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3课现代诗二首之秋晚的江上评课稿听课笔记》可能是您在寻找学习内容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1、四年级上册3课现代诗二首之秋晚的江上评课稿听课笔记
四年级上册3课现代诗二首之秋晚的江上评课稿听课笔记
《秋晚的江上》是一首典型的微型散文诗,通过描写秋天的黄昏时所看到的江边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无比喜悦之情。
傍晚,鸟儿归巢,似乎飞倦了,飞进夕阳的红色背景里,远远看去,就好像太阳落在鸟背上一样。夕阳不仅斜照着归飞的鸟,还照着晚江以及芦苇;鸟儿翻飞,渐渐飞离出太阳的背景。远远看着,就仿佛太阳从鸟儿的背上滑落下来。
鸟儿倦了,驮着斜阳采用了想象的手法,双翅一翻斜阳掉江则运用了夸张的修辞,而妆红颜则是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芦苇拟人化,富有情趣。
碧彻秋空,倦鸟归巢,驮着斜阳,凌江飞渡,小诗第一节创造的意象,就气势非凡、诱人瞩目,叫人生出这样的遐思:那鸟儿,尽管飞倦了,但在归巢的时候,为什么还要尽力驮着斜阳回去呢?是不忍将太阳孤单地留在夜色中吗?是渴望与太阳日夜相守,不肯有须臾的离别吗?是害怕漆黑的夜色,向往永远与光明为伴吗?那么通过这些遐思,作品的第一节,已可谓一首独立完美的小诗了。
诗人并没有就此收笔,而是意绪荡开,继而写道:鸟儿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不禁叫人浮想联翩:驮着太阳归巢的鸟儿,似乎生出悔意,忽又意识到:太阳,是江的太阳,是芦苇的太阳,是宇宙万物的太阳,而不应是自己的太阳。
看那头白的芦苇,不正是因为斜阳的照射,返老还童,满面红颜了吗?鸟儿俯首回顾的时候,想必也一定会为自己的及时悔悟而自得。
2、二年级上册第19课古诗二首课堂笔记之古诗大意
二年级上册第19课古诗二首课堂笔记之古诗大意
1.《夜宿山寺》:山上寺院的高楼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人在楼上好像一伸手就能摘下天上的星星。站在这里,我不敢大声说话,唯恐(害怕)惊动天上的神仙。
2.《刺勒歌》:敕勒族人居住的草原,就在阴山脚下。天像圆顶的帐篷,笼罩着四面的原野。蓝蓝的天底下,原野一眼望不到边,风儿吹过,牧草低伏,现出了隐没于草丛中的牛羊。
3、三年级上册8课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评课稿听课笔记
三年级上册8课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评课稿听课笔记
我是第一次教,胆颤心惊。教此课,我不能只教这个内容。安徒生为什么要创作这篇童话?我在《安徒生童话全集》中找到这样的资料:
这篇童话发表于1846年的《丹麦大众历书》上。安徒生在他的手记中写道:我在去国外旅行的途中在格洛斯登城堡住了几天。《卖火柴的小女孩》就是在那里写的。我那时接到出版商佛林齐先生的信,要求我为他的历书写一个故事,以配合其中的三幅画。我选了以一个穷苦小女孩拿着一包火柴为画面的那张画。这幅画出自丹麦画家龙布(T. Lundbye,1818-1848)的手笔。
关于安徒生的这一童话创作,还有如下的资料:
1845年10月,安徒生再次访问意大利。在圣诞节即将到来的时候,格洛斯顿城的朋友们再三邀请安徒生去那里过圣诞节。安徒生兴冲冲地坐上了去格洛斯顿的马车。在格洛斯顿城,他看到马路旁挂着欢迎安徒生先生到来的条幅,书店里摆满了他创作的童话。安徒生的马车在格洛斯顿的街道上缓缓前进,他要体会一下城市里的圣诞节气氛。
然而,就在热闹的街道尽头,他看到一个中年妇女手臂上挂着一个篮子,背着个瘦弱的婴儿,有气无力地乞讨着。不远处,一个只有五岁左右的小女孩,正在卖火柴,她的手都冻僵了。可是,路过的人已经不多了,金发小女孩的火柴一根也没有卖掉。安徒生回去以后就写了《卖火柴的小女孩》。
一、复习导入
1、板书回顾:寒冷、贫穷、饥饿、孤苦
2、小女孩不敢回家,为什么?
因为小女孩没有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会被爸爸打。(挨打)
因为小女孩家里的房子有很大的裂缝,要用草和破布堵住。(家徒四壁)
小结:从文中找句子,来认识小女孩,感受她的生活。
3、五次划火柴
(1)大火炉 (2)烤鹅 (3)圣诞树 (4、5)奶奶
二、围绕划火柴,展开想象
想象的方法点拨:联系上文的句子,得到启发进行想象。
1、大火炉
(1)朗读相关语句
①描写温暖的语句:
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
②描写寒冷的语句:
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
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
可怜的小女孩!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
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坐下来,蜷着腿缩成一团。
(2)结合这些语句,小女孩看到大火炉时会想些什么?
我的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现在终于可以暖和一下了。
有了大火炉,好像把我带到了温暖的春天。
好暖和,好暖和!让我把它带回家,让家人也一起暖和一下该多好啊。
多么暖和的大火炉啊!我先把我的小脚暖和一下,再把它搬回家,这样的话家里就会像春天一样温暖。(组合前面几位学生的发言,说得更流利完整。)
(多花时间点评前几位学生的发言,为后面的学生表达提供扶手。)
2、烤鹅
(1)朗读相关语句
亮光落在墙上,那儿忽然变得像薄沙那么透明一直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走来。
(2)此时她会想什么?(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也可以联系前文。)
哇!好香的烤鹅啊,终于可以填饱肚子了。
这只烤鹅看起来真好吃!如果我把它带回家和家人一起分享多好啊。
我们一家都可以填饱肚子了。
引:身体变暖了,肚子填饱了,此时小女孩会想些什么呢?
3、圣诞树、奶奶
(1)朗读第7自然段。(老师引读、共读,帮助学生进入故事情境中。)
(2)一颗星星落下来,就有一个人要离去了。这颗星星指的是谁呢?
小女孩。(作者的暗示)
(3)为什么小女孩每次只划一根火柴?最后划了一大把?
①为什么只划一根?找到相关的语句。
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爸爸会打他。
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其中,终于一词,体现了她再三思考,舍不得。)
②朗读指导: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停顿,语气,重音)
③现在,她把一大把火柴全点了,说明什么?
说明她很喜欢奶奶。
说明她很喜欢她的奶奶,她想把奶奶留住。
师引:是啊,与前面的大火炉、烤鹅、圣诞树相比,奶奶是最重要的。所以此时她不顾一切,划完了所有火柴。(板书箭头:一个比一个重要。)
(4)学生站起来,朗读第8自然段。
(5) 老师接读第9自然段。
师:为什么小朋友们为我鼓掌?
从老师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奶奶的不同,比以前更美丽。
通过老师的朗读,仿佛让我看到了她们真的飞走了。
三、探讨小女孩的结局:幸福?可怜?
1、作者是这样一层一层地来写。最后奶奶把小女孩带走了。这意味着小女孩怎样了?
小女孩死了。
师:作者通过不断的暗示,让读者体会到小女孩的结局。
2、理解两个幸福。
①朗读最后一段。
②曾经的幸福,指的是什么?
大年夜的完善,小女孩擦亮火柴看到的一切。
第二个幸福,指的是什么?
小女孩死了,她再也感受不到人间的痛苦。
小女孩见到了奶奶。
3、到底小女孩是可怜,还是幸福?
幸福:小女孩在天堂和最疼爱她的奶奶在一起。
可怜:因为一切都是幻觉。
可怜:世界上没有天堂,都是自己的幻觉。
幸福:她留住了自己的奶奶。
小结:将来再读到这个故事,或读到更多的故事,也许会有新的收获。
4、三年级上册14课小狗学叫评课稿听课笔记
三年级上册14课小狗学叫评课稿听课笔记
课文写了一只不会叫的狗来到一个没有狗的国家,大家一致认为不会叫是很大的缺陷。于是,小狗向小公鸡和杜鹃学叫,结果却引起了很大的误会。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事物都有自身的特点,千万不能生搬硬套。每次选择都很关键,都应以不迷失自我为基础,这样的人生才是精彩的。
教学过程
一、回顾前文,总结提炼
1.回顾本单元学习过的前两篇课文,我们是怎样一边读课文一边预测的?
2.学生回顾交流。
教师相机出示:预测的依据借助题目、插图、故事情节,结合生活经验进行预测。
3.播放小动物叫声,请学生猜猜是什么动物发出的声音。
4.小结揭题:每一种小动物都会叫,它们的叫声都很独特。今天我们来猜一猜一只不会叫的狗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故事。
5.板书课题。齐读。
6.第一次读到课题时,你能猜到故事可能讲了什么吗?
预设:不会叫的狗会去学叫,但一直没有学会。不会叫的狗被别人嘲笑。不会叫的狗勤奋地学习,最终学会了叫。不会叫的狗拜了很多师父。
设计意图:通过听动物叫声,既激发了学生读故事的兴趣,又让学生了解到动物叫声的独特性。揭示课题后,让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方法预测,在实践中运用,进一步感受阅读童话故事时预测的乐趣,也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
二、阅读故事,练习猜想
1.学生自学课文,提出要求。
(1)默读课文,遇到生字或难读的地方读读生字表里的拼音,多读几遍,读准音,读通句。
(2)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预测后面的故事内容。用上前两课学到的方法,把自己的猜想简单地写在预测单上。
2.课件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请学生当小老师领读,齐读。
干吗 讨厌 发怒 批评 来访 担保 压根
差不多 忍着 模仿 中弹 发疯 汪汪 搞不清
3.课件出示生字,学生说说自己的预习成果,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
4.本课多音字较多:吗、担、压、中、弹。
课件出示由文中多音字组成的词语,请学生读,并补充这个字的其他读音,掌握不同读音表示的不同含义。
5.四人小组合作交流。
(1)每人轮流读自己的预测单。
(2)互相交流课文与大家的预测有哪些相同与不同之处。
6.请一个小组汇报:说说你们所预测到的内容,是怎样预测到的。
7.小结:看来,同学们已经学会了运用多种方法来预测故事后面的内容,比如观察插图、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等,预测的本领越来越高了。
5、四年级上册第3课现代诗二首上课笔记之文章中心思想
四年级上册第3课现代诗二首上课笔记之文章中心思想
《秋江的晚上》描写了秋江傍晚,余晖浸染的绚丽荣景,表达了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
《花牛歌》描绘了一幅花牛在草地上闲暇惬意的生活图景,表现了小花牛的活泼、可爱。
6、四年级上册第3课现代诗二首课堂笔记句子解析
四年级上册第3课现代诗二首课堂笔记句子解析
1.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
归鸟倦了,这是诗人的想象,同时也是诗人情感的移入。鸟倦实在也是人倦。
2.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鸟翻双翅,抖落斜阳,这种夸张的描写体现了鸟摆脱重负、追求自由的精神。通过妆和红颜二字,把芦苇拟人化了,给全诗平添了一些情趣与生气。
3.花牛在草地里走,小尾巴甩的滴溜溜。
滴溜溜一词形象的写出了小花牛的活泼、可爱。
7、四年级上册3课现代诗二首之秋晚的江上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3课现代诗二首之秋晚的江上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秋晚的江上
归巢的鸟儿,
尽管是倦了,
还驮著斜阳回去。
双翅一翻,
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秋晚的江上》作者刘大白
这是一首散文诗。
赏析诗句:
此诗形散而意浓,意境优美。细察,其形式排成三行,本诗分为两段,只有三句,即鸟儿驮着夕阳夕阳掉在江上芦苇妆成红颜了,是一首典型的微型散文诗。归鸟何以倦了?鸟倦实在也是人倦。这是诗人的想象,同时也是诗人情感的移入。一个驮字,一方面突出鸟倦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是景致的进一步渲染和奇丽的想象。第二行,鸟翻双翅,抖落斜阳,这种夸张的描写体现了鸟摆脱重负、追求自由的精神。第三行,通过妆和红颜,把芦苇人格化,给全诗平添了一些情趣与生气。
诗歌中:归鸟、斜阳、双翅、芦苇、红颜等一组五彩斑斓的景象交相辉映,倦态、驮着、翻翅、掉落、妆成等一组动感十足的场景相继登场,这宁静优美的景色,浸透着诗人的瞬间感受,流露出诗人的无比欣悦心情,,如一幅色彩明丽的风光图画,自是可人之境。
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合作探究,品味诗歌语言,学习诗歌中夸张、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特色,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对江边秋景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喜悦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现代散文诗歌的热爱,养成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教学过程
1、以谈话的方式导入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之上。如此美景带出学生思索诗歌的描写笔触。
2、读诗歌,品诗意。
诗中写诗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时所看到的情景。(归巢的鸟、斜阳、白色的芦苇)
(归巢的鸟 斜阳 白色的芦苇 美景)
让学生以小组组队的方式进行朗读互助,互比,使得学生朗读诗歌时字音准确,字句通顺;在课文中划出生字,认识生字,理解本诗。
3、研读诗歌,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诗歌,让学生表达出喜欢的诗歌以及原因,进行全班交流
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鸟儿要干什么,是怎样的状态
生:鸟儿归巢,倦了
驮 字突出了什么
突出鸟倦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是景致的进一步渲染和绮丽的想象
4、思考问题
师:本诗用夸张的表现方式来体现了鸟摆脱重负,追求自由的精神;用拟人的方式把芦苇人格化,给诗文平添一丝情趣和生气
5、整体感受诗歌的内涵
从诗中描绘的景色来感受作者务必欣悦的心情,诗人通过观察、感受、描绘、想象来写出秋晚的江上的美;让学生用美的眼睛,充满诗意的心,去感受秋天,想象秋天,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板书设计
鸟驮着夕阳
翻双翅
白色的芦苇
妆成 红颜
8、四年级上册2课走月亮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2课走月亮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想让学生能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意境的美,就要把文字变成形象可感的东西,变成学生头脑中的画面,然后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去感悟文本。
在讲《走月亮》这篇课文时,我通过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联想生活中的景色,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具体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去触摸、去感受,使学生感受文章意境。例如在教学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时,我引导学生调动生活体验,发挥想象。我问:你读这句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这一问题将学生的思维由文本拉向了他们的生活,学生的回答缤纷多彩:老师,我看到皎洁的月光洒在溪面上,溪面是忽明忽暗的!老师,我看到了一条细长的小溪,溪面上银波荡漾;小溪潺潺地流着,一路欢歌;我闻到空气中到处弥漫着泥土和野花的清香!学生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好像真的看到了那小溪流水含月,水塘映月如抱的美景,此时学生透过文字看到了一副动态的,有声音、有香气的画面,这时候学生再读文章,就是带着头脑中的画面,带着自己的感受美读了。
《走月亮》一文也展现除了母女之间的温情。于是我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自己和妈妈在一起时的情境,感受和妈妈在一起是多么的快乐、幸福,进而与作者产生共鸣。例如我让学生想象假如你就是这个小姑娘,妈妈在溪边洗衣服,你会做什么游戏?学生想到的不是文中的作者,而是自己,学生回想起妈妈在做事情,自己在一边玩耍的情境:我会趴在妈妈身上撒娇。我会和妈妈捉知了猴。、我会和妈妈听虫鸣,感受大自然的声音学生回忆起自己和妈妈在一起时的情形,是那样的快乐、幸福,这是学生联系生活、深入生活得出的情感体验,这时学生再读书,就是用心读书,用真情实感读书了。
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作为老师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文字时,也要联系自己、联系生活,感悟自己、感悟人生。
教学反思2
不足:
1.学习状态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谈的很少,大部分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只是默默听讲,默默记笔记,不善于表达。而且我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也只是讲了流着抱着两个关键词。在课堂上,本该是学生对文本畅所欲言,但是大部分学生默不作声,教师单纯地讲解效果一般。
2.语段解读
本单元阅读重点训练要素是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走月亮》中的景,都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寄情之景,每一处景物中,都有幸福的味道那是牵着妈妈的手一起走月亮时见到的、回忆起的景。边读边想象画面,一定是读者代入了情境中的想象,而非单纯地想象文字所能呈现的客观画面。
在第四自然段中,最后一句中的去看看的内容,都是前面所领悟的内容:
3.对文章情感的体悟
《走月亮》是学生课堂阅读的第一篇正式意义上的抒情散文。本文无论是语言、意象,还是情感,都富有诗意,并且文中描写的景,抒发的情,都是学生熟悉的,是具体的,形象的,可感可触。
啊,我和阿妈走月亮在文中出现了四次,它是一根情感线,既层层深入地抒发了跟阿妈走月亮的欣喜和幸福之情,也起到了在结构上串连全文的作用。课文正是以这句话为线索,循着这样的情感脉络把读者一步步带入美好的画意诗情中。
在教学过程中,我对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没有过的讲解,但我相信学生通过朗读能体悟。
9、四年级上册10课爬山虎的脚评课稿听课记录
四年级上册10课爬山虎的脚评课稿听课记录
一 课堂导入
处处留心皆学问 什么意思?
师总结:无论工作还是学习都需要这样的能力,今天来看看叶圣陶老爷爷是如观察的,观察了什么,怎么观察的。
二 整体感知
1、第一自然段教学:
写了什么?
除了位置,还有什么发现?
太棒了,随处可见,说明了什么?说明这样常见的事物仍然值得留心观察
2、看其他自然段,作者写了哪些内容?
3、留下印象深刻的句子有哪些,谁能说说这些句子好在哪?
漾、爪子、相当牢固、逐渐
作者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写出这样生动形象的句子
三、小组自学
1、小组自学,找出仔细观察的方面
(巡视,表扬勾画的同学)
2、小组交流后,点一组同学展示 师点评合作的有效性
3、时间的词-连续观察
细微的观察-动静结合
蜗牛的比喻-形象
4、请同学打分,展示小组选择最佳倾听小组
5、老师幻灯片砖石各个时期的爬山虎,进一步总结作者的观察细致
四、课堂活动
1、如果你是植物园讲解员,你会怎么向别人介绍爬山虎是如何爬的?要抓住什么词?
请同学们默读第四段,思考后,站起来介绍爬山虎是如何爬的。
2、同学讲解+动作表演,师点评
3、一脚一脚教学,师通过动作表演说明为什么是一脚一脚而不是一步一步。
总结升华-仔细、连续观察
思考:
1、训练点明确,授课围绕观察什么和怎么观察两个方面进行讲授
观察什么,即通过对文章的整体结构的把握,引导学生明白观察的内容
怎么观察,即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词语,去了解观察的奥秘细致、连续(表示时间的词)
2、对抽象化的教学具象化操作,如在讲解蛟龙的爪子和蜗牛时,强调把不熟悉的事物比作熟悉的实物,就是形象
3、通过创设情景和实践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当小小讲解员,讲解爬山虎如何爬,怎么讲到重点,讲得生动,让学生体会作者对动词运用的准确。
导入时,强调观察是把文章写得形象生动的奥秘,今天我们就来跟叶圣陶老爷爷学习如果通过观察,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会不会更好呢?
10、四年级上册10课爬山虎的脚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10课爬山虎的脚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一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在教学时,我除了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外,还设计了这样的几个教学环节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尽可能地获取知识。
一、借助画图,将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形象的画面。
喜欢画画是孩子们的天性。课上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图画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自己画画有时更能满足他们的兴趣,发展他们的智慧,将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形象的画面,缩短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画画议议,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位置、颜色就非常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眼前。
二、通过表演,让文字活起来。
课堂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细节的问题。学生面对课本的文字的理解,有一定的局限性。可以运用具有一些表演性质的行为,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文字活起来,更好的帮助学生的理解,从而拉近了他们与文学的距离,使他们在语文课上获得更多的审美情趣。
学习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墙的部分,我让学生先自读并提出不懂的地方。读完后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我引导他们梳理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如细丝怎么变成小圆片的?为什么细丝巴住了墙,就弯曲呢?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然后分小组表演爬山虎爬墙的过程,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再指名上台表演,演完学生就有了更真实的感受:当细丝触着墙的时候,细丝头上就变成了小圆片,这些小圆片就像吸盘一样,紧紧地巴住墙,由于巴产生的力量,使细丝弯曲,这样,细丝就拉动与它相连的嫩茎,嫩茎就朝墙上靠拢并贴在墙上。这样就完成了一只脚爬墙的过程。然后它还会继续长出脚来,又把嫩茎拉一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学生通过自己表演,真实地感受到了触、巴、拉、贴这几个动作的连续性,而且深刻地体验到这几个动作的内在力量,同时还理解了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
课堂中的学习应该不拘形式,灵活多变,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要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通过画一画、看一看,演一演等多种形式,让课堂活起来,提高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轻松地获得知识,培养能力,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11、四年级上册9课古诗三首之雪梅评课稿教材分析反思
四年级上册9课古诗三首之雪梅评课稿教材分析反思
教材分析
本篇是一首咏物说理的七言绝句。咏物贴切自然,合乎情理,说理精辟深刻,很有启发性。尤其评梅之语,入木三分,非梅之知音不可然也。诗人从视觉雪比梅白,嗅觉梅比雪香入手,一色一香,一长一短,观察入微,评判独到。这种写得法,实在是新颖别致,出人意料,巧妙地道出了雪、梅各执一端的根据,揭示了诗人搁笔费评章的真正原因。在作品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作者是意在言外的,诗人借雪和梅的争春,告诫人们世上万物都各有千秋,无论何人都各有所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这首诗文字生动精粹,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咏思。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诗,背诵本诗。
2.了解诗的大意,领悟诗歌所蕴含的道理。
3.了解有关雪梅的古诗词,学习梅花的精神。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本诗,背诵本诗。
教学难点:了解诗的大意,领悟诗歌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雪花飘飘,北风萧萧,一剪寒梅傲立雪中,雪花和梅花️都是冬天的景物,都是报春的使者,它们各自的长处是什么呢?
图片
顺势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
1.生字词
2.解题+背景介绍
3.听读古诗,边听边想象画面。
4.看视频,思考诗中描写的景物。
读完了这首诗,我们知道了梅和雪的长处分别是:()和()
三、精读
1.课件出示图片
梅花️和雪到底谁更美呢?我们看一看诗人是怎么说的。
学习梅雪争春未肯降
梅花和雪花各自占尽春色,谁也不肯服输。
2.骚人阁笔费评章
诗人放下笔,难以评论她们的高下
3.梅须逊雪三分白
梅花比不上雪花三分晶莹洁白
4.雪却输梅一段香
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思考:梅花和雪的优势在什么地方?
香 白
现在我们知道了每句诗句的意思,你能来完整的说出整首诗的意思吗?
梅花和雪花各自占尽春色,谁也不肯服输。诗人放下笔,难以评论她们的高下。梅花比不上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缺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学完古诗,想一想:雪和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
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好贵品格。
从他们的比较中,你明白了什么?
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我们要取长补短,才能相得益彰。
四、拓展延伸,思维训练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2、四年级上册9课古诗三首之题西林壁评课稿听课反思
四年级上册9课古诗三首之题西林壁评课稿听课反思
一上课,我先出示庐山的图片、视频资料,让学生在一开始就喜欢上庐山,再对苏轼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然后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北宋大苏轼写的一首有关庐山的诗。这样,学生就急切地想知道大诗人笔下的庐山又会是什么样的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中,我一般采用读、诵、吟的方法。在《题西林壁》的教学课堂上,我先让学生认真地读诗,要求做到通顺、流利,能认真、正确地读下来。然后,在学生慢慢理解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吟诵,在反复地吟诵中走进文本。这首诗诗句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因此,教学本诗时,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对诗中所蕴含道理的感悟上,我先采用讨论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探讨这首诗的含义,使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回顾之前学过的《画杨桃》一课,再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水到渠成。我顺势又提了个问题:通过学习了古诗,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他们回答地也比较到位.之后又带入《登飞来峰》一诗,这两首诗形式结构类似,增加学生的积累。
当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虽然力求关注每位学生,设计了多样化评价、解说式评价、引导性评价等评价方式,但真正到了课堂上,还是觉得不尽完美。
13、四年级上册9课古诗三首之题西林壁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9课古诗三首之题西林壁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题西林壁》是统编版四年级第三单元第九课《古诗三首》中的其中一首,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顺承了三年级的留心生活,细致观察事物,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细致观察。
教学中,我将重点放在理解诗句意思,并能懂得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思想。我从三年级所学的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进入学习本首古诗,通过解题诵读理解感悟等环节步步深入。尤其是在学习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时,我沿用上一单元策略提问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同一座山会看到不同的景象?这时为了使学生更加明了,我选用一个六面体,分别找不同位置的学生说说各自看到了什么颜色,当学生发现每人看到的颜色都不同是因为坐的位置不同后,很容易就明白了诗人因为身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景色自然不同。之后在教学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时,因为这两句中采用了因果倒装的写作手法,并含有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我又用盲人摸象这个小故事引导他们理解诗意:因为诗人身处庐山之中,视野受到限制,所以看不到庐山的全部景象。继而马上提问:你认为怎样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有的学生说从高处看,有的学生说从远处看,有的学生说把所有看到的景象合并在一起,从他们的回答中看出学生已明白一定道理。这时候我出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并举例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平时遇到的这样的情况,有一个学生回答他在下棋时,因为旁观者纵观整个棋局,最后帮他下赢了这盘棋;还有学生回答两个同学闹矛盾了,她在旁边看清了整件事情的经过。这些事例都能很好的说明这个道理。同时也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之后,为了当堂消化所学古诗,我设计了背诵、默写环节,达到会读会背会写的教学目标。
14、四年级上册8课蝴蝶的家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8课蝴蝶的家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蝴蝶的家》是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组课文的第四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是燕志俊。这篇课文是一篇言辞优美的散文,以问题与思索为线,以雨天为蝴蝶躲藏在哪里而着急的情感贯穿,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幼小生灵的关爱之情。
教学中,我遵循着教学目标,先播放一些有关蝴蝶的图片,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蝴蝶的美丽图片,有静态的,也有蝴蝶在胡从中翩翩起舞的动态的,欣赏着着熟悉的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界中的小生灵们都会向我们一样有着各自的家,蜜蜂的家是蜂箱,小鸟的家是鸟窝,那么蝴蝶的家在哪里呢?引起孩子们的兴趣。
本课是一篇散文,文章语言优美,为了让学生体会这种没,在教学过程中,我都是以读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将读与品词相结合,读与想象相结合,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通过反复诵读,齐读、领读、师生配合读、分读,去体会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关爱之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在教学时,结合课文内容,在理解内容的同时,注重语言的训练,并抓住重点词句去品读悟情,例如: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作者为蝴蝶担心的急切心情呢?如果你遇到了这种情况,你会怎样做?请同学们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然后同桌交流一下。我们看哪一位同学说的最好。如果你遇到此类问题,你在语言表达的时候会是什么样的语气?什么样的神态?然后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课后反思发现:本节课的朗读指导还是有点儿少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可以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因为只有真正理解了课文的内容才会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去,用语言把文本中蕴含的情感或道理读出来。
教学反思2
本课堂在读准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我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品读中思考并解决问题。学生已能够运用这种方法学习课文,逐步养成思考的良好习惯。
15、四年级上册7课呼风唤雨的世纪评课稿听课记录及反思
四年级上册7课呼风唤雨的世纪评课稿听课记录及反思
《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文章是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先生写的一篇科技类说明文,文章仅用了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难点: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语文学习真实有趣,激发了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网络中的信息浩如烟海,面对如此庞大的信息量,我们的学生该怎么办呢?我们既不能过高地估量网络的功能,认为网络上的信息足能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在教学时,先提出学习的任务,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到网上查找,而自己却很少了解网络上的信息,也不能怕学生在网上迷失方向,直接提供给学生几个相关的网站,让他们在其中学习。教师省却了让学生查找资料的过程,而学生的视野被禁锢了。
为了使学生更有效地使用网络资源,方便快捷地学习,课前我先让同学们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同时,基于网站内容来源于书本,而要高于书本;专题网站要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专题网站应具有扩展性等特点。我查阅大量资料制作了网络课件。这样的网页中有学生自己搜集的学习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倍增。
课前我还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能较充分地对网页中的内容进行阅读了解,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还可以帮助认知速度慢的同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其目的是想用这种方式来构建学习内容。让学生在网络化教材的学习中,去决定他的学习方向。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而教师也由学习内容的传播者变成学生的学习导师,合作伙伴和学习顾问。教师的主要作用是知道学生如何选择学习方向,筛选信息,判断信息,这些实际都是一个学习化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甚至可能会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学习内容,丰富课程本身的内容。这也给了他们充分思考问题的时间。
上课时,我就从三个方面入手,与学生交流谈话,让学生发现问题主动质疑。
(1)齐读课题,当你看到这个课题,在你的脑海里闪现过哪些疑问
(2)在你初读课文之后,你又有哪些疑问?
(3)有没有让你感兴趣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部分?学生的思维如有源之水,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什么是呼风唤雨?一世纪是多长时间?呼风唤雨的世纪是哪一个世纪?为什么说是呼风唤雨的世纪?发明和发现有什么区别?呼风唤雨的英雄是谁?它是靠什么来呼风唤雨的?怎样理解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学生的回答使我明白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有了兴趣,他们已完整地构建了自己的学习内容。我认为按照这种方式构建新的语文课程体系,将使语文教育发生根本的变革。
2.培养创造性思维,学生是主体,教师做引导。
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信息由单一化到多元化,学生由被动接受到自由选择,自主探索,部分学生极易在信息的海洋里迷失,使课堂处于失控状态,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容易导致学生水平的两极分化。所以,信息化教学在对学生的学习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的同时,也对我们教师驾御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在课件设计的问题,导向性一定要强。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我的纵向栏目主要帮助读懂课文。我的横向栏目重在激趣,升华主题,开阔视野。
其次,注重思维策略的训练。
(1)用发散思考思维活策略训练小学生如何质疑。启发:当你看到这个课题,在你的脑海里闪现过哪些疑问?在你初读课文之后,你又有哪些疑问?当你浏览网页时,有没有让你感兴趣的?强调留下深刻印象的部分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想问题,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
(2)用理解深刻有见解策略训练学生如何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提问:科学永无止境,本文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查阅阅读平台,了解科技历史,关注科技发展,形成了深刻的见解,自然也会对科技的未来充满信心。
注重对学生的帮助引导。教学决不能放任自流,学生如果目标不明确的,就等于在大海捞针,花时间多,收获却不大,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为了让学生能够了解世纪呼风唤雨的意思,知道20世纪到底是多长时间,我让学生直接进入第一部分进行学习,使同学们一目了然;20世纪都有哪些科学技术成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相互探讨,然后有理有据地讲明自己的理解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学生通过对比20世纪前后人们的生活的不同,对这句古诗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想说明什么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3)注重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上要让学生积极发言,但敢说的前提是会听,我要求学生要特别注意听,他们会听老师提出的重点和要点,同学回答问题时也认真地听,并做到了回答问题时不说重复话、不说半句话,敢讲自己的发现和见解。真正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
3.用美好的心灵畅想未来。
教育的责任在于帮助学生从美好的角度,想象人类的前途,追求生命的意义。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看阅读平台,听新闻联播,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学生明白了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只有艰辛的努力,才有丰硕的果实。课堂上还安排了一次畅想活动,我长大了大家谈。我长大了要开通星际航班,让地球上的人们都能到外星球去旅行。我长大了一个爸爸妈妈是医生的孩子说,大了要当个医学家,发明一种药,为生病的人解除病痛,健康长寿。
给学生一次想象与表达的自主空间,能将爱与理想的种子种植在孩子们阳光灿烂的心田,唤起学生真诚、善良、自信、拼搏的情怀,谁能说这不是教学的精彩和感动呢?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科学常识性说明文,设计不好就容易成为资料展示厅或者科学常识课,失去了语文的本真,缺少语文的味道。因此,我在教学这课时始终围绕理解、品味、运用语言来进行,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凸现语文学科特点;在引领学生理解、品味、运用语言的同时,让学生体验20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体会说明文的特点。
三、不足之处
上完本课后,我认识到自己在落实方面到位,重难点突出,但在上课时的语速过快,没有给足孩子们思考的时间,小组合作交流时间太短。教学过程中,遗漏了一些知识点。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通过理解课题引起学生探讨20世纪科技迅猛发展的热情,引入重点段的学习。接着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地学习。品读词句,学习表达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联系所查阅的资料,想到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等事情的意义,想到电视、电话等事物的飞速发展;再通过课件出示有关文中列举例子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科技的发达;同时,通过朗读的指导,使学生感受科技的巨大成就,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最后拓展升华办一张科技手抄报 。
16、四年级上册7课呼风唤雨的世纪评课稿听课笔记
四年级上册7课呼风唤雨的世纪评课稿听课笔记
本课是统编版教材四年级上第7课,单元要素: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第五课《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让学生广泛地提问题,鼓励大家多提问题,可以从整体和部分提出问题,第六课《蝙蝠和雷达》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提问题,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写法、启示提问题。本课《呼风唤雨的世纪》让学生会筛选问题,筛选出对课文理解有帮助的问题。
本课有以下特色:
一、课堂处处渗入学法,适时小结。通过学生在第一节课整理的问题清单,总结出学生提出的三类问题,第一类问题,可以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解决不作为班级重点问题进行解决,第二类和第三类问题,对课文内容理解有帮助的问题和带给大家启发的问题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让学生通过反复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决问题。训练了学生从课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内容层层递进。在本课中,第一环节让学生复习字词,提醒学生注意一个字的读音潜的读音,和两个容易写错的字善和奥。第二环节:从上节课小组整理的问题清单开始,总结学生提问提的三种情况,并总结筛选的方法,然后进行小组合作筛选小组问题清单。第三环节:进行班级问题的筛选,筛选出两个问题作为班级的重点问题进行解决。
三、小组合作方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本课主要的教学方式是进行小组合作,小组按照老师总结的筛选方法进行小组清单的整理,筛选出小组认为对课文理解有帮助的两个问题。然后让小组同学说一说他们小组为什么这样筛选。从而拓展了筛选方法,总共有四点:1.字词类问题能借助资料或工具书的问题进行剔除。2.通过读课文,当时能解决的问题剔除。3.相似的问题进行合并,小问题归纳在大问题里。4.对课文理解有帮助,引发我们思考的问题留存。小组同学按照老师的方法,小组成员互相讨论,能在小组内解决的问题都自行解决。
四、朗读指导处处有,通过有感情朗读体会文章情感。在本课中我重点指导了第二自然段的朗读,让学生用自豪,骄傲的语气朗读,体会20世纪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在朗读中,加入评读,当学生读的好的时候,及时评价。当学生读的不到位的时候,老师范读进行引导。
五、课外拓展及时补充,让学生拓展知识。本课中有一句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梨花开这句诗比较难理解,我引出它的出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从这句诗再联想20世纪的科学成就为什么用这首诗来形容?学生自然很好理解。用这句诗说明20世纪的科学成就速度快,成就多,范围广。本课最后我给同学看了一个小视频,我们现在的科技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其中无人驾驶的熊猫公交车让学生看的惊讶不已。
这堂课在平行班上过一次,此次是在家长开放日又在本班上了一次,今天,每一个学生都至少发言了一次。学生积极性也很高,家长的反馈也非常好,其中一个家长在家长会反馈到:感觉现在的教学不再像以前家长那个时代传授式教育,现在的课堂是启发式教育,更强调的是核心素养,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这个家长的反馈,我感觉现在的家长也都是与时俱进,很会评课。作为老师更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不断创新,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
17、四年级上册4课繁星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4课繁星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这篇课文主要内容是巴金描写三次看星星的经历,作者着重地描写了第三次在海上看星星的过程,文章语言非常的优美。多角度的写景,在这一部分上,我觉得我处理的是理性有余,感性不足。这样的一种美景,我认为只有把气氛用自己的语言渲染的到位,让学生充分地去体验,让学生感受到散文的美。这样让学生感受到散文语言的美,才能达到这节课的最终目标与良好效果。
教学反思2
像这样的经典文章,在小学能读,放到初中也能读,在备课的时候就一定思考一个老问题:用文章(课文大多是单篇文章)的方式教还是文学的方式教?
因为这篇课文被放在这个单元的这个位置(最后一篇自读课文),我毫不犹豫决定用文章教学的方式来教,课时有限,就要取舍,因此我把教学的目标依然锁定在单元目标内,还是运用本单元前几课一直在练的方法,梳理作者的写作顺序,品读词句时着重于用五官感受来想象画面,体会情感。像这样的文章,在语言风格和人物情感层面,孩子们能理解到哪一个层次,是有差异的,但了解行文顺序,知道作者写了哪些画面,对繁星有什么样的感情,却是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
上这一课时,环节、提问大都沿用了空中课堂的设计,尤其是对文中所写三个看星时间的背景说明一说出来,孩子们对为什么第三段写得最为具体,此时对繁星的情感又有了什么变化,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当我问星星在天上,人怎么能在星的怀抱里时,一个孩子回答:虽然星星离得很远,但在作者心里,离它们很近很近,有了星星的陪伴,他就不再孤单了。回想这个回答时,我又突然想到,其实这课中三幅繁星满天的画面,不也是有着由远及近的变化吗?密密麻麻的星星是远的,只能感觉到多;光明无处不在尽管微小,却已比童年时看到的星星更亮,我也看得更久;摇摇欲坠一直到星的怀抱繁星于我已越走越近,走到我的心底深处去了。
18、四年级上册3课现代诗二首之秋晚的江上评课稿听课笔记
四年级上册3课现代诗二首之秋晚的江上评课稿听课笔记
《秋晚的江上》是一首典型的微型散文诗,通过描写秋天的黄昏时所看到的江边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无比喜悦之情。
傍晚,鸟儿归巢,似乎飞倦了,飞进夕阳的红色背景里,远远看去,就好像太阳落在鸟背上一样。夕阳不仅斜照着归飞的鸟,还照着晚江以及芦苇;鸟儿翻飞,渐渐飞离出太阳的背景。远远看着,就仿佛太阳从鸟儿的背上滑落下来。
鸟儿倦了,驮着斜阳采用了想象的手法,双翅一翻斜阳掉江则运用了夸张的修辞,而妆红颜则是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芦苇拟人化,富有情趣。
碧彻秋空,倦鸟归巢,驮着斜阳,凌江飞渡,小诗第一节创造的意象,就气势非凡、诱人瞩目,叫人生出这样的遐思:那鸟儿,尽管飞倦了,但在归巢的时候,为什么还要尽力驮着斜阳回去呢?是不忍将太阳孤单地留在夜色中吗?是渴望与太阳日夜相守,不肯有须臾的离别吗?是害怕漆黑的夜色,向往永远与光明为伴吗?那么通过这些遐思,作品的第一节,已可谓一首独立完美的小诗了。
诗人并没有就此收笔,而是意绪荡开,继而写道:鸟儿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不禁叫人浮想联翩:驮着太阳归巢的鸟儿,似乎生出悔意,忽又意识到:太阳,是江的太阳,是芦苇的太阳,是宇宙万物的太阳,而不应是自己的太阳。
看那头白的芦苇,不正是因为斜阳的照射,返老还童,满面红颜了吗?鸟儿俯首回顾的时候,想必也一定会为自己的及时悔悟而自得。
19、四年级上册23课梅兰芳蓄须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23课梅兰芳蓄须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听课感受:
1. 说课老师直切主题,提问:对于梅兰芳,你有什么了解?通过读关键词的方式,让孩子大致了解了梅兰芳的个人信息和时代背景。
2. 时光轴这一环节的设计,让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关注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得到了落实。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时光轴运用串联事件的方法说本课的主要内容,几位站起来回答的同学表述得都非常清晰。
3. 说课老师还进行了方法迁移,从课文到写作,写事作文,我们可以学习课文中归纳小标题的形式进行主要事件梳理。
4. 后半部分教学中,说课老师引导学生抓住自己感受深刻的字词或者句子展开精读学习。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或段落,在一旁进行批注,写下自己的感受,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5. 提问,为什么梅兰芳要拒绝演出?说课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体会。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了梅兰芳大师高尚的人格和深深的爱国情怀。
6. 联系《孟子》电影《梅兰芳》丰富学生课外积累。
7. 归纳自然段段意,理出关键事件,最后串联起来。一切都要根据学生实际的学情进行。
20、四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三首之夏日绝句评课稿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三首之夏日绝句评课稿教学反思
一、预习、拓展,诗中构筑大语文课堂。
这首诗短短二十个字,却气势非凡,包含两段历史,三个典故,如何能引起学生的共情,让学生明白一个柔弱娇滴、才情卓著的女子对一位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西楚霸王的思?再现项羽的英雄形象和英雄豪情?这就需要课外资源的有力补充,在课前,我布置了预习的作业,让学生查找李清照、项羽的简介及南宋的历史背景的相关资料,对靖康耻和项羽乌江自刎两段历史有一个简单的了解,为教学预热。
上课伊始,我在释题时指出夏日一词点出了这首诗的写作时间,绝句是诗歌体裁的一种,分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并指出唐代大诗人杜甫为我们做了很好的范例,相机引出了孩子们耳熟能详的两首诗: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学生在理解李清照的思时,除了让孩子们交流当时的写作背景,我还引入了几句诗: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让学生体会当时南宋朝廷上下贪生怕死,不思收复失地,只顾自己享乐,全然不顾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从而体会到李清照借古讽今里的爱国情怀。
二、以读悟情,拓展词语谈体会。
诗的前两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直抒胸臆,提出生当作人杰,表达了为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的愿望;死也应该做鬼雄,方才不愧是顶天立地的好男儿。深深的爱国之情喷涌出来,震撼人心。在教学时,我采用了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师生配合读、创情境感情读后, 学生能轻松说出这两句的诗意,而且说得很好。但是当我结合课后习题二问你能谈谈自己读这句诗的体会吗?学生面露难色。我就出示了本单元园地词句段运用第一题的八个词语,请学生想想这些词语一般用来形容哪些人?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让他们结合古今英雄人物谈体会,学生的思维一下被打开了,再谈体会就有话可说了。接着我让孩子们再读这句诗,学生把诗人那种凛然风骨,浩然正气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边辩边思,合作中感悟不肯。
如果说诗中的一个思字能让人体会到一代才女李清照的赞颂、悲愤;那么不肯二字能让人感受到的是西楚霸王项羽的铮铮铁骨和傲人气节。在教学最后一句时,我设计了合作学习环节,让学生区别不肯与不愿、不能、不想,体会李清照用词的准确性。在合作讨论前,我播放了项羽乌江自刎的整合视频,用直观的影像视觉冲击让学生体会项羽当时的感情,理解不肯,换作不能好像江东的父老乡亲不谅解项羽不让他回去,这是被迫的。而项羽是自己觉得无颜见乡亲不愿回去,感觉上不同,所以不能换。学生们在交流、讨论、争辩的过程中水到渠成地理解了项羽的骨气和气节,受到了熏陶。
四、总结升华,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
无论是古人所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是现在我们所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都是家国情怀在不同时代的表现。几千年来,家国情怀一直是扎根在中华儿女内心深处的精神支柱,家国情怀培养的不仅是学生核心价值观和核心素养的基础,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激发他们的历史使命感和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单元,这样一首特殊的诗里。
有了前面知人论诗的基础,我又趁热打铁,在课的结束时,播放了《战狼2》结尾中国护照上面的一行字: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当你在海外遭遇危险,不要放弃!请记住:在你的身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学生在热血沸腾、热泪盈眶的同时,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了他们对国家高度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甘将心血化时雨,润出桃花一片红,用好传统文化这一文化瑰宝,在语文教学中,挖掘其内涵,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肩负起保家卫国的责任和使命,是我们每个老师肩上的重任,40分钟的教学,仅仅只是一个开始,未来的路还有很长,等着我们去思索、前行。所幸,此时的我,已行进在路上。
21、四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三首之夏日绝句评课稿听课记录
四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三首之夏日绝句评课稿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
1、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并背诵古诗。读出对文中项羽宁死不屈、李清照爱国情怀的赞美、敬佩情感。
2、朗读课文,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3、理解人杰、鬼雄,明白古诗大意。
4、感受项羽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体会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人生价值。
5、了解历史背景,感受民族豪情。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2、、感受项羽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及李清照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把握诗人复杂情感,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谁记住了本单元的主题?为什么称为民族之魂,这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他们所反映的民族魂是什么呢?我想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大家一定会有所了解。
(二)新课
1.学习《夏日绝句》
(1)读古诗,有韵味
①读正确、通顺。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夏日绝句》。自由读两遍这首古诗,注意在读第一遍时可以查字典、看注释读准字音;读第二遍时注意读准停顿,把古诗读通顺。
指名读。
②读出古诗的韵律。
同学们,这首诗是几言诗?谁还记得五言诗怎样读,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律?(前二后三)板书;有韵味
自己读,指名读。
(2)知作者,解诗题
想一想,读好了古诗,接下来做什么?
(了解作者及题目的意思。)板书;知作者,解诗题。哪位同学能带领大家学习?
引导学生答出:
① 绝句:
绝句?有五言或七言两种。
② 学生根据查找的资料介绍李清照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历城(山东济南)人。她少年时就颇有诗名。她的文学作品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作品情调活泼优美,主要抒写少女、少妇闺情与对自然景物的喜爱。后期金兵入侵,丈夫去世,她只身漂泊,在愁苦中度过晚年,作品情调低沉、凄苦、深厚的故土之情,悲凉的身世之感和慷慨的国家兴亡之痛,一并抒发其中。其词清新俊逸,擅长白描,善用口语,风格独特。我们看看,猜猜这首词是属于哪一时期的作品?(也可出示李清照前期作品,对照让学生发现其不同。)
(3)明诗意,悟诗情
①明诗意:
A、了解了诗的作者和诗歌的题目的意思,接下来你打算怎样
学?(可通过看注释、查字典、小组学习、与老师交流等方法学习)(板书:明诗意。)
B、自学古诗
提出不懂的问题
C、请同学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人杰:人中的豪杰。鬼雄:鬼中的英雄,指壮烈死去的人。这句诗的意思是:活着的时候,应该做人中的豪杰;就是死了,也要成为鬼中的英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思:怀念。直到今天,人们还怀
念思忆着项羽,他在惨遭失败之时,宁可自杀,也不逃回江东。
D、请12位同学把整首诗的意思讲一讲。
② 悟诗情:抓住至今、思感受诗的情感
A、学古诗,仅仅知道意思是远远不够的。你还要怎样学?
引导学生认识到通过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板书:悟诗情
B、教师引导:凡是历史上脍炙人口的诗歌,都有着独特的思想艺术魅力。这首绝句,是李清照的传世名作,我们就品一品这首诗的绝妙之处。请你边读边想,你有什么感受?
你先感受到什么?(项羽是英雄豪杰,他虽然失败,但不屈服。)
你是从哪感受到的?(至今、思:到现在人们还怀念项羽。人们赞美项羽什么?)
C、这首诗为什么写项羽?为什么诗人要至今思项羽呢?深入思考一下。提示:可以结合李清照生活的时代背景来体会,你又体会到什么?
引导学生感受到:在动荡的年代,李清照亲眼看到宋朝统治者仓皇逃窜,北方沦入敌手,与项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诗人借赞扬项羽来批评南宋王朝的投降、逃跑,苟且偷生的可鄙行径。从诗中,体会出李清照的抗击侵略、收复故土的爱国之情。
教师小结:正像同学所体会的那样,诗人把满腔的爱国情,集中在对项羽这一英雄形象的思念与赞美中。你能把诗中含着的意思读给大家吗?
总结学法;你是怎样体会出诗人深层的含义?(先看字面上的意思。再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句子、联系时代背景体会诗歌的深层含义。)
(4)总结全文,感情朗读
①品味了这首诗,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②你会怎样读,表达出诗人这复杂的情感?自己读,指名读,背诵。
(5)总结学法,拓展阅读
①总结学法:
回忆我们刚学的古诗,我们怎么学的?
②你能试着用刚刚学到的方法分小组读下面两首古诗,试着品一品这两首诗,感受诗人的情感吗?
(6)自学古诗
①介绍两首诗的作者.
②解决字词。
出示:千锤万凿、焚烧、粉身碎骨、千凿万击读词语。
拓展词语:千()万()
③朗读古诗。想一想古诗的意思,想一想这两首古诗的特点?
22、四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三首之凉州词评课稿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三首之凉州词评课稿教学反思
1. 合理利用教材,有效整合课文
部编版教材主编温儒敏说过:大家要尊重新教材,理解新教材,用好新教材,但也用不着把新教材看作不容置疑的教学标准与蓝图。教材教材,编得再好,也只是用于教学的材料,当然也会提供某些教学的框架和导向,但学情不同,用起来也应当有各自的发挥,教材是可以质疑、改动和调整的。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完全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编排课文的顺序。比如在这一单元的古诗教学中,老师将《从军行》和【日积月累】中的《凉州词》放在一堂课上教学。这节课的主要学习方式就是分析两首诗的异同,仔细一看,两首诗在形式上确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是边塞诗歌,都出现孤城,前两句都是写景但是,两首诗却在思想感情上完全相反。《从军行》激昂顿挫、壮志凌云;《凉州词》委婉蕴藉,乡愁难禁。这就注定了两首诗歌在景色描写上必有不同。
课上,通过反复地读,品味意象,学生明显读出了两首诗,两个作者不同的思想感情。在对比之中,学生更加清晰鲜明地明白了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不同,情不同。
所以,从这一课中,我了解到,教材不是一个单纯的线性结构,只要教师使用得当,教材可以变得立体。而我们最终的目的,一定是为更高效的教学服务。
23、四年级上册11课蟋蟀的住宅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11课蟋蟀的住宅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蟋蟀的住宅》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具体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住宅的经过。对蟋蟀的吃苦耐劳和不肯随遇而安,作者是十分赞许的。学习这篇课文,在让学生把握课文主要资料的同时,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并注意把这些方法运用到习作实践中去。要让学生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富有情趣的语言来表达的。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通过重点语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文中的题目比较新奇,引用课题质疑来引起悬念,激发阅读兴趣。利用动物和人类的住宅的联系及区别,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说说动物住处的称呼,让学生在拓展中积累,在比较中感受作者的感情。
2.从住宅入手,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并适时地进行拟人句的学习,这也是本篇文章很大的亮点。此文不仅仅是科学说明文同时也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课文中的语言乍看平实,其实文章涵盖着作者浓浓的情怀。我让学生多次找出拟人句并重点地指导朗读,训练了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在情感的感染之下学习观察,潜移默化地受到作者喜爱昆虫、热爱自然的教育。
3.透过重点词句学习语言。文中许多词语和句子都写得别有特色。比如:蟋蟀和它们不一样,不肯随遇而安。这句话我要求学生们反复阅读,运用上下文的互相比照的方法加深理解。结合体会段中的临时隐蔽所得来不费功夫,弃之毫不可惜等体会不肯随遇而安所表达的丰富内涵。再如: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引导这句话时,我给学生设疑:作者把蟋蟀挖掘的住宅说成是住宅,而且还说是个伟大的工程你觉得是不是有点夸张了?从而又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从蟋蟀住宅的外部和内部两方面的特点来感受蟋蟀的聪明才智和建造出这样的住宅简直是一个奇迹,所以说它是伟大的工程一点也不夸张。
4.最后,我把课堂拓展到课外,让孩子成为蟋蟀住宅的建造者,再给蟋蟀提一些好的修建住宅的建议。并且在课后搜集一些科普短文来阅读。觉得这样一来学生能够把《蟋蟀的住宅》一课作为起点,再多接触一些科普文章。这样他们既能够增长课外知识,又能够锻炼读书潜力。从而实现语文与生活的衔接,语文与实践的融合。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从住宅入手,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并适时地进行拟人句的学习,这其实是文章很大的亮色,它奠定了此文不仅是科学说明文同时也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地位。而我则显然是重前者而忽略了后者,因为这语言乍看平实,其实是涵盖着作者浓浓的情怀。当学生找出拟人句时我没有重点地来指导朗读,失去了很好的语感训练机会。如果有再一次的教学,我一定要加强对感情的体会和朗读指导,使学生在情感的感染之下学习观察,潜移默化地受到热爱自然的教育。
三、不足之处
由于时间限制,在阅读上用的时间不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可以用假如你就是课文中的那只可爱的小蟋蟀,请你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住宅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可检验学生了解蟋蟀住宅特点的情况。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出示蟋蟀图片,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说一说对蟋蟀的了解并揭示课题。接着初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样子。然后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最后拓展练习:仔细观察一种小动物,写一篇短文。写出这种小动物的特点。
24、四年级上册11课蟋蟀的住宅评课稿听课笔记
四年级上册11课蟋蟀的住宅评课稿听课笔记
天上午,随校长、教导主任一道听了本学期新进我校教师的课,这是一堂精彩的语文课,让听者如沐春风,拍案叫绝,故记之。
首先,这是一堂辨识度很高的语文课,散发着浓浓的语文味。从理解课题开始,删繁就简进入正题。出示蟋蟀图片,认识蟋蟀又叫蛐蛐,学生的兴致马上来了。未成曲调先有情,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抓住第一自然段句子中的关联词进行教学,不光还,还可以换成哪些其他的关联词语?学生找出不仅还不但而且既又从课文内容上看,主要侧重于前面还是后面?这样的教学显得扎实有效。平时,关联词语教学往往不够重视,采用替换教学,对相近的关联词语进行了巩固与运用,成功串起珍珠。认识著名作家法布尔以及他的《昆虫记》,让学生做一个粗浅的了解。接下来是初读课文,一般来说,初读课文需要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比较具体的提示:第1自然段,蟋蟀出名的原因;第2-6自然段,();第7-9自然段,()。这种方式,可圈可点,便于学生操作,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读,读书的目的明确,这是对学生整体把握能力的训练。检查字词教学,重点讲了蔽、惧、搜、毫四个字,选择这几个字,是颇一番思量,因为都是平时学生易错字。接下来,教学蟋蟀住宅的特点,抓住句子进行教学,如:蟋蟀在平台上弹琴,其实是蟋蟀在鸣叫,把它说成是弹琴,有什么好处呢?学生说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看着蟋蟀活动的图片,一共三幅图,分别是享受美食,做游戏,欣赏风景,运用拟人句来说。这个环节的教学,是学习课文表达方式拟人的手法,以课文为例,进行学习迁移运用,举一反三。而且,从内容上都是讲蟋蟀的活动,与课文内容有机结合,并不突兀。最精彩的要算让学生变换人称方式来进行介绍。大家好,我是一只小蟋蟀,我来向大家介绍一下我的家这个环节的教学,体现了老师的教学理念:创设语言表达的情境,把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匠心独运,令人赞叹。
其次,老师具有很强的指导艺术。蟋蟀的隧道长九寸时,九寸是什么概念,学生还真的不知道。因此,老师讲解,告诉学生一寸3厘米左右,9寸就是30厘米左右,用手比划长度,让学生很直观形象感受到其空间的大小。在教学半掩这个词时,让学生上台演示关教室的门,什么叫做半掩,趣味盎然。老师把蟋蟀住宅特点的学习与感受蟋蟀聪明能干结合起来,比如,隧道为什么要倾斜的?为什么要朝着阳光?整个过程,指导细致,有条不紊。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的成长进步是明显的,就是老师之功。在老师的心中,环节的设计目标指向非常明确,为什么要有这个设计?做到有的放矢。这样的教学时朴实的,也是扎实的。不花哨,但是很实用。老师教学处理,做到详略得当。重点教学第5段,舍得花时间,浓墨重彩,精雕细琢。而第6段教学,就一笔带过。一篇文章,要选择最有价值的教学内容来教,千万不要面面俱到,要学会取舍。
第三,老师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感觉舒服。朗读指导令人耳目一新。科学小品文比较枯燥乏味。老师通过指导朗读,在理解句子的意思,感受蟋蟀聪明能干以后,让学生读出这种感觉。读中理解与感悟,读中积累,比如读出排水优良的感觉;读出隐蔽安全的感觉。带着感觉去读,读出的味道就不同了。
当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如果说,这堂好课,有什么缺憾的话,那就是改变人称,让学生介绍蟋蟀的家这一个环节。两个学生都上台讲,欠缺的是,虽然特点讲了一些,但是有好一些没有讲到,课文中的词语运用的也比较少。如果,老师在教学时候,能够有机板书重要的词语,让学生有所凭借,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让学生借助语言的桥梁,讲起来就会顺畅些,而且目标指向也更加明确:一是要讲出住宅的特点,二是要运用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在语言表达的时候,要注意避免空泛,胡乱讲一通这一弊端。
25、四年级上册26课故事二则之纪昌学射评课稿听课记录
四年级上册26课故事二则之纪昌学射评课稿听课记录
一、故事导入,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叫纪昌的人,他是一名非常出色的猎人。但还不是天下最好的射手。当时天下最好的射手是飞卫。纪昌决定和他比试一下箭法。纪昌先射中了空中一只鸟,飞卫大笑。纪昌又射了一箭,射中了水中一条鱼。飞卫还是笑着摇头。世人都说天上的飞鸟和水中的游鱼是最难射中的,然而在飞卫眼里,这只不过是雕虫小技,只见飞卫提起弓,不经意地射了一箭,射穿了一片正在飘落的树叶。那片树叶却没有改变它飘落的轨迹,只是在空中停了一秒钟,仿佛犹豫了一下,然后又慢慢落下来。这一射朴实无华,然而却让纪昌彻底折服了,他决定向飞卫学习射术。
这就有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寓言故事《纪昌学射》。
请同学们伸出手跟老师一起书写课题:纪昌学射。请同学们注意:纪应该读三声(jĭ),昌由两个日组成,上面的日小一些,下面的日大一些,请同学们注意书写。跟着老师齐读两遍课题纪昌学射
师:同学们,课文课题是什么意思?
生:名叫纪昌的人学习射箭。
师:完全正确。大家都已经预习过课文了,现在老师考察考察大家的预习情况。
出示词语:纪昌 射箭 妻子 注视 梭子
相当到家
绑住 虱子 车轮 成功 百发百中
师:请同学们从第一排开始,每人读一个词语,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果读错了,我们给他纠正。
生读词语。
师:看来大家语习得非常扎实,那老师去掉拼音大家还会读吗?
生:会!
师:(出示去掉拼音的词语)好,请大家齐读两遍词语。
生声音洪亮地朗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快速地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且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自读课文。
师:谁能用上我们刚刚学习的词语,把这篇课文的内容串起来,给大家讲一讲?先用上第一行词语。
生1:有一个叫纪昌的人向飞卫学习射箭,飞卫告诉他首先要练眼力,于是他回到家,在妻子织布的时候,注视着穿梭的梭子,两年以后,他的眼力练得相当到家了。
师:这位同学基本讲出了课文前半部分内容,但还不够前面,谁来补充?
生2:纪昌向飞卫学习射箭,飞卫说:要想学习射箭,首先要练好眼力,眼睛盯着一个东西看,不能眨一眨。于是纪昌回家开始练习,他盯着妻子织布的梭子,一直坚持了两年时间,终于,他的技术练得相当到家了。
师:这位同学不但将故事叙述清楚了,而且还有细节,非常好,掌声送给他。那谁能用上第二行词语,将课文的后半部分故事讲给大家听?
生:纪昌去找飞卫,飞卫说:你练得还不够,如果能把一个小东西看大,才算成功。于是飞卫回家在窗户前用长头发帮助一个虱子,一直盯着虱子,到后来,虱子变得和车轮一样大了。于是他再去找自己的师父,飞卫认为他快要成功了。教他开弓射箭,最后终于成为了百发百中的射箭高手。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全面,掌声送给他!那谁觉得自己比他还要厉害,能将这个故事从头到尾讲一遍?
生:古时候有一个叫纪昌的人,他向飞卫学习射箭,飞卫告诉他:要想学好射箭,首先要练好眼力。于是他回家盯着妻子织布的梭子,两年以后,他的技术练得相当到家了,他就去找自己的师父,师父认为还不够,让他把一个小东西能看得很大的时候再来找他。于是纪昌回家用一根头发绑住虱子,他盯着这个虱子一直练习眼力,到最后,虱子在他眼力竟然像车轮一样大。他去找飞卫,飞卫告诉他快要成功了,于是教他开弓射箭,最终纪昌成为了百发百中的射箭高手。
师:此处应该有掌声。(学生掌声响起)
三、品练眼力,感悟寓意
师:看来这位同学将课文内容理解了。我们再来看课题:从题目看,课文写的是纪昌学射箭的故事,那么课文主要是写纪昌怎样开弓、怎样放箭的事吗?(不是)那他学的什么?(练眼力)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纪昌下功夫、练眼力的呢?(第2、3段)
师:请仔细阅读第2、3自然段课文,用横线划出飞卫教的句子,用波浪线划出纪昌学的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就在句子旁边写下你的感受。(学生自学)
1. 引导探究第一次练眼力
师:老师看了一圈,发现大家都找到了。一开始飞卫是怎样教的?纪昌提出了什么要求?
生1:你要想学好射箭,首先应该下功夫练眼力。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
师:你体会到了这个师父怎么样?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生1:从牢牢地盯住、不能眨一眨体会到飞卫的要求很严格。
师:非常棒,纪昌面对的是一位严厉的老师,那面对这样严格要求的师父,纪昌是怎样做的呢?
生1: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
生2: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
师:注视是怎么样地看?
生2:专心地看。
生3:仔细地看。
生4:目不转睛地看。
师:这不是普通的看,是专注地看,心无杂念地看!用飞卫的话来说就是: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谁来读出纪昌的专注劲儿来!(生读)
师:同学们,纪昌就是躺在小小的织布机下面,足足看了两年!700多个日子!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电子白板展示:
当他疲惫的时候,他想:_______________(所以,他仍旧注视着穿梭的梭子);当他眼花的时候,他想:_______________(所以,他仍旧注视着穿梭的梭子);当他快要支持不住的时候,他想:_______(所以,他仍旧注视着穿梭的梭子)。
生1:当他疲惫的时候,他想:我一定要坚持住,要不然就达不到要求了。
生2:当他眼花的时候,他想:我不能半途而废,坚持就是胜利!
生3:当他快要支持不住的时候,他想:再坚持一下,最终我才会胜利!
师:是啊!纪昌就是这样盯着穿梭的梭子盯了三年时间!他最后练到了什么程度呢?
生: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
师:读着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纪昌的眼里练得很好了。
师:什么是相当到家?和我们今天所说的到家一样吗?
生:不一样,意思是很厉害。
师:厉害到什么程度?
生: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
师:是啊!破折号后面的话解释了前面的相当到家,所以说,这个破折号在这里起解释说明的作用。
那请大家再想想,纪昌练到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也不会眨眼,是练麻木了吗?
生:不是
师:那是想突出什么?
生:纪昌本领练得很好。
师:这种写法叫夸张。
纪昌对自己的成绩很满意,可是飞卫认为他的眼力怎样呢?(还不够),这就有了纪昌第二次练眼力。
2.自主探究第二次练眼力
师:大家带着上一次练眼力的方法,思考:飞卫又给纪昌提出了什么要求?
生:要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
师:第二次,他又是怎样练习的呢?
生:他用一根长头发,绑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
师:自己默读这句话,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些词体会到的?
生1:我从每天这个词语中看出,纪昌是个很能坚持的人。
生2:我从聚精会神看出,纪昌干事情很认真。
生3:盯着这个词语也看出纪昌学一件事情很专心。
师: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虱子有多大?那车轮呢?(出示虱子和车轮的图片)
大家知道他练了多久吗?(三年)是呀!他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苦练三年,(屏幕出示)夏天,烈日炎炎,蚊虫叮咬,妻子劝他歇息的时候,他说:如果我不练好眼力,就_____________;冬天,北风呼呼,寒气逼人,邻居笑他不懂变通的时候,他说:如果我不练好眼力,就__________。(生回答)
生1:夏天,烈日炎炎,蚊虫叮咬,妻子劝他歇息的时候,他说:如果我不练好眼力,就练不好射箭。
生2:冬天,北风呼呼,寒气逼人,邻居笑他不懂变通的时候,他说:如果我不练好眼力,就不会成为师父那样的射箭高手。
四、总结寓意,升华感情
师:是啊!纪昌就是靠着坚强的毅力,以常人难以达到的魄力,整整坚持了三年时间。最终成为
生:百发百中的射箭高手。
师:请思考:纪昌能成为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原因在哪里?(屏幕出示)
因为所以和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来对纪昌学艺成功的原因进行总结。
生1:因为纪昌坚持练好眼力,所以他才会成为百发百中的射箭高手。
之所以纪昌会成为百发百中的射箭高手,是因为他一直坚持练好眼力。
生2、生3、生4.......
师:同学们,大家认为飞卫这个师父高明吗?
生:高明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一直要求纪昌练好眼力,纪昌才会成为百发百中的射箭高手。
师:练好眼力是在干什么?
生:打基础。
师:要学好射箭,就要先练好射箭的基本功,可见练好基本功是何等的重要啊!
学射箭如此,学其他技能也要练好基本功吗?
生1:学习语文,先要学写好每一个字。
生2:打乒乓球,先要练好发球。
生3:练武术,先要练习扎马步。
师:对,可见,在生活中,学习任何一门技术,都需要练好基本功。
五、布置作业
师:同学们,我们通过《纪昌学射》这个小故事,明白了一个大道理,这就叫寓言。但《纪昌学射》这个寓言还没有结束。纪昌学成以后,自认为自己的射箭本领已经无人能敌,于是计划和飞卫比试比试,结果怎样呢?
(有些同学回答飞卫胜了,有些同学回答纪昌胜了)
师:都不对,想知道结果,找到《纪昌学射》原文,答案就在其中。
26、四年级上册26课故事二则之扁鹊治病评课稿听课记录
四年级上册26课故事二则之扁鹊治病评课稿听课记录
一、谈话导入。
师: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一则寓言故事,《扁鹊治病》。拿出你的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好不好?(师生书写课题,读课题)
师:(辨析扁、骗、偏)(生再读课题)
师:听老师读课题(声调上扬读),你听出了什么?
生:我听出了怀疑。
[自评:通过形近字联系识字。变调读课题,紧扣主题,直切主旨。]
二、初读感知
师:扁鹊在1700多年前犯下了惊天大案,同学们知道吗?打开课本读课文,请读准字音,读不通的句子多读几遍,大声读,好不好?
师:扁鹊给谁治病?
生:蔡桓公
师:治了几次?
生:三次
师:结果如何?
生:前三次没有治,第四次看到蔡桓公的病已经深入骨髓了,就跑掉了。
[自评:创设一个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需要一贯到底。带着问题读课文,更能激趣。]
师:请用一句话说说课文内容?
生:扁鹊给蔡桓公治病。
[自评:能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课标的要求,也是细读课文的铺垫.]
师:咱来了解一下这个惊天大案的最大嫌疑人扁鹊。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PPT的内容。
生:扁鹊真名叫秦越人,古代四大名医之一。他所创的望闻问切四大诊法,直到今天还被中医沿用。
师:你觉得望是望病人的什么?
生:望病人的病情,一望就知道病人有什么病。
师:望病人的精神头,望病人的脸色,看病人的舌苔,看病人的嗓子。闻病人的什么呢?
生:闻身上的气味。
师:问什么呢?
生:问病人的病情。
师:切呢?同学们有没有看过中医,喝没喝过中药呢?(师做把脉的动作)这是干什么呢?
生:把脉
[自评:处处皆语文,适当的拓展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文本也是很好的学习方法.]
师:扁鹊是古代四大名医之一,你认为什么样的医生才算名医?
生:医术高
生:临床经验丰富
[自评:要学生说出扁鹊医德高尚有点难.]
三、检查预习
师:现在我们就回到1700多年前扁鹊给蔡桓公治病的现场去看看,在进去现场之前咱们先做一些准备,行不行?
出示PPT:蔡桓公 扁鹊 理睬 敷烫 骨髓肠胃
几剂汤药 敷烫:敷①涂上 ②布置 ③足够。
师:请读第一排词语。
生:(略)
师:看第二排词语。几剂汤药也可以说成?
生:几服汤药
师:这个词语比较难读。
生:敷烫
生:(齐读)
师:敷烫的敷在字典里有三个解释,你觉得应该选择哪个?请读课文后选择。
生:涂上
师:请齐读词语。
生:(齐读)
[自评:字词是阅读教学的基础,有重点的学习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四、学习课文
师:咱们回到现场一,看老师的课件和课文内容有什么不同?
生:多了括号
师:你真是一个注意观察的孩子。你觉得括号里填什么引语?
生:客气
师:你来客气的读一下.
生:(略)
师:你觉得用怎样的语气来说?
生:尊重
师:请你用尊重的语气来读
生:(略)
师:扁鹊给大王治病,用的四诊法里什么方法?
生:望,望脸色。
师:蔡桓公语言前补什么引语?有的同学很会学习,联系后面的两次来补。
生:不高兴。
师:谁能不高兴的读读蔡桓公的话?
生:(略)
师:谁能读出大王的大气?
生:(练读)
师:谁能读一下大王的话?
生:(略)
师:蔡桓公心里的真实想法是什么?
生:不相信
师:请将不相信写在黑板上。(生板演)
生:他根本不相信,自己不相信扁鹊的话。
师:请分角色朗读课文。
生:(略)
师:扁鹊真诚,大王生气了。
[自评:补引语朗读,揣测人物心理,通过分角色朗读体验扁鹊的真诚和蔡桓公的固执己见.]
师:现在咱们来看现场二。
师:老师根据古代大王说话的口气,补上了第二次的引语寡人,无疾。谁来读扁鹊的话?
生:(略)
生:寡人无疾
生:寡人无疾
师:好一个固执己见,不相信医生的大王。
[自评:语言文字需要用运和实践,课文只是个例子。寡人无疾增添了朗读的趣味性。]
师:我们来看第三次。
师:这里的省略号需要你们自己补上,同位的同学来练习分角色朗读。谁愿意来读一下。
生: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
生:我都说了我没有病,你还三番五次的来找我。
师:她三番五次用得好。
师:你听出大王的口气里有什么意思?
生:他已经很生气了,再找我,我就把你杀掉。
[自评:平时积累的雅词要鼓励学生运用.]
生: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再不治就只能等死了。
生:我都说了,我没病,再来我就把你杀了。
师:其实蔡桓公的病在慢慢的发展。这一次扁鹊老远看见蔡桓公就跑了,为什么?
生:扁鹊已经看见蔡桓公的病情深入骨髓。
师:扁鹊派来的随从是这样解释的,谁来读一下?
生:(略)
师:从开头到第一个分号是(生:第一次),到第二个分号是(生:第二次),到第三次是(生:第三次)
师:使用分号后表达就很清楚,现在我们合作读一下。
师生:(略)
[自评:分号的使用是第三学段的教学内容,在这里点到为止.]
师:你就是大王派下来的随从。你回去后怎么向大王说呢?
生:大王,扁鹊说您的病在皮肤用热水敷烫就能够治好;发展到皮肉之间,用扎针的方法可以治好;即使发展到肠胃里,服几剂汤药也能治好;一旦深入骨髓,只能等死
师:你在大王跟前敢说一个死字。
生(纠正):扁鹊说,他再也无能为力了。
师:恭喜你们,读的非常好,现在咱们再来读一读。
[自评:此处是转述能力的训练,依托教材达成语言文字的实践.]
师:扁鹊听到这个话后会怎么说?
生:哦,我知道了,是我错怪扁鹊了,现在来不及了。
生:难道我只能等死了吗?
生:我真的很后悔,一开始不听扁鹊的话。
生:我误会扁鹊了。
师:谁能说说蔡桓公不治身亡的原因呢?
生:扁鹊看蔡桓公的病情已经无能为力了,就跑掉了。
师生:扁鹊想给蔡桓公治病,扁鹊愿意给蔡桓公,蔡桓公不想让扁鹊治病,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间。
[自评:学生能自己说出了蔡桓公的这时候的内心的真实想法,说明对人物的内心有一个深入的体会,这则寓言的寓意已经明白。]
五、归纳寓意
师:老师制作了一个表格(PPT略),你发现了什么?
[自评:表格是本课的支架,也是文章主要内容,教师帮助学生提取信息,学生从信息中解析蔡桓公不治身亡的原因,阅读提炼概括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生:发现蔡桓公的病是慢慢严重的。
师:咱们可以用渐渐这个词来形容。(板书)
生:从治疗方法来看,治疗起来越来来越麻烦。
生:蔡桓公不愿意治疗,不相信医生。
师:有病就要老早治,就像我们的错误一样,要老早改正。老师再给大家送一个词语,讳疾忌医。(板书)(口诀教忌),齐读这两个词语。
[自评:把课文的寓意概括为防微杜渐和讳疾忌医这两个成语,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浓缩的才是精华。学生也积累了两个成语,一举两得。]
师:请同学们试着用讳疾忌医和防微杜渐完成练习。
师生(齐):读了《扁鹊治病》这则寓言故事,我们明白了做事不要(讳疾忌医),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被人真确意见的道理。
[自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到两个成语就来运用,一课一得,以后遇到了再实践再运用。]
师: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老师给同学们推荐几本课外书,古希腊的《伊索寓言》,中国的《古代寓言故事》,《儿童寓言故事》,向后面听课的老师说声谢谢!(下课)
27、四年级上册26课西门豹治邺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26课西门豹治邺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基础的教学很扎实,随堂听写字词,学生自己批改。
朗读指导很具体,如指导学生读出感情时,先让同学体会文中表达的什么感情,然后读出这种感情,如请你读出这种无奈。
老师对说话句什么时候添加提示语,什么时候不添加提示语指导非常到位。我自己在看这篇课文时,对不添加提示语的理解是体现西门豹的冷静和机智,且文中对话较多,如果添加提示语就显得繁琐,未能思考到是因为此时不能向老大爷表露出自己的心情,做到不露声色。
中年段的学生复述课文内容的能力尚不足,因此通过出示相关词语,引导学生看着词语复述内容,提供了有力支架。后由扶到放,在不出示提示词的情况下,让学生复述西门豹用了什么办法。
创设情景,最后复述的训练,由老师扮演老大爷,学生扮演西门豹,老大爷询问西门豹如何治理的,方式巧妙,学生更有兴趣学习。
听课记录2
一、直接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齐读课题
2.解读题目:(西门豹)这是一个人名 ,念......他的姓氏是(西门)。邺,是一个地名,治是什么意思?治理,板书:治理。生记下来。
3.课题就是主要内容,为什么要去治邺这个地方呢?
4.课件出示词语:田地荒芜、人烟稀少 ,什么意思?田地荒芜,没有粮食。
田地什么都没有,这个地方人烟怎么样呢?什么原因?看第一自然段。
5.梳理第一件事:调查
他看到邺县,就发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就干了一件什么事?(前几位生:找老大爷问是怎么回事)师小结,这就是调查原因。
板书:调查原因,学生标记
6.调查原因从第一小节到第几小节?生找,示意做标记。
7.再看最后一段,说西门豹一共做了几件事。重点强调西门豹做的事情。
8.用四个字概括西门豹做了一件什么事?生边说,师边板书。兴修水利。
9.中间还写了一件事,从10-15自然段,读完了用四个字概括,西门豹做了一件什么事。生回答,
10.看插图。插图就说明了这一件事。
生:杀鸡儆猴(师追问,杀谁,儆谁,思考这样形容是否合适)
生:为民除害(害指的是谁?) 师要求记下来
生:破除迷信 师要求记下来
生:处置巫婆和官绅(课文中的惩治或许会更合适一些)
11.从刚才的词语里面选一个写在这部分,你会选哪个?
12.选一个词写下来,老师选破除迷信。
13.梳理板书,了解文章整体大意。小结:我们以后学比较长的文章,也可以按照今天这种方法,用一个词语概括意思。
28、四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现代诗二首之花牛歌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现代诗二首之花牛歌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问题归纳:
1.《花牛歌》这首诗表面上写花牛,其实是在告诉我们什么呢?告诉我们要珍惜美好自由的生活,珍惜时间,不辜负青春。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4(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四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29、四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现代诗二首之花牛歌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现代诗二首之花牛歌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花牛歌》则描绘了一幅花牛在草地上闲暇惬意的生活图景。两位诗人通过优美的文字、独特的意境,带给我们生动的画面和美的感受。
《花牛歌》由四节组成。每一节就是一幅画:花牛坐在草地上,压扁了剪秋罗;花牛在草地里睡觉,天上白云悠悠;花牛甩动小尾巴在草地里散步;花牛在草地里做梦,夕阳偷偷落到了西山的青峰之上。这四幅画面中,花牛坐是动景,花牛眠是静景,花牛走又是动景,花牛做梦又是静景。四幅画面动与静的交替变化,呈现了一种律动之美,也展现了一头可爱俏皮、悠闲自在的花牛。诗的每一小节,语言形式相同,韵脚却不断变化,一节一韵,韵随情生,朗朗上口。其不拘一格的风格,将花牛自由、俏皮悠闲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介绍: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1921年赴英国剑桥留学。1923年成立新月社。1931年因飞机失事去世。主要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4(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四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30、四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现代诗二首之秋晚的江上课堂笔记近义词反义词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现代诗二首之秋晚的江上课堂笔记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
倦累 一瞬一霎 霸占侵占
反义词:
斜正 扁圆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4(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四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31、四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现代诗二首之秋晚的江上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现代诗二首之秋晚的江上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秋晚的江上》描写了秋江傍晚,余晖浸染的绚丽荣景
《秋晚的江上》是刘大白1923年的作品,在格律上仍有旧诗词的痕迹。诗题中的秋字呼应诗中头白的芦苇,点出了季节;晚字呼应诗中的归鸟斜阳,点出了时间;江上则交代了地点。诗歌共两节。第1节中归鸟斜阳构成了一幅晚归图。斜阳原本只是倦鸟归巢的背景,然而驮着一词却把倦鸟与斜阳紧密联系到了一起,驮着既赋予画面动感,又让画面充满情意,给人想象的空间。诗的第2节是第1节的继续与发展,归鸟翻翅,斜阳掉落的动感画面,极富想象力。最后两行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画面色彩的迅速切换,既充满神奇,又透着生机。诗的句式长短不一,使诗歌富有很强的节奏感。简洁的勾勒,夸张独特的想象,修辞的妙用,让倦鸟、斜阳、芦苇构成了一幅瑰丽的秋江晚景图。
作者介绍:
刘大白(1880-1932),原名金庆棪,又名靖裔,字伯贞,别号白屋,浙江绍兴人。与鲁迅先生是同乡好友,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新诗运动的重要倡导者之一。主要作品有《旧梦》《白屋说诗》等。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4(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四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32、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之己亥杂诗评课稿听课记录
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之己亥杂诗评课稿听课记录
这是一节有设计感的课。
在教学设计中,年轻的说课老师还是花费了一些心思,教学设计中的亮点俯拾皆是。
亮点1
(1)如果陆游只能对儿子们说三句话,留下哪三句?(2、3、4)
(2)如果只能说两句话,留下哪两句? (3、4)
(3)如果只能说一句话,留下哪一句?(4)
这一环节的设计重点凸显了诗中的重点句,比反复强调效果好很多,且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也会记得更牢!
亮点2
补充陆游的另一首诗作《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将陆游的爱国之情提现得淋漓尽致。
亮点3
在学习《题临安邸》一诗中,一个醉字,你似乎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以一字为抓手,引导学生去感悟统治者的骄奢淫逸,高谈阔论,体会当时社会的只顾眼前享乐的社会现象,他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老家汴州。那些家伙早已忘记了故都汴州,忘记了被金兵占领的半壁江山。
亮点4
看到这么美丽的杭州,面对这群只知道享受,而不顾老百姓死活的权贵,你们着急不着急?(着急)着急什么?(着急他们这样吃喝玩乐,金兵又会把杭州占领了。)
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西湖歌舞几时休?)
想到这里,我们担忧不担忧?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西湖歌舞几时休?)
想到这里,我们愤怒不愤怒?我们再和诗人一起问一问他们(西湖歌舞几时休?)
在全诗学完后,老师有一次抓住诗中的重点句,以排比的方式师引读,生接读,将作者的愤怒、无奈、忧虑表达得淋漓尽致!
亮点5
出示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展示汴州的繁华,可是如今已经不复存在了。再来看看杭州,这些权贵们逃到杭州后,杭州又成了什么样子呢?通过这样的对比,更加体现出作者的忧虑及对统治者苟且偏安的不满、愤怒、警告!
33、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之题临安邸评课稿听课记录
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之题临安邸评课稿听课记录
⚪导入
上课。
孩子们好,请坐。
点评:老师整节课都是称呼孩子们,听起来非常亲切。
古语云,诗言志,歌咏言。自古以来,诗歌都是人类心灵的窗户。无数爱国诗人用诗歌来抒发自己的爱国之情。孩子们,你们了解哪些爱国诗歌呢?谁能来说一说,你来。
点评:这几句导入很精彩。
生:我想起了以前学的从军行。
会背的孩子可以跟着一起背一背。
生跟着齐朗诵。
点评:学生的朗读功底非常好,可见老师平时下了不少功夫。
真好,请坐。谁还知道哪些爱国诗歌?
生背夏日绝句。
那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首流传千古的爱国诗歌,南宋诗人林升的代表作。请孩子们齐读课题。
临安是南宋的都城,也就是现在的杭州。
请孩子们读课题的时候注意断词。
再来。(手势引导)
邸(画出)是这一课的生字,我们齐读两遍。
那邸是什么意思呢?提问。
生答。
看样子你做了不少的准备功夫。
题呢?题又是什么意思?
生答:题是指写的意思。
是呀,古人都有题诗的习惯。
那么题目是什么意思呢?谁能完整地说一说?
题写在临安一家客栈墙壁上的一首诗。
那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呢?请孩子们翻到162页,第21课。
点评:教师身体放低前倾,亲切温和。
导入环节通过回顾学生们学过的两首爱国古诗入手,一开始其实就点明了这节课的主题:爱国,而看完这节课后回头才发现,这个主题思想贯穿了整节课,环环相扣,令人感叹其设计之精妙。
⚪初读
自己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开始练习吧!
好,谁愿意来读给我们听一听?
其他孩子要注意听清他有没有读准字音。
生读。
你把这里面的平翘舌音读得特别准。
我希望待会儿孩子们读的时候也能注意读准平翘舌音。
点评:具体的点评语+引导语。
谁还想再来读一读。
生读。
点评:学生停连节奏读得特别好。
不仅读准了字音,还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那孩子们,现在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题临安邸,预备起。
古诗呢,如同音乐一样,有着它的节奏美和韵律美。要读出古诗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孩子们,有没有信心挑战?
点评:这段引导语很精彩,接下来的朗读指导也是围绕着读出节奏美和韵律美展开的。
那我们先来听一段范读。
播放范读视频。
听完了,我们像他这样练习读一读。自己读自己的。
点评:还没读完孩子们的手就举得高高的了,非常积极。
提问生读。
老师听出来了,你是按照这样的节奏在读。(划出节奏符号)
每一句诗的最后一个字都是韵脚,我们要拖长一些。这些古诗呢要读得慢一些,才更能读出他的味道来。
点评:通过划分节奏停顿和韵脚来指导朗读。
老师的语言高低起伏,有轻有重,十分优美,声音洪亮。
现在呢,孩子们就按照老师教给你们的小窍门,自己去练习读一读吧,自己读自己的。开始。
点评:没读完孩子们的手又举起来了,太积极了。
提问生读。
读得真不错,读出了节奏美,掌声送给她。
点评:掌声整齐统一,课堂组织做得很好。
还有谁想读一读。
来,马子涵,你来。
声音真清脆,真好听。但是老师想提醒你,如果读的节奏能再放慢一些,停顿能再长一些,就更棒了。
还有谁想读一读。
真不错,读出了感情。
现在呢,老师想听所有男孩子读一读,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预备起。
声音响亮,很有气势。
还想听女孩子来读一读。女孩子准备吧,预备起。
好,我们全班孩子一起来读一读。
真不错,老师情不自禁地都想为你们鼓鼓掌,你们确实读出了它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点评:古诗教学离不开读,初读部分通过个人读、分男女读、配乐齐读来反复朗读,形式多样,指导有方。
⚪精读一
那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意思呢?
老师给孩子们导出了一些词的注释,现在就请你根据注释说说整首诗的意思,悄悄地练习一下。
点评:手很快又举起来了。老师全程姿态端正优美,双手端着放在身前,面带微笑。
嗯,真不错,谁还想来说一说?
生:西湖中的歌舞。
老师纠正:西湖边的歌舞。
嗯,也说得很不错,对不对?
那刚才两个孩子译的时候都把游人译做游玩的人,该不该这样译呢?(划出游人)
点评:这个词抓得非常关键,老师用这个词引出了这首诗的历史背景,引出了这首诗的主要人物达官权贵,再引出了这首诗的情感,实在是妙。
这就需要我们联系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谁能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生答。
他说是在北宋灭亡时写下的这首诗,同不同意?
生:不对
不同意,有的孩子说。可能她在收集资料时出了一点小差错,不过没关系,你来说。
嗯,你谈到了诗人的心情,老师也找到了一些资料。孩子们可以自己小声读一读。
好,那我们再来看一看这首诗。游人,你们读完资料后认为应该译做什么?
生答,应该是南宋的那些达官贵人们。
嗯,那就是南宋的权贵们。
那这些南宋的权贵们究竟在杭州西湖边上干什么呢?课文中哪些诗句写出了他们的生活状态?
现在把那两句诗勾画出来。
好,李志野,你来说说你找到了哪两句诗?
同意吗?同意。
一起读一读。
醉(三角符标出),是什么意思?
生答:沉醉,陶醉。
是什么人沉醉、陶醉了?
展开想象的翅膀,想一想是什么让他们沉醉陶醉了?
生答:美丽的歌女,香喷喷的美酒和饭菜。
还有吗?
生答,美丽的景色、金钱。
是呀,种种都让他们陶醉。
点评:这几个问题设计得很好,让学生说自己的理解,再加以引导,做到了以生为主。
那,究竟是怎样的画面呢?我们一起到杭州城西湖边上去瞧一瞧吧。
播放视频,欣赏达官贵人们饮酒作乐的古画。
是呀,达官贵人们就在这香醇的美酒、如云的美女、美妙的歌舞中深深的陶醉,早已忘记了身在何处。
看着他们老师呢,不由得想起了另一群人你们知道是谁吗?
百姓。
被他们遗留在中原的北宋遗民。
他们过的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呢?我们也去瞧一瞧。
播放画面,战火不断,兵荒马乱。
达官贵人们,纵情声色,花天酒地,遗民们痛失亲人,流离失所。
孩子们,看着这截然不同的两种生活,再读这个醉字,你认为这是怎样的一种醉叹?能用你自己的词语来说一说吗?
醉生梦死,纸醉金迷,烂醉如泥。
是呀,孩子们,在这一群酒囊饭袋的眼中,我们的杭州城还是杭州城吗?
点评:通过播放视频引出第一组对比,达官贵人和遗民的生活对比。教师语言流畅,声音激昂,质问有力,直击人心。
生:不是
手势引读最后一句:直把杭州作汴州。
杭州是南宋的都城,汴州是北宋的都城,一南一北,相隔数千里,这究竟是两座怎样的城市?老师就带着孩子们先去瞧一瞧。
播放视频。(古画配乐欣赏)
师随着视频开始解说,声情并茂。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就是这样一座美丽的城市。它那连绵起伏,如屏障般的青山,那层层叠叠的楼台,那西湖里柔柔的碧波,无不令人心生向往。杭州也是一座繁华的城市,早在南宋时期,它就是一座足以媲美汴梁的大都市了,孩子们,好好地瞧一瞧吧。
汴州又称汴梁,汴京,北宋的都城,它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一座城市,北宋画家张择端的这幅清明上河图就生动地再现了它的繁华,孩子们可以看那风景如画,街道纵横,人来人往,店铺林立,好一派国泰民安的景象啊!但这一切的一切,从城门被金兵攻破的那一刻起,就已经不复存在了。
汴州已经被活活地断送了,不知道杭州的明日会不会和汴州,一个模样呢?
点评:老师随着视频的这一番解说紧扣课文,将汴京和杭州进行对比。这是第二组对比,两组设计得非常巧妙。教师的解说也非常有感染力,抑扬顿挫。
汴州和杭州都是一样的风景如画,一样的繁华,难怪南宋权贵们会:引导生齐读最后一句。
你从这句诗里读明白了些什么?想一想。
生答担忧及原因。
说的多好呀,你真是一个会读书的孩子,掌声送给她。
生答痛恨及原因。
是呀,无论是在杭州还是在汴州,权贵们都是这样,日日饮酒,朝朝做乐,他们已经忘记了江山,忘记了黎明百姓。
⚪精读二
那孩子们现在再读这两句诗,你们的心情是怎么样的?能不能用一个词来概括?
生答。愤怒,怜悯,及原因。
你读出了很多的感受。老师用一个词来概括你的感受,就是怒。
(板书:怒)读一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确实读出了自己的愤怒。
那后面的孩子能不能像老师这样惜字如金,用一个字来表达你的感受?
生答,恨。
板书,为什么恨?恨什么?
把你的恨读出来。嗯,也读出了自己的痛恨。
你还读出了什么感受?
忧。读出你的忧。
读的真好?
还读出了什么感受
怜。嗯,我们可以换一个词,他是在替黎民百姓们感到痛苦,悲伤。
板书:悲
那你能读出你的悲吗?读一读吧
点评:用四个字精准概况情感,并抓住情感进行朗读指导。
诗人林升也和孩子们一样,他为南宋权贵们的花天酒地而怒,为他们的不思进取而恨,为杭州城的明天而忧,替黎民百姓而悲。
孩子们,现在我们在一起来读一读这两句诗吧!
读到这里,老师不禁想起了南宋另一位诗人陆游的那一首秋夜将晓出篱门饮凉有感。在这首诗里,诗人写道(出示)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清兵肆虐,遗民泪尽,国破家亡,民不聊生。
陆游在写这首诗的时候,遗民们已经整整盼望了65年了。
一年过去了,读:遗民
可那令人心凉的南宋王师们干什么去啦?
读:暖风
十年过去了,读:遗民
可那令人心凉的南宋权贵们干什么去啦!
读:暖风
整整六十五年过去了,遗民们读:遗民
可那令人心凉的南宋皇帝又干什么去了!
读:暖风
南宋权贵们在西湖边上花天酒地,乐不思蜀,什么江山,什么黎民,他们全然抛在了脑后。可我们的遗民们却在苦苦等候着,等了一年又一年。我们的诗人陆游,直到死的那一天,他都没有等到。
而我们的北宋遗民们,直到南宋小朝廷被元朝所灭,他们也没有等到。(痛心)
点评:这个环节是整个课堂的第一个情感高潮部分,非常精彩,教师结合陆游的诗进行对比教学,一层一层地推进情感,学生不自觉地就在朗读中加入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情感体验。老师的引导语言也声情并茂,步步推进,情绪高涨,直击人心。
孩子们,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首诗的第二个句子。
齐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是一个问句,谁问谁?
生答,诗人问达官贵人。
谁愿意替诗人问一问?
生读。
问得真好。
老师现在就把这些南宋的权贵们请到了我们的课堂当中。(出示图片)
谁愿意走上前来问一问他们?
生指着图片愤怒地读。
老师也把南宋皇帝请到了我们的课堂当中(出示图片)谁愿意像何伟乔那样指着鼻子来问一问他?
真棒。全班孩子,我们一起来问一问!
点评:这个设计是第二个小高潮部分,非常生动精彩,孩子们情不自禁地指着这些权贵们的图片,把这句诗的情感读得淋漓尽致。
是呀,北方山河沦陷,遗民受苦,南宋权贵们却在西湖边上花天酒地,饮酒作乐,眼见如此,诗人不由得质问生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不由得怒骂生读:直把杭州作汴州。
孩子们,你从中感受到了诗人一颗怎样的心?
生答:爱国;忧国忧民
嗯,这个词用得真棒。
板书:忧国忧民
诗人林升只是一介文人,空有一颗忧国忧民的心,是无处施展。唯有将诗歌言志,将满腔爱国之情都化做了这一首生齐读题目。
⚪精读三
孩子们,现在让我们再回到这首古诗,来读一读。相信你一定能读得更好。自己练习再读一读,读自己的。
老师呢,想请孩子配上音乐来读一读。
何伟桥读的是声情并茂,多有感情啊,掌声送给他!
谁还想向何伟乔挑战,再读一读?
你的朗读听得老师的心都揪起来了,你把诗人林升的那种悲和忧读得是淋漓尽致啊!
还有谁想向他们挑战?
从你的表情,从你的朗读中老师能够感受到你那满腔的怒火和痛恨,你读得可真好,掌声送给她!
全班孩子,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题林安邸,预备起?
真棒,老师都想情不自禁地为你们鼓鼓掌,自己给自己鼓鼓掌吧!
点评:深入分析完古诗的情感后,再自由读、个人读,感受更加深刻,老师的点评语也更加具体精彩。
北方山河沦陷,百姓受苦,面对如此的情况,无道昏君沉沦了,无耻佞臣堕落了,但与此同时,一位位爱国志士站起来了,除了林升以外,南宋还有无数的诗人,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诗篇,孩子们就让我们饱含感情,一起去读一读吧!
出示三首古诗。
范成大在州桥当中如此写道,读。
陆游在示儿当中这样感慨道,读。
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读。
点评:最后进行了主题拓展,加深对古代文人爱国思想的体会。
类似的爱国诗歌还有很多很多,下课以后可以去做一些收集,我们可以在班上开展一个爱国诗歌的吟诵比赛,好,孩子们,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
下课。
34、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之示儿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之示儿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陆游是我国著名的爱国诗人。他一生留下了近万首诗,其中有不少就是专门写给他儿子们的。如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就是给儿子们传授写诗的经验,要想写好诗,功夫在于写诗之外的博览群书和生活阅历。对于执教完的教研课《示儿》,我的感悟就是汝果欲教诗,功夫在诗外。
功夫之一:搜集资料
要想给孩子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示儿》是陆游的绝笔之作。简短的28个字,饱含着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强烈的爱国热情。但仅让孩子们知道这些,是远远不够的。
为此,我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有关陆游的资料;利用音频软件,听杨雨教授讲《侠骨柔情话陆游》,听孙丹林教授讲《陆游》;认真阅读《陆游传》《陆游的英雄梦》等相关书籍
通过这些途径,陆游一生的点滴仿佛就在我眼前真实上演,我悲伤着他的悲伤,快乐着他的快乐,幸福着他的幸福,追逐着他的追逐
功夫之二:诵读诗作
陆游的诗有九千多首留存下来,内容极为丰富,在不断地吟诵涵咏中我渐渐明白
一杯齑餺飥,手自芼油葱。天上苏陀供,悬知未易同。这是一位精通烹饪的美食家;
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这是一位喜爱动物的宠物控;
乘除尚喜身强健,六十登山不用扶。这是一位注重养生的健身族;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更是一位为报国而生,为忧国而死的爱国者!
功夫之三:推敲教学
每一次教研课都是组内教师教研水平、团队力量的一个集中体现。为了上好这次教研课,大到选课、教学设计,小到课堂上老师说的一个字,一句话,组内老师都给予了悉心地指导。
整首诗,团队在朗读指导上做了精心设计: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受,读中感悟,读中升华;教学中还着眼一个悲字,拓展了《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题临安邸》两首诗,把学生的情感串起来,使学生的视野得到提升,情感得到升华,也越能使他们走进诗人悲的心境。
课后,通过向老师们请教,我也发现了这节课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首先,对高学段古诗教学的侧重点把握不清,应该在指导学生悟诗情,扩充学生诗词积累方面下功夫;其次,应该在诗眼悲上做足功夫,可用一篇带多篇的方法,拓展陆游不同时期的爱国诗,通过对比读,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诗人所要表达的悲天悯人的情感;再次,我的课堂评价语过于单调,教学语言还需凝练,教学应变能力还需加强。
学无止境,教无止境。今后我还需要深挖教材,课前认真备课,在对学生学情的了解上做到细致入微,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35、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之长相思评课稿听课记录
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之长相思评课稿听课记录
一、吟诵对比,了解词之特点
1.同:由同类思乡诗《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引出《长相思》
2.异:诗与词的区别
3.读出题目的味道:理解思
评:比较诗词异同,共感思乡之情,读出诗词的味道,词味到文学味,提升阅读品味与审美情趣。
二、多重诵读感知词之音律
1.读准读通全文,强调更,古时记时单位,这里指一更又一更,读出这种长久。
2.圈出韵脚:程 灯 更 成 声
特殊行
3.师生合作,读出押韵,读时把韵脚拖长,读出味道
评:正确理解关键字更,准确理解诗意,诵读是词之教学根本。课标高段要求学生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停顿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找到词之韵脚,读出韵味,为理解内容,正确把握诗意奠定基础。
三、移情想象,体悟词之意境
1.借助插图、注释和想象交流词的意思
2.王国维诗之境阔,词之言长,听师配乐范读,学生想象上阕画面
3.想象遇到的困难
4.上阕内容概括为行之难
5.想像下阙的画面
音乐引读助想象
6.概括下阕内容思之切
四、体会诗情
1.你觉得词中的哪个字深深地刺痛了你的心?碎
2.纳兰的心都碎了
3.引读升华情感
评:入境入情,行之难到思之切,引读激活想象,碎字形成张力,给学生强有力的震撼。
五、知人论世,体察词之内涵
1.孟子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2.了解作者纳兰性德:满清第一词人,渴望建功立业。
3.建功立业的壮志和理想,思念家乡的孤独与寂寞交织在一起,化作了长长的相思。
评:由词到人,角色置换,文本、作者、读者产生共鸣,理解诗词意境。
六、组词赏读,回味词之情韵
1.出示以长相思为词牌的组词,发现了什么?
长相思
南唐李煜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长相思
唐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2.每一种词牌都有固定的字数、句式和韵律
3.长相思这个词牌最适宜表达思念之情。
4.纳兰性德的这首词被誉为古今思乡诗词中的经典,请背会这首千古绝唱。
36、六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之宿建德江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之宿建德江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会写生字德,通过字形了解德的内涵。
2、借助注释抓住关键词理解诗意,想象秋江暮色中诗人孤身一人停宿于建德江的画面,体会诗人客居异乡的孤寂愁苦之情,初步了解羁旅之思。
3、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景色的美,并分析感悟景色的特点, 初步了解借景抒情。
4、背诵全诗。
重难点
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景色的美,并分析感悟景色的特点, 初步了解借景抒情。
难点:
借助注释抓住关键词理解诗意,想象秋江暮色中诗人孤身一人停宿于建德江的画面,体会诗人客居异乡的孤寂愁苦之情,初步了解羁旅之思。
教学过程
一、诗文回顾,情境导入
师简介羁旅诗后展示相关诗句,全班齐读,而后师创设情景导入。
PPT展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师引入《宿建德江》:唐代诗人孟浩然孤身一人,漫游吴越途径建德江的时候也写下了一首流传至今的羁旅诗《宿建德江》,我们今天一起来感受感受孟浩然的情思吧。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羁旅诗有个初步认识,初步了解羁旅诗大多抒发思乡思亲之情,便于体会诗人在《宿建德江》抒发的客居异乡的孤寂愁苦之情。
二、解读诗题,初读感知
1、学生字:齐读课题,师指导书写德, 通过字形讲解德的内涵
2、解诗题:读了诗题后,你读懂了什么?
预设:宿的意思,宿住宿、留宿。建德江是一个地名。诗人正在建德江留宿。
师生对话中点出理解诗意的方法:借助注释
3、初读诗歌,疏通字词,读出节奏
(1)个人读师点评,指导读音:烟渚的渚,多音字宿泊
(2)自由读
(3)点名读,点名学生评价
(4)PPT展示节奏,师生合作读,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多种方式朗读,把握朗读节奏,体会诗歌的味道。
三、再读古诗,明意悟情
1、借助创作背景悟情
介绍诗人写作背景,PPT展示,全班齐读
师:你们觉得求官不成、仕途失意的孟浩然是什么心情呢?
预设 :愁愁苦(板书:仕途失意)
设计意图:联系写作背景有助于帮助理解诗情,是学诗的重要方法。
2、细品字眼,感受愁苦(赏析诗句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1)思考:因为没有办法做官,诗人原来就已经愁绪满怀,此刻面对黄昏的落日,诗人还在愁苦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
预设:还在发愁。愁新。
(2)思考:为什么诗人还是在愁苦呢?从这句诗的哪一些字眼可以看出诗人发愁的原因呀?他在愁什么呀?
预设生回答:客、日暮
根据生的回答,师引导详细分析,层层追问,总结得出诗中情感是思乡之愁。(板书:思乡之愁)
(3)全班齐读多遍,师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设计意图:抓住诗歌中表情达意的字眼,更易于把握情感。同时通过朗读,加深学生对诗歌情感的体会。
3、分析景物特点,初悟借景抒情(赏析诗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
思考:在书本中把第三第四句诗中写到的景物圈划出来,并且静下心来想象画面,找一个词来形容形容这些景物带给你的感受,动笔写下你的批注。
生分析诗中景物天树月的特点,了解到景物带有诗人的情感。(板书:天 树 江 月)
四、紧扣单元要素展开课堂练笔
1、小练笔:同学们,此时此刻,你就是孟浩然身边的月亮,你想对孤独的孟浩然说些什么?请展开你想象的翅膀,用孟浩然啊孟浩然开头,写一写月亮对孟浩然的回应吧。
PPT展示:
此时此刻,你就是孟浩然身边的月亮,你想对孤独的孟浩然说些什么?
句式:这月亮仿佛在说:孟浩然啊孟浩然, 。
播放月亮视频素材,生随着音乐,想象写话。
师追问:听了月亮的回应,孟浩然又会对月亮说什么呢?
师:同学们,是啊,这一轮月亮的陪伴,给诗人孟浩然孤寂愁苦的内心带来了一丝丝喜悦,一点点慰藉。是月亮安慰了孟浩然啊!
2、点明抒情方式为借景抒情。(板书:借景抒情)
五、师范读,创设情境引读全诗(PPT出示诗句,播放配乐)
六、小结情感,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全班齐读导入时出示的诗句
师总结,布置作业:是啊,诗人的思乡之愁、怀人之情,都寄托在了(停顿)那一轮皎皎的明月上。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来寄托情感是很常见的,月亮已成了古人抒发情感的凭借。在月亮的光影里,每一个诗人都曾经陶醉,每一次陶醉都是一幅美的画面。请各位同学课后继续去积累通过月亮来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同时还请同学们背诵本首古诗。
37、六年级上册18课古诗三首江南春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18课古诗三首江南春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难点:透过《江南春》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古诗抓景物写出江南春天的特点,让学生由景物来感受自然之美,有景入情体会作者的情感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这首诗中,诗人由景物来表现自然地美,又由景入情,流露出为国担忧的淡淡哀愁。这种感受学生不太容易体会到,因为这高于六年级学生的情感经验和生活经验。
难点教学方法:
1.通过情境诵读和想象,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2.通过讨论及问题探究,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图片展示江南美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看完图片的感受,说说自己看到的美景。
2.引入主题。诗人杜牧用了28个字就描绘出了一幅江南春景图。(激发兴趣)
(二)知识讲解
3.初读感知,读出诗味。
(1)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读中体会如何把诗读出节奏来。(语调的轻重、语音的延长以及停顿等。)
4.圈画景物,明意悟情。
(1)学习前两句诗赏今。
①圈出诗句中描写的是景物,病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千里]这里的千里并不是真的有千里,而是虚指,指的是辽阔的江南地区。
[绿映红]绿叶映着红花,这里用颜色指代景物,给人丰富的联想。如绿叶衬红花,桃红映柳绿。
[水村山郭]傍水而居的小村,依山而建的城。
[酒旗风]酒旗迎风招展。
②说说这两句诗是从哪些感官来写景物的。
明确:听觉莺啼 视觉绿、红、水村、山郭、酒旗 触觉风
③再读诗句,说景色。
辽阔的江南,到处是黄莺婉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
④透过这些景物你仿佛想到了一个怎么样的江南春天?
课件展示:我仿佛看到了,这是一个()的江南春天;
我仿佛听到了,这是一个()的江南春天;
我仿佛闻到了,这是一个()的江南春天;
我感受到了,这是一个()的江南春天。
(花红柳绿、莺歌燕语、鸟语花香、充满生机)
你在这样的春景中心情是怎么样的?作者和你的心情是否一样呢?
(愉悦、轻松、快乐
(2)学习后两句诗怀古。
自读后两句诗,理解词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①体会情感基调:这两句诗中诗人的心情还是愉悦的吗?你们知道这是因为什么吗?学生展示收集的背景资料。教师及时补充背景知识:
南朝 公元420年至589年,是东晋灭亡之后隋朝统一之前存在于我国南方以建康(今南京)为都城的四个朝代(宋、齐、梁、陈)的总称。这一时期,当权者曾大兴建设寺庙,祈求神明保佑。由于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让百姓的生活雪上加霜。
杜牧生活的时代 诗人所处的晚唐时期,国家渐渐衰落,战乱不断,民不聊生。而当朝的统治者却仿效南朝,大建佛寺,想祈求神灵保佑,永保江山稳固。
诗句中的哪些地方最能让你感受到了作者的伤感、担忧?
(四百八十寺、烟雨中)
交流后明确:这两句诗的情感基调不是愉悦的,而是伤感的、担忧的。诗人在赞美风景秀丽的江南时,暗含着对国家命运深深的忧虑。借景抒情的写法是古诗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
②理解背景知识后,再读这两句诗,感悟诗人的担忧。
理解诗意:
昔日到处是香烟缭绕的深邃的寺庙,如今亭台楼阁都沧桑矗立在朦胧的烟雨之中。
此时作者心里会想写什么?
示例:诗人可能在想:希望通过建造寺院保佑江山的稳固是不可能的,南朝修了那么多寺庙都灭亡了,物是人非,我们的国家竟然还在仿效这种做法,这不仅不会巩固国家的统治,相反,会加速国家的灭亡啊!
③引导学生带着感情重读全诗。
过渡:同学们,你们能尝试读出作者的赞叹之中隐含的哀愁吗?自己先试试。(再指名读。)
(三)课堂巩固练习
5.带着感情,吟出诗韵。
看着花红柳绿感受着鸟语花香的杜牧想:
齐读诗句千里莺啼绿映红。
看着江南山村喜爱美景的杜牧想:
齐读诗句水村山郭酒旗风。
看着细雨迷蒙的寺庙忧心忡忡的杜牧想:
齐读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
看着细雨迷蒙的寺庙关心国事的杜牧想:
齐背诗句多少楼台烟雨中。
(四)小结
诗人杜牧用了28个字的向我们展开的是千里江南春天的美丽画卷,寄托的是对江南春景浓浓的爱和淡淡的愁。学了这首诗,你们是否已经感受到了作者那份独特的情感了呢?那么就让我们伴着《江南好》这首曲子,带上对江南春天的喜爱之情为这首诗配上一幅你心中的江南春景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