头发几个?(检验幼儿如何解决“判断头发长与短的标准”)

  五组:教师办公室——教师办公用的桌子有几张?椅子有几张?哪个多?多多少?哪个少?少多少?(数的比较和一对一对应)

  六组:一楼架空——吊灯有几盏?(70多盏,幼儿要数准确不太容易,检验幼儿100以内的数数)

  七组:楼道——从一楼到五楼要爬几层楼梯?共有几级台阶?每层楼分别有几级台阶?(每层楼的高度不一样,让幼儿发现楼层高台阶就多)

  2、要求:①合理分工与合作;

  ②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分类、统计与记录;

  ③学会验证所统计的数。

  3、幼儿执行任务,教师观察、了解个别组幼儿实践情况。

  4、幼儿汇报任务完成情况,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新任务。

  5、集中交流(每组选派一名幼儿汇报与交流):

  ①你们统计什么?统计结果如何?

  ②你们在实践过程中是怎样分工合作的?

  ③你们碰到过什么困难吗?有没有想到解决的办法?

  (四)布置作业——课后实践:

  请幼儿回家后,找一找家中或周围环境中有哪些事物可数,数数看,并用图表的形式记录下来。

  活动记录与反思: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科学领域的第四个目标提到: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从这一目标理念出发,我设计了此活动。实施后,效果非常好,预定的目标得到很好地达成,幼儿在实践过程中,各种综合能力(合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克服与战胜困难的能力、应变能力等)得到了有效发展。

  观察小记:

  (一)第四组汇报员李琰小朋友先跑过来汇报:“黄老师,我们组完成任务了,电脑37台,办公的老师17个,5个长头发,5个短头发。”黄老师:“5个长头发,5个短头发,共有几位老师?”“10位”黄老师:“那么17位老师中,其他的老师头发怎么样?”“啊——??”整组小朋友又冲向电脑室 (孩子们已经意识到分类统计时出错了)。第二次汇报时说:“黄老师,看长头发、短头发太难了,老师们有的坐在很后面,有的一直走来走去的,我们都数乱掉了,还有一位长头发的老师说我们吵死了,我们只好下来了。”

  (是啊,这一分类难度太大了,况且长头发、短头发要以什么标准来判断都不确定,我本是有意试试,可是孩子们却是如此认真。我的过失是:没有事先与电脑室的老师通个气,更没有交代孩子们到了电脑室应如何处事,以致出现了“吵死了,只好下来”的结局。)黄老师:“你们小组谁有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我们跟老师们说我们是在学习,不是吵”;“我们讲话要小声点,不要影响老师办公”;“我们每人数一排”;“头发超过肩膀就是长头发,没有超过就是短头发 ”。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第三次上了电脑室……

  (二)第一组汇报员苏菲楠小朋友说:“黄老师,车棚里的摩托车有19辆,自行车有3辆。按颜色数,我们一直忘了这个数字的车是什么颜色的,让我们再数数看。”(孩子们认真地在执行任务,只是碰到了困难,可是他们并不想放弃。)过了一会儿,又来汇报了:“黄老师,摩托车19辆,11辆黑色的、6辆白色的、2辆红色的;自行车3辆,1辆绿色的、2辆白色的。我们是用水彩笔做记号的,这样就不会乱掉了。”(这一群小家伙想到了解决困难的方法,而且统计得非常准确。)

  (三)第二组汇报员杜倩云小朋友说:“黄老师,我们完成任务了,第二个任务是什么?我们可以到别组去数数看吗?等一下就可以看看是他们数得对还是我们数得对。”(孩子们对此活动如此热情,有继续执行任务的欲望,并向老师提出了他们想执行的任务,多么有主见的一群孩子呀。)

9、大班数学公开课趣味统计与分类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学会用自己的方法分类统计生活中物品的数量,从中体验数学的有趣及重要。

  2、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教师事先选择好实践的场地(幼儿园内),并亲自实践一遍做好记录,心中有数;纸、笔。

  活动过程:

  (一)复习巩固:

  1、你能从1数到几?数数看。

  2、更快的数数方法:5个5个地数,10个10个地数。

  3、100以内的随便一个数你会写吗?试试看(请几个幼儿到黑板上听写)。

  (注:此环节的目的在于教师了解幼儿在实践活动中必备的一些相关知识掌握如何,以便在活动中更好地把握。)

  (二)联 系生活:

  1、在生活中,你碰到什么东西要用数来数?举例子。

  2、在幼儿园里也藏了许多数,请小朋友们说说。

  3、用什么方法统计方便?(每5个或10个记录一次,然后5个5个或10个10个地数;列表统计等)

  (三)提出任务:

  1、分组统计并分类统计幼儿园里的一些物品(教师根据幼儿组的能力差异进行分配)。

  一组:车棚——车有几辆?自行车几辆?摩托车几辆?每种颜色的车各几辆?

  二组:前操场、后操场——树有几棵?前、后操场各几棵?大树、小树各几棵?

  三组:架空场地——柱子有几根?白色的几根?绿色的几根?圆的、方的各几根?

  (前三组让幼儿“统计——分类——再统计”,从中明白总数比分出

  去的数多,几个分出去的数合起来等于总数)

  四组:电脑室——电脑有几台?在场办公的教师有几位?其中长头发几个?短头发几个?(检验幼儿如何解决“判断头发长与短的标准”)

  五组:教师办公室——教师办公用的桌子有几张?椅子有几张?哪个多?多多少?哪个少?少多少?(数的比较和一对一对应)

  六组:一楼架空——吊灯有几盏?(教案来自:幼儿园学习网教案网.)(70多盏,幼儿要数准确不太容易,检验幼儿100以内的数数)

  七组:楼道——从一楼到五楼要爬几层楼梯?共有几级台阶?每层楼分别有几级台阶?(每层楼的高度不一样,让幼儿发现楼层高台阶就多)

  2、要求:①合理分工与合作;

  ②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分类、统计与记录;

  ③学会验证所统计的数。

  3、幼儿执行任务,教师观察、了解个别组幼儿实践情况。

  4、幼儿汇报任务完成情况,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新任务。

  5、集中交流(每组选派一名幼儿汇报与交流):

  ①你们统计什么?统计结果如何?

  ②你们在实践过程中是怎样分工合作的?

  ③你们碰到过什么困难吗?有没有想到解决的办法?

  (四)布置作业——课后实践:

  请幼儿回家后,找一找家中或周围环境中有哪些事物可数,数数看,并用图表的形式记录下来。

  活动反思: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科学领域的第四个目标提到: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从这一目标理念出发,我设计了此活动。实施后,效果非常好,预定的目标得到很好地达成,幼儿在实践过程中,各种综合能力(合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克服与战胜困难的能力、应变能力等)得到了有效发展。

10、大班数学活动“分类统计”—《我们的超市》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学习按物体的名称、用途或性质进行分类,初步探索统计方法。

  2.乐意与同伴交流探索过程和结果。

  3.分工合作,体验成功的乐趣。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准备:

  1.组织幼儿参观超市,观察了解超市的物品排列。

  2.有生活用品、玩具、食品的类概念

  环境的创设:利用货筐、积木、标志片等与幼儿共同布置成一个“**超市”

  材料准备:

  1.发动幼儿收集幼儿用品、玩具类、食品类的物品若干

  2.袖套、笔、记录板,幼儿人手一份,橡皮擦六快

  活动过程:

  一.分类

  1.师幼共同搬运货物(生活用品、食品、玩具类)过超市

  2.幼儿讨论如何将物品分类摆放。谈话:想想怎么样摆放物品能更合理,让顾客一看就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3.提出分类要求:

  (1)任意物品的归类摆放要整齐合理

  (2)要轻拿轻放,与同伴商量,互相合作

  4.引导幼儿按物品的名称、用途或性质进行分类归放,让幼儿尝试在总分类进行子分类

  5.组织幼儿观察超市,说说物品的归放是否合理,为什么?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统计

  1.问题讨论:想知道超市里有什么物品吗?它们的数量是多少?该怎样统计呢?

  2.提出要求:统计时要认清楚你统计的是什么物品,数量是多少?

  3.自由探索:

  (1) 幼儿自由选择物品进行记录。记录的方法有幼儿自己决定。

  (2) 重点指导幼儿清楚地记录,统计的是什么物品,它的数量是多少?

  (3) 引导能力强的幼儿大胆尝试,想出更合理的统计方法

  (4) 鼓励幼儿互相交流各自的统计情况

  三.讲述

  1.请部分幼儿讲述自己的统计情况,并对统计的结果进行验证

  2.帮助幼儿整理,提升更为合理的统计方法

  四.延伸

  1.出示统计表,帮助幼儿从随意的统计过渡到表格的统计

  2.进一步激发幼儿统计的兴趣和愿望

  活动反思:

  1、小朋友通过活动掌握了基本的分类方式。

  2、本活动是在幼儿自由探索中学会了合理的统计方法。

  3、活动中能贯穿一点思想教育效果会更好!

11、大班数学活动教案:统计教案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做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学习通过图表感知数量的多少。

  3、体验积极帮助他人的情感。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通过图表感知数量的多少

  难点:做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活动准备:

  水果图片,统计图,展示板,多媒体课件,彩色即时贴。

  活动过程:

  一、探索新知1.创设情景。

  师:老师今天带来了四种水果,看看是那四种水果?

  (视频出示水果图片:草莓、梨、西瓜、菠萝等)师:你能一眼就看出每种水果有几个吗?

  师:每组的操作盒里也有这些图片,请给它们排排队,数一数,比一比。

  (排队的方法有很多,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师:今天老师准备了一张表格,从这张表格可以看出来,我们给水果排队应该是从哪边开始?

  (从下往上排队,水果标识在下边。)小组合作完成表格。讨论哪种水果最多?哪种水果最少?并把表格贴到黑板上。

  师:你是怎样摆的?哪种方法能让人一眼就看出水果的多和少?

  幼:一个格子摆一个水果就能帮助我们比出多和少。

  师:哪种方法最好?为什么?

  幼:按从少到多排或从多到少排的方法比较好,一看就知道什么最多,什么最少。

  2.介绍统计图。

  师:你们在摆图片时有没有碰到困难?

  幼:西瓜图片太大,一个格子放不下。

  师:谁有好办法?

  幼:也可涂颜色来表示。

  出示多媒体课件(教师展示涂颜色的方法。) 一种水果有几个就涂几个格子。

  师::涂颜色的看起来非常清楚。这时就会出现四个柱子。我们只要比较柱子的高低就能知道水果的多少。

  (出示统计图展示板)想一想,图中的四个柱子、数字、水果标识都告诉我们什么?。

  师:如果我们还想知道这种水果有几个,草莓比梨多几个,这图能告诉我们吗?我们该怎么办?

  师:现在我们再来看这张图,底下的图片可以告诉我们是什么水果。数字可以告诉我们哪种水果有几个,像这样的图叫统计图。

  3.看图提问题。

  师:请你说说从统计图中发现了什么秘密。

  幼:统计图告诉我西瓜最多,梨最少。

  幼:统计图还告诉我苹果有5个,比草莓少1个。

  二、应用知识1.创设情景。

  师: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我们班要开联欢会,可是老师不知道小朋友们都喜欢吃什么水果,所以我们以组为单位,统计一下最爱吃的水果,老师这里有一张表格,请小朋友们把自己的即时贴贴到最喜欢吃的水果那栏里,统计好之后,讨论一下,什么水果是你们组最爱吃的?

  2.小组讨论结果展示。

  师:请每组出一名小朋友,拿着统计图说一说。

  3.分析应用。

  师:根据这些统计图,我们知道了哪些水果该多买一点,哪些水果该少买一点?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数学练习册》统计练习题。

12、大班数学活动教案:简单的统计教案

  活动目标:

  1.乐意与同伴交流学习过程,体验同伴互助的快乐。

  2.初步认识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学会用统计的方法认识事物(事件)。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数据。

  活动难点:

  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和感受统计的过程,体验从实物分类整理到表格统计的过程。

  活动准备:

  动物面具四个、水果图片四个、统计表、方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初步感知,了解统计

  1.教师:昨天,老师收到了森林国王的一封信,邀请我们班的小朋友参加他们的化妆舞会,你们想不想去呀?不过我想看看男孩子多还是女孩子多。你们有什么办法能一眼就看出来吗?请幼儿思考用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2.幼儿自由讨论,交流方法,推出一种方便又快捷的方法。(引出统计图,初步了解统计图)

  3.小结:原来这个统计图可以又快有准确的看出男孩多还是女孩多。

  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教师:在舞会上每位小朋友都要戴上面具,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四种面具(教师出示四种动物面具,分别是:老虎、熊、兔子和青蛙),你们喜欢哪一种?

  2.请小朋友们自由选择。

  3.小朋友们喜欢的面具都不相同,老师不知道每种面具要做准备多少个,怎么办呀?

  4.请幼儿在喜欢的面具下面贴方片,再数一数,就可以知道每种面具各有多少个了。

  5.师生共同整理,教师画出统计表。

  三、操作练习,巩固游戏

  1.教师:舞会上还得准备点水果,那我们带上一些吧!老师准备了四种水果,请小朋友们帮助老师统计需要各种水果的数量(教师出示四种水果:苹果、桔子、梨和西瓜)。

  2.请小朋友们自由选择水果,找出小组最喜欢的水果。

  3.整理并完成统计表,找出大家最喜欢的水果。

  小结:小朋友们,我们在舞会的准备中学习了一个很重要的数学知识——统计(板书课题),填写的表格就叫统计表,我们通过统计知道了小朋友喜欢什么面具,喜欢吃什么水果,统计的用处可真大呀。

13、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分一分教案

  教学目标

  1、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在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准备

  媒体课件、桃子卡片、圆片、学生准备圆片、小棒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课前导入。

  二、教学新课。

  三、巩固练习。

  四、小结。

  同学们,新的学期又开始了,在新的学期里,我们将一起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本领,解决新的问题。

  1、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1)、出示桃子图片,让学生随意分。

  小朋友手里都有6个桃子,你能把它们分成两份吗?小朋友可以互相合作,也可以自己动手分。

  (2)、展示学生分的成果。

  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分的呢?

  学生会有很多种分发,教师用媒体课件都展示出来。

  (3)、发现“平均分”。

  教师带领小朋友观察:小朋友,这里的几种分法都是不同的,我们来仔细观察,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

  让小朋友发表意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有两种分法的每一份都是相同的。

  小朋友们都发现了有两种分法与别的不同,那么我们就仔细来观察这两种分法:我们发现这两种分法的每一份的数目都是相同的。我们把这样的每一份都一样的分法就叫做“平均分”。让学生和教师共同读几遍。

  教师接着演示:把4个桃子分成左边2个,右边2个,引导学生说出这是平均分。并连贯说:“把4个桃子平均分成2份,每份分得2个。”

  2、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1)、教师出示几种物体的分法,让学生说说是不是平均分。

  (2)、如果是平均分,分成里几份,每份有几个?

  3、让学生动手平均分。

  (1)、让学生小组合作将手中的8个圆片平均分,并互相说说平均分成几份,每一份分得几个。

  (2)、发表意见。

  (3)、表扬说的好的小朋友。

  4、动手操作。

  (1)、教师提出意见,让学生边操作,边说出结果。

  有8个桃子,每只小猴子分得2个,可以分给几只猴子呢?

  (2)、让学生动手,找学生演示。

  (3)、连起来说说。

  (4)、在书上填写出来。

  1、完成“试一试”的题目。

  (1)、让学生相互合作,边操作边得出结果,填写在书上。

  (2)、集体订正。

  2、完成“想想做做”的题目。

  (1)、完成第一题。

  说出哪种是平均分,并说出理由。

  (2)、完成第2题。

  教师读题目,让学生先圈一圈,再填写。

  填写后读一读。

  (3)、完成第3题。

  这道题目不让学生动手操作,看学生能否回答出。

  回答后教师出示教具演示。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什么样的分法叫做“平均分”?

  课后感受

  本节课是让学生发现什么叫做平均分的,所以有些学会已经掌握了平均分的含义,而有些学生却不十分理解。

14、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分一分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能认识10以内的单双数,初步理解单双数的含义。

  2.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 贴绒原片(红色6个,蓝色7个),1—10数卡一套。

  2. 每人胶粒若干,《幼儿画册》。

  活动过程:

  一、初步了解单双数。

  1.将6个红色圆片两个两个的分,引导幼儿观察感知双数。

  提问:6个圆片两个两个的分,分了几次?分到最后有没有剩下的?

  2.将7个蓝色圆片两个两个的分,引导幼儿观察,感知单数。

  提问:7个圆片两个两个的分,分了几次?分到最后有没有剩下的?

  3.小结:什么是单数,什么是双数。两个两个的分,分到最后一个都不剩的是双数,分到最后还剩一个的是单数。

  二、幼儿操作。

  1.操作游戏:分片片。

  请幼儿先数数盘子里有几颗豆子,然后将豆子两个两个的分,反倒最后看看有没有剩下的,剩几个?并记录下自己的操作过程。

  2.幼儿讲述操作结果,教师在黑板上记录。

  三、做《幼儿画册》。

  活动反思

  大班数学《分一分》活动是让幼儿区分10以内的单数和双数,数学对幼儿来说,是较抽象的思维概念,为了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我把双数比成都找到了好朋友的数字,单数比作需要找朋友的数字,将抽象的概念生活化,具体化,对于大班幼儿来说,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活动中适当的给予引导,将游戏的方式交给幼儿,由幼儿自己理解并完成,每一操作过程结束小结,留意到每位幼儿的学习情况,而不仅仅只是作为一个游戏简单的一带而过,当幼儿出现错误时,及时的帮助其修正,在幼儿的操作过程中,出现一些不规范的操作,如个别幼儿将双数和单数区分不清楚时候,不能忽略这些现象,在后面的环节中,要给予弥补,结合《幼儿用书》的实际生活经验看一看糖葫芦哪些是双数的,哪些是单数的,加入了迁移生活经验的活动,体现了数学活动的生活化。

  《分一分》活动提倡的是操作性和游戏性,让幼儿在学中玩,玩中受益,真正体验到操作游戏的快乐,这也是《分一分》活动的主要目的,整个活动条理清楚,结合幼儿日常生活经验来学习单双数。在活动中引导幼儿讨论操作结果,达到了帮助幼儿整理经验,明确概念的目的。幼儿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活动中,在操作中,幼儿能自己开动脑筋探索知识,获得经验,并运用各种感官参与,使得多种智能得到了发展和提高。怎样才能让每一个幼儿熟练掌握任意数是单数还是双数?这是我下一步应该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总之整个活动在动静交替中进行,且结合日常生活经验,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单双数的概念,活动的教学效果较好。

15、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分类教案

  设计意图:

  大班幼儿的认知、操作、逻辑思维能力在不断提高;同时,他们不仅仅满足于老师所告诉的、所传授的,他们更希望通过自己的能力加以证实。因此,他们对操作比较感兴趣。但由于幼儿各方面的发展还不成熟,他们的对某一事物也许明白,却无法从具体转化为自己内在抽象的概念,所以通过活动我希望他们能把自己对事物的外部特征的认识转为内在的、有规律的思考。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使幼儿能从生活、游戏中感受事物的关系,学会如何分类。

  2、通过幼儿的操作、探索,培养幼儿发现、观察比较、归纳事物特征的逻辑思维能力。

  3、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活动准备:

  红、黄、蓝不同颜色的伞图片各2张,小动物图片各一张,各种水果图片若干、大小不同的球若干。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

  说呀!在美丽的大森林里,森林动物超市开业了,营业员小熊把一堆乱乱的伞放好,可突然听见这些伞说话了,“喂喂喂,你可别把我们这么放,我们不这样住,我们要一样得住一家”。听伞们这么吵,小熊可急坏了,“呀!这,这可怎么办呀?”小朋友让我们一起来帮帮小熊,好吗?

  1、出示图片——红、黄、蓝不同样色的伞

  2、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擦亮你们的小眼睛,仔细观察下我们该把伞怎么放更合适呢?(要求幼儿分成三份,到黑板上粘贴)

  3、让幼儿说出自己分类的理由。

  二、森林超市开业,许多动物都来逛超市了,逛累了,小动物们就找了三间小洋房休息,小动物们都想去休息。我们来看一下都有哪些小动物?

  1、出示图片——小白兔、小花猫、啄木鸟、小喜鹊、小山羊、大老虎、大狮子、小麻雀、小蜻蜓、大象、小青蛙、小海豚、小乌龟

  2、师:只有三间房,这么多动物要住,怎么分才能使小动物们满意呢?小动物们都为难了,请小朋友帮忙分一下。请你讲一下这样分的理由。

  3、幼儿小组讨论分法。

  4、找幼儿试着分类并说出分类的理由。

  师总结:我们可以按照小动物的颜色、活动的范围:水中的、陆地的、空中的,按身体的大小,按凶猛程度或者其它特征来分。

  有的小朋友说“老虎和狮子最厉害,他们分一间屋”

  “小喜鹊、小麻雀、百灵鸟、啄木鸟、猫头鹰、小蜻蜓一间屋,他们都会飞”

  “小青蛙、小海豚、小乌龟一间屋,他们都会游泳”……

  小朋友们替小动物分好房子,小动物们都休息了,让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轻松下吧!

  三、游戏——分球

  游戏要求:找三组幼儿进行比赛,把放在一起的球按大、中、小不同分类,那组分的又快又对获胜,可以获得小红花。

  四、幼儿动手操作自主分类:

  1、师:小朋友们分的本领着么大,来帮老师一个忙好吗?

  让幼儿拿出课前老师发的各种水果、文具、球类图片让幼儿按自己所想动手分类。

  2、让幼儿说出分类理由。

  3、师总结:我们应该按照水果类、文具类和球类,也可以说是吃的、玩的、用的分类。

  五、结束活动:

  小朋友们这节课的表现可真好啊!老师决定要和小朋友们一起去操场做游戏,小朋友们听老师的口令,男孩站一队、女孩站一队,我们一起排着队去做游戏。

16、大班数学活动教案:交集分类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摆放图形,学习交集分类,初步了解两集合相交部分所摆放的图形必须同时具有两个集合内图形的特征。

  2、继续学习10以内数的组成和加减去运算。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空心大圆4个(分别为红、黑、各一,绿2),标记若干(如南P333图二、三、四、五、六)。

  活动过程:

  一、复习10的组成。

  1、开展拍手游戏和碰球游戏。复习10的组成。

  二、学习按标记将图形分类。

  1、出示教具(五),引导幼儿观察标记后说出这两个空心圆圈是谁的家。

  2、谁来将图片按标记分别放在两个圈内。分完后再请幼儿说说两个圈里各放的是什么样的图形。

  三、学习交集分类。

  1、出示图六,引导幼儿观察两个家怎么了:这两个家怎么了?有没有完全重叠,是谁的家和谁的家有部分重叠了,重叠的这一部分有谁的家。(是绿色、三角形的家。)

  2、出示图七,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你们想想什么图片可以住在绿色的家和三角形的家重叠的地方?

  3、教师和幼儿一起在两个圈重叠的地方放上绿色的三角形,并在重叠处的上方贴上相应的标记。

  四、运用交集分类经验。

  1、出示图八:请你们想一想板上的标记和两个空心圈,红心圈里放什么图形,黑心圈里放什么图形,他们重叠的地方又应该放什么图形?(现在请小朋友想一想。)

  2、请一名幼儿分别将图形片送至红圈、黑圈和两圈重叠的地方,请其他幼儿检查他放得是否正确,并说说为什么。同时想想重叠的地方应该贴什么标记。

  五、幼儿操作。

  1、小朋友先看看材料上(两个相交的圆圈)每个圈上插着什么标记,想想在每个圈内应放什么图形,放好后,再想想两个圆圈重叠的部分内应该放什么图形,将图片放在里面。完成后告诉大家你是怎样做的。

  2、幼儿操作,老师巡回指导。

  六、结束活动。

  1、表扬上课表现好的孩子。

  2、和孩子一起收拾活动用具。

17、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分类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背景

  通过分类这节课,力图体现分类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让儿童体会到我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养成有条有理的生活习惯。在教学中,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注重培养儿童的操作能力,观察,判断能力。

  活动目标

  1,通过分类让学生感知不同标准分类的意义。

  2,培养儿童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1按标准进行分类,并能说说什么是分类,

  2对不同物品分类,培养儿童动手能力,观察能力。

  活动准备

  衣服,鞋子,书及作业本,瓶子,篮子,玩具狗。

  活动过程

  评价等级:

  小朋友每6人一组,围成半圆形坐好,并在中间乱七八糟地堆放着各种杂物衣服,鞋子、瓶子、小狗、书等

  师;小朋友们,在我们这间教室堆放了好多东西,你们瞧都有哪些东西?

  生;有小狗、书、衣服、还有鞋子、瓶子,篮子。

  师;这些东西这样放在教室里,好不好?为什么?

  生;不好,鞋子、衣服、瓶子喝的放在一起不卫生。

  师;你能给老师好的建议吗?

  生; 应该把东西整理好。把同类放在一起。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把这些东西收拾、整理、分类摆放好。

  教师引导幼儿每组选择收拾一种物品,每组把东西一样一样地分类放好。

  师 : 老师想看那位小朋友最能干,生兴趣很高,乐于参与。有序的上来捡本组物品。

  让幼儿感受到分类的好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老师觉得每组分得都好,很整齐、很漂亮。

  教学反思

  在上节课分类学习中,孩子们对分类的内容已经掌握,我也做了一些提示,所以在每组捡物品当中,进行得非常顺畅。

  开始教师就把东西乱七八糟地丢在教室中间,让孩子们亲自体验杂乱无章的生活,即不美观、又不卫生,这样孩子们就产生了收拾的欲望。在收拾当中要按秩序有条有理,物品要按分类的摆放收拾。

  这节课较好的体现了理念。同样的东西,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分类、整理方法体现了动手能力、交流合作的良好行为习惯,孩子们有了这样的体念,达到了我们的教育目的。

18、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多角度分类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背景

  在进行数学教育时,进行分类、排序、对立等学习,有助发展幼儿的思维。分类是把具有相同特征的物体进行分组。幼儿可以学习按物体的某一个(或两个)外部特征(颜色、形状、大小)进行分类,按物体的特征进行多角度分类及按物体内在的包含关系进行层次分类。分类、排序和对应这三项活动可以为幼儿进一步学习数的概念打基础。

  活动目标

  1、能从多个角度来分类,尝试自己说出分类的标准,在同一分类标准下能将物品分完。

  2、积极地参与活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3、培养幼儿观察、分析的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重点难点

  1.引导幼儿观察,找出物体的某种特征,并进行多角度分类。

  2.让幼儿明白自己在选择了一项分类特征时,要始终按同一标准进行。

  活动准备

  1、 教具准备:“分类娃娃”。

  2、 学具准备:“分类娃娃”、水果图片、扣子、彩色积木、彩笔若干。

  3、 《操作册》。

  活动过程(活动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活动的主要环节很清楚地再现,即开始环节、基本环节、结束环节、延伸环节。注:重点表述基本环节)

  1.预备活动。

  师生互相问候。

  游戏:五只猴子荡秋千。幼儿一边念儿歌,一边做相应的动作。

  2.集体活动。

  创设情境:十个娃娃来做客,他们各有特色,如何分类想一想,找出相同的放一起。

  ①请幼儿操作学具“分类娃娃”,说说自己分类的方法,如按性别分,按衣服样式分,按动作分等,鼓励幼儿从多角度进行分类,发展幼儿扩散性思维。

  ②请幼儿翻开《操作册》,看图提问:图上有几只鸡宝宝?再请幼儿把这些小鸡分成两部分,试试有哪些不同的分法,如按类型分,出壳的鸡宝宝有9只,未出壳的鸡宝宝有6只等。

  3.分组活动。

  第一组:分“水果”。将图片中的水果按颜色、大小、有叶无叶、单个或成串等不同特征分类,并动手摆一摆。

  第二组:分积木。先将积木按大小、颜色、形状等不同特征进行分类,再用彩笔在记录纸上记录,并思考:是积木多,还是红色积木多?

  第三组:分扣子。将盘中的扣子分成两类,说说有哪些不同的分法,如按大小形状、颜色、材料、有眼无眼进行分类等。

  4.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请几名幼儿讲讲自己在活动中的分类方法,教师小结。引导幼儿收拾学具。

  教学反思

  教学活动还可以延伸:

  1. 在区角活动中,对玩具、文具等进行多角度分类。

  2.利用日常活动中的排队游戏,练习分类。

  3.对于能力强的幼儿,可在分组活动过程中渗透物体的包含关系,例如分组活动中第二组,当幼儿将积木按颜色、大小、形状进行分类后,可请幼儿点数分类后的积木数量和积木总数,说说是红积木多还是积木多,是圆形积木多还是积木多等。

  4.家长和幼儿一起完成《操作册》。

19、大班数学活动教案:二等分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理解二等分的含义(两份一样大)初步了解整体与部分。

  2、培养幼儿多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幼儿爱动脑、爱帮助他人的情感。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圆形纸每人一张、熊哥哥、熊弟弟大的1个、小的4个;剪刀每人一把;

  每张桌子一小筐(张方形、长方形、等腰三角形、不规则三角形、等腰梯形、不规则梯形)

  每张桌子大盘(丝带、雪花片、蛋糕、香肠、奶)湿布、塑料刀两把。

  图形二等分图示、漂亮的蝴蝶、美丽的花瓶、可爱的小鱼图片。

  活动进程:

  一、通过故事,引出课题——二等分

  熊妈妈要去旅游,临走的时候,给小熊留下许多东西。午饭时间到了,他们拿出1个圆圆的大饼,请狐狸帮忙来分,狡猾的狐狸随便一分,熊哥哥和熊弟弟都说“不行不行”为什么不行,怎样熊哥哥和熊弟弟就说行。请小朋友帮忙来分大饼,记住了,要分的公平,两块一样大,(幼儿操作,教师指导),提醒幼儿分完饼要检查检查,两块饼是不是一样大。请个别幼儿讲解自己的分法和检查的方法。

  二、请幼儿操作平面的几何图形,巩固对二等分的学习。

  幼儿自选一种几何图形,进行二等分,检查是否一样大

  分别清将正方形、进行二等分的幼儿讲解自己的分法,教师出示相应的图示。

  其他图形依此类推。幼儿图形可以进行二等分,有的图形(不规则三角形、提醒就不能进行二等分)

  三、请幼儿操作立体的实物,巩固对二等分的学习。

  分别出示绳、雪花片、蛋糕、香肠、牛奶,请幼儿想一想用什么办法将这些物品分成一样读、一样大、一样长的两份(提出分蛋糕、香肠要拿湿布擦擦自己的小手)

  分享交流,分别请绳、雪花片、蛋糕、香肠、牛奶介绍自己的分法和检查的方法

  小结:小朋友响了好多方法,绳、雪花片、蛋糕、香肠、牛奶分成一样长、一样多一样大。小熊说要向小朋友学习,做爱动脑小熊。

  四、活动延伸

  小熊妈妈旅游回来带来了礼物——漂亮的蝴蝶、美丽的花瓶、可爱的小鱼(可四等分)

相关内容
  • 大班社会教案我来交朋友反思
    大班社会教案我来交朋友反思

    1、大班社会教案我来交朋友反思  活动目标:  1.尝试和同龄人交朋友,学习和新朋友认识、相处的简单方法。  2.体验交到新朋友并共同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活动前与同龄班班教师交流活动目的和内容。  2

  • 大班科学教案丰收的季节秋天反思
    大班科学教案丰收的季节秋天反思

    1、大班科学教案丰收的季节秋天反思活动目标:  1.使幼儿认识一些农作物或果树。  2.让幼儿感受秋天的美景,体验金秋是丰收的季节,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教育幼儿尊重成人的劳动,爱惜农作物。  4.对科学

  • 大班安全教案反思火的危害
    大班安全教案反思火的危害

    1、大班安全教案反思火的危害  活动目标  1、教会幼儿认识火,了解火的用途及危害。  2、通过防火安全知识学习,增强幼儿防火意识。  3、培养幼儿动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

  • 大班美术教案我想飞反思
    大班美术教案我想飞反思

    1、大班美术教案我想飞反思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能够大胆想象各种飞行的方法,掌握画飞行中的人物的技能,激发对想象画的兴趣。  2、体验运用不同方式与同伴合作作画的乐趣。  3、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

  • 大班美术教案美丽的花轮胎反思
    大班美术教案美丽的花轮胎反思

    1、大班美术教案美丽的花轮胎反思  设计意图:  轮胎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和熟悉的物品,幼儿在积累了一些对轮子的相关经验后,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感知,轮胎的花纹既有实用作用又有装饰作用,通过创意绘画,从而获得更多的

  • 大班美术教案线―美丽的向日葵反思
    大班美术教案线―美丽的向日葵反思

    1、大班美术教案线―美丽的向日葵反思一、PPT播放音频,引出主题"向日葵"。  1.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神秘的地方,你们想和老师一起去看看吗?  2、请先闭上你的眼睛,(播放PPT及音频)。  师:小朋友们,我们

  • 大班社会教案心情与表情反思
    大班社会教案心情与表情反思

    1、大班社会教案心情与表情反思  【活动目标】  1、认识几种常见的面部表情,知道人是有喜怒哀乐的,表情是多种多样的,并能用语言表达各种面部表情的不同五官表现。  2、学习从他人的表情中了解别人的心情,并产生帮

  • 大班下学期音乐教案打字机反思
    大班下学期音乐教案打字机反思

    1、大班下学期音乐教案打字机反思活动目标:  1、幼儿感受乐曲欢快的情绪、幽默的风格以及ABA结构和特别的"叮"声出现的规律。  2、创编为打字机加油、放松的动作。  3、在游戏中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的快乐。  4

  • 大班健康教案预防手足口病反思
    大班健康教案预防手足口病反思

    1、大班健康教案预防手足口病反思  活动目标:  1、巩固对手足口病的病症认知。  2、知道预防手足口病的方法。  3、心理上知道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  4、了解主要症状,懂得预防和治疗的自我保护意识。  5、

  • 大班科学教案绳乐反思
    大班科学教案绳乐反思

    1、大班科学教案绳乐反思活动目标:  1、感知各种各样的绳,并围绕“有用的绳子”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2、探索绳的各种玩法,体验玩绳的乐趣。  3、提高动作的灵敏性与协调性,具有良好的合作意识。  4、乐意与同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