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随笔 > 

让古诗文教学开成一朵不败的鲜花——评课交流

栏目: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随笔
时间:2020-07-30 15:55:12

《让古诗文教学开成一朵不败的鲜花——评课交流》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随笔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由于受台风“海燕”的影响,原定送教到屯昌坡心中心校的计划只好临时更改。屯昌教研室的李主任告知活动地点改在了向阳小学。尽管地点改了,可老师们的积极性挺高的,多媒体教室里坐得满当当的。今天很高兴能和屯昌坡心中心校的老师们一起探讨古诗文的教学。感谢王桂荣老师和陈燕娇老师为大家提供了探讨学习的课例。两节古诗教学课各有春秋,有异曲同工之妙。很好地体现了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为发展的教学理念。

精彩回放

   一、定准目标,心中有标。

  关于古诗教学,在《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里有具体的描述。对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目标的解读《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第七条针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在阶段性目标中,按照不同的学段,专门针对古诗的学习提出了非常明确的目标和要求。第一学段(一、二年级)的学习目标是:“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第二学段(三、四年级) 的学习目标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与第一学段不同的是,第二学段进一步把诵读与情感体验这两个过程结合起来了,而且有了对理解作品内容的要求。第三学段(五、六年级)在前面的基础上有了更细更高的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第三学段的学习,要求学生首先在阅读诗歌中领悟诗情,体会诗人情感,这标志着对文本意义的领悟有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强调“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则更进一步地深入了文本,贴近了文本,开始关注文本的形式,以及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用三句短语概括三个年段的古诗教学目标应该分别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诗中有诗。王桂荣老师上的是苏教版五年级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陈燕娇老师上的是人教版四年级的《送元二使安西》。虽然都是送别诗,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一首很特别的送别诗。诗人的中心立意不在畅叙友谊,或者纠缠于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两位老师对文本理解透彻,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把握到位,吃准了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很好地体现了不同年段古诗文教学的特点。

二、以学生自主诵读为主,淡化教师的讲解。

读,是古诗教学的主旋律,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与“歌”,都需要以声传情。歌是通过唱,诗当然通过读了。古诗教学离开了“读”,那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源之木”了。当然,在教学中,不能为了读而读,而应该是与多形式、多层次的读相结合,层层深入,拾级而上,才能焕发出古诗诵读的魅力。两位老师在读这个环节设计了四个层次的读:初读,读准读通,字正腔圆;再读,有板有眼,读出节奏,;品读,有声有色,读出诗意;诵读,有滋有味,读出诗情。在实施教学时,每一环节落实到位。《送元二使安西》有四个多音字,老师精心设计,学生掌握得好,读的准。两位老师通过画节奏线、用手势无声指挥引读等,帮助学生读出节奏,学生摇头晃脑。读的形式就更多样了,自由读、齐读、默读、指名读、师生合作读、分角色读……改进了以往一味地枯燥地重复的读。达到了在朗读中加深体会,在朗读中丰富想象,在朗读中获得审美感受的目的,自然地实现了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三、借助古诗注释和插图,展开想象。

小学语文古诗选材范围广,从时间来说,有宋、唐、清代的;从空间来说,有现实生活的,也有未曾经历过的;从内容来说,更是天文、地理、人情风俗无所不包。简言之,教材中的内容大多数都不是小学生阅历中的,有些与他们生活空间有较大的距离。要把学生带入教材描写的情景中,就要展开心灵的翅膀去想象。在古诗教学中,应关注想象,不同类型的古诗教学手段、方法各异,“诗为有声之画,画为无声之诗”化诗为画的桥梁就是想象。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插图这一教学资源,借助图画,化静图为动景,化粗轮廓为细线条,化虚为实,引发学生联想。我们不少的古诗教学,老师无视课文的插图,束之高阁。陈燕娇老师在“入诗境,以画解诗”这个环节中,是这样设计的: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音律美,更要读出画面,请大家结合注释和插图,一边读一边想,每句诗写了怎样的画面?王桂荣老师在“品读,悟诗情”这个教学环节是这样设计的:西湖美吗?美在哪?下面我们就借助注释和课文插图,体会“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四、注重学习古诗方法的指导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以渔。两位老师都非常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五年级学生已经掌握古诗文学习的一些方法,王老师先抛出了学习古诗,我们应该怎样学这个问题,学生回顾交流,老师引导归纳方法:会读、读顺、读懂、读透、读熟。学生根据此法展开学习。而陈老师针对中年级的学习特点,是先学习再引导学生归纳学习古诗文的学习方法:解释题——知诗人——读诗文——解诗意——入诗境——悟诗情。本堂课中,学习方法的小结既是古诗教学的一种延伸和拓展,更能充分体现本堂课教学的价值。相信,今后同学们遇到古诗文就知道该如何去学习理解了。 (结合课堂分析)

五、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一富有挑战性的过程中,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知识的积极探求者,学生自己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个性品质会得到锻炼,主体性逐步形成、发展。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还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师通过何种手段呈现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要问。

学生理解诗文后,王老师暗示,看板书,你们有什么疑问吗?聪明的学生很快就找到了:这首诗的题目叫《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可诗中一个字也没提到送别,却描写夏天碧绿的荷叶、鲜艳的荷花,这是为什么呢?”老师组织同学们讨论,小结:诗人杨万里在六月夏天的一个早晨,在净慈寺前送别朋友林子方,看着满湖美丽的荷花,想到朋友要远赴上任,再也不能和朋友一起欣赏这美丽的西湖美景,朋友间不知什么时候再能相见,想到这,诗人自然而然的产生了不舍、眷恋之情。这种通过对美景的描绘与赞美来表达情感的写法叫做“以景寄情”王老师精心设计的这个环节,较好地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六、巧设情境,身临其境(结合课堂分析)


反思共勉

拓展阅读,培养诗趣,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 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就是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我们更不能就诗教诗,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也就是学生 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如学完本首古诗后,可以一带一进行相关链接,引导学生学习有关的送别诗,观察其他送别诗与这一首送别诗的不同之处。
推荐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随笔
  • 乡下人家给我的触动
    乡下人家给我的触动

    今天,我们班级轮到学习《乡下人家》这篇课文,我很没有把握,教案不是很满意,尤其听过两位老师的合作上的完整课,因为是研讨课,听后没有很多的收获,反而觉得课文有点难以琢磨,或者是钻在她们的思维中不能自拔了。 这篇课文文笔十分清新,语句十分简洁,通俗易懂,学生自己学习就会,该怎样上才有点意思,课堂上让学生有话说呢?沉闷的课堂可不是成功有效的课堂。 走进教室,往黑板上书写课题后,我问孩子们:有多少同学是乡下出生的?唰一下子举了很多的手,还真不少,你瞧她们,一说起乡下,个个脸上露笑意,看来是感情深厚啊!我接着问:你

    07-22
  • 校本课教材二年级上册:第1课 我给妈妈洗脚
    校本课教材二年级上册:第1课 我给妈妈洗脚

    第一课 我给妈妈洗脚 我叫田云峰,妈妈是农民,天天忙着农活,忙着家务,很 辛苦的。给妈妈洗洗脚,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可是,我做得不够好。你们的妈妈是做什么的,她们一定很辛苦吧,你给妈妈洗过脚吗?请你搜集一些关于你给妈妈爸爸或他人给爸爸妈妈洗脚的事儿,准备课上交流。 吃完晚饭,妈妈收拾好碗筷,坐在炕沿织毛衣。这时电视里播放一则广告:一个小孩给妈妈端洗脚水的画面。妈妈看见了,一个劲儿地夸着这个懂事的孩子。我看到了这个画面,也听到了妈妈的夸赞声。我 心里酸溜溜的,我今年已经十一岁了,却从来没有给妈妈端过洗脚水,

    07-22
  • 谈低年级的古诗教学
    谈低年级的古诗教学

    我最近听了师傅的两节古诗教学课有了很大收获。王老师的课给人感觉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抓住文中主线,板书言简意赅,课堂气氛融洽,学生特别容易理解!下面我就结合《锄禾》谈谈我的一些收获吧。 1、 尽情释放,先背后学。 现在的家长都很注重孩子的培养教育,在家经常给孩子唱唱儿歌,背背古诗。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认为古诗很简单,课上也没有了兴趣。于是王老师在一开始就先让孩子背一背我们要学的古诗,还背了你自己学的古诗,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再由这个转回到课文中,学习的心情平复了,也全部的投入到今天学的古诗中了。 2、

    07-22
  • 艺术化语言课文难点的突破——《秋天的雨》听课后主题反思
    艺术化语言课文难点的突破——《秋天的雨》听课后主题反思

    《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味很浓的散文,从表面上看在写秋雨,实际上在写秋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以秋雨为线索,按照总分总的顺序,从秋天的到来写起,着重描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丰收的景象,还有深秋时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文章用优美的被艺术化了的语言,向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丰收、快乐的秋天图画。课堂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对课文优美诗意化语言的理解、感悟、朗读,来体会秋天的美好。而三上年级的学生很难直接通过抽象的语言理解那么有诗意的语句,感受秋天的美好,这也正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潘老师在执教时,准确地定位了难

    07-22
  • 《语文课的教学目的》学习笔记——《言语教学论》第六章
    《语文课的教学目的》学习笔记——《言语教学论》第六章

    价值是一种可能。是人的需要与满足需要的客体的对象之间的一种关系。 目的是一种需要。是指主体对满足需要的一种憧憬、预想和设想。 目的是对值值的超前反映。 语文课程的价值:语文课对人有什么意义? 语文课程的目的:我们学习语文为了什么? 一、理论的清算:一元化目的论 近十多份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关于教学目的表述可以归结为五种: 1、语文知识教育 2、语用能力培养 3、思想政治教育 4、发展学生智力 5、提高审美情趣 五目的论内涵、层次混乱,它把目的与效果,目的与手段混为一谈,这是语文教学整体上呈现无序状态的主要原因

    07-22
  • 我的作文我作主——一堂作文讲评课的反思
    我的作文我作主——一堂作文讲评课的反思

    如果你问一位语文老师你最怕批改的是什么作业,我可以说九层以上的老师会回答是作文!因为批改作文费时费力,一般来说,精批细改一篇作文需五至十分钟,而一个语文老师通常带两个班,也就是要批改近百篇作文,这个工作量可想而知了。面对这座小山,咱还真得拿出愚公移山的精神呢!可是这样辛苦的付出,换来的成效又怎样呢?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只是看个分数就了事了,还有的只是瞟一下评语,如有深究的也只是凤毛麟角。真可以用八个字来总结:苦不堪言,收效甚微。面对这一现状,我也一直在思考作文教学的出路。本人结合教学实际尝试设计了

    07-22
  • 寓言中对寓意的理解——《伊索寓言》教学反思
    寓言中对寓意的理解——《伊索寓言》教学反思

    寓言,是一种讽喻或寄托的故事,是一种形象与寓意相结合的文学体裁。严文井曾说: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离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那么,寓言教学如何能引导学生的理解由表及里走向深刻?如何让寓意的揭示水到渠成而不是牵强附会?如何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思维得到发展?在这里,结合我个人的教学经历,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首先是对寓言的认知,寓言是通过角色出人意外的语言、行为、思想方法,构成一个完整的耐人寻味的小故事,要儿童能概括出寓意,就必须充分地感受寓

    07-22
  • 探讨语文课堂审美时空
    探讨语文课堂审美时空

    探讨语文课堂审美时空 (江苏省泗洪县龙集中心小学 张玉文 223943) 语文课堂审美时空指的是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共处于同一时空的语文教师、学生以及教学文本、教学环境之间形成的相吸相引、相聚相合、相融相汇、同构共振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教学的审美时空具有激励功能、感染功能、调控功能、凝聚功能。。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努力追求这种幸福可感的状态。 一、审美时空的形成 某一特定的点上交会,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灵犀相通,也就是情在语文课堂教学审美审美时空内,当师、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成为一

    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