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第七课的分段与各自然段段意》可能是您在寻找学习内容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1、五年级第七课的分段与各自然段段意
五年级第七课的分段与各自然段段意
1.认识芝、遂等1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呵。2.默读课文,遇到不明白的词句试着猜一猜。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石猴是怎么出世的,又是怎么成为猴王的。
脉络梳理:
全文共4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石猴出世及他的生活情况。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讲群猴一起寻找山涧源头,来到瀑布旁,石猴第一个跳进瀑布,竟发现了水帘洞。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写群猴进入水帘洞,拜石猴为王。
教学时,以各种形式的读为主线来安排教学过程,然后围绕石猴是怎样出世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等问题讨论探究;接着再读课文,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遗憾的是没有为学生拓展《西游记》中的其他内容。
2、一年级第6课的分段与各自然段段意
一年级第6课的分段与各自然段段意
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三问三答的对话方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
段落大纲:
全文共4个小节,可以分为两大部分。
第1部分(1、2小节):通过三问三答告诉我们猴子、兔子、松鼠尾巴的特点。
第2部分(3、4小节):通过三问三答告诉我们公鸡、鸭子、孔雀尾巴的特点。
3、一年级第5课的分段与各自然段段意
一年级第5课的分段与各自然段段意
主要内容:
本文是一首以生活现象为题材的儿歌,运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影子和人形影不离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影子的喜爱之情。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文共2个小节。
第1小节:写了影子常常在我前后,像一条小黑狗。
第2小节:写了影子不离我左右,是我的好朋友。
4、一年级第三课的分段与各自然段段意
一年级第三课的分段与各自然段段意
课文主题:
本课是一首选自《汉乐府》的古诗,描绘的是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诗句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插图色彩鲜明,形象逼真,展现了一幅荡舟采莲、莲叶田田、鱼戏莲叶的美丽画卷,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的情感。
译文:
江南水乡又到了适宜采莲的季节,可以采莲,莲叶多么茂盛,鱼儿在莲叶间嬉戏。鱼在莲叶的东边游戏,鱼在莲叶的西边游戏,鱼在莲叶的南边游戏,鱼在莲叶的北边游戏。
5、二年级第14课的分段与各自然段段意
二年级第14课的分段与各自然段段意
主要内容:
课文讲的是一个人种葫芦,叶子上生了蚜虫他却置之不理,邻居的好心劝告他也不听,后来叶子上的蚜虫越来越多,最后葫芦都落了的故事。告诉我们: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要重视事物之间的联系,如果只顾结果,不考虑其他,有可能到头来什么也得不到。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文共4段。
第1段:写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葫芦的长势良好。
第2段:写种葫芦的人发现叶子上有蚜虫,但是一点儿也不在意。
第3段:写邻居劝告种葫芦的人治一治叶子上的蚜虫,但是种葫芦的人并不在意。
第4段:写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最后一个一个都落了。
6、二年级第五课的分段与各自然段段意
二年级第五课的分段与各自然段段意
课文主题
本文写了玲玲不小心把画弄脏后,在爸爸的指导下在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效果很好。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就能变成好事。
课文分段
全文共9段,可分为二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玲玲画了一幅画准备参加评奖。
第二部分(第29段):玲玲把画弄脏了,在爸爸的启发下画上了一只小花狗,使画更好了。
7、二年级第九课的分段与各自然段段意
二年级第九课的分段与各自然段段意
课文主题:
这是一篇写景的短文,生动地介绍了中外闻名的黄山风景区有趣的奇石,写出了黄山岩石多奇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黄山奇石的喜爱及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课文分段:
全文共6段。
第1段:介绍了黄山风景区的地理位置,概括地描写黄山的景色秀丽神奇,还特别指出了黄山的奇石有趣极了。
第2段:写仙桃石的神奇。
第3段:具体描写猴子观海的样子。
第4段:介绍仙人指路的样子。
第5段:介绍金鸡叫天都的样子。
第6段:概括介绍了其他奇石。
8、二年级第七课的分段与各自然段段意
二年级第七课的分段与各自然段段意
课文主题
本文以一个孩子的口吻讲述了妈妈午睡时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妈妈睡梦中妈妈的美丽、温柔和劳累,让我们感受到了母子之间的爱:孩子爱妈妈,是通过孩子对妈妈的直接观察来表现的;妈妈爱孩子,是通过孩子观察时的想象来反映的。
课文分段
全文共4段。
第1段:写妈妈哄我午睡,自己却先睡着了。
第2段:睡梦中的妈妈真美丽。
第3段:睡梦中的妈妈好温柔。
第4段:睡梦中的妈妈好累。
9、三年级第九课的分段与各自然段段意
三年级第九课的分段与各自然段段意
课文主题
这篇课文记叙一颗种子为了实现心中的梦想先后变成一棵树、一辆手推车、一把椅子最后变成木地板的历程。启发我们不断追寻心中的梦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3):写种子被泥土包裹着,想站起来,后来终于钻出地面,长成了一棵高大的树。
第二部分(4-7):高大的树变成了一辆手推车,终于会跑了。
第三部分(8-9):手推车跑起来感到很吃力,后来被农夫和儿子拆了,做了把椅子。
第四部分(10-12):椅子觉得挺直腰背很吃力,被年轻的农夫拆了,拼成了木地板,他感到很舒服。
10、三年级第八课的分段与各自然段段意
三年级第八课的分段与各自然段段意
课文主题
本课叙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悲惨故事,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小女孩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课文分段
第一段(1-4):在大年夜的风雪中,一个赤着脚的小女孩在大街上卖火柴,她一根也没卖出去。
第二段(5-9):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看到了各种幻象。
第三段(10-11):写小女孩在大年夜悲惨地冻死在街头。
11、四年级第15课的分段与各自然段段意
四年级第15课的分段与各自然段段意
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讲的是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勇敢、善良的品质和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
脉络梳理:
全文共5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水神共工因败给火神祝融后撞断了不周山这根撑天的柱子,给人类带来了灾难。
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写女娲决心修补天和地,让人类重新过上幸福的生活。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写女娲拣来五色石炼成石浆补天,斩下大乌龟的腿竖立在大地的四方,击杀恶龙,吓退野兽,堵住洪水。
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写天和地恢复了平静,人类获得了新生。
12、四年级第12课的分段与各自然段段意
四年级第12课的分段与各自然段段意
主要内容:
课文通过描写盘古开天辟地及创造万物,赞颂了盘古不怕牺牲、敢于创造、无私奉献的品格。
脉络梳理:
全文共6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有个叫盘古的巨人沉睡在混沌一片的天地里。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写盘古开天辟地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写盘古用身体创造了美丽的世界。
13、五年级第十一课的分段与各自然段段意
五年级第十一课的分段与各自然段段意
课文主题
课文先写牛郎织女勤劳持家,日子过得挺美满,老牛死后留下牛皮,告诉他有困难急需的时候用上它;接着写王母娘娘反对,亲自去抓回织女,牛郎披上牛皮带着孩子奋力追赶,王母用天河隔开他们,最后写王母娘娘允许牛郎和织女一年见一次,喜鹊就来搭桥,让他们相会。表现了牛郎织女真诚坚定、敢于斗争的品质,反映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
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2):男耕女织,幸福美满;老牛体衰,临终嘱托。
第二部分(3-6):王母震怒,抓回织女;牛郎赶追,隔河相望。
第三部分(7-8):织女受罚,不改痴心;七月七日,鹊桥相望。
14、五年级第九课的分段与各自然段段意
五年级第九课的分段与各自然段段意
课文主题
这是一个动人的民间故事,讲的是猎人海力布打猎时救了龙王的女儿,得到一块宝石,使他听得懂动物的语言,他把利用宝石听到了大山要崩塌、洪水要淹没村子的可怕消息告诉了乡亲们,乡亲们得救了,而他自己却变成了石头。赞美了他热心助人、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
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交代故事流传的地点。
第二段(第2-6自然段):写海力布救了龙王的女儿,龙王为了感谢他,把嘴里含着的宝石送给了海力布。
第三段(第7-10自然段):写海力布利用宝石知道了灾难要来的消息。并为了拯救乡亲们牺牲了自己。
第四段(第11自然段):写人们永远纪念海力布。
15、六年级第15课的分段与各自然段段意
六年级第15课的分段与各自然段段意
主要内容:
本文满怀深情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段落大纲:
全文共34个自然段,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2):写1935年秋天,我和两个小同志因生病没法和大部队一起过草地,指导员便派炊事班长照顾我们。
第二部分(322):写青稞面吃完了,老班长想方设法钓鱼煮鲜鱼野菜汤给三个病号吃,而他自己没吃过一点鱼。
第三部分(2333):写走到草地边缘,老班长牺牲了。
第四部分(34):写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保存起来。
16、五年级第十九课的分段与各自然段段意
五年级第十九课的分段与各自然段段意
1.能认识茧栈等14个字,会写蚕考等14个字,联系语境和生活经验理解词语意思;2. 能梳理出文章的写作线索,通过场景、细节描写品读体会父爱的伟大以及我对父亲的怀念与感激之情;3. 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并说出文章以父爱之舟为题的理由。
脉络梳理:
全文共10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以梦境开始,引入对往事的回忆。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写日常生活中的父爱。
第三部分(第59自然段):写求学路上的父爱。
第四部分(第10自然段):以从梦中醒来,泪湿枕边结束,照应开头。
17、五年级第十二课的分段与各自然段段意
五年级第十二课的分段与各自然段段意
1.能正确认读本课10个生字,理解奢侈、款项、筹集、矜持不苟、积蓄、齿冷。2.默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3.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了解课文,用动作、语言、神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并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性格品质。4.体会方志敏同志甘于清贫的可贵品质,感受他坚定的革命志向和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5.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正确理解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之间的关系。
脉络梳理:
全文共10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我从事革命十余年,从没有奢侈过。
第二部分(第28自然段):写我被俘时被两个兵士搜身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9自然段):写我家中的菜场只事几套旧的汗褂裤和几双缝上底的线袜。
第四部分(第10自然段):强调清贫对于革命者的意义。
18、五年级第十八课的分段与各自然段段意 五年级第十八课的分段与各自然段段意
五年级第十八课的分段与各自然段段意
1. 认识魄、抑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龟,会写辞、抑等12个字,会写连续、广播等18个词语。2. 默读课文,想象描写的场景、细节,体会慈母情深。3. 体会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的表达效果。4. 能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己鼻子一酸的经历。
脉络梳理:
全文共38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我渴望买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失魂落魄。
第二部分(第537自然段):写我到厂房找母亲要钱,看到母亲的不易,用母亲给的钱给她买了一听水果罐头,母亲数落我一顿,又给了我买书的钱。
第三部分(第38自然段):写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19、五年级第二十三课的分段与各自然段段意
五年级第二十三课的分段与各自然段段意
《鸟的天堂》是一篇精读课文,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记述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动态景象。
脉络梳理:
全文共14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交代了我们第一次去鸟的天堂的时间和当时的环境。
第二部分(第59自然段):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赞美了大榕树的美丽和生机。
第三部分(第1013自然段):写作者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见到的景象。
第四部分(第14自然段):写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留恋和赞美。
20、四年级第五课的分段与各自然段段意
四年级第五课的分段与各自然段段意
1.认识琥、珀等11个生字,会写怒、吼等15个字,会写怒吼、松脂等17个词语。2.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尝试自己解决。3.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琥珀的形成过程。4.联系琥珀形成的过程,说说课文中一些推测的依据是什么。
脉络梳理:
全文共18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推测琥珀形成的时间。
第二部分(第212自然段):琥珀形成的条件和过程。
第三部分(第1317自然段):琥珀被发现的过程。
第四部分(第18自然段):琥珀在科学上的价值。
1.抓住重点。本篇课文的重点是了解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通过梳理琥珀形成的两个阶段以及分析作者推测的依据,可以很好地突出教学的重点。
2.注重培养想象力。在理解了作者科学合理的推测之后,再来自己推测小苍蝇和蜘蛛被包住的过程,这样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和推测能力。
3.注重语言训练。阅读教学离不开读,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品读,才能真正地走进文本;通过练习说话来积累语言,培养表达能力。无论是读还是说,都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语感。
21、四年级第八课的分段与各自然段段意
四年级第八课的分段与各自然段段意
1.认识揽、焰等8个生字。2.默读课文,说说为什么千年的飞天梦能在今朝实现,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千年梦圆的经过,进而激发民族自豪感。3.查资料,了解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体会中国航天人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脉络梳理:
全文共7段,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简要叙述了中华儿女为了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梦想进行不断尝试,重点描述了明代万户所尝试的人类首次火箭飞行。
第二部分(第47自然段):叙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的航天事业呈现出的勃勃生机,从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到探月工程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梦想终于在今天变成了美好的现实。
1.创设情境。展示神舟五号发射的视频和飞天梦想实现的图片,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同时也激起他们为祖国感到骄傲,为航天工作者感到骄傲的心理。2.思路清晰。在了解千年的飞天梦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时,学生在朗读中找出相关句子,并用简洁的语言按时间顺序加以概括,最后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过程。
22、六年级第五课的分段与各自然段段意
六年级第五课的分段与各自然段段意
《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作家笛福的长篇小说,鲁滨逊是书中的主人公。鲁滨逊因乘船遭遇大风失事,漂流到荒岛,一个人在荒无人烟的小岛上战胜了种种困难,生活了二十多年。课文按历险的时间顺序记叙,塑造了一个不畏艰险、机智坚强、聪明能干的硬汉形象。本课是小说的梗概及节选,重点写鲁滨逊在岛上艰难、惊险的经历。运用对比阅读的方式,比较梗概及原文节选的区别。
段落大纲:
梗概部分共10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英国人鲁滨孙喜欢冒险。
第二部分(26):鲁滨孙流落到荒岛,凭借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定居下来。
第三部分(78):鲁滨孙救了野人,取名星期五,他们在岛上愉快地生活。
第四部分(9、10):鲁滨孙和星期五救了船长,船长带他们回到了英国。
节选部分共10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7):具体描写鲁滨逊在岛上的生活充满困难,而且很孤寂。
第二部分(810):写鲁滨逊记录并列出自己的处境,决心开始安排自己在岛上的生活。
本课是名著梗概和节选片段赏析,虽然是外国名著,但内容比较浅显,而且大多数学生都读过。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先让学生读一读阅读提示,再按要求读课文,多读几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节选片段中的好处与坏处对照表,是本课最具特色的表达方式。这一内容和形式,既体现了鲁滨逊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又能帮助学生在今后用这样的方法克服困难。通过自读自悟对照比较对读感悟,落实知识、方法、态度三维目标的整体达成。这个教学重点的突破,也为学生今后在主题为学会生存的口语交际中打下基础。
23、六年级第八课的分段与各自然段段意
六年级第八课的分段与各自然段段意
围绕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教材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匆匆》用细腻的笔触描摹了时光的无情流逝,抒发了时不我待的遗憾和感慨。《那个星期天》写了我第一次殷切地盼望母亲带我出去玩的经历,表现了我从盼望到失望的心理变化过程,展示了我细腻、敏感、丰富的情感世界。前一篇课文侧重把情感直接表达出来,后一篇课文侧重把情感融具体的人、事、景物中。两篇课文的课后练习,都在引导学生学习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为单元习作作准备。
段落大纲:
全文共5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写提出问题,春去秋来,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
第二部分(24):写时间在我们身边悄悄逝去,令人感慨。
第三部分(5):照应开头,再次提出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