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幼儿教师 > 幼儿园教师读后感 > 

《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

栏目:幼儿园教师读后感
时间:2021-11-25 15:48:21

《《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可能是您在寻找幼儿园教师读后感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每读一本书,都会产生不一样的心情与感受。当我读于老师的这本书时,内心是激动的。于老师的文字简单、真实、好不做作,更没有一点假大空。正像启功先生写的那副对联:“行文简浅显 做事诚平恒”。

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什么?

于老师说,作为语文老师,教学时,一只眼睛盯着“语文”,一只眼睛盯着“人”,这才是完整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学成功与否,最终取决于老师。小学语文老师一定要有扎实的基本功:朗读、书写、表达。读到这里,我的内心是很惭愧的:朗读,羞于展示的水平;书写,经常临阵磨枪;表达,基本等同于无。我经常告诉自己:要活得真实、真诚。现在想想,能沾点边的,也就顶多“真实”了。

心动不如行动:朗读,努力去感受每一个文字;练字,马上着手;表达,坚持写生活,写感受。

教语文,其实很简单

清代学者袁枚说:“文以青生、未有无情而有文者。”写文章如是,当老师更是如此,一定要做到对学生有情,要善良且有丰富的感情。有了情,怎么才能上出精彩、上出趣呢?

1. 备课先背“读”

于老师说要反复读,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读出语感,读出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妙处。读到“其言皆出吾口”“其意皆出吾心”为止。我又想到了自己备课的状态:看教材、翻教参、找课件。看似很用心,实则却丢掉了初心。因为真正把课文把握好,读出妙处,不是两三遍的事。

2. 课堂上,第一件事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畅

著名特级教师高万同曾说“朗读是符号言语化的过程。这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能做到正确、流利就不容易了,更不要说读得有感情、读出感悟来了。”每次上公开课,都希望学生读得是精彩得、有感受的,以前觉得这是基本,现在却觉得这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一点都急不得。于老师会花费一节课的时间指导读。做到每个人读通顺,一部分人读出感情。接下来就是品味赏读,在微观上探究。抓关键句、表现力特别强的词、句、段,或抓住表现手法上的精彩处。最后一件事是把精彩之处熟读成诵。微观探究,最重要的是要抓住“要害”,切不可面面俱到。

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

于老师说:“认真写三年教案的人,不一定成为优秀教师;但认真写三年教学反思的人,必定成为有思想的老师,说不定还能写出一个教学专家来。”这句话,我觉得说的特别好。回想自己每次上完课后,想的感受,写的反思,每一次都是独一无二的珍宝。这让我下一次上课时,会少走很多弯路,也更知道自己的路在哪里。

1. 让朗读成为“亮点”

朗读的亮点,不仅体现在学生朗读的声情并茂上,即“结果”上,更体现在老师的引导上,即“过程”上。因为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在这里引起了我的深思,我在设计教学环节和评语时,经常想的一个问题就是:怎样激发学生的感情,怎样让我的评语有效。却忽略了我内心对文本的真正感受,这也是我上完课,时常感觉痛苦的根源。又想起了讲《花钟》时写的那篇《挫败感中的碎碎念》,我想那时的挫败感,在于老师的这本书中,我寻找到了答案。

2. 导入的艺术

在导入环节,一定要尽可能地保持导入这个教学环节的新颖性。但是一切的新颖都要为课文服务,不能为了追求新颖而离文太远。除了新颖,导入更要自然、妥帖。“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要有心,教师先做到心中有文章,心中有感受。要用心,用真心和感受去设计导入。

3. 解词的艺术

于老师在这一点的解读上,非常精彩。他举了上课的实例为读者进行直接示范。

《马背上的小红军》中有学生提出“疲惫”这个词不懂。

师:“惫”是个生字,后面括号里有注音,都认识了。“疲惫”是什么意思呢?只要把前后文一读就明白了。大家读读课文第二节,边读边想。

(全体学生读书)

师:我想请一位同学来读。

生:(读)“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里行军,常常忍饥挨饿,陈赓感到十分疲惫。(师插话:注意“长时间”和“常常忍饥挨饿”这些词语。)这时他掉队了,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慢慢地朝前走去。(师摘话:注意“掉队”和“慢慢地走”这些词语。)

师:“疲惫”是什么意思,我想,大家肯定看出来了。

生:“疲惫”就是“很累”的意思。

生:“疲惫”就是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了。因为行军时间长,路很难走,又没有吃的。

师:说得对!这叫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板书: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我在这里,不仅看到了于老师处理词时的巧妙,也看到了于老师静待花开的这个过程,没有解释、没有帮助、没有词典,而是完全交给学生、课本和时间。很小的一个细节,却暗含着于老师高超的教学智慧。让学生慢下来,静下来,才能让学生真正地思考。

这本书里有很多教学方法和教学智慧,是我们一线老师可以直接借鉴参考的。读一遍,是完全不够的。因为于老师的文字,不是在书斋里写出来的,而是真正做出来的。每一个字,都是一位优秀长者的真心与真诚。一对比,我内心很羞愧,除了勇敢剖白内心,竟什么都没有。
推荐幼儿园教师读后感
  • 《陶行知新论》读后感
    《陶行知新论》读后感

    从事幼儿教师的我已有多年了,在读幼师时已接触过陶行知先生,他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等思想理论把我考试考的好苦,因为那时还是纯理论的,也就是死记着,所以理解不是很到位。现在,在从教的日子里,对行知思想的理解越来越清晰,感受也越来越深。近段时间,又通过对胡国枢先生撰写的《陶行知新论》的学习,对行知思想又有了深一层的理解和感受。 感受最深的要属爱满天下的行知思想了。爱满天下是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最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意思是说,教育的核心是爱学生。热爱学生是师德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

    06-22
  •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样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样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

    首次接触这本书,我脑海中浮现的是在组织活动时,我在前面讲,孩子在后面讲的场景。我一直在探索让孩子愿意听我讲话,能够专心听我讲话,并积极回应的方法。工作中也在不断地尝试各种方法,但是一直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也许这本书对我会有一些帮助吧?也许书里无非是尊重、理解、接受、包容、平等、站在海孩子的角度等等这些个词吧?带着这两种想法,我开始翻阅这本书。浏览中,案例图片深深的吸引了我。不仅因为每次我的处理方式都和错误的范例不谋而合,而且还有那些正确的引导方式让我佩服。细读下去,又有了其他的收获,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

    06-22
  • 读《聚焦幼儿园教育教学:反思与评价》有感
    读《聚焦幼儿园教育教学:反思与评价》有感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我们也看了不少反思教学的体会,但是基本上都是在理论层面上进行指导,通过对此书《聚焦幼儿园教育教学反思与评价》细细品位,感到此书的实用价值很大,在我们的实践教育教学中,我们更需要贴近我们工作的书来为我们引路,这样我们能更有效的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使教育教学达到事办公倍的效果。 我们经常会抱怨:班上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不高,没有积极地反应,常显得很被动,我们也曾从教材的选择、教具的准备及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花心思,然收效不大,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我认识到:首先要调整对学习的认识。幼儿的学习基本不同于小

    06-22
  • 《喂故事书长大的孩子》读后感
    《喂故事书长大的孩子》读后感

    平时闲来无聊,偶尔也会小看几本书籍,让我看后感到轻松愉悦的书籍,就是这本《喂故事书长大的孩子》,作者汪培珽是美国纽约圣约翰大学MBA,在投入银行职场工作九年之后,决定成为全职妈妈。在用心陪伴一对儿女成长的过程中,看到孩子满足喜乐、热衷学习、与人为善的表现,深觉在亲子教育上用对方法的重要性;于是将亲身的教养经验整理研究,自创爱孩子也爱自己的7堂课教养理论,在幼稚园、小学、基金会、图书馆和成长团体之间积极推广,开办课程、举行演讲并接受咨询。 可能有些父母会认为念故事很无趣,只是这样的念来念去,不知道孩子听懂没

    06-22
  • 把关注和爱给予每一个孩子——读《新区幼教中心教师工作手册》有
    把关注和爱给予每一个孩子——读《新区幼教中心教师工作手册》有

    手捧《新区幼教中心教师工作手册》,感慨良多,这本小册子,从内容的整理到成稿、从教代会上讨论通过到试行,我似乎从头到尾已经阅读过数遍了,最近又阅读了姐妹们的博文,发现小小的册子真是越读越耐读,指导性强又实用,而且每一次阅读也总会有不同的发现和感悟。 今日又读,在来园接待环节的小贴士里的一段话跳入我的眼帘:当同时接待2位以上到园的幼儿时,教师的关注要平均地给予每一个幼儿,不能让任何一位幼儿和家长有受冷落的感觉,可以蹲下身子与幼儿说几句话、或轻抚幼儿的头、或亲亲拥抱一下,问问幼儿想先做什么活动,然后在家长的视线

    06-22
  • 我读《跟孔子学当老师》
    我读《跟孔子学当老师》

    [成书背景] 周勇,现供职于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论语》一书是著者初到上海求学时,某一位教授让著者研读的第一本中国典籍,当时只是偶尔翻阅。随着著者对本土学术大师的认识,他渐渐喜欢上了《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让他猛然回头。慢慢地,著者开始迷恋《论语》,在他看来,没有哪本经典著作像《论语》那样,生动细腻地刻画了教师喜怒哀乐,其中的许多教学场景,不是让人开怀大笑,就是让人豁然开朗,甚至让人觉得,一名不辱使命的教师多可能拥有的一切生命体验与心灵秘

    06-22
  • 与孩子一起成长!——《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读后感
    与孩子一起成长!——《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读后感

    在拿起放下,放下拿起的过程中,慢慢品味着《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一书中深刻道理。文中提到了蒙台梭利的观点,她认为:与儿童接近能够表现我们最高尚的一面,儿童唤醒了成人的观念、牺牲的观念、无私的观念。我觉得很有道理,不管是做家长的还是我们做教师的都要善于向孩子学习,教学相长,主动走进孩子的世界,与儿童手牵手,心连心,为他们提供符合其本性的食粮,让他们在成长中体验到自由和快乐。 记得曾经教过的一个孩子佳佳,6岁的她乖巧懂事。有一次和她妈妈闲聊中,她妈妈说:在培养和教育佳佳的过程中,自己好像也经历了一个学习成长的过

    06-22
  •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

    这是一部印度富有教育意义的电影,有幸在90课时培训中观看了这部电影,感觉非常不错。电影中充斥着许多幽默搞笑的镜头,但是在一片嬉笑怒骂中却充斥着我们的神经,怎样的教育才是正确的,适合的。法兰、拉杜与兰乔是皇家工程学院的学生,三人共居一室,结为好友。在以严格著称的学院里,兰乔是个非常与众不同的学生,他不死记硬背,甚至还公然顶撞校长病毒,质疑他的教学方法。他不仅鼓动法兰与拉杜去勇敢追寻理想,还劝说校长的二女儿碧雅离开满眼铜臭的未婚夫。 看完整部电影,我们欣赏男主角兰乔的特立独行,不走常规模式,感叹他伟大的成就,

    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