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学习内容 > 

五下第一课古诗三首之村晚教学设计

栏目:学习内容
时间:2023-10-03 20:41:06
文章: 分享

《五下第一课古诗三首之村晚教学设计》可能是您在寻找学习内容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1、五下第一课古诗三首之村晚教学设计

相比较于前两首古诗,《村晚》在想象画面中难度更大,如水满陂是什么样子

如山衔落日这一画面中山和落日究竟是怎样的关系,作者的衔用的很巧妙,但儿童限于生活实践和阅读经验,无法把作者精准趣味的文字转化为画面,这就需要为儿童想象画面提供支架,这个支架的作用不想前两首诗歌是为了把画面想具体,而是为了理解词语。

教学的设计:

教学目标:

1.读准古诗字音,读出古诗的节奏

2.运用适当策略,自主理解古诗大意

3.抓住关键词语,想象诗歌画面,感受诗歌童趣

教学重难点

抓住关键词语和插图想象诗歌画面,感受诗歌童趣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明确学习方法

1.检查预习,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复习古诗三首中《四时田园杂兴》的学习理解古诗的方法

3.ppt出示方法,提示学生借助学习单,自学古诗。

二、小组合作,了解古诗大意

1.借助学习单,自学诗歌中难理解的词语

(1)重点理解水满陂

可采取联系上文的草满池塘,猜测池塘水漫出来,快到到岸边的样子

也可采取将满字替换,如替换成溢(选择的方式)

(2)重点理解山衔落日

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衔字。如小狗衔骨头,成语衔枚疾走。燕子衔泥

结合书中插图,为两座上标上眼睛,眉毛,根据对衔对理解,把太阳贴到对应的位置去。

2.借助学习单,选择感兴趣的句子自主理解

3.组内合作,利用学习单,了解诗歌的意思

4.根据诗歌的意思,边读边想象诗歌画面的,形成初步印象。

三、抓住关键词,展开具体想象

1.复习《四时田园杂兴》中抓住关键词展开想象的方法

(1)选择有趣的画面(2)抓住关键词想象(3)可以从儿童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出发。

2.自主选择诗句中能够体现童趣的的关键词

(1)重点关注横牛背的横字

联系上文的归去,猜测儿童的心情,感受横字背后的轻松,快活

(2)重点关注无腔与信口

联系生活,说说自己什么时候会哼着不成调的小曲子

从生活实际出发,感受牧童此时的快乐自由

推己及人,猜测牧童愉快的心情的原因。进一步理解自由的意味

3.组合分句画面,形成总体印象,朗读展示想象出的画面。

四、方式我选择,表达诗歌情感

1.出示朗诵,绘画,诗歌配文字等方式

2.自由选择其中一种方式,将你感受到的童趣

2、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二首教学设计说课稿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二首教学设计说课稿

1.古诗二首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古诗二首》编排了两首古诗,它们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描写了春天。

《村居》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美景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咏柳》是首咏物诗,描写了早春二月的杨柳,借柳树歌咏春天。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对春天已有了自己的感受,能较好地与课文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师可利用这一点,激发课堂教学的情趣,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古诗教学达到魅力无穷、活力四射的境地。所以,在本课的古诗教学中,要以读为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进入到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去,在读中意会,读中感悟,读中体验,在读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教学建议

学习本课,可引导学生先自读自悟,借助文字想象诗中的画面,然后再看图,感悟图文相通之处。还可先引导学生依据插图来体悟课文,把课文与图意融为一体,再启发学生思考和想象,加深对诗句的领会、理解,从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含义,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2.借助画面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小组合作朗读、想象、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春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句,背诵古诗。

难点

1.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

2.感受春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外积累的文字、图片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积累词语

在二、三月间,公园里、学校中,到处都是春暖花开的景象。今天,老师还想带大家到一首古诗中去找一找小山村的春天呢!(板书课文题目:村居)

1.学生朗读课文题目。

2.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高鼎,清代后期诗人。字象一,又字拙吾,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高鼎生活在鸦片战争之后,大约在咸丰年间(1851-1861),《村居》是他写的一首有名的有关放风筝的诗。著有《拙吾诗稿》。

二、自读古诗

1.请大家自由读古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记应重点注意的地方。(如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难写的字等)(课件出示易读错的字)

提示:莺的韵母是ing,不要念成in 。趁的韵母是en,不是eng 。鸢不要读成yān。

2.课件展示节奏划分,引导学生掌握古诗的节奏。

节奏划分: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同学们在朗读的时候语速要稍慢,读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要带着活泼、开心的语气。

学生反复读诗。接受快的同学可以试着背诗。

3. 进行自学,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记住字形。

学生汇报交流。

例:诗=讠+寺(寺庙旁有人在说话)

村=木+寸

童=立+里

3.教师针对会写字进行书写指导。

诗:按照左窄右宽的结构书写,寺不要丢掉最后一点。

村:按照左窄右宽的结构书写,木字旁最后一笔捺变为点。

童:按照上小下大的结构书写,里横画较多,注意在田字格里的布局。

4.交流快速背诗的方法。

学生甲:用唱诗的方法来背诗。

学生乙: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背诗。理解了每句诗歌的意思,知道连起来讲的是什么意思,就可以背诗。

三、品悟古诗

1.有同学说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背诗,那么这首诗的大意是什么呢?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组长汇报。(教师课件展示)

小草生长,黄莺飞翔,正是春光明媚的二月,

轻拂河堤的杨柳沉醉在春天的烟雾之中。

村子里的小孩子们早早就放学回到了家,

急忙趁着温暖的东风快活地放起了风筝

2.教师引导学生逐句分析。

(1)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师:早春二月的小山村是冰冷沉静的吗?它有怎样的美景?

①自由读读古诗,你会有很多的发现。

②学生自由读诗。

③你看到了什么?生汇报。

④你能把你看到的带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文)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长飞拂醉等字眼体会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

⑤你觉得诗句中的哪些字词用得好?说说你的理由。

生:草长莺飞四个字,把春天的一切景物都写活了,人们仿佛感受到那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气氛,人们的眼前也好像涌动着春的脉搏。

诗人用了一个醉字,写活了杨柳的娇姿、柔态、神韵。

⑥瞧,草儿吐出嫩绿的新芽,黄莺也飞来快乐地歌唱,河堤上的杨柳也陶醉在这迷人的春色中,在春风的吹拂下轻轻柔柔的。我们的小山村变成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世界。你们想配合这美丽的画面再来读读吗?

⑦你还有什么发现,有什么感受?能说给大家听吗?

这么多美妙的画面,我想大家一定能读好这一句的。

(2)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①在这么好的春光里,你想做些什么呢?(指名说)

放风筝。(板书: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②你能配合画面说说这句诗所描绘的情景吗?

生:第三、四句写的是人物活动,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孩子们放学回来得早,趁着温暖的东风,放起了风筝。他们的欢声笑语,使春天更加富有朝气。

③读了这一句,你有什么感受?能说给大家听吗?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归来早忙趁体会孩童欢畅的心情。

学生汇报。

④很有意思的想法,能将你的想法融入诗里读出来吗?你们想不想加入他们放风筝的队伍?这样吧,让我们一起放飞心爱的纸鸢,用诗歌表达自己的心情吧!

四、背诵全诗

1.教师边展示本课配图边引导学生联想诗句描绘的美景:早春的山村,草长莺飞,杨柳依依。孩子们也将自己心爱的风筝放飞。多美的春景图呀!它不仅吸引了诗人高鼎,也迷住了大家。我相信你们一定能背下来这首古诗。

2.生自由背。

3.集体配乐吟诵。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古诗。

2.搜集诗人的其他古诗名句,进行整理。

第二课时

一、知诗人,解题意

师:同学们,不知不觉中,春天的脚步又近了,这轻快飞行的燕子,吹面不寒的杨柳风,羞红了脸的桃花,柳枝轻摇的柔柳,组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你看,这是什么?(出示杨柳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咏柳》。

1.关于作者,你知道多少(出示课件)?

贺知章(659-约744),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汉族,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少时就以诗文知名。属于盛唐前期诗人,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诗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作品大多散佚,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2.题目咏柳是什么意思?

咏:歌唱,赞美。咏柳,就是歌唱、赞美柳树。

3.作者是怎么歌颂柳树的呢?请大家轻声读一遍古诗。用手中的工具书查一查,理解诗句的意思。(出示课件)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大家在朗读这首诗的时候,边读边想象柳树的姿态,仿佛柳树就在自己的眼前,轻轻的,柔柔的,那么碧绿,那么美丽,要用喜爱、惊叹的语气来读。

二、释字词,明诗意

1.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1)理解词语。

妆:(课件演示妆的演变过程)左右结构,注意女的写法。意思是装饰,打扮。

一般都是谁爱打扮?那么本诗是说谁打扮?

(通过课件演示妆的演变过程,不仅帮助了学生熟记字形,了解字义,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字更深刻地理解诗句的意思,诗的开始就把杨柳化身成一位美人)

绦:用丝编成的绳带。

丝绦:形容一条条像丝带般的柳条。

(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后,引导学生串连诗意:柳树像碧玉装扮成的美女一样,千万枝柳条像她那绿色的丝带。

2.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1)理解词语。

剪:上下结构。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片状物体分成若干部分。(课件展示剪刀,引导学生理解)

(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后,引导学生串连诗意:知道这细嫩的柳叶是谁剪裁出的吗?就是那像剪刀一样的二月春风啊!

3.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通过理解字义,结合图片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

高高的柳树像碧玉妆扮成的一样,千万轻柔的柳枝都垂下了绿色的丝条。

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的,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恰似剪刀。

三、想意境,悟诗情

1.再来读前两句诗,说说你眼前出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预设:柳树似一位姿态婀娜的美人出现在我们面前,那千万条垂丝,就像她的裙带)

2.你觉得句中的哪个字用得好?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第一句中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第二句中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摇摆。

教师:谁能通过诵读把这美妙的画面读出来?

(点名读,其他学生说画面)

3.那视之无形、不可捉摸的春风,被作者用似剪刀形象化了。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它还能剪出什么。

示例:将小草剪成了一根根;将枫树的叶子剪得像手掌

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我们美的想象。

4.总结:此诗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让我们借作者的诗文,读出我们心中对春的赞美。

四、横纵观,拓视野

1.课堂小结:春天正向我们走来!让我们吟着春天的诗,与春天撞个满怀

2.教师布置作业:

请在下面的三首诗中,选一首喜爱的背诵下来,课下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诗意。

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五、板书设计

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六、备课资料

1.风筝

又名木鸢纸鸢风鸢。中国是风筝的故乡,早在两千年前中国人就发明了风筝。史书记载,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公元前476)的能工巧匠鲁国人公输班,因看到鹞鹰盘旋于蓝天而受到启迪,传说曾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发明纸以后,风筝用纸张糊制,称作纸鸢。到五代(907-960)李邺加以改进,装竹笛于纸鸢之头,临风嗡嗡作响,有如筝声,故而得名风筝。

2.柳树

可种可插,极易成活。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从这句俗语中我们可以看出柳的生命力多么旺盛。柳树姿态优美、秀色可餐,深得文人墨客的喜爱。宋代大文豪苏轼任杭州知府时在西湖修了一道堤,堤上遍植柳树,如今已成为西湖十大景点之一。田园诗人陶渊明喜爱柳树,室旁有柳五棵,所以自名五柳先生。清代蒲松龄也喜欢柳,并自号柳泉居士。清代左宗棠戍守边疆时,为了保持水土、抵御风沙等,在河西走廊新栽杨柳三千里,后人为纪念他称这些柳树为左公柳。在古代文学中,杨柳是一个特殊意象,优美动人,情意缠绵,为诗人传诵吟咏。

3、二年级下第一课古诗二首课后作业

①想象画面,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

②读一读,填一填

_____________莺飞_____________,拂堤杨柳醉_____________。

不知细叶谁裁出,_____________。

答:1.在春光明媚的二月天,一群孩子在草地上开心地放风筝;一阵春风吹过,嫩绿的柳叶在风中舞蹈。

2.草长、二月天、春烟。

4、二下第一课古诗二首之村居诗句赏析复习笔记

1.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这两句诗写时间和自然景物,写出了春日乡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描绘了一幅典型的春景图。

2.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这两句诗写人物活动。孩子们放学回来得早,兴致勃勃地放起了风筝,使春天更显生机勃勃,富有朝气。

5、三年级下语文古诗三首第一首绝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看图理解诗句的意思;结合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想象画面,说说古诗写了怎样的景象。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能借助注释、看图理解诗句的意思;结合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想象画面,说说古诗写了怎样的景象。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观看图片:美丽的春天,这么美的景色,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去领略一下吧!

2.走进作者: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工部。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二、学习字词

1.出示会认字、会写字,引导学生识记。

2.理解词语。

三、初读感知

1.出示自读提示: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努力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标注有疑惑的地方,批注感受深刻的地方。

2.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四、品读释疑

1.出示核心问题和串珠问题:

核心问题:

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写了怎样的景象?

串珠问题:

(1)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物?从哪些地方发现的?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展示汇报,教师明确:

(1)诗意:春天来了,在明媚的阳光映照下,山河无比秀丽。春风中飘散着花草的芳香。溪边的泥土融化了,小燕子翩翩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春光映照下成对的鸳鸯睡卧在沙滩上,享受着春天的温暖。

(2)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物?从哪些地方发现的?(串珠问题1)

写的是春季的景物,可以从迟日春风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可以看出来。

(3)整体感知:诗的前两句:杜甫的诗有以诗为画的特点,这一首绝句就极富诗情画意。诗一开始,就从大处着墨,描绘出在初春灿烂阳光照耀下明净绚丽的春景,用笔简洁而色彩浓艳。迟日即春日,用以突出初春的阳光,统摄全篇。同时用一个丽字点染江山,表现了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的秀丽景色。第二句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所以读者通过联想,可以有惠风和畅、百花竞放、风送花香的感受,收到如临其境的艺术效果。

诗的后两句:后两句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诗人只因为对春天的阳光明丽、惠风和畅、鸟语花香感受至深,诗人无须触摸就能想象出泥土的松湿和沙砾的温暖;而泥之融、沙之暖的体会又加深了对飞燕的轻盈、鸳鸯娇慵的视觉印象,从而使诗人的整个身心都沉浸于柔美和谐的春意之中,表达对春天美好的赞美,感受诗人的喜悦。

(4)读一读,说一说

(5)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写了怎样的景象?(核心问题)

《绝句》春天来了,在明媚的阳光映照下,山河无比秀丽。春风中飘散着各种花草的芳香。溪边的泥土融化了,小燕子翩翩地飞来飞去,衔着湿泥筑巢,春光映照下成对的鸳鸯睡卧在沙滩上,享受着春天的温暖。

(6)背诵课文。默写《绝句》

点拨:背诵课文,一定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的最好。默写一定要注意写完整,包括题目、作者、内容、标点符号。

(7)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串珠问题2)

《绝句》是诗人杜甫的作品,描绘了春日的草堂周围生机盎然的春色。这首五言绝句,格调高远,意境清新,勾勒出一幅春天的图画。自然流畅,不露雕琢;描摹景物清丽工致,浑然无迹,风神别具。表达了对春天美好的赞美。

五、课堂小结

这首五言绝句是杜甫在成都草堂时写的。诗歌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美丽如画的景色。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这两句描写了春天美丽的景色。仅用10个字就囊括了阳光、江山、春风、花草及其香味,从而调动读者多种感官去感受、体会春天的美好景色。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集中笔墨具体描写燕子和鸳鸯,这一静一动,生动地表现出春天充满生机而又自然和谐的气氛。

6、三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生字组词及多音字

生字组词:

融: 融化 融洽

鸳: 鸳鸯 枕鸳

鸯: 鸳鸯 梁鸯

惠: 恩惠 贤惠

崇: 崇尚 崇拜

芦: 芦苇 芦荟

芽: 麦芽 豆芽

短: 短发 短处

梅: 梅花 冬梅

溪: 小溪 溪水

泛: 广泛 泛滥

减: 减轻 减少

多音字:

燕 yn 燕窝 燕子 曾 zēng 曾姓

yān 燕赵 燕山 cng 曾经 不曾

尽 jǐn 尽管 尽早 行 xng 行走 行人

jn 尽头 尽力 hng 银行 在行

7、三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字词解释

绝句字词解释:

绝句:旧诗体裁之一,一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绝句是诗的名称,并不直接表示诗的内容。这种形式便于用来写一景一物,抒发作者一瞬间的感受。杜甫用这一形式写了一组诗,共四首,用绝句为总题。

丽:秀丽,美丽。

惠崇春江晚景字词解释:

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

欲:想要。

上:指逆流而上。

《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三衢道中字词解释:

三衢道中: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三衢即衢州,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

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

泛:乘船。

尽,尽头。

却山行:再走山间小路。

绿阴:苍绿的树阴。阴,树荫。

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

8、三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注音组词

融 rng 融化 融洽 通融 金融

鸳 yuān 鸳鸯 枕鸳 双鸳

鸯 yāng 鸳鸯 梁鸯 鸯浆

惠 hu 恩惠 贤惠 惠风 惠临

崇 chng 崇尚 崇拜 崇高 崇敬

芦 l 芦苇 芦荟 葫芦 芦花

芽 y 麦芽 豆芽 发芽 嫩芽

短 duǎn 短发 短处 短剧 长短

梅 mi 梅花 冬梅 腊梅 红梅

溪 xī 小溪 溪水 溪流 溪谷

泛 fn 广泛 泛滥 泛舟 活泛

减 jiǎn 减轻 减少 衰减 削减

9、三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课堂重难点探究笔记

《绝句》和《惠崇春江晚景》这两首诗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异同?

这两首诗的相同之处就是都是描写的春天的景色,都运用了白秒的手法,表现了事物的特点。不同之处是:《绝句》从视觉、嗅觉等方面描写事物,多是写实;《惠崇春江晚景》不但描写了看到的景物,还描写了自己想象中的事物,即正是河豚欲上时,把无声、静止的画面,转化为有声的、活动的场景。

10、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之清明字词解释与译文

①字词解释:

清明:我国传统节日,有扫墓、踏青等习俗。

纷纷:形容多。 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借问:请问。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

②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11、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生字注音专项训练答案

一、给下列生字注音

y l mi rnɡ hu jiǎn fn rnɡ yn

二、给下列汉字注音并组词

鸳 yuān 鸳鸯 枕鸳 鸯 yānɡ 鸳鸯 鸳鸯谱

崇 chnɡ 崇高 崇敬 豚 tn 河豚 海豚

短 duǎn 长短 短发 溪 xī 小溪 溪流

三、比一比,再组词

芽 豆芽 发芽 芦 芦芽 芦笋

牙 牙齿 象牙 户 窗户 户外

梅 梅花 腊梅 减 减少 减法

海 海洋 大海 喊 叫喊 呐喊

惠 恩惠 优惠 泛 泛舟 广泛

慧 聪慧 智慧 乏 乏味 困乏

融 融化 融入 燕 燕子 海燕

隔 隔音 隔壁 雁 雁群 大雁

四、给下列多音字组词

尽 jn 尽头 jǐn 尽管 行 xng 行走 hng 银行

得 d 得到 děi 得亏 曾 zēng 曾姓 cng 曾经

12、四下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之宿新市徐公店说课稿

【说教材】

《宿新市徐公店》是四年级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这首诗画面明丽,情感欢悦,语言形象,音韵畅达。依据教材的特点及四年级学生的学习基础,本课教学一定要引导学生朗读吟诵,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以达到培养读悟能力,丰富语言积累的目的。根据上述分析,《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古诗的内容,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展开想象,初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诗句,培养自学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

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词句,细细体味诗人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体会诗的意境。

【说教法】

为了较好地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有效地突出重点,达成预定教学目标,我采用激情引入自读释义绘画会意品味诵读这四大主要步骤进行教学。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明确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新《课标》这指出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也说明学习方法远远比学得的知识重要。因此,我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地读书,充分地交流,充分地参与,充分地合作。主要学习步骤为:自读、交流、质疑、绘画、品读。

【说程序】

操作程序分如下四个环节进行

(一)创设情境,诱发创新激情

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多取决于兴趣。教学伊始,我先出示一幅《小池》诗意图(出示图)由此而问:同学们,看到这幅画,你想到了哪一首诗?由画中的荷花和蜻蜓,学生很自然想到了古诗《小池》,让学生背诵后,我接着说:这幅画是我们班同学学习古诗《小池》后为它配的一幅图,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诗《宿新市徐公店》学完后,让你们也为它配上一幅精美的图画。这样导入很自然地把学习带篱新知识的学习环节,学生都觉得挺新鲜,跃跃欲试,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读画结合,训练创新思维。

这一环节,主要分2个步骤进行教学。

1、自读释义

释义包含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这些内容。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就必须在课堂的教学中实现主体自主学习,因此我首先出示自学要求:①把诗句读准确,读通顺。②读了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③标出不明白的地方,然后让学生借助手中的工具书或课后注释或插图等,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了解古诗的作者,诗句的意思。其次让学生把自学的成果在小组交流、讨论,有不明白的地方可用笔记下来;接着全班同学交流,汇报自学情况,相互补充、纠错等,最后学生质疑进行合作学习。

课堂上通过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立体交流,使基础能力不同的学生在交流中相互传播信息。帮助学生自学、自悟、理解古诗。

2、体验意境

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学生理解诗文大意后的升华。把学生引入意境,就是想方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的头脑中活起来,从而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深入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感情,最终受到思想教育。

怎样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我是这样做的,在学生通过自学基本了解诗意时,我适时提出:你觉得诗中应该有哪些景物?同时鼓励学生想到了什么就说什么,学生在自由表达的过程中,拓展了创新思维的空间,学生的回答除了诗中描写的景物篱落、一径、树头、儿童、黄蝶和菜花之外,也有的说:我觉得还应该有蓝天、白云。还有的说:我觉得应该有一只小鸟和一只小猫,就更真实了。等等。显然学生对诗中的景物已了如指掌。胸有成竹。为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进一步拓展,我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所说的简直就是一幅美丽的画,现在,请你们把这富有情趣的儿时生活画下来吧!于是,学生在欢快的音乐陪伴下,开始了绘画,画完后要求学生为这幅画配上一段文字,便不知不觉地进入诗人创设的情境中。

(三)品味诵读

俗话说:熟读诗歌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有感情地诵读,不仅可激发学生的想象,还可更好的使学生领会诗的意境,学生对绘画评价之后,我接着说:诗人也被这幅画深深地吸引住了。此刻,他会怎么想呢?这时,学生不言而喻地会想到这首诗,之后请学生站起来,加上动作和表情一起朗诵这首诗。

(四)总结拓展

课末,我整理板书并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看到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扑蝶图,感受到了诗人对春天和乡村生活的爱。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最后布置课下作业。①默写古诗②把古诗改写成一篇写人记事的记叙文。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我紧紧围绕教学大纲,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动口,动脑,动手活动中,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飞跃,使知识教育与素质教育得到了有机的结合。

13、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诗句翻译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古诗词大意:

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白天长了,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变得越来越短,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宿新市徐公店》古诗词大意:

稀稀落落的篱笆旁,一条小路通向远方,路旁树上的花瓣纷纷飘落,新叶刚刚长出还未形成树荫。小孩子奔跑着追赶黄蝴蝶,可是蝴蝶飞入菜花丛中就再也找不到了。

《清平乐村居》古诗词大意: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14、四年级上册9课古诗三首之雪梅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9课古诗三首之雪梅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篇是一首咏物说理的七言绝句。咏物贴切自然,合乎情理,说理精辟深刻,很有启发性。尤其评梅之语,入木三分,非梅之知音不可然也。诗人从视觉雪比梅白,嗅觉梅比雪香入手,一色一香,一长一短,观察入微,评判独到。这种写得法,实在是新颖别致,出人意料,巧妙地道出了雪、梅各执一端的根据,揭示了诗人搁笔费评章的真正原因。在作品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作者是意在言外的,诗人借雪和梅的争春,告诫人们世上万物都各有千秋,无论何人都各有所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这首诗文字生动精粹,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咏思。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诗,背诵本诗。

2.了解诗的大意,领悟诗歌所蕴含的道理。

3.了解有关雪梅的古诗词,学习梅花的精神。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本诗,背诵本诗。

教学难点:了解诗的大意,领悟诗歌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雪花飘飘,北风萧萧,一剪寒梅傲立雪中,雪花和梅花️都是冬天的景物,都是报春的使者,它们各自的长处是什么呢?

顺势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

1.生字词

2.解题+背景介绍

3.听读古诗,边听边想象画面。

4.看视频,思考诗中描写的景物。

读完了这首诗,我们知道了梅和雪的长处分别是:()和()

三、精读

1.课件出示图片

梅花️和雪到底谁更美呢?我们看一看诗人是怎么说的。

学习梅雪争春未肯降

梅花和雪花各自占尽春色,谁也不肯服输。

2.骚人阁笔费评章

诗人放下笔,难以评论她们的高下

3.梅须逊雪三分白

梅花比不上雪花三分晶莹洁白

4.雪却输梅一段香

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思考:梅花和雪的优势在什么地方?

香 白

现在我们知道了每句诗句的意思,你能来完整的说出整首诗的意思吗?

梅花和雪花各自占尽春色,谁也不肯服输。诗人放下笔,难以评论她们的高下。梅花比不上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缺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学完古诗,想一想:雪和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

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好贵品格。

​​从他们的比较中,你明白了什么?

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我们要取长补短,才能相得益彰。

四、拓展延伸,思维训练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略)

15、四年级上册9课古诗三首之题西林壁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9课古诗三首之题西林壁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开场白: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鞠躬),我是面试小学语文教师的1号考生,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题西林壁》(板书课题),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以及说板书设计这七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对于《题西林壁》这篇课文,我是这样解读的:它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一共包含四篇文章,这四篇课文都讲的是通过细心观察和仔细思考发现新现象的故事。《题西林壁》是一首哲理诗,作者通过描写游览庐山的经历,总结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的道理。

二、说学情:

对于学生的情况,我是这样认为的:四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思维以具象思维为主,因此他们对于文中描写的景物有自己的感触。但是他们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而本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除此之外,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和稳定性还是较差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多媒体、图片等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我设立了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题、横看、侧、缘等词的意思;翻译全诗;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与体会,学习作者从自然景物中总结出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悟诗中所蕴含的观察问题要客观全面的道理,学会从全局的角度出发看问题。

四、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理解诗句,走进诗句的意境

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体会与领悟全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五、说教学方法:

美国教育家杜威也说过教育不是一件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学生主动性建设的过程。为此,我主要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配合朗读法、点拨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探索。

接下来我将重点阐述我的教学过程,它分为以下五个环节:

环节一: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良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求知欲和探究心理的有效方法。对此我会采用温故知新导入,给学生朗读《登鹳雀楼》这首诗,具体过程如下: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同学们,这首诗告诉了我们一个怎么样的道理啊?对,这首诗告诉我们想要看得远,就要站的高。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也是一首哲理诗,那么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看看能够从中读出哪些哲理。(板书:题西林壁)

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会给学生十分钟时间自由朗读课文,并让学生自主解决以下3个问题:

1.借助相关工具书,理清字词。

2.自主翻译全文。

3.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本诗写作背景。

读毕,我会对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检查,字词方面重点强调横、侧、缘等词的意思。

接着我会引导学生在师生互动中翻译全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最后理清本诗的写作背景:苏轼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

环节三:析读课文,整体感悟

首先我给学生播放录音,跟随名家朗读这首诗,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

针对前两句,我会向学生提问是什么导致了庐山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接着我会向学生展示庐山不同角度拍摄照片,让学生对这些照片自主描述,根据学生的描述,总结出观察角度的不同,导致所看到的景色不同。随后,我会接着问你们有过对事物或者事情观察角度的不同,得到的答案也不同的经历吗,请学生分享他们的经历,并引导学生要多角度看问题。(板书:看问题、多角度)

针对后两句,我会向学生提问为什么作者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这里我引导学生从他们登山的经历出发,总结出是在深山中无法看清山的全貌,所以就不识庐山真面目。接着我又会说我们有一个成语叫做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当事人被碰到的事情搞糊涂了,旁观的人却看得很清楚。结合本诗和这个成语,分小组讨论你们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你们有什么感受,并且是怎么做的。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出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从全局出发,摆脱主观成见。(板书:解决问题 、全局)

环节四:品读课文,领悟升华

我会让学再次生品读这首诗,想一想你还能够总结出哪里哲理。

环节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我会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梳理,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更加系统全面的认识。

并布置这样一份作业:背诵全诗;记叙一件你从中发现哲理的小事。

六、说板书设计(略)

16、四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三首之夏日绝句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三首之夏日绝句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并背诵古诗。读出对文中项羽宁死不屈、李清照爱国情怀的赞美、敬佩情感。

2、朗读课文,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3、理解人杰、鬼雄,明白古诗大意。

4、感受项羽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体会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人生价值。

5、了解历史背景,感受民族豪情。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2、、感受项羽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及李清照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把握诗人复杂情感,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谁记住了本单元的主题?为什么称为民族之魂,这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他们所反映的民族魂是什么呢?我想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大家一定会有所了解。

(二)新课

1.学习《夏日绝句》

(1)读古诗,有韵味

①读正确、通顺。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夏日绝句》。自由读两遍这首古诗,注意在读第一遍时可以查字典、看注释读准字音;读第二遍时注意读准停顿,把古诗读通顺。

指名读。

②读出古诗的韵律。

同学们,这首诗是几言诗?谁还记得五言诗怎样读,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律?(前二后三)板书;有韵味

自己读,指名读。

(2)知作者,解诗题

想一想,读好了古诗,接下来做什么?

(了解作者及题目的意思。)板书;知作者,解诗题。哪位同学能带领大家学习?

引导学生答出:

① 绝句:

绝句?有五言或七言两种。

② 学生根据查找的资料介绍李清照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历城(山东济南)人。她少年时就颇有诗名。她的文学作品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作品情调活泼优美,主要抒写少女、少妇闺情与对自然景物的喜爱。后期金兵入侵,丈夫去世,她只身漂泊,在愁苦中度过晚年,作品情调低沉、凄苦、深厚的故土之情,悲凉的身世之感和慷慨的国家兴亡之痛,一并抒发其中。其词清新俊逸,擅长白描,善用口语,风格独特。我们看看,猜猜这首词是属于哪一时期的作品?(也可出示李清照前期作品,对照让学生发现其不同。)

(3)明诗意,悟诗情

①明诗意:

A、了解了诗的作者和诗歌的题目的意思,接下来你打算怎样

学?(可通过看注释、查字典、小组学习、与老师交流等方法学习)(板书:明诗意。)

B、自学古诗

提出不懂的问题

C、请同学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人杰:人中的豪杰。鬼雄:鬼中的英雄,指壮烈死去的人。这句诗的意思是:活着的时候,应该做人中的豪杰;就是死了,也要成为鬼中的英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思:怀念。直到今天,人们还怀

念思忆着项羽,他在惨遭失败之时,宁可自杀,也不逃回江东。

D、请12位同学把整首诗的意思讲一讲。

② 悟诗情:抓住至今、思感受诗的情感

A、学古诗,仅仅知道意思是远远不够的。你还要怎样学?

引导学生认识到通过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板书:悟诗情

B、教师引导:凡是历史上脍炙人口的诗歌,都有着独特的思想艺术魅力。这首绝句,是李清照的传世名作,我们就品一品这首诗的绝妙之处。请你边读边想,你有什么感受?

你先感受到什么?(项羽是英雄豪杰,他虽然失败,但不屈服。)

你是从哪感受到的?(至今、思:到现在人们还怀念项羽。人们赞美项羽什么?)

C、这首诗为什么写项羽?为什么诗人要至今思项羽呢?深入思考一下。提示:可以结合李清照生活的时代背景来体会,你又体会到什么?

引导学生感受到:在动荡的年代,李清照亲眼看到宋朝统治者仓皇逃窜,北方沦入敌手,与项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诗人借赞扬项羽来批评南宋王朝的投降、逃跑,苟且偷生的可鄙行径。从诗中,体会出李清照的抗击侵略、收复故土的爱国之情。

教师小结:正像同学所体会的那样,诗人把满腔的爱国情,集中在对项羽这一英雄形象的思念与赞美中。你能把诗中含着的意思读给大家吗?

总结学法;你是怎样体会出诗人深层的含义?(先看字面上的意思。再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句子、联系时代背景体会诗歌的深层含义。)

(4)总结全文,感情朗读

①品味了这首诗,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②你会怎样读,表达出诗人这复杂的情感?自己读,指名读,背诵。

(5)总结学法,拓展阅读

①总结学法:

回忆我们刚学的古诗,我们怎么学的?

②你能试着用刚刚学到的方法分小组读下面两首古诗,试着品一品这两首诗,感受诗人的情感吗?

(6)自学古诗

①介绍两首诗的作者.

②解决字词。

出示:千锤万凿、焚烧、粉身碎骨、千凿万击读词语。

拓展词语:千()万()

③朗读古诗。想一想古诗的意思,想一想这两首古诗的特点?

17、五年级下第一课古诗三首诗句赏析

《四时田园杂兴》词句赏析:

1.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这两句表现了一个字忙,白天忙,夜里忙,昼夜不停,生动地描绘了乡村里男耕女织、日夜辛劳的情形。

2.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这两句通过儿童学种瓜的情景衬托忙,生动描写了农村儿童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的情形。一个学字让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

《稚子弄冰》词句赏析:

1.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这两句通过对小孩子一系列动作的描写,刻画出一个天真快乐的儿童形象。脱生动地写出了孩子取冰的样子。

2.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这两句诗声意俱美,写出了声音从玉磬穿林响的高到玻璃碎地声的清脆的变化,且颇具画面感,让我们仿佛看到孩子那失望的表情。

《村晚》词句赏析:

1.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非常幽雅美丽的图画,为后两句写牧童出场布置了背景。

2.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牧童吹笛也不是认真地吹,而是信口吹,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悠闲自在。

18、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古诗句大意

《四时田园杂兴》古诗词大意:

白天在田里除草,到了夜晚回来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小孩子虽然不懂得耕织之事,却也模仿大人的样子,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稚子弄冰》古诗词大意:

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用彩丝穿起来当钲来敲。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突然冰落在地上发出玻璃一样的碎裂声。

《村晚》古诗词大意:

池塘四周长满了青草,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塘岸。青山衔着红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粼粼的水波中。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向家走去,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乐曲。

19、五年级语文下册九课古诗三首词句赏析

①《从军行》字词释义:

孤城:即边塞古城。

穿:指铠甲被穿破、磨破。

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②《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字词释义:

将晓:快要天亮。

摩天:碰到天。形容极高。

泪尽:眼泪流干了。

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老百姓。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暴政。

③《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字词释义:

闻:听说。

涕:眼泪。

却看:回头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放歌:放声高歌。

纵酒:开怀痛饮。

青春:指春天。

20、五下第一课古诗三首之村晚字词句翻译及翻译

①字词释义:

陂:池岸。 浸:淹没。 漪:水中的波纹。

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 腔:曲调。 信口:随口。

②词句赏析:

1.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非常幽雅美丽的图画,为后两句写牧童出场布置了背景。

2.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牧童吹笛也不是认真地吹,而是信口吹,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悠闲自在。

③古诗词大意:

池塘四周长满了青草,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塘岸。青山衔着红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粼粼的水波中。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向家走去,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乐曲。

21、五下第1课古诗三首之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课堂笔记

①主要内容:

这首诗以朴实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乡村农人耘田、绩麻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的情景,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热闹的劳动场面。

②作者简介:

范成大,字至能,号石湖居士,南宋诗人。其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22、五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之从军行课堂笔记

①主要内容:

这首诗通过对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的描写,表现了戍边战士杀敌立功、保卫国家的豪情壮志。

②作者简介:

王昌龄,字少伯,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其诗以七绝见长,被世人誉为七绝圣手。 现存诗一百八十余首,明人辑有《王昌龄集》。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③字词释义:

孤城:即边塞古城。 穿:指铠甲被穿破、磨破。

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④古诗词大意:

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得连绵雪山一片暗淡,远远地可以望见玉门关那座孤城。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战士们身上的铠甲,而他们壮志不灭,不将敌人打败誓不返回家乡。

23、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之己亥杂诗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之己亥杂诗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掌握朗读的韵律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重点)

3.感悟诗人寄寓诗歌所表现的情感。(难点)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重点)

教学难点:感悟诗人寄寓诗歌所表现的情感。(难点)

教具准备:教材、教案、电子白板、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具体内容,具体方法,设计意图。)

漫步在古诗苑中,那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杳的意境、精练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每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就是一支美妙动听的歌,就是一颗执著跳动的心,就是奔涌的热血,就是一张棱角分明的脸庞。今天,让我们将继续欣赏这首古诗,相信这边风景独好!

二、新课或复习的每个知识点:(知识点内容,具体教学方法,设计意图,结果有多种情况的要有预设。设计有学生活动的要有 具体组织措施,注意事项,有活动评价的方法。)

1.作者简介

龚自珍(17921841),清末思想家、文学家。一名巩祚,易简,字(王瑟)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人。道光进士。曾任内阁中书、 礼部主事。他支持林则徐禁烟,建议加强战备。他反对清末土地兼并,反对君主独裁。其为文纵横,自成一家,诗风瑰丽奇肆,有《龚自珍集》。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

2.写作背景

《己亥杂诗》共350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写于己亥年,即道光十九年(1839)。他已48岁,对清朝统治者大失所望,毅然决然辞去官职,回归故里。一路上,他有所思,有所感,就用鸡毛写在账簿纸上,投入一个竹筐里。后来共得纸团三百十五枚,盖作诗三百十五首也统名曰《己亥杂诗》,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3.诗词赏析

(1)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2)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鸦片战争爆发后,他多次给驻防上海的江西巡抚梁章钜写信,商讨国事,并希望参加他的幕府,献计献策。可惜诗人不久就死在丹阳书院(年仅50岁),无从实现他的社会理想了,令人叹惋。

4.写作特点

寓情于景,景中生情,情景交融,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议论和抒情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学生默读课文、大声朗读、有感情地朗读、同桌互相讨论。

5.这首小诗写了三种心境,一是离别的忧伤;二是回归的愉快;三是积极的人生态度。细读诗句,仔细品味作者的爱国情。

三、练习:(练习内容,设计意图,评价方法。)

1.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1)浩荡:无限。

(2)吟鞭:诗人的马鞭。

(3)落红:落花。

(4)化作春泥:变成春天的泥土。

2.听读诗歌,理解诗意。

满怀无限离愁别绪,在白日斜的时候告别久居的京城,吟咏着诗句挥动着马鞭,(马鞭)举处便是离京师越来越远的天涯。落在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落花)要变成泥土把故枝滋养。

3.从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你联想到了什么?

诗人把自己的身世与落花完全结合起来,移情于花,表达诗人为了国家和黎民百姓,不惜献身化为春泥,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的感情。这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虽然辞官离京,却仍然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

四、总结:(具体方法。)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五、作业布置:(具体内容,完成时间要求。)

1.熟读并背诵《己亥杂诗》

2.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

己亥杂诗

浩荡离愁,黯然辞官

不甘退伏,憧憬未来

以落红自喻,寄予爱国情怀

24、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之题临安邸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之题临安邸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题临安邸》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本诗是宋代诗人林升题写在临安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作者先通过山、楼两个叠词的运用,让鳞次栉比的亭台楼阁,重重叠叠的青山,彷佛出现在眼前,给人以美好的感受。但是面对国家大好河山被金人践踏,南宋官员却不思故土,诗人的愤怒之情跃然纸上西湖歌舞几时休?而暖风熏得游人醉中,暖风一语双关,不但介绍了当时的自然春风,又指出了当时的淫靡之风;游人在这里不是指一般游客,而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权贵。最后以只把杭州作汴州结尾,讽刺了南宋权贵们忘记了自己的国家正处于为难之中,被淫靡之风熏得纸醉金迷,醉生梦死,苟且偷安,更表达出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有较好的古诗学习基础,对古诗有一定的学习热情。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但由思悟,在学生充分阅读思考、质疑的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来了解一段历史,感悟一种民族情怀,带领学生充分学习。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读出古诗的韵律美。

2.引导学生借助图片和注释理解诗句意思及诗中蕴含的情感。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方法与策略: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内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情景,合理想象,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境,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并受到心灵的熏陶。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读出古诗的韵律美。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感悟历史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白板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了解一座城市

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们都去过哪些地方呢,能否把印象最深的一处介绍给大家呢?

(生自由发言。)

2.下面老师也给大家推荐一个地方,请看大屏幕。

(播放杭州宣传片)

3.这是哪里?觉得怎么样呢?

(生自由发言。)

4.你们用了最简单最简约的一个词来表达对这座城的印象,其实啊,单单一个美字不足以评价这座城,俗话说得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可想杭州在人们心中的地方是蛮高的,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都为它写下过浓浓的一笔。比如说

(出示描写杭州的名句)

5.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关于杭州的诗,它的名字叫《题临安邸》。

(板书课题,指导临和邸字)

(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运用谈话的方式引出杭州,并利用视频让学生感受杭州城的繁华,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还为学习诗意以及领悟诗情做出了很好的铺垫。】

二、学会一首古诗

1.大家看这个题字,我们在四年级曾经学过一首关于题字的诗。

(齐背《题西林壁》)

2.揭示诗题。

3.出示诗文,提出要求:用喜欢的方式读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生读诗文)

4.谁能给大家读一下?

(生展示读,在读好停顿的基础上师指导读长短音的技巧。)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预习效果,在多次朗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进而为后面的诗文理解,与作者产生共鸣做好夯实的基础。】

5.师:读了这么多遍,你读懂了吗,透过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关于杭州的哪些画面?

师板书山,楼,歌舞。

6.出示图片。

何为山外青山?一座连着一座,此时此刻你能否想到一句符合画面的诗句?

7.出示图片。

(1).我们再看,楼是什么样的楼?

(2).穿越到宋朝,透过这些楼,你感受到了一座怎样的城市?

(3).人们在这座繁华的城市里干什么呢?

(4). 此城,此风,此景,此歌舞给游人怎样的感受呢?

生:暖风熏得游人醉。

8.是香风吹到我们的面颊上让我们陶醉了吗?

生:是美酒。

生:是美景。

生:是繁华的城市。

生:是美女。

生:是这种生活状态。

生: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能力,透过图片,文字去探索诗中更深刻的内涵。】

三、记住一段历史

1.再看这首诗,题目提到了一座城临安,诗文写了一座城杭州,貌似文不对题啊!其实这里有一段屈辱的历史。

(师讲解杭州的历史以及临安的名字由来)

(播放短片)

2.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暖风熏得游人醉中的游人仅仅只指到杭州游玩的游客吗?

(指当时居住在杭州城里的人们。指当时的朝廷里的官员们。指当朝的皇帝。)

3.那么这个醉字貌似有了另一层含义?

(指当时杭州从上到下的一种生活状态。纸醉金迷的生活风气,苟且偷生的生活风气,不思复国的生活状态)

【设计意图:通过写作背景,了解南宋权贵们不思复国,苟且偷安,进而去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爱国情怀。】

四、认识一位诗人

1.这一切,被一个人看到了,他就是林升,也就有了这首传世千古的古诗《题临安邸》。(生齐读诗文。)

2.假如你是林升,你想说些什么吗?

生:杭州的人们,醒醒吧,我们应该停止这种生活,要发奋图强,去收复旧山河。

3.所以说诗人写出了三个字几时休?

(师板书)

4.当林升看到杭州城里的人们沉迷于这种安于现状的生活,发出了感叹。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5.当林升看到南宋小朝廷不思复国,一味的求和,用文字做出了这样的讽刺。

(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做汴州。)

6.林升担心这样长此下去,这个羸弱的小朝廷又能坚持多久呢?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设计意图:通过再读诗文,达到读者与文本共鸣,与作者共鸣,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爱国情怀。】

五、传承一种精神

1.西湖歌舞几时休?直把杭州作汴州。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延续了五千年,那是因为我们华夏子孙有着一种气节,每当国难当头的时候,总会有些爱国之士站出来,宋代也如此,林升只是其中之一。

(出示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2.是啊,盼了一年又一年,宋朝的军队怎么还不回来收复失地呢,最后等到了白发苍苍,久卧病床,将死之时带着遗憾写下了

(出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3.林升的担忧成了现实,苟且偷生只换来了短暂的安定,临安府后来被攻破了,南宋亡国了,爱国诗人文天祥誓死不降,临死前写下了

(出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一首诗了解了一座城市,一段历史,一位诗人,知道了国家强大的重要性,我们要好好学习,长大了报效祖国,绝对不能让历史重演。最后我们以齐诵的方式致敬林升!

(生齐诵《题临安邸》)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进一步感受诗人们的爱国情怀,激发和培养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板书设计:

题临安邸

山 楼

歌 舞 几时休

权贵 醉生梦死 林升 忧国忧民

暖 风 游人醉

杭 州

作业设计:

1.背诵并默写《题临安邸》。

2.收集描写西湖的古诗,互相交流。

25、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之枫桥夜泊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反思

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之枫桥夜泊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反思

这节课,少了冗长单调的解词析句,但超纲达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五六年级的阶段目标: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的要求,并通过吟诵表现之,同时感受到汉语的声韵之美。课堂气氛活跃,我教得很轻松,孩子们也学得轻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播放教学效果视频)

都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把古诗中的内容用图画展现出来也是学生对古诗形成自我理解和再创造的过程。

当然,在本设计中,有些问题还有值得思考的必要。比如,学生对渔火这一意象缺乏现实了解,所以在根据古诗作画的环节里, 体会渔火传达的思想感情有难度,以致教学目标无法顺利实现。这启发了我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多做些知识铺垫。

26、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之己亥杂诗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之己亥杂诗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教学三首诗时,我都由诗题入手,引导学生释题,从诗题中了解信息,再结合相关资料,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情感。学会总体掌握全诗的感情基调,学生理解诗意的情况较好。

美中不足的是,由于时间关系我没有拓展其它的爱国诗,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合理地安排时间。

教学反思2:

《己亥杂诗》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更加复杂,诗人所表达的思想不易理解。我让学生结合资料和注释来理解诗意,适时点拨,帮助学生读懂古诗。如果可以再给予孩子更多的交流资料的时间相信效果会更好。

27、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之示儿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之示儿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陆游是我国著名的爱国诗人。他一生留下了近万首诗,其中有不少就是专门写给他儿子们的。如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就是给儿子们传授写诗的经验,要想写好诗,功夫在于写诗之外的博览群书和生活阅历。对于执教完的教研课《示儿》,我的感悟就是汝果欲教诗,功夫在诗外。

功夫之一:搜集资料

要想给孩子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示儿》是陆游的绝笔之作。简短的28个字,饱含着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强烈的爱国热情。但仅让孩子们知道这些,是远远不够的。

为此,我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有关陆游的资料;利用音频软件,听杨雨教授讲《侠骨柔情话陆游》,听孙丹林教授讲《陆游》;认真阅读《陆游传》《陆游的英雄梦》等相关书籍

通过这些途径,陆游一生的点滴仿佛就在我眼前真实上演,我悲伤着他的悲伤,快乐着他的快乐,幸福着他的幸福,追逐着他的追逐

功夫之二:诵读诗作

陆游的诗有九千多首留存下来,内容极为丰富,在不断地吟诵涵咏中我渐渐明白

一杯齑餺飥,手自芼油葱。天上苏陀供,悬知未易同。这是一位精通烹饪的美食家;

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这是一位喜爱动物的宠物控;

乘除尚喜身强健,六十登山不用扶。这是一位注重养生的健身族;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更是一位为报国而生,为忧国而死的爱国者!

功夫之三:推敲教学

每一次教研课都是组内教师教研水平、团队力量的一个集中体现。为了上好这次教研课,大到选课、教学设计,小到课堂上老师说的一个字,一句话,组内老师都给予了悉心地指导。

整首诗,团队在朗读指导上做了精心设计: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受,读中感悟,读中升华;教学中还着眼一个悲字,拓展了《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题临安邸》两首诗,把学生的情感串起来,使学生的视野得到提升,情感得到升华,也越能使他们走进诗人悲的心境。

课后,通过向老师们请教,我也发现了这节课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首先,对高学段古诗教学的侧重点把握不清,应该在指导学生悟诗情,扩充学生诗词积累方面下功夫;其次,应该在诗眼悲上做足功夫,可用一篇带多篇的方法,拓展陆游不同时期的爱国诗,通过对比读,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诗人所要表达的悲天悯人的情感;再次,我的课堂评价语过于单调,教学语言还需凝练,教学应变能力还需加强。

学无止境,教无止境。今后我还需要深挖教材,课前认真备课,在对学生学情的了解上做到细致入微,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28、六年级下10课古诗三首之《石灰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生通过学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了解作者生平事迹。

2.能力目标:学生能凭借诗歌语言文字,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结合作者生平及当时时代背景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并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

学情分析

《石灰吟》是一首表达自己人生处世观的咏物诗,与一些写景诗不同:对于写景诗,学生比较容易读懂,还可以领略到那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而对于咏物诗,学生读文字本身容易知道诗歌写了什么,但其中蕴含的深刻内涵,学生处在似懂非懂状态之中。学生与文本之间存在着距离,这种距离可能有时间上的,历史上的,知识水平上的,情感上的学生由于自己的知识水平阅历的限制,人生体验的缺乏,他们面对精彩的文本,可能是毫无知觉的,因而对诗歌的深层探究不一定到位。

重点难点

1.能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朝气蓬勃,弥久不衰。我们从小一直学古诗,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还记得哪些诗?(指名吟诵两至三首古诗)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流传千古的诗《石灰吟》(板书课题),齐读诗题。

3.了解诗人:《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于谦(1398-1457),浙江杭州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公元1421年,考中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山西、河南巡抚,兵部尚书等职。为官清正,不畏强暴,深受人民爱戴。公元1457年,被奸官诬陷杀害.

4.释题:吟:吟诵,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如孟郊的《游子吟》、白居易的《暮江吟》、李白的《白头吟》等,于谦所吟的事物是石灰。

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难。

1.质疑:作者为什么要吟诵石灰呢?大家了解石灰吗?

课件出示石灰的相关知识。

2.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

3.范读,明确节奏。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4.指名读,要读出韵律美。

5.默读,想一想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6.回顾前两首诗的学法。(先读懂诗中物的形象,再联系诗人生平,体会诗人的情怀志向。)

7.自读。诗中的石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诗人借石灰想告诉大家什么?

石灰只是一种没有生命、没有感觉的事物,可是诗中有几处,却让人分明觉得石灰好像活了起来,具有了人的情感。

集体交流:(预设)

(1)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板书:千锤万击、烈火焚烧)

千锤万击:形容开采石灰原料非常艰难。锤,锤打。击,击打、开凿。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受千锤万击才出深山,烈火烧炼也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首句写开采石灰岩的艰难困苦,表明石灰从出世时就经受考验。第二句写了石灰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火的煅烧。面对严峻的考验,却能够从容自若,处之泰然。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2)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板书:粉骨碎身、清白留世)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身碎骨全不惧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三、深入研读,领略意境。

1.讨论交流:读1、2两句你想到了什么样的情景?千、万说明次数多,这个词说明了什么?(抓住千锤万击引导学生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见到此情此景,你体会到了石灰的哪些品质?(不怕磨难、不畏艰险)齐读1、2两句。

2.过渡:石灰还受到了什么磨难?读3、4两句,这时你看到了什么画面?这两句写出了石灰的什么特点?(勇于献身、清白留世、洁身自好)齐读3、4两句。

3.小结石灰的高贵品质并指导学生练读全诗,读出对石灰的尊敬。

4.由这样的石灰你会想到什么样的人?(刚强勇敢、勇敢奉献、勇于牺牲的英雄)于谦是不是这样的人呢?

5.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他要做个像石灰一样清清白白的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

师小结:是的,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的是石灰,将人生中千万次考验视若等闲,决意把清白留在人间的,却是诗人于谦。虽然他没有直接写出自己的志向,但透过那被赋予了生命,赋予了情感,赋予了像作者一样具有高尚品格的石灰,我们分明看到了在诗句的背后,站着一个立志清白做人的于谦。这就是古诗中托物言志的写法。

齐读全诗,读出赞扬之情。

6.于谦是个怎样的人呢?(课件出示于谦生平事迹)了解于谦生平事迹及当时时代背景,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朗读古诗,深入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1)(出示)于谦: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民族英雄。公元1421年,考中进士,他为官清正,不畏强暴,救济灾荒,关心百姓,深受人民爱戴。于谦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几百个囚犯。

(2)正统十四年,蒙古瓦剌部大举入侵,宦官王振挟持英宗亲征导致英宗被俘,震动朝野。于谦升任兵部尚书,全权负责京师防御。当时朝廷中有些人主张南迁,于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反对南迁,并拥立景帝,率京师群众击退瓦剌军,使千百万人民免遭涂炭,局势转危为安。景泰八年,景帝病重,英宗复位,于谦却遭受诬蔑被定为谋逆罪,判处死刑。

7.练习朗读:

这一天,北京乌云压城,闷雷滚动。城中的老百姓扶老携幼,来为于谦送行。(指名读书最好的一生读)你就是于谦,刑场上,你轻轻吟道

此刻,于谦很坦然。他已经无愧于自己,无愧于百姓,无愧于国家,无愧于天地,死亦何惧?但他分别听到,身后的百姓们,也在轻轻地吟诵着(指名一个大组读)

那声音一开始是轻轻的,也许是对当权者还有丝丝恐惧,渐渐地,应和的人越来越多(指名两个大组读)

于谦的鲜血染红了大地,他走了,他再也听不到了,但那男女老少感天动地的吟诵声在天地间久久回荡着(齐读)

那声音越来越轻,越来越轻,似乎是天地的悠悠回音(齐读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要留清白在人间)

那声音似乎消失了,但它又没有消失,几百年来,那声音一直在每个人心中响起着。这一刻,让我们默默地把诗中的一字一句都铭记在自己的心中。

8.学习这篇课文你对于谦有了什么样的认识?这首诗给了你怎样的启发?将自己的感想写一写。

四、总结拓展,感悟升华。

《石灰吟》这首诗,于谦这个人,让你深深读懂了四个字,让你永远难忘四个字,那么,这四个字是(指名读两次)这四个字是(齐读)

是的,清白留世是于谦之志,清白留世是立身之本,清白留世是民族之魂!让我们把这首《石灰吟》,读进自己心里,读进每个人的心里去吧!(全体起立背)

板书设计

石灰吟 【明】 于谦

清白留世    

29、六年级下第九课古诗三首之十五夜望月字词解释与译文

字词解释:

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样子。 鸦:鸦雀。

冷露:秋天的露水。 尽:都。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译文: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家?

30、六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之宿建德江教案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之宿建德江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读写生字词德、渚,理解诗文意思。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与体会,感受诗歌意境,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的忧愁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情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导入

1.谈话导入:分享思乡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进而引入课题《宿建德江》。

四、初读

1.教师范读-纠正字音(渚)、明确朗读节奏

2.解诗题:《宿建德江》以舟泊暮宿在建德江。

3.学生自读

五、析读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你的理由。

(一)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1.能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吗?(画面感)

2.渚是什么意思?(水中小块陆地)

3.愁新是什么意思?(为思乡而忧思不堪的心愁)

4.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下这是怎样的情景吗?(充满诗意,日暮时分,行走了一天的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岸边。)

5.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忧愁、情绪低落)

6.你能带着这样的心情为我们读一读吗?

7.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二)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呢?(意境深远)

2.你能想象此时的画面吗?(天地广袤,夜色宁静,一轮明月把天和树,还有水连接在了一体,漂泊的游子只有明月的陪伴,明月来慰藉。)

3.你们这样的场景是什么样子的吗?(视频)

4.让我们边想象画面,边进行朗读。

六、品读

让我们将自己想象成孟浩然,配着音乐,一起来朗读这首诗。

七、小结

学生汇报本节课的收获,教师进行补充

八、作业

用画笔,将这首诗画出来。

九、板书设计

31、六年级上册18课古诗三首之江南春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18课古诗三首之江南春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难点:透过《江南春》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古诗抓景物写出江南春天的特点,让学生由景物来感受自然之美,有景入情体会作者的情感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这首诗中,诗人由景物来表现自然地美,又由景入情,流露出为国担忧的淡淡哀愁。这种感受学生不太容易体会到,因为这高于六年级学生的情感经验和生活经验。

难点教学方法:

1.通过情境诵读和想象,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2.通过讨论及问题探究,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图片展示江南美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看完图片的感受,说说自己看到的美景。

2.引入主题。诗人杜牧用了28个字就描绘出了一幅江南春景图。(激发兴趣)

(二)知识讲解

3.初读感知,读出诗味。

(1)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读中体会如何把诗读出节奏来。(语调的轻重、语音的延长以及停顿等。)

4.圈画景物,明意悟情。

(1)学习前两句诗赏今。

①圈出诗句中描写的是景物,病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千里]这里的千里并不是真的有千里,而是虚指,指的是辽阔的江南地区。

[绿映红]绿叶映着红花,这里用颜色指代景物,给人丰富的联想。如绿叶衬红花,桃红映柳绿。

[水村山郭]傍水而居的小村,依山而建的城。

[酒旗风]酒旗迎风招展。

②说说这两句诗是从哪些感官来写景物的。

明确:听觉莺啼 视觉绿、红、水村、山郭、酒旗 触觉风

③再读诗句,说景色。

辽阔的江南,到处是黄莺婉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

④透过这些景物你仿佛想到了一个怎么样的江南春天?

课件展示:我仿佛看到了,这是一个()的江南春天;

我仿佛听到了,这是一个()的江南春天;

我仿佛闻到了,这是一个()的江南春天;

我感受到了,这是一个()的江南春天。

(花红柳绿、莺歌燕语、鸟语花香、充满生机)

你在这样的春景中心情是怎么样的?作者和你的心情是否一样呢?

(愉悦、轻松、快乐

(2)学习后两句诗怀古。

自读后两句诗,理解词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①体会情感基调:这两句诗中诗人的心情还是愉悦的吗?你们知道这是因为什么吗?学生展示收集的背景资料。教师及时补充背景知识:

南朝 公元420年至589年,是东晋灭亡之后隋朝统一之前存在于我国南方以建康(今南京)为都城的四个朝代(宋、齐、梁、陈)的总称。这一时期,当权者曾大兴建设寺庙,祈求神明保佑。由于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让百姓的生活雪上加霜。

杜牧生活的时代 诗人所处的晚唐时期,国家渐渐衰落,战乱不断,民不聊生。而当朝的统治者却仿效南朝,大建佛寺,想祈求神灵保佑,永保江山稳固。

诗句中的哪些地方最能让你感受到了作者的伤感、担忧?

(四百八十寺、烟雨中)

交流后明确:这两句诗的情感基调不是愉悦的,而是伤感的、担忧的。诗人在赞美风景秀丽的江南时,暗含着对国家命运深深的忧虑。借景抒情的写法是古诗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

②理解背景知识后,再读这两句诗,感悟诗人的担忧。

理解诗意:

昔日到处是香烟缭绕的深邃的寺庙,如今亭台楼阁都沧桑矗立在朦胧的烟雨之中。

此时作者心里会想写什么?

示例:诗人可能在想:希望通过建造寺院保佑江山的稳固是不可能的,南朝修了那么多寺庙都灭亡了,物是人非,我们的国家竟然还在仿效这种做法,这不仅不会巩固国家的统治,相反,会加速国家的灭亡啊!

③引导学生带着感情重读全诗。

过渡:同学们,你们能尝试读出作者的赞叹之中隐含的哀愁吗?自己先试试。(再指名读。)

(三)课堂巩固练习

5.带着感情,吟出诗韵。

看着花红柳绿感受着鸟语花香的杜牧想:

齐读诗句千里莺啼绿映红。

看着江南山村喜爱美景的杜牧想:

齐读诗句水村山郭酒旗风。

看着细雨迷蒙的寺庙忧心忡忡的杜牧想:

齐读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

看着细雨迷蒙的寺庙关心国事的杜牧想:

齐背诗句多少楼台烟雨中。

(四)小结

诗人杜牧用了28个字的向我们展开的是千里江南春天的美丽画卷,寄托的是对江南春景浓浓的爱和淡淡的愁。学了这首诗,你们是否已经感受到了作者那份独特的情感了呢?那么就让我们伴着《江南好》这首曲子,带上对江南春天的喜爱之情为这首诗配上一幅你心中的江南春景图吧!

32、六年级上册18课古诗三首之浪淘沙一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18课古诗三首之浪淘沙一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懂《浪淘沙》,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感受古诗意境。

2.培养学生热爱黄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如画。这节课我们要到黄河边上,去听听黄河的涛声,去看看黄河的气势。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唐代诗人刘禹锡作的诗《浪淘沙》。【出示课件2】(板书:浪淘沙)

二、自主学习

1.在学古诗之前,请同学来回顾一下古诗的学习方法。【出示课件3】

解诗题,知作者诵古诗抓字眼,明诗意;理解大意品意境,悟感情。

2.【出示课件4】自学提纲

1.浪淘沙怎样理解?互相交流资料,了解作者刘禹锡。

2.将古诗读正确、流利。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

②簸:

③天涯:

④直上:

4.结合重点词语说说古诗大意。

三、合作学习

1.《浪淘沙》是由九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这里是其中的一首。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刘禹锡(772年-842年),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他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

2.指名朗读古诗。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弯曲,形容黄河弯弯曲曲的样子。

②浪涛风簸:波浪滔天,大风颠动。

③天涯:天边。

④直上:一直到达。

4.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

(弯弯曲曲的黄河汹涌奔腾,卷来万里泥沙,大浪翻涌,狂风怒吼,仿佛来自天涯。如今可以沿着黄河直上九天银河,一起走进牛郎织女的家。)

(适时板书:黄河雄伟壮美的景象)

5.【出示课件5】课文配套图片 借用图片理解。

四、质疑探究

1.【出示课件6】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品读,深化理解。

牵牛织女:指牛郎星和织女星。神话传说中把它们说成牛郎和织女两个人。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在鹊桥上相会一次。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生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女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表现诗人奋发有为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

(适时板书:奋发有为的精神 豪迈浪漫的气魄)

五、小结检测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浪淘沙》,古人用他们的双脚踏遍了祖国山川河流,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写下无数千古不朽的名篇。课余请大家再收集有关的古诗读一读,去领略中华民族特有的古诗古韵!

33、五下语文古诗词三首村晚上课笔记划重点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作者介绍:

雷震,南宋,生平不详。或以为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宋宁宗嘉定年间进士。

主题:

《村晚》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诗人即景而写,描写了自然景物变化和牧童的活动,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表现了牧童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致,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以及对悠然恬静的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译文:

池塘四周长满了青草,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塘岸。远远的青山,衔着红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寒冷的水中,闪动着粼粼的波光。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向家走去,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乐曲。

注解:

①陂(bēi):池岸。

②衔:口里含着。本诗中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

③浸:淹没。

④漪(yī):水中的波纹。

⑤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

⑥腔:曲调。

⑦信口:随口。

鉴赏:

前两句写景。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非常幽雅美丽的图画,为后两句写牧童出场布置了背景。两个满字,写出了仲夏时节的景物特点,描绘了景色的生机勃勃;衔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来落日将沉未沉的情态,将山写活了;一个漫字,写出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生动形象。

后两句写人。与前两句恬静相比,这两句描绘得生动活泼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牧童吹笛也不是认真地吹,而是无腔信口吹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

34、五下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稚子弄冰村晚生字组词

五下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稚子弄冰村晚生字组词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描写的是繁忙的劳动场面引出儿童学种瓜的可爱场景。《稚子弄冰》从稚子的心理出发,重点描写脱冰作戏。《村晚》先写乡村晚景,再写牧童,构成了乡村晚景图。

昼:昼夜 白昼 极昼 昼夜不息

耘:耘田 耕耘 春耕夏耘

桑:桑树 蚕桑 桑叶 沧桑 沧海桑田

晓:拂晓 破晓 报晓 知晓 揭晓

多音字:

解:jiě解释 ji押解 xi 浑身解数

供:gng供品 gōng提供

35、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村晚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村晚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1.诗题是什么意思?由此你想到什么?

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可以知道这首诗是描绘乡村傍晚景色的。

2.衔和浸这两个动词用的好在何处?

衔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落日挂在山头的景象,富有画面感;浸字,写出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生动形象。

36、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村晚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村晚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前两句写景。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非常幽雅美丽的图画,为后两句写牧童出场布置了背景。两个满字,写出了仲夏时节的景物特点,描绘了景色的生机勃勃;衔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来落日将沉未沉的情态,将山写活了;一个漫字,写出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生动形象。

后两句写人。与前两句恬静相比,这两句描绘得生动活泼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牧童吹笛也不是认真地吹,而是无腔信口吹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

相关内容
  • 古诗三百首一年级
    古诗三百首一年级

    第1篇、送浑将军出塞(唐代-高适) 将军族贵兵且强,汉家已是浑邪(yé)王。子孙相承在朝野,至今部曲燕(yān)支下。控弦尽用阴山儿,登阵常骑大宛马。银鞍玉勒绣蝥(máo)弧,每逐嫖(piáo)姚(yáo)破骨都。李广从来先将士,卫

  • 古诗词大全300首合集
    古诗词大全300首合集

    第1首、送岑征君归鸣皋山(唐代-李白) 奕世皆夔(kuí)龙,中台竟三拆。奈何天地间,而作隐沦客。探元入窅(yǎo)默,观化游无垠(yín)。虽登洛阳殿,不屈巢(cháo)由身。登高览万古,思与广成邻。西来一摇扇,共拂元规尘。 第2首

  • 古诗300首大全
    古诗300首大全

    第1首、送友人南归(唐代-王维) 万里春应尽,三江雁亦稀。连天汉水广,孤客郢(yǐng)城归。郧(yún)国稻苗秀,楚人菰(gū)米肥。悬知倚门望,遥识老莱(lái)衣。 第2首、小重山·秋到长门秋草黄(唐代-薛昭蕴) 秋到长门秋

  • 古诗大全300首小学
    古诗大全300首小学

    第1首、玉蝴蝶·秋风凄切伤离(唐代-温庭筠) 秋风凄切伤离,行客未归时。塞外草先衰(shuāi),江南雁到迟。芙蓉凋(diāo)嫩脸,杨柳堕(duò)新眉。摇落使人悲,断肠谁得知。 第2首、秋思(唐代-李白) 燕支黄叶落,妾望自登台

  • 古诗词大全600首短篇
    古诗词大全600首短篇

    第1首、咏桂(唐代-李白) 世人种桃李,皆在金张门。攀折争捷径,及此春风暄。一朝天霜下,荣耀难久存。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清阴亦可托,何惜树君园。 第2首、闺怨(唐代-鱼玄机) 靡(mí)芜盈手泣斜晖,闻道邻家夫婿归。别

  • 古诗大全100首小学生
    古诗大全100首小学生

    第1首、苦雪四首·其三(唐代-高适) 濛(méng)濛洒平陆,淅(xī)沥(lì)至幽居。且喜润群物,焉(yān)能悲斗储。故交久不见,鸟雀投吾庐。 第2首、梅花(唐代-罗邺) 繁如瑞雪压枝开,越岭吴溪免用栽。却是五侯家未识,春风不

  • 古诗100首经典
    古诗100首经典

    第1首、苦雪四首·其二(唐代-高适) 惠连发清兴,袁安念高卧。余故非斯人,为性兼懒(lǎn)惰(duò)。赖(lài)兹尊中酒,终日聊自过。 第2首、送人(唐代-杜牧) 鸳鸯帐里暖芙蓉,低泣关山几万重。明镜半边钗一股,此生何处不

  • 古诗词80首优选
    古诗词80首优选

    第1首、江上送女道士褚三清游南岳(唐代-李白) 吴江女道士,头戴莲花巾。霓衣不湿雨,特异阳台云。足下远游履,凌波生素尘。寻仙向南岳,应见魏夫人。 第2首、买花(唐代-白居易) 帝城春欲暮,喧(xuān)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

  • 古诗朗诵大全100首精选
    古诗朗诵大全100首精选

    第1首、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唐代-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xíng)人芳草马声骄。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yì)江村柳拂桥。君意如鸿高的(dí)的(dí),我心悬旆(pèi)正摇摇。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

  • 古诗词大全100首一年级
    古诗词大全100首一年级

    第1首、羁春(唐代-王勃) 客心千里倦(juàn),春事一朝归。还伤北园里,重见落花飞。 第2首、诉衷情·永夜抛人何处去(唐代-顾夐) 永夜抛人何处去?绝来音。香阁掩,眉敛,月将沉。争忍不相寻?怨孤衾(qīn)。换我心,为你心,始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