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在柏林复习预习重难点归纳笔记》可能是您在寻找学习内容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1、六年级语文上册在柏林复习预习重难点归纳笔记
六年级语文上册在柏林复习预习重难点归纳笔记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在一列从柏林驶出的火车上,两个小姑娘嗤笑由于失去三个儿子而发疯的老妇人,老兵说明原因及后续即将也上战场的故事。
2.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和全文最后一句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两个静在内涵上有什么区别?
第一处静只是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慑力,是外在的。全文结尾处的静是慑入人心的震惊和痛,是内心的流血。
3.文章叙述的是一列驶出柏林的列车上的事,而课文的题目取为《在柏林》有何深意呢?
柏林是这场战争的策源地。作者将文章的背景置于这列由柏林开出的列车上,可以想见,遭受到残酷战争的不仅仅是列车上后备役老兵这一家,老妇人由痛心到绝望到疯狂的心路历程,后备役老兵抛家弃妻的无奈和难以言说的巨大痛苦这是战争中一个家庭的毁灭,更是千万个笼罩于战争阴影下家庭的缩影。
2、沙滩上的童话二年级语文下册10课,课文重难点复习笔记
1.为什么说海边的沙滩是我们的快乐天地?
因为在沙滩上,我们可以用沙子垒起城堡,然后编织有趣的童话故事,度过幸福快乐的时光。
2.在我们编织的童话里城堡变成了什么?我们变成了什么?
城堡变成了魔窟,我们变成了勇士。
3.为什么连我也忘记了她就是我的妈妈?
我沉浸在编织的童话中,以至于忘记了那是我的妈妈,这说明我们玩得很开心。我们把妈妈当作童话中的公主,这说明了我们追求着真善美,以及对妈妈的爱。
3、二年级语文上册课文20雾在哪里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二年级语文上册课文20雾在哪里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问题归纳
1.发挥想象,说说雾还会把什么藏起来。
雾来到校园里,我要把教室和操场藏起来。于是,他把教室和操场藏起来了。霎时,校园变成了一个仙境,都看不见了。
2.发挥想象,说说雾消失后还会有什么变化?
路上走着行人,小黄狗出现了,它喵喵叫着,快乐地唱歌。路上走着行人,小汽车也出现了,它嘟嘟地叫着,飞快地奔跑。
3.从雾的变化和活动可以看出,雾又什么特点?
雾具有覆盖范围大,变化快,浓度大的特点。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2(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二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4、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24司马光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24司马光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课文讲了怎样的小故事?作者写了司马光的表现,还写了其他孩子的表现,为什么这样写?课文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砸破水缸救出小伙伴的故事。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司马光的不慌张,沉着冷静。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3(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三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5、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学习园地一预习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学习园地一预习
学习园地:繁华璀璨高楼林立,肥沃静谧炊烟袅袅,感受乡村和城市的不同
读一读,选两三个词语,说说你体会到的乡村和城市生活的不同。
繁华 璀璨 高楼林立 车水马龙 灯火辉煌
肥沃 静谧 炊烟袅袅 依山傍水 鸡犬相闻
参考:
我们可以从肥沃,依山傍水,鸡犬相闻这几个词中体会到乡村田野的空气清新,人们生活的安逸,到处都是乡土的气息,还有鸡犬之声;从繁华、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中我们可以看出城市街道的繁华以及经济的发达,人们生活的快节奏。
6、天窗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复习重难点探究笔记
1.天窗象征什么?文章为什么以天窗为题?
象征儿童通往想像世界的窗口。以天窗为题,交待写作对象,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天窗既指老屋的天窗,也指心灵的天窗,内涵丰富,耐人寻味。
2.文中两次写到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这时候分别指什么时候?为什么说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这时候分别指夏天阵雨到来时和晚上孩子们被逼着睡觉时。因为大人们不许孩子们在雨里玩耍,把孩子们关在地洞似的屋里,孩子们失去了观察外面世界的自由,只有透过小小的天窗去想象外面的世界;孩子们被逼着上床睡觉,还没有玩够,只有透过天窗可以看到或联想到外面的情景。所以说,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3.两次写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两次写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表达了孩子们对大自然奥秘的向往与追求,以及天窗带给孩子们的无穷快乐。
7、六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灯光复习预习重难点归纳笔记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灯光复习预习重难点归纳笔记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怎样的事?
答:课文主要写了这样一件事:解放战争时期,郝副营长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而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2、本文运用了什么叙述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本文运用倒叙的手法,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写起,叙述过去的事情,结尾又回到灯光,与开头照应。这样写首尾呼应,结构紧凑,含义深刻。
3、天安门前璀璨的灯光、郝副营长书上插图中的灯光和战场上微弱的火光,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答:天安门前璀璨的灯光,引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郝副营长书上插图中的灯光,引起了郝副营长对幸福生活的憧憬;正是因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促使郝副营长在战斗中不顾自身安危,点燃了那本书,用微弱的火光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路。
8、六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花之歌复习预习重难点归纳笔记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花之歌复习预习重难点归纳笔记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本文写了大自然的话语、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的星星、诸元素之女、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婚礼的冠冕以及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2.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花,请将有关句子画下来。
大自然的语言、诸元素之女、亲友间的礼品、原野上摇曳、清风中呼吸、星星陪伴微睡、太阳凝视中醒来饮朝露、听鸟鸣等等,都是作者运用象征的手法,写出花的形象,渗透了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3.交往的礼品是什么呢?
在之后的句子中做出了解释:婚礼的冠冕最后的祭献,以清新的笔触写出了花在生活中的用途。
9、六年级语文上册在柏林分段与段落大意
六年级语文上册在柏林分段与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2):写列车上一位神志不清的老妇人的举动引起了两个小姑娘的嗤笑,老兵对此很不满。
第二部分(3):写老妇人变成这个样子的原因及老兵此行的目的。
第三部分(4):写车厢里静得可怕。
10、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宇宙生命之谜复习预习重难点归纳笔记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宇宙生命之谜复习预习重难点归纳笔记
1.品读课文:全文围绕什么问题来写?
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存在?
2.你们知道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行文的吗?
提出问题分析探究得出目前的结论。
3.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神话?
从古代神话讲起,引出了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个问题。一方面是因为这些神话与读者的生活比较接近,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另一方面是为了让直白的说明文有一丝神秘的色彩,更有可读性,吸引读者去阅读。
4.科学家对太阳系除了地球外的其他行星进行分析,得出什么结论?
从水星、金星表面温度高,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表面温度太低两个方面分析了太阳系除地球以外的其他行星不可能存在生命。达到300~400℃低于-140℃,结合生活实际就知道,这样的温度生命根本没办法存在。
5.为什么又说在火星上生命难以生存?
(1)通过近距离的飞船观测发现火星上没有生命存在。
(2)从干燥、大气、磁场等方面说明火星没有符合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强调了生命存在必要条件的缺少,气势更强,更有说服力。
11、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只有一个地球复习预习重难点归纳笔记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只有一个地球复习预习重难点归纳笔记
1.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主要介绍了地球虽然美丽,但在宇宙中是渺小的,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是适合人类生存的唯一星球。
2.结合关键句,说说课文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1)地球美丽而渺小,不会再长大。
(2)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3)目前人类无法移居其他星球。
3.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这一结论是怎样一 步一步得出的?结合课文内容,和同学交流。
课文先从宇航员在太空遥望地球所看到的景象写起,引出了对地球的介绍;接着从地球在宇宙中渺小、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而又被不加节制地开采和随意毁坏等方面,说明地球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威胁;然后用科学家研究的成果证明,当地球资源枯竭时,人类无法移居到第二个适合的星球上;最后告诉人们:人类应该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4.有人会说,宇宙空间不是大得很吗,那里有数不清的星球,在地球资源枯竭的时候,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这段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提出疑问,引出下文,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由破坏资源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过渡到对别的星球是否适合人类居住的说明。
12、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古诗三首复习预习重难点归纳笔记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古诗三首复习预习重难点归纳笔记
1.直上银河、同到牵牛织女家寄托了作者怎样情怀?
诗句采用张骞为武帝寻找河源和牛郎织女相隔银河的典故,驰骋想象,表示要迎着狂风巨浪,顶着万里黄沙,逆流而上,直到牵牛织女家,寄托了作者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
2.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两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得思想感情?
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特意让它出没、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描绘了一幅朦胧迷离的画面。这样的画面和色调,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明朗绚丽相映,使得这幅江南春的图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之情。
3.诗人是通过什么来表现湖阴先生庭院的干净的?
净,是通过无苔二字体现的。(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季节,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而今庭院之内,连青苔也没有,不正表明无处不净、无时不净吗?
13、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盼复习预习重难点归纳笔记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盼复习预习重难点归纳笔记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本文写了我有了一件长有两个袖筒的新雨衣后就盼望下雨,盼望雨滴打在新雨衣上,最后终于如愿以偿的事。
2.默读课文,想想我盼的是什么。
我盼着下雨,盼着穿上新买的雨衣,盼着体验雨点打在雨衣上的感觉。
3.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1)走在放学路上盼着变天。
(2)放学回家时天上下了几个雨点儿,盼着出去买酱油。
(3)继续寻找借口出门,盼着雨别停。
(4)吃过晚饭,没有机会出门,怕雨下完了明天就没有雨下了,又盼着雨停。
4.雨衣上竟然还长着两只袖筒,不像那种斗篷式的:手在雨衣里缩着,什么也干不了。
穿上这件情况就不同了,你认为会有什么不同呢?试着写一写。
手不用缩在雨衣里,想接雨滴就接雨滴,想拍水花就拍水花:胳膊也不用抱在雨衣里,想学鸟儿扇动翅膀就学鸟儿扇动翅膀,想学飞机起飞就学飞机起飞
5.可是还差半小时呀。我嘟囔着,心想,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这句话中的省略号是什么作用,去掉好吗,为什么?
不好。此处的省略号表示说话断断续续,语意不连贯。刚进门的我是想出去的,又不知道怎么跟妈妈说。这里的省略号运用巧妙,体现了我此时的内心世界,所以不能去掉。
14、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京剧趣谈复习预习重难点归纳笔记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京剧趣谈复习预习重难点归纳笔记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这篇课文从道具和动作两个方面描述了我国京剧独有的几个艺术特色。
2.课文介绍了京剧的哪几个方面的特色?
课文介绍了中国京剧在两个方面独有的艺术特色,一是道具:有实在道具如马鞭,还有一些虚拟道具;二是动作:亮相。
3.读马鞭这一部分,想一想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1)用马鞭代替真马,这是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现手段。
(2)京剧中运用实在道具和虚拟道具。舞台表演中,举出几个事例,揭示京剧中道具的独到之处。
4.读亮相部分,思考: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1)静态亮相,这是京剧艺术的高妙之处。
(2)动态亮相,突显人物英雄气概。
15、六年级语文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六年级语文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问题归纳
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描写的是夏季的景象。描写的景物有黑云、雨、风、湖水。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诗中的比喻有什么作用?
诗用翻墨写出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的特点,说明是骤雨而不是久雨。翻墨与跳珠的比喻新颖而生动,绘色绘声绘形,极为传神。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6(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六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16、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草原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草原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本文写了美丽的草原以及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
2.自读课文,看看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草原的美?
课文从草原风光美和蒙古族人民远迎款待汉族同胞的人情美两个方面来写草原的美。
3.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作者初到草原看到了什么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作者初到草原看到了天空、草原、小丘、羊群、骏马、大牛。
这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清鲜,天空明朗,草原一碧千里,小丘线条柔美,羊群多而自由,骏马、大牛有时静立不动,像陶醉在这美景中一样。
4.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为什么把迎接的人群比作彩虹呢?
因为写马群,突出一个快。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马疾驰,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些都说明迎接着心情的急迫和愉悦,体现出了蒙汉情深。
5.蒙古族人民是怎样迎接、款待、送别客人的?
从蒙古族人民跑几十里去迎接客人、盛情款待远客、敬酒联欢、深情话别等可以看出蒙古族和汉族之间的深情厚谊,体现了一种人情美。
6.说说你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理解:蒙汉人民之间的情谊深厚,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呢,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这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互相倾诉着惜别之情。
体会:这句话作为全篇的结尾,点明了蒙汉两族团结情深的中心。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6(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六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17、六年级语文上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六年级语文上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问题归纳
1.《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诗人在黄沙岭道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描写黄沙岭夜里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的情景。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描写,写出夏夜的山村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2.《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突出了诗人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6(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六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18、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竹节人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竹节人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问题归纳
1.作者为什么写制作竹节人的过程?
因为玩具的稀缺,更因为新鲜的玩意儿能够带给我们很多的快乐,而竹节人是我印象最深的玩具,在无处可买的现实下就自己动手制作,从而表现出竹节人在作者童年生活中所占的比重很大。
2.作者写破旧的课桌有什么作用?
作者写破旧的课桌,一方面是交代玩耍竹节人的主要场地,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了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里竹节人作为玩具带给我们不可或缺的童年乐趣。
3.课文是写竹节人的,为什么要写围观的小伙伴们?
因为从围观的小伙伴们的动作攒着跺脚拍手一哄作鸟兽散等可以看出每一个孩子都非常喜爱竹节人,每一次的搏斗都不放过,所以要写围观。
4.为什么要写老师与竹节人这一部分?它和主题的关系是什么?老师没收竹节人,表现出老师不苟言笑、威严无比的形象。与后文老师玩竹节人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更加突出了老师温柔赤诚的内心,活泼亲切的形象。竹节人受到老师的青睐侧面烘托出这个游戏的有趣,表达了我们内心的喜悦、满足与自豪,竹节人和老师共同构成了我对童年的美好回忆,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6(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六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19、六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我的战友邱少云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我的战友邱少云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问题归纳
1.我不敢朝他那儿看,但是我又忍不住不看为什么?不敢看在这里不是害怕看,而是不忍看的意思。忍不住不看是非要看不可。这一心理描写说明了我复杂、焦急而又矛盾的心情。邱少云是我的战友,烈火在吞没他活活的生命,我怎么忍心看呢?可是阶级的情、战友的爱,使我又忍不住不看。这体现了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同时反衬了邱少云忍受的巨大痛苦。
2.烈火在我的战友邱少云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这个才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才字在这里表示时间太长了。邱少云同志忍受了巨大的痛苦,以惊人的力量严格遵守纪律,完成了潜伏任务。为了战斗的胜利,他英勇地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邱少云不愧为伟大的战士。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6(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六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20、六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灯光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灯光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问题归纳: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怎么会想起这件往事的?
答:课文主要写了这样一件事:解放战争时期,郝副营长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而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天安门广场的夜晚,华灯齐放,衬托出祖国首都的雄伟壮丽。看到这种情景,作者感到光明,感到温暖。这种幸福、自豪的心情,和对祖国的热爱,勾起他对往日艰苦环境的回忆。由天安门的灯光想起了一个有关灯光的真实事情。
2、本文运用了什么叙述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本文运用倒叙的手法,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写起,叙述过去的事情,结尾又回到灯光,与开头照应。这样写首尾呼应,结构紧凑,含义深刻。
3、天安门前璀璨的灯光、郝副营长书上插图中的灯光和战场上微弱的火光,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答:天安门前璀璨的灯光,引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郝副营长书上插图中的灯光,引起了郝副营长对幸福生活的憧憬;正是因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促使郝副营长在战斗中不顾自身安危,点燃了那本书,用微弱的火光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路。
4、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说这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些什么?
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出现,是在作者漫步在天安门广场,由看到千万盏灯引起的。作者看到灯光,勾起对往事的回忆。第二次出现,是郝副营长在战斗前看一本书,由书中的插图──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读书,发出的自言自语。他当时可能会想在灯下读书多好哇,多明亮啊!第三次出现,是在郝副营长憧憬未来,所说的充满深情的话语中。郝副营长看着书上的插图,可能会想到:等革命胜利了,孩子们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有明亮的教室,孩子们可以专心地认真地去学习。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6(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六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21、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金色的鱼钩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金色的鱼钩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问题归纳:
1.课文以金色的鱼钩为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课文用金色的鱼钩为题,意义深刻。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2.文中的老班长有什么任务?
老班长的任务是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
3.老班长接收任务后,遇到了什么困难?又如何解决的?
老班长接受任务后遇到的困难是青稞面吃完了,面临着饥饿的威胁。解决的办法是挖野菜、钓鱼,给战士做鲜鱼野菜汤,补充营养。
4.老班长为何不喝鲜鱼野菜汤,哪怕是在生命垂危的时刻?
老班长不喝鲜鱼野菜汤是因为找食物非常困难,食物非常少,他把找来的食物全部给了战士们,自己不吃是为了省下来给小战士们吃,努力完成党交给的任务。
5.你觉得老班长是个什么样的人?
老班长是一个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坚强乐观、关心热爱战士、尽职尽责的人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6(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六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22、六年级上册草原课堂笔记重难点分析
六年级上册草原课堂笔记重难点分析
作者老舍先生生动地描写了草原如诗如画的美丽景色以及蒙古族人们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的品质。课文语言通畅易懂,对场面的描写富有激情,细腻贴切,把民族互助的真情融入到了其中,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令人回味无穷。整篇文章层次清楚,易于朗读,非常适合六年级的学生去学习和诵读,感受蒙汉民族之间的深厚情谊。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本文写了美丽的草原以及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
2.自读课文,看看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草原的美?
课文从草原风光美和蒙古族人民远迎款待汉族同胞的人情美两个方面来写草原的美。
3.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作者初到草原看到了什么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作者初到草原看到了天空、草原、小丘、羊群、骏马、大牛。
这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清鲜,天空明朗,草原一碧千里,小丘线条柔美,羊群多而自由,骏马、大牛有时静立不动,像陶醉在这美景中一样。
4.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为什么把迎接的人群比作彩虹呢?
因为写马群,突出一个快。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马疾驰,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些都说明迎接着心情的急迫和愉悦,体现出了蒙汉情深。
5.蒙古族人民是怎样迎接、款待、送别客人的?
从蒙古族人民跑几十里去迎接客人、盛情款待远客、敬酒联欢、深情话别等可以看出蒙古族和汉族之间的深情厚谊,体现了一种人情美。
6.说说你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理解:蒙汉人民之间的情谊深厚,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呢,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这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互相倾诉着惜别之情。
体会:这句话作为全篇的结尾,点明了蒙汉两族团结情深的中心。
23、六年级上册穷人课堂笔记重难点分析
六年级上册穷人课堂笔记重难点分析
《穷人》是伟大的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经典小说。小说讲述了:在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西蒙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1.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本文主要讲了在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
2.课文的题目是穷人,从哪里可以看出穷?
(1)桑娜的丈夫为了一家七口人的生活,冒着危险出海打鱼,清早出去,深夜未归。
(2)桑娜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可见桑娜一家的生活是多么艰难。
(3)西蒙的丈夫死了,在这个寒冷的夜晚,她也悲惨地病死在稻草铺的床上。屋里又潮湿又阴冷,两个无依无靠的孩子熟睡在死去的母亲旁边。这些描述饱含作者的感情,使读者深切地感受到穷人的悲惨命运。
3.课文为什么以穷人为题?
答:(1)题目中的穷人不仅仅指桑娜、西蒙两家人,更指当时沙皇统治下的所有穷人。(2)课文以穷人为题富有深意。文章通篇反映了桑娜和西蒙两家的贫穷,这是沙俄时期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但就是在这样贫穷的情况下,桑娜和渔夫做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举动:在自己有五个孩子要养的情况下,主动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作者就是通过这样的事例,讴歌了穷人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有力地抨击了当时上流社会的腐朽与堕落。
4.渔家的小屋温暖而舒适这样的环境描写对刻画桑娜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找出文中其他描写环境的句子,体会它们的作用。
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
侧面烘托出桑娜的勤劳能干,体现出渔夫一家的生活虽艰辛,却也很温馨。
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
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
海风呼啸声、波涛的轰鸣、狂风的怒吼
海面上什么也看不见。
作用:这样恶劣的环境还要出海打鱼,体现渔夫一家生活的贫苦;屋内温暖干净,突出了桑娜的勤劳善良,对生活充满希望。同时海上恶劣的环境,暗示了西蒙的死亡。
5.找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对话描写,看看这些描写体现了人物怎样的思想品质?
从这些描写中,可以桑娜和渔夫都有一颗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善良仁慈的心,都有关心别人胜过关心自己的好品质。
6.桑娜内心的矛盾的原因是什么?
一是她是因为担心家庭条件的不济和丈夫的责骂。
二是因为那两个孩子太小,不能同死人待在一起,但他又害怕自己的丈夫会不同意,因为自己已经有五个孩子,再加上两个,无异于雪上加霜。
7.桑娜内心矛盾,但她为什么又这么坚定?
因为她觉得这样做问心无愧,天经地义,她有一颗善良的心,这是穷人善良的本能。
24、六年级上册桥课堂笔记重难点分析
六年级上册桥课堂笔记重难点分析
课文《桥》塑造了一位普通老支书在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时,他以自己的威信、沉稳、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的故事,从而赞扬了老支书身上那种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记叙了一位村支部书记在洪水到来时,沉着镇静地指挥村民撤离,最后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感人故事。
2.简练概括一下课文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篇课文表现了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3.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我们从读中感受到了老支书伟大的光辉形象,也充满了父爱。
4.作者是怎样描写大雨和洪水的?写大雨和洪水有什么区别?
作者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写出了雨的大、急,洪水的疯狂肆虐,这是自然环境描写,为后文写人们的慌乱蓄势,烘托出了主人公老汉崇高的精神品质。
5.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水,村民们有哪些表现?
面对洪水,人们的表现是惊慌失措,六神无主,挤做一团。
6.老汉是如何疏散群众,把群众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的?
老汉让人们排成一队,党员排在后边,然后依次过桥。
7.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
老汉是一个沉着镇定、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舐犊情深的村党支部书记。
8.课文为什么以桥作题目?
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老支书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涵。
9.小说最后才点明老支书和小伙子的关系,和同学讨论这样写的好处。
这样写的好处是体现出了老支书的大公无私。构思新颖,设置悬念,前后照应,让人意外之余又觉得很悲壮,达到震撼了人心的效果。
25、六年级上册竹节人课堂笔记重难点分析
六年级上册竹节人课堂笔记重难点分析
课文回忆了自己儿时与小伙伴一起制作竹节人的方法、过程,以及伙伴们一起玩耍带来的乐趣。教学这篇课文,一要让学生感受传统玩具带给人们的乐趣,体会童年的快乐。
1.作者为什么写制作竹节人的过程?
因为玩具的稀缺,更因为新鲜的玩意儿能够带给我们很多的快乐,而竹节人是我印象最深的玩具,在无处可买的现实下就自己动手制作,从而表现出竹节人在作者童年生活中所占的比重很大。
2.作者写破旧的课桌有什么作用?
作者写破旧的课桌,一方面是交代玩耍竹节人的主要场地,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了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里竹节人作为玩具带给我们不可或缺的童年乐趣。
3.课文是写竹节人的,为什么要写围观的小伙伴们?
因为从围观的小伙伴们的动作攒着跺脚拍手一哄作鸟兽散等可以看出每一个孩子都非常喜爱竹节人,每一次的搏斗都不放过,所以要写围观。
4.为什么要写老师与竹节人这一部分?它和主题的关系是什么?老师没收竹节人,表现出老师不苟言笑、威严无比的形象。与后文老师玩竹节人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更加突出了老师温柔赤诚的内心,活泼亲切的形象。竹节人受到老师的青睐侧面烘托出这个游戏的有趣,表达了我们内心的喜悦、满足与自豪,竹节人和老师共同构成了我对童年的美好回忆,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26、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课堂笔记重难点分析
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课堂笔记重难点分析
《少年闰土》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采用倒叙的方法,一开始就把所要介绍的人物介绍出来,然后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的特点,逐步回忆,依次叙述,一步一步地刻画了一个经验丰富、聪明能干、机智勇敢、健康可爱的海边农村少年形象。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课文通过我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刻画出一个见多识广、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海边农村少年的形象。
2.课文围绕闰土写了哪些内容?
课文写了记忆中的闰土、初次相识时的闰土、给我讲新鲜事的闰土。
3.我与闰土有哪些不同之处?
①生活环境不同:闰土生活在海边农村,我生活在高墙大院里。
②阶层不同:闰土是一个忙月的儿子,我是一个少爷。
③见闻不同:闰土见多识广,我却孤陋寡闻。
虽然生活环境不同、阶层不同,但我们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是多么难得啊!4.闰土向我讲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闰土怎样的特点?
①雪地捕鸟聪明能干,见多识广;
②看瓜刺猹机智勇敢;
③海边拾贝、看跳鱼儿生活丰富多彩。
5.谈谈对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这句话的理解。
他们指我往常的朋友。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指我和往常的朋友生活的天地非常狭窄,由于整天关在高墙深院里,与生活在海边的闰土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句话的意思:我和往常的朋友是些少爷,整天生活在大院里,不能广泛地接触大自然,像井底之蛙,眼界狭窄。表达了我对自己所处环境的不满,流露了对农村丰富多彩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