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幼儿教师 > 幼儿园教师读后感 > 

读《学习故事和早期教育:建构学习者的形象》有感

栏目:幼儿园教师读后感
时间:2016-10-02 21:08:06

《读《学习故事和早期教育:建构学习者的形象》有感》可能是您在寻找幼儿园教师读后感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刚看到书名的时候以为是两本书,多念几遍发现应该是一册,从书名猜测书中主要阐述的内容应该是“学习故事和早期教育“之间的因果关系,或者是相互促进关系。

“学习故事”的撰写者是老师,孩子是故事中的主要角色,“早期教育”的对象是孩子,早期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多种方式、多种途径引导和帮助孩子建构良好的生活、学习经验,为下一阶段的成长打好基础。

书的作者是新西兰的玛格丽特,学习故事正是来自于新西兰的儿童学习评价体系。作者讨论了一种叙事性评价体系——学习故事的目的和影响,阐述了早期教育阶段的记录和评价对建构学习者形象的作用。书册中出现很多外国名字、专业术词,令我有些应接不暇,书册的前言部分就读了好几遍,让我明白学习故事对建构学习者形象的的作用和价值。

孩子在幼儿园时时刻刻处于学习之中,“学习者形象”的称呼是第一次接触,学习者还要建构形象?怎样建构形象?怎样的形象才是正确的、有意义的?学习故事与建构学习者形象有何关联?通过搜索了解到此书通过穿插37个真实的学习故事案列,对学习故事的理论进行梳理,帮助我们建构“儿童学习者形象的”观念,强调为了学习而评价。

后续还需要大量的时间通读、阅读书册,通过案例了解如何通过学习故事满足相应主题带来的需求和挑战,关注发展有助于学习者学习的心智倾向。

此书是工作中在书写学习故事时的工具,边实践边阅读边参考边理解,希望能帮助自己在关注和建构学习者形象的过程中得到收益。
推荐幼儿园教师读后感
  • 心中装满爱,眼中盛满情——读《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后感
    心中装满爱,眼中盛满情——读《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后感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他用崇高的品格和对教育的痴情点燃人性的灯盏,照彻教育者的心底。它会使你在迷茫困顿中洞启心扉,收获丰裕的教育智慧。最近,我读了他晚年的封笔之作《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这本书凝聚着老人一生执着于教育的理论精髓和实践经验,读来耐人寻味。其中有一篇文章《怎样培养需要人的情感》读后感触特别深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不可能单独一个人生活。一个人最大的幸福和欢乐就在于与他人交往。你的每一步、每一句话,你的每一个眼神,甚至你目光一闪或者一抬手,这一切都在别人的心目中留下反响。 他还认为:人的精

    06-22
  • 读《给幼儿教师的一把钥匙》中《教师与幼儿》篇后感
    读《给幼儿教师的一把钥匙》中《教师与幼儿》篇后感

    读了《给幼儿教师的一把钥匙》,我感触很深,我觉得里边写到的案例以及对策方法,在实际生活中很实用。对于我是一个新教师而言,在工作教学上其实还有很多我不懂和无法应对的事例,在书中我找到了我想要的答案,而且这本书也教会我应该如何学会与幼儿相处。 《给幼儿教师的一把钥匙》这本书分三大版块,其中第一版块就教师与幼儿,在我心中一直认为,教师与幼儿的相处比任何事情来的重要,虽说家园问题也是一个重点,但是我们老师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更长,如果孩子无法接受你,家园关系再好又有什么用呢?在书中我学到了一下几点: 一、学会平等,相

    06-22
  • 赞美使幼儿进步《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读后感
    赞美使幼儿进步《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读后感

    读《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此书受益良多,特别是文中一段话使我感触颇深,原文如下:赞美和期待具有一种超常的能量,能够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与思想,激发人的潜能。我理解的是幼儿同样需要正面的激励,受到别人、尤其是老师的赞扬和信任后,可以获取正能量,积极向上,甚至获得超越期待的表现。 可能有人会说,现在的幼儿都是家庭的宠儿,缺的不是表扬的赞美而是挫折的磨砺。而我认为,正是目前幼儿相对脆弱的心理,更需要正面的合理引导,使其在幼儿园的大家庭里认识到什么是正确的,做了正确的事情是可以得到肯定的,并通过持续的引导不断坚定幼儿的

    06-22
  •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寿光市营里镇幼儿园刘俊荣 自从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本书,对我的教育工作有很大的启发。启发我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 苏霍姆林斯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一个把整个心灵都献给孩子的人,对于他的教育故事,一则印象最深的故事就是:一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一个4岁的女孩摘下了校园的花房里新开的最大的一朵玫瑰花,从容地向外走。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她为什么要摘花,就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

    06-22
  • 从热播节目《爸爸去哪儿》中孩子们的哭说起
    从热播节目《爸爸去哪儿》中孩子们的哭说起

    最近湖南卫视热播的《爸爸去哪儿》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反响,同时也掀起了一股关于亲子教养话题的讨论热潮。在节目当中,五个爸爸表现出了五种不同的教养方式,其中爸爸们对待幼儿哭这一情绪情感体验的方式引起了我的关注。限于年龄特点,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较弱,哭是他们表达诉求、不满、病痛等不良体验的重要方式之一,爸爸妈妈从幼儿不同的哭中寻找不同的应对方式,对于婴儿时期尤其如此。 那么,在这个节目当中五个爸爸是如何对待孩子们哭的呢?我捕捉了其中的两个场景: 第一个场景:在进入灵水村之前,孩子们的玩具都要放到箱子

    06-22
  • 在阅读中成长之个人读书计划
    在阅读中成长之个人读书计划

    读书使人进步,使人明理,一本好书能给我们带来无尽的乐趣和享受,甚至使我们终身受益。苏霍姆林斯基要求教师要读书,读书,再读书!阅读应成为教师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教师这种特殊的职业就决定了教师必须与书结缘,以书为友,走进书本,终生与书为伴。 前不久,我园成立了博雅书社,有兴能成为书社中的一员,我觉得这是对自己的一次鞭策,督促自己去读书,让自己不断的吸取更多的能量充实自己的生活。在我园孩子和老师中开展名为乡土生活阅读的读书活动,努力打造着书香校园。因此,我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应积极参与到我们的书社活动和学校的读书

    06-22
  • 竹的魅力——《竹节的力量》读后感
    竹的魅力——《竹节的力量》读后感

    暑假开始,读书活动也随即拉开序幕,当我拿到教师暑假读本的时候,不假思索就挑选了《竹节的力量》。同事问我为啥选这本,我呵呵笑着说,不知道。或许是因为喜欢竹吧。竹,是好朋友的最爱,可能在一起的时间久了,慢慢被同化了,我也喜欢竹,喜欢竹子那宁折不弯的气节,喜欢竹子高风亮节的情怀。 中华文明几千年,竹与人类的文化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自古以来,在中华民族的日常衣、食、

    06-22
  •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

    这是一部印度富有教育意义的电影,有幸在90课时培训中观看了这部电影,感觉非常不错。电影中充斥着许多幽默搞笑的镜头,但是在一片嬉笑怒骂中却充斥着我们的神经,怎样的教育才是正确的,适合的。法兰、拉杜与兰乔是皇家工程学院的学生,三人共居一室,结为好友。在以严格著称的学院里,兰乔是个非常与众不同的学生,他不死记硬背,甚至还公然顶撞校长病毒,质疑他的教学方法。他不仅鼓动法兰与拉杜去勇敢追寻理想,还劝说校长的二女儿碧雅离开满眼铜臭的未婚夫。 看完整部电影,我们欣赏男主角兰乔的特立独行,不走常规模式,感叹他伟大的成就,

    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