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学习内容 > 

二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二首村居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栏目:学习内容
时间:2024-03-10 10:31:04
文章: 分享

《二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二首村居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可能是您在寻找学习内容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1、二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二首村居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二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二首村居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村居》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居住农村亲眼看到的景象,诗人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色彩缤纷的乐春图。全诗充满了生活情趣,诗情画意。诗人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将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展露无遗。本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字里行间透出了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2、一年级下册第12课古诗三首小池课堂笔记之精彩赏析

一年级下册第12课古诗三首小池课堂笔记之精彩赏析

1.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第一句,紧扣题目写小池的源泉,一股涓涓细流的泉水。泉水从洞口流出,没有一丝声响,当然是小之又小的。流出的泉水形成一股细流,更是小而又小了。这本来很寻常,然而作者却凭空加一惜字,化无情为有情,仿佛泉眼很爱惜这股细流,吝啬地舍不得多流一点儿。于是这句诗就立刻飞动起来,变得有情有趣,富有人性。

第二句,写树阴在晴朗柔和的风光里,遮住水面。这也是极平常之事,可诗人加一爱字,似乎用她的阴凉盖住小池,以免水分蒸发而干涸,这样就化无情为有情了。而且,诗舍形取影,重点表现水面上的柔枝婆娑弄影,十分空灵。

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三、四句把焦点缩小,写池中一株小荷以及荷上的蜻蜓。小荷刚把她的含苞待放的嫩尖露出水面,显露出勃勃生机,可在这尖尖嫩角上却早有一只小小蜻蜓立在上面,它似乎要捷足先登,领略春光。小荷与蜻蜓,一个才露,一个早有,以新奇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一切,捕捉那稍纵即逝的景物。

此诗写的犹如一幅画,画面层次丰富:太阳、树木、小荷、小池,色彩艳丽,还有明亮的阳光、深绿的树荫、翠绿的小荷、鲜活的蜻蜓,清亮的泉水。画面充满动感:飞舞的蜻蜓、影绰的池水,充满了诗情画意。

3、一年级下册第12课古诗三首池上课堂笔记之重难点探究

一年级下册第12课古诗三首池上课堂笔记之重难点探究

1.读了这首诗,你对小娃有了怎样的认识。

他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

2.小娃偷采白莲,真的不会被发现吗?你们从哪儿知道的?

小娃偷采白莲会被发现,从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两句可看出。

3.读了这首诗,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例:诗中描写了一个天真幼稚、调皮可爱的小娃,可以感受到纯真美好的童趣。

4、一年级下册第12课古诗三首池上课堂笔记之译文

一年级下册第12课古诗三首池上课堂笔记之译文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5、一年级下册第12课古诗三首池上课堂笔记之理解诗意

一年级下册第12课古诗三首池上课堂笔记之理解诗意

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 艇:船。

白莲:白色的莲花。 藏:隐藏。

不解:不知道,不懂得,不明白。 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

6、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作者是宋代诗人陆游,写了诗人在秋日黎明时分走出篱门,想到北方中原地区尚为金人所统治,心中无限感慨。诗的前两句描写黄河和华山,对仗工整,意境雄浑。通过三万里五千仞的夸张比喻以及入上两个动词的运用,让人感到黄河、华山不仅气势雄伟,而且富有生气。这两处景物,代表着北方的壮丽河山。诗的后两句笔锋一转,由北方的景物联想到那些在金统治地区的遗民百姓,不禁发出一声喟叹。泪尽一词中,企盼南宋朝廷收复失地却一次次落空的失望之情呼之欲出,读来令人心生酸楚。此时的陆游,已经罢归山阴故里。他本人是身在南方北望中原的,但在诗中却反过来,以遗民的视角写他们南望,实际上是借遗民之口表达自己失望而尚未绝望的心情,因而使得这首诗所表达的爱国之情更为厚重、深沉。

7、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得连绵雪山一片暗淡,远远地可以望见玉门关那座孤城。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战士们身上的铠甲,而他们壮志不灭,不将敌人打败誓不返回家乡。

8、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①这首诗描写农村初夏时节生活中的一个场景。诗的前两句用昼和夜对比,生动地描绘了乡村里男耕女织、日夜辛劳的情形,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敬重之情。

②诗的后两句生动描写了农村儿童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的情形,一个学字让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流露出诗人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喜爱和赞扬之情。

9、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村晚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村晚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1.诗题是什么意思?由此你想到什么?

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可以知道这首诗是描绘乡村傍晚景色的。

2.衔和浸这两个动词用的好在何处?

衔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落日挂在山头的景象,富有画面感;浸字,写出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生动形象。

10、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村晚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村晚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前两句写景。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非常幽雅美丽的图画,为后两句写牧童出场布置了背景。两个满字,写出了仲夏时节的景物特点,描绘了景色的生机勃勃;衔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来落日将沉未沉的情态,将山写活了;一个漫字,写出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生动形象。

后两句写人。与前两句恬静相比,这两句描绘得生动活泼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牧童吹笛也不是认真地吹,而是无腔信口吹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

11、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村晚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村晚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池塘四周长满了青草,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塘岸。远远的青山,衔着红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寒冷的水中,闪动着粼粼的波光。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向家走去,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乐曲。

12、四年级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墨梅课堂笔记之作者简介

四年级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墨梅课堂笔记之作者简介

王冕:字元章,号煮石山农,元末明初著名画家、诗人、篆刻家。他出身贫寒,幼年替人放牛,靠自学成才。诗作多同情人民苦难、谴责豪门权贵、轻视功名利禄、描写田园隐逸生活之作。

13、四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四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1.溪头卧剥莲蓬中卧字用的好吗?为什么?

卧 字使用得最妙,它把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时的天真、活泼、顽皮、可爱的样子和盘托出,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

2.怎么理解最喜小儿亡赖一句中的亡赖?

这里是顽皮的意思,形象地刻画出小孩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

3.这首词从哪些方面展现了纯朴的乡村生活?

这从白发翁媪醉里吴音的安详,大儿锄豆的勤劳,中儿织鸡笼的能干,小儿卧剥莲蓬的天真活泼等方面展现了纯朴的乡村生活。

14、四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四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作者这首词是从农村的一个非劳动环境中看到一些非劳动成员的生活剪影,反映出春日农村有生机、有情趣的一面。诗人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活情态,表现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体现了作者对田园安宁、平静生活的羡慕与向往。

15、四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四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翠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音,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是谁家的公婆父老?

大儿子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在家里编织鸡笼。

最喜欢的顽皮的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16、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元日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元日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2.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第三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挂桃符,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元日》这首诗就他任宰相后不久写的,那时他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推行新政。他觉得自己推行的新政能改变当时积贫积弱的现象,使底层劳动人民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实现千门万户瞳瞳日情景。所以这首诗并不是单纯地记录宋代的春节民俗,而是表达了他除旧革新的政治理想。

  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17、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清明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清明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18、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开篇一句写出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之感。诗人在这短短的一句话中用了一个独、两个异字,可见诗人在外强烈的异地作客之感,在外越是孤独,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就越强烈。佳节是亲人们团聚的日子,大家在一起畅谈欢笑,而现在呢,诗人只身客居异地,在代表团圆的节日里不禁想到了家乡里的人和事、山和水等诗人在家乡时的美好回忆,种种回忆触发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并且越想越思念,以致于一发不可收拾。倍字用得极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的关键。这句写得自然质朴,如娓娓道来,也写出了许多在外漂泊游子的真切感受,很具有代表性。

2.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诗人从直抒胸臆,转笔写到自己对亲人团聚的联想,遥想兄弟们在重阳佳节登上高山,身上插着茱萸,该是多么的快乐。如果诗人单单是想到亲人们的欢乐,倒可以缓解诗人的思乡之情,但是,诗人在最后写到遍插茱萸少一人,原来诗人想到的不是欢乐,而是自己没有在家乡和亲人们欢度佳节,所以亲人在插茱萸时也会发现少了一个人,这样亲人们肯定会思念我的,表达了兄弟登高却独少我一人的遗憾之情。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

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的作品,语言质朴,构思简单,但感情真挚,尤其是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道出了所有漂泊他乡之人的内心感受,具有强烈的艺术力量。

19、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绝句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绝句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1.杜甫的诗中有画,读一读,结合课本插图,看看诗中画了什么?

日、江山、春风、花草、泥、燕子、沙、鸳鸯

2.这首诗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经过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草堂的安适心情,也是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情怀的表露。

20、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绝句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绝句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这一首写于成都草堂的五言绝句,就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诗一开始,就从大处着墨,描绘出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用笔简洁而色彩浓艳。第二句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第三句诗人选择初春最常见,也是最具有特征性的动态景物来勾画。第四句是勾勒静态景物。春日冲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这首五言绝句,意境明丽悠远,格调清新。全诗对仗工整,但又自然流畅,毫不雕琢;描摹景物清丽工致,浑然无迹,是杜集中别具风格的篇章。

21、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绝句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绝句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春日照着江山,多么秀丽,春风吹来了花草的香味。燕子们衔着刚融化的泥土忙着筑巢,温暖的沙滩上睡着成对的鸳鸯。

22、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绝句课堂笔记之句子解析

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绝句课堂笔记之句子解析

1.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迟日即春日,春日迟迟:是说在春天白天变得长了。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诗中描写的物象有机地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第二句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花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

这两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

2.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这两句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动静结合,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和谐而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泥融和沙暖都紧扣首句,因春回大地,阳光普照才泥融,紫燕新归,衔泥做巢而不停地飞翔,显出一番春意闹的情状;因为迟日才沙暖,沙暖才引来成双成对的鸳鸯出水,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中,是那样悠然自适。

23、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惠崇春江晚景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惠崇春江晚景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惠崇是个和尚,宋代画家。这首诗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春江晚景》上的。惠崇原画已失,这首诗有的版本题作《春江晚景》,现已无从考证。

  画以鲜明的形象,使人有具体的视觉感受,但它只能表现一个特定的画面,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一首好诗,虽无可视的图像,却能用形象的语言,吸引读者进入一个通过诗人独特构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弥补某些画面所不能表现的东西。

  这首题画诗既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也发挥了诗的长处。诗人用他饶有风味、虚实相间的笔墨,将原画所描绘的春色展现得那样令人神往。在根据画面进行描写的同时,苏轼又有新的构思,从而使得画中的优美形象更富有诗的感情和引人入胜的意境。

诗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面。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鸭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为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只要江水不结冰,它总要跳下去凫水嬉戏。因此,首先知道春江水温变化的自然就是这些与水有着密切关系的鸭子。这就说明:凡事都要亲历其境,才会有真实的感受。这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入微观察,还凝聚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索。

第三四两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两句诗仍然紧扣早春来进行描写,那满地蒌蒿、短短的芦芽,黄绿相间、艳丽迷人,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河豚欲上借河豚只在春江水暖时才往上游的特征,进一步突出一个春字,本是画面所无,也是画笔难到的,可是诗人却成功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给整个画面注入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诗意之妙,也有赖于此。画面虽未描写河豚的动向,但诗人却从蒌蒿丛生、芦苇吐芽推测而知河豚欲上,从而画出海豚在春江水发时沿江上行的形象,用想象得出的虚境补充了实境。苏轼就是通过这样的笔墨,把无声的、静止的画面,转化为有声的、活动的诗境。在苏轼眼里,这幅画已经不再是画框之内平面的、静止的纸上图景,而是以内在的深邃体会和精微的细腻观察给人以生态感。前者如画,后者逼真,两者混同,不知何者为画境,何者为真景。诗人的艺术联想拓宽了绘画所表现的视觉之外的天地,使诗情、画意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这首诗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诗人苏轼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卷五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在他的这首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24、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迢迢牵牛星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迢迢牵牛星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全诗以物喻人,构思精巧。诗人抓住银河、机杼这些和牛郎织女神话相关的物象,借写织女有情思亲、无心织布、隔河落泪、对水兴叹的心态,来比喻人间的离妇对辞亲去远的丈夫的相思之情。全诗想象丰富,感情缠绵,用语婉丽,境界奇特,是相思怀远诗中的新格高调。

25、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迢迢牵牛星课堂笔记之诗句解析

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迢迢牵牛星课堂笔记之诗句解析

1.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诗一开篇,先写织女隔银河怅望对岸的牛郎。迢迢是织女心里的感觉,情人眼里的咫尺天涯。牵牛郎,既是河汉女眼中的牛郎,也是河汉女心中的牛郎。这第一句是立足织女的感觉来写,第二句才正面写织女。这一二句诗就为后文的种种场面描写、情思描写而张了本。皎皎河汉女是写景也是写人。皎皎不仅写出了银河的清亮,也是为后文的清且浅做铺垫,同时也写出了织女整体形象的娇美姿态。

2.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这两句是描写织女手的特征、劳动的情景及其勤劳的形象。纤纤一词,写织女手的形态,纤细柔长。素字写出织女手的颜色,白嫩娇美。擢一个动词,写出织女伸手摆动的劳动姿态,娴熟优美。札札叠词写出织女织布时不停的织机声,一个弄字形象地写出了机梭在织布机上的飞动,同时也写出了织女织布动作娴练和纯熟。纤纤擢素手写得如见其形,札札弄机杼写得更如闻其声。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织女的姿态美,也意在写出织女的勤劳形象,更意在写出织女因牛郎不在身边的孤寂苦闷心情。

3.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这两句是写织女织布的结果和织布时的情态。织女虽然整天在忙碌地织布,结果却不成章;她整天郁闷不乐,泪流如雨。织女劳而无功,眼泪如雨,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原来是织女在思念着她的牛郎的缘故,她身在此而心在彼。诗明写织女,却暗联牛郎,意在点出织女的心理活动,说明织女无果的原因。这两句诗,也意在写出织女因爱情思念而受到的折磨和痛苦。

4.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最后四句是诗人的慨叹: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那阻隔了牵牛和织女的银河既清且浅,牵牛与织女相去也并不远,虽只一水之隔却相视而不得语也。盈盈形容天河很清澈、晶莹,脉脉刻画织女默然不语,用眼睛表达情意的神态;盈盈的河水,映现出织女眼中涌动的情思,脉脉的情意,亦如天河般明澈、深沉:这两处叠词,表现了织女与牛郎受天河所阻,思念过深、忧伤太重而无以成语的离愁。

26、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1、诗的前两句: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借助感受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

2、诗的后两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采取了忽然宕开的写法,从作者的一群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27、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课堂笔记之诗句解析

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课堂笔记之诗句解析

1.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第一句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树栖鸦应该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全句无一字提到人,却使人处处想到清宵的望月者。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借助感受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这句诗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诗人选取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不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玉兔,那挥斧的吴刚,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也是如此。古人以为霜露之类似雨雪都从天而降,因而诗人探桂时奇怪冰凉的露水把花枝沁得这么湿却没听到一点声音。如此落笔,既写出了一个具体可感的中秋之夕,又表现了夜之深和静,似乎桂香与寒气袭人而来了,带给人以美的联想。

2.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两句采取了忽然宕开的写法,从作者一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离乡之人遥望家乡亲人。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这两句。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天下离人千千万万,怀人愁绪如绵绵秋草,逐处丛生;诗人在思谁是确定的,说不知秋思落谁家并非真不知,而是极写秋思的浩茫浑涵,似虚而实,深得诗歌含蓄之美。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28、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寒食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寒食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翊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烬之味。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泰平的歌咏。

29、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寒食课堂笔记之诗句解析

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寒食课堂笔记之诗句解析

1.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一二两句,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最后一句,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2.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日暮就是傍晚。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的皇宫。五侯一般指东汉时,同日封侯的五个外戚。这里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外戚。这两句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诗中用传与散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寒食禁火,是我国沿袭已久的习俗,但权贵大臣们却可以破例地点蜡烛。诗人对这种腐败的政治现象做出委婉的讽刺。

30、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咬定:咬紧。 立根:扎根。 破岩:裂开的山岩,即岩石的缝隙。

千磨万击:指无数的磨难和打击。 坚劲:坚强有力。

任:任凭,无论,不管。 尔:你。

31、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课堂笔记之诗句解析

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课堂笔记之诗句解析

1.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诗的第一句:咬定青山不放松,首先把一个挺立峭拔的、牢牢把握着青山岩峰的翠竹形象展现在了读者面前。一个咬字使竹人格化。咬是一个主动的,需要付出力量的动作。它不仅写出了翠竹紧紧附着青山的情景,更表现出了竹子那种不畏艰辛,与大自然抗争,顽强生存的精神。紧承上句,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岩中道出了翠竹能傲然挺拔于青山之上的基础是它深深扎根在破裂的岩石之中。在作者郑板桥诗、画中的竹又往往与石是分不开的。有时侯,石构成竹的对立面,如画根竹枝插块石,石比竹枝高一尺,虽然一尺让它高,年来看我掀天力;有时候石成为竹的背景,如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在这首诗里,竹石则形成了一个浑然的整体,无石竹不挺,无竹山不青。这两句诗也说明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哲理:根基深力量才强。

2.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有了前两句的铺垫,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两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里竹有个特点,它不是孤立的竹,也不是静止的竹,而是岩竹,是风竹。在作者郑板桥的诗画中,竹往往是高尚品行和顽强意志的象征,而风则往往是恶势力的代表,如前面提到的秋风昨夜渡潇湘这几句,又如: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在这首诗中同样竹子经受着东西南北风一年四季的千磨万击。但是由于它深深扎根于岩石之中而仍岿然不动,坚韧刚劲。什么样的风都对它无可奈何。诗人用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可以说全诗的意境至此顿然而出。这时挺立在我们面前的已不再是几杆普通的竹子了,我们感受到的已是一种顽强不息的生命力,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而这一切又都蕴涵在那萧萧风竹之中。

32、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因为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依然坚韧挺拔,任凭你刮的是什么风。

33、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石灰吟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石灰吟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①前两句写的是石灰从开采到烧制的过程,歌颂了一种视死如归、从容不迫的精神。

②最后一句一语双关,诗人借石灰之口,表达了以身报国的宏伟抱负和绝不向世俗低头、绝不同流合污的坚贞精神。

34、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石灰吟课堂笔记之诗句解析

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石灰吟课堂笔记之诗句解析

1.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2.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35、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马诗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马诗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何时才能受到皇帝赏识,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功劳呢?

36、二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二首咏柳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二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二首咏柳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妆:装饰,打扮。

一树:满树。一:满,全。

绦:用丝编成的绳带。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裁:裁剪。

似:如同,好像。

37、二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二首咏柳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二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二首咏柳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1.这首诗的题目咏柳是什么意思?

赞美柳树。

2.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春风比作剪刀,柳叶尖尖的、细细的,就像剪刀剪出来的一样,十分生动形象,同时也显示出了春风的威力和神奇。

38、二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二首村居咏柳生字词

二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二首村居咏柳生字词

《村居》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之情。《咏柳》通过对早春二月柳树的描写,赞美了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春天。

诗(古诗 诗歌)

村(山村 村庄)

童(童年 儿童)

绿(碧绿 绿色)

碧(碧绿 碧血丹心)

妆(化妆 妆扮)

丝(丝巾 丝瓜)

剪(剪刀 剪破)

39、二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二首村居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二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二首村居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醉:迷醉,陶醉。

拂堤杨柳:像杨柳一样抚摸堤岸。

散学:放学。

春烟:春天水泽、草木间蒸发形成的烟雾般的水汽。

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鸢:老鹰。

40、二年级下册第15课古诗二首绝句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二年级下册第15课古诗二首绝句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1.诗歌描写了哪些景物?

描写的景物有鸣叫的黄鹂、翠绿的柳树、飞翔的白鹭、蔚蓝的天空、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和停泊着的船只。

2.千秋和万里是整整一千年和万里吗?你还学过这样的诗句吗?

不是。这里的千和万都是虚数,运用了夸张的写法,写出了时间之久,距离之远。例: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这首诗运用了什么写法?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前两句写动景,后两句写静景,使整首诗更加生动鲜活,富有感染力。

相关内容
  • 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读一读,用加点的词说一说
    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读一读,用加点的词说一说

    1、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读一读,用加点的词说一说 读一读,用加点的词说一说。披着碧绿的衣裳鼓着大大的眼睛露着雪白的肚皮甩着长长的尾巴示例:我披上衣服就去上学了。弟弟鼓着眼睛,好像很生气。军军衣服没扣好,露

  • 二年级上册识字1:场景歌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二年级上册识字1:场景歌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1、二年级上册识字1:场景歌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二年级上册识字1:场景歌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1.为什么说一队红领巾?红领巾指的是什么?借代的修辞手法,用红领巾代指少先队员。所以说一队红领巾。红领巾指的是少先队员。2

  • 二年级语文上册课文9黄山奇石课堂笔记近义词反义词
    二年级语文上册课文9黄山奇石课堂笔记近义词反义词

    1、二年级语文上册课文9黄山奇石课堂笔记近义词反义词 二年级语文上册课文9黄山奇石课堂笔记近义词反义词近义词秀丽秀美神奇奇妙 尤其特别著名有名 中外闻名远近闻名反义词陡峭平坦有趣乏味 升起降落中外闻名不为人

  • 古诗三百首一年级
    古诗三百首一年级

    第1篇、送浑将军出塞(唐代-高适) 将军族贵兵且强,汉家已是浑邪(yé)王。子孙相承在朝野,至今部曲燕(yān)支下。控弦尽用阴山儿,登阵常骑大宛马。银鞍玉勒绣蝥(máo)弧,每逐嫖(piáo)姚(yáo)破骨都。李广从来先将士,卫

  • 古诗词大全300首合集
    古诗词大全300首合集

    第1首、送岑征君归鸣皋山(唐代-李白) 奕世皆夔(kuí)龙,中台竟三拆。奈何天地间,而作隐沦客。探元入窅(yǎo)默,观化游无垠(yín)。虽登洛阳殿,不屈巢(cháo)由身。登高览万古,思与广成邻。西来一摇扇,共拂元规尘。 第2首

  • 古诗300首大全
    古诗300首大全

    第1首、送友人南归(唐代-王维) 万里春应尽,三江雁亦稀。连天汉水广,孤客郢(yǐng)城归。郧(yún)国稻苗秀,楚人菰(gū)米肥。悬知倚门望,遥识老莱(lái)衣。 第2首、小重山·秋到长门秋草黄(唐代-薛昭蕴) 秋到长门秋

  • 古诗大全300首小学
    古诗大全300首小学

    第1首、玉蝴蝶·秋风凄切伤离(唐代-温庭筠) 秋风凄切伤离,行客未归时。塞外草先衰(shuāi),江南雁到迟。芙蓉凋(diāo)嫩脸,杨柳堕(duò)新眉。摇落使人悲,断肠谁得知。 第2首、秋思(唐代-李白) 燕支黄叶落,妾望自登台

  • 古诗词大全600首短篇
    古诗词大全600首短篇

    第1首、咏桂(唐代-李白) 世人种桃李,皆在金张门。攀折争捷径,及此春风暄。一朝天霜下,荣耀难久存。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清阴亦可托,何惜树君园。 第2首、闺怨(唐代-鱼玄机) 靡(mí)芜盈手泣斜晖,闻道邻家夫婿归。别

  • 古诗大全100首小学生
    古诗大全100首小学生

    第1首、苦雪四首·其三(唐代-高适) 濛(méng)濛洒平陆,淅(xī)沥(lì)至幽居。且喜润群物,焉(yān)能悲斗储。故交久不见,鸟雀投吾庐。 第2首、梅花(唐代-罗邺) 繁如瑞雪压枝开,越岭吴溪免用栽。却是五侯家未识,春风不

  • 古诗100首经典
    古诗100首经典

    第1首、苦雪四首·其二(唐代-高适) 惠连发清兴,袁安念高卧。余故非斯人,为性兼懒(lǎn)惰(duò)。赖(lài)兹尊中酒,终日聊自过。 第2首、送人(唐代-杜牧) 鸳鸯帐里暖芙蓉,低泣关山几万重。明镜半边钗一股,此生何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