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学习内容 > 

细胞的生活评课稿

栏目:学习内容
时间:2023-08-02 19:40:07
文章: 分享

《细胞的生活评课稿》可能是您在寻找学习内容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1、细胞的生活评课稿

七年级生物上册细胞的生活听课稿,分享细胞的生活听课感受和记录

细胞的生活评课稿

《细胞的生活》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分析:  

1、课标要求:

《细胞的生活》是初中生物十大主题之二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的二级主题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内容,本节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动物细胞、植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线粒体等结构和植物细胞具有特殊的细胞结构(如具有叶绿体和细胞壁),以进行生命活动。并能描述细胞核在遗传中的重要作用。  

2、教材分析:  

《细胞的生活》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2012年新版第二单元第一章第四节。本节内容主要阐述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以及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可以采取模拟实验、分析资料等多种形式使细胞中的物质的教学具体化。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是本节的重点之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常见事例,引入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教学。例如,葡萄被晾晒成葡萄干,是由于葡萄细胞中的水分子通过细胞膜散失到空气中去了。我们吃葡萄干时会感到酸甜可口,说明葡萄细胞中的糖类物质并未通过细胞膜到达细胞外。由此形象的引出细胞膜能控制物质的进出,然后再展开讲述。  

细胞质中有能量转换器是本节的教学难点,难在如何使学生理解细胞通过能量转换器叶绿体和线粒体实现能量的转变。可先请学生列举生活中做功的事例(如汽车行驶需要汽油燃烧提供能量),然后教师指出:细胞中物质的转变、物质的移动、细胞的成长、细胞内有序状态的维持等,都是做功。然后综合教科书的素材,还可参考背景资料,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通俗地解释细胞通过叶绿体和线粒体实现了能量的转变。  

细胞核是控制中心内容比较抽象。主要阐述了两个问题:(1)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2)细胞核中有储存遗传信息的载体DNA。教师可从分析克隆羊的资料入手,指导学生阅读、讨论(可分组),让学生发表看法,引导学生从多莉羊的性状几乎与提供细胞核的B羊一样的现象,得出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的推论。进而依次介绍:细胞核、DNA、遗传信息。最后用比喻、举例的方法总结出:在生活的细胞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是由细胞核内的遗传信息控制的;而生物体建造自己生命大厦的蓝图也储存在细胞核内的遗传信息中。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说出细胞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2、能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3、尝试通过类比、推理的方法,理解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变。  

4、通过分析教材的插图和相关资料,了解生物体中能量转换是通过

叶绿体和线粒体进行的。  

5、概述细胞核是一个遗传信息库。  

能力目标:

1、通过问题和资料分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的能力,  

2、通过分析资料,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通过本节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概括、抽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细胞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2、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3、理解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  

4、概述细胞核是一个遗传信息库  

教学难点:

1、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2、能够描述细胞质中的叶绿体和线粒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课前准备:教师收集的图片,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导入新课  

活动一:  

教师: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关知识,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植物细胞主要由哪些结构构成?动物细胞呢?两种细胞相比,最显著的不同时什么?  

2 、在切西瓜时流出的红色汁液是什么?来自细胞的什么结构?  

学生回忆、思考、回答。  

教师引导: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生物的各项生理活动都需要物质和能量,那么,细胞的生活是否也需要物质和能量呢?这些物质和能量分别来自哪里呢?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探讨与之相关的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设问,以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达到我要学,我想学,为以下新课的教学设下伏笔,创设良好的求知氛围。)  

推进新课:  

学习目标一:细胞中有哪些物质  

1、细胞内的物质  

活动二: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资料,并指导学生分析下面问题。  

资料1:某校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将一粒浸软的小麦种子穿在细铁丝上,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烧,发现种子先变黑,然后燃烧,最后只剩下灰白色的灰。  

资料2:小明和小刚是同班同学,他们都是生物课外小组的成员,对一些生物现象非常感兴趣。今天,他们在一起探讨构成生物细胞的物质有哪些。小明说:我们吃的肉类非常香,水果酸甜可口,馒头和面包在细细咀嚼后感觉有甜味。这说明构成细胞的物质有脂肪、糖类、水等成分。小刚说:我在有关资料上发现,生物的细胞中还含有蛋白质、无机盐等成分。  

问题  

(1)、资料1中,种子能燃烧的原因是什么?燃烧后剩下的灰白色的灰是什么?  

(2)、通过资料2中两位同学的提示你认为生物细胞内含有哪些物质呢?(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再小组内讨论,最后达成共识。  

1、种子能燃烧是因为种子中含有有机物,这种物质一般含有碳,能燃烧。燃烧后剩下的灰白色灰是无机盐。  

2、知道细胞中含有水分、无机盐、脂肪、蛋白质和糖类等物质。  

教师进一步强调:  

生物细胞中的物质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有机物和无机物。有机物包括糖类、脂类、蛋白质和核酸等,无机物包括水、无机盐、氧等。另外,细胞在生活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废物,如尿素、二氧化碳等。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推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

知欲。通过小明与小刚的叙述,让学生明确细胞中含有的物质。使学

生具有了独立查找资料解决问题的欲望)   

2、物质的构成  

活动三:  

演示1:蔗糖在水中溶解  

把一块由蔗糖压缩的方糖放进水里,不一会蔗糖在似乎在水中消失了,舀一勺水尝一下,水有了甜味。  

演示2:将一滴红墨水滴在盛有清水的透明玻璃杯内,红墨水慢慢扩散到清水中,最后清水变成浅红色。  

问题 :   

(1)将蔗糖放在水中,蔗糖不见了,它真的消失了吗?  

(2)将红墨水滴在清水中,清水为什么变成了浅红色?  

学生分组讨论,在小组内进行展示,最后达成共识。得出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设计意图:进一步通过实验加深我要学的欲望。并通过分析、猜测、推理,使学生认识到构成物质的微小粒子-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且分子之间有间隙。)  

2、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上面的资料1,尝试总结。  

有机物的分子比较大,一般含有碳;而无机物的分子比较小,一般不含碳。  

学习目标二: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教师利用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教师引导:夏天,为了防止晚上休息的时候被蚊子咬,而在床上设置蚊帐,这样蚊子不能进去,而人们需要的空气能够进去。那么,在细胞的结构中,那个结构相当蚊帐的作用,挡住有害的物质,而细胞需要的物质能够进入呢?  

学生通过讨论后回答:细胞膜将细胞内部与外部的环境分隔开,它可以挡住细胞外的有害物质进入细胞内,并将细胞内产生的废物排到细胞外。使得细胞拥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内部环境。  

(设计意图:通过类比,是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具体化。加深学生对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理解。)  

学习目标三:细胞质中的能量转换器  

1、光能转化成化学能  

活动四: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资料,指导学生分析,并尝试完成下面的问题  

资料1:能量的形式有多种。食物中的能量属于化学能,阳光的能量属于光能,物质燃烧时释放的能量是热能。  

资料2:当蜡烛燃烧时,蜡烛中的化学能转变成光能和热能。  

资料3:绿色植物的细胞中含有叶绿体,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能吸收光能。叶绿体能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问题:  

(1)、生物的生活中都需要能量,它们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哪里?  

(2)、绿色植物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是什么?  

学生分组分析、讨论,最后小组成员达成共识,并在班内展示。  

(1)、生物生活的能量主要来自它们摄取的食物。而有的食物来自动物,有的食物来自植物。其实,这些能量归根结底来自这些生物体的细胞。细胞中能量最终来自于太阳能。因为,绿色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吸收太阳光的光能,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它制造的有机物中。有些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可以作为动物的食物,一些小动物又可以被其他动物取食,能量通过食物链流到这种动物体内。所以,生物圈中的生物需要的能量都直接或间接来自太阳光的光能。  

(2)、叶绿体能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是植物细胞中的能量转化器。  

(通过知识陈述,并结合陈述的知识,提出问题,通过分组讨论、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  

2 、化学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  

活动五: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细胞中的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图示。  

(1)、线粒体存在于哪些细胞中?  

(2)、线粒体如何对能量进行转化?  

学生对照教材,分析图示,思考上面的问题,最后达成共识。  

(1)、无论植物细胞还是动物细胞,都含有线粒体。  

(2)、线粒体能将细胞中的有机物分解,在分解的过程中有机物需要与氧结合,经过复杂的过程,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将有机物的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教材,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综合利用教学资源能力以及概括分析和知识总结能力。)  

学生质疑1:  

如果将细胞比作汽车的话,线粒体、有机物分别相当于什么?(学生讨论后回答:如果将细胞比作汽车,则线粒体相当于发动机,有机物相当于燃料。)  

学生质疑2:  

小刚患重感冒,在医院住院期间,每天都要注射葡萄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学生讨论后回答:静脉注射葡萄糖可使病人的细胞及时获得葡萄糖,不必完全依赖消化系统。病人的细胞中的线粒体就可以将葡萄糖和氧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供给病人生命活动的需要。  

教师进一步强调: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能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生物细胞中的线粒体能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所以,叶绿体和线粒体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概念的理解和认识。)  

学习目标四:细胞核是控制中心  

1、遗传信息  

活动六:  

教师创设情境:当你想了解未来几天的天气状况时,可以收看天气预报;当你想外出旅游时,首先通过一定的媒体查看旅游的线路和旅游区各景点的介绍。  

通过收看天气预报可以获得有关天气的信息,通过媒体可以获得旅游线路和各景点的相关信息。生物体的发育过程中,也需要一定的信息进行指导,那么这种信息存在于哪里呢?  

学生通过教材和相关资料尝试回答:受精卵内有指导身体发育的全部信息,这些信息都是由父母传下来的,因而叫遗传信息。  

(设计意图:铺垫,类比,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分析、概括。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迁移能力。)  

2、细胞核是控制中心  

活动七: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小羊多莉的身世,并指导学生完成下面的问题。(教师手书融合过程)  

问题:  

1、与多莉的身世有关的绵羊有哪些?  

2、多莉与哪只绵羊最相似?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达成共识。1与多莉身世有关的绵羊油 3只,即A绵羊提供去核卵细胞,B绵羊提供乳腺细胞核,C绵羊孕育胚胎。2多莉虽然是C绵羊生出的,但是长相却一点都不像C羊,而是与B羊十分相像。说明细胞核控制生物的发育和遗传。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分析和对照,以及小组讨论和补充,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和小组协作学习的能力,并通过关系图理清知识脉络,明确细胞核控制生物的发育和遗传。)  

3、细胞核中有存储遗传信息的物质----DNA  

活动八:  

教师创设情境  

我们每天需要通过媒体获得信息,例如:通过读报可以了解最新的时政要闻,通过看天气预报可以了解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这些信息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呈现给人们。细胞中的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什么呢?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资料图片:螺旋DNA结构图片,细胞核中有一种叫做DNA的有机物,它的结构像一架螺旋形的梯子。DNA的分子很长,它可以分成许多个小片段,每一个片段具有特定的遗传信息。比如,有的片段决定人的血型,有的片段决定人的眼睛是单眼皮还是双眼皮,有的片段决定人的眼睛是黑色还是褐色,这些片段就是基因。  

问题:  

1、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细胞中的遗传信息主要存在于细胞核的什么结构上?(细胞核DNA上)  

2、 DNA的结构有怎样的特点?(像一架螺旋形的梯子)  

教师进一步强调:细胞中的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因为细胞核中有遗传信息的载体DNA。DNA的小片段是基因,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细胞中的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的DNA上)  

教师提问:通过这几节课的学习你是如何理解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这句话的含义的?(学生回顾这几节课的学习,尝试进行总结)  

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因为细胞膜能控制物质的进出。叶绿体能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并将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线粒体能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为细胞生活提供动力。细胞核能控制细胞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因为细胞核中有DNA,DNA上有遗传信息。所以,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  

教师进一步强调: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每一个细胞都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  

(设计意图:梳理知识,进一步使学生明确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这一概念,加深概念的生成。使学生对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课堂小结:  

活动九:  

教师:本节课你收获了哪些知识?  

学生分别谈收获。最后教师简单小结。  

(设计意图:梳理知识,巩固知识,锻炼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有些知识比较难理解,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只能通过一定的习题加以练习,巩固所学内容,以后再慢慢消化理解。

2、小小的船评课稿

《小小的船》评课

听了xx老师执教的《小小的船》这节课,感觉整个课堂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符合我们学校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高效课堂模式,注重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课堂扎实而有语文味。她的课堂有这样一些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

一 有效而富有特色的组织教学

大家都知道作为低段,最重要的就是课堂上的组织教学,它不但只是课堂教学的保证,更是孩子学习生涯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开始。从王老师的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在短短的两月时间里,她的组织教学是扎扎实实地在抓,而且抓得很好。她的课堂上组织教学形式不是一层不变的,是多种形式。她的课堂组织教学是很自然的,结合教学展开的,不是脱离实际的形式,在她的课堂上没有1、2、3快坐好这些我们经常用的公式化的口语,她的每次组织都是很自然很贴切,渗透到了教学的每个细节里。在课堂上呈现的是非常有组织有纪律的状态,能做到这点是很不容易的。

二 教学环节很有特点

1教学环节清晰干净

现在我们回头来看她课堂的教学环节,还能清晰的记得是三个大版块:识字;写字;读好课文。课堂教学讲究环节精,环节少。王老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注意到了这点的。而且在她的每个环节的处理和过度上,目的是非常明确,环节和环节的过度是非常自然的。

2每个环节落实、适合低段教学

我们来看这样几个片段:

片段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在晴朗的夜晚你能看到什么?(课前准备)出示蓝天图,学生边说教师边贴星星月亮。星星在蓝天一闪一闪,多美啊!有一位老先生写了一首儿歌来赞美它!引出课题,激发起了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纷纷被这神奇的月儿迷恋住了,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字词的出现,王老师在本环节的引领中又把握住了几个难点,从读音中进行区分,比较翘舌音、前鼻音、后鼻音,使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生字的记忆。对生字词的朗读也是层层深入,由扶到放,由易到难,并且重点指导好轻声的朗读技巧。在这里,王老师以小小的、弯弯的、闪闪的、蓝蓝的几个特殊形式的短语进行训练。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也读得很好。

片段二:对识字的处理,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

先学,打开书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把课后的生字在课文中圈出来,多读几遍,想想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的。后教,王老师在本环节的引领中又把握住了几个难点,从读音中进行区分,比较翘舌音、前鼻音、后鼻音,使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生字的记忆。如:教学坐字时,除了让学生注意读好平舌音之外,根据字形遍儿歌记忆。一个人走进门双人坐在土地上两个小人坐在地上聊天学生学得有兴趣也记得牢。又如教学弯字,教师弯下腰让学生说它的反义词记字也是理解词义,再让学生组词加深印象,并且随机总结了识字的方法。当堂训练,出示练习:在正确的读音后面打对勾。

片段三:对正确的朗读课文的指导。

对生字词的朗读也是层层深入,由扶到放,由易到难,并且重点指导好轻声的朗读技巧。在这里,王老师以小小的、弯弯的、闪闪的、蓝蓝的几个特殊形式的短语进行训练。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也读得很好。

片段四:写字的过程

让学生观察了见的书写、再练习见的笔顺、再讲田字格、再观察见在格子里的放置、再示范它的书写、学生描红、学生独立写。在写的时候,不是提笔就写,先巧妙的引出握笔姿势,再谈写字姿势,再要求安静写。。一步一个脚印,步步走扎实。步步注重语文学习的习惯:观察的习惯,书写的姿势等。

从以上四个片段,我们可以体会到,王老师是非常注意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细节去落实语文教学的目标,注重孩子的习惯培养,从细微处把孩子的基本功抓扎实。这是非常可贵的。

三 注重习惯的培养

我们每个老师经常都谈论到,这个孩子习惯太差其实静下心来反思,我们会发现,一个孩子的学习成绩,往往受到了他习惯的影响,这样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那些成绩落后的孩子往往就是习惯非常差的。因此,每个教师在自己的心里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小学阶段,是培养孩子习惯的黄金时间,我们应该抓住。而作为低段是关键中的关键,教师应该把注意力多放一些在这里。那课堂教学是落实习惯培养的好地方。

在王老师的课堂上,我们发现她在这个方面是做得非常好的。精心的习惯是她做得最好的习惯,可以看到她课堂上是非常安静的,孩子们在安静里也是在认真的积极的参与的。现在我们都感觉到孩子们非常浮躁,就是因为孩子静不下来。而语文学习是一门特殊的科目,静是学习语文非常重要的基础,静静地思考,静静地读,静静的写只有静得下来的人,才能真正体会语文的美。

当然我也有一些建议:

课文读还没到位。读的训练层次还没出来,读的形式还不够,读的时间还不够。读的效果没达到。在一些环节处理上速度太快,还不够扎实。

以上是我的一些看法,如有不妥之处请大家指出来,共同学习。

小小的船评课稿第二篇:

《小小的船》一课是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的作品,是一首非常优美的儿童诗。它同时被多版教材所收录,足见其魅力之所在。全诗共四行,描绘了一幅非常美丽的夜空图,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

  《课标》提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在低年级的语文课上更要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喜爱,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扎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结合课标,我在本课教学中主要想体现以下几点:

  一巧设情境,激发兴趣。

   这节课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乘着月亮船遨游夜空的情境开始我用优美的语言描绘着美丽的夜空,继而又紧接着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么美丽的夜空缺少了什么?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了美妙的情景中。

   在揭示了学习的内容之后,我又带大家插上想象的翅膀,一起飞上月亮船,听,月亮船里传来了一首歌,那便是我们十分熟悉的歌曲《小小的船》,动人的旋律、美丽的画面使学生进入了触目可及的童话世界!在这样的情绪下学生兴趣盎然地读起了课文。

   在认识文中的生字时,我又使生字出现在小星星的身上,让学生感到要想和小星星交朋友一定要认识它身上的字,使认字的环节趣味化。在学生学习完课文,我又引导大家一起再唱一唱《小小的船》这首歌,既是一种紧密联系课文的课中休息又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加以升华。

  二、引发想象,培养能力。

   这首诗虽然简短,却有着十分广阔的想象空间,我结合教材特点,抓住了文章的空白处,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培养学生想象、联想的能力。设计了几处想象点:

   如:这么美的夜空缺少了什么?

     你在月亮船上看见了什么?

     你想对夜空说点什么?

     你坐在月亮船上还想看见什么?

     我抓住这些想象点,既培养了学生想象力,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这节课我们努力创设着完整而美好的意境,让学生始终处在一个童话般的世界里,感悟诗歌意境,大胆联想、想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扩大阅读,向课外延伸。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要把教材作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范本。这节课,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完课文后,又安排了夜空给大家送礼物的环节,让学生在课上再学习积累一首有关月亮的小诗歌,一方面增大学生的阅读量,更主要的是使学生能接触更多优秀的语言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感染。

    但基于自己能力有限,许多设想在课上没有能够很好的体现。反思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在学生朗读的训练方面,形式过于单一,齐读多,其他形式的读没有得到充分的练习。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还可以让他们加上动作、表情读一读。再有,对学生的朗读没有指导性的评价。导致学生读书没有大幅度的提升,没有层次感。

    有些教学环节落得还不是很实,比如学生回答错了,马上就让他坐下了,这样他还是一知半解。应该请其他同学帮助他之后,让他再说一说,看他是不是真正掌握了。

    此外这节课明显的感觉到学生的能力跟不上,今后在学生能力培养上还要自己好好的下一番功夫。平时带学生多读一些好的文章,积累词汇的同时,培养孩子们的语感。做一个好的语文老师,想真正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只教好课本上的文章是远远不够的。在朗读指导方面,还要加强个别辅导。在学生的学习习惯方面,要培养孩子听请老师的要求后再行动,真正的学会听讲。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首先自己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语文功底。而在这方面我还要不断的努力,丰富自己。现在自己离这个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比如课上还有用词不够准确的地方,今后自己一定不断努力,避免这种错误的出现。

  总之,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力求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训练中能够有所提高。但在实际授课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我会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继续努力、改进!

3、10的加减法评课稿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采用儿歌、游戏、再加上拍手动作的形式对10的组成进行复习。

回顾小结

通过回顾所学知识、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板书设计

10的加减法

1+9=10 9+1=10 10-1=9 10-9=1

2+8=10 8+2=10 10-2=8 10-8=2

教学反思

4、金色的草地评课稿

《金色的草地》评课稿

今天听了《金色的草地》一课,我认为以下几方面得好:

一.精心设计导语,巧妙导入。老师刚开课,就检查学生对文中三个容易写错的生字词的书写情况,发现学生写得漂亮,并奖励神秘的礼物蒲公英,让他们尽情吹蒲公英感受快乐。接着很自然地过渡到新课学习:文中写的兄弟俩玩蒲公英也很快乐,让我们学习这一课和他们俩分享快乐。这样设计非常巧妙,既能进行识字教学,又很自然地过渡本课教学内容;既能让学生亲自感受到蒲公英的有趣,产生喜欢之情,又能点燃学文的欲望。

二. 以读为经,以读代讲。课堂里书声琅琅。比如,在精读文中第二自然段时,教师让学生找文中写兄弟俩玩蒲公英快乐的语句,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形式多样化,如指名读,男女比赛读,分角色读,通过朗读,感悟到兄弟俩的活泼,淘气,蒲公英的有趣。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教师也引导学生进行品读,抓住文中重点词句来品味,理解蒲公英变色的原因。

三.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自由交流,课堂简直成为学生的快乐驿站。教师让学生无拘无束的交谈自己的见解。这是给学生很好的语言实践机会,训练学生理解,概括,表达能力。但是,这节课也给我留下一些遗憾,也给了我对有效教学的思考有了很多启发。

1.有效教学需充分利用课程资源

《金色的草地》写俩件事,其中一件事是:吹蒲公英玩。在讲授课文时,老师只让学生读,要读出有趣的感觉,但再这样读,学生似乎没很好体会到有趣。我发现,其实课文中就画了这件事,老师如果让学生看插图尽情想象,兄弟俩在草地上如何吹蒲公英玩耍的情景,再让学生表演。这样,学生就如临其境,更亲自体验到快乐。

2.有效教学需要老师点拨。看得出来,老师非常注重以生为本,在课堂上让学生读,自己说。学生读得不够好,说得不够通顺,简练,教师没有相机引导点拨

3.有效教学需要合作。新课标中,明文提倡合作学习。我认为采用合作探究形式,还是不能忽略。

金色的草地评课稿第二篇:

《金色的草地》

【教材理解】

课文先讲兄弟两个在住处窗前一大片草地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尽情玩耍的情景。他们所做的游戏就是趁对方不备,将蒲公英的绒毛吹到对方的脸上。这种带有调皮和玩笑性质的游戏虽然简单,却充满了童真童趣,使兄弟两个真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带给他们的快乐。接着写了我(弟弟)无意中发现了草地的颜色早晨是绿色的,中午是金色的,傍晚又变成了绿色的;再仔细观察,又发现了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最后作者总结全文:有趣的蒲公英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快乐,还给他们带来了探索发现的喜悦。课文在课后第二题,对阅读作了提示,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兄弟俩对于蒲公英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课文语言平实,内容也比较简单。教学重点是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学生能够增强对大自然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因此,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不能仅停留在草地玩耍游戏和蒲公英的变色上。要联系生活实际在更广阔的大自然和童年生活的背景下学习本篇课文。这也是学习本篇课文的难点所在。

【设计理念】

设计时,着重通过朗读,再现蒲公英的美景,感受蒲公英给我们带来的乐趣。通过仔细品读课文,引导学生发现蒲公英一天里不同时间的变化,体会观察的重要性。最后的拓展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激发学生对自然、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学情简介】

对于县城的孩子来说,蒲公英这种植物离孩子的生活有一段距离,孩子们之前并不了解这种植物及它的属性,是本文中理解上的一个难点。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9个生字,会正确书写11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善于观察事物,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通过多种方式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3、鼓励学生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品位语言,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

【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学生能够增强对大自然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教学方法】讲授、体验

【教学准备】准备稿纸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教学第一自然段

1.同学们,我们的儿童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不仅有丰富的校园生活,我们还拥有多彩的课余生活。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课《金色的草地》。(板书课题)认真看老师板书课题。请同学们一起大声地齐读课题。

2.生字词的预习怎么样了?谁领我们一起读一下课后的字宝宝?

老师又把字宝宝请到了老师这里,谁还能正确地读出来?(小黑板出示:姜太公用直钩钓鱼,可真奇怪呀![ ]-[ ]+[ ]=拢)

3.同学们把生字掌握得很牢固,那么课文呢?谁能读给大家听。指名读。生评价。

4.为什么草地是金色的?通过预习,相信同学们已经知道答案了,谁来说一说?你能抓住书上的词句来回答吗?(一大片、长满、盛开)这些词语说明蒲公英长得怎么样?(多)

5.谁能读一读,把蒲公英的多读出来。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兄弟俩是怎么玩耍的?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

指名读。联系上下文理解一本正经、引人注目,告诉学生,这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就是读句子,想意思。

2.金色的草地给兄弟俩带来了什么?(板书:快乐)是做什么的快乐呢?(板书:玩耍)

谁来读一读,读出兄弟俩用蒲公英玩耍的快乐来。

3.你平时和小伙伴们玩耍的时候也有这样的快乐吗?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全班交流。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这片草地除了给兄弟俩带来了玩耍的快乐,还给他们带来了发现的快乐。(板书:发现)

小组合作学习,思考:(出示小黑板)我发现了什么?(草地会变色)草地为什么会变色?

2.全班交流。指名说我发现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早上绿色;中午 黄色;傍晚 绿色)

在理解原因时加上动作。边读边做动作。

3.小作者为什么能发现蒲公英变色的原因呢?(板书:仔细观察)

仔细观察是我们探索自然奥秘的一把金钥匙,同学们可要做一个细心的孩子。

四、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1. 蒲公英可真有趣!小作者在最后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

读一读,读出对草地的喜爱,对蒲公英的赞美。

2. 正因为这样,从那时起,蒲公英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

为什么说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早晨,当阳光洒遍大地,蒲公英就张开花瓣,就像我们睁开了朦胧的睡眼,所以说它和我们一起起床;晚上,夕阳西下,蒲公英会合拢它的花瓣,和我们一起睡觉。)

3. 这么可爱的草地,这么有趣的蒲公英,让我们一起再来感受一下吧!有感情地朗读。

五、拓展练习

1. 大自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穷的乐趣。除了有趣的蒲公英,你还了解其他有趣的植物吗?指名说,师适当补充。(含羞草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一碰它它就会合拢它的叶子。

猪笼草捕食昆虫做食物

向日葵托盘的背面害怕阳光,因此它总是把它的笑脸迎向太阳,这也是向日葵名字的由来。

睡莲花瓣白天张开,夜晚合拢,被誉为花中睡美人。

六、 作业

今天回去后请同学们查阅资料,找找大自然中还有哪些有趣的植物,回来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板书设计】

2.金色的草地

玩耍

快乐 早上 绿色

发现 中午 金色

(仔细观察) 傍晚 绿色

【教学反思】

1.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授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是我们语文老师一件重要的工作,本课中在理解一本正经一词的意思时,可以让学生说说理解的方法:读句子,想意思。

2.文中运用类比手法说明蒲公英颜色的变化一段是本文理解的难点,学生理解时较为抽象,如果能运用多媒体展示一下就好了。

3.在指导学生写写自己在生活中的玩耍的乐趣时直接让孩子去写,对于刚刚步入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果让孩子们先说说你在生活中有没有像兄弟俩一样快乐玩耍的时候,你和小伙伴是怎么玩的,再让孩子动笔写,可能就激发的孩子写作的欲望,写起来就更能得心应手。

5、不会叫的狗评课稿

三年级语文上册不会叫的狗听课稿,分享不会叫的狗听课感受和记录

不会叫的狗评课稿: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吗、讨、厌等16个生字,认识多音字吗、担、压、中、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预测后面的内容,展开充分的想象,提高语言表达和想象力。

3.引领学生大胆想象,续编故事或创编故事。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预测后面的内容,展开充分的想象,提高语言表达和想象力。

【教学难点】

引领学生续编故事或创编故事。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1.(课件出示2)谜题:走起路来落梅花,从早到晚守着家,看见生人就想咬,见了主人摇尾巴。学生猜谜语,打一动物。教师小结:其实这是狗啊。

2.(课件出示3狗的图片)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谁喜欢养狗?(学生自由发言)

3.(课件出示4封面)就是这本书的封面,你看到了谁在干什么?你觉得它看上去是一位怎样的狗?这只狗就是故事的主人公。这个故事的题目就是《不会叫的狗》,作者是贾尼罗大里。  

4.(课件出示5作者简介)介绍作者罗大里:1920年生于意大利,是20世纪最伟大的儿童文学作家之一。他长期担任记者和儿童副刊的编辑,办过儿童杂志,非常了解儿童,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一生为儿童写出大量作品。其中《洋葱头历险记》《吹牛男爵历险记》等已经被译成各种语言在全世界儿童中广为流传。1970年罗大里被授予国际安徒生奖,这是世界儿童文学领域内的最高奖项。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她给我们带来的故事《不会叫的狗》。齐读课题。(板书:不会叫的狗)

5.看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吗?(老师不禁要问:还有不会叫的狗?这是一条什么样的狗?)想不想知道答案?好,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读生字词,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齐读、开火车读词语。(课件出示6)

干吗 压根儿 讨厌 发怒 批评 来访 担保

发疯 搞不清 汪汪 差不多 百发百中 忍着 模仿 子弹

(1)认读形式灵活多样。

师生参与评价,重点强调生字差、中为翘舌音;厌、担是前鼻音,访、疯、汪是后鼻音。

另外注意多音字的读音:吗在这里读m,组词为干吗,还有一个读音是ma,组词为好吗;压在本文中读y,组词为压根儿,还有一个读音yā,组词为压力;担本课读dān,组词为担保,还有一个读音是dn,组词为扁担;中在本文读zhng,组词百发百中,还有一个读音是zhōng,组成为中间;弹在本文读dn,组词子弹,还有一个读音是tn,组成为弹琴。

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学生练读。

(2)多音字我能分(课件出示7)

辨析多音字吗 压 担 中 弹的读音,在下面的括号中写出多音字的正确读音。

a.行吗( ) 干吗( )

b.压力( ) 压根儿( )

c.担心( ) 重担( )

d.中国( ) 打中( )

e.子弹( ) 弹琴( )

3.识记生字

(课件出示8:生字)吗 讨 厌 怒 批 访 担 压 差 忍 模 中 弹 疯 汪 搞

形声字结构特点:识记吗 怒 批 访 疯 汪 搞,注意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特点。如吗口字旁是形旁,表示该字表示语气词,马表音,与吗音相近。

熟字比较:付一讨 庄一压 着一差

组词扩展:厌恶 讨厌 发怒 访问

4.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三、理清文脉,了解文意。

1.课文主要讲了几件事?

2.试着给全文分段,再试着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9自然段):从前有一条不会叫的狗到了一个没有狗的国家,因为不会叫,受到了人们的批评。    

第二段(10~24自然段) 这只狗向小公鸡学叫,受到了狐狸的嘲笑。

第三段(25~37自然段)这只狗向杜鹃学叫,差点被猎人的子弹射杀。

第四段(38自然段~结尾)三种结局。

四、品读感悟,深化认识。

1.学习课文1~9自然段。

(1)(课件出示9):从前,有一条不会叫的狗。它不会像狗一样叫,不会像猫一样叫,也不会像牛那样哞哞叫,更不会像马那样嘶鸣。它是一只孤零零的小狗,不知道怎么到了一个没有狗的国家。它并没有发现自己有什么毛病,是别人让它知道,不会叫其实是一种很大的缺陷。

(2)鼓励学生朗读句子,说说从句子中了解到这是个怎样的狗?(不会叫的狗)

(3)自由朗读课文1~9自然段,说说自己了解到什么?(人们对这条狗的指责、批评)

(3)指导朗读,读出人们对狗批评的语气,读出狗的委屈、可怜、无奈。

师:预测一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小组讨论交流:

小狗会在大家的劝说下、帮助下学习叫。

小狗会遇到很多奇怪的事情。

2.学习课文10~24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10~24自然段,小组交流读懂了什么。

(2)小组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评议并小结。(小公鸡教这条狗学叫,这条狗练习学叫,受到狐狸的嘲笑。)

(3)指名朗读,师生评议。(读出小公鸡对狗的关心、热心和诚心诚意地教,读出这条狗开始的认真勤奋,读出狐狸对狗看不起、嘲笑,读出这条狗受到狐狸嘲笑后的委屈。)

(课件出示10)(板书:

小公鸡关心小狗,诚心诚意地教。

狐狸嘲笑、看不起。

(4)狐狸为什么嘲笑小狗?小狗知道原因吗?

预测:狐狸因为小狗学的是小公鸡叫,很搞怪,所以笑。

预测:小狗并不知道自己是因为学了公鸡叫而被嘲笑,以为自己学的不像呢!

预设:小狗并不知道自己是因为没有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老师,学到不适合自己的东西而被嘲笑。

(4)分角色朗读课文10~24自然段。

3.学习课文25~37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25~37自然段,小组交流读懂了什么。

(2)小组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评议并小结。(杜鹃教这条狗学叫,这条狗练习学叫,受到猎人的射杀。)

(3)指名朗读,师生评议。(读出杜鹃对狗的同情、关心。)(板书:杜鹃同情、关心)

(课件出示11)杜鹃同情、关心。

(4)猎人为什么朝狗开枪?小狗知道原因吗?

预测:猎人听到小狗的咕咕叫声,以为是杜鹃,所以开枪。

预测:小狗并不知道自己是因为学了杜鹃叫而被射杀。

(5)分角色朗读课文25~37自然段。

五、探究结局,深化认识。

1.谈话过渡:这样一只可怜但有尊严、勤奋的,有人生追求狗,我们都期盼着他有一个精彩的人生结局。课文为小狗设计了三种结局,但都不完整,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给这条狗规划一个完整的结局。

2.小组同学从课文的三个结局中任选一个互相交流,给这条狗规划完整的结局。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师生评议,对学生发言给予充分的肯定。

六、展示结局,阅读欣赏。

(课件出示12)第一种结局。

  不坏。可我不敢担保是不是一首正确的诗。你是一头奶牛啊

  我当然是奶牛。

  可我不是,我是狗。

  当然,你是狗,这又怎么啦?没有什么东西阻止你学我的语言呀。

  好主意!好主意!小狗突然喊起来。

  什么主意?

  这会儿我脑子里正在酝酿一个主意。我将学习各种动物的语言,我让一个马戏班子雇佣我,我会成功的,变成大富狗,娶一个国王的女儿。国王也好,狗也好,成为一家子,彼此沟通感情。

  好样的,想得真美。那好吧,我这就叫,你好好听着:哞哞哞

  哞小狗也叫起来。

  这是一只不会汪汪叫的狗,却是一位语言大师,精通各种语言。

(课件出示13)第二种结局。

狗跑啊,跑啊,它碰上了一个农民。

  你往哪里跑?

  连我自己也不清楚。

  那么到我家去,我正缺一只狗给我守鸡笼子哩。

  好,我去。可我告诉你,我不会江汪叫。

  这样更好,汪汪叫的狗会吓跑小偷的。而你呢,他们不知道你在那儿,他们走近笼子,你冷不防扑上去咬伤他们,这样,他们就会得到应有的惩罚。

  那我去。狗说。

  这样,不会汪汪叫的狗找到了职业,被一条铁链子拴着,每天喝一盘子稀粥。

(课件出示14、15)第三种结局。

  长颈鹿吗?不是。也许是鳄鱼,鳄鱼可是极凶恶的动物。我必须小心翼翼地走近它。

  小狗在树林里匍匐前迸,一步一步朝传出汪汪叫声的那个方向爬了过去,不知怎么的,这个声音使它那颗藏在毛皮下面的小心脏突突地乱跳。

  汪汪,汪汪。

  呀,是另一只狗。

  它正是刚才听到咕咕声开了一枪的那个猎人的猎犬。

  你好哇,狗。

  你好哇,狗。

  你能告诉我,你正在吟的是什么诗吗?

  诗?我不是吟诗,我是在汪汪叫。

  汪汪叫?你会汪汪叫吗?

  当然会。你可别异想天开地希望我学大象的哼哼或学狮子的吼叫。

  那么你教我,好吗?

  你不会汪汪叫吗?

  不会。

  听着,好好听着。就这么叫:汪汪,汪汪

  汪汪,汪汪。小狗马上叫起来。它沉浸在幸福和激动中,心里想:嗨,我终于找到了我的正确的老师啦!

(板书:小狗找准老师很重要)

七、整体回味,感悟主题。

1.分角色朗读全文。

2.课堂小结:童话是一个陪伴着我们走过童年的神奇世界,儿时,我们曾被其中美妙的故事和奇异的幻想吸引过、陶醉过,而今天的我们、未来的我们依然会深爱童话,因为它像一湾智慧的清泉,会随时随地滋润我们的心田。也正因为如此,意大利作家贾尼罗大里才带着激情与真诚不知疲倦地抒写着拥有永恒魅力的故事。希望同学们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会爱童话、读童话,从而拥有一把净化心灵、启迪智慧的金钥匙。

八、课后作业。

1.续写第四种结局。

2.课下搜集查找阅读罗大里的其他作品。

【设计意图:猜谜的形式引入课题,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教学情景。】

【课堂作业新设计】

、看拼音,写词语。

tǎo yn t bi pī pnɡ

( ) ( ) ( )

二、组词。

仿( ) 没( ) 哄( ) 猪( ) 从( )

访( ) 设( ) 洪( ) 猎( ) 丛( )

三、错别字门诊。

1.小狗天天都炼习。 ( )

2.他已经学得想当不错。 ( )

3.子弹察过小狗的耳边。 ( )

参考答案

、讨厌 特别 批评 

二、模仿 没有 哄笑 野猪 从前

访问 设计 洪水 猎人 草丛

三、1.小狗天天都炼习。 ( 练 )

2.他已经学得想当不错。 ( 相 )

3.子弹察过小狗的耳边。 ( 擦 )

【板书设计】

14 不会叫的狗

小公鸡关心小狗,诚心诚意地教

狐狸嘲笑、看不起

杜鹃同情、关心

狗找准老师很重要

6、去年的树评课稿

《去年的树》评课稿

《去年的树》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作品。整篇童话内容简单、语言朴实,全文无华丽的词句,只用白描的手法叙事,以人物对话推动故事情节。金老师的这节课条理清晰,主线十分明朗。整个课堂,有理性的思考,也有感性的认识,有统揽全局的大气,也有精雕细刻的细腻。老师引领孩子们通过回旋品味、真情朗读、想象画面,给孩子们创造了一个鲜活的童话世界,让他们领略了童话的至美与至善,获得了心灵的感动、情感的升华、精神的享受。而这一切,都源于金老师对文本的深挖细掘,多元解读。

从金老师的这一节课中,我就收获这么多,真可谓:听君一节课,胜读十年书!

下面重点谈一谈金老师多层次、全方位、细致入微的文本解读:

一、在字词间体味情感

一堂课的呈现体现了一个老师一个阶段的教学思考。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堂课,一百个老师可能有一百种上法,同样一堂课,一百个老师听了可能有一百种解读。 下面,我听了我校程老师讲的《去年的树》,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一、读中感悟,程老师在开头用得很好,也情由心生,学生很容易进入当时友好的情谊之中收起了学生心里的共鸣。为此,也能体会当时鸟与大树的情感。体会小鸟的真情,当最后剩下树根,有何感想?这时也对学生进行了爱护树的环何意识。

鸟儿和树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给树听,将要飞回南方时,鸟儿答应了树的请求──还要回来唱歌给它听。可是第二年春天,当鸟儿飞回来找它的朋友时,树却不见了。鸟儿四处寻访,最后找到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朋友不在了,友情还在,诺言还在,于是,它心里充满了忧伤和惆怅,面对着由朋友的生命点燃的煤油灯,唱起了去年的歌。这篇童话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故事的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全文一共有四次对话。课文所说明的道理也在这四次对话以及后来鸟儿的表现中逐步显现出来,告诉我们做人要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品读重点词句,体会小鸟与树分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鸟寻访大树时的焦急、伤心之情,以及鸟两次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的内心活动,让学生自已去猜想,说出对友谊的看法,以及自己是怎样对待友谊的,体会鸟对树的深情与留恋。在教学中,老师紧扣目标,突出重点。例如小鸟的三个问句:当它只见到树根时,问: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这是鸟在寻找树,要用询问的语气来读,当它一次又一次地找不着时,心里是非常焦急的。所以,读鸟向门先生和小女孩的问话时,心情一次比一次急切。当它得知树被砍倒,被切成细条条做成火柴卖掉了火柴已经用光,只剩下用火柴点燃的火还亮着,它的内心越来越忧伤,读时要突出一次比一次伤心、一次比一次难过。在此,她让学生通过自读感悟、角色对话、演读体验、拓展想象等过程,让学生带着忧伤,带着对大树的同情,深深的去体会,去感悟文本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

二、读想写有机结合,升华课文的主题。

语文教学,永远离不开听说读写,永远是在想一想、读一读,读一读、想一想,想一想、写一写这样的过程中螺旋上升的。整堂课中,读、想、写并不是人为割裂的,读为想打下了基础,而想象写话又能促进更好地读,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课文人文内涵的理解将一步一步加深。祝老师先让学生们体会鸟儿和大树分别时的难分难舍,小鸟寻找时的焦急与艰辛。渐渐的,孩子们了解到课文中的小鸟和树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把握了朗读的感情基调。又如教学最后三个自然段时,这里既是情感的暴发点,更是情动辞发指导学生练笔的训练点。老师让学生读,让学生变成小鸟读,在读中感悟,

整堂课中学生提问,学生解答,教师适当引导,又安排了一个练笔的环节。这既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又使听说读写得到很好的结合。

去年的树评课稿第二篇:

本文虽然浅显易懂,然而许多词句细细品味,却回味无穷:如天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有这样的朋友吗?体味到鸟与树的真挚情谊。如两飞离别时的慢慢飞,边飞边回头,一飞一徘徊,体味到鸟的难受与难舍难分。而为相见时的飞,体味到鸟儿为实践诺言的坚定决心。再如两看从第一个看,解读出了鸟儿的大吃一惊、疑惑不解,甚至绝望伤感;第二个看,是一种不舍和理解,为树的归宿而难过悲伤。

师生对文本的解读使静态的文本灵动起来,学生于平静之中见波澜,在平淡之处悟深意,倾听了文本发出的最细微最动人的声响。

二、在空白点演绎画面

本文大量的空白点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想像和创新空间。金老师,拓展学生的想象,演绎丰富的画面,于是,几处精彩画面仍历历在目:①鸟儿与树幸福相处;②鸟依依不舍地飞去;③鸟儿焦急万分地寻找树;④鸟与树的真情告白。

最为巧妙的是鸟与树的真情告白这个环节, 假如你是那只小鸟,一年之后,你满怀期待回来寻找自己的老朋友,可是一切都不一样了。你的心情会怎样呢?你想对谁说些什么?此处的留白真的太精彩了,我不禁要感叹作家的伟大,真的是此处无声胜有声言有尽而意无穷。每每读到这里,总会有一种莫名的酸楚涌上心头。然而年幼的学生能体会到小鸟复杂的心情吗?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鸟儿的那一双瞪大的眼睛中,实在蕴涵着太多太多的话语。这个画面是情感的爆发点,鸟与树互诉衷肠,再配上唯美的音乐,学生情动而辞发,将鸟与树的真挚情感演绎得淋漓尽致、无以复加。一个个用语言描述的精彩画面,给了孩子们一次难忘的情感经历,一份温暖的人文关怀,一种崇高的精神享受。

三、在情感中涵养精神

这篇文章的主旨,单单理解成鸟和树的真挚情谊,鸟实践诺言的决心,或者是环保,我觉得都有些许的狭隘。管老师并没有停留在表面,而是解读出了令人荡气回肠的友情,解读出了对人性美的讴歌,解读出了对生命价值的感悟等等。在这种多元解读中,学生自由独立的思想得到发展,实现了和文本、作者间的心智交流、心灵碰撞,给语文课堂带来了勃勃的生机。

也许有人会说,这种境界学生不一定能达到,不一定能体味得这样深刻,这样挖掘是否拔苗助长。然而我想说得是:《去年的树》不是一个唯美的童话,读起来有淡淡的忧伤,更多的是深深的敬意。这个简单的故事种在儿童心灵深处,就算一下子读不懂,总有一天,会生根发芽,结出执着、勇敢、敬意的果实。

无论是我们大人还是孩子,都需要童话,而童话所放飞、所畅想、所追求的,永远比天空更广大,比天空更自由

吹毛求疵,对于这节课,也留给了我几点思考:

1、读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语文课堂上浓浓的情是学生读出来的,而这种感情朗读需要学生入情入境地读。管老师让学生通过自读感悟、角色对话、情境引读、静思默读等多种读书方式,去感悟了文本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教师的指导有很明显的层次,但学生的读却没有明显的变化,情感没有呈阶梯式上升。由此可见,学生的朗读需要我们平时下足功夫细细指导。

2、本课最后的画面是鸟和灯火的凝视。老师光让学生说鸟对灯火的话,然后写树对鸟的话,这本是课堂最高潮,能将两者的内心更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可是,分成两个阶段,我总感觉不够流畅,不够直白,只是自言自语。我想,如果在出示最后三段时就打开音乐,把两个环节合成一个环节鸟和灯火的直接对话,情感渲泄可能会更直接、更感人、更催人泪下。

3、人文性与工具性是语文课程的特点。而这节课语文工具性的缺失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一节课,学生们都沉浸在这浓浓的童话故事中,或悲伤,或感动,也是千言万语,难以道尽。童话的语言是美的,我们为何不抓住这些美来进行字词句的积累和训练呢?秋水共长天一色是景色之极致,工具共人文一色,意韵兼得,情文共振,则是语文教学理想之境界。要让语文课堂全面达于此境,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每个人都要努力。

同时我个人也认为,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最重要的是保持一颗纯洁的童心,这样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解读童话,陪伴着孩子们走进童话的王国,与孩子们一起分享其中的喜怒哀乐,帮助他们实现心灵的成长。

语文阅读是最富个性最具魅力的精神创造,也是最自由、最愉悦、最美好的心灵之旅。各位语文老师,让我们共同创造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师生诗意的栖居地,让我们的语文如美丽的童话一般,永远芬芳在孩子们的生命之中吧!

7、分数简单的应用评课稿

问题引导,落实目标。

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当作研究者、发现者。课堂上教师以问题为引导,让学生自由地思考探究、操作交流。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经历知识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的过程。从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例如:三分之一是女生,三分之一表示什么意思?三分之二是男生,三分之二表示什 么意思?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再如: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求出男、女生的人数,再以小组为单位和小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通过交流的过程学生将图形、语言、算式三种表征进行有机结合,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加深了对分数的理解。

3.大胆放手,能力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本节课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两种学习方式。给予了学生自己操作、主动探究的空间,学生真正的成为了学习的主人,真正的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全体汇报交流时,思维相互碰撞,智慧相互启迪,有的学生用小棒摆一摆,有的学生画一画,有的学生用算式计算,且算法多样。达到不同学生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目的,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4.本节课抓住了学生的身边生活去学习数学,应用数学。把教材的内容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同时也消除了学生对数学的陌生感。通过本节课也看到了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譬如时间安排前松后紧,有一点拖堂;教师语言还不够精炼。但今后的教育道路还很长,我会不断努力,每一节课都会与我的学生共同成长。

8、吨的认识评课稿

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学会换算质量单位。

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这些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教学难点:在生活中学会估计物体的质量以及吨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

  在教学中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充分利用课件,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主动接受信息,丰富学生对吨的感性认识。掌握了吨与千克的关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小组独立完成例8,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各种推理方法来解决问题,轻而易举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又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无论是在知识、能力还是情感上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问:我们学过哪些质量单位? 学生答:(克,千克)。

  2、猜一猜老师的体重。

  你们知道老师有多重吗?你们猜老师体重的时候用了同一个质量单位千克,为什么不用克作单位呢?

  3、讲故事。

  李伯伯的农场今年获得了大丰收,收获了好多的大米,李伯伯要把这些大米装在袋子里,准备运到城里出售,他会选择什么样的车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比千克还要大的单位吨。(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猜测游戏和故事引入课题,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师生交流,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吨。

  出示课件例7: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

  (1)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李伯伯要运送大米,选择集装箱和火车运送,你知道它们分别能装多少吨货物吗?(学生看车厢上的数,说出它们的质量)

  (2)1吨到底有多重呢?还是让这些大米告诉我们答案吧!

  出示课件:一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学生通过计算得出:10袋大米重1000千克。

  (3)这10袋大米的质量就是1吨,吨是比千克还大的质量单位。

  (板书:1吨=1000千克)

  2、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1)在班级里找到一名体重约25千克的同学。问:10名这样体重的同学大约共重多少千克?40名这样体重的同学呢?(指出:40名这样体重的同学大约共重1吨。体会1吨的质量。)

  (2)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质量是1吨的物体。

  (3)出示课件做一做: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什么情况下用吨作单位?(计量鲸、大象的体重,计量煤,建筑用的钢筋、水泥、沙子、砖的质量等。)

  出示课件做一做: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使每种东西的总重量恰好是1吨。

  (设计意图: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推理、感知,产生联想,获得丰富的表象,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使学生认识到吨确实是一个比千克大得多的质量单位,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3、吨与千克的换算。

  同学们你们认识了吨,知道了1吨=1000千克,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

  那你们能不能换算他们之间的关系呢?(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板书例8:

  4吨=( )千克 3000千克=( )吨

  (设计意图: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得出结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七的1、2题(教科书34页图)

  2、完成练习七的3题

  7吨=( )千克 1600千克-600千克=( )吨

  9000千克=( )吨 1吨-400千克=( )千克

  3、当堂训练 达标测评

  4吨=( )千克 2吨680千克=( )千克

  3吨=( )千克 6吨20千克=( )千克

  2000千克=( )吨 2450千克=( )吨( )千克

  8000千克=( )吨 7010千克=( )吨( )千克

  (设计意图:通过质量单位吨和千克之间的换算,根据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关系推理,锻炼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四、拓展延伸

  第35页练习七,第8题。

  (设计意图:提高了学生日常的事物现象用数学的经验,思想与方法进行观察、推测、尝试并合情合理地思考的意识与能力。)

  五、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谈谈自己的收获,并鼓励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用于生活中。)

  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

  1吨=(1000)千克

  4吨=(4000)千克

  3000千克=( 3 )吨

9、千米的认识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三年级数学上册千米的认识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巩固课堂所学、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当学生面对某一个知识点时,学生会遇到一些困难,做为教师,就是要找到好办法,让他们学会知识。为了更好的将教与学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数学网小编与大家分享小学数学《认识平方千米》教学设计,希望大家在学习中得到提高。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认识平方千米的实际含义,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2、知道平方千米、平方米和公顷之间的进率,能进行单位换算。

3、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习惯。

重点:认识土地面积单位平方千米,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难点: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关键: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计算,想象等方法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公顷这个土地面积单位。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公顷有了哪些认识?(让学生简单说一说)

师:公顷是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同学们想象一下100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有多大?

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要认识的另一个比公顷更大的面积单位平方千米(平方公里)板书课题(平方千米的认识)

二、出示教学情境图,让学生初步感知。

1、学生看图,并读一读其中的数据和文字。

四川九寨沟,三峡工程、杭州西湖等等。

①地球上陆地总面积是1.49亿平方千米,海洋总面积是3.61亿平方千米。

②世界面积最大的国家是俄罗斯1710万平方千米,其次是加拿大997万平方千米,我国960万平方千米居第三位。

2、师:通过欣赏和朗读,你有什么体会?

引导学生体会到平方千米这个测量土地的面积单位在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尤其是测量很大的土地面积时,要用到平方千米作单位。板书:平方千米可以用符号km2表示。

三、自主探索,认识平方千米的含义。

1、师: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领土面积有多大吗?

介绍:大约是960万平方千米。

那1平方千米到底有多大呢?

请大家猜想一下,1平方千米可能是边长多少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

揭示: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平方千米。

1000米有多长?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

1平方千米是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大家想像一下,是不是非常大啊

2、那1平方千米等于多少平方米呢?又等于多少公顷呢?

你能自己推算一下吗?(学生计算)

3、交流反馈。

指名说一说是怎么推算的。

1平方千米就是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所以1平方千米=10001000=1000000平方米。而10000平方米=1公顷,所以1平方千米=100公顷。

板书:1平方千米=100公顷=100/0000平方米

4、试一试

5公顷=(   )平方米  7000m2=(   )公顷

2平方千米=(   )公顷  3000公顷=(   )平方千米

交流反馈:重点让学生说明每道题的换算方法。

5、巩固练习。

练习二十二的第5题。小组内对改,教师巡视并作针对性辅导。

6、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出示例4:(一)重庆渝中区的面积大约是22平方千米?合多少公顷?多少平方米?

(二)北京工人体育场的占地面积是350000平方米,合多少公顷?多少平方千米?

⑴独立思考。让学生尝试解决上面的问题。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2)指名板演,并让其口述具体的换算方法和过程。

(3)小结:师:怎样进行面积单位之间的单位换算?

小组交流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小结:进行单位换算时,要先想清楚这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如果把高级单位改写成低级单位要乘进率,把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要除以进率。

7、巩固应用。

多媒体出示:1、一个长3000米,宽2500米的长方形果园,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合多少平方千米?

2、一片梯形松树林,上底8千米,下底4千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千米?合多少公顷?

学生理解题意。这个梯形松林的上底、下地和高分别是多少?

单位是什么?那求出的面积单位是什么?

指出:和千米相对应的面积单位就是平方千米。

学生完成解答并交流结果。

长200米,宽100米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千米?合多少公顷?

5、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说出我国领土面积多大?

四、思维训练

1、一块正方形土地周长3600米,面积合多少公顷?

2、三峡工程需移民,有几座县城要全部迁建,其中一座县城的新址是长方形长4000米,宽2000米。这座县城占地面积约是多少公顷?合多少平方千米?

3、学生做练习二第8题。

五、课堂小结

学生分组小结本节课堂学到什么知识。全班交流,教师评价。

六、课外实践

1、测量一块比较规则的土地,算一算土地的面积。

2、了解自己乡、村占地多少公顷。

10、小木偶的故事评课稿

《小木偶的故事》评课稿

《小木偶的故事》富有童趣,条理清晰,既适合学生独立阅读,又是把握主要内容、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材料。史瑞霞老师的这堂课很好地把握了教材特点,抓住了单元目标。

第一,其中,感觉最有特色的地方是:积累词语这一环节。因为这课表情的词特别多,所以安排了让学生划词、读词、理解词、运用词达到积累运用的目的。把板着脸、笑嘻嘻、愤怒、亲热、温柔、痛苦、伤心、着急、委屈、生气、龇牙咧嘴、嘟嘟囔囔、可怜巴巴、放声大哭板书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读词,以边读边做表情动作来理解词,最后以选词说话达到运用的目的。 这环节的设计感觉很好,学生因为有着忽喜忽怒忽悲忽怨各的表情演示,兴致高涨,也能比较直观形象的理解词语的意思,个别学生对某些词理解就犹豫着知道如何做表情动作,这时他们会左右观看,从同学的表情理解自己感到疑惑的词语。这样的教学中,既轻松又收效好。

  这节课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度过,连自己也被他们丰富多彩的表情所感染,如果每节语文课都能这样轻松愉悦, 又何愁学生不爱学语文呢?这就有效教学吧,能让学生轻松的课堂中学到各种语文知识, 让学生深深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第二,文章再生动,毕竟是以文字为载体。课堂上,让学生走进角色以主人公的身份感受表演的形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它不但有利于更深刻地感知课文,而且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再创造的有效手段。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课本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多种能力。学生们通过亲自理解、表演,是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深化、再创造的过程。

第三、略读课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重方法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对于内容的理解应求略,求放,给学生以阅读、思考、质疑、交流的机会。因此,课堂教学结构要简约、要粗线条,为学生自主阅读开辟大块的时间与空间,纵观这堂课,史老师采取的是提纲挈领式教学。对于童话内容的理解,老师从略处理,让学生自读自悟,引导学生从小木偶身上发生了哪些事入手,从整体上快速感知、理解。交流时指导用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概括关于小木偶的四件事,再连起来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对全文形成比较粗略的整体认识。同时引导学生运用了后来最后等过渡语,连接了课文内容,这对培养学生思维、表达的条理性和严密性很有启示。 然后聚焦重点,围绕笑给小木偶带来快乐了吗这个问题进行想象、补白。教师对课文未做过多的肢解、琐碎的分析,还课文的完整性。重点拎出课文的一个关键句:笑是很重要。不过,要是只会笑,那可是远远不够的。让学生读课文从中找出理由,在体验小木偶的不幸的同时,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这篇童话故事所蕴涵的哲理。

四、把握主线,续写童话。这一练习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又让学生进一步明白只会笑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以正确的表情去面对生活,才不会引起误解。另外可以推荐学生读一读《木偶奇遇记》《翻跟头的木偶》等童话故事,这样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拓宽学生的阅读面。

建议:如果说这堂课还有什么遗憾的是个人觉得指导朗读还不是很到位,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如果能引导学生根据语境读出表情,那就更好了。

小木偶的故事评课稿第二篇:

一、对教材的整体把握

  

  《小木偶的故事》是人教实验版四年级上册第三组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略读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了一个通俗易懂、情趣盎然的童话故事。课文先写老木匠做了一个小木偶,并在小木偶的脸上添上了一个笑嘻嘻的表情,以为只要会笑小木偶就会永远快乐;接着写小木偶在着急、生气、委屈甚至是痛苦、伤心时也总是一副笑嘻嘻的表情,因而在生活中遇到了一系列挫折;最后写小木偶在女巫的点化下,拥有了所有的表情,此时他发出了内心的感叹:要是只会笑,那可是远远不够的。读完故事,我们不禁会发出和小木偶相同的感叹:在生活中,笑是很重要的,是非常美好的,谁要是不会笑,就无法体验生活的快乐。但生活是复杂的,除了一些高兴的事之外,还有一些伤心的事,不同的事情会引起我们不同的情感态度,要用我们的真情、用不同的方式去体验生活,面对生活。

  

  童话以笑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老木匠在小木偶的脸上添了一个笑嘻嘻的表情;小木偶因为笑嘻嘻而受冤枉,遭误解,被怀疑;直到女巫出现,赋予了他所有的表情,才让他真正获得了快乐。童话构思巧妙,让我们在同情小木偶遭遇的同时,反省自己的生活,感悟快乐的真谛。

  

  根据这篇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小木偶的内心活动。

  

  3.独立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4.能根据故事情节展开联想,续编故事。

  

  二、教学重点

  

  体会小木偶的内心活动,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三、教学难点

  

  体会小木偶的内心活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童话故事所揭示的道理。

  

  教学难点:读、悟课文的角色对话,体会小木偶的内心活动。

  

  我之所以这样设计重难点是因为:这篇课文属于拟人体的童话,文中对话较多。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主要是要让学生运用通过反复朗读感悟童话蕴含的道理的阅读方法学习本文,在阅读中进一步感受拟人体童话的特点。《新课标》提出了语文教学应该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那么如何使我们的小学生在同情小木偶遭遇的同时,反省自己的生活,感悟快乐的真谛就是本课重中之重了,因为人类不只拥有笑一种表情,人生也不是只有快乐一种体验。所以我把这篇课文的重点放在了通过反复品读人物间的对话领悟笑是很重要的。不过,要是只会笑,那可是远远不够的。上。

  

  二、本课的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所以我采用了自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方式,以促进师生、生生、生本三种对话方式的生成。采用自由读、分角色读的方式,让学生在充分自读、自主选择角色读的基础上,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把自己当作童话故事中的人物,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内心,让学生化身为主人公,直接进入文本中,与与课文零距离接触:如果你是小木偶,在受到不公待遇后,你的心情如何?让学生亲身体验角色特点,在读中体验情感,在读中领悟道理。

  

  三、本课的教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所以我采用了自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方式,以促进师生、生生、生本三种对话方式的生成。这节课我重点研读的是文中主要人物的对话。采用自由读、小组练读和角色读的方式,真正做到以读激情,使学生在对话中感悟小木偶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而揭示本文主旨。

  

  四、本课的教学过程

  

  (一)闯三关,查预习

  

  1、生词关

  

  2、课文关,同桌互查预习课文情况,因为课文比较长,每人读自己最喜欢的一部分,注意读准字音。

  

  3、问题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的问题?重点解决阅读提示中的问题:

  

  一是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二是明白课文的道理.

  

  相机板书:只会笑、被抢、熊警察不相信、头疼、小兔子、老婆婆说他撒谎。

  

  师小结:在生活中,笑是很重要的,是非常美好的。谁要是不会笑,就无法体验生活中的快乐。但生活又是复杂的,是丰富多彩的,除了一些高兴的事以外,还有一些伤心的事。只会笑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人类不仅仅拥有笑一种表情,人生也不仅仅拥有快乐一种体验。

  

  (二)自主学习

  

  个人自学:找出课文中关于人物表情、心情的词语和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用心体会人物的心情。

  

  小组交流:先把你找出的句子读给组内的人听,再谈一谈自己的体会,组内其它人补充.

  

  全班交流:师对交流的情况进行点评、点拨、整合

  

  (三)积累词语(读词、理解词、运用词)

  

  唉!只会笑的小木偶好可怜呀!如果你是小木偶,在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后,你最希望得到什么?

  

  屏幕出示:齐读,看看这些词有什么共同特点?

  

  一读准字音

  

  二读出表情

  

  三选一个说一句话。

  

  你还能说几个人类表情的词语吗?

  

  扩展词语:得意洋洋、眉开眼笑、垂头丧气、火冒三丈、大吃一惊、目瞪口呆、愁眉苦脸人类的表情有多丰富,生活就有多丰富

  

  课后抄到笔记上,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四)课堂检测:

  

  假如小木偶拥有人类所有的表情,那会怎样呢?请在括号里给小木偶填上表达他真实的表情或心情的词语。

  

  1.那是我的,我的,我的!小木偶()地尖叫。

  

  2.脑袋疼。小木偶抬起头,()地回答。

  

  3.脑袋很疼。小木偶一副()的表情。

  

  4.老奶奶,我没有撒谎。小木偶()地说。

  

  5.谢谢你给了我人类所有的表情。小木偶()地对蓝鼻子小女巫说。

  

  小结: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真好。天气有阴晴雨雪,味道有酸甜苦辣,表情有喜怒哀乐,生活不是单一的,它丰富多彩,想笑就笑,想哭就哭,才能真正地享受生活。这样的生活才是完整的生活。

  

  (五)分角色朗读课文

  

  真高兴,我们都拥有人类的全部表情。我们走进故事中,走进人物的内心,去体会他们的心情。课文太长,四人小组选一个片断,注意分角色朗读的时候,把体会到的人物的内心活动用你的朗读表达出来。

  

  (六)展开想象续编故事

  

  小木偶现在拥有了人类的全部表情,他以后还会发生什么故事?请你任选一个题目,编一个故事,发挥你的想象力,还要尊重作者原来的创作意图。把握故事的主线,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又遇到了小红狐。(和好、惩罚)

  

  我不仅仅会笑

  

  再见熊警官

  

  和老木匠幸福地生活。

  

  成为真正的孩子

  

  

  

  自编-----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师点评)

  

  布置作业:把编的故事写下来。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走进小木偶的内心世界,亲历了小木偶的情感历程,自然也会产生表达的欲望。口语交际就给学生提供了发表自己看法的舞台。而续写的环节,则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对课文进行拓展和扩充,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实践活动中,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培养想象创造能力。

  

  板书设计:

  

  12、小木偶的故事

  

  被抢熊警察不信

  

  只会笑

  

  头疼小兔子、老婆婆说他撒谎笑很重要,但只会笑远远不够

11、巨人的花园评课稿

《巨人的花园》评课

听了梁老师上的《巨人的花园》后,我收获很多,这篇课文以巨人砌墙与拆墙后花园情景的对比,巨人砌墙与拆墙后态度的对比为主轴展开故事情节。在教学过程中,梁老师教态亲切、自然,她能利用学案从美丽又神奇的巨人的花园入手,让学生从中感受花园的美丽,为之后花园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做好伏笔。在引导学生找出主线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后进入课文的主导部分,引导学生找出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以及有孩子的地方就有春天的句子。学生通过对比,反复的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使学生感受到巨人的花园冬天时的寒冷与冷清,巨人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孤独,以及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孩子加入花园后的春景。然后以原来四季交替正常、景色美丽的花园,为什么巨人的加入会使花园产生如此大的变化提问学生,引导学生找出巨人的所作所为。通过想象巨人发火时的神态动作引导学生从生气、训斥、叱责的意思中感受巨人这三次发火是一浪高过一浪,指导读出语气,加深理解。再引导学生说出这是一个怎样的巨人,最后揭示巨人终于明白的道理,让同学随着孩子们的欢笑声一起进入这美丽的花园。

  梁老师在揭示课文的道理之后能再回过头来引导学生发现童话语言上的特点,让同学体会到童话可以带领我们去到现实不可能去的地方,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在童话中也可以通过奇妙的语言展现在大家面前,从中进一步感受童话带来的无穷魅力。

  课堂教学是动态的生成的,我觉得对于读的部分读得不是很透彻,尤其是描写有孩子与没孩子时花园的情景变化的内容,读得不够透,不够深刻。

巨人的花园评课稿第二篇:

《巨人的花园》评课稿

听了xx老师的课,我受益匪浅,也一直不停地学习思考她的教学方法,然后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际中。下面是我对本堂课的几点感受:

一、她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励学生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童话的兴趣,想象画面,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通过多种形式读课文,品味课文生动、形象,语言准确。

二、奇思妙想,让想象张开翅膀。

多媒体课件制作恰到好处,一开始,多媒体屏幕打出课题,同学们就喜欢上童话故事,一份想象快餐油然而生,能发挥同学们的想象力,构思一个美丽的故事。那些色彩绚丽、想象丰富的画面就立刻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一下子将他们带入到情境中,奇思妙想更是层出不穷。正因为有了课件的引导,孩子们的想象之门被打开了,陈老师又及时引导孩子们想象(多媒体屏幕打出课题)深入的探讨花园里所发生的一切。

三、激励指导,让学生在多元评价中享受快乐。

很欣赏陈老师的评价语。每个孩子讲述完,陈老师都有精彩的点评。如你真是个善思的孩子,多有爱心啊,我替巨人谢谢你了。看似信手捏来,却给予孩子们莫大的鼓舞,激发孩子们创作的欲望。

12、给予是快乐的评课稿

《给予是快乐的》评课稿

我有幸聆听了xx老师执教的《给予是快乐的》这节课。现在我就对这节课谈一下我肤浅看法:

《给予是快乐的》这篇略读课文讲述了圣诞节前夜,保罗偶然结识了一个生活贫困的男孩,在短暂的相处中,小男孩的言行强烈地震撼了保罗的心灵,使他深深地体会到给予是快乐的。课文的选编意图非常明显,是引导学生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真切感受,激发助人为乐的情感。

xx老师的教学设计也遵循了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的教学规律。如:初读课文时xx老师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想想文章的主要人物、事物这就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内容。然后再从重点句子入手,通过反复评读,在读中感知人物的心理上。

一、以学生的收获大小为准定位略读课文的学习。

我们知道略读课文的编排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让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在实践中迁移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读书方法。因此在略读文的教学中,我们要明确这样的教学要求,大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着力于阅读能力的培养。鲍老师就本着这一理念,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并且抓住重点句段和词语,解读文本,训练学生的阅读。

二、情境如蜜,粘住学生

xx老师重点抓住保罗的两次出乎意料来进行情景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深情地融进情景。

情景一:当保罗告诉小男孩新车是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时,小男孩吃惊得瞪大了眼睛:你是说这车是你哥哥白白送给你的?天哪!我希望

  希望什么呢?保罗是这样揣度小男孩的心理的:希望他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可以白白送给他一辆新车。保罗错了!小男孩不是 而是 ,让学生体会出小男孩希望的是将来也能像保罗的哥哥那样,能送给自己的弟弟一辆新车。小男孩的话语让保罗吃惊,也让读者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在物欲横流、利益当先的今天,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自己获取了什么,并不是给予了什么。小男孩用他不是期待获取而是准备给予的言行教育着我们,也触动着我们人性中最柔软、最美好的一部分,让我们由衷地感觉到给予也能给人带来快乐,而且这快乐是那样的至真至纯、至善至美。

情景二:小男孩请求保罗把车开到他家门口,保罗以为小男孩想炫耀一下。然而,小男孩只是背出腿有残疾的小弟弟,告诉他:弟弟,看那新车你等着,有一天我也会送你一辆新车。到那时候

保罗又一次错了!小男孩不是 而是 ,让学生填出小男孩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关爱。小男孩的弟弟看起来是不幸的,因为他腿有残疾。但,他却比谁都幸福,他有一个时时想着他,时时给予他关爱的哥哥。残缺的生命因为爱而倍感完美。这个富有爱心的小男孩一次又一次地让我们和保罗一样感到震惊、感到意外、感到惭愧,他的一言一行中所散发出来的人性的芬芳,飘逸在我们心中,荡涤着我们因尘世的忙碌而积满浮尘的爱心。面对小男孩对亲情的给予,我们体会到的难道不是久离我们的,让生命产生奇妙感觉的深层次的快乐吗?

总之,这是一节高品味的语文课,课堂上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有品词析句、潜心会文的过程训练,这就是语文课。同时,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如春风化雨,点点滋润着学生的心田,有巧妙的点拨,由衷的赞美,热情的鼓励,用大家风范诠释了一种别样的快乐给予。

给予是快乐的评课稿第二篇:

《给予是快乐的》是篇略读课文,讲述了圣诞节前夜,保罗偶然结识了一个生活贫困的男孩,在短暂的相处中,小男孩的言行强烈地震撼了保罗的心灵,使他深深地体会到给予是快乐的。

这虽然是一篇略读课文,但是代老师的课堂却让人久久不能忘怀,代老师巧妙的抓住课文的重点,轻松的突破了难点。高段的语文课堂重在培养孩子的朗读能力,而我认为,如果是纯粹的朗读,那么一个孩子也许会很成功,但我认为一个真正的亮点所在,还应该是孩子会自己去解读文本,会有自己的思想。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孩子的朗读,孩子的想法也是千千万万的。在本堂课上,代老师点拨孩子保罗为什么一错再错,都是因为那辆车,同时,出示图片,让孩子有一个想象的凭借,并围绕这辆车展开想象,小男孩想当一个这样的哥哥,体会给予的快乐。孩子们说的都很不错,我也想拥有这样的车,这车太漂亮了,真的是你哥哥送的吗,孩子不停地说,从视觉感官上去产生给予是快乐的刺激。

在后边代老师设计了,当保罗知道了真相以后,带着这兄弟俩一起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代老师生动的补白并播放美丽的圣诞节图片,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升华,效果很好。这份给予的快乐,孩子们渐渐地悟出来了。再者,教师优美的声音如同播音员一样,把美丽的文本传递给孩子们,让人回味无穷。

最后的拓展,教师别出心裁:小组讨论小男孩为什么没有名字?由此引申到我们每个人身上,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13、呼风唤雨的世纪评课稿

《呼风唤雨的世纪》评课稿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案整理及评课

  教材分析:

  文章充满激情地歌颂20世纪,开篇便用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点明中心、总起全文。紧接着,第二自然段进一步说明是人类靠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发明、发现,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下文三、四自然段用对比的方法,对第二自然段进行了细致阐述:20世纪将幻想变为现实,百年间的改变胜过了百万年的总和。最后,通过第五自然段进行总结。文章各段落间内在联系非常密切。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能正确朗读16个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能说出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4.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产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准备:

  课件、搜集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成就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同学们,当你按动遥控器看电视的时候,当你打开冰箱取饮料的时候,当你拨通电话与同学交谈的时候,当你登录网站查阅资料的时候你能感觉到什么?(科技发展迅速,科技使我们的生活变得美好)

  2.这节课,咱们就来学习一篇表现科技发展、生活变化的文章。(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照片中这位慈祥的老爷爷就是路甬祥,他是中国科学院院长,一个非常有名的科学家。

  4.理解课题:读过课题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可能提出:

  A.什么是呼风唤雨?指名一生解释。引导: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其实是指能够支配和控制?生答:大自然。能够支配控制大自然,多了不起呀,能把那种气势读出来吗?再读课题。

  B.是谁呼风唤雨?

  C.为什么能呼风唤雨?归纳:这个问题提得好,这个世纪是靠什么力量呼风唤雨的?

  D.呼风唤雨的世纪是哪个世纪?

  E.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什么样的?

  F.为什么这个世纪能够呼风唤雨?

  相机板书:谁?靠什么?哪个?什么样?为什么?)

  二、全文初探

  1.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很棒,下面就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默读课文,随时画出答案。师板书:( )世纪,( )靠( )呼风唤雨。

  [评:通过这一填空,把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便于他们浏览自学课文。]

  2.交流,填空。

  3.(指后两空)考考大家,这两个答案是从哪句话得来的?能读一读吗?发现了吗?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设问)

  4.(指第一空)这个答案是从哪儿找到的?齐读句子。纵观全文,这个句子起什么作用?(生可能说到总起段、中心段)师引导:前几天学课文,咱们学到了结尾和题目相照应,叫什么?(篇末点题)这篇课文呢?(引导为开头点题)

  [评: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了教师主导,同时也注意了把空间留给学生,学生并没有学过开头点题,但联系旧知,他们完全有能力自己总结。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旧知后,便把空间和机会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由篇末点题悟得开头点题。]

  三、精读文章三、四自然段。

  1.为什么说20世纪,人类靠科技呼风唤雨?那就需要研究一下20世纪之前的上百万年,以及20世纪以来的一百年了。(板书:百万年 百年)看看,这两个时间段,有什么感受?

  2.在如此漫长的百万年间,在如此短暂的一百年中,人们的生活状态分别是怎样的?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三、四自然段,把相关的句子画下来。

  3.交流句子,第三自然段中你画了哪几句话?出示:

  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4.师引读:那时候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那时候还没有什么?能不能联系我们的现实生活进行补充?出示: 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 ),没有( ),没有( ),也没有( )。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5.总结:在这长达百万年的历史中,什么也没有,(板书:没有)想象一下,人们过的是怎样的日子?(靠天吃饭,日出而做、日落而息,十分寂寞)

  [评:填空的设计,不单为了训练学生说话,更是为了通过这样的说话练习,让学生感悟20世纪以前的百万年中,人们的生活是如何单调寂寞,艰难贫困。

  不足之处:作者写20世纪前的百万年,还是为了反衬20世纪的百年,两者之间的对比关系强调的还不够。教学中应该在抓住幻想这个点,设计如下教学环节:

  1.寂寞单调的日子中,人们只能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于自己的幻想中。他们可能在幻想什么?(幻想能看到远方的亲人,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幻想能飞上月亮,看看那轮皎洁的明月;幻想能有一种快于骡马的交通工具)

  2.过渡:百万年中,这一切只能是幻想,人们只能在幻想中艰难度日。但是,在20世纪,仅仅一百年的时间中,这一切都变成了现实。]

  6.过渡:在长达百万年的历史中,人们一直过着寂寞无味,靠天吃饭的日子。但是,20世纪,仅仅一百年,人们的生活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画了哪些句子?指名读,出示:

  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人类生活的舒适、方便,是过去王公贵族想也不敢想的。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

  7.看看这两个分句,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可提示:第一个分句说的都是人们的发?第二个呢?板书:发现 发明。能根据这些说说发现和发明的区别吗?(发现:原本就有,后来人们才找到它,研究它;发明:原本没有,是人们新创造出来的。)还能分别几个例子吗?

  8.有了这些发现和发明,人们的生活有了哪些变化?比如:有了电话这一发明,相隔遥远的人们可以随时通话,互通信息,交流情感,电话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改变。你能这样说一句话吗?(提示生:也可以说发现、说物质生活)出示:

  有了( )这一( ),( ),( )使人们的( )生活得到了改变。

  [评:以上理解发明发现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了这样几个层次:

  A、出示分句引导发现,总结词语。

  B、根据分句理解词语。

  C、举出例子深化理解,此环节中,学生开始的发言并不到位,提到发明,他们只想到了那些探月卫星、电子蛙眼、雷达等等,脱离了自己的生活。此时,教师引导:不单这些,从咱们的日常生活中找一找,哪些是20世纪的新发明?这一点拨打开了学生的思路,于是他们马上说出了如手机、电视、冰箱之类的日用品,这些都属于20世纪的新发明。

  D、说话练习,锻炼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不足之处:两个分句其实照应了文章的第二自然段,句中提到的这些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明和发现,是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第二自然段同样是文章的总起段,此处教师总结时可以引读句子。]

  9.小结:即使相隔千里万里,只要打个电话就能互诉情谊,只要利用网络就能立刻见面,只要坐上飞机就能相聚相守,广袤的地球好像一下子变?(小了)所以,人们称之为?(地球村)

  10.20世纪,人们有那么多的发明,那么多的发现,说也说不尽,回顾着这一切,你现在心情怎样?(自豪、激动、高兴)带着这种感情,咱们一起读读这几句话。

  11.文章中还有了一句诗来写这些变化,赶快找找,是什么?联系上下文,你怎么理解这句诗?(下过大雪,许许多多的树上都落满了积雪,像开满了白色的梨花。比喻人们的发明和发现很多。)能给大家读一读吗?提示喜悦之情,齐读。

  12.把咱们刚才画的两处句子联系起来看,同学们发现文章的写作特点了吗?提示: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13.过去百万年中只存在于人们幻想中的东西,在20世纪的一百年中都变成了现实,顺风耳就是?千里眼呢?腾云驾雾呢?

  14.这一百年的改变,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让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能用自己的话评价一下这一百年吗?出示:这是( )的一百年

  四、回归课题

  正因为同学们所说的这一切,所以,我们不得不由衷赞叹,20世纪确实是一个引读课题。

  [评:作者作为中国科学院的院长,他是满怀着自豪、激动之情写作本文的,也正因如此,他的文章有些片面。其实百万年和百年之间,是量变积累到质变飞跃的过程,如果没有那百万年的积累,也肯定没有20世纪100年中飞跃。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20世纪的战争死亡人数,超过百万年中历次战争死亡人数的总和;20世纪的疾病瘟疫爆发,也超过以往任何世纪。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毁灭性的破坏,现代科技改变了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但也带来了一种虚浮的繁华。教师授课时如果能把这些也传达给学生,就会引发他们更深刻的思考,让他们看待问题更加客观、理性。]

  附 板书:

  29 呼风唤雨的世纪

  百万年:没有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百年:发明 发现

14、圆明园的毁灭的评课稿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

xx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这对于这位老师来说是非常不简单的,相信xx老师付出了不少汗水和时间。这节课的教学中,xx老师将爱与恨,圆明园美与毁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引领学生在圆明园的毁灭中进行一次灵魂的洗涤,进行一次深刻的心灵之旅。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色:

一、教学设计,合理妥当。

xx老师精心钻研教材,从文本出发,利用教材本身的特点,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紧抓重点,林老师先抓住2、3、4自然段,带领学生追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追忆曾经的爱,然后再到第5自然段,以爱激恨,让学生体验毁得让人心碎。这样把爱与恨,美与毁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整个课堂就营造得比较好。不仅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更体现了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交融,这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

二、教学重点突出,难点得到突破。

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柱森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牢牢抓住介绍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的珍贵文物三个方面进行了精读、精讲。注重以读为本,充分理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结合大量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出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从内心真切感受到圆明园是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突破了难点,从而为后面圆明园的毁灭感到痛心,对侵略者的仇恨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

三、注重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阅读教学的实质就是指导学生读书,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处理好读讲关系,去引导学生多读和加大学生自学自悟的分量。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在教学中,xx老师注重突出语文课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熟读成诵,在读中感悟的特点,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默读、齐读、范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出了在学习圆明园毁灭经过这段时,老师先播放影片引出学生对侵略者的憎恨,然后让学生带着痛惜、仇恨读好这段话,学生切实感悟语言规律,体会作者怎样传情达意,使学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再次唤起爱国热情,惋惜、痛恨之情,从而更进一步体验情感,与作者产生强烈共鸣,课堂教学达到高潮,感情得到升华。

四、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过程中,xx老师始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自由表达,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段落,用喜欢的方式朗读,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权,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来,教师在允许学生自由表达后,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的思路,抓住需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当看完了圆明园被毁灭的一段录相后,让学生谈感受、谈感想,这样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权,注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

五、运用电影画面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利用电影画面组织教学,以特定的音响、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能有效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xx老师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了电影画面,如:在教学圆明园被毁灭这段时,虽然文中具体描写了被毁灭的经过,但究竟是怎样一个场面,由于学生没有亲眼所见,对课文的理解只停留在表象,教学时播放一个圆明园被毁灭大致经过后的课件,图、文、声并茂的活动影像,渲染了课堂气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感情。利用展电影画面展现教学内容,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变得具体生动、真观,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趣味性和生动性。

当然,金无足赤,课无完美。由于我们还处于传统教育向新课程探索的转轨阶段,所以,在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过程中,xx老师还不够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尝试,还有就是这节课读的形式比够多,但读的分量和深度还不够。以上几点是我个人对这节课的看法,如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指出、纠正。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第二篇:

日前,我听了xx老师的一节公开课:《圆明园的毁灭》。这节课上,xx老师的讲解和多媒体的短片播放,带给我前所未有的心灵的震撼。

  听xx老师的课,总是让人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简洁明快的条理,一板一眼的引导语言,都给人以很深的印象。xx老师始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自由表达,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如

  在这节课中,xx老师抓住了圆明园的毁灭前的辉煌和毁灭后愤慨两个要点带动学生感情,使他们对圆明园的毁灭带来的不可估量的损失感受的更深。

  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蓄起满腔的情感波澜。

  在一上课,她在创设情景激趣导入这一环节中,由一张圆明园的照片开始,如果不能亲眼目睹圆明园,人们就在梦中看到它。引起学生的兴趣,再通过阅读课文介绍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的部分,让学生初步感知圆明园的美。xx老师先抓住2、3、4自然段,带领学生追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追忆曾经的爱,然后再到第5自然段,以爱激恨,让学生体验毁得让人心碎。这样把爱与恨,美与毁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整个课堂就营造得比较好。

  2、追忆昔日辉煌景观,抒发曾经的自豪之情

  在这部分里,xx老师仅设置了三个问题和大量的视频短片儿引导学生在读和看中学生感悟到了圆明园之大、之美,也充分地体会到了自豪的情感。她教学过程中,牢牢抓住介绍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的珍贵文物三个方面进行了精读、精讲。注重以读为本,充分理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结合大量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出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从内心真切感受到圆明园是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突破了难点,从而为后面圆明园的毁灭感到痛心,对侵略者的仇恨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

  3、引发强烈的内心震撼,宣泄喷涌而出的情感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这一部分,xx老师引导学生读课文第五自然段,通过对强盗们抢东西的几个动词的理解,和展示的好多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却被其他国家的博物馆收藏的图片,阅读和视觉的震撼,帮助他们更加透彻地了解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和无耻嘴脸,骄傲与悲愤强烈的情感反差,表大了学生对圆明园的深沉的爱

15、三角形的面积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五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的面积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进一步促进学生转化的数学思想的建立。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以及观察、分析、推理、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你能计算出下面图形的面积吗?(单位:米)

建议:将正方形换成平行四边形

2、小结:求图形面积时,只要找到相关的条件,运用所学的方法就能得到要求的图形的面积。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面积。

二、新课探索:

探究一: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1、自学书本P61,思考:你怎么理解三角形的底和高?

(生自学后回答,师边板演边小结)

2、练习:找出下列三角形中BC边上的高。

3、师:那么在一个三角形中可以作几条高呢?

(生在练习纸上作高,师在板演时特别要注意说明钝角三角形的两条形外高和直角三角形的一组直角边是对应的一组底和高)

4、小结。

探究二:三角形的面积的面积计算方法

1、出示一个直角三角形

师: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请你用手中的学具,想办法算出它的面积。

2、学生动手操作,完成学习任务

3、汇报交流

师: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怎样算的?

为什么用同样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去拼长方形(平行四边形)?

拼好后有什么发现?

(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直角三角形的底与底边上的高与平行四边形底与高有什么关系?)

4、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师: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出示板书: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5、验证与归纳

师: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为底高2,它适用于直角三角形,是否适用于锐角三角形与钝角三角形呢?

师:请学生拿出手中的锐角三角形与钝角三角形,想办法验证一下

(1)、学生操作:小组合作

(2)、汇报交流

师:每个锐角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每个钝角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你们有什么发现?

教师媒体演示:三种三角形各自相应的平行四边形

(3).归纳

师: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等于三角形的底和高。

每个三角形的面积就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师:底高的积是什么图形的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

师:如果用字母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用a和h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那么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怎么表示?

S=ah2

小结: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相应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16、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圆的面积公式推导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使学生理解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掌握圆的面积 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激发学生参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和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极限思想

教学重点:

1、理解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地计算圆的面积。

教学难点:理解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圆片,剪刀。学具准备:分成十六等分的圆硬片。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让学生明白这个故事与所要学习的内容有联系。

二、出示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让学生清楚学习的重点,难点是什么?也提醒老师要有的放矢。

三、学习新知

(一)、定义:

1、摸一摸哪里是圆的面积?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就是圆的面积。

(二)、小组交流

圆与以前我们研究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不同之处:圆是由一条封闭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而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都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

如何化曲为直呢,推导出它的面积公式呢?

(三)复习旧知,渗透极限思想

1、还记得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还记得吗? (我们是通过剪拼的方法把它转化成长方形的。)

小结:把圆转化成哪一个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从而得到它的面积公式。

(四)小组合作学习

(1) 老师引导学生将圆化曲为直,先将圆沿直径剪开,然后沿半径再把圆平均分成偶等份。然后把剪成多份并用拼的方法将其转化成学过的规则图形。

(2)请学生观察四组图。随着份数的不断增加,有何发现?

(3)转化后的图形面积与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4)长方形各部分相当于圆的什么?

(5)试着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五)风采展示

1、学生汇报推导过程。

2、学生齐读圆面积公式。并说一说圆的面积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设计意图】 这两个环节是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中,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六)当堂测试与应用

1、做课件图示,求半径为2分米的圆的面积

2、做课前出示的圆形花坛的面积。

3、根据下面所给的条件,求圆的面积。

(1)半径2分米

(2)直径10厘米

4、一个雷达屏幕的直径是40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5、判断对错:

(1)圆的半径越大,圆所占的面积也越大。 ( )

(2)圆的半径扩大3倍,它的面积扩大6倍。 ( )

【设计意图】在当堂测试与应用中设计了基本练习与综合练习。基本练习主要是加强学生对圆面积的认识,并能计算圆的面积。综合练习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条件求出圆的面积,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七)总结

今天我们推导出的圆的面积公式,是利用剪拼方式,把圆转化成长方形的。可见数学知识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知识间的联系就是我们学好数学的钥匙。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17、圆的面积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面积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圆的面积》

教学目标:

1. 了解圆的面积的含义,经历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面积计算公式。

2. 能正确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计算圆的面积,并能运用圆面积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的问题。

3.在估一估和探究圆面积公式的活动中,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初步感受极限思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探索圆面积公式并能够运用圆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探索推导圆的面积公式,体会化曲为直思想。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直尺、圆形纸片、毛线或绳子。

教学过程:

一、激活表象、再现特征。

1.(投影出示16页的喷水动画):

师:这是现代化农田里的一个自动喷水头,喷射的距离为5米,从画面中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课件演示喷射过程,理解什么是圆的面积)

学生可能回答:喷水头喷射一周得到一个圆形,喷射的距离5米就是圆的半径。

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学生可能回答:这个自动喷水头喷射一周的周长是多少? 自动喷水头喷射一周浇灌的农田面积是多少?

师:求喷水头转动一周浇灌的面积有多大就是求谁的面积?课件演示由生活中的圆抽象的过程。(板书:圆的面积)

二、合作探究、推导公式。

1.估算圆的面积。

(1)老师提出问题:你能估一估半径是5米的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吗?

(2)独立估算后,把自己的想法与同桌进行交流。

(3)班内汇报交流:让不同想法的学生分别汇报,其余学生在认真倾听的同时,可以提出自己的质疑或不同想法。

(4)师:求圆的面积,我们用数格子的方法方便吗?如何又快又好的求出圆的面积呢?(引出用公式计算)

2.探索圆面积公式

(1)学生操作

老师提出要求: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的圆,和小组同学一起剪一剪,拼一拼,看看能拼成一个什么图形?并思考你拼成的图形与原来的圆形有什么关系?(同学们开始操作,教师巡视)

(2)初步汇报,实物展示。

汇报要求:○1如何分的?○2把圆转换成了什么图形?(学生汇报的同时教师课件演示)

学生可能是4等分、8等分、16等分、32等分,学生可能拼成的图形有4种情况:

(3)比较反思,发现规律。

学生结合课件或展示的实物,比较4等分、8等分、16等分、32等分拼成的近似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会发现:等分的份数越多,等分后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

师:如果把一个圆等分成64份、128份拼成的长方形会怎样呢?(微机显示,让学生体会到圆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

(4)深层汇报,转化思考:

汇报问题○3:拼成的图形与原来的圆形有什么关系?

学生通过汇报得知:近似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C/2=r,它的宽是圆的半径r(学生汇报的同时,老师课件演示)

(5)提出问题:你能否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得到圆形面积公式呢?并说出你的理由。 (因为拼成的长方形的长也就是圆形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就是圆形的半径。而长方形面积=长宽,那么那么圆形面积=圆周长的1/2半径即可。)

(生说,教师板书)用字母怎么表示圆面积公式呢?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圆的面积=圆周长的一半半径

S=rr

S=r2

(6)拓展探究:根据上面由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你是否受到了启发?刚才还有的同学把圆转化成了平行四边形,等腰三角形或者是梯形,你能试着用你转化成的那个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出圆的面积公式吗?

(7)总结:今天我们已经实践证明了,把圆拼成一些已经学过的直线图形,都能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S=r2 。把曲线图形拼凑成直线图形,体现了一个数学思想,那就是化曲为直的思想,化曲为直的思想是数学上一个最重要的思想。

三、试做例题、反馈矫正。

1.解决情境导入时的问题:喷水头转动一周可以浇灌多大面积的农田?

学生独立尝试用圆面积计算公式计算后,老师展示学生出现的各种不同情况,让学生分析比较,哪种方法最正确合理。

3.1452=3.1425=78.5(米2)

答:喷水头转动一周可以浇灌78.5平方米的农田。

2.计算下面圆的面积。(课本18页试一试的第一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后,让学生比较三道题的不同,说一说计算圆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让学生体会半径是求圆面积的必备条件。

四、巩固训练、灵活运用。

师: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要培养自己热爱数学,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动脑筋解决下面的问题。

1.计算下面圆的面积。

r=3cm d=10dm c=12.56m

独立完成,同位相互检查订正,发现共同错误集体订正。

2.要求一张圆形纸片的面积,需测量哪些有关数据?比比看谁先做完,谁想的办法多?

(1)可测圆的半径,根据S=r2求出面积。

(2)可测圆的直径,根据S=(d/2)2求出面积。

(3)可测圆的周长,根据S=(c/2)2求出面积。

3.实际应用:

一块圆形铁板的周长是31.4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4.在一个边长10米的正方形中放置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面积是多少?

五、评价小结、引发反思。

1.师: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的是圆的面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通过把圆等分成若干份,拼成我们学习过的图形,我们推导出了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是S=r2 ,知道了要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圆的半径,并且学会了用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老师总结:

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到处可见,希望大家用数学的眼光到生活中找一找我们用今天学习的圆的面积公式,还能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

圆的面积

把一个圆分成若干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长方形的面积= 长 宽

圆的面积=圆周长的一半半径

S = r r

S=r2

18、圆的周长评课稿

周长 直径 周长与直径的比值(保留两位小数)

师:观察这组数据,你发现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了吗?

师:现在谁能说说圆的周长与直径有什么关系?

生: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你观察的很仔细)

师:(出示PPT)同学们都非常的伟大,你们和我们的祖先祖冲之有一样的发现。(到底多多少呢?)

②学习圆周率

师:(出示ppt)其实,他早就研究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发现任意一个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用字母 (读pi)表示。他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3.1415926535但在实际应用中一般只取它的近似值,即3.14。

>3.14 (板书: =圆周率)

师:而我们刚才得到的实验结果有差异,主要是测量工具及测量方法有误差造成的。(板书:圆周率,3.14)

5、推导公式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圆的周长始终是直径的倍,而且知道了圆周率是个常量,如果已知直径,怎样求圆的周长呢?

生: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板书: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

师:你能用字母表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吗?

生:C=d。(板书公式:C=d)

师:如果已知半径呢?

生:C=2r。(板书公式: C=2r)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直径是半径的2倍。

(三)巩固新知,解决问题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圆的周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出示ppt)那下面请同学们用我们所学过的知识做出准确的判断。并说明你的理由。

师:(出示ppt)同学们知识掌握的非常好。下面请同学们解决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学生独立完成,说结果。ppt出示结果)

【设计意图:这三道习题是从基础练到拓展练的跨越,让学生在掌握了新内容的基础上,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中要想做出判断是要有依据的,下面你们能不能帮助阿凡提计算小黑驴和小花驴的的跑到长度,看比赛到底是不是公平呢?

生:(通过计算)不公平

【设计意图:再次回到小黑绿和小花驴比赛的情境中,运用新的知识解决问题,首尾呼应,使整节课完整而有序。】

师:阿凡提看到同学们帮他解决了这个难题,非常高兴。可是国王的阴谋诡计没有得逞,很不甘心,于是又想了个新花招,设计出一种新型的跑道要和阿凡提比赛,同学们想看看跑道的样子吗?

生:想。

师:(出示ppt)阿凡提看到了跑道的样子就答应了比赛。国王看到阿凡提答应了比赛,心想:聪明人也有犯糊涂的时候,我绕里面的8字路线跑,不知比你外面的大圈近多少,这个第一肯定是我的了。

师:同学们课后去研究,看看是国王的阴谋得逞,还是阿凡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得到了想要的结果呢!

板书设计:

圆的周长

化曲为直

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 3.14

C=d或C=2r

课后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小黑绿和小花驴的比赛作为一条主线,贯穿课堂的始终,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在创设情境时,我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激活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学生的兴趣作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其次,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合作、展示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深切地体会到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与此同时,我向学生提出质疑,以相同的方法测量学校花坛,车轮、地球赤道的长度,在质疑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使学生产生探究一般方法的迫切愿望。第三,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验证猜想,在理解了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及圆周率的基础上,推导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第三次回到情景中,使学生在掌握新内容的基础上,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小黑绿和小花驴比赛的情境导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并对新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于前面圆的认识的成功铺垫,因此本节课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等活动,理解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推导公式的过程中,因为亲自经历了小组内探讨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的过程,所以学生能较为容易地推导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另外,我及时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拨、激励,比如当学生展示巧妙的方法时我赞扬学生的想法有创意、善于发现,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积极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体验到获得成功的乐趣。

我在对学生的表达进行评价时,艺术性稍显不足,另外,我对课堂的掌控和把握能力还需要提高。虽然对教材进行了较为深入地分析,但还没做到彻底地理解。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弥补以上不足之处,提高个人理论素养,使自己的教学趋于完美。

19、圆的认识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认识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评析

教材简析: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过了直线图形的认识和圆的初步认识基础上进行编排的。教材首先讲圆的认识,通过圆的直径和半径以及它们长度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圆的特征;然后讲圆的画法,进一步加深对圆的认识。通过对圆的认识,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学习本节内容,不仅使学生全面系统地认识圆,而且为学生今后学习圆柱、圆锥、绘制简单的统计图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1、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

2、理解和掌握同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会画圆。

4、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教具学具:8开白纸2张、硬币、直尺、圆规、棉线、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探求新知:

师: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了哪些平面上的图形?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圆。

师:上面的图形,哪些是直线围成的图形?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

师:很好,这是以前你们都学过的,那么圆是什么线围成的?请同学们说一说。

生:曲线。

师:对,现在我们来研究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圆。

板书课题:圆

点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通过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引入新的学习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圆:

1、表象认识。

师:你们以前初步认识过圆,请同学们说一说周围的物体上哪里有圆?

生:硬币、钟面、圆形桌面、瓶盖等。

点评:在学生初步认识圆的基础上,采取让学生举实例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圆的表象认识。既注意了新旧知识的衔接,又注意了学生的思维特点,为进一步认识圆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2、动手操作,认识圆心。

师:同学们把你所剪下来的圆片对折,打开,换一个方向对折,再打开,反复折几次。(学生操作)

师:对折若干次后你们发现了些什么?

生:折痕相交一点,交点在圆的中心,每条折痕一样长,交点把折痕分成了相等的两部分。

师:你们有这么多的发现很好,这些折痕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用O表示。(板书)

点评: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操作,自己发现,主动获取知识。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

3、动手操作,认识半径。

师:你们发现圆心把每条折痕分成了相等的两部分,这是凭眼睛估计的,是否真的相等,请同学们拿出尺子量一量,并记下你所量的长度。(学生操作)

生1:相等,都是2.3厘米。 生2:相等,都是2.4厘米。

生3:相等,都是2.5厘米。 生4:相等,都是2.8厘米。

师:你们的结论,教师不否定。请在你们的圆上任取一点,量一量圆心到这点的长度,多做几次,并记下所量的长度。(学生操作)

师:请同学们汇报一下你所量的数据。

生1:2.3厘米 2.3厘米 2.3厘米 2.3厘米 2.3厘米

生2:2.4厘米 2.4厘米 2.4厘米 2.4厘米 2.4厘米

生3:2.5厘米 2.5厘米 2.5厘米 2.5厘米 2.5厘米

生4:2.8厘米 2.8厘米 2.8厘米 2.8厘米 2.8厘米

师:观察你们所量的数据,从你们所量的数据中,有没有规律?若有,这个规律是什么?

生:有,相等。

师:相等说明了什么?

生: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点评:老师首先引导学生量数据,然后指导学生看数据,找规律,归纳出同一个圆内半径相等的结论,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概括能力。

:师:你们所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我们把这条线段叫做圆的半径。半径用字母r表示。(老师板书)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在同一个圆内半径有多少条?它们都相等吗?

生:有无数条,都相等。

师:回答非常正确。(板书)

点评:让学生回味知识,强化结论,有助于学生对结论的掌握。

4、动手操作,认识直径。

师 :请同学们沿着对折的一条折痕画出一条线段来,观察后回答,画出的线段两端在什么地方?通过圆心吗?

生:两端在圆上,通过圆心。

师: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板书)

师:在同一个圆里,有多少条直径?所有的直径都相等吗?请同学们相互讨论回答,并说出道理。

生: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出无数条通过圆心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所以说,在同一个圆里直径有无数条。直径是由两条半径组成的,同一个圆的所有半径相等,所以,同一个圆的所有直径都相等。

师:很好。(板书)

点评:学生有了这种推理能力,难能可贵。

5、回顾讨论,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师:请同学们讨论回答直径与半径存在着什么关系?并说出你是怎样找到这种关系的?

生1:同一个圆里直径是半径的2倍,或者说半径是直径的一半,我们是通过量来的。

生2:同一个圆里直径是半径的2倍,或者说半径是直径的1/2。我们是这样想出来的:

圆心把直径分成了相等的两部分,每一部分是半径,所以说直径是半径的2倍,或者说半径是直径的1/2。

师:你们回答都对。(板书:d=2r或r= d/2)。但找到关系的路子不一样,同学们,哪一个同学回答的好一些?

生:后一位同学回答的好一些,后一位同学是推理出来的,能力高一些。

点评:老师这种指导性的提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

6、尝试练习:课本58页 做一做 :1题 、2题。

三、画圆。

1、尝试画圆。

师:你们会画圆了吗?请同学们在白纸上任意画一个圆(不凭借圆形物体)。(学生操作)

师:你们都画出来了吗?若画出来了,请回答是怎样画出来的?并说出画圆的依据。

生1:画出来了,是凭手圈出来的,没有什么依据。

生2:没有画出来。

生3:画出来了,我是先在白纸中间点一点,把棉线的一端固定在这一点上,把捆着铅笔头的另一端放在白纸上,拉直棉线转动一圈,铅笔头留下的痕迹就成了一个圆。根据是:圆心到圆上的距离都相等,固定的一端端点是圆心,棉线长是半径,铅笔头留下的痕迹便是圆。

师:后一个同学画得对,道理说得好,不会的同学不要紧,请注意看老师示范。

点评:让学生尝试画圆,并让学生说出画法和依据,不仅深化了学生对圆的特征的认识,而且培养了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规范画圆的步骤。

老师以圆规画圆为例示范。(请同学们注意观察)

画法:1、定圆心;2、定半径;3、画圆。在画圆的同时标出圆心和半径。

3、学生练习画圆,画半径为2.5厘米、直径为4厘米的圆各一个,并说清画法和依据。

4、学生分组讨论:圆的位置、大小是根据什么来确定的?

四、课堂小结。

师:本节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请同学们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

生答,(略)。

师: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等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怎样?请同学们课后讨论,回答这个问题。

点评:课堂小结,延伸课外。既注重了本节学习任务的落实,又注重了引发学生继续探索知识的欲望。

五、目标检测。(略)。

六、作业:课本60页: 1题、2题。

总评:

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求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做到了教师心中有标,教学过程靠标,课堂结束达标。

3、教学的指导思想端正,教师始终处在指导的地位,学生始终处在主体地位,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

4、教法独特。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初步认识圆),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具体形象表象抽象)和认知规律,采取动手操作的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操作(折、量、画、观察、讨论)自己发现,自己总结。在探索中分别认识圆心、半径、直径,再让学生分析比较,总结出直径与半径的关系,从而完成对圆的整体认识。

5、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例如:在认识圆心时老师提出了对折若干次后,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了⑴折痕一样长,⑵交点在圆的中心,⑶每条折痕一样长,⑷交点把折痕分成相等的两部分。)学生的发现,无疑是一种创新。老师提出的这个开放性问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认识半径时,让学生观察数据组,通过观察、比较、概括出同圆的半径相等的结论。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例如:老师让学生回答直径与半径的关系时,注重引导学生推理出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6、课堂教学结构严密,层次分明,并注意了课堂延伸,解决课内的余留问题。

7、基础知识落实的很好,重难点知识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发现,自己分析总结得到很好的落实和巩固。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力求遵循知识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较好地贯彻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核心,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教学中由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发现。自己分析总结,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促进了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形成。

20、比的基本性质评课稿

举例验证

如:2:3=4:6=6:9

2:3= 4:6= 6:9=

2.根据分数和比的关系,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验证

如:3:4=6:8=9:12

= =

3.根据除法和比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规律验证。

如:5:6=10:12=15:18

56=1012=1518

在学生验证的基础上得出我们发现的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并揭示课题:比的基本性质(板书)接着进行随机练习:8:5=32:( ) 0.35:0.25=( ):25=( ):5

板书:7:5 8:5 9:8引导学生对这几个比进行观察,认识最简整数比。

本环节当学生通过素材的研究产生了对规律的猜想之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一步验证,使学生学会正确的研究方法,养成严密思维的习惯。因此,在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进行验证。并且在验证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加强了知识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网络。之后接着进行了应用性的随机练习,加深了学生对比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并引出最简整数比,为化简比做好充分的铺垫。

四、应用规律,化简比

学习了比的基本性质作用之一就是化简比,在本环节中设计了化简整数比,化简分数比和小数比三个环节的教学,化简整数比首先出示:12:18,并提出,你能把它化简成一个最简整数比吗?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①12:18=126:186=2:3 ②12:18=(122):(182)=(63):(93)=2:3 ③12:18=(126):(186)=2:3 ④12:18= = 这几种情况,此时教师要结合学生出现的几种做法让学生思考,哪种正确?让学生在自我纠辩中,明了错因,掌握算法。并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指出化简整数比的方法: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也可以根据比和分数的联系,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

化简分数比和小数比是在化简整数比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时可直接提问怎样化简小数比?学生可能会说出把小数变成整数。然后出示:1.8:0.09让学生独立思考解答,做完后集体交流,重点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变的。此时教师可提问:可不可以同时乘10?为什么?

学生掌握了化简小数比的方法后,接着提出对于分数比,你想怎样化简?学生可能回答把分数化成整数,教师追问,怎样把分数变成整数?接着出示: :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小组交流,在全班展示交流的时候教师要提问为什么要乘12?如果学生出现 = =10:9教师应给予肯定。

化简整数比是化简分数比和小数比的前提,在掌握化简比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己探索化简分数比和小数比,实现知识的迁移。

当学生掌握了化简整数比,分数比,小数比的方法后,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找到化简时的共同点,最后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小结:把不是整数比的化简成整数比,再把不是最简整数比的化成整数比。

五、巩固拓展,应用规律

化简比是对比的基本性质的运用,因此,在这里充分的让学生自主的运用已经掌握的规律解决问题。而且由于前面比较注重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知识的联系,所以学生不仅能灵活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而且还能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想到用除法来解决化简比的问题,使学生实现对已有知识经验的灵活的综合应用。

 六、全课小结,布置作业

在本环节中通过教师的提问,学习的比的基本性质,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全面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可能谈到: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整数比、分数比、小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提升:我们在根据比的基本性质进行化简整数比时,一般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能较快地得到最简单的整数比。化简分数比和小数比时,一般先化成整数比,再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通过引领学生全面回顾所学知识,提升学生梳理、概括知识的能力。并且注重知识网络的建构,引导学生关注本课知识的同时,关注以前学过的知识和以后将要研究的问题,使学生学会知识、明确联系、体验数学的魅力,从而萌发自主地提升自身的数学素养的意识。

  作业布置的完成练习十三的11至14题。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们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21、倒数的认识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六年级数学上册倒数的认识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倒数的认识》教案

教材分析:倒数的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加法和减法计算、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倒数的认识是分数的基本知识,学好倒数不仅可以解决有关实际问题,而且还是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的重要基础。

教学目标:

1.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2.能熟练地写出一个数的倒数。

3.结合教学实际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熟练写出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过程:

(一)谈话

1.交流:

师:我们的黑板是什么颜色?

生:黑色。

师:教室的墙面又是什么颜色?

生:黑色。

师:黑与白在语文上是什么关系?

生:黑是白的反义词。

生:白是黑的反义词。

师:能说黑是反义词或白是反义词吗?

生:不能,因为黑与白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必须说清楚谁是谁的反义词。

师:那么,数学上有没有相互依存关系的现象呢?

生:约数和倍数。

师:你能举例说明约数和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吗?

生:例如8是4的倍数,4是8的约数。不能说成8是倍数或4是约数。因为8和4是相互依存的。

2.导入: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数学中具有相互依存关系的现象的有关知识。

(二)学习新知

对数游戏

1.学习倒数的意义

我们六年级办公室里有7人,男教师4人,女教师3人,下面我和同学们做个对数游戏,就是我先根据3和4 说一个数,同学们跟着根据3和4说一个数 。

师:4是3的4/3

生:3是4的3/4

师:7是15的7/15; 生:15是7的15/7。

提问;看我们做游戏的结果,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

生1:第一个分数的分子就是第二个分数的分母,第一个分数的分母就是第二个分数的分子。

生2: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相互调换了位置。

生3:两个分数的乘积是1。

提问:像符合这种规律的两个数叫做什么数呢?谁能给这种数取个名字。(倒数)出示课题:倒数的认识

提问:那么怎样的两个数才是互为倒数呢?指导看书。

思考:(1)什么是倒数?满足什么条件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你能找出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吗。请举例

评析:回答问题

理解互为的意义。怎样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找朋友游戏(课前每位同学发一张数字卡片)

练习

(1)出示卡片(六位同学举着卡片依次站在黑板前)

7/9 11/4 1/50 6/5 99 1

(2)规则:如果下面的同学拿到的数是以上这些数字的倒数就到相应的同学前面排队

提问:下面的同学你们找到自己的朋友了吗?那么你们能找到自己的朋友吗?

3教学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

出示例题:找出下列各数的倒数

2/3 7/4 1/5 9 1/7/ 8 、

小组讨论,指名板演

提问:1.你是怎么找出2/3的倒数的?

生1:因为2/3与3/2乘积是1,所以2/3的倒数是2/3

生2:因为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分子与分母正好调换位置。2/3的分子与分母调换位置后是3/2,所以2/3的倒数是3/2 。

2.你是怎么找出7/4的倒数的?

提问: 我们怎样才能很快地找到一个数的倒数?为什么?

4.练习 请剩下的没有找到朋友的同学继续找倒数

5.讨论:1的倒数是谁?0的倒数呢?

生:1的倒数是1

师:能说明一下理由吗?

生1:因为1与1的乘积还是1。

生2:因为1可以化成1/1,1/2的分子与分母调换位置后还是1/1,即1,所以1的倒数是1。

师:0的倒数呢?

生1:0的倒数是0。因为1的倒数是1,所以0的倒数是0。

生2: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都得0,所以0的倒数是任何数。

生3:0的倒数是没有的。因为乘积是1的两个数才互为倒数,而0乘任何数都得0,说明0乘任何数都不得1,所以0没有倒数。

生4:0可以写成0/1,0/1的倒数是1/0。

生5:不对,1/0分母是0,没有意义,所以0是没有倒数的。

6.完善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三、 巩固练习

(一)填空

1.因为5/3*3/5=1,所以()和()互为();

2.因为15*1/15=1,所以()和()互为 ();

3.4/7与()互为倒数;

4.()的倒数是6/11

5.()的倒数是2

6.1/8的倒数是()

7.1/2/7的倒数是()

8.0.3的倒数是()

(二)判断

1.得数是1的两个数互为 倒数。()

2.互为倒数的两个数乘积一定是1。()

3. 1的倒数是1,所以0的倒数是0 。()

4.分数的倒数都大于1。()

(四)思考

4/5*()=()*8

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一、自主学习中让学生勇于创新

新课程标准 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相信学生、大胆放手,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自学、思考、讨论、合作交流等活动,发现规律,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力图创新,学习创新。本案里例中你有没有发现什么?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1的倒数是几,0的倒数呢?等处的交流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感悟与理解。特别是对0的倒数呢?一问的回答,学生各抒几见,有的用推理的方法解释0的倒数是谁;有的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也有的用反证法来阐述理由。虽然有对也有错,但用不同的方式或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无疑体现了学生学习方法上的创新,进而实现知识上的统一。

二、在游戏活动中实现新知的推进

游戏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游戏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更持久,积极性更高。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这节课设计的两个游戏贯穿了新授内容的始终。第一个对数游戏让学生通过听一听,想一想,说一说来感受倒数的特征,即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分子与分母调换了位置。为后面学习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打下基础。第二个找朋友游戏,首先,让学生通过找朋友巩固了怎样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这一知识点;其次,在剩下的数中选取典型让学生通过讨论想办法找到朋友。并概括出求一个数的倒数的一般方法。这样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新知;再次,在剩下的数中继续找朋友,起到了做一做的效果;最后,想办法找1和0的朋友,完善找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本节课上设计的游戏不仅在教学上实现了合理、自然的过度,而且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还使学生品尝到游戏带来的快乐。

22、东汉的兴亡评课稿

七年级历史上册东汉的兴亡听课稿,分享东汉的兴亡听课感受和记录

东汉的兴亡评课稿:

东汉的兴亡

【教学目标】

1.知道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及黄巾起义。

2.通过比较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共同原因和作用,基本掌握历史比较法的运用方法。

3.通过对光武中兴原因出现原因分析,认识王朝的兴亡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从而培养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学习重点】 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学习难点】 东汉后期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

【学习过程】

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光武中兴;第二部分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第三部分为黄巾起义。

一、光武中兴

1.阅读教材,讲述东汉政权的建立(包括背景、时间、人物、都城)

2.东汉建立之初,当时统治者(光武帝)采取了哪些治国措施?出现了怎样的盛世局面?

3. 光武帝以柔术治天下与西汉时休养生息政策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从背景和目的看,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亡的教训,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统治,也是为扭转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的局面而采取的对策;从措施上看,主要是减轻农民负担,来恢复发展生产,但得利最大的还是豪强地主;从效果上看,都出现了盛世局面。

不同点:光武帝着重解决奴婢问题,重视吏治整顿,重视文化教育;光武帝的柔道滋养了豪强地主势力,使东汉政权潜伏着隐患。而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则为汉武帝的有为和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阅读教材,回答。

(1)外戚、宦官各是什么人?他们为什么能够专权?

(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什么后果?东汉后期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朽不堪

2.材料: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这首童谣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政治状况?这首民谣体现了百姓们不畏强权,勇于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且不卑不亢,视死如归的精神。

三.黄巾起义

1.阅读教材回答问题(黄巾起义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领导者、口号、结果)

2.材料分析。

材料一 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

(1)这是当时的一首民谣。想一想,这首民谣反映出民间什么样的情绪?

材料二 《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响应。

(2) 为什么黄巾起义会得到天下响应?

当时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止、边疆战事不断,国势日趋疲弱,又因全国大旱,颗粒不收而赋税不减,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在巨鹿人张角的号令下,纷纷揭竿而起,他们头扎黄巾,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向官僚地主发动了猛烈攻击,并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直击中考】

1.东汉刘秀统治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史称( )

A.光武中兴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文景之治

2.东汉的首都在( )

A.长安 B.洛阳 C.大泽乡 D.巨鹿

3.( )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A.大泽乡 B.军阀 C.黄巾 D.外戚

4.光武中兴出现在( )

A.西汉中期 B.东汉初期 C.东汉中期 D.东汉末期

5.动摇了东汉统治,使东汉王朝走向衰亡的是( )

A.黄巾起义 B.州牧割据 C.宦官专权 D.光武中兴

A B C B C

23、种子的萌发评课稿

1号 2号 3号 4号

10粒种子 10粒种子 10粒种子 10粒种子

无 适量水 适量水 过量水

橱柜 橱柜 冰箱 橱柜

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1号 2号 3号 4号 5号

适宜 过量 无 适宜 适宜

25℃ 25℃ 25℃ 0℃ 25℃

有 有 有 有 无

萌发 不萌发 不萌发 不萌发 萌发

回答问题:(1)4号培养皿种子萌发的结果是________。

(2)此探究实验设置了______组对照实验;1号与4号形成对比,实验变量是_________;1号与5号形成对比,实验变量是________;1号与______号形成对比,实验变量是水分;其中对照组是__________号。

24、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评课稿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案例导入:

学生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产生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

在组长的组织下,小组成员有计划地讨论交流,记下疑惑之处,本组学生展示以下问题,其他同学补充。

1、学生观看动画

教师:及时总结可以使我们所学的知识更系统,同学们总结一下吧!对总结深刻之处给予表扬和鼓励。 本组学生讨论交流之后,进行总结,其他同学补充。

教师出示以下练习,请学生认真解答。

本组学生讨论交流之后,积极回答,其他同学纠错补充。

1、教师:如果细胞不按规律地分裂,会有什么结果?指导学生自学书本P58,解决以下问题:

学生积极发言,并说说养成哪些良好生活习惯,增强学好生物的信心,树立远大理想。

25、细胞的生活评课稿

七年级生物上册细胞的生活听课稿,分享细胞的生活听课感受和记录

细胞的生活评课稿

《细胞的生活》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分析:  

1、课标要求:

《细胞的生活》是初中生物十大主题之二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的二级主题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内容,本节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动物细胞、植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线粒体等结构和植物细胞具有特殊的细胞结构(如具有叶绿体和细胞壁),以进行生命活动。并能描述细胞核在遗传中的重要作用。  

2、教材分析:  

《细胞的生活》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2012年新版第二单元第一章第四节。本节内容主要阐述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以及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可以采取模拟实验、分析资料等多种形式使细胞中的物质的教学具体化。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是本节的重点之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常见事例,引入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教学。例如,葡萄被晾晒成葡萄干,是由于葡萄细胞中的水分子通过细胞膜散失到空气中去了。我们吃葡萄干时会感到酸甜可口,说明葡萄细胞中的糖类物质并未通过细胞膜到达细胞外。由此形象的引出细胞膜能控制物质的进出,然后再展开讲述。  

细胞质中有能量转换器是本节的教学难点,难在如何使学生理解细胞通过能量转换器叶绿体和线粒体实现能量的转变。可先请学生列举生活中做功的事例(如汽车行驶需要汽油燃烧提供能量),然后教师指出:细胞中物质的转变、物质的移动、细胞的成长、细胞内有序状态的维持等,都是做功。然后综合教科书的素材,还可参考背景资料,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通俗地解释细胞通过叶绿体和线粒体实现了能量的转变。  

细胞核是控制中心内容比较抽象。主要阐述了两个问题:(1)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2)细胞核中有储存遗传信息的载体DNA。教师可从分析克隆羊的资料入手,指导学生阅读、讨论(可分组),让学生发表看法,引导学生从多莉羊的性状几乎与提供细胞核的B羊一样的现象,得出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的推论。进而依次介绍:细胞核、DNA、遗传信息。最后用比喻、举例的方法总结出:在生活的细胞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是由细胞核内的遗传信息控制的;而生物体建造自己生命大厦的蓝图也储存在细胞核内的遗传信息中。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说出细胞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2、能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3、尝试通过类比、推理的方法,理解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变。  

4、通过分析教材的插图和相关资料,了解生物体中能量转换是通过

叶绿体和线粒体进行的。  

5、概述细胞核是一个遗传信息库。  

能力目标:

1、通过问题和资料分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的能力,  

2、通过分析资料,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通过本节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概括、抽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细胞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2、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3、理解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  

4、概述细胞核是一个遗传信息库  

教学难点:

1、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2、能够描述细胞质中的叶绿体和线粒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课前准备:教师收集的图片,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导入新课  

活动一:  

教师: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关知识,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植物细胞主要由哪些结构构成?动物细胞呢?两种细胞相比,最显著的不同时什么?  

2 、在切西瓜时流出的红色汁液是什么?来自细胞的什么结构?  

学生回忆、思考、回答。  

教师引导: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生物的各项生理活动都需要物质和能量,那么,细胞的生活是否也需要物质和能量呢?这些物质和能量分别来自哪里呢?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探讨与之相关的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设问,以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达到我要学,我想学,为以下新课的教学设下伏笔,创设良好的求知氛围。)  

推进新课:  

学习目标一:细胞中有哪些物质  

1、细胞内的物质  

活动二: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资料,并指导学生分析下面问题。  

资料1:某校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将一粒浸软的小麦种子穿在细铁丝上,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烧,发现种子先变黑,然后燃烧,最后只剩下灰白色的灰。  

资料2:小明和小刚是同班同学,他们都是生物课外小组的成员,对一些生物现象非常感兴趣。今天,他们在一起探讨构成生物细胞的物质有哪些。小明说:我们吃的肉类非常香,水果酸甜可口,馒头和面包在细细咀嚼后感觉有甜味。这说明构成细胞的物质有脂肪、糖类、水等成分。小刚说:我在有关资料上发现,生物的细胞中还含有蛋白质、无机盐等成分。  

问题  

(1)、资料1中,种子能燃烧的原因是什么?燃烧后剩下的灰白色的灰是什么?  

(2)、通过资料2中两位同学的提示你认为生物细胞内含有哪些物质呢?(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再小组内讨论,最后达成共识。  

1、种子能燃烧是因为种子中含有有机物,这种物质一般含有碳,能燃烧。燃烧后剩下的灰白色灰是无机盐。  

2、知道细胞中含有水分、无机盐、脂肪、蛋白质和糖类等物质。  

教师进一步强调:  

生物细胞中的物质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有机物和无机物。有机物包括糖类、脂类、蛋白质和核酸等,无机物包括水、无机盐、氧等。另外,细胞在生活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废物,如尿素、二氧化碳等。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推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

知欲。通过小明与小刚的叙述,让学生明确细胞中含有的物质。使学

生具有了独立查找资料解决问题的欲望)   

2、物质的构成  

活动三:  

演示1:蔗糖在水中溶解  

把一块由蔗糖压缩的方糖放进水里,不一会蔗糖在似乎在水中消失了,舀一勺水尝一下,水有了甜味。  

演示2:将一滴红墨水滴在盛有清水的透明玻璃杯内,红墨水慢慢扩散到清水中,最后清水变成浅红色。  

问题 :   

(1)将蔗糖放在水中,蔗糖不见了,它真的消失了吗?  

(2)将红墨水滴在清水中,清水为什么变成了浅红色?  

学生分组讨论,在小组内进行展示,最后达成共识。得出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设计意图:进一步通过实验加深我要学的欲望。并通过分析、猜测、推理,使学生认识到构成物质的微小粒子-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且分子之间有间隙。)  

2、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上面的资料1,尝试总结。  

有机物的分子比较大,一般含有碳;而无机物的分子比较小,一般不含碳。  

学习目标二: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教师利用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教师引导:夏天,为了防止晚上休息的时候被蚊子咬,而在床上设置蚊帐,这样蚊子不能进去,而人们需要的空气能够进去。那么,在细胞的结构中,那个结构相当蚊帐的作用,挡住有害的物质,而细胞需要的物质能够进入呢?  

学生通过讨论后回答:细胞膜将细胞内部与外部的环境分隔开,它可以挡住细胞外的有害物质进入细胞内,并将细胞内产生的废物排到细胞外。使得细胞拥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内部环境。  

(设计意图:通过类比,是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具体化。加深学生对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理解。)  

学习目标三:细胞质中的能量转换器  

1、光能转化成化学能  

活动四: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资料,指导学生分析,并尝试完成下面的问题  

资料1:能量的形式有多种。食物中的能量属于化学能,阳光的能量属于光能,物质燃烧时释放的能量是热能。  

资料2:当蜡烛燃烧时,蜡烛中的化学能转变成光能和热能。  

资料3:绿色植物的细胞中含有叶绿体,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能吸收光能。叶绿体能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问题:  

(1)、生物的生活中都需要能量,它们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哪里?  

(2)、绿色植物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是什么?  

学生分组分析、讨论,最后小组成员达成共识,并在班内展示。  

(1)、生物生活的能量主要来自它们摄取的食物。而有的食物来自动物,有的食物来自植物。其实,这些能量归根结底来自这些生物体的细胞。细胞中能量最终来自于太阳能。因为,绿色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吸收太阳光的光能,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它制造的有机物中。有些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可以作为动物的食物,一些小动物又可以被其他动物取食,能量通过食物链流到这种动物体内。所以,生物圈中的生物需要的能量都直接或间接来自太阳光的光能。  

(2)、叶绿体能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是植物细胞中的能量转化器。  

(通过知识陈述,并结合陈述的知识,提出问题,通过分组讨论、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  

2 、化学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  

活动五: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细胞中的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图示。  

(1)、线粒体存在于哪些细胞中?  

(2)、线粒体如何对能量进行转化?  

学生对照教材,分析图示,思考上面的问题,最后达成共识。  

(1)、无论植物细胞还是动物细胞,都含有线粒体。  

(2)、线粒体能将细胞中的有机物分解,在分解的过程中有机物需要与氧结合,经过复杂的过程,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将有机物的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教材,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综合利用教学资源能力以及概括分析和知识总结能力。)  

学生质疑1:  

如果将细胞比作汽车的话,线粒体、有机物分别相当于什么?(学生讨论后回答:如果将细胞比作汽车,则线粒体相当于发动机,有机物相当于燃料。)  

学生质疑2:  

小刚患重感冒,在医院住院期间,每天都要注射葡萄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学生讨论后回答:静脉注射葡萄糖可使病人的细胞及时获得葡萄糖,不必完全依赖消化系统。病人的细胞中的线粒体就可以将葡萄糖和氧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供给病人生命活动的需要。  

教师进一步强调: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能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生物细胞中的线粒体能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所以,叶绿体和线粒体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概念的理解和认识。)  

学习目标四:细胞核是控制中心  

1、遗传信息  

活动六:  

教师创设情境:当你想了解未来几天的天气状况时,可以收看天气预报;当你想外出旅游时,首先通过一定的媒体查看旅游的线路和旅游区各景点的介绍。  

通过收看天气预报可以获得有关天气的信息,通过媒体可以获得旅游线路和各景点的相关信息。生物体的发育过程中,也需要一定的信息进行指导,那么这种信息存在于哪里呢?  

学生通过教材和相关资料尝试回答:受精卵内有指导身体发育的全部信息,这些信息都是由父母传下来的,因而叫遗传信息。  

(设计意图:铺垫,类比,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分析、概括。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迁移能力。)  

2、细胞核是控制中心  

活动七: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小羊多莉的身世,并指导学生完成下面的问题。(教师手书融合过程)  

问题:  

1、与多莉的身世有关的绵羊有哪些?  

2、多莉与哪只绵羊最相似?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达成共识。1与多莉身世有关的绵羊油 3只,即A绵羊提供去核卵细胞,B绵羊提供乳腺细胞核,C绵羊孕育胚胎。2多莉虽然是C绵羊生出的,但是长相却一点都不像C羊,而是与B羊十分相像。说明细胞核控制生物的发育和遗传。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分析和对照,以及小组讨论和补充,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和小组协作学习的能力,并通过关系图理清知识脉络,明确细胞核控制生物的发育和遗传。)  

3、细胞核中有存储遗传信息的物质----DNA  

活动八:  

教师创设情境  

我们每天需要通过媒体获得信息,例如:通过读报可以了解最新的时政要闻,通过看天气预报可以了解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这些信息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呈现给人们。细胞中的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什么呢?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资料图片:螺旋DNA结构图片,细胞核中有一种叫做DNA的有机物,它的结构像一架螺旋形的梯子。DNA的分子很长,它可以分成许多个小片段,每一个片段具有特定的遗传信息。比如,有的片段决定人的血型,有的片段决定人的眼睛是单眼皮还是双眼皮,有的片段决定人的眼睛是黑色还是褐色,这些片段就是基因。  

问题:  

1、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细胞中的遗传信息主要存在于细胞核的什么结构上?(细胞核DNA上)  

2、 DNA的结构有怎样的特点?(像一架螺旋形的梯子)  

教师进一步强调:细胞中的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因为细胞核中有遗传信息的载体DNA。DNA的小片段是基因,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细胞中的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的DNA上)  

教师提问:通过这几节课的学习你是如何理解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这句话的含义的?(学生回顾这几节课的学习,尝试进行总结)  

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因为细胞膜能控制物质的进出。叶绿体能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并将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线粒体能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为细胞生活提供动力。细胞核能控制细胞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因为细胞核中有DNA,DNA上有遗传信息。所以,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  

教师进一步强调: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每一个细胞都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  

(设计意图:梳理知识,进一步使学生明确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这一概念,加深概念的生成。使学生对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课堂小结:  

活动九:  

教师:本节课你收获了哪些知识?  

学生分别谈收获。最后教师简单小结。  

(设计意图:梳理知识,巩固知识,锻炼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有些知识比较难理解,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只能通过一定的习题加以练习,巩固所学内容,以后再慢慢消化理解。

26、植物细胞评课稿

制作苦叶(黑藻)临时装片(了解)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1)细胞壁保护和支持

2)细胞膜保护并控制物质的进出

3)细胞核内含遗传物质,控制 细胞的生长、发育和遗传

4)细胞质新陈代谢的场所

5)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

6)液泡 内含有细胞液

七、练习题

(一)判断

1、要想观察血液中的红细胞,可以讲实验材料制成切片进行观察。( x )

2、制作的临时装片时,实验材料越大越有利于观察到细胞。(x )

3、绿色植物的每个细胞都含有线粒体和叶绿体。(x )

4、用钢笔画细胞结构简图时,要注意用粗线表示途中的教案的地方。(x )

(二)怎样区别显微镜视野中的细胞和气泡?

一般来说,气泡在显微镜视野中呈现为具有较黑、较宽边缘的图像,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里面往往是一片空白,用镊子尖轻轻压一下,气泡就会变形或移动。

(三)制作临时装片时,染色会对细胞产生什么影响?在什么情况下应该使用不经过染色的临时装片?

染色可以使细胞的结构显示得更清楚。但是对活细胞的生物活性会有很大影响,有时甚至是致死的。因此,在观察活的细胞及其生物活性时,应该使用不经染色的临时装片。

(四)挤压水果可以得到果汁,这些汁液主要来自细胞结构的哪一部分?

主要来自液泡中的细胞液

(五)显微镜视野中出现了一个污点。你有什么办法判断这个污点是在物镜上还是在目镜上?

边观察边移动玻片,如果脏东西也跟着移动,则脏东西在玻片上;

边观察边移动目镜,如果脏东西也跟着转动,则脏东西在目镜上;

如果以上都试了,脏东西未跟着转动,则脏东西在物镜上。

(六)为了使临时装片内不产生气泡或少产生气泡,盖盖玻片时应该( d )

A、把盖玻片平放在载玻片上

B、事先多滴几滴清水

C、让盖玻片的一边接触载玻片的水滴,重重地压

D、让盖玻片的一边接触载玻片的水滴,轻轻地平放

(七)7、植物细胞中,具有支持和保护细胞作用的结构是( a )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质 D细胞核

(八)用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的表皮细胞和番茄果肉细胞,在视野中,前者( b )

A.排列紧密、卵圆形

B.排列紧密、长方形

C.排列疏松、卵圆形

D.排列疏松、长方形

27、多变的天气评课稿

七年级语文上册多变的天气听课稿,分享多变的天气听课感受和记录

多变的天气评课稿第一篇:

《多变的天气》教案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学要求1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内容点析1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教材没有直接给出天气的概念,而是联系实际分两步解释天气。第一步,说明怎样描述天气。第二步,解释天气多变的特点:同一时刻,不同地方天气不同;同一地方,不同时刻天气有变化。从感性材料入手,联系实际生产、生活,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认识有关概念的内涵和基本原理,并在学习过程中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技能和能力,这是贯穿本章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2图31举例性地介绍天气的三种状况:A图侧重于晴;B图侧重于风;图第三章天气与气候天气与气候第三章侧重于冷。

图中设计同学对天气的谈论,以使学生学会怎样描述天气。3天气及其影响的活动部分,围绕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这一主题设计。第1题提供资料,并要求学生参照已有资料再补充至少一个资料。第2题让学生分析已有资料。第3题要求对活动作小结。4天气预报是每个人每天都要关心的问题。人们可以通过多种媒体(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获得天气预报,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电视天气预报,因此,教材也将收看电视天气预报作为重点。为体现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教材从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引入。图33展示了天气预报制作过程的主要环节。它向学生说明天气预报是由许多人、许多单位共同参与的结果,并运用了许多先进设备,从而使学生在感性认识天气预报制作过程的同时,受到科学精神的教育。图中所展示的具体内容不要求学生掌握。6图34除展示了报纸上刊登的天气预报外,还就天气预报中常提到的阴晴、降水概率、风向、风力、温度等天气要素加以解释,以排除学生阅读天气预报时可能遇到的障碍。风力由弱至强分为0~12级(共13级)(见后面的参考资料)。

风向风力符号解释:电视天气预报图中一般用带尾羽的箭矢来表示风向风力,箭矢所指方向为风的去向;尾羽的数目和形状表示风力,如3根尾羽表示6级风,4根尾羽表示7级风,尾羽呈三角旗状,则表示风力为8级或8级以上。温度的两个值依次是日最高温度(3℃)和日最低温度(-8℃)。7阅读材料中提到的克里米亚战争,又称东方战争。战争的一方是英、法、土耳其等国,另一方是俄罗斯。该战争持续多年,最后以俄罗斯的失败而告终。8教材将了解电视天气预报设计成活动,并按电视天气预报过程分三个步骤:认识卫星云图、熟悉天气符号、看懂城市天气预报图。活动的总体设计思想是使学生通过活动能够看懂电视天气预报。9教材将从互联网上查阅天气预报设计成活动,目的是使学生学习使用现代手段,也使学生多了解一种获取天气预报的途径。该活动不要求所有学生完成。10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除关心每天的天气状况外,对空气质量状况也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国也要求重点城市播报每天的空气质量状况及空气质量状况预报。教材随机选择了某日(XX年1月9日)我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并绘制成图39,使学生在读图过程中,了解空气质量日报的有关知识,从而能大致看懂电视中的空气质量日报。

空气污染指数是评价一个地区环境质量状况的一种方式,是将空气质量的监测数据,按照一定方法处理后,变成大家熟悉的0~00的数字。数字越大,说明污染越严重,空气质量状况就越差。空气的质量级别、污染指数和质量状况之间的关系见下表。空气质量级别空气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状况Ⅰ1~0优Ⅱ1~100良Ⅲ1101~10轻微污染Ⅲ211~200轻度污染Ⅳ1201~20中度轻污染Ⅳ221~300中度污染Ⅴgt;300重度污染11空气污染物的是多方面的,从加强环境教育角度考虑,教材主要举例性地让学生了解人为原因形成的空气污染物。把这部分内容安排成活动,就是希望通过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了解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及应采取的措施,从而对于空气质量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教学建议【天气及其影响】1这一部分的教学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其一,先通过阅读图31理解天气,然后通过活动理解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其二,先通过活动理解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然后通过阅读图31理解天气。2天气的教学主要应抓住怎样描述天气和天气的特点,不要求了解严格的天气概念。正确描述天气,既能加深对天气概念的理解,又是一项基本技能。在阅读图31时,要把视野放开,引导学生从更多的方面认识天气。第一,图中只表现了晴、风、冷三种状况,相应地要补充阴、雨(可扩大到雪、雹等降水形式)、热三种状况。

第二,在阴晴、风雨、冷热之外,还应补充其他天气状况,如雾、扬尘等。第三,可及时让学生描述上时教室外的天气状况。天气特点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举例说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短时间,可从某一时刻、一天、几天等不同的时间尺度举例说明。某一时刻如现在正在下雨,一天如今天很闷热,几天如这几天阴雨连绵。第二是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不同,如东边日出西边雨、十里不同天等。第三是同一地方不同时刻的天气有变化,如夏天暴雨前后的天气变化、冬天寒潮前后的天气变化等。3活动中材料A说明了天气与交通的关系,材料B说明了天气与生活的关系,材料说明了天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材料D说明了天气与军事的关系。其他方面可让学生补充,如天气与工业生产、工程建设、商业活动、旅游活动、休闲娱乐等的关系。学生补充资料(图32E),可在前一节后安排,由学生在外搜集。活动最后要求学生写篇小短文,可在堂上写,也可在后写;应引导学生围绕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这一主题,综合写也可,就某一方面展开写也可。【明天的天气怎么样】1在各种媒体的天气预报中,以电视天气预报最引人注意,并且,了解电视天气预报也是本部分教学的重点,因此,明天的天气怎么样?的教学,建议按下面的顺序进行:电视天气预报(活动1~3题)──其他媒体的天气预报(图34和活动第4题)──归纳天气预报的作用和主要内容──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图33)。

2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一般先出现卫星云图,因此活动先从认识卫星云图开始。教学由此开始,也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动第1题主要通过引导学生读图3完成。因为学生还没有具体的区域知识,读此图过程中,只要求学生能按图示解释,分清陆地和海洋,并在图上指出哪些地方可能是晴天、阴天或雨天:无云的地方可能是晴天;有亮白色云的地方可能有雨;有灰白色云的地方可能是阴天。活动的第2题是为第3题做准备,在让学生熟悉常用的天气符号后,介绍了用天气符号表示天气变化的方法。题中天气符号所表示的天气变化情况依次是:晴转阴;小雨转中雨。活动第3题通过模拟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的形式,使学生熟悉天气符号,看懂城市天气预报图。教学时可把图中所示的13个城市分成6组,每组分别找1~2位学生播报。每组播报后,再找1~2位学生(未参加播报的)评判。3在了解了电视天气预报后,可引导学生思考:还可以从哪些渠道获得天气预报?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读图34了解报纸上的天气预报;看活动第4题了解从互联网上可获得天气预报和气象知识。活动第4题可作为选学内容,由学生外选做。

4引导学生综合报纸和电视天气预报内容,归纳出一般情况下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内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的情况。然后,再结合图34中箭头拉出的框解,使学生了解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等概念。在熟悉了天气预报内容和有关知识后,学生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思考为什么要进行天气预报?(天气预报可让人们及早做好准备,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气,避免和预防不利天气的危害。)最后,让学生读图33概括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观测接收数据处理资料、制图分析判断做出预报。对图中涉及的设备和具体技术性问题,不必细究。在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中,需要制作和分析天气图。由此,引导学生看阅读材料,使学生对天气图的起源和作用有所了解。【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1图39的教学,主要是使学生根据污染指数判断各城市的空气质量状况,进而比较各城市空气质量的优劣(这一日)。

如有可能,老师可摘录前一天中央电视台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日报中一些城市的空气污染指数,让学生判断其空气质量状况。对于有关概念,如空气质量、空气污染指数、首要污染物等,不要求学生掌握;对于各城市空气质量差别的原因,也不必细究。2活动部分涉及农业生产、交通、生活、居住等四方面与空气质量的关系,要求学生就其中一个方面谈自己的看法。四个问题都是开放式的,可引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学时切忌以某一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而应注意保护每个学生探讨问题的积极性;同时,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产生污染物污染空气,使空气质量下降,反过来又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为此,人类应该控制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以创造美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多变的天气评课稿第二篇:

《多变的天气》教案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要求1.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内容点析1.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教材没有直接给出天气的概念,而是联系实际分两步解释天气。第一步,说明 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  

要求  

1.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内容点析  

1. 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教材没有直接给出天气的概念,而是联系实际分两步解释天气。第一步,说明怎样描述天气。第二步,解释天气多变的特点:同一时刻,不同地方天气不同;同一地方,不同时刻天气有变化。  

从感性材料入手,联系实际生产、生活,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认识有关概念的内涵和基本原理,并在学习过程中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技能和能力,这是贯穿本章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2. 图举例性地介绍天气的三种状况:A图侧重于晴;B图侧重于风;C图第三章天气与气候天气与气候第三章侧重于冷。图中设计同学对天气的谈论,以使学生学会怎样描述天气。  

3. 天气及其影响的活动部分,围绕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这一主题设计。第1题提供资料,并要求学生参照已有资料再补充至少一个资料。第2题让学生分析已有资料。第3题要求对活动作小结。  

4. 天气预报是每个人每天都要关心的问题。人们可以通过多种媒体(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获得天气预报,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电视天气预报,因此,教材也将收看电视天气预报作为重点。  

5. 为体现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教材从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引入。图展示了天气预报制作过程的主要环节。它向学生说明天气预报是由许多人、许多单位共同参与的结果,并运用了许多先进设备,从而使学生在感性认识天气预报制作过程的同时,受到科学精神的教育。图中所展示的具体内容不要求学生掌握。  

6. 图除展示了报纸上刊登的天气预报外,还就天气预报中常提到的阴晴、降水概率、风向、风力、温度等天气要素加以解释,以排除学生阅读天气预报时可能遇到的障碍。  

风力由弱至强分为0~12级(共13级)(见后面的参考资料)。  

风向风力符号解释:电视天气预报图中一般用带尾羽的箭矢来表示风向风力,箭矢所指方向为风的去向;尾羽的数目和形状表示风力,如3根尾羽表示6级风,4根尾羽表示7级风,尾羽呈三角旗状,则表示风力为8级或8级以上。  

温度的两个值依次是日最高温度(3 ℃)和日最低温度(-8 ℃)。  

7. 阅读材料中提到的克里米亚战争,又称东方战争。战争的一方是英、法、土耳其等国,另一方是俄罗斯。该战争持续多年,最后以俄罗斯的失败而告终。  

8. 教材将了解电视天气预报设计成活动,并按电视天气预报过程分三个步骤:认识卫星云图、熟悉天气符号、看懂城市天气预报图。活动的总体设计思想是使学生通过活动能够看懂电视天气预报。  

9. 教材将从互联网上查阅天气预报设计成活动,目的是使学生学习使用现代手段,也使学生多了解一种获取天气预报的途径。该活动不要求所有学生完成。  

10.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除关心每天的天气状况外,对空气质量状况也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国也要求重点城市播报每天的空气质量状况及空气质量状况预报。教材随机选择了某日(2001年1月9日)我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并绘制成图,使学生在读图过程中,了解空气质量日报的有关知识,从而能大致看懂电视中的空气质量日报。  

空气污染指数是评价一个地区环境质量状况的一种方式,是将空气质量的监测数据,按照一定方法处理后,变成大家熟悉的0~500的数字。数字越大,说明污染越严重,空气质量状况就越差。  

空气的质量级别、污染指数和质量状况之间的关系见下表。  

空气质量级别  

空气污染指数  

空气质量状况  

Ⅰ  

1~50  

优  

Ⅱ  

51~100  

良  

Ⅲ1  

101~150  

轻微污染  

Ⅲ2  

151~200  

轻度污染  

Ⅳ1  

201~250  

中度轻污染  

Ⅳ2  

251~300  

中度污染  

Ⅴ  

300  

重度污染  

11. 空气污染物的来源是多方面的,从加强环境教育角度考虑,教材主要举例性地让学生了解人为原因形成的空气污染物。把这部分内容安排成活动,就是希望通过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了解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及应采取的措施,从而对于空气质量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  

建议  

【天气及其影响】  

1. 这一部分的教学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其一,先通过阅读图理解天气,然后通过活动理解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其二,先通过活动理解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然后通过阅读图理解天气。  

2.天气的教学主要应抓住怎样描述天气和天气的特点,不要求了解严格的天气概念。  

正确描述天气,既能加深对天气概念的理解,又是一项基本技能。在阅读图时,要把视野放开,引导学生从更多的方面认识天气。第一,图中只表现了晴、风、冷三种状况,相应地要补充阴、雨(可扩大到雪、雹等降水形式)、热三种状况。第二,在阴晴、风雨、冷热之外,还应补充其他天气状况,如雾、扬尘等。第三,可及时让学生描述上课时教室外的天气状况。  

天气特点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举例说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短时间,可从某一时刻、一天、几天等不同的时间尺度举例说明。某一时刻如现在正在下雨,一天如今天很闷热,几天如这几天阴雨连绵。第二是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不同,如东边日出西边雨、十里不同天等。第三是同一地方不同时刻的天气有变化,如夏天暴雨前后的天气变化、冬天寒潮前后的天气变化等。  

3.活动中材料A说明了天气与交通的关系,材料B说明了天气与生活的关系,材料C说明了天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材料D说明了天气与军事的关系。其他方面可让学生补充,如天气与工业生产、工程建设、商业活动、旅游活动、休闲娱乐等的关系。  

学生补充资料(图),可在前一节课后安排,由学生在课外搜集。  

活动最后要求学生写篇小短文,可在课堂上写,也可在课后写;应引导学生围绕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这一主题,综合写也可,就某一方面展开写也可。  

【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1.在各种媒体的天气预报中,以电视天气预报最引人注意,并且,了解电视天气预报也是本部分教学的重点,因此,明天的天气怎么样?的教学,建议按下面的顺序进行:电视天气预报(活动1~3题)──其他媒体的天气预报(图和活动第4题)──归纳天气预报的作用和主要内容──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图)。  

2.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一般先出现卫星云图,因此活动先从认识卫星云图开始。教学由此开始,也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动第1题主要通过引导学生读图完成。因为学生还没有具体的区域知识,读此图过程中,只要求学生能按图示解释,分清陆地和海洋,并在图上指出哪些地方可能是晴天、阴天或雨天:无云的地方可能是晴天;有亮白色云的地方可能有雨;有灰白色云的地方可能是阴天。  

活动的第2题是为第3题做准备,在让学生熟悉常用的天气符号后,介绍了用天气符号表示天气变化的方法。题中天气符号所表示的天气变化情况依次是:晴转阴;小雨转中雨。  

活动第3题通过模拟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的形式,使学生熟悉天气符号,看懂城市天气预报图。教学时可把图中所示的13个城市分成6组,每组分别找1~2位学生播报。每组播报后,再找1~2位学生(未参加播报的)评判。  

3.在了解了电视天气预报后,可引导学生思考:还可以从哪些渠道获得天气预报?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读图了解报纸上的天气预报;看活动第4题了解从互联网上可获得天气预报和气象知识。活动第4题可作为选学内容,由学生课外选做。  

4.引导学生综合报纸和电视天气预报内容,归纳出一般情况下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内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的情况。然后,再结合图中箭头拉出的框解,使学生了解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等概念。在熟悉了天气预报内容和有关知识后,学生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思考为什么要进行天气预报?(天气预报可让人们及早做好准备,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气,避免和预防不利天气的危害。)  

5.最后,让学生读图概括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观测接收数据处理资料、制图分析判断做出预报。对图中涉及的设备和具体技术性问题,不必细究。  

在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中,需要制作和分析天气图。由此,引导学生看阅读材料,使学生对天气图的起源和作用有所了解。  

【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1.图的教学,主要是使学生根据污染指数判断各城市的空气质量状况,进而比较各城市空气质量的优劣(这一日)。如有可能,老师可摘录前一天中央电视台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日报中一些城市的空气污染指数,让学生判断其空气质量状况。对于有关概念,如空气质量、空气污染指数、首要污染物等,不要求学生掌握;对于各城市空气质量差别的原因,也不必细究。  

2.活动部分涉及农业生产、交通、生活、居住等四方面与空气质量的关系,要求学生就其中一个方面谈自己的看法。四个问题都是开放式的,可引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学时切忌以某一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而应注意保护每个学生探讨问题的积极性;同时,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产生污染物污染空气,使空气质量下降,反过来又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为此,人类应该控制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以创造美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28、海陆的变迁评课稿

利用兴趣话题引入,激发兴趣,引起求知欲。 1分钟

师 生 活 动 设 计 依 据 1分钟

1、运用有关资料说明亚非大陆之间的红海会逐渐成为新的大洋的道理。

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解释实际问题,使知识得到实际运用。

总结本课知识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一、 沧海桑田

1、海陆变强市不断进行着的

2、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变化都会导致海陆变迁

3、人类活动也对海陆变化起到影响

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

三、板块的运动

1、地球表层有板块构成,可以划分为六大板块

2、板块不断运动

3、板块内部地壳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

4、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

布置作业

完成相关配练、填充图册

课后反思

海陆的变迁评课稿第二篇: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观察活动,探究发现并归纳总结出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是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通过实验演示,探究发现板块运动的方式和产生的地形,探究发现地震、火山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列举海陆变迁的证据,树立海陆不断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通过地震、火山相关内容的学习,培养防灾减灾的观点和自我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2.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1.了解海陆变迁的地理事实并能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会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世界海陆地形的成因。

三、教学方法

1.教法;创设情景法、实验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2.学法:情景感受法、实验体会法、绘画法、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美丽的星球上,不论是多姿多彩的陆地,还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你听说过台湾与大陆有过亲密接触、台湾海峡曾经是陆地的地理事实吗?日前,与台湾隔海相望的福建省东山县博物馆考古人员,从水下考古地挖掘到了100多件与台湾有关的哺乳类动物化石。近些年来,台湾渔民先后在台湾海峡捕捞作业时拖网拖上来的有3000多件陆生哺乳动物化石,这些哺乳动物化石有剑齿象、亚洲象、古菱齿象、熊、中国犀、马、猪、四不象鹿、斑鹿、山羊等。至此,近年来在台湾海峡已通过海底考古挖掘、收集了哺乳类动物化石达3100多件。台湾海峡曾经是陆地的地理事实,就说明了地球自形成以来,海陆变迁就一直在不断的发生,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新课教学:

一、沧海桑田(实例展示,动画演示,实验探究)

(一)展示图片

(二)提出问题

谁能解释这些现象?你能推断出什么变化?(让学生小组讨论解决问题)通过讨论得出结论海陆是不断变迁的。

那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课件动画演示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探索:喜马拉雅山脉为什么由海变成陆地?而东部陆地为什么会变成了海洋?

(三)模拟实验

通过模拟实验,学生探讨并总结出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是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展示荷兰的围海造田图片,学生思考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海陆变迁,然后通过模拟实验二进行验证。

让学生再举几个人类活动的例子。

以上是地表形态的缓慢变化,那么地表形态的剧烈变化有哪些呢?学生猜测,教师适时展示课件:火山和地震。

承转:海洋变为陆地,陆地变为海洋,海陆是不断变迁的,七大洲四大洋是否是固定不变的?二十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问题导引,动画展示,寻找证据)

(一)走南闯北,问题导引南极洲大陆地处极地,被称为冰雪大陆,但科学家在南极厚厚的冰层下面发现很多种矿产资源,其中最丰富的是铁和煤。对于南极洲上发现大量煤的事实,你想到了什么?

(二)动画展示,体验假说

教师简介从地图上得到的启示──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及其内容。你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教师展示Flash动画穿越时空:现在的海陆分布是这样的,2亿年前的大陆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一起跟随时光倒流,追溯到两亿年前的地球吧。

(三)观察预测,寻觅证据学生先预测,然后分组寻找证据证实大陆是否会漂移。动手把南美洲大陆和非洲大陆从地图上剪下来,看看是否能拼合成一个整体,小组代表用剪好的南美洲和非洲地图,演示并分析,教师点评指导。

三、板块的运动(大胆预测,探寻证据,分析验证)

(一)猜一猜: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

小组长负责分工安排,并协调探究过程:每个小组选出一名记录员。搜集资料的组员适时向大家展示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大陆漂移说的资料,然后大家交流发言,记录员记录主要的发言,组长整理答案,达成一致,得出相关结论。

(二)板块运动会形成哪些地形呢?火山、地震是如何发生的呢?

实验演示:既然板块能运动,那一定是受到了力的作用,那么力的方向有几种呢?

学生用书本作为实验材料,演示板块运动以及所受力的方向。

深入探究:当板块发生碰撞时会导致什么结果?

大胆预测:当板块发生碰撞时会形成山脉。

探寻证据:在板块碰撞处填写主要山脉的名称。

分析验证:用书本演示板块运动和山系的形成,并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如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落基山、安第斯山和东亚岛屿的形成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得出结论:当板块发生碰撞时会形成山脉。

过渡:两个板块在碰撞过程中,除了形成山脉,预测一下还会发生什么情况?

大胆预测:在板块碰撞挤压处地壳会震动,可能会引发地震、火山。

探寻证据:通过观察下图寻找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地区,认识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证实预测。(教师出示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学生观察世界上多火山、地震的位置)

得出结论: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课外拓展

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下列问题。

1.热点聚焦:阅读下列的图文资料,小组成员合作,探究发现四川雅安地震的成因。雅安与汶川同处龙门山断裂带,在科学家看来,从汶川到雅安,龙门山地震带上的城市接连被摧毁,绝非偶然。中国地质调查局研究员、知名地质专家栾锡武表示,青藏和成都两个板块活跃的地区不仅是龙门山断裂带这300千米,从甘肃陇南到云南昆明,沿线十几个城市都位于两个板块之间的活跃带上。青藏板块与成都板块之间的角力从汶川地震后从未停止。

2013年4月20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董树文分析雅安地震成因时说,汶川地震,在龙门山断裂带北面破开了一个100多千米的口子,释放了能量,但南边没有释放出来。而这次正是龙门山的南边发生地震,是汶川地震未释放能量的一次爆发。

虽然雅安地震只是汶川地震破坏强度的十分之一。但可怕的是,过一段时间,两个板块之间的能量会再这样积聚,周而复始,产生新的能量和新的地震。

2.视野拓展:小组成员合作,从前面学过的板块位置图进一步探究世界地震的主要分布,比如说为什么日本、印尼多火山地震,而同为岛国的英国却很少发生地震?

3.防震图解:小组成员合作,探究防震措施,了解地震后应如何学会自我保护?

第四环节:

1.走进身边的地理:请充分利用已学知识和网络资源查找以下问题的相关资料,并以此为主题写一篇地理日记。

(1)地震前常出现哪些异常现象?

(2)你家乡的城市有专用地震应急避险场所吗?

2.观察下图,想一想,当地震发生时,哪些自我保护的应急措施是正确的?

五、板书设计

29、地形图的判读评课稿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形图的判读听课稿,分享地形图的判读听课感受和记录

地形图的判读评课稿第一篇: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运用地图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会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

3.会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等高线地形图找出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

2 .能够运用地形图上分辨出五种主要地形类型

4.运用地形剖面图,判读地势高低起伏、坡度陡缓并能绘制简单的地形剖面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

教学重点

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学难点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复习地图的三个基本要素:

1.比例尺:①会运用比例尺,通过测量图上距离,换算出实际距离;②会比较比例尺的大小。

2.方向:(在地图上有三种表示方法)①指向标(课件展示);②

经纬网;③按惯例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定方向。

3.图例

经纬网;③按惯例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定方向。

3.图例

激趣导入

国庆黄金周将要来临,某班的一位同学准备随家人去郊外的一些地方自助游(注意:途中要爬山)。你觉得他们应该随身携带的物品有什么?(地图)

还记得我们做过的题目野外旅行一般用什么地图?(地形图)很好,人们最常用的两种地形图是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图。那这两种地图怎么阅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怎么去阅读地形图。

这就是本节课要重点讨论的地形图的判读(板书)

预习定标

情景创设国庆黄金周将要来临,某班的一位同学准备随家人去郊外的一些地方自助游(注意:途中要爬山)。因为要爬山,所以出发前搜集了一幅南京地形图。这下他们犯难了,地形图怎么读呢?

下达任务教师告诉学生:判读地形图其实并不困难,只要像关云长一样过五关斩六将就可以学会地形图的判读了。哪五关呢?

合作达标

第一关:会读地图上的高度

设疑:小甲和小丁各自站在自己所在位置测得甲山和丁山的高度都是1000米,可是图上显示甲山确实比丁山高,这是为什么?

电脑出示动画:表示高度的方法有哪些?

学生阅读书本P24,帮我找出相对高度和海拔的定义。

归纳小结: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注意:地图上出现的高度一般情况下的都是海拔。

闯关题(一):

甲山的海拔为 米,丁山的海拔为 米,

甲山相对丁山的相对高度为 米。

AB两地的相对高度是 米。

AC两地的相对高度是 米

承转:人们是怎样把立体的高低起伏的地形绘制到平面地图上的呢?

第二关:绘制等高线

学生自学:读课文并观察课本上的等高线示意图,体会等高线是怎么绘制的?

动画:P16图1.28等高线图的绘制过程(学生认真观察,形象感知)

学生交流感悟心得(教师可以用切土豆演示)

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即为等高距。

注意:同一幅地图中等高距相同。

同一条等高线上所有点的高度相同。

高度不同的两条等高线 (会,不会)交叉。

如果绘的是等深线,图中由内向外高度 。

闯关题(二):(见上右图)

那么地形坡与等高线有什么关系呢?

第三关: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一) 坡度陡缓

设疑:有一老一少要爬山(出示图片),请你为二人安排一下各自的登山路线,并说说原因。

提问:你能把你的原因用这座山的等高线图加以解释吗?(出示等高线图,学生解释,教师引导归纳)

闯关题(三):(电脑出示)

(二)山体不同部位的地形形态

第四关:判读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形态

读图感悟: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本P16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示意图:

(1)认识山体素描图上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形态。

(2)辨别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等高线形状及其特点。

教师精讲点拨:用电脑出示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相关图进行分析对比。

演示:用拳头演示

第五关:分层设色地形图

设疑:用电脑出示分层设色地形图,提问:怎么读呢?

学生活动:先让学生读课本P27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素描图,辨认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五种地形并区分它们的特征。然后再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对比高度表从颜色上区分五种基本地形。(教师点拨)

师生互动:归纳总结。

闯关题(五):找找图中的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和平原。

互动展示

闯关题(四):

(1)写出右图中字母代表的地形类型名称:

A C

D E

F

(2)读左下图,找出图中的山顶、鞍部、山谷和山脊。

(到屏幕前指出来)

交流反馈

见课堂作业。

课堂小结:这一节课,我们过五关斩六将学会了地形图的判读,在学习和生活中为了大家更好的运用地形图,我给大家了总结了一段歌谣:

地形图的判读

地形图,不难读,看好颜色和标注;

向低突出是山脊,向高突出是山谷;

分布密集是陡坡,缓坡分布较稀疏;

高原平原都平坦,高低要

结束语:我已经基本弄懂了等高线地形图,要出发去爬山了。

课余大家可以搜集几幅地形图来读读试试,还可以利用课本上的方法做一个等高线模型或者沙盘。有很多知识等着你们去学习呢,大家努力啊~

地形图的判读评课稿第二篇: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等高线绘法示意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使学生明确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等高线概念;了解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构成和特点。  

2、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中的等高线间高程,疏密程度,不同形态的判读、分析,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形图的能力.初步学会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  

3、情感目标:  

  通过运用课件展示、地形模型,小组之间的讨论,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图的空间概念。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使学生懂得学习地理知识必须有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学会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种地形。  

2、了解等高线概念,明确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在等高线图上识别主要地形类型  

2、学会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部位等高线的分布状态。  

【学法指导】  

1、教学方法:实践探究法、直观演示、讲解、讨论以及练习法。  

2、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观察法。  

【教具准备】课件、等高线地形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课件展示: 几种地形类型的图片)  

导言: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土地上,珍藏着无数美丽而神奇的天然艺术作品。有广阔无垠的平原,有俊秀挺拔的高山,有高低起伏的丘陵,也有风吹草低现牛羊的高原,这是物产丰富的盆地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画面,有高山、有低地。然而能够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的地图,却是平面的。她是怎样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呢?大家想不想知道?  

【设计意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就能引发动力。 七年级学生对学习地理有一定的兴趣,热情高,思维活跃,在这里用地理学科特有的魅力设疑导思吸引着他们。  

板书:地形图的判读  

二、指导学习,探究创新:  

学生自读课本,结合第31页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学案第1题:什么是海拔?什么是相对高度?   

学以致用:  

请教同学们一个问题:据测量,世界最高峰喜马拉雅山上的珠穆朗玛峰高度 8844.13米 ,而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民却说珠穆朗玛峰高度为4000多米?同一个珠穆朗玛峰为什么会出现两个高度值? 珠穆朗玛峰高 8844.13米 指的是什么高度? (海拔高度)。而青藏高原上的藏民说的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4000多米则指的是什么高度?(相对高度)  

【设计意图】  

首先让学生通过课本文字自学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两种高度的定义。教师提示学生注意看学法提示相近的概念,要从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来进行比较,这样记忆得才牢固。使学生明确由于起点不同,有海拔和相对高度两种高度值。然后延伸与实际相联系,感受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珠穆朗玛峰的两个高度值,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纵向思维的能力。

(活动)陆地表面主要有山地、丘陵、高原、平原和盆地等五种基本地形类型,课件展示图片,并引导学生完成相关表格。

【设计意图】同学们通过欣赏图片,分小组讨论完成表格,既能让学生以轻松完成任务,又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知道取长补短的重要性,相信集体的力量大。 

(过渡)电影《红河谷》里的片断:红河谷里的藏族人抓到了两个前来勘探地形的英国人,从他们身上搜出来一幅图,两个英国人撒谎说他们是捉蝴蝶的,藏族人真的相信他们画的是一只只的蝴蝶。后来就是这几张蝴蝶图带来了英国的军队。这幅图到底是什么呢?(学生读课本找出等高线地形图)。  

(一)等高线地形图(板书):  

1、什么又是等高线呢?学生自读课本完成学案第2题,什么是等高线?  

【设计意图】  

在这里又提升到理论层次等高线就是指在地图上把海拔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线。如等深线、等温线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深刻的理解等高线的含义,而且为今后学习等深线、等温线、等降水量线打下基础。  

师问:学生那么等高线地形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呢?  

2、(课件演示:等高线示意图的制作) 学生通过观看等高线地形图的制作过程,小组共同探讨学案第3题,等高线有哪些基本特征?  

该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尤其是第四个特点等高线的疏密状况与地面坡度的陡缓有什么关系?在这里我利用了自制的等高线模型,并举例:爬山比赛,请你选择路线并说明理由。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3、在山地,各部位都有各自的名称。请同学们对照大屏幕上出示的各部位局部图,小组合作试着在模型准确指出山地的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部位。  

                                                  4、等高线地形图上,山地不同部位如何区分?  

运用地形模型与课本中的图文相结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逐个了解山地各部位的名称及分析各部位等高线的表示形态特点,完成学案第4题。学生快速巩固记忆之后,到黑板抢答自己最熟悉的部位名称。(利用支你一招提醒学生要观察不同部位等高线的海拔变化规律及其弯曲方向与高度变化的关系来辩认属于哪个部位。)  

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利用新闻直通车潭獐峡大峡谷洪水事件让学生思考  

①请你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解释一下本次事故的原因 。  

②如果你是潭獐峡景区的导游,你会对游客们提出哪些警示: 。  

进而又提出开放性问题:请看等高线模型图你还能发现哪些生活常识?   

【设计意图】  

等高线地形图是地形图的基础。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非常枯燥抽象,因此,利用自制感观教具,依赖学生最直观的自身体验,使学生主动接受知识,并构建知识体系。实践探究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实用教法:即运用等高线地形模型,结合课件演示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和判读方法。对于山地不同部位名称,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去观察、分析,激发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培养其观察能力。  

哪里容易形成河流?在山区下大雨时能不能往山谷部位跑?使学生学会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感知体会,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  

(过渡)同学们,请看课件同一地区的两种不同的地形图。在绘有等高线地形图上,按不同的高度或深度,着上不同的颜色,能够使得地表形态和海底起伏状况清晰可见,这是什么地形图呢?它是用什么来反映地势高低的?请大家看课本第35页图 。(生答:分层设色地形图,颜色)  

(二)分层设色地形图(板书)  

课件展示某地的分层设色地形图  

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能够一目了然的看出我们最常见的五种地形类型。这五类地形判读时一般借助颜色进行,比如蓝色的代表海洋,绿色的代表平原,黄色代表山地、高原、丘陵;白色表示雪线以上。  

根据该地区的地形素描图与分层设色地形图,完成学案第5题。分析一下各种地形类型的地表特征。师用坐标折线图让学生辨别分别表示哪种地形类型。  

【设计意图】  

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观察分层设色地形图与等高线地形图有什么不同?分层设色地形图是根据颜色来判断高度的,每一种颜色的海拔都是指一个区间。然后用地形素描图与分层设色地形图相结合,感知几种地形类型的地表起伏景观,让概念有了素材依据。小组活动的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最后用坐标折线图让学生对比辨别平原与高原、丘陵与山地地形类型的区别。同时又为下一步学习地形剖面图自然过渡。  

(过渡)同学们,前面我们学到的两种地形图都属于从上空观察到的俯视图。如果想要像这幅坐标折线图这样更直观的了解地表沿某一方向上的地形起伏状况,我们需要借助于什么地图呢?请同学们看课本第35页。  

(三)地形剖面图(板书):  

先请同学们自己看书,看看地形剖面图是怎么制作出来的?  

(课件展示制作过程)  

同学们,如果你们有兴趣的话,课后可以自己试着制作一下。  

【设计意图】  

用实体模型形象直观的教具,表达难以理解的概念。  

三、知识小结:  

师:我们这节课主要了解三种基本的地形图,每种地形图都有着不同的判读方法,比如:等高线地形图我们要借助等高线上标注的海拔高度及其排列特点来判断,这类地形图这种地图一般用于小范围的军事、勘探、野外实习等。分层设色地形图则可以根据颜色的不同一目了然的辨认是哪种地形。而要直观的看出某地在某一方向上的地表起伏状况,则用地形剖面图最好,可以说这三种地图一个比一个更加形象直观。  

学生依照学案熟练巩固所学知识。  

熟读本节课的知识小结:  

地形图的判读  

地形图,不难读,看好颜色和标注;  

向低突出是山脊,向高突出是山谷;  

分布密集是陡坡,缓坡分布较稀疏;  

高原平原都平坦,高低要靠颜色辨;  

坡度陡缓和高低,山地丘陵来辨析;  

沿着剖线作剖面,高低陡缓特直观。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归纳与总结能力,及时梳理本节知识结构,不断反思自我,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四、内化知识,拓展延伸  

1、时下流行的蹦极运动在( )部位进行。A、山脊 B、山谷 C、鞍部 D、陡崖  

2、下列关于等高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山脊处,等高线向高处凸出 B、在山谷处,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C、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地面坡度小 D、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地面坡度小  

3、能力大挑战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王红的村子东西都是山谷,南北都是山顶;刘明的村子在河流沿岸且海拔最低;赵建的  

村子与刘明村的相对高度大约是300多米。  

假如他们的朋友来访,你能帮他引路吗?  

王红 张村,地处 部位  

刘明 李村,地处 部位  

赵建 王村,地处 部位  

五、课堂小结:  

畅谈收获与不足         

【设计意图】  

练习不是对所学知识的简单机械回顾,而是设计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习题,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空间思维想象力,提高学习能力。  

五、课堂小结:  

1、学生自由发言七嘴八舌话收获。  

2、老师课堂总结 :我们这节课学习了地形图的判读,其中的奥妙还有很多,我们唯有努力学习,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将来为社会、为人类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设计意图】  

并及时渗透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爱国热情,增强学生动力。  

   

附板书提纲:  

地形图的判读  

一、等高线地形图  

1、坡度疏密:坡陡线密  

坡缓线疏  

2、部位:  

二、分层设色地形图  

三、地形剖面图

【教学反思】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地形图的判读》这部分知识较为抽象,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立体空间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学习难度较大。所以本节课没有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针对学生感性思维仍起主导作用的特点,用问题导入,通过探险队探宝这一形式引入,多次富含趣味性的导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同时借助多媒体计算机演示一些相关生动、直观的课件,动手操作模型、画等高线图直观性、形象性比较强的方式,降低学生学习的困难,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效果较好。

但教学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如课件还不能较为细致的表达等高线地形图与地势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的形象思维与理解程度降低;课件没有完备的交互功能,部分学生不能参与到课件的操作演示当中去,对学生动手实践缺乏的有效指导;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把握等。今后要加强课件制作知识的学习,优化课堂结构,使现代教育技术更好的为课堂教学服务。

30、整式的加减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七年级数学上册整式的加减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整式的加减》评课

课上得条理清晰可能是数学课本就重练习吧。课堂分为三部分,前15分钟作业点评,完后就上正课,讲解例题,读概念,然后开始不断做堂上练习巩固知识,讲解,继续做,直至下课。

首先在作业点评部分。点评的题目已经在PPT上,老师点评分析,指出他们的不足。老师在黑板讲解了一条多人搞错的题目。然后翻开书本做题目,由习题得出结论,全班齐读该结论。然后老师说了一句:我们来琢磨一下这句话。我很喜欢这句话,可惜学生没什么反应。琢磨的形式就是出了两个题目,不断扩充来巩固新学的概念,譬如:

-(a+b)c-(a+b)c-2(a+b)

+(a+b)-[c+(a+b)]

第二题老师讲中括号写上时,学生小哇了一声。据老师说有学生反映数学课好闷,偶尔来一题难的,刺激一下学生的思维也算是另一种有趣吧!

接下来是做习题。首先是抄出题目,由老师引导下学生齐答来做。然后让学生在书上做,叫几个同学上去黑板做。讲到 5a-3b+3a2+6b化简合并时,先是老师化简时简化了一步,学生答的是简化了的那一步。老师擦掉后根据学生思维写。后来再写下去又成了学生简化直接答,而老师却一步一步写。这里有些不妥。先是老师想适应学生,讲简化的具体化讲,而学生则发现老师能简化这步又想跟上老师的思维。老师的用意是想一步步写,培养学生踏实细致做题,但学生却习惯跟着老师走。互相牵制的感觉,窃以为这种状况老师可掌握课堂节奏,不必太顾学生。这点也表现在课堂给学生做题时间太多,给太多时间学生可能会拖拉,进而走神。不如上快写些,多做练习,让学生紧跟上。后来讲到1/3(9y-3)+2(y+1)这题时,做题步骤上师生达到同步了。

之后时间都是做练习,直至下课,拖堂了大概有5分钟。后来问老师为什么只任黑板学生做完不评讲,原来是因为那4题4个同学都做对了。窃以为做对了也要讲解一下,打个勾也好。另外,有奇想,不妨叫学生去改学生,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去审视题目,将错改对,错改错,或对改错,这都能让学生有对知识进一步认识的意义。亦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总的来说,老师的教态自然,语言简练,与学生交流较多,也有点出重难点及容易错的地方。由于不是本科的教学,无法给更专业的意见。从我这个外行人来看,该教的都教了,该练也练得挺多的,以我理解的数学课,算是挺不错的一堂课了。

31、有理数的乘方评课稿

B. 2 C. 3 D. 4

作业布置:

习题2.13 第一题

板书设计:

2.9 有理数的乘方(1)

温故知新: 例题: 练习:

-

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有理数乘方的意义,理解底数,指数,幂等概念,能够进行有理数乘方的运算,学生对于含有负数的底数,学生理解出现偏差,需要加强强调与练习。

2.9有理数乘方(2)教案

备课组:数学组 备课时间:2016、10、9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正确熟练地进行乘方运算.

2.通过实例感受当底数大于1时,乘方运算的结果增长的很快.

学习重难点:

重点:正确熟练地进行乘方运算; 通过实例总结并理解正数的任何次幂是正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 数的偶次幂是正数.

难点:通过实例感受当底数大于1时,乘方运算的结果增长的很快.

教法:学生探究,合作,交流

教具准备:课本,练习本

自主学习,思考问题

一.忆一忆:

(1)在(-4)3中,底数是____,指数是___,读作___.

(2)在-24中,底数是____,指数是____,读作____.

(3)计算: -72 (-7)2;

二.探究新知:

例1:计算

(1)102,103,104,105,

(2)(- 10)2,(-10)3,(-10)4,(-10)5,

( 3)(-3 )2,(1)(- )3 ,(-2)4

(4) 23 , ( )4 , 45 ;

想一 想:观察例1的结果,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与同伴交流.

三.当堂检测:

(1)-53 (2)-( )2

(1)-(- )4 (4)-232(3) ;

四.(1)做一做:

有一张厚 度是0.1mm的纸,将它对折一次后,

厚度 为20.1mm,

(1)对折2次后,厚度为多少毫米?

(2)假设对折20次,厚度为多少毫米?

(3)若每层楼平均高度为3米,这张纸对折

20次后有多少层楼高?

(2)想一拉面馆的师傅用一根很粗的面条,

把两头捏合在一起拉伸,再捏合,再拉伸,反复

多次,就能把这根很粗的面条,拉成许多很细的

面条.想想看,拉多少次后,就可以拉出32根面

条?那拉出约209万根面条呢?

当堂检测:

1、看下面的故事 :从前,有个聪明的乞丐他要到了一块面包。

他想,天天 要饭太辛苦,如果我第一天吃这块面包的一半,第二

天再吃剩余面包的一半,依次每天都吃前一天剩余面包的一

半,这样下去,我就永远不要去要饭了请你们交流讨论,再算一

算 ,如果把整块面包看成整体1,那第十天他将吃到面包?

五.课外拓展:

1.已知x2=(-2)2,y3=-1,求:

(1)xy2003的值.

(2) 的值.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七、作业布置:

习题2.14 第一题

八、板书设计:

2.9 有理数的乘方(2)

知识回顾: 例题 练习

九、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认识到了怎么表示一些数的乘方,学会估测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本节课学生存在的问题还是负数的概念,学生容易丢负号的情况。

32、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评课稿

八年级地理上册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听课稿,分享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听课感受和记录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评课稿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运用图片资料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和特征,认识我国资源的现状,呼吁学生积极参与到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实际行动中去,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时时讲环保,处处当节约。

【指导思想】

遵循新课标理念,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设计联系实际的教学活动,引发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

【设计理念】

运用大量的图片和资料来学习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和特征,认识我国资源的现状,呼吁学生积极参与到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实际行动中去,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时时讲环保,处处当节约,最终达到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帮助学生的地理知识、综合能力和学科素养有所提升。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在整章教材中起到了概述和引言的作用,为后几节的学习作了知识和价值观的铺垫。教材首先提到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概念,教师需要为学生解释清楚。其次,利用一系列的数据,使学生认识到了我国自然资源的特征:总量丰富,人均不足。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资源的需求量增加,资源的供给已不容忽视。针对资源供给不足,呼吁学生节约使用资源,从身边小事做起,从我做起。

【学情分析】

1.认知心理特征

八年级学生年龄尚幼,感知觉有了一定发展,想象力比较丰富,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他们自我意识明确,自主、独立,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大部分学生勤于思考、敢于表达。但是他们的注意力水平有限,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其心理发育略显不成熟。

2.已有知识和能力储备

八年级学生通过之前的地理课程学习,读图能力和思维能力均有所提高,已经对自然资源有了一定的了解。

3.个性化学习策略

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思维发展方面的差异,导致他们的学习习惯不尽相同。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力图采用个性化的学习策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地理素养的提升。

4.课堂中可能随机生成的问题

由于各教学班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不同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可能会生成一些问题,如自然资源的判断及分类对此,应有所准备,在课堂上解决生成性问题,促进学生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举例分析自然资源及其主要类型。

(2)了解自然资源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及中国的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且破坏严重的国情现状。

过程与方法 利用数据对比我国资源丰富,人均不足的基本国情。通过图片、小组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节约和保护资源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引导学生树立保护资源、节约资源的理念,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节约资源。

【教学重点】

1.会举例说出一些常见的自然资源及分类。

2.懂得节约利用和保护资源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1.会区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理解可再生资源如果不被合理利用和保护,也将变成非可再生资源。

2.能够根据有关数据资料概括出我国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且破坏严重的国情现状。

【教学方法】

启发学生积极进行发散思维,理论联系实际,使用自主学习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导学稿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你知道4月22日是什么纪念日吗?(世界地球日)地球上的资源是自然界给予我们的物质,这是一种自然资源,那么什么是自然资源呢?自然资源有什么基本特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我国自然资源的特征。(揭题:第一节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讲授新课】

一、自主预习

1、在 中对人类 的土地、阳光、 、 水和水能等等,称为自然资源。

2、在较短的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能循环使用的资源,属 资源;还有些自然资源,总是用一点就少一些的资源,是 资源。

3、自然资源分为 资源和 ___资源。

4、常见的可再生资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见的非可再生资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于可再生资源如果______利用,并注意___________,便能够实现可持续利用;对于非可再生资源我们更应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是总量 ,人均 。

二、交流合作

1、猜猜看:下列图片用到了哪些自然资源?引出自然资源的概念,并总结出判断是否属于自然资源的两个条件。

2、学以致用:判断下列资源是否属于自然资源?

3、提问:水和煤炭在使用结果上有何不同?引出自然资源的分类。

4、学以致用:将所给资源进行分类,引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方法。

5、提问:我国是地大物博,还是地大物薄?从数据来分析我国资源的现状,总结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6、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资源的需求量增加,资源的供给已不容忽视。

针对资源供给不足,呼吁学生节约使用资源,从身边小事做起,从我做起。

三、作业:请同学们为节约、保护和合理使用资源写一些宣传标语。

【板书设计】

概念

可再生资源,如 、 、

分类

自然资 非可再生资源,如 。

源的基

本特征 特征 :总量 ,人均 。

做保护地球资源的小主人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基于本节内容涉及面广、资料性强的特点,充分利用了多媒体的优势,使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新颖、多样,给学生以听觉、视觉、感觉等多维度、立体的刺激,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通过数字的比较、资料的分析,结合讨论、探究,让学生自己去感知、思考和理解,提高学生对合理利用、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重要意义的认识。在授课过程中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对抽象的概念进行拓展和补充,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知识来推导、理解新知识,掌握一些最基本的规律。注重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下面将本节课的不足做以下总结:

1、没有写板书;

2、在节约、保护资源的具体做法上应再拓展;

3、在奖励机制上,加分活动有些乱。

33、分式的运算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八年级数学上册分式的运算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分式的运算》教学

本节共包括三部分内容分式的乘除、加减、整数指数幂,可分为三个课时完成.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建议采用以类比法为主,并与发现法、归纳法相结合的教学策略.

具体建议如下:

1.学法

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采取让学生自己观察,通过类比总结归纳,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获取数学知识,并通过讨论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多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展示自我.在学习中,让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分式的运算;掌握整数指数幂.体会分式在生活中应用的重要性.

2.教法

由特殊到一般归纳总结,由小学所学过的分数的相关运算逐渐推导出分式的运算,由幂的相关知识逐渐推导出整数指数幂,为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体会分式运算,宜用类比法,并用语言叙述和符号表示互相补充;让学生主动探索出相关的运算法则,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来源,了解数学的归纳思想.

3.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1分式的乘除:与分解因式、分式的约分紧密相连.

2.分式的加减:主要用到最简公分母、分式的约分,最后结果要化到最简.

3. 整数指数幂:以前所学的幂的相关知识.

4.分式的运算教学建议

本节主要内容是分式的乘除、加减、整数指数幂,注意法则的准确性,关键让学生理解各个知识点.另外在文字叙述时注意语言的严谨规范.

34、昆明的雨评课稿

导入

同学们,雨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自然现象之一,也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笔下寄托情感的载体,比如有潇潇暮雨、寒雨连江的悲情与愁苦,也有润物无声、空山新雨的喜悦和希望。那么,今天我们就跟随汪曾祺先生一起走进《昆明的雨》,看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受。

二、作者简介及生活背景

汪曾祺(1920年1997年),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代表作《受戒》《大淖纪事》等。曾经在昆明求学、工作生活了7年 ,对昆明怀有深刻的感情。

三、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

要求:(1)标出段号(楷体字引文部分,不单独成段),不明白,不认识字词的画出来,一起解决。(2)思考作者对昆明的雨有怎样的感情?

2、正字音:重点词语 菌(jn)子 择(zhi )净

3、回顾问题,作者对昆明的雨有怎样的感情?找出原文中的句子。

明确:我想念昆明的雨。

四、合作探究

同学们同桌或者小组合作,思考探究以下几个问题。

1、我想念昆明的雨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在文章的什么位置?为什么作者这样安排?

明确:出现了二次,在文章的开始和结尾。内容上:突出强调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想念至深。结构上:做到了前后呼应。

2、既然是前后呼应,按理说文章应该是完整的了,为什么作者还要在第一段写给宁坤的画呢?

明确:所画的都是有关雨季的事物,仙人掌,菌子,花,突出昆明的雨之多;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的具体描述;还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3、昆明的雨与别的地方的雨到底有何不同,让作者如此的念念不忘?请同学们读一读35段,用一句话来表达?

明确: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4、昆明的雨为什么明亮的,为什么是丰满的?怎样才能读出它们的特点?

明确: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草木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朗读指导:能表现事物特点或者情感的词语要重读。

5、文中都具体写了哪些有关昆明的雨的事物,让作者有如此的感受?选一个或者几个你印象深刻的分析一下,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选择其一或者二分析:并指导朗读。

A仙人掌:有什么特点,倒挂也能开花说明了什么?

明确:肥大,倒挂也能开花;昆明雨水之多。

B菌子;有哪些种类,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味道怎样,表达作者什么感情,能读出菌子的美味吗?

明确: 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牛肝菌、青头菌、鸡枞、干巴菌、鸡油菌⋯⋯ ;除了鸡油菌之外都非常美味。表达了对昆明的雨的喜欢和怀念之情。

C杨梅:有什么特点,写味道的时候采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个头大,颜色黑红。采用对比的手法突出火炭梅的味道之美,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D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是怎样的女孩,用两个字概括,从哪里看出来?读一读。

明确:运用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细节描写)、动作描写。用卖花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抒发作者对昆明的怀念、喜爱之情。

E缅桂花和木香花: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哪里可以看出,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明确:共同的特点:茂盛。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雨喜爱和赞美。

6、文中除了通过回忆具体的人和物表达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之外,雨有时还会引起作者的什么思绪?

明确:淡淡的乡愁

7、请同学们概括文章的最10段描写怎样的场景?

明确:我和德熙在小酒店喝酒的场景。

8、这里的乡愁具体指什么?与昆明的生活场景有什么关系?

补充背景资料:作者曾经在昆明求学、工作生活了7年 ,对昆明怀有深刻的感情,将昆明视作自己的第二故乡。

明确:淡淡的乡愁是作者对昆明的怀念,是对昆明当年宁静、恬然的生活的怀念。并用一首诗来表达自己的内心: 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

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五、主题升华

回味 昆明的雨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这句话,是不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我们该怀着怎样的感情去读这句话?

明确:对昆明的雨的喜爱、想念、赞美;对以往美好生活的怀念和热爱;

指导朗读:明亮 ,丰满用轻松愉悦的语调,动情要重读,拖长音。

六、艺术特色和语言艺术

同学们,读完这篇课文后,作者是用怎样的手法和语言来描绘饱含如此深情的昆明的雨的?

明确:以小见大;语言简单、平淡、自然、朴实。

七、小结:

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才能享受到生活的滋味,希望同学们能在平淡自然的生活中去享受生活的美好。

八、作业

模仿汪曾祺先生的笔法来描绘一下我们章丘的雨。

九、板书

昆明的雨

汪曾祺

明亮

怀念 丰满 生活

动情

小 大

昆明的雨评课稿第二篇:

《昆明的雨》

了解汪曾祺,源于大学时候赵老师现代文学史课上不厌其烦反复念叨的四个字--寻根文学,知道汪曾祺先生却是极为久远的事情,九零后应该都学过一篇名为《端午的鸭蛋》的文章,那个时候的课堂,读到汪老先生的这样一篇文章,我想,除了我之外,其余人也一定在心里构思了无数遍自己手捧高邮鸭蛋,一嘴一个,吃完不舍得舔着流油的鸭蛋壳的场景,也许正是因为这篇文章,高邮鸭蛋至今为咸鸭蛋的翘楚,地位无人能撼动。

正因了汪老先生描写高邮端午吃鸭蛋的经典场面,对《昆明的雨》同样抱有极大地期待,这篇文章,极大的吸引了作为吃货的我。里面所描写的各种野生菌子,犹如乒乓球大小的杨梅,更是刺激了我的味蕾。当然,对这篇文章的喜爱,不仅仅是因为里面对于吃的描写,更多的,是随作者,闻着缅桂花的清香,雨中漫步昆明街头,看倒挂着的一人高的火红的仙人掌开满千家万户的惬意。

《昆明的雨》是一篇非常随意的写景记物类回忆性散文,读完文章,心灵仿佛被那细细绵绵的雨滴浸润的舒适熨帖,在昆明的雨季,感受到无限的诗情画意。作者的内心深处有着深厚的昆明情结,就是这样的昆明情结,让作者在年近古稀的时候,还几度千里迢迢到昆明,寻觅自己青年时代留下的足迹。对于昆明的描绘,是对昆明风俗世态的如实描绘,是用一颗真诚的心在感受他所生活的那篇土地,不是故乡,却胜过故乡,把他全部的真情与爱都倾注在那里。汪老出身在书香世家,从小接受古典文学的熏陶,写诗作赋的才华极高,在文中,他的诗文才华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体现,如诗一样的文句信手拈来,镶嵌在普通的文字里,熠熠生辉,如在第三段描写春城雨季的特点时,用了城春草木深, 孟夏草木长这典雅别致的的诗句,描绘了昆明雨季雨水茂盛植被繁茂的情景,而文末作诗一首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更具古典情怀,是作者怀念四十年前在雨中喝酒而作,用诗句寄托情思,这份闲情雅致,只能是有深厚古典情韵的汪老先生才能表达出来。除此之外,文中对昆明雨季的木香花、缅桂花等的描述,也能感受到汪老先生的人文情怀,这里不做一一陈述。

许老师上《昆明的雨》,让我感受到如缅桂花一般的清香,是的,我想用清香两个字来形容这一堂课,不仅仅是许老师不紧不慢的语言表达,还是对课文的解析,都透着一股清香味。她的设计第一部分为风行水止,自然成纹,朗读1、2自然段,体会作者对昆明雨的情感;浏览全文,勾画文中描绘昆明特色的物、事、景,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概括总结各类物、事、景的特点,简洁明了的让学生把握情感的同时分解课文,掌握内容。第二部分的设计是一个情感的升华-----嘤嘤成韵,情深似海,赏析雨中的花儿、果儿等昆明雨中的小景物,提出问题:昆明的雨季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学生通过阅读,能快速得知昆明的雨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自然而然引出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慢慢走,细欣赏,全班齐读老师之前准备好的文字,情延课外,结束这一堂有着清香味的课堂。

在评课环节,谢老师的评讲让我眼前一亮。他评价:1、课文分解细碎,不应用手术刀去肢解这一篇文采优美浅显易懂的散文。2、教学前应注重文前文末的阅读提示,可以用美文美读来赏析课文。听到美字的时候,我立马又回忆起《昆明的雨》中的美丽来:细密绵长的雨,比人还高挂满红花的仙人掌,色黑红个大味美的杨梅,新鲜味美的各色菌子......也许,根据课后阅读提示,着眼文本,着眼于文中所描绘的美,用美的角度赏析美好事物,效果会更好。

如果是我来上这篇课文,我会如何上呢,尤其是在一个全新而陌生的班级。听完许老师的课,结合组上老师的评课,我有了一些自己的教学设想。下一篇文章中做具体阐述。

35、回忆我的母亲评课稿

八年级语文上册回忆我的母亲听课稿,分享回忆我的母亲听课感受和记录

回忆我的母亲评课稿第一篇:

《回忆我的母亲》是初中教材中的老篇目。如何以新课程的理念设计和实施这篇文质兼美的传统篇目的课堂教学,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应该不受传统教学的束缚,从领悟作品内涵、感悟母子情深入手,采用整体感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验感悟的学习方式,达到使学生在感情上被感染,思想上被影响,写法上受教益。

冉老师这节课具体地说有如下几个特点:

1.以情字为线索,设计学习活动。

本文最动人之处,便是人间亲情特别是母爱的美。教者紧紧抓住了这一特点,用多媒体创设学习情境、引领学习活动。如:放歌曲、放投影画面、学生表演、学生讲述我与母亲之间的故事等等,由浅入深,让学生在晶莹的泪光中体会母爱如山的道理。

2.依据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

这节课紧紧围绕文本教材展开。如:速读课文,说说你能从文章中读到哪些信息、整篇文章体现出了母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那么,这种关爱我们又可以从文中的哪些地方体会得到呢?请大家先进行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环节的设计、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地图册查找作者的行踪路线并分析原因等等,不拘泥于教材,大胆地开发和利用了文本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情境与空间,不束缚学生的思维。如:你能从文章中读到哪些信息?从而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谈自己的感受,因此,学生大胆放飞思维的翅膀,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积极动脑解决问题,这种良好的学习品质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

总之,如何调动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如何从语言文字感悟文章的内涵、陶冶学生的情感,如何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完美统一,相信我们一定会从这堂朴素的课堂教学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回忆我的母亲评课稿第二篇:

《怀念母亲》,设计思路是通过课文的自学和资料的补充,抓重点句子和重点词语使学生体会到季羡林老先生对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敬意和爱慕。为了深入理解作者对自己亲生母亲那深深的愧疚之情,适时补充了季羡林老师对母亲的回忆的相关资料《永久的悔》,使学生置身于文本情景,感受语言文字背后作者深沉的情感因素,这样既充实了学生的认识,又加深了对作品情感的体会。

一、抓中心句,直奔主题

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王老师让学生紧密联系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围绕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从文中的哪些描写中可以感受到来展开教学。

二、自主探究、合作分享

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从一开始导入课堂后,教师出示自学提示引导学生静下心来默读课文,先找句子、再圈词语、并写批注。要求明确,条理清楚,学生容易操作。最关键的是:有了学生静下心来思考的时间,这是非常可贵的。

三、目标明确、课堂高效

教师一开始就给了学生明确的要求,这节课重点要训练什么,目标很明确。学生先尝试学习用方法去解决问题,有了自己的思考后进行交流分享,此时的小组活动是实实在在的分享和交流,接着小组展示。最后教师点拨,如:因为两次、几天、最后一次见到妈妈是在八年前,再一次见到的时候,只是遗体,此时作者的心情如何?学生自然而然会说得很准确,不知道..不知道的原因,通过分析四则日记,去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点拨到位。

思考:如果再有一些激情,可能会有更大的影响;如果语言再具有一些煽动性,效果可能会更好。

36、水的净化评课稿

九年级化学上册水的净化听课稿,分享水的净化听课感受和记录

水的净化评课稿:

水的净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纯净水与天然水的区别。

(2)知道沉淀、吸附、过滤、蒸馏等常用的净化水的方法,能述说自来水的

净化,初步学会过滤的操作及操作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与探究、讨论归纳等活动,培训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2)通过对浑浊水进行净化的实验探究,认识净化水的各种方法。

3、情感价值观

(1)认识到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感受水的净化不容易,树立珍惜水、爱护水的思想。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自来水的净化过程,过了操作的原理和实验。

教学难点:过滤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三、教学过程

【讲授】引入新课

展示展示鲁滨逊在荒岛提取饮用水的图片,同事展示一瓶河水和一瓶纯净水,让学生比较并说出他们的区别。

学生:河水比较浑浊,纯净水较澄清透明。

教师:纯净水虽然较澄清、透明,但纯净水不等于纯水。

我们能不能将比较浑浊的河水变成澄清的水呢?

学生:能

教师:我们如何将比较浑浊的水变成比较澄清的水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研究的水的净化问题。

活动1、自主学习

学生:【阅读】课本74页,完成导学案上的1、2、3题的问题。

教师:对学生自学情况进行检阅,并给予正确的指导。

活动2、活动与探究

学生动手完成实验4-1:向小烧杯中倒入半杯浑浊的泥水,再加入3药匙明矾,搅拌溶解后,静置,观察现象。

教师:同学们,从这个实验当中,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烧杯底部有些固体颗粒,上层水更清了,下层水较浑浊。

教师:我们用什么方法将杯底的固体颗粒除去呢?

学生回答:静止一段时间,再过滤。

(引导过度到过滤操作)

活动3、合作探究

1、教师:演示过滤实验,学生观察。边演示便给学生讲解。

2、学生:分小组做过滤实验完成P7 4-2,每个小组实验完毕后总结出过滤操作要领以及注意事项。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操作要领: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①滤纸边缘要低于漏斗边缘 。②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①杯紧靠玻璃棒, ②玻璃棒紧靠滤纸三层部分。③漏斗下端要紧靠烧杯内壁。

活动4、小组讨论

(1)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2)河水过滤后,滤液可以喝吗?

(3)在生活 中还能用什么来代替滤纸?

活动5、课堂检测

1.下图是自来水厂净水过程示意图,其中除去水的异味主要是在(  )

A.沉淀池 B.过滤池

C.吸附池 D.清水池

2、下列混合物可用过滤方法来分离的是( )

A、水和二氧化锰 B、铁粉和铜粉

C、酒精和水 D、食盐和水

3、下列净化水的操作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过程的是( )

A、沉淀 B、消毒

C、过滤 D、配水

4、指出图中的错误:

(1) 。

(2) 。

5.某化学科技小组在实验室中对一烧杯浑浊的 河水进行了简单净化。请完成操作中的有关问题:

(1)先向烧杯中加入适量明矾粉末,这是利用明矾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对杂质的________,使杂质________来达到净水的目的。

(2)再进行过滤液体:

①过滤操作所必需的仪器:________。

A.烧杯 B.酒精灯 C.铁架台(带铁圈) D.试管 E.玻璃棒 F.漏斗 G.托盘天平 H.蒸发皿

②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玻璃棒下端接触的部分是________层滤纸处。

③若操作过程中发现过滤速度太慢,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若滤液仍然浑浊,你认为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再用活性炭除去水中的异味,这是利用了活性炭的________作用。

活动6、课堂小结

1、学完本课你应该知道些什么?

自然界的水都不是纯净水,通过静置、沉淀、过滤、吸附等途径可以使水得到不同程度的净化。

2、过滤:

原理:将不溶于液体的固体颗粒和液体分离。

操作要领::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①滤纸边缘要低于漏斗边缘 。②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①杯紧靠玻璃棒。

②玻璃棒紧靠滤纸三层部分。

③漏斗下端要紧靠烧杯内壁。

3、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的原因:

①滤纸破损;

②过滤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③收集滤液的烧杯不洁净。

活动7、布置作业

一、教材作业

【必做题】

教材第78页练习与应用的2、4题.

【选做题】

教材第78页练习与应用的3题.

二、课后作业

完成教材导读练习题

三、实践活动

用生活中的用品自制一个简易净水器。

水的净化教案

37、自然界的水评课稿

九年级化学上册自然界的水听课稿,分享自然界的水听课感受和记录

自然界的水评课稿:

《自然界的水》教学设计

摘 要:本课教学设计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让学生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本课选取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章第四节《自然界的水》为知识载体,注重以学生思维发展为主线,能力提高为目标,问题发现为抓手,设疑探索,活动贯穿,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总结,学会交流。

关键词:教学设计

一、本节课遵循的设计理念:

教学中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让学生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不断提升学生科学探求的欲望与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总结,学会交流,致力于追求情智共生的诗意境界。

二、从三个方面来分析教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身边的化学物质是学习初中化学的重要载体,是化学启蒙教学的重要素材。本章选取了学生熟知的空气、氧气、二氧化碳和水四种物质作为学习素材,一方面让学生感性地认识到化学研究的具体内容,另一方面,为学生后面进一步学好元素化合物知识提供了有效模式与方法,所以,本章节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初中化学课程中是不可或缺的。

与本课有关的人文素材很多,在教学中适时地、有机地渗透爱国爱家乡教育和美育,可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因此,本课也是一节很好的德育教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的道理,从而真切地体验到化学学科价值,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

2、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科学、简明,切合教材要求,切准学生实际,为此,我认为本节课应当达到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水的组成,知道天然水、自来水、矿泉水和蒸馏水的区别。

了解水污染的因素和水净化的基本方法;学习过滤的原理与方法。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思维品质。

培养动手实验、总结归纳的能力。

培养信息获取与加工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关爱自然、关注社会的人文情怀和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养成节约用水、自觉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水的组成及了解水净化的常用办法。

难点:利用水的分解、水的合成两种变化分析水的组成。

依据教学内容的地位与作用及教学目标,得出教学重点。对于初学者来说,能全面准确地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概括实验结论仍是他们学习上的难点。

三、教法分析:

古希腊教育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 。我觉得,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牢记叶圣陶老先生的话教是为了不教,结合教材及学生实际,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引导探究法:课前安排学生去收集查找一些相关资料,通过动手实践,探究发现来获取新知。此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力的增长而且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培养和团结协作意识的增强。

2、采用归纳总结法: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的过程,有助于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为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3、借助于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突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给学生腾出更多的时间动脑、动口、动手。

四、学情分析与学法指导

新课程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重要的着眼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小学自然课和前几章的学习,学生已形成了以小组合作完成实验的学习方式,体验到了化学实验活动所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具有强烈的探索欲望,但是初中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还不够,学习过程中仍需要教师的管理和引导。

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特点,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指导学生采用了

1、实验探究法:让学生从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3、多种感官协同法:让学生通过耳听、眼看、脑想等多种感官同时并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教师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教科书。

五、教学程序:

我的设计思想是以知识为载体,思维为主线,能力为目标,问题为抓手,设疑探索,活动贯穿,整个教学程序中注重师生对话,生生互动,和谐共振。

(一)课前延伸,收集信息。

课前2-3天布置感兴趣的学生围绕课题收集相关资料。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积极性,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学习。

(二)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上课伊始,教师播放电影片断《美丽的大脚》。

[设计意图]从西部严重的水危机导入新课,以视频导入抓住学生眼球,从情感上引起学生共鸣,使学生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并很自然地进入到课堂学习状态中。

(三)成果展示,感受危机

我感悟(活动一)

展示图片和实物,学生汇报成果。

[设计意图] 充分利用视频、组图、文字材料,配合语言渲染等手段,学生对地球上的水已有强烈感受,对后面教学活动的深入展开起到良好的知识铺垫,提高活动的参与程度。同时学生通过多媒体看到他们自己收集到的样品(图片等),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体会到了化学就在身边的道理。

(四)实验探究,获得新知

我顺着学生思路,以问题驱动为线索,以小组合作探究为抓手,精心安排4个活动,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在讨论中自悟。

1、我发现(活动二)

教师演示电解水实验,安排小助手到讲台前操作,学生观察分析。

[设计意图]探究活动是贯彻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老师提供信息,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景,启发猜想,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探究,获取结论,解释交流这一完整的探究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规范的科学探究方法。我及时评价学生表达中的闪光点,肯定其创见,点拨其障碍,激励他们大胆参与。对于不能正确分析的小组,引导他们阅读教材,仔细观察,启发思考,分析推理。

2、我体验(活动三)

分组合作实验探究。

[设计意图]我以学生熟知的身边的知识为情景素材,学生感到亲切,生动真实。重视问题组的设计,让学生学习进一步深化。

安排学生分组实验,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回忆旧知,探索新知。学生小试牛刀,享受到成功的甜果。引导大家针对动手实验中的异常现象分析、讨论,加深了对知识的认识与理解。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成功与失败,在合作学习中受到启迪与提升。此举既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又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3、我自学(活动四)

出示自学材料,让学生自主学习,归纳小结。教师点拨。

[设计意图]授之以渔。通过出示自学材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组织学生讲述、质疑和释疑,最后由教师点拨,进行该课的基础知识教学。此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品质,促进归纳方法的掌握。

4、我参观

教师播放学生参观自来水厂的生产流程录象。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巩固新知,提升能力,注重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学以致用。

(五)新闻会客厅(我型我秀)

模拟记者招待会在创设的记者招待会的情境下,一些学生将以下列身份出现,兴化市市长、兴化市环保局局长、市人大代表、兴化市戴南钢帘线厂厂长,现场回答记者提出的关于兴化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问题。如果你是一位记者、普通市民、中学生或者农民,你可向各位嘉宾现场提问。

[设计意图] 设计新闻会客厅这一活动,挖掘了教材,拓展了深度。让学生课前收集兴化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的措施和办法,同时考虑到初三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当代中学生思维活跃,充满激情,课堂引导他们关注生活、关注本地社区资源,更让学生增加感性的、体验式的认识,使内容更加丰富,让教材走向家乡,走向学生的情感实际。

点拨:这一活动设计比较新颖、有效,很能考验学生对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问题的理解和综合运用,并且给学生很大的想象余地和发挥的空间。课堂教学要注意对学生课堂生成的资源加以疏导,善于捕捉学生闪现的智慧火花,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并适时地、有机地进行情感渗透和人文教育。

(六)反思课堂,情感升华。

师生共同反思小结分学生交流反思、教师小结、课后实践三个层次。

首先让学生结合板书设计,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与体验。

然后教师播放配乐诗朗诵于洛生的《水的新生》,在诗歌欣赏中结束本课。

课后实践:鼓励学生争做环保小卫士,向你的亲人与朋友倡议节约用水宣传环保知识。

[设计意图]师生交流对话,达成共识。诗歌欣赏再次升华学生情感,复燃学生兴趣,再掀课堂高潮。以课外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本课教学目标,使学生的综合素养进一步得到提升、拓展,,进一步唤起学生的节约意识和责任意识。

六、课堂自我评价

纵观整个过程,本人始终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基本原则,注重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度。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使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拓展。预测能较好地完成三维教学目标。

不足之处:

要不断锤炼课堂语言,提高点拨艺术。

课堂要留白,交还给学生更广阔的时间与空间。

谢谢大家,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教正!

[板书设计]

第四节 自然界的水

一、地球上的水

1、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淡水资源严重不足;水污染严重。

2、保护水资源 国家节水标志的寓意

二、水的组成 电解水实验

三、硬水与软水

1、 概念

2、 区分的简单方法:加适量肥皂水。

3、硬水软化的办法:加热或煮沸。

四、 水的净化

1、 饮用水的净化主要步骤:沉降过滤吸附消毒

2、过滤操作要领:一贴,二低,三靠

38、圆的有关性质评课稿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个性化设计

⒈ 同圆或等圆中,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_____ ; .

1.阅读教材p87最后一段:

1、已知四边形ABCD内接于⊙O,则它的一个外角EDC与B相等吗?为什么?

2.长等于半径的弦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多少度?

39、我的叔叔于勒评课稿

对于于勒的称呼 对于勒的态度

坏蛋、流氓、无赖 赶于勒

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盼于勒、赞于勒

小子、家伙、老流氓、贼、

躲于勒

具体要求 随堂测试 设计意图

①每组找出集中描写我和我的父母(菲利普夫妇)的关键词语。

通过朗读对人物描写的段落,体会人物的性格,用下列句式表示。

1.进一步帮助学生清楚文本脉络。

具体要求 随堂测试 设计意图

通过朗读对人物描写的段落,体会人物的性格,用下列句式表示。

1.在学生清楚文本脉络的基础上加深理解。

现场提问:

1.问题无答案,老师可以帮助学生完善自己的答案,补充不足。

引导学生以人类亲情观念、现代人的利益眼光等来打量文中于勒的亲人们的做法 用多种观念分别得出结论,引导学神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人生观、亲情观。 老师可以从旁引导,比如:出示一份对联富在千里有远亲,穷在咫尺不相认。横联:金钱至上。讨论这是否正确。

(四)、课后布置

文章题为《我的叔叔于勒》,可这个人物于勒却是条暗线。于勒身世浮沉,际遇坎坷,少年浪荡,中年得意,老年沦落,小说直接对他的着墨不多。让学生续写他的小传,结合自身的认知经验,可以发挥学生的想像能力,弥补文本这一空白。

作业具体要求:假如穷困潦倒的于勒通过自己的努力又重亲发达了,并且找到了菲利普的儿子若瑟夫,那将是怎样的一种情景,请展开想象,写一个不少于300字的文章片段。

八.板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

法国 莫泊桑

我的叔叔于勒评课稿第二篇:

《我的叔叔于勒》评课稿

本课的亮点:

1. 师生互动很成功,整节课,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探求氛围之中,阅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探讨、提问、回答问题、纠正错误等处理得很棒。

2. 多媒体的运用到达了实质性利用的层次,不再是为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而是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必要补充,本课主要是用多媒体展示了一个作者简介、一些文章中的关键词语、一个古钱币型的线索梳理、一个作业布置。占用时间较少,学生们多数时候在看课本、探讨人物形象、思考问题。

3. 难得的这是没做任何雕饰的生课,事先没有任何安排,这正体现了公开课的意义,看老师把握教材、把握学生的能力,建议以后上公开课,最好都这样上。

4. 在解读课文主题上,打破了旧教材、旧参考书的固有观点讽刺资本主义社会赤裸裸的金钱万能的罪恶。引导学生通过博尔特、金昶伯的实例,客观认识资本主义国家。

5. 时间的分配合理,这节课老师讲课时间并不很多,多数时候,学生们在读课文、思考问题、回答问题、解决问题,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先进教学思路。

6. 知识熟练,例如,及时纠正学生关于花花公子及小作者不是文中的我两处,体现了老师的扎实的功力,授课语言有亲和力,但音量略小了一点儿。

对本课的几点建议:

1. 老师讲课要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我认为教课老师在备学生的环节上还有欠缺。经验有半年时间了,课堂上,也是分成若干小组,学生们习惯了,分组上课,讨论学习。可是老师还是运用过去的做法,导致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徐珊语),我认为体现出来的是老师备学生的不足。其实备学生不需要太多的时间,可以利用上课前的几分钟,和学生充分沟通交流,一可以拉近和学生的关系,二可以了解学生,对某些教法进行修正。

2.老师注重师生互动,但一些要点,没有讲到,比方说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创作背景、课前的方框中的提示,(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的主线,是否应该用几个片片展示一下为好。

3.后来评课中询问,感觉第二课时的通盘考虑是否能达到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不是很清晰。

4.老师提问覆盖不全面、学生发言不够积极踊跃,其中一位学生被5次提问,覆盖面太窄,没有让所用的学生都动起来。

5. 多媒体运用欠熟练,学生误读于勒为于勤没有及时纠正。最后的作业布置,写一篇与金钱有关的600字作文,似乎可以安排到第二课时在布置,课文分析了于勒的人物形象之后就做这个作业,似有不当。

相关内容
  • 生活自理教案中班100篇
    生活自理教案中班100篇

    1、生活自理教案中班100篇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学会自己穿裤、穿鞋、系鞋带,在成人帮助下穿好上衣。  2、培养幼儿乐意自己穿衣、穿裤、穿鞋的习惯,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3、通过看表演、竞赛活动,培养幼儿

  • 生活很丧但是还要努力的句子100句
    生活很丧但是还要努力的句子100句

    1、生活还在继续丧着,我们必须要更努力2、如果生活是一杯水,那么痛苦就是掉落杯中的灰尘。没有谁的生活始终充满幸福快乐,总有一些痛苦会折磨我们的心灵。如果总是不断地去搅和,痛苦就会充满我们的生活。学会让思维安静下

  • 生活辅导员工作总结1200字最新精选
    生活辅导员工作总结1200字最新精选

    1、生活辅导员工作总结1200字最新精选我于今年7月正式留校从事学生辅导员工作,在学院领导的安排下,我担任了08级本科生的辅导员。转眼间本学期已接近尾声,回顾这半年,在上级领导的正确指引和关怀以及其他老师的帮助和支持

  • 生活太苦的心情说说 生活很苦但你要甜的句子57条
    生活太苦的心情说说 生活很苦但你要甜的句子57条

    1、男人之美,在于度。2、无法拒绝的是开始,无法抗拒的是结束。3、最大的悲剧恰是善与善的冲突。4、爱心、就是一个心灵的温馨。5、不懂欣赏,换眼睛也难以描述。6、凡事别强求,强摘的果实没甜头。7、多读书养才气,重情义养

  • 生活的“负重”《好的孤独》读后感
    生活的“负重”《好的孤独》读后感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今天,就想说说生活中的那些苟且。 我们总是向往着生活可以一帆风顺,但其实我们每一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是一个一直在不断负重前行的个体。从生命启蒙阶段开始,每一次的相遇都是一场激烈的竞争。当我们还是学生的时候,我们会把学业当作我们的负重。当我们大学毕业以为终于迎来了自由的人生的时候,工作、生活的压力又成为了我们的负重。我们就好像西西弗斯巨石一样,一次一次的从原点出发,

  • 生活感悟精辟句子58条
    生活感悟精辟句子58条

    1、疼你的人在转账,爱你的人给现金,宠你的人买礼物,喜欢你的人发红包,骗你的人在装穷。钱不能衡量一切,但钱会让你看清一切。2、无论你走得多慢,都没关系,你但凡有决心,你最终都会到达你想去的地方。3、生前何必久睡死后自会

  • 生活不容易的句子 感慨人生的说说54条
    生活不容易的句子 感慨人生的说说54条

    1、其实你可以再任性一点,不想做的事可以拒绝,做不到的事也不用勉强,委曲求全从不会带来快乐。2、人累了,就休息;心累了,就淡定。3、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蜡烛!4、一生很短,一睁眼一愣神,一个叹息,一天过去了。5、因为有你,我认

  • 生活垃圾减量分类标语223个
    生活垃圾减量分类标语223个

    1、一个城市一个家,垃圾分类靠大家。2、垃圾分分类,生活有品位。3、要想生活质量好,垃圾减量分类不可少。4、绿色低碳你我他,垃圾分类靠大家。5、垃圾分类投,也能救地球。6、分类不可少,垃圾可变宝。7、垃圾分类人人参与,低

  • 生活很累的经典句子 生活很累正能量短句63条
    生活很累的经典句子 生活很累正能量短句63条

    1、在拒绝这件事上,越简单越好,明明是别人需求自己帮忙,解释半天变成自己亏欠了别人的感觉。帮得上,想帮就帮,帮不上,就拒绝。人际交往,简单明了有时最恰当,懂得拒绝,才可以洒脱不纠结。2、真正的爱,是给对方自由,也给自己自由。

  • 生活中有类似“亡羊补牢”和“揠苗助长”的事例吗?说一说
    生活中有类似“亡羊补牢”和“揠苗助长”的事例吗?说一说

    1、生活中有类似“亡羊补牢”和“揠苗助长”的事例吗?说一说 生活中有类似亡羊补牢和揠苗助长的事例吗?说一说亡羊补牢揠苗助长这样的事例有很多,如有的同学在考试之后知道自己哪些地方学得不好,就发奋学习,把不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