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生字》可能是您在寻找学习内容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1、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生字
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生字
《山居秋暝》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山村清新、秀丽的景色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追求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枫桥夜泊》勾画出一幅凄清、幽静的秋江夜泊图,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乡情怀。
《长相思》融写景与叙事为一体,描写了戍边将士在北方的风雪声中辗转反侧,因怀念故园不能入眠的情景,表达了浓烈、深切的思乡之情。
我会写组词
sūn:孙(孙子、孙女、外孙)
b:泊(停泊、泊船、飘泊无定)
chu:愁(忧愁、发愁、愁眉不展)
s:寺(寺庙、寺院、少林寺)
y:榆(榆关、榆树、榆荚)
pn:畔(河畔、池畔、耳畔)
我会认组词
更:gēng(打更、五更、三更半夜)
聒:guō(聒耳、聒噪、聒碎)
2、四下第一课古诗词三首生字组词造句
杂 z 复杂 杂货 世上的事物复杂多样。
稀 xī 稀少 稀疏 今年干旱,雨量稀少。
篱 l 篱笆 竹篱 这个小花园外围有一圈篱笆。
蜻 qīng 蜻蜓点水 他的检讨只是蜻蜓点水。
蜓 tng 蜻蜓 蜻蜓捕食蚊子、苍蝇等害虫。
蝶 di 蝴蝶 粉蝶 蝴蝶在花丛中翩翩飞舞。
宿 s 宿舍 寄宿 那幢就是我们的宿舍楼。
徐 x 徐徐 徐步 晚风徐徐,送来了一阵阵凉意。
疏 shū 稀疏 生疏 山上树木稀疏,秋草枯黄。
茅 mo 茅屋 茅草 那片树丛中间有一间小茅屋。
檐 yn 屋檐 房檐 燕子在屋檐下唱着歌。
翁 wēng 老翁 渔翁 一个老翁坐在河边垂钓。
赖 li 依赖 信赖 他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
剥 bō 剥夺 剥削 奴隶们被剥夺了人身自由。
3、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之枫桥夜泊诗意理解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之枫桥夜泊诗意理解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月亮落下去了,乌鸦不时地啼叫,茫茫夜色中似乎弥漫着满天的霜,面对着江边的枫树与江中闪烁的渔火,愁绪使我难以入眠。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的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里。
4、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之山居秋暝诗意理解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之山居秋暝诗意理解
《山居秋暝》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绮丽风光和山中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
山上刚刚下过一场雨,晚上天气凉爽带来了秋意。松林沐浴着皎洁的月光,清清的泉水从河床的石头上流过。洗衣物的女子归来,竹林里笑语喧哗,渔船顺流而下,搅动了一片片莲叶。任凭春天的花凋谢,我自己却要居住在这风光秀丽的山中。
5、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生字组词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生字组词
祭:祭拜 祭祀 祭奠 祭天 祭坛 祭文
乃:乃父 乃至 乃至于 有容乃大
熏:熏风 熏陶 熏肉 熏染 臭气熏人
杭:杭州 苏杭 杭绸
亥:亥时
恃:自恃 有恃无恐 恃强凌弱 恃才傲物
哀:哀伤 悲哀 哀悼 哀怜 哀兵必胜
拘:拘束 拘谨 拘禁 拘管 不拘一格
6、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之枫桥夜泊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反思
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之枫桥夜泊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反思
这节课,少了冗长单调的解词析句,但超纲达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五六年级的阶段目标: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的要求,并通过吟诵表现之,同时感受到汉语的声韵之美。课堂气氛活跃,我教得很轻松,孩子们也学得轻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播放教学效果视频)
都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把古诗中的内容用图画展现出来也是学生对古诗形成自我理解和再创造的过程。
当然,在本设计中,有些问题还有值得思考的必要。比如,学生对渔火这一意象缺乏现实了解,所以在根据古诗作画的环节里, 体会渔火传达的思想感情有难度,以致教学目标无法顺利实现。这启发了我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多做些知识铺垫。
7、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之枫桥夜泊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之枫桥夜泊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枫桥夜泊》。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反思等五个方面对本课作具体阐述。
一.说教材
《枫桥夜泊》是语文国家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古诗词三首》的第二首,本单元课文旨在通过文本让学生欣赏、领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象。《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 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诗人借景抒发了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依据教学内容特点,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能有节奏地诵读诗歌;能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意。
2.能在诵读过程中抓住诗眼及意象进行画面想象,进一步领会诗人感情, 从而形成个性的情感体验。
3.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为了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把教学重难点确定为:抓住古诗意象,通过吟诵理解诗意,领会诗情。理解诗人是如何表现愁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
重视古诗教学,对培养小学生想象能力、思维能力, 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因时空差距,学生处在以直观感受为主的心理水平。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基于以上分析,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本课教学将充分体现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 利用图画、声音让学生获得具体的感受,从而拉近学生与诗人与文本的距离。
2.体验学习教学法。本课重点是抓住古诗意象,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因此教学时,我将让学生把古诗还原成图画,在想象的过程中完成个性的领悟。
3.提示点拨法。点拨学习思路,激发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考。点拨学习重难点,本课难点是理解诗人的愁 及诗文传递出来的清幽凄冷的意境,这时我将提示诗人写作背景,帮助学生加强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
4.评价激励法。本课教学我讲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开放的阅读思维空间,只要言而有理,不拘泥于追求标准答案,都给予认可与鼓励, 这也有助于形成学生的个性情感体验。
三.说学法
教学相长。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学法有三个:
1.诵读感悟法。
2.想象感悟法。
3.自主探究法。
四.说教学过程
依据以上分析,我做了如下的教学流程设计:
谈话导入:我们从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中看到了诗人眼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珍品,从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体会到元稹对秋菊的独爱之情。江南秋夜,桥畔孤舟,常年的羁旅生涯,使诗人张继对水乡静谧幽美的景色有着更深的感受,顿时绵绵诗意流注笔端,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
1.读,读出语感。
先听老师范读,给学生一个初体验。然后让学生对照注音、注释读,解决字音词义的问题,再听录音跟读,检查自己诵读时在字音上是否正确。因为已学的《望洞庭》和《菊花》也都是七言绝句,学生已做过划分七言绝句节奏的练习,所以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边读边划句子节奏,然后请个别学生诵读,大家评议节奏划分是否正确。这个环节主要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2.诵,诵出情感。
这个环节是教学的重点。在学生读出语感的基础上,再次回归文本,请学生认真诵读全诗,找到诗人看到的和听到的。诗人看到的有月落、霜满天、江枫、渔火,听到的有乌啼、钟声。要学生理解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意象是有难度的,所以我将意象具体化,充分利用图画、声音让学生真切地体会这些意象带给自己的感受。让学生根据图画采用个别读、分组读、男女对读等形式让学生充分理解诗的内容。然后让学生想象自己是诗人换位边读边思考:看到这些画面,听到这些声音,你心里在想些什么?心情如何?逐步把学生融入到诗歌感情里。有了上面的情境体验,接着请学生找出诗中最能表达诗人情感的一个字,在学生找到愁字后,我顺势介绍愁就是本诗的诗眼,并板书愁,突出重点。围绕诗眼,抛砖引玉,诗人为什么愁,激发学生兴趣,进而把学生带入背景的学习中:枫桥在苏州,距离诗人的家乡湖北襄阳千里之外。此时,诗人不是一个怡然自乐的游客,而是一个科举考试的失败者。夜深了,诗人独自一人,他的心情便化成了诗中的愁。接着让学生继续诵读,从读中去体会诗人的忧愁。
3.吟,吟出美感。
吟,让学生领会诗的格律美,进一步领会诗的意境美。我先示范吟唱,顺势激发学生吟诗的兴趣。(播放教学过程视频)再同桌合作,一人吟诗,一人画诗,把诗中的意象在画中展现出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乐自然融合。学生在吟诗中感受古诗的格律美,在想象作画中深入理解诗意,感受诗情,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愁,紧接着,抓住月落、江枫、渔火这三个意象进行重点指导,力求通过点来突破面,以词的理解来融汇整首诗的感情,突破难点。月落在画面中,不好表现,我会点拨学生想象已学的古诗中写月亮的一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再问学生张继一直守着天边的月,一直到月落也不眠。你感受到了什么?这样,月落就被赋予了诗人的情感,那是忧郁、孤独、伤感。在给图画用色的时候,主要有江枫和渔火两个画面,受到插图和现实生活的影响,学生画枫树有的会用红色,我不急于否定学生,而是顺着学生的意思,请他谈一谈这样用色的原因。对于用红色的,我会说枫树在秋天是火红的。可是,此时月亮已经落了,在没有月亮的夜晚,没有灯光,你能看得很远、看得很清楚吗?学生能从我的提示中理解月亮已经落下,江边的枫树模模糊糊,船上的渔火星星点点,一切都不是那么清楚。我再点拨此时,在昏暗的夜色中,诗人会有什么感受,你能用一个词形容吗?在学生理解诗人很孤独甚至凄凉后,我将和学生辨析,霜能不能满天,是不是诗人写错了,用词不当?学生各抒己见,最后达成共识,诗人凄凄冷冷,感觉到霜气满天,实际上是到处都冷,没有一丝温暖。在此基础上,请学生闭着眼睛想象画面,再次吟唱诗歌。
4.品,品出好感。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古诗意象的传情达意之效,我选择了本诗其中一个意象钟声进行拓展。一边播放钟声,一边提示:寂寥中飘来阵阵夜半钟声,浑厚深沉,悠扬不息,正是这姑苏城外的古刹钟声,给枫桥夜景注入了历史的内 涵,隽永含蓄,耐人寻味,使诗的意境得以升华。远离家乡的惆怅,科举落榜的失意下,张继写下了这首《枫桥夜泊》,这首诗, 让张继名垂千古,让苏州名扬天下,让枫桥成为当地三百余名桥之首,让寒山寺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
钟声,是古诗的一个独特意象,把钟声写进古诗的还有:(看幻灯片)
《送灵澈上人》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赠阙下裴舍人》钱起
二月黄鹂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阳。
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
阳和不散穷途恨,霄汉长怀捧日心。
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
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用读、诵、吟、品四步骤学习其中一首,在这种横向的拓展延伸中,进一步让学生领会古诗的魅力,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8、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之山居秋暝说课稿
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之山居秋暝说课稿
开场白: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面试小学语文的六号考生,我抽到的说课题目是《山居秋暝》,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首先,说教材
《山居秋暝》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古诗,本单元共包含四篇文章,都是围绕着自然之趣展开描写,学习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培养学生的文学品味能力。《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学习本文有助于学生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学习作者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
二、说学情
我所面对的是五年级的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具备了初步的理解分析古诗词的基础,但是知识还不成体系,更多的是模糊的感性认识,特别是古诗所处的时代,距离我们较为久远,学生很难理解诗人那种高洁的情怀,因此需要教师从语言入手,带领学生品味诗歌意境,方能一步步走进文本,知情达意。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以及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设计如下: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与交流,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王维诗歌中流露出来的隐逸倾向,培养热爱自然的生活情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本节课的知识体系框架和课程目标,我的教学重点为:学习作者诗歌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想象诗歌意境。
我的教学难点为:培养热爱自然的生活情趣。
五、说教学方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为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古诗特点和五年级学生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反复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乐于学,勤于思考。
六、说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将从以下几个环节设计我的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及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基于这点,开课之初,我会采用诗词导入的方式,以轻松愉悦的语调引导学生交流分享自己所知道的田园诗歌。预设学生会想到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等诗句。从而引出本课课题《山居秋暝》。
这样的导入,既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又培植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环节二:初读梳理,知情入境
朱熹认为,读诗之法,只有熟读涵味,自然和气从胸中流出,其妙处不可得而言。因此,在这一环节,我会带领学生以诵读为主,边读边解决以下问题:
比如:课题的理解,对作者的了解,朗读节奏的把握
读毕,我会对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检查反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进行汇报学习,我会适当的进行指导。
课题的理解:就是诗人在山中居住时所看到的秋天傍晚时的景色。
诗人王维简介:字摩诘,是唐代著名的田园诗人。
最终,通过名家范读,点名读,男女生赛读等阅读方式,读准确读通顺课文。
这一环节,在回顾人物背景和题目意思的基础上,初步把握诗文的主题,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也为后面内容的学习做好铺垫。
环节三:析读课文,援疑质理
在这一环节,我会再给学生十分钟的时间,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这样一个问题:这首诗描绘了那些画面?我预设学生会找到如下内容:
内容一:雨后秋山图
针对这一内容,我会进行提问:你是从哪句诗体会到的?预设学生汇报首联的内容: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接着提问学生这里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呢?这给全诗创造了一个怎样的环境?在学生的汇报中明确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并指导学生朗读,读出诗人的淡雅。
内容二:明月清泉图
这里,我会引导学生说说颔联都写了哪些内容?并请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同时试着想象诗人在这样优美的景色中会听到什么?明确听到了淙淙的流水,晚归的鸟鸣声。最后在舒缓音乐中再次朗读诗句,入情入境。
内容三:浣女渔舟图
在这里,我会请学生说说具体写了哪些景物?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颔联写的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是否相矛盾?理由是什么?在师生交流中明确这里运用了以动衬静的写法,写出了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
析读环节,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合作交流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教师则做好舵手,围绕目标,指导学生开展有效诵读,让学生真正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环节四:品读课文,深入体会
高尔基说:如果学习只是模仿,那么我们就不会有科学,不会有技术。因此,在这一环节,我会引导学生再次回归诗文本身,交流分享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这样设置我的品读环节意在指导学生在全面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走进文本,进一步提高诗歌理解能力。
环节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我会在课堂即将结束时,以教师小结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加以回顾,并布置这样一份作业:将诗中描绘的景色用手中的笔画出来,下节课分享。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是一份微型教案,我的板书力图带给各位考官清晰、直观的感受,同时便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
结束语: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感谢各位评委老师,请问我可以擦板书了吗?
9、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之长相思评课稿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之长相思评课稿教学反思
《长相思》不是这首词的题目,也并不表示这首诗词写的内容就一定是长久的思念。
它是一种词牌名,是曲苧名,还有另外的名字叫双红豆忆多娇。接着,干老师在大屏幕上出现了《长相思》词牌的平仄规律,告诉学生,凡是这样写的都叫《长相思》。
关于诗词的平仄规律,自己也不太明白,自己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
第三环节,读出一个诗人来。
读诗,即读人。解诗,也是在解人心。唯有真正了解一个人的所思所想,读懂了人物的言行,才能真正把握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第四环节,怎样读出乡心。
教师设身处地的联想,把学生带入诗人的心境,层层深入地朗读,渐渐走进诗人的心。
指导学生文本细读地基础,是教师对文本深入细致的理解。这样的诗词教学,哪个不喜欢呢?
第五环节,乡心中的感悟。
诗人纳兰性德的乡心,是什么,他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第六环节,你喜欢这首词吗
诗人的乡心,人生征途漫漫,艰难险阻,波折不断。教师引导学生对词的理解,从词人词作之意转到自己身上,让学生和诗人产生心理共鸣。
人生中总会有寂寞的时刻,聒碎乡心梦不成,你的故园在哪里呢?
诗人的忧伤,还有一种永远的乡愁追寻人类的精神家园。
佩服,感动,此刻心中产生了共鸣。诸多年来,自己一路跋山涉水,你在追寻什么?
原来,自己也自带诗人般地忧伤与秉性。心中似乎找到了答案,那触任心弦的,不正是一次次对灵魂的拷问,精神上的只准追求吗?
永远的乡愁,寻寻觅觅,寻找精神的家园人类。
此心安处,是吾乡。
10、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之长相思评课稿听课记录
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之长相思评课稿听课记录
一、吟诵对比,了解词之特点
1.同:由同类思乡诗《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引出《长相思》
2.异:诗与词的区别
3.读出题目的味道:理解思
评:比较诗词异同,共感思乡之情,读出诗词的味道,词味到文学味,提升阅读品味与审美情趣。
二、多重诵读感知词之音律
1.读准读通全文,强调更,古时记时单位,这里指一更又一更,读出这种长久。
2.圈出韵脚:程 灯 更 成 声
特殊行
3.师生合作,读出押韵,读时把韵脚拖长,读出味道
评:正确理解关键字更,准确理解诗意,诵读是词之教学根本。课标高段要求学生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停顿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找到词之韵脚,读出韵味,为理解内容,正确把握诗意奠定基础。
三、移情想象,体悟词之意境
1.借助插图、注释和想象交流词的意思
2.王国维诗之境阔,词之言长,听师配乐范读,学生想象上阕画面
3.想象遇到的困难
4.上阕内容概括为行之难
5.想像下阙的画面
音乐引读助想象
6.概括下阕内容思之切
四、体会诗情
1.你觉得词中的哪个字深深地刺痛了你的心?碎
2.纳兰的心都碎了
3.引读升华情感
评:入境入情,行之难到思之切,引读激活想象,碎字形成张力,给学生强有力的震撼。
五、知人论世,体察词之内涵
1.孟子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2.了解作者纳兰性德:满清第一词人,渴望建功立业。
3.建功立业的壮志和理想,思念家乡的孤独与寂寞交织在一起,化作了长长的相思。
评:由词到人,角色置换,文本、作者、读者产生共鸣,理解诗词意境。
六、组词赏读,回味词之情韵
1.出示以长相思为词牌的组词,发现了什么?
长相思
南唐李煜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长相思
唐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2.每一种词牌都有固定的字数、句式和韵律
3.长相思这个词牌最适宜表达思念之情。
4.纳兰性德的这首词被誉为古今思乡诗词中的经典,请背会这首千古绝唱。
11、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之山居秋暝评课稿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之山居秋暝评课稿教学反思
通过《山居秋暝》的教学,让我发现,在课堂上,弄清一首诗歌的主题和文字字意的理解并不难,关键是要让学生会提取诗中的意象进行想象、分析和理解。
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只能从表面上理解诗歌,并没有走进诗歌营造的意境里边去。对联想和想象的运用不够,更谈不上陶冶情操。当然,部分学力有余的学生,对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兴趣,对此,在课堂上导引不够。还有,阅读后,学生的见解五花八门,引导不是非常成功,个性化阅读教学有待提高,而且教学设计上也没有强化。今后在这个方面应该加强。课堂上此诗的山水田园特色和本诗的风格点拨不深,不易于学生的深入理解,对对话的理解和也能用还很不够。同时,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加大阅读量,把读书变为- -种习惯,- -种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进一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个性阅读。多给时间学生去想象、品味和交流。
活用多媒体,它可以带领学生、激发学生去解读课文,领略课文语言的妙处。如展示山间月夜图,让学生展开联想,联系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学过的文学作品中表现的感情,对比文章的语言和情感,引导学生领略诗歌的妙处。展示山间月夜,让学生对比文本,找出图片能表现课文哪些内容,哪些内容无法表现,并让学生设想如何用媒体来表现诗歌手法的妙处。语文课堂上适当使用多媒体,能调动学生多种感知器官参与学习,手、脑、眼、耳并用,化抽象为形象,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帮助学生把握学习重点,突破难点。学生看不懂故事时引导学生解读课文语句然后让学生通过对文言的解读和理解分组讨论,借助插图和注释,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站在主体地位,在不知不觉中解读了语文文本,又进行了听说训练,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由于年代的距离,许多文学形象学生已经无法直接体验,活用多媒体,往往能创设审美情境,达到审美效果。
本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想象画面这一板块,学生不能打开思维,大胆想象,原因是老师没有给学生一个梯度,让学生逐步深入去理解,引导也不够。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了解学情,充分备课,尽量做到课堂的完美呈现。
12、五年级语文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之长相思好句摘抄
五年级语文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之长相思好句摘抄
好词:
sūn:孙(孙子、孙女、外孙)
b:泊(停泊、泊船、飘泊无定)
chu:愁(忧愁、发愁、愁眉不展)
s:寺(寺庙、寺院、少林寺)
y:榆(榆关、榆树、榆荚)
pn:畔(河畔、池畔、耳畔)
《长相思》:走过一条条山路,走过一条条水路,正向山海关那边走去,夜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晚上又刮风又下雪,风雪声搅碎了思乡的梦,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5(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五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13、五年级语文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之山居秋暝读后感
五年级语文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之山居秋暝读后感
《山居秋暝》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绮丽风光和山中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5(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五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14、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之长相思课堂笔记常见多音字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之长相思课堂笔记常见多音字
更:gēng(更改)gng(更加)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5(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五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15、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之山居秋暝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之山居秋暝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问题归纳
1.《山居秋暝》: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为什么下笔说是空山?
大概诗人来到山林,远离了嘈杂烦扰的市朝,山居给他的突出印象就是非常寂静;当然,山中林木茂盛,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5(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五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16、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之山居秋暝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之山居秋暝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作者简介
1.王维(约701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因笃信佛教,又被称为诗佛。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与孟浩然合称王孟。主要作品:《竹里馆》《山居秋暝》等。
课文主题
《山居秋暝》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绮丽风光和山中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5(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五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17、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之宿建德江译文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之宿建德江译文
《宿建德江》:把小船停靠在雾气弥漫小洲边,夕阳西下漂泊的旅客更添惆怅。原野空旷天幕低垂在树林后边,江水清澈倒映出明月伴我身旁。
18、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课堂笔记之作者简介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课堂笔记之作者简介
孟浩然,唐代诗人。汉族,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字浩然,存诗260多首,多为五言律诗。风格以清旷冲淡为主,但冲淡中亦有壮逸之气。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19、六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之宿建德江说课稿
六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之宿建德江说课稿
开场白: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参加面试的8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宿建德江》。接下来我将从七大板块开始我的说课。
一、纵横联系,说教材
《宿建德江》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本组以走进大自然为专题展开,全诗围绕愁字,通过刻画秋江暮色,展现了诗人落第而归,仕途无望的哀愁,而暮霭旷野使诗人旧愁更添新愁。本文在本单元起着深化主题的作用。
二、联系实际,说学情
古诗教学重在想象,品读,悟情。六年级的学生对本诗愁不难把握,因此,教师需要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交流,利用媒体等巧妙点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融情入景。
三、有机整合,说目标
知识与能力:正确读写生字词德、渚,理解诗文意思。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与体会,感受诗歌意境,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的忧愁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四、一课一得,说重点
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情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立足发展,说方法
针对诗词韵律感强的特点,教法上我采取以读代讲、以读促悟;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再加上教师在疑难处进行点播,经历了读、思、议、品、再读的过程,深入文本,实现言意共生。
六、优化教学说过程
纸上得来终觉浅,接下来,我将从五个环节展示我的教学过程。
环节一:随风潜入夜之诗词引境
上课伊始,伴随教师的导入:同学们,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留下了思乡的佳作。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满目皆富有色彩感和动感的江南春景。又如举头望明月月是故乡明等,月成为思乡的寄托。还有哪些喜欢的诗句呢?鼓励学生分享思乡诗句,顺势引入《宿建德江》。诗词串烧,动人的旋律,挑起学生记忆深处的心弦,为融情入景做好铺垫。
环节二:润物细无声之感知韵律
首先,检查预习。明确宿建德江即:夜晚停舟靠岸留宿在建德江边。随后学生交流孟浩然写作相关背景,培养预习和查找资料的好习惯。接着,教师范读。提示学生注意每个字的读音,听清古诗的停顿与节奏。随后,学生自由地朗读,先做到读准、读到位,并逐渐读出停顿和节奏。读毕,同桌互相检查自学情况,我会巡视课堂,相机提供帮助。在学生尝试挑战初读古诗时,适时对学生易读错的字词进行强调。如停泊的读音。紧接着,指名读,男女合作,小组赛读等多种方式在读中初步想象画面。这样让学生监督、帮助学生,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环节三:春种一粒粟之融情入景
反复地朗读是品词析句的前提,而批注则是我对话文本的法宝。
我会请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讨论:你最喜欢的诗句是什么?它如何打动你?在旁边做好批注。我预设学生会分享如下触动心灵点:
触动点一:夜泊添愁聚焦诗句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对于此:
首先,配合多媒体背景音乐,我适时范读此句,学生闭眼想象。随即,请学生结合插图,描述脑海中构思的画面。在其阐述的过程中,提示结合注释等明确烟渚即烟雾迷蒙的小洲,紧扣日暮这个时间点,出示相应背景图,营造烟雾缭绕黄昏之气氛,引导学生感受出孤单、凄凉之感,顺势指导朗读,以读带领学生初步入境,其次,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从日暮客愁新中抓住愁这个关键字。学生容易发现愁新也即新愁,进而通过联系语境、结合背景明确是周遭的环境触动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我相机抓住客这个字,提示学生联系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独在异乡为异客,对比朗读,想象诗人心境,配合语用,从中更深刻地感受身处异乡,诗人自诩为客的愁绪和无奈。最后,指导学生朗读,读中感受诗人满腔愁绪。
触动点二:以景抒愁聚焦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基于此:
一方面,出示江边、原野、小船一系列的图片,指引学生结合前面读诗的方法,声情并茂地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一画面。并创设情境,学生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如果是自己,处于独自留宿江边的哀愁,如临其境,联系实际对比居家的温馨和幸福。进而鼓励学生将所思、所想表达出来,与诗人产生共鸣。另一方面,在画面欣赏的基础上,在朗读中抓住低和旷以及江和清这两组词,引导学生联系全诗愁的基调,明确二者相互映衬与依存的关系。随后,发散思维,围绕月这个意象,调动学生的想象和体验,进而明确诗人借倒映在水中的月亮与人亲近的景象,抒发内心的思乡和羁旅之愁。紧接着,小组读男女赛读等多种方式,在读中体会拟人、对比促进情感抒发的精妙。升华体验。
环节四、秋收万颗子之拓展品情
出示其他思乡类的诗,与本诗对比异同,巩固学诗的方法,提高诗歌阅读能力。并请学生跟着配乐,将自己想象成诗人,边读边与诗人对话。
这样层层深入的设计引导学生入境释意,从而真正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环节五:千树万树梨花开之总结延伸
课的最后,学生汇报本课的收获,我予以补充,并请学生课下结合本词的内容,用简笔画将其表示出来。
七、画龙点睛,说板书
结束语:各位评委老师,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耐心倾听。请问,我需要擦黑板吗?
20、六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之宿建德江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之宿建德江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会写生字德,通过字形了解德的内涵。
2、借助注释抓住关键词理解诗意,想象秋江暮色中诗人孤身一人停宿于建德江的画面,体会诗人客居异乡的孤寂愁苦之情,初步了解羁旅之思。
3、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景色的美,并分析感悟景色的特点, 初步了解借景抒情。
4、背诵全诗。
重难点
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景色的美,并分析感悟景色的特点, 初步了解借景抒情。
难点:
借助注释抓住关键词理解诗意,想象秋江暮色中诗人孤身一人停宿于建德江的画面,体会诗人客居异乡的孤寂愁苦之情,初步了解羁旅之思。
教学过程
一、诗文回顾,情境导入
师简介羁旅诗后展示相关诗句,全班齐读,而后师创设情景导入。
PPT展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师引入《宿建德江》:唐代诗人孟浩然孤身一人,漫游吴越途径建德江的时候也写下了一首流传至今的羁旅诗《宿建德江》,我们今天一起来感受感受孟浩然的情思吧。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羁旅诗有个初步认识,初步了解羁旅诗大多抒发思乡思亲之情,便于体会诗人在《宿建德江》抒发的客居异乡的孤寂愁苦之情。
二、解读诗题,初读感知
1、学生字:齐读课题,师指导书写德, 通过字形讲解德的内涵
2、解诗题:读了诗题后,你读懂了什么?
预设:宿的意思,宿住宿、留宿。建德江是一个地名。诗人正在建德江留宿。
师生对话中点出理解诗意的方法:借助注释
3、初读诗歌,疏通字词,读出节奏
(1)个人读师点评,指导读音:烟渚的渚,多音字宿泊
(2)自由读
(3)点名读,点名学生评价
(4)PPT展示节奏,师生合作读,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多种方式朗读,把握朗读节奏,体会诗歌的味道。
三、再读古诗,明意悟情
1、借助创作背景悟情
介绍诗人写作背景,PPT展示,全班齐读
师:你们觉得求官不成、仕途失意的孟浩然是什么心情呢?
预设 :愁愁苦(板书:仕途失意)
设计意图:联系写作背景有助于帮助理解诗情,是学诗的重要方法。
2、细品字眼,感受愁苦(赏析诗句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1)思考:因为没有办法做官,诗人原来就已经愁绪满怀,此刻面对黄昏的落日,诗人还在愁苦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
预设:还在发愁。愁新。
(2)思考:为什么诗人还是在愁苦呢?从这句诗的哪一些字眼可以看出诗人发愁的原因呀?他在愁什么呀?
预设生回答:客、日暮
根据生的回答,师引导详细分析,层层追问,总结得出诗中情感是思乡之愁。(板书:思乡之愁)
(3)全班齐读多遍,师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设计意图:抓住诗歌中表情达意的字眼,更易于把握情感。同时通过朗读,加深学生对诗歌情感的体会。
3、分析景物特点,初悟借景抒情(赏析诗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
思考:在书本中把第三第四句诗中写到的景物圈划出来,并且静下心来想象画面,找一个词来形容形容这些景物带给你的感受,动笔写下你的批注。
生分析诗中景物天树月的特点,了解到景物带有诗人的情感。(板书:天 树 江 月)
四、紧扣单元要素展开课堂练笔
1、小练笔:同学们,此时此刻,你就是孟浩然身边的月亮,你想对孤独的孟浩然说些什么?请展开你想象的翅膀,用孟浩然啊孟浩然开头,写一写月亮对孟浩然的回应吧。
PPT展示:
此时此刻,你就是孟浩然身边的月亮,你想对孤独的孟浩然说些什么?
句式:这月亮仿佛在说:孟浩然啊孟浩然, 。
播放月亮视频素材,生随着音乐,想象写话。
师追问:听了月亮的回应,孟浩然又会对月亮说什么呢?
师:同学们,是啊,这一轮月亮的陪伴,给诗人孟浩然孤寂愁苦的内心带来了一丝丝喜悦,一点点慰藉。是月亮安慰了孟浩然啊!
2、点明抒情方式为借景抒情。(板书:借景抒情)
五、师范读,创设情境引读全诗(PPT出示诗句,播放配乐)
六、小结情感,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全班齐读导入时出示的诗句
师总结,布置作业:是啊,诗人的思乡之愁、怀人之情,都寄托在了(停顿)那一轮皎皎的明月上。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来寄托情感是很常见的,月亮已成了古人抒发情感的凭借。在月亮的光影里,每一个诗人都曾经陶醉,每一次陶醉都是一幅美的画面。请各位同学课后继续去积累通过月亮来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同时还请同学们背诵本首古诗。
21、六年级语文上册3课古诗词三首之宿建德江好词好句摘抄
六年级语文上册3课古诗词三首之宿建德江好词好句摘抄
德d(美德、德行、品德)
鹊qu(喜鹊、鹊桥、声名鹊起)
蝉chn(蝉联、金蝉、蝉蜕)
孟浩然,唐代诗人。汉族,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字浩然,存诗260多首,多为五言律诗。风格以清旷冲淡为主,但冲淡中亦有壮逸之气。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6(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六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22、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之宿建德江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之宿建德江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问题归纳
1.《宿建德江》这首诗写的是怎样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发现的?
《宿建德江》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写了寒江、小舟、孤月、独客、老树、旷野,通过写暮宿建德江畔所见之景,抒发自己的孤寂情怀。
2.《宿建德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宿建德江》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抒发自己的孤寂情怀。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6(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六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23、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之宿建德江课堂笔记课后生字组词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之宿建德江课堂笔记课后生字组词
s建jin德d江jiānɡ
【唐tnɡ】 孟mnɡ浩ho然rn
移y舟zhōu泊b烟yān渚zhǔ,
日r暮m客k愁chu新xīn。
野yě旷kunɡ天tiān低dī树sh,
江jiānɡ清qīnɡ月yu近jn人rn。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6(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六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24、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之宿建德江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之宿建德江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①作者简介
孟浩然,唐代诗人。汉族,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字浩然,存诗260多首,多为五言律诗。风格以清旷冲淡为主,但冲淡中亦有壮逸之气。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②教材分析
《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途径建德江时所作。当时,诗人乘坐的船正停宿于建德江中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诗人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诗的大意是: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边上,正是日暮时分,新愁不禁涌上心头。抬眼望去,远处旷野中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清清的江水倒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的人十分亲近。诗的前两句直抒胸臆,客是诗人的自指,愁字则是这首诗的诗眼。夕阳西下、飞鸟归林的黄昏时刻,也正是人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返回家中的时刻,而此时的诗人则只能在停靠岸边的船上过夜,因此新的羁旅之情便油然而生。后两句是唐诗中铺写景物的名句,低和旷、近和清相互依存、相互映树,此境此景,既是诗人眼前所见,亦衬托了诗人孤身一人夜宿建德江的孤寂心情。整首诗于轻淡处着笔,含而不露,韵味悠长。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6(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六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25、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生字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生字
《古诗词三首》中《宿建德江》描写了作者旅途中夜泊江上,在船 所见的景色;《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写了作者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 山雨欲来 和 雨过天晴后 的景色;《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表现了诗人丰收之年的 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 热爱 之情
①会认的字
德品德 道德 他按照严格的道德准则生活。
鹊 喜鹊 声名鹊起 喜鹊整天在喳喳叫。
蝉捕蝉 蝉鸣 蝉鸣声声,诠释着夏的酷热。
②生字拼音
德:品德 美德
鹊:喜鹊 鹊桥
蝉:蝉联 噤若寒蝉
26、五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生字组词
五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生字组词
《山居秋暝》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山村清新、秀丽的景色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追求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枫桥夜泊》勾画出一幅凄清、幽静的秋江夜泊图,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乡情怀。
《长相思》融写景与叙事为一体,描写了戍边将士在北方的风雪声中辗转反侧,因怀念故园不能入眠的情景,表达了浓烈、深切的思乡之情。
我会写组词
sūn:孙(孙子、孙女、外孙)
b:泊(停泊、泊船、飘泊无定)
chu:愁(忧愁、发愁、愁眉不展)
s:寺(寺庙、寺院、少林寺)
y:榆(榆关、榆树、榆荚)
pn:畔(河畔、池畔、耳畔)
我会认组词
更:gēng(打更、五更、三更半夜)
聒:guō(聒耳、聒噪、聒碎)
27、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生字
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生字
《山居秋暝》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山村清新、秀丽的景色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追求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枫桥夜泊》勾画出一幅凄清、幽静的秋江夜泊图,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乡情怀。
《长相思》融写景与叙事为一体,描写了戍边将士在北方的风雪声中辗转反侧,因怀念故园不能入眠的情景,表达了浓烈、深切的思乡之情。
我会写组词
sūn:孙(孙子、孙女、外孙)
b:泊(停泊、泊船、飘泊无定)
chu:愁(忧愁、发愁、愁眉不展)
s:寺(寺庙、寺院、少林寺)
y:榆(榆关、榆树、榆荚)
pn:畔(河畔、池畔、耳畔)
我会认组词
更:gēng(打更、五更、三更半夜)
聒:guō(聒耳、聒噪、聒碎)
28、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生字注音组词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生字注音组词
我会写:
宿:住宿 寄宿 宿舍 宿敌 风餐露宿
徐:徐徐 徐缓 徐步 清风徐来 不疾不徐
篱:篱笆 竹篱茅舍 寄人篱下
疏:稀疏 疏忽 疏远 疏导 志大才疏
杂:杂色 杂事 杂技 夹杂 人多手杂
稀:稀疏 稀客 稀少 稀有 稀粥 稀饭
蜻:蜻蜓 蜻蜓点水
蜓:蜻蜓 蜻蜓点水
茅:茅草 茅屋 茅庐 茅厕 茅舍 茅棚
檐:屋檐 房檐 帽檐 廊檐 飞檐走璧
翁:老翁 渔翁 翁婿 主人翁 塞翁失马
锄:锄草 锄田 铁锄 锄头 锄奸
赖:依赖 抵赖 诬赖 赖账 百无聊赖
剥:剥削 剥夺 剥离 盘剥 生吞活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