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教案探索滚动反思》可能是您在寻找幼儿园大班主题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1、大班教案探索滚动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不同物体有不同的滚动路线。
2、自主探索出三类物体的滚动路线,并尝试记录。
3、在游戏中体验合作探索的乐趣,产生进一步探索物体滚动路线的兴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活动准备:
1、收集各种物品:罐头、杯子、球、纸盒、积木等。
2、小棒8根。(为游戏《赶小猪》而备的赶“猪”棒。)
3、大记录纸一张,记号笔一支。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探索:哪些物体会滚动?
在活动室里散放着纸杯、茶叶筒、球、塑料盒、积木等各种物品。
1、找一找:“小朋友,这里有些我们平时用过、玩过的东西,请你们把会滚动的东西找出来。”
评析:开放、自由的空间很快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玩一玩:请你们玩一玩,为什么这些东西会滚动呢?
评析:这个时候,幼儿手上拿着自己找到的会滚动的东西,开始有些兴奋了,都忍不住想把它放在地上滚一滚,玩一玩,那么作为教师,应给予幼儿自由玩的空间,但并不是让幼儿毫无目的地玩,而是带着问题去玩。这个问题就是:想一想,为什么它们都能滚动呢?让幼儿在玩中发现,玩中思考,初步感知能滚动物体的特征。
3、说一说:为什么这些东西都能滚动?
评析:幼儿带着问题自由玩,对问题的答案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都急于想把自己的观点告诉大家,这时老师及时给予幼儿大胆表达的机会,幼儿自由发表意见,老师适当引导,总结出答案:因为它们总有一个地方是圆的,所以会滚动。
二、第二次探索:物体滚动的路线是怎样的?
1、游戏:滚进球门。
老师介绍游戏玩法:小朋友两两一组,一人分开双脚做球门,一人滚动物体进球门,轮流进行。
评析:这个游戏的优点在于,缩短了幼儿等待游戏的时间,一个人滚动物体时,两个合作伙伴能同时观察,共同探究发现不同物体的滚动路线,有助于发展幼儿的合作能力,增加更多的相互交流与协作的机会。在幼儿游戏过程中,老师所做的就是观察与倾听,必要时和孩子们一起玩,做幼儿探究活动的支持者和鼓励者,最大限度地放手让幼儿通过亲身经历去发现,让幼儿体验发现的乐趣,成功的快乐。通过这个游戏,幼儿会发现,有的东西滚不进球门。小组的两个合作伙伴对发现的这一现象进行了质疑、思考、讨论。这时,老师作为活动的引导者,有必要带领全体幼儿对这一发现作一个总结和提升。
2、集体交流,并尝试记录物体滚动的路线。
老师:“哪些小朋友的东西滚不进球门?”(幼儿回答、交流后,请幼儿把这些滚不进球门的东西都送到前面来,这样可以让大家看得更加清楚。)
老师以惊奇的口气提出疑问:“咦,为什么这些纸杯、方便面筒、肯德基筒就滚不进球门呢?”幼儿思考、讨论。
当幼儿回答出“这些东西都是一头大一头小的”、“滚动的时候会转圈”等答案时,老师及时作现场演示,让幼儿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观点和想法的接纳、重视和赞赏,同时也可以让全体幼儿对圆锥台滚动时会转圈这一科学现象有一个更深刻的印象。这时再请幼儿上来在大记录纸上记录它们滚动的路线,幼儿都跃跃欲试。在记录出圆锥台滚动路线的基础上,再来记录圆柱体和球体滚进球门的路线对幼儿来说就更容易了。
评析:在这一环节里,幼儿学会了记录,懂得了当自己在科学探究中有了结论或观点时,可以通过记录把他们呈现出来,让幼儿了解如何真正地“做科学”,培养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三、第三次探索:圆柱体和球体滚动时哪个更灵活?
1、游戏“赶小猪”。
老师介绍游戏玩法:这是一个三人合作的游戏,小朋友自愿组合成三人组,其中两人做小树,一人分别赶“皮球小猪”和“圆筒小猪”,在“两棵小树”中间绕“8”字型走,三人轮流进行。
评析:上一个环节中,幼儿已经自主探索出三种物体的滚动路线,但对圆柱体和球体滚动路线的异同还没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作为教师,有必要为幼儿提供更进一步的观察、经历、体验的机会,让幼儿探究出球体、圆柱体的外型与它们滚动路线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也是本次活动的难点。为了解决这一难点,老师在这个环节中首先设计了一个三人合作的游戏——赶小猪。这个游戏巧妙之处在于,幼儿在赶这两种小猪绕“8”字走时,由于圆柱体和球体的不同特性,幼儿赶着它们转弯会有很明显的差别,一定会有不同的感觉,为顺利解决活动难点埋下伏笔。教师在游戏中继续扮演活动支持者的角色,对幼儿的探究活动尽量不去打扰。
游戏结束后,老师提问:
“刚才,我们赶了‘圆筒小猪’和‘皮球小猪’,你有什么感觉?”
“为什么‘皮球小猪’好赶,‘圆筒小猪’就难赶呢?”
评析:这一问题给了幼儿较大的发散思维空间,由于幼儿都分别赶过这两种“小猪”,有了亲身的经历和体验,所以都有话说,乐于说。根据幼儿的回答,老师提出第二个问题:“为什么‘皮球小猪’好赶,‘圆筒小猪’就难赶呢?”幼儿经过思考和观察发现圆柱体是一个长长的圆筒,而皮球从各个角度看上去都很圆,由于它们形状上的不同,导致它们在滚动的时候出现了不同的结果。教师这时及时演示,同时请幼儿上来说一说,指一指,并注意肯定和赞赏幼儿的发现,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从上到下一样大的圆筒,我们把它往哪儿推,它就只能往一个方向直直地滚去,转弯时不灵活,而皮球可以向四面八方任意地滚动,很灵活。
得出结论后,让幼儿在记录纸上补充出球体可以向各个方向任意滚动的路线。
四、结束活动
老师小结活动情况,对积极参与游戏和探索的幼儿给予表扬,并提出问题和要求:“你们还在哪儿看到过会滚动的东西?它们滚动的路线又是怎样的呢?请你们回去找一找、滚一滚,把它们滚动的路线也画下来,带到幼儿园来给大家看。”
评析:会滚动的东西不只局限于课堂上幼儿所看到的,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幼儿对它们依然有好奇和疑问,于是老师顺理成章地在活动小结以后向幼儿提出问题和要求,让幼儿课后继续进行滚动路线的探究和记录活动。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源于幼儿的生活,生于幼儿的兴趣,设置游戏情境,以幼儿自主探索为主线,教师适时指导、提升为辅线,充分激发了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了幼儿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提高了幼儿自我建构知识与经验的能力,真正做到了在做中学、玩中学,达到了本次活动的教育目标。
2、大班科学探索滚动教案反思
活动来源:
大班数学活动中,有认识圆柱体和球体的教学活动,我请幼儿从家里带一些形似圆柱体、球体的东西,幼儿带来了薯片筒、方便面筒、纸杯、茶叶筒、皮球等物品。课间活动的时候,孩子们把这些东西拿出来,放在地上滚来滚去地玩儿,还有些幼儿互相比赛,有的说:“看,我的茶叶筒滚得比你的纸杯快!”有的说:“我的这个还会转圈圈呢!”大家玩得兴高采烈。《幼儿园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在一日活动中,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和疑问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因此幼儿的科学教育应更多地在一日活动中随机生成,顺应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让幼儿体验发现的乐趣。基于这一理论指导,我设计了本次科学探索活动——有趣的滚动。
设计意图:
既然幼儿对“滚动”有很大的兴趣,那我就设置情境让幼儿尽情地玩一玩滚动游戏,满足幼儿好奇、爱玩的天性。这些滚动游戏中,也蕴涵着许多科学现象,幼儿通过玩中观察、玩中发现、发现后尝试记录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发现物体滚动路线与其形状之间的相互关系,自主构建新的科学知识和经验。这样做可以发展幼儿实际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保护了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和热情,有助于培养幼儿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不同物体有不同的滚动路线。
2、自主探索出三类物体的滚动路线,并尝试记录。
3、在游戏中体验合作探索的乐趣,产生进一步探索物体滚动路线的兴趣。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收集各种物品:罐头、杯子、球、纸盒、积木等。
2、小棒8根。(为游戏《赶小猪》而备的赶“猪”棒。)
3、大记录纸一张,记号笔一支。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探索:哪些物体会滚动?
在活动室里散放着纸杯、茶叶筒、球、塑料盒、积木等各种物品。
1、找一找:“小朋友,这里有些我们平时用过、玩过的东西,请你们把会滚动的东西找出来。”
评析:开放、自由的空间很快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玩一玩:请你们玩一玩,为什么这些东西会滚动呢?
评析:这个时候,幼儿手上拿着自己找到的会滚动的东西,开始有些兴奋了,都忍不住想把它放在地上滚一滚,玩一玩,那么作为教师,应给予幼儿自由玩的空间,但并不是让幼儿毫无目的地玩,而是带着问题去玩。这个问题就是:想一想,为什么它们都能滚动呢?让幼儿在玩中发现,玩中思考,初步感知能滚动物体的特征。
3、说一说:为什么这些东西都能滚动?
评析:幼儿带着问题自由玩,对问题的答案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都急于想把自己的观点告诉大家,这时老师及时给予幼儿大胆表达的机会,幼儿自由发表意见,老师适当引导,总结出答案:因为它们总有一个地方是圆的,所以会滚动。
二、第二次探索:物体滚动的路线是怎样的?
1、游戏:滚进球门。
老师介绍游戏玩法:小朋友两两一组,一人分开双脚做球门,一人滚动物体进球门,轮流进行。
评析:这个游戏的优点在于,缩短了幼儿等待游戏的时间,一个人滚动物体时,两个合作伙伴能同时观察,共同探究发现不同物体的滚动路线,有助于发展幼儿的合作能力,增加更多的相互交流与协作的机会。在幼儿游戏过程中,老师所做的就是观察与倾听,必要时和孩子们一起玩,做幼儿探究活动的支持者和鼓励者,最大限度地放手让幼儿通过亲身经历去发现,让幼儿体验发现的乐趣,成功的快乐。通过这个游戏,幼儿会发现,有的东西滚不进球门。小组的两个合作伙伴对发现的这一现象进行了质疑、思考、讨论。这时,老师作为活动的引导者,有必要带领全体幼儿对这一发现作一个总结和提升。
2、集体交流,并尝试记录物体滚动的路线。
老师:“哪些小朋友的东西滚不进球门?”(幼儿回答、交流后,请幼儿把这些滚不进球门的东西都送到前面来,这样可以让大家看得更加清楚。)
老师以惊奇的口气提出疑问:“咦,为什么这些纸杯、方便面筒、肯德基筒就滚不进球门呢?”幼儿思考、讨论。
当幼儿回答出“这些东西都是一头大一头小的”、“滚动的时候会转圈”等答案时,老师及时作现场演示,让幼儿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观点和想法的接纳、重视和赞赏,同时也可以让全体幼儿对圆锥台滚动时会转圈这一科学现象有一个更深刻的印象。这时再请幼儿上来在大记录纸上记录它们滚动的路线,幼儿都跃跃欲试。在记录出圆锥台滚动路线的基础上,再来记录圆柱体和球体滚进球门的路线对幼儿来说就更容易了。
评析:在这一环节里,幼儿学会了记录,懂得了当自己在科学探究中有了结论或观点时,可以通过记录把他们呈现出来,让幼儿了解如何真正地“做科学”,培养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三、第三次探索:圆柱体和球体滚动时哪个更灵活?
1、游戏“赶小猪”。
老师介绍游戏玩法:这是一个三人合作的游戏,小朋友自愿组合成三人组,其中两人做小树,一人分别赶“皮球小猪”和“圆筒小猪”,在“两棵小树”中间绕“8”字型走,三人轮流进行。
评析:上一个环节中,幼儿已经自主探索出三种物体的滚动路线,但对圆柱体和球体滚动路线的异同还没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作为教师,有必要为幼儿提供更进一步的观察、经历、体验的机会,让幼儿探究出球体、圆柱体的外型与它们滚动路线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也是本次活动的难点。为了解决这一难点,老师在这个环节中首先设计了一个三人合作的游戏——赶小猪。这个游戏巧妙之处在于,幼儿在赶这两种小猪绕“8”字走时,由于圆柱体和球体的不同特性,幼儿赶着它们转弯会有很明显的差别,一定会有不同的感觉,为顺利解决活动难点埋下伏笔。教师在游戏中继续扮演活动支持者的角色,对幼儿的探究活动尽量不去打扰。
游戏结束后,老师提问:
“刚才,我们赶了‘圆筒小猪’和‘皮球小猪’,你有什么感觉?”
“为什么‘皮球小猪’好赶,‘圆筒小猪’就难赶呢?”
评析:这一问题给了幼儿较大的发散思维空间,由于幼儿都分别赶过这两种“小猪”,有了亲身的经历和体验,所以都有话说,乐于说。根据幼儿的回答,老师提出第二个问题:“为什么‘皮球小猪’好赶,‘圆筒小猪’就难赶呢?”幼儿经过思考和观察发现圆柱体是一个长长的圆筒,而皮球从各个角度看上去都很圆,由于它们形状上的不同,导致它们在滚动的时候出现了不同的结果。教师这时及时演示,同时请幼儿上来说一说,指一指,并注意肯定和赞赏幼儿的发现,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从上到下一样大的圆筒,我们把它往哪儿推,它就只能往一个方向直直地滚去,转弯时不灵活,而皮球可以向四面八方任意地滚动,很灵活。
得出结论后,让幼儿在记录纸上补充出球体可以向各个方向任意滚动的路线。
四、结束活动
老师小结活动情况,对积极参与游戏和探索的幼儿给予表扬,并提出问题和要求:“你们还在哪儿看到过会滚动的东西?它们滚动的路线又是怎样的呢?请你们回去找一找、滚一滚,把它们滚动的路线也画下来,带到幼儿园来给大家看。”
评析:会滚动的东西不只局限于课堂上幼儿所看到的,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幼儿对它们依然有好奇和疑问,于是老师顺理成章地在活动小结以后向幼儿提出问题和要求,让幼儿课后继续进行滚动路线的探究和记录活动。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源于幼儿的生活,生于幼儿的兴趣,设置游戏情境,以幼儿自主探索为主线,教师适时指导、提升为辅线,充分激发了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了幼儿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提高了幼儿自我建构知识与经验的能力,真正做到了在做中学、玩中学,达到了本次活动的教育目标。
3、大班健康活动教案:滚动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意图:
大班孩子对自己的身体能力有了初步了解,并积累了一定的动作技能,在运动的需求量上也相对较强。因此设计了此次活动,让孩子探讨对身体协调性要求相对增高的“横躺滚”。以激发和扩展孩子的滚动动作上的兴趣和需求,获得愉快的感受。
活动目标:
1.运用身体各部位的协调尝试在地面做横躺滚。
2.利用绸带的合作性游戏,从多种角度发展幼儿创新技能。
3.培养合作互助的精神。
4.提高动作的协调性与灵敏性。
5.乐于参与体育游戏,体验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废旧横幅五条,圆形筒一只。
2.队形标志圆点、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以参与奥运会团体操表演的情景,激发孩子的兴趣。
二、热身准备活动“我是小小运动员”
1.教师领跑,带领孩子们绕绸带蛇形跑和绕场慢跑进入场地。
2.幼儿成散点式队形自由站在教师周边合适位置。
3.教师领操、幼儿随口令动作到位。
三、幼儿尝试在绸带上做各种不同的滚动
1.教师:孩子们,我们的身体本领可大了,你们会用身体表现什么动作?(幼儿尝试表现)
2.梳理孩子展示的身体动作,引导幼儿尝试不用的滚动:除了走、跑、跳,我们的身体还可以像球一样滚动,你们还有不一样的滚动方法吗?(幼儿自由分散尝试、探索)
3.教师启发,并有目的的观察和指导
4.幼儿展示多种滚动的方式
四、教师幼儿一起探索新的滚动动作“横躺滚”
1.教师出示直筒状滚筒,滚动滚筒引导幼儿观察:“这个直筒它是怎么在绸带上滚动的,仔细看哦!”
2.幼儿尝试模仿直筒状滚筒的滚动方式。
3.教师与个别幼儿共同尝试和展示自己模仿后的表现动作,其余幼儿观察评价
4.教师与幼儿一起总结横躺滚的动作要领
5.幼儿自由尝试练习横躺滚,并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我是快乐小滚筒”的竞赛
6.团体操部分展示“花样滚”
五、快乐游戏时间
1.游戏一:“舞龙”教师与幼儿合作将各小组绸带连接(各绸带上有链接扣)成“长龙”,幼儿与教师集体将绸带举过头顶,舞动“长龙”。
2.游戏二:“蛟龙戏洞”,幼儿部分举绸带,部分钻洞;轮流进行。
六、放松活动“划龙舟”
教师带领幼儿一手持绸带成“龙舟状”,随乐边做划船动作,边慢慢放松脚部、手部离场。
活动反思:
一、活动设计符合幼儿年龄特征,目标制定切实可行。
大班幼儿的身体活动能力发展较好,在动作上更加灵敏、平稳,有较强的自控能力,体力和合作意识都有所发展,并且有一定的责任感和集体观念。所以,在选择和组织大班体育活动“滚动”时,设计者者不失时机地考虑到动作增多、难度增大、内容丰富、运动量大、竞赛性强、脑体结合、规则稍复杂等因素,以保证所选择组织的活动让大班幼儿喜欢,同时又有效的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活动中,教师还根据每个幼儿的实际水平,给予不同目标要求。
二、在情境中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期主要的思维方式。幼儿对具体的、形象的事物容易感知,而对于抽象的概念却不太感兴趣。体育活动中单纯的动作练习不能引起幼儿兴趣,就是因为在他们现有的头脑中没有具体的形象。本活动中带有角色和情节的游戏活动,使幼儿随着情节的跌宕起伏,深入游戏,并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也更容易激发幼儿的兴趣。
三、在音乐中烘托幼儿活动的氛围。
音乐是以声音塑造形象的听觉艺术,它以其特有的艺术形象吸引、感染着我们。优美生动、节奏鲜明的音乐会让人们感到精力充沛、情绪愉快;舒缓轻柔的音乐会让人们身心放松。本活动在组织进行体育活动时,充分运用了音乐的效果,以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使幼儿在音乐的烘托下更加积极的投入到活动当中去。
4、大班科学滚动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在贯彻《规程》、《纲要》的过程中,我们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改革从常识教育逐渐过渡到幼儿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改变了以往一味地灌输、传授的方式,让科学教育赋予孩子们以操作和探索,让科学活动成为孩子们喜欢的活动,但是科学探究并不是盲无目的,而是要适当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以引发幼儿既动手又动脑,通过自己探究去解决问题。
本次设计的活动就是遵循这样一种教育方向。活动前让幼儿初步感知球体、圆柱体能滚动的现象,然后在本次活动中抛出一个需要幼儿去解决的问题,就是让不能滚动的东西,也能滚动起来,这就需要幼儿将已有的形体认识运用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将已有的动手能力发挥出来。而在探究的过程中,也将会生成出新的问题,这个新问题也就是下一阶段孩子们可以探究的内容了。如此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解决不断的生成新问题,就可以不断地引导幼儿深入地探究学习。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大胆尝试,运用各种方法,使长方形的牙膏盒和纸张滚动起来。
2、体验成功的喜悦,提高幼儿的探索欲望。
3、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具:
易拉罐、皮球、牙膏盒、纸张、记录表
2、操作材料:
牙膏盒、纸张、VCD光盘、圆形玩具、彩色卡纸、小球、铅笔、剪刀、胶带座
活动过程:
一、引题
1、老师依次出示易拉罐、皮球,复习滚动的概念。
2、出示牙膏盒、纸张,引导思考皮球和易拉罐为什么会滚动?
二、提出问题:
请小朋友将不会滚动的牙膏盒和纸张变得也能滚动起来。
提示:可以改变它们的形状,也可以用老师提供的卡纸、小球、VCD光盘、圆形玩具、铅笔帮忙,让它们滚动起来。
要求:可以先帮助牙膏盒,也可以先帮助纸张变一变,做好一个后要放在地上滚一下,如果成功了,就放到自己的椅子前面,然后再去拿另外一个。看谁今天想出来的办法最多。
三、幼儿操作,师巡视指导。
四、集中分享:
1、依次请有代表性的幼儿上台展示自己的成果,根据他们出示的作品记录。
2、同样作品的幼儿一起感受成功的喜悦。
活动反思:
本课的教学从生活实际的情境出发,通过出示几幅运动图片让学生分类并归纳出滑动与滚动的概念。然后,可以让学生找找身边相关的滑动与滚动现象,加深对这两种运动方式的理解。为了引出探讨滑动摩擦力与滚动摩擦力大小的关系,我向学生介绍古人是如何利用滚木将大型巨石拖入海洋的,让他们猜测滑动摩擦力与滚动摩擦力大小如何?大部分同学都认为滚动摩擦力较小,但还是存在部分反对的声音。究竟真理是什么呢,需要通过科学实验得出数据来证明。继而进入本堂课的重点探究环节,引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验证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的关系。在试验设计时学生只注意了变量,却忽视了需要保持不变的因素。提醒学生关注仅仅通过一个因素的改变来研究摩擦力的大小的变化。学生很快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控制变量。接下来提出问题:怎样根据现有的小车进行改变使其分别进行滑动和滚动呢?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讨论,很多同学都提出了只要把小车的轮子固定住,小车运动时就是滑动摩擦了。这个提议很快就得到了全班的一致赞成。于是,每个小组都以此方案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得出了本节课的重要结论:滚动摩擦要比滑动摩擦小得多,从实验中可以知道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滑动摩擦大约是滚动摩擦的5倍。实验得到真知,同时也可以用此结论解释生活中的某些常见现象,如:为什么刹车后很快会停下来,为什么工人在搬重物时要在底下垫几根管子等等。紧接着又给学生介绍自行车上的滚珠轴承,通过演示让学生清楚地观察到,因为内外圈间有滚珠,这样只有外圈转动,灵活轻便。在课堂结尾部分请同学思考:是不是在生活中人们都在减少摩擦力,有没有故意增大摩擦力的例子,结合生活实际进行举例并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更好地将课堂与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学有所用。
5、大班健康活动滚动教案反思
设计背景
通过观察我发现本班大多数幼儿活动能力弱,动作不够灵活和协调。单纯让他们跑跑、跳跳对幼儿来说是没有太大的兴趣,也得不到更好的发展,于是我设计了健康活动《滚动》。在活动中,以幼儿自主探索为主线,让幼儿在探索滚动的活动中寻找横躺滚的方法,同时培养幼儿的身体灵活性和协调性。
活动目标
1、初步掌握横躺滚动作,发展身体的灵活性、协调性。
2、培养合作精神,体验集体活动的快乐。
3、能在地毯上探索各种滚动的动作。
4、促进幼儿手脚和全身动作的灵活。
5、培养竞争意识,体验游戏带来的挑战与快乐。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掌握横躺滚动作,发展身体的灵活性、协调性。
活动难点:在地垫上探索各种滚动的动作。
活动准备
地垫上有红、黄、蓝、绿各队标志若干;录音机、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准备部分
幼儿成散点式队形在教师的带领下做热身操,模仿游泳、举重、投篮、自由体操等动作。
二、基本部分
1、幼儿分组在地垫有圆点标志一端排队,尝试做各种不同的滚动动作。
2、刚才你们做了各种滚动的动作,有的团身滚,有的横躺着滚,请你们想一想怎样才能滚得又直又快?
3、引导幼儿带着问题探索又直又快的滚动方式。
4、请个别幼儿展示探索结果。
5、教师邀请一名幼儿一起示范,引导幼儿比较哪种方法滚得更快,从而发现基本的动作要领:手脚伸直,和身体保持一条直线,这个动作叫“横躺滚”。
6、幼儿自主练习。
7、幼儿成四路纵队,按顺序在地毯上做横躺滚动作,根据全组幼儿完成动作的累计时间,在记分牌上记录成绩:第一名4分,第二名3分,第三名2分,第四名1分。竞赛共进行两次,引导幼儿计算两次竞赛的总成绩,最后向胜利队颁发红旗。
三、结束部分
活动延伸:户外活动时幼儿再次与同伴活动。
活动反思
我上了节大班健康活动,通过校方领导听课、评课,现将活动反思如下:
1.课前准备不够充分,因前滚翻主要是头部,但我在做准备活动时头部运动忘了,只做了坐位体前屈,上身下压运动,跟前滚翻动作直接引入了 。
2.垫子设想不够好,应该每位一块,垫子的缺少直接导致小朋友们活动量的不充分,也没有让孩子们练习尽心。
3. 探究多种团身姿势的滚动方法,“那种方法最容易,最实用。”就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激烈的讨论。讨论一、从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翻滚本身就会,这节课主要以在会的基础上让小朋友知道横躺滚能保护自己,侧滚翻滚在迎面遇到危险时可以翻滚保护自己。老师们还谈了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意外。如:在下楼梯时、抱小孩跌倒和迎面遇到墙跌倒时等的反应和自己做出的动作。觉得上这一课的重要性。
4.不足的地方:就是虽然本次课的主动权交给了幼儿,孩子们在快乐的气氛中积极的参与,并且每个人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更大的提高,但在结束部分我应该做小结,这样幼儿和听课的教师都清晰了本节活动的主题。
5.幼儿学会了横躺滚的方法之后,不妨再去扩展一下,引导他们去尝试,在高处跳下、意外跌倒状态下使用滚动动作进行自我保护的方法,使幼儿的学习更有动力,生活更有安全感。让幼儿觉得掌握好滚动的能力将会使他终身受益。
6、大班游戏好玩的滚动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我班教材有一节课是《认识球体和圆柱体》,在孩子们上这堂课时孩子非常感兴趣,孩子们拿着老师提供的材料在桌面上滚动玩耍,于是就决定给幼儿上一堂关于物体的滚动。
活动目标
1、给物品进行分类(不会滚动的为一类,会滚动的为一类)。
2、初步了解不同物体有不同的滚动路线。
3、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4、能积极参加游戏活动,并学会自我保护。
5、乐意参与游戏,体验游戏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自主探索出物体的滚动路线。
活动准备
1、收集各种物品:杯子、球、积木、纸盒、石头、风车等。
2、 大记录纸一张。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1、今天呀,吕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些东西请你们玩,请你们找一找玩一玩,如果它会滚动请你拿一个在手上,如果它不会滚动请你把它放在这个框里,明白了吗?
2、幼儿把物品进行分类
3、 来我们来检查一下框里面的东西都是怎么样的呢?
4、 幼儿回答:
5、 让幼儿说说自己手上拿的是什么物品。
6、 这些东西为什么会滚动呢?
7、 来宝贝我们把这些东西都放在地上玩一玩、滚一滚。
8、 幼儿在地面玩耍。
二、 游戏:滚进球门
1、 老师介绍游戏玩法:小朋友两两一组,一人分开双脚做球门,一人滚动物体进球门,轮流进行。
2、 集体交流,并尝试记录物体滚动的路线。
三、 结束活动
老师小结活动情况,对积极参与游戏和探索的幼儿给予表扬,并提出问题和要求:“你们还在哪里看到过会滚动的东西?它们滚动的路线又是怎样的呢?请你们回去找一找、滚一滚,把它们滚动的路线也画下来,带到幼儿园给大家看。”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源于幼儿的兴趣及生活,然后设置了游戏情景,以幼儿自主探索为主,教师适当的指导、提升,培养了幼儿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提高了幼儿自我构建知识的能力,真正做到了在做中学、玩中学,也达到了本次活动的教育目标。
7、大班科学活动滚动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在贯彻《规程》、《纲要》的过程中,我们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改革从常识教育逐渐过渡到幼儿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改变了以往一味地灌输、传授的方式,让科学教育赋予孩子们以操作和探索,让科学活动成为孩子们喜欢的活动,但是科学探究并不是盲无目的,而是要适当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以引发幼儿既动手又动脑,通过自己探究去解决问题。
本次设计的活动就是遵循这样一种教育方向。活动前让幼儿初步感知球体、圆柱体能滚动的现象,然后在本次活动中抛出一个需要幼儿去解决的问题,就是让不能滚动的东西,也能滚动起来,这就需要幼儿将已有的形体认识运用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将已有的动手能力发挥出来。而在探究的过程中,也将会生成出新的问题,这个新问题也就是下一阶段孩子们可以探究的内容了。如此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解决不断的生成新问题,就可以不断地引导幼儿深入地探究学习。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大胆尝试,运用各种方法,使长方形的牙膏盒和纸张滚动起来。
2、体验成功的喜悦,提高幼儿的探索欲望。
准备:
1、教具:
易拉罐、皮球、牙膏盒、纸张、记录表
2、操作材料:
牙膏盒、纸张、VCD光盘、圆形玩具、彩色卡纸、小球、铅笔、剪刀、胶带座、
过程:
一、引题
1、老师依次出示易拉罐、皮球,复习滚动的概念。
2、2、出示牙膏盒、纸张,引导思考皮球和易拉罐为什么会滚动?
二、提出问题:
请小朋友将不会滚动的牙膏盒和纸张变得也能滚动起来。
提示:可以改变它们的形状,也可以用老师提供的卡纸、小球、VCD光盘、圆形玩具、铅笔帮忙,让它们滚动起来。
要求:可以先帮助牙膏盒,也可以先帮助纸张变一变,做好一个后要放在地上滚一下,如果成功了,就放到自己的椅子前面,然后再去拿另外一个。看谁今天想出来的办法最多。
三、幼儿操作,师巡视指导。
四、集中分享:
1、依次请有代表性的幼儿上台展示自己的成果,根据他们出示的作品记录。
2、同样作品的幼儿一起感受成功的喜悦。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源于幼儿的生活,生于幼儿的兴趣,设置游戏情境,以幼儿自主探索为主线,教师适时指导、提升为辅线,充分激发了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了幼儿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提高了幼儿自我建构知识与经验的能力,真正做到了在做中学、玩中学,达到了本次活动的教育目标。
8、大班科学滚动的轨迹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对滚动的物体产生兴趣,发现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2、探索滚动轨迹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3、尝试运用绘画记录的方式表达、交流物体滚动的轨迹,发展学习的自主性。
4、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5、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活动准备:
三角形、梯形、方形积木;海洋球、玩具球;一次性杯子、圆台形的化妆品瓶子;电池、透明胶带等物体;记录卡片16份、小筐8个、PPT。
活动过程:
一、引入活动,激发幼儿兴趣。
1、出示一圆形物体,操作滚动。
师:这是什么?
幼:球师:老师把它轻轻一推,看它怎样了?
幼:向前运动、动了、滚动……师小结:像这个球一样咕噜咕噜往前转动我们叫它滚动。
二、出示操作材料,幼儿自由选择物体,进行实验操作。
师: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好玩的东西,看看有些什么?(揭密神秘袋,幼儿了解操作的材料)师:请小朋友去玩一玩、试一试,看看哪些会滚动哪些不会滚动?然后给它们分一分家,把它们分别放在相应符号的筐里,并填写好观察记录表(一)。
个别指导:你玩的是什么?你把它放在哪个筐里了?为什么?要求幼儿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
师幼共同总结实验结果。
师:大家帮这些东西分好了家,我们来看看能滚动的筐里放了哪些东西?幼儿说物品,教师在记录纸上贴上这些物品的标记图。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一下,为什么这些物体能滚动?这些东西不能滚动?
小结:这些没有角的圆圆的东西,只要对它们用点力,它们就能滚动。
三、幼儿再次自由操作材料,探索圆形物体滚动轨迹的不同。
师:这些圆圆的东西它们滚动时走的路线一样吗?请小朋友再次玩一玩。这次要仔细观察,把它们滚动时走的路线画在你的记录纸上。
个别指导:你玩了什么?它滚动时走的路线是什么样的?
幼儿说自己的操作发现,教师征求大家意见后记在大记录纸上。重点讲述球体的滚动路线。
师:从这张大记录表上你能发现哪些东西在滚动的时候走的路线是一样的。为什么它们走的路线会一样?
小结:(边小结边贴上相应的球体标、圆柱体、椎体标记):像皮球、海洋球它们的身体都是圆球体,走的路线是曲线。像透明胶带、电池它们的身体是圆柱体,走的路是直线。一次性杯子、化妆品瓶子身体一头大一头小,走的路是圆圈。也就是说不一样的形状它们滚动时走的路也就不一样。
我们把这些物体滚动是走的路叫滚动的轨迹。物体运动的轨迹对我们的科学发明非常有帮助(出示PPT,请幼儿分别说说图片上可以滚动物体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我们的航天飞船驶入太空都要设定好轨迹,这样才能取得成功。我们小朋友从小学习科学知识,长大了也可以成为一个科学家、发明家。
四、活动延伸:
这个筐里还有一些不能滚动的东西,你能想出好办法,让它们也滚动起来吗?然后再去发现它们的滚动轨迹。
活动重点难点:
1、活动重点:通过玩一玩、分一分找出滚动物体的特征。
2、活动难点:探究运用记录的方式表达、交流滚动的轨迹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活动反思:
在这节课中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还不够到位,太过于形式,幼儿没有探索到什么就收了,没有让幼儿真正在探索中去发现问题,可以利用PPT的形式让幼儿更直观地了解、对探索产生更大的兴趣。
9、大班科学滚动的轮子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在贯彻《规程》、《纲要》的过程中,我们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改革从常识教育逐渐过渡到幼儿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改变了以往一味地灌输、传授的方式,让科学教育赋予孩子们以操作和探索,让科学活动成为孩子们喜欢的活动,但是科学探究并不是盲无目的,而是要适当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以引发幼儿既动手又动脑,通过自己探究去解决问题。
本次设计的活动就是遵循这样一种教育方向。活动前让幼儿初步感知球体、圆柱体能滚动的现象,然后在本次活动中抛出一个需要幼儿去解决的问题,就是让不能滚动的东西,也能滚动起来,这就需要幼儿将已有的形体认识运用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将已有的动手能力发挥出来。而在探究的过程中,也将会生成出新的问题,这个新问题也就是下一阶段孩子们可以探究的内容了。如此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解决不断的生成新问题,就可以不断地引导幼儿深入地探究学习。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大胆尝试,运用各种方法,使长方形的牙膏盒和纸张滚动起来。
2、体验成功的喜悦,提高幼儿的探索欲望。
3、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具:
易拉罐、皮球、牙膏盒、纸张、记录表
2、操作材料:
牙膏盒、纸张、VCD光盘、圆形玩具、彩色卡纸、小球、铅笔、剪刀、胶带座
活动过程:
一、引题
1、老师依次出示易拉罐、皮球,复习滚动的概念。
2、出示牙膏盒、纸张,引导思考皮球和易拉罐为什么会滚动?
二、提出问题:
请小朋友将不会滚动的牙膏盒和纸张变得也能滚动起来。
提示:可以改变它们的形状,也可以用老师提供的卡纸、小球、VCD光盘、圆形玩具、铅笔帮忙,让它们滚动起来。
要求:可以先帮助牙膏盒,也可以先帮助纸张变一变,做好一个后要放在地上滚一下,如果成功了,就放到自己的椅子前面,然后再去拿另外一个。看谁今天想出来的办法最多。
三、幼儿操作,师巡视指导。
四、集中分享:
1、依次请有代表性的幼儿上台展示自己的成果,根据他们出示的作品记录。
2、同样作品的幼儿一起感受成功的喜悦。
活动反思:
本课的教学从生活实际的情境出发,通过出示几幅运动图片让学生分类并归纳出滑动与滚动的概念。然后,可以让学生找找身边相关的滑动与滚动现象,加深对这两种运动方式的理解。为了引出探讨滑动摩擦力与滚动摩擦力大小的关系,我向学生介绍古人是如何利用滚木将大型巨石拖入海洋的,让他们猜测滑动摩擦力与滚动摩擦力大小如何?大部分同学都认为滚动摩擦力较小,但还是存在部分反对的声音。究竟真理是什么呢,需要通过科学实验得出数据来证明。继而进入本堂课的重点探究环节,引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验证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的关系。在试验设计时学生只注意了变量,却忽视了需要保持不变的因素。提醒学生关注仅仅通过一个因素的改变来研究摩擦力的大小的变化。学生很快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控制变量。接下来提出问题:怎样根据现有的小车进行改变使其分别进行滑动和滚动呢?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讨论,很多同学都提出了只要把小车的轮子固定住,小车运动时就是滑动摩擦了。这个提议很快就得到了全班的一致赞成。于是,每个小组都以此方案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得出了本节课的重要结论:滚动摩擦要比滑动摩擦小得多,从实验中可以知道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滑动摩擦大约是滚动摩擦的5倍。实验得到真知,同时也可以用此结论解释生活中的某些常见现象,如:为什么刹车后很快会停下来,为什么工人在搬重物时要在底下垫几根管子等等。紧接着又给学生介绍自行车上的滚珠轴承,通过演示让学生清楚地观察到,因为内外圈间有滚珠,这样只有外圈转动,灵活轻便。在课堂结尾部分请同学思考:是不是在生活中人们都在减少摩擦力,有没有故意增大摩擦力的例子,结合生活实际进行举例并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更好地将课堂与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学有所用。
10、大班科学有趣的滚动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带圆的物体会滚动的特性。
2、探索不同形状的物体有不同的滚动路线,并尝试记录。
3、体验合作游戏的快乐,愿意进一步探索物体的滚动路线。
4、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准备:
1、收集各种物品:罐头、杯子、球、纸盒、方便面筒、积木等。
2、幼儿座位前面地上贴点,标有“√”“×”的两个筐,赶“猪”棒2根。
3、大记录纸一张,小记录纸人手一张活动过程:
一、探索哪些物体会滚动在活动室里散放着纸杯、茶叶筒、球、塑料盒、积木等各种物品。
1、玩一玩,分一分(操作一)T:小朋友看,地上有什么?请你玩一玩,看看哪些东西会滚动,把它找出来,放到打“√”的筐里,不会滚动的放到打“×”的筐里(过会收掉)。
2、幼儿操作,集体检验结果(请两名幼儿来检验)。
3、认一认,各形体(圆柱体,球体,丰富“圆锥台”)T:会滚动的东西里面可以分成几类?它们是什么形体?
小结:上下一样粗,上下两个面是一样大的圆形的物体叫圆柱体。
不管从哪边看都是圆的,不管往什么方向推都能滚动的物体叫球体。
一头大一头小的叫圆锥台。
4、T:为什么这些东西会滚动?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小结:它们的身上都有一个地方是圆的,圆的东西没有角,所以会滚动。
二、游戏“滚进球门”,探索不同物体的不同滚动路线,并记录。
1、T:你知道这些圆柱体、球体和圆锥台它们的滚动路线是怎样的?(自由讨论)我们通过游戏“滚进球门”来验证一下你们的想法。
2、玩法介绍:两人面对面,一人分开双脚做球门,一人滚动物体进球门。集体听老师口令“123,滚”,注意提醒幼儿观察物体滚动路线。第二遍交换。
3、幼儿游戏“滚进球门”(操作二)4、集体交流游戏结果T:你在玩这些东西时,有没有都滚进球门?(没有)你遇到了什么困难?
T:为什么圆锥台滚不进球门?(圆锥台一头大一头小,滚动的时候会转圈。)结论:原来圆锥台滚动时会转弯,不能滚进球门,而圆柱体和球体都能滚进球门。
三、游戏“赶小猪”,探索圆柱体和球体滚动时哪个更灵活?
1、师一手拿圆筒,一手拿皮球T:我们知道了圆柱体和球体都能滚进球门,那你知道它们滚动时谁更灵活吗?
让我们通过游戏“赶小猪”来找到答案吧!
2、出示“赶猪棒”,介绍游戏玩法T:这个游戏需要三个人合作,两人做小树,一人分别赶“皮球小猪”和“圆筒小猪”,绕过“两棵小树”。看看谁先到达,谁就灵活。
3、请两组幼儿游戏,其余幼儿观看结果。(操作三)4、集体交流,得出结论。
T:你觉得“皮球小猪”和“圆筒小猪”,谁更听话,更容易赶?(皮球)为什么“皮球小猪”好赶,“圆筒小猪”难赶呢?
小结:我们赶圆柱体时,它只会往一个方向直直地滚去,转弯时不灵活,而皮球可以向四面八方任意地滚动,很灵活,很听话。
T:你们说球体的滚动路线是什么样的?圆柱体呢?(四面八方、直直的)5、出示大记录纸,带领幼儿完成记录表T:玩了这么久,我们赶紧把它们的滚动路线记录下来吧!老师这里有一张物体的滚动路线记录表,我们来看看。
T:你能看懂这些标记吗?谁来记录?
总结:原来圆柱体的滚动路线直直的,圆锥台会转弯,球体可以向四面八方滚动。
四,延伸活动1、T:今天,我们玩了这么多会滚动的玩具,还发现了一个秘密,就是他们滚动的路线不同。平时在家,你们还在哪儿看到过会滚动的东西?它们滚动的路线又是怎样的呢?请你们回去玩一玩、试一试,把它们滚动的路线记录下来,明天带到幼儿园给小朋友看好不好?
2、每人发一张记录纸,回家记录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源于幼儿的生活,生于幼儿的兴趣,设置游戏情境,以幼儿自主探索为主线,教师适时指导、提升为辅线,充分激发了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了幼儿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提高了幼儿自我建构知识与经验的能力,真正做到了在做中学、玩中学,达到了本次活动的教育目标。
11、大班科学这些东西会滚动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让幼儿主动探索,感知物体会滚动的原因及特征。培养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和关心周围事物的情感。培养幼儿愿意与同伴交流的习惯。
活动准备:人手一份操作材料(两个海洋球、一大一小圆柱体、方形、三角形积木各一);两大篮各种可滚动的物体。
活动过程:
激发幼儿探索兴趣,导入课题。
1、“小朋友,请你玩一玩篮子里的东西,请你仔细看看这些东西会怎么样?”
2、幼儿自由操作。
3、讨论:“刚才玩的时候,这些东西怎么样啦?”(动起来了),“它是怎么动起来的?”(幼儿讲述并上来演示)。
幼儿滚动物体,探索会滚动物体的特征及原因。
1、幼儿讨论:这些东西都会滚动吗?(幼儿讨论,教师不做正面回答)。
2、请幼儿把筐子里每一样东西都滚动一下,相互交谈发现了什么?教师小结;有的东西会滚动,有的东西不会滚动。
3、幼儿讨论;那些物体对滚动,那些物体不会滚动?为什么?(幼儿讨论)
a、请幼儿分别摸一摸会滚动的物体和不会滚动的物体,比较它们的区别。
b、师生共同小结:原来圆的东西会滚动,因为它没有角。讨论:你是怎么是圆物体滚动起来的?教师小结:我们用力推了一下,圆的物体就滚动起来了。
幼儿继续操作试验,探索物体滚动时的特征。
1、幼儿第一次滚动实验,探索不同物体同时滚动的速度差异。请小朋友左、右手各拿一件不同的物体,同时滚动发现了什么?
2、幼儿第二次滚动实验。探索相同物体同时滚动时的速度差异。请幼儿左、右手各拿一件相同的物体,同时滚动,观察有什么发现。
3、幼儿相互交谈自己的发现(幼儿自由讨论)
4、别幼儿讲述并操作自己的发现。(幼儿发言并行操作)
5、小结:同时滚动不同物体,它们的速度不一样;同时滚动相同物体时,用的力越大,速度越快;用的力越小,滚动速度越慢。
延伸活动——探索会滚动物体的其他特征。
活动反思:
在这一次的活动中,是科学探索活动。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有幼儿自身的经验储备中以亲身例证的方法去验证自己的猜测。动手活动又是幼儿比较喜欢的,所以,在活动中幼儿的兴趣比较浓厚。指南中指出:“鼓励和引导幼儿学习做简单的计划和记录,并与他人分享交流。”在这几点上做的还不够好,不够到位,也存在着很多教学的困惑。
1.语言的表达。对于科学活动,总结性的话语在活动中起着重要性的作用。特别是具有科学性的。在活动中,“有圆面的物体会滚动,没有圆面的物体不会滚动。”是整个活动的重点,也为幼儿找出会滚物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话语中,也要切合幼儿的实际,不能太过于深奥要更符合幼儿语言直白,在讲述的时候动作语言和口头语言相结合的方式也带动幼儿的理解。因此,科学活动中语言的表达需要学习的地方很多。
2.合作的意识。在活动中,在这个活动我请幼儿用合作的方式进行活动。但在活动中幼儿往往自我操作的居多,在合作性上比较缺乏。所以,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我觉得我在请幼儿操作的时候,所说的要求可能还不够清晰。其次,也要加强幼儿合作的意识。游戏方式或者其他形式让幼儿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在这一点上,我们班的幼儿还是比较欠缺。
3.记录的方式。操作单是科学活动中有时候必不可少的。但操作单的形式我觉得在活动中还缺乏了一点心意,比较单一。在这一方面,在操作单的制作中还需要多用心去斟酌。怎样的形式更方便幼儿操作也便于我们去做教学前准备。
科学活动,也对我们教学的要求比较高,需要我们更好的用心去设计、科学的解答让幼儿获得更多科学性的知识。
12、大班科学活动滚动的球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摸弄,引起幼儿对球在斜面上滚动的现象感兴趣。
2、学习用语言和图表表达自己的操作和体验。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难点:
1、物体在斜面上会移动的。
2、在不同的坡度上,物体移动的速度是不同的。
活动准备:
1、幼儿在科学角活动中已对物体的滚动发生兴趣。
2、已学习过作单一物体的观察记录。
3、网球、洗衣板、积木、记录纸、笔等。
活动过程:
一、初次探索
1、设疑:怎样不用力推,球也能滚起来。
2、探索:幼儿自由的操作摆弄,教师巡回观察。(可能出现:板的一端放在腿上、椅子上、积木上,手拿着板的一端往上提等等)
3、讨论:
(1)幼儿讲述自己的方法并演示。
(2)小结:板的一端垫高了,不用力推球就会从高的地方往下滚。
二、再次探索
1、设疑:请小朋友两个人一起玩,想办法使两只球在板上滚的快慢不一样。
2、探索:幼儿自由结伴操作摆弄,教师巡回观察。(可能出现:两块板都是平整的面朝上。但积木垫的高低不一祥。或者是,一块板的面是平整的,一块板的面是凹凸不平的,积木垫的一样高)
3、讨论:
(1)幼儿讲述合作的经过,并进行演示。
(2)小结了两块平整的板面,积木垫的低不一样,的滚动快慢也不一样,垫的高的板球滚的快,垫的低一点的球滚的慢。两块积木垫的一样高,平的一块球滚的快,凹凸不平的一块板球滚的慢。
4、幼儿体验
三、 记录
1、请小朋友把玩的方法记录下来,让大家一看就明白。
2、幼儿大胆地表述自己的记录。
四、延伸:
今天我们玩的是球,那么别的东西放在上面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呢?
活动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
13、大班科学活动球的滚动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摆弄,引发幼儿对球在地面上和斜坡上滚动的现象感兴趣。
2、学习用语言和图表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操作和体验。
活动准备:
1、不同粗糙、长度程度的板(洗衣板、木板、包地毯的板、滑梯等)积木、椅子、记录纸、笔等。
2、已学过做单一物体的观察记录。
3、幼儿在科学活动角对球的滚动产生兴趣。
4、在户外大场地上活动。
活动过程:
一、诱发情趣:让球滚起来
1、提问:球可以怎么玩?(滚、抛、踢等)
2、教师将球放在地上。提问:这个球怎么又不动了呢?(因为没有去踢它,拍它,没有去推它等。)
3、提问:我们那能不能不用踢、拍、推等这些动作让球自己滚动起来或滚得快呢?请小朋友去用那边你们自己带来的材料试试。看看到底能不能不用踢、拍、推等这些动作让球自己滚动起来或滚得快?
4、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地尝试提示:想想用这个洗衣板、木板怎样让球自己滚起来?还可以不用这些材料,在你的身上让球自己滚起来。(板的一端放在腿上、椅子上、积木上,手拿着板的一端往上提等方法)。
5、请小朋友来说一说你是用什么办法让球自己滚动起来或让球滚得快的?
6、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述自己的操作方法和情况。
小结:刚才大家发现不用踢、拍、推等这些动作,用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工具在斜坡上也能让球自己滚起来而且球滚得很快。
二、引导体验:尝试使球滚动的各种方法
1、下面老师还想请大家来做一个实验:请两个小朋友一起合作,想办法让2个球同时从2个不同的斜坡上滚下来你会发现什么?想想为什么?想想怎样才能让2个球同时从不同的2个斜坡上滚下来?怎样做出不同的斜坡。
2、请小朋友一边玩,一边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每玩一次都要把你的发现记下来。记录的内容要让别人一看就明白。
3、幼儿自由探索,教师巡回观察、引导。(提示:小朋友可以想出许多种办法。如两块板都是平整的,面朝上,但积木垫的高低不一样。或是,一块板的面是平整的,一块的面是凹凸不平的,积木垫得一样高。)
三、创造表现: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记录1、鼓励幼儿想不同的办法进行记录,可以用(★、▲;1、2;Α、Β;√、Ⅹ;-、-;Ο、ΟΟ等等)
四、成果表示:表达自己的成果
1、请小朋友来告诉大家你和好朋友是怎么玩的?你发现了什么?
2、你是用什么方法记录你的发现的?图中的符号表示什么意思?
3、表扬运用不同方法记录的幼儿。
4、小结:刚才小朋友两个人一起玩时发现了:不同的斜坡,球滚下来的速度是不同的:斜坡面一样时,坡度越大,球滚得越快;坡度越小,球滚得越慢。另外,斜坡一样高时,坡面光滑,球就滚得快,坡面粗糙,球就滚得慢。
3、那你是用什么方法记录的?图中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4、表扬运用不同方法进行记录的幼儿。
五、延伸活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的球,这些不同的球它们在不同的地方还滚动时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小朋友可以先去观察一下,以后我们再一起来讨论。
活动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
14、大班科学公开课滚动的轮子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在贯彻《规程》、《纲要》的过程中,我们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改革从常识教育逐渐过渡到幼儿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改变了以往一味地灌输、传授的方式,让科学教育赋予孩子们以操作和探索,让科学活动成为孩子们喜欢的活动,但是科学探究并不是盲无目的,而是要适当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以引发幼儿既动手又动脑,通过自己探究去解决问题。
本次设计的活动就是遵循这样一种教育方向。活动前让幼儿初步感知球体、圆柱体能滚动的现象,然后在本次活动中抛出一个需要幼儿去解决的问题,就是让不能滚动的东西,也能滚动起来,这就需要幼儿将已有的形体认识运用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将已有的动手能力发挥出来。而在探究的过程中,也将会生成出新的问题,这个新问题也就是下一阶段孩子们可以探究的内容了。如此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解决不断的生成新问题,就可以不断地引导幼儿深入地探究学习。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大胆尝试,运用各种方法,使长方形的牙膏盒和纸张滚动起来。
2、体验成功的喜悦,提高幼儿的探索欲望。
3、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具:
易拉罐、皮球、牙膏盒、纸张、记录表
2、操作材料:
牙膏盒、纸张、VCD光盘、圆形玩具、彩色卡纸、小球、铅笔、剪刀、胶带座
活动过程:
一、引题
1、老师依次出示易拉罐、皮球,复习滚动的概念。
2、出示牙膏盒、纸张,引导思考皮球和易拉罐为什么会滚动?
二、提出问题:
请小朋友将不会滚动的牙膏盒和纸张变得也能滚动起来。
提示:可以改变它们的形状,也可以用老师提供的卡纸、小球、VCD光盘、圆形玩具、铅笔帮忙,让它们滚动起来。
要求:可以先帮助牙膏盒,也可以先帮助纸张变一变,做好一个后要放在地上滚一下,如果成功了,就放到自己的椅子前面,然后再去拿另外一个。看谁今天想出来的办法最多。
三、幼儿操作,师巡视指导。
四、集中分享:
1、依次请有代表性的幼儿上台展示自己的成果,根据他们出示的作品记录。
2、同样作品的幼儿一起感受成功的喜悦。
活动反思:
本课的教学从生活实际的情境出发,通过出示几幅运动图片让学生分类并归纳出滑动与滚动的概念。然后,可以让学生找找身边相关的滑动与滚动现象,加深对这两种运动方式的理解。为了引出探讨滑动摩擦力与滚动摩擦力大小的关系,我向学生介绍古人是如何利用滚木将大型巨石拖入海洋的,让他们猜测滑动摩擦力与滚动摩擦力大小如何?大部分同学都认为滚动摩擦力较小,但还是存在部分反对的声音。究竟真理是什么呢,需要通过科学实验得出数据来证明。继而进入本堂课的重点探究环节,引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验证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的关系。在试验设计时学生只注意了变量,却忽视了需要保持不变的因素。提醒学生关注仅仅通过一个因素的改变来研究摩擦力的大小的变化。学生很快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控制变量。接下来提出问题:怎样根据现有的小车进行改变使其分别进行滑动和滚动呢?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讨论,很多同学都提出了只要把小车的轮子固定住,小车运动时就是滑动摩擦了。这个提议很快就得到了全班的一致赞成。于是,每个小组都以此方案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得出了本节课的重要结论:滚动摩擦要比滑动摩擦小得多,从实验中可以知道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滑动摩擦大约是滚动摩擦的5倍。实验得到真知,同时也可以用此结论解释生活中的某些常见现象,如:为什么刹车后很快会停下来,为什么工人在搬重物时要在底下垫几根管子等等。紧接着又给学生介绍自行车上的滚珠轴承,通过演示让学生清楚地观察到,因为内外圈间有滚珠,这样只有外圈转动,灵活轻便。在课堂结尾部分请同学思考:是不是在生活中人们都在减少摩擦力,有没有故意增大摩擦力的例子,结合生活实际进行举例并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更好地将课堂与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学有所用。
15、大班社会活动又快又省力的圆形轮滚动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认识圆的基础上,通过做做、玩玩,让幼儿知道圆形的物体会滚动。
2.知道用轮子能省力。
3.发展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4.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5.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知识。
活动准备
1.室外:
(1)装有圆形轮胎的小三轮车、四轮车、小推车;
(2)装有除圆形以外的各种形状轮胎的小三轮车、四轮车、小推车。
2.室内:各种形状的小积木,幼儿人手一套;装有书籍的箱子一只,圆形的轮子两个,小推车一辆,大积木一块,每组一只盒子(装有橡皮泥、硬卡纸、彩色纸、剪刀、牙签、胶水、蜡笔)。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尝试:滚动圆形和其他形状构成的物体
在室外供给幼儿装有圆形轮胎的小三轮车、四轮车、小推车以及装着除圆形以外的各种形状轮胎的小三轮车、四轮车、小推车。教师:“这里有许多车子,我们一起来玩一玩、想一想,哪些车子的轮子会滚动?”
二、第二次尝试:圆形的东西会滚动
1.在室内供给每位幼儿各种形状的积木玩。
①你们的桌子上有什么形状的积木?
②请你推动各种积木,你发现了什么?
③为什么圆形的积木轻轻一推会滚,而梯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的积木不会滚动呢?
小结:圆形的东西会滚动,因为它没有角。
2.圆形轮子会滚动。
师:“人是很聪明的,人们利用圆形的东西会滚动的道理,制造出许多圆形东西,你们见过吗?”
出示圆形轮子问:
①“这是什么?它是什么形状的?”(圆形)
②“轻轻推它会怎样?”(会滚动)
三、了解轮子的功用(第一次尝试:利用圆形轮做事,又快又省力)
1.请两名幼儿把一箱书从A处搬到B处,问:“你们搬得动吗?”(搬不动)
2.教师在箱子下,放置了4只万向轮,再请两名幼儿推动。问:“现在能搬动吗?为什么?”
3.请两名幼儿分别将两堆大积木从A处运到B处,一名幼儿用小推车搬,另一名幼儿用手搬,看一看,谁运得又快又省力?
师小结:使用轮子做事,又快又省力。
4.了解轮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师问:“除了这些轮子外,你们在幼儿园和家里还看到过哪些地方有轮子?”(幼儿自由回答:汽车、飞机、火车有轮子,挂窗帘的轨道有滑轮,升国旗的旗杆上有滑轮,沙发下也有轮子等等)
四、幼儿自己动手制作轮子
1.教师向幼儿介绍手工盘里材料,请幼儿给汽车的车厢制作轮子(教师事先给幼儿每人准备一只盒子做车厢,并先在车厢下部打好穿牙签的洞),幼儿把两根牙签穿入洞内。
2.让幼儿利用硬纸、橡皮泥等材料做成轮子装在牙签上,即成一辆汽车,然后,拿着自制的小车到室外玩。
活动反思
幼儿对实验活动的兴趣比想像中要旺盛,有不足之处,就是关于“滚动”这一个词,应该给予简单的解释:圆形的东西能滚动。
16、大班科学蜡烛的探索教案反思
目的:
1.观察蜡烛燃烧,发现许多有趣的现象。
2.产生观察兴趣,初步了解燃烧与空气的关系。
3.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准备:
1.“主蜡烛”一支。
2.幼儿每两人合用一张操作台,另备托盘一只、大小相同的蜡烛两支、大小不同的玻璃瓶两只、碗两只、泡沫块、颜色水、抹布等。
过程:
活动一 看蜡烛燃烧
1.引出活动,组织幼儿讨论:怎样固定蜡烛?(如插在泡沫块上或小瓶子里。)
2.启发幼儿思考:用什么办法点燃蜡烛?
3.引导幼儿观察点燃的蜡烛,说说自己看到的有趣现象,如:滴下来的蜡烛油像眼泪,而且有点烫;火焰会随风“跳舞”;蜡烛燃烧时会产生一股特殊的气味,等等。
活动二 自制蜡烛花
1.幼儿手持燃烧的小蜡烛,将蜡烛油滴到盛有清水的碗里。
2.观察“水中蜡烛花”,说说它像什么,还发现了什么奇特的现象。(它会像荷叶那样飘浮在水面上,不会下沉。)
3.尝试将蜡烛油滴到黑纸上、蓝布上,看看它们有什么区别。
活动三 蜡烛熄灭
1.请幼儿先将两支相同的蜡烛固定在同等大小的泡沫块上。
2.请幼儿分别点燃蜡烛并罩上玻璃瓶,观察并介绍看到的有趣现象,如瓶身会发烫、瓶壁上有水蒸汽、火焰是慢慢熄灭的,等等,鼓励幼儿讨论其中的原因。
3.请幼儿两人一组,再次点燃两支蜡烛,然后同时罩上一大一小两只玻璃瓶,观察蜡烛熄灭的现象,互相讨论实验结果。
活动四 水中的蜡烛
1.在托盘内倒人浅浅的一层颜色水,然后点燃放在水中的蜡烛,再罩上玻璃瓶,引导幼儿观察蜡烛熄灭后瓶外的颜色水进入瓶子内壁的现象。
2.引导幼儿讨论:这瓶壁上的水是哪儿来的?为什么?
建议:
1.材料中提供的“主蜡烛”由教师点燃,幼儿可以在“主蜡烛”上引燃小蜡烛,以避免使用打火机或火柴等引火工具,保证操作安全。
2.当幼儿解释错误时,教师切勿当场纠正,可引导幼儿讨论,鼓励幼儿在再次实验或寻找相关资料后,再进行讨论。
3.本活动适合在区角或分组活动中进行。因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比较抽象,故活动应以引导幼儿观察各种现象为主要内容,尽量创造机会让孩子进行交流。
活动反思:
《纲要》中指出,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大班的孩子对科学探索活动充满了兴趣,而蜡烛又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备的生活用品,但幼儿对蜡烛的使用缺乏一定的生活常识,即使是家里有停电现象,为了安全起见,通常都是家长点燃使用的,但孩子对点燃后的蜡烛发生的现象比较感兴趣。
17、大班探索主题侏罗纪的天空教案反思
一、活动目标:
(一)大胆地在集体面前讲述。
(二)知道翼龙有很多种。
二、活动准备:
双型龙、翼手龙、喙嘴龙图片(3幅大图片和小图片若干)幼儿收集的翼龙图片
三、活动过程:
恐龙时代
(一)在天上的恐龙
1、什么是翼龙?有什么特点?(翼龙是恐龙的一种,它生活在天空中,长着一对翅膀。)
2、 上次小朋友们收集了很多有关翼龙的照片,你是用什么方法收集的?(幼儿介绍自己收集翼龙的方法,如买恐龙的书籍、在网上查找等,提高幼儿收集资料的能力。)
3、 谁来说说你收集的是哪种翼龙,长的什么样?它的食物是什么?它住在哪里?(幼儿出示自己收集的关于翼龙的资料,讲解自己了解到的相关知识。)
4、你喜欢它吗?为什么?(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5、 这是什么翼龙?叫什么名字?这是双型龙,它的特点是……(教师重点根据图形上的恐龙特点讲解双型龙、翼手龙、喙嘴龙,并出示相关图片。)知道它们都是翼龙,是恐龙的近亲。
6、 我们来认识“翼龙”这两个字。翼的翼字是“羽”字头,说明这种恐龙长着翅膀。(教师在卡片上写出翼龙两字,让幼儿跟教师一起朗读。)
(二)游戏:
1、 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名字叫“侏罗纪的天空”,侏罗纪时代生活着很多的恐龙,其中有天空中飞的翼龙。天线宝宝可喜欢翼龙了!(教师手拿天线宝宝,扮演天线宝宝)我来做天线宝宝,你们来做翼龙。
2、 教师说明游戏规则:幼儿扮演翼龙中的一种,将图片挂在胸前,教师扮演“天线宝宝”,“天线宝宝”遇到谁,谁就要报上自己的名字,并说出它们的习性。
3、幼儿与教师进行游戏。
四、延伸活动 请幼儿互相讲讲还收集到了什么翼龙。
活动反思:
幼儿园“探索型主题活动”是幼儿围绕着一个主题,进行自主观察、探索周围现象和事物,教师适时、适度的予以支持和引导的一种系列活动。在探索型主题活动中,幼儿自发参与、自主学习、自由表达,获得了自身的发展,积累了许多有意义的经验。这是一个具有发展潜力的活动形式,他给幼儿园素质启蒙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给幼儿园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启示。
18、大班科学探索太空的奥秘教案反思
设计背景
告诉孩子们,我们在地球上生活,宇宙中除了地球还有其它邻居(星球)。让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颜色的小飞船,去星际旅行。从而开展《宇宙的奥秘》这个活动主题。让孩子知道除了太阳、月亮还有其他星星。最后延伸出要做环保,爱护地球。
活动目标
1.通过对不同颜色的分辨去区分不同的星球;以及相对太阳从近到远排列的位置。
2.能大胆、主见的表达出自己喜欢哪个星球,想去哪个星球玩。
3.孩子们动手用粉笔将飞船和想去旅行的星球连线。
4.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5.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重点难点
1.幼儿认识“地球”在宇宙是一颗星球的概念。
2.幼儿能记住行星的名字,哪个星离太阳最近。
活动准备
1.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月球的图片,以颜色区分为主。
2.一只纸制的飞船模型玩具。
活动过程
一、开始环节
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
1、让小朋友知道自己生活在“地球”上的一概念,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星球,有比地球大的,也有比地球小的。看图上不同颜色来辨别星球并叫出名字。
2、带出一架小飞船,让小朋友“乘飞船”想好准备要去旅行的星球。
二、基本环节
通过探索活动,引导让幼儿学会运用辨别颜色的方法来分析物体特点。
1、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表达出看到的每个星球的颜色、相对地球大小、基本特点。
2、一起谈论各“星球”相对太阳排列顺序;哪颗星离太阳最近,地球位于哪里?
三、结束环节
乘“小飞船”去星球旅行(给幼儿粉笔将飞船与想去的星球连线)
1、 老师引导幼儿回顾一开始说的:“让小朋友‘乘飞船’想好准备要去旅行的星球”这个问题,让幼儿自由发挥并动手参与课堂活动。
2、 提问幼儿回答想和谁一起去。
教师小结:宇宙是很浩瀚的,充满奥秘。一下子让小朋友了解是很抽象的,像太阳、地球、月球这些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看得见的东西,但又无法“拿出来”给小朋友看,希望通过课堂游戏互动将此类物体由抽象转化成一个概念,令小朋友有一个好的初步认识。
四、活动延伸
告诉小朋友,宇宙很大,有好多星星,就像我们今天上课所说的内容,但是像地球那样能有美丽的花,漂亮的蝴蝶,高高的树木,涓涓的溪水却只有“地球”。从现在开始就要爱护一花一树,珍惜每一滴水,拒绝使用“白色垃圾”等等来环保地球。
教学反思
1、反思备课:大班幼儿的年龄段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表达能力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个性特征、思想有了较明显的表现,所以教师在课堂上的活动内容和教学理论对大班的幼儿起到一个启蒙引导,而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将这个“启蒙”既简单明了又向良性发展。
2、对活动过程的反思:
(1)对幼儿发展的反思: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抽象的事物转成概念,让班上的幼儿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并能以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得到幼儿的接纳,也让幼儿有了情感发挥的自由空间。
(2)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反思:毕竟教学活动的内容都是一些“看得见,却拿不上来”的物体。二维空间的教材,可能给幼儿思维发展带来一定限制。还需要在教育内容及其发展线索上改进。
(3)师幼互动的反思:在教学活动中,定会存在个别的幼儿对教师的教学活动不能清楚的理解,比如教师表示赞同时伸出手与幼儿击掌,幼儿反应不过来。这时教师要在活动参与内容上多进行解释和示范。用鼓励方式多与该幼儿互动。
3、对活动效果的评析:整个主题活动语言连贯,主要引导幼儿自主参与,在玩乐中学习知识;在互动中是让幼儿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蒙发对宇宙的兴趣,更加完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
4、如果重新上这节课:在教材上把图片换成玩具实体,并悬空按天体位置来摆放。多维空间的实物教学会让幼儿更感兴趣、更加容易接受。
19、大班科学活动蜡烛的探索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发现蜡烛燃烧时的有趣现象,培养幼儿良好的观察力。
2、了解蜡烛燃烧于空气的关系。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打火机、颜料水每人一份、每人两支蜡烛、一大一小玻璃杯每人两个,清水一碗
活动过程:
一、点蜡烛。
1、(1)、师:晚上停电了,什么也看不见了,怎么办?(点蜡烛、打手电筒),出示蜡烛:那你们用什么办法来点蜡烛呢?(打火机、火柴)。那么等一会我们使用打火机应注意安全。教师交代点蜡烛的方法。
(2)、先把打火机点燃,然后再把蜡烛拿到打火机上点燃。
(3)、师:那么,点燃了蜡烛,请你们观察,会又什么现象产生呢?
(4)、幼儿点蜡烛,观察。
2、幼儿回到座位。
师:刚刚,蜡烛点燃,你们看到了什么呢?(有水流出、有烟……)。哦,有的小朋友说有水流出,那蜡烛流出来的水叫蜡油,我们再来看看它的火焰会怎样呢?蜡油油什么作用呢?
教师总结:蜡烛燃烧时会油蜡油流出来,蜡油滴在桌子上可起一个固定作用,它燃烧时还会冒烟,火焰会随风舞动。
二、自制蜡烛花。
师:刚刚有小朋友说蜡烛燃烧时有蜡油滴下,那么请你观察蜡油滴到水里时怎样的,再滴到桌子上看看。
幼儿再次操作,引导幼儿观察发现。
教师总结:蜡油滴在水里时浮起来的,像荷叶一样。
三、蜡烛熄灭。
1、师:刚刚我们师怎样来熄灭蜡烛的?(用嘴吹的,用手扇的),现在,老师有一个好办法,先点燃一根蜡烛,固定好,然后,我用一个玻璃杯罩在蜡烛上,看看结果怎样?换一个被子,结果又怎样呢?
幼儿动手操作。
2、师:刚刚,我们做了实验,结果怎样呢?(蜡烛熄灭了)。那换一个被子,得出的结论又怎样呢?(还是灭了),为什么呢?
小结:蜡烛的燃烧需要空气,被子里的空气烧完了,蜡烛也就要熄灭了,就像我们人一样,同样也需要空气,空气没有了,人也就生存布下去了。
3、师:好,现在我们来点蜡烛,用一大一小的玻璃杯同时罩在上面,看看,又会又什么样的结果?幼儿实验。
小结:大杯子里的空气多,后熄灭,小杯子里的空气少,先熄灭。
四、水中的蜡烛。
师:刚刚,蜡烛和空气做游戏做得可高兴了,现在他要和水做游戏了,你们想看吗?
教师示范:先将点燃的蜡烛竖在盆子中间,然后罩上被子,你可以发现当蜡烛熄灭后,盘子里的水会到被子里去。
幼儿操作。
师:你们有没有做成功?为什么瓶外的水会到瓶子里去呢?你可以端着你的盘子去给客人老师看看,问问卡人老师为什么?也可以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做这个实验,再来讨论结果。
活动反思:
《纲要》中指出,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大班的孩子对科学探索活动充满了兴趣,而蜡烛又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备的生活用品,但幼儿对蜡烛的使用缺乏一定的生活常识,即使是家里有停电现象,为了安全起见,通常都是家长点燃使用的,但孩子对点燃后的蜡烛发生的现象比较感兴趣。
20、大班探索游戏有趣的脚教案反思
目标:
1、在活动中探索脚的秘密,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2、能在集体面前大胆讲述。
重难点: 大胆表述自己探索发现的脚的秘密。
准备:
1、幼儿小时候的脚印。
2、彩笔(供幼儿描脚印用的)。
3、四条小路(垫子、地毯、小草、鹅卵石)
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起兴趣
二、寻找自己的小脚印
1、看,这些是什么呀?(脚印)
2、这些脚印是我们在小班时留下来的,去找找自己的小脚印在哪里?
三、比脚印,探索脚的秘密
1、幼儿比脚印师:把你们的小脚和你们的脚印比一比,你会 发现什么小秘密呢?
2、 交流讨论:你发现了什么?你的小脚怎么样了(脚长大了,脚趾长了,宽了……)(根据幼儿讲到的,来认识自己的小脚)
四、游戏(走小路)提供四条路
1、孩子们来找一找有哪四条路?
2、请你们光着脚到四条小路上去走一走,感觉怎么样?
(幼儿自由走小路)
3、 交流:你走了哪条路,感觉怎样?
(幼儿自由讲述)
4、 师小结幼儿讲述内容5、 再次尝试,体验走小路师:我们的小脚感觉出走在不同路面上的不一样的感觉,小脚还有什么本领呢?
6、 讨论小脚的用处:(走、跑、跳、踢)幼儿每说出一种,全体幼儿学做。
五、讨论保护小脚小脚有那么多本领,我们平时怎样保护小脚呢? (穿鞋、穿袜子、洗脚、剪脚指甲……)
反思:
通过让小朋友自己观察自己的脚丫,得出一些他们所知的关于脚丫的知识,然后再通过我的讲解,让小朋友们基本知道小手与小脚的分别。最后再让小朋友走一下“小脚之路”。尽可能地让幼儿参与其中,这样幼儿才会通过自己所得的具体的感受而有所领悟。
21、大班科学探索各种各样的勺子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勺子是我们生活中最常用的饮食工具,在生活中我们通过观察,对比、引导幼儿发现他们之间的不同,培养孩子学会思考,从小养成细致观察的好习惯,激发孩子对事物的探索欲望和勇于探索发现的精神。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对比,发现勺子的大小、外形、材质与勺子用途之间的关系,了解勺子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乐意根据勺子的结构发挥想象设计美观实用的勺子图案,体验创新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在家观察过各种勺子,了解过其各自的用途。
2.物质准备:“各种各样的勺子”课件;各种外形、大小、材质不同的勺子;纸、彩笔。
活动过程
一、大功臣“勺子”
1.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一起进行一节科学活动,你们准备好了吗?那我们就出发吧!小朋友们看看都有什么?
2.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们说一说饮食工具里面的勺子
3.谁知道勺子能帮我们做些什么?(勺子的作用可真大)现在请每位幼儿选一把自己喜欢的勺子轻轻坐下来。好,现在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你手里拿的勺子是什么样子的?
二、观察、探索
1. 勺子的结构:大大的脑袋叫勺子的头、长长的尾巴叫勺子的把、抓手的地方叫勺子的柄。
2.瞧,现在的勺子各种各样,(展示收集到的勺子)我们一起来仔细的摸一摸它们有什么感觉?再用你的小手去敲一敲,听听声音,不同材质的勺子他们的声音是不一样的,我们来听一听。(找不同材质的勺子演示)
3.不同材质的勺子他们的声音不一样,他们的作用也是不一样的,水勺(装水、盛水用的)一般我们都是塑料的,也有的贴的,水和铁长时间会生锈,一般我们都用塑料的,但是炒菜用的或者盛饭用的勺子都是不锈钢的、(因为塑料不耐高温)面粉勺(装面粉、盛面粉用的勺子)如:饭勺、饭勺儿:装饭、盛饭用的; 汤勺、汤勺子:喝汤时盛汤用的(即汤匙); 炒勺:炒菜用的有柄铁锅; 掌勺儿:炒菜用的勺子;漏勺:沥水用的勺子;
不锈钢勺子:不生锈、耐用,但不防烫。(所以大的要配上木的或者是塑料的把)
陶瓷勺子:防烫,但易碎。
塑料勺子:耐用、防烫、轻便,但不耐过高温度。
木头勺子:防刮、防烫,但不耐过高温度。
我们知道了不同材质的勺子,他们的作用是不一样的。那我们看一看老师拿的这两个勺子有什么不一样?(大小不一样,材质一样)
三、幼儿尝试
1、大小不一样的勺子他们的作用也是不一样的,老师在活动室里放了好多好多的容器,里面有水、面粉、豆子等等的东西,现在请小朋友自己尝试用你手里的勺子去试一试,看看你的勺子适合在哪一种容器中盛东西。
2、你的勺子适合做什么?(幼儿自由说)
3、现在老师要来考考你(课件“把勺子和相应的食物连起来)
四、勺子的发明
这么有用的勺子是怎么发明的呢?
让我来告诉你们吧: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使用的工具很少很少。刚开始人们用手抓水稻和粟来吃,后来人们加上水煮成热腾腾的粥饭后就没办法用手抓了。聪明的人们发现用吃完肉的动物骨头上的小窝或者是贝壳可以舀粥喝,这就是最早的勺子了。后来人们为了让勺子更实用、更美观,通过设计现在更是用漂亮的勺子就制作出来了。
五、创意勺子
1.为了让勺子更实用美观,人们还把勺子把、勺子柄、勺子头进行了变化,我们一起看看(欣赏课件让幼儿讨论为什么要设计成这样,有什么作用)
3.幼儿设计自己喜欢的勺子。
4.幼儿展示交流自己设计的勺子。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我觉得我的活动提问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问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说在大家的讨论下,提问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儿不仅会说了,而且还更会问了。这样的自由探索活动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发挥了他们在活动中的主动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22、大班数学游戏探索6的组成(翻片片游戏)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学习6的组成,学会有顺序的分合方法。
活动准备:圆片6个,正反两面颜色不同,记录纸。
操作方法:
1、教师提出将6个圆片分成两组,可以有几种分法?
2、引导幼儿讨论,怎样才能避免遗漏?
3、开始玩,将片片排齐,颜色一致,记录总数,按从前到后的顺序翻动圆片,每次翻动一个圆片,每翻一次就记录一次。
4、此方法,在学习其它数的组成时,都可以运用。
活动反思:
本节课目标很明确,就是学习理解“6”的组成,懂得交换两个部分数的位置合起来总数不变的规律。因为数学知识具有逻辑性特别强的特点。我们应该在数学活动中应该提供一些渗透着正确的、幼儿可接受的、可感兴趣的数概念的活动材料,让幼儿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理解数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
23、大班音乐教案:大班音乐教案(附教学反思)
(一)活动准备
我运用律动去安定幼儿的情绪,演唱歌曲《我的好妈妈》: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电视机、音碟机、U盘)辅助并提问的形式,导入主题
运用多媒体动画,让幼儿观察画面并能表达、感受妈妈的辛劳。
(三)发挥幼儿的想象力
通过幼儿对歌词的理解,用自己最漂亮的动作来表达对妈妈的爱,让幼儿在音乐声中尽情展示,把美好的情感释放出来。
(四)利用谈话,使幼儿进一步产生对妈妈的感激之情。
为妈妈唱一首歌或说几句祝福的话,亲亲妈妈、抱抱妈妈等方式表达对妈妈的爱。
幼儿园中班庆“三八”亲子同乐活动:红花献给好妈妈
一、活动内容:
“三八妇女节”邀请妈妈来园和孩子一起共庆节日。
二、活动目标:
1、了解“三八节”,通过亲子活动,让幼儿知道妈妈养育了我们,妈妈为我们的成长付出了辛苦的劳动。
2、小朋友在唱唱、跳跳、玩玩、送红花等环节中,体验给妈妈,奶奶过节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3、增进孩子与妈妈,奶奶之间的亲情,共享天伦之乐。
三、活动准备:
1、发放“告家长书”,让家长了解“三八”妇女节活动流程 。
3、布置好活动场地、家长座位。
4、准备皱纹纸、彩色纸等各种材料制作红花,在活动中送给妈妈,奶奶。
5、准备游戏的材料(布料、口袋),小旗。
四、活动过程:
一、妈妈,奶奶、幼儿入座。
二、活动开始:
1、老师简介节日:“今天是谁的节日呢?妈妈平时很辛苦,又要照顾我们,又要上班。每年的三月八日是国际劳动妇女节,是小朋友的奶奶、妈妈、阿姨们的节日。小朋友们要祝贺她们节日快乐。
2、节目表演
(1)请幼儿为妈妈、奶奶们表演节目。 歌曲:《画妈妈》《世上只有妈妈好》《我的好妈妈》《鲁冰花》《幸福拍手歌》
(2)亲子才艺表演 。幼儿和妈妈一起表演节目。
3、请幼儿说说事先准备好的调查表。
(1)简单介绍妈妈的职业和工作情况。
(2)妈妈真辛苦呀!你能为妈妈做些什么事呢?小朋友为妈妈做了这么多事情,请妈妈说说您对孩子的希望。
4、幼儿和妈妈,奶奶一起游戏。
(1)游戏“找找好妈妈”
游戏规则:妈妈或奶奶躲在帘子后面,说一句“宝宝,妈妈在这里。”幼儿根据声音找出自己的妈妈。人数8人
(2)游戏“小袋鼠找妈妈”
游戏规则:小朋友从终点把袋子送给妈妈,妈妈套上口袋再跳到终点。
(3)游戏“我穿妈妈的鞋”
游戏规则:妈妈坐在椅子上,孩子穿上妈妈的鞋从起点走到终点。
5、红花献给好妈妈
师:亲爱的妈妈、奶奶们你们辛苦了!今天我们的孩子想和您们一起制作小红花。来我们一起动手吧!制作完毕以后,孩子为妈妈戴上红花 并对妈妈,奶奶说句悄悄话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1、通过此活动,从平时在幼儿园的一些事情发现小孩的独立能力有所提高,如:穿衣、穿鞋、要书包等叫老师帮忙的少了。但是平时必须经常提醒家长:孩子能做的事不要帮太多,开始小孩的动作肯定有点慢,但我们要有耐心,鼓励他自己完成。
2、通过家长反馈,小孩回家会说关心妈妈的话,懂得关心妈妈和其他长辈,虽然是一句再简单不过的话语,一个小故事,一首歌也能让家长心里甜滋滋的。
3、幼儿教学,关键是爱心和耐心,还有家长的支持非常重要。
24、大班体育游戏活动教案:玩气球教案教案(附教学反思)
教学意图:
气球,是每个小朋友都熟悉喜爱的物品。是常见易得的材料,幼儿对气球有相应的游戏经验。于是开展了此次活动。用身体各个部位来碰触气球让幼儿感受身体各部位运动灵活性之间的差异,让气球不落地训练幼儿对物体运动速度的判断发展手眼协调能力,体验手臂的推力和手腕的弹力。
教学目标:
1.用身体各部位玩气球,锻炼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2.挑战自我,发挥创造性。
3.提高幼儿身体的协调能力,体验玩游戏的乐趣。
4.培养幼儿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教学准备:
每人一个气球、粘纸若干、球网一副、音乐。
教学过程:
一、热身活动
教师带领幼儿跟音乐进入活动场地,每个小朋友去抱一个气球,跟老师一起跳兔子舞。一起热身。
二、把气球向上垫
1.产生兴趣
(出示两袋用黑塑料袋装的东西)让幼儿隔着口袋摸一摸,然后猜一猜是什么东西。(出示气球)。
2.玩气球
怎么把气球垫上去,不让它掉下来呢?
你还有其它花样把气球向上垫吗?
3.创意玩法
除了手,身体的哪些部位也能连续的把球垫上去?(根据幼儿的创意,教师一一将粘纸贴在自己身体的相应部位做一标记。如:头、胸、膝盖、屁股、脚等)
4.尝试以上部位的玩法
用以上这些部位来玩球,要想办法不让球掉下来,每个部位都要试一试。(教师鼓励幼儿尽量用各部位尝试,提醒幼儿看教师身上的粘纸所示部位)。
5.交流分享
老师身上粘纸的部位都能成功地把球垫上去吗?
哪种方法最容易?哪种方法挑战性最大?(教师通过让个别幼儿挑战用屁股、肚子、胸垫球,使幼儿意识到有些部位不太容易垫球,挑战性很大)
6.挑战赛
比一比谁是用头顶气球的冠军?要求中途气球不落地,如果落地,即自行回到空位上,最后留在场的为冠军。(教师采用方法对冠军的孩子给予鼓励)
三、气球向前拍
1.比比谁的气球飞的远。
1)自主尝试用推、打、拳击等方法把气球向前拍。
2)交流怎样能让气球飞得远。
2.“排球”赛
1) 分成两组,分别站在场地的两侧,在音乐声中尽量将自己场内的气球拍到对方的场内,场地中气球少的一方为胜。
2) 交流经验
怎样才能把气球拍到对方的场地内?
3)场地交换再一次比赛。
四、放松游戏,气球按摩操
我们和气球宝宝都累了,找一个好朋友,用你的气球宝宝给他按摩一下。跟音乐做放松运动会教室(交换尝试)。
教学结束:
带上气球宝宝回家和爸爸妈妈继续游戏。
教学反思:
1、探索动作。
让幼儿用手的各个部位(手指、手背、拳头等)来垫气球,感受垫气球的快乐,了解气球的特性。通过自己操作进行验证。锻炼了手眼协调能力,自然感受身体部位和运动关系。
2、竞赛挑战。
让幼儿选定挑战部位进行挑战(头顶、脚踢等)给幼儿展示自己和挑战他人的机会。
3、“排球”赛。
让幼儿尝试向前方远距离拍球进一步感受手臂、手腕的推力与爆发力,在紧张、激烈、刺激的竞赛游戏中挑战自我。结束活动。
25、大班主题活动教案:美丽的大自然教案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当人类开始注意生态环境的时候,热爱自然、探索自然是我们必须深植于心中的观念,环境教学可能的任何形式发生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教师还需要引导幼儿运用自己的五官去探求自然之谜,与幼儿共同欣赏、发现、尊重和关怀生命与环境,并且建立重视环境保护的观念。
活动一:美妙的大自然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初步建立环保意识。
2、引导幼儿运用感官探求自然之谜。
3、鼓励幼儿用语言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
4、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培养幼儿初步的审美能力。
5、学会保持愉快的心情,培养幼儿热爱生活,快乐生活的良好情感。
活动准备:
与家长共同为幼儿准备野外生活所须携带的物品,每人一个背包。
活动过程:
这组活动可安排在春季或初秋时节进行,应尽可能创造条件到野外去露营。
一、摸摸大自然,听听大自然的声音。
1、找一块安全地带,幼儿自由结伴二人一组,一位用布蒙住眼睛,由另一幼儿带他去摸摸大自然里的东西,感觉一下大自然中各种东西是干燥的还是潮湿的;是硬的还是软的,(当不用视觉时,触觉会更加灵敏,小花小草青苔石头树根等都能给幼儿带来不同的感受。)然后互换角色,分组讨论触摸大自然时体会到什么?请幼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2、在较清静的地方,教师和幼儿一起坐下来,将眼睛闭上一两分钟,让心慢慢静下来,让幼儿仔细听周围有什么声音,用语言表达个人感受。(风声、鸟鸣、水声......)教师可以随身带录音机,把自然的声音录下来,准备回去听。
活动二:印下大自然的痕迹
活动目标:
1、进一步激发幼儿热爱自然的情感。
2、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感知觉。
3、在游戏过程中感知植物的生长环境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活动准备:
彩笔、纸等
活动过程:
一、印下大自然的痕迹
1、带幼儿寻找各自喜欢的树,每选择一棵用彩笔把树皮和纹理拓印在白纸上。每位幼儿可拓印出独一无二的作品。教师可以鼓励他们来寻找不同种类的树干或树叶来拓印。
2、找一棵大树。教师可以让幼儿讨论,一共要多少人才能把树围住?还可以仔细找找看,有哪些动物是把这棵树当成“家”的?树上树下有小鸟、蚂蚁、毛毛虫等居住吗?让幼儿表达观察这棵树的感想:大树有多大年纪了?身旁可能发生什么故事?最后,教师让幼儿用白纸把树围住,各自拓下树的一部分纹理,这些纸可以带回去后平排连结起来,向幼儿展示树的圆周长度。
二、呼吸树的游戏
1、让幼儿在大树荫下作深呼吸,自由地与幼儿讨论树的功能:它可以供人们遮荫遮雨、供给人们食物,也是许多动物的家;树根又可以使泥土固定,吸收水分,天下雨时,才不会造成洪水和山崩。另外,树还可以使空气清新。“呼吸树”的游戏,就是让幼儿了解,树林对于我们的呼吸是何等的重要。
2、在空地上由部分幼儿扮演树木,以各种姿势站立;另一部分幼儿扮演各种动物,教师则当砍树的樵夫。
3、“动物”们只有站在“树”的旁边才能呼吸5秒钟(既慢数五下),然后要用手捏住鼻子与闭气直到跑到另一棵树旁才能呼吸(因为每个数释放出来的“氧气”有限)。当幼儿在大树之间移动时,教师开始“砍树”,被砍倒的“树”要假装倒下,这样动物就不能再靠近那棵树呼吸了。
4、游戏过程中,树逐渐减少,幼儿会感到“呼吸”愈来愈不容易,当“树”全被砍倒时,“动物”们也就会昏倒了。
5、游戏结束后,教师可让幼儿说说自己的感觉。
活动反思:
《美丽的大自然》从一次郊游入手,在引导孩子看看、摸摸、找找、玩玩的过程中,融入了科学、语言、健康、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孩子们在整个活动中兴趣很高,整个过程都是在具体有趣的活动中实现的。
幼儿在活动中观察能力、思维表达能力、表现能力、合作能力都得到了发展,激发了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孩子们在活动中的体验是快乐而满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