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马诗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可能是您在寻找学习内容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1、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马诗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马诗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何时才能受到皇帝赏识,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功劳呢?
2、六年级第10课古诗三首之马诗课堂解读笔记
六年级第10课古诗三首之马诗课堂解读笔记
①诗句的主要内容:
《马诗》是一组以马诗为题材的组诗,共有二十三首,名为咏马,实则咏人。这首诗为组诗中的第五首,诗人借咏马来抒写自己的情怀。这首诗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以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
②马诗作者简介
李贺,字长吉。河南府福昌县昌谷乡(今河南省宜阳县)人,唐朝中期浪漫主义诗人,与诗仙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后世称李昌谷,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作为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代表人物,李贺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齐名,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著有《昌谷集》。
3、六年级下册第十课古诗三首之竹石字词解释与译文
字词解释:
咬定:咬紧。 立根:扎根。 破岩:裂开的山岩,即岩石的缝隙。
千磨万击:指无数的磨难和打击。 坚劲:坚强有力。
任:任凭,无论,不管。 尔:你。
译文:
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原本深深扎根石缝中。千磨万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
4、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之马诗字词解释与译文
字词解释:
大漠:广大的沙漠。 燕山:指燕然山,这里借指边塞。 钩:古代一种兵器。
何当:何时将要。 金络脑:即金络头,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踏:走,跑。此处有奔驰之意。 清秋:清朗的秋天。
译文:
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何时才能受到皇帝赏识,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功劳呢?
5、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剑外忽然传来收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时涕泪满衣裳。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在晴朗的日子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就从巴峡再穿过巫峡,经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6、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三万里滔滔黄河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巍巍华山耸接青天。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7、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孤城:即边塞古城。 穿:指铠甲被穿破、磨破。
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8、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广阔的画面,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诗的前两句在写景的同时又渗透了丰富复杂的感情,将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所担负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2.从黄沙百战穿金甲这句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黄沙突出西北战场的艰苦特征,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见战斗艰苦激烈。
9、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从军行》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昌龄,通过对边塞战事场景的描绘,表现了戍边战士的崇高精神。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边塞的辽阔景象,通过青海湖、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等景物、勾勒出戍边将士战斗、生活的典型环境;同时,开阔、萧索的景色描写,也从侧面反映出将士戍边生活的孤寂和艰苦。诗的后两句以戍边将士的口吻发声抒发了他们的豪情壮志。黄沙突出了战场的环境特点,历经百战而穿金甲,则将戍边时间的漫长及战斗的频繁、激烈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将士的报国之志却没有因此而消磨,反而变得更加坚定,在身经百战之后,发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壮誓言。全诗将意蕴丰富的环境描写和宏伟豪迈的感情抒发融为一体,是边塞诗中的佳作。
10、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村晚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村晚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1.诗题是什么意思?由此你想到什么?
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可以知道这首诗是描绘乡村傍晚景色的。
2.衔和浸这两个动词用的好在何处?
衔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落日挂在山头的景象,富有画面感;浸字,写出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生动形象。
11、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村晚课堂笔记之句子解析
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村晚课堂笔记之句子解析
1.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非常幽雅美丽的图画,为后两句写牧童出场布置了背景。
2.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牧童吹笛也不是认真地吹,而是信口吹,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悠闲自在。
12、四年级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四年级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寒冷的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我来到吴地;天刚亮时送走好友,只留下楚山孤影。洛阳的亲友如果向你问起我,就请告诉他们:我的心就像这玉壶的冰那样晶莹、纯洁。
13、四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宿新市徐公店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四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宿新市徐公店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篱笆稀稀落落,一条小路通向远方,树上的花瓣纷纷飘落,新叶长出还尚未形成树阴。
小孩子飞快地奔跑着追赶黄色的蝴蝶,可是蝴蝶飞入菜花就再也找不到了。
14、四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四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翠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音,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是谁家的公婆父老?
大儿子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在家里编织鸡笼。
最喜欢的顽皮的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15、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元日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元日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16、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清明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清明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首句交代了清明之日的环境,纷纷形容春雨的意境的,还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断魂,是竭力形容那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在古代风俗中,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而今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是复杂的。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又平添了一层愁绪,因而诗人用了断魂二字。
2.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接着写行人这时涌上心头的一个想法: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就能散散心头的愁绪。于是,向人问路了。
是向谁问路的呢?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告诉我们,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牧童告诉行人酒家的位置,诗歌结束,给我们留下想象空间。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语言通俗,写得自如,音节和谐圆满,景象清新生动,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
17、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清明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清明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18、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19、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绝句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绝句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春日照着江山,多么秀丽,春风吹来了花草的香味。燕子们衔着刚融化的泥土忙着筑巢,温暖的沙滩上睡着成对的鸳鸯。
20、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石灰吟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石灰吟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译文:
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高尚气节留在人世间。
重难点探究:
1.《石灰吟》这首诗是抓住石灰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
这首诗抓住石灰不怕击打、不怕烈火,甘愿粉身碎骨而把白粉末奉献给人们的特点来写的。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更突出石灰不怕击打。第三句粉骨碎身全不怕中粉骨碎身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粉,全不怕突出石灰甘愿经受磨炼,奉献自己的品质。
2.这首诗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
这首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作者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21、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迢迢牵牛星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迢迢牵牛星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①河汉女:指织女星。河汉,银河。
②擢(zhu)伸出,抽出。
③素:白皙的。
④札(zh)札:织机发出的响声。
⑤机杼(zh):织机的梭子。
⑥章:有花纹的纺织品,这里指整幅的布帛。
⑦零:落下。
⑧盈盈:形容清澈。
⑨脉(m)脉:用眼睛表达情意的样子。
22、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迢迢牵牛星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迢迢牵牛星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伸出纤细雪白的双手,札札地穿梭织布。(织女)一整天也织不了完整的花纹,哭得泪如雨下。银河又清又浅,相隔又有多远呢。只隔一条清澈的河,相视而不能相互说话。
23、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①陂(bēi):池岸。
②衔:口里含着。本诗中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
③浸:淹没。
④漪(yī):水中的波纹。
⑤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
⑥腔:曲调。
⑦信口:随口。
24、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月光照在庭院地上,树上栖息着乌鸦,秋天的露水无声地打湿了庭院中的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在仰望,不知道这秋天的情思会落到谁的一边?
25、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寒食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寒食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御柳:御苑之柳,皇城里的柳树。
传蜡烛:指工种传赐新火。 五侯:这里泛指权贵豪门。
26、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寒食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寒食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1.这首诗名为寒食,诗人为什么不写百姓的禁火的情形,只写汉宫和五侯的烛光绰绰,轻烟袅袅呢?
封建统治阶级享有特权,让自己凌驾于百姓之上,凌驾于传统之上,他们的这种特权与普通百姓的禁火形成鲜明地对比,从而有力地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败。(不直接讽刺,而选择特权阶层生活上的某件事情加以描摹,含隐巧妙,入木三分)
2.诗歌首联当中无处不可不可以改为处处都?为什么?
不可以,因为无处不是用双重否定来表示肯定,形成强调的语气,表达效果更强烈,更能写出整个长安都充满了春意,热闹非凡,那么皇宫的情景也就更可想而知了,深刻讽刺了统治阶级的腐败。
3.诗歌的后两句中的传字用得很妙,请你分析一下它的妙处。
传字不但写出了动态,而且意味着皇帝的赐予,由此可以看出封建等级次第之森严。
27、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寒食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寒食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翊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烬之味。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泰平的歌咏。
28、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1.请揣摩咬字在表达上的作用。
一个咬字,运用拟人手法,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2.这首诗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操?
这首诗用借物喻人(或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写法,全诗借立根破岩之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决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意思对即可)
29、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①一个咬字将竹拟人化,一个定字写出竹目标之明确,不放松写出意志之坚定。
②千磨万击写竹遭受的打击之大。一个任字,表现出诗人无惧无畏、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
30、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石灰吟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石灰吟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石灰吟:赞颂石灰。 吟:吟颂。指古代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锤:锤打。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若:好像、好似;等闲:平常,轻松。
浑:全。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人间:人世间。
31、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石灰吟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石灰吟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32、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马诗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马诗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1.前两句诗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环境描写,描写这幅悲凉肃杀战场景色,也代表有志之士报国的决心。
2.《马诗》中抒发自己情怀的诗句是那句?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3.《马诗》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写出了一匹骏马渴望驰骋疆场,表达了建功立业的热切愿望和不被重用的感慨。
4.马诗是怎么样运用比兴手法的?
《马诗》开篇以雪喻沙、以钩喻月,是比;全诗借马喻人,借咏马及其命运,来抒写志士的远大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感慨、愤懑,通篇是比。开篇两句从富有沙场特征的景色写起以引发驰聘疆场的豪情,这是起兴。全诗抒发了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的郁闷。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
33、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马诗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马诗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何时才能受到皇帝赏识,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功劳呢?
34、二年级下册第15课古诗二首绝句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二年级下册第15课古诗二首绝句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一行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坐在窗前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