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第17课跳水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可能是您在寻找学习内容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1、五年级下册第17课跳水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五年级下册第17课跳水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
2.课文开头两句话有什么作用?
这两句话开门见山地介绍了故事发生的环境,为全文作了必要的铺垫:(1)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条件。正因为风平浪静,水手们才会轻松悠闲起来,才有兴趣拿猴子取乐。(2)暗示了事情的结局。正因风平浪静,孩子跳进水里才能被水手迅速救起,转危为安。
3.船长真会对儿子开枪吗?你可以看出船长有怎样的品质?
船长不会真的开枪。他只是拿开枪来吓唬自己的儿子,让儿子尽快跳入海中。在这种情况下,唯有跳海才有得救的可能。而假装开枪,是逼迫儿子跳海的最有效的办法。船长有机智、勇敢、沉着、果断的优良素质。
4.从船长的表现中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遇事要沉着冷静,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为。
2、二年级上册第22课雪孩子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二年级上册第22课雪孩子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1.小白兔为雪孩子做了什么?
小白兔跳舞给雪孩子看,唱歌给雪孩子听。
2.小白兔家为什么会着火?
小白兔往火堆里添了许多柴,他睡着了,火把旁边的柴堆烧着了。
3.雪孩子看到小白兔家着火后,是怎样做的?
雪孩子一边喊,一边向小白兔家奔去,他冲进屋里,把小白兔抱起来,跑到屋外。
4.雪孩子是怎样变成白云的?
雪孩子遇热后先化成了水,太阳一晒,他就变成了水汽,飞到天空中,变成了白云。
5.从雪孩子救小白兔这件事上,你发现雪孩子有什么特点和品质?
我发现雪孩子不怕冷,遇热会融化,他不怕牺牲、舍己救人。
3、二年级上册第13课寒号鸟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二年级上册第13课寒号鸟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1.寒号鸟两次都不听喜鹊的劝告,让我们来看看它的得过且过 带来了什么后果?
第一次不听劝告:寒号鸟在崖缝里冻得直打哆嗦,不停地叫着: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做窝。
第二次不听劝告:寒号鸟重复着哀号: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做窝。然后,在夜里冻死了。
2.为什么喜鹊能住在温暖的窝里,寒号鸟却冻死了?
喜鹊很勤奋,看得远。冬天快到的时候,它就已经给自己做窝。寒号鸟懒惰,不听劝告,得过且过,所以被冻死了。
3.看到故事的结局时,你有什么感受?结合课文说一说。
我懂得了不能像寒号鸟那样得过且过。美好生活需要靠辛勤劳动来创造,懒惰散漫就什么也得不到。
4、二年级上册第12课坐井观天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二年级上册第12课坐井观天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主要写了青蛙与小鸟争论天到底有多大。
2.小鸟和青蛙在争论什么?他们的说法为什么不一样?
(1)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这么大。小鸟认为天无边无边。
(2)因为它们所处的地方不同,眼界不同。青蛙坐在井底,小鸟飞在天上。
3.最后一自然段,说一说小鸟建议青蛙怎样弄清天的大小?
小鸟也笑了,说: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
5、四年级上册第14课普罗米修斯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四年级上册第14课普罗米修斯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1.普罗米修斯为什么要拿取火种?可见他是个怎样的神?
(1)因为人类没有火,只能吃生的东西,在无边的黑暗中度过漫长的黑夜,普罗米修斯看到人类没有火的悲惨情景,同情人类,决定到太阳神那里拿取火种。(2)可见普罗米修斯是个为民造福、心地善良的神。
2.普罗米修斯是怎样拿取火种的?他给人类带来了什么变化?
(1)普罗米修斯看到太阳神阿波罗驾着太阳车从天空中驶过,就跑到太阳车那里,从喷射着火焰的车轮上,拿取了一颗火星,带到人间。(2)人类有了火,可以烧熟食物,驱寒取暖,用火驱赶猛兽。
3.普罗米修斯拿取火种后遭受了哪些惩罚?他是如何面对的?体现了他什么精神?
(1)普罗米修斯盗取火种后遭受了残酷惩罚:宙斯让火神把普罗米修斯锁在悬崖上,让他日夜遭受风吹雨淋的痛苦,普罗米修斯不屈服;宙斯又派凶恶的鹫鹰啄食普罗米修斯的肝脏,让他的肝脏日食夜长,痛苦没有尽头,普罗米修斯被折磨了许多年,依然没有屈服,直到被大力神所救。(2)这体现了普罗米修斯不畏强权、坚持正义、为造福人类不惜牺牲生命的精神。
4.课文是怎样表现普罗米修斯这个英雄形象的?
课文主要通过描写普罗米修斯的语言和动作来表现普罗米修斯这个英雄形象。比如:他跑到太阳车那里,从喷射着火焰的车轮上,拿取了一颗火星,带到人间。这里的动作描写表现了他的勇敢。又如:普罗米修斯摇摇头,坚定地回答: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这里的语言描写表现了他不畏强权、坚持正义的精神。
6、四年级上册第16课麻雀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四年级上册第16课麻雀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样的。
这篇课文围绕麻雀描写了我在打猎回来的路上,亲眼看到大猎狗想吃掉小麻雀,老麻雀在大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的事情。
2.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
怎样理解一种强大的力量?在老麻雀的眼中,猎狗无异于一个庞大的怪物。从侧面表现出了麻雀与猎狗之间力量的悬殊,突出了老麻雀的勇敢、无畏精神。最后一句话写了老麻雀飞下来救自己孩子的原因,一种强大的力量,指的是老麻雀身上的爱护弱小者的力量,母爱的力量。
3.猎狗为什么会慢慢的,慢慢地先后退?
猎狗没有想到老麻雀会有勇气来和自己搏斗,缺乏心理上的准备,所以退却了。还有一种解释是猎狗被老麻雀的这种伟大的母爱深深的感动了,这与之前猎狗凶残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4.作者为什么唤回猎狗,把它带走?
因为我被老麻雀果敢、坚定的行动和奋不顾身、拯救幼子的精神所感动,也由于怜爱之心的驱使,所以急忙唤回猎狗,带着它走开了。
7、五年级上册第5课搭石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五年级上册第5课搭石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1.多么可亲可敬的乡亲们啊!他们还会把什么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呢?
一位孤寡老人家没有水,邻居帮忙往他家挑水,老人家的水缸总是满满的,大家把这种事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2.乡亲们美好的情感指的是什么?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乡亲们美好的情感指的是他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的情感。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1)摆搭石:①人们把精心挑选的平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②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直到满意了才离去。(2)走搭石:①一行人紧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②如果有两人同时走到溪边,总会止步,招手礼让;③年轻人在溪边遇到老人,会背老人走搭石。
3.课文为什么以《搭石》作为题目?
课文以《搭石》为题,是因为:(1)作者以搭石为线素,按话搭石一摆搭石一走搭石一赞搭石的顺序叙述了所见所闻;(2)借任人走,任人踏的搭石,赞扬了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4.秋凉以后,人们为什么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
(秋凉以后,如果人们来来去去还趟着水走,是很凉的)
5.为什么人们会谴责没有摆好搭石的村民懒惰?
(因为十里八村的乡亲都要在寒凉的水里走,所以这个村子的人会受到谴责)
6.那一排排搭石还仅仅是一排排联结故乡小路的石头吗?
它还联结着什么呢?(联结着乡亲们的美好情感)
8、一年级下册第9课夜色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一年级下册第9课夜色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1.你从哪里看出我是个胆小的孩子?
从天一黑就不敢往外瞧可以看出我是个胆小的孩子。
2.我不想去散步,爸爸为什么一定要拉着我去?
爸爸希望我变得勇敢。
3.夜晚既然很黑,为何还能看到小鸟睡觉呢?
因为我变成了勇敢的孩子,逐渐地发现了生活中更多的美好。
4.我真的看见了小鸟睡觉吗?
天黑了,是不容易看见小鸟睡觉的。这是我在想象,表达了我对夜景的喜爱。
9、一年级下册第20课咕咚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一年级下册第20课咕咚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1.故事中的咕咚是什么?故事中讲了哪几种动物?
咕咚是熟透了的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故事中讲了小兔、小鹿、小猴、狐狸、山羊、大象和野牛这些动物。
2.比较兔子小猴大伙儿说的话。它们讲的话相同吗?不同在哪里?
小兔子只是说咕咚可怕极了;小猴子认为咕咚追它们来了;其它的动物以为咕咚吃它们来了。它们把咕咚越传越厉害
3.木瓜为什么会自己掉下来?木瓜掉进湖里为什么会发出很响的声音?
因为木瓜熟透了,所以会自己掉下来。因为木瓜树高高的,从高高的树上掉下来撞击水面,就会发出很响的声音。
4.在这个故事中,你喜欢谁?不喜欢谁?为什么?
例:在这个故事中,我喜欢野牛,因为它遇到事情不慌张,能先问个为什么,不盲目地跟着别人跑。我不喜欢兔子、小猴子、山羊、狐狸、小鹿、大象,因为它们遇事不先问为什么,别人怎么说,也跟着别人怎么说;别人怎么做,也跟着别人怎样做。
5.我们以后遇到事情应怎么办?
例:遇事先问个为什么,弄清事实真相。
10、一年级下册第13课荷叶圆圆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一年级下册第13课荷叶圆圆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1.读一读,说说荷塘里来了哪几位朋友?
荷塘里来了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这四位朋友。
2.小水珠为什么说荷叶是我的摇蓝?
摇篮写出了小水珠在荷叶上来回滚动的动态,更生动。
3.小蜻蜓为什么说荷叶是自己的停机坪呢?
因为小蜻蜓把自己比作一架小飞机,飞累了就到荷叶上休息。
4.小蜻蜓立在荷叶上,展开透明的翅膀。你从立展开体会出了什么?
立展开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小蜻蜓的快乐心情。
5.小青蛙蹲在荷叶上,呱呱地放声歌唱。你从呱呱 体会出了什么?这样的词语还有哪些?
小青蛙呱呱地放声歌唱,呱呱是拟声词,这样的词语还有:喵喵、汪汪、嘎嘎等。
11、五年级下册第8课红楼春趣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五年级下册第8课红楼春趣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1.风筝为什么由鸡蛋变成了黑星儿?
鸡蛋黑星儿描写了越飞越高、越飞越远的风筝的形状。因为风筝越飞越高、越飞越远,看到的形状很快发生了变化变小、变模糊。
2.本文的题目是《红楼春趣》,你认为趣在哪里?
(1)放晦气的民俗有趣。众人放风筝,既享受放风筝的过程,同时也带着美好的愿望。(2)文中人物对话语言有趣,细致的对话描写中流露出和谐、欢乐的气氛,也让人感受到众人盎然的兴致。(3)人物性格特点有趣。对每个人物的神态、动作描写中可以感知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4)放风筝的场景的有趣。风筝各式各样,它们一会儿飞高,一会儿下降,甚是有趣。
12、五年级下册第22课手指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五年级下册第22课手指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1.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第一自然段第二句。
2.五根手指分别有什么长处和短处?
大拇指:(长处)最肯吃苦、默默奉献;(短处)算不上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食指:(长处)勤奋、敢于探险、不怕牺牲、机敏;(短处)不窈窕,曲线强硬。中指:(长处)地位最优、相貌最堂皇;(短处)沽名钓誉、华而不实。无名指和小指:(长处)体态秀丽,样子可爱;(短处)能力薄弱。
3.文章是按什么结构写的?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文章是按总分总的结构写的,通篇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加上恰当的排比、比喻、设问等修辞手法,主题鲜明,结构清晰严谨,语言风趣幽默。
4.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一是明五根手指的作用是不同的。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和样子上的差别他们的力气不一样,功能也不一样,这让我们懂得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二是让我们懂得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集合在一起,就根根有用。人也是这样,只有团结合作,才能把事做好。
13、五年级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五年级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1.孔君平是怎样逗孩子的?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是一家。可见孔君平是一个幽默的人。。
2.孩子的回答妙在哪里?由此可见他是个怎样的孩子?
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由此可见他是个思维敏捷,语言机智幽默的孩子。
14、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村晚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村晚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1.诗题是什么意思?由此你想到什么?
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可以知道这首诗是描绘乡村傍晚景色的。
2.衔和浸这两个动词用的好在何处?
衔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落日挂在山头的景象,富有画面感;浸字,写出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生动形象。
15、五年级下册第18课威尼斯的小艇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五年级下册第18课威尼斯的小艇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1.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1)小艇行驶速度极快。(2)到拥挤的地方、极窄的地方,小艇也能平稳地穿过,而且还能急转弯。
2.课文是怎样表现小艇和威尼斯人的密切关系的?
作者通过描写人们乘坐小艇的情景及小艇白天动、夜晚静的对比来表现小艇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16、五年级下册第17课跳水课堂笔记之句子解析
五年级下册第17课跳水课堂笔记之句子解析
1.猴子忽然跳到他面前,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
这句话运用了动作描写,写出了猴子的放肆和灵活。
2.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
猴子的逗弄和水手的笑让孩子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所以他要去追猴子。
3.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
这些都是有经验、有胆量的水手,他们都吓呆了,说明孩子的处境很危险。
4.孩子只要一失足即使他走到横木头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只要就即使也两个关联词的连用交代孩子的处境和严重后果,让人不禁为孩子捏了一把汗。
5.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孩子吓得两腿发抖了,说明此时的他已经意识到危险的存在了,刚才那股奋勇的劲已经没有了,事情到了性命攸关的时刻。
6.扑通一声,孩子像颗炮弹一样扎进了海里。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孩子落入海中的冲击之大,说明孩子距离海面很高。
7.二十来个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
破折号表示意思转折。这里前后半句并不矛盾。四十秒钟,在平时看来的确不算长,可是,当孩子落入大海之后,他的生命随时都会有危险,每一秒对于大家都是煎熬;所以大家觉得时间太长。这种感觉,突出了孩子处境的危险,也表现了人们对于孩子的担心和不安。
17、五年级下册第17课跳水课堂笔记之段落划分及大意
五年级下册第17课跳水课堂笔记之段落划分及大意
全文共6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人们拿猴子取乐,猴子放肆起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和故事的起因。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写猴子戏弄孩子,孩子爬上桅杆追猴子,走上了最高的横木,遇到了生命危险。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写船长命令孩子跳海,孩子跳海后,水手们把他救了上来。
18、五年级下册第14课刷子李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年级下册第14课刷子李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1.从这篇课文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告诉人们:手艺人必须有真本事,真本事是精益求精、勤学苦练得来的。
2.刷子李高超的技艺表现在什么地方?作者是怎样写出他的技艺高超的?
刷墙时必穿一身黑衣,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刷出的墙均匀平实,坐在他刷过的屋子里如同升天般美。作者从两方面写出了他的技艺高超:一是直接描写他刷浆时的衣着以及刷浆时的动作来表现;二是通过徒弟曹小三从半信半疑到佩服,再到失望,最后深受震撼的心理活动变化来间接突出。
3.你怎样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
(1)刷子李确有绝活,这一绝活,若不是曹小三亲眼所见,绝不会相信是真的。(2)刷子李有此绝活是自我挑战、不断磨炼的结果。(3)刷子李的所言所行震撼了曹小三,曹小三受益匪浅。
19、四年级下册第5课琥珀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四年级下册第5课琥珀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一、琥珀有什么特点?
答:琥珀是由松脂球演变而成的透明化石,这块琥珀里躺着苍蝇和蜘蛛。
二、琥珀形成的必备条件是什么?
答:1.要有松树;2.炎热夏天正晌午,有热辣辣的太阳;3.形成一个松脂球;4.要经过漫长的地壳运动。
三、前6个自然段有几处描写太阳,各是怎样描写的,气温的变化体现在哪几个词上?
答:共有3处:①太阳暖暖的照着;②太阳照得火热;③晌午的太阳热辣辣的照射这整个树林。
气温的变化是:暖暖火热热辣辣,表明天气越来越热,为下文的松脂滴落做铺垫。
四、文章中哪些内容是真实的,哪些内容是推测的?
答:文章中,琥珀的形成是推测出来的,琥珀的发现和样子及其科学价值是真实的。
五、琥珀的形成和被发现,一个巧字贯穿了始终,巧在哪里?
琥珀的形成和被发现有以下巧妙的地方:1.森林的远处有海;2.小苍蝇落在老松树上;3.蜘蛛刚好爬过来;4.一大滴松脂正好把两只小虫包住;5.水把森林淹没,松脂球埋在泥沙里;6.波涛把琥珀卷到岸边;7.孩子赤着脚踩到琥珀;8.孩子的爸爸正好认识琥珀。
六、 这块琥珀的发现有什么科学价值?
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千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20、四年级下册第28课海的女儿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四年级下册第28课海的女儿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1.小人鱼是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
小人鱼是一个纯洁、善良、勇敢的人。她没有因为自己的爱去破坏王子和公主的爱情,说明她很纯洁;她因为爱王子,把自己美妙的声音给了巫婆,说明她勇敢;她没有因为求生而杀死王子,说明她很善良。
2.作者为什么要重点对王子婚礼的盛大场面进行描写?
王子和公主神圣的婚礼仪式,是小人鱼羡慕而不可及的,看到王子幸福,小人鱼也就放心了。这里王子的幸福和小人鱼的落寞形成鲜明的对比,更突显出小人鱼舍己为人、善良的高贵品质。
3.文中的巫婆、小人鱼的姐姐们的出现,对文章的故事情节起到什么作用?
他们的出现能使故事更加奇妙,情节更加曲折,更加引人入胜,增强了童话的魅力。
21、四年级下册第24课黄继光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四年级下册第24课黄继光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1.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这个任务光荣是因为它作用很大,关系到整个战役的成败;艰巨是因为它困难很大,想要完成并不容易。
2.文中把子弹比作雨点、冰雹、暴风雨,有什么作用?
把子弹比作雨点、冰雹、暴风雨,说明敌人的火力越来越强,战斗越来越激烈,但黄继光没有退缩,体现出黄继光的英勇顽强。
3.黄继光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总共站起来两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站起来的?表现了他具有怎样的精神?
第一次:他不断向前爬行,到达一个很近的距离,此时他手握手雷,正好可以站起来投向火力点。第二次:他身负重伤,而敌人的机枪仍在不停地扫射,战友们无计可施,此时的他没有武器而天马上就要亮了,他站起来扑向火力点,用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表现了黄继光为了完成任务而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伟大精神。
4.战士们最终能够占领高地、消灭敌人的原因是什么?
首先是因为黄继光用身躯堵住了敌人的枪口,为战士们赢取了冲锋的时机;还因为黄继光英勇献身的壮举,感动了战士们,激励了战士们,给战士们带来了无穷的战斗力量。
22、四年级下册第21课芦花鞋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四年级下册第21课芦花鞋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1.青铜一家是怎么做芦花鞋的?
先将上等的芦花采回来,然后将它们均匀地搓进草绳里,再编织成鞋。
2.青铜一家人空闲时编芦花鞋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青铜一家生活艰难,做鞋卖可以挣点钱,补贴家用。
3.青铜坚持雪天一定要去镇上卖鞋,由此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孩子?
青铜坚持雪天一定要去镇上卖鞋,由此可见他是一个倔强、坚持不懈、为家庭着想的孩子。
4.你怎么样看待家人提出的同意青铜冒雪卖鞋子的条件?
知道青铜卖鞋子是下定了决心,家人只好让他先挑选一双芦花鞋穿上,体现了家人对青铜的关爱。青铜穿上满满关爱的暖和和的芦花鞋去镇上卖鞋子,也为结尾赤脚回家前后对应,形成对比。
5.文中为什么两次写青铜的目光落在自己脚上的芦花鞋上?
青铜第一次将目光落在自己脚上的芦花鞋上,是因为看到追上来想买芦花鞋的那个人因没买到鞋很失望,产生了卖掉自己穿的芦花鞋的想法。第二次将目光落在自己脚上的芦花鞋上,是因为看看天空,看看雪地,想着天晴了,雪地也许不会那么冷吧,于是坚定了卖掉自已穿的芦花鞋的想法。
6.文中有哪些地方使你感动?又是什么感动了你?
在大雪纷飞的日子,青铜以今天天冷,更会有人会买鞋的理由说服家人,执意去镇上卖芦花鞋;在雪越下越大的街上,青铜一直顶着风雪守着芦花鞋,直到卖完芦花鞋;为了不让一个特别想买芦花鞋的人失望,也为了家里多赚一点钱,青铜脱下了自己穿的鞋卖给对方。这些都使我感动。
青铜坚持不懈、不畏艰难的顽强意志,以及为家人分担,为他人着想的善良心灵感动了我。
23、四年级下册第10课绿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四年级下册第10课绿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1.诗中的绿指的是什么?
大自然的景象和诗人的感觉(生命的颜色,生命的象征)。
2.诗中呈现了哪些绿色,有什么特点?
列举了六种绿色: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这些绿色的特点是绿得发黑,绿得出奇。
3.想象所有的绿色集中起来是怎样的情景?
满眼的绿是那么浓密,那么厚实,那么充盈,大自然充满了绿色,充满了蓬勃的生机。
4.第2至4自然段,诗人从哪几方面表现绿色的丰富?
程度、空间、形态这三方面表现绿色的丰富。
5.为什么所有的绿会按着节拍飘动?
因为诗人心中充满了绿,感觉所有的绿(绿色的草叶、枝条)在春风吹拂下起起伏伏,富有节奏。
24、三年级下册第19课剃头大师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三年级下册第19课剃头大师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1.剃头大师和害人精分别指谁?为什么这样称呼他们?
剃头大师指的是我,害人精是指剃头师傅。因为我觉得自己像个剃头大师,剪刀所到之处,头发纷纷飘落,真比那老剃头师傅还熟练,所以称自己是剃头大师。老师傅习惯用一把老掉牙的推剪,它常常会咬住一绺头发不放,让小沙吃尽苦头。这还不算,老师傅眼神差了点儿,总把碎头发掉在小沙的脖子里,痒得小沙哧哧笑。这一会儿痛一会儿痒的,跟受刑一样。所以称老剃头师傅是害人精。
2.我为什么说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他更优秀的顾客了?
因为表弟小沙央求我给他理发,还答应给我五块钱,我可以在他头上随意乱剪,只要能把头发剪下来,没伤到耳朵,小沙就觉得满足,所以我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他更优秀的顾客了。
3.小沙在我给他理发的过程中有怎样的表现?
刚开始时,他有些慌,怕被我剪破耳朵;当他看见我真剪下头发来时,很高兴;当他听见我叫坏了时,只摸了摸耳朵,确定耳朵没受伤,就表示无所谓;最后剪完了,他一照镜子,大叫一声,像见了鬼一样,被自己的丑模样吓到了。
4.为什么我会觉得自己比剃头师傅还熟练呢?
因为我是随意乱剪的,并没有技术,所以速度很快,这使我生出了自己比老剃头师傅还熟练的错觉,反映了孩子的单纯与淘气。
5.我这个剃头大师服务得好不好?为什么?
服务得不好。因为我的一通乱剪,小沙被迫去理发店剃了个和电灯泡一样的光头;姑父睡衣上的碎头发怎么也清除不干净,害得他每天夜里都要爬起来两三次,捉跳蚤一样找身上的碎头发。最后我也没得到小沙答应付给我的五块钱。
6.其实谁才是真正的剃头大师,谁才是个害人精?
老剃头师傅是剃头大师,我不会乱剪才是害人精。
25、三年级下册第15课小虾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三年级下册第15课小虾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1.课文中把虾分为哪几类?
作者根据不同的沿着把虾分为两类:有的通体透明,像玻璃似的,这是才长大的;有的稍带灰黑色,甚至背上、尾巴上还积着泥,长着青苔,这是老的,大家叫它千年虾。
2.作者是怎样写受到惊扰后的小虾的?
作者先用拟人的手法,写了小虾受到惊扰后的样子;接着通过动作描写,详细地写出了小虾受到惊扰后腿、钳子、胡须、眼珠子的形态,从整体到细节,将收到惊扰后的小虾描写得十分形象。
26、三年级下册第14课蜜蜂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三年级下册第14课蜜蜂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1.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我做事严谨的品质?
法布尔捉自家花园的蜜蜂的用意:是为了便于观察;做上记号,是为了方便与其他蜜蜂区分开来,试验的真实性;叫小女儿等在蜂窝旁,是为了掌握蜜蜂飞回来的时间;捉二十只蜜蜂是为了比较分析,得出比较准确的结论;走两里多路,使试验结果有说服力。这一系列实验措施,充分体现了作者做事严谨的品质。
2.两只蜜蜂飞回来能不能断定蜜蜂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为什么?
从小女儿的动作、神态及语言的描写中,只能初步断定蜜蜂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不能据此就得出结论,毕竟二十只蜜蜂中只有两只飞回来了。
3.这个试验告诉了我们什么?从作者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这个试验告诉了我们蜜蜂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但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作者无法解释的本能。从作者身上我学到了遇到事情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不轻信、不盲从,要具有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7、三年级下册第13课花钟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三年级下册第13课花钟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1.课文中运用了哪些技法描写九种花的开放?作用是什么?
拟人的修辞方法和多样的句式。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使各种花开放的动态画面生动具体;多样的句式使课文的语言生动有趣,不单调。
2.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第一自然段末尾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内容?
第一自然段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列举了九种花开放的时间,充分说明了作者的发现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各种花开放时的动态画面,多样的句式使课文显得生动有趣,不单调。省略号省略的内容是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的花在不同的时间开放。
3.读了第二自然段,想想昙花为什么会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第二自然段以昙花为例说明植物开花的时间受温度、湿度、光照限制。昙花的花瓣娇嫩,白天光照太强,深夜气温过低,它适应了晚上九点左右的温度和湿度,所以它在温度、湿度、光照的限制下只能九点左右含笑一现。这段话还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表现了昙花的美丽。
4.本文的题目是《花钟》,为什么没有直接写花钟,而是先写花开放时间的不同和原因?
因为花钟是根据花开放的时间顺序而制作的。作者先介绍花开放时间的不同和原因,是为最后写花钟的修建提供依据。
28、三年级下册第11课赵州桥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三年级下册第11课赵州桥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1.赵州桥在设计上有哪些特点?这样的桥有什么优点?
第一特点,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大桥洞,第二个特点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各有两个小桥洞。这样的设计既减轻流水对桥身的冲击,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2.为什么说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①赵州桥设计的很有特色,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②赵州桥雄伟、坚固,已有一千四百多年了还完好无损。③赵州桥美观。这些都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赵州桥是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是后人引以为自豪的。
29、六年级下册第8课匆匆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六年级下册第8课匆匆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1.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作者想告诫我们什么?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时光匆匆的无奈和惋惜,想告诫我们要珍惜时光,不要再世上白白走一遭。
2.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一是结构精巧,层次清楚,转承自然,首尾呼应;二是文字清秀隽永,纯朴简练;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写燕子、杨柳、桃花,还是写太阳,都与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感叹融为一体,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
3.作者是如何将不易察觉的时光流逝写得生动形象的?
作者运用设问、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将不易察觉的时光流逝写得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30、二年级下册第14课小马过河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二年级下册第14课小马过河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1.老马让小马去做什么事?小马的心情是怎样的?
老马让小马帮她把麦子驮到磨坊去。小马的心情是非常高兴的。
2.小马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怎么做的?
一条小河挡住了小马的去路,小马不知如何是好。他看见一头老牛,于是就向老牛请教。
3.同是一条河,为什么老牛和松鼠对河水深浅的判断会截然不同?
老牛身材高大,河水刚没过它的小腿,它说的河水很浅,是符合自身实际
的;小松鼠个头矮小,河水是可能把它淹没的,所以他说水很深。
4.为什么小马觉得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又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因为小马比老牛矮,比松鼠高。虽然河水的深浅没有改变,但小马从水淹没自己的身体的位置,感觉到河水并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31、二年级下册第13课画杨桃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二年级下册第13课画杨桃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1.我是怎样画杨桃的?我画出的杨桃是什么样子的?
我画杨桃时,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我画出的杨桃就是我看到的杨桃的样子,是五个角的。
2.看到我画的杨桃,老师是怎样做的?
老师没有笑,而是坐到我的座位上去观察,并让嘲笑我的同学也坐到我的座位上观察,让他们接受教育,明白道理。
3.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老师的话有几层意思?
老师的话有三层意思:一是看杨桃的角度不同,样子也就不一样,作画要实事求是;二是看到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不要忙着嘲笑别人,而要弄清画画的人为什么画成这个样子,之后再发表意见。
4.老师为什么不把问题告诉学生,而要反复提出问题?
老师提出问题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发现、思考,在亲自观察中认识事物、感受事物,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