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绝句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可能是您在寻找学习内容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1、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绝句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绝句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这一首写于成都草堂的五言绝句,就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诗一开始,就从大处着墨,描绘出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用笔简洁而色彩浓艳。第二句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第三句诗人选择初春最常见,也是最具有特征性的动态景物来勾画。第四句是勾勒静态景物。春日冲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这首五言绝句,意境明丽悠远,格调清新。全诗对仗工整,但又自然流畅,毫不雕琢;描摹景物清丽工致,浑然无迹,是杜集中别具风格的篇章。
2、一年级下册第12课古诗三首小池课堂笔记之译文
一年级下册第12课古诗三首小池课堂笔记之译文
泉眼悄然无声是因舍不得细细的水流,树荫倒映水面是喜爱晴天和风的轻柔。
娇嫩的小荷叶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有一只调皮的小蜻蜓立在它的上头。
3、一年级下册第12课古诗三首小池课堂笔记之理解诗意
一年级下册第12课古诗三首小池课堂笔记之理解诗意
泉眼:泉水的出口。 惜:爱惜。
照水:映在水里。 晴柔: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尖尖角:初出水端还没有舒展的荷叶尖端。上头:上面,顶端。
4、一年级下册第12课古诗三首池上课堂笔记之重难点探究
一年级下册第12课古诗三首池上课堂笔记之重难点探究
1.读了这首诗,你对小娃有了怎样的认识。
他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
2.小娃偷采白莲,真的不会被发现吗?你们从哪儿知道的?
小娃偷采白莲会被发现,从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两句可看出。
3.读了这首诗,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例:诗中描写了一个天真幼稚、调皮可爱的小娃,可以感受到纯真美好的童趣。
5、一年级下册第12课古诗三首池上课堂笔记之译文
一年级下册第12课古诗三首池上课堂笔记之译文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6、一年级下册第12课古诗三首池上课堂笔记之精彩赏析
一年级下册第12课古诗三首池上课堂笔记之精彩赏析
1.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这两句介绍了故事的梗概:一个小孩子趁大人不注意,偷偷去采莲归来,突出了孩子的可爱。一个偷字,形象地表现了小娃的天真调皮,写出了诗人对小娃的喜爱之情。采字和回字,表现小孩偷采一枝白莲花又匆匆忙忙返回,为的是不想让大人发现他的冒险举动。
2.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这两句巧妙地刻画了小孩子的天真:他自以为行动机密,不会被人发觉,谁知道小船驶来时,冲得水面的浮萍两边散开,水面波动,出现了一道长长的痕迹,自然完全暴露了她的行踪!藏字表现了小孩既不想让人发现又不懂得隐藏自己的踪迹,天真可爱之态毕现。开字表现浮萍上划出的一条水道,暴露了小孩的秘密这种善意的嘲笑,更增添了小孩幼稚可爱的天性。显而易见,一连串动词表现一连串的动作,儿童的天真可爱形象呼之欲出,读来仿佛一幅栩栩如生的采莲图就在眼前,让人的思绪又回到了天真烂漫的童年。
这首诗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7、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作者是宋代诗人陆游,写了诗人在秋日黎明时分走出篱门,想到北方中原地区尚为金人所统治,心中无限感慨。诗的前两句描写黄河和华山,对仗工整,意境雄浑。通过三万里五千仞的夸张比喻以及入上两个动词的运用,让人感到黄河、华山不仅气势雄伟,而且富有生气。这两处景物,代表着北方的壮丽河山。诗的后两句笔锋一转,由北方的景物联想到那些在金统治地区的遗民百姓,不禁发出一声喟叹。泪尽一词中,企盼南宋朝廷收复失地却一次次落空的失望之情呼之欲出,读来令人心生酸楚。此时的陆游,已经罢归山阴故里。他本人是身在南方北望中原的,但在诗中却反过来,以遗民的视角写他们南望,实际上是借遗民之口表达自己失望而尚未绝望的心情,因而使得这首诗所表达的爱国之情更为厚重、深沉。
8、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①这首诗描写农村初夏时节生活中的一个场景。诗的前两句用昼和夜对比,生动地描绘了乡村里男耕女织、日夜辛劳的情形,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敬重之情。
②诗的后两句生动描写了农村儿童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的情形,一个学字让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流露出诗人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喜爱和赞扬之情。
9、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村晚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村晚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1.诗题是什么意思?由此你想到什么?
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可以知道这首诗是描绘乡村傍晚景色的。
2.衔和浸这两个动词用的好在何处?
衔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落日挂在山头的景象,富有画面感;浸字,写出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生动形象。
10、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村晚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村晚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前两句写景。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非常幽雅美丽的图画,为后两句写牧童出场布置了背景。两个满字,写出了仲夏时节的景物特点,描绘了景色的生机勃勃;衔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来落日将沉未沉的情态,将山写活了;一个漫字,写出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生动形象。
后两句写人。与前两句恬静相比,这两句描绘得生动活泼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牧童吹笛也不是认真地吹,而是无腔信口吹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
11、四年级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墨梅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四年级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墨梅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我家洗砚池边有棵梅花树,开出的朵朵梅花都带着淡淡的墨色。它不需要人们夸赞它的颜色好看,只希望留下清香之气充满天地之间。
12、四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四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作者这首词是从农村的一个非劳动环境中看到一些非劳动成员的生活剪影,反映出春日农村有生机、有情趣的一面。诗人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活情态,表现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体现了作者对田园安宁、平静生活的羡慕与向往。
13、三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清明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译文】
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的行人,个个都是断魂般地落魄。
询问当地之人,何处可以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远远地指了指杏花深处的村庄。
问题归纳:
1、《元日》一诗写出了怎样的节日情景?表现了怎样的节日气氛?
答:这首诗写出了放爆竹、喝屠苏酒、换旧符(贴春联)的节日情景,表现了一种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
2、《清明》一诗描绘了这个节日怎样的图画?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答: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活灵活现的雨中问路图,表现了作者哀伤的情感。
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你们是怎么过这个节的?
答:写的是重阳节,外出的人登高望远思念家人,在远方想象家里的亲人也在这一天登高望远,插上茱萸,在想念自己。我们这儿叫老人节,给家里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们过节,人们会逛庙会,为老人祈福。
4、我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是什么样的情景?
答: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七夕节元宵节人们挂上各种灯笼,会猜灯谜,煮元宵吃;端午节人们会做镜糕、吃粽子、赛龙舟,门上插艾草、沙枣花等;中秋节一家团聚,烙月饼,看月亮
14、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清明课堂笔记之作者简介
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清明课堂笔记之作者简介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15、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清明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清明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清明:我国传统节日,有扫墓、踏青等习俗。
纷纷:形容多。 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借问:请问。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
16、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清明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清明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17、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开篇一句写出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之感。诗人在这短短的一句话中用了一个独、两个异字,可见诗人在外强烈的异地作客之感,在外越是孤独,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就越强烈。佳节是亲人们团聚的日子,大家在一起畅谈欢笑,而现在呢,诗人只身客居异地,在代表团圆的节日里不禁想到了家乡里的人和事、山和水等诗人在家乡时的美好回忆,种种回忆触发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并且越想越思念,以致于一发不可收拾。倍字用得极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的关键。这句写得自然质朴,如娓娓道来,也写出了许多在外漂泊游子的真切感受,很具有代表性。
2.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诗人从直抒胸臆,转笔写到自己对亲人团聚的联想,遥想兄弟们在重阳佳节登上高山,身上插着茱萸,该是多么的快乐。如果诗人单单是想到亲人们的欢乐,倒可以缓解诗人的思乡之情,但是,诗人在最后写到遍插茱萸少一人,原来诗人想到的不是欢乐,而是自己没有在家乡和亲人们欢度佳节,所以亲人在插茱萸时也会发现少了一个人,这样亲人们肯定会思念我的,表达了兄弟登高却独少我一人的遗憾之情。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
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的作品,语言质朴,构思简单,但感情真挚,尤其是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道出了所有漂泊他乡之人的内心感受,具有强烈的艺术力量。
18、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三衢道中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三衢道中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梅子熟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朗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山路上都是苍翠的树木,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之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叫声,比来时更增添了几分幽静。
19、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绝句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绝句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① 迟日:春日。《诗经七月》中有春日迟迟的诗句,春天一到,白昼渐长,所以说迟日。
② 泥融:冬去春来,气温回升,泥土融化,变得湿润、松软。
③ 鸳鸯:一种水鸟。鸳指雄鸟,鸯指雌鸟,雄鸟和雌鸟常常出双入对。
20、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绝句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绝句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这一首写于成都草堂的五言绝句,就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诗一开始,就从大处着墨,描绘出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用笔简洁而色彩浓艳。第二句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第三句诗人选择初春最常见,也是最具有特征性的动态景物来勾画。第四句是勾勒静态景物。春日冲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这首五言绝句,意境明丽悠远,格调清新。全诗对仗工整,但又自然流畅,毫不雕琢;描摹景物清丽工致,浑然无迹,是杜集中别具风格的篇章。
21、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绝句课堂笔记之句子解析
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绝句课堂笔记之句子解析
1.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迟日即春日,春日迟迟:是说在春天白天变得长了。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诗中描写的物象有机地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第二句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花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
这两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
2.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这两句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动静结合,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和谐而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泥融和沙暖都紧扣首句,因春回大地,阳光普照才泥融,紫燕新归,衔泥做巢而不停地飞翔,显出一番春意闹的情状;因为迟日才沙暖,沙暖才引来成双成对的鸳鸯出水,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中,是那样悠然自适。
22、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惠崇春江晚景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惠崇春江晚景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惠崇是个和尚,宋代画家。这首诗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春江晚景》上的。惠崇原画已失,这首诗有的版本题作《春江晚景》,现已无从考证。
画以鲜明的形象,使人有具体的视觉感受,但它只能表现一个特定的画面,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一首好诗,虽无可视的图像,却能用形象的语言,吸引读者进入一个通过诗人独特构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弥补某些画面所不能表现的东西。
这首题画诗既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也发挥了诗的长处。诗人用他饶有风味、虚实相间的笔墨,将原画所描绘的春色展现得那样令人神往。在根据画面进行描写的同时,苏轼又有新的构思,从而使得画中的优美形象更富有诗的感情和引人入胜的意境。
诗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面。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鸭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为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只要江水不结冰,它总要跳下去凫水嬉戏。因此,首先知道春江水温变化的自然就是这些与水有着密切关系的鸭子。这就说明:凡事都要亲历其境,才会有真实的感受。这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入微观察,还凝聚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索。
第三四两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两句诗仍然紧扣早春来进行描写,那满地蒌蒿、短短的芦芽,黄绿相间、艳丽迷人,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河豚欲上借河豚只在春江水暖时才往上游的特征,进一步突出一个春字,本是画面所无,也是画笔难到的,可是诗人却成功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给整个画面注入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诗意之妙,也有赖于此。画面虽未描写河豚的动向,但诗人却从蒌蒿丛生、芦苇吐芽推测而知河豚欲上,从而画出海豚在春江水发时沿江上行的形象,用想象得出的虚境补充了实境。苏轼就是通过这样的笔墨,把无声的、静止的画面,转化为有声的、活动的诗境。在苏轼眼里,这幅画已经不再是画框之内平面的、静止的纸上图景,而是以内在的深邃体会和精微的细腻观察给人以生态感。前者如画,后者逼真,两者混同,不知何者为画境,何者为真景。诗人的艺术联想拓宽了绘画所表现的视觉之外的天地,使诗情、画意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这首诗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诗人苏轼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卷五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在他的这首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23、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惠崇春江晚景课堂笔记之句子解析
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惠崇春江晚景课堂笔记之句子解析
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首句虽然简单,却透出很多信息。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第二句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面。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这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入微观察,还凝聚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索。
2.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两句诗仍然紧扣早春来进行描写,那满地蒌蒿、短短的芦芽,黄绿相间、艳丽迷人,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河豚欲上借河豚只在春江水暖时才往上游的特征,进一步突出一个春字,本是画面所无,也是画笔难到的,可是诗人却成功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给整个画面注入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
24、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迢迢牵牛星课堂笔记之诗句解析
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迢迢牵牛星课堂笔记之诗句解析
1.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诗一开篇,先写织女隔银河怅望对岸的牛郎。迢迢是织女心里的感觉,情人眼里的咫尺天涯。牵牛郎,既是河汉女眼中的牛郎,也是河汉女心中的牛郎。这第一句是立足织女的感觉来写,第二句才正面写织女。这一二句诗就为后文的种种场面描写、情思描写而张了本。皎皎河汉女是写景也是写人。皎皎不仅写出了银河的清亮,也是为后文的清且浅做铺垫,同时也写出了织女整体形象的娇美姿态。
2.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这两句是描写织女手的特征、劳动的情景及其勤劳的形象。纤纤一词,写织女手的形态,纤细柔长。素字写出织女手的颜色,白嫩娇美。擢一个动词,写出织女伸手摆动的劳动姿态,娴熟优美。札札叠词写出织女织布时不停的织机声,一个弄字形象地写出了机梭在织布机上的飞动,同时也写出了织女织布动作娴练和纯熟。纤纤擢素手写得如见其形,札札弄机杼写得更如闻其声。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织女的姿态美,也意在写出织女的勤劳形象,更意在写出织女因牛郎不在身边的孤寂苦闷心情。
3.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这两句是写织女织布的结果和织布时的情态。织女虽然整天在忙碌地织布,结果却不成章;她整天郁闷不乐,泪流如雨。织女劳而无功,眼泪如雨,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原来是织女在思念着她的牛郎的缘故,她身在此而心在彼。诗明写织女,却暗联牛郎,意在点出织女的心理活动,说明织女无果的原因。这两句诗,也意在写出织女因爱情思念而受到的折磨和痛苦。
4.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最后四句是诗人的慨叹: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那阻隔了牵牛和织女的银河既清且浅,牵牛与织女相去也并不远,虽只一水之隔却相视而不得语也。盈盈形容天河很清澈、晶莹,脉脉刻画织女默然不语,用眼睛表达情意的神态;盈盈的河水,映现出织女眼中涌动的情思,脉脉的情意,亦如天河般明澈、深沉:这两处叠词,表现了织女与牛郎受天河所阻,思念过深、忧伤太重而无以成语的离愁。
25、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1、诗的前两句: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借助感受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
2、诗的后两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采取了忽然宕开的写法,从作者的一群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26、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课堂笔记之诗句解析
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课堂笔记之诗句解析
1.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第一句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树栖鸦应该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全句无一字提到人,却使人处处想到清宵的望月者。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借助感受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这句诗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诗人选取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不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玉兔,那挥斧的吴刚,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也是如此。古人以为霜露之类似雨雪都从天而降,因而诗人探桂时奇怪冰凉的露水把花枝沁得这么湿却没听到一点声音。如此落笔,既写出了一个具体可感的中秋之夕,又表现了夜之深和静,似乎桂香与寒气袭人而来了,带给人以美的联想。
2.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两句采取了忽然宕开的写法,从作者一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离乡之人遥望家乡亲人。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这两句。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天下离人千千万万,怀人愁绪如绵绵秋草,逐处丛生;诗人在思谁是确定的,说不知秋思落谁家并非真不知,而是极写秋思的浩茫浑涵,似虚而实,深得诗歌含蓄之美。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27、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寒食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寒食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翊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烬之味。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泰平的歌咏。
28、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咬定:咬紧。 立根:扎根。 破岩:裂开的山岩,即岩石的缝隙。
千磨万击:指无数的磨难和打击。 坚劲:坚强有力。
任:任凭,无论,不管。 尔:你。
29、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石灰吟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石灰吟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①前两句写的是石灰从开采到烧制的过程,歌颂了一种视死如归、从容不迫的精神。
②最后一句一语双关,诗人借石灰之口,表达了以身报国的宏伟抱负和绝不向世俗低头、绝不同流合污的坚贞精神。
30、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石灰吟课堂笔记之诗句解析
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石灰吟课堂笔记之诗句解析
1.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2.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31、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马诗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马诗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①前两句描写了一片富有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为下文抒情做了铺垫。
②后两句借马抒情,为自己渴望建功立业而又得不到赏识发出呼喊,表达了一种愤慨之情。
32、二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二首咏柳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二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二首咏柳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前一句写柳树的全貌,突出了柳树绿的特点。后一句写柳枝,突出了它们柔美而细长的特点。
2.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前一句写柳叶,突出了它们细巧的特点,谁裁出是诗人对柳叶发出的赞叹。后一句是对上一句的回答。这一问一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使我们感到强烈的春天气息,抒发了作者赞美柳树、春风、讴歌春的思想感情。
33、二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二首咏柳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二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二首咏柳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34、二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二首村居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二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二首村居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醉:迷醉,陶醉。
拂堤杨柳:像杨柳一样抚摸堤岸。
散学:放学。
春烟:春天水泽、草木间蒸发形成的烟雾般的水汽。
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鸢:老鹰。
35、二年级下册第15课古诗二首绝句课堂笔记之字词释义
二年级下册第15课古诗二首绝句课堂笔记之字词释义
青天:蓝色的天空。 西岭:西岭雪山。
千秋:很多年。 泊:停泊。
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江苏、浙江省一带。
黄鹂:鸟,羽毛黄色,局部间有黑色,嘴红色或黄色。
白鹭:鹭的一种,羽毛白色,腿很长,能涉水捕食鱼、虾等。
翠:青绿色。这里指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的颜色。
36、二年级下册第15课古诗二首绝句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二年级下册第15课古诗二首绝句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这两句诗是动态描写,黄鹂与白鹭、翠柳与青天两两相对,四种事物有声有色,描绘了幅色彩明丽、清新动人的画面,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喜悦的心情。
2.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后两句先写远景,再写近景。千秋雪表现出时间的永恒,而万里船又让人联想起广阔的空间,显示出诗人开阔的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