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学习内容 > 

六年级语文上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栏目:学习内容
时间:2023-12-23 13:34:05
文章: 分享

《六年级语文上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可能是您在寻找学习内容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1、六年级语文上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六年级语文上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问题归纳

1.《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诗人在黄沙岭道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描写黄沙岭夜里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的情景。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描写,写出夏夜的山村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2.《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突出了诗人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6(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六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2、一年级语文上册课文14小蜗牛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一年级语文上册课文14小蜗牛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①认识新偏旁

王:王字旁,做左偏旁时,下面的横变成提,带王的字大多和玉有关。带这个偏旁的字,比如珍、珠等。

②问题归纳

小蜗牛为什么每次都不能完成妈妈交给的任务?

因为小蜗牛的爬行速度很慢,所以它每次爬回来的时候季节都变了。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1(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一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3、二年级语文上册课文12坐井观天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二年级语文上册课文12坐井观天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问题归纳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主要写了青蛙与小鸟争论天到底有多大。

2.小鸟和青蛙在争论什么?他们的说法为什么不一样?

(1)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这么大。小鸟认为天无边无边。

(2)因为它们所处的地方不同,眼界不同。青蛙坐在井底,小鸟飞在天上。

3.最后一自然段,说一说小鸟建议青蛙怎样弄清天的大小?

小鸟也笑了,说: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2(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二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4、二年级语文上册课文18刘胡兰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二年级语文上册课文18刘胡兰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一、带着问题去读文章,并绘制思维导图

1.说说敌人用了哪些手段对付刘胡兰?

敌人用了收买、威胁、毒打、杀害的手段对付刘胡兰。

2.从哪几个地方看出刘胡兰在敌人面前毫不屈服?

面对敌人的收买,刘胡兰大声地回答说:我不知道;

面对敌人的威胁,刘胡兰愤怒地回答: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面对敌人的毒打,刘胡兰像钢铁铸成似的,一点儿也不动摇。

面对敌人的杀害,刘胡兰迎着呼呼的北风,踏着烈士的鲜血,走到铡刀前英勇就义了。

3.你如何理解生的伟大、死得光荣?

刘胡兰为革命奋斗的一生是伟大的,为党和人民而死是光荣的。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2(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二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5、三年级语文上册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三年级语文上册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问题归纳:

1.走进课文,看看课文写了什么?本文讲述了一夜秋风,一夜秋雨后,我无意中发现上学路上法国梧桐和水泥道的变化,然后开始观察,发现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很美的故事。

2.从哪看出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真美啊?

从三个比喻句水泥道像一块彩色的地毯。梧桐树的落叶像金色的小巴掌。棕红色的小雨靴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的具体描写看出的。

3.说一说金色巴掌指什么?用一个词语说出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给你印象?文中金色巴掌指法国梧桐树叶。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真美啊!

4.作者在水泥道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美在哪?作者看到了水泥道上铺满法国梧桐树叶,不规则的排列着,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想到了法国梧桐树叶像金色巴掌,水泥道像彩色的地毯。美在它的颜色、柔软、发光、绵长,甚至无规则的排列。

5.本文题目是《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这个题目好在哪里?

首先,点明课文的主要内容一水泥道上铺满了金色巴掌样的叶子,给读者带来美好的享受:其次,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叶子比喻成金色巴掌,生动形象;另外,还能引发读者思考:为什么会铺满金色巴掌呢?一是秋雨后,树叶飘落;二是作者热爱生活,才会有所发现。

6.一夜秋风,一夜秋雨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有什么作用?在文中出现了两次,分别在第1 自然段和第10 自然段。两段话前后照应,强调了秋风秋雨带来了金色的秋天,带来了水泥道的美景,表现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3(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三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6、四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繁星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繁星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问题归纳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课文按照时间顺序,紧紧围绕繁星展开描写,状写了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按时间顺序。从前、三年前、如今、有一夜。

3.为什么三次看星空情况和感受会不同?

因为随着作者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星空的观察和感知逐步深入精微了。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4(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四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7、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走月亮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走月亮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问题归纳: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本文描述了我和阿妈在秋天的夜晚走月亮的情形。

2.我和阿妈走过了哪些地方?点苍山、村头、大道和小路、小溪和水塘、溪岸和拱桥、果园和菜地

3.我和阿妈走月亮!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有什么作用?这句话看似重复,实则妙笔之句,充分表达了小作者和阿妈走月亮时无比幸福和喜悦之情。细细咀嚼这种情致,意趣,虽是秋夜,却让人心中涌起融融的暖意。

4.文中不单单写了我和阿妈走月亮时的所见所闻,还加入了我回忆的内容,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走到溪边,我想起了阿妈曾经在这里洗衣裳,我曾经在这里用树叶做小船的情景;走到田埂上,我想到了种庄稼,找兔草、吹蒲公英等情景。这些美好的回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突出了童年生活的无拘无束,表达了我对美好生活的赞美。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4(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四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8、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精卫填海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精卫填海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问题归纳

1.精卫是个什么样的人?意志坚定、不屈不挠、锲而不舍、人定胜天、自强不息、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人。

2.精卫为什么要填海?精卫痛恨无情的大海夺去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她希望通过日复一日的努力将大海填平,不让它再夺取别人的生命。

3.你认为精卫能把大海填满吗?不能,虽然精卫填海的精神可嘉,但神话反映的是上古先民美好的愿望,因为他们无法战胜自然、解释自然,所以将愿望付诸神话中,这是神话的本质。精卫填海的最后结局只是精卫鸟衔西山木石以填东海,没有点明它填平了大海。

4.学完这篇神话故事后,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这则神话故事刻画了不屈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卫鸟形象,我们应该学习这种精神,做事不能半途而废。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4(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四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9、五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猎人海力布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猎人海力布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本文讲的是猎人海力布打猎时救了龙王的女儿,得到一块宝石,使他听得懂动物的语言,他把利用宝石听到了大山要崩塌、洪水要淹没村子的可怕消息告诉了乡亲们,乡亲们得救了,而他自己却变成了石头。

2.文章的开头就说这是一一个动人的故事,你认为该个故事的哪些地方最动人?

我认为最动人的地方是海力布为了说服乡亲们搬家,自已说出真相,变成石头。他知道自己告诉别人鸟的话后,就会变成石头,可是为了救乡亲们,他选择牺牲自己。他的行为太伟大了,非常动人。

3.从海力布得知可怕的消息后的表现,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

从得知可怕消息后白海力布的神态、动作和语言,看出海力布是个热心助人,心里有别人的人。

4.海力布明明知道,如果把鸟儿的话说出来,自己会变成石头,为什么他还要说?

因为海力布不仅平时热心地帮助别人,遇到困难替他人着想,更令人钦佩的是,在乡亲们遇到灾难的时候,他只有把事情说清楚,大家才会相信,只有牺牲自己,才能换来乡亲们的平安,所以他尽管知道说出来会变成石头还是说了,表现了海力布舍己为人的崇高品德。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5(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五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10、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小岛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小岛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本文主要写将军上小岛发现菜地,与战士们共享青菜的事情。

2.这个小岛有什么特点?

这个小岛的环境很艰苦。(1)小。转一圈也用不了十分钟。(2)环境非常恶劣。树少,草少,土也很少。(3)很热。最凉快的时候,是二三十摄氏度。

3.为什么战士们要在小岛上种菜昵?

(1)上岛后没有蔬菜吃,有的战士就会牙龈溃烂,嘴里起泡。

(2)蔬菜运输困难,运往岛上的途中就要烂掉一大半。

4.战士们是怎样在小岛上种菜的?

(1)菜地里的土,大部分是战士们从老家一口袋一口袋背来的。

(2)菜种是战士们从老家带来的。

(3)为了防晒和防盐,战士们用油布棚将菜地遮挡起来,并把菜地放在了小岛的南面。

5.从 13-18 自然段的对话描写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将军?

从将军与秘书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将军能与战士同甘共苦,不搞特殊化。从与队长和战士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将军平易近人,很民主,不硬性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

6.从战士们把菜地拼成中国地图,你可以体会到什么?

我能体会到战士们心中有祖国,热爱祖国。他们在最艰苦的环境下守卫祖国的疆土,他们深深的爱国情怀可敬可叹!

7.将军的军礼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将军行军礼,表达了他对海岛的热爱,对祖国的敬意,对战士的感激。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5(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五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11、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圆明园的毁灭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圆明园的毁灭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问题归纳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经过。

2.为什么说圆明园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因为它收藏的文物珍宝的年代跨度大、种类多、数量多。

3.圆明园被誉为万园之园,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圆明园汇集了各地名园的精华,所以称做万园之园。

4.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但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的笔墨描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呢?

课文用大量的笔墨描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突出了它的宏伟壮观、美不胜收以及巨大的价值。而就是这样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一座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竟然能在短短的几天之内化为灰烬。这种反衬的手法更能表达作者对圆明园毁灭的惋惜,以及对英法联军的痛恨,也更能激起读者同样的感情,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5(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五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12、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父爱之舟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父爱之舟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问题归纳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课文围绕父亲送我上学、带我报考学校这一重点,介绍了家境困难、父亲挣钱的艰辛等情况,写了父亲想为我换房间、给我做万花筒、雨雪天背我上学、给我凑学费、摇船送我考学、为我缝补棉被等小事。

2.姑爹的小渔船在作者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作者为什么几次提到小渔船?

我每次考取高一级学府时,父亲都是摇着小渔船送我去上学的。这条小渔船承载着父亲的无尽期望,父亲摇着小渔船把我带到一个个人生的驿站。文中四次提到姑爹的小渔船,在叙述中层层深化主题,表现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与怀念。

3.从父亲为我换房间这件小事中你体会到什么?

父亲用钱虽极为节省,但在旅馆投宿时,他看到我身上被臭虫咬的大红疙瘩,却心疼得同意加钱换房间。从这件小事上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的关爱。

4.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你觉得作者能画出这只小船吗?为什么?

作者能画出这只小船。因为是父亲摇着船把作者带到一个个人生的驿站,这条船承载了父亲无尽的期望,作者对这只小船太熟悉,印象太深刻了。

5.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以梦境开始,引入对往事的回忆;以从梦中醒来,泪湿枕边结束,首尾照应,意在强化作者对父母和亲人的深切怀念、感激、愧疚等复杂的情绪。结尾照应文章开头的我刚刚梦醒,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父亲的感激与怀念。

6.本文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文章采用倒叙的手法,从梦境开始,引入对往事的回忆,以从梦中醒来、泪湿枕边结束,首尾圆合。往事潜入梦中,说明往事难忘,更深刻地表现出父爱在我心中留下的印记难以磨灭。文中四次写到姑爹的小船,以此贯穿全文,把种种往事连为一体,父爱与小舟不可分割,船来船往,我的感受也在变化,主题在叙述中得到了层层深化。最后一次提到小船时,作者明确地写道: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至此点明题目,文章的主旨也得以揭示。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5(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五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13、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忆读书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忆读书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问题归纳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本文记叙了作者自己亲身的读书经历,表达了自己热爱读书、以读书为乐的情感以及对读书的认识,希望我们少年儿童认识到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回忆自己的读书经历的?文中表明顺序的词语有哪些?

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回忆自己的读书经历的。表明顺序的词语有:七岁时十二三岁时1980年。

3.作者说: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文中哪些地方能表现出来?

《三国演义》让作者感到津津有味,好听极了,还含泪上床,大哭了一场;《水浒传》让作者大加欣赏;《红楼梦》让作者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兴亡盛衰的滋味;现代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作者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4.结合冰心老人的选择和自己的阅读经验,说说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呢?

能感染人、陶冶人,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有助于扩大知识面,有助于写作的书,才能算是好书。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5(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五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14、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之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译文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之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译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山路一转,曾经那记忆深刻的溪流小桥呈现在他的眼前。

15、六年级上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评课稿听课记录

六年级上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评课稿听课记录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背起行装出发吧,去触摸山川湖海的心跳,旨在通过一组课文的学习,点燃学生对美好大自然的无限向往之情。阅读要素是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旨在在语言文字的学习过程中,呼应人文主题中对走向美好大自然召唤,让学生努力在阅读的时候通过想象看见文字背后的绚烂世界。习作要素是习作时发挥想象,把重点部分写得详细一些(《变形记》),与单元人文主题和阅读要素有些许关联,但更侧重学生的想象。

古诗词课难上,比赛场上的古诗词课,更是难上加难。程洁老师的这堂课,作为一堂比赛课,以简洁精巧的教学设计,恰到好处的资料补充,轻松舒适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现代的课堂里张开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触摸到古人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一份情感。

一、简洁精巧的教学设计

通观全课,本堂课的教学大致可分听唱《村居》,揭题导入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想象画面,看见词景结合资料,体悟词情等四大板块。

一、听唱《村居》,揭题导入:教师以一首童声演唱的《清平乐村居》唤醒学生对稼轩词的一点旧学印象(四下学过)。接着,教师简介《清平乐村居》的创作背景(词人退居江西上饶18年,作词200首),点明本课所学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为词人同一时期的创作,学生经此点拨,自然而然地就会将《清平乐村居》中对乡村生活的赞美和今天要学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相联系。最后,通过关注注释,解读课题,明白词中所写的内容大致为何。

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教师先出示课文插图,建立学生对词中所描摹的画面的整体印象,并告诉学生词人是在退居时七年写就此词。接着,教师在配乐声中为学生范读全词后,请学生自读全词。结合注释,教师重点讲解了见的读音和意思,帮助学生读准字音。最后,教师请学生在读正确的基础上,再读全词,通过对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的词意解读,帮助学生读好停顿,读出节奏。到这里,通过对难读字音的强调和难读句子的聚焦,学生已能读好全词。

三、想象画面,看见词景:教师在学生能把词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词人的夜行所见,并以默读全词,想象画面,说说词人的夜行中的所见所闻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交流印象最深的画面的过程中,结合词句的意思,从读到的内容想开去(阅读要素),逐句品赏了词句中描绘的画面。最后,学生在对全词画面的想象中朗读全词。到这里,学生完成了从读好课文到读文想象的学习。

四、结合资料,体悟词情:教师以课后练习二《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写了月夜的景色,表达的情感觉不一样,结合诗句说一说为突破口,先让学生联系此前学过的直接描写愁情的《宿建德江》(诗中有日暮客愁新之句),探索同样写到了月亮而只字未提情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的字外之情。在找到圈出交流的小组合作学习之后,学生最先谈到词中的丰收之情(喜),教师以要丰收啦的提示语帮助学生读好对应的词句;接着,教师以辛弃疾不是农夫,为何庆祝丰年为突破口,在学生阅读补充资料中介绍的辛弃疾初到江西时连年大旱,他禁止官商抬高物价发放粮食赈济灾民退居稼轩种稻莳蔬(参考《辛弃疾传》)等一系列举措,让学生在深入体悟词人以农人之喜为喜,倍感稻香蛙声之乐的真正原因,读懂并试着读出词句背后动人的情。随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纷纷读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句中的景中之情,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句中微雨疏星的清幽之情,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句中的怀念、熟悉的旧识之情。接着,教师以诗情画意的语言串讲营造意境,引导学生逐句朗读,在朗读和想象中走进词中的景与情,让学生明白此处的忽见是因为前面的景色太醉人。

课到此处,本可结束,但老师再次引入一则资料《中国诗词大会》上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评语,让学生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不写酒店写茅店,不写星汉灿烂、烟雨霏霏写七八个星、两三点雨,不写歌声写蛙声,不写花香写稻香中,在专业的文学鉴赏中印证刚才感受到的词人辛弃疾在这首词中寄托的那一份情。随之,教师便让学生在充分体会词中之情的基础上,配乐朗读全词,并通过词中关键意象在课件上的集中出示,在配乐声里,背诵全词。到此,学生从词中的一切景语中读到了词人的满腔情语。

最后,教师通过给一幅图画配题词的任务,既让学生为眼前的画面配上刚学过的恰切的词句,从诗(词)中有画回到画中有诗(词),又让学生在美美的图画欣赏中进行了书写正确,行款整齐的规范字书写训练。

16、六年级语文上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课堂笔记常见多音字

六年级语文上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课堂笔记常见多音字

宿s(宿舍)xiǔ(一宿)xi(星宿)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6(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六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17、六年级语文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六年级语文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问题归纳

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描写的是夏季的景象。描写的景物有黑云、雨、风、湖水。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诗中的比喻有什么作用?

诗用翻墨写出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的特点,说明是骤雨而不是久雨。翻墨与跳珠的比喻新颖而生动,绘色绘声绘形,极为传神。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6(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六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18、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之宿建德江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之宿建德江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问题归纳

1.《宿建德江》这首诗写的是怎样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发现的?

《宿建德江》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写了寒江、小舟、孤月、独客、老树、旷野,通过写暮宿建德江畔所见之景,抒发自己的孤寂情怀。

2.《宿建德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宿建德江》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抒发自己的孤寂情怀。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6(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六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19、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丁香结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丁香结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主要写描写了城里街道旁、宅院里、城外校园里、他住了三十年的斗室外丁香的不同形态。

2.自读课文,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的?赋予了丁香怎样的情感?

作者从丁香的形状(星星般的小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颜色、气味(淡淡的幽雅的甜香)等方面描写,赋予丁香灵动优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的情感。

3.默读1至3自然段,思考:作者写了哪里的丁香花?

作者写了城里、城外、斗室外以及雨中的丁香。

4.古人对丁香寄寓着怎样的情感?怎样理解作者引用的古人的诗句,引用它有什么作用?

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这两句诗中把花蕾丛生的丁香,喻人愁心不解,丁香在古人的眼中就是惆怅的代表,愁思的象征。作者引用古诗句有利于表达自己的感情,使意境更加优美。

5.什么是丁香结?它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为什么要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

丁香结的本义是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象征意义是人生中不顺心的事(愁怨)作者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丁香花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二是丁香花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6(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六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20、六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灯光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灯光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问题归纳: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怎么会想起这件往事的?

答:课文主要写了这样一件事:解放战争时期,郝副营长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而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天安门广场的夜晚,华灯齐放,衬托出祖国首都的雄伟壮丽。看到这种情景,作者感到光明,感到温暖。这种幸福、自豪的心情,和对祖国的热爱,勾起他对往日艰苦环境的回忆。由天安门的灯光想起了一个有关灯光的真实事情。

2、本文运用了什么叙述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本文运用倒叙的手法,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写起,叙述过去的事情,结尾又回到灯光,与开头照应。这样写首尾呼应,结构紧凑,含义深刻。

3、天安门前璀璨的灯光、郝副营长书上插图中的灯光和战场上微弱的火光,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答:天安门前璀璨的灯光,引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郝副营长书上插图中的灯光,引起了郝副营长对幸福生活的憧憬;正是因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促使郝副营长在战斗中不顾自身安危,点燃了那本书,用微弱的火光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路。

4、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说这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些什么?

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出现,是在作者漫步在天安门广场,由看到千万盏灯引起的。作者看到灯光,勾起对往事的回忆。第二次出现,是郝副营长在战斗前看一本书,由书中的插图──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读书,发出的自言自语。他当时可能会想在灯下读书多好哇,多明亮啊!第三次出现,是在郝副营长憧憬未来,所说的充满深情的话语中。郝副营长看着书上的插图,可能会想到:等革命胜利了,孩子们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有明亮的教室,孩子们可以专心地认真地去学习。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6(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六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21、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盼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盼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问题归纳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本文写了我有了一件长有两个袖筒的新雨衣后就盼望下雨,盼望雨滴打在新雨衣上,最后终于如愿以偿的事。

2.默读课文,想想我盼的是什么。

我盼着下雨,盼着穿上新买的雨衣,盼着体验雨点打在雨衣上的感觉。

3.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1)走在放学路上盼着变天。

(2)放学回家时天上下了几个雨点儿,盼着出去买酱油。

(3)继续寻找借口出门,盼着雨别停。

(4)吃过晚饭,没有机会出门,怕雨下完了明天就没有雨下了,又盼着雨停。

4.雨衣上竟然还长着两只袖筒,不像那种斗篷式的:手在雨衣里缩着,什么也干不了。

穿上这件情况就不同了,你认为会有什么不同呢?试着写一写。

手不用缩在雨衣里,想接雨滴就接雨滴,想拍水花就拍水花:胳膊也不用抱在雨衣里,想学鸟儿扇动翅膀就学鸟儿扇动翅膀,想学飞机起飞就学飞机起飞

5.可是还差半小时呀。我嘟囔着,心想,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这句话中的省略号是什么作用,去掉好吗,为什么?

不好。此处的省略号表示说话断断续续,语意不连贯。刚进门的我是想出去的,又不知道怎么跟妈妈说。这里的省略号运用巧妙,体现了我此时的内心世界,所以不能去掉。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6(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六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22、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夏天里的成长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夏天里的成长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问题归纳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本文作者通过表达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一中心意思,告诉我们人一定要在青少年时期珍惜时间。

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句来写的。

作者通过描写夏天植物、动物乃至不具生命的山水、铁轨和柏油路等事物都在生长的现象,说明了夏天的确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最后水到渠成,说明人也一样,要在自己的夏季尽量地用力地长。

3.草长,树木长,山是一天一天变丰满。作者用丰满一词,有什么好处呢?

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夏天里因草木的快速生长而变化着的山当成人来写,富有生命力。从丰满一词可以体会出:在作者眼中,夏天里的山更像体态匀称,富有韵味的成熟的女人,表现了一种活泼、快乐的情绪。

4.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

在这里,热天并不是指季节,而是指利于学习知识、利于成长的时间、环境等。长不仅仅指身体、年龄等的生长,还指知识的积累、认识的提高等。

这句话告诉我们:人一定要在青少年时期珍惜时间,积极汲取知识、提高能力、增长经验,不能错过成长成才的最佳时机。

5.又说: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这句引用的谚语去掉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作者引用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表达生长要趁最适宜的时机赶快长,时不待人的意思,语言生动活泼。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6(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六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23、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穷人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穷人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问题归纳

1.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本文主要讲了在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

2.课文的题目是穷人,从哪里可以看出穷?

(1)桑娜的丈夫为了一家七口人的生活,冒着危险出海打鱼,清早出去,深夜未归。

(2)桑娜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可见桑娜一家的生活是多么艰难。

(3)西蒙的丈夫死了,在这个寒冷的夜晚,她也悲惨地病死在稻草铺的床上。屋里又潮湿又阴冷,两个无依无靠的孩子熟睡在死去的母亲旁边。这些描述饱含作者的感情,使读者深切地感受到穷人的悲惨命运。

3.课文为什么以穷人为题?

答:(1)题目中的穷人不仅仅指桑娜、西蒙两家人,更指当时沙皇统治下的所有穷人。(2)课文以穷人为题富有深意。文章通篇反映了桑娜和西蒙两家的贫穷,这是沙俄时期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但就是在这样贫穷的情况下,桑娜和渔夫做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举动:在自己有五个孩子要养的情况下,主动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作者就是通过这样的事例,讴歌了穷人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有力地抨击了当时上流社会的腐朽与堕落。

4.渔家的小屋温暖而舒适这样的环境描写对刻画桑娜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找出文中其他描写环境的句子,体会它们的作用。

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

侧面烘托出桑娜的勤劳能干,体现出渔夫一家的生活虽艰辛,却也很温馨。

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

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

海风呼啸声、波涛的轰鸣、狂风的怒吼

海面上什么也看不见。

作用:这样恶劣的环境还要出海打鱼,体现渔夫一家生活的贫苦;屋内温暖干净,突出了桑娜的勤劳善良,对生活充满希望。同时海上恶劣的环境,暗示了西蒙的死亡。

5.找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对话描写,看看这些描写体现了人物怎样的思想品质?

从这些描写中,可以桑娜和渔夫都有一颗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善良仁慈的心,都有关心别人胜过关心自己的好品质。

6.桑娜内心的矛盾的原因是什么?

一是她是因为担心家庭条件的不济和丈夫的责骂。

二是因为那两个孩子太小,不能同死人待在一起,但他又害怕自己的丈夫会不同意,因为自己已经有五个孩子,再加上两个,无异于雪上加霜。

7.桑娜内心矛盾,但她为什么又这么坚定?

因为她觉得这样做问心无愧,天经地义,她有一颗善良的心,这是穷人善良的本能。

八、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2):讲桑娜在海风呼啸中等待丈夫回来。

第二部分(3-11):讲桑娜没有经过丈夫的同意就抱回了两个孤儿。

第二部分(12-27):讲渔夫出海归来,得知西蒙病故,主动提出把孩子抱回来,夫妻俩不谋而合。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6(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六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24、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三黑和土地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三黑和土地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本文主要写了农民三黑得到土地后,爱不释手,认真侍弄土地,种上荞麦,等到丰收。

2.为什么说三黑从来没睡过这么好的床?

通过自己的劳动,土地变得平整、松散,在三黑看来简直是一张软床,为麦籽儿准备这么好的床,是幸福的,而三黑以前不曾拥有自己的土地,虽辛勤劳作却不曾拥有这份幸福,所以说三黑从来没睡过这么好的床。

3.诗歌展现了哪几幅画面?给每幅画面起一个小标题。

诗歌展现了四幅画面。小标题:(1)喜获土地;(2)劳动场景;(3)所见所闻;(4)未来畅想。

4.第一至三小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营造了极强的画面感:农民有了土地像旱天的鹅见了水,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还恨不得尝一尝泥土的味道,变成种子在土里面躺一躺。农民对土地的珍视与热爱之情立刻由抽象变得具体可感。

5.诗中的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读了这篇课文,你对脚下的土地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三黑是一个翻身后的农民,面对着获得的土地,他内心充满了热爱。土地是三黑赖以生存的支柱,是他生活的希望所在,在三黑眼中土地是最宝贵的东西。所以他是那样细心地热情地侍弄土地,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充满着无限爱意。

该这篇课文后我认识到土地对于人们的重要作用,土地给人们提供了大量的物质资源,甚至给予人们无穷的精神力量,人们对土地充满了深切的情感。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6(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六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25、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青山不老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青山不老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问题归纳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位山野老农,将毕生的精力用于植树造林工作,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创造了一篇绿洲,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子孙后代。

2.文中的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答:文中的老人用十五年的时间,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将原来狂风肆虐、沙暴盘踞的山沟改造成了绿意盎然的青山。

3.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转化为的另一种东西指的是什么?

转化为的另一种东西是指转化为青山绿水,转化为不屈服于恶劣环境,顽强执著地开辟荒山、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4.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奇迹的?

(1)山沟环境十分险恶。

(2)生活条件艰苦。

(3)老人年老、瘦小。

(4)同伴、老伴相继离世。

5.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创造了这片绿洲,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他的生命的意义在这茫茫的绿洲中得到延伸,他的精神与青山共存,永垂不朽。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6(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六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相关内容
  • 语文学科教学计划模板
    语文学科教学计划模板

    1、语文学科教学计划模板一、学情分析:我班有51个学生,在经过了一年半的语文学习后,学生的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语文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各种学习活动。特别是对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

  •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1、语文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为他们全面素质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新的学期已经来临,我要响应涟源市小学语文的课改精神,贯彻落实小学语文教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以研究新课程标准为重点,以教研为突破点,

  • 六年级语文下册13金色的鱼钩多音字与近反义词
    六年级语文下册13金色的鱼钩多音字与近反义词

    1、六年级语文下册13金色的鱼钩多音字与近反义词 本文满怀深情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

  • 六年级上册13课桥多音字与近反义词
    六年级上册13课桥多音字与近反义词

    1、六年级上册13课桥多音字与近反义词 六年级上册13课桥多音字与近反义词本文写了一位老共产党员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以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桥梁的事,赞扬了以老支书为

  •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生字组词与多音字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生字组词与多音字

    1、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生字组词与多音字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生字组词与多音字这首诗通过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艰难历程的生动描述,热情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

  • 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堂笔记课文知识点回顾
    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堂笔记课文知识点回顾

    1、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堂笔记课文知识点回顾 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堂笔记课文知识点回顾1.《七律长征》全诗56个字高度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有力地表现了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2.《狼牙山

  • 六年级下册第13课金色的鱼钩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六年级下册第13课金色的鱼钩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1、六年级下册第13课金色的鱼钩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六年级下册第13课金色的鱼钩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1.课文以金色的鱼钩为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课文用金色的鱼钩为题,意义深刻。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

  • 语文教研员个人工作述职报告
    语文教研员个人工作述职报告

    1、语文教研员个人工作述职报告20____年9月,我荣幸地被镇教研室聘为小学语文学科教研员。在各位领导的悉心指导下,在各位同事的热情帮助下,较好的完成了本学期的各项工作,现汇报如下。一、努力学习,提升自身素质。为了充实

  • 语文教学工作计划范本
    语文教学工作计划范本

    1、语文教学工作计划范本根据XX市语文工作计划和我区第二学期工作要点,本学期我校的小语教研将以推进课程改革为核心,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以课堂教学为阵地,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根本,以教学常规为规范,确立“立足课堂抓质量,加强

  • 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词语造句
    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词语造句

    1、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词语造句 本文是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纪念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写的一篇回忆录。课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害后的情形的回忆,赞美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