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之题临安邸注解与鉴赏》可能是您在寻找学习内容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1、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之题临安邸注解与鉴赏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之题临安邸注解与鉴赏
[注解]
①临安:南宋都城,即今浙江杭州。②邸:旅店。③熏:吹,用于温暖馥郁的风。④直:简直。汴州:北宋都城汴粱,即今河南开封
鉴 赏:
① 青山重重叠叠,楼台鳞次栉比,山河如此美好。但这样美好的山河,却被金人占有。西湖歌舞几时休?诗人的这一质问,表现了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之情。
② 日揭露游人不顾国计民生整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卑劣行径,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2、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之望洞庭读后感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之望洞庭读后感
读后感一:
远望洞庭湖,不知是湖光还是秋月。在无风的情况下,湖面象一面没有被打磨过而又硕大的大镜子,在湖的四周有好多的树木,它们既像守卫着洞庭湖的士兵,又像一个个力量巨大
我眺望着洞庭湖,它是多么美丽。
湖光和夜晚皎洁的月光,融合在一起,互相辉映,显得多么和谐,多么融恰。
平静无风的谭水,从远处看多么平,平得看不出一丝水波;又是多么静,静得感觉不出水在动,湖里的小舟划过,不留一点痕迹,更是为洞庭湖添加了一处美景。
三更,可爱的小动物已睡,只有青蛙在湖边叫,划破了寂静的洞庭湖。月光发出不太亮的光笼罩整个洞庭湖。望着洞庭湖看着苍翠的君山,静静的水,鸟瞰洞庭湖就像在白银盘里放着一枚青螺。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3(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三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读后感二:
今天是语文课,我们学习了《望洞庭》,讲的是在一个秋天的夜晚,,唐代大诗人刘禹锡游玩了洞庭湖所写下的,那时,洞庭湖的湖水很清澈,与明月的光相连,十分宁静美丽。那天晚上,满面湖面一点风,迷迷蒙蒙的,像一面末擦的铜镜。
在明亮的月光之下,洞庭湖中那青翠的君山与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这时的洞庭湖宛如一个白银做成的大银盘,青翠的君山,就如同是在大银盘中的一颗小巧的青螺,十分的讨人喜爱。
大诗人刘禹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流传至今的诗---《望洞庭》。
3、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之望洞庭好词好句摘抄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之望洞庭好词好句摘抄
《望洞庭》:秋夜,皎洁明月的清光与清澈明净的洞庭湖的水色交相辉映,融为一体。因为没有风,湖面平静的像一面未经磨平的镜子,没有一丝波纹。月光下,洞庭山显得更加青翠,洞庭湖显得更加清澈远远望去,如同一只晶莹剔透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3(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三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4、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之凉州词词语理解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之凉州词词语理解
《凉州词》描写了艰苦荒凉的边塞上出征前的一场盛宴,描摹了将士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表现了战士们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旷达、奔放的思想感情。
①凉州词:唐代曲名,起源于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市)一带。
②夜光杯:用美玉制成的杯子,夜间能够发光。这里指极精致的酒杯。
③欲饮琵琶马上催:正要举杯痛饮,却听到马上弹起琵琶的声音,在催人出发了。
④沙场:战场。
5、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之暮江吟读后感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之暮江吟读后感
读后感一:
《暮江吟》主要是写暮色江景。《暮江吟》全诗共四句。前两句写夕阳斜照在江面上的景色,这是最真实可信的暮色江景。后两句写诗人流连忘返,直到新月初升的场景。诗中九月初三与月似弓上下紧扣,写的是黄昏时的自然景色。这里的九月初三,点明时间,月似弓则是诗人看到的景象。当然,这种景象只能在日落后不久才能看到,因而这两句主要还是写暮色江景,而不像有些书上说的那样是写美丽的夜景。
说后两句仍主要写暮色江景,有其科学上的依据。根据天文学常识,九月初三日,月亮位于太阳以东约45,形状像个反C字形,即月似弓,日落后出现于西方、西南方低空中,可见时间局限于日落后2至3小时。从诗中看,作者看到月似弓之时,月亮的地平高度不会很低。太低了,由于树木、建筑、雾气等影响就不会看到。据此,读者可以推测出,作者看到月似弓之时,当在九月初三黄昏,即日落后不久。从民用时间看,仍属于傍晚,即暮的范畴。
读后感二:
这是一首颇为人称道的小诗。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
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4(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四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6、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之题西林壁课堂笔记近义词反义词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之题西林壁课堂笔记近义词反义词
反义词:
远近 高低
横竖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4(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四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7、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之题西林壁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之题西林壁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问题归纳:
1.《题西林壁》和《雪梅》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这两首诗的相同之处就是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题西林壁》先描写了看到的庐山景色,然后阐述了道理: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雪梅》在末句点明了雪和梅的特点,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不断进步。
2.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3.说说本课三首古诗的异同点。
本课的三首古诗都是描绘景物的。其中,《暮江吟》抒发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题西林壁》和《雪梅》则在描写景物之余寄寓了一定的道理。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4(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四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8、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之题西林壁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之题西林壁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题西林壁》知识点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课文主题:
《题西林壁》是诗人游览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了庐山雄奇壮观、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告诉我们认识事物要客观全面,不能主观片面。
[注释]
①题:书写,题写。②西林:西林寺,在今江西庐山脚下。③岭:高大的山脉。④峰:高而尖的山头。⑤识:认识。⑥缘:因为。
鉴赏
1、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连绵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近高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赞美了庐山景色的雄奇壮观、千姿百态。
2、后两句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4(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四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9、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之暮江吟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之暮江吟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问题归纳:
1.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得面积广大而均匀。
2.《暮江吟》这首诗中,作者赞美哪些景物是可怜的?可怜的意思是可爱。当作者看到弯弯的如弓一样的新月、珍珠一样的露珠时,他感到这一切都是可爱的。
3.《暮江吟》中,为什么是真珠而不是珍珠?
白居易《暮江吟》的最后一句露似真珠月似弓,其中的真珠一词,在本诗中是珍珠的意思。但真珠和珍珠之间,却不是完全等同的关系,二者不能随意互相替代使用。
4.说说本课三首古诗的异同点。
本课的三首古诗都是描绘景物的。其中,《暮江吟》抒发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题西林壁》和《雪梅》则在描写景物之余寄寓了一定的道理。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4(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四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10、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之题西林壁之雪梅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之题西林壁之雪梅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问题归纳:
1.《题西林壁》和《雪梅》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这两首诗的相同之处就是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题西林壁》先描写了看到的庐山景色,然后阐述了道理: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雪梅》在末句点明了雪和梅的特点,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不断进步。
2.说说本课三首古诗的异同点。
本课的三首古诗都是描绘景物的。其中,《暮江吟》抒发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题西林壁》和《雪梅》则在描写景物之余寄寓了一定的道理。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4(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四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11、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之题西林壁之雪梅课堂笔记课后生字组词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之题西林壁之雪梅课堂笔记课后生字组词
降xing(降伏、归降、降龙伏虎)
阁g(阁下、阁子、阁楼)
费fi(费事、费解、费时)
须xū(必须、须知、须要)
逊xn(逊色、逊位、谦逊)
输shū(输血、输入、运输)
骚sāo(风骚、牢骚、骚扰)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4(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四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12、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之夏日绝句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之夏日绝句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夏日绝句》知识点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语言清丽。
主要作品:《武陵春》《醉花阴》《如梦令》《声声慢》等。
写作背景:
北宋靖康二年,金兵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北宋王朝在统治一百多年后宣告灭亡,历史上称这次事变为靖康之变。百姓觉得这是一件耻辱的事情,所以又称靖康耻。之后,宋钦宗的弟弟赵构做了皇帝,定都临安(今杭州),历史上称为南宋。
在那个国破家亡、风雨飘摇的时代,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南宋统治者却整日沉迷于享乐,不思恢复中原。公元1127年,李清照途经当年项羽自刎的乌江渡口,触发了她痛国伤时的无限感慨,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夏日绝句》。
注释:
①人杰:人中豪杰。
②鬼雄:鬼中英雄。
③项羽:秦朝末年的起义军领袖,后来与刘邦争夺天下,失败自杀。
④江东:长江在芜湖、南京间作西南、东北流向,古人习惯上称自此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
主题:
《夏日绝句》这首诗借古讽今,借赞颂项羽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讽刺了南宋统治者苟且偷生的行径,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鉴 赏:
诗的前两句,直抒胸臆,提出生当作人杰,表达了为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的愿望;死也应该做鬼雄,方才不愧是顶天立地的好男儿。深深的爱国之情喷涌出来,震撼人心。诗的后两句用了一个典故:秦末,项羽与刘邦争天下。刘邦的主将韩信于垓下设下埋伏,项羽杀出重围,败退至乌江。乌江亭长劝他回江东重振旗鼓,东山再起。项羽自觉羞愧难当,无颜见江东父老,终不肯渡江,遂拔剑自刎而死。李清照借古喻今,既歌颂了项羽宁死不屈的高贵气节,又不着痕迹地痛斥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抛弃中原河山,南渡偷生的软弱行径。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4(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四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13、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之凉州词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之凉州词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问题归纳:
1.尽管有那样多的将士们战死沙场,可仍然有无数的热血男儿们奔赴戌边、前仆后继,这是为什么?为国戌边死得其所,是无比悲壮的。
2.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如果我喝醉了,倒在战场上,你不要笑,自古以来,出征打仗的人有几个能活着回来?这句话揭露了战争频繁,生还者极少的悲惨事实,表现了诗人对连年战争的不满。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4(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四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14、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之凉州词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之凉州词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凉州词》知识点
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作者简介:王翰(687726), 字子羽,唐代边塞诗人。其诗最负盛名的是《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主要作品:《凉州词》《饮马长城窟行》《春女行》等。
注释:
①凉州词:唐代曲名,起源于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市)一带。②夜光杯:用美玉制成的杯子,夜间能够发光。这里指极精致的酒杯。③欲饮琵琶马上催:正要举杯痛饮,却听到马上弹起琵琶的声音,在催人出发了。④沙场:战场。
主题:
《凉州词》描写了艰苦荒凉的边塞上出征前的一场盛宴,描摹了将士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表现了战士们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旷达、奔放的思想感情。
鉴 赏:
诗一开头就切入了宴会场面。夜光杯这里指精制的酒杯,以显示宴会的豪华,令人想象那五光十色的宴饮情景。琵琶声既是宴席上的欢快旋律,又是即将痛苦告别的前奏,将士们不惧怕战斗的来临,却不免惋惜这场豪饮的终止。所以第二句中一欲一催刻画了错综矛盾的情景和心情。诗的后两句描写了将土们纵情饮酒后,略带悲壮的语言,这正是将士抒发的豪迈感情:战斗来临,投身疆场,为国献身又有何惧!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4(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四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15、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之出塞课堂笔记译文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之出塞课堂笔记译文
诗意:旧是从秦汉时期延续至今的明月和边关,征战万里、守边御敌的将士至今还没有归来。倘若还有像飞将军那样英勇善战的将领在,绝不会允许外敌南下越过阴山。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4(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四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16、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之出塞课堂笔记课后生字组词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之出塞课堂笔记课后生字组词
我会写:
塞:si(塞外、塞北、关塞)
秦:qn(秦腔、秦岭、秦国)
征:zhēng(征兵、征战、征文)
将:jing(将领、将士、将官)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4(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四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17、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生字注音组词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生字注音组词
祭:j(家祭、祭祀、吊祭)
乃:nǎi(乃父、乃兄、乃至)
熏:xūn(熏陶、熏人、臭气熏天)
杭:hng(杭州、苏杭、杭绢)
亥:hi(丁亥、亥时、辛亥革命)
恃:sh(仗恃、恃才傲物、自恃清高)
哀:āi(哀痛、哀家、悲哀)
拘jū(拘束、拘谨、不拘一格)
18、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之长相思诗意理解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之长相思诗意理解
《长相思》描写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在北方的风雪声中辗转反侧的状态,全词于写景叙事之中,表达了浓烈的羁旅怀乡之情。
走过一条条山路,走过一条条水路,正向山海关那边走去,夜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晚上又刮风又下雪,风雪声搅碎了思乡的梦,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
19、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之枫桥夜泊诗意理解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之枫桥夜泊诗意理解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月亮落下去了,乌鸦不时地啼叫,茫茫夜色中似乎弥漫着满天的霜,面对着江边的枫树与江中闪烁的渔火,愁绪使我难以入眠。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的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里。
20、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之已亥杂诗注解与鉴赏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之已亥杂诗注解与鉴赏
[注解]
①己亥杂诗:《己亥杂诗》是龚自珍在己年(1839年)写的一组诗,共315首。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②生气:指朝气蓬勃的局面。③恃:依靠。④万马齐喑: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比喻人们沉默不语,不敢发表意见。喑,沉默。
鉴赏:
① 前两句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诗人对当时国家形势的看法。风雷比喻社会变革,万马齐喑比喻当时举国上下死气沉沉的局面。
② 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热切的希望,他希望当政者能够广纳人才,期待着改革大势催生新的生机。
21、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生字组词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生字组词
祭:祭拜 祭祀 祭奠 祭天 祭坛 祭文
乃:乃父 乃至 乃至于 有容乃大
熏:熏风 熏陶 熏肉 熏染 臭气熏人
杭:杭州 苏杭 杭绸
亥:亥时
恃:自恃 有恃无恐 恃强凌弱 恃才傲物
哀:哀伤 悲哀 哀悼 哀怜 哀兵必胜
拘:拘束 拘谨 拘禁 拘管 不拘一格
22、五年级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题临安邸课堂笔记知识点
五年级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题临安邸课堂笔记知识点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主题:
《题临安邸》描写了诗人对苟且偏安、一味寻欢作乐的达官贵人们的讽刺和愤慨,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了诗人的愤激之情。
[注解]
①临安:南宋都城,即今浙江杭州。②邸:旅店。③熏:吹,用于温暖馥郁的风。④直:简直。汴州:北宋都城汴粱,即今河南开封
鉴 赏:
① 青山重重叠叠,楼台鳞次栉比,山河如此美好。但这样美好的山河,却被金人占有。西湖歌舞几时休?诗人的这一质问,表现了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之情。
② 日揭露游人不顾国计民生整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卑劣行径,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23、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之题临安邸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之题临安邸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题临安邸》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本诗是宋代诗人林升题写在临安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作者先通过山、楼两个叠词的运用,让鳞次栉比的亭台楼阁,重重叠叠的青山,彷佛出现在眼前,给人以美好的感受。但是面对国家大好河山被金人践踏,南宋官员却不思故土,诗人的愤怒之情跃然纸上西湖歌舞几时休?而暖风熏得游人醉中,暖风一语双关,不但介绍了当时的自然春风,又指出了当时的淫靡之风;游人在这里不是指一般游客,而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权贵。最后以只把杭州作汴州结尾,讽刺了南宋权贵们忘记了自己的国家正处于为难之中,被淫靡之风熏得纸醉金迷,醉生梦死,苟且偷安,更表达出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有较好的古诗学习基础,对古诗有一定的学习热情。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但由思悟,在学生充分阅读思考、质疑的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来了解一段历史,感悟一种民族情怀,带领学生充分学习。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读出古诗的韵律美。
2.引导学生借助图片和注释理解诗句意思及诗中蕴含的情感。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方法与策略: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内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情景,合理想象,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境,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并受到心灵的熏陶。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读出古诗的韵律美。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感悟历史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白板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了解一座城市
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们都去过哪些地方呢,能否把印象最深的一处介绍给大家呢?
(生自由发言。)
2.下面老师也给大家推荐一个地方,请看大屏幕。
(播放杭州宣传片)
3.这是哪里?觉得怎么样呢?
(生自由发言。)
4.你们用了最简单最简约的一个词来表达对这座城的印象,其实啊,单单一个美字不足以评价这座城,俗话说得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可想杭州在人们心中的地方是蛮高的,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都为它写下过浓浓的一笔。比如说
(出示描写杭州的名句)
5.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关于杭州的诗,它的名字叫《题临安邸》。
(板书课题,指导临和邸字)
(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运用谈话的方式引出杭州,并利用视频让学生感受杭州城的繁华,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还为学习诗意以及领悟诗情做出了很好的铺垫。】
二、学会一首古诗
1.大家看这个题字,我们在四年级曾经学过一首关于题字的诗。
(齐背《题西林壁》)
2.揭示诗题。
3.出示诗文,提出要求:用喜欢的方式读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生读诗文)
4.谁能给大家读一下?
(生展示读,在读好停顿的基础上师指导读长短音的技巧。)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预习效果,在多次朗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进而为后面的诗文理解,与作者产生共鸣做好夯实的基础。】
5.师:读了这么多遍,你读懂了吗,透过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关于杭州的哪些画面?
师板书山,楼,歌舞。
6.出示图片。
何为山外青山?一座连着一座,此时此刻你能否想到一句符合画面的诗句?
7.出示图片。
(1).我们再看,楼是什么样的楼?
(2).穿越到宋朝,透过这些楼,你感受到了一座怎样的城市?
(3).人们在这座繁华的城市里干什么呢?
(4). 此城,此风,此景,此歌舞给游人怎样的感受呢?
生:暖风熏得游人醉。
8.是香风吹到我们的面颊上让我们陶醉了吗?
生:是美酒。
生:是美景。
生:是繁华的城市。
生:是美女。
生:是这种生活状态。
生: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能力,透过图片,文字去探索诗中更深刻的内涵。】
三、记住一段历史
1.再看这首诗,题目提到了一座城临安,诗文写了一座城杭州,貌似文不对题啊!其实这里有一段屈辱的历史。
(师讲解杭州的历史以及临安的名字由来)
(播放短片)
2.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暖风熏得游人醉中的游人仅仅只指到杭州游玩的游客吗?
(指当时居住在杭州城里的人们。指当时的朝廷里的官员们。指当朝的皇帝。)
3.那么这个醉字貌似有了另一层含义?
(指当时杭州从上到下的一种生活状态。纸醉金迷的生活风气,苟且偷生的生活风气,不思复国的生活状态)
【设计意图:通过写作背景,了解南宋权贵们不思复国,苟且偷安,进而去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爱国情怀。】
四、认识一位诗人
1.这一切,被一个人看到了,他就是林升,也就有了这首传世千古的古诗《题临安邸》。(生齐读诗文。)
2.假如你是林升,你想说些什么吗?
生:杭州的人们,醒醒吧,我们应该停止这种生活,要发奋图强,去收复旧山河。
3.所以说诗人写出了三个字几时休?
(师板书)
4.当林升看到杭州城里的人们沉迷于这种安于现状的生活,发出了感叹。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5.当林升看到南宋小朝廷不思复国,一味的求和,用文字做出了这样的讽刺。
(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做汴州。)
6.林升担心这样长此下去,这个羸弱的小朝廷又能坚持多久呢?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设计意图:通过再读诗文,达到读者与文本共鸣,与作者共鸣,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爱国情怀。】
五、传承一种精神
1.西湖歌舞几时休?直把杭州作汴州。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延续了五千年,那是因为我们华夏子孙有着一种气节,每当国难当头的时候,总会有些爱国之士站出来,宋代也如此,林升只是其中之一。
(出示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2.是啊,盼了一年又一年,宋朝的军队怎么还不回来收复失地呢,最后等到了白发苍苍,久卧病床,将死之时带着遗憾写下了
(出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3.林升的担忧成了现实,苟且偷生只换来了短暂的安定,临安府后来被攻破了,南宋亡国了,爱国诗人文天祥誓死不降,临死前写下了
(出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一首诗了解了一座城市,一段历史,一位诗人,知道了国家强大的重要性,我们要好好学习,长大了报效祖国,绝对不能让历史重演。最后我们以齐诵的方式致敬林升!
(生齐诵《题临安邸》)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进一步感受诗人们的爱国情怀,激发和培养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板书设计:
题临安邸
山 楼
歌 舞 几时休
权贵 醉生梦死 林升 忧国忧民
暖 风 游人醉
杭 州
作业设计:
1.背诵并默写《题临安邸》。
2.收集描写西湖的古诗,互相交流。
24、五年级语文上册12课古诗三首之题临安邸好词好句摘抄
五年级语文上册12课古诗三首之题临安邸好词好句摘抄
好词:
熏:熏风 熏陶 熏肉 熏染 臭气熏人
杭:杭州 苏杭 杭绸
好句: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主题:
《题临安邸》描写了诗人对苟且偏安、一味寻欢作乐的达官贵人们的讽刺和愤慨,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了诗人的愤激之情。
鉴 赏:
① 青山重重叠叠,楼台鳞次栉比,山河如此美好。但这样美好的山河,却被金人占有。西湖歌舞几时休?诗人的这一质问,表现了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之情。
② 日揭露游人不顾国计民生整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卑劣行径,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5(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五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25、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之题临安邸课堂笔记译文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之题临安邸课堂笔记译文
诗意: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西子湖畔这些消磨人们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什么时候才能罢休?暖风把人们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5(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五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26、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之题临安邸课堂笔记课后生字组词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之题临安邸课堂笔记课后生字组词
生字组词:
熏:熏风 熏陶 熏肉 熏染 臭气熏人
杭:杭州 苏杭 杭绸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5(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五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27、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之示儿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之示儿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鉴 赏:① 人死之后万事皆空,诗人早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唯一悲愤的就是山河破碎,不能亲眼看到祖国统一。从中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悲哀凄凉的心境。② 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嘱咐儿孙不要忘记把喜讯告诉自己。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收复失地。
问题归纳
1.想象九州不同时社会是什么样的?想象到九州不同时土地荒芜,老百姓拖儿带女背井离乡,房屋倒塌,路边常常有饿死的人的尸骨;入侵者骑着高头大马。耀武扬威,随意挥动着鞭子抽向正在做苦力的人身上,可是他们不敢怒也不敢言
2.《示儿》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最能表达感情的是哪一句?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渴望尽早收复中原统一祖国领土的迫切心情,最能表达感情的是 家祭无忘告乃翁。
3.九州生气是怎样的?透过字面去想象,你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国家安定,官员们挺胸抬头,兢兢业业,做事雷厉风行;老百姓居有定所,老有所养,少有所学;庄稼地里年轻人正在忙碌,庄稼长得茁壮 ,家里炊烟袅袅,鸡犬相闻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5(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五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28、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之长相思课堂笔记译文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之长相思课堂笔记译文
理解诗意
《长相思》:走过一条条山路,走过一条条水路,正向山海关那边走去,夜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晚上又刮风又下雪,风雪声搅碎了思乡的梦,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5(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五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29、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之长相思课堂笔记常见多音字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之长相思课堂笔记常见多音字
更:gēng(更改)gng(更加)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5(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五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30、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之枫桥夜泊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之枫桥夜泊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问题归纳
《枫桥夜泊》: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什么?
诗人看到了渔船上忽隐忽现的灯火,西天的上弦月渐渐落下去了,天色变得漆黑;听到了远远近近有几只乌鸦惊叫起来,寒山寺的钟声;感觉到气温更低了,霜飞满天,寒气袭人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5(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五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31、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之枫桥夜泊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之枫桥夜泊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作者简介:
张继,字懿孙,汉族,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主要作品:《枫桥夜泊》。
课文主题: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5(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五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32、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之山居秋暝课堂笔记译文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之山居秋暝课堂笔记译文
理解诗意
《山居秋暝》:山上刚刚下过一场雨,晚上天气凉爽带来了秋意。松林沐浴着皎洁的月光,清清的泉水从河床的石头上流过。洗衣物的女子归来,竹林里笑语喧哗,渔船顺流而下,搅动了一片片莲叶。任凭春天的花凋谢,我自己却要居住在这风光秀丽的山中。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5(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五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33、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之山居秋暝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之山居秋暝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作者简介
1.王维(约701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因笃信佛教,又被称为诗佛。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与孟浩然合称王孟。主要作品:《竹里馆》《山居秋暝》等。
课文主题
《山居秋暝》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绮丽风光和山中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5(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五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34、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古诗三首之浪淘沙好词好句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古诗三首之浪淘沙好词好句
诗意:弯弯曲曲的黄河中裹挟的无数砂砾,随同滔滔河水流经万里。经受了浪涛冲洗和狂风簸荡,从天边一直来到这里。如今好像又要直直地飞上高空,飞向浩渺的银河,请你带上我一同到牛郎和织女的家里做客吧。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6(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六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35、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古诗三首之江南春读后感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古诗三首之江南春读后感
《江南春》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素负盛誉的写景诗。全诗以高度概括的笔法,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描绘了江南明丽而迷蒙的春景。色彩鲜明,情味隽永。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6(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六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