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随笔 > 

将语文课打磨精致

栏目: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随笔
时间:2019-12-28 18:08:52

《将语文课打磨精致》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随笔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这次培训,培训班孙涛主任再次邀请来了王清老师。能再次近距离地观摩王清老师的课,我心里很是期待和兴奋。

王老师为我们呈现的课是七年级的一篇课文《女娲造人》,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王老师课堂的设计紧紧抓住了文体的特点。在简短的导入之后,王老师先让学生思考:

“什么是神话?”

“什么是神话故事?”

“神话和神话故事一样吗?”

我在自己的课堂中,类似的问题从来没有细究过。王老师不紧不慢,丝丝入扣,一点一点把学生导进自己预设的圈子中来。在每一个步骤中,无不有语文的痕迹。

王老师“神话的特点”这一问打开学生的思维,学生们迅速在自己的生活里和知识积累中找寻答案,有学生回答“想象和夸张”,有学生回答“科幻”,王老师给他指正,科幻是写现在的,有区别。王老师接着问:“大家想不想知道,神话在老师的心目中是什么样?”引出神话的概念。在神话和神话故事概念的区别上,王老师没有轻易放过,让学生理解一点:神话是传说,神话故事是作品。

“说一说原文中哪里最像神话?”

“哪一句是不存在的,想象出来的?”

学生的思维一直被问题牵引着,大脑处于活跃的思考状态。

王老师这堂课第二个成功之处是抓住自读课的特点。让学生先不忙阅读,提醒他们阅读这样的自读文章要注意哪里。看看哪儿对我们阅读这篇神话故事有帮助。就这样,适时给学生以方法。在指导学生理解批注时,说:“批注在哪里,就在旁边的小节开始读。”

随后王老师又为我们作了题为“散文语篇的解读策略与方法”的讲座。

“散文阅读的最大瓶颈是什么?”“散文文本阅读的最大瓶颈在哪里?遇到什么问题?”“散文的多元化解读?如何看待?”

“话语行走有它自己的动力系统。……语言有自己的思想,人物自己在写……在《女娲造人》这个神话故事中,言语的推动力不够,所以作者又添加了孤独。”

“如何让散文文本解读有适当的边界?”

“如何在散文文本解读有一定的操作性?”

“如何让散文文本解读具有相对的客观性?”

“体裁是指独立成篇的文本体式(或样式、体制),是文本构成的规格和模式。散文是一种表达独特情感的体裁。”

“语篇通常指由句子或语段构成的、相对独立的语言单位,它形式衔接,语义连贯,合乎语境。语篇是一种有步骤的、以交际为目的为导向的社会交往策略。散文语篇的特点是:告白与倾诉,与自我对话,与他者对话。”

在案例《小石潭记》中,王老师解释了“对什么话”:

与读者交流。交流的是“发现之乐”、“融合之乐”“贬谪之凄”。

“发现之乐”:惊喜、变化、梦幻“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融合之乐”:“佁然不动……”

“贬谪之凄”:“坐潭上……”


一天的学习,收获满满。期待着能再次聆听王老师的讲座。
推荐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随笔
  • 结合文本语言,培养想象能力——《女娲补天》教学反思
    结合文本语言,培养想象能力——《女娲补天》教学反思

    《女娲补天》是一篇有趣的精读课文。它描写的是一个流传千年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勇敢、善良的品质以及不怕危险、敢于奉献的精神。 神话故事的学习,除了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感受人物的特点之外,还应利用文本大胆、夸张的想象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女娲补天》这个神话故事也不例外。课文的文字浅显易懂,表现女娲精神的关键语句也不难理解,但如何从浅显的文字中挖掘出深刻的情感来,需要教师充分预设,利用想象来挖掘文本的空白点,将文本再创造,以充实内容,饱

    07-22
  • 第十七课《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后反思
    第十七课《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后反思

    在五年级上册中的第十七课《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非常感人至深的文章。虽然去年的汶川大地震使学生对于这篇课文的学习加强了一些感性认识。但是对于我们这里的学生来说,要去深入地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还是需要老师再进行深入地引导的。 我在网上找到了一份四川汶川地震中的父与子的资料。一开始,我觉得非常适合在本课的结尾拓展处,把这份资料补充进来。但是到了真正上课的时候,我发现当我给学生讲解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在来阻拦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个句子时

    07-22
  • 语文教学需要语言知识
    语文教学需要语言知识

    语文新课必在实践中有点去知识化倾向,或是语言淡化知识。看了先生语言学家刘大为的《语言知识、语言能力与语文教学》,发现语文教学绝对不能弱化语言知识的教学,吸取教训绝不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刘大为先生说,语文教学所需要的语言知识,简而言之就是一个母语使用者为了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发展自己的语文素养而必须具备的、对母语的科学认识。言下之意,我们可以理解为,要提高语言能力,发展语文素养,必须掌握语言知识。 刘先生又说,元语言能力只能在语言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借助语言知识才能实现对母语自身的认识和研究,语言知

    07-22
  • 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需要避免的误区
    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需要避免的误区

    无论是利用课本教材还是乡土资源进行综合性学习,都要避免几个误区。 误区一:为他人做嫁衣裳。语文综合性学习虽然倡导注重跨学科学习,突破学科界限,但语文综合性学习不同于综合实践活动,毕竟姓语。语是语文综合性活动的辐射内核,其它学科只能以辐射范围的身份存在。否则,只能加重语文学科的负担,使语文教学趋向低效。如在语文和美术学科的整合上,我校一位教师组织学生将名人名言做书签,布置教学。结果多数学生随便摘了句或从学校的宣传栏里抄了句了事,而书签倒做得形状新颖、色彩缤纷,可称得上美仑美奂。这样的综合性学习,姓美不姓语,

    07-22
  • 小议农村语文教学劣势
    小议农村语文教学劣势

    劣势一:语文学习场所缺失。 城市是一个地区经济文化的中心。博物馆、大型图书馆、新华书店、青少年活动中心、书画院等文化场所都集中于此,给城里学生提供了学语文的硬件设施,方便了城市学生看书、买书、查阅资料来扩大知识面。且近年来,各文化场馆还加大了软件建设力度,不定期地请专家来举办文学、艺术、学习等各类讲座,举办各种读书活动,丰富了城里孩子的语文生活。无形中,也拉开了城乡语文差距。相比之下,农村学生的学习环境就惨不忍睹了。除了熟视无睹的田野外,就是供打工青年消遣的言情武侠书店,学校的藏书捉襟见肘,远远无法满足学

    07-22
  • 合理地进行作业设计、批改  ,提高教学质量
    合理地进行作业设计、批改 ,提高教学质量

    作业包括笔头作业和口头作业,课堂作业和回家作业。教师通过作业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据此调节,改善自己的教学。因此合理设计、批改作业,尤为重要。 一、 合理设置作业是首要环节 。 1、在课堂教学中,在读课文、分析文章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以便课后布置巩固的练习,例我在上《盘古开天地》时发现有几个字易读错,第二堂课中就布置学生继续对这几个字的读音进行巩固。 2.布置作业难易度相结合。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遵循因材施教和循序渐进这一教学原则,教师在完成单位时间内的教学内容后,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水平

    07-22
  • 走进文本 触动心灵
    走进文本 触动心灵

    山东省邹平县第一实验小学 王文文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在阅读教学的多重对话关系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其核心。怎样让学生深入的走进文本,感知文本的内涵,与文本进行心灵的交流,是我长期以来追求的目标。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非常注重这方面的引导。 在《平平搭积木》这课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然后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文本,走进文本的情感。如 出示:平平,平平,还有一间呢?还有一间啊,给没有房子的人

    07-22
  • 探讨语文课堂审美时空
    探讨语文课堂审美时空

    探讨语文课堂审美时空 (江苏省泗洪县龙集中心小学 张玉文 223943) 语文课堂审美时空指的是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共处于同一时空的语文教师、学生以及教学文本、教学环境之间形成的相吸相引、相聚相合、相融相汇、同构共振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教学的审美时空具有激励功能、感染功能、调控功能、凝聚功能。。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努力追求这种幸福可感的状态。 一、审美时空的形成 某一特定的点上交会,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灵犀相通,也就是情在语文课堂教学审美审美时空内,当师、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成为一

    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