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故事推荐 > 

经典成语故事100篇在线阅读

栏目:故事推荐
时间:2022-12-05 18:39:14
文章: 分享

《经典成语故事100篇在线阅读》可能是您在寻找故事推荐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第1篇、子罕辞宝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宋国有人在开凿石料时发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是宝石,就抬到都城献给大臣子罕,子罕说如果给我,我们都失去了宝,我以不贪为宝。于是命人打磨宝玉到市场上卖掉,把钱交给宋人,派人护送他回家。

  【解释】比喻拒绝接受别人的珍贵物品.

第2篇、梁孟相敬成语故事

  东汉时期,书生梁鸿读完太学回家务农,与县上孟财主的30岁女儿孟光结婚,婚后他们抛弃孟家的富裕生活,到霸陵山区隐居,后来帮皋伯通打短工。每次孟光给梁鸿送饭时把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眉来眼去,夫妻十分恩爱和睦。

  【解释】原指东汉时期梁鸿与妻子孟光相互敬爱。后泛指夫妇相敬。

第3篇、南辕北辙成语故事

  从前有一个人,从魏国到楚国去。他带上很多的盘缠,雇了上好的车,驾上骏马,请了驾车技术精湛的车夫,就上路了。楚国在魏国的南面,可这个人不问青红皂白让驾车人赶着马车一直向北走去。

  路上有人问他的车是要往哪儿去,他大声回答说:“去楚国!”路人告诉他说:“到楚国去应往南方走,你这是在往北走,方向不对。”那人满不在乎地说:“没关系,我的马快着呢!”路人替他着急,拉住他的马,阻止他说:“方向错了,你的马再快,也到不了楚国呀!”那人依然毫不醒悟地说:“不要紧,我带的路费多着呢!”路人极力劝阻他说:“虽说你路费多,可是你走的不是那个方向,你路费多也只能白花呀!”那个一心只想着要到楚国去的人有些不耐烦地说:“这有什么难的,我的车夫赶车的本领高着呢!”路人无奈,只好松开了拉住车把子的手,眼睁睁看着那个盲目上路的魏人走了。

  那个魏国人,不听别人的指点劝告,仗着自己的马快、钱多、车夫好等优越条件,朝着相反方向一意孤行。那么,他条件越好,他就只会离要去的地方越远,因为他的大方向错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第4篇、匠石运斤成语故事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个技艺很精湛超群的匠人石,他善于使用斧头削东西。一天一个楚国都城郢人干活时鼻子上沾上了一层像苍蝇翅膀那样的白灰,不太好擦掉,就跑去找匠人石。匠人石抡起斧子一阵狂削,白灰掉了,而郢人的鼻子完好无损。

  匠石运斤的意思是:匠:匠人;石:人名;运:抡;斤:斧子。指木匠石抡斧砍掉郢人鼻尖上的白灰,而没有碰伤郢人的鼻子。形容技艺精湛超群

第5篇、天马行空成语故事

  西汉时期,西域大宛国出产一种名马可以日行千里,被称为“西极天马”或“天马行空”。汉武帝派使臣带上金银珠宝去换这种千里马,大宛国国王毋寡杀了使臣侵吞财物。汉武帝大怒,派李广利率军讨伐大宛国,取得西极天马3000匹。

  【解释】天马:神马。天马奔腾神速,象是腾起在空中飞行一样。比喻诗文气势豪放。也比喻人浮躁,不踏实。

第6篇、城狐社鼠成语故事

  晋朝时候,朝廷上有个左将军叫王敦,他的长史官是谢辊,他俩常在一块议论朝廷上的事情。有一天,王敦对谢辊说:“刘隗这个人,奸邪作恶,危害国家,我想把这个恶人从君王身边除掉,以此来报效朝廷。你看行吗?”

  谢鲲想了一想,摇着头说:“使不得呀,刘隗的确是个坏人,但也是城狐社鼠啊!要挖掘狐狸,恐怕把城墙弄坏;要用火熏死老鼠,或用水灌死老鼠,又怕毁坏了神社庙宇。如今这个刘隗就好比那城上的狐狸、社庙里的老鼠。他是君王左右的近臣,势力相当大,又有君王作靠山,恐怕不容易除掉他。”王敦听了谢辊的话,虽然心里不高兴,也只好罢休。

  【解释】社:土地庙。城墙上的狐狸,社庙里的老鼠。比喻依仗权势作恶,一时难以驱除的小人。

第7篇、难能可贵成语故事

  子路、子贡和冉有都是孔子的弟子。    

子路很勇敢。子路63岁时是卫国大夫孔悝的家臣。鲁哀公十五年,卫国发生内乱,孔悝被劫持,子路知道消息后,马上赶往京城救难。到了城外,遇到卫国大夫高柴由城内逃出,高柴劝子路不要进去,子路说:“我拿孔悝的俸禄,就应该救孔悝的难。”进城后被杀。  

子贡的言语绝世无双。叔孙武叔说:“子贡比孔子贤能。”子贡知道后,说:“拿围墙来做比喻吧,我的墙齐肩高,站在墙外,就能看到我家里富丽堂皇;孔子的墙几丈高,如果找不到门进去,就看不见雄伟壮观、多姿多彩的景象。进得去门的人太少了,叔孙先生这么说,也是可以理解的!” 

冉有有治国才能。鲁国的大夫季康子问孔子:“冉有可以从政吗?”孔子说:“冉有多才多艺,从政有什么不可以的?”季康子就请冉有辅佐自己。鲁哀公十一年,齐国军队攻打鲁国,冉有力排众议,帅领鲁国军队抵抗强敌,获得了胜利。  

宋代的苏东坡说:“子路之勇,子贡之辩,冉有之智,此三子者,皆天下之所谓难能而可贵者也。  

“难能可贵”指不容易做到的事居然能做到,非常了不起。 

第8篇、李郭仙舟成语故事

  南朝时期,太原界休人郭太字林宗,出身贫寒,但他积极好学,到处游学。游学到洛阳见到河南尹李膺。李膺十分喜欢与他交往,一时传为佳话。后来郭太要回家,京师很多学者来送行,郭太只与李膺两人乘船而行,送行的人说他们像一对神仙。

  【解释】常用为友人相亲之典。

第9篇、王侯将相成语故事

  秦朝末年,统治阶级的残暴统治造成民不聊生。为了修筑北方的长城,募集许多劳工。陈涉、吴广等因为大雨延误行程,按律当斩,他们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于是揭竿而起,其他豪杰也蜂拥而起,起义军迅速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解释】泛指封建社会中位尊、禄厚、权重、势大的贵族。

第10篇、使酒骂坐成语故事

  公元前131年,安武侯田蚡娶燕王的女儿,失势的魏其侯窦婴与将军灌夫奉王太后的命令前去祝贺。灌夫给他们敬酒,田蚡及他的手下不理不睬,灌夫大骂他们,田蚡抓了灌夫全家。王太后出面要挟杀了灌夫,窦婴也被流言蜚语所杀。

  【释义】称在酒宴上借酒使性、辱骂同席的人。同“使酒骂座”。

第11篇、三省吾身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曾参勤奋好学,深得孔子的喜爱,同学问他为什么进步那么快。曾参说:“我每天都要多次问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力?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诚实的地方?先生教的学生是否学好?如果发现做得不妥就立即改正。”

  【释义】省:检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第12篇、志在四方成语故事

  战国时,鲁国的孔穿(孔子第5代孙)去赵国游历,跟平原君门下的宾客邹文和季节结成好友。孔穿回国时,邹文、季节送了3天行程,临别时,两人泪流满面,对孔穿依依不舍。但孔穿只对他们作了个揖便上路了。孔穿的学生认为他太不近情理。孔穿却不为然地说:我原以为他们是大丈夫,现在才知道他们像女人一样。人立于天地间,应有'四方之志',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应四海为家,怎么能像动物一样整天聚在一起?孔穿的学生不住点头称是,对老师更加敬重。后来人们将“四方之志”引申为“志在四方”。

  【解释】: 四方:天下。立志于天下。指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

第13篇、侃侃而谈成语故事

  春秋末期大思想家孔子大力提倡“仁政”,并认为仁必须要以礼为规范,因此他日常的一举一动都力求按周礼去做,在家说话温和恭顺,与下大夫谈话时无所顾忌,侃侃而谈,而上大夫或国君谈话时和颜悦色,十分谦逊,严格按周礼行事。

  【释义】侃侃:理直气壮,从容不迫。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

第14篇、一顾倾人成语故事

  汉朝时期,中山李氏兄妹三人到京城长安发展,李延年进入皇宫乐府,他向汉武帝推荐他妹妹是绝世佳人,一见倾城,再顾倾国。汉武帝十分高兴就召见李延年的妹妹并封她为夫人,生下昌邑王刘贺,汉武帝十分宠爱这个绝色夫人。

  【释义】形容女子容貌艳丽。

第15篇、一鳞半爪成语故事

  唐朝时期,白居易请诗人元稹、刘禹锡、韦楚到家里做客,建议赋诗饮酒,以《金陵怀古》为题作诗。刘禹锡因官场不得志就作一首《西寒山怀古》,怀古叹今,意味深长。白居易赞叹道:“我们四人下海探宝,你得龙珠,我们只得一鳞半爪而已。”

  【解释】原指龙在云中,东露一鳞,西露半爪,看不到它的全貌。比喻零星片段的事物。

第16篇、牛渚泛月成语故事

  东晋时期,豫州刺史谢尚镇守牛渚,在一个秋天的月夜里带领手下一帮人,穿着微服在长江上泛游,江面上一船传来咏诗声,于是停船倾听。正逢袁宏在舫中讽咏,声既清会,辞又藻拔。谢尚于是靠近上船与之相会,两人结为好友。

  【释义】牛渚:地名,在今安徽当涂县西北长江边;泛月:月夜划船游玩。指才士相逢,以文会友。

第17篇、扼臂啮指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曾子一个人他外出打柴,家里来了客人找他,曾母左等右盼不见他回来,客人急着要回去。曾母就使劲扼住自己的手臂直到疼痛难忍为止,曾子立即感到手臂痛,立即丢掉柴禾跑回家问母亲有什么事,母亲告诉他有客人在找他。

  【解释】扼:用力掐;啮:咬。掐胳膊,咬手指。形容母子心灵相互感应。

第18篇、巴蛇吞象成语故事

  传说古代有个穷苦的猎人阿象,他在森林里打猎时救了一条饿昏的小蛇,带回家精心饲养。小蛇慢慢长大成青蛇并通人性,经常从外面给他带回一些值钱的东西来报答。阿象一再向青蛇索取,盼望成为富翁,愤怒的青蛇便将这个贪得无厌的家伙一口吞下。

  【释义】巴蛇:古代传说中的大蛇。巴蛇吞吃大象。比喻贪得无厌。

第19篇、箕山挂瓢成语故事

  相传唐尧时期,不愿当首领的许由隐居在箕山一带,他过着自食其力的简约生活。一次他在颍水边用手捧水喝时,有人送他一只水瓢,挂在树上,风吹得乒乓作响。许由心里很烦,把它丢到一边,头也不回就走了。

  【释义】用为隐居不仕之典。

第20篇、怀刺漫灭成语故事

  东汉时期,平原郡人祢衡,字正平,年轻时十分有才华与文采,性情高傲与刚强,喜欢矫时慢物,少与人交往。兴平年间在荆州避难,建安年初,到都城许昌游历。刚到颍川时,朋友给他一个大人物的名帖,祢衡揣在身上,直到名帖字迹模糊也没去找他。

  【释义】刺:名贴,名片;怀刺:怀藏名片。怀中准备好名片想去求见贤人,但却无处可投。指很想结识名人,但却找不到拜谒的理想对象。

第21篇、连篇累牍成语故事

  隋文帝时治书侍御史李谔看到六朝以来的文章华而不实,决定上书隋文帝通过行政手段来改变文风。李谔的《请正文体书》深得隋文帝的赞许,就发布政令不许天下文人用连篇累牍去吟咏风花雪月,要做到就事论事,言之有据。

  【释义】累:重叠;牍:古代写字的木片。形容篇幅过多,文辞冗长。

第22篇、醇酒美人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赵国被秦兵围困,赵相平原君派人向魏国求救,魏王派大将晋鄙率军救赵,迫于秦国的压力,晋鄙不敢行动。魏公子信陵君盗取兵符,杀了晋鄙,亲自率军救赵。他中了秦王的反间计被魏王免职,他只好纵情于醇酒美人之中。

  【释义】指酒色。

第23篇、米珠薪桂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纵横家苏秦擅长辩论,凭一张嘴到处游说。他去楚国要求见楚王,把守宫门的谒者索贿不成,故意陷害他,让他先住三天,卖给他的东西特别贵。楚王见苏秦后,谈得非常投机。苏秦说楚国的米像珍珠、柴火像桂木一样贵。

  【释义】珠:珍珠。米贵得象珍珠,柴贵得象桂木。形容物价昂贵,人民生活极其困难。

第24篇、范张鸡黍成语故事

  东汉时期,山阳金乡的范式与汝南张劭是京城洛阳太学里的同学,关系特别要好,毕业后范式约定两年后的9月15日去张劭家拜访,转眼约期已到,张劭杀鸡煮黍准备待客,果然十分守信的范式走了几百里地登门拜访,让张家感动不已。

  【释义】范:范式;张:张劭;鸡:禽类;黍:草本植物,指黍子。范式、张劭一起喝酒食鸡。比喻朋友之间含义与深情。

第25篇、呵壁问天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屈原离开郢都,乘一叶孤舟沿江而下,踏上归家的路途,他多么希望能够与楚王共议国事,推行法治。他来到荒滩野地之间,弃舟登岸,彷徨山泽之间,见到先王的宗庙,他感慨万千,于是面壁呵斥,大声质问苍天为什么会怀才不遇。

  【释义】呵:大声呵斥;问天:向天发问。形容文人不得志而发牢骚。

第26篇、狐死首丘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屈原因遭人忌妒与陷害,得不到楚王的信任,被放逐到外地,他在被放逐的困苦生活中,写下许多反映人民愿望与现实矛盾的诗篇,代表作有《离骚》、《九歌》、《九章》等,他的《哀郢》诗:“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解释】首丘:头向着狐穴所在的土丘。传说狐狸将死时,头必朝向出生的山丘。比喻不忘本。也比喻暮年思念故乡。

第27篇、骑驴索句成语故事

  传说唐朝时期,相国郑启虽然有诗人的名气,但在诗坛上名望不高。他想提高自己的声望,于是他骑着驴在雪天到灞桥去寻找灵感。有人问他最近的新诗,他回答说:“诗思在灞桥雪中驴子上,此处何以得之。”

  【解释】后用为苦吟的典故。

第28篇、眼中拔钉成语故事

  五代时期,后唐效节指挥使赵在礼起兵反后唐庄宗,拥立明宗,被任命为义成军节度使,他滥用职权,欺压民众,经常搜刮民脂民膏。他率军去攻打当时人们认为是眼中之钉的契丹,下令宋州百姓每人交1000钱的“拔钉费”,违者处死。

  【释义】比喻除去心中最痛恨的人。

第29篇、殃及池鱼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宋国的一城门发生火灾,火借着风势越烧越旺,城里的居民纷纷到护城河去取水灭火,大火被扑灭了,但护城河的河水也被舀干了,河里的鱼再也没法生存下去,全部被干死。

  【释义】比喻无缘无故地遭受祸害。

第30篇、游响停云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秦国歌手薛潭向歌唱家秦青拜师学艺,经过刻苦学习,薛潭的技艺有了很大的提高,就向老师辞行。秦青在郊外设宴送行,席间唱了一曲十分悲壮的歌曲,声振林木,游响停云,薛潭觉得十分惭愧,于是留下继续学习。

  【释义】形容响亮的歌声,高入云霄,能使流云受阻而停下来。

第31篇、助纣为虐成语故事

  秦朝末年,刘邦率大军攻占京都咸阳,秦王子婴见大势已去就投降。刘邦进入咸阳后,见秦宫壮丽宏伟,有无数金银财宝和妙龄少女,他想留守咸阳。大将樊哙与谋士张良认为这是助纣为虐,会失去天下人心,刘邦就退守霸上。

  【释义】纣是商朝的最后一个王,据传是暴君。比喻帮助坏人干坏事。

第32篇、正龙摄虎成语故事

  七年冬,周伯正龙摄虎于秦,献于克,天下哗。初,偶有疑者,正龙证以颅,克携党羽镇之,官昧而民惘,及年画为所觅,始曝。君子曰:赝虎,蔽何?现何?笑何?君子不知。

  【释义】① 意指某人或某集团为利益驱动做假,被揭穿后还抵死不认; ② 社会公信力缺失;

第33篇、向平之愿成语故事

  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隐士向长(字子平,河内朝歌人)一生有才学,就是不愿做官,他抚养几个儿女长大成人,并帮他们成家后,自己同家人告别,同友人北海禽庆遍游五岳名山,最后客死他乡,不知所终。

  【解释】向平:即东汉时向长,字子平。向平的心愿。指子女婚嫁之事。

 

第34篇、物极必反成语故事

  唐太宗的才人武则天后来成为唐高宗的皇后,高宗死后,中宗年幼,她自己临朝听政。中宗逐渐长大可以处理国家大事,武后不肯放权。大臣苏安桓上一篇奏疏让她归政于中宗,提醒她注意物极必反、器满则盈。武则天没有采纳。

  【解释】极:顶点;反:向反面转化。事物发展到极点,会向相反方向转化。

第35篇、熟魏生张成语故事

  宋朝时期,寇准镇守北部,收蜀人魏野到门下。当时北部有一个漂亮而举止生硬的妓女,士人叫她生张八,来寇府聚会,寇准即兴要魏野作诗,魏野立即作诗:“君为北道生张八,我是西州熟魏三。莫怪尊前无笑话,半生半熟未相谙。”

  【解释】张、魏:都是姓,这里泛指人。泛指认识的或不认识的人。

第36篇、洞烛其奸成语故事

  明朝嘉靖时期,奸相严嵩专权,朝廷里尽是他的党羽,这些人上下勾结、狼狈为奸。松江府华亭县董传策上书弹劾严嵩,希望嘉靖皇帝洞烛其奸,消除朋党。昏庸的嘉靖听不进忠言,将董传策打入大牢,发配云南。

  【释义】洞:透彻;烛:照见;奸:奸诈。对别人的阴谋诡计看得很清楚。

第37篇、尔虞我诈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强大的楚国包围了弱小的宋国都城,宋国大帅华元誓死守城不降,楚军存粮不多,车夫申叔向楚庄王献计,要士兵盖房种地,装做长住的样子。华元急了,偷偷潜入楚军统帅子反的营帐,说城里缺粮人们易子而食。于是两军讲和。

  【解释】尔:你;虞、诈:欺骗。表示彼此互相欺骗。

第38篇、为人作嫁成语故事

  晚唐诗人秦韬玉字仲明,京兆(今陕西西安)人。他的命运同他的诗名一样不景气,考了几年进士也未考中,后来随僖宗到川蜀避难,在太监田令孜府中当幕僚。田令孜举荐他担任了工部侍郎,又踢给他个进土及第。可见他的际遇并不很好。

  但是这个人擅长写七律,而且每写完一首诗,常常被人传唱。有一首《贫女》诗,就以它的本联著名而流传至今。诗云: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限年年压金钱,为他人作嫁衣裳。这是一首典型的“怨诗”。写的是一个穷家女因心性很高,不肯迎合世间的流俗而难以找到如意郎君的忧伤和哀怨。诗的大意是:我生在底层贫民之家,原来连续罗绸缎都不认识,更谈不到穿戴过。父母想托人为我作媒,想起来心里更加难过:如今,人们只看重衣着、打扮和家世,谁会把你心性高低当回事?像我这样,纵然有一手出色的女红针线,却没有条件去修饰自己;至于把眉毛画得长长的去讨人家喜欢,跟别人争妍斗丽,也决不是我所情愿干的事情。如此看来,我这样不随和当今世态人情的人,即使托到了再好的媒人,不也是难以找到如意郎君吗?唉!我年龄一天天大了,终身大事却至今还没有着落,心里本来就烦闷、忧伤;可是还得天天穿针引线刺绣绸衣罗裙,不停地为别人家的姑娘缝制出嫁用的漂亮衣裳,真叫人心酸!

  【解释】:原意是说穷苦人家的女儿没有钱置备嫁衣,却每年辛辛苦苦地用金线刺绣,给别人做嫁衣。比喻空为别人辛苦。

第39篇、南州冠冕成语故事

  “南州冠冕”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用来赞誉才识卓绝的人。

  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志.蜀书.庞统传》,征甚异之,称统当为南州士之冠冕。

  三国时,刘备的重要谋士庞统,是襄阳地区大名士庞德公的侄儿。他年轻时模样朴实迟钝,没有人看重他,但庞德公很了解他的才能。

  当时,荆州有个贤士,名叫司马征,善于识别人才,与庞德公是知交。庞统十八岁时,庞德公让他去拜访司马征。庞统来到司马征家时,他正在桑园里采桑叶,庞统就坐在桑树下与这位贤士交谈。两人从国家大事谈到诗书字画,越谈越投机,从白天一直谈到黑夜。

  司马征发现,他面前这位十八岁的青年竟然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见解也相当独特,不落俗套,不由大为惊异,便称赞他是南方士人中的第一人。由于司马征的称赞,庞统的声名日益显露。

  那时,隐居在隆中的诸葛亮常去拜访庞德公。庞德公对他和庞统的才能同样赏识,称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庞德公认为,这两位青年都是当世俊杰。

第40篇、老蚌生珠成语故事

  后汉时大将韦端,生有二个儿子:大的叫元将,次的叫仲将,他们都是很优秀的人才,和孔融是世交。一次,孔融写给韦端一封信,写道:〔前天元将到来,我看他那一套高深的学问,透彻明快,才华丰富;他度量很宽大,意志又坚定;将来必然是一个有很大本领,能创立伟大事业的人才。昨天仲将又来,我看他在学问和做事方面,都很有条理;资质聪明,心思敏捷;性情敦厚老实,热诚恳切;将来一定是个能继承家业的好子弟。想不到这一对宝贵的珍珠,就在一只老蚌的身上产生出来!〕当时韦端的年纪实在不小了,所以孔融就借着老蚌来比拟他夫妻两人;又借两颗珍珠来比拟他那两个优秀的儿子。直到现在,恭颂人家晚年生子的时候,也常常引用这句成语。

  【解释】: 原比喻年老有贤子。后指老年得子。

第41篇、煮豆燃萁成语故事

  魏武帝曹操的第四个儿子曹植,和曹丕是同母兄弟,从小聪明,深受得曹操的宠爱。

  曹操的次子曹丕做了皇帝后,常想借口除掉曹植。一次,他为难曹植,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时间内作出一首诗,并要以兄弟为题,但诗内不许出现兄弟二字,不然就要被处死。曹植被迫答应。七步还没走完,曹植的诗已吟出来了: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听后,又惭愧叉心酸,只得罢休。后来,曹丕对曹植的监视迫害并未减少,曾经六次变更其爵位,使其三次迁徒封地。这个成语比喻骨肉间自相残害。

  【解释】: 燃:烧;萁:豆茎。用豆萁作燃料煮豆子。比喻兄弟间自相残杀。

第42篇、攀龙附凤成语故事

  “攀龙附凤”这则成语的“龙、凤”是形容有权势的人。比喻巴结或投靠有权势的人。

  这个成语来源于《汉书.叙转下》,午阳鼓刀,滕公厩驺,颖阴商贩,曲周庸夫,攀龙附凤,并乘天衢。

  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出身于一个农民家庭,他的父母连名字都没有。刘邦原名季,意思是“老三”,直到做了皇帝,才改名为邦。

  刘邦三十岁时,当了秦朝沛县的一个乡村小吏——亭长。他为人豁达大度,胸怀开朗,做事很有气魄,很多人都和他合得来。当地的萧何、樊哙、夏侯婴等,都是他的好朋友。这些人后来都为刘邦建立汉朝出了大力。

  樊哙是刘邦的同乡,是个杀狗卖狗的。陈胜、吴广发动起义后,沛县县令惊恐万分,打算投起义之机响应陈胜,就派樊哙去召刘邦来相助。不料刘邦带了几百人来时,县令又反悔起来。于是,刘邦说服城里人杀了县令,带领二三千人马誓师起兵。

  夏侯婴与刘邦也早就有了交情。他原来是县衙里的马夫,每次奉命为过往使者赶车,回来时经过刘邦那里,总要与刘邦闲谈很长时间,直到日落西山才走。后来夏侯婴当了县吏,与刘邦交往更密切了。一天刘邦与他闹着玩,一不小心打伤了他。有人告刘邦身为亭长,动手打人,应当严惩,夏侯婴赶紧为他解释。不料,后来夏侯婴反以伪证罪被捕下狱,坐了一年多班房。后来刘邦在沛县起兵,他和樊哙主动参加,并担任部将。

  刘邦的势力逐渐发展后,有个名叫灌婴的人又来投奔他。灌婴是睢阳人,本为贩卖丝绸的小商人。此人后来也成为刘邦的心腹,领兵转战各地,立了不少战功。

  公元前208年,刘邦根据各路起义军开会的决定,带领人马西攻秦都咸阳。第二年初,刘邦大军兵临陈留,把营扎在城郊,当地有个名叫郦食其的小吏前来献计。郦食其对刘邦说,现在您兵不满万人,又缺乏训练,要西攻强秦,如进虎口。不如先攻取陈留,招兵买马,等兵强马壮后再打天下。郦食其还表示,他和陈留县令相好,愿意前去劝降;如县令不降,就把他杀了。

  刘邦采纳了郦食其的计谋。郦食其连夜进陈留城劝说县令,但那县令不肯起义。于是郦食其半夜割下他的头颅来见刘邦。第二天刘邦攻城时,把那县令的头颅高悬在竹竿上,结果守军开城门投降。在陈留,刘邦补充了大量粮食、武器和兵员。

  接着郦食其又推荐了他颇有智勇的弟弟郦商,郦商又给刘邦带来了四千人。刘邦就任命他为副将,带领这支队伍西攻开封。后来,刘邦又战胜项羽,在公元前202年即皇帝位,建立了西汉王朝。

  刘邦当皇帝后大封功臣,樊哙、夏侯婴、灌婴、郦商等人也先后被封为舞阳侯、当汝阴侯、颖阴侯和曲周侯。

第43篇、孤注一掷成语故事

  北宋时期,辽军进攻中原,奸臣王钦若要宋真宗把国都迁到南面去。宰相寇准坚决反对。真宗在寇准的倡仪下,亲自领兵反击,果然打了胜仗。从此,真宗对寇准更加重用了。

  王钦若对此非常嫉妒。

  一天,他陪真宗赌博,故意输给真宗,然后把身上所有的钱都拿出来说:这次我要孤注一掷了。过了一会,他说:皇上,赌博和打仗是一样的道理,上次寇准要你上前线亲征,陛下不是成了寇准的'孤注'了吗?这样做太危险了!

  这个成语比喻使出全部力量,作最后一次冒险。

第44篇、不辨菽麦成语故事

  这句成语见于《左传·成公十八年》:“周子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

  公元573年周历正月初五,晋国的栾书、中行偃派程滑杀死了晋厉公,葬在翼地的东门外边。随后,士鲂等人在京师迎按年仅14岁的周子为国君。当时,晋国的一些贵族为了自己把持朝政,很愿意事奉这位14岁的小国君,并且夸周子如何能干,如何聪明。周子有个哥哥,本应立为国君,但晋贵族们说:周子的哥哥是个白痴,连什么是豆子,什么是麦子都分不清,不能立为国君。

  别看这位周子才14岁,还真有些小才能。一即位,他就对大夫们说:“我开始的愿望并没有到这个地步,现在虽然到了,这全是上天的意志。人们要求有国君,是为了让他发布命令。立了以后不听他的号令,那立他干什么?你们几位用得着我才立我为君,恭敬而听从国君,这是神灵所保佑的。”大夫们听了,回答说:“这正是下臣们的愿望,岂敢不唯命是听!”“不辨菽麦”即分不清豆子和麦子。人们常用这句成语形容愚昧无知。现在有时指脱离生产实践,缺乏实际知识

第45篇、盖世无双成语故事

  秦朝末年,项羽少年时不喜欢读书,叔父项梁教他击剑,他想学抵敌万人的本事,项梁教他兵法,他不肯认真钻研,但力气大盖世无双,能举起几百斤重的鼎。同刘邦争天下8年,最后被迫在垓下乌江边自刎,感慨自己“力拔山兮气盖世”。

  【成语解释】才能或武艺当代第一,没有人能比得上。 盖:压倒,超过。

第46篇、悬门抉目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劝吴王夫差拒绝越王勾践的求和,夫差不但不听,反而听信谗言赐剑令伍子胥自尽。伍子胥临终前万分悲愤地说:“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灭吴也。”后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灭了吴国。

  悬门抉目的意思是:春秋时,吴国大夫伍员劝吴王夫差拒绝越国求和,夫差听信谗言,不从忠告,反赐之剑命自杀。伍员临死,曰:“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为器。抉吾眼置之吴东门,以观越之灭吴也。”见《史记·吴太伯世家》。后以“悬门抉目”为烈士殉国的典故。

第47篇、惩一警百成语故事

  西汉时期,大臣霍光受汉武帝遗诏辅政,任大司马大将军,权势极重。霍光的原籍在平阳,他家的下人仰仗主子的势力,时常拿着凶器在市场上胡作非为,甚至强行抢掠财物。百姓敢怒而不敢言,地方官也不闻不问,任其作恶。

后来,有个名叫尹翁归的人被任命为管理市场的官吏。尹翁归年轻时当过牢狱小吏,熟知刑法,他又爱好武艺,剑术相当高明,在平阳很知名。尹翁归到任后,严格按照法律办事。霍家的下人早就知道他的厉害,从此再也不敢到市场上来作恶了。

有一年,河东太守田延年巡视来到平阳,召见当地官吏,尹翁归也在召见之列。田延年对大家说,有文才的站到东边,懂武艺的站在西边。众人都按太守的要求分别站立,惟有尹翁归站在中间。田延年于是问他为什么不选择一边站立,尹翁归跪下禀道:“我文武兼备,听候太守任用。”

田延年一听这话,就觉得尹翁归此人不简单。经过一番谈话,确认他确实文武兼备,而且很有才干,便将他调到自己的手下任职。尹翁归不负田延年所望,秉公办案,执法严正,田延年很器重他。

由于政绩卓著,后来尹翁归被提升为东海太守。到任后,他发现那里很不太平,便在所属的每个县都建立起薄籍档案,收录了各方面重要的材料。他一有空就认真阅读这些档案材料,因此很快熟悉了郡内情况。

当时郡里有个名叫许仲孙的豪强,经常鱼肉百姓,杀害无辜,远近的人都对他恨之入骨。但因他势力大,关系多,几任太守都不敢得罪他。因此,他一直逍遥法外,为所欲为。

  

  尹翁归到任后,迅速查清了许仲孙的罪行。他采取惩罚一个以警戒众人的方法,首先将这个坏蛋逮捕,并在热闹的市场上将他斩首。

严惩了许仲孙后,官吏和百姓对尹翁归都很敬服。其他大小豪强胆战心惊,不敢继续作恶。尹翁归终于把东海治理得安定起来。

后来,人们根据史料的记载:“翁归治东海明察……其有所取也,以一警百,吏民皆服,恐惧改行自新。”引申出成语“惩一警百”。

  【求解驿站】表示惩罚一人以警诫众人。警,警戒。

【活学活用】孙老师虽然三令五申,但早自习时还是有同学迟到。无奈之下,老师只好~。

    

  【近义】惩一儆百、杀鸡儆猴

第48篇、众叛亲离成语故事

  春秋时,卫国君主卫桓公有个弟弟,名叫州吁。公子州吁有满身的武艺,就想篡夺兄长的位置。

周平王死了,卫桓公到洛阳参加丧礼。州吁为兄长饯行,敬酒给桓公。桓公依照礼节,向弟弟回敬一杯酒。州吁趁哥哥没注意,突然拔出事先准备好的匕首,将桓公杀死,篡夺了国君之位。

州吁即位之后,觉得国人对自己不服。为了不让大家有反对自己的机会,他发动战争,联合陈、宋、蔡三国去攻打郑国,想转移人们的注意力。可是,郑国的防守非常严密,所以州吁打了败仗。

鲁国国君隐公问大臣们:“州吁这样做,能长久吗?”

一位大臣说:“州吁只知发动战争,四处树敌,老百姓不会对他效忠。他为人心狠手辣,谁都不敢亲近他。正因为如此,老百姓反对他,亲信的人背离他,这样的政权如何长久得了?其实,兵跟火是一样的,一味地用兵,却不懂得收敛和节制,就与玩火自焚差不多。我觉得,州吁很快就会遭遇灭顶之灾!”

果然,不到一年,卫人就借助陈国之力,将州吁杀死,报了杀害先君之仇。

◎成语释义

众人反对,亲信背离。众:大众。叛:背叛。亲:亲信。

◎故事出处

《左传·隐公四年》:“夫州吁阻兵而安忍,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

◎出处译文

州吁倚仗手中握有兵权而安于做残忍的事情,握有兵权作威作福,不会有人跟随他,安于做残忍的事情,亲信的人会背离他。老百姓反对,亲信的人背离,这样的政权如何长久得了?

第49篇、吴市吹箫成语故事

  春秋时,楚平王听信谗言,将太子建的老师伍奢及其长子伍尚杀死,又派人去抓逃亡的伍奢次子——伍子胥,并在各关口悬挂伍子胥的画像,以便将其捉拿归案。

伍子胥跑来跑去,也不知爬了多少山,涉了多少水,受了多少饥,最后跑到了楚国边境昭关,见楚军把守严密,自己无法过关,一夜间急白了头发、胡须和眉毛。

伍子胥遇到了一个名叫东皋公的老人。他很同情伍子胥的不幸遭遇,便让他在家中住下,帮他想办法混出昭关。后来,东皋公找到一个容貌与伍子胥长得很像的人,给他穿上伍子胥的衣服,让他先过关,结果假的伍子胥被守关将士抓住。关口士兵以为伍子胥已经抓住,放松了警惕。

伍子胥就趁这个时候溜了出去。他一路向东走,好不容易走到了吴国,但是身上的钱财已经用尽。伍子胥只好打扮成一个叫花子的模样,在大街上吹箫,乞讨度日。后来伍子胥被吴王重用,他花了几年的时间使吴国兴旺,后来成为吴王阖闾的相国。

◎成语释义

指人才被埋没。

◎故事出处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昼伏……鼓腹吹篪,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闾为伯。”

◎出处译文

伍子胥带着行李逃出昭关,白天躲起来晚上行路……在大街上鼓起肚子吹箫,乞讨度日。后来伍子胥被吴王重用,他花了几年的时间使吴国兴旺,并帮助吴王阖闾成为霸主。

第50篇、破镜重圆成语故事

  南北朝时期,陈国公主乐昌美丽且有才华。她与丈夫徐德言感情深厚。但当时,隋朝正入侵陈国,陈国即将被灭亡。

  乐昌公主和徐德言都预感到他们的国家将被入侵者占领,他们也会被迫离开王宫,背井离乡。战乱中,他们可能失去联系。于是,他们将一枚象征夫妻的铜镜一劈两半,夫妻二人各藏半边。相约在第二年正月十五元宵节那天,将各自的半片铜镜拿到集市去卖。期盼能重逢,并将两面镜子合而为一。不久他们的预感就成为了现实。

  战乱中,公主与丈夫失散了,并被送到隋朝一位很有权势的大臣杨素家中,成了他的小妾。在第二年的元宵节上,徐德言带着他的半边铜镜来到集市上,渴望能遇见他的妻子。碰巧,有一名仆人正在卖半面的铜镜。徐德言马上认出了这面镜子。他向那名仆人打听妻子的下落。当他得知妻子的痛苦遭遇后,他不禁泪流满面。他在妻子的那半面铜镜上题了首诗: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 那个仆人把题了诗的铜镜带回来,交给了乐昌公主。

  一连几天,她都终日以泪洗面,因为她知道丈夫还活着而且想念她,但他们却无法再相见了。

  杨素终于发现了这件事。他也被两人的真情所打动,觉得自己也不可能赢得乐昌的爱。于是,他派人找来了徐德言,让他们夫妻团圆了。

  破镜重圆这个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形容夫妻分开后,又高兴的团圆。

第51篇、全力以赴成语故事

  一天猎人带着猎狗去打猎。猎人一枪击中一只兔子的后腿,受伤的兔子开始拼命地奔跑。猎狗在猎人的指示下也是飞奔去追赶兔子。可是追着追着,兔子跑不见了,猎狗只好悻悻地回到猎人身边。

  猎人开始骂猎狗了:“你真没用,连一只受伤的兔子都追不到!”猎狗听了很不服气地回道:“我尽力而为了呀!”再说兔子带伤跑回洞里,它的兄弟们都围过来惊讶地问它:“那只猎狗很凶呀!你又带了伤,怎么跑得过它的?”“它是尽力而为,我是全力以赴呀!它没追上我,最多挨一顿骂,而我若不全力地跑我就没命了呀!”

  人本来是有很多潜能的,但是我们往往会对自己或对别人找借口:“管它呢,我们已尽力而为了。”事实上尽力而为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现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年代。我常常问自己,我今天是尽力而为的猎狗,还是全力以赴的兔子呢。

 

第52篇、胶柱鼓瑟成语故事

  齐人跟赵人学习瑟这种乐器。他不去刻苦钻研演奏瑟的技术,却依照赵人预先调弄好的音调,将瑟上调音的短柱用胶粘固起来,就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家乡。齐人回家后,摆弄了多年,总是弹不出一支曲子。他还觉得奇怪呢!后来,有人从赵国来,了解到是怎么回事,觉得这个齐人的举动是多么愚蠢啊!

  成语“胶柱鼓瑟”的原意就是用胶把柱粘住,使音调不能调整,后用来比喻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第53篇、家喻户晓成语故事

  “家喻户晓”是“家家户户都知道”的意思。而原来却叫作“户告人晓”,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汉朝人编的一部《烈女传》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个名叫梁姑的女子,一天,她的房屋不慎失火。她哥哥的一个小孩和她自己的两个小孩,都在屋里。她冒火冲进屋去,本来想先抢救她哥哥的小孩,可是抢出一看,却是自己的一个孩子。这时,火势已猛,没法再进去了。她急得双脚直跳,捶胸大哭道:“这怎么得了呀!我不是要背上自私的恶名了吗?我姓梁的岂能‘户告人晓’,让人骂呢?我还有什么脸面见人啊!……”说着,不顾一切,投身火海,最终被火烧死了。

  这里的“户告人晓”是“家家互相传告,人人都知道”的意思。后来又有人写作“家至户晓”是“家家都传到,户户都知道”的意思。逐渐地,就变成今天的“家喻户晓”了。

第54篇、量力而为成语故事

【拼音】liàng lì ér wéi 【成语故事】公元前712年,郑庄公借口许庄公不听周天子的命令,联合齐、鲁两国消灭许国,在处置问题上齐历公提议让鲁国管辖,鲁隐公则提议让郑庄公管辖。郑庄公量力而行将许国分成东西两块,东部由许庄公之弟许叔管,西边交大夫公孙获管辖。 【典故】力能则进,否则退,量力而行。
  《左传·昭公十五年》 【解释】量:估量。按照自己力量的大小去做,不要勉强。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做事实事求是的态度 【近义词】量力而行 【相反词】力不从心 【邂逅语】比着被子伸脚 【英文】doaccordingtoone'sabilities 【成语举例】法物所须,各以差降,士民之类,可量力而为之。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一○三卷

第55篇、才高八斗成语故事

  “才高八斗”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极有才华。

  这个成语来源于南朝.宋.无名字《释常谈.八斗之才》,文章多,谓之八斗之才。谢灵运尝曰:“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南朝宋国有谢灵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山水诗作家。他的诗,大都描写会稽、永嘉、庐山等地的山水名胜,善于刻划自然景物,开创了文学史上的山水诗一派。

  他写的诗艺术性很强,尤其注意形式美,很受文人雅士的喜爱。诗篇一传出来,人们就竞相抄录,流传很广。宋文帝很赏识他的文学才能,特地将他召回京都任职,并把他的诗作和书法称为“二宝”,常常要他边侍宴,边写诗作文。一直自命不凡的谢灵运受到这种礼遇后,更加狂妄自大。有一次,他一边喝酒一边自夸道:“魏晋以来,天下的文学之才共有一石(一种容量单位,一石等于十斗),其中曹子建(即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其他的人共分一斗。”

第56篇、沧海桑田成语故事

  “沧海桑田”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世界上的事变化极大。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葛洪《神仙传.王远》,麻姑自说云:“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从前有两个仙人,一个叫王远,一个叫麻姑。一次,他们相约到蔡经家去饮酒。

  到了约定的那天,王远在一批乘坐麒麟的吹鼓手和侍从的簇拥下,坐在五条龙拉的车上,前往蔡经家。但见他戴着远游的帽子,挂着彩色的绶带,佩着虎头形的箭袋,显得威风凛凛。

  王远一行降落在蔡经家的庭院里后,簇拥他的那些人一会儿全部隐没了。接着,王远和蔡家的成员互相致意,然后独自坐在那里等候麻姑的到来。

  王远等了好久还不见麻姑到来,便朝空中招了招手,吩咐使者去请她。蔡经家人谁也不知道麻姑是天上哪位仙女,便翘首以待。

  过了一会儿,使者在空中向王远禀报说:“麻姑命我先向您致意,她说已有五百多年没有见到先生了。此刻,她正奉命巡视蓬莱仙岛,稍待片刻,就会来和先生见面的。”

  王远微微点头,耐心地等着。没多久,麻姑从空中降落下来了。她的随从人员只及王远的一半。蔡经家的人这才见到,麻姑看上去似人间十八九岁的漂亮姑娘。她蓄着长到腰间的秀发,衣服不知是什么质料制的,上面绣着美丽的花纹,光彩耀目。

  麻姑和王远互相行过礼后,王远就吩咐开宴。席上的用具全是用金和玉制成的,珍贵而又精巧;里面盛放的菜肴,大多是奇花异果,香气扑鼻。所有这些,也是蔡经家的人从未见到过的。

  席间,麻姑对王远说:“自从得了道接受天命以来,我已经亲眼见到东海三次变成桑田。刚才到蓬莱,又看到海水比前一时期浅了一半,难道它又要变成陆地了吗?”

  王远叹息道:“是啊,圣人们都说,大海的水在下降。不久,那里又将扬起尘土了。”

  宴饮完毕,王远、麻姑各自召来车驾,升天而去。

第57篇、打草惊蛇成语故事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王鲁的人,他在衙门做官的时候,常常接受贿赂、不遵守法规。有一天,有人递了一张状纸到衙门,控告王鲁的部下违法、接受贿赂。王鲁一看,状纸上所写的各种罪状,和他自己平日的违法行为一模一样。王鲁一边看着状纸,一边发着抖:“这...这不是在说我吗?”

  王鲁愈看愈害怕,都忘状纸要怎么批,居然在状纸上写下了八个大字:“汝虽打草,吾已蛇惊。”意思就是说你这样做,目的是为了打地上的草,但我就像是躲在草里面的蛇一样,可是被大大的吓了一跳了!

  后来,大家就根据王鲁所写的八个字“汝虽打草,吾已蛇惊”,引伸为“打草惊蛇”这句成语,用来形容对付别人的时候,因为一个无心的小动作,却让对方觉察到而提防警觉。

第58篇、大材小用成语故事

  诗:“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

  释义比喻对人材的使用不当。

  故事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父亲在他童年就去世,由祖父抚养成人。辛弃疾曾拜当时著名的田园诗人刘瞻为师,并和党怀英两人是刘瞻最得意的学生。有一次,刘瞻问他们两人道:“孔子曾经要学生谈各人的志向,我也问问你们将来准备干什么?”党怀英回答说:“读书为了做官,为了取得功名,光宗耀祖。我一定要到朝廷里去做大官;如果做不了官,就回家隐居,学老师的样子写田园诗。”

  刘瞻听了很高兴,连连称好,认为他的志向很高洁。辛弃疾却回答说:“我不想做官,我要用词写尽天下的贼,用剑杀尽天下的贼!”刘瞻听了大吃一惊,要辛弃疾今后不要再说这样荒唐的话。此后,辛、党两人的生活道路截然不同:辛弃疾英勇地投身到抗金的民族战场上去,以爱国词人著称于世;而党怀英则混迹于金人统治集团,为金人作了一些帮闲乃至帮凶的工作。

  金人南侵后,辛弃疾组织了两千多人的队伍在故乡起义。后来,又率领队伍投奔济南府农民耿京组织的起义军。不久,起义军接受朝廷任命,与朝廷的军队配合作战,打击南侵的金军。但由于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辛弃疾后来曾长期闲居在江西上饶一带。1203年春,才被任命为绍兴府知府兼浙江东路安抚使。这一年,辛弃疾已经六十四岁了。

  绍兴西郊有一处地方叫三山,当时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就在那里闲居。陆游比辛弃疾大十五岁,当时快八十岁了,他的爱国诗句早已为辛弃疾所景仰,因此辛弃疾到任不久,就去拜访了这位前辈,两人一起议论国家大事,相见恨晚。陆游听了辛弃疾对形势的分析和统一、全国的设想,觉得他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希望他在事业上取得成功。

  次年春天,宋宁宗降下圣旨,要辛弃疾到京城临安去,征询他对北伐金国的意见。”辛弃疾把这件事告诉陆游,陆游觉得这是辛弃疾施展自己才能的好机会,为他感到高兴。

  为了鼓励辛弃疾发挥自己的才能,陆游特地写了一首长诗赠给他。诗中写道,“辛弃疾是古代大政治家、军事家管仲、萧何一流的人物,现在当浙江东路安抚使,实在是把大的材料用在小处;鼓励他为恢复中原而努力,千万不要因为受到排挤不得志而介意。六十六岁那年,这位始终是被大材小用的爱国英雄,终于在忧愤中去世。

第59篇、开门揖盗成语故事

  “开门揖盗”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引进坏人。

  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志.吴书》,是犹开门而揖盗,未可以为仁也。

  公元221年,吴郡太守许贡因见孙策在江东的势力日大,便写信给汉献帝,请求将孙策调走。不料,信被截获,许贡被杀。许贡的三个门客,决心为许贡报仇。他们利用孙策打猎的机会,用箭射伤了他。

  从打猎场回来,孙策伤势加重,临死之前他把长史张昭和弟弟孙权找来,嘱托后事,将印绶授给孙权。

  孙策死后,孙权十分伤心,悲痛不止。张昭劝他说:“现今奸邪作乱,互相争夺,豺狼当道,如果只顾悲哀,而不去考虑大事,这就好像开着门请强盗进来一样,岂不自招祸患。”

  听了张昭的劝说,孙权止住悲伤。张昭请孙权换上衣服,扶他上马视察军队。东吴有了新主,人心稳定。后来与蜀、魏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第60篇、万死不辞成语故事


  出处:《三国演义》第八回蝉曰:“近见大人两眉愁锁,必有国家大事,又不敢问。今晚又见行坐不安,因此兴叹,不想为大人窥见。倘有用妾之处,万死不辞!”
  释义:意思是虽然有一万次死也不推辞,表示愿意拼死效劳。
  故事:东汉末年,朝政大权落在董卓手中。董卓骄横跋扈,出入宫廷用皇帝的仪仗,并让弟弟、侄儿统率禁军,把董氏宗族的人不论老小一律封为列侯。他还征二十五万民夫为自己修筑宫室,又从民间选来八百美女,纳入宫内。
  司徒王允见董卓如此嚣张,很为汉玉室担心,但又无法除掉董卓,心中十分烦恼。一天夜里,他到后花园散心,忽然听见有人在牡丹亭畔长吁短叹。走近一看,原来是家中的歌妓貂蝉。王允问道:“深更半夜,你为什么来这里唉声叹气?”
  貂蝉回答说:“承蒙大人恩惠抚养,为我训习歌舞,并以礼相待。我虽然粉身碎骨,也不能报答万一。近来见大人双眉紧锁,知道必定是为国事操心,所以心中忧伤,但不敢询问。今晚又见大人行坐不安,因此也长吁短叹起来,想不到被大人发现。如果大人有用我的地方,我一定效力,虽万死也决不推辞。”
  王允听了貂蝉的话,忽然灵机一动,计上心来,马上朝貂蝉跪下,纳头便拜。貂蝉慌忙扶起。王允流着眼泪说:“眼下朝廷危如累卵,贼臣董卓将要篡位,朝中文武元计可施。董卓有一个义子吕布,骁勇异常,天下无有敌手。方才听了你的话,我想出一条‘连环计’来,先把你许配给吕布,然后再暗中献给董卓。你去离间他们父子两人,让他们因为想得到你而互相仇恨,最后挑拨吕布去杀死董卓。如此方能除掉大害,为国效忠。不知你意下如何?”
  貂蝉缓缓站起,态度坚决他说:“我已许下大人虽万死也决不推辞,如果不能遵计杀死董卓,以报国恩,愿意死在万刃之下!”玉允和貂蝉共同谋划,实现了“连环计”,结果除掉了奸臣董卓。

第61篇、内助之贤成语故事

  晏婴是战国时齐景公的宰相,躯体不甚高大,据云长不满六尺(相当现在四尺三寸)但他很有才干,名闻诸侯,有一天晏婴出门,坐看车子,由他的御者(马车夫)驾车。那位御者的妻子很贤淑,当御者驾看车子,经过自己家的门口时,他的妻子在门缝里偷看,看见她丈夫挥看马鞭,现出洋洋得意的样子。当天晚上她丈夫回家时,她就责他道:“晏婴身长不满六尺,当了齐国的宰相,而且名闻天下,各国诸侯都知道他,敬仰他。我看他的态度,还是很谦虚,一点也没有自满的意思;你身长八尺,外表比他雄伟得多,只做了他的驾车人,还洋洋得意,显得很睛傲的样子,所以你不会发达,只能做些低贱的职务,我实在替你觉得难为情啊!”御者自从听了他妻子的话后,态度逐渐转变了,处处显得谦虚和蔼,晏婴看见御者突然谦和起来,觉得很奇怪,问他的原因;御者就把妻子所说的一番话老老实实地告诉晏婴。晏婴为他听到谏劝,能够马上改过,是一个值得提拔的人,于是推荐他当了大夫的官。由这内助之贤的故事,后人把它引伸出来,恭维人家有贤淑的妻子。今日一般人对妻子能够帮助丈夫,使丈夫的事业、学业、品格方面都有了进展,增加丈夫在社会上的地位,就称他有内助之贤。

第62篇、南柯一梦成语故事

  隋末唐初的时候,有个叫淳于尊的人,家住在广陵。他家的院中有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槐树,盛夏之夜,月明星稀,树影婆婆,晚风习习,是一个乘凉的好地方。淳于尊过生日的那天,亲友都来祝寿,他一时高兴.多贪了几杯。夜晚,亲友散尽,他一个人带着几分酒意坐在槐树下歇凉,醉眼膝俄,不觉沉沉睡去。梦中,他到了大槐安国,正赶上京城会试,他报名入场,三场结束,诗文写得十分顺手,发榜时,他高中了第一名。紧接着殿试,皇帝着浮于弊生得一表人才,举止惆院,亲笔点为头名状元,并把公主许配给他为妻,状元公成了驸马郎,一时成了京城的美谈。婚后,夫妻感情十分美满。淳于尊被皇帝派往南河郡任太守,一呆就是20年。淳于尊在太守任内经常巡行各县,使属下各县的县令不敢胡作非为,很受当地百姓的称赞。皇帝几次想把淳于尊调回京城升迁,当地百姓听说淳于太守离任,纷纷拦住马头,进行挽留。淳于尊为百姓的爱戴所感动,只好留下来,并上表向皇帝说明情况。皇帝欣赏淳于尊的政绩,赏给他不少金银珠宝,以示奖励。有一年,敌兵入侵,大槐安国的将军率军迎敌,几次都被敌兵打得溃不成军。败报传到京城,皇帝震动,急忙召集文武群臣商议对策。大臣们听说前线军事屡屡失利,敌兵逼近京城,凶猛异常,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你看我,我看你,都束手无策。皇帝看了大臣的样子,非常生气地说:“你们平田养尊处优,享尽荣华,朝中一旦有事,你们都成了没嘴的葫芦,胆小怯阵,一句话都不说,要你们何用?”宰相立刻向皇帝推荐淳于尊。皇帝立即下令,让淳于尊统率全国精锐与敌军决战。淳于尊接到圣旨,不敢耽搁,立即统兵出征。可怜他对兵法一无所知,与敌兵刚一接触,立刻一败涂地,手下兵马被杀得丢盔解甲,东逃西散,淳于尊差点被俘。皇帝震怒,把淳于尊撤掉职务,遣送回家。淳于尊气得大叫一声,从梦中惊醒,但见月上枝头,繁星闪烁。此时他才知道,所谓南河郡,不过是槐树最南边的一枝树干而已。

第63篇、不耻下问成语故事


  解释:
  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虚心好学。耻:羞耻。
  这个成语来源于《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音yu),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音shi)号。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授于他的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第64篇、小受大走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曾参因为种瓜误点被父亲毒打一顿,挨打后不省人事,醒来后还装作很高兴的样子。孔子听说后,非常气愤,甚至不认他这个弟子。孔子说当年舜对待父亲的责罚从来都是小受大走,也不失去对父亲的孝心,曾参则陷父亲于不义的深渊。

  【解释】轻打就忍受,重打就逃跑。儒家认为这是孝子受父母责罚时应抱的态度。

第65篇、附肤落毛成语故事

  晋朝时期,贾坚字世固,善于射箭。烈祖听说他的箭术高超想亲自试验他,就牵一头牛放在百步的地方,让贾坚射它。贾坚说:年轻时可能射不中,现年老正好可中,就射一箭,刚好擦背而过,再一箭贴肚皮而过,附肤落毛。第三箭正中牛心。

  【释义】比喻赋闲无正事可干。

第66篇、成语故事一人飞升 仙及鸡犬

汉武帝时,淮南王刘安笃信修道炼丹,一次遇到八个鹤发童颜的老翁,拜他们为师,学习修道炼丹,丹药炼成后,汉武帝派人来抓他,他情急下喝了丹药,成仙升天。他的亲友也赶紧喝药成仙。刘家的鸡狗因吃了炼丹锅里的丹药也成仙了。

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的意思是:〖解释〗用以比喻一人得势,与其有关者亦皆随之发迹。多含讽刺意。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第67篇、成语故事危如累卵

春秋时期,晋灵公贪图安逸,讲究享乐。他有吃不尽的山珍海味,穿不尽的绫罗绸缎,有很多美女侍奉,但他觉得还不够。

一天,他突发奇想,想要修筑一个九层高台,用来登高望远,俯瞰全国各地。于是,一声令下,把全国的财力、人力都集中起来修筑这个高台。无数农民被征来修高台,连很多妇女也被征来搞后勤,做饭送水,这样土地就荒芜了。

许多大臣认为,一个国家如果整天这样浪费人力、财力、物力,将十分危险,都想向晋灵公进言,劝他别这么做了。可是晋灵公早就下了口谕:“谁敢进谏我修高台这件事,全部杀无赦!”如此一来,很多人都为了保住自己的小命,不再进言了,眼看着形势越来越严重。

有个名叫荀息的大臣终于看不下去了,说:“我得向国君进言劝阻。”大家都说:“这可危险。”“你们放心,我自有办法。”于是,荀息就求见晋灵公。晋灵公知道荀息肯定是来阻止他修九层高台的,于是他摘下弓来,拿一只箭搭到弦上拉开,一手夹着箭,一手拿着弓,说:“让他进来吧。”

荀息进来一看,晋灵公箭搭在弦上,看着他说:“荀息,你来干什么?我知道你来干什么。”“大王,您说我来干什么?”“你是来谏阻我修九级高台吧?你不要说,看见这只箭了吗?只要你一说这话,我这手一松就把你射死了。”“大王,您怎么知道我是来劝阻您修高台的?我说了吗?没有呀。大王,我是有一项本领,能够逗您高兴,想在您面前展示展示,我是为了这个来的。”

晋灵公来了兴趣,马上把弓箭放到一边,说:“你有什么可供我观赏的技能?让我看看。”“大王,我可以把这十二个棋子摞起来,然后在这上边再摞九个鸡蛋,还能让它不倒下来,您信吗?”晋灵公当然不相信,说:“你给试验试验。”

于是荀息就让手下人拿来十二个棋子,把它们摞了起来,又让人拿来一筐鸡蛋,一个接着一个往上摞,晋灵公看得全神贯注,情不自禁地说:“危险!太危险了!”荀息说:“您别急,还有比这更危险的呢!”

晋灵公好奇地问:“还有什么比这更危险?”荀息回答:“更危险的是晋国就快灭亡了。现在农民都不种地,女人们都在烧水送饭,粮食自然也就没了,国库空虚。邻国都知道我国的财力已经不行了,都在磨枪擦剑,准备要进攻我们。他们一兴兵我们晋国可就亡了。”

听了这一番话后,晋灵公突然醒悟过来,于是便立即降旨,不再修高台了。

这便是“危如累卵”这个成语的由来。

——《史记·范睢列传》

【求解驿站】危险得像垒起来的蛋,随时都有塌下打碎的可能。形容形势危险到了极点。卵,蛋;累,同“垒”。

【活学活用】洪水的水位已经超过了警戒线,而且还在继续上涨,~。

【妙语点拨】晋灵公执迷于贪图享乐,为了一己欢愉,动用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修建九层楼台,使得江山社稷的大厦摇摇欲坠而不自知。为了避免群臣劝谏,不惜以杀身之罪相威胁,真是昏聩到了极点!所幸的是,最终在荀息委婉的劝说下,停止了劳民伤财的土木工程。这个故事提醒我们,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不能固执己见,而要理智地听从别人的劝说,从事物的细微之处看到潜在的危机,不能等到为时已晚才开始后悔。当然,指正他人过错时,相较于直言,曲折委婉的表述方式,效果更佳。

【近义】千钧一发

【反义】安如磐石、稳如泰山

第68篇、成语故事太公钓鱼

商朝的末代君主纣王,暴虐无道,荒淫无度,骄奢淫逸,烂杀百姓。纣王手下有个叫姜尚,又名姜子牙的大臣,他见纣王如此胡作非为,便弃官而走,隐居在渭水之滨。

渭河一带是诸候姬昌的管辖范围。姬昌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姜子牙知道姬昌胸怀大志,求贤如渴,为了吸引姬昌的注意,姜子牙天天坐在渭水边“钓鱼”。一般人用弯钩钓鱼,弯钩上挂着鱼饵,然后把鱼钩放入水中,诱骗鱼儿上钩。可是姜子牙用的鱼钩是直的,上面不放鱼饵,而且离开水面足有三尺高。他一边高举钓竿,他一边钓一边说:“鱼儿呀,愿意的就上钩吧!”

在水边钓鱼的姜子牙七十岁时,巧遇在渭水河边出猎的姬昌。姬昌同他交谈,谈得非常投机,文王了解姜尚确有真才,便让姜尚与他同车而归。

姜子牙入朝后,被姬昌封为太公。姬昌曾问姜子牙:“怎么样才能得到天下呢?”姜子牙说:“王者之国,使人民富裕;霸者之国,使士富裕;仅存之国,使大夫富裕;无道之国,国库富裕。这叫做上溢而下漏。”

后来,姜子牙连续辅佐文王、武王,推翻了纣王的统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年代最长久的周朝。

“太公钓鱼”比喻心甘情愿上圈套。

(出自《武王伐纣平话》)

太公钓鱼的意思是:比喻心甘情愿地中别人设下的圈套

第69篇、成语故事如坐针毡

“如坐针毡”这个成语源出西晋国都洛阳,讲述的是一个命运凄惨的太子和他的臣下之间的故事。

司马遹是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的孙子,第二任皇帝司马衷的儿子,生于公元278年。《晋书》记载,他幼时非常聪慧,深得武帝宠爱。五岁那年的一天傍晚,皇宫失火,司马炎登楼了望,小司马遹急忙拖着爷爷的衣裾来到暗处。司马炎不解,问为什么,他回答:“暮色仓猝,宜备非常,不宜令照见人君也。”原来,是为了爷爷的安全。此后,司马炎多次在公开场合赞许孙子颇似先祖司马懿,并强调说:“此儿当兴我家。”

公元290年,司马炎去世,司马衷即位,是为晋惠帝。晋惠帝昏庸无能,凶悍残酷的皇后贾南风趁机干预朝政。由于被立为太子的司马遹,并非贾南风所生,所以贾南风视司马遹为眼中钉、肉中刺。她一方面让太子与生母谢玖分开,一方面暗使太子身边的宦官放松管教,任其荒废学业。司马遹即太子位时刚刚13岁,没有了大人约束和指教,自然如脱了缰的野马,肆意妄为。

当时有一个叫杜锡的人,性格非常耿直,在做了太子中舍人(掌传宣诏命)以后,多次规劝司马遹远离小人、修德近善,言辞恳切。已经放纵惯了的司马遹非但不听劝告,反而对杜锡心怀怨恨。

有一次,司马遹故意在杜锡常坐的毡垫中放了一些针。杜锡没有发觉,结果屁股被扎得鲜血直流,疼痛不堪。第二天,司马遹故意问杜锡:“你昨天出了什么事?”杜锡难以开口,只好回答说:“昨天喝醉了,不知道干了些什么。”司马遹进而诘问说:“你喜欢责备别人,为什么自己也做错了事呢?”成语“如坐针毡”便从这个故事中引申而来。

公元299年,贾南风召集亲信潘岳等,捏造文书,嫁祸给司马遹,朝廷以谋反罪名废除司马遹的太子之职,遣出皇宫,发配到许昌。公元300年,贾南风又命太医制成毒药,派宦官孙虑携药至许昌,逼迫司马遹服用。司马遹坚决不从,孙虑就趁司马遹上厕所时,跟随在后,“以药杵椎杀之”。这一年,司马遹年仅23岁。

——《晋书·杜锡传》

【求解驿站】像坐在插着针的毡子上。形容心神不定,坐立不安。

【活学活用】刘三巧听闻一架客机空中起火解体的消息后,~,生怕父母恰巧在那座客机上。

【妙语点拨】年幼的司马遹聪慧伶俐,爷爷司马炎对其喜爱至极。然而,由于饱受残酷的宫廷斗争之害,使得这颗拥有良好基因的胚芽过早地凋谢了。我们在叹息之余,不由深思。倘若皇后贾南风视之如己出,好好教养聪敏的司马遹,说不定历史上就可能会多一个英明神武的皇帝呢!遗憾的是,皇后贾南风心狠手辣,为了争权夺利,把国家利益抛在脑后,硬是活生生地毁灭了一个天才!倘若司马遹听取杜锡的良言,修德近善,晋国历史可能有另一番画卷。

【近义】芒刺在背

【反义】泰然自若、从容不迫、处之泰然

第70篇、成语故事目瞪口呆

【注音】mù dèng kǒu dāi
【典故】吓得项王目瞪口呆,动弹不得。元·无名氏《赚蒯通》第一折
【释义】目瞪:睁大眼睛直视;口獃:嘴里说不出话来。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吃惊的神态
【结构】联合式
【相近词】瞠目结舌、目瞪口哆
【反义词】从容不迫
【同韵词】于呼哀哉、怨怨哀哀、朝穿暮塞、生荣亡哀、十月怀胎、上梁不正下梁歪、异想天开、七倒八歪、旱魃为灾、运拙时乖、......
【年代】古代
【谜语】眼前有景道不得
【邂逅语】李逵装哑童
【英语】starelikeastuckpig
【德文】vorSchreckoderAngstsprachlossein
【日语】あいた口がふさがらない,あっけにとられる,ぼうぜんとする
【法语】resterbouchebée
【教学同步】当他把卷子发下来时候,我惊得目瞪口呆,因为卷面上划着一个巨大的 红叉叉。《* 我最好的老师》小学十二册·课文·21
【成语故事】西汉初年,韩信被封为齐王,丞相萧何担心韩信兵权太大,就找樊哙共商计策。樊哙自鸣得意,连夸自己是如何斗败项羽,吓得他目瞪口呆,从而保住主公。面对这淮阴一饿夫且手无缚鸡之力的韩信,只须叫一两个人就可以把他一刀两断
【成语示例】殷、雷二将见众官激变,不复朝仪,吓得目瞪口呆,不知所出。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九回
【成语造句】
◎ 他突然想起刚才那个老汉和他儿子给他下跪的情景,急得“扑通’一声,也双膝跪在了泥水地里!黑暗中的人们一下子被县委书记这个举动惊得目瞪口呆,一个个在黑暗中大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
◎ 直到有一天何小桃手持一座雕像来到课堂大家才目瞪口呆。
◎ 曹老海正听得目瞪口呆,忽然背后有人猛一搬他的肩膀头。
◎ 这一质问弄得他们个个目瞪口呆。
◎ 后面紧跟着的是一条声势浩大的马车队,他们人多势众,甩得鞭子更响,那个支委惊得目瞪口呆,被孤零零地甩在了后面……
◎ 香香没法,只好愣愣怔怔走到门前,开门一看,吓得目瞪口呆,尖声叫起来:
◎ "张嘴狼"一听,吓的是目瞪口呆,浑身发抖,几个战士上去就夺下了"张嘴狼"的手枪,紧接着,三个护兵也都磕头交枪。
◎ 日本知名学者石川一成先生曾撰文说:面对宝顶大佛湾造像,看中华民族囊括外来文化的能力和创造能力,不禁使我目瞪口呆。
◎ 的电视制片人目瞪口呆。
◎ 推车的人,还有满厅失声痛哭的人,全吓得目瞪口呆,魂不附身。
◎ 史建国听刘太太这么一说,顿时目瞪口呆,他越想越觉得刘太太看相的本领十分高明,他要在黄浦江底捞起银箱,自然离不开一个"水"字。
◎ 袁寿山这番慷慨激昂、冠冕堂皇演说,使在座的同行们目瞪口呆。
◎ 曹老海听过曹志道的话,目瞪口呆,好象变成坟地上的石望天猴一样了。
◎ 渠道上、山坡上的人们,开始是目瞪口呆,接着是狂热地欢呼。
◎ 他们在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往往能处危不乱,急中生智,化险为夷,而那些心理素质欠佳的军人则可能恰恰相反,他们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常可能手足失措,目瞪口呆,呆若木鸡、或者乱作一团。
◎ 这一抽打,让很多人目瞪口呆,但很快就为之做出了最恰当的反应,"打得好!"这一抽打,不仅没使人性的情感垂落,反将一个活生生的母亲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充满光彩。
◎ 特别是那淳厚的男中音画外音,让整个影片充溢着浓郁的西班牙风韵,以至于让我觉得那荒野上的酒厂、牛肉庄,野汉的轶事,都象美国西部的英雄故事,或者是西班牙吉卜赛人的生活,难怪车上的乘客看得熨贴之至,没有一位让"浓郁的异国情调"震惊得目瞪口呆。
◎ 那天晚上在他们的新居,晓冰非常勇敢地烧制了一道荤菜:青椒炒猪大肠,惊得她的未婚夫目瞪口呆。
词类符号:名词; 时间名词; 方位名词; 处所名词;人名; 姓氏; 名字; 地名; 机构名; 其他专有名词; 动词;联系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形容词;区别词; 数词;量词; 副词; 代词;介词; 连词; 助词;叹词; 拟声词;习用语;缩略语;前接成分;后接成分; 语素字; 非语素字;

第71篇、成语故事马革裹尸

马革裹尸,成语,指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即战士牺牲于战场。寓意将士要英勇牺牲在战场方为天职的英雄气概。出自《后汉书·马援传》。

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手中邪?”

成语故事:

东汉初的名将马援,英雄善战为东汉王朝的创建立下汗马功劳。后来,他又率兵平定了边境的动乱,威震南方。公元41年被刘秀封为伏波将军。

过了三年,马援从西南方打了胜仗回到京城洛阳,亲友们都高兴地向他表示祝贺和慰问。其中有个名叫孟翼的,平时以有计谋出名,也向马援说了几句恭维话。不料马援听了,皱着眉头对他说:“我盼望先生能说些指教我的话。为什么先生也随波逐流,一味地对我说夸奖的话呢?”

孟翼听了很尴尬,一时不知如何应对才好。马援见他不说话,继续说道:“武帝时的伏波将军路博德,开拓了七个郡那么多的土地,而他得到的封地只有数百户。我的功劳比路将军小得多了,却也被封为伏波将军,封地多达三千户。赏过于功,我怎么能长久保持下去呢?先生为什么不在这方面指教指教我呢?”

马援见他还是不说话,便继续说下去道:“如今,匈奴和乌桓还 在北方不断侵扰,我打算向朝廷请战,提出当个先锋,作一个有志的男儿。男儿应该战死在边疆荒野的战场上,不用棺材敛尸,而只用马的皮革裹着尸体回来埋葬,怎么能躺在床上,死在儿女的身边呢?”

孟翼听了,深为马援豪迈的报国热情所感动,不禁真诚他说道: “将军真不愧是大丈夫啊!”

马援不说空话,在洛阳仅呆了一个多月,匈奴和乌桓又发起侵袭,他主动请求出征,前往北方迎战。

建武二十四年,武陵的少数民族首领相单程率众发动叛乱,光武帝派兵去征讨,结果全军覆没,急需再有人率军前往。光武帝考虑马援年纪大了,不放心他出征。马援见没有下文,直接找光武帝,说: “我还能披甲骑马,请皇上让我带兵去吧。” 说罢,当场向光武帝表演了骑术。光武帝见他精神矍铄,矫健的动作不减当年,便批准了他的请求。 于是,六十二岁的马援又领兵远征武陵、五溪蛮夷。建武二十五年(49年)三月,马援受阻于壶头山(今湖南沅陵县城壶头山),水急,船难溯行,天炎溽暑,士卒多疫死,援亦病死於军中,应了他当年“马革裹尸”的誓言。

第72篇、成语故事论功行赏

成语出处《史记·萧相国世家》

成语释义“论功行赏”又“论功行封”表示评按功劳的大小,给予封赏。

汉五年,既灭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

刘邦消灭项羽后,平定天下,当上了皇帝,史称汉高祖。接着,要对功臣们评定功绩的大小,给予封赏。

刘邦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要封他为赞侯,给予的封户也最多。群臣们对此不满,都说:“平阳侯曹参身受七十处创伤,攻城夺地,功劳最多,应该排在第一位。”

这时,关内侯鄂千秋把刘邦要讲而未讲的话讲了出来:“众位大臣的主张是不对时。曹参虽然有转战各处、夺取地盘的功劳,但这是一时的事情。大王与楚军相持五年,常常失掉军队,只身逃走也有好几次。

然而,萧何常派遣军队补充前线。这些都不是大王下令让他做的。汉军与楚军在荥阳时对垒数年,军中没有口粮,萧何又用车船运来粮食。

如今即使没有上百个曹参,对汉室也不会有损失,怎么能让一时的功劳凌驾在万世的功勋之上呢?应该是萧何排在第一位,曹参居第二位。”

刘邦肯定了鄂千秋的话,于是确定萧何为第一位,特许地带剑穿鞋上殿,上朝时可以不按礼仪小步快走。

第73篇、成语故事开门揖盗

东汉末年,江东地区是孙策的势力范围。吴郡太守许贡见孙策在江东的势力不断扩大,便写信给汉献帝,请求将孙策调走,以免后患。不料送信人被孙策的士兵抓获,孙策得知许贡有叛逆之心,一怒之下便绞死了许贡。

许贡有三个门客,决心为许贡报仇。有一天,这三个门客趁孙策在丹徒西山行猎的时候,埋伏在隐蔽的地方突然向孙策发动了攻击。孙策躲闪不及,脸上中了一箭,伤势很重。回府没几天,孙策便箭伤发作,医治无效而死。孙策临死前将代表权力的印绶留给了弟弟孙权,要他励精图治,把江东治理好。
孙策死后,孙权十分伤心,一直沉浸在兄长去世的悲痛之中。孙权手下有一个谋士张昭,劝他说:“现今奸邪作乱,豺狼当道,如果只顾悲伤,而不去考虑天下大事,这就好像开着门请强盗进来一样(原文是:‘开门揖盗’),岂不自招祸患?希望主公以国事为重,这样才能不辜负您兄长的嘱托啊!”
听了张昭的劝说,孙权止住悲伤,很快便振作起来。张昭请孙权换上衣服,扶他上马视察军队。东吴从此有了新主,人心逐渐稳定下来。过了几年,吴与蜀、魏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成为一方霸主。
后来人们就用“开门揖盗”来表示开门请强盗进来,比喻引进坏人,招来祸患。揖,拱手作礼。

第74篇、成语故事划粥断齑

另作:断齑画粥 ( duàn jī huà zhōu ) 出 处: 宋·魏泰《东轩笔录》:“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齑数十茎,酢汁半盂,入少盐,暖而啖之。” 分开捣碎的腌菜和凝结的粥,按定量来吃,形容生活清苦,特指范仲淹青少年时代刻苦读书成语。

范仲淹的母亲谢氏,身世坎坷,吃尽许多苦头,饱尝过多酸辛,因此把太多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谢氏以孟母自励,悉心教子;范仲淹以颜回自律,发愤成才。举凡古代刻苦攻读学有所成的故事,母亲和继父都对范仲淹一一讲过。

在醴泉寺读书期间,继父的家境已经比较窘迫,仲淹心知肚明。

每次离家去寺院,母亲总劝他多带些粮米,一来担心儿子吃不饱累坏身体,二来怕给寺院的师父增加负担。可每次范仲淹都不多带,而且带的数量,出人意料的少。母亲絮叨规劝,仲淹总是胸有成竹地说:“我有数,不少。”初到寺院时,粮米交给厨房,代为制作,随寺院的钟声与和尚们一道用饭。

可范仲淹,从早到晚一个心思地读书思考,经常充耳不闻钟声,忘记了吃饭,再去打饭时,又过了时辰。好心的厨僧或小和尚眼看着范仲淹如此废寝忘食地读书,便主动给他送饭来,仲淹很过意不去,给别人添了麻烦。

为了读书方便,他自己备了小锅小灶,自炊起来。范仲淹按自己既定的主意,每天夜晚,量好米,添好水,在小灶里点燃自己拾的木柴,煮米粥。一边读书,一边续柴煮粥。一锅米粥煮好了,时间也已过了子夜,他便和衣睡去。第二天清早起来,锅里的米粥凉透了,已经凝固成圆圆的一整个。他拿出小刀,在凝固的粥块上面,划上一个十字,完整的一锅粥分成了四块。早晨吃两块,傍晚吃两块,一日两餐,这便是“划粥”。

用什么菜蔬佐餐呢?菜蔬就在寺院周围的大山之中。坡坡岭岭,沟沟坎坎,自然生长着野韭菜、野葱、野蒜、野山芹,还有苋菜、苦菜、荠荠菜、蒲公英、王不留、茵陈等十几种可食的野菜。白天去山洞读书时,顺便拔几种野菜回来。吃饭时,把十几根野韭菜,或野葱、或野蒜,切成细碎末,加入一点盐拌和拌和,一顿佐餐的菜便成了。

这就是“断齑”,齑ji,切成碎末的韭菜、葱蒜等。划粥断齑,既简约又清淡,省时、省力、省钱,可谓范仲淹的创造!醴泉寺读书三年,范仲淹基本过着“划粥断齑”这种清苦自律的生活。

随着范仲淹在北宋历史舞台上光辉业绩的展现,“划粥断齑”也就成了特指范仲淹青少年时代刻苦读书的专用成语。

第75篇、成语故事高山流水

故事出自《列子 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着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

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

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

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

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第76篇、成语故事才高八斗

曹植是三国人,天资聪颖,10岁就可以写一手好文章。

有一次,他的父亲曹操看了他的文章后,非常惊讶地问:“这是你写的吗?”曹植忙跪下说:“我下笔就可以成章。如果父亲不相信,我愿意接受测试。”这时正好铜雀台落成了,于是曹操命自己的几个儿子各写一篇记文。曹植提笔便写下了名篇《铜雀台赋》,曹操这才相信曹植的文采的确高人一筹。

后来曹植的哥哥曹丕作了皇帝。曹丕心眼小,容不下这个弟弟,找了个罪名要处死他,说:“如果你能在七步之内做成一首诗,我就饶了你。如果做不成,可不要怪我了!”曹植请他出个题目。曹丕说∶“就以兄弟为题目,但不许出现兄弟二字。”曹植走出六步吟了一首诗:“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大意:要把豆子煮成豆鼓,把豆梗抱来当柴烧。豆梗在锅下呼呼地烧着,豆子在锅里哭泣着:‘我们都是一条根上长出来的,你为什么要这样狠心地煮我而不肯轻饶我呢?’)”曹丕听了,羞愧地放了他。

晋朝诗人谢灵运说:“天下才有一石(十斗),曹子建(曹植)独占八斗。(才高八斗)”

“才高八斗”比喻文采极高。

(出自《世说新语·文学》和《释常谈·斗之才》)

第77篇、成语故事不名一钱

西汉时期,汉文帝有个宠臣名叫邓通。其实,他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才能,受宠是因为他只要能让汉文帝高兴,什么事都愿意干。

有一天,皇宫里来了一位算命先生,汉文帝就让他给邓通算上一命。那位算命先生仔细观察了邓通一会儿,就说:“以后他会穷得饿死。”汉文帝听了,觉得好笑,说:“这怎么可能呢?我可以让他很富,他怎么会受穷饿死呢?一定是算错了!”算命先生说:“我算的是这样,是否应验,只有等到以后才会知道。”

当时,因为邓通深得汉文帝喜爱,得到很多的赏赐,已有很多的钱财。后来汉文帝又下命令把蜀郡严道(今四川荥经)的一座铜山赐给邓通,允许邓通自己私人铸钱,邓通更是发了大财,简直是富得流油。他铸的“邓氏钱”在全国流通。普天之下,可以说除了皇帝,没有人比他更富有了。

汉文帝曾经生疮化脓,邓通就用嘴多次为汉文帝吸出脓疮里的脓液。太子入宫来问汉文帝的病情,文帝就让太子也为自己吸脓,太子不敢不吸,但脸色很难看。后来,太子知道了邓通常为汉文帝吸脓的事,非常惭愧,由此对邓通怨恨得要死。心想,等我当了皇帝,一定要好好收拾他。

汉文帝死后,太子即位当了皇帝,他就是汉景帝。景帝很快就免去了邓通的官职。邓通赋闲在家没多久,就有人告状说他违规把铜偷运到外界铸钱,官吏一拷问,果有其事,就这样定案了。于是,景帝便把邓通的所有财产充公。邓通的家产全都没有了,还欠了很多债。景帝的姐姐赐给邓通一些钱,官吏也一律没收了,连头上一根簪子都不剩。最后,邓通真的穷得没有一文钱,寄食在别人家里,一直到死去。——《史记·佞幸列传》

第78篇、成语故事白龙微服

传说白龙下到清凉的深渊里,变成一条鱼。渔人豫且用鱼叉射中它的眼睛。白龙负伤,去向天帝告状。天帝问他当时在何处是什么样的状态,白龙回答自己在深渊里歇凉时变成鱼的形状受伤的。天帝说鱼本来就是让人射的,不能怪罪豫且。

白龙微服的意思是:比喻贵人微服出行,恐有估计不到的灾祸。

第79篇、爱情故事一个古老的故事:“相濡以沫”成语的由来

一个很古老的故事:说有两条鱼,生活在大海里。某日被海水冲到一个浅浅的水沟,只能相互把自己嘴里的泡沫喂到对方嘴里才得以共同生存。这就是成语:“相濡以沫”的由来。

但是庄子说,这样的生活并不是最正常最真实的。真实的情况是:海水终于要浸上来,两条鱼也终于要回到属于他们自己的天地,最后他们要相忘于江湖。

是啊,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与其天涯思君,恋恋不舍,莫若相忘于江湖。

有时,没有结果的感情就像一个包袱,放在心里非常的重,却找不到一个人把他卸下来。明知那是一段镜花水月情,却又不能不寻找、等待。

即使有时明明是相爱的两个人,也依然无法在一起,因为我们身在世间,许多事并不能有我们做主。好像花在盛开后,一定会枯萎而去。不得已,也要安慰自己,相濡以沫,相掬以湿,不如相忘于江湖,在花开花落云舒云展间,修着彼此来世的缘。

第80篇、成语故事草木皆兵的故事

解释:

把野草树木都当成敌兵。形容在受到某种打击时惊恐万状、疑神疑鬼的心态。 皆:都。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

公元383年,基本上统一了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坚,率领90万兵马,南下攻伐东晋。东晋王朝任命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率领8万精兵迎战。

秦军前锋苻融攻占寿阳(今安徽寿县)后,苻竖亲自率领八千名骑兵抵达这座城池。他听信苻融的判断,认为晋兵不堪一击,只要他的后续大军一到,一定可大获全胜。于是,他派一个名叫朱序的人去向谢石劝降。

朱序原是东晋官员,他见到谢石后,报告了秦军的布防情况,并建议晋军在前秦后续大军未到达之前袭击洛涧(今安徽淮南东洛河)。谢石听从他的建议,出兵偷袭秦营,结果大胜。晋兵乘胜向寿阳进军。

苻坚得知洛涧兵败,晋兵正向寿阳而来,大惊失色,马上和苻融登上寿阳城头,亲自观察淝水对岸晋军动静。当时正是隆冬时节,又是阴天,远远望去,淝水上空灰蒙的一片。仔细看去,那里桅杆林立,战船密布,晋兵持刀执戟,阵容甚为齐整。他不禁暗暗称赞晋兵布防有序,训练有素。

接着,苻坚又向北望去。那里横着八公山,山上有八座连绵起伏的峰峦,地势非常险要。晋兵的大本营便驻扎在八公山下。随着一阵西北风呼啸而过,山上晃动的草木,就像无数士兵在运动。苻坚顿时面如土色,惊恐地回过头来对苻融说:“晋兵是一支劲敌,怎么能说它是弱兵呢?”

不久,苻坚中谢玄的计,下令将军队稍向后退,让晋兵渡过淝水决战。结果,秦兵在后退时自相践踏,溃不成军,大败北归。

这一战,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第81篇、成语故事大公无私的故事

春秋时,晋平公有一次问祁黄羊说: “南阳县缺个县长,你看,应该派谁去当比较合适呢?” 祁黄羊毫不迟疑地回答说: “叫解狐去,最合适了。他一定能够胜任的!” 平公惊奇地又问他: “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 祁黄羊说: “你只问我什么人能够胜任,谁最合适;你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 于是,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了。解狐到任后。

替那里的人办了不少好事,大家 都称颂他。 过了一些日子,平公又问祁黄羊说: “现在朝廷里缺少一个法官。你看,谁能胜任这个职位呢?” 祁黄羊说:“祁午能够胜任的。” 平公又奇怪起来了,问道: “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怎么推荐你的儿子,不怕别人讲闲话吗?” 祁黄羊说: “你只问我谁可以胜任,所以我推荐了他;你并没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 平公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祁午当上了法官,替人们办了许多好事,很受人们的欢迎与 爱戴。 孔子听到这两件事,十分称赞祁黄羊。孔子说: “祁黄羊说得太好了!他推荐人,完全是拿才能做标准,不因为他是自己的仇人,存心 偏见,便不推荐他;也不因为他是自己的儿子,怕人议论,便不推荐。像黄祁羊这样的人, 才够得上说“大公无私”啦!”

第82篇、成语故事瓜田李下的故事

唐朝唐文宗时,大书法家柳公权忠良耿直,能言善谏,官职是工部侍郎。当时有个叫郭宁的官员把两个女儿送进宫中,于是皇帝就派郭宁到邮宁(现在的陕西邮县)做官,人们对这件事议论纷纷。皇帝就以这件事来问柳公权:“郭宁是太皇太后的继父,官封大将军,当官以来没有什么过失,现在只让他当邮宁这个小小地方的主官,又有什么不妥呢?”柳公权说:“议论的人都以为郭宁是因为进献两个女儿入宫,才得到这个官职的。”唐文宗说:“郭宁的两个女儿是进宫陪太后的,并不是献给朕的。”柳公权回答:“瓜田李下的嫌疑,人们哪能都分辨得清呢?”

“瓜田李下”是从古乐府《君子行》中的诗句“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引申来的。这里柳公权是比喻皇帝的做法很容易让人产生怀疑.


第83篇、成语故事口不二价的故事

汉朝时期,长安有个叫韩康的人,常到深山采药,然后在集市上出卖。他卖的药,价钱三十年不变,因此长安的人都知有个韩康,卖药“口不二价”。韩康觉得这个名声很不光彩,可又不肯变价。 有一次,一个女子向韩康买药,讨价还价,但他还是不肯变价,女子就说她早就知道有个韩康言不二价,莫非你就是韩康? 羞得韩康满脸通红,觉得连女人都知道这个恶名声,真没脸再卖药了,于是逃进霸陵山隐居不出。汉桓帝觉得这个人很有意思,就请他出来做官。他走到半道,反复思量,最终还是觉得没脸见人,便又跑了回去,一直到死再未出山。而 ‘韩康买药,言不二价’也因此成了典故。


第84篇、成语故事乐极生悲的故事

乐极生悲”是形容一个人快乐到极点转而发生悲哀的事情。乐极生悲原写为“乐极则悲”,出自《史记.滑稽列传》。以下是这个成语的典故:战国时期,齐威王是个喜欢彻夜饮酒的君王,有一年楚军进攻齐国,他连忙派自己信得过的使节淳于髡去赵国求救。淳于髡果然不辜负齐王重托,到了赵国就请来了10万大军,吓退了楚军。当然,齐威王十分高兴,立刻摆设酒宴请淳于髡喝酒庆贺。齐王高兴地问淳于髡:“先生你要喝多少酒才会醉?”淳于髡一看这架势,知道齐王又要彻夜喝酒,必定要一醉方休。

他想了想回答道:“我喝一斗酒也醉,喝一石酒也醉。”齐王不解其意,淳于髡解释自己在不同场合、不同情况下酒量会变化:“所以我得出一个结论,喝酒到了极点,就会酒醉而乱了礼节;人如果快乐到了极点,就可能要发生悲伤之事(此句原文即‘酒极则乱,乐极则悲’)。所以,我看做任何事都是一样,超过了一定限度,则会走向反面了。” 这一席话说得齐威王心服口服,当即痛快爽朗地表示接受淳于髡的劝告,今后不再彻夜饮酒作乐,改掉可能走向自己反面的恶习。就这样,“乐极生悲”这成语由此而来。


第85篇、成语故事天之骄子的故事

西汉时,匈奴常侵扰边郡。汉武帝派兵出击,多次得胜。

公元90年,匈奴骑兵又侵占五原、酒泉,杀掠当地百姓。汉武帝派大将李广利等率军反击匈奴。匈奴单于(最高首领)丢弃了粮草、武器,却保存着实力。李广利大败匈奴。这时,他家属犯罪下狱的消息传来,他很担忧。谋士献计要他将功折罪。于是他挥兵北进,浴血沙场。后匈奴单于又乘机领兵袭击李广利。他招架不住,便投降了。单于为了笼络住李广利,把女儿嫁给他。一年后,李广利遭到匈奴“丁灵王”卫律的嫉妒,被害死。

单于致书汉武帝:强胡,“天之骄子”。他要汉朝每年赠他美酒、绸缎等。汉武帝只得承认强胡难灭,以后与匈奴时和时战。

匈奴人自称“天之骄子”即为天所骄宠,故极强盛。后也指非常勇敢或有特殊贡献的人。

第86篇、成语故事平步青云的故事

魏国有一个叫范睢的人,他想说服魏王重用他,可惜却没有适当的机会。有一次,范睢随须贾到齐国去,齐王非常欣赏他的才华,便送了许多金钱和礼物给他,这让须贾十分嫉妒,回国后就禀报宰相,说范睢私通齐国,宰相听了就叫人把范睢抓了起来,还把他打得遍体是伤,最后还是他装死才被门人救出来。

他一直躲在一位好朋友 -- 郑安平家里,后来,郑安平把他介绍给秦王,秦王让他做了秦国的宰相,范睢便主张攻打魏国,魏王知道后很害怕,就派须贾去求和。须贾来到秦国宰相府,对范睢叩头说:“我没料到您靠自己的能力,平步青云,如今做到宰相职位。我犯了死罪,请把我送走吧,我再也不参加各国的事,如今我的生死全在您的手上了。”

第87篇、成语故事乘人之危的故事

“乘人之危”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趁别人危难之时去要挟或打击。

这个成语来源于《后汉书。盖勋传》,谋事杀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

东汉时,盖勋因为人正直,很有才干,被举为孝廉,当上了郡太守的主要属官——长史。盖勋所在的郡属凉州刺史梁鹄(hu)管辖,而梁鹄又是盖勋的朋友。

当时,受凉州刺史管辖的武威太守横行霸道,干尽了坏事,老百姓对他恨之入骨,又敢怒不敢言。但是,梁鹄的属官苏正和却不畏强霸,敢于碰硬,依法查办武威太守的罪行。

不料,梁鸽生怕追查武威太守的罪行会涉及到高层权贵,连罪自己,焦虑不安。他甚至想杀了苏正和灭口,但又吃不准这样做是否妥当,于是打算去找好友盖勋商量究竟该怎么办。

也正巧,盖勋与苏正和是一对冤家。有人向他透露刺史将要和他商量如何处置苏正和,并且建议他乘此机会,劝刺史杀了苏正和,来个公报私仇。盖勋听了断然拒绝说:“为个人的私事杀害良臣,是不忠的表现;趁别人危难的时候去害人家,是不仁的行为。”

之后,梁鹄果然来与他商议处置苏正和的事。盖勋打比方规劝梁鹄说:“喂养鹰鸢(yuan),要使它凶猛,这样才能为您捕获猎物。如今它已经很凶猛了,您却想把它杀掉。既然如此养它又有什么用呢?”

第88篇、成语故事鼠肝虫臂的故事

【成语故事】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都是达观生死的高士,他们情同淡水,置生死于度外。子舆生病,子祀去问候他,他十分高兴。子来生病,子犁去慰问,他支走了他的家人对他说:大自然真是神奇,你死了要把你变成鼠肝还是变成虫臂呢?

【出处】以汝为汝肝乎?以汝为虫臂乎?《庄子·大宗师》

【释义】庄子原意为人世间事物变化无定则,像人那样大的形体也能变成微小的东西。比喻极微小而无价值的东西。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小人或物

【近义词】鼠臂虮肝

第89篇、成语故事同病相怜的故事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楚国奸臣费无极杀害郤宛全家。郤宛的亲戚伯暿听到消息,连夜逃到吴国,向吴王及伍子胥汇报此事。伍子胥说:“咱们一样有冤仇,你是否听过《河上歌》?这歌真让人有同病相怜、同忧相救之感。”

【典故】子不闻河上之歌乎?同病相怜,同忧相救。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

【释义】怜:怜悯,同情。比喻因有同样的遭遇或痛苦而互相同情。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人

【近义词】同舟共济、患难与共

【反义词】同床异梦、幸灾乐祸

第90篇、成语故事不因人热的故事

“不因人热”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用来比喻性情孤傲,不仰仗别人的权势。

这个成语来源于《东观汉记。梁鸿传》,鸿曰:“童子鸿不因人热者也。”灭灶更燃火。

东汉时,有个爱读书的人,名叫梁鸿。他出身于官宦家庭,因父亲去世,家里日渐贫穷起来。

梁鸿虽然家里穷,但读书非常刻苦,才学很高,远近都有点名气。后来,他被推举进全国的最高学府---太学深造。由于缺钱用,他抽出一些时间替人家放猪。为此,太学里一些有钱人家的子弟瞧不起他。

梁鸿人穷志不穷,逐步养成了孤傲的脾气,不把有钱人家的子弟放在眼里。就是一日三餐,也和他们分开,自己烧饭。

一天,一个同窗生火做饭后,见梁鸿还没有生火,便友好地请梁鸿用他的热炊具煮饭。但梁鸿不领他的情,高傲地说:“我梁鸿从来不用别人热的炊具煮饭。”

梁鸿说罢,在自己的冷灶上生起火来煮饭。

三年后,梁鸿从太学毕业,回到家乡,娶了个名叫孟光的丑姑娘,在霸陵山隐居起来。有一次,他写了一首《五噫之歌》,讽刺了统治者,结果遭到追捕。梁鸿带了孟光逃到江南地区,以当佣工为生,穷困不堪,最后悲惨死去。

第91篇、成语故事赴汤蹈火的故事

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此犹禽鹿,少见驯育,则服从教制;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汤蹈火。

嵇康,字叔夜,谯国铨(今安徽宿县西)人。他曾与山巨源(山涛)等七人一起游于山林,被称为“竹林七贤”,司马氏专权后,嵇康不满司马氏的统治,隐居山阳,而山巨源后来在司马氏朝廷中做了官,嵇康从此看不起他。山巨源由吏部侍郎升散骑常侍时,想请嵇康出来代理他原来的吏部侍郎官职,遭到了嵇康的坚决拒绝。不久,山巨源收到了门人递上的一封信。拆开一看,是嵇康给自己的一封绝交信。他迫不及待地看了下去。信中嵇康列举老子、庄子、柳下惠、东方朔,孔子等先圣,说自己“志气可托,不可夺也”。

接着又写到自已倾慕尚子平、台孝威(后汉隐士),不涉经学,淡泊名利。信中表示他蔑视虚伪的礼教,公然对抗朝廷的法制,以禽鹿作比,鹿很少见有驯育服从的,大的如果羁绊、束缚它,那它必定狂躁不安,即使赴汤蹈火,也不在乎;哪怕是用金的马嚼子来装饰它,拿佳肴来喂它,它还是思念树林、向往草地的。以此表示如果司马氏请他做官,他就会像野性难驯的糜鹿“狂顾顿缨,赴汤蹈火”。表达了坚决不在司马氏政权中任职的决心。由于嵇康时常发表一些讥刺朝政和世俗的言论,司马氏统治集团对他十分忌恨。景元三年(262),曾经受到嵇康奚落的司隶校尉钟会,以言论放荡、毁谤朝廷等罪名对嵇康横加诬陷。嵇康被司马昭下令逮捕入狱,不久便被杀害。

第92篇、成语故事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故事

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绍遣大将(军)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於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於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第93篇、成语故事网开三面的故事

商汤有一次狩猎,见部下们张网四面并祷告说,上下四方的禽兽尽入网中。汤命令去其三面,只留一面,并祷告说,禽兽们,愿逃者逃之,不愿逃者入我网中。

商汤网开三面的消息传到诸侯耳中,都称赞汤的仁德可以施与禽兽,必能施与诸侯,因此纷纷加盟。

与强大的夏王朝相比,商只是一个小小的方国。夏桀有强大的军队,有从禹开始历代夏王积累的财富和政治影响,这些商汤都不具备。但商汤在精心地编织着擒夏的大网,其一就是政治措施,其二就是强大的军团。

商汤的政治措施首先是广施仁政。《诗经·长发》称赞他“圣敬日跻,昭假迟迟”,意思是“圣明恭敬日上进,虔诚祈祷不歇息”。又称赞他“敷政优优,百禄是遒”,意思是“广施政令很宽和,百姓福气聚成团”。

同时,商汤制定了法律,建立了一套新的秩序。他的部族百业兴旺,民众安居乐业。

在对夏王朝的关系上,商汤采取了“不刚不柔”、“不震不动”的策略,他不争不急,不胆怯,不惶恐,既争取诸小方国的支持,又不激化与夏桀的矛盾。

但要灭夏,将残暴的夏桀像禽兽一样擒获,光靠政治措施还不够,如果政治是这张大网的经,强大的军队则是这只大网的纬。

商汤建立了由七十辆装备精良的战车和六千名敢死之士组成的精锐之师,形成商汤军团的主力。他的战车龙旗飘扬,武士们手执青铜铸造的战斧。军队运动起来,如熊熊烈火,敌人望而生畏,不敢阻挡。

虽然商汤对诸侯承诺,愿从者从之,愿去者去之。但是对不顺从者,商汤必然会用他编织的大网去擒获那些敢于不从的诸侯。首先被擒获的猎物是葛国,这个方国位于今豫东平原的宁陵县。这次战争的理由听起来冠冕堂皇,就是指责葛国的国君不祭祀上天,对上天不敬。弱小的葛国迅速被征服,接着又对一系列小方国进行了征伐。对商汤的军事活动,一千年后的孟子这样写道:“汤始征,自葛载,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

虽然商汤号称网开三面,但他的目的是各个击破,最终将天地万物尽归其所有。可悲的是,夏桀,这个商汤决定猎取的最大猎物,仍沉湎于醉生梦死之中,不知道猎人已张开一张密不透风的大网。桀在洛阳山谷之中修建起豪华的宫殿,取名长夜宫,男女杂处,十旬不出听政。他不遵循夏王朝“五十而贡”,即2%的税率制,横征暴敛,累年征召民众服各种各样的劳役。他任用了干辛等一批谀臣,杀害忠良,荒唐地称“吾之有民,如天之有日,日亡我则亡”。夏王朝的灭亡已指日可待。


第94篇、成语故事破甑不顾的故事

典故出处:《后汉书·郭泰传》:“客居太原,荷甑堕地,不顾而去。林宗见而问其意,对曰:‘甑已破矣,视之何益。’”

成语资料:成语解释:甑:古代一种瓦制炊器;顾:回头看。甑落地已破,不再看它。比喻既成事实,不再追悔。

常用程度:一般


第95篇、成语故事痛饮黄龙的故事

成语出处:北宋末年,北方金国(女真族)大举南侵.岳飞率领"岳家军"奋勇抵抗,他们连连取胜,收复了大片失地,还准备度过黄河,向北追击。岳飞对部下将士说:"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

典出:《宋史。岳飞传》“金将军韩常欲以五万众内附,飞大喜,语其下曰:‘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

成语故事:北宋末年,北方女真族建立金国大举进攻北宋,消灭了北宋。宋钦宗的弟弟宋高宗建立南宋,南宋朝廷软弱无能,步步退让。岳飞指挥岳家军英勇抗金,金国士兵闻风丧胆,岳飞乘胜追击,他对将士们说:“我一定要直捣黄龙和你们痛饮。”


第96篇、成语故事满城风雨的故事

潘大临是宋代黄州的一位诗人,他写过不少好诗。有一年秋天快到了,他的一位好友写信来问他:“你最近有新的作品吗?”潘大临回信说:“关于秋天的景色,每一件都能够写出好诗来。昨天我靠在床上休息,听到窗外风吹打着树林的声音,我便起来在墙壁上写道:‘满城风雨近重阳’。可是这时收租金的人却突然来了,这让我完全失去了兴致而无法再写下去了。因此我现在只有这一句寄给你了。”

附原文:宋·惠洪《冷斋夜话》卷四:“黄州潘大临工诗,有佳句,然贫甚……临川谢无逸以书问:‘近新作诗否?’潘答书曰:‘秋来景物,件件是佳句,恨为俗气所蔽翳。昨日清卧,闻搅林风雨声,遂起题壁曰:满城风雨近重阳。忽催租人至,遂败意。只此一句奉寄。’”



第97篇、成语故事树倒猢狲散的故事

宋高宗时有个侍郎叫曹咏,他善于逢迎拍马,深得奸相秦桧的欢心,所以官运亨通,连升三级,当了朝中的大官。

曹咏当了大官后,有很多人来巴结他,曹咏非常得意。惟一让他感到气恼的是,他的大舅子厉德新却从不向他献殷勤。原来,厉德新头脑清醒,他知道曹咏并非凭真才实学而是靠依顺秦桧才得以升官的,所以料定曹咏这种人没有好下场,不肯同流合污。对此,曹咏耿耿于怀,一心想找个茬儿整整厉德新,无奈厉德新洁身自好,曹咏也无从下手。

后来,秦桧死了,那些依附秦桧的家伙一个个倒台了,曹咏也被贬到了新州,厉德新得到消息后,非常高兴,就写了一篇题为《树倒猢狲散》的赋寄给曹咏。文中将秦桧比作一棵大树,把曹咏等人比作树上的猴子,揭露了曹咏这种人依靠秦桧这棵大树作威作福、鱼肉百姓的丑恶行径。文中说如今大树一倒,猢狲四散,于国于家,真是可嘉可贺,曹咏收到这篇文章后气得半天说不说句话来。

很快,这句话便在临安传开了,直到现在,人们还用"树倒猢狲散"来比喻有权势的人一量倒台,依附他的人便纷纷散伙。

第98篇、成语故事心腹之患的故事

《东周列国志》第五回:“郑纳公子冯,其交已固,一旦拥冯兴师,国人感穆公之恩,不忘其子,内外生变,君侯之位危矣!今日之举,名曰伐郑,实为君侯除心腹之患也。”

【近义词】心腹大患

【反义词】癣疥之疾

【歇后语】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肚里;针吞到肚子里

【谜语】肚子里头长瘤子(打一四字成语)——心腹之患

谜语解析:腹:一般指人和脊椎动物躯干的一部分,介于胸和骨盆之间,包括“腹壁”、“腹腔”及内脏(通常称“肚子”),瘤子是一种异常增生而形成局部的肿块,为隐患。心腹:比喻要害。比喻隐藏在内部的严重祸害。也泛指最大的隐患。

第99篇、成语故事徙宅忘妻的故事

一次,唐太宗时的谏议大夫魏征(邯郸馆陶县人),与唐太宗议论前朝兴衰时,也曾说:“昔鲁哀公谓孔子曰:‘人有好忘者,徙宅而忘其妻。’孔子曰:‘又有甚者,桀、纣乃忘其身’。” 唐太宗听后颇有感触地说:“是啊,我和诸位应当合力互助,别忘了国家和自身,免得也被人讥笑啊!”这个故事翻译过来的意思是说:鲁国君鲁衰公不相信世界上真有这么糊涂的人。

有一次他问孔子:“徙宅忘妻,您说真有这样的人吗?” 孔子说:“怎么没有,不算稀奇,还有连自身都遗忘的人呢!” 鲁哀公更加惊奇了,怎么会有这种事儿呢?孔子说:“这种事儿也不算稀奇。譬如夏梁、商纣等暴君,荒淫无度,穷奢极欲,不理国事,不顾民生。结果,国家亡了,暴君们的命也完了。他们不但忘记了国家,遗忘了人民,连自身都完全忘记了!”

第100篇、成语故事以身试法的故事

西汉时,高阳出了一位廉洁奉公的官员,叫王尊。王尊从小 死去父亲,由他的伯父抚养长大。伯父家里比较贫穷,王尊每天要赶 羊群到野外去放牧。

这孩子最爱读书,放牧时总要带些书阅读。渐渐地,他对书上提 到的那些秉公执法的官吏十分崇敬,希望自己将来也成为这样的人 物。一天他向伯父央求,为他在郡的监狱里谋一份差使。 这时王尊才十三岁,伯父听后惊讶他说:“你还是个孩子啊,又 不懂刑律,怎么能到监狱去做事呢?” 玉尊说: “孩儿已从书中见到过很多。以后再跟狱长多学学,不就行了 吗?” 伯父经不住王尊一再央求,便备了礼托人找狱长说情。狱长便 把王尊当听差在身旁使唤。 王尊当了几年听差,经常接触到刑狱方面的事务,长进很快。一 次他随狱长去太守府办事,被太守看中,便把他留在府中做文书方 面的事。又过了几年,王尊辞去职务,攻读孺家经典,之后再被任用。 由于他执法严正,逐步提升,当上了县令,后来又升为安定郡大守。 当时,安定郡官场非常混乱,一些官员利用权势作威作福,鱼肉 百姓。王尊一到那里,立即整顿吏治,并晓示属县所有官吏忠于职 守,以身作则,为下属作出榜样。法律无情,不要用自己的身体去尝 试一下法律。 郡里有个属官心狠手辣,搜刮大量民脂民膏,民愤极大,告示贴 出后不见改悔,于是王尊把他捉拿归案。这贪官入狱后,没几天就一 病身亡。接着,王尊又惩办了一批罪行严重而又没有悔改的豪强。这 样一来,安定郡开始太平起来。

第101篇、成语故事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故事

子夏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 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

释义“四海”指天下,全国。表示天下的人都像兄弟一样。

故事孔子的弟子司马牛,有一次向孔于请教怎样做君子。孔子 对他说: “君子不忧愁,不害怕。” 司马牛不懂这话的意思,问道: “不忧愁,不害怕,就叫做君子了吗?” 孔子说:“君子经常反省自己;所以内心毫无愧疚,还有什么可 忧愁、可害怕的呢?” 司马牛告辞孔子后,见到了他的师兄子夏。他忧愁他说: “人家都有兄弟,多快乐呀,唯独我没有。” 子夏听了安慰他说: “我听说过:“一个人死与生,要听从命运的安排,富贵则是由天 来安排的。’君子对工作谨慎认真,不出差错;和人交往态度恭谨而 合乎礼节。那么普天之下到处都是兄弟,君子何必担忧没有兄弟 呢?”

第102篇、成语故事目不识丁

《旧唐书·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

唐宪宗时,幽州节度使张弘靖,部下有两个“从事”,一个叫韦雍,一个叫张宗厚。两人仗势欺人,横行霸道,品性非常粗暴恶劣。他们常吃喝玩乐,直到深夜才散,还要让侍卫人员大队兵马,前呼后拥地护送他们回家,灯笼火把照得满街通亮,闹得鸡犬不宁。他们一不高兴,就拿士兵和百姓当出气筒,随意打骂,耀武扬威,无法无天。

有一次,他们喝醉了酒,又对士兵大骂起来:“现在天下太平无事,又不打仗,你们这些饭桶,有什么屁用!能拉得两石的弓,还不如识一‘丁’字……”这话明摆着是侮辱士兵,讥笑他们没有文化,只有些粗力气,任人指挥打仗卖命,平时貌似什么用处也没有。士兵们听了这些话,非常气愤,背地议论纷纷,恨之入骨。

恰巧这时又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张弘靖收到一笔犒赏士兵的经费,他从中贪污,并私分了一部分。士兵们知道后,都怒发冲冠,更加不能容忍,于是一起造反,把韦雍、张宗厚都杀了,还把张弘靖抓住,关了起来。此外,也把他的住处团团包围。因为全体士兵和下级官吏齐心一致,获得了当地老百姓的全力支持,上级衙门和朝廷没有办法,只好把张弘靖降职调走,这才息事宁人。

“目不识丁”这句成语,由此产生。由于“丁”字是很简单、很容易认识的一个字,如果连“丁”字也不认识,当然是文化水平极低的了。所以,不识字的文盲,往往被称为“目不识丁”,或“丁字不识”“不识丁字”“不识一丁”。

此外,令有一说,“目不识丁”之典,出自《晋书·苻坚传》。太元七年(公元382年),苻坚宴群臣于前殿,奏乐赋诗。秦州别驾姜平子所献诗中有一“丁”字,但下面的竖钩写成竖,成了“丅”字。苻坚不认识,问是何字,姜平子回答说:“臣丁至刚,不可以屈,且曲下者不正之物,未足献也。”苻坚听了非常高兴,将姜平子擢为上第。其实姜平子将“丁”字写错了,他自作聪明所写的“丅”字,乃是古“下”字。姜平子不知此为古字,苻坚本一粗人,当然也不知为“下”字,所以还褒奖了姜平子一番。

第103篇、成语故事为虎作伥

唐穆宗长庆年间,传说有个处士马拯,听说衡山祝融峰上住着一个伏虎长老。他带了一个童仆,上山去拜访那位长老。

他登上祝融峰,来到一座佛寺,看见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和尚。老和尚非常热情,坚决要马拯留下来吃饭,可是厨房里的油和盐刚巧用完了。马拯就叫童仆下山去买油盐。老和尚陪送他走出寺门。马拯独自一人站在寺边观赏山景。这时,从山下又来了一个叫马沼的隐士。两人互通姓名之后,马沼说他在半山腰看见一只猛虎在吃人。

马拯赶紧问了那人的年龄、容貌、衣着,惊叫道:“那是我的童仆!”马沼又说:“奇怪的是,那猛虎吃了人后,忽然变成一个须发皆白的老和尚。”不一会,老和尚回来了,马沼凑到马拯耳边,悄悄地说:“正是这个老和尚。”

天晚了,老和尚想请他们住僧房,两人却推说更喜欢住在斋堂里。到了斋堂后,两人把门紧紧闩上,仔细留意着外面的动静。半夜里,有只老虎几次来撞门,两人都使劲全身力气顶住了,门始终没有被撞开。两人决心要除掉这只吃人的老虎,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第二天一早,两人谎称后院一口井里传出怪声,把老和尚骗到井边。当老和尚凑到井口看时,马沼抓住时机,一用力,把他推下井。老和尚一落水,立刻现出老虎的原形。为了斩草除根,两人赶紧搬来大石头,扔向井里,把老虎活活砸死了。

除掉老虎后,两人下山,不料,迷了路。幸亏遇见一个猎人。这个猎人让他们在搭建在树上的窝棚里过夜。半夜里,两人突然被树下的嘈杂声吵醒。借着月光定睛一瞧,居然有几十个人,吵着要替老虎报仇。猎人赶紧为他们答疑解惑:“这些人都是被老虎吃掉了,可死后却替老虎开道,成了伥鬼。”马拯听完这番话后,骂道:“你们这些伥鬼,死在老虎嘴里,还要为它痛哭、报仇!”

古代传说,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后变成伥鬼,还要为老虎效力。“为虎作伥”由此而来。

第104篇、成语故事千钧一发

公元前154年,即汉景帝刘启即位的第三年,吴王刘濞因不满朝廷逐步削弱诸侯王封地,纠集楚、赵、胶东、胶西、济南、淄川等6个诸侯王,打着“清君侧,诛晁错”(因为晁错力主削藩)的旗号,起兵叛乱。史称“吴楚七国之乱”。

据东汉班固的《汉书·枚乘传》记载,西汉初年着名的辞赋家枚乘,最初在吴王刘濞的宫廷里任郎中(当时的一种官职)。在刘濞一开始图谋反叛时,枚乘就坚决反对,他写了《谏吴王书》来劝阻吴王叛乱。他写道:“现在形势非常危急,好像一根细线悬于高空,挂着千钧重的东西,而且下临深潭,细线随时都有断裂的危险。”但是,吴王刘濞根本不听他的劝告,执意起兵叛乱。枚乘无奈之下,只好跑到梁孝王那里避险。

景帝为了求得一时苟安,不顾多年对晁错的宠信,昧着良心,诛杀了晁错。景帝杀了晁错以后,就派袁盎以太常官职出使吴国,告知已杀晁错,并恢复被削封地,要求吴王刘濞退兵。这时刘濞已打了几个胜仗,夺得了不少地盘。和袁盎同去的宗正先见刘濞,要他拜受诏书。刘濞狂妄地大笑说:“我已为东帝,还拜什么诏书?”于是不肯见袁盎,却把他留在军中,想让袁盎参加叛军,任命他为将领,袁盎不肯。吴王刘濞就派一名都尉带五百兵把袁盎围守在军中,还想把他杀了。袁盎得到消息后,连夜逃出吴军营地,最后回到长安。这样,吴王刘濞就自己揭穿了所谓“清君侧”是一个骗局。

这时,从前线回长安来汇报军情的校尉邓公来见景帝。景帝问他:“你从前线回来,听说晁错已死,吴楚退兵了吗?”邓公说:“吴王谋反,已经准备几十年了,为削他的封地而发怒,要求诛晁错,不过是个借口,本意并不在反对晁错一个人。现在杀了晁错,我恐怕天下之士从此闭口,再也不敢说话了。”景帝问:“为什么呢?”邓公说:“晁错担心诸侯王国越来越强大,朝廷不能控制,所以建议削夺他们的封地,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政府的地位,这是对万世都有利的打算啊。计划刚刚开始施行,竟全家被杀,这样对内堵塞了忠臣之口,对外却为诸侯王报了仇,我认为陛下这样做是不可取的。”

听了邓公的一番精辟的分析,杀了晁错吴楚仍不退兵的事实后,景帝长叹一口气,说:“你说得很对,我也悔恨了。”但后悔已经晚了。于是,晁错得以平反。不过,这对晁错来说己经没有任何意义了。

景帝看到用牺牲晁错和恢复被削封地的妥协办法不能使吴楚七国退兵,就只有坚决使用军事手段,来平定叛乱。在周亚夫等路军队的攻击下,吴王刘濞兵败被杀,其他六个叛王有的畏罪自杀,有的被处死。刘濞经过长期准备发动的叛乱,不到三个月就被彻底粉碎了。枚乘的话应验了。后来,人们将枚乘《谏吴王书》中的“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缩成“一发千钧”,又作“千钧一发”,来比喻形势非常危急或极其危险。

第105篇、成语故事三顾茅庐

东汉末期,刘备攻打曹操失败,投奔荆州刘表。为了日后成就大业,他留心访求人才,请荆州名士司马徽推荐。司马徽说:“此地有‘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刘备多方打听,得知“伏龙”就是诸葛亮,此人隐居在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住茅庐草棚,耕作自养,精研史书,是个杰出人才。

这时,谋士徐庶也向刘备推荐说:“诸葛亮是个奇才。”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帮助自己打天下,就同关羽、张飞一起带着礼物专程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好留下姓名,失望地回去。

隔了几天,刘备打听到诸葛亮回来了,又带着关羽、张飞冒着风雪前去。哪知诸葛亮又外出了,刘备他们又空走一趟。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就在这间茅庐中,诸葛亮和刘备共同探讨时局,分析形势,设计如何夺取政权统一天下的方略。刘备大为叹服,愿以诸葛亮为师,请他出山相助,重兴汉室。诸葛亮深为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所打动,答应了刘备的请求,离开隆中一展自己的政治抱负。成语“三顾茅庐”由此而来,比喻访贤求才,真心诚意地邀请别人。

此后,诸葛亮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帮助刘备东联孙吴,北伐曹魏,占据荆、益两州,北向中原,建立蜀汉政权,形成与东吴、曹魏三国鼎立的局面。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秉承刘备遗志,继续出兵伐魏。他在向后主刘禅上的一道奏表中写道:“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流露出对刘备给予的知遇之恩念念不忘。

第106篇、成语故事苏秦锥刺股

古时候,有一个学者叫苏秦。苏秦自幼家境贫寒,连书都读不起。为了维持生计和读书,他不得不时常卖自己的头发或者帮别人打短工,后来又离乡背景到了齐国拜师学艺。
经过一年的学习,苏秦认为自己已经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了,便迫不急待告别老师和同学,去闯荡天下。但是一年后不仅一无所获,连钱也用完了。他只能穿着破衣草鞋踏上了回家之路。
到家时,苏秦已骨瘦如柴,全身破烂肮脏不堪,满脸尘土。妻子见他这个样子,摇头叹息,继续织布;嫂子见他这副样子扭头就走,不愿做饭;父母,兄弟,妹妹不但不理他,还暗暗笑他活该!
苏秦看到家人这样对待他,十分伤心。他关起房门,不愿意见人,对自己作了深刻的反省:“妻子不理丈夫,嫂子不认小叔子,父母不认儿子,都是因为我不争气,没有好好学习。”
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又重新振作精神,搬出所有的书本,发愤读书。他每天读书到深夜,有时候不知不觉伏在书案上就睡着了。第二天醒来,都后悔不已,但又没有什么办法不让自己睡着。有一天,读着读着实在困了,不由自主便扑倒在书案上,但他猛然惊醒——手臂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一看是书案上放着一把锥子,他马上想出了制止打瞌睡的办法:锥刺股(大腿)!以后每当要打瞌睡时,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一下,让自己突然“痛醒”。他的大腿因此常常是鲜血淋淋,目不忍赌。
家人见到这样,有些不忍心,劝他说:“你一定要成功的决心和心情我们可以理解,但不一定非要这样虐待自己啊!”
苏秦回答说:“不这样,就会忘记过去的耻辱!”
经过“血淋淋”的一年,苏秦已经很有学问了。他又开始出去闯荡天下,这一次终于事业有成,很有心得,开创了自己辉煌的政治生涯。

原文:苏秦乃洛阳人,学纵横之术,游说秦王,书十上而不为用,资用匮乏,潦倒而归。至家,妻不下紝,嫂不为炊,父母不以为子。苏秦乃叹曰:“此皆秦之罪也!”乃发奋读书,曰:“安有说人主而不得者乎?”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后卒合齐、楚、燕、赵、魏、韩抗秦,佩六国相印。

第107篇、成语故事尾大不掉

春秋时期,楚灵王把军队的指挥权交给了他的弟弟公子弃疾。公子弃疾南征北战,建立了不少的军功。为了表彰弃疾建立的功勋,楚灵王把蔡国的大部分土地赐给他,并且封他为蔡公。但是过了不久,楚灵王又感到不太放心,特地派人把大夫申无宇请进宫来请教。
楚灵王问申无宇说:“我把弃疾封为蔡公,你怎么看?”申无宇说:“国君是不应当把亲近的人封在外面的,因为日子一久,他的力量大大发展,就会威胁国家。俗话说:树枝大了一定会折断,尾巴大了就不能摇动,这个道理,您一定是知道的。(原文是:‘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君所知也。’)”
申无宇走后,灵王又仔细地想了一下。他认为公子弃疾是自己最宠信的弟弟,一向很忠顺;又屡次为国家建立了功勋,受到特殊的封赏,肯定不会背叛自己,因此,就没有接受申无宇的意见。没过几年,弃疾势力越来越大,果然起兵反叛了楚灵王,楚灵王没有办法,只好上吊自杀了。公子弃疾当上了国君,这就是后来的楚平王。
后来,人们就总结出“尾大不掉”作为成语,用来比喻部下势力非常强大,不听从上级的调动和指挥。现在多用来比喻机构庞大,指挥不灵。掉,摇动。

第108篇、成语故事如振落叶

王翱是明朝初年的大臣。王翱的一个女儿,嫁给京郊某个官员。夫人很疼爱女儿,每次接女儿回娘家,女婿都固执的不让走,怨恨的对妻子说:“你父亲做吏部尚书,调我到京城任职,那么你就可以从早到晚侍奉母亲;况且调动我就象摇落树叶一样容易,可你父亲为什么这么吝啬呢?”女儿捎话给母亲。一天晚上,夫人摆上酒,跪在地上,将这个意思告诉王翱。王翱大怒,拿起桌上的器物打伤了夫人,离家到朝房住宿,十多天以后才回府。最终也没有给女婿调职。

王翱做都御史时,和一个太监一起镇守辽东。这个太监很守法,与王翱相处很好。后来,王翱改任两广总督,这个太监送给王翱四枚大珠。王翱坚决推辞,太监说:“这珠不是受贿得来的。过去先皇把僧保郑和所买的西洋珠赏赐给左右近臣,我得到八枚,现在拿出一半为你赠别,你本来就知道我并不贪财啊。”王翱收下大珠子,放入所穿的上衣里,把它缝好。后来回朝,太监已经死了,王翱找到太监的两个侄子。王翱问他们说:“你们的老人廉洁,你们大概不免苦于贫困吧?”二人都说:“是的。”王翱说:“如果你们有所经营,我帮助你们出钱。”二人嘴里答应了,但是心里不信。王翱屡次催促他们,一定要按说定的办。于是他们假造一张五百两银子的买房契约,告诉王翱。王翱拆开上衣,拿出大珠子交给他们。

“如振落叶”形容非常容易。

(出自明?崔铣《洹词?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第109篇、成语故事何去何从

楚怀王由于听信谗言,将直言進谏的屈原流放,三年后也不召回。屈原去找算卦的郑詹尹说:“我心里有不明白的,想请先生指教。”詹尹拿起龟策(算卦具)说:“您想知道什么?”

屈原问:“我应该刚正不阿保持我的忠诚呢,还是迎来送往安享天年算了?是去田地里努力耕作呢,还是与士大夫往来求取名声?是为了進谏忘记身家性命呢,还是苟且偷生保持富贵?应该像千里马一样桀骜不驯呢,还是像水中的凫一样随波上下?这些哪个好哪个坏?我应该何去何从?”

詹尹放下龟策说:“对不起!用您的心去做您想做的事吧。龟策算不出来您问的。”

“何去何从”指在重大问题上方向性的选择。

(出自屈原《卜居》)

第110篇、成语故事白驹过隙

人的生命太短暂,庄子说:“在天地间,人的生命就像白色骏马在细小的缝隙前一跃而过。”但是要是不明白生命的真正意义,再长寿也是枉然。苏轼说:“曾经有三个老人相遇,问他们的年龄。一人说:‘我记不清我的年龄了,但记得少年时和盘古是好朋友。’一人说:‘海水变成桑田时,我就放下一个筹码,现在我的筹码已经堆满十间屋子了。’一人说:‘我吃蟠桃时,把桃核扔在昆仑山下,现在桃核已经和昆仑山一样高了。’以我来看,这三人和蜉蝣朝菌(都只能活几个时辰)也没有什么区别。”

“白驹过隙”形容时间过得极快。

(出自《庄子?知北游》和《苏轼集?志林五十五条?异事》)

第111篇、成语故事气壮山河

南宋大臣赵鼎出身贫寒,四岁就失去父亲,在母亲抚养和教育下成长。他二十一岁考中进士,当官时敢于批评权贵,受到宰相吴敏赏识,被调到都城开封任职。一些贪生怕死的大臣,主张割让土地向金国求和。赵鼎与这些大臣的看法不同。他说:“祖先留下来的国土,怎能拱手送给别人?望陛下千万不要考虑这种意见!”可是,钦宗非常惧伯金兵,决心屈膝投降,把大好山河割让。金军使者来谈判时,要求把黄河以北的土地全部割让给金国,钦宗不敢违抗,竟答应了金军提出的要求。但是,金国皇帝并不满足,他们命令部队继续南下。年底,金兵抵达开封城下。胆小如鼠的钦宗不等金军攻破,就亲自到金军营中乞求投降。金兵统帅扣留了钦宗,让部下进城掠夺,然后把钦宗和他的父亲徽宗当作俘虏,连同搜刮到的大量金银财宝,一起返回金国。北宋王朝就此灭亡。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靖康之耻(钦宗年号靖康)。
不久,钦宗的弟弟康王赵构在南京建立了南末王朝,史称宋高祖。宋高祖即位初期,起用了一批岳飞等主战派的大臣,赵鼎也在其中。曾经担任过宰相的秦桧,是主和派的头目,因结党专权而被罢职。赵鼎对他很警惕,曾经向人表示过,此人如果得志,我们就没有立足之地。
不料,后来秦桧又一次被任命为宰相。他知道高宗只想偏安江南而不真心抗金,便竭力唆使高宗与全国讲和。赵鼎对他自然就反对。于是,秦桧经常在高宗面前说赵鼎的坏话,使高宗对他逐渐失去信任。后来,高宗终于将他贬到外地去当官。
赵鼎离京时,秦桧假惺惺地为他送行。但赵鼎并不领情,只是轻蔑地瞧了他一眼,拱拱手就走了。为此,秦桧更加忌恨赵鼎,将他越调越远,最后贬谪到朱崖。赵鼎在朱崖住了三年,熟人都不敢去看望他,生活非常困苦。秦桧知道他的处境后,认为他活得不可能长久,便嘱咐地方官每月向自己呈报他是否还活着。
赵鼎六十二岁那年,终于患了重病。临死前,他把儿子叫到床前,悲愤他说道:“秦桧非要置我于死地。我不死,他可能会对你们下毒手;我死了,才可不再连累你们!”说罢,他叫儿子取来一面铭旌,在上面写道:“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意思是:我身骑箕、尾两星宿回归上天,我的气概像高山大河那样雄壮豪迈地存于本朝。

第112篇、成语故事开天辟地

成语“开天辟地”出自《三五历记》,表示人类历史的起始,也用来表示前所未有,有史以来的第一次。

据说在天地、万物之初,宇宙中到处是一片混沌,好像一个浑圆的鸡蛋。在这浑圆的物质当中,孕育了创造世界的盘古。

盘古在浑圆的物质里睡了一万八千年。当他醒来时,发现眼前漆黑一团,他胳膊一伸,腿脚一蹬,浑圆的鸡蛋就被撑破了。轻而清的阳气上升,变成了高高的蓝天;重而浊的阴气下沉,变成了辽阔的大地。从此,宇宙间就有了天地之分。

盘古挺立在天地之间。以后,天每日增高一丈,地每日增厚一丈,盘古也每日长高一丈。这样光阴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高得不能再高,地深得不能再深,盘古自己也变成了九万里长的顶天立地的巨人,支撑着天和地,使它们不再回复为过去的混沌状态。

盘古开天辟地后,天地间只有他一个人。天地随着他的情绪而变化。他高兴时,万里无云;他发怒时,天气阴沉;他哭泣时,天就下雨,落到地上汇成江河湖海;他叹气时,大地上刮起狂风;他眨眨眼睛,天空出现闪电;他发出鼾声,空中响起隆隆的雷鸣声。

不知经过多少年,天地之间不再需要盘古,盘古躺倒在地上。盘古的身体使宇宙具有了形状,同时也使宇宙中有了物质。盘古的头变了东山,他的脚变成了西山,他的身躯变成了中山,他的左臂变成了南山,他的右臂变成了北山。这五座圣山确定了四方形大地的四个角和中心。它们各自支撑着天的一角。后来,有了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三皇;即天皇、地皇和人皇。

第113篇、成语故事半部论语

赵普,原先是赵匡胤手下的推官。公元960年,赵匡胤率军北上,部队到达陈桥时,赵普为赵匡胤出谋划策,发动陈桥兵变。赵匡胤做了皇帝,建立了宋朝,史称宋太祖。接着,赵普又辅佐宋太祖统一了全国,做了宰相。宋太祖死后,他的弟弟赵匡义继位,史称宋太宗。
宋太宗时,赵普仍然是宰相。有人对宋太宗说赵普学识浅,所读之书只是儒家的一部经典《论语》,当宰相不恰当。
有一次,宋太宗问赵普:“有人说你只读过一部《论语》,这是真的吗?”
赵普老老实实地回答说:“我所知道的,确实不超出《论语》这部分。过去我用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平定天下,现在我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天下太平。”
后来赵普病逝,家人打开他的书箱,里面果真只有《论语》二十篇。
“半部论语”强调儒家思想的精深。
(出自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第114篇、成语故事不贪为宝

鲁襄公十五年,宋国有个人得到一块宝玉,将它献给子罕,子罕不接受。

宋人说:“我把它给玉工鉴定,玉工认为它是宝物,所以我敢献给您。”

子罕说:“我以不贪为宝,而你以玉为宝。你把宝给了我,当然丧失了宝;但我收下了你的玉,也就丧失了不贪这个宝。这样,双方都丧失了宝。不如各守其宝。”

宋人见子罕坚辞不收,只得实言相告道:“小民若是留下宝玉,会不得安宁,所以特地到都城来献给您。”

于是,子罕命一位玉工对这块宝玉进行了雕琢,送到市场上卖掉,把把卖玉的钱交给宋人,然后派人护送他回家。

成语“不贪为宝”表示以不贪为可贵、崇高,也表示廉洁奉公。(出处:《左传?襄公》)

第115篇、成语故事唇亡齿寒

春秋时候,晋献公借口虢(ɡuó)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消灭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国。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国罢了。”晋献公于是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晋国送来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他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攻打虢国,当时就答应下来。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互相帮助,万一虢国被消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就像没有嘴唇,牙齿就会感到寒冷一样啊!”虞国国君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后来,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国国君抓住,灭了虞国。
后来人们就总结了“唇亡齿寒”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第116篇、成语故事不得要领

西汉的时候,汉武帝一直想消灭边患匈奴。他听说匈奴打败了月氏(yuèzhī),月氏人家破人亡,对匈奴怀着强烈的仇恨。因此他就想联络月氏共同进攻匈奴,但是到月氏必须经过匈奴的地界,于是他就派郎官张骞(qiān)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
但是张骞经过匈奴的时候还是被抓住了,他被匈奴人软禁了十多年,不能离开匈奴。匈奴给了他妻室,使他有了儿子,但张骞始终保存着汉朝交给他的使节。
后来,匈奴放松了对张骞的监视。于是,他与随从们一起向西北逃走。他们走了几十天,来到了大宛国。大宛国王听说汉朝非常强大,于是就对张骞很热情,并为他派出向导和翻译,一直送到了康居国。康居国又派人把他送到了月氏国。但是此时的月氏国因为迁徙到了更偏远的地方,没有了匈奴的侵略,所以他们只想太平无事,不再有向匈奴报复的心愿了。因此,月氏国王虽然对张骞非常友好热情,但是始终不肯表露是否与汉朝联合进攻匈奴的明确态度。张骞在那里居住了一年多的时间,觉得月氏国并没有联合起兵的意思,就启程回国了。
后来人们就用“不得要领”来表示有些人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看不到问题的关键。要,古“腰”字;领,衣领;要领,比喻关键之处。

第117篇、成语故事不耻下问

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有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仪的表现啊。”
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yǔ),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人们会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shì)号。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卫国国君就赐他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孔子回答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作为他的谥号。”
后来人们常用“不耻下问”来比喻向地位和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或形容谦虚好学,不自以为是。耻,以为耻辱。

第118篇、成语故事利令智昏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攻打韩国.不几天就攻占了韩国的野王,断绝了上党的交通.这样一来,上党城孤立无援,眼看就要失守,上党守将冯亭看到野王已经失守,认为上党也会保不住的,与其让秦国占了上党,还不如亲手把它转交给赵国,韩国就可以和赵国联合起来共同抵抗秦国的侵略.
当冯亭派人把上党的地图带给赵孝成王时,赵王左右为难,他不知该怎么办,于是召集大们商议,其中有一个叫赵豹的大臣劝赵王不要接受,因为无端地接受别人送来的东西,就会引起祸患,韩国之所以把上党献给赵国,目的是想让秦国把矛头指向赵国.可是赵王并不同意他的意见,于是又和平原君赵胜商议,平原君认为即使发兵百万,一年半载也不一定能攻下一座城池,现在却不费一兵一卒,就可得到上党的土地,决不能坐失良机.
赵王听了平原君的话,非常高兴,于是派平原君到上党去接受土地,封冯亭为华阳君.可是没有多久,赵国就大祸降临,秦国看到即将到手的土地却被赵国占领了,转而来攻打赵国,赵国派出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去应战,结果打了败仗,秦国在长平之虎中消灭赵国士卒40多万.
司马迁在评价这件事时,认为平原君是一个行为高出一般世俗弟子的公子,但却不明白"利令智昏"的道理,利这个东西,能够使聪明人冲昏头脑,丧失理智,平原君贪图冯亭的利诱,以致赵国在长平损失了40多万人,几乎连赵国的都城邯郸也快失去了.后来,人们用"利令智昏"来形容因贪利而失去了理智

相关内容
  • 故事时间小班教案10篇
    故事时间小班教案10篇

    1、故事时间小班教案10篇  活动目的:  1、通过阅读幼儿用书,知道家用电器工作时的安全注意事项。  2、能根据教师的提问从安全角度思考回答问题。  3、初步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4、知道在

  • 成语故事教案20篇幼儿园
    成语故事教案20篇幼儿园

    1、成语故事教案20篇幼儿园  【教材分析】  活动一:语言 故事《小蝌蚪找妈妈》  故事《小蝌蚪找妈妈》是一个流传已久的经典故事。其生动、有趣的内容深受幼儿的喜爱,但故事中小蝌蚪找妈妈的急切心情及动物妈妈们

  • 故事式软文案例63条
    故事式软文案例63条

    1、一碗饭,全家香!2、一碗饭,让幸福简单!3、一碗饭,咯咯香(满口香)!4、生活色香味,融于一碗饭。5、 健康好美味6、 精耕细作的工艺,与高标准的工艺,保持了一碗饭的健康与美味。让消费者品尝到一碗饭的关怀。7、一碗饭--包容生活

  • 故事对幼儿的重要性
    故事对幼儿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新任教师,最开始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活动时,幼儿总是吵吵闹闹。但是很神奇的是当我给他们讲故事时,他们却总能很快就安静下来。于是,我便总结了以下讲故事的优点: 首先,讲故事可以平复幼儿的情绪。当班级内的幼儿在吵闹不停或者大声说话时,当我拿起绘本准备讲故事时,他们的目光总会追随着我,而此时我让他们安静下来就比较容易了。并且此时的他们也都会非常认真的听我讲故事。如果我的故事讲的再动听一些,加上动作、声音

  • 故事表演是语言活动的有效手段
    故事表演是语言活动的有效手段

    《三只羊过桥》是中班《我勇敢 我快乐》主题中的一个童话剧表演活动。根据年龄特点,中班幼儿的模仿能力很强,而故事表演既有语言的模仿,也有角色动作的模仿。孩子们在表演,也是在游戏,会不知不觉进入游戏情境,体验角色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喜怒哀乐,还能在游戏中相互分享,相互合作。 由于故事《三只羊过桥》有很强的表现力,幼儿进入角色后,会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在表演中表现角色的情感,而这种情感表现在幼儿对角色的模仿中获得

  • 故事型广告文案61条
    故事型广告文案61条

    1、一辈辛苦不图报,三秘堂膏尽孝道。2、送上三秘堂,父母好硬朗。3、父母施恩不图报,三秘堂膏表孝道。4、三秘堂,让父母看懂你的爱。5、我有辣条和酒,你跟不跟我走。6、辣么大,辣么多,拉么好吃。7、心动,从辣抹诱人红唇开始。8

  • 故事导入,有趣又激趣《9的乘法口诀》培训反思
    故事导入,有趣又激趣《9的乘法口诀》培训反思

    阿湖镇黑埠中心小学 尹璐,今天,我们培育站的王思坤、袁月阳两位老师为我们上了一节同课异构《9的乘法口诀》。程琳、郭晓媛为我们贡献了一节《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四位教师对于教材理解深刻,对课堂把控精准,为我们呈现了四节高品质的课堂。 今天我主要想说说《9的乘法口诀》这两节课。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乘法含义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乘法的意义,并形成乘法基本计算能力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在学习《9的乘法口诀》之前

  • 故事文案52条
    故事文案52条

    1、我不能给你承诺什么但是当你回头的时候我一定都在。2、要成为一个有故事的人总要经历很多刻苦铭心的事故那么何必呢。3、坚持太久我也分不清自己是要爱要你还是要赢。4、凭什么后来者居上。5、后来我才知道那些真

  • 故事小猫钓鱼连环画教案反思
    故事小猫钓鱼连环画教案反思

    1、故事小猫钓鱼连环画教案反思  故事《小猫钓鱼》连环画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小朋友都喜欢听故事,尤其是小猫钓鱼的故事情节深深吸引了幼儿。在故事中,通过小猫、猫妈妈的钓鱼经历,使幼儿了解做任何事情都要

  • 故事大王讲故事100篇推荐
    故事大王讲故事100篇推荐

    第1篇、小鸭子的水果店童话故事  最近,小鸭子一直在忙,忙什么呢?这不,小鸭子开了一家水果店,一直忙着改造呢!改造好以后,它就成了一个多功能自动化水果店。  水果店左边小树林里有只松鼠,它可是全树林的健美冠军。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