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随笔 > 

借助朗读,催化语文教学

栏目: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随笔
时间:2019-12-22 20:58:38

《借助朗读,催化语文教学》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随笔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邓雨宁,有幸再次聆听王清老师的课,细细回味,无论是《植树的牧羊人》还是《女娲造人》,王老师特别重视朗读指导,引导学生在不断地朗读中慢慢走近人物深处,也许是老师的智慧设计使然,但听后毫无雕琢之感,让人沉醉其中,渐入佳境。

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这就要求我们把“读”放在核心,反复读,多形式读,方能更好的走进文本。教材中的文本作为一种文学表达形式,它既承载着书面的文字内容,又寄托着作者的写作情感,是内容和情感的统一。朗读有效地帮助学生感知文本内容,感悟文本内涵;朗读有助于学生语文思维的训练和人格品质、审美能力的形成。

    好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成功的朗读训练,而成功的朗读训练一定是生动形象、多层细腻、活泼互动的,让学生在朗读中把自己融入文本,在朗读中感悟文本。

王老师在教学中善于抓住文本中的重点句子或词语让学生进行品读和感悟,让学生朗读中领会到语言文字的美妙,在朗读训练中体会到作者通过文本想要抒发的情感。例如教《女娲造人》时,“说也奇怪,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地面,马上就活了起来。”王老师引导学生把“小”去掉试着读读看,再加上“小”感受文字的亲切可爱,他又引导学生把“泥捏”“活了起来”夸张的来读,读出奇怪奇异的感觉,王老师在学生读后自己又深情范读,在他的带动下,学生慢慢进入情境,读的越来越好。“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读这一句时,王老师引导学生把第二个“工作着”去掉,让学生自己品味两个“工作着”朗读时的不同,从而读出女娲勤劳的味道,“一直”要重读,读出女娲工作时间很长,在不断朗读中感受女娲的勤劳和坚韧,感受她身上伟大的母性。

   教学中学生只有准确品读了重点字词,把握了文字中情感的变化,体会了语言文字的精妙,融自己的理解于朗读中,才能使学生体会到文中的情感,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朗读中体现语文味,在诵读中揣摩语文味,在情感激发中感受语文味,这样的语文课堂才会更加精彩!
推荐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随笔
  • 谈阅读教学中阅读期待的把握
    谈阅读教学中阅读期待的把握

    最近,听了两堂同样的课,两位教师分别执教了同一内容《欢庆》一文中的第一课时,两位老师在课前都做了精心的准备:认真备课,多次试教,课件精致、漂亮。但,两堂课却带来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 同样的教学内容,同一学校的学生,为何课堂差异如此之大?教学实践中,两位教师都十分重视在课堂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效果却迥然不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里的阅读期待源自接受美学,它是读者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一种探索未知的渴望,是读者阅读之前内心所预

    07-22
  • 有感于《生活通过写作》
    有感于《生活通过写作》

    近日有幸参加了全国生活作文现场教学研讨会,并有幸聆听了朱建人先生的《生活通过写作》的报告,自觉感慨颇多。 时常在自己学生的作文中看到诸如帮妈妈杀鱼,帮邻居看小孩,为教室擦玻璃,在春天放风筝等情节。这些文章是合乎规范的,但是你往往会发现其中似乎缺少了一丝灵动,缺少了一股真情。而朱建人先生所提倡的生活通过写作,让写作成为学生当下生活的真实需要,正是寻到了上述问题的症结所在。 曾经一直在追求学生作文语言的精美。于是,学生累,老师也累。如今一直想要塑造有文学气质的学生的我才渐渐感到:与其要学生写难写之文,不如让他

    07-22
  • 在铺垫中解决难点——三年级《秋天的雨》教学
    在铺垫中解决难点——三年级《秋天的雨》教学

    《秋天的雨》是一篇语言文字非常优美的文章。题目虽是《秋天的雨》,其实写的是秋天。作者只不过是以秋天的雨为线索巧妙地将秋天众多的景物串联起来。文章向我们展示的是一幅美丽与丰收的画面。 在这节课中,潘老师在初读课文时让学生找找作者对秋天的雨是社么感受,把感受的句子划下来,在交流后,板书也有意识的以总分的结构展示,为下节课的概括训练做了很好的铺垫。要知道概括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难点。从三年级起,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是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练习概括就是在训练抽象思维。三年级抽象思维刚起步,特别需要形象

    07-22
  • 对口语交际课的思考
    对口语交际课的思考

    通过认真学习《浙江省小学语文教学建议》体会颇深,其中第18、19条,对如何教学和组织实施口语交际课提出了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进行、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这些建议。但联系当前小学低年级口语教学的情况看,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存在口语不规范、流畅度欠缺、不能认真倾听等问题。 那么,如何更好地创设语言交际情境提高低年级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呢?我认为应该立足于课堂教学。作为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相对于中高段学生培养口语能力难度更大,更富有艰巨性,因此我觉得在具体的口语教学过程中,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

    07-22
  • 营造氛围,激发写作之趣
    营造氛围,激发写作之趣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这一理念的启发下,我在作文教学中作了一些尝试。记得有一次作文,要求一次比赛。于是,在作文课之前,我班就组织了一次拔河比赛,将班级学生分成两组,邀请体育老师作裁判,并组织其他班的学生来观战。就这样,一场激烈的比赛拉来了序幕。由于学生自己就是主角,所以感受尤为真切,激战的过程更是体验深刻。之后,我还将当时激动人心的一幕拍成照片,在第二天的作文课上展示。而此时此刻的学生,看到自己上了镜,乐开了花

    07-22
  • 语文教学需要语言知识
    语文教学需要语言知识

    语文新课必在实践中有点去知识化倾向,或是语言淡化知识。看了先生语言学家刘大为的《语言知识、语言能力与语文教学》,发现语文教学绝对不能弱化语言知识的教学,吸取教训绝不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刘大为先生说,语文教学所需要的语言知识,简而言之就是一个母语使用者为了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发展自己的语文素养而必须具备的、对母语的科学认识。言下之意,我们可以理解为,要提高语言能力,发展语文素养,必须掌握语言知识。 刘先生又说,元语言能力只能在语言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借助语言知识才能实现对母语自身的认识和研究,语言知

    07-22
  • 抓住重点 学习字词
    抓住重点 学习字词

    《我要的是葫芦》是二上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寓言是让学生明白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结合本课特点,从观察插图入手学习第一自然段,然后导出第四自然段,了解现象及结果后,在第2课时再学习二、三两段,探究其缘由葫芦为什么落了。在第一课时中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积累词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这篇课文简短精悍,一共6个生字。教学中,我重点指导学习葫、芦,读好轻声。在教学其他几个生字时,先让学生自己把生字读一读,再安排他们同伴互助学习生字,学习后学生交流。经过了学生的交流,我就知道哪些生字

    07-22
  • 在积累中说话,在说话中积累
    在积累中说话,在说话中积累

    在学习《将相和》最后一个故事负荆请罪结尾段时,我采用了读、想、说、演的方法。首先读廉颇负荆请罪及蔺相如热情迎接的句子,然后让学生想象说话。我分了以下几步: 1、这个故事一直被后人传为佳话,你想想他们当时都说了些什么话。想象说话之后请同学来演一演当时的情景。 本来还担心六年级的学生怕羞,不敢演,想不到非常踊跃,不但是男生,连女生都积极地要求表演。所以一开始打算请一组的,最后请了三组。特别是最后一组,虽是女生,演得特别逼真,把廉颇后悔不已、诚恳认错,蔺相如宽宏大量、一心为国的的形象表现得很突出。演好后班级里响

    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