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 > 

小学阶段学生学习图形叠加:从平面向空间过渡的桥梁

栏目: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
时间:2019-03-17 16:36:20

《小学阶段学生学习图形叠加:从平面向空间过渡的桥梁》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习图形,经历着从“空间——平面——空间”的学习过程,这遵循的是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规律。在学习平面时,教师给予学生“点动成线、线动成面”的纯数学化动态观点,到空间学习时,教师再次叠加“面动成体”这一科学原理。学生学习,不再是单独的割裂,而有一个完整的网络,形成体系。这样的预设对学生来说能够理解数学的本质,对教师来说可以推进教学,成为结构。笔者在教学六年级的《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单元时,对“面动成体”的教学有深刻的体会,现呈现一些想法和大家交流,希引起共鸣。

铺垫:为后续的教学奠基

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书上对“面动成体”强调的是“一个长方形以它的一条边为轴,旋转一周,就能形成一个圆柱”,而笔者对这处的内容进行了补充,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把“动”分解为两种形式:绕轴旋转和定向移动。其中“绕轴旋转”的知识原点是圆的形成,圆是一条线段绕它的一端旋转一周所形成的图形,而圆柱实际上就是无数的相等的线段进行上下的叠加,同时绕它的一端进行旋转组合成的图形。

这样的分析和解剖,意在让学生感受到平面向空间转化,只是无数平面的叠加,多了上下这一纵向维度,让他们对整个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有一个充分的理解和认识。而“定向移动”的知识原点更加的简单和直观,点不断的向一个方向移动叠加就能形成线,线不断的向一个方向移动叠加就能形成面,而面不断的向一个方向移动叠加就能形成体。而圆柱就是一个圆不断的向一个方向移动叠加所形成的图形,如果是斜向叠加就是斜圆柱,如果是正向叠加就是直圆柱,也就是我们六年级正在学习的。这两种知识原点的剖析都和动态的叠加有关,这一出发点为学生后续知识的递进学习奠基。

引导:为杂乱的思维梳理

《圆柱的体积》教学是对《圆柱的认识》的叠加理念的再次巩固和提升,是学生的思维成螺旋状态,把杂乱的思绪一一整理串成知识链。

书上对《圆柱的体积》的推导过程采取的是和圆面积推导相似的过程,笔者在这处也教学多次,学生没有任何问题,但这次教学却引发想法,为什么立体图形的体积推导方式会和平面图形的面积推导方式相同呢,怎样让学生建立他们之间的联系。如果仅仅从外观上圆和圆柱差不多来解释,缺乏科学性,而且发现学生往往会对这块知识的联系遗忘,因为我们只是表面的同化,并没有进行深度的内化。如果借助“叠加”这一动态进行解释,可能对学生的记忆有很大的帮助,因此笔者进行了铺垫基础上的延伸。首先,圆的面积是怎样推导的进行巩固复习,让学生清晰的理解拼成的近似的长方形和圆之间的联系,从而明确转化是解决新问题的一种策略。接而演示两个等圆经过切割拼成长方形,然后进行叠加,再第三个等圆进行叠加,随着圆的叠加变成圆柱,长方形也随之叠加成为长方体,叠加的高度就是圆柱的高。这一过程不仅让学生更加深刻认识到圆柱的底面积就等于拼成的近似的长方体的底面积,还把圆到圆柱的过程进行充分的演示,很好的架构了平面到空间的桥梁,更让学生感受到每一个立体图形都能在平面上找到一个图形对应,平面的方法在空间中同样适用,只是把这种方法进行反复的叠加。如果说书上的拼合的教学是方法的运用,那这种叠加就是知识本质的挖掘,能给学生一种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运用。

巩固:为精致的方法验证

如果说方法的灵活运用、成功的解题是对课堂效率最好的证明,那习题的分析就是对知识原理最佳的迎合。当学生遇到问题而无法解答,能够想到从平面入手来考虑,那就证明已经达到方法灵活运用的目的。

问题一:一个圆柱平均分成若干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体积(   ),表面积(    )。

这个问题并不难,学生很容易得到体积不变,表面积变了。但表面积增加的是哪一部分呢,有部分学生如果不借助图或者是学具是很难解答的。而多名生的理解却与众不同,他们是通过圆到近似的长方形,周长多了两条半径,而反复的叠加,就是多了两个以半径为长,高为宽的长方形。而这一回答又建构了平面周长和空间表面积之间的联系,它们为什么在计算时不像体积一样切成两份就两份,而会增加切口处,原来也是叠加的原理。借机笔者又再次强调了半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容易忽略的切口长方形,学生顿时从半圆开始叠加,豁然开朗。如果说学生的生成成就了“叠加”的策略,那“叠加”的策略也疏通了他们凌乱的思维,让知识清晰而明确。

问题二:一个正方体中削一个最大的圆柱。

这个问题对空间观念弱的学生来说,理解并不容易,他们需要在脑海中构图,清晰了才能找准方向。但往往这个“清晰”总是藏在混沌之间,无法显现。但如果使用叠加的策略,似乎简单很多。学生首先把它还原成平面,用“压扁”来形象的形容,这就成了“正方形中剪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平面概念他们是非常清晰的,当找到圆和正方形的关系后,再向高度叠加,那问题就相对容易,就像广告中大楼从地面瞬间拔地而起一样,不再高深而无法跨越。

问题三:一个长方体中削一个最大的圆柱。

这个问题要比问题二更加复杂,因为三组不同的面,就导致削成的最大的圆柱形状不同,体积也就可能不同。这个问题能真正从空间考虑完整解决的学生非常的少。往往在讲解时,很多学生还是无法在心中换方位的想象,而现在利用“叠加”原理似乎变得更加的简单。首先学生先在长方体的面上找最大的圆,这时学生发现会出现三种情况,然后三种情况分别叠加,就会出现三种不同的圆柱,学生在进行计算后比较。这题其实就相当于三道问题二,学生只要能把空间问题转化成平面问题,找到简单之处,那离问题的解决也就不远。
华罗庚先生说过:当你无法解决一个难题时,就把它退到最原始的时候,然后寻找规律,你就会发现原来这个问题是如此的简单。我永远记得徐长青老师的“以退为进”的一节精彩展示课,因为他在告诉我们如何学习和如何指导学生学习。

总之,课堂的教学是智慧的教学,当你能够挖掘知识的本质,帮助学生整理思维,那就不存在讲不透的题,理解不了的问题。叠加,建立在学生的需要之上,同时架构了平面和空间之间的桥梁,它是教学的一种策略,更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只要教者有心,学者就会宽心。
推荐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
  • 教学方法:20以内加减法
    教学方法:20以内加减法

    计算题是比较枯燥的,但是计算题又是数学中最基础的题目,是学生必须牢牢掌握的知识技能。因此我在课堂上尽量将枯燥,难懂的计算用游戏或是比赛的方式进行,这样的方式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解计算方法时,我鼓励他们用多种计算方法,如凑十法,竖式法,记大数的方法等等,不仅仅局限于某一种方法,只要学生能掌握其中的一种方法就要给他们充分的肯定与鼓励。 同时我还认为改错也是一种好的训练方法,在教学中出示一些学生经常出错的题目,让学生去分析错在那里,多做这样的练习,学生就会对这些容易出错的地方,加强感知上的理解,少犯类似错

    07-22
  • 听三年级第三、四、五单元教材培训后感
    听三年级第三、四、五单元教材培训后感

    10月14日下午,在多功能教室里,我们通过视频直播,学习了三年级第三、四、五单元的教材培训,这三个单元中《千克和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质量单位(教材中用的是重量单位),因此,徐老师对于这个单元关于让学生通过到生活中去找一找,用秤称一称,看一看怎样读,用手掂一掂等数学活动,在情境中感受重量单位的使用,通过操作和实践中感知重量,建立质量观念,让我感受比较深刻。数学来源于生活,学习一个新的数学知识的时候,学生是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的,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和创造机会去积累经验,充分感知,将零散的生活经验提炼成数学经验

    07-22
  •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后记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后记

    1.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从例1的猜测到例2的尝试,再到例3的验证,通过自己实践及小组间的合作,相互交流总结,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完成了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教学。这几个环节中,课堂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努力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体现。 2.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 在教学设计时,我注意将转化思想在课堂中得到体现。转化方法是研究和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有效的思考方法。本课的重

    07-22
  • 学生自学习惯的培养
    学生自学习惯的培养

    魏书生谈学习指导一书中,第四章节专门阐述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很多观点、做法虽然我们在实践中也想到或者做着,但是没有这么系统的梳理与坚持,细细品味,确实令人敬佩。 本书46页中提到: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是培养自学的习惯,自学能力是一个具有不同层次的立体范畴,他不属于一般的能力,不是一两次自学实践就能具备的。每次自学过程就像点,自学习惯就像线,现才能组成面,最终构成自学能力的体。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分为五个阶段,首次慢动,逐渐加速,系统计划,控制时空,进入轨道。他指导学生培养自学习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目标明

    07-22
  • 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听课反思
    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听课反思

    今天有幸参加了太仓市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课堂教学展示活动,聆听了四位学科带头人的课,让我学到了很多,尤其是他们对学生活动经验的研究,让我深有感触。从这四节课中,我也体会到,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经验,我们要根据学生的经验来设计我们的教学过程,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喜欢的。 唐老师执教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给我的感觉是非常清晰。一开始让学生说自己的解题方法,接着通过比较总结最优解题方法,学生生成了新经验后,通过有层次的练习来巩固他们的经验。最后将今天学习的内容迁移到之后的学习中,让学生猜想还会学怎么样的计算。也让学生

    07-22
  • 关于数学共同体培训的几点想法
    关于数学共同体培训的几点想法

    1.数学基本功培训。培训内容:考虑我校数学教师比较熟悉数奥起跑线和冲刺这两套教材,故本学期的练习内容主要参考《奥数》(总主编:单墫和熊斌)。这套教材相对较难,所以由我根据每讲的主要思想做一定的筛选,以一周一练的方式给老师们训练。练习以自学为主,每个备课组以组长为核心(如果组长年纪偏大,已不在下次考试范围之内的,可另择他人),每周交流答案,要注意方法的选择,以真正实现结题能力的提高。学期期末,将以本学期学习的主要内容为范围,组织校内的竞赛。此项活动应列为每学期的常规训练项目。 培训时间:贯穿整个学期 2.课

    07-22
  • 小学数学作业要求
    小学数学作业要求

    一、作业时间要求: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回家作业;其它年级的作业量控制在20分钟左右。二、作业种类及完成情况要求:1.口算本。建议能利用每节课课始完成,了解学生口算的速度;对于部分题目,要做好指导工作,降低计算的难度或是提高解题的灵活性。建议每周做好情况汇总,激励学生提高口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2.练习本。要针对每一课时的学习要求,明确格式、解答步骤,指导学生规范答题。尽量争取在课堂上留出完成的时间。 3.补充习题。建议作为回家作业使用。要求每题必做,对重点、难点题要做好讲评工作,力求人人掌握。 4.周周练。根

    07-22
  • 持之以恒的毅力是学好数学的关键
    持之以恒的毅力是学好数学的关键

    《嘉兴南湖晚报》以吴天琦成为嘉兴参加国际奥数竞赛第一人为题,报道了嘉兴一中高三(6)班吴天琦同学今年7月将与另外5名同学一起,代表我国出征西班牙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这是嘉兴历史上参加国际奥数竞赛的第一人,也是浙江历史上的第二人。 记者采访吴天琦同学时,吴天琦同学围绕自己的成功经验对学弟学妹们谈了三点建议:第一就是去发现数学的美,培养兴趣,这样学起来就非常主动而快乐;第二是坚持,他谦虚地认为自己班上有很多同学和他一样有很好的数学基础,只是在不断的竞赛中感到压力和辛苦而中途放弃了,他的坚持成就了他的一再

    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