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牛肚子里旅行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可能是您在寻找学习内容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1、在牛肚子里旅行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在牛肚子里旅行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青头和红头对话的心情,分角色朗读课文能读出相应的语气。
2.能够通过理解青头的话,让同学们体会到当你遇到困难时,朋友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教育同学们要用心帮助别人,珍惜友谊!
3、能够展开想象,复述故事大意。
教学重点难点 :
重点:抓住描写青头行动和语言的句子,感受红头与青头真挚的友谊。
难点:感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懂得当遇到困难时,朋友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教学方法:自主分角色朗读、合作交流、谈论探究。
教学准备:多媒体,微课
教学过程:
一、 动画朗读,导入新课
1、主要内容填空
青头和红头是( ),有一天,红头不小心( ),青头( )。在青头的帮助下,红头( )。
2、 回顾字词
【设计意图:动画激趣,字词的复习,起到过渡的作用,为下面的理解分析做好准备。】
二、品读课文,体会心情
1、 请同学们默读820自然段,红头怎样进行这次意外旅行的,他到了哪些地方?找到相关语句,把红头到过的地方圈出来。
2、 用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连接词,把过程说清楚。
3、 读红头相关句子,体会它的心情。(相机指导体会) 出示句子:
救命啊!救命啊!红头拼命叫了起来。
我被牛吃了正在它的嘴里救命啊!救命啊!
那我马上就会死掉。红头哭起来。它和草已经一起进了牛的肚子。
可是你说这些对我有什么用呢?红头悲哀地说。 谢谢你!红头的声音小得几乎听不见了。它咬着牙不让自己失去知觉。
4、 沿红头旅行的线路,边读边画描写青头的句子,想一想青头是怎样帮助和鼓励红头呢?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相机指导朗读)
想象。假如你就是在牛肚子里的红头,听了青头的话,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引导学生想象青头的话产生的作用和结果,初步感受遇到困难时,朋友的力量是多么的巨大。
5、 同桌合作分角色朗读,带着人物的心情。
6、老师角色扮演师范读。
7、生表演读文,加上动作和表情。
8、指导省略号的作用。
【设计意图:在本节课的进阶学习中,以读为本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也是我这份教学设计的基点。读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直奔主题,通过老师的点拨,学生开展个性化的阅读,让学生进入到故事的情境之中,愉快地读,想,说,议,有所感悟和思考,深入理解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明白道理,感悟友谊
1、在青头耐心的解释下,牛吃东西有什么特别的表现?
2、播放反刍微课,解释科普童话。
3、快速浏览故事,除了青头和红头的语言描写,青头的哪些动作更能让我们体会到他们之间友谊的深厚呢?用画出描写青头动作的词语。
【设计意图:本环节巧妙地设计问题,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从文中找信息的能力,为探究性学习推波助澜。】
四、领悟情感,总结升华
1、文中红头对青头说了很多表示感谢的话,作者用省略号一笔带过了,现在假设你就是红头,此时此刻,你会对青头怎样表示感谢?
2、全班共同读文,演绎故事。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升华感情,总结概括文章的中心,发挥学生的个人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达到练笔的效果。】
五、描述画面,复述故事
按照黑板的提示,将自己当成故事中的人物讲述故事。
【设计意图:利用路线图练习讲故事,降低学生讲故事的难度。】
六、总结提升,联系生活
红头在青头的帮助下脱离了险境,经历了一次特殊的旅行,这样具有丰富想象力的故事。读起来生动而又有趣。最重要的是青头临危不惧,对朋友真诚关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救了朋友。希望在生活中你们遇到困难也能像青头一样冷静,沉着,运用所学知识帮助自己的朋友。
七、作业拓展,想象延伸
1、把这个故事讲给朋友听,体会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2、写一写 :假如红头再一次遭受危机,被小朋友抓到了,青头又会怎么说?怎么做?发挥想象力,将故事编写完整。
【设计意图:这个作业的设计是课堂教学在时间上的延伸,是语言内化的过程。】
板书设计
10、在牛肚子里旅行
红头:牛嘴 牛肚 第一个胃 第二个胃 牛嘴 出来
友谊
青头: 鼓励 帮助
2、雨点儿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雨点儿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材简说:
《雨点儿》是一篇科学童话。课文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对话,告诉学生雨点儿是从云彩里飘落下来的,有了雨水的滋润,花更红了,草更绿了。
本课内容浅显,情节性强,文中第五小节给我们留下了研究空间,有利于学生在阅读时根据自己的审美体验加以探究。
学情分析:
班内学生通过四个月的拼音、识字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已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大多数学生识字速度较快,又喜欢朗读,特别是分角色朗读更是受他们的欢迎,但他们有意注意的时间还是较短,好动、好玩。
教学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课采用个性化教学,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自读自悟。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教材的讲解分析,让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答案,让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取代整齐划一的理解,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要一年级学生达到这个理想目标还不太可能,因此,教师的有效引导显得更为重要。
2、架起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情感态度。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语中主动探究中识字,读懂故事,初步了解雨点儿的作用,同时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中的科学奥秘产生兴趣。
教学目标:
1. 借助拼音拼读本课的生字,利用熟字加偏旁、换偏旁、换部件、去部件、部件组合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识字,通过观察、练习会写本课的方、半、巴三个生字。
2. 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通过分角色朗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联系生活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雨水与植物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通过读课文使学生知道雨水和植物生长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借助拼音拼读本课的生字,利用熟字加偏旁、换偏旁、换部件、去部件、部件组合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识字,通过观察、练习会写本课的方、半、巴三个生字。
2. 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植物与雨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读好长句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揭题:
1、播放课件,欣赏《小雨沙沙》
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非常好听的歌,会唱的同学请跟着唱。
2、引入课题:云妈妈有许多孩子,它们特别爱唱歌,你听这会儿它又唱起来了嘀答滴答,沙沙沙,它们是谁呀?
板书课题:雨点儿
(雨点儿特别爱和小朋友交朋友,让我们甜甜地叫一叫它们的名字!)
指导读题:雨点儿,指导读好儿化音,同时读出它的可爱。
(如果我们把点和儿读得快一些,舌头卷起来,就更好听了,再来试试吧!)
二、感知全文
1、看课件演示,听全文录音,激起孩子们阅读的热情。(这是一则非常有意思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
2、自由阅读课文(投影全文)(P105,我真想自己读一读这则故事,第一遍读正确,读通顺;第二遍,边读边数清楚一共有几段,标上段号)
3、交流:检查标段号,读了课文你知道这一篇课文讲的是谁和谁之间发生的故事?(板书:大、小)
三、巧妙识字
1、拼读红色拼音的字,聪明能干的你一定能想出很多好办法记住这些字的。
预设:熟字加偏旁:清、问、回(组词)
熟字换偏旁:菜彩(组词) 漂飘
熟字换部件:穿空(加一加也可以)(组词)
数:米+女+攵(字音:数不清,数学);点(四点底)、落(草字头)、答(竹字头)(组词)、方
在介绍字的同时,为部分字找一找朋友。
齐读课件中的词语。
2、巩固认字:课件,去拼音读。
3、游戏:转字魔方。
4、读词语。
四、再读课文
将字宝宝放在课文里,希望大家也能很顺利地将它们读出来。
同桌互读,开火车读。
指名读。评议。重点指导问的语气的读法以及对话时不同角色的语气。
五、指导书写
1、指导学生观察,讨论。
2、课件演示,师示范,强化操练。
方:强调笔顺,点要写在上半格竖中线上,横要从横中线上起笔,略向上偏斜,第三笔是横折钩,最后写撇。
半:两横平行,其中第三笔横较短,第四笔是长横,最后一笔竖要写在竖中线上。
巴:强调笔顺,最后一笔不能写得太短。
3、学生练写,教师行间指导。
六、作业设计
和家长一起做本课的生字卡片,和同学互相检查识字情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分角色朗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生活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雨水与植物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朗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通过读课文使学生知道雨水和植物生长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导入
1、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几个淘气的字宝宝,它们可太贪玩了,连家都找不到了,你能帮助他们找到家吗?(出示课件,指名操作并领读)
课件练习拖放。
2、 小朋友们真爱学习,小雨点儿们看见可喜欢大家了,你瞧,雨点儿来了! 请看动画片。(课文动画朗读)
二、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这么可爱的雨点儿,我真想一个个都认识他们,你们帮我一起数一数好吗?一、二我数得眼睛都花了,你们数清了吗?原来是(课件:出示句子)。读一读数不清(识记数和清)。除了雨点儿数不清,你见过什么东西也是数不清?你能用数不清说句话吗?(练习用数不清说句子)。
飘落什么意思?你能记住飘字吗?你知道还有什么东西从空中落下来也可以用上飘落这个词呢?(树叶、雪花、羽毛等等。)是啊,这些东西可轻了,从空中飘落下来,都是慢慢的,我们来看一看。
谁来试着读一读?(指名读)(评价:听到你的朗读。老师真的好像看到雨点儿慢慢地飘落下来呢!还有谁想再来读一读?
让我们看着雨点儿慢慢飘落的可爱样子,一起来读好这句话(齐读第一节,边读边做动作)。
2、第二、三、四自然段
半空中,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见面了,听!它们在聊什么呢?请大家自己读2~4自然段(课件演示雨点儿对话。)
⑴ 大雨点儿问小雨点儿什么呀?(你要到哪里去?)(评价:多能干的大雨点儿啊,说话的声音这响亮!)
⑵ 小雨点儿是怎么回答的?(注意轻声地方)(我要到有花有草的地方。)(评价:你真是可爱的小雨点!)
⑶ 体会你呢?这句话没说完整,是谁问谁,问什么?(让学生将问句补充完整)
大雨点儿想到哪里去?一起说。指导朗读:大雨点儿和小雨点说得多好啊,我想请小朋友们来读读他们之间的对话。
① 老师有个建议,同桌两个小伙伴一个当大雨点儿,一个当小雨点儿,自己先练一练。
② 男、女生分角色读。
③ 老师也想和你们一起读,我来当大雨点儿,你们当小雨点儿,好吗?(师生合作。)
3、第五自然段:
⑴ 现在我们发现:小雨点儿要去(板),大雨点儿要去( 板)。这分别是怎样的地方。请看课件。
⑵ 说着说着,小雨点儿就和别的雨点儿们一起飘落到有花有草的地方,大雨点儿也果真和伙伴们一起飘落到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了。不久发生了什么变化呢?(课件:出示第5段)指名读第五段。(课件)
⑶ 是不是真的是这样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课件示雨后图片)(教师解说:大雨过后,彩虹出来了,有花有草的地方,花儿更红了,草更绿了。没有花儿没有草的地方,长出了红的花儿,绿的草。在这美丽的大自然中,溪水流得更快了,鸟儿叫得更欢了,它们都表达着自己无比高兴、愉快的心情。)
⑷ 谁愿意美美地朗读第五自然段?他读得怎样?你能自己找对手比赛读吗?一起加动作表演读读。
⑸ 让学生就这一自然段质疑并自己请小老师解答。
为什么花更红了,草更绿了?为什么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会长出了红的绿的草?。(滋润)
⑹ 这一切都是谁的功劳?你喜欢雨点儿吗?让我们带着喜欢雨点儿的感情去齐读全文。
⑺ 有一位作曲家也很喜欢雨点儿,他作了一首曲子赞美雨点儿,我们一起听听《小雨沙沙》。
⑻ 如果你是小花、小草,你会对雨点儿说什么?
⑼ 做雨点儿多好啊!要是我是大雨点,我就去沙漠,因为那里更需要水,我想让沙漠变成一片绿洲。要是我是小雨点,我会到竹林里让笋芽儿快快出土,你们呢?
三、美读课文
你喜欢雨点儿吗?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篇课文吧!
四、练习提高
1、连线(闪闪的星星,小小的雨点;绿绿的小草,红红的花朵,白白的云朵)
2、读说。
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
小松鼠从树上跳下来。
亮亮从屋里跑出来。
小鸟从 。
从泥土里钻出来。
从 。
3、作业本中的作业指导。
复习儿歌1《雨妈妈》:雨妈妈,雨妈妈,提着水壶跑来啦。跑来了,要干啥?花儿渴了,我来给它送点儿茶。
儿歌2《小雨点儿》:黑云妈妈,丢了雨点宝宝。找呀找,找不到,黑云妈妈哭了。
读一读,说一说:
彩(彩色)广场上有彩色的气球。
飘( )
问( )
数( )
五、作业设计
把这篇课文读给其他的小朋友听一听。
五、板书设计
雨点儿
大雨点儿 小雨点儿
无花无草 有花有草
(补充水分)
长出红花绿草 花更红草更绿
3、坐井观天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坐井观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三个字(沿、际、信);能正确写出八个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可以通顺流利的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放开眼光,乐于去探索世界的道理。
二、活动重难点
理解坐井观天的意义,明白放开眼光、乐于探索世界的道理。
三、活动准备
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法
四、活动过程
(一)导入
结合图画理解题目坐井观天,引入小鸟和青蛙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导入新课。
(二)新课
1.初读
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圈出不认识的生字词。解决沿、际、信的读法和写法,明白字的意思。
2.细读
分角色朗读课文。引导思考:大家一起想想在小鸟眼中和青蛙眼中,天是什么样子的?(小鸟:无边无际;青蛙:井口大)进一步引导:为什么在它们眼中天不一样大呢?(结合课本插图,找出原因在位置不同)
(三)拓展
角色扮演游戏:6个学生围城一个圈扮演井,一名学生扮演青蛙坐在井里,一名学生扮演小鸟在井外。游戏开始,老师在黑板上写词天很蓝,问井底小朋友知道老师在做什么吗,再问小鸟扮演者。通过不同回答,让学生体验坐井观天的局限性,从而得出只有跳出来,才能放开眼光看得更远的道理。
(四)总结与作业
总结:今天学生什么字词,明白了什么道理。作业:把坐井观天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五、板书设计
坐井观天
小鸟站在井沿天空无边无际
青蛙坐在井底天空井口那么大
位置不同,眼光不同跳出来,放开眼光,看的更远。
六、教学反思
4、寒号鸟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寒号鸟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寒号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堵、缝等7个生字;会写面、朗、枯3个生字。
2.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3.初步感知寒号鸟和喜鹊的形象,为学习第二课时打好基础;
4.能掌握带得字的短语。
教学重难点:
感知寒号鸟和喜鹊的形象;用带得字的短语写句子。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走进故事
1.创设童话情景,板贴寒号鸟。
大家的精神状态真不错,给大家奖励一个故事,想不想听?听!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座陡峭的高山,山脚下有一堵石崖。冬天的夜晚,如果你从山脚下经过,就会听到崖缝里传来小动物的哭叫声,哆啰啰,哆啰啰,这个小动物呀,就是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寒号鸟。
(贴课题,跟老师一起读课题)
2.这里面有一个多音字,哪个小火眼金睛发现了?生答。师总结。
号,表示叫声的时候读hao,看这个词号叫。
寒号鸟大多数人都没见过,今天老师把它带来了,看,谁来说说它长什么样?生答。师:因为它害怕寒冷,喜欢哭叫,所以人们就叫它寒号鸟。
寒号鸟还有一个邻居,你们看,是谁呀?喜鹊。认识生字鹊。
二、整体感知
边听课文录音边想: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刚才大家读得都很认真,今天的故事就藏在这四幅图里,谁能把这几个句子补充完整,连起来说一说。自己快速说一说。
三、了解住所、介绍邻居
1.那你们知道这两个邻居住在哪里吗?课文哪里告诉你的?
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两个邻居分别住在那里?
2.学习多音字当
3.在第一段里,老师发现有许多这样的词语:一堵石崖。请你读。请你找一找,第一段里还有没有类似的词语?
预设:一道缝 一条河 一棵大杨树
4.学习生字面。
我们来做一做面对面的动作,和你的同桌,面对面点个头,面对面拍拍手。
四、初步感知两种动物形象
这对邻居发生了什么呢?请一位男生读第3段、一位女生读第4段,其他同学思考这是一只怎样的喜鹊、怎样的寒号鸟?
(一)这是一只怎样的喜鹊?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来?
预设1:勤劳的喜鹊
①喜鹊一早飞出去,东寻西找,衔回来一些枯草,就忙着做窝。(生回答)
师:自己读一读这句话,你从哪些词语看出喜鹊很勤快?圈一圈。
(1)一早
一早是多早?
可能:早上太阳还没有升起来,喜鹊----一早飞出去了
大公鸡还在窝里呼呼大睡,喜鹊一早飞出去
小朋友还没有起床,喜鹊一早飞出去
(2)东寻西找
找过哪些地方?往东飞过高山、原野去寻,往西飞过树林、草原去找,这就是东寻西找。
(3)一些:飞遍千山万水,才找到一点点材料。
(4)忙着:一刻都没有停歇,一回来就抓紧时间做窝。
师:这真是一只勤劳的喜鹊啊!谁来做做勤劳的喜鹊,读一读。自己准备,指读3个。
请女生一起读读这段话。
学习二类字衔和生字枯朗。
还是一只怎样的喜鹊?
预设2:热心的喜鹊
②喜鹊说:寒号鸟,别睡了,天气暖和,赶快做窝。
师:多热心啊,谁来劝劝寒号鸟?
(二)喜鹊这么勤劳、热心,它的邻居寒号鸟呢?
这是一只怎样的寒号鸟?
预设1:懒惰的寒号鸟
(1)只知道出去玩:寒号鸟整天就知道出去玩,除了玩还是玩,一点也不想着做窝
累了就回来睡觉:寒号鸟白天就知道出去玩,不累就一直在外面玩,只有玩得累才会回家。
是啊,看来寒号鸟人生只有两样头等大事:一样是玩,另一样就是睡觉。
(2)一个却字和喜鹊形成鲜明的对比。
(3)男生一起读,体会寒号鸟的懒惰。
预设2:不听劝告的寒号鸟
1.你能做做动作么?躺。它可真悠闲啊!
再看看寒号鸟说的话,它称呼喜鹊为什么?傻喜鹊。你们说喜鹊傻不傻?真正傻的是谁?寒号鸟认为喜鹊的好言相劝是在干什么?吵它烦它。
2.现在和同桌分角色读读他们的对话,想一想,寒号鸟和喜鹊是用怎样的语气说这些话的?
3.谢谢刚才朗读的小朋友,谁想来挑战他们。可以加上表情和动作。
4.那就让我们合作着再来读一读。想当小喜鹊的请起立,想当寒号鸟的坐在座位上,边读边做动作,还要注意表情哦。
(三)学习第5自然段。
1.这段里面有一个有意思的短语冻得直打哆嗦,你来读一读?
你会做这个动作吗?能不能通过你的声音读出寒号鸟的冷?
2.这样的短语还有很多,当很热的时候我们可以说热得......
笑的时候可以说......急的时候可以说......
课堂检测。
5、小狗学叫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小狗学叫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一、文本教学解读
《小狗学叫》这一课讲述了小狗的奇特经历,与本单元前两篇课文相似,本文也用了反复的手法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为学生预测提供了思路。基于教学的需要,课文前的提示以及文章最后有意未完整地从不同角度呈现了三种不同的故事结局,使学生在预测时能够从文章的故事内容中找到线索和依据,进而关注故事情节的发展走向,从而预测故事的结局。故事在文末三种不同的结局呈现构思巧妙,呈现出由帮到扶的阶梯性,为学生预测结局提供了支架。
本单元《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以及《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的结局都是出人意料的,为拓展学生思路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因此,本文结局的预测设计了神探间的较量,神探们通过比较前两篇童话的结局,总结结局与情节之前的关系,来预测《小狗学叫》的结局,较量中,神探们需要不断说明自己预测的依据以及思路并进行修正和完善,使学生在体会预测多样性的同时,感受边读边预测的乐趣。
二、教学活动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讨、厌等11个生字,读准吗、担等5个多音字。
2.能一边读一边预测故事后面的内容,并将自己的预测与原文进行比较,感受边阅读边预测的乐趣。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前准备:
神探比拼单
学生自行准备不熟悉的故事书
教学过程:
板块一 神探齐聚 热身预测
1.图片出示各大神探:包青天、柯南、迈克狐、黑猫警长等等,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神探呢?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神探作为自己的名字吧!当然也可以给自己取一个响亮的神探名字!
2.前两节课神探带领我们去探寻了《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大家还记得我们预测故事结局的办法吗?哪个小神探家有秘诀,快来分享一下吧!(预测要有依据)
板块二 识字学词 各显神通
今天各位神探要来比一比谁是最会预测的神探家。
下面我们就进入今天神探间的较量!
第一关:闯关生字词
小神探们,快来尝试着读一读这些生字词吧!去掉拼音会难倒你们吗?(通过多种方法认读生字,保障文章阅读的流畅性)
第二关:通读故事
将1234小组分为神探1组,5678小组分为神探2组,分别从神探12小组随意挑选同学朗读课文,评选出最会朗读的神探小组。
第三关:预测结局
1.神探1.2小组预测故事的结局,言之有理即可,将预测的结局写在自己神探小组的比拼单上,最终评选出最富想象力的神探小组。
2.根据课文结局提示,神探1.2小组将自己的预测与原文进行比较,体会预测的多样性。
3.四人小组讨论预测的结局,神探1.2小组进行比赛,有理有据即可,对方小组可对其进行反驳,反驳也要有依据,各神探小组可根据对方的反驳修正自己小组的结局并再次阐释,最终评选出最有说服力的神探小组。(可以是课文的结局,也可以是自己小组内说过的结局)
4.各神探将自己认为最满意的结局补充完整,并讲解,最终评选出最具表达力的神探(个人)。
板块三 神探分享 课外延伸
1.老师分享学生不熟悉的故事书,神探们预测结局。
2.神探们分享各自不熟悉的故事书,小组之间谈论预测结局,感受边阅读边预测的乐趣。
3.老师展示今日神探们的比拼单,总结本节课内容,并为神探们颁发证书。
6、快乐读书吧:在那奇妙的王国里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快乐读书吧:在那奇妙的王国里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初步了解童话的三大特点:奇妙的角色、奇妙的情节、奇妙的想象,对阅读童话有兴趣。
2. 学生能掌握阅读童话的两大方法:想象角色、想象情节。
一、导入:
1.今天岳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故事,看看你们能猜出故事的名字来吗?
第一则(师读):猛一看,这些锡兵长得好像都一样,但仔细看就会发现,最后浇铸出来的那个锡兵只有一条腿。《坚定的锡兵》
第二则(生读):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
第三则(齐读):注意啦,全体都有。稍息!立正!向后转!齐步走!《一块奶酪》
2.小结:孩子们,这三则故事都是童话故事。今天,我们就要走进童话王国,看看在那里会有哪些奇妙的人和奇妙的事儿。
3.板书:奇妙
4.齐读课题:在那奇妙的王国里。
二、想象奇妙的角色
(一)感受童话角色万物皆人的特点。
1. 根据音乐猜角色
(1)在这个王国里,住着许多我们熟悉的老朋友,他们藏在音乐中。听,有哪些你熟悉的老朋友?
(2)小结:是的,这首歌里还藏着
2. 根据图片描述角色
(1)他们还藏在图片里呢。谁来猜一猜?
(2)生上舞台,游戏规则:坐着的孩子根据图片描述该角色的外貌,或者与之相关的故事情节,不能直接说出角色的名字。(训练学生的表达,拓展中外童话)
图片一:美人鱼《海的女儿》(动物)
图片二:玫瑰花精《玫瑰花精》(植物)
图片三:匹诺曹《木偶奇遇记》(玩具)
3.小结:你们发现了吗,不论是动物、植物、玩具,都和人一样会说话,有喜怒哀乐。
4.板书:(想象)只要我们张开想象的翅膀,世界万物都能成为童话中的角色。
(二)将自己想象成角色,体会人物形象
一只不好看的小鸭子,在安徒生的想象中成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经典角色,他就是《丑小鸭》。
1.初步感知丑小鸭的形象
(1)自由朗读《丑小鸭》片段,读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后来一天比一天糟。
大家都要赶走这只可怜的小鸭,连他自己的兄弟姐妹也对他生起气来。他们老是说:你这个丑妖怪,希望猫儿把你抓去才好!于是妈妈也说起来:我希望你走远些!鸭儿啄他,小鸡打他,喂鸡鸭的那个女佣人用脚来踢他。于是他飞过篱笆逃走了。灌木林里的小鸟一见到他,就惊慌地向空中飞去。这是因为我太丑了!小鸭想。
于是他闭起眼睛,继续往前跑。他一口气跑到一块住着野鸭的沼泽地里。他在这儿躺了一整夜,因为他太累了。
预设:生1 可怜 (追问:从哪里读到的?别人的行为、语言)
生2 沮丧 (追问:在哪里感受到的?丑小鸭的动作、心理描写)
(2)A.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B. 生1评价:你认为他读得怎么样?
生2评价: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3)谁再来读一读。
2.想象角色,体会人物形象
读要读出人物的心理情感,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岳老师有一个锦囊妙计送给你们,想不想试一试。
(1)出示文本,大声自由朗读。
后来一天比一天糟。
大家都要赶走我,连我自己的兄弟姐妹也对我生起气来。他们老是说:你这个丑妖怪,希望猫儿把你抓去才好!于是妈妈也说起来:我希望你走远些!鸭儿啄我,小鸡打我,喂鸡鸭的那个女佣人用脚来踢我。于是我飞过篱笆逃走了。灌木林里的小鸟一见到我,就惊慌地向空中飞去。这是因为我太丑了!我想。
于是我闭起眼睛,继续往前跑。我一口气跑到一块住着野鸭的沼泽地里。我在这儿躺了一整夜,因为我太累了。
(2)采访:把自己当成了丑小鸭来读,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3.小结:这就是岳老师送给大家的第一个阅读童话的方法。
(出示小贴士一)
我们把自己想象成童话中的主人公,才能更好地理解故事中的人物世界,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悲伤。
4.齐读阅读片段2:我们一起来化作小鸭子,再来读读。
三、想象奇妙的情节
1.和老朋友们会了面,来认识一些新朋友吧。看看在他们身上会发生哪些奇妙的事儿。
2.根据图片猜情节
(1)出示图片,这是箱子。生活中,他能用来做些什么呢?
(2)在那奇妙的王国里,他又会有什么奇异功能呢?出示视频。
(3)你觉得这个飞箱怎么样?
小结:是啊,神奇的飞箱还带着商人的儿子经历了许多奇妙的事儿呢。
3.这些都是源于安徒生的想象。现在,该你们发挥想象啦。
(1)出示图片,这是黑天鹅,他又会有什么奇妙的经历?大胆猜!
(2)生1。(看来,你跟安徒生的想象一样大胆;看来,你们的想象还不够大胆。)
(3)读:太阳一落山,这些天鹅马上就变成了十一位美貌的王子。《野天鹅》
小结:孩子们,在童话王国里,箱子会飞,天鹅会变王子这些奇妙的事儿就是故事的情节。
(4)齐读:在童话王国里,一切都有可能发生,一切都妙不可言。
4.根据文本猜情节
(1)擦涂,师讲故事。
(2)根据文本,猜情节
瞧,这是一粒大麦种子,是一个女人从巫婆那里求来的。女人把种子种进花盆里,很快长出了一朵红花。这是一朵很美的花。女人说,同时在那美丽的花瓣上亲吻了一下。突然
(3)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
(4)小组讨论:
a.猜一猜:你认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b.说一说。选出小组内最富有想象力的成员。
(5)小组分享。同时在那美丽的花瓣上亲吻了一下。突然
(6)大家真敢想,让我们看看安徒生的想象。
出示原文:
(师读)突然噼啪一声,花开放了
(生齐读)在这朵花的正中央,在那根绿色的雌蕊上面,坐着一位娇小的姑娘,她看起来又白又嫩,又可爱。她还没有大拇指的一半长,因此人们都叫她拇指姑娘。
小结:孩子们,这是岳老师送给大家阅读童话的第二个方法。
(出示小贴士二)
当我们读到某个特别精彩的片段时,我们会忍不住想象故事的情节,甚至还会想出属于自己的故事,这也是阅读童话的方法想象情节。
5.板书(情节)
四、设计童话角色、想象情节。
1.想象家们,我们已经来到了奇妙的王国的最后篇章。在这里,鱼会变成美人鱼;玩偶会成为匹诺曹;黑天鹅会变成王子。看看你手中拿到的物品,它们又会变成什么?它们又会遇到哪些奇妙的事儿呢?发挥你的想象,赶紧创建一个属于你自己的童话王国吧!
2.(音乐)生单独完成奇妙童话卡。
3.小组分享。(投屏展示)
(动物:狐狸、啄木鸟;植物:玫瑰、土豆;工具:橡皮、地毯;空白)
五、总结
孩子们,今天我们畅游了童话王国,童话王国是奇妙的。在这个奇妙的王国里,只有发挥想象,想象角色,想象情节,才能真正领略童话的魅力。
7、在牛肚子里旅行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在牛肚子里旅行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青头和红头对话的心情,分角色朗读课文能读出相应的语气。
2.能够通过理解青头的话,让同学们体会到当你遇到困难时,朋友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教育同学们要用心帮助别人,珍惜友谊!
3、能够展开想象,复述故事大意。
教学重点难点 :
重点:抓住描写青头行动和语言的句子,感受红头与青头真挚的友谊。
难点:感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懂得当遇到困难时,朋友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教学方法:自主分角色朗读、合作交流、谈论探究。
教学准备:多媒体,微课
教学过程:
一、 动画朗读,导入新课
1、主要内容填空
青头和红头是( ),有一天,红头不小心( ),青头( )。在青头的帮助下,红头( )。
2、 回顾字词
【设计意图:动画激趣,字词的复习,起到过渡的作用,为下面的理解分析做好准备。】
二、品读课文,体会心情
1、 请同学们默读820自然段,红头怎样进行这次意外旅行的,他到了哪些地方?找到相关语句,把红头到过的地方圈出来。
2、 用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连接词,把过程说清楚。
3、 读红头相关句子,体会它的心情。(相机指导体会) 出示句子:
救命啊!救命啊!红头拼命叫了起来。
我被牛吃了正在它的嘴里救命啊!救命啊!
那我马上就会死掉。红头哭起来。它和草已经一起进了牛的肚子。
可是你说这些对我有什么用呢?红头悲哀地说。 谢谢你!红头的声音小得几乎听不见了。它咬着牙不让自己失去知觉。
4、 沿红头旅行的线路,边读边画描写青头的句子,想一想青头是怎样帮助和鼓励红头呢?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相机指导朗读)
想象。假如你就是在牛肚子里的红头,听了青头的话,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引导学生想象青头的话产生的作用和结果,初步感受遇到困难时,朋友的力量是多么的巨大。
5、 同桌合作分角色朗读,带着人物的心情。
6、老师角色扮演师范读。
7、生表演读文,加上动作和表情。
8、指导省略号的作用。
【设计意图:在本节课的进阶学习中,以读为本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也是我这份教学设计的基点。读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直奔主题,通过老师的点拨,学生开展个性化的阅读,让学生进入到故事的情境之中,愉快地读,想,说,议,有所感悟和思考,深入理解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明白道理,感悟友谊
1、在青头耐心的解释下,牛吃东西有什么特别的表现?
2、播放反刍微课,解释科普童话。
3、快速浏览故事,除了青头和红头的语言描写,青头的哪些动作更能让我们体会到他们之间友谊的深厚呢?用画出描写青头动作的词语。
【设计意图:本环节巧妙地设计问题,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从文中找信息的能力,为探究性学习推波助澜。】
四、领悟情感,总结升华
1、文中红头对青头说了很多表示感谢的话,作者用省略号一笔带过了,现在假设你就是红头,此时此刻,你会对青头怎样表示感谢?
2、全班共同读文,演绎故事。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升华感情,总结概括文章的中心,发挥学生的个人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达到练笔的效果。】
五、描述画面,复述故事
按照黑板的提示,将自己当成故事中的人物讲述故事。
【设计意图:利用路线图练习讲故事,降低学生讲故事的难度。】
六、总结提升,联系生活
红头在青头的帮助下脱离了险境,经历了一次特殊的旅行,这样具有丰富想象力的故事。读起来生动而又有趣。最重要的是青头临危不惧,对朋友真诚关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救了朋友。希望在生活中你们遇到困难也能像青头一样冷静,沉着,运用所学知识帮助自己的朋友。
七、作业拓展,想象延伸
1、把这个故事讲给朋友听,体会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2、写一写 :假如红头再一次遭受危机,被小朋友抓到了,青头又会怎么说?怎么做?发挥想象力,将故事编写完整。
【设计意图:这个作业的设计是课堂教学在时间上的延伸,是语言内化的过程。】
板书设计
10、在牛肚子里旅行
红头:牛嘴 牛肚 第一个胃 第二个胃 牛嘴 出来
友谊
青头: 鼓励 帮助
8、在牛肚子里旅行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在牛肚子里旅行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目标:
1.认识咱、怜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答、几,会写旅、算等1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默读课文,复述故事。了解牛的吃食特点。
4.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相应的语气。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牛的吃食特点。
教学难点:
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相应的语气。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牛胃简笔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认识咱、怜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答、几。会写旅、及等字。
2.默读课文,讲述故事主要内容。
一、导入
1.出示:旅行。
(1)指名读。
(2)同学们喜欢外出旅行吗?你们旅行都去过哪里?
(3)揭示课题
你一定没体验过在牛肚子里旅行吧?今天我们跟随一只小蟋蟀来一次惊险的旅行。(板书课题,指导写旅)
2.指名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难读、易读错的词语指名读,正音。
答应 拼命 一骨碌 贮藏
细嚼慢咽 几乎 蹭来蹭去
3.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篇童话写的是谁和谁的故事?谁在牛肚子里旅行?(板书:青头 红头)
2.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说明红头所在地点的语句,用直线勾划下来。
交流:红头向周围看了看,悄悄地躲在一个草堆里不作声了。
可怜的红头还没来得及跳开,就和草一起被大黄牛吞到嘴里了。
它和草已经一起进了牛的肚子。
红头在牛肚子里随着草一起移动,从第一个胃到了第二个胃,又从第二个胃回到了牛嘴里。
牛打了一个喷嚏,红头随着一团草一下子给喷了出来。
3.看路线图说故事,理清脉络
(1)红头经过了哪几个地点,让我们一起理一理。
全班交流:吃到牛嘴里 吞到牛肚子里
牛的第一个胃里 牛的第二个胃里 回到牛嘴里 从牛嘴里喷了出来
(2)根据路线图,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一天,青头和红头玩捉迷藏。红头躲在草堆里,被大黄牛红头终于死里逃生。
①自由练习说。
②指名说,教师相机指导学生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等连接词。
③同桌互相说一说。
四、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青头和红头对话时的心情,读出相应的语气。
2.默读课文,了解牛的吃食特点。
3.会写拼、胃等字。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在牛肚子里旅行》。(齐读课题)
2.课文写的是谁和谁的故事?谁在牛肚子里旅行?
3.根据上节课我们理出的红头旅行的路线,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二、指导分角色朗读课文
过渡:红头被大黄牛吃到了嘴里,吞进了肚子里,居然还能活着出来,真是太奇妙了!我们来看看红头是怎样成功脱离险境的。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720自然段,用 ~~~~~勾划出红头、青头说的话。
交流勾划出的句子。(指名读)
2.重点指导在牛嘴里这一部分的对话朗读(711自然段)
过渡:玩捉迷藏躲在草堆里,不料被大黄牛吃到了嘴里,对红头来说,这真是祸从天降啊!我们先来看看红头在牛嘴里这一部分的对话。(出示这一部分的对话)
救命啊!救命啊!红头拼命叫了起来。
你在哪儿?青头急忙问。
我被牛吃了正在它的嘴里救命啊!救命啊!
青头大吃一惊,它一下子蹦到牛身上,可是那头牛用尾巴轻轻一扫,青头就给摔到地上了。青头不顾身上的疼痛,一骨碌爬起来大声喊:躲过它的牙齿,牛在这时候不会仔细嚼的,他会把你和草一起吞到肚子里去
(1)指导朗读第八段红头的话
①第八段红头的话应该怎样读?请你自由练习读一读。
②指名读。
以问促读:你为什么这样读?(体会提示语,感受惊险)相机指导书写拼。
朗读方式:指名读、请读得好的学生当小老师带读、全班齐读等。
(2)指导朗读第九段青头的话
①听到红头的求救,第九段青头的话又该怎么读呢?请你根据提示语,自由练习读一读。
②指名读。
以问促读:你为什么这样读?(体会提示语,感受青头对红头的关心)
(3)指导读第十段、第十一段对话
①根据提示语,自由练习读一读第十段、第十一段的对话。
②分别指名读红头、青头的话,相机指导。
(4)同桌练习分角色朗读711自然段。
(5)指名展示分角色朗读711自然段。
3.自主练习分角色朗读1220自然段
过渡:从牛嘴里到了牛肚子里,再返回牛嘴里被喷了出来,红头又经历了些什么呢?请你和同桌练习分角色朗读1220自然段,根据提示语,读好红头和青头的话。
(1)同桌练习。
(2)指名展示分角色朗读。
4.四人小组练习分角色朗读全文。
展示分角色朗读全文。
三、拓展延伸
1.红头的旅行真是惊险,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16自然段,在牛胃简笔画上画出红头在牛肚子里的旅行路线,用箭头表示。
(1)交流,简介反刍过程。
从红头在牛肚子里的旅行过程中,你发现牛吃东西时有什么特别的表现?(相机指导写胃)
(2)你还了解哪些反刍动物?
2.这次在牛肚子里旅行,红头能死里逃生,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相机指导书写救
一、说教材
《在牛肚子里旅行》是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童话,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课文通过两只小蟋蟀玩捉迷藏,其中一只叫红头的蟋蟀不幸误入牛肚子里,在牛肚子里作了一次惊险的旅行,最后侥幸逃脱的危险经历。本文虽然篇幅较长,但是情节生动有趣,语言活泼,内容充满童趣,而且文章渗透的科学知识,将一个有关动物生理学上的知识讲得有声有色,通俗易懂。同时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明白要关爱朋友,帮助朋友。
二、说学情
三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基本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少有添字、漏字、唱读等现象。但有个别学生读音不够到位,课上让这些孩子多锻炼。另外,大部分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能抓住文中重点词句品读,进而理解课文的中心,并进行有感情地朗读。但本文主旨内涵丰富,即对朋友要重情义,遇到危险要沉着冷静,懂得用知识战胜困难。因此学生的领会难以全面、深刻,教学时,设计了多种有效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并提供阅读实践机会引导学生感悟文本,创设多种平台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理解、体会,让学生在边读边想的过程潜移默化地内化文本的人文思想。
三、说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掌握多音字答应骨。运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借助提示语,读好对话。
3.默读课文,体会红头和青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从文中找出三处。让学生懂得当遇到困难时,朋友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四、说教学重难点
1.结合文本了解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过程。抓住描写青头行动和语言的语句,感受青头的遇事冷静、机智、勇敢和见多识广。(重点)
2.通过抓住提示词、标点符号等方法,巧妙地帮助学生揣摩红头和青头对话的心情,读出相应的语气。(难点)
五、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谈话,赏读课题
1.词语导入:学习旅,范写补充课题,强调右边的笔画顺序,组词。
2.喜欢旅游吗?都去过哪儿?
3.引出课题:不过,有个地方,你们一定没去过
这个题目真有意思,我们一起来读在牛肚子里旅行。
4.质疑:读完题目,你有什么想问的?
(二)初步感知,走进课文
本文对话语言较简单,但要读出恰当的语气和情感,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究学习。于是,我先采用自读、同桌合作读等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摸索出恰当的语气和情感。如:红头被吃到牛肚子里的时,读出紧张,害怕,绝望之情;青头虽然没有在牛肚子里,但它一直在指挥帮助红头读时语气坚决、肯定;读出青头的沉着,冷静,对好朋友的鼓励和安慰。
(三)交流初读心得
初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你的收获,你的疑问,你的感受等等,都可以说。(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四)了解路线肚中探险
1.这一切来得太突然了,可不是红头预料得到的,实属意外。红头不得不开始他在牛肚子里的旅行。学习810小节描写红头的部分,知道旅行过程了解红头的旅行路线:我们都很想知道红头在牛肚子里是怎么样旅行的呢?他到了哪些地方?请你自己读读这些描写红头的句子,看看能不能读懂。
2.指名交流,出示图片,在图上用箭头标出所经地点。体会红头在旅行中的心情,读好相关句子。旅行应该给人带来快乐,但是红头此时却感受到了紧张,害怕,绝望。
(五)细读感悟,体会真情
那么课文的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确实是好朋友呢?默读课文,把这些重要的词语画下来。学习描写青头的部分,了解关于牛胃的知识,体会青头对朋友的友谊:了解关于牛胃的知识,学习准确地表达。将红头从害怕、绝望、痛苦中拯救出来的是他的好朋友青头,虽然青头没有和他一起在牛肚子里旅行,但一直在指挥着红头丛牛肚子里走出来,青头是怎么指挥红头的呢?让我们先来读一读师生配合读,学生读青头说的话,老师读红头说的话。出示的青头的话,说说你从中了解到了什么?
(六)畅所欲言,揭示道理。
学生对课文已经有了一定深度的理解,此时让学生谈谈自己所体会的道理。有的学生从红头的身上会悟出:要遇事冷静,机智,勇敢;有的从青头身上得到启示:见多识广,对朋友的关心,那份深深的友谊;有的通过学习明白了牛肚子里的结构。教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七)拓展训练,完成课后小练笔。
师:课文学到这儿,其实已经学完了,但是,作为这篇文章的读者,你还有什么话要说吗?想对谁说?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交流(青头、红头、牛等身份,引导说出多元、个性化的语言。)
9、女娲补天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女娲补天》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得是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勇敢、善良的品质,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了解神话的特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二是体会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类,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的过程。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体会女娲为了拯救人类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3.复述故事,积累优美生动的语言。
4.了解神话的特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
1.了解女娲为了拯救人类,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的过程。
2.复述《女娲补天》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1.在阅读中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
2.能抓住重点词语有条理地复述《女娲补天》这个故事。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通过对比,体会黑黑的一道道熊熊大火等叠词的妙处;能抓住几天几夜找啊找啊终于等词展开合理的想象;能抓住女娲补天时的动词,学习如何按顺序表达。
3.体会女娲为了拯救人类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女娲为了拯救人类,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新课
1.学生自主交流读过的神话故事。
2.板书课题《女娲补天》,学生齐读课题。
3.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预设:女娲为什么要补天?女娲是怎么补天的?结果如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引导评价,相机正音。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讲的是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
三、再读课文,随文识字,品味语言
(一)女娲为什么要补天?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女娲为什么要补天?用 勾画相关句子。
2.全班交流。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教师相机板书:天塌地陷)
(2)你从哪些词语感到了可怕?(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相机指导书写隆、塌、燃、熊)。
(4)对比读,让学生抓住不同处谈感受,从而体会叠词的效果。
远远的天空塌下了一大块,露出一个黑的大窟窿。地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深沟。山冈上燃烧着大火,田野里到处是洪水。
远远的天空塌下了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地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山冈上燃烧着熊熊大火,田野里到处是洪水。
4.指导朗读,重点指导读好叠词。
(二)女娲是怎样补天的?
过渡:人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作为人类之母女娲,又怎么会袖手旁观呢?
1.默读课文,思考:女娲为了拯救人类做了哪些事?
2.指名交流,根据学生回答,帮助学生有条理地梳理文章脉络。(灭火救人 寻找彩石 炼石补天)
3. 四人小组合作:(1)再读课文;(2)把描写女娲补天过程的句子用~~~~勾画出来,并在句子旁简要批注自己的感受。
4.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出示句子。
预设1:她跑到山上,去寻找补天用的五彩石,她原以为这种石头很多,用不着费多大力气。到山上一看,全是一些零零星星的碎块。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于是,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1)指名读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2)引导学生抓住几天几夜找啊找啊终于等词语,体会女娲寻石的困难。(相机指导书写缺;相机板书:不怕困难、不怕危险)。
(3)展开想象:女娲可能到过哪些地方寻石?遇到过哪些困难?结果怎么样?
(4)指导朗读。
预设2:五彩石找齐了,女娲在地上挖个圆坑,把五彩石放在里面,用神火进行冶炼。炼了五天五夜,五彩石化成了佷稠的液体。女娲把它装在一个大盆里,端到天边,对准那个大黑窟窿,往上一泼,只见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被补好了。
(1)指名朗读,交流感受。
(2)指导书写冶、炼、盆。
(3)圈出描写女娲动作的词,引导学生了解这些动作是按照先后顺序写的,抓住这些动词就能将这段故事讲得通顺、有序。
(4)指导朗读。
10、精卫填海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精卫填海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1.认识帝、曰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少,会写帝、曰等5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述精卫填海的故事。
4.能和同学交流精卫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三篇课文,这三篇课文都和神话有关。谁来说说你对神话的了解?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神话故事《精卫填海》,这篇课文和另外三篇不同,是一则文言文。
二、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练习写字。
(出示自学提示)
1.师:请大家读自读提示,按要求学习。
提示: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检查:指名读,同桌互读,齐读。
2.师:课文读的这么熟练,把单字挑出来你还能读准么?
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3.师:请大家仔细观察,生字曰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日和曰的区别,曰字要写得扁平一些,中间的短横起笔靠着左边的竖,右边不能靠着折笔画。
3.引导学生读出课文恰当的停顿。
(1)师:文言文要读好停顿,才能读出韵味来。仔细听桑老师读,你再试着模仿读一读。
(2)师:在你读的过程中你认为哪些句子比较难读?重点强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的停顿。
(3)再来练习读文,指名读,男女赛读。
(4)学生齐读课文。
三、指导学生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1.课文读得有滋有味,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我们先来回忆一下读懂文言文的方法有哪些?
2.用你喜欢的方式来理解这个故事。
3.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4.结合刚才的理解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讲讲精卫填海的故事么?
5.朗读并背诵课文。
(1)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再读课文。练习背诵。
(2)自由背诵课文.
四、引导学生发挥想象
1.师:孩子们,我们都知道神话具有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在这篇文言文中,你觉得哪些地方很神奇?
2.师讲述:炎帝的小女儿在东海游玩,却不料发生意外,溺水而亡。但她不屈服与命运,化为了一只精卫鸟。我们再来看插图。
3.指导看插图:观察精卫的外形、动作、神态,说说此刻精卫眼中的东海是怎样的?(波浪滔天、十分凶险等)
4.面对波浪滔天,凶险的环境,精卫是怎么做的?精卫在填海过程中可能遇到哪些困难?对这些困难,它是怎么做的?
出示句式:
面对狂风巨浪,精卫 。
面对他人的不解和质疑,精卫 。
面对 ,精卫 。
学生根据句式汇报想象。
师:文中的精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结合文中具体语句来谈一谈。
出示: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引导:衔西山之木石只坚持了一天吗?(抓住常衔,想象精卫填海的时间漫长、意志坚定、毅力顽强.....)。板书:不屈不挠
五、拓展阅读(《学习巩固》13课《夸父逐日》)
1.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特征才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打开《学习巩固》42页,结合注释理解这篇文言文。思考:1.你觉得哪些地方神奇?2.夸父是个什么样的人?
2.推荐阅读《山海经》。
11、盘古开天地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盘古开天地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孩子们,喜欢读神话故事吗?
生:喜欢。
师:你都读过哪些神话故事。
生: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女娲造人
师:不少。咱们看,神话故事,神就是神仙或是神化的古代英雄,关于他们的故事怎么流传下来的呢?靠的是人们口头讲述使其代代相传,所以叫神话。神话故事给你什么感觉?
生:神奇、充满想象、很奇特
师: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古老的一篇神话故事,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盘古开天地》
师:昨天预习了,能不能联系课文说说课题中开什么意思?
生:第一段说 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开是分开的意思。
生:第二段说盘古用斧头劈开了天地,开是劈开的意思。
生:最后一个自然段创造了美丽的世界,开是创造的意思。
师:你们很会读书,字的解释就来源于课文中,所以仔细读课文,能解决你很多疑问。
二、读课文,讲故事
(一)读故事,讲出故事
1、完成学习任务单1,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师:你们都爱听神话故事,那想不想学学怎么讲神话故事?
生:想。
师:好,来看看讲故事第一招: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为什么会有这个故事,这是故事的起因;在这个故事中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这是故事的经过;最后,故事的结局是什么,这是故事的结果。请你快速读文,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分别是哪里,完成学习任务单上的第一小题。
生读文,勾画,完成作业。
师:找好的同学来分享。出示作业单
(学生在区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时还有难度,这是第一次让他们明确找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共13个孩子一次性找对了。)
生:故事的起因是第1自然段,经过是2-5自然段,结果是第6自然段。
2、完成学习任务单2,了解故事的具体经过。
师:好,找得很快。那就要再挑战自己了。再读课文,完成学习单上的第2个小任务。
生边认真读课文边找出世界的样子和盘古的努力。
3、完成学习任务单3,初步讲故事
(1)自己结合学习任务单2和课文,讲讲这个神话故事。
(2)同桌互相讲讲,相互补充。
(3)学生展示讲,初步讲故事,要求:具体 完整
下面是学习任务单
学习任务单一:
故事的起因:第( )自然段 故事的经过:第( )段 故事的 结果:( )自然段
学习任务单二:同桌互相合作,完成下面的任务清单
故事的起因:世界( ),盘古( )
故事的经过: 盘古醒来,睁眼一看,世界( )
盘古翻身坐了起来,大鸡蛋( )
盘古( ),大鸡蛋碎了。
盘古站在天地当中,天和地( )
盘古倒下后,身体( )
故事的结果:盘古( )
学习任务单三:
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自己先简单讲讲这个故事。
(二)读故事,讲出神奇。
师:孩子们,了解一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我们讲出一个故事的前提。刚才你们都做得很好。但是我们讲故事,可不能局限于就是简单复述故事,我们还要把故事讲得生动有趣。神话故事我们要讲出什么?
生:讲出神话的神奇之处。
师:对,神话故事最大的特点是想象力丰富,很神奇,讲神话故事就要讲出神奇,吸引读者。这篇文章同样有很多很神奇的地方,请你先默读课文,画出你认为神奇的地方,读一读,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神奇。
生通过朗读体会神话的神奇,重点指导第五段的朗读。
1、教师读实际,学生读想象
师:盘古倒下以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呼出的气体,变成了
生: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
师:他发出的声音,化做了
生:隆隆的雷声。
师:他的左眼变成了
生:太阳,照耀大地。
师:他的右眼变成了
生:月亮,给夜晚带来光明。
师:他的四肢和躯干变成了
生:大地的四极和五方的名山。
师:他的血液变成了
生:奔流不息的江河。
师:他的汗毛变成了
生:茂盛的花草树木。
师:他的汗水变成了
生:滋润万物的雨露。
2、教师读想象,学生读实际
师:可以说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出了整个美丽的世界。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是他
生:呼出的气体。
师:隆隆的雷声,是他
生:发出的声音
师:照耀大地的太阳是他的
生:左眼变成的。
师:给夜晚带来光明的月亮是他的
生:右眼变成的。
师:大地的四极和五方的名山是他的
生:四肢和躯干变成的。
师:奔流不息的江河是他的
生:血液变成的。
师:茂盛的花草树木是他的
生:汗毛变成的。
师:滋润万物的雨露是他的
生:汗水变成的。
随着一点点上移的文字,又将整段文字读了一遍。
3、引导学生想象
他的头发飞上天空,变成了
他的身躯,化做了
他的牙齿骨骼变成了
他的最后一缕目光变成了
师:谁先来试试,把故事的开头讲得神奇一点。
生先示范把开头讲神奇。
师指导讲开头、结尾,如何讲神奇:神奇的动作做出来 神奇的语气要表现 神奇的想象要补充
同桌互相练,如何把经过讲得更神奇,更吸引听众。
生练,生展示。
(反思:师指导学生边讲边做出劈的动作,天和地生长的过程;一万八千年表示时间的词要读出神奇;第五段盘古的身体还会变成什么,补充想象。)
(三)读故事,讲出喜爱
师:你们经过自己的努力,不仅能把这个故事讲得明白、清楚,还能把故事的神奇之处讲得那么好。如此神奇的故事就是因为有了我们的主人公盘古,你们喜欢盘古吗?
生:喜欢。
师:你们那么喜欢盘古,那就要让别人听你的故事中也喜欢上盘古,这才是讲故事的高手。每一个人都能成为讲故事的高手。只要你再认真默读课文,找出相应的语句,看看你喜欢盘古的什么?
生默读文体会盘古的精神
生分享
生:我喜欢盘古的不畏黑暗,看到周围黑暗一片,就用斧子来劈开。
生:我喜欢盘古的坚持不懈。盘古始终撑在天和地之间。
生:我喜欢盘古的舍己为人。倒下后身体变成了世界的各个部位。
生:我喜欢盘古的勇于牺牲。
师:仔细品读课文,才能知道盘古有这么多值得歌颂的精神:坚持不懈、舍己为人、勇于牺牲。这样伟大神话人物的故事更应该讲下去,依靠我们,依靠我们的世世代代。你能再试着讲讲这个故事吗?讲出你对盘古的喜爱之情。自己先讲讲。
生展示讲
(反思:讲出神奇和讲出喜欢,这两个层次之间没有什么递进的关系。讲出对人物的喜爱,主要是为了完成课后第一小题说说你心目中的盘古是什么样的,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因为时间紧张,孩子没有充分的时间体会,人物形象多是教师强加的。)
三、回家给家人讲故事
师:一个故事读完,一个故事讲完,总让我们觉得意犹未尽。神话故事就是有这样的魅力。今天晚上回去把这个神奇的故事讲给亲人听,尽量做到讲出神奇,讲出你对盘古的喜爱。讲故事的视频发在家长群。
板书设计:12《盘古开天地》
起因(1):混沌
经过(2-6):开天地 盘古:不怕黑暗 坚持不懈 勇于牺牲 舍己为人
结果(7):创造世界
12、四年级上册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四年级上册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设计
一、对比阅读导入
师:三年级我们就学过一篇童话故事《一颗小豌豆》,这册书我们还会学习一篇童话故事《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咱们把这两篇文章放在一起看看。对比作者,你发现了什么?
生:作者都是安徒生。/但是译者不同。/选作文章时都有改动。
师:再来看看课文的学习要求。你又发现了什么不一样?
生:三年级学的文章就是要求我们理解课文内容。四年级的要求我们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还要学会提问。
师:是的,你看到了最主要的区别。很多孩子觉得,同一篇文章,我们已经学过了,为什么还要学,首先是因为这篇文章经典,值得我们一读再读,其次每一次要求学习的目标不一样,我们就应该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明白了吗?
师:我们再来回忆回忆《一颗小豌豆》,这篇课文围绕一颗小豌豆分别介绍了小豌豆的愿望/第五课小豌豆掉到了窗台/第五颗小豌豆和小姑娘的故事。看到《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你猜猜这篇文章主要内容会写什么?
生:分别介绍五粒豆的愿望/介绍了小豌豆和小姑娘之间的故事/其他小豌豆的故事
师:你们很会读文章,看题目就能猜到文章的大体内容。
二、读通文章,认读字词。
师:那我们来读读文章,先把文章读通顺。
生分别读重点句子,认读重点字词。
1、豌豆按照它们在家庭里的地位,坐成一排。太阳在外边照着,把豆荚晒得暖洋洋的。这里既温暖,又舒适;白天明亮,夜间黑暗。
2、它们中的一个问,老这样坐下去,我恐怕会变得僵硬起来。我似乎觉得外面发生了一些事情我有这种预感!
3、 我倒想要知道,我们之中谁会走得最远!最小的一粒豆说,是的,事情马上就要揭晓了。
4、虽然母亲不相信,但她还是仔细地用一根小棍子把这植物支起来,好使它不至于被风吹断,因为它使女儿对生命产生了愉快的想象。她从窗台上牵了一根绳子到窗框的上端去,使这棵豌豆苗可以盘绕着它向上生长。
5、顶楼窗子旁那个小女孩她的脸上洋溢着健康的光彩,她的眼睛发着亮光正注视着豌豆花,快乐地微笑着。
认读重点词语:按照 舒适 恐怕 僵硬 揭晓 愉快 窗框 耐心 洋溢
整体字形指导:(1)豌字左边的豆字写得稍微靠上;硬字左边的石写得稍微靠上(2)舒字右边的予写得稍微靠下,耐字右边的村写得稍微靠下。(3)左右一般高的字:按、僵、枪、探、愉
重点笔画的指导:(1)豌字一横变成一提;舒字左边的舍一捺变成一点;僵字右边三横,中间一横最长,第一横最短,第三横第二长。
重点字的认读:僵、耐、舒
(第一课时花了十多分钟处理字词,考虑到生字词检测时学生普遍不认识揭、框、溢这三个字,舒、僵、耐基本都写不对,所以课上针对性地讲生字词。)
三、划分课文层次,小组交流问题清单
师:文章共分为三个层次,按照课件上层次的意思,请你快速读文,找出每个层次包括的段落。
生:第一层次是1-11段
生:第二层次是12-21段
生:第三层次是22-24段
师:课前预习时布置了读课文,积极思考,提问题。现在翻到你自己提的问题,和小组同学交流。之后小组派代表分享你们小组提出的问题。
(小组交流5分钟后分享)
学生分别提出这些问题:
1、第一段说豌豆按照它们在家庭里的地位,坐成一排。它们在家里是什么地位?
2、豌豆没有腿没有脚,为什么会说老这么坐下去,我恐怕会变得僵硬起来?
3、为什么第二粒小豌豆说要飞进太阳里才和他的身份相称,他到底什么身份?
4、为什么说被青苔包裹的豌豆像一个囚犯?
5、为什么妈妈看到小豌豆长叶子了就说你现在有一个小花园了!?
6、当小女孩看到小豌豆开花了,她为什么说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
7、第四颗小豌豆为什么说自己是最了不起的豌豆?
8、小豌豆真的能把小女孩的病治好吗?
9、读完这篇文章,我们能获得什么启示?
10、这五颗小豌豆都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吗?
师:请看课后第二小题,这里也张问题清单,上面有一些问题,请同学来读一读泡泡里的话,思考,我们提问题可以针对什么来提。
生:我们可以针对课文的一部分内容来提问。
生:我们可以针对课文的全文来提问。
师:那现在来把上面的问题分分类,哪些是针对课文一部分内容提的问题,哪些是针对全文提的问题。
生:1-8个问题都是针对课文部分内容提出的问题;9、10问题都是针对全文提出来的。
三、总结本课教学重点
师:我们来回顾一下这课的重点:读课文,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再读课文,解答问题。自己提问题,自己解答问题或者我们一起来解答问题。因为这一课我们学过了,内容比较熟悉了,所以没花多少时间在读课文解答问题上。下一课《蝙蝠和雷达》一课我们要继续学习提问题,思考可以从哪些角度提问。
13、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众星拱月、诗情画意、奇珍异宝等词语。
2. 默读课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反复朗读课文,读出情感的变化,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产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 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学习列提纲。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课文,读出情感的变化,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产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难点:
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学习列提纲。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1.从国庆节阅兵活动导入:国庆的阅兵仪式留给了你怎样的印象?(学生自由发言)
2.重返159前的今天,走进圆明园,感受圆明园毁灭的那段屈辱的历史。
3.从课题中质疑。
圆明园在哪?是什么样的?为什么毁灭了?是被谁毁灭的?
二、浏览课文,答疑解惑。
金钥匙:不指读、不回读、抓住关键词来读,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
交流学生刚才的疑惑。
三、精读课文,走进文本。
1.课文哪些自然段是在讲圆明园的美?
布局美:众星拱月
建筑美:巧夺天工(......有...... 也有...... 有...... 也有 ......)
2. 这么美的圆明园中肯定也有不少奇珍异宝,因为这是一座皇家园林。作者是如何从建筑美过度到收藏的文物美的,请你找出那个过渡句。
说说过渡句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圆明园中奇珍异宝数不胜数,课文是这样给我们描述的:
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1)从这些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严谨的语言,更让我们的文章具有了说服力。
圆明园到底有多美,大作家雨果是这样说的请你想想有一座无法用语言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2)这么美的圆明园,在英法联军的铁蹄之下化作了一片灰烬、一座废墟。
课文开头是这样写的:请一个同学来读,你感受到了什么圆明园的损失惨重,一个感叹号表达了一种强烈的情感,愤怒。
3、圆明园的美就定格在了1860年的10月3日,这一天,英法联军的铁蹄践踏在了我们的国土上,这群强盗来到了圆明园,圆明园遭受灭顶之灾请你迅速的朗读第五个自然段,画出让你印象深刻的词语。此时此刻,你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
【补充小资料】
眼前的金碧辉煌的圆明园没有了,有的只是一片废墟图片
(1)你感受到了什么?
(2)你知道圆明园为什么毁灭了吗?
(3)圆明园之所以毁灭了,是因为
(4)题目叫做《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作者却用了大量的笔墨来写它昔日的辉煌呢?
图片
四、小结全文,升华感情。
通过学习本文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布置。
看电影《圆明园的毁灭》
小练笔:《圆明园的毁灭给我的启示》
14、金色的鱼钩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金色的鱼钩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1.梳理文章情节,概括文章内容。
2.感知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
3.总结文章拟题和塑造人物的方法。
【简评:目标最后表述为学习目标,每一条目标都要包含有行为主体(默认为学生)、行为条件、行为动词和行为结果。如第一条: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抓主要事件梳理文章情节,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另外,目标的提炼要与单元阅读训练要素匹配,与课文内容匹配。】
【教学重难点】
运用学习方法,通过品读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主要学习活动,应该是落实单元阅读训练要素,重点放在让学生运用方法(抓住人物动作、神态、语言)体会老班长的精神品质。这是略读课文,重点在学生如何自主的学,不是教师的教。整个学习过程设计,重点有点偏了。】
一、情境导入
(1)播放视频《金色的鱼钩》,揭示课题。
(2)了解长征历程,理解写作背景。
二、学习课文
(一)扫清字词
1.默读课文。遇到注音的词语,读2遍。
2.出示生字词
hu kē xi kui
和着 青稞面 威胁 碗筷
tng ěr liǎn chān
搪瓷碗 鱼饵 收敛 搀扶
yǎn yē
奄奄一息 抽噎
(1)读一遍生字词
(2)着重指导读音:和(hu)着 抽噎(yē)
(2)理解词语:合不拢眼、支吾、奄奄一息
(二)梳理文章情节,概括文章内容。
1.快速默读课文。
(1)思考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梳理本文的故事情境,想想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用自己的话来简述每个部分讲什么?
2.梳理出主要事件。
(1)浏览,圈关键词。
①出示:老班长带着三个年轻的小战士走出草地用了多少天?选择:
A、半个月
B、20天
C、35天以上
②看第3节,圈出不到半个月。
③继续浏览,圈出其它表示时间的词,算出走草地时间。
(2)跳读,圈关键词。
①主要写了4天的事情,看第4节圈出一天。
②跳着读,圈出其它3个类似的关键词。
③4天4件事,分别是:鱼汤充饥;发现秘密;命令喝汤;临终叮嘱。
④默读这4件事。
(三)感知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
1.聚焦主要事件,思考:老班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从他的哪些言行中看出来的?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边读边画出相关的语句,在感受深的地方画批注。
2. 读第8节。
(1)默读发现秘密(619节)。
(2)听录音读第8节,1遍。
(3)像录音那样读2遍。
读句子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
(4)课堂训练
我不信,等他收拾完碗筷走了,就悄悄地跟着他。走近前一看,啊!我不由得呆住了。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
选段中划线句子运用了 和 描写,从中可以看出老班长 的品质。
3.读第21节。
(1)默读命令喝汤(2022节)。
(2)自由读第21节,1遍。
(3)听录音读21节,1遍。
(4)跟着录音读21节,2遍。
看到老班长的笑,我是怎么也吃不下的再读21节。
我们吃完了鱼汤,老班长又笑了再读21节。
(5)课堂训练
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两个小同志不知道为什么,也端着碗不往嘴边送。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他说:怎么了,吃不下?要是不吃,咱们就走不出这草地。同志们,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吃下去。小梁,你不要太脆弱!最后这句话是严厉的,意思只有我知道。
我把碗端到嘴边,泪珠大颗大颗地落在热气腾腾的鱼汤里。我悄悄背转身,擦擦眼睛,大口大口地咽着鱼汤。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①最后这句话是严厉的,意思只有我知道。这句话中的意思指的是什么?如果不会,请你再读一读11、18节。
②用波浪线画出与加粗句子相照应的句子。
③当看到老班长嘴边露出一丝笑意时,我的心里为什么沉重极了?
4.读28节。
(1)默读临终叮嘱(2334节)。
(2)听录音读第28节,1遍。
(3)像录音那样读第28节,2遍。
读句子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去!
临终想的是别人!再次默读28节!
(4)课堂训练
当我俯下身子,把鱼汤送到老班长嘴边的时候,老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他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头一句话就说: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去!
①老班长说的浪费是指 。
②二十多里路说明 ,从中你感受到 。
5.文中还有几个地方体现了班长尽职尽责的品质,如:第3、4、5、13、15都有,这里可以表格的形式出现。作为班长,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想法设法照顾好三个小同志,确保能走出草地,这就是尽职尽责(还可以结合现在抗击疫情的各个岗位的人是怎样尽职尽责地工作,让疫情得到控制,人民的生命得到安全的保障)。通过这里再提升一下,老班长的形象是不是更高大了,对后面理解金色的鱼钩也起到铺垫的作用。
6.小结:通过老班长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我们感受到了老班长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高尚品质。
(四)小结文章拟题和塑造人物的方法。
1.你认为缝衣针弯成的钓鱼钩本身是金色的吗?文中并没有告诉我们,直
到最后一段才写到闪烁着金色光芒的鱼钩,并以金色的鱼钩为题,对此,你怎么理解呢?
2.这篇文章的题目为《金色的鱼钩》,能不能改成《老班长》、《无名英雄老班长》或者是《不畏牺牲的老班长》等等,为什么?说一说你的理由。
3.学了这篇文章,你在人物塑造方面有什么启发?
回归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这也是小说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金色的鱼钩是一篇小说,虽是小说,但在长征途中却真实发生了许多这样感人的故事,引出推荐阅读。
三、主题推荐阅读
1.《草地夜行》
2.《倔强的小红军》
3.《丰碑》
附板书设计
13 金色的鱼钩
鱼汤充饥 发现秘密
命令喝汤 临终叮嘱
15、穷人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穷人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溅、熄等16个生字,正确认读搁板、魁梧、勉强、蜷缩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领悟作者通过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尝试描写渔夫的心理活动;进一步感受桑娜和渔夫善良的品质。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2.读懂桑娜的心理活动,感受桑娜善良的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通过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
2.梳理文章记叙顺序,感知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在以前的语文学习中,我们学过许多有关穷人的课文,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你们记得哪些穷人的故事?这些课文,一方面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穷人生活的悲惨,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穷人向往自由,追求美好境界的高尚品德。
今天我们再学一篇课文,题目就是《穷人》。(板书:穷人)【出示课件1:课题】
这篇小说是世界著名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我们来看一下关于它的介绍资料。【出示课件2】
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接下来咱们看这篇课文写的是穷人的什么美德呢?
二、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
1.出示初读要求:【出示课件3、4】
读准每一个字,生字随时查字典弄清字形;读好每一个词,新词联系上下文想想意思;读通每一句话,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反馈初读情况。
1. 检查朗读朗读课文,师生评议,教师点评。
三、再读课文,整体把握故事
1.谈话启发:这个故事,篇幅比较长,但思路比较清晰,你们能不能事情的发展变化,简要地概括主要内容呢?请默读梳理,形成文字。
2.学生自学:
(1)教师巡视,排疑解难,提示方法:先将课文划分为几个部分,并归纳每个部分的内容。
(2)同桌商议,互相修正补充。
3.班级交流:根据需要,指名2--3人交流,适度点评。【出示课件5】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是事情的发生,讲渔夫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着丈夫出海归来。
第二部分(3--11自然段):是事情的经过部分,讲桑娜出门去探望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她已经死去,就抱回了两个遗孤。
第三部分(12--27自然段):是事情的结果,讲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来抚养,夫妻的想法不谋而合。
四、三读课文,初步扫描人物
1.过渡谈话:我们了解了故事的大体内容,我们就可以认识有关的人物了。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人物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桑娜 渔夫
五、引导读文,了解故事起因
1.我们先看第一段。课文一开始就让我们看到一个什么画面?
(海边上的小屋里,女主人公桑娜正在补破帆。)
2.指点:从地上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没有熄,搁板上放着食具这些简单的摆设,温暖而舒适的小屋,可以知道这是一个穷苦的但还勉强可以维持生活的渔夫的家庭,也可以看出女主人的勤劳。(板书:温暖而舒适 勤劳)
3.从没有熄灭的炉火和没有擦净的食具告诉我们,桑娜一边补着破帆,一边在做什么?(对,她分明在等着自己的丈夫。)
4.课文中哪一个词语写出了桑娜此刻恐惧的心理?(心惊肉跳)
释:心惊肉跳。
介绍这个小屋的摆设,读时基本上是平静的,读到哪儿语调开始转换?
(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天气的恶劣使桑娜恐惧极了,所以课文上的寒风呼啸海浪拍击又黑又冷更加重语气。
全班齐读。指导:心惊肉跳一字一拍,却尾语调放低,好像不敢想。
男生读第一节最后两句。
5.桑娜焦急地等待着丈夫,夜深了。你们看,第二节写了几层意思?(三层)
【出示课件6】
第一层:深夜不见丈夫归来。
第二层:沉思:插叙从丈夫想到生活的贫穷。
第三层:倾听风声,祈求上帝保佑。
6.指导朗读
第一层:焦急。十下,十一下,重音,每一下都打在桑娜的心上。
第二层:沉思,是插叙,读得平静些。
第三层:焦急地祈求。
7.朗读桑娜沉思的内容和桑娜说的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批注品味文中语句,从桑娜夫妇的心理和言行神态中感受渔夫和桑娜的美好心灵,并做出评价。
2.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体会环境描写以及心理描写对表达人物品质所起的作用,体会省略号的不同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整体感知内容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穷人》这篇课文,谁能用简单的话来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说完后,教师引导学生领悟抓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然后再让大家都说一说)
2.随着故事的发展,文中的一个个情节也在感动着我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二部分(311自然段)。
二、抓住重点,感悟桑娜品质
1.这一部分中有哪些场景令你感动呢?请看阅读提示。
【出示课件8】
阅读提示: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文中的哪些场景令你感动?你感动于什么?在你认为重要的地方用一两个词语或简练的句子写出自己的感受或由此想到的内容。
2.学生汇报:桑娜一家的生活是这么穷,而且自己已经有了五个孩子,还要主动收养西蒙的孩子,这件事很令人感动。
3.接下来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描述,走进桑娜和渔夫的内心地界,去感受他们那高尚而美好的心灵。
(1)桑娜抱回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后,心里是 从课文中找出最能体现桑娜从邻居家抱回孩子后的心情的词语。(忐忑不安)
(2)师过渡:这段话省略号特别多,从这五个省略号中,我们感受到桑娜的思绪混乱与不安,感受到了桑娜的内心矛盾。这就是忐忑不安。那谁能把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读出来呢?
【出示课件9】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3)指名朗读(34人) 注意读好省略号,并说一说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桑娜善良)
①同学们,你们从嗯,揍我一顿也好!感受到了什么?你能用宁可也来说一说吗?
②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板书:非不可)
非这样做不可就是什么意思?(一定要这样做)
为什么桑娜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呢?(如果不这样做,西蒙的两个孩子会死的)她真是太善良了。(板书:善良)
(4)小结:说得真好,善良的本能促使桑娜在生活如此困窘的情况下,觉得非这样做不可!桑娜宁可挨揍,也要抱回那两个孩子;桑娜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
(5)请大家好好读读这段话,读出桑娜的美好品质。谁能通过朗读把桑娜的善良读出来呢?(读好重点词) 指名朗读(23人) 让我们一起读这句话,再一次感受桑娜的善良。
(6)下面我请一个同学来谈谈桑娜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充满爱心、乐于助人、勤劳善良(板书:乐于助人)
三、细品对话,体会渔夫心灵
1.提出学习要求:用较快的速度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至课文结尾处。思考: 渔夫具有什么品质?你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出来的?把有感受的句子画下来,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想法。
2.小组成员互相交流。
3.教师点拨、指导。
(1)桑娜的丈夫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渔夫很善良)从哪里体会到的?把相关的课文读出来吧!
(2)生读: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3)问:熬是什么意思?(忍受,耐苦支持)
能给熬换个词吗?(挨、忍、)
你读懂了什么?(生活的不易和态度的决断)
将来会更苦,他想到了吗?(肯定想到了,但他宁可以后自己苦点,为了抚养邻居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辛劳。)
①这个决定是轻易做出来的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出示课件10】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
(皱起眉脸变得严肃、忧虑说明渔夫感到问题很难办。搔搔后脑勺说明他正在认真考虑,形象地说明渔夫觉得问题严重。嗯,你看怎么办?这是渔夫在征求妻子的意见。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这是渔夫做出的初步决定。但最终做出了决定。这段话细致地描写了渔夫做出决定前后思考的过程,说明他与妻子桑娜一样,有着一颗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
②透过渔夫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既让我们看到了渔夫淳朴的形象,又让我们感受到他同样善良的品质。(板书:神态、言行)
4.小结:这段话虽不长,但写出了渔夫的心理变化,抚养孩子成人这不是简单的接济、施舍,这是多么艰难而漫长的路啊。这期间,要消耗他多少精力、体力乃至生命。为了帮助别人,他宁愿牺牲这一切,从这里我们看出了渔夫的心地善良,同时他也非常勤劳。(板书:心地善良)
四、总结全文,回顾写作方法
1.穷人的心是相通的。课文结尾写道:你瞧,他们在这里了。你们想象一下,桑娜拉开帐子后又会怎样呢?(生说)再读读这个结尾,你觉得怎么样?
2.学生总结:给人更多想象的空间,令人回味。托尔斯泰真不愧是伟大的作家!
3.通过学习课文,你们学到了哪些写作方法呢?(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4.总结:我们在今后描写人物的时候,要学习本文中的一些写法,如环境描写、神态描写、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正侧面描写等,全方位塑造人物形象。
板书设计:
16、桥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桥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材分析
《桥》是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篇精读课文,是中国作家谈歌写的一篇小小说。学生此前接触的大量的记叙文(记实文)。相对于记实文,虚构性是小说最大的特点。虚构,来源于真实生活,是对真实生活进行了文学加工。
抒情性是这篇小说显著的文学特点。这课文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坚决而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让读者备受感动。体验式阅读,既是对作品文学性的整体感知,也是在夯实革命传统教育。
作品篇幅尽管短小,但是一篇典型的小说,具备三个基本要素:人物形象生动,为了村民顺利逃生,主人公老汉最后牺牲了自己。让我们感受到了老汉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党支部书记,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塑造了老汉伟大的形象;大量环境描写既渲染气氛,又推动情节发展;情节一波三折,尤其是结局出人意料。小说的结尾揭示人物关系。让我们对之前父子临死前互相推让的动作恍然大悟,原来老汉揪出来的年轻人是自己的儿子啊,这一揪一推,让我们感受到了父子情深,也烘托了老汉高尚的品质。
学情分析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为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这个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是小说,本单元第一篇小说就是《桥》,学生平时会读一些儿童小说,对小说的人物形象和中心的把握不难,但是学生对小说这种文体的了解不多。对小说基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点不了解。所以预计学生阅读本文时,在感悟小说基于现实的情节虚构性会面临困难。因此将了解小说的基本特点,关注小说的环境、人物、情节。作为本课教学难点。
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呢?是让学生去一个个地体会欣赏什么是情节?什么是环境?什么是人物形象吗?这样的教学,难免让学生失去了主动性,探究性。我们能否换个思路,先让学生在读懂小说的基础上,初步了解小说基于现实的情节虚构性。创设情境,跟着作者来一次构思创作之旅呢?在构思的过程中,让学生意识到,作者安排的环境、人物、情节,对于烘托人物形象,凸显小说的主题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历了构思的过程,学生在以后读小说的过程中,就能更加自觉地关注小说三要素:情节、环境、人物。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读懂《桥》这篇小说,感受老汉的形象。
2.了解小说的基本特点,关注小说的环境、人物、情节。
【教学重难点】
了解小说的基本特点,关注小说的环境、人物、情节。
【教学流程】
一、引入小说,明确学习目标
喜欢读小说吗?说说看。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的课文就是一篇小说《桥》,我们的学习目标就是读懂《桥》这篇小说,并了解小说的基本特点。
二、讲述故事,形成差异化认识
怎么读懂这篇小说呢?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高老头),你会用什么词形容这个老头?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里也有个老汉(板书),他又是怎样的人呢?请同学们带着思考自由朗读课文。
三、对比故事,迅速读懂小说
1.读懂作品主题。
对照课前故事里那个吝啬的老头,这篇文章里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舍己为人。舍的是谁?为的又是谁呢?让我们通过生词和难读的句子,来回顾一下课文,再回答这个问题。
2.学习生字词,理清人物,解释中心词。
3. 借助生字词,再次熟悉作品内容。
小说通过什么事来体现老汉的舍己为人呢?学生汇报。
四、代入阅读,深入理解作品主题
1.设身处地读小说。
假设自己是文中的儿子,老汉是你的父亲。师生合作读片段。
2.情感渲染,你能理解你的父亲吗?
五、评价故事内容、铺垫虚构
你觉得这是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吗?为什么?和小组的同学交流讨论。
学生汇报。
小结:小说最大的特色就是来源于真实的生活。但为了烘托人物形象,凸显中心,我们需要在真实的生活的基础上进行添加或是调整。这就是小说最大的特点:虚构。
六、换位阅读 ,体验虚构,发现小说三要素
假设你就是那时候的作者,你是怎么在这个思路的基础上,一步步上进行虚构,添加,来烘托老汉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呢?请小组同学合作讨论,进行1-3处添加,把关键词大大地写在卡片上,并在小组学习单上写清楚添加的理由。
1.添加环境描写。
(1)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小结: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背景,为后文做铺垫。
(2)体会文中的环境描写。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变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环节1:你会用什么词语形容洪水?
环节2:作者正是用环境描写制造了紧张的气氛。朗读感受。
小结:洪水越来越凶猛,水位越来越高。这些就是作品中必不可少的环境虚构。
2.添加老汉的儿子。
环节1:采访学生:既然描写老汉就能体现他的精神,为什么还要描写儿子呢?是不是多此一举呢?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小结:添加了儿子,烘托了老汉的高大形象,升华主题。
环节2:读课文片段: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前因)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后果)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小结:本来洪水已经让人心惊胆战了,老汉与儿子之间的冲突又推动着情节向前发展。
3.添加老太太。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采访学生:本来老汉的故事在一片白茫茫的世界,这里就可以结束了,为什么在结尾添加了一个老太太?学生汇报。
教师小结:作者在之前设置悬念,让结局出人意料,让情节更加曲折。
4.其他添加。教师相机指导。
5.教师小结。优秀的小说家就好像一个魔术师,通过添加环境、人物等,用本来平淡无奇的素材,将情节安排地曲折起伏,扣人心弦。生动的情节又让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丰满,凸显主题。
七、强化认知,推荐阅读
1.学生谈收获。
2.推荐阅读。
17、在天晴了的时候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在天晴了的时候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学习诗歌朗读的方法,感 受朗读的乐趣。
2. 联系生活,想象画面,读出诗的韵味,理解生 命的活力。
3. 搜集、整理资料,了解戴望舒诗歌的特点,用 小诗的形式写一写雨过天晴的景物。
【教学流程】
一、古诗导入初步感知意境
1. 同学们,在雨过天晴的时候你们都想做些什么?
2. 唐代诗人李商隐曾经写过一句诗描写雨过天 晴的景象,我们一起读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 晴。结合图片,你能试着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
现代著名诗人戴望舒也写了一首描写雨过天晴 景象的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读题《在 天晴了的时候》。
【设计意图:李商隐的诗句天意怜幽草,人间重 晚晴描绘的是雨过天晴小草充满生机的景象,《在 天晴了的时候》这首诗同样也描写了雨后万物的活 力,两首诗的风格都是清新明朗的。让学生在导入中 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为后面的教学环节做铺垫。】
二、了解学情搭建朗读阶梯
(一)一读,正确通顺
昨晚的预习单,老师让大家读一读这首小诗,谁 能读给大家听一听?注意读准字音。
(二)二读,整体感知
1. 作者在诗中写了天晴后的哪些景物?(小径、 小草、小白菊、凤蝶、新阳、溪水、云)圈出来。瞧,写好 一首诗,我们首先要选景。(板书:选景)
2. 教师整体把握:写好小诗,选景很重要,要有 一双会发现的眼睛。
【设计意图:现代诗的选景很重要。这首诗不是 写实,是戴望舒写想象中的雨后景象,每一个景物都 写出了独特的视角,景物背后更蕴含了作者的微妙 情感和内心世界。这个环节让学生整体把握,也是在 学习写诗歌如何选景。】
(三)三读,不同感受
那我们到小路上去走一走吧!出示:给雨润过的 泥路,一定是凉爽又温柔。谁来读?
1. 给雨润过的泥路,是湿润又松软的,在作者的 笔下,却是如此凉爽又温柔。如果我在这样的泥地 里,就赤着脚静静地走,感受脚底的温柔,触摸迎面 拂过的凉风,那我会舒缓地读给雨润过的泥路, 一定是凉爽又温柔。
2. 你要是在那一片凉爽又温柔的泥路里,你最 想干什么?
预设:
赏风景多么惬意!你来读。
玩泥巴多么开心!你来读。
捉蝴蝶好不快活!你来读。
3. 你们看,一句诗因为朗读者的不同感受,朗读 的韵味也就不同。当我们透过文字去想象、去感受 时,你会获得属于自己的朗读。想一想:诗中的这些 景物有什么独特之处?在旁边空白处批注你的感受, 然后再读一读。
【设计意图:对文本的品读、感悟要遵循学生的 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不能以教师的理解去代替学 生的感受,要提倡个性化阅读。尤其是现代诗的学习 离不开学生丰富的想象,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有着自 己的生活体验,要鼓励他们读出自己的感受。】
预设:
抖去水珠的凤蝶儿,
在木叶间自在闲游,
把它五彩的智慧书页,
曝着阳光一开一收。
师生交流:抖雨后凤蝶的活力,这多彩的 衣装绝妙地闪耀在阳光下,这是怎样炫目的亮点啊!
新阳推开了阴霾了,
溪水在温风中晕皱,
看山间移动的暗绿
云的脚迹它也在闲游。
师生交流:晕写出了溪水闲游的状态,还有 哪些词让你感受到一种悠然自得?读一读。(板书:拟人)
4. 诗读到这儿,老师有一个问题:这些景物是 作者真正看到的吗?从哪儿看出来?他为什么写想 象中的景象呢?这时我们需要借助资料,穿越时空 去了解一下诗的作者戴望舒。昨天的预习单 上我们布置了三个搜集资料的主题。(出示:①戴 望舒的简介;②《在天晴了的时候》创作背景;③现 代诗的韵律。)
师生交流前两个资料。戴望舒在写这首诗时是 1944 年,那时抗日战争即将胜利。再读读这首诗,你 有什么新的收获?
5. 作者在描写的景物中寄托了他的精神和情感, 含蓄深刻,这种写法就叫作象征。(板书:象征)
【设计意图:在这首诗的朗读指导中,设计了有 梯度的朗读指导,让学生的学习也呈现出递进效果, 一步步引领学生走近诗歌的内涵,走进诗人的内心世 界。搜集资料是本单元学生要掌握的语文要素,而略 读课文就是前几篇课文学习方法的展示,学生应该已 经掌握了搜集和整理资料的方法,课前布置学生搜集 三方面的资料,既是对学习方法的综合运用,也是走 进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真正的内涵。】
三、为你读诗感受诗歌韵律
1. 这么温暖清新、饱含深情的诗歌,我们要好好 读一读,戴望舒的诗最大的特点就是音乐性。著名诗 人余光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诗。(出示:失去了音乐 的成分,诗的生命便去了一半了。)这首诗的音乐性 体现在什么地方呢?我们来交流一下昨晚搜集的第 三个资料现代诗的韵律。
2. 这首诗的韵律格式体现在哪里?你再读一读, 找一找,看谁有一双慧眼。师生交流:押韵、轻快、回 环往复。
下面我们就进行为你读诗展示,要读出诗的 韵律和节奏。老师先来尝试一下。(师范读)你们觉得 我读得怎么样?下面你们也来读一读,可以读给同桌 听,互相提提建议。
3. 指名学生展示读(配乐),学生评价。
4. 特别感谢这几位朗读者,听了他们的朗读,我 觉得根本没有胜负,因为他们都用心地为我们展示 了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
【设计意图:了解了诗歌的内涵后,还有一个教 学重点就是体会现代诗的创作形式。戴望舒的诗最 大的特点就是音乐性,读起来韵律和节奏感很强。这 个环节让学生借助资料和前几课对现代诗韵律的了 解,去寻找、发现这首诗的韵律特点,在此基础上从 教师范读到学生配乐读,让每个学生都读出诗的韵 律以及对诗的理解。】
四、为你写诗升华朗读情意
1. 同学们,读完了诗,我想大家一定跃跃欲试, 也想做一次小诗人。如果让你写雨后天晴的景物,你 还会写什么?(生上黑板写)
2.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这雨后天晴的万物吧。(播放雨后天晴的景物视频)
3. 请大家仿照本文写一首小诗,送给自己最想 送的人。
师生交流作品。
4. 总结:同学们,希望你们就像自己创作的小诗 一样,做一个心中充满阳光的人,无论遇到什么困 难,都要像雨后天晴的景物,充满着无限的活力!
【设计意图:本单元最后的综合学习活动是创编 小诗集,通过本单元几首现代诗的学习,大部分学生 应该掌握了押韵、重复、呼告等现代诗的创作形式, 让学生学习创作一首小诗描写雨后天晴的景物,是 为了升华本课的朗读感情,同时也是对本单元学习 的综合运用,内化的情感再进行输出,使学生进一步 体会现代诗的韵味,丰富语言积累。】
18、一个粗瓷大碗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一个粗瓷大碗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一个粗瓷大碗》教学方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陈、曼等8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还。
2.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了解围绕粗瓷大碗发生的故事。
3.通过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感受赵一曼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点】
1.认识陈、曼等8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还。
2.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了解围绕粗瓷大碗发生的故事。
【教学难点】
通过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感受赵一曼的高贵品质。
【教学准备】
字卡、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出示各种材质的碗的图片。
师:同学们,我们日常饮食离不开各种碗,大家见过什么碗呢?
预设:木碗、不锈钢碗、陶瓷碗、玻璃碗
师:是呀,我们生活中有各种精美的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则陈列着一个粗瓷大碗,这个粗瓷大碗有着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一起来感受这个动人的故事。
2.出示课题《一个粗瓷大碗》,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课题。(师板书:《一个粗瓷大碗》)
3.这个粗瓷大碗还和一个抗日英雄有关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出示赵一曼资料。
赵一曼,中国共产党党员,抗日民族英雄。赵一曼1935年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二团政委,在与日寇的斗争中于1935年11月被捕,1936年8月就义。
设计意图:结合图片,引出粗瓷大碗,导入课文;通过了解赵一曼的相关资料,初步体会人物形象。
二、整体感知
1.自读任务
(1)标好自然段。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学生自读时,师相机巡视纠正学生坐姿和读音。
2.集中识字
小朋友们读得真投入!现在老师来考考你们生字是否都过关了。
(1)出示课文中要求会认的字。
①chn mn lin gāng
陈列 赵一曼 联军 搪瓷缸
②hun ling dn zhēn
归还 高粱 一顿饭 侦察
(2)请一名同学领读,其他同学跟着读。去掉拼音后,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预设:加一加 部首识字 基本字识字 看图识字 相近字比较 (比一比)
点拨:
① 区分形近字(粱 梁)。
粱:高粱是农作物,因此下面是米。 房梁,以前的房子一般是用木头做的,因此下面是一个木。
② 看图识字。(侦察)
侦察:侦察是为了弄清敌情、地形及其他有关作战的情况而进行活动。
出示课文句子:据后来侦察,这个粗瓷大碗已经成了七班的菜盆了。
③ 区分多音字还
引导学生根据语境辨析读音:他还在学习中的还读hi,他去图书馆还书中的还读hun。
三、问题探究
(一)自主探究
1.探究任务
默读课文:说说这个粗瓷大碗有什么感人的故事。
2.探究活动
(1)同学们我们一起来交流阅读收获。
预设:赵一曼把高粱米饭偷偷倒进锅里,又从另一个锅里盛了半碗野菜粥。
赵一曼把粗瓷大碗送给了七班当菜盆。
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小结故事脉络:把搪瓷缸子送给新战士收到粗瓷大碗倒掉高粱米饭盛半碗野菜粥把粗瓷大碗当作七班的菜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帮助他们解决自读提示中的第一个问题,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
(2)提问:读第1自然段,说一说这段话有什么作用。
预设:引出下文
师:同学们,我们可以关注一些关联词,比如,仅仅但表示转折关系,说明这个粗瓷大碗不普通;本段最后一句话,直接点明这个碗有着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这也说明了为什么这个碗会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因此第1自然段奠定了文章的基调,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板书:博物馆感人的故事)
(二)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请学生默读课文,找出与时间有关的词语。说说哪件事最让自己感动。
2.探究活动
(1)师:你找到有关时间的词语了吗?
预设:一场袭击日寇的战斗刚刚结束开饭了第二天开饭的时候后来。(板书:战斗刚刚结束 开饭了 第二天 后来)
(2)师:说说哪件事最让自己感动?
预设1:赵一曼把之前吃饭用的搪瓷缸子给了新战士。
预设2:通讯员好不容易给她找到一个粗瓷大碗,赵一曼却让通讯员还回去。
根据学生的交流,出示相关语句,教师相机点拨。
出示句子:赵一曼吃饭用的搪瓷缸子早就送给一个新战士了。
师:早就一词体会赵一曼关心爱护战士的品质。(板书:关爱战士)
(3)出示3、4段:
赵一曼看着这个碗,对通讯员说:哪里拿来的,请你还到哪里去!
这这敌人都被消灭了,往哪里还啊!通讯员为难地说。
要求:①想象赵一曼当时的神态,同桌互读。
②想一想,赵一曼为什么要这样说?从中你体会出了什么?
3.全班交流
(1)交流任务
师:指2名学生朗读赵一曼及通讯员的语言描写,想一想赵一曼为什么要这样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体会赵一曼关爱战士、以身作则的品质,体会战士们的英勇。
师:这也说明了粗瓷大碗的来历。(板书:碗的来历)
(2)交流活动
预设2:通讯员给赵一曼盛满满一碗高粱米饭,赵一曼倒掉高粱米饭盛半碗野菜粥,赵一曼与战士们同甘共苦让学生感动。
①出示第5自然段句子:开饭了,通讯员用这个大碗给赵一曼盛了满满一碗高粱米饭。他想:这回我们政委该吃顿饱饭了。
师:通讯员为什么会这样想?
预设:说明赵一曼还没有吃过饱饭。
师:这里采用了心理描写,从侧面写出了赵一曼没有吃过饱饭,突出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品质。
师:那么为什么作为一个领导干部连顿饱饭都没有吃过呢?我们来读一读那段艰苦的岁月。
②出示第6自然段句子:那些日子非常艰苦,抗联部队几个月来都是靠野菜、草根、橡子面充饥。有时候乡亲们冒着生命危险给部队送来一点儿粮食,但得留给伤病员吃。团长、政委和战士一样,嘴边有几个月没沾过粮食了。
师:读了这一段,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1:我从艰苦几个月靠野菜、草根、橡子面充饥了解当时生活条件差。
预设2:从团长、政委和战士一样,嘴边有几个月没沾过粮食了体会赵一曼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品质。
预设3:我从得留给伤病员吃体会大家对伤病员的关心。
③出示第7、8自然段句子:
赵一曼端着碗轻轻走进炊事棚,趁人不注意的时候,把碗里的饭倒进锅里,又从另一口锅里盛了半碗野菜粥。
炊事员老李在旁边看得清楚,他没吭声,眼里却含着泪花。
师:你能找一找赵一曼倒饭时的动作吗?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与战士们吃同样的饭菜)
预设1:我从端走倒盛等描写赵一曼动作的词语,体会到赵一曼以身作则、不搞特殊、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品质。
预设:我从炊事员老李没吭声,眼里却含着泪花体会到他对赵一曼的敬佩之情。
师小结:围绕第7自然段端走倒盛等描写赵一曼动作的词语,体会赵一曼以身作则、不搞特殊、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品质;结合第8自然段炊事员老李没吭声,眼里却含着泪花这一神态描写,体会他对赵一曼的敬佩之情。
④提问:你觉得炊事员老李心里会想一些什么?
预设1:赵一曼作为团政委,吃的却跟大家一样,真是我们的好政委。
预设2:我们要紧紧跟随着她,与她同甘共苦,一起抗击敌人。(板书:同甘共苦 不搞特殊)
⑤提问:请学生齐读课文第9-11自然段,说一说这个粗瓷大碗最后到哪里去了?
出示第9-11自然段:
第二天开饭的时候,赵一曼又没有碗了。小通讯员急得直叫:我说政委同志啊,给你一百个碗也架不住这么丢啊!
赵一曼笑着说:是啊,什么时候才能不丢碗呢?
据后来侦察,这个粗瓷大碗已经成了七班的菜盆了。
师:从小通讯员的话中,你读出了什么?
预设:我体会小通讯员的着急。
师提问:这个粗瓷大碗最后到哪里去了?(板书:碗消失了)
预设:(成了七班的菜盆)
(板书:碗成了七班的菜盆)
⑥出示第10自然段:赵一曼笑着说:是啊,什么时候才能不丢碗呢?
师提问:你觉得赵一曼的碗以后还会丢吗?为什么?
预设:还会丢,她总是先考虑别人。
教小结:联系课文第11自然段我们知道赵一曼的碗并不是真的丢了,而是送给了七班的战士们。只有部队里人人都有了碗,赵一曼的碗才不会丢,因为她心里只装着他人,只想着他人。这也表现了她的豁达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安排主要是为了再次训练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边读边想,深入体会文章内涵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主题概括:本文围绕一个粗瓷大碗的来历,讲述了赵一曼烈士的感人故事。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她关心战士胜于关心自己,与战士们一起同甘共苦,坚持抗日,赞美了赵一曼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
五、布置作业
课后作业:1.向家人讲一讲赵一曼的故事。
2.课后搜集一些关于东北抗日联军的故事。
【板书设计】
19、雪孩子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雪孩子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默读,《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不出声的读书,是语文教学上训练阅读能力的一种方法。由此可见,不出声是默读最显性的特征。那么,教师该如何有效开展训练,培养学生不出声的默读能力呢?下面以部编本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雪孩子》一课为例,谈谈笔者依托教材,循序渐进落实默读要求的三点体会。
一、把握学段要求,准确定位不出声
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们对于学习默读的目标定位比较模糊,要么急于求成,一开始就不允许学生唇读和指读;要么泛泛而谈,只提要求,不重指导。问题的起源,是日常教学中我们往往重视默读的速度和质量,缺少对默读方法的具体训练。尤其是学段要求常常被教师忽视,给学生提出的目标不是过低就是过高,这些都必将影响默读指导的效果。笔者认为,对默读目标的准确定位,主要依据有三:
1.要了解学段要求。
现行的默读研究论文中,对于各个学段的默读要求表述不统一,主要是研究者混淆了《语文课程标准》2001 年版与2011 年版的内容,导致自身对默读的认识不全面。
2011 年版的课标对默读的要求进行了调整:第一学段(1~2 年级)从原来的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调整为学习默读;第二学段(3~4年级) 从原来的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调整为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从调整后的内容来看,第一学段中关于默读的要求降低了,留给教师指导和学生学习的时间更充裕了。
2.要看教材分解落实。
《雪孩子》改编自中国儿童文学作家嵇鸿的同名童话故事,主要讲述了可爱的雪孩子陪小白兔玩,给小白兔带来了欢乐。后来小白兔家着火了,勇敢的雪孩子从大火中救出了小白兔,自己却化作了一朵白云的故事。课后思考题要求学生学习默读课文,试着做到不出声,这是本册第一次,也是小学阶段第一次出现默读的要求。第八单元《纸船和风筝》中,再次提出了同样的要求,旨在巩固默读的方法,并能将这一方法运用到日常阅读中,促进阅读理解。
根据教材对默读课文试着不出声的要求,教师不能在学生初学默读时直接切入到边读边想边读边画边读边批注之类的泛泛而谈的指导模式,而要对不出声这种默读方法进行具体点拨,提供可行的操作建议和路径指引,以帮助学生在默读实践中逐步掌握正确的默读方法,学会默读,学会学习。
3.要依据学情。
儿童阅读心理研究表明,从朗读发展到默读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是出声朗读阶段,第二是过渡阶段,第三是无声默读阶段。对于初次接触默读的二年级学生来说,要做到三不和三到,即不出声、不动唇、不手指,眼到、心到、手到,是有难度的。因此,这一阶段的默读训练要求要低,坡度要小,允许他们从出声朗读逐步过渡到无声默读,这样才符合低年级学生默读能力形成的规律。
基于以上三点,笔者对《雪孩子》一课学习默读教学目标制订如下:1.简单了解什么是默读,默读有哪些好处,激发学生对默读的兴趣;2.保证默读课
文的时间,初步掌握默读时不出声的要领,试着在阅读课文时运用。
二、用好眼脑手,有效训练不出声
《雪孩子》新课伊始,可让学生放声朗读,读完后教师出示计时结果:读完一篇547 个字的课文,最快3 分多钟,最慢6 分多钟。再出示教师本人阅读
时间:1 分10 秒。这是怎么回事呢?告诉学生,这篇课文很长,每次朗读要花很多时间,所以老师用了一种不出声、速度快的读书方法默读。以此激
发学生练习默读的兴趣,让学生明白默读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式,既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不影响他人。
随后,教师可以根据低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采取眼脑手并用的方法,科学有效地训练不出声的技能。
1.轻声带读,训练学生用眼睛看。
默读也叫目读,所以必须学会用眼睛。看文章时,首先要用眼扫一下,这叫作眼动;扫到一定距离停下,这叫眼停。只有在眼停的瞬间,才能看清、看懂眼动时的那部分内容。这样循环往复,就会逐步读完全文。教学环节如下:
初次练习时,可由教师轻声读1~4 自然段小白兔和雪孩子玩的内容,学生不跟着读,只用眼睛随着教师的朗读看课文,嘴巴不出声,手指不指着文字。具体要求可借助儿歌落实:手拿书本立桌面,眼离书本一尺远,转动眼睛看字体,小嘴闭上不出声。
由于低年级学生默读的速度与朗读接近,所以教师轻声带读,学生跟着默读,这是与学生理解课文的速度相适应的,也能帮助他们直观形象地理解用眼睛看着读的含义。
2.尝试默读,训练学生脑内发声。
当我们在默读时,嘴唇几乎是不动的,声带也没在振动,旁人也听不到我们发出的声响那这意味着,我们没有在发声吗?不是,因为即使声带没有振动,大脑中掌管声音的区域也没闲着,同样在产生脑内人声。所以,我们可以用默读时,大脑在发声,来训练学生自主默读。教学环节如下:
师:刚才同学们边听老师读,边用小眼睛看课文。那你知道,默读时除了用眼睛看,还要注意什么呢?
生:嘴唇不能动,不能发出声音。
生:也不能用手指点着读。
师:说得真好!默读的时候,嘴巴不出声,大脑来发声。想不想来试一试?
生:(齐)想!
师:我们来默读课文第5~8 自然段。请同学们用眼睛看课文,用大脑来朗读课文。快试一试吧!
(生练习默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很投入。我们来交流一下,刚才你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吗?
生:我好像听到大脑里面有个小人在读书,就跟我自己平常读书一样。
师:对了,这就是我们的脑内人声,你已经成功啦!
生:我的嘴巴忍不住要动一下。
生:我想用小手去点,不点就看不清楚。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开始练习默读,这些都是很正常的。通过刚才的默读,你知道课文第5~8 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吗?
生:小白兔家着火了,雪孩子去救他,非常勇敢。
从以上环节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虽然努力不出声,但嘴唇还是不断地翕动,仍会发出轻而急促的声音,会用小手去点读。这是因为儿童还不能把看到的词句和词句的意思联系起来,仍然需要依靠小声朗读才能领会意义。因此,面对学生默读中出现的嘴唇翕动念念有词等现象,教师不可操之过急。因为,这是学生默读能力生成中的必然现象,教师要耐心引导,逐步纠正其不正确的做法,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从小声轻读过渡到无声视读。
3.自主默读,训练学生动手圈画。
默读中,要眼到,训练学生扩大视觉范围,由一字一字读词组读短语读,最终能一目数行;要心到,目所看,脑所想,去理解吸收。另外,还要辅之以手的操作技能,让学生带着问题动笔画画、圈圈,默读的效果会更好。不动笔墨不读书,只有眼、脑、手结合,才能提高默读效果。教学环节如下:
师:同学们学得真快,知道了默读的时候要用眼睛看,用大脑来发声。接下来还要请出一位好帮手我们的小手。准备好了吗?
生:(拿出笔)准备好了!
师:雪孩子救了小白兔以后,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请同学们一边默读课文第9~14 自然段,一遍动手圈一圈、画一画。
(生默读课文,圈画重点。师巡视指导,等全部学生完成默读、圈画任务后再开始交流)
师:刚才默读课文的时候,大部分小朋友做到了不出声,动手圈画,真能干!雪孩子有哪些变化呢?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雪孩子浑身湿淋淋的。
生:雪孩子不见了,化成水了。
生:他变成了很轻很轻的水汽。
生:最后变成了一朵美丽的白云。
师:小朋友很会读书,一共有四处变化,全找到了。数一数,你找对了几处?举手指告诉大家。
(生统计后举手示意。)
师: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来观看一个微课,了解一下雪孩子的神奇变化。
(学生观看微课演示,了解在一定温度下雪遇热会化成水,水蒸发到空中形成云的过程。)
师:原来雪孩子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小白兔的平安,真是太感人了。我们来朗读描写雪孩子变化的句子吧!
在以上教学环节中,默读方法不再刻板,形式丰富多样,有默读与动手圈画结合,默读与微课演示结合,默读与感情朗读结合。多方实践,对于提升默读效率、增强学习效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保证默读时间,及时巩固不出声
无论是朗读还是默读,学生读完一遍课文以后,都会有一个放下书本向教师示意的动作。很多时候,教师会在大部分学生读完之后结束读的练习,这样就会让速度较慢的学生慢慢产生一个错觉,觉得读不完是没有关系的。长此以往,班级学生的默读能力就会拉开距离,到了第二、第三学段更加两极分化。为此,教师要安排足够的时间,保证默读的扎实落实。以下三种方法亲测有效:
1.计时器记录默读时间。
默读是不出声的,要判断每一个学生都完成默读任务,确实有困难,特别是二年级学生刚学习默读不久,速度比较慢。这时候教师可以请计时器来帮忙。在课件中插入简单的计时器,或者倒计时器(如下图一、二所示),让学生读完一篇课文后,自己记下默读的时间,教师做好默读时间的统计工作。学生可以自己跟自己比,这次默读课文与上次默读课文,有没有进步;也可以自己与全班学生比,快了还是慢了。这样把计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他们才能原原本本地读,平心静气地读,才能有所思考、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启迪,才能提高默读质量。
2.板画总结默读成果。
通过轻声带读、尝试默读、自主默读三个环节的训练,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默读不出声的方法,知道了默读时不能小声嘟囔着读、不能动嘴唇无声地读、不能用手指点着读。但是仅仅依靠这几个环节,默读训练还是碎片化的,还缺乏对全文的默读印象。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默读全文,表扬不出声的学生,完成初次默读的评价。再借助简单的板画让学生回顾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感受初次学习默读带来的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新本领的兴趣。
3.适时朗读,为默读减压。
二年级学生默读完《雪孩子》整篇课文,速度与朗读大致相当,一般要三五分钟。如果要边默读边思考边圈画,那就需要若干个三五分钟了。因此,笔
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简化教学设计,取消往常细致入微的分析、讲解,留足时间给学生学习默读。为降低学习的难度,我根据课文的篇幅和理解的难易度,将默读和朗读交替进行。如品读雪孩子焦急的语言、急切的动作,可以通过朗读来体会;了解雪孩子救小白兔后发生的变化,需要学生凝神静思来圈画默读;雪孩子变成了美丽的白云,可以用朗读来赞美;看着雪孩子变成了白云,小白兔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这个课后思考题,又可以通过默读全文来思考。这样课堂上既有声情并茂的琅琅书声,又有静思默想的宁静,避免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综上所述,要让学生学习默读课文,试着做到不出声,教师就要准确把握学段要求,调动学生眼脑手各个器官,保证足够的默读时间,科学适度,循序渐进,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掌握默读不出声的技能,为提高默读能力奠定基础。
20、姓氏歌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姓氏歌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姓、氏、李等生字,能正确、规范地书写姓、什、么等生字,认识弓 走、等部首。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3、了解中国姓氏有多少,有什么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诵读《姓氏歌》,了 解中国人的传统姓氏文化,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本课生字,正确读写生字。
难点:知道姓氏的正确读法,了解中国姓氏文化。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达标检测
一、视频导入,活跃课堂
1、出示课件,播放《百家姓》表演视频。(学生专注观看)
2、同学们,你们会背诵《百家姓》吗?有谁愿意来背一背? (学生举手回答) (出示《百家姓》课件)
3、同学们非常棒,我为你们点32个赞。(教师简单讲解 《百家姓》共有多少个单姓和复姓等)那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今天的课文《姓氏歌》。(板书课题)
1、背诵《百家姓》。
2、说一说你知道的复姓。
二、课堂游戏,引入课文
1、现在我们来做一个你问我答的游戏: 一个同学问你姓什么,另一个同学就回答我姓李(刘、张)....
2、开始做游戏,同桌互相你问我答。
3、同学评一评,哪一回答得最好,并给予奖励。
三、朗读课文,了解中国姓氏
1、出示课文录音,让学生边听边画出要求会认的字,自由练读。
2、指导学生正确拼读下列汉字,指导正音。
姓氏李张赵孙周官双
3、播音乐,加动作,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
4、同学们,课文读熟了,谁来说一说课文中都提到了哪些姓氏? (学生答:李、张、 胡、吴徐、.....你还知道哪些姓氏呢? (学生自由回答)
5、示课件,学习分解姓氏的姓氏歌。
三横王草头黄弓长张立早章古月胡口天吴
双口吕木土杜言午许双人徐耳东陈干钩于选出下列汉字的正确读音并打V
6、根据提示写姓氏。
三横( )草头( )
7、让同学们用上面学到的姓氏歌,来一次自我介绍。
(我姓李,木 子 李。我姓张,弓 长 张....
8、全班齐读课文。指名读课文。弓 长 ( )木 子 ( )
口 天( ) 干 钩( )
四、学习生字
1、课文读熟了,现在我们来学习本课的生字。有哪位同学能当小老师,来教同学们读一读课后的生字?请举手。(学生举手, 领读生字)
2、课件出示会写字,找出本课生字中的独体字、左右结构的字,认识全包围结构的字国。
国:图片,全包围结构,部首是口 。写时应注意:先里头,后封口。
方:图片第三画是横折钩。
3、口头组词,记忆生字。
4、老师范写生字,学生练写生字。指导学生注意笔顺笔画。
5、写出下列汉字的笔顺。
国:方:6、加一加,变成新字再组词。
女+生= ( )
又+又= ( )
口+玉= ( )
五、回顾课文,课堂小结
1、《姓氏歌》 我们学完了,现在有没有哪位同学可以领大家一起读一 遍?
2、今天我们知道了许多姓氏,还了解了《百家姓》,那么你们知道这些姓氏都是怎么来的吗?大家可以课后去了解一下。
3、课后收集有关姓氏的小故事,然后跟同学讲一讲。
【教学板书】
姓氏歌姓氏歌《百家姓》单姓复姓赵、钱、孙、李东方、上官....
21、小青蛙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小青蛙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会正确认读12个生字,正确认读新词语。
过程与方法:
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读课文,知道青蛙是有益动物,我们应该爱护它。
教学重点:认读生字。
教学难点:采用归类识字、字谜识字、看图识字、组词识字等多种方法使学生感受到识字的乐趣。
课前准备
1、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学生)
2、制作相关的多媒体课件,词卡、字卡。(教师)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猜谜激趣。
课件出示: 绿衣小英雄,田里捉害虫,冬天它休息,夏天勤劳动。孩子们,猜猜看,它是谁?
(青蛙)
2、揭题:今天,我们认识的新朋友就是小青蛙。(板书:小青蛙)
3、课件出示漂亮的小青蛙。导学:同学们想和小青蛙交朋友吗?那就和它打个招呼吧!
(学生齐读课题)
4、说说你对青蛙有哪些了解。
5、青蛙穿着绿衣裳,你知道它的名字中哪个字表示的是绿色的意思吗? (青)
6、导入:同学们真聪明!你们看,小青蛙还为咱们带来一首儿歌呢! (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文识字
(一)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仔细听,听准你圈画的生字的读音。
2、导学:多有趣呀!你们想读吗?请大家自由读课文,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那该怎么办呢? (查字典、问老师、问同桌、借助拼音)读完后,请你们把圈画出的生字、词读三遍。
3、检查读文。教师相机正音。
(二)随文识字。
★学习第一句。
1、指生读第一-句。
2、指生评议朗读。
3、赛读。
4、相机学习生字清、晴、眼、睛。
(1)指生领读生字。
(2)先引导学生小组内观察;然后让学生读读这几个字;最后让学生说一说发现了 什么。
(3)汇报交流:预设一:
清、晴、睛三个字的读音有点像,字形里面都有青字。
①导学:猜猜它们是什么意思。我们把它们放回课文里读一读,再看看图,好吗?
预设:
清,清水的清。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导学:带三点水旁的字表示与水有关,谁还能说出带三点水旁的字。
师出示一杯清水和一杯浑水,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晴 :太阳出来就表示天气晴,所以是日字旁,表示与太阳有关。( 出示晴天的图片)
导学:谁能给晴找个相对的朋友? ( 出示阴天的图片)扩词:雨过天晴、晴空万里。(练习说话)
睛的部首是目字旁,表示与眼睛有关。我们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护自己的
眼睛。
②导学:怎样区分睛和晴?
③想想还能给青加上什么部首,组成哪些字。(发现生字中的 请、情)
预设二:
眼、睛都是目字旁。
①说说这两个字都和什么有关。
②请眨眨你们的小眼睛。
5、指导朗读。
(1) 导学:把这些字宝宝放回句子中,你还能读准吗?
(2)男女生赛读第一句。
★学习第二句。
1、指生读第二句。
2、相机学习生字保、护、害、事、情
(1) 指生领读生字。
(2)引导学生小组内交流如何识记这几个生字。3。指导朗读。
(1) 导学:把这些字宝宝放回句子中,你还能读准吗?
(2) 全班比读第二句。
★学习第三句。
1、指生读第三句。
2、指生评议朗读。
3、赛读。
4、相机学习生字请、让、病。
引导学生交流如何识记这几个生字。
指导朗读。
(1) 导学:把这些字宝宝放回句子中,你还能读准吗?
(1)指生领读生字。
(2)小组比读第三句。
三、课外延伸,交流总结
1、齐读课文,提问:你能为这篇韵文换个题目吗?
2、同学们,听说你们在课外搜集了大量有关青蛙的资料,谁愿意给大家汇报一下? (学生汇报)
通过同学们的介绍,可以看出青蛙是一种有益的动物,所以文中的妈妈让我把它放回了大自然。在我们周围,还有许多动物对人类有帮助,而人类却大量地捕捉、伤害它们。
让我们行动起来,保护动物,保护我们美丽的大自然。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小青蛙,知道了它的特点。下节课,我们继续这篇韵文,让小青蛙的可爱,永远留在我们的心里。
22、乡下人家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乡下人家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学习目标】
1、认识檐、饰等五个生字。会写棚饰冠等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装饰和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兴趣和热爱。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已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精彩句段。
5、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
【课前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课文插图的挂图及投影片。
3、搜集有关农村生活的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课文插图,指导看图:
⑴ 通过看图,你知道这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
⑵ 从图上,你都看到了哪些景物?整体给你什么感觉?
2、导入:
这样自然亲切、优美恬静的乡村风光,作者陈醉云是怎样描绘的呢?你们想去看看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1课,一起走进乡村生活,一起领略它那份独特的美。(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出示自学指导: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对不理解的词语、句子作上记号。
2、练习将课文读通顺。
3、默读课文,找找课文哪一小节概括了乡下人家的特点?用铅笔作上记号。
(或者这样设计问题:课文围绕这哪一小节展开描写?)
4、全班交流:
教师导语:课文不仅要读得正确、流利,还要读出情味,那就要有对课文进行深入的理解,这就需要同学们善于提出问题,因为任何的懂都是从疑开始的那些有助于你读懂课文的问题,也就是疑问,就是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5、各组代表发言,教师梳理:
⑴ 课文描写了乡下人家的哪些生活场景?
⑵ 为什么说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四、梳理整合,浓缩场景
1、小组讨论交流:
课文描写了乡下人家的哪些生活场景?每人选自已喜欢的一个场景说说,再把描写这一场景的部分融入自已的情感读给大家听听。
2、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每一个场景:
(瓜藤攀檐图 鲜花轮绽图 雨后春笋图 鸭群觅食图 院落晚餐图 月明人静图)
3、全班齐读最后一节,理解独特迷人的含义,进而理解整段话的含义:
教师小结:独特是指独有的,与众不同的;迷人是说吸引人,这句话是说乡下人家,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季节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很吸引人的美。真是这样吗?同学们,我们赶快来读一读课文,从作者的语言描述中去发现乡下人家迷人、独特的美吧。
3、自由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乡下人家迷人、独特之美的语句做上记号,在旁边可以写一写自己的感受,然后美美地读一读,在脑海中勾画那美丽的画面。
4、小组交流自学所得,为全班交流做好准备。
五、指导书写生字
1、生齐读生字,说说要提醒大家注意哪些地方。
2、师重点范写冠率搬三个比较难写的字。注意字的结构,摆放要匀称。
3、学生练写:
抄写生字、生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生词卡片,指名读。
二、研读品味,感受乡村生活的美
1、导语:
作者笔下的乡村生活很美,读着读着,一幅幅生动亲切的画面就浮现在我们的脑海,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感受美,品味美。
2、合作学习,感受美:
同桌一起细细品味读课文:课文描写的哪一处乡村风景最美?试着说说自己的理由,并找出有关的段落美美地读一读。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⑴ 你从课文哪些语句体会到了乡下人家无论何时何地都散发着的独特、迷人的美?你能把你体会到的美用你的朗读体现出来吗?
(生交流过程中,师适时点拨,提示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美,并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他学生通过评读的方式来参与学习)
⑵ 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一般是什么地方能看到的?(城市里)
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一读课文中对乡下人家屋前景色的描写,想象画面,再想象一下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的城市的景象,说说你的感觉。
通过比较,感受到乡下人家的淳朴、可爱。
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乡下人家的可爱吗?
(说明:以上教学环节的设计只是一个预设,实际教学中,应以学生的发言为主线,教师的点拨、指导适当地穿插其中,不可越俎代庖,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三、整体回顾,延伸拓展
1、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发现无论在屋前、院子里还是小河里,无论在春天,夏天还是秋天,乡下人家的确具有它独特、自然的美,现在我们再来齐读课文的最后一节,现在,你一定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2、师生齐读最后一节。
3、自由阅读《在天晴了的时候》,试着画出作者描写了哪几种景物,是怎样描写的,自己有哪些感受。
四、激发兴趣,布置综合学习活动的任务
1、读了这篇课文,你是否感觉到了农村生活的诗情画意?让我们开展一次走进田园的综合活动吧!
2、读一读书上的提示,然后分组商量一下自己的小组准备怎样开展这次活动(如乡村图片展、收集国内外农村生活资料、乡村诗歌朗诵比赛等等)
3、各组交流,汇报自己小组开展活动的计划。
4、教师统筹安排,确定活动日程。
五、课外作业
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段落。
【板书设计】
乡下人家
独特、迷人的风景
无论何地无论何时
屋前:瓜、藤、叶(别有风趣)春天
院子里:花、竹、笋(朴素中带着华丽)
四处:鸡(悠闲自得)
小河:鸭(快乐游戏)
门前:吃晚饭(和谐自然)夏天
瓜架上:纺织娘(快乐歌唱)秋天
23、乌鸦喝水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乌鸦喝水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设计理念】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由此可见,问对于学生来说何等重要。大语文观,倡导问题教学。本课基于这一理念尝试从:学有所惑,学有所获,学有所豁,三个层面解读文本,让学生把握小乌鸦 想喝水喝不着想办法喝着水这个脉络,并最终学以致用,能够自己创作故事。
【教学目标】
1.学会课本的生字词,读通课文。
2.理解重难点词语,会用渐渐许多等词语说话
3.明白遇到困难应认真思考,想办法解决的道理,并学以致 用。
【教学过程】
一、学有所惑机灵小不懂
1.读课题,提问题
2.互讨论,解难题
3.齐挑战, 大任务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让学生提问,并自主解答,再到完成教师精心设计任务卡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读通课文,让语文课堂变成一个放飞思维、张扬自我、展示能力的乐学天堂。】
二、学有所获语文小博士
(一)读之获
1.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2.再读课文,掌握疑问语气
乌鸦喝不着,怎么办呢?
3.再次深读,探寻办法
通过再次深读,我引导孩子慢慢了解乌鸦想办法的过程。
(二)做之获
我拿出准备好的石子瓶子等道具,让他们模仿小乌鸦亲手操作一下,体会水渐渐升高的样子。与学生一起操作之后,乌鸦喝水的整个过程形象的展现在了他们面前,亲眼看一看比动嘴读一读更能让学生记忆深刻。 我再相机指导孩子
用渐渐说话
花渐渐
雨渐渐
我们渐渐
完成对课本语言点的训练。
【设计意图: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尚小,教师要有意识的创设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再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感悟,加深理解。】
三、学有所豁最强大脑挑战赛
让学生亲自操作完之后,我顺势突破教学难点同学们,小乌鸦厉害吧,自己想办法喝到了瓶里的水。
1.帮乌鸦 想办法
2.理清文脉 创作故事
起因乌鸦口渴了
经过想办法扔石子
结果喝到水了
看图创编鼠小弟的故事
起因
经过
结果
小结升华:启发学生当父母不在身边的时候,我们也会遇到很多困难,这时我们不能坐以待毙,而应该主动出击,认真思考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王国维先生在《人家词话》里说读书的第三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经过学有所惑、学有所获两个大环节之后,孩子将前面的语言积累致以所用,促使学生开动脑筋丰富语言表达,让学生获得极大成就感的同时,切实地提升一年级学生的语文素养】
24、陀螺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陀螺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是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深刻体会。《陀螺》一文作为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主体课文,讲述了作者高洪波在儿时游戏中找到成功的乐趣和秘笈。这篇课文,不仅文笔优美,更是指导孩子成长的法宝。
秉承本单元教学要点: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方面体会人物心情,我对此课的第二课时做了如下设计:
课时目标:
通过重点语句,体会我心情变化的过程。
理解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句话的含义。
试着学做批注。
教学过程:
一、重温陀螺,兴趣引入:
从手转陀螺开始、到线绳发力的木质陀螺、以及机器加工而成的塑料组装陀螺、钢铁一次成型陀螺、亦或是发射器陀螺、或者是指尖陀螺,即便是已经成年的我都对它们情有独钟,久久不能忘怀,爱不释手,你呢?
二、读中品味,深入探究:(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
默读课文。
在文中找找:
写陀螺的制作方法的是哪个自然段?
写玩法的是哪段?
谈收获:
说说陀螺的制作方法?
(视频)就陀螺的玩法中,你最欣赏哪种?
(玩陀螺让你感到 ,让你感到 ,人们的心情会随之起伏,我们一起去文章第4自然段感受体会。)
三、读中品味,深入探究:(合作学习)
1、引学懊恼中削陀螺
A读文章第四自然段。
B画反映心情的句子。
(因此,曾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的世界堆满乌云,快乐像过冬的燕子一般,飞到一个谁也看不到的地方去了。)
C圈出重点词语。(堆满乌云 比喻句)
D品味人物心情。
E写下简单批注。
(苦闷、郁闷)
2、总结学法:
读文章画句子圈词语品心情做批注
3、依法分组学习,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1)出示小组学习要求:
第5自然段 大声读文
第6、7自然段 大声读文
第8自然段 大声读文
第9-12自然段 默读文章
(2)分配任务:
第一大组:恍惚中盼陀螺(第5自然段)
第二大组:兴奋中看陀螺(第6、7自然段)
第三大组:沮丧中抽陀螺(第8自然段)
第四大组:胜利中品陀螺(第9-12自然段)
4、逐组汇报:
第一大组:恍惚中盼陀螺(第5自然段)
这种懊恼终于引起了长辈的注意。我的叔叔,一位很有童心的年轻民警,答应在我生日那天送我一只陀螺。这消息曾使我一整天处于恍惚的状态,老想象着那只陀螺英武的风姿。
(比喻渴望、期盼)
5、第二大组:兴奋中看陀螺(第6、7自然段)
尤其当我看到这枚鸭蛋的下端已嵌上一粒大滚珠时,更是手舞足蹈,恨不得马上在马路上一显身手!
(哪些词看出兴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第2自然段-联系上下文学文章)
6、第三大组:沮丧中抽陀螺(第8自然段)
(1)这使我士气大减,只是在一旁抽打,不敢向任何人挑战。
(露面却遭到嘲笑-我的表现-嘲笑原因)
(沮丧)
(2)体会心理,情境创编。(鸭蛋、嘲笑者、其他陀螺)
7、胜利中品陀螺
这真是个辉煌的时刻!我尝到了胜利的滋味,品到了幸运的甜头。
(骄傲、自豪、陶醉、幸福)
(随着复杂心理活动的变化,我将其貌不扬的陀螺看走眼了,而看走眼的又何止我一个呢?请同学们完成学习活动单的群文阅读。)
四、拓展延伸,群文阅读:
《挑水肥的人》林清玄
快速阅读文章。
我对挑水肥的人的态度开始是 ,后来是 ;因为挑水肥的人是
的人;从中,我明白: 。
五、总结中心,升华主题:
(确实啊,不能只根据陀螺的丑陋、挑水肥人臭烘烘的外表来衡量一个人、评估一个人的才能、品质和行为,因为仅凭外貌是看不出他真实的实力,就像海水不能用斗去度量一样。这是作者在玩陀螺过程中领悟到的。)
板书: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六、推荐阅读,课外延伸:
(通过学习高洪波的回忆性散文,我们不经意间会发现:玩具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玩具,而是演化为一段难忘的经历,一段难以割舍的情感,一段萦绕于心的感悟。课后,请同学们阅读简.韦伯斯特的《长腿叔叔》,从这本被媒体评价为一本百年难得一见的好书中,感受历久弥新、脍炙人口的、充满阳光与奇迹的爱情喜剧。)
25、守株待兔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守株待兔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1.认识折等5个生字,会写守株等9个生字。
2. 读准字音,读好因释其耒而守株,背诵课文。
3. 用替换法借助注释,读懂课文,并将这种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运用到其他两篇古代寓言故事的理解中。
4. 明白道理,懂得不要存有侥幸心理,要靠自己的劳动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教学重点:用替换法借助注释,读懂课文,并将这种方法运用到其他两篇古代寓言故事的学习中。
教学难点:明白道理,懂得不要存有侥幸心理,要靠自己的劳动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课前三分钟《滥竽充数》寓言故事。
感谢xx同学为大家带来的寓言故事分享,每一则寓言都是一个小故事,但在这些小故事中,却蕴含着大道理。今天我我们共同来学习一则古代寓言故事,看看从中我们又明白了哪些道理。(板书:守株待兔)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对寓言的学习兴趣。
二、方法教学
1. 检查预习
(1)开火车读文,注意读准字音。
(2)选择一人,完整地读一读,注意读通句子。
(3)读好停顿,根据停顿提示读一读。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提高课堂效率。
2. 借助注释,读懂课文
(1)通过预习我们知道这是一篇文言文课文,上学期我们初步了解了文言文具有语言简洁的特点,要想知道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就要读懂课文,你能说一说理解文言文的方法有哪些吗?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借助注释,读懂课文。(板书:借助注释,读懂课文)
(2)你能简单说一说怎样借助注释吗?
(3)以田中有株为例,株字后的②表示与课下注释第二个是一一对应的,我们在理解的时候就可以用树桩代替株,我们可以把这种方法叫做替换法,因此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田中有树桩。
(4)请你用自己的话把这句话说通顺。
(5)出示同桌合作要求从文中选择一句话,用替换法借助注释,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6)谁能完整的说一说这个故事?
(7)将原文与解释进行配对,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一说。我们不仅可以借助注释解释关键字词的意思,还可以加上一些修饰和合理的想象,使这个故事更加的生动和形象。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学习寓言的方法,同时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明白道理
你能说说通过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吗?你身边有这样不劳而获的人吗?
设计意图:小故事大道理,通过寓言的的学习明白做人的做事的道理。
三、迁移运用
完成预习单上二、三项内容,并根据评价标准及时做好自我评价,汇报一下你读懂课文的方法。我们不仅可以用这种方法学习《守株待兔》这则文言文寓言,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学习其他寓言故事。
1.自学《掩耳盗铃》填写学习单内容。
2.小组合作学习《南辕北辙》
四人一个小组,2号同学读文,组长讲故事,3号同学说道理,四号同学计时。
3.扩展:本单元日积月累寓言故事,读一读,了解部分文言文原文,课下选择一则,查找其文言文,运用本节课学习的方法进行学习。
设计意图:以文带文,学以致用,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运用替换法借助注释,读懂了课文,明白了道理,又运用这种方法学习了其他两则古代寓言故事,课下的时候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学习其他古代寓言故事。课程结束之前,请同学们将自己的学习单交给组长,组长根据组员的表现依据课程保准对组员进行公平公正的评价。
26、少年闰土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少年闰土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本文节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润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少年闰土》是写人的文章。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是表现人物的基本方法,作品抓住了这些特点,将人物刻画得十分成功。课文中闰土的四件事都是采用对话的形式描述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紧紧抓住闰土的语言来体会他勇敢、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特点,同时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热爱农村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这是本单元初识鲁迅的第一篇课文,教材编排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的成就。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碧绿、郑重、允许、仿佛、厨房、刺猬、畜生、胯下。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4、学习课文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用一段话描写一个人的外貌。
【学情分析】因为课文写的是少年时代的事情,学生容易产生共鸣。但由于时代的原因,对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很难理解,教师要注意指导。
【教学重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幻灯片以及月夜刺猹、雪地捕鸟、分别时的动画)。
生:了解鲁迅的生平及文学成就。
【课时安排】3课时。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自学生新词,分段,教学一、二两大段,背诵第1自然段,完成作业本第1、4题。
教学过程
一、
1.简介鲁迅《少年闰土》的出处,出示课题。
2.生轻读课文,要求按注音读准生字,划出不懂的词语。
3.讨论分段。
二、1.抽读课后题1(1),贴挂图,放第一自然段的课文录音,师以教鞭随录音指图。
尔后提问:少年闰土给我们留下怎样的印象? (勇敢机智)那么,课文中哪几句话突出反映了少年闰土的这一形象呢?
(抽答,然后齐读其间逃走了一段话。理解其间和猹两个词语。)
为了衬托闰土的形象,课文开头描写了哪些景物(天空、圆月。西瓜),用了哪些表示颜色的词语? (深蓝,金黄、碧绿、)
情感朗读指导,齐读本自然段,体会梦幻般的美景衬托下的少年英雄形象。
二、学习第二大段。
1.轻读2、3小节,思考:①闰土因什么原因到我家来?②闰土来我家前,我听到了闰土哪些情况?
读后抽答。
2.释疑,师生共同讨沦理解少爷、值年、祭祀、郑重、仿佛、五行、装掠等词语的意思。
3.师生共同讨论小结本大段的主要内容。(本段主要写我结识闰土的原因)
三:熟读第自然段,抽背,同桌互背。
四、师课的小结。
五、课堂作业:作业本第1、2两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第三、四两大段。分辨课文详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完成作业本第5题。
教学过程
一、读读写写课后第5题的词语。
二、抽读第三段(第4、5两节),生划出描写闰上外
貌特点的语句。(紫色的圆脸银项圈)师生共同讨论,抓住紫色、毡帽、银项圈理解人物的外貌特点描写,并在黑板一侧作副板书:
外貌 特点
紫色的圆脸 生活特点
头戴小毡帽 地方特点
套一个银项圈 时代特点,
齐读这句话,深入体会闰土的外貌特点描写。
提问:第4小节的开头哪些词语反映了我迫切见到闰土的心情? (盼望、好容易、飞跑)那么,这小节的结尾又有几个关键词语反映了闰土和我刚见面就建立了友谊? (只是、便、于是)
27、清平乐村居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清平乐村居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课文,也是本册的最后一篇课文。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恬淡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正确认读翁媪、卧剥、莲蓬等三个词语。
2、能根据课本插图和联系上下文理解翁媪、无赖、相媚好的意思。借助课本插图,把握词的大体意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想象词描写的田园风光的情境,感受乡村生活的静谧美好。体会词人的感情。
(三)、教学重点
1、有感情诵读诗文,读出诗的韵味。
2、词画结合,通过想象等策略,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四)、教学难点
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等词语的意思,能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二、设计理念
1、诵读古诗词,让学生从中体会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意境美。
2、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3、实施多元评价,学生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
三、教学过程:
(一)、了解词人
板书:辛弃疾。了解辛弃疾吗?(小结学生回答并适度补充:辛弃疾不仅是位著名的词人,他还是位勇敢的将军。在辛弃疾生活的年代,金兵占领了国家的北方,辛弃疾参加了抵抗金兵的军队。但后来,他被投降派陷害,下放到南方的上饶农村,在这期间,他写了好几首描写农村风光的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写在那个时候。)
(设计理念:课堂是向两头开放的,学生带着问题或者带着信息走进课堂,这既可以检测学生的预习,又可以为全词的教学提供必要的背景介绍。)
(二)、导入课题
1、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2、简介词的标题,并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标题。(归纳朗读好词的标题要点:词牌和题目之间有适当的停顿;语速不要太快。)
3、看到村居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学生交流自己印象或想象中的村居。)
4、过渡:那么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学生自由读全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交流几个难读的词语的读音。读准词语读音后将词语带进句子读。翁媪重在读好后鼻音;卧剥重点读好多音字;莲蓬重在了解为押韵的需要而改变声调。)
3、指名学生读全词。
(设计理念:把词的每个字的字音读正确,是诗词诵读的前提条件。字音教学要有所侧重,懂得因字施教。字音教学不是孤立的,要体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
(四)、读好词的节奏
1、句子醉里吴音相媚好划分正确和错误的两种节奏,让学生在比较中初步了解诗词节奏划分的一把规律。
2、出示划分好节奏的词,教师范读,引导学生评价老师的朗读。(重点指向节奏的把握。)
3、师生合作读。老师读标题,男生读一句,女生接读一句。
4、学生个别展示读。
(设计理念: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是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比较中鉴别从而初步掌握诗词节奏划分的技能。这一教学过程是在老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
(五)、读出感悟,体验词境
1、默读全词,圈画出能看出翁媪感情的字词。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小结词眼醉。
2、齐读带醉所在的词句,引导学生理解翁媪的意思。
3、提出主问题:翁媪为什么会陶醉呢?
4、学生读、思、交流。
(1)、大儿子在小溪的东边除豆苗里的草,体会大儿子的勤劳。
(2)、二儿子在编织鸡笼,体会二儿子的能干。
(3)、引导学生看插图,想象小儿子剥莲蓬的样子,体会小儿子的可爱与顽皮。联系语境了解词语无赖的感***彩。
(4)、分角色扮演,翁媪对话,体会翁媪内心的快乐与幸福。
小结:读出了一个怎样的五口之家。(板书:一醉人和睦。)
(设计理念:诗词教学其实就是还原,将抽象的文字还原为生动的形象,引导学生把文字还原为画,或者是话(人物的对话)。还原的过程就是大体理解诗意的过程,就是形象思维训练的过程。)
(5)、品读因风景优美而陶醉。引导学生将写景的文字还原为画面,感悟村居的风景宁静而优美。在感悟的基础上指导读出风景的美。(板书:二醉风景美。)
(6)、给村居图取名字。
(7)、思考:作者作为一个曾经上马杀敌的将领,为什么不去描写抗金的将士,而要去描写这样一个静谧美好的村居生活呢?(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感情,向往宁静恬淡的村居生活。)
(设计理念:诗歌重形象,没有形象就没有审美。诗歌重情感,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沟通想象和情感的是想象,想象把把形象还原为画面,从而入境,入境才能体会诗歌蕴含的感情,所谓入境入情。)
(六)、吟诵、背诵
1、过渡:看到这么美的村居图,陶醉的不仅是翁媪,是作者,还有我们,大家想不想把这首词读得更好?
2、回忆电视中吟诵的镜头,师生小结吟诵的特点:有节奏,有韵味,摇头晃脑。
3、学生吟诵展示并进行吟诵接力。
4、学生自由背诵。
5、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指名让学生看着插图,将插图还原为词。(背诵)
6、全班一起背诵。
(设计理念:由于古诗词的语言非常讲究声音快慢缓急、抑扬顿挫,吟诵就是根据作品音节安排的特点来读,这种形式能充分显示出作品原有的音乐性特点。)
(七)、小结全文,拓展迁移
1、小结: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一个和谐幸福的五口之间,一道欣赏了一幅静谧美好的村居图。
2、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辛弃疾的.词更是宋词中的精品,下课后我们要从网上找辛弃疾的词来读。
推荐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3、作业设计:(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选择)
(1)、改写《清平乐村居》,要求把词中所描绘的画面写具体,写出词的意境美,题目自拟。
(2)、欣赏辛弃疾的其他词作,欣赏作者词的魅力,走进作者内心,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延伸诗人其他作品,这样做的目的一可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二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一堂课上好后,学生带着许多新的问题或者新的任务离开课堂,课堂教学结尾变成了问号式,省略号式,这不仅仅是任务的延伸,更是情感的延续,也是学习的延续。)
28、千年梦圆在今朝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千年梦圆在今朝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设计说明
课文叙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美好梦想所进行的不断尝试和追求。教学时,引导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并用以往的学习方法来解决问题。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国航天技术的伟大成就,体会到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取得要靠一代代科技工作者艰苦的工作和不懈的努力。同时,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在具体的事实描述中说明道理的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落实借助资料来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
2.准备好神舟五号发射成功的视频、嫦娥四号着陆器与玉兔二号顺利进行互相拍摄的视频。
学生准备:搜集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问题,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说说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预设:课文写了什么梦?千年梦是指什么?千年梦是怎么圆的?为什么说千年梦在今朝圆了?)
3.导学:课前大家预习了课文,谁能说说课文中千年梦指什么?千年梦圆在今朝又指什么?
4.过渡:飞离地球,遨游太空是中华民族很久以来的梦想。现在让我们跨越历史的长河,沿着时间的隧道,乘上时空飞船,一起去追寻数千年的中华飞天梦。
设计意图:由课题入手,鼓励学生质疑课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思考。交流检测预习,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出示学习提示:默读课文,说说中华民族千年的梦是怎样逐步实现的。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查查资料,了解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
2.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在课文中寻找答案。
3.检测对词语的掌握情况。
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九天揽月 火焰 先驱 实践 党中央 实施 不懈 宛若 里程碑
4.理清课文线索:千年的飞天梦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的?快速浏览课文,画出相关的语句,借助课文提供的相关资料来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既关注事件,又要关注这件事的意义。
5.全班交流:中国载人航天梦想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的?(先从课文中找相关语段,再用自己的话概括)(课件相机出示)
预设:
(1)在古代就有嫦娥奔月的神话,有人飞上天、空中飞车的传说,还有鲲鹏展翅九天揽月的奇妙想象(古人的奇妙想象。)
(2)传说,我国明代的官员万户,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试验利用火箭上天的人。他把四十七支火箭安装在椅子背后,自己坐在椅子上,手拿两只大风筝,叫人点火发射(万户的火箭飞行。)
(3)1970年4月24日,寂寞而辽阔的太空中,第一次响起了中国人的声音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发射卫星的国家。(人造卫星的发射。)
(4)2003年10月15日早晨9时,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飞船被送上太空(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
10月16日早晨6时23分,飞船在环绕地球十四圈后成功返回着陆场。(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5)2007年10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月球探测技术的国家。)
(6)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并传回了第一张月背近距离拍摄的清晰的月表形貌图。随后,嫦娥四号着陆器与它的月球车玉兔二号,顺利进行了互相拍摄,带有五星红旗的着陆器和月球车,在月球背面留下了历史性的珍贵影像。
设计意图:在学习提示的指导下,引导学生进行自学,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飞天梦是如何一步一步实现的。此环节,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训练,鼓励学生运用以往的学习方法来解决问题。
三、借助资料,解决问题
1.小组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的资料。
指导学生合理使用资料,渗透利用查找的资料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
2.全班汇报,教师相机补充。
3.出示课件,展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4.观看神舟五号发射成功的视频,嫦娥四号着陆器与玉兔二号顺利进行互相拍摄的视频。
5.交流讨论: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是怎样逐步实现的?
(预设:我们的国家在不断发展,中华民族有着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精神,我们中国的航天工作人员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所以,千年的飞天梦能在今朝实现。)
设计意图:此环节中,引导学生经历借助查找的资料来解决问题的过程,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收集资料,恰当、合理地使用资料,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拓展练笔,升华情感
1.激发情感。
(1)课件出示(适时插入图片):时代在发展,科学在进步。神舟五号飞行成功仅仅过去不到两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又飞上了太空;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成功发射;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空;2011年9月29日,天宫一号升空;2011年11月1日神舟八号升空,3日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随着中国航天事业的进步,中华儿女的飞天之梦会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2)指名读,齐读。
2.拓展练笔:同学们,请你课后查查资料,来为本文作者填补这一空白:把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八号、九号载人航天飞船的成功也写进课文中,加在你认为合适的地方。
3.总结:有梦就有希望,有梦就有追求,圆梦的任务将落在你们的肩上,让我们为中华民族更高远的梦想,时刻准备着吧!同学们,让我们接过先辈的旗帜,把航天精神发扬光大,刻苦学习,为实现千年的飞天梦而努力。
4.拓展实践:搜集资料,办一张以中国航天事业为主题的手抄报。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课外资料对理解课文内容的帮助作用。利用查找到的资料进行练笔拓展,深入体会恰当使用课外资料的重要性。在拓展与练笔中,提升自豪感,深入感悟课文内容。
板书设计
千年梦圆在今朝嫦娥四号 月球背面软着陆嫦娥一号 探月成功
教学反思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认识到查找相关资料会帮助自己解决问题。经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借助资料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了更深的体会。
课前指导学生搜集、整理相关资料。课文比较长,是略读课文,要培养学生在快速默读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所以,开课引导学生抓住梦和圆读懂课文,提示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什么梦?怎么圆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默读课文,在课文中寻找答案。
因为涉及查找相关资料,所以在课堂学习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学生摘抄的资料过于冗长,重点不突出,学生在进行汇报时,不会恰当合理地利用这些资料。所以,在运用资料解决问题方面,多注重一些方法的指导,从而真正发挥资料的作用。
29、绿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绿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设计说明
《绿》一文运用文字的魅力用文学的形式描述了春天到处都是绿色,树木大地中的小草在春风的吹拂下来回摆动,风是绿的,水是绿的,世界充满了绿。绿是生命的颜色,是生命的象征。教学中,关注学生的阅读感受,抓住读这一学习手段,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自己对绿、对生命的认识,进行美读诗歌的训练,在读中加深感悟,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字卡、词卡。
2.查阅与作者相关的资料。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春姑娘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大自然到处是一片绿色。你见过春天里什么样的景象?
2.学生交流看到的春色。
3.小草探出了头,树木发芽,田野变绿,放眼看去,到处都是绿,就好像
出示句子: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到处是绿的
4.今天我们走进诗人艾青的《绿》,一起去感受绿。
5.板书课题。了解作者。
艾青,原名蒋海澄,现代诗人。1933年第一次用笔名艾青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奠定了他诗歌上的基本艺术特征和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朴素、凝练、想象力丰富是艾青诗歌的一贯特点。《绿》是诗人写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一首抒情小诗。
设计意图:谈话引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阅读兴趣。
二、初读课文,集中识字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借助拼音读正确、流利,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
(2)选择自己读得不够正确、流利的小节,再仔细读一读。
2.交流自学效果:
(1)春风姑娘要考考大家认识了哪些字。
瓶、挤、叉、挥。
①学生自由认读,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可以向同学请教。
②指名认读生字,师生共同纠正字音,着重读准多音字叉的读音。
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准确掌握多音字。
[chā]
a.(子)一头有两个以上长齿便于扎取东西的器具:鱼~|三齿~|粪~子。b.用叉子扎取:~鱼。c.交错:~着手站着。d.形状为的符号,表示错误或不同意等:反对的打~。
[ch][劈叉]两腿分开成一字形,臀部着地。是体操或武术动作。
[chǎ]分开,张开:~腿。
[ch]挡住,堵塞住,互相卡住:车把路口~住了。
③齐读生字。
④小组讨论:有什么好办法能帮助大家准确而又快速地记住这些字?
⑤汇报交流:
挥挤:提手旁,与人的动作有关。
瓶:形声字。一种口小,颈细而肚大的容器。瓶子、酒瓶、花瓶。
(2)春雨妹妹也来了,想要听听你们能不能把词语读正确。课件分组出示词语:
交叉、舞蹈、教练、指挥、按着、墨水瓶。
①指名认读。
②开小火车读好词语。
(3)老师从课文中选了一些词语放到句子中,你也能正确、流利地读一读吗?出示句段:
突然一阵风,好像舞蹈教练在指挥,所有的绿就整齐地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
①学生自由读。
②指名读,互相正音。
③齐读。
设计意图:从儿童的心理、认知、思维特点和知识经验出发,运用多种方法掌握字词的音、形、义。在语境中进一步巩固字词,扫除学文障碍。
三、整体感知,初步概括
1.自由读诗歌,想一想每小节描写了哪些内容?
指导学生采用句意合并的方法来尝试概括。
2.学生尝试概括。
第一节:眼前铺满绿色。
第二节:绿色的丰富,深浅浓淡。
第三节:整个自然空间充满了绿色。
第四节:绿色聚集重叠的形态。
第五节:绿色在风中飘动。
3.你认为怎样读能表达出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设计意图:整体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为分析诗歌内容做准备。
四、观察指导,练写生字
1.观察课后写字表,提出书写难点,集体交流解决方法。
2.教师利用课件演示瓶叉的书写过程,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帮助学生记住笔顺和字形。
3.学生再次观察课后写字表,先观察书写动漫,再练写两个。
4.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书写情况,集体评议后再练写。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识字主动性,尊重学生的识字经验,提高书写指导的针对性、实效性,培养正确的书写方法和良好的书写习惯。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教师总结学生课堂学习情况。
2.布置作业:将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给家人听。
设计意图:学习用恰当的语气朗读,表现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为下节课品读诗歌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引入新课
1.出示词语:
交叉、舞蹈、教练、指挥、按着、墨水瓶。
2.学生认读。
3.过渡:通过上节课的读文,说说诗歌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设计意图:复习词语,巩固对字词的掌握,回顾诗歌内容,组织学生开展有效阅读。
二、品读诗歌,感悟体会
1.出示句子: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到处是绿的
(1)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2)你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什么?
(3)表示什么?
(4)指导朗读,注意朗读时的语气、语调。
2.春姑娘来了,带来了绿,她为我们调出了哪些绿?
(1)学生轻声读第二节。
(2)汇报: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
(3)认读这些词语。
(4)是不是只有这些绿? 引导学生关注省略号,体会绿的多样,绿得奇。
(5)你还知道哪些绿?
(6)这各种各样的绿,却绿得发黑、绿得出奇。出奇是什么意思?
(7)怎样读出这种美,这种奇呢?
3.绿得出奇,表现在哪儿?
(1)学生自由读第三节。
(2)说说奇在哪儿?
(3)欣赏课件。
(4)看图说话。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事物呈现出的绿,体会绿得奇。
刮的()是绿的,下的()是绿的,流的()是绿的,()也是绿的。
(5)读出绿得美、绿得奇。
4.这么多绿聚在一起,会是怎样的画面呢?
(1)学生朗读第四、五节。
(2)欣赏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挤重叠交叉。
(3)一阵风吹过,一切都动了起来,仿佛舞蹈教练在指挥,他在指挥什么,展开想象,说一说。
(4)你感受到了什么?你能读出这种感受吗?
设计意图:结合课件的直观感受,唤起对绿的记忆与想象,描绘美丽春景图,诵读中品味绿,感悟绿得美、绿得奇。
三、把握整体,加深感悟
1.作者用简洁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春天,让我们感受到无处不在的绿,绿是希望,是快乐,是生命。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完整地诵读诗歌,仔细品味诗歌的意境。
2.学生有感情地诵读。
3.组织对学生的诵读做简单的评价。
设计意图:由悟到读到评,是学生对语言材料进行吸收、存储、内化、整理、表达的过程,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教给学生学习诗歌的方法。
四、拓展延伸,创意写作
1.用最美的情感诵读诗歌。
2.春天,大自然充满了生机,充满了绿色,你见过绿集中起来的情景吗?说一说,写一写:春天到了,校园里,()。田野里()
引导学生想象:春天来了,到处充满绿色。校园里,你发现了哪些事物变绿了?
设计意图:依托文本,拓展训练,学习运用语言,巩固所学所得。模仿文本,独立运用语言,进行创意写作,提升学习能力。
板书设计
绿
铺满 到处
丰富 深浅浓淡
充满 整个空间
聚集 重叠交叉
飘动 指挥舞动
30、猴王出世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猴王出世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1.认识芝、遂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呵。
2.默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语句,能猜出大致意思,并继续往下读。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石猴出世及成为猴王的经过。
教学重点:
遇到不理解的语句,能猜出大致意思,并继续往下读。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石猴出世及成为猴王的经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1.播放《西游记》中猴王出世的片段,学生观看后联系自己看过的故事说说感受。
2.导入,板书课题,齐读。
(设计意图:结合视频联系自己的阅读经验体验平时读书的成就感,增强学生平时生活中多阅读的意识。)
二、出示生字,检查识记情况。
1.出示注音生字,指名认读。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强调呵字读音。
2.出示去音生字,指名认读。
3.抓特点。獐猕猿看偏旁识字意;挈与契相似处;挠与绕饶不同处。
4.齐读。
(设计意图:本课生字偏难,可以让学生看音认读,再结合字的特点联系相关字,加深印象。指名认读容易发现学生的问题,方便指导,齐读加强记忆。)
三、默读课文,学习读书方法。
1.默读课文,出示要求:猜测难懂语句的大致意思并继续往下读。
2.出示部分难懂语句,指导理解方法。
交流预设
①石碣 联系上下文
②伸头缩颈抓耳挠腮 做动作及结合生活经验
③瞑目蹲身 想象画面,做动作
④拱伏无违序齿排班联系上下文,想象视频画面。
⑤每受天真地秀,遂有灵通之意。抓关键字天地日月灵猜测。
⑥实在读不懂的地方,可以跳过去,整段或全文理解。
(设计意图:交给学生多种方法理解语句,克服阅读中的障碍,增强学生阅读原著的自信。)
四、再读课文,梳理课文内容。
1.默读第1自然段,思考:石猴是在哪里诞生,怎么诞生的?画出相应的语句。
2.用自己的说一说石猴是怎么出世的?
板书 仙石 日精月华 产一石卵 石猴
3.出示书上插图,图上画的什么?石猴指向哪里?他们可能在说些什么?和文章中哪些内容相对应?
4.默读第2自然段,看看和你们脑中想象的画面是否一样。
5.石猴在水帘洞中看到了什么?出洞后众猴们做了什么?默读第3、4自然段,画出相应语句。
6.小组交流:石猴是怎么成为猴王的?
板书 寻找水源 洞内安家 猴王
7.指名复述,师指导故事情节要合理、连贯,意思表达清楚,态度自然、大方。
(设计意图:设置合理的问题,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语文教师课堂上的重要任务就是引领学生读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与思考并存,开启深度阅读模式。本课重难点有效突破。)
五、课堂总结,课外拓展。
1.对照板书,梳理课文内容。
板书 活泼可爱 敢作敢为
2.把从书中读到的,或是在电影、电视剧、动画片中看到的有关《西游记》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设计意图:板书是一节课的重点部分,体现的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要让板书发挥作用,看着板书,学生能够梳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讲述课外积累的相关故事,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成就感,激发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板书设计:
猴王出世
日精月华 寻找水源
仙石石猴猴王
产一石卵 洞内安家
活泼可爱 敢作敢为
31、寒食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寒食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1.反复读诵吟咏,当堂背诵。
2.结合注释和声韵,理解诗词含义。
3.积累意象典故,辨析诗歌主题争议。
4.了解寒食节由来与习俗,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方法】
1.吟诵教学法。
2.互助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回忆引入
回忆传统节日及习俗。
教师语:同学们,我们刚刚度过了热闹的春节,元宵节,吃饺子,赏花灯,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你都参加了什么呢?下面老师考考你,请你回忆一下,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和习俗呢?
(此环节,可以让学生充分地自由发挥,回顾各种传统节日以及其习俗。教师可以搜一些相应节日的图片,进行展示。)
节日习俗: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除夕。
2.回忆有关传统节日的诗词。
此环节,让学生自由背诵,一般会有学生背诵杜牧的《清明》,如果有学生背诵,就让全班齐背一遍,如果没有,教师可以提一下,然后全班背诵。
3.观看视频《清明节的由来》
通过观看视视频明确,清明节前两日还有一个寒食节,引入本诗《寒食》。
二、进入诗歌,整体感知。
听吟正音,明确读音。
教师展示吟诵声调谱,播放乐吟录音,学生听吟,明确字音。
提问:录音中有没有字的读音和你的认知不一样?
明确:有,斜,读xi。
教师补充介绍:斜在吟诵时要文读为xi,不读xi。因为斜古代是ɑ韵母,而不是ie韵母。每个韵都有自己独特的声情特征,这两个韵母的涵义也是不一样的。ɑ的开口度很大,有开放、开朗之意,如果变成ie,开口度变小了,就不再有开朗的意思了。因此,我们在吟诵的时候为了确保斜字声韵涵义的完整,把它的韵母恢复成古代的读音,读成xi。这个方法叫做叶(协)韵,就是把韵腹、韵尾,换成古音,使它读起来押韵。叶(xi)韵,又称谐韵、协韵。诗韵术语。说的是有些韵字如读本音,便与同诗其他韵脚不和,须改读某音,以协调声韵,所以称作叶韵或称叶句。叶,同协,和谐之意。
2.反复读诵,熟悉内容。
结合吟诵符号谱,要求学生反复读诵,读出平仄,读对高低长短,熟悉内容。
(此环节可以分小组读,男女生分别读,指名读。)
3.合作探究,理解诗意。
教师给出提示,学生小组合作,自主释义,描绘画面,全班分享。
提示:1.结合课下注释。
2.求助工具书。
3.结合声韵理解:入短韵长,高是强调,长是延展。
明确:春天的长安城里到处柳絮飞舞,落红飘动。寒食节时,春风吹得皇城里的柳枝微微倾斜。傍晚,宫里忙着赏赐蜡烛,蜡烛燃烧的轻烟散入了王公贵戚之家。
32、海滨小城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海滨小城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部编版的《海滨小城》是一篇老课文,它是写景状物的文章,也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通过描写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抒发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祖国,我爱你。我爱你每一寸土地,我爱你壮美的山河。编者引用这首美妙的儿童诗带我们走进了三年级第六单元的祖国山河。我们以聚焦关键语句感受壮美山河为题,对本课教学进行思考。第六单元以祖国山河为主题,包含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其中语文要素有: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习作时,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去写。
本文课题直接点明了要写的对象,本单元其中三篇现代文,三首诗歌。编者就是想让孩子们了解不同文体的写景文。《望天门山》中的天门山雄踞在安徽芜湖,《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湖指的是杭州西湖,《望洞庭》中的洞庭湖在湖南岳阳。《早发白帝城》中的白帝城位于重庆奉节,《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中国南海四大群岛之一,《海滨小城》在广西北海,《美丽的小兴安岭》在黑龙江中北部。祖国山河真是广大壮美!
《海滨小城》这个题目就很有意思,有的老师理解为偏正词组海滨的小城,有的老师认为是并列词组海滨和小城。乍一听上去,似乎都有理由。但是如果你细读文本,仔细揣摩海滨和小城的分量,才能品味出两者是并列关系。同时,编者对语文要素的落地也做了很巧妙的设计。《海滨小城》的课后题引导学生从段落中找出关键语句;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重点梳理关键语句在段落中的位置及作用;词句段运用安排了围绕一个句子说一段话的练习。可谓是层层递进。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习作的时候,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其实就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这一阅读方法在习作中的运用,形成了由读到写的学习路径。
本课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厘清文本的叙述顺序。
3.阅读课文,了解课文通过描写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表达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本课教学重点:
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感悟具体的语言描写,了解课文通过描写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抒发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了解中段学情:
三年级的语文教学重点是由段过渡到篇。学习这个单元,这是小学阶段第一次学习关键语句,所以对于什么是关键语句,关键语句有什么作用是不太明白的。怎么才能快速找到关键语句,并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目标。让学生寻找关键语句,了解关键语句的作用,并有意识地把关键语句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聚焦关键语句。我们引导学生明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之后,在具体课文教学中应该如何落实语文要素呢?如何帮助学生突破重点,找到关键语句呢?
(一)寻找关键语句,深入文本
要找到关键语句,首先必须明白关键语句的含义:能表达一段话或一篇文章的主要意思,即整段话或整篇文章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学生明白含义后,出示一个关键句很明显的自然段,以《海滨小城》的第四自然段为例,让小朋友找一找哪一句话能表达整个自然段的意思。再让小朋友到第五、六自然段去找相应的关键句。这样他们就会发现一个共同的规律:关键语句的位置一般都是放在每个自然段的开头部分。
(二)借助关键语句,感悟文本
1.寻找关键语句概括段意。
以《海滨小城》为例,我们已经找到第四段的关键语句是:小城里的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如果把这句话浓缩一下,主要写了庭院的什么特点呢?其实就是:树多!由此可以推测,后面的内容一定是围绕着这个特点来写的。第二句写的是各种树木;第三句写的是桉树香味飘得到处都是,言外之意就是桉树很多;第四句写的是凤凰花开得很茂盛,说明凤凰树很多树木多、桉树多、凤凰树多,不都是在说庭院里的树很多吗?而这样的学习方法在《海滨小城》中的第五、六自然段也可以迁移运用。所以说借助关键语句,就可以帮助我们推测并理解段落意思。
2.关注关键语句理解文意。
除了借助关键语句理解课文的段意,教师还可以借助本单元或者课外类似的结构的短文,来引导孩子借助关键语句来理解文意。我们可以一起来看看《海滨小城》的课后习题。这个课后习题指引孩子们找到了最后一段:这座海滨小城真是又美丽又整洁。由此我们发现,借助关键语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在这一单元应当重点学会的把握语言能力。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紧紧抓住最后一段的文本特点,逐步强化学生对全篇关键语句的印象。
3.围绕关键语句展开想象。
想要把自己的习作写得有味道,让人读起来印象深刻,我们需要用课文《海滨小城》为写作提供范例,探寻作者把小城树多这个特点写得有意思的句子。一定会有孩子说到这一句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中。这就是作者将眼前看到的景象展开了想象,把凤凰花想成了一片片红云,而热闹一词突出了花开得多。肯定也有孩子说到这一句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伞,树叶密不透风,可以遮太阳,挡风雨。看到了眼前的榕树,树冠展开,心里想到了绿色的大伞。吸收了课文中的写作智慧,学生就会在作文中有意识地仿照着写。
4.模仿关键语句小练笔。
学习语文就是为了运用语言,编者编写的教材初衷是这样的,所以语文老师也要秉承教材编写意图解读文本,从阅读到语用,这也是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的思路。所以教师要关注课后安排专项练习(课后习题、词句段、小练笔),可以设计闯关游戏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促使学生来运用关键语句,教他们学以致用关键语句。
教学流程参考:
一、解题导入,地图回顾。
二、把握字词,书写指导。
三、朗读课文,体会美丽。
四、抓关键句,学习写法。
五、读写结合,语用训练。
33、村晚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村晚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1.读准古诗字音,读出古诗的节奏
2.运用适当策略,自主理解古诗大意
3.抓住关键词语,想象诗歌画面,感受诗歌童趣
教学重难点
抓住关键词语和插图想象诗歌画面,感受诗歌童趣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明确学习方法
1.检查预习,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复习古诗三首中《四时田园杂兴》的学习理解古诗的方法
3.ppt出示方法,提示学生借助学习单,自学古诗。
二、小组合作,了解古诗大意
1.借助学习单,自学诗歌中难理解的词语
(1)重点理解水满陂
可采取联系上文的草满池塘,猜测池塘水漫出来,快到到岸边的样子
也可采取将满字替换,如替换成溢(选择的方式)
(2)重点理解山衔落日
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衔字。如小狗衔骨头,成语衔枚疾走。燕子衔泥
结合书中插图,为两座上标上眼睛,眉毛,根据对衔对理解,把太阳贴到对应的位置去。
2.借助学习单,选择感兴趣的句子自主理解
3.组内合作,利用学习单,了解诗歌的意思
4.根据诗歌的意思,边读边想象诗歌画面的,形成初步印象。
三、抓住关键词,展开具体想象
1.复习《四时田园杂兴》中抓住关键词展开想象的方法
(1)选择有趣的画面(2)抓住关键词想象(3)可以从儿童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出发。
2.自主选择诗句中能够体现童趣的的关键词
(1)重点关注横牛背的横字
联系上文的归去,猜测儿童的心情,感受横字背后的轻松,快活
(2)重点关注无腔与信口
联系生活,说说自己什么时候会哼着不成调的小曲子
从生活实际出发,感受牧童此时的快乐自由
推己及人,猜测牧童愉快的心情的原因。进一步理解自由的意味
3.组合分句画面,形成总体印象,朗读展示想象出的画面。
四、方式我选择,表达诗歌情感
1.出示朗诵,绘画,诗歌配文字等方式
2.自由选择其中一种方式,将你感受到的童趣
34、村居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村居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1.能准确识读生词,认读轻声。能正确、规范地书写诗、村、童3个生字,认识莺、拂等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3.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
4.体会诗人的情感,体会出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
2.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1.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并能利用手中的学习工具自学古诗。
2.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1.同学们想一想,你以前会背哪些古诗?谁想起来,就请你站起来背给大家听。(学生起来背)
2.真好!看来大家非常爱学古诗。今天我们再学一首,这首古诗啊,内容和春天有关系。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清朝有位诗人高鼎特别喜爱春天,他用写诗的形式来表达对春天的喜爱。这首诗是诗人居住在乡村写下的一首诗,所以题目叫《村居》。
3.板书课题,拼读课题,释题:村:乡村。 居:居住。
村居:在乡村居住。
二、图文结合、初知大意
1.(多媒体出示画面)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草儿萌芽,柳树被风轻拂,黄莺边飞边唧唧地叫,孩子们正在放风筝。)看着这幅图你有什么感觉?
2.这首古诗写的就是这美丽的景色。请大家自己去读读吧:
(1)学生练读。
(2)指名读,正字音:注意妆是翘舌音,后鼻音,剪前鼻音,醉、裁、丝是平舌音,莺、咏后鼻韵母。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现在你们看看图,再读这首诗,读一句,想一想,你猜猜这首诗是什么意思?把每句诗的意思猜出来。猜出来后告诉周围的同学,再听听其他同学怎么说。大家互相帮助,把这首诗学好。(学生自学)
2.学习一、二句:
(1)(多媒体出示第一、二句诗的画面)谁来说第一句?指名说,大家补充。
(二月,青草茁壮成长,黄莺飞来飞去)
(2)学生质疑:我觉得不对,要是二月,青草茁壮成长,黄莺飞来飞去。应该是二月天草长莺飞呀,这里写的是草长莺飞二月天这是怎么回事?
(师点拨:这是古诗常用的方法,古人写诗常常不按照正常顺序写,为了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3)齐读第一句,指导停顿:草长/莺飞/二月天
(4)指名讲第二句,重点理解。
(5)指导读:河堤/杨柳/醉/春烟。
(6)老师配乐读一、二句,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自己看到了什么?听了有什么感受?
拂、醉(河堤上的杨柳,在茫茫的春烟中像喝醉了一样吹拂摇荡着。)(让学生充分地说: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杨柳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
(7)这么让人如痴如醉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好?
(8)指名反复读。老师指导。
(9)配乐全班齐读一二句。
3.学习三、四句:
(1)指名读三、四句,读后,你好象看到了什么?(孩子们放学回来的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
(2)(多媒体出示孩子放风筝的画面)指名说诗意,理解纸鸢。
四、听到同学们动听的读书声,课文里的生字很想跟我们交朋友。看,它们是谁?
1.交流识记字形。出示:诗 村 童 加一加:诗讠+寺; 村是木+寸,童是立+里。
2.教师指导书写。
出示诗 村 童的田字格课件。
诗的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村左右结构,左右等宽,木的捺变成点。
童上下结构,注意下面里的笔顺。
教师在黑板的田字格上板演,并让学生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比划书写。提醒学生注意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写匀称。
3.学生练习写字。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纠正写字姿势。个别作业展评。
板书设计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儿童散学
醉春烟
杨柳拂堤|忙放纸鸢
早春
35、从军行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从军行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1.了解边塞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借助注释,查阅资料等方法理解暗、雪山、孤城、穿、破等词的意思,理解诗意。
3.赏析诗中传神的动词,体会诗中的复杂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深化学生对于边塞诗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赏析诗中传神的动词,体会诗中的复杂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一、谈话引入,初识边塞诗。
课前播放边塞风光视频请同学们谈谈印象从而引出边塞诗。多媒体出示:以边塞风光和战争为题材的诗叫边塞诗。出自先秦,由隋代开始兴盛,到了唐朝由于战争频繁,统治者重武轻文,边塞诗也达到鼎盛,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李益,王昌龄。
师解说引出课题:
说到王昌龄,我们并不陌生,被誉为诗家夫子,七绝圣手,据说早年他曾漫游四方,去过边塞,虽没有参加过战争,但在边塞生活多年,与战士们情同手足,所以他写出许多流传千古的边塞诗。康震老师曾评价:王昌龄的边塞诗拥有所有边塞诗的特点。那么不妨把今天的学习当做我们了解边塞诗的一把钥匙,让我们一起走进《从军行》,走近边塞诗。(齐读课题)
二、品读诗句,感受其特点。
版块一:解诗题、说诗意。
1、解诗题。
师:其实这首诗的题目就有着鲜明的边塞诗特色。
从军是什么意思?(跟随军队,参军)而行则是古代乐府诗的体裁。比如:歌,引,曲,吟等都是这类体裁的诗歌。(多媒体出示:《塞下曲》、《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游子吟》、《石灰吟》、《秋风引》)《从军行》是乐府曲名,内容多为描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生活。它是王昌龄边塞诗的一个总题目,在这个题目下一共有七首小诗,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其中的第四首。
2、说诗意。
师:全诗没有一个生字,我觉得读正确、读流利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对吗?
(1)自由读诗,要求读得正确、通顺。(节奏、韵律)
(2)反复诵读后讨论:诗读到这里,你有些什么印象和感觉?
能不能结合注释,想想这首诗大概讲了什么意思。
版块二、圈画地名,感受塞外风光。
边塞诗最鲜明的特色就是大漠风光、塞外奇景,在这首诗当中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请你带着想象读诗,描述看到的画面。
生交流读诗想象到的画面,重点学习诗的前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看的出来同学们的画面都跟地点有关,边塞诗当中的地点一向是解锁的重要突破口,现在请同学们圈出前两句中的地名。
(1)圈出地名,了解环境特点。(青海 雪山 孤城 玉门关)
(2)这些地名都有什么共同点?(都在塞外,远离故乡,辽阔荒凉,雄伟壮美)
(3)出示地图,补充背景 师通过PPT展示地图并解说:
看:这是青海湖,辽阔清澈,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雪山祁连山;越过雪山,再往西,就是军事要塞玉门关。青海雪山玉门关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戍边将士战斗的典型环境。
(4)紧扣孤城一词,感受环境恶劣。
孤城就是玉门关,它仅仅是一座孤零零的城吗?请同学们谈谈想法。
拓展阅读,印证孤城是一座什么样的城。
出示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在王之涣的诗中,孤城是那春风不度的苍凉辽阔之地。
出示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白草枯。在岑参的诗中,孤城是那偏僻荒凉的戈壁和沙漠。
引读前两句:此时我们再读这两句,你的感受一定更加深刻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感受偏远荒凉)
玉门关是边塞诗当中一个非常常见的地名,为什么玉门关会收到如此多边塞诗人的偏爱呢?
生讨论
师出示地图并明确:这要从玉门关的地理位置说起。玉门关位于西北边陲是中原王朝最重要的边塞关口。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班超投笔从戎,出使西域开始其辉煌的外交生涯,都是从这儿出去的。在唐朝,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玉门关外,是突厥的势力范围。而诗中的青海地区,则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正是因为玉门关有着重要军事战略地位所以才会频频出现在边塞诗当中。
(5)想象补白,换位思考。
师:同学们想象一下,戍守在这样一座孤城之中的将士们会有怎样的心情?
(远离故土,内心孤单;感觉自己肩负重任,当努力建功立业;心情复杂,感觉战争一触即发,紧张,心情压抑。)这么多的情绪同时充斥在心中,五味杂陈,其实诗中有个字就是这种心情的投射?(暗)青海、长云、雪山这三个无关的景物因为一个暗字产生了联系,渲染了辽阔悲壮的氛围;古战场上戍边战士的艰苦与辛酸也在一个暗字当中展露无遗,好的动词就是这样传神又传情。
版块三、圈画动词,体会将士心情
七绝圣手王昌龄的《从军行》之所以成为边塞诗的代表作,除了诗中雄伟壮阔的边塞风光之外,就是因为还化用了一些既传神又传情的动词。请再次默读这两句古诗,圈一圈你找到的动词,并结合诗意说说理由。
交流赏析望字体会孤独惆怅之情。
他们远远地望见了什么?站在这里,想望又望不到的是什么?
教师总结学生发言,以PPT图片对比形式出现:他们望见了玉门关的黄沙漫天,却望不见故园的袅袅炊烟;望见了风沙连天,望不见小桥流水;望见了敌人如林,望不见回家的希望......
战争遥遥无期,有家不能回,只能遥遥相望,这是何等的惆怅,引读前两句。
三 、领悟诗情,参透其精神。
诗歌后两句又描述了怎样的画面,请同学们运用刚才的圈画动词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学习。
1.交流赏析穿字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理解穿,先出示战国文字。明白穿字的意思。穿,原意指老鼠以牙齿在土穴中打孔,这里是指金甲被磨穿。
深入思考:金甲是金属铠甲(多媒体出图),有的重达60多斤,这样的金甲被穿破的可能因素有哪些呢?
全班交流:从百战体会到战争的频繁,从黄沙体会到环境的恶劣;从金甲感受战斗的惨烈。学生在想象画面当中逐渐明白:将士们长时间在沙漠里摸爬滚打,战斗非常艰苦,但将士们意志坚定,英勇顽强,丝毫没有退缩之心。他们已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2、交流赏析破字
尽管金甲被磨穿,将士们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被消磨,不仅没有被消磨,反而在连年战争和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引读:他们发誓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破中感受战士们的英勇无畏;从终不还中感受战士们的决心之大。
引读:刀光剑影,九死一生,将士们为保家卫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是没有什么能撼动他们的铮铮誓言,他们发誓不破楼兰终不还。
追问溯源:为什么不破楼兰终不还?
让学生从国家、人民和自己的角度去分析,并最终明确英雄的概念:这才是为国为家为己,男儿血性,赤子之心!何为英雄本色?是雨打灯难灭,风吹色更明的坚韧顽强;是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的不辞艰辛;是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的超越平庸;是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满腔壮志;是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的不惧牺牲!带着这份无畏和豪迈,再读这首诗。
有这种豪情和壮志又何愁出师不捷呢?引导学生参读《从军行》的其五和其六。(多媒体出示其五和其六。)
【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四、触及文化,深化其影响。
1、介绍《从军行》的历史地位
王昌龄作为盛唐诗坛的著名诗人,流传下来的生平事迹很少,他的仕途履历也记录不详。但他的边塞诗《出塞》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这首《从军行》也同样作为七绝圣手的代表作之一,被世代传唱。
播放《从军行》视频,学生欣赏。
2、深入探究:是什么力量,让这首诗穿越千年,成为我们民族的共同记忆呢?
(1)出示资料:
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唐朝时发展到了顶峰,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盛唐边塞诗的繁荣反映了那个时代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
师:向往边塞、从军报国是流淌在大唐诗人血脉当中的一种基因。为什么唐朝这么多边塞诗而且都是昂扬的?让我们穿越时空去看看盛世大唐。(播放视频)
师总结:盛唐时期,无论整个边塞的局面还是形势我们都处在一种主动的态势,极度的文化自信,世界的中心,东方大国,万国来贺!在那个时期,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
(2)以诗解诗,体会豪情
出示诗句,教师引读
宁为百夫长的杨炯便有诗云生读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意欲报国取龙城的王维亦有诗云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边塞诗人岑参以诗明志道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
3、畅谈感悟,参透精神
读到这里,谁能谈谈是什么力量,让这首诗穿越千年,留存至今的?
预设1:将士们誓死杀敌、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激励着后人。
预设2:盛世大唐那种昂扬向上的时代风貌,强烈地感染着后人。
小结:在大浪淘沙的文化长河中,终能不朽的唯有精神,这首诗中充盈的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昂扬的时代风貌,是它能穿越千年,传承至今的根本。
总结:唐代的边塞诗印证了那个时期边关将士的情感和心愿,不论是王瀚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还是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又或是李贺的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都充满阳刚之美,令人感到一种极为向上的生命力,体现了唐朝当时泱泱大国雄浑的民族精神。
今天我们学的《从军行》一诗亦是这样,它既是那个时代边塞诗的主旋律,穿越千年,它也应该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让我们一起读这首诗!
五、作业设计:
1、用今天的方法学习从军行【其五】【其六】
2、搜集和整理边塞诗,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戍边英雄的慷慨悲歌。
六、板书设计:
从军行
(边塞诗)
暗、望 边塞风光
穿、破 英雄气概
终不还
36、藏戏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藏戏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1. 默读课文,了解藏戏的形成。
2. 说说藏戏有什么特色,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3.学习课文开头形象概括藏戏特色的写法,照样子介绍一种艺术样式的特色。
【教学重点】
说说藏戏有什么特色,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
选择最喜欢的戏曲上网查查资料,看看它有哪些特色,写下来,再把它介绍给大家。
【课时划分】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谈话,引入新课。
1.在本组课文中,我们随作家老舍一同感受了美好快乐的春节,随作家沈从文品尝了美味的腊八粥,还从三首古诗里面了解了寒食节、七夕节、中秋节。我们的祖国不仅有丰富多彩的节日风俗,还有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历史最久远的戏剧之一。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去领略这深受藏族人民喜爱的藏戏。(板书:藏戏)
2.学习生字词。
(1)出示词语,读一读。
(2)理解词语。
二、整体阅读,初步感知。
1. 阅读课前导语,明确自读要求。(默读课文,说说藏戏有什么特色,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2. 默读课文,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藏戏的?
3.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哪些段落讲了藏戏的形成,哪些段落介绍了藏戏的艺术特色。分清内容的主次。
三、体会藏戏形成的神奇。
1.自由读第4-7自然段,思考藏戏是怎么形成的,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有哪些传奇色彩?
3. 藏戏的产生,是跟唐东杰布分不开的,请你结合文章,用一句话来评价一下他。
四、感受藏戏独特的艺术魅力。
1.自主学习:自由读第8-17自然段,把藏戏的主要特色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概括出来。
①( )的面具;②( )的舞台;③( )的演唱风格。
2.集体交流。
(1)面具:多样、夸张、形象鲜明。
出示课件:感受面具多样、夸张、形象鲜明的特点。
(板书:面具:多样、夸张、形象鲜明。)
(2)舞台:简单、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体会:不要不要不要只要只要
演唱风格:不受时间限制。
3.思考:作者在描写藏戏的特色时,哪个部分写得详细,哪个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对照开头,体会写法。
(1)再读第8-17自然段,试着概括藏戏的特色。
(2)作者是怎样概括的?指名读第1-3自然段,评一评这样开头的好处。
5.齐读最后一段:藏戏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师传身授下去。
五、课堂总结,学以致用。
1.小结。
2. 我国的戏曲文化丰富多彩,有许多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地方剧种,你知道哪些?
4. 布置作业:你喜欢戏曲吗?选择你最喜欢的戏曲上网查查资料,看看它有哪些特色,写下来,再把它介绍给大家。
板书设计:
形成: 传奇
4、藏戏 面具:多样、夸张、形象鲜明
特色:舞台:简单、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演唱风格:不受时间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