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之示儿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可能是您在寻找学习内容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1、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之示儿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之示儿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示儿》知识点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主题:
《示儿》是诗人临终前写给儿子的一首诗,诗人痛惜自己无法亲眼看到国家统一,希望儿子以后家祭的时候能将这一好消息告诉自己,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
[注解]
①示儿:给儿子看。②元:同原,本来。③但:只是。④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这里代指中国。⑤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⑥乃翁:你们的父亲。
鉴 赏:
① 人死之后万事皆空,诗人早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唯一悲愤的就是山河破碎,不能亲眼看到祖国统一。从中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悲哀凄凉的心境。
② 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嘱咐儿孙不要忘记把喜讯告诉自己。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收复失地。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5(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五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2、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4古诗三首之山行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4古诗三首之山行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诗歌主题:
《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写的是在山行途中目之所及的景物,表达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是千古传诵的佳作。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生机盎然的。前两句写出了诗人所看到的山中景致。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山势的高而缓。有人家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一驱寒山清冷之意,又照应了上一句的石径,将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停车欣赏的原因,这枫林晚景使他流连忘返,舍不得离去,并从中悟得了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3(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三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3、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之题西林壁之雪梅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之题西林壁之雪梅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雪梅》知识点
课文主题:
《雪梅》这首诗写法新颖别致,诗人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
[注释]
①降:服输。②骚人:诗人。③阁:同搁,放下。这里读。④评章:评议。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⑤逊:不及;比不上。
鉴赏
1、前两句写梅雪争春,诗人难以评判高下。首句运用拟人手法,别出心裁、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早春梅花与雪花之美。
2、后两句是诗人对梅与雪的评语,概括写出了梅与雪的不同特点。这两句妙趣橫生,而且富有理趣,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取人之长,补已之短,才是正理。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4(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四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4、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之题西林壁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之题西林壁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问题归纳:
1.《题西林壁》和《雪梅》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这两首诗的相同之处就是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题西林壁》先描写了看到的庐山景色,然后阐述了道理: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雪梅》在末句点明了雪和梅的特点,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不断进步。
2.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3.说说本课三首古诗的异同点。
本课的三首古诗都是描绘景物的。其中,《暮江吟》抒发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题西林壁》和《雪梅》则在描写景物之余寄寓了一定的道理。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4(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四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5、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之暮江吟课堂笔记课后生字组词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之暮江吟课堂笔记课后生字组词
我会写:
暮m(暮色、暮年、暮气)
吟yn(吟唱、吟诵、呻吟)
瑟s(瑟瑟、瑟缩、瑟瑟发抖)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4(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四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6、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之暮江吟课堂笔记常见多音字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之暮江吟课堂笔记常见多音字
似s(好似)sh(似的)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4(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四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7、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之题西林壁之雪梅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之题西林壁之雪梅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问题归纳:
1.《题西林壁》和《雪梅》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这两首诗的相同之处就是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题西林壁》先描写了看到的庐山景色,然后阐述了道理: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雪梅》在末句点明了雪和梅的特点,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不断进步。
2.说说本课三首古诗的异同点。
本课的三首古诗都是描绘景物的。其中,《暮江吟》抒发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题西林壁》和《雪梅》则在描写景物之余寄寓了一定的道理。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4(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四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8、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之题西林壁之雪梅课堂笔记常见多音字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之题西林壁之雪梅课堂笔记常见多音字
降xing(投降)jing(降落)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4(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四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9、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之夏日绝句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之夏日绝句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问题归纳:
1.项羽是什么人?李清照为什么至今思项羽?秦朝末年,统治者的残暴激起了人民的不满,各路豪杰纷纷起义抗秦,项羽率领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转战中原,消灭秦军主力,立下赫赫战功,秦朝灭亡后,与刘邦争夺天下,最终,项羽兵败亥下,退至乌江渡口。当时,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振旗鼓,项羽觉得自己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不肯过江逃生,便下马步战,杀敌数百,负伤十余处,最后从容自刎,时年31岁。
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活着的时候,应当做人中的豪杰,就是死了,也要成为鬼中的英雄。表达了诗人的人生观:不论是生是死,都应有浩然正气、铮铮铁骨,体现了诗人的爱国精神。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4(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四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10、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之夏日绝句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之夏日绝句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夏日绝句》知识点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语言清丽。
主要作品:《武陵春》《醉花阴》《如梦令》《声声慢》等。
写作背景:
北宋靖康二年,金兵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北宋王朝在统治一百多年后宣告灭亡,历史上称这次事变为靖康之变。百姓觉得这是一件耻辱的事情,所以又称靖康耻。之后,宋钦宗的弟弟赵构做了皇帝,定都临安(今杭州),历史上称为南宋。
在那个国破家亡、风雨飘摇的时代,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南宋统治者却整日沉迷于享乐,不思恢复中原。公元1127年,李清照途经当年项羽自刎的乌江渡口,触发了她痛国伤时的无限感慨,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夏日绝句》。
注释:
①人杰:人中豪杰。
②鬼雄:鬼中英雄。
③项羽:秦朝末年的起义军领袖,后来与刘邦争夺天下,失败自杀。
④江东:长江在芜湖、南京间作西南、东北流向,古人习惯上称自此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
主题:
《夏日绝句》这首诗借古讽今,借赞颂项羽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讽刺了南宋统治者苟且偷生的行径,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鉴 赏:
诗的前两句,直抒胸臆,提出生当作人杰,表达了为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的愿望;死也应该做鬼雄,方才不愧是顶天立地的好男儿。深深的爱国之情喷涌出来,震撼人心。诗的后两句用了一个典故:秦末,项羽与刘邦争天下。刘邦的主将韩信于垓下设下埋伏,项羽杀出重围,败退至乌江。乌江亭长劝他回江东重振旗鼓,东山再起。项羽自觉羞愧难当,无颜见江东父老,终不肯渡江,遂拔剑自刎而死。李清照借古喻今,既歌颂了项羽宁死不屈的高贵气节,又不着痕迹地痛斥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抛弃中原河山,南渡偷生的软弱行径。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4(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四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11、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之凉州词课堂笔记常见多音字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之凉州词课堂笔记常见多音字
沙:(shā)沙子 砂砾 (sh)沙一沙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4(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四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12、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之已亥杂诗注解与鉴赏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之已亥杂诗注解与鉴赏
[注解]
①己亥杂诗:《己亥杂诗》是龚自珍在己年(1839年)写的一组诗,共315首。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②生气:指朝气蓬勃的局面。③恃:依靠。④万马齐喑: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比喻人们沉默不语,不敢发表意见。喑,沉默。
鉴赏:
① 前两句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诗人对当时国家形势的看法。风雷比喻社会变革,万马齐喑比喻当时举国上下死气沉沉的局面。
② 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热切的希望,他希望当政者能够广纳人才,期待着改革大势催生新的生机。
13、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之题临安邸注解与鉴赏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之题临安邸注解与鉴赏
[注解]
①临安:南宋都城,即今浙江杭州。②邸:旅店。③熏:吹,用于温暖馥郁的风。④直:简直。汴州:北宋都城汴粱,即今河南开封
鉴 赏:
① 青山重重叠叠,楼台鳞次栉比,山河如此美好。但这样美好的山河,却被金人占有。西湖歌舞几时休?诗人的这一质问,表现了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之情。
② 日揭露游人不顾国计民生整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卑劣行径,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14、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生字组词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生字组词
祭:祭拜 祭祀 祭奠 祭天 祭坛 祭文
乃:乃父 乃至 乃至于 有容乃大
熏:熏风 熏陶 熏肉 熏染 臭气熏人
杭:杭州 苏杭 杭绸
亥:亥时
恃:自恃 有恃无恐 恃强凌弱 恃才傲物
哀:哀伤 悲哀 哀悼 哀怜 哀兵必胜
拘:拘束 拘谨 拘禁 拘管 不拘一格
15、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之己亥杂诗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之己亥杂诗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鉴 赏:① 前两句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诗人对当时国家形势的看法。风雷比喻社会变革,万马齐喑比喻当时举国上下死气沉沉的局面。② 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热切的希望,他希望当政者能够广纳人才,期待着改革大势催生新的生机。
问题归纳:
1.《己亥杂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最能表达感情的是哪一句?这句诗表达诗人对现实不满,热情地呼唤社会变革的情感。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
2.怎样理解《已亥杂诗》中的风雷万马齐暗两个词语?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和尖锐猛烈的改革。万马齐暗比喻在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到处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5(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五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16、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之题临安邸课堂笔记译文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之题临安邸课堂笔记译文
诗意: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西子湖畔这些消磨人们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什么时候才能罢休?暖风把人们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5(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五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17、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之题临安邸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之题临安邸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① 青山重重叠叠,楼台鳞次栉比,山河如此美好。但这样美好的山河,却被金人占有。西湖歌舞几时休?诗人的这一质问,表现了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之情。② 日揭露游人不顾国计民生整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卑劣行径,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问题归纳:
1.由醉字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表达作者什么情感?醉字我看到茶楼听曲的人入了迷,眯着眼睛,随着曲子摇着头,在桌子上用手敲着节拍,翘着的二郎腿一晃一晃的装点的精致的游船上飘出歌舞声、划拳声、嬉闹声,还有随风飘来的淡淡的香粉味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2.《示儿》《题临安邸》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相不同之处?两首诗都有望南宋重振圳风,收复失地,恢复大好河的期待,立意相同,但表达的方式不同。《示儿》是以悲写情,诗人在临终时还在关心着国家的统一,希望儿子在家祭的时候把国家统一的消息告诉他。《题临安邸》以怒写情,通过对统治者沉迷于骄奢淫逸的生活,无所作为的讽刺,表达渴望国家统一的感情。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5(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五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18、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之长相思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之长相思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问题归纳
1.《长相思》:你从身向榆关那畔行读懂了什么?
点明了行旅的方向。词人在这里强调的是身向榆关,那也就暗示出心向京师,它使我们想到词人留恋家园,频频回首,步履蹒跚的情况。那畔一词颇含疏远的感情色彩,表现了词人这次奉命出行榆关是无可奈何的。
2.为什么羁旅劳顿之后深夜不寐呢?
作者由描写白天的人声鼎沸、骏马嘶鸣转入对夜深千帐灯的静态描写。这里借描述周围的情况而写心情,实际是表达纳兰对故乡的深深依恋和怀念。
3.从聒碎乡心梦不成能感受到什么?
聒碎乡心梦不成与上阙夜深千帐灯相呼应,直接回答了深夜不寐的原因。结句的聒字用得很灵脱,写出了风狂雪骤的气势,表现了词人对狂风暴雪极为厌恶的情感。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5(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五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19、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之长相思课堂笔记课后生字组词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之长相思课堂笔记课后生字组词
y:榆(榆关、榆树、榆荚)
pn:畔(河畔、池畔、耳畔)
更:gēng(打更、五更、三更半夜)
聒:guō(聒耳、聒噪、聒碎)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5(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五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20、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之枫桥夜泊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之枫桥夜泊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作者简介:
张继,字懿孙,汉族,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主要作品:《枫桥夜泊》。
课文主题: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5(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五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21、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之山居秋暝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之山居秋暝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作者简介
1.王维(约701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因笃信佛教,又被称为诗佛。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与孟浩然合称王孟。主要作品:《竹里馆》《山居秋暝》等。
课文主题
《山居秋暝》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绮丽风光和山中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5(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五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22、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之宿建德江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之宿建德江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①作者简介
孟浩然,唐代诗人。汉族,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字浩然,存诗260多首,多为五言律诗。风格以清旷冲淡为主,但冲淡中亦有壮逸之气。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②教材分析
《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途径建德江时所作。当时,诗人乘坐的船正停宿于建德江中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诗人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诗的大意是: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边上,正是日暮时分,新愁不禁涌上心头。抬眼望去,远处旷野中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清清的江水倒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的人十分亲近。诗的前两句直抒胸臆,客是诗人的自指,愁字则是这首诗的诗眼。夕阳西下、飞鸟归林的黄昏时刻,也正是人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返回家中的时刻,而此时的诗人则只能在停靠岸边的船上过夜,因此新的羁旅之情便油然而生。后两句是唐诗中铺写景物的名句,低和旷、近和清相互依存、相互映树,此境此景,既是诗人眼前所见,亦衬托了诗人孤身一人夜宿建德江的孤寂心情。整首诗于轻淡处着笔,含而不露,韵味悠长。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6(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六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23、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从军行
注释
(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译文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作者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赏析
《从军行》总共有7首,我们今天学的是其中的第四首。一二两句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同时又渗透了诗人王昌龄丰富复杂的感情:戍(sh)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金甲尽管穿到磨破了,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被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24、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竹石
[清]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
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立根:扎根,生根。
原:本来,原本,原来。
破岩:裂开的山岩,即岩石的缝隙。
磨:折磨,挫折,磨炼。
击:打击。
坚劲:坚强有力。
任:任凭。
尔:你
译文: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