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个成语小故事简短锦集》可能是您在寻找故事推荐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第1篇、断鹤续凫成语故事
传说古代有个愚蠢而善良的人看到郊外一群群野鸭子和白鹤在水里啄食嬉戏。他发现鹤腿长,野鸭的脚杆很短。他想这样一起走路不路不方便,就把他们捉来,砍下鹤的一截腿杆接到野鸭的脚上,这样他们都不能走路了。
【解释】断:截断;续:接;凫:野鸭。截断鹤的长腿去接续野鸭的短腿。比喻行事违反自然规律。
第2篇、小冠子夏成语故事
汉代名臣杜延年的儿子杜钦很有学问,尽管满腹经纶,但始终坚持不仕。他与茂陵人杜邺都字号子夏,才学在京城不相上下,因为他一只眼瞎,人称“盲杜子夏”。杜钦最讨厌人说他眼瞎,就自己戴小帽子来与杜邺区别,从此人们开始称他为“小冠子夏”。
【释义】指汉代杜钦。比喻眼睛不好的人。
第3篇、老莱娱亲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楚国隐士老莱子非常孝顺父母,想尽一切办法讨父母的欢心,使他们健康长寿。他70岁时父母还健在,为了不让父母见他有白发而伤感,他做一套五彩斑斓的衣服穿在身上,走路时装成小儿跳舞的样子使父母高兴。
【释义】表示孝顺父母。
第4篇、亡羊补牢成语故事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与,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
第5篇、疑心生暗鬼成语故事
从前生性愚笨、胆子很小的涓蜀梁在一个月色很好的夜晚从外面往家赶,途中他发现一个黑影老是跟随他前后,而且时大时小的,他以为是鬼在跟踪他,吓得撒腿往家跑,没想到他自己在月光下的影子把自己竟给吓死了。
【释义】指因为多疑而产生各种幻觉和错误判断。
第6篇、人神共愤成语故事
唐朝时期,湖州刺史于頔重修西湖灌溉工程,让百姓受益匪浅。他任苏州刺史时下令拆除神庙,破除迷信。他的政绩卓著,为人比较专横,死后唐宪宗赐号“厉”。他的儿子请唐穆宗改“厉”为“思”,太常博士王彦威说他肆行暴虐,人神共愤,法令不容。
【释义】人和神都愤恨。形容民愤极大。
第7篇、视民如子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公子僚当上吴王,长子光心存怨恨,他设宴让专诸扮作厨师杀掉吴王,自己成为吴王阖闾。他任用伍子胥为相国,任用孙武为将军,特别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生活十分俭朴,视民如子,几年后,吴国就成为强国。
【释义】把百姓看得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形容爱民。
第8篇、为民请命成语故事
明朝大清官海瑞一生十分清廉,心中始终装着老百姓,担任淳安县知县时,采取丈实田亩,大大减轻农民负担,因而得罪了总督胡宗宪,海瑞被嘉靖皇帝关入大牢,直到72岁才被重新启用,但他始终以为民请命为己任。
【释义】请命:请示保全生命。泛指有相当地位的人代表百姓向当权者陈述困难,提出要求。
第9篇、星星之火成语故事
明朝时期,宰相张居正起用名将戚继光练兵对付倭寇的侵略,起用潘季驯治理黄河水灾。少数民族地区发生叛乱,他认为是贪官与无赖所为,起义军的力量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下令惩治贪官悍将,迅速平息了叛乱。
【释义】一点点小火星。比喻开始时策小,但有远大发展前途的新事物。
第10篇、繁鸟萃棘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晋国大夫解居父受到吴国的聘任,在上任的途中,路过陈国的墓门,看到一个年轻的妇人报着幼子在路边,想上前去调戏她,以发泄自己的情欲。那妇人引用《诗经》的诗句:“墓门有棘,有鸮萃止。”来解围,解居父只好作罢。
【释义】萃:聚集;棘:酸枣树。众多的鸟儿聚集在树上。表示虽无人在旁,还有许多鸟看着。比喻暗中干坏事是掩盖不住的。
第11篇、织锦回文成语故事
前秦时期,秦州刺史窦滔因得罪了苻坚的手下大官被流放到流沙县。夫妻天各一方,他的妻子苏蕙特地在一块锦缎上绣上840个字,纵横29个字的方图,可以任意地读,共能读出3752首诗,表达了她对丈夫的思念与关心之情。
【解释】绣在锦缎上的回文诗。指情诗或书信。
第12篇、柳营试马成语故事
西汉时期,由于诸侯势力强大,中央政权不能有效控制诸侯,晁错的削藩政策正式引发“七王之乱”,汉景帝命周亚夫出兵救梁。周亚夫柳营试马,切断叛军后路,断绝其粮草供应,使叛军不战自溃,周亚夫出兵乘胜追击。
【释义】柳营:军营。比喻带兵的将领纪律严明。
第13篇、民无噍类成语故事
南宋时期,岳飞率领岳家军英勇抗击金军,经过十年战争,很快要打到金国首都黄龙府。宋高宗一天之内发12道金牌命岳飞撤军。岳飞下令撤军,当地的老百姓纷纷哀求他们留下,说宋军撤走老百姓就再也没有活路了,金兵会反攻倒算的。
【释义】噍类:指能吃东西的动物,特指活人。老百姓没有活路了。
第14篇、牛眠吉地成语故事
传说晋代时期,陶侃年轻时死了父亲,将要进行安葬,家中忽然丢失了一头牛,怎么也找不到。他在找牛的途中遇到一个老汉,老汉告诉他:“前冈见一牛眠山污中,其地若葬,位极人臣矣。”陶侃按照老汉所指,葬其父于此,后来果然做了大官。
【释义】吉:吉祥。指有助于后代升官发财的坟地。
第15篇、欺以其方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有人给郑国大夫子产送一条活蹦乱跳的大鱼,子产舍不得杀了吃,就叫人把鱼放到池里去养。管池人偷偷把鱼煮吃了,然后告诉子产鱼开始不灵活,慢慢地游动,最后一溜烟游走了。子产高兴地说得其所哉,管池人欺以其方,心里偷着乐。
【解释】欺:欺骗;其方:合乎情理的方法。比喻坏人用合乎情理的方法欺骗别人。
第16篇、骇人视听成语故事
隋朝时期,隋文帝杨坚任命曾在北齐、北周都作过官的王劭为“著作郎”。到隋炀帝杨广时,他还是“著作郎”,他靠的就是散布离奇故事,歪曲奇异现象,为皇帝散布永坐江山等离奇谣言,那些故事真是骇人视听。
【释义】使人目见耳闻感到震惊。
第17篇、箕山挂瓢成语故事
相传唐尧时期,不愿当首领的许由隐居在箕山一带,他过着自食其力的简约生活。一次他在颍水边用手捧水喝时,有人送他一只水瓢,挂在树上,风吹得乒乓作响。许由心里很烦,把它丢到一边,头也不回就走了。
【释义】用为隐居不仕之典。
第18篇、黄龙痛饮成语故事
北宋末年,北方女真族建立金国大举进攻北宋,消灭了北宋。宋钦宗的弟弟宋高宗建立南宋,南宋朝廷软弱无能,步步退让。岳飞指挥岳家军英勇抗金,金国士兵闻风丧胆,岳飞乘胜追击,他对将士们说:“我一定要直捣黄龙和你们痛饮。”
【释义】指彻底击败敌人,欢庆胜利。
第19篇、工力悉敌成语故事
唐中宗时期,群臣聚集在昆明池畔作诗应选,100多篇诗歌由才女上官昭客挑选其中一首作御用歌词。她看中两篇工力悉敌的诗,一是沈佺期的,一是宋之问的,经仔细挑选,最后选中宋之问的诗,让沈佺期也心服口服。
【释义】工力:功夫和力量;悉:完全;敌:相当。双方用的功夫和力量相当。常形容两个优秀的艺术作品不分上下。
第20篇、三夫之言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费地有一个与曾参同名的人在外杀了人,有好事者跑到曾参的母亲那里说:“曾参杀了人。”曾母回答说:“我儿不会杀人。”照常织布。没多久又有两人跑来误传曾参杀了人,这时曾母害怕,就投杼逾墙而走。
【释义】泛指经过多人传播的流言。
第21篇、小家碧玉成语故事
宋汝南王的爱妾碧玉写了一首诗《碧玉歌》:“我在破瓜之年被你迷得神魂颠倒,虽然出身于小户人家,不敢高攀你这有钱有势的人。我非常感谢你对我的深情厚意,可惜我没有倾国倾城的姿色。既然你真心待我,我们就结为金兰吧!”
【解释】旧时指小户人家美丽的年轻女子。
第22篇、作壁上观成语故事
秦朝末年,大将章邯领兵攻打赵国,赵军大败,逃到巨鹿死守,等待救援,各路反秦大军按兵不动。只有项羽率军把秦军包围,项羽力能扛鼎,冲入敌阵,斩杀敌将苏角,大败秦军。巨鹿之战,消灭秦军主力,原来作壁上观的人纷纷投靠。
【释义】壁:壁垒。原指双方交战,自己站在壁垒上旁观。后多比喻站在一旁看着,不动手帮助。
第23篇、玩火自焚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卫国的公子州吁杀兄卫桓公篡位,他拉拢宋、陈、蔡等国一起攻打郑国。鲁隐公问大夫众仲如何看待此事,众仲说如此残忍的人会众叛亲离的,用兵就像用火一样,不知收敛就会烧死自己的。果然不久卫国人借助陈国杀死州吁。
【释义】玩:玩弄;焚:烧。玩火的必定会烧了自己。比喻干冒险或害人的勾当,最后受害的还是自己。
第24篇、什袭而藏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有个宋国人在梧台东边拾到一块燕石,觉得很漂亮,以为是价值连城的宝贝,带回家用十层绸布包裹,再里外用十个木箱包装,并到处宣扬他得到一块宝玉,邻居要求展示,他郑重其事地打开让人观看。邻居说这只是一块普通石头。
【解释】什:形容多;袭:量词,套,层。将物品层层包裹,珍重地藏好。形容极珍重地收藏物品。
第25篇、人琴俱亡成语故事
“人琴俱亡”这则成语常用来比喻对知已、亲友去世的悼念之情。
这个成语来源于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曰......
王献之的哥哥王徽之对他的弟弟非常钦佩,王献之对哥哥也很敬重,两人感情非常深厚。
后来,兄弟两人都患了重病,王献之先去世。王徽之的家人怕他悲痛,没有把这坏消息告诉他。王徽之老是听不到弟弟的消息,很是担心。一天,他实在忍不住,便问家人道:“子敬(王献之的字)的病怎样了?为什么长久没有听到他的消息?是否出事了?”
家人含糊回答,不向他吐露真情。王徽之终于明白过来,悲哀地说:“看来子敬已经死了!是吗?”
家人知道再也瞒不下去,便说了实话。王徽之听了也不痛哭,只是下了病榻,吩咐仆从准备车辆去奔丧。
到了王献之家,王徽之在灵床上坐了下来。他知道献之生前爱好弹琴,便对献之的家人说:“把子敬的琴取来。”
琴拿来后,王徽之就在灵床上一面弹,一面想着过去兄弟两人的情谊。他越想越悲伤,弹了几次,都不成曲调。于是举起琴向地上掷去,然后叹道:“子敬!子敬!如今人琴俱亡!”
叹罢,他悲痛得昏过去了。一个多月以后,他也离世而去。
第26篇、不翼而飞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秦昭王派大将军王稽率军攻打赵国都城邯郸,17个月没有攻下,士兵庄向王稽进言:“请嘉奖士兵,鼓舞士气,肯定会一举攻陷的。因为好消息会传播很快的。”王稽不听,结果攻城不下被秦王所杀。
【解释】翼:翅膀。没有翅膀却飞走了。比喻物品忽然丢失。也比喻事情传播得很迅速。
第27篇、一士谔谔成语故事
商鞅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大臣,他执政十九年,两次变法,奠定了秦国强大的基础。商鞅为此十分得意,许多朋友和官员都奉承他。有一次,门客赵良拜谒商鞅。商鞅说:“孟兰皋向我介绍了你,我希望能够和你结交为朋友,可以吗?”
赵良说:“这件事我不敢答应。孔子曾经说过,举荐贤能而受百姓拥护的人应该被提升,德行不好的人,即使是可以成就王业的人也要罢退。我德行不好,所以不敢答应你的要求。”商鞅见话里有话,就问:“你不满意我对秦国的治理吗?”赵良说:“能听取人们对自己的意见可以称为耳力好,能够省察自身可以称为眼力好,能够克制自己才可以称为强。虞舜说过:‘自我谦卑的人应该受到尊崇。’你不如说说虞舜这么说的原因,就不用问我了。”商鞅说:“从前的秦国,受戎翟影响,行的是戎翟的风俗,父子之间没有伦常分别,一家人都住在一起。现在我设定制度,更改了风俗,使百姓知道男女有别,大搞城市建设,把秦国治理得像鲁、卫等中原国家一样文明。你看看我治理秦国的业绩,我和五羖大夫比起来谁更贤能呢?”赵良说:“一千张羊皮也没有一块狐腋贵重,一千个随声附和的人也比不上一个敢于正色直言的人。周武王因为有敢言直谏的臣子而使周国昌盛,商纣王因为臣下缄默不敢直言而使得国家灭亡。你如果不认为武王的做法是错的,那么我请求能够每天对你正言进谏而不被责怪,可以吗?”商鞅说:“俗话都这样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请先生指教。”赵良就把当时的形势和变法的利弊向商鞅进行陈述,并劝他放弃权力,保全性命。但是当时身居高位的商鞅听不进这些意见,后来秦惠文王即位,商鞅在权力斗争中失败,被车裂而死。◎成语释义比喻耿直、敢于直谏的人。◎故事出处《史记·商君列传》:“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出处译文一千张羊皮也没有一块狐腋贵重,一千个随声附和的人也比不上一个敢于正色直言的人。第28篇、闭门思过成语故事
西汉昭帝时,燕人韩延寿曾做过东郡(今山东郓城)的太守。他善于听取部下的劝告,积极采纳好的主意。他在东郡当官三年,号令严明,办案果断迅速,结果,社会风气大大好转,使东郡成为当时全国治理得最好的一个郡县。后来,韩延寿又当上了左冯翊(今陕西大荔)的太守。在任的前几年,他从不到地方巡视。
有一次,有一个部下劝他到下面走一走,视察一下各地县官的政绩。韩延寿说:“各县都有贤明的长官,督邮也能明辨善恶,我下去巡视恐怕用处不大反而增加麻烦。”部下说:“现在正值春忙时节,下去也好看看农民的耕种之事。”韩延寿只好出行。他刚走到高陵县(今陕西高陵),就有兄弟俩因争田之事直接找他告状。这件事使他感到非常难过,他说:“我作为太守,是一郡之长,却不能救化百姓,结果导致民众有骨肉争讼,既伤风化,又使贤人孝子受辱,责任全都在我身上,我还是自己退职让贤吧。”第二天,他就推辞称病,闭门思过。地方官员见他这样,也都深感自己失职。韩延寿的举动也深深感化了争田地的那兄弟俩,他们两人由互争变为互让,并且主动前来请罪。韩延寿非常高兴,亲自接见,并以酒肉热情地款待,勉励他们知错能改。这件事让当地老百姓和官员都对韩延寿更加敬重。从此,在冯翊再也没有争讼之事发生,韩延寿颇受吏民爱戴。可惜,树大招风。身居要职的韩延寿在朝中受到了御史大夫萧望之的嫉妒与陷害,被盖上“狡猾不道”的罪名,遭斩首的刑法。行刑那一天,官吏和老百姓几千人送到刑场,扶老携幼,攀住囚车,进奉酒肉,痛哭流涕。由此足见他的名望和声誉。【求解驿站】关起门来反省自己的过错。比喻人有自知之明能够自我批评,检查自己的过失。【活学活用】犯了错误除了~外,还应当争取大家的帮助。【妙语点拨】韩延寿推行礼义,注意礼教感化。他择善行施、公正清廉。担任左冯诩职守京师重地期间,坚决反对名为视察,实为敛财的“下巡”恶习,避免奢侈浪费,侵扰百姓。他是个爱民如子的好官。以廉洁名世,史称“循吏”乃实至名归。将“治民犯错”归结到“治者”之过而闭门反省,那些推过揽功的官吏应汗颜。也许,他是吹起“问责之风”的第一人。【近义】反躬自省、闭阁思过【反义】不思悔改、文过饰非第29篇、量力而为成语故事
【拼音】liàng lì ér wéi
【成语故事】公元前712年,郑庄公借口许庄公不听周天子的命令,联合齐、鲁两国消灭许国,在处置问题上齐历公提议让鲁国管辖,鲁隐公则提议让郑庄公管辖。郑庄公量力而行将许国分成东西两块,东部由许庄公之弟许叔管,西边交大夫公孙获管辖。
【典故】力能则进,否则退,量力而行。
《左传·昭公十五年》
【解释】量:估量。按照自己力量的大小去做,不要勉强。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做事实事求是的态度
【近义词】量力而行
【相反词】力不从心
【邂逅语】比着被子伸脚
【英文】doaccordingtoone'sabilities
【成语举例】法物所须,各以差降,士民之类,可量力而为之。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一○三卷
第30篇、不名一钱成语故事
“不名一钱”这则成语的“名”是占有,不名一钱表示一个钱也没有,比喻极度贫穷。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佞幸列传》,长公主赐邓通,吏辄随没入之,一簪不得着身。于是长公主乃令假衣食,竟不得名一钱,寄死人家。
汉文帝当政的时候,有个名叫邓通的善于划船,被选到宫里当御船的水手。一天夜里,文帝做了一个梦,梦中他想升天,却怎么也上不去。就在这时候,有个头戴黄帽的人在背后推他,终于使他上了天。他回过头来看推他的人,发现那人的衣带在背后打了个结。
第二天,文帝来到建在宫西苍池中的渐台,见到有个御船水手头戴黄帽,衣带在背后打了个结,正是他梦中遇见的人。召来一询问,那人名叫邓通。文帝想,他既然能把自己推上天,必定是个奇才,便非常宠爱他。邓通也老实谨慎,不随便和外人交往。文帝多次赏赐他的钱财,总数上亿之多,还授予他上大夫的官职。其实,邓通并没有什么才能。他自己处事谨慎,也不能推荐贤士,只是谄媚文帝而已。有一次,文帝命一个善于算命的人去给邓通相面,那人相面反对文帝说:“邓通这个人将来要贫饿而死。”
汉文帝忧虑地说:“能让邓通富起来的只有我,我怎么会叫他受穷呢?”
于是,文帝下令把蜀郡严道的一座铜山赐给邓通,允许他自已铸钱。从此邓通发了大财,他铸造的铜钱布满天下,人人都知道有“邓氏钱”。有一天,文帝背上生了个疮,脓血流个不停。邓通觉得孝顺皇帝的机会到了,便天天进宫去,用嘴巴替文帝吮吸脓血。不过,文帝心中还是不高兴。一天他问邓通:“天下谁最爱我?”
邓通恭顺地回答:“应该说没有谁比太子更爱陛下的了。”
一次太子刘启来看望文帝病情,文帝要他吮脓血。太子见疮口脓血模糊,腥臭难闻,禁不住一阵恶心,但又不敢违抗,只得硬着头皮吮吸,可是脸色很难看。后来他听说,邓通常为文帝吮吸脓血,感到惭愧,也因此而忌恨邓通。
文帝死后,刘启即位,史称汉景帝。景帝免去邓通的官职,让他回家闲居。不久,有人告发邓通偷盗境外的铸钱。景帝派人调查,结果确有此事,便把邓通家的钱财全部没收,邓通顿时变成了穷光蛋,还欠下好几亿钱的债。还是景帝的姐姐长公主记住文帝不让他饿死的遗言,赐给他一些钱财。但是,官吏马上把这些钱财用来抵债,连一根簪子都不让他留下。长公主知道后,就让手下人借给他些衣食和钱。这样,邓通不能占有一个钱,只能寄食在别人家里直到死去。
第31篇、打草惊蛇成语故事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王鲁的人,他在衙门做官的时候,常常接受贿赂、不遵守法规。有一天,有人递了一张状纸到衙门,控告王鲁的部下违法、接受贿赂。王鲁一看,状纸上所写的各种罪状,和他自己平日的违法行为一模一样。王鲁一边看着状纸,一边发着抖:“这...这不是在说我吗?”
王鲁愈看愈害怕,都忘状纸要怎么批,居然在状纸上写下了八个大字:“汝虽打草,吾已蛇惊。”意思就是说你这样做,目的是为了打地上的草,但我就像是躲在草里面的蛇一样,可是被大大的吓了一跳了!
后来,大家就根据王鲁所写的八个字“汝虽打草,吾已蛇惊”,引伸为“打草惊蛇”这句成语,用来形容对付别人的时候,因为一个无心的小动作,却让对方觉察到而提防警觉。
第32篇、披荆斩棘成语故事
冯异是东汉初期一位著名的军事将领,是东汉光武帝刘秀手下的一员大将,立下不少战功,成为东汉的开国功臣之一。
公元二十五年,刘秀建立了东汉政权,做了皇帝,他派冯异大将军平定了关中。以后,刘秀封冯异为阳夏侯,任征西大将军。
公元三十年,冯异到京城洛阳,朝拜光武帝。光武帝隆重地接待了他,并向文武百官介绍说:“他是我当年起兵时的主将,为我在创夜的道路上劈开了丛生的荆棘,扫除了重重障碍,平定了关中广大地区,是个人冠军有功之臣啊!”由于冯异,谦虚好学,所以深得人们敬仰。
第33篇、百尺竿头成语故事
解释:
不满足于已有成就,继续努力,以取得更好的成绩。
这个成语来源于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招贤大师》,师示一偈(ji)曰:“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丈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宋朝时,长沙有位高僧名叫景岑,号招贤大师。这位太师佛学造诣高深,时常到各地去传道讲经。
一天,招贤大师应邀到一座佛寺的法堂上讲经。前来听讲的僧人很多,大师讲得深入浅出,娓娓动听,听的人深受感染。法堂内除了大师的声音外,一片寂静。招贤大师讲经完毕后,一名僧人站立起来,问他行了一个礼,然后提了几个问题,请求大师解答。大师还了礼,慢慢地作答起来。
那僧人听到不懂处,又向大师提问,于是两人一问一答,气氛亲切自然。
听讲的人发现,他俩谈论的是有关佛教的最高境界----十方世界的内容。为了说明十方世界究竟是怎么回事,招贤大师当场出示了一份偈(ji)帖。所谓偈帖,就是佛教中记载唱词的本子。但见大师指着上面的一段文字念唱道:“百丈的竹罕并不算高,尚需更进一步,十方世界才算是真正的高峰。”
“百尺竿头”这则成语也称““百丈竿头”。
第34篇、薪桂米珠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纵横家苏秦擅长辩论,凭一张嘴到处游说。他去楚国要求见楚王,把守宫门的谒者索贿不成,故意陷害他,让他先住三天,卖给他的东西特别贵。楚王见苏秦后,谈得非常投机。苏秦说楚国的米像珍珠、柴火像桂木一样贵。
【解释】薪:柴草。米贵得像珍珠,柴贵得像桂木。指物价昂贵,人民生活很困难。
第35篇、悬首吴阙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员(字子胥)劝吴王夫差拒绝越国求和。夫差听信谗言,赐伍子胥宝剑一把自尽。伍子胥临死时说:“把我的眼睛挖出放到吴国东城门上,让我看到越国将来消灭吴国。”没过多久,吴国被越国所灭。
【解释】犹言悬门抉目。以之为烈士殉国的典故。
第36篇、成语故事与棋有关的成语
成语“长安棋局”源自于唐代诗人杜甫的诗《秋兴八首》之四中的两句:“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说的是唐天宝年间,唐明皇专宠杨贵妃,奸臣弄权,终酿成安史之乱。此时的杜甫生活困苦,既担忧时局,又深知自己无力匡扶国运。于是便在滞留夔州期间,将自己暮年多病的苦况、关心国家命运的深情及对昔日长安生活的怀念,结合眼前萧瑟的秋景,融铸于诗作中,写成这悲壮苍凉、意境深闳的《秋兴八首》。“长安棋局”后作为成语用于形容动荡不定的政局。
“人生如棋”、“世事如棋”
“治国如弈”宋代文人欧阳修在《新五代史?周臣传》中曰:“呜呼,作器者,无良材而有良匠;治国者,无能臣而有能君。盖材待匠而成,臣待君而用。故曰,治国譬之于弈,知其用而置得其处者胜,不知其用而置非其处者败。败者临棋注目,终日而劳心,使善弈者视焉,为之易置其处则胜矣。胜者所用,败者之棋也;兴国所用,亡国之臣也。”欧阳修将治国用人比喻成弈棋落子,认为只有知人善任方可治国安邦,反之,用人不当则可能导致乱邦亡国。其拳拳忧国之心尽显于字里行间。
第37篇、成语故事是可忍,孰不可忍
在奴隶社会中,等级制度在奴隶主阶级内部也十分森严。
按照周礼规定,演奏乐舞的行列,天子可以用八佾(yì),即八行八列,共六十四人所组成的乐舞队进行演奏和舞蹈;诸侯则用六佾,共三十六人;卿大夫用四佾,共十六人;士则只能用二佾,即只有四人。
如果谁违反了这些规定,就是违反了周礼,应该受到惩罚。
当时,鲁国有一个卿大夫,叫季平子。季氏世代为卿,权重势大,操纵着国家政权,国君实际上已在他的控制之下。作为卿大夫,他本来只能用十六人的乐舞队,可是他自比天子,便在自家的庭院里用六十四人的乐舞队奏乐和舞蹈。
这件事被孔子知道后,认为季平子破坏了周礼。
有一次,孔子谈论季平子,在谈到这件事的时候,孔子愤怒地说:“他竟然敢在自家的庭院里违背周礼,用六十四人的乐舞队奏乐舞蹈,对这样的事情如果能容忍的话,还有什么事情是不能容忍的呢!”(原文是:“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后来,人们就用“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句成语,指事情恶劣到了让人不能忍耐的地步。
第38篇、成语故事人自为战
【释义】将战士们置之死地,人人都主动拼死作战。也指人人能独立作战。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楚汉相争时,汉大将韩信有一次率领数十万人马,前去攻打依附于项羽的赵国。赵王和主将成安君陈余得知汉军来攻,在井陉集中二十万大军抵御,兵力大大超过汉军。
部将李左车向陈余献计说,井陉这条路很狭窄,两辆战车不能并行,骑兵不能排成行列,行进的队伍必定拉得很长。请拨给他三万人马,拦截敌军的粮草,再截断他们的后路,不用十天,定可将韩信等人的头献上,但陈余没有同意。
就这样,韩信在井陉狭窄道路上没有遭到袭击。在出井陉口前,他先派两千轻骑兵从隐蔽小道上山,在那里观察赵军,准备行动。
韩信又派出一万人为先头部队,命他们出了井陉口就背靠河水,摆开阵势。赵军远远望见,大笑不止,认为这是犯了兵家的大忌。
天刚亮,韩信设置起大将的旌旗和仪仗,大模大样地开出井陉口,赵军立即打开营门,向汉军发起猛烈的攻击。激战了一会儿,韩信假装抛旗弃鼓,逃回河边的阵营。河边阵地的部队马上打开营门放他们进去。
赵军又向河边汉军军营发动攻击,但这次汉军因为没了退路,奋力拼搏,人各自为战,以一当十,结果把赵军打败了。
第39篇、成语故事人琴俱亡
【释义】比喻对知己、亲友去世的悼念之情。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
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有七个儿子。他这七个儿子中,比较有名气的有五个。其中又有四个在《晋书》中有传,可谓名垂青史。
长子玄之早年夭折,不大为人们所知;次子凝之死于战乱之中,所以对他的事迹的记载也不多。对于他的儿子记载较多的是徽之和献之。特别是献之,他是继父亲王羲之之后又一位大书法家,与父亲并称“二王”。
王徽之字子猷,曾在大司马桓温帐下作过参军。王徽之性格狂放,不拘小节。有一次,大司马桓温问他:“现在你负责哪一项工作?”
王徽之回答说:“我好像是管马的!”
桓温又问:“你管多少马?”
王徽之回答:“我连马都不知道,怎么会知道它们的数量呢?”
后来王徽之被调到车骑将军桓冲的帐前,作骑兵参军。一次,王徽之与桓冲出门,恰逢暴雨倾盆,王徽之立即跳下马,钻入了桓冲的车中。进到车里,他对桓冲笑笑说:“外面下雨,你怎么好意思独自坐一辆车呢?”
王徽之曾在山阴后住,这天夜里,大雪初停,一轮明月照得四野生辉,银白世界让人生出许多遐想。王徽之忽然想起好友戴逵家住郯溪,王徽之驾起小船,赶了一夜路,来到戴逵的家门前,可是,连招呼也没打,竟返身回去了。
有人知道了这件事就问他:“你这算怎么回事呀?”
王徽之回答说:“我乘着兴致而去,到了那儿,访友的兴致已经尽了,兴致满足了就回去,为什么一定要见到戴逵呢?”(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王徽之的弟弟王献之,不仅精于书法,而且善于绘画,为人则风流倜傥,豪放不羁。
一次,一个小偷潜入他的住宅进行盗窃,将他屋里的物品偷了个精光,小偷正要走,他却不慌不忙地对小偷说:“梁上君子,那条青毡是我家的旧物,请把它给我留下。”
一句话把小偷吓跑了。
王献之任秘书丞时,有一次路过吴郡,听说顾辟疆家的花园景色秀美,便没有征得主人的同意,就闯进去游玩。事后,甚至连招呼也没有与主人打一声。顾辟疆毫不客气地批评王献之说:“对主人傲慢是不懂得礼貌,自以为高贵是不明道理,有了这两样就是为人所不齿的疯子。”
王献之听罢,既不生气,也不往心里去。后来王献之病重,有术士说:“如有替代,病会好转。”王徽之听说,表示愿意替代。术士对王徽之说:“你也活不长了,替代有什么意义!”没过多久,王献之便死去了。王徽之赶来吊丧,他没有痛哭,而是取过王献之生前用过的琴来弹奏,但怎么也弹不成曲调,不禁仰天长叹道:“呜呼子敬(王献之的字),人琴俱亡。”后来,这个成语就用来表示:看到遗物,悼念死者的悲痛心情。
第40篇、成语故事兵贵神速
成语“兵贵神速”,表示用兵贵在行动特别迅速,出自《孙子·九地》:“兵之情主速。”《三国志·魏书·郭嘉传》中有相关典故。
典故: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他足智多谋,受到曹操的信任和重用。
曹操打败了占据冀、青、幽、并四州的袁绍,杀了袁绍长子袁谭,袁绍的另外两个儿子袁尚、袁熙就逃走,投奔辽河流域的乌丸族首领蹋顿单于。蹋顿乘机侵扰汉朝边境,破坏边境地区人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曹操有心想要去征讨袁尚及蹋顿,但有些官员担心远征之后,荆州的刘表乘机派刘备来袭击曹操的后方。
郭嘉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对曹操说:“你现在威镇天下,但乌丸仗着地处在边远地区,必然不会防备。进行突然袭击,一定能消灭他们。如果延误时机,让袁尚、袁熙喘过气来,重新收集残部,乌丸各族响应,蹋顿有了野心,只怕冀州、青州又要不属于我们了。刘表是个空谈家,知道自己才能不及刘备,不会重用刘备,刘备不受重用,也不肯多为刘表出力。所以你只管放心远征乌丸,不会有后顾之忧的。还有,你要慎重!”
曹操于是率领军队出征。到达易县(今属河北)后,郭嘉又对曹操说:“用兵贵在神速。现在到千里之外的地方作战,军用物资多,行军速度就慢,如果乌丸人知道我军的情况,就会有所准备。不如留下笨重的军械物资,部队轻装,以加倍的速度前进,乘敌人没有防备发起进攻,那就能大获全胜。”
曹操依郭嘉的计策办,部队快速行军,直达蹋顿单于驻地。乌丸人惊慌失措地应战,一败涂地。最后蹋顿被杀,袁尚、袁熙逃往辽东后也被太守公孙康所杀。
第41篇、成语故事目不识丁的故事
以前,有个财主姓丁,他有一个儿子,都十多岁了,还什么都不懂,请了好几个先生,就是教不会
漫画他一个字。丁财主心里可急坏了,一天他出榜文,声称若谁教会丁少爷一个字赏银十两。
一位老秀才见了,心想:这孩子再笨,也不至于不知道自己的姓吧?况且,这个“丁”字笔画简单,又好写,又好认,我怎么会教不会他一个“丁”字呢?于是,他便揭了榜。
到了财主家后,老秀才每天都叫丁少爷学习“丁”字,一晃就过了九天,丁财主要考丁少爷。老秀才怕丁少爷忘了,特意准备了一个钉子,让少爷拿着,说:“万一忘了,看看手里的东西,就想起来了,懂吗?”少爷点了点头。
秀才领着少爷去见丁财主,写了一个“丁”字说:“小少爷,这个字怎么念?”
谁知少爷看了半晌,还是想不起这是个啥字。秀才赶紧提醒他:“你手上拿的是什么东西”?
少爷低头一看,说:“一根铁棒棒。”
秀才一听,气得直跺脚:“真是朽木不可雕也!你目不识‘丁'不要紧,我的十两银子可完了。”
从此,“目不识丁”这名俗语便传开了。
第42篇、成语故事卧薪尝胆的故事
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发生了战争。越国被吴国打败,越国勾践被夫差俘虏。后来,吴王夫差释放了勾践,让他回到了越国国都会稽。勾践在坐卧的地方吊了个苦胆,夜里躺在柴草上,面对苦胆。每天吃饭时都尝尝苦胆。总扪心自责:"你忘了会稽大败之辱吗?"就这样勾践跟同甘共苦共同命运,经过十年发展生产,积聚力量,又经过十年练兵,终于在公元前473年打败夫差,灭掉了吴国。
第43篇、成语故事妄自尊大的故事
出处《后汉书·马援传》
(马援),囚辞归,谓嚣曰:“子阳井底蛙耳,而妄自尊大,不如专 意东方。”
释义 形容人狂妄地夸大自己,以为自己了不起,轻视别人。
故事
马援,字文渊,茂陵人。东汉初年,刘秀做了皇帝,称光武 帝。当时,政权虽已建立,但天下尚未统一,各路豪强凭借自己的军 队,各霸一方,各自为政。 在各路豪强中,公孙述最为强大,他在成都称帝。为此,在陇西 一带称霸的隗嚣,派了马援去公孙述处探探情况,以商讨如何能长 期地割据一方。马授在隗嚣手下,是个很受器重的将才,他接受使 命,信心百倍地踏上征途。因为公孙述是他的同乡,早年又很熟悉, 所以这次去,他心想一定能受到热情的欢迎和款待,可以好好地叙 日说故。然而事出意外,公孙述听说马援要见他,竟摆出了皇帝的架 势,自己高踞殿上,派出许多侍卫站在阶前,要马援以见帝王之礼去 见他,并且没说上几句话就退朝回宫,派人把马援送回宾馆去了。接 着,公孙述又以皇帝的名义,给马援封官,赐马援官眼。 对此,马援当然很不愉快,他对手下的人说:“现在天下还在各 豪强手中争夺,还不知道谁胜谁败公孙述如此大讲排场,自以为强 大,有才于的人能留在此与他共同建立功业吗?” 马援回到隗嚣处,对隗嚣说;“公孙述就好比井底的青眺,看不 到天下的广大,自以为了不起,妄自尊大,我们不如到东方(洛阳)的 光武帝那里去寻找出路。” 后来,马援投靠了光武帝刘秀,在光武帝手下当了一位大将,竭尽全力,帮助光武帝统一天下。最后,公孙述被刘秀打败。
第44篇、成语故事不知所云的故事
三国时期,蜀国南部彝族头领孟获,兴兵反蜀。诸葛亮为了维持安定局面,积聚力量,派人前去安抚。经过几年,蜀国恢复了元气,兵强马壮,粮食充足。
公元225年,诸葛亮亲自率领大军南征孟获。他七次俘虏孟获,又七次释放,孟获终于归顺蜀汉。南方平定后,诸葛亮决定出师伐魏。临行前,他给刘禅写了一份表章《出师表》。《出师表》中,诸葛亮规劝刘禅要“亲贤臣,远小人”,严明赏罚,虚心纳谏。最后,诸葛亮写道:“临表涕泣,不知所云。”安排妥当后,诸葛亮亲率大军向汉中前线进发。后主刘禅率百官把他们送出成都城外10里多远。
“不知所云”本是诸葛亮自谦,表示自己语无伦次。现泛指言语紊乱,叫人摸不着头绪。
第45篇、成语故事远水不救近火的故事
战国初期,鲁国与强大的齐国、晋国、楚国相邻,鲁国的国君鲁穆公担心齐国侵略鲁国,便相结交晋国、楚国两个强国,希望以后鲁国遭到齐国侵略的时候,能够得到晋楚两国的援助。
为了达到睦邻友好的目的,鲁穆公派公子们到晋楚两国去做官。一大臣认为这种做法并不能解决问题,就对鲁穆公说:“越国是水乡之国,人们都善于游泳。可是,如果我们这里有人掉进水里,去请越国的人来抢救,那么不等人家赶来,溺水的人早就淹死了。又比如,如果着了火,到千里之外去取海水救,海水虽然很多,但是大火也一定扑不灭。这道理很简单:远水不救近火。同样的道理,晋国与楚国虽很强大,但是毕竟距离鲁国较远,而齐国距离鲁国较近。一旦齐国侵略鲁国,这种祸患靠晋楚两国恐怕救不了吧!”
第46篇、成语故事误付洪乔的故事
成语 误付洪乔
发音 wù fù hóng qiáo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乔不能作致书郎。”
示例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乔不能作致书郎。”
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近义词 付诸洪乔
故事 晋朝豫章太守殷羡,字洪乔,在离任时,很多人委托他捎带书信回家乡,因那时还没有邮局,只有托人捎带。他很客气地接受了100多封信,可到了石头渚就将信全部扔进河水里。当人们收不到信总联想到信是托洪乔捎带的。
第47篇、成语故事杀鸡焉用牛刀的故事
原文: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故事:
春秋时孔子提倡以礼乐教化百姓,他的学生子游在武城做官时,提倡礼乐。孔子到武城听到乐器的弹奏和优雅的歌唱,就对子游说:“割鸡焉用牛刀!”子游解释说:“君子学礼乐就能爱人,百姓学礼乐便于管理。”孔子十分赞许他的做法。
第48篇、成语故事临渊羡鱼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整个词语的意思:临:面对;渊:深水;羡:希望得到。意思是站在水边想得到鱼,不如回家去结网。比喻只有愿望而没有措施,对事情毫无好处。也比喻空怀壮志,不如实实在在地付诸于行动。 或者比喻只希望得到而不将希望付诸行动。 就叫作“临渊羡鱼”。
阿智喜欢游泳,也喜欢教别人游泳,不过,他带出来的徒弟只有两个——一个是他的侄子、另一个便是儿子小智。
要说阿智自己当年学游泳时,可费了好大的周折:从上小学开始一直到上高中,几乎年年都学游泳,愣是没有学会。
后来,他才知道了一个最根本的原因:不敢到深水里去,只要脚能够着底儿,就只能是“走泳”,却很难学会游泳。明白了这个理儿后,他毅然地去了深水区,奇怪,仅仅扑腾了几下之后,他就能游起来了。原来会与不会游泳之间,也就这么一丁点儿的距离。
阿智教侄子学游泳时,办法很简单:他背着上高中的侄子在深水区里游,两人都划水,结果侄子很快就学会了。
小智学游泳也走过不小的弯路,他生性怕水,连过腰深的水都发憷。为了让孩子尽早学会游泳,阿智给小智报过两次少儿游泳班,也没有学会。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阿智看见了少儿游泳班怎样教孩子游泳:从头到尾都是让孩子们在浅水里带着泳圈练习。
“这样教孩子游泳,一点儿实战性都没有,孩子的脚能挨着地,划水动作纵然再熟练,却不会产生自己浮起来的感觉,到了深水里照样还得沉底儿!”看明白了之后,阿智再也不让小智参加游泳班了,他要亲自当师傅。
阿智这个师傅绝对有水平,他仅用了三次便教会小智游泳。
第一次,先让小智在浅水区熟悉了一会儿蛙泳动作,然后带着他去了深水区。由于浅水区和深水区之间是逐渐过渡的,阿智带着小智走到距浅水区大约几米远的地方,孩子已经够不着底了。阿智告诉他:使劲朝着浅水区游,要不然就得喝水。这一招儿真管用,阿智一撒手,小智便拼命地游向浅水区。等他挨着地面后,阿智又让他游回来。如此,反复了数次。
第二次,仍然使用头一次的方法,只是游的距离拉长了。
第三次,让小智直接在深水区里游,阿智陪在旁边。起初,从泳池这头游到那头,歇一会儿再游;过了一会儿,便可以不停地游一个来回,至此,小智已经会游泳了。
阿智还曾经教过朋友的孩子学游泳,只是那个身高将近一米八的中学生说什么也不敢去深水区,所以,阿智放弃了教他的念头。不敢去深水区的人,肯定学不会游泳!
每次去游泳时,阿智看见不少大人教孩子学游泳,几乎全套着游泳圈,有的还带着浮板。阿智善意地告诉那些家长:这样熟悉划水动作还行,但是很难教会孩子游泳!别带任何有浮力的工具,而且还得去深水区游,很快就能学会。
其实,学游泳、尤其是小孩子学游泳,就跟孩子学站立、学走路一样,很简单。试想:若想孩子学站立,却让其在软垫儿上学,定然不成;若想孩子学走路,却不让其下地,亦是枉然。这是因为目的与手段不一致。
那么,想学会游泳,却不去深水区,岂非目的与手段不一致吗?其结果不也如同临渊羡鱼吗?!
第49篇、成语故事必由之路
.唐僧师徒四人西行,虽然是秋天,但渐渐感到热气蒸人。请教一位老者,老者说:“敝地唤做火焰山,无春无秋,四季皆热。”唐僧说:“火焰山可阻西去之路?”老者说:“西方却去不得。那山离此有六十里远,正是西方必由之路,有八百里火焰,四周寸草不生。若过得此山,就是铜脑袋,铁身躯,也要化成汁哩。”三藏听了,大惊失色。
“必由之路”指必定要经过的道路。比喻事物必须遵循的规律。
(出自《西游记》第五十九回)
第50篇、成语故事利令智昏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攻打韩国.不几天就攻占了韩国的野王,断绝了上党的交通.这样一来,上党城孤立无援,眼看就要失守,上党守将冯亭看到野王已经失守,认为上党也会保不住的,与其让秦国占了上党,还不如亲手把它转交给赵国,韩国就可以和赵国联合起来共同抵抗秦国的侵略.
当冯亭派人把上党的地图带给赵孝成王时,赵王左右为难,他不知该怎么办,于是召集大们商议,其中有一个叫赵豹的大臣劝赵王不要接受,因为无端地接受别人送来的东西,就会引起祸患,韩国之所以把上党献给赵国,目的是想让秦国把矛头指向赵国.可是赵王并不同意他的意见,于是又和平原君赵胜商议,平原君认为即使发兵百万,一年半载也不一定能攻下一座城池,现在却不费一兵一卒,就可得到上党的土地,决不能坐失良机.
赵王听了平原君的话,非常高兴,于是派平原君到上党去接受土地,封冯亭为华阳君.可是没有多久,赵国就大祸降临,秦国看到即将到手的土地却被赵国占领了,转而来攻打赵国,赵国派出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去应战,结果打了败仗,秦国在长平之虎中消灭赵国士卒40多万.
司马迁在评价这件事时,认为平原君是一个行为高出一般世俗弟子的公子,但却不明白"利令智昏"的道理,利这个东西,能够使聪明人冲昏头脑,丧失理智,平原君贪图冯亭的利诱,以致赵国在长平损失了40多万人,几乎连赵国的都城邯郸也快失去了.后来,人们用"利令智昏"来形容因贪利而失去了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