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幼儿教师 > 幼儿园教师读后感 >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栏目:幼儿园教师读后感
时间:2017-05-01 19:23:08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可能是您在寻找幼儿园教师读后感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小说《追风筝的人》主要讲述了一个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年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在仆人哈桑身上发生的一件悲惨不堪的事,让阿米尔感到自责和痛苦,他逼走了哈桑。不久以后,他自己也跟随着父亲逃往美国。

   后来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与伤害。为了赎罪,阿米尔再度踏上暌违二十多年的故乡,希望能为不幸的好友尽最后一点心力,却发现一个惊天谎言,儿时的噩梦再度重演,阿米尔该如何抉择?故事的情节仿佛让我置身在一个战火迷烟的年代,人们经历了多少痛苦磨难的岁月。也仿佛让我看到了可怜的哈桑和过分的阿米尔少爷。刚开始我真的无法理解,阿米尔为何能对自己童年的小伙伴如此冷漠,当哈桑被人践踏受虐时,为什么阿米尔不愿出手相助。当哈桑受了伤害,阿米尔不仅没有安慰他,反而用最卑劣的手段逼走了哈桑父子。那个场景,似乎就在眼前,让我对阿米尔的冷漠无情有了很多的反感与不满。

当阿富汗遭遇战争时,阿米尔的父亲带着孩子从阿富汗逃亡到了美国,那个过程也是十分的艰辛万苦。我也一直在猜测结局,难道哈桑这个善良命苦的仆人,忠诚隐忍的朋友去了哪里呢?他又会经历什么困苦磨难?

阿米尔虽然经历了许多磨难也经历过了生死,但是作为那个战争年代的富家子弟来说有一个有能力的父亲,他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在美国,爸爸虽然身患癌症,但却为他创造了一个较好的生活环境,他在那里也碰上了自己心仪的爱人,并且与自己的爱人非常顺利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如果故事仅仅这样描述,那真的太平淡无奇了。阿米尔始终因为自己在童年时伤害的伙伴而感到自责,他也深知有责任与义务去找寻那个童年的伙伴——哈桑。

到后来才发现原来哈桑还是阿米尔同父异母的兄弟时,我不禁感叹命运弄人,明明有血缘关系的两兄弟,但是命运却截然不同。我为哈桑的命运感到不公与同情,也同时对拉辛汗老爷对待孩子的不公而感到难过。拉辛汗老爷犯了一个错,但是故事当中他并不像众多的地主老爷那么狼心狗肺,多数时候还是比较正直善良的。但是到最后还是没有相认与哈桑。而可怜的哈桑一辈子都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他带着孩子妻子虽然过得不是很体面,在战争的环境当中过得甚至没有什么尊严,但是至少可以一家人生活在一起相互依靠,相互取暖。对于哈桑来说他已经非常的满足了。但是命运还是再次向他伸出了恶手。哈桑还是悲惨的离开了这个让他一世颠沛流离,一世动荡不安的世界。

这虽然讲述的不是中东的政治故事,而却通过人物架构分崩离析的魅力国家里的生活故事。这个小说用细腻的文字勾勒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这是一部扣人心弦的感人故事,给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了解并悲悯阿富汗人们,同时让我们读者了解了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甚至是一种文化,受益匪浅。
推荐幼儿园教师读后感
  • 人生真谛——《萤窗小语》读后感
    人生真谛——《萤窗小语》读后感

    放假了,愉快的气息充满了整个周围,一本让我看了发人深省的,振奋着我整个暑假,这就是莹窗小语是著名作家刘墉写的一部好书,喜欢这部书,我还因为喜欢这个作者:刘墉,喜欢刘墉,是因为他的朴实无华,更因为他的文字给人读后的无限深思 《萤窗小语》是他的早期作品。他善于以小见大,从生活的繁琐点滴中悟出人生的各种真谛,深入浅出,又耐人寻味。虽篇幅简短,但词语精练。它所记述的是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它虽然没有诗词的婉约豪放,没有散文的轻婉柔和,没有小说的曲折离奇,但它是真实生活的写照,文中的娓娓对话,给我以亲切、祥和的感觉。

    06-22
  • 用爱温暖孩子——读《用心灵赢得心灵》有感
    用爱温暖孩子——读《用心灵赢得心灵》有感

    现在的孩子任性、娇惯、懒惰、不守规矩。与同事谈及此事,都有同感:也许我们没有走进孩子们的心灵深处,也许今天的孩子承受了太多的压力,也许他们真的没有理解学习的真谛?我感到迷惘、彷徨。 最近,我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用心灵赢得心灵 》一书,使我受益匪浅,感受颇深。 李老师说:作为一个好老师应具备情感、思想、智慧这三种素质,要做一个反思性教师,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平凡的工作,不停的读书,不停的思考,不停的写作,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兴趣去探索,用儿童的情感去热爱!这句话深深地启发我们,

    06-22
  • 读《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有感
    读《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有感

    童年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最美好的岁月,也许长大以后他不会记得童年发生的事情,哪怕仅仅只是其中的一件都可能不会记得,但是童年的生活、生长经历都会影响他未来的认知、情感、思维方式。在现代一个高负荷的信息时代,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是孩子们所渴望的,是家长、社会应当给与的,是一名合格的老师应当配合的。 读了虞老师的《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并结合工作这几个月以来的实践,主要有以下几点想法: 一、关于幼儿园的表演区 一位学者说过,幼儿的童年是成人生活的演练。对于这句话我并不赞同,但是我认为幼儿需要通过表演来感受、认知、

    06-22
  • 读书笔记《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
    读书笔记《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

    李跃儿老师所著的《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让我了解到了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用心去爱孩子,用情去感染孩子。我被书中的思想教育着,我被书中那浓得不能化解的爱融化着。 书中有一句话,让我回味多时:在现实当中,成人对于孩子,大都只注意他们的身体和学习,却很少注意背后的那个心灵。他们这样做就会像一个无情的割草人一样把把美好的东西割掉了,把孩子天生的、美好的品质给扼杀了。这样下去,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的心理问题就会越来越多,人格、品质也会出现问题。没错,关注孩子们的心灵,应当是安全防范教育的一部分,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但是

    06-22
  • 做个“民主型”的幼儿教师——《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做个“民主型”的幼儿教师——《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在暑假读了吴放老师著作的《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如何做个民主型的幼儿教师,吴放老师就如何把握和蔼可亲与严肃的尺度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 得出了和蔼可亲和严肃并非相互对立的这一总结性观点,并将这两类教师都归入民主型教师这一类别中,就民主型的教师提出她独到的见解,值得细细回味。 和蔼可亲与严肃并不是相互对立的两种教学风格,而是一个如何来把握它们之间度的问题。 和蔼可亲的老师一定具有这样一些特点:他们对孩子的需求非常敏感,能够及时作出回应;他与孩子打成一片,会用孩子们的眼光

    06-22
  • 心中装满爱,眼中盛满情——读《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后感
    心中装满爱,眼中盛满情——读《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后感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他用崇高的品格和对教育的痴情点燃人性的灯盏,照彻教育者的心底。它会使你在迷茫困顿中洞启心扉,收获丰裕的教育智慧。最近,我读了他晚年的封笔之作《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这本书凝聚着老人一生执着于教育的理论精髓和实践经验,读来耐人寻味。其中有一篇文章《怎样培养需要人的情感》读后感触特别深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不可能单独一个人生活。一个人最大的幸福和欢乐就在于与他人交往。你的每一步、每一句话,你的每一个眼神,甚至你目光一闪或者一抬手,这一切都在别人的心目中留下反响。 他还认为:人的精

    06-22
  • 读学前教育《让“听不见”都听得见》小议
    读学前教育《让“听不见”都听得见》小议

    读学前教育《让听不见都听得见》小议---阿荣旗王杰幼儿园 作者 史金凤 最近我读了学前教育每月话题栏目红的聊城大学幼教中心 阮淑贞写的让听不见的听得见这篇文章,我很有同感,在我从教29年里遇到过不少听不见的孩子,无论是上课还是活动,总是有一些听不见的孩子,特别幼儿园孩子更为明显,就像人们所说的按下葫芦起来瓢,说一个那个好像跟他没关系,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一点没听见,看了这篇文章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原因有二,1、一日常规要求不到位,不统一,2、教师的指令有时过于繁琐,不分主次,要求过多,反思自己确实如此,作为幼

    06-22
  • 一堂党史教育课——《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观后感
    一堂党史教育课——《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观后感

    影片结束了,我抹着眼角的泪水,走出了观影大厅,抬头看见身边的同事们都在说着同样的感叹:太感人了。这部影片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党史教育课,让生活在奢华、祥和的世界里的我们缅怀这些英雄们,这些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而献出生命的伟大的人。 从电影本身而言,这部影片讲述的只是一个小故事,但可贵的是它所承载的却是一个非常宏大的主题。它表现了当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追求民主、向往新生活的强烈愿望,揭示了只有共产党才能够救中国这一深刻道理。它的故事情节虽然没有恢宏壮观的场面,也没有领袖人物的运筹帷幄,但自始至终我

    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