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 > 

要用资源的眼光去看待错误,把“错误”的根源抛给孩子

栏目: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
时间:2018-11-29 17:25:24

《要用资源的眼光去看待错误,把“错误”的根源抛给孩子》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在课堂教学中,我有时对学生出现的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会乱了方寸,不能正视面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思和学习,明白了应改变以往对待“错误”的不正确态度,而应站在新的视角对其进行新的探索,合理利用“错误”这一资源,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发展。

 看到布鲁纳的这句话:“探究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究,便没有数学的发展。”我明白了:学习错误是其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必然伴随的现象之一。对于似是而非、学生不易察觉的错误,如果教师只告诉正确的做法,难以触及问题的实质,更容易抑制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于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对这些错误巧妙地加以利用,因势利导,多给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果然收到奇效,这不仅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发现错误,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如在教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时,有这样一道题:湖滨种着一排柳树,每两棵树之间相距5米。小明从第1棵树跑到第200棵,一共跑了多少米?一开始学生不假思索异口同声地说:“1000米”我思索了一下。如果我硬是把我的方法强加给学生,学生未必能接受,倒不如让他们自己去解决,我反问道:“真的是1000米吗?确定吗?”学生又异口同声地说:“确定”。“那谁能想方法证明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话音一落,他们就动起来了:有的用小棒在桌子上摆,有的画图分析,还有的列表,通过各种形式的探究活动,寻找答案。“老师,不对。”“怎么了”我问。“刚才的答案错了。”一名学生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惊奇。“是吗,说说看?”我激趣似地说。“我用小棒当做树在桌子上摆,结果发现段数比棵数少1,小明从第1棵树跑到第200棵,应该是(200-1)个5米。”“老师我的发现和他一样。”“我也是”……学生纷纷争着说。一个难题就这样解决了。

越来越明白一节真实的课堂教学,学生不可能不出现错误,就因为有了这样那样的错误,才使课堂教学更精彩,更能体现真实性。

有这么一题:鸭有40只。是鸡只数的3倍还多4只,鸡有多少只?很多学生往往错误地认为是:40×3+4=124(只)原因是:分不清哪个多哪个少,谁是谁的几倍。抓住了问题的根源,我结合学生的实践经验,又出了一道题:爸爸今年40岁,是儿子岁数的3倍还多4岁,儿子今年多少岁?当学生拿起笔来计算时得出了自己无法相信的答案:40×3+4=124(岁)。孩子们很慎重地思考起来:“不可能呀,爸爸40岁,儿子怎么可能是124岁?”不用我讲,学生们就自主探究起来,有的同学找数量关系,有的同学画图对比,很快,他们便把问题解决了。

通过这一题的讲解方法,更能体现错误是孩子们最真实的暴露。对于孩子们上述的错误,如果我只是一味地去讲算理,说关系,也许孩子们不会这么快就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因此,当孩子们出现错误时,我都积极地引导、启迪,让从错误中发现问题,并自主、积极主动地展开探究。

以后我们要用资源的眼光去看待错误,把“错误”的根源抛给孩子则成了孩子们的自觉行为,课堂就精彩多了。也培养了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
推荐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
  •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课后反思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课后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我们的数学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学生去解读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还教材的本来面目,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计算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兴趣不高。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买早餐为背景展开教学,从观察早餐价格表,收集信息帮老师算一算老师买的早餐花了多少钱算一算自己选择的早餐要花多少钱比较两样早餐相差多少钱算一算自己购买的两样早点相差多少钱

    07-22
  • 苏教版第二册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
    苏教版第二册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

    认识人民币是苏教版第二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引导小学生们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人民币对一年级孩子来说并不陌生,但孩子们对人民币的认知水平差距是很大的,有的孩子可能生活经验丰富一些,不仅认识人民币而且能进行简单的使用和换算,有的学生因为平时不接触人民币,很少实际运用,所以认识人民币这方面能力比较弱,甚至没有能力,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教学时我首先通过创设情境导入认识人民币课题,接着出示一堆杂乱无章随意摆放的人民币,让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人民币进行分类,同时加以引导。 让学生充分了解人民币的单位(

    07-22
  • 练习设计“生活化”——生活化的数学教学
    练习设计“生活化”——生活化的数学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数学学习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作为一民教育工作者,笔者深知练习是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练习的好坏关系到学生新受知识的巩固和提高。因此练习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什么样的练习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呢,笔者认为练习的设计应该把每一个知识点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相联系起来,激发起学生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这样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是主动地去分析、研究、讨论、反思所以能更彻底地体会到数学知识

    07-22
  • “百节好课”小学数学展示活动的一些思考
    “百节好课”小学数学展示活动的一些思考

    周五,我有幸到鹿河小学观摩了太仓市第二届百节好课(小学)数学展示活动,听了李华老师的《找规律》和顾维亚老师的《用字母表示数》两节数学课,虽然这两节都是老生常谈的课了,但两位老师都上出了各自的不同风格,给了我很多地思考,让我这已落后的思想有了新的碰撞火花: 李老师的《找规律》摒弃了教材上的例子,让学生先自主操作,将手中的4绿4黄的圆片有规律地摆成一列,以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的例子引入新课,课上鼓励学生自主表达,实现生帮生的美德,当然学生自主表达也是小学生学习上的一个难点,当然,这里老师应该要舍得放手,让学生说,

    07-22
  • 三年级学生数学稿件
    三年级学生数学稿件

    巧算年龄 今天是我9岁的生日,家里来了好多好多客人。妈妈想考考我,就说你今年9岁,妈妈今年39岁,几年后,妈妈的年龄正好是你的3倍?算出来了,你就能得到丰厚的生日礼物。 我硬着头皮算起来,一个一个套。 几年以后 女儿年龄 母亲年龄 倍数 1 10 40 4010不等于3 2 11 41 4111不等于3 3 12 42 4212不等于3 4 13 43 4313不等于3 5 14 44 4414不等于3 6 15 45 4515等于3 最后我高兴的对妈妈说,我算出来了,是6年以后。妈妈和客人都竖起拇指表

    07-22
  • 借助数轴构建数的知识网络(总复习整理)
    借助数轴构建数的知识网络(总复习整理)

    《数的认识》是六下总复习的第一节课,我想通过数的认识整理复习,让学生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有个整体的把握,在脑中形成知识的结构图,并能尝试运用不同的呈现形式来表示所学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如:框架图、文字描述、图表式等。数的认识一课,听过很多课,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理解,由于知识点多,有时很难取舍。 本节课虽然知识点多,但课的结构依然清晰。第一板块是知识的回顾,就是唤醒学生原有的知识。因为学生学过的数学知识在他们大脑皮层留下的痕迹经过一段时间,逐渐模糊,出现了遗忘,所以回顾必不可少。整理是复习课的重点,通过复习和

    07-22
  • 论文:关于“计数单位”的教学思考
    论文:关于“计数单位”的教学思考

    摘要:计数单位的认识在数与代数领域的地位基本属于起始课。看似简单却不好教;且由于相关知识时间跨度大,容易造成学生认识上的片面、孤立,不利于整体、科学的建构。对计数单位的正确认识首先是培养数感的前提,其次会直接影响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从而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当前课堂,计数单位的教学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力图通过具体的实例对这一领域的教学提出自己的教学思考。 关键词:计数单位;数感培养;模型建构 最近在组织学生进行毕业总复习的时候,有关计数单位的题感觉学生掌握得不理想,引发了我对小学阶段所涉及的计数单

    07-22
  • 听课随想——数学课需要怎样的预习?
    听课随想——数学课需要怎样的预习?

    3月8日,我们很多数学老师有幸聆听了苏州市学科带头人钱校长的一节课《面积的认识》。这课,引发了我关于数学课预习的一些思考。关于是否需要预习的争论:语文课需要预习,这是毋庸质疑的;数学课是否需要预习,则有较大的争议。反方:(1)学生不预习课堂上经常有精彩之语,学生预习了课堂反而沉闷了,没有激情,只有少数几个人在跳,多数人做了陪衬。(2)部分学生对预习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尤其是中下等生,好学生会越学好,差生则学不会,跟不上全班学习的步伐,弄得不好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不是以增多学生的

    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