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课后练习题(含答案)》可能是您在寻找学习内容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1、古诗三首课后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课古诗三首课后练习题(含答案)
古诗三首课后练习题(含答案)
一、看拼音,写词语。
Hn lěng zng sng
( ) ( )
j huā sh jng
( ) ( )
xi yng gi
( ) ( 膝 )
jūn zǐ chng zi
( ) ( )
二、选择合适的字填在括号里。
1.挑 桃
( )灯 ( )子
( )起 ( )花
2.残 浅
( )缺 凶( )
深( ) ( )色
三、我是小诗人,我会根据诗意写诗句。
1.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枫林晚景,那经霜的枫叶竟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火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补全古诗,完成习题。
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________,________秋风动客情。
________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________。
1.本诗题目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所作,抒发了诗人在秋天思念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3.诗中挑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促织就是________。作者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料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
4.本诗中,表现作者想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寒冷 赠送 菊花 石径 斜阳 盖 君子 橙子
二、1.挑 桃 挑 桃 2.残 残 浅 浅
三、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四、寒声 江上 知有 一灯明
1.在孤寂的夜里写写所思念的景象
2.宋 叶绍翁 自己的家乡
3.用细长的物件逗引 蟋蟀,也叫蛐蛐 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是孩子们 在捉蟋蟀
4.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2、2.长方体()个;正方体()个;球()个;圆柱()个;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练习八》练习题及答案
2.长方体(4)个;正方体(1)个;球(2)个;圆柱(4)个;
3、5.量一量。黑板约长()米,小男孩高()米()厘米。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练习一参考答案
5.量一量。
黑板长约(3)米
小孩高(1)米(3)厘米。
4、在括号里填上厘米或米。长60( )长1( )长28( )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参考答案
做一做
在括号里填上厘米或米。
课桌宽60厘米
小鸟的脚印长1厘米。
篮球场长28米。
5、6.(1)3个8相加,和是( )。(2)一个乘数是8,另一个乘数是3,积是( )。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练习九参考答案
6.(1)3个8相加,和是( 24)。
(2)一个乘数是8,另一个乘数是3,积是(24 )。
6、9.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 )里。(1)下面可以用来计量物体长度的单位是()。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练习二十五练习参考答案
9.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 )里。
(1)下面可以用来计量物体长度的单位是( ①米 )。
①米 ②角 ③分 ④时
(2)教学楼大约高15( ①米 )。
①米 ②厘米 ③分 ④元
(3)一节课40( ④时 )。
①米 ②分 ③元 ④时
7、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里程表》(二) 1.乐乐家的电表读数如下。(单位:千瓦时) (1)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画一画,并与同伴说一说。 (2)分别算出乐乐家7,8,9,10,11,12各月的用电数量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里程表》(二)
1.乐乐家的电表读数如下。(单位:千瓦时)
(1)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画一画,并与同伴说一说。
这个月的读数一上个月的读数=这个月的用电量
(2)分别算出乐乐家7,8,9,10,11,12各月的用电数量。
7月用电量:545-430=115(千瓦时)
8月用电量:640-545=95(千瓦时)
9月用电量:730-640=90(千瓦时)
10月用电量:825-730=95(千瓦时)
11月用电量:920-825=95(千瓦时)
12月用电量:998-920=78(千瓦时)
(3)乐乐家下半年(7月份至12月份)总的用电数量是多少?
998-430=568(千瓦时)
(4)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
9月到11月用电量是多少?
920-640=280(千瓦时)
8、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练习三》 (1)每棵柏树多少元? (2)一棵松树与一棵柳树比,哪个贵,贵多少元? (3)三(1)班用全班同学捐的100元买了6棵柏树,还剩多少元?剩下的钱正好买了4棵杨树,每棵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练习三》
(1)每棵柏树多少元?
363=12(元)
(2)一棵松树与一棵柳树比,哪个贵,贵多少元?
松树:404=10(元)
10-8=2(元)
(3)三(1)班用全班同学捐的100元买了6棵柏树,还剩多少元?剩下的钱正好买了4棵杨树,每棵杨树多少元?
63=2(捆)
2x36=72(元)
100-72=28(元)
284=7(元)
9、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看日历》 4.说一说。 (1)今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2)今年上半年共有( )天,全年共有( )天。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看日历》
4.说一说。
(1)今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2)今年上半年共有( )天,全年共有( )天。
答案:
(1)2014+4=503.....2 平年
(2)今年上半年共有( 181 )天,全年共有( 365 )天。
10、1.把8个○平均分成4份,1份是○总数的()/(),有()个;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练习二十二》练习题及答案
1.把8个○平均分成4份,1份是○总数的(1)/(4),有(2)个;2份是○总数的(2)/(4),有(4)个。
11、(2)55230里有(5)个十万,(5)个万,(2)个千和(3)个百。
北师大四年级数学上册总复习练习参考答案
(1)读一读普査结果中的各项人口数据。
(2)55230里有(5)个十万,(5)个万,(2)个千和(3)个百。
(3)居住在乡村的人口约为(67714)万人
(4)比一比,填一填
性别构成:(686852572)>(652872280)
12、(1)631020500是( )位数,它的最高位是( )位。3在( )位上,十万位上是( )。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练习五》练习题及答案
1.填空。
(1)631020500是(九)位数,它的最高位是(亿)位。3在(千万)位上,十万位上是(0)。
(2)5个千万、7个十万和8个千是(50708000)。
(3)38204000000有(382)个亿和(400)个万。
(4)930701000=900000000+30000000+(700000)+(1000)。
13、6.5平方千米=()公顷 12000000=()公顷=()平方千米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练习六》练习题及答案
6.5平方千米=(500)公顷
12000000=(1200)公顷=(12)平方千米
14、找出课文中与浪淘沙(其七)诗内容相关的句子
找出课文中与浪淘沙(其七)诗内容相关的句子
浪淘沙(其七)
[唐] 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5、五年级英语:句型转换专项练习(含答案)
按要求改写句子
1. Thats a horse in English.(就画线部分提问)
Whats_ that _ in English?
2. Whats on the desk? (回答问题)
___There_____ ___is_____ a pen.
3. Whats this in Chinese? (同意句)
Whats ___the _____ _Chinese_______ __for______this?
4. Is it a horse? (肯定句)
___It _____ ___is_____ a ___horse_____.
5. This is a horse. (变复数形式)
__These ________ ___are_______ __horses________
16、(3)上周六,王玲的活动路线是(3,4)→(4,3)→(6,4)→(3,6)→(3,4)。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练习五》练习题及答案
(3)上周六,王玲的活动路线是(3,4)(4,3)(6,4)(3,6)(3,4)。说说她这一天都去了哪些地方?
她从家里出发,先后行至图书馆、少年宫和体育馆,并在此后返回家中。
17、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调查“生活垃圾”》 4.王奶奶从冷饮批发部买回两箱冰棍。 (I)按批发价,水果冰棍每支多少元? (2)按批发价,奶油冰棍每支多少元? (3)按批发价,哪种冰棍便宜些? (4)王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调查生活垃圾》
4.王奶奶从冷饮批发部买回两箱冰棍。
(I)按批发价,水果冰棍每支多少元?
22.530=0.75(元)
(2)按批发价,奶油冰棍每支多少元?
14.220=0.71(元)
(3)按批发价,哪种冰棍便宜些?
水果冰棍:22.530=0.75(元)
奶油冰棍:14.220=0.71(元)
0.75元 0.71元
奶油冰棍比较便宜
(4)王奶奶按零售价卖两种冰棍,各卖完一箱,一共赚多少元?
水果冰棍:1.230-22.5=13.5(元)
奶油冰棍:1.520-17.2=12.8(元)
一共:13.5+12.8=26.3(元)
18、10.(1)张大爷有一块长方形小菜园(如上图),他想用篱笆围起来,需要篱笆多少米? (2)如果两个公司所售的篱笆质量相同,你能帮张大爷推荐一下,选用哪家公司的比较合算?你是怎样想的?与同伴进行交流。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练习二》
10.(1)张大爷有一块长方形小菜园(如上图),他想用篱笆围起来,需要篱笆多少米?
想:求篱笆的长度就是求出长方形菜园的周长,再减去门的宽度。
长方形周长=(长+宽)x2
(26.4+20.1)x2-1=92(米)
答:需要篱笆92米。
(2)如果两个公司所售的篱笆质量相同,你能帮张大爷推荐一下,选用哪家公司的比较合算?你是怎样想的?与同伴进行交流。
①甲公司总价:1.9x92=119.6(元)
119.6128.8
②乙公司单价:128.892=1.4(元)
1.41.3
答:选甲公司比较合算。
19、9.一张边长4cm的正方形纸(下左图),从相邻两边的中点连一条线段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练习二十五》练习题及答案
9.一张边长4cm的正方形纸(下左图),从相邻两边的中点连一条线段,沿这条线段剪去一个角,剩下的面积是多少?
解:S正方形=44=16(cm)
S三角形=222=2(cm)
S阴影部分=16-2=14(cm)
答:剩下的面积是14cm。
20、 3.选出两个数字组成一个两位数,分别满足下面的条件。 (1)是3的倍数。 (2)同时是2和3的倍数。 (3)同时是3和5的倍数。 (4)同时是2,3和5的倍数。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3的倍数的特征》
3.选出两个数字组成一个两位数,分别满足下面的条件。
(1)是3的倍数。
30 45
(2)同时是2和3的倍数。
30
(3)同时是3和5的倍数。
30 45
(4)同时是2,3和5的倍数。
30
21、5. (1)女生的人数占这群学生数的( )/( ) 戴眼镜的人数占这群学生数的( )/( ) 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 ) (2)你还能用分数表示什么? (3)用分数表示你们班学生的情况。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练习六》
(1)女生的人数占这群学生数的7/13
戴眼镜的人数占这群学生数的1/13
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6/7
(2)你还能用分数表示什么?
男生的人数占这群学生数的6/13
(3)用分数表示你们班学生的情况。
22、3.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并与同伴交流。 5/8=20/( ) 24/42=( )/7 4/( )=48/60 8/12=( )/( )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分数基本性质》
3.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并与同伴交流。
5/8=20/( ) 24/42=( )/7
4/( )=48/60 8/12=( )/( )
答案:
5/8=20/32 24/42=4/7
4/5=48/60 8/12=2/3
23、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分数与除法》 练一练 4. △的个数是○的()/() ○的个数是△的()/()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分数与除法》
练一练 4.
△的个数是○的()/()
○的个数是△的()/()
答案:
△的个数是○的(4)/(7)
○的个数是△的(7)/(4)
24、第13课《少年中国说(节选)》课后练习及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少年中国说(节选)》课后练习及答案
选做
和同学集体朗诵课文。
老师指导:朗诵应该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朗读时体会作者赞美少年中国时澎湃的爱国之情。
25、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牛郎织女(一)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牛郎织女(一)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默读课文,说说牛郞和老牛是怎么相处的,他和织女是怎么认识的?
牛郞和老牛相处:
牛郎照看那头牛挺周到。一来是牛跟他亲密,二来呢,他想,牛那么勤勤恳恳地干活,不好好照看它,怎么对得起它呢?他总是挑很好的草地,让牛吃又肥又嫩的青草,家里吃的干草,筛得一点儿土也没有。牛渴了,他就牵着它到小溪的上游,让它喝干净的水。夏天天气热,就在树林里休息;冬天天气冷,就在山坡上晒太阳。他把牛身上刷得干干净净,不让有一点儿草叶土粒。
牛郎随口哼几支小曲儿,没人听他的,可是牛摇摇耳朵闭闭眼,好像听得挺有味儿。牛郎心里想什么,嘴里就说出来,没人听他的,可是牛咧开嘴,笑嘻嘻的,好像明白他的意思。他常常把看见的听见的事告诉牛,有时候跟它商量一些事。牛虽然不说话,可是眉开眼笑的,牛郎也就满意了。
以后,他白天上山打柴,柴满一车,就让老牛拉着,到集市上去换粮食;夜晚就让老牛在车旁边休息,自己睡在车上。
他和织女认识:
老牛说:明天黄昏的时候,你翻过右边那座山。山那边一片树林,树林前边一个湖,那时候有几个仙女会在湖里洗澡。她们的衣裳放在草地上,你要捡起那件粉红色的纱衣,跑到树林里等着,去跟你要衣裳的那个仙女就是你的妻子。这个好机会你可别错过了。
牛郎按照老牛说的去做,果然认识了织女。
2、课文有些情节写得很简略,请你发挥想象,把下面的情节说得更具体 ,再和同学演一演。
A、牛郎常常把看见的、听见的事告诉老牛。
如:老牛啊,我看到山下有户人家娶媳妇啦。
老牛啊,我看山那边有家人生孩子啦。
老牛啊,我这辈子是娶不上媳妇啦!
B、仙女们商量瞒着王母娘娘去人间看看。
例:天上的生活真是一点自由也没有,现在王母娘娘睡着了,我们一起下界看看人间是什么样的吧。
26、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一、基础知识。(40分)
(一)读拼音,写词语。(4分)
奥运赛场上,被誉为铿锵玫瑰的中国女排发扬不怕xī shēnɡ( )、qi r b shě( )的精神勇夺冠军,为中国军团的奖牌榜又新增添了一块沉甸甸的金牌。
(二)用
27、(3)如果90分以上(含90分)算优秀,那么两个班的优秀率分别是多少?
北师大六年级数学上册《身高的变化》练一练习题及答案
(3)如果90分以上(含90分)算优秀,那么两个班的优秀率分别是多少?
2840=70% 2640=65%
答:六(1)班、六(2)班的优秀率分别是70%和65%。
28、4.学校在我家的()偏()方向上,距离约是()。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练习五参考答案
4.学校在我家的南偏西45方向上,距离约是1000。
小刚,你家在学校的北偏东45方向上。
29、(1)学校在小明家北偏( )方向上,距离是( )m。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位置与方向(二)做一做
(1)学校在小明家北偏东25方向上,距离是400m。
(2)书店在小明家东偏南30方向上,距离是200m。
(3)邮局在小明家南偏西50方向上,距离是600m。
(4)游泳馆在小明家西偏北40方向上,距离是600m。
30、7.看图填空(单位:cm)。(1)正方形的周长是()cm,圆的周长是()cm。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练习十四参考答案
7.看图填空(单位:cm)。
(1)正方形的周长是(16)cm,圆的周长是(12.56)cm。
(2)其中一个圆的周长是(9.42)cm,长方形的周长是(21)cm。
31、读读《浪淘沙》(其一),说说你从哪里体会到了黄河的磅礴气势。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后练习答案
读读《浪淘沙》(其一),说说你从哪里体会到了黄河的磅礴气势。
诗的前两句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黄河来自天边、奔腾千里的壮丽图景。九曲用夸张的手法写黄河曲曲折折,自天涯写出了黄河的源远流长。
后两句作者驰骋想象,表示要迎着狂风巨浪,顶着万里黄沙,逆流而上,直到牛郎织女家,侧面表现了黄河的雄伟。
32、六年级上册18课古诗三首浪淘沙(其一)评课稿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18课古诗三首浪淘沙(其一)评课稿教学反思
《浪淘沙》是六年级上册统编教材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这一单元的单元导语是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本课教学,结合单元要求,紧扣兴发教学理念,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反复朗读,感知诗词大意。
2.抓住关键词,想象画面,感受黄河的气势磅礴,理解诗歌意蕴。
3.在拓展学习中感受诗人积极豁达、乐观向上的精神。
通过本课的实践探索,在落实教学目标的同时,关于兴发教学在古诗课中的应用与落实,笔者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现结合本课教学,围绕兴发教学理念,作以下解析与反思:
一、自然生命的兴起:优雅的身体状态
刘铁芳教授在《培育中国人:儿童教育的审美意蕴及其实现》中谈到,教育就是要引领个体与世界的审美性相遇,唤起个体对世界的亲切感。所以在本课教学中,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达到真正的起兴状态,我做了以下两个方面的设计:
1.兴于诗
首先从选材上而言,《浪淘沙》这一首诗,诗人本身就是由兴而发:这首诗前两句写实,写诗人所见的黄河的气势磅礴、浪淘风簸,后两句是诗人在所见之后的所想,是诗人在所见之后的兴发。其次,在本课的导入环节,由师生对诗导入,渲染古诗学习的氛围,从而引出古诗中藏着的黄河,引领学生感受到黄河在华夏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
2.始于自然
在对诗之后,我播放了一个黄河的视频,在与大自然的美好相遇中打开了学生身体的感知,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了黄河的大气磅礴,感受到大自然的器宇轩昂,充分激发了学生对黄河的探索欲望与热爱之情,学生的身心达到一个充分兴起的状态:迫切想去听听黄河的涛声,看看黄河的气魄。在此基础上,顺其自然地引领学生走进课文《浪淘沙》,以开展进一步的学习。
二、理智生命的启发:积极的思维状态
在个体的身心得到充分的兴起的基础之上,引领学生展开理智地学习、积极地思考,往往能让学生更好地向着学习的方向,受到更多的启发,真正做到由兴而发。基于以上的考虑,我着重从立于礼(方法指导),启于智(思维启迪)这两个方面做了以下努力:
1.立于礼
首先是朗读方法的渗透。多读多诵是诗歌教学的基础,在朗读教学时,我着重基于以下两个维度的思考:一是从朗读要求上,由读通读顺到读好读精,所以在形式设计上采取整体读解决生字词再读听范读描红跟读提炼朗读要点读的形式,循序渐进,逐步达到读出节奏、韵律,读出情感的教学目标。二是在学法指导上,实现由整体到个人的逐步落实,在教学时,先采用齐读,全班跟读的形式,确保大部分学生掌握朗读要点,在此基础上,再指名读,实现由面到点的教学转变。特别要指出的是,在本课教学时我采取了朗读描红的方法:出示名家高水平朗读,先让学生听范读,感受名家朗读的高明之处,再让学生轻声跟读两遍,再大声跟读,最后自己读,以逐步实现读出节奏与韵律的教学目的。这种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掌握朗读描红的方法,以便于方法迁移。
其次是理解诗歌意境方法的渗透。理解诗歌意境是高年级诗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着重向学生渗透通过抓关键词理解诗句创设情境想象画面这两种理解诗歌意境的方法。如让学生抓住九曲万里沙感受黄河弯曲、长、沙多的特点,抓住直上引领学生感受黄河的气势。又比如我通过出示黄河图片、放黄河咆哮声的方式,引导学生想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的画面。这样的教学设计,都是意在让学生掌握通过抓关键词理解诗句创设情境想象画面理解诗歌意境这两种方法。
2.启于智
教学时,在读通读好的基础上,我以问促思,引领学生积极的思考。在古诗意境理解时,我先出示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涛风簸自天涯这两句诗,引导学生思考:这两句诗描写了黄河的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关键词中体会到的?进而组织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中升华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对于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这两句的教学,我也是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如(他想到了什么?谁来说说这两句的意思。诗人刘禹锡他要上到哪里去?他是怎样上的?你从直上体会到了什么?孩子们,诗人说同到,同是什么意思?同谁一起?)来展开教学,以问促思,层层递进,在思维发散,智力充分调动的同时,以达到理智学习的积极状态。
三、精神生命的托举:超越的精神状态
前面两部分的学习,学生已实现身心的兴起,理智的启发,已基本达到本节课的知识目标。但是一堂好的兴发课应不止于知识目标的完成,还要引领学生回归生命,对生命进行积极的思考,实现精神上的托举。基于以上目标,在教学设计上,我着重从展于智成于乐这两个方面进行了思考:
1.展于智
在前文的教学中,我已通过以问促思等方式,实现了对学生思维、智力上的启迪。但是启于智还往往不够,还应在启迪的基础上去继续展开,以达到真正的理智学习的状态。所以在原文教学的基础上,我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先让学生结合《浪淘沙》猜测诗人性格,再拓展学习诗人的另外两首古诗,让学生再猜诗人的性格。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诗人作品、性格,反推诗人的经历。最后出示诗人的生平经历,引领学生联系生活实践,谈自己的个人感受。这样的教学设计,基于教材,但又超脱于教材,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思考与猜测中升华了个人感受,达到了精神托举的目的。
2.成于乐
成于乐不仅仅是指配乐朗读等教学方式,更多地应该是指向于学生兴发的高潮状态。在本课的结尾,在学生精神状态被顺利启迪的同时,我引导学生配乐齐读:让我们把对刘禹锡的钦佩之情,融入到这气势雄伟的黄河水中,融入到你们气势恢宏的朗读声里。这样的设计,不仅仅是因为融入了音乐,更多的是因为学生在前面已经被充分兴发与托举,进而非常顺利、愉悦地进入了这样一个齐读状态,读有所发,读有所感。
当然,通过本节课的实践,我也反思到自己的诸多不足:
1.教师的基本功有待加强。在朗读指导环节,虽然方法与流程设计都非常清晰,但是因为自身的朗读水平有限,学生的朗读指导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感知浪淘风簸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排比读的这一个环节,我本身的预期是学生一次比一次堵得有气势、有力量,但是因为我自身在导语部分的朗读技巧不够,以至于这个版块的教学效果没有达到极致。
2.对于兴发教学理念的理解还有待加强。在教学的设计上,我虽然紧扣兴发教学理念,逐一展开教学设计,看似自然、流畅,但是对于兴发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在平常的教学中,还要加强兴发教学的理论学习,多尝试、多运用,以期更大的进步。
33、六年级上册18课古诗三首浪淘沙(其一)评课稿听课记录
六年级上册18课古诗三首浪淘沙(其一)评课稿听课记录
1、设计独特,充满智慧
这是一堂智慧的语文课。对六年级课时观念把握十分到位,善于挖掘教学资源,调控教学流程,处处显示了教育机智。由黄河导入到初读古诗,学习重点诗句,品悟情感,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一般,一气呵成。老师基本功扎实,,教师有目的的教,学生有目的的学,以单元学习目标为立脚点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学习古诗方法,联系旧知、主动唤醒,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学习方法。
2、以读促悟,以读促思
阅读是语文课的灵魂,思维是语文课的血肉,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李老师一改古诗常规教学方法,打破古诗学习的承接点,通过朗读体会古诗的情感,反复朗读把握古诗的语感;找出古诗学习的生长点,让学生反复朗读,结合注释、图片感受古诗意境;拓展古诗教学的延伸点,深层次挖掘文本,如微课(古诗中的用典)的使用,是基于学情的多媒体教学应用,不仅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典故还能拓展。
34、饮酒(其五)评课稿
八年级语文上册饮酒(其五)听课稿,分享饮酒(其五)听课感受和记录
饮酒(其五)评课稿第一篇:
饮酒其五教案
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掌握诗的朗读节奏。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
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教法:
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比较阅读法。
学法:
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 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 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 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 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 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 吧!
一、自主学习
1、学法指导:古诗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2、相关链接 【陶渊明生平】
陶渊明,东晋大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今江西九江人。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任官,他的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但到陶渊明时,家境衰落。在家族中,他既钦敬曾祖的积极进取,又特别赞赏外祖的冲淡自然,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精神。前期(41岁以前),他渴望进取,渴望干一番事业,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又时官时隐,举棋不定。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庶族寒门出身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高傲的脾气使他不愿迎合官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终于辞官归田园,躬耕陇亩,不再出仕,回家乡当隐士去了,与官场彻底决裂。《饮酒》诗一组二十首,就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学生自由读
(2)个别同学读,或者小组一起读。
(3)听录音,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
(4)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说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三、问题探讨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四、品味名句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是写景名句。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
五、课外拓展
通过学习以前的文章和现在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你觉得陶渊明是怎样的一个人?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贫,安贫乐道的一个人,不随波逐流追名逐利,,是一个清高的人。
六、作业布置
1、背诵这一首诗
2、以我心中的陶渊明为题写一篇随笔
饮酒(其五)评课稿第二篇: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朗读、背诵全诗。
2、反复吟诵,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3、感悟诗人热爱自然,回归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语感的培养和诗的表现手法的学习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以有关饮酒的话题导入课题,然后板书课题《饮酒》(其五)陶渊明。
二、作者、作品介绍:
1、走近作者:
展示陶渊明个人小档案,学生齐读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
性格:娴静少言,不慕荣利
爱好:好读书,嗜酒
喜爱的花卉:晋陶渊明独爱菊
2、作品介绍
陶渊明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 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饮酒》组诗共有20首,而第五首是他田园诗中的一首很有代表性的诗作。
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田园诗人平淡之宗之称。
三、诗韵朗读
1、学生自由的大声朗读诗歌。
(1)、老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划分五言诗的朗读节奏
2、学生自我评价朗读效果,并明确这首诗所适合的朗读语气。
3、学生以合适的语气和节奏再读诗歌,教师指导。
4、播放诗歌朗读范文,学生借鉴掌握。
5、学生个别朗读,师生订正。
四、画面再现理解诗意
1、这首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意境呢?能否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下。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一种心境(用诗句中的一个词回答)?
明确:悠然
五、合作探究品读诗歌
1、想一想,作者的心远主要体现在哪些词语当中?
2、展示历史背景知识,请学生阅读,以帮助理解。
3、学生明确: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述描绘的语境
、陶渊明为何对菊花情有独钟?
、菊花与陶渊明有何相似之处?
、比较将悠然见南山的见改为望的不同之处。
、学生讲述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悠然之感。
(2)、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学生释义
、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什么而无车马喧?
、车马喧仅仅指车和马的喧嚣声吗?如果不是,还指什么?
、远离了什么?亲近了什么?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诗歌描绘的意境
、作者看到飞鸟相与还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想?
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你觉得真意是什么?
六、我的收获
细品研读诗歌,想想从诗句中,你能感受到怎样的陶渊明?
请以我感受到了_ _的陶渊明说说看。
七、总结下课
35、三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9课古诗三首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清明》。
〔名师来指导〕(1)学习古诗,重在朗读。首先要读正确,做到一字不差,韵脚要读饱满。同时注意诗句间的停顿;其次,还要读出诗的韵味。
(2)背诵要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先将古诗读熟,然后抓住诗中的关键词,边读边想象画面,最后进行背诵。
(3)默写要在背诵的基础上进行。生字的书写要正确,标点符号也要正确。
2.这三首诗分别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答案大家找〕《元日》写的是过春节,写出了过春节时人们燃放爆竹、饮屠苏美酒、开门迎日、更换桃符等一系列的节日。《清明》写的是清明节,写出了清明时节诗人雨中问路、牧童热情指引的情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的是重阳节,写出了诗人独在异乡思念家乡和亲人,想象家乡的兄弟登高插茱萸而少自己的孤独情景。
36、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0.古诗三首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竹石》。
根据书中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再进行背诵。在熟读背诵《竹石》的基础上,默写古诗,做到正确书写,没有错别字,不加字,不丢字。
2.借助注释,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骏马啊,什么时候才能够套上镶金的笼头,在明净爽朗的秋天的辽阔原野上任意驰骋呢?
(2)即使身体粉碎变成石灰,也不畏惧敲打撞击、烈火焚烧,还要把洁白干净的石灰留在人世间。
(3)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忍劲拔,不管你刮的是什么风。
3.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1)《马诗》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不被统治者赏识,但又热切期望自己的抱负得以施展,可以为国建功立业的志向。
《石灰吟》作者以石灰作比喻,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和不同流合污的情操。
《竹石》借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2)这三首古诗有一个共同点,即看起来描写的是物,实际上是在赞颂人的一种精神。
这三首古诗都是咏物诗,都突出了所咏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点。
《马诗》通过马表现贤才的雄心壮志及其怀才不遇的愤慨;《石灰吟》突出了石灰不怕击打、不怕烈火,甘愿粉骨碎身而把白白的粉末奉献给人们的特点;《竹石》突出了竹子扎根于岩缝之中坚韧不拔的特点。在表达方式上都是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37、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古诗二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古诗二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读诗句,想画面,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答:山上寺院里有一座很高的楼,人站在楼上,好像一伸手就能摘下天上的星星。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
答:天空一片蔚蓝,草原无边无际,一阵风吹过,草浪动荡起伏,在牧草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闪现出来。
38、短诗三首繁星(一五九)上课笔记划重点
短诗三首繁星(一五九)上课笔记划重点
教材分析:
《繁星》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是将一些零碎的思想收集在一个诗集里。总的来说,它大致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与赞扬;二是对大自然的崇拜与赞颂;三是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在艺术上,冰心以童心关照一切,诗歌美在清纯,美在朦胧,美在含蓄。
作者介绍: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她的作品充满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以及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主要作品:诗集《繁星》《春水》,小说集《冬儿姑娘》,小说、散文集《寄小读者》、《小桔灯》等。
我会写:
繁:繁星 繁密 繁多 繁杂 删繁就简
漫:漫谈 漫长 漫道 漫不经心 漫山遍野
灭:消灭 灭亡 磨灭 熄灭 自生自灭
藤:紫藤 白藤 葡萄藤 顺藤摸瓜
萝:藤萝 绿萝 女萝 萝卜 菠萝
膝:膝盖 护膝 盘膝 卑躬屈膝 促膝长谈
涛:波涛 浪涛 林涛 惊涛骇浪 波涛汹涌
躲:躲闪 躲让 躲避 躲藏 东躲西藏
形近字:
漫(漫长)慢(慢慢) 灭(熄灭)火(火柴)
藤(藤蔓)腾(奔腾) 萝(萝卜)箩(箩筐)
膝(膝盖)漆(漆黑) 涛(波涛)铸(铸造)
近义词:
漫灭磨灭 回忆 回想
理解词语:
【漫灭】磨灭,模糊不清。
【藤萝】又名紫藤萝,是优良的观花藤木植物,缠绕茎,羽状复叶,小叶长椭圆形。总状花序,春季开花,花淡紫色,具有优美的姿态和迷人的风采。紫藤的通称。
【思潮】(1)接二连三的思想活动。(2)某一时期内反映当时社会政治情况而有较大影响的思想潮流。
【回忆】想过去的事或指回想;反省。
【清响】清脆的响声。
课文主题:
《繁星(七一)》:通过回忆小时候的事,歌颂了童真和母爱。
《繁星(一三一)》:用排比、反问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波澜壮阔的大海的赞颂。
《繁星(一五九)》:运用类比、联想和比喻,表达了对母爱的深情赞颂。
这三首短诗通过对母亲和大海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和依恋以及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问题归纳:
1、第1首小诗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明亮的月光洒满了花园,花园中的藤萝垂落在廊亭的边缘,给人安全温馨的感觉,我 安静地趴在母亲的膝上,感受着她温柔而又关爱的抚摸。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的回忆,对家的思念,对母亲的牵挂。
2、第3首诗中巢和母亲的怀有什么关系?
在这里诗人选取了巢这个意象,非常贴切。当天上的风雨来时,鸟儿会躲到它的巢中;当孩子心中的风雨来时,她会躲到母亲的怀里,母亲温暖的怀抱永远是最安全的地方,会像安全的巢一样庇护我。这首诗体现了母亲对孩子的爱,孩子对母亲的依恋。
3、课文写了什么?
本文主要写了作者对生活中的一些琐碎的小事的描写。
39、短诗三首繁星(一五九)课堂笔记知识点
短诗三首繁星(一五九)课堂笔记知识点
教材分析:
《繁星》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是将一些零碎的思想收集在一个诗集里。总的来说,它大致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与赞扬;二是对大自然的崇拜与赞颂;三是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在艺术上,冰心以童心关照一切,诗歌美在清纯,美在朦胧,美在含蓄。
作者介绍: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她的作品充满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以及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主要作品:诗集《繁星》《春水》,小说集《冬儿姑娘》,小说、散文集《寄小读者》、《小桔灯》等。
我会写:
繁:繁星 繁密 繁多 繁杂 删繁就简
漫:漫谈 漫长 漫道 漫不经心 漫山遍野
灭:消灭 灭亡 磨灭 熄灭 自生自灭
藤:紫藤 白藤 葡萄藤 顺藤摸瓜
萝:藤萝 绿萝 女萝 萝卜 菠萝
膝:膝盖 护膝 盘膝 卑躬屈膝 促膝长谈
涛:波涛 浪涛 林涛 惊涛骇浪 波涛汹涌
躲:躲闪 躲让 躲避 躲藏 东躲西藏
形近字:
漫(漫长)慢(慢慢) 灭(熄灭)火(火柴)
藤(藤蔓)腾(奔腾) 萝(萝卜)箩(箩筐)
膝(膝盖)漆(漆黑) 涛(波涛)铸(铸造)
近义词:
漫灭磨灭 回忆 回想
理解词语:
【漫灭】磨灭,模糊不清。
【藤萝】又名紫藤萝,是优良的观花藤木植物,缠绕茎,羽状复叶,小叶长椭圆形。总状花序,春季开花,花淡紫色,具有优美的姿态和迷人的风采。紫藤的通称。
【思潮】(1)接二连三的思想活动。(2)某一时期内反映当时社会政治情况而有较大影响的思想潮流。
【回忆】想过去的事或指回想;反省。
【清响】清脆的响声。
课文主题:
《繁星(七一)》:通过回忆小时候的事,歌颂了童真和母爱。
《繁星(一三一)》:用排比、反问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波澜壮阔的大海的赞颂。
《繁星(一五九)》:运用类比、联想和比喻,表达了对母爱的深情赞颂。
这三首短诗通过对母亲和大海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和依恋以及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问题归纳:
1、第1首小诗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明亮的月光洒满了花园,花园中的藤萝垂落在廊亭的边缘,给人安全温馨的感觉,我 安静地趴在母亲的膝上,感受着她温柔而又关爱的抚摸。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的回忆,对家的思念,对母亲的牵挂。
2、第3首诗中巢和母亲的怀有什么关系?
在这里诗人选取了巢这个意象,非常贴切。当天上的风雨来时,鸟儿会躲到它的巢中;当孩子心中的风雨来时,她会躲到母亲的怀里,母亲温暖的怀抱永远是最安全的地方,会像安全的巢一样庇护我。这首诗体现了母亲对孩子的爱,孩子对母亲的依恋。
3、课文写了什么?
本文主要写了作者对生活中的一些琐碎的小事的描写。
40、短诗三首繁星(七一)上课笔记划重点
短诗三首繁星(七一)上课笔记划重点
教材分析:
《繁星》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是将一些零碎的思想收集在一个诗集里。总的来说,它大致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与赞扬;二是对大自然的崇拜与赞颂;三是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在艺术上,冰心以童心关照一切,诗歌美在清纯,美在朦胧,美在含蓄。
作者介绍: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她的作品充满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以及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主要作品:诗集《繁星》《春水》,小说集《冬儿姑娘》,小说、散文集《寄小读者》、《小桔灯》等。
我会写:
繁:繁星 繁密 繁多 繁杂 删繁就简
漫:漫谈 漫长 漫道 漫不经心 漫山遍野
灭:消灭 灭亡 磨灭 熄灭 自生自灭
藤:紫藤 白藤 葡萄藤 顺藤摸瓜
萝:藤萝 绿萝 女萝 萝卜 菠萝
膝:膝盖 护膝 盘膝 卑躬屈膝 促膝长谈
涛:波涛 浪涛 林涛 惊涛骇浪 波涛汹涌
躲:躲闪 躲让 躲避 躲藏 东躲西藏
形近字:
漫(漫长)慢(慢慢) 灭(熄灭)火(火柴)
藤(藤蔓)腾(奔腾) 萝(萝卜)箩(箩筐)
膝(膝盖)漆(漆黑) 涛(波涛)铸(铸造)
近义词:
漫灭磨灭 回忆 回想
理解词语:
【漫灭】磨灭,模糊不清。
【藤萝】又名紫藤萝,是优良的观花藤木植物,缠绕茎,羽状复叶,小叶长椭圆形。总状花序,春季开花,花淡紫色,具有优美的姿态和迷人的风采。紫藤的通称。
【思潮】(1)接二连三的思想活动。(2)某一时期内反映当时社会政治情况而有较大影响的思想潮流。
【回忆】想过去的事或指回想;反省。
【清响】清脆的响声。
课文主题:
《繁星(七一)》:通过回忆小时候的事,歌颂了童真和母爱。
《繁星(一三一)》:用排比、反问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波澜壮阔的大海的赞颂。
《繁星(一五九)》:运用类比、联想和比喻,表达了对母爱的深情赞颂。
这三首短诗通过对母亲和大海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和依恋以及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问题归纳:
1、第1首小诗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明亮的月光洒满了花园,花园中的藤萝垂落在廊亭的边缘,给人安全温馨的感觉,我 安静地趴在母亲的膝上,感受着她温柔而又关爱的抚摸。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的回忆,对家的思念,对母亲的牵挂。
2、第3首诗中巢和母亲的怀有什么关系?
在这里诗人选取了巢这个意象,非常贴切。当天上的风雨来时,鸟儿会躲到它的巢中;当孩子心中的风雨来时,她会躲到母亲的怀里,母亲温暖的怀抱永远是最安全的地方,会像安全的巢一样庇护我。这首诗体现了母亲对孩子的爱,孩子对母亲的依恋。
3、课文写了什么?
本文主要写了作者对生活中的一些琐碎的小事的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