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故宫博物院分段段意》可能是您在寻找学习内容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1、六年级上册故宫博物院分段段意
六年级上册故宫博物院分段段意
故宫博物院作者简介:黄传惕,笔名黄羽,湖南省平江县人,表作有《天安门颂》《塞上绿洲右玉》,《北京,我心中的城》《绿色的希望》《故宫博物院》等。
材料一段落大纲:
全文共16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概括说明故宫位置,历史和在古代宫殿建筑中的地位。
第二部分(215):具体介绍故宫各宫殿的位置和功能。(分为四层)
第一层(2):概括介绍故宫博物院的总体特征。
第二层(310):写故宫的主要建筑:前朝三大殿,突出了故宫的雄伟壮丽。
第三层(1115):略写故宫的后三宫和御花园,突出了故宫的雍容华贵。
第三部分(16):写介绍景山并记述从景山回望故宫全貌之所见。
2、一年级上册四季分段段意
一年级上册四季分段段意
四季作者:薛卫民,1959年8月生。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吉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吉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吉林省作家协会驻会专业作家。1998年评聘为文学创作一级职称。《四季》《太阳是大家的》《五花山》《地球万岁》、《春天的礼物》等作品,被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国家统编小学《语文》课本,及香港中、小学语文教材,电视教材。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诗共4个小节。
第1小节:写了草芽说自己是春天。
第2小节:写了荷叶说自己是夏天。
第3小节:写了谷穗说自己是秋天。
第4小节:写了雪人说自己是冬天。
3、二年级上册坐井观天分段段意
二年级上册坐井观天分段段意
主要内容:
本文是一则寓言,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不明真相还自以为是。
段落大纲:
全文共7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故事的背景,引出青蛙和小鸟的对话。
第二部分(第2、3段):小鸟告诉青蛙他来自很远的地方。
第三部分(第4、5段):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有不同的看法。
第四部分(第6、7段):青蛙不相信天很大,小鸟让青蛙跳出井看一看。
4、四年级上册走月亮分段段意
四年级上册走月亮分段段意
脉络梳理:
全文共9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我和阿妈在小路上走月亮。
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我和阿妈在溪边走月亮。
第三部分(第6、7自然段):我和阿妈在田埂上走月亮。
第四部分(第8、9自然段):写走月亮带给我的感受。
5、四年级上册观潮分段段意
四年级上册观潮分段段意
脉络梳理:
全文共5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潮来前的景象。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写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写潮头过后的景象。
6、四年级上册繁星分段段意
四年级上册繁星分段段意
脉络梳理:
全文共3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写我最爱看繁星,回忆从前在家乡夜晚望星天的情景。
第二部分:回忆我三年前在南京读书时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
第三部分:写我在海上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
7、五年级上册太阳分段段意
五年级上册太阳分段段意
《太阳》是一篇说明文,全文分为两大部分,采用了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介绍了太阳的特点以及太阳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学习说明文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二是更多地了解太阳的特点,培养热爱科学的情趣。
脉络梳理:
全文共8段,可分为二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介绍了太阳远、大、热的特点。
第二部分(第48自然段):说明了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
8、五年级上册小岛分段段意
五年级上册小岛分段段意
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写将军上岛后,发现海军士兵种菜的事,表现了将军和海军士兵心系祖国的情怀和守卫祖国的担当。
脉络梳理:
全文共37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绍小岛的样子和特点。
第二部分(第219自然段):写将军刚上岛时发生的事情:发现菜地,最后决定留下来吃晚饭,并住一晚。
第三部分(第2035自然段):写晚饭时发生的事情:将军看到菜地全貌,之后到饭堂给战士们分蔬菜汤。
第四部分(第36、37自然段):写清晨发生的事情:将军离开后向着小岛行了一个军礼。
9、五年级上册白鹭分段段意
五年级上册白鹭分段段意
脉络梳理:
全文共11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赞美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第二部分(第28自然段):具体描写白鹭的美。
第三部分(第911自然段):抒写了作者对白鹭如诗一般的美的赞叹。
10、五年级上册桂花雨分段段意
五年级上册桂花雨分段段意
脉络梳理:
全文共8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我最喜欢桂花,因为它有着迷人的香气。
第二部分(第36自然段):写我童年时代与桂花有关的一些事情,表现了桂花给我的童年生活带来的欢乐和喜悦。
第三部分(第7、8自然段):写我离开家乡到杭州后,常常去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并时常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
11、五年级上册将相和分段段意
五年级上册将相和分段段意
全文共17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9自然段):写完璧归赵的故事。
第二部分(第1014自然段):写渑池会面的故事。
第三部分(第1517自然段):写负荆请罪的故事。
12、五年级上册搭石分段段意
五年级上册搭石分段段意
全文共5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小溪是乡亲们的必经之路,进入秋天,天气变凉,为了通过小溪,人们在小溪里摆放搭石。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描写老人摆搭石的情景,反映了老人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描写人们走搭石的优美画面,通过具体事例反映了人们美好的心灵。
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赞美搭石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乡亲们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
13、六年级上册穷人分段段意
六年级上册穷人分段段意
主要内容:
本文记叙了渔夫和她的妻子桑娜关心、同情邻居西蒙,在西蒙死后毅然收养了她的两个孤儿的故事,反映了穷人纯朴善良的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
本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
段落大纲:
全文共27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在海上起风暴的夜晚,桑娜焦急地等待出海捕鱼的丈夫归来。
第二部分(第311):桑娜看望生病的西蒙,发现西蒙死了,便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自己的家。
第三部分(第1227):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
14、六年级上册12课故宫博物院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12课故宫博物院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鳌、銮、蟠、磬、鎏、等13个生字,读准紫禁城、额枋、迥然不同、藻井等6个词语。
2.根据不同的任务,阅读材料。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学习按照空间顺序说明复杂事物的写作思路,能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画一张故宫参观路线图。
3.了解故宫博物院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特点,能选择一两个景点,游故宫的时候为家人作讲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一步激发民族创造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本课的重点:是根据不同的任务,阅读材料。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学习按照空间顺序说明复杂事物的写作思路,能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画一张故宫参观路线图。
2.难点:了解故宫博物院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特点,能选择一两个景点,游故宫的时候为家人作讲解。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民族创造精神。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故宫博物院的图片、文字资料。
2.教师准备《故宫的记忆》音频、微课《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的图片资料、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课件播放《故宫的记忆》音频)师伴随着音乐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去过故宫吗?(生自由回答)去过的人,都赞叹它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特别是那些珍藏着的无数稀世珍宝,更和其建筑艺术一样闻名于世,每个参观者都能从中深刻地了解到封建帝王生活的奢华靡费,并为古代广大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惊叹不已。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文本,按照作者给我们安排的游览路线,去参观一下这座宏大壮丽的古代建筑群吧!生齐读课题:《故宫博物院》,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根据不同的任务,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等掌握不认识的字,并标注读一读。
2.以开火车的形式读生字,指名读生字。
(1)重点指导:紫禁城(jīn) 鳌头(o) 金銮殿(lun) 额枋(fāng) 蟠龙(pn) 攒(cun) 磬(qng) 鎏(li) 迥然不同(jiǒng) 中轴线(zhu) 藻井(zǎo)
(2)指名读,正音。
(3)开火车,练读。
(4)做游戏巩固字词。
a.贴字游戏:教师出示图片,请学生根据图片找到和图片有关的生词。
b.玩找字游戏:抽出生字,教师读生字,学生找到相应的卡片贴在黑板上。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任务,阅读材料。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师引导: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你应该重点阅读哪几个材料呢?
学生交流:应该重点阅读材料一、材料三、材料四。
师:阅读读材料一、材料三、材料四,画出有关的方位词,理清游览路线,画出故宫参观路线图。
(1)学生边读边画出行踪词和方位词:
①交代行踪的词:从往里,沿着穿过到走进进了就到从出就到
②方位词语:北面中心中轴线上后面往北
(2)学生交流,师点拨:(课件出示:故宫博物院的图片加文字介绍。)
(3)小组合作:画出故宫参观的路线图,并讨论、交流。推荐优秀小组用投影仪,展示解说,其他小组可以相继补充。
师点拨,学生总结:天安门、端门、午门、汉白玉石桥、太和门、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小广场、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顺贞门、神武门。
2. 快速阅读材料一,思考:故宫博物院的总体特点是什么?课文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师引导学生交流:
(1)故宫博物院的总体特点: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
(2)说明顺序:空间顺序(由南到北、由外到内)。
(3)说明方法:
①列数字:紫禁城的城墙十多米高,有四座城门。宫城呈长方形,占地七十二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多间。城墙外是五十多米宽的护城河
②打比方:走进午门,是一个宽广的庭院,弯弯的金水河像一条玉带横贯东西。
③作比较: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称后三宫,布局和前三殿基本一样,但庄严肃穆的气氛减少了,彩画图案也有明显的变化。
3. 仔细阅读材料一5-8自然段段,体会课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思考:
(1)第6段总的顺序是先下后上,其中有两个立足点,各是什么?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师引导学生找:两个立足点分别是方台和雕金蟠龙。下面以方台为立足点,依次向上、向后、向左右两旁写。上面以雕金盘龙为立足点,依次向下、向周围写。
(2)文章强调中轴线的用意是什么?
师引导学生交流:说明建筑意图把皇帝宝座安在中轴线上,以象征皇权。
(3)第六段的说明重点是什么?
师引导学生交流:重点说明太和殿的用途。
(4)三大殿为什么太和殿介绍得最详细?为什么多次写龙?
师引导学生交流:
①三大殿是故宫的中心,而太和殿是中心的中心,皇帝的宝座在太和殿。另外,太和殿也是最显故宫气派的地方,所以介绍得最详细。
②主要写龙的原因有两条:一是说明对象的特征决定的。故宫建筑突出龙,对故宫的说明也突出龙。二是龙的象征意义决定的。历朝历代皇帝都把龙作为自己的化身。龙也是作为皇权的化身。
四、开展活动,升华主题。
1.播放微课《故宫博物院》拓宽学生的视野面。
让学生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感受文章的内容,避免说明文的枯燥性。观看后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2.选择一两个景点,作讲解。
温馨提示:要选好立足点,用准方位词,按照空间顺序有序的讲解说明。
3.师总结:
故宫博物院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伟大创造力的集中体现。学习它,有助于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激发我们进一步发扬民族的创造精神,同学们,为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从现在开始,从自身做起,努力学习吧!
五、巩固延伸,作业设计。
1.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完善本节课画的故宫参观路线图。
2.小练笔:我的书房
要求:(1)能运用本节课所学的写作方法,按照空间顺序,由外到内,来介绍书房的总体特点。
(2)能运用本节课所学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楚的介绍我的书房。
(3)书写认真,卷面规范、整洁、大方。
教学反思:
1.让学生搜集有关故宫博物院的资料图片,运用《故宫的记忆》音频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根据不同的任务阅读材料,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画出故宫参观路线图。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以达到理解文本的目的。
3.运用微课助学,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感受文章的内容,避免了说明文的枯燥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观看后让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15、六年级上册12课故宫博物院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12课故宫博物院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故宫博物院》是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第三单元的略讲课文,单元目标是针对性阅读,而本课的指导性很强:
一、正文前有一个导语,明确提出了两个学习任务:
(1)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画一张故宫参观路线图。
(2)选择一两个景点,游故宫的时候为家人作讲解。
二、本文以四段材料展示相关内容,各有侧重点,且形式多样,有说明文,有记叙文,有网页截图,还有平面示意图。
因为有了这些便利,我对这堂课的印象深刻。现将第一个任务的教学反思总结如下:
开篇,我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根据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要求很明确,指令分明,所以在完成教学任务(1)时,黄玉辉、廖锦标等几位同学得意地提示大家可以模仿材料四来画,完全不需要耗费什么精力和时间。我欣赏他们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但批评了他们枉顾教学目标、急于求成、投机取巧的学习态度。有了这段插曲之后,全班非常安静,非常配合,教学秩序也顺利了。
在教学中,我先组织学生带着第一个任务快速浏览全文,去分析哪些材料能解决这个任务,且一边浏览一边勾画相应的语句;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分享阅读成果。在交流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去了解各材料的大意,从而筛选出哪些材料可以用来解决任务(1);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材料一的写作顺序、结构,划分段落并概括主要内容。
接着,我让孩子们带着这些心得仔细阅读材料一,要求边读边画路线图。在巡视过程中,发现有学生还是会忍不住去模仿材料四,总有依赖和侥幸心理,我及时制止,并明确:自己根据阅读所得画完路线图后再和材料四核对,查漏补缺,回头再读文本核对、纠正。刚开始学生还是很不习惯,在语文老师兼班主任的淫威之下,他们不得不为之,看得我不禁暗自偷笑。所以,我在掌握进度大致接近尾声时喊了暂停,现场示范如何根据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去分析与任务有关的段落和关键句子,根据这些提示边画边确认,在画、纠正、读的循环过程中一步步完善路线图。
看起来啰嗦、耗时耗力的教学过程,孩子们却很享受,投入度极高,很多学生情不自禁激动起来,巴不得来黑板上画,但我不能在此时将主动权交给他们,因为示范教学注重第一印象的深刻。此时,就连平时投入度较低、容易走神的学困生也伸长了脖子看着黑板上的草图画了擦、擦了再画
看起来这是一个错漏百出的绘画过程,但我和我的学生却非常快乐。作为语文教学的方法强化课程,我自动摒弃了教学课时的规定,抱定要完成教学目标的初心。我引导着孩子们在这种游玩、给老师纠错的喜悦当中完成方法的内化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不按常规出牌的课堂,但在教学如何让学生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学习的角度来看,这是一堂有效果的课。
教学反思2:
《故宫博物院》这篇文章是一篇比较典范的说明文,课文按照游览参观路线,由南到北逐次并详略得当地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用。学习这篇课文,既可以从中获得对故宫的一般性了解,又可以增强我们对祖国的传统建筑艺术产生自豪感。文中使用的说明顺序和文章的结构对我们学习、写作说明文都具有指导性。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故宫博物院全貌,能够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以及找准作者的立足点;领略故宫博物院的宏伟艺术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首先告诉学生有关作者的情况,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完成课后故宫建筑的简单示意图就是根据课文内容注明各部分的名称,我想这应该是很简单了,因为文章思路很清晰,它是按游览者参观故宫的顺序,由南到北依次介绍说明。5分钟过去了,令我无语,大部分学生没能完成示意图。看来同学们印象并不深刻,我想在学生的脑海里没能形成对故宫博物院的整体印象,对一些方位词的理解也不到位,看来课堂上只靠老师把知识点灌输给学生是不行的,更需要引导式的学习,该让学生自己完成的老师坚决不能代替,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来完成,并且日后要经常复习巩固。
2.重点在研读介绍太和殿的有关段落,其他说明可读而过。在讨论中,强调介绍建筑群不可平均使用笔墨,要详略得当,详略的处理却须根据建筑物的特点而定。在讲解过程时,能抓住文章重点进行讲解,尤其从课文第五自然段:写外观特征,抓住色彩壮丽的特点。如:金黄色、青蓝点金、贴金彩画、金锁窗。第六自然段:写内部装饰,抓住龙的姿态特点。如:蟠龙、金龙、双龙戏珠、单龙飞舞、行龙、坐龙、升龙、降龙。第七自然段:写建筑位置,抓住象征皇权的特点,让学生了解作者在介绍建筑群时,分清主次,采用详略结合的写法,这样才能突出重点,把最有特色的地方写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让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实践中,要学习作者这种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3.本课在教学中,运用了多媒体教学,课件比较简洁,结合课文内容讲解,同时又不过分突出该手段的替代和渲染作用,效果较好。在课后作业部分,让学生当一回小导游介绍故宫博物院,这样的课外练笔设计可让学生复习课文内容,补足课堂上没有讲解的景点内容(如:后三宫等),另外,又可锻炼学生的再造想象能力。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文本探究中,不断质疑为什么采用这种说明顺序,怎样采用这种顺序。学生在深入探究中明白必须根据说明对象来确定最合适的说明顺序。在空间顺序说明时注意确定立足点和准确的方位词。在有了清晰的认识之后,进行说话训练,学生比较容易学会。
三、不足之处
文章第五至第八自然段是课文重点,没有很好地自然地安排体会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特点。学生对为什么把太和殿作为重点介绍,由于课前学生资料查阅不够,阅读文本不够深入,讨论之后依然没有到位的答案。另外,学生在说话训练中立足点过渡不自然,没有准确使用方位词。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的脚印片段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出课题。接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文章中的结构层次。然后以小导游的形式介绍参观顺序: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顺贞门神武门。学习作者抓住中轴线,采用空间说明顺序,运用总分总的写法,突出重点(太和殿),详略分明,使读者对路线、方位、各组建筑物的特点与联系,清晰明了,使文章条理十分清楚。最后以空间顺序写一篇说明文,介绍我们的学校,或者自己的家、自己的房间。
16、六年级上册草原分段段意
六年级上册草原分段段意
段落大纲:
全文共5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写作者初到草原时高兴的心情和看到的草原美景。
第二部分(25):写草原人民身着盛装热情欢迎和款待远道而来的客人。
17、六年级上册灯光分段段意
六年级上册灯光分段段意
全文共12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讲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作者漫步在天安门广场,听到多好啊的欢叫,引起了对往事的回忆。
第二部分(311):叙述关于灯光的往事。
第三部分(12):写在璀璨的华灯下,我又想起了这位年轻的战友。
18、六年级上册故宫博物院分段段意
六年级上册故宫博物院分段段意
故宫博物院作者简介:黄传惕,笔名黄羽,湖南省平江县人,表作有《天安门颂》《塞上绿洲右玉》,《北京,我心中的城》《绿色的希望》《故宫博物院》等。
材料一段落大纲:
全文共16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概括说明故宫位置,历史和在古代宫殿建筑中的地位。
第二部分(215):具体介绍故宫各宫殿的位置和功能。(分为四层)
第一层(2):概括介绍故宫博物院的总体特征。
第二层(310):写故宫的主要建筑:前朝三大殿,突出了故宫的雄伟壮丽。
第三层(1115):略写故宫的后三宫和御花园,突出了故宫的雍容华贵。
第三部分(16):写介绍景山并记述从景山回望故宫全貌之所见。
19、六年级上册竹节人分段段意
六年级上册竹节人分段段意
范锡林,江苏靖江人,专业作家,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第八届人大代表。1968年赴靖江市靖南村插队务农,后历任靖江团结中学教师、靖江中学教师、靖江市文联副主席。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
段落大纲:
全文共29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4):写我们小时候的一件玩具竹节人以及竹节人的制作方法。
第二部分(518):介绍了竹节人的玩法和竹节人带给我们的乐趣。
第三部分(1929):写我和同桌上课偷完竹节人,竹节人被没收后意外发现老师也爱玩竹节人。
20、六年级上册故宫博物院课堂笔记
六年级上册故宫博物院课堂笔记
相关资料
故宫为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宫。依照中国古代星象学说,紫微星(即北极星)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对应,是以故宫又称紫禁城。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夺取帝位后, 决定迁都北京,永乐四年( 1406年)即开始营造宫殿,至永乐十八年(1420年)落成。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最后的封建帝制清王朝,1924年清帝被逐出宫禁,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
主要内容:
本文共有四则材料。
材料一向我们介绍了故宫博物院这座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突出了故宫博物院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特点。
材料二讲述的是太和门经历的一场火灾及修复的史实。
材料三是一则游览须知,简单介绍了故宫博物院及参观路线。
材料四是故宫博物院的平面示意图。
材料一段落大纲:
全文共16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概括说明故宫位置,历史和在古代宫殿建筑中的地位。
第二部分(215):具体介绍故宫各宫殿的位置和功能。(分为四层)
第一层(2):概括介绍故宫博物院的总体特征。
第二层(310):写故宫的主要建筑:前朝三大殿,突出了故宫的雄伟壮丽。
第三层(1115):略写故宫的后三宫和御花园,突出了故宫的雍容华贵。
第三部分(16):写介绍景山并记述从景山回望故宫全貌之所见。
词句赏析:
1.在北京的中心,有一座城中之城,这就是紫禁城。
北京的中心城中之城写出了故宫博物院的规模之大以及地位的非同寻常。
2.宫城呈长方形,占地72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多间米宽的护城河。
这两句话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故宫建筑物的布局,将规模宏大具体化,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这句话写出了故宫建筑群的总体特征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是全文的中心句,下面的内容都是围绕这一中心展开的。
4.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二十八米,面积两千三百八十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
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写出太和殿的大和高,突出其雄伟和壮观。
5.三大殿建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这条线也是北京城到地安门、鼓楼,全长约八公里。
这几句话介绍了三大殿建筑在中轴线上,再次点明紫禁城的建筑设计突出皇权至上的思想。
6.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合称后三宫图案以龙为主,后三宫凤凰逐渐增加。
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后三宫和前三殿作比较,鲜明地写出后三宫的特点。
7.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重重殿宇,层层楼阁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
借助登上景山俯瞰故宫全景,对前文的具体介绍作总结,再次突出这个建筑群布局的和谐统一,让读者对故宫的印象更明确,更完整。
8.现在见到的太和门,是清末光绪十五年(1889)重修的。
开篇告诉我们现在见到的太和门是后修复的,引起读者兴趣。
9.于是,宫中请来市面上扎彩棚的能工巧匠也看不出真伪,且高逾数丈竟风吹不摇。
惟妙惟肖看不出真伪风吹不摇说明工匠们的修复非常成功,体现了古代劳动人的高超技艺,表达了作者对能工巧匠的赞美之情。
课文重难点探究:
1.材料一中作者的参观顺序是怎么样的?
参观顺序:天安门端门 午门汉白玉石桥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顺贞门神武门景山
2.材料一中作者介绍了太和殿哪些方面的情况?
(1)台基──修建得很高(三层台基高七米),设施奇巧(排水管道是一千多个圆雕龙头),暗示和渲染了三大殿地位之尊崇。
(2)外观气势雄伟(是故宫最大的殿堂),色彩壮丽;内部装饰庄严富丽。
(3)位置和功用(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借雄伟的建筑显示威严。
3.作者为什么要把太和殿作为解说的重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太和殿是前朝以致整个故宫的重点建筑物,是封建皇帝行使统治权力和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因此,它的地位非常重要;另外,它在整个建筑群中最具代表性。分清主次,有详有略,才能突出重点,把最有特色的地方写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课文以三大殿中的太和殿作为重点,详细介绍它的方位、外观、内部装饰以及功用,使读者既对故宫的心脏──太和殿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又能由点到面,对故宫的整体特点产生比较深刻的印象。
4.揣摩文中写龙的句子,探究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文中写龙的句子有: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写龙,大概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一是说明对象的特征决定的,故宫曾是封建统治的中心,它的建筑是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二是龙有象征意义,历朝历代的皇帝把自己神化为受命于天的真龙天子,把龙作为自己的化身,龙是皇权的象征。
5.材料二中太和门被毁的原因和经过分别是怎样的?
原因:贞度门值夜班的护军富山、双奎把旧洋油灯挂在贞度山后墙后檐柱上就睡了觉,时间一久,灯油烧着柱子,继而引发大火。而且,当时消防器材不全及灭火水源不足。
经过:贞度门失火,向东延烧至太和门、昭德门以及整个太和殿南庑。
21、四年级上册绿分段段意
四年级上册绿分段段意
1.认识挤、叉2个生字,会写瓶、挤等4个字,正确读写墨绿、嫩绿等8个词语。2.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大意,能结合关键词句想象画面,感受诗人的独特表达,熟读成诵。
脉络梳理:
全文共5小节,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小节):写眼前铺满了绿色。
第二部分(第24小节):从程度、空间、形态等方面表现绿色的丰富。
第三部分(第5小节):写绿色在风中飘动。
22、三年级上册赵州桥分段段意
三年级上册赵州桥分段段意
1.认识县、拱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爪,会写赵、县等6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内容。3.结合图文,能初步了解赵州桥,知道赵州桥的设计为什么是建桥史上的创举。
段落大纲:
全文共4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总写赵州桥世界闻名,历史悠久。
第二部分(2、3):写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
第三部分(4):总结赵州桥的历史价值。
23、三年级上册灰雀分段段意
三年级上册灰雀分段段意
《灰雀》是三年级上册八单元的课文,是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围绕灰雀讲了一个关于诚实和知错就改的故事。小男孩捉走了一只灰雀,面对列宁的询问,没有勇气承认是他捉走的,不过,他决定把灰雀给放了。列宁在询问中已经猜到是他捉走了灰雀,所以故意强调,让小男孩坚定决心。第二天,男孩果实兑现了承诺,把灰雀放了回来,列宁并没有把事情挑破,因为他知道小男孩认识到错误,并且改正了错误,他的内心是诚实的。
段落大纲:
全文共13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写列宁在郊外养病期间,非常喜欢公园里的三只灰雀。
第二部分(210):写列宁对男孩循循善诱,让男孩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男孩决心改正错误。
第三部分(1113):写第二天,列宁看见了那只灰雀,知道男孩是诚实的。
24、三年级上册荷花分段段意
三年级上册荷花分段段意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具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本课教学设计以听读看想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语句,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准确生动的语言,在头脑中形成画面,进一步体会景色的美丽,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
段落大纲:
全文共5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写我去公园看荷花。
第二部分(2、3):写荷花生长的各种优美的姿态。
第三部分(4、5):写我观荷花时的想象和感受。
在本节课中,教师以新理念为指导,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的学习积极性,注重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进行学习,注重借助多媒体进行合理情境的创设,通过采取多种多样的读书形式来激起学生读书的兴趣,有个人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等。在学生们充分理解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感受语言表达的魅力。
25、六年级上册月光曲分段段意
六年级上册月光曲分段段意
《月光曲》值得一听再听,而文中的词句也值得反复诵读体会,帮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我的设计重点是通过指导朗读和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人物的情感和乐曲的美妙。
段落大纲:
全文共10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段(1):写《月光曲》是贝多芬谱写的。
第二段(210):详细地记述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整个过程。
26、六年级上册为人民服务分段段意
六年级上册为人民服务分段段意
1.学会革、彻、迁等10个生字。2.联系上下文并结合你知道的事例,说说对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3.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4.初步了解议论文的表达方式。5.概括课文中心思想,体会作者论述中心思想的思路。背诵第2、4自然段。
段落大纲:
全文共5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写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宗旨是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第二部分(24):结合当前实际,从三个方面说明怎样才能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怎样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第三部分(5):写开追悼会的目的寄托哀思,团结人民。
27、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分段段意
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分段段意
《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写的短篇小说《故乡》,文中的鲁迅是一个有钱人家的少爷,闰土是一个穷苦农民的儿子。这篇课文通过鲁迅对少年闰土的回忆,运用大量语言、动作、外貌描写刻画了一个活泼可爱、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形象。小说字里行间充满了鲁迅对闰土的赞扬和无限羡慕。本文语言简洁,传神,人物形象鲜明。
段落大纲:
全文共19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写我记忆中的闰土勇敢机敏。
第二部分(23):我盼望见到闰土。
第三部分(418):闰土和我讲了雪地捕鸟,瓜地刺猹,海边检贝壳和潮汛看跳鱼的事,我非常羡慕,他的见多识广。
第四部分(19):闰土和我分别了,友谊也中断了,但我很怀念他。
28、六年级上册骑鹅旅行记(节选)分段段意
六年级上册骑鹅旅行记(节选)分段段意
《骑鹅旅行记》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童话作品。课文节选部分讲述了尼尔斯被变成小狐仙,被院子里的动物欺负,跟着鹅远行的故事。这个片段着重介绍了小男孩变成小狐仙之后他的世界的变化。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这一课,抓住尼尔斯变成小狐仙之后,他的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阅读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等,了解故事内容。为落实以生为本的理念,在学习方式上,引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汇报的方式品读文本。
段落大纲:
全文共5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4):尼尔斯发现自己变小以后想去找小狐仙讲和。
第二部分(529):尼尔斯想寻求动物们帮助找到小狐仙,可是谁都不愿帮他。
第三部分(3048):男孩尼尔斯在墙头上听见家鹅和大雁的对话,为了不让父母伤心,扑上了即将飞走的雄鹅。雄鹅载着尼尔斯飞到了高空,离开了家园。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提倡讨论式教学。因此,教学中我注重做到以下两点:
1.重视读书习惯的培养。课堂上,我指导学生通过不同方式的阅读,如浏览、自读、小组读、分角色读,尤其重视指导学生在阅读时边读边圈画关键词句,帮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2.重视讨论式教学。第一处:课堂上我让学生围绕感兴趣的一个片段先自学,再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尼尔斯对之前欺负小动物的后悔之意。第二处:我让学生围绕家鹅该不该跟大雁一起飞向高山进行讨论。学生展开讨论,明确在生活中要敢于创新,敢于挑战,不墨守成规。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提升自身素质。
29、六年级上册那个星期天分段段意
六年级上册那个星期天分段段意
《那个星期天》是第三单元第二篇,整篇课文以表达情感为主,通过具体的事例、内心独白、融情入景来表现心情的变化过程。学生在阅读文本中,体会到了文章表达情感的方法,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的语文要素。课后练习也紧扣单元要素,重在引导学生关注情感变化;抓重点语句,归纳总结表达情感的方法;再通过比较发现不同文章表达情感的异同,学习表达。
段落大纲:
全文共7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概述我在那个星期天经历了一场盼望。
第二部分(26):描写我从满怀希望、兴奋雀跃到疑窦暗生,但是仍然在焦急万分中耐心等待,却终于彻底绝望的过程。
第三部分(7):叙写我在希望落空后倍感伤心以及母亲对我的安慰。
30、六年级上册腊八粥分段段意
六年级上册腊八粥分段段意
全文围绕腊八粥,先详细写了主人公八儿等粥的部分,又简略地写了喝粥的部分,详略得当,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训练目标是: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本教学设计以学生自读感悟为主,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文本,厘清故事脉络。
段落大纲:
全文共19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总写腊八粥对人的吸引力,从孩子到老人都喜欢腊八粥。
第二部分(217):写住方家大院的八儿等待吃妈妈熬煮的腊八粥。
第三部分(18、19):写八儿终于幸福地吃上了腊八粥。
课文内容较贴近学生的心理活动,学生理解起来并不难。在体会八儿的馋样儿时,学生兴趣盎然。学生在找到相关的语句时,我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写出八儿的馋样儿的。揣摩写法时,我引导学生从篇幅的对比与表达的主要内容的关系中体会详略结合的写法,弄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在理解了内容后,学生体会起来就会比较容易。在小练笔的环节中,切实感受到一课一练,一课一得的好处。学生写了自己喜欢吃的食物,仿照课文第1自然段从不同方面来介绍食物的美味,学生很感兴趣,效果较好。
31、六年级上册藏戏分段段意
六年级上册藏戏分段段意
《藏戏》是一篇知识性、人文性、趣味性较强的民俗散文。因此,本设计遵循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营造充足的读、思、议的空间,促进学生与文本及学生之间的对话,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争辩,在争辩中激活思维。
段落大纲:
全文共18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3):概括介绍藏戏的主要特点。
第二部分(47):写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
第三部分(817):具体介绍藏戏的特点。
第四部分(18):总结全文,点明藏戏靠师传身授传承和发展。
1.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文。初读课文,让学生围绕课文的主要问题读文、思考,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及脉络,这样更容易让学生走进文本中,为细读全篇扫清障碍。
2.在教学中,全程为学生考虑,努力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留给学生充足的读、思、议的空间、时间,促进学生与文本,以及师生间、同伴间的对话。
3.在阅读中能够科学地引导学生释疑解惑,并适时激励点拨,归纳提炼,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落到实处,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32、六年级上册北京的春节分段段意
六年级上册北京的春节分段段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本篇文章老舍先生以时间为顺序,以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的语言展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隆重与热闹,温馨与美好。
段落大纲:
全文共14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7):写过年前的准备。介绍了从腊八到除夕之前人们的活动和习俗。
第二部分(813):详细描述了老北京市民过春节的三次高潮。
第三部分(14):写热闹欢乐的新年眨眼之间就过去了,人们又投入到新的生活、新的工作中。
1.从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入手,抓住重点语句研读,创设情境,结合生活体验,走进老北京人的春节,感受人们的欢乐和浓浓的年味儿。教学中,让学生在自主读书的过程中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氛围,在表达时借助情景,同时还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利用课外资源,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拓展思维,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和感受,使学生在了解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感悟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
33、二年级上册找春天分段段意
二年级上册找春天分段段意
1.会读脱、袄等14个生字、会写本课冲、寻等10个生字,会写春天、寻找等9个词语。
2.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注意语气和重音。
3.能说出文中孩子们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脉络梳理:
全文共8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春天来了,孩子们去田野里寻找春天。
第二部分(第47自然段):写早春景物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写我们找到春天时的欣喜之情。
这节课主要选择以读代讲的方式展开教学。读是理解课文的有效手段,能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多读的目的在于将课堂的学习时间交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感悟领会课文。第一课时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让学生读通、读熟课文。在学生自由读前,提出要求,对于课文中出现的难读的字和较长的句子,及时提醒学生注意。在教学第2自然段时,让学生找出表示动作的词。脱掉冲出奔向这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语,描绘出孩子们急着到外面去寻找春天的心情。这时适时引导学生用盼望、高兴的、急切的语气去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