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第2课落花生评课稿听课记录》可能是您在寻找学习内容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1、五年级上册第2课落花生评课稿听课记录
五年级上册第2课落花生评课稿听课记录
板块一 谈话导入,检查学情
《落花生》这篇课文给自己带来了怎样思考?给自己学习带来了什么变化?(生答)
3.出示四大名著,落花生会在哪本书中出现?(生答)
讲述《红楼梦》227页中有花生的出现,激励学生阅读《红楼梦》。
4.我们国家第一位以落花生写散文、书的作家就是许地山。100多年来,我国写落花生的作家很少很少。与无数作家写过的其他动物、植物对比,落花生只有许地山写过。引导学生尝试写。
版块二 跨学科学习,激发读写兴趣
1.出示曹植《七步诗》,生读,聊内容,写到了庄稼豆。
2.出示古诗中的庄稼:《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稻花;杨万里《石榴》中的石榴;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二》中的梅子杏子麦花菜花。
板块三 关注时间词,借目录明写法
1.《落花生》课文里,有两个时间词。出示《落花生》中的两个时间词一个月今晚。
提问:几个月只写了一段,一个晚上却写了十四个自然段,为什么?(生答)
2.介绍《落花生少年许地山》,出示书本第1-10章。猜一猜,课文可能出现在哪一个章节?(生答,说理由)
3.出示《落花生少年许地山》,出示书本第10-20章,学生再猜课文可能出现在哪一个章节?(生答,说理由)
课文第一自然段写的是第11章,后面内容是12章。第11章占了10页,为什么作者将11章写得很简单?(生答)
比较散文与传记的区别。散文要详略得当;传记越详细越好。
板块四 拓展阅读,读透落花生
1.补充许地山相关资料。
许地山是否按照父亲所希望的做了?怎么才能知道他按照父亲的希望做了?(生答)
2、二年级上册课文7妈妈睡了评课稿听课记录反思
二年级上册课文7妈妈睡了评课稿听课记录反思
教学反思1
《妈妈睡了》是一篇浅显的抒情性的阅读课文。这篇课文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睡梦中的妈妈真美丽、好慈祥、好累。文章以流畅自然的语言为基调,没有华丽的辞藻,不见雕琢的痕迹,但是给人亲切热情的感觉。综于以上的理解,我在设计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有层次地朗读,透过对睡梦中妈妈的描绘,体会词汇的精美,积累语言,训练说话。又通过启发学生想象,联系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妈妈对孩子的关爱,让学生学会爱自己的妈妈。
教学预设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落实的较满意的地方有:1.由于这篇课文内容比较浅显,对于学生来说理解不会有很大问题,但感悟和情感的升华却显得难了些,也更重要了些。要通过文字向学生传递文本中作者情感的流露,那理解、感悟词汇即是本课重中之重的教学目标了。由此,我重点在睡梦中的妈妈很美丽一段有目标、有层次的培养学生读、悟的语文学习能力,通过句式的对比评价对 明亮的眼睛弯弯的眉毛红润的脸等词句进行交流,从文中提炼语言,知道作者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好在哪。抓住重点词语的理解,明确积累目标,对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训练做了指导,学生受益颇深。2.句、段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小学语文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平时的语言阅读教学就不可疏忽,由此,在谈睡梦中的妈妈好慈祥时,慈祥一词对于学生理解来说是一个难点。处理这个问题,我用了读文想象,展开生活联想的方法。使得学生进一步学习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在教学中,我提出的小练笔环节,让学生说说自己想对妈妈说些什么,然后写下来。授课后觉得:
一、小练笔的形式单一了,可以写写自己有一位什么样的妈妈,例如能干、勤劳、善良、美丽而且说说自己的理由,例如说:我的妈妈很善良,她都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我的妈妈很温柔,她能鼓励我。 等等。
二、由于教师在课中的指导不够,学生只明白自己要写什么,但还是不知道从哪写起,怎么写句子,怎样更好的做到用积累的语言有条理地写出自己想说的话来。
教学反思2
针对教学预设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落实,反思如下:
一、启动情感,揭示课题。
良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刚一上课他们的思维不能马上集中到课堂上来。我利用《我的好妈妈》这首歌导入,有效的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课堂,引到课文中来。歌曲结束后我创设了谁愿意把观察到的妈妈介绍给大家?这样的情境,使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撞击,寻找到学生心跳与文本心跳的合拍点,产生移情效应。在我的引导下,学生畅所欲言,自由介绍生活中的妈妈。有的学生说:生活中的妈妈很美丽,尤其是那双大眼睛。或有一头又黑又亮还很长的头发。有的说:妈妈做的饭菜特别好吃。还有可能说平时特别关心自己的学习。如天天接我、送我放学,辅导我学习等。因为学生有真实的生活体验,说起来一定很全面,而且学生的参与率也会很高。同时也调动了孩子们对妈妈的情感体验。
通过有一位小朋友也观察了自己的妈妈,你们看,妈妈在干什么?同时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揭示课题《妈妈睡了》。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题《妈妈睡了》,这样又一次调动了学生对妈妈的情感体验,使孩子们在对妈妈的爱的情感体验下进入了文本。
二、自主识字,理解词语有策略。
对于生字的识记,学生已经有了一年的基础,所以识字环节发挥学生主体性,使他们成为识字的主人。学生借助形声字的特点来认识哄、吸、润、粘、汗、额这几个生字;联系生活来识记脸、紧、闭;并鼓励学生运用字形编口诀,猜字谜等方法识记生字。比如:有的同学用儿童藏起牛尾巴来识记先这个字,用把人关进屋子里识记闭这个字,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识字,为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奠定了基础。
三、读中感悟,体会深情。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由于这篇课文内容比较浅显,对于学生来说理解不会有很大问题。课文只分三部分:睡梦中的妈妈真美丽,好温柔,好累。所以我把文本交给学生,学生在自读课文之后,谈论感受最深的地方。
学习活动是学生的潜能得以生发、表现的基础。学生有活动的时空、有选择的权利、有展示的舞台、就有了更多感知、观察、思考和探索的机遇,就有了更多表达情感的平台。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部分进行交流。有的学生说:我读懂了睡梦中的妈妈好累,我是从窗外,小鸟在唱着歌,风在树叶间散步,发出沙沙的响声,可是妈妈全听不到。
有的学生说:我从妈妈干了好多活,累了,乏了。看出妈妈很累。这时,我紧紧抓住这里进行生活拓展,问:根据你的观察,妈妈一天里都可能干哪些活?因为儿童的内心是最无拘无束的,他们渴望走向原野,亲近自然,渴望在广阔的天地间放飞梦想。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彻底走出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的封闭性,充分拓展空间,增强活力。我鼓励学生在真实世界的际遇中学习,与现实对话,为学生创造生活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到生活中去观察。
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学生的自主体验,让学生逐步学会以语言文字为依托,分析语言现象,在字、词、句、篇的联系中揣摩语言文字的内涵,体会文章内在的思想感情。强化个性体验。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感情朗读。在这课,有两个词语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就是深沉和均匀。对于呼吸深沉的理解我采用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对于呼吸均匀的理解采用表演的方式,先来表演呼吸不均匀是什么样的,再表演呼吸均匀是什么样的,这样通过对比学生理解就不会太难。
有的学生抓住对睡梦中的妈妈很美丽来汇报的。就抓住明亮的眼睛、弯弯的眉毛红润的脸等词句进行交流,。在感悟课文时,我通过展开读、说、写、评等活动,充分地表达了学生从文本中体验到的情感。
在课堂教学中,我总是鼓励学生多样化地语言表达,展示学生的个性。因为语文课是师生个性,自由驰骋的舞台。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学生多样化的表达,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学生对睡梦中的妈妈是什么样的汇报时,有的直接摘录了书上描写的原句来表达,有的加以概括列出几个关键词语,有的联系自己的生活,还有的加上想象等,学生在表达中思辨,在倾听中评判,不仅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而且提高了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等综合实践能力。在读中感悟,体会深情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我始终以《课程标准》中指出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就是说,阅读课堂是由这三者之间的互动形成的为指导思想。在《妈妈睡了》的教学中,课堂情境的创设,问题的引出,教师是一个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自己找到探究内容进行探究;当学生就睡梦中的妈妈是什么样的问题进行研究、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则是一个能欣赏学生意见的倾听者、能积极参加小组探究的参与者;当学生呈现探究成果时,教师又是能判断学生认识正误的辨别者。这实质上是一个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动态生成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历程中,在互相的交流感悟中充分展示自我,提升生命价值,让学生在体味语言、交流表达过程中,陶冶、塑造学生心灵。
四、拓展延伸,语言运用有成效。
现代阅读教学观需要我们以生活的理念构建起语文教学大课堂。在教学中,我们要将课堂的语言训练和课外的生活实践活动进行有机结合,从而使学生从单一的语文课堂步入广泛的社会语文空间。
在拓展延伸部分,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同学们,在小作者的眼中,睡梦中的妈妈美丽、温柔、辛苦。那么在你们的眼中,妈妈是什么样的呢?请大家拿出自己妈妈的照片,细细地观察妈妈,想想妈妈在生活中都做了哪些事,和同桌轻轻地说一说自己的妈妈。在学生交流汇报时,我适当指导学生语言表达要清楚、完整,尽量用上一些修饰性的词语。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交流可以说说妈妈长什么样子,在家里做了哪些事,是怎么照顾自己的,想对妈妈说些什么心里话等等。这种实践性的拓展形式,让学生亲近长辈,很好的淡化了训练意识,消除了学生学习与生活的界限,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的热情。
当然,在本课的教学中,也存在着不尽人意的地方,学生能力有限,有些时候还是需要教师不断的提示引导,才能清楚完整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样教师追问较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全面兼顾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多给学生留时间,让学生做课堂的小主人;还要做到授课有亮点,授课思路清晰。在今后教学中,我还要将课堂的语言训练和课外的生活实践活动进行有机结合,从而使学生从单一的语文课堂步入广泛的社会语文空间,更好地依托阅读教学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3、二年级上册课文6一封信评课稿听课记录反思
二年级上册课文6一封信评课稿听课记录反思
教学反思1:
作为一名老师,每一天的快乐与烦恼都来源于孩子,或许原本早上起来莫名糟糕的心情,就会被孩子在课上可爱的样子所转变。最近在讲瞿祖红翻译的课文《一封信》。又让我对如何能够在零经验的情况下,真正的掌握学情,同时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产生了新的想法。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语文学习来说,预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学习习惯,这是调动孩子主动学习、思考和创造的重要环节。一直以来,我的预习要求就是熟读三遍课文,但是在上课时,我却发现好像作用不大,并未达到我想要的预习效果。
教学反思2:
《一封信》是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以儿童生活为主题,以儿童视角,表现儿童生活。因此,在课内设计中,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启发学生能够说出自己的感受或想法。本课讲述了露西给爸爸写信的过程。课文语言通俗易懂,通过信的内容,表达了露西对生活细腻的感受、对亲人细致的体贴,对于学生能起到很好的熏陶作用。
一、教学效果
从学生的切身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课上,我先让学生扫清生字障碍,然后通过辩论的方式,针对第一封信和第二封信哪一个更好为辩题,进行了激烈的辩论。大多数学生会选择第二封信,观点就是:爸爸远在国外,不想让他担心家里的事。而也有人觉得第一封信更好,理由是第二封信写得那么欢乐,然后又说思念爸爸,就会觉得很虚伪。因为第一次辩论,孩子们热情高涨,在孩子们激烈的辩论后,我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写在作文本上。这样,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课文,理解了露西的心情,把学生带进了露西的内心世界,同时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成功之处:
1.我首先从课文的生字入手,利用随文识字和集中识字的办法,让学生注意字的读音、笔画顺序以及书写等问题,解决了本课基本的生字,为读通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2.教学评价及时且有针对性。课堂上利用激励性评价,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评价语言丰富、多样化,评价实效性强。
3.教学设计连贯,思路敏捷。整节课,我紧紧抓住主线,帮学生理清思路。通过让学生初步朗读课文,大致了解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感悟出主人公露西的心情,然后我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们谈一谈如果自己的爸爸不在身边心情会怎么样,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三、不足之处:
1.在让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没有提出具体的阅读要求,导致学生比较盲目,没有目的性。
2.在教学生字时,我只是让个别学生起来分享他的识字方法,说完之后就一带而过了,也没有让大家一起重复,所以导致生字词的掌握不够牢固,没有加强记忆。
3.课堂设计内容过多,不利于学生吸收;缺少读,孩子读得少;在课堂上也没能教孩子书写,练习写字。
四、改进措施:
1.在今后的教学中,精简课堂,删繁就简,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
2.重视阅读,加强阅读,多读多悟,在读中感悟和理解。
3.重视每单元中课与课之间的联系。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在备课的过程中要进行充分的预设和生成,及时处理课堂生成。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一定会弥补不足,积极向各位前辈老师求教。
4、三年级上册14课小狗学叫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14课小狗学叫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一、课文究竟让不让孩子们的预习和通读?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也是学习预测这一阅读策略的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有了前两篇课文的指导学习。本篇课文其实不用在课堂上让孩子通读或默读。通读和默读一来比较占用课堂时间,而且有部分孩子并没有真的去默读,他们在随大流中,其实是白白的浪费了自己的时间。二来,本单元就是学习预测这一阅读策略,提前让孩子们预习或者读了故事,孩子们的预测几乎全部都是被课文内容带着走,其实就失去了预测的意义。提前预习,就好像让孩子们揣着明白装糊涂,着实不合适。
二、如何在这篇文章中训练孩子们的预测能力?
训练孩子们的预测能力是本单元、本课的落脚点。如果孩子对这个故事完全没有概念,课文梳理也不能很好的进行,和张老师讨论中发现,我们可以让孩子们用快速浏览的方法,浏览第1至第9自然段,让孩子们知道故事的开端:小狗因为不会叫遭到别人的批评。进而在利用课文插图,让孩子们进行预测。(从54页的插图,可以预测出小狗在跟小公鸡学叫,从小狗的表情上可以看到,它很投入,很认真。从55页的插图上,可以预测出小狗心情不好,受到了打击。)依据两幅课文插图,孩子们的预测一定有跟原文的故事发展的一样的,也会有或多或少的跟原文中故事的发展不一样的,这可以让孩子们体会预测的多样性,感受一边阅读一边预测的乐趣。
三、三种结局应该如何处理?
课文里给了三种结局,分别是遇到了小狗遇到了小母牛、碰上了农民、听见了奇怪的声音汪汪。
我认为这三种结局除了引导孩子多方面、多角度的预测,还可以给孩子们提供写作训练点。例如,第一种结局,可以引导孩子们利用童话反复的特点,以课文为范式进行写作。第二种结局,可以提示孩子们加入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第三种结局,孩子们很容易发现小狗找到了同类,找到了家,我们可以引导孩子们写结局时候,可以用上细节描写,来突出温暖、团圆的感觉。只是,我还有一个思考,这样的写作引导,是不是又给孩子们设了一个框框?
教书跟学习一样,没事多琢磨琢磨,就会发现其中的趣味,有了趣味就能教得舒心,读得通透。
教学反思2
《小狗学叫》是一篇童话故事,叙述的是一只不会叫的狗学习叫的故事。文章构思新颖,想象丰富,文章以对话的`形式刻画了人在成
长过程中的一段心路历程,不同形象暗示了形形色色的人所构成的复杂的社会环境,而三种结局则提示了不同的人生态度会造就不同的人生之路。故事暗示小狗终于成为真正的狗,找回迷失的自我的主题。童话以现实为基础,幽默地展示现实中某些现象,使人们在笑声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本课教学课堂小结这一环节中,我考虑到思维的发散性,于是要求学生说说读了这则童话后的收获和感受,要求从小狗、小公鸡、狐狸、杜鹃、猎人等不同的角度,进行感悟,学生说出很多令我始料不及的答案,真正做到了发散思维的目的。
回顾本课教学,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本文作者虽然为这则童话主人公就设计了三种结局,并且让学生说说:你认为哪种结局更好一些,为什么?但是学生的答案相对来说比较统一,都认为第三种结局更好一些,对于其他的结局,即使有的同学能想出,篇幅也是很短,或者照搬课本中的情节,没有创新
5、四年级上册2课走月亮评课稿听课记录
四年级上册2课走月亮评课稿听课记录
师:点苍山山脚下有一棵大青树,我们学过一篇课文,题目叫《大青树下的小学》。
师:课文写的就是云南。看插图,衣服一样吗?白族在中秋之夜走月亮的一种习俗。
读题,打开课文,找出一句话,说说什么是走月亮。
生:第三自然段:这时候走月亮。
师:一起读。
师:什么叫走月亮?
生:就是在月光下散步。
所以课文一开始就写了读第一段。引读第一二段。
读了这两段话,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一个怎样的月亮?
生:柔和、明亮的月亮;像是被洗过一样的月亮。
师:那是非常明亮的。非常美丽。
生:像盘子一样圆的月亮;一个闪耀的月亮;仿佛是用圆规画的一样圆。
读课文。
师引读:月亮升起来了,它就照亮了
照亮了整个的村庄、整个的山村,整个的世界对吧?
师:从天上往下照,从远处照到了近处,一连用了4个照亮了
再读句子。引读,这时候
师:走月亮,不是我一个人走,而是我和阿妈一起走。这句话还出现在哪里?
第五自然段,在哪里走月亮画出在溪水边
师:他们曾经在哪里走月亮?生:稻田里、村道里、果园里。
师:都是走在田地间对吧?
师:这是第三次出现,还有吗?看看文章的结尾。
在月夜里。
师:我们来看走月亮,我和阿妈走在月光下,走到了溪水边,我们走在田地间,走在月夜里。
师:你看,走月亮,走到了溪水边。看到了这样一条小溪流,生读文。
读了这一段,你脑海里浮现出怎样一条小溪?
生:一条在月夜里缓缓流淌的小溪;清澈的溪水,流进了一个个小水洼。溪水倒映着天空上月亮和星星的倒影;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映射着月光的一个月亮;我仿佛看到了山山草和野花长在溪边,小水塘抱着一个月亮,那里那里好多的月亮跟着水流在流着,还有山草和野花的香味。
引读课文。生个别读,读出月光闪闪的小溪。
走在这样的小溪边,心情怎样?再读课文。
师:有一个同学说,这段话写得真美,但是有一个字用错了,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香味应该用什么字?飘。
流着香味不是用错了吗?
生:扑鼻而来,一直没有断;山草和野花、落到了小溪,带着它们一起流;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是和溪水融为一体的,溪水流到哪里,它们的香味也就流到哪里。
师:香味是闻到的,水流是用眼睛看到的,叫视觉。香味只能用闻,是嗅觉。飘着香味,香味就是山草、野花的,而流着香味,香味就是小溪的了。一个流就把你的眼睛和你的鼻子打通了,融为一体了。
所以这条溪不仅仅是小溪了,前面可以加一个什么字?香溪。
师:这条小溪还流着月光,月光只能看见的,现在不但能看见还行,还能用手摸得到了。
这个月光不是月亮的,现在成了谁的?小溪。
所以小溪还可以叫什么名字?月溪。
用了一个流字,小溪就成了香溪、月溪。美不美?他故意用错了一个字就有了诗情画意,一起读。
那位同学说这里还用出了一个字,怎么可以用抱?倒映在水里应该用映。
生:写出了可爱的小水塘,要是用抱的话就可以形容出它的可爱。
生:拟人的手法。这是一种拟人的手法,把小水塘当作人来写。
把月亮当作小娃娃,对了,那个水塘就是妈妈。
妈妈抱着一个孩子,这样的一个情景给你一种什么样的一种感觉?
美好的、温暖的、很幸福的感觉,快乐的感觉。
6、四年级上册10课爬山虎的脚评课稿听课记录
四年级上册10课爬山虎的脚评课稿听课记录
一 课堂导入
处处留心皆学问 什么意思?
师总结:无论工作还是学习都需要这样的能力,今天来看看叶圣陶老爷爷是如观察的,观察了什么,怎么观察的。
二 整体感知
1、第一自然段教学:
写了什么?
除了位置,还有什么发现?
太棒了,随处可见,说明了什么?说明这样常见的事物仍然值得留心观察
2、看其他自然段,作者写了哪些内容?
3、留下印象深刻的句子有哪些,谁能说说这些句子好在哪?
漾、爪子、相当牢固、逐渐
作者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写出这样生动形象的句子
三、小组自学
1、小组自学,找出仔细观察的方面
(巡视,表扬勾画的同学)
2、小组交流后,点一组同学展示 师点评合作的有效性
3、时间的词-连续观察
细微的观察-动静结合
蜗牛的比喻-形象
4、请同学打分,展示小组选择最佳倾听小组
5、老师幻灯片砖石各个时期的爬山虎,进一步总结作者的观察细致
四、课堂活动
1、如果你是植物园讲解员,你会怎么向别人介绍爬山虎是如何爬的?要抓住什么词?
请同学们默读第四段,思考后,站起来介绍爬山虎是如何爬的。
2、同学讲解+动作表演,师点评
3、一脚一脚教学,师通过动作表演说明为什么是一脚一脚而不是一步一步。
总结升华-仔细、连续观察
思考:
1、训练点明确,授课围绕观察什么和怎么观察两个方面进行讲授
观察什么,即通过对文章的整体结构的把握,引导学生明白观察的内容
怎么观察,即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词语,去了解观察的奥秘细致、连续(表示时间的词)
2、对抽象化的教学具象化操作,如在讲解蛟龙的爪子和蜗牛时,强调把不熟悉的事物比作熟悉的实物,就是形象
3、通过创设情景和实践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当小小讲解员,讲解爬山虎如何爬,怎么讲到重点,讲得生动,让学生体会作者对动词运用的准确。
导入时,强调观察是把文章写得形象生动的奥秘,今天我们就来跟叶圣陶老爷爷学习如果通过观察,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会不会更好呢?
7、四年级上册7课呼风唤雨的世纪评课稿听课记录及反思
四年级上册7课呼风唤雨的世纪评课稿听课记录及反思
《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文章是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先生写的一篇科技类说明文,文章仅用了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难点: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语文学习真实有趣,激发了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网络中的信息浩如烟海,面对如此庞大的信息量,我们的学生该怎么办呢?我们既不能过高地估量网络的功能,认为网络上的信息足能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在教学时,先提出学习的任务,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到网上查找,而自己却很少了解网络上的信息,也不能怕学生在网上迷失方向,直接提供给学生几个相关的网站,让他们在其中学习。教师省却了让学生查找资料的过程,而学生的视野被禁锢了。
为了使学生更有效地使用网络资源,方便快捷地学习,课前我先让同学们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同时,基于网站内容来源于书本,而要高于书本;专题网站要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专题网站应具有扩展性等特点。我查阅大量资料制作了网络课件。这样的网页中有学生自己搜集的学习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倍增。
课前我还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能较充分地对网页中的内容进行阅读了解,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还可以帮助认知速度慢的同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其目的是想用这种方式来构建学习内容。让学生在网络化教材的学习中,去决定他的学习方向。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而教师也由学习内容的传播者变成学生的学习导师,合作伙伴和学习顾问。教师的主要作用是知道学生如何选择学习方向,筛选信息,判断信息,这些实际都是一个学习化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甚至可能会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学习内容,丰富课程本身的内容。这也给了他们充分思考问题的时间。
上课时,我就从三个方面入手,与学生交流谈话,让学生发现问题主动质疑。
(1)齐读课题,当你看到这个课题,在你的脑海里闪现过哪些疑问
(2)在你初读课文之后,你又有哪些疑问?
(3)有没有让你感兴趣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部分?学生的思维如有源之水,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什么是呼风唤雨?一世纪是多长时间?呼风唤雨的世纪是哪一个世纪?为什么说是呼风唤雨的世纪?发明和发现有什么区别?呼风唤雨的英雄是谁?它是靠什么来呼风唤雨的?怎样理解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学生的回答使我明白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有了兴趣,他们已完整地构建了自己的学习内容。我认为按照这种方式构建新的语文课程体系,将使语文教育发生根本的变革。
2.培养创造性思维,学生是主体,教师做引导。
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信息由单一化到多元化,学生由被动接受到自由选择,自主探索,部分学生极易在信息的海洋里迷失,使课堂处于失控状态,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容易导致学生水平的两极分化。所以,信息化教学在对学生的学习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的同时,也对我们教师驾御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在课件设计的问题,导向性一定要强。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我的纵向栏目主要帮助读懂课文。我的横向栏目重在激趣,升华主题,开阔视野。
其次,注重思维策略的训练。
(1)用发散思考思维活策略训练小学生如何质疑。启发:当你看到这个课题,在你的脑海里闪现过哪些疑问?在你初读课文之后,你又有哪些疑问?当你浏览网页时,有没有让你感兴趣的?强调留下深刻印象的部分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想问题,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
(2)用理解深刻有见解策略训练学生如何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提问:科学永无止境,本文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查阅阅读平台,了解科技历史,关注科技发展,形成了深刻的见解,自然也会对科技的未来充满信心。
注重对学生的帮助引导。教学决不能放任自流,学生如果目标不明确的,就等于在大海捞针,花时间多,收获却不大,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为了让学生能够了解世纪呼风唤雨的意思,知道20世纪到底是多长时间,我让学生直接进入第一部分进行学习,使同学们一目了然;20世纪都有哪些科学技术成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相互探讨,然后有理有据地讲明自己的理解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学生通过对比20世纪前后人们的生活的不同,对这句古诗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想说明什么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3)注重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上要让学生积极发言,但敢说的前提是会听,我要求学生要特别注意听,他们会听老师提出的重点和要点,同学回答问题时也认真地听,并做到了回答问题时不说重复话、不说半句话,敢讲自己的发现和见解。真正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
3.用美好的心灵畅想未来。
教育的责任在于帮助学生从美好的角度,想象人类的前途,追求生命的意义。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看阅读平台,听新闻联播,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学生明白了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只有艰辛的努力,才有丰硕的果实。课堂上还安排了一次畅想活动,我长大了大家谈。我长大了要开通星际航班,让地球上的人们都能到外星球去旅行。我长大了一个爸爸妈妈是医生的孩子说,大了要当个医学家,发明一种药,为生病的人解除病痛,健康长寿。
给学生一次想象与表达的自主空间,能将爱与理想的种子种植在孩子们阳光灿烂的心田,唤起学生真诚、善良、自信、拼搏的情怀,谁能说这不是教学的精彩和感动呢?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科学常识性说明文,设计不好就容易成为资料展示厅或者科学常识课,失去了语文的本真,缺少语文的味道。因此,我在教学这课时始终围绕理解、品味、运用语言来进行,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凸现语文学科特点;在引领学生理解、品味、运用语言的同时,让学生体验20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体会说明文的特点。
三、不足之处
上完本课后,我认识到自己在落实方面到位,重难点突出,但在上课时的语速过快,没有给足孩子们思考的时间,小组合作交流时间太短。教学过程中,遗漏了一些知识点。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通过理解课题引起学生探讨20世纪科技迅猛发展的热情,引入重点段的学习。接着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地学习。品读词句,学习表达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联系所查阅的资料,想到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等事情的意义,想到电视、电话等事物的飞速发展;再通过课件出示有关文中列举例子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科技的发达;同时,通过朗读的指导,使学生感受科技的巨大成就,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最后拓展升华办一张科技手抄报 。
8、四年级上册7课呼风唤雨的世纪评课稿听课笔记
四年级上册7课呼风唤雨的世纪评课稿听课笔记
本课是统编版教材四年级上第7课,单元要素: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第五课《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让学生广泛地提问题,鼓励大家多提问题,可以从整体和部分提出问题,第六课《蝙蝠和雷达》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提问题,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写法、启示提问题。本课《呼风唤雨的世纪》让学生会筛选问题,筛选出对课文理解有帮助的问题。
本课有以下特色:
一、课堂处处渗入学法,适时小结。通过学生在第一节课整理的问题清单,总结出学生提出的三类问题,第一类问题,可以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解决不作为班级重点问题进行解决,第二类和第三类问题,对课文内容理解有帮助的问题和带给大家启发的问题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让学生通过反复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决问题。训练了学生从课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内容层层递进。在本课中,第一环节让学生复习字词,提醒学生注意一个字的读音潜的读音,和两个容易写错的字善和奥。第二环节:从上节课小组整理的问题清单开始,总结学生提问提的三种情况,并总结筛选的方法,然后进行小组合作筛选小组问题清单。第三环节:进行班级问题的筛选,筛选出两个问题作为班级的重点问题进行解决。
三、小组合作方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本课主要的教学方式是进行小组合作,小组按照老师总结的筛选方法进行小组清单的整理,筛选出小组认为对课文理解有帮助的两个问题。然后让小组同学说一说他们小组为什么这样筛选。从而拓展了筛选方法,总共有四点:1.字词类问题能借助资料或工具书的问题进行剔除。2.通过读课文,当时能解决的问题剔除。3.相似的问题进行合并,小问题归纳在大问题里。4.对课文理解有帮助,引发我们思考的问题留存。小组同学按照老师的方法,小组成员互相讨论,能在小组内解决的问题都自行解决。
四、朗读指导处处有,通过有感情朗读体会文章情感。在本课中我重点指导了第二自然段的朗读,让学生用自豪,骄傲的语气朗读,体会20世纪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在朗读中,加入评读,当学生读的好的时候,及时评价。当学生读的不到位的时候,老师范读进行引导。
五、课外拓展及时补充,让学生拓展知识。本课中有一句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梨花开这句诗比较难理解,我引出它的出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从这句诗再联想20世纪的科学成就为什么用这首诗来形容?学生自然很好理解。用这句诗说明20世纪的科学成就速度快,成就多,范围广。本课最后我给同学看了一个小视频,我们现在的科技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其中无人驾驶的熊猫公交车让学生看的惊讶不已。
这堂课在平行班上过一次,此次是在家长开放日又在本班上了一次,今天,每一个学生都至少发言了一次。学生积极性也很高,家长的反馈也非常好,其中一个家长在家长会反馈到:感觉现在的教学不再像以前家长那个时代传授式教育,现在的课堂是启发式教育,更强调的是核心素养,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这个家长的反馈,我感觉现在的家长也都是与时俱进,很会评课。作为老师更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不断创新,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
9、四年级上册23课梅兰芳蓄须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23课梅兰芳蓄须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听课感受:
1. 说课老师直切主题,提问:对于梅兰芳,你有什么了解?通过读关键词的方式,让孩子大致了解了梅兰芳的个人信息和时代背景。
2. 时光轴这一环节的设计,让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关注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得到了落实。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时光轴运用串联事件的方法说本课的主要内容,几位站起来回答的同学表述得都非常清晰。
3. 说课老师还进行了方法迁移,从课文到写作,写事作文,我们可以学习课文中归纳小标题的形式进行主要事件梳理。
4. 后半部分教学中,说课老师引导学生抓住自己感受深刻的字词或者句子展开精读学习。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或段落,在一旁进行批注,写下自己的感受,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5. 提问,为什么梅兰芳要拒绝演出?说课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体会。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了梅兰芳大师高尚的人格和深深的爱国情怀。
6. 联系《孟子》电影《梅兰芳》丰富学生课外积累。
7. 归纳自然段段意,理出关键事件,最后串联起来。一切都要根据学生实际的学情进行。
10、落花生评课稿听课记录
《落花生》说课稿
《落花生》说课稿
自由读课文,找出姐弟们认为花生的好处的句子用-----画出来,用=====画出父亲认为花生好处的句子。
好处多:味儿美、榨油、价钱便宜
最可贵:不图虚名、默默奉献(春蚕、蜡烛) (物)
(借物喻人)
最高尚: 实实在在、无私奉献(清洁工、老师) (人)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如有不足,请各位老师指正,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11、五年级难忘的一课评课稿听课记录
《难忘的一课》说课稿
难忘的一课 说课稿
一、说教材
《难忘的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讲的是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作者在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里,见到一位教师认真教孩子们学习祖国文字的动人情景,以及在礼堂里参观中国历代伟人像的深切感受,表达了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
这篇课文处在第七单元中。单元训练重点是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学习本组课文,要在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基础上了解并学习作者是怎样在叙述内容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进一步提高理解和表达能力。因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2.学习作者抓住生活中感受最深的事进行具体叙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真挚、意外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句话。
课文中反复出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贯穿全文,每一次出现都伴随着一段故事情节,都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它既是串联内容的主线,又是表达情感的主线。所以,我把理解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思想感情的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又根据学生的年段特点和大纲的要求,把学习作者抓住生活中感受最深的事进行具体叙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作为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
本文主线清晰,叙事生动,感情充沛,很适合感情朗读。因此,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学习祖国文字、参观礼堂这两个场面和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条主线,以读为主,运用教扶放的方法,通过朗读理解朗读这种教学手段教学本课。
三、说学法
因为教是为学服务的,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引导学生运用朗读理解朗读的方法来读懂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真情实感,并从中领悟到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与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却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计划三个课时授完本课,并设计了下面七个教学环节:
(一)简介背景,揭题入手。
课文记叙的事情发生在台湾光复初期,因为学生对这段历史背景是陌生的,课文里虽然提到一些,但很有限。为了帮助学生学好本文,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所以,我就以介绍背景入手,把学生引入情境。
一上课,我先板书课题,然后这样引题简介:今天,我们学习《难忘的一课》,讲的是发生在台湾的事。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894年发生了一场中日战争,即甲午战争。这是由日本侵略朝鲜并向中国海陆军挑衅引起的。由于清朝政府腐败无能,中国方面遭到失败。1895年,签订了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台湾被割让给了日本,被日本整整统治了五十年!在受日本帝国主义统治时期,台湾人民连自己祖国的文字都不准学,不准画中国伟人像等,他们企图让中国人民忘掉自己的祖国,妄图使中国永远受日本的统治!中国人民蒙受着种种巨大的耻辱,过的是奴隶般的生活!直到1945年抗日争胜利后台湾才归还中国。这篇课文就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归还祖国后写的。作者是田野。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程序旨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字词,然后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让学生知道:课文主要写了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作者在台湾一所乡村小学里,见到一位教师在教孩子们学习祖国文字的动人情景,以及在礼堂里参观中国历代伟人像的深切感受。(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着重描写了哪两个主要场面?可分几段?只要引导学生找出学习祖国文字和参观礼堂这两个场面,文章的层次自然就清楚了,这时我就让学生分段并说说备段大意。接着,我让学生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这既是串联内容的主线,又是作者表达情感的主线。因此,我紧紧抓住这条主线,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每次出现这句话,作者是怎样具体叙述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样导入第四个教学步骤。
(四)抓重点词句,以读促解。
1.讲读课文第36节。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划出作者具体叙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第一次出现的有关语句,然后仔细体会这些语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受。这里,我主要抓住一笔一画地写、一遍一遍地读、老师和孩子们都显得那么严肃认真,而又那么富有感情等语句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来体会台湾人民学习祖国文字的认真态度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懂得这里作者是抓住他在台湾小学里所看到的师生认真学习祖国文字这一感受最深的事来叙述,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对于难理解的重点句如好像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的真挚的心。我则利用幻灯出示,抓住关键词语真挚的理解,让学生边品词品句,边朗读,在反复朗读中加深理解,再把理解后的意思和体会到的感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使学生在朗读中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陶冶与感染。并要求学生会运用真挚这个词。
至此,学生已理解了这部分内容,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我就及时地进行小结,使学生初步掌握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我是这样说的:这部分,作者抓住了他在台湾乡村小学里所看到的师生认真学习祖国文字这一使他感受最深的事进行具体叙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我们学习这部分时,运用了朗读理解朗读的方法。
接着,我用同样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课文712节。
2.导读理解课文712节。
首先,老师范读、学生分组接读课文后,思考:①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第二次是怎样出现的?②师生们看到作者和他们一起学习,有什么反应?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最能反映中心的一个问题:作者是个陌生人,突然走进教室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他们却不感到意外,这是为什么?让学生各抒己见,能体会到这是共同的爱国之心,爱国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彼此亲近,把他们融合在一起。最后,我再让学生按作者和台湾师生当时教学的情景那样大声地、整齐地朗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把体会到的感情表达出来,还要求学生注意第二次出现这句话与第一次出现时的读法有何不同,使作者、编者、教者、读者之心聚在一起,并引起共鸣。
3.自读理解课文第1316节。
因为教是为学服务的,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教。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所以,教学第1316节时,我要求学生运用上面学到的方法,带着我设计的几个思考题自读理解课文:
①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第三次是怎样出现的?
②看到中国伟人像,作者为什么眼睛湿润了?
③比较下面两个句子,看哪一句写得好?为什么?
没有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
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呢?
然后,我逐题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一个学生说不准或不全面,我再让其他同学起来纠正或补充),教师只是适时点拔。我估计学生回答第二个问题会感到比较困难,学生能够说出:因为作者很激动或感动而流泪,但为什么激动的理由不充足。于是我便引导学生读台湾教师所说的那段话,再启发:为什么原来画的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台湾人民可以干什么了呢?学生就能领会到:现在光复了,终于能画上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这是多么不容易啊!所以,作者激动得眼睛湿润了。这既是发扬教学民主,又努力面对不同层次的每个学生,扎扎实实落实素质教育的内容。
为了让学生对中国伟人有更深的了解,激发民族自豪感,我还出示了几个中国伟人像,指名学生向大家作介绍。(当然,课前得先布置学生看看有关的课外书。)
(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明辨是非和解惑的好方法,我在教学中安排这项内容,意在培养学生克服从众心理,养成问一问为什么的好习惯。
(六)总结课文。
(七)课堂练习。
读写结合,寓写作指导于阅读教学中,是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成功经验。因此,结合教材,我设计了如下两个练习:
1.填空:本文作者抓住了生活中____的事进行具体叙述,表达了人物的____。
2.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用一二百字写下来。
要求学生学习本课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写自己的感受,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我估计学生会感到无从下手,或感到范围太大,不好写。因此,我给他们设计了几点提示,让学生选择感受最深的事写下来:①台湾人民有诚挚的爱国热情;②日本占领台湾之后,不准台湾人民讲国语;③台湾被日本统治时期,学校里画的都是日本伟人,不准中国孩子了解中国历史上的伟人;④光复后,台湾人民认真地学习祖国文字。
写完后,全班进行交流,然后自己修改习作。培养学生自改能力是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的一个特色。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应是文章结构的简缩,既体现文章的重点内容,又反映文章的中心。使学生能够利用板书,总结全文。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板书设计:
难忘的一课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12、五年级上册第2课落花生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第2课落花生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这节课节奏比较快,开门见山引出课题《落花生》,快速让学生理文脉,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刚开始一个女孩用大段的句子描述种花生,马上有学生补充,抓关键词。这个抓关键词的方法太好使,收、尝呼之欲出。议花生则是在我引导下学生归纳出来,其实我觉得也可以用课文最后一谈来概括。
种花生的篇幅很小,但是种的过程却不容易。学生马上找到种花生的过程,以及收获时的惊喜。附带讲了对吩咐的理解。(这略写的部分会在学生最后结束文章的时候让他们关注详略得当)
之后就是议花生,对于这种对话推动情节发展的文本,一般还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展现他们议花生的过程。在学生展示过程中,学生的朗读依然多字或少字,没法读出情感。所以还是需要提前预习读。在课堂上让学生评价,学生的评价也比较单一。我从情感上引导,这是我的教学目标,关注语气。让学生再品一品,如争着回答,我问学生:同学们爱吃花生吗?结果大半孩子说不爱,哈哈尴尬了。(可能是花生的口味过于朴实无华了,下次是不是可以课前带点花生及花生做的食品给他们尝尝哈哈)没事,只要我不尴尬嘿嘿嘿,于是我再问:哥哥姐姐弟弟们,你们爱吃花生吗?学生也给了几分薄面,爱。争着回答,你们爱吃花生吗?学生想必能够明白争着回答了。然后对比一开始我的不假思索和父亲说完后那么中的沉思、恍然大悟等等各种意味。父亲的语重心长学生也能感受到,因为父亲的话蕴含着对我们的期望、饱含深刻的道理。读进了对话的情境之中,想象每个人物说话背后的情感后,师生再一次分角色合作读。
父亲说的话当然是教学的重难点,在教育过程中,一次又一次让他们回到这句做一个有用的人,让学生在一遍遍读悟中领会它的意思。在这个过程中可能是低估了五年级孩子的思维水平,这段话他们马上就能说出花生最可贵的品质,以及父亲由花生到人的借物抒情的方法。让学生发现父亲表达的奥秘,进行小练笔。
由物到人,学生还找到了好多人与物相似的品质,我再次出示了张桂梅、袁隆平、抗日老兵、防疫志愿者等,不管是默默奉献也好,还是坚守职责也好,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对国家、对社会作出贡献,这就是父亲对孩子的希望,希望孩子和落花生一样做一个有用的人,像他们一样做一个有用的人。
当然,这也是我对他们的期望。
13、五年级上册第一课白鹭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第一课白鹭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反思我的《白鹭》课堂教学,我努力把握住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点。利用教学媒体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和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课堂中设计了多种读书的方式,以读为主,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在读中感悟韵味无穷的白鹭,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或仿写或作画,引导学生遐想,孕育出学生独特的感悟和想象,提升了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课堂学习气氛浓厚,参与度高,学习效果明显。总之,把握住每一课自身的特点,抓住教学的重难点,结合新课程标准科学设计,课堂教学必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反思2:
《白鹭》是部编版新课标第九册的第一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也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生动地描写了白鹭的颜色、身段的精巧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全文语言朴实流畅,优美如诗。尤其是字里行间饱含的那份浓浓的诗意,使人回味无穷。整篇文章条理清楚、语言生动流畅。全文看似状物,读来却优美如诗。白鹭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一个字美!它的颜色美,形体美,觅食、栖息、低飞的画面更美!它给大自然增添了活力,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无穷的乐趣。白鹭本身蕴含的这种无尽的美,正是作家郭沫若全文所要传达的!
一、教学效果
调动积累,走近白鹭 。
首先板书课题,齐读两遍,说一说你对白鹭的了解?古代诗人笔下的白鹭是怎样的呢?此环节做的比较充分,学生课下查阅相关资料,课堂上交流得非常火热,特别是出现白鹭的古诗句,一下子交流了八句,引导孩子们诵读,进一步感受诗人眼中白鹭!为下文理解白鹭是一首诗作好铺垫。
1.快速浏览,整体感知。
自古以来,白鹭就是人们吟诵的对象,那么作者给予它怎样的评价呢?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标画出相关语句。孩子们很快便找到了两句话: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开头)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结尾)引导发现这种首尾照应的写法,感受以诗作喻写白鹭的美,结尾强调白鹭是韵在骨子里的诗,内涵比开头深了一层。
2.品词析句,领悟白鹭如诗如画的美。
出示课件:潜心默读作者勾勒了白鹭的哪几个画面?边读边把感受写在旁边的空白处。学生的思维一步步走向深入。接着在班内展示交流,主要聚焦:颜色美 外形美、生活画面美(觅食 栖息 低飞),最后让学生在朗读声中感受语言美和白鹭的美!
3.合作探究,启发想象。
探究一: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的是在望哨吗?质疑激趣,启发想象。
探究二:白鹭在清水里钓鱼,怎么理解?
探究三:本文给了我们哪些启示呢?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由物及人,真正感受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二、成功之处
教学本文有三点值得称道,一是借助课前预习环节查阅资料,既让学生动了手,也潜移默化地教给了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一种简洁方法,还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二是培养了快速阅读能力以及概括能力,这主要体现在第二个环节;三是创设了自读自悟的学习氛围,进一步引导学生由不会到会,落实了由教到不用教的新课标精神。再有,创设探究氛围,激发了学生思维,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
三、不足之处
在品词析句环节注重了自读自悟,但是琅琅读书的预设太少,用时也太少,比较句子去感悟内涵也有点蜻蜓点水。
四、改进措施
如果再重新上这篇课文,我会在品词析句上下功夫,会引导学生背诵积累如诗句般的语言,以便积累更丰富的语言,为学生的语言交流夯实基础,让我的教学更圆满!
14、五年级上册第一课白鹭评课稿听课记录
五年级上册第一课白鹭评课稿听课记录
开课伊始,教师请学生再读课题,然后,自上节课的从色素、身段的角度感受到作者笔下优雅、清新、淡雅的白鹭就像一首精巧的诗出发,让学生默读课文六到八段,思考还能从哪里感受白鹭就像一首精巧的诗。学生自学之后,一名学生结合第六段,谈到了自己从文中的一个钓字感受到作者让白鹭动起来了,富有画面感;一名学生同样关注的是第六段,但这名学生谈到的却是自己从镜匣有心人中读出的白鹭的美;第三名学生起立为大家朗读了课文第七段,并抓住文中的悠然和望哨谈到了白鹭在树顶望哨的美;第四名学生则从第八段中的恩惠和低飞中看见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于是,教师分别抓住学生从第六到八段的内容中提到的钓望飞,引发学生对这三段话中对白鹭各种姿态中的行为之美的关注。(板书:行美)在这个环节,学生虽然结合六、七、八段所描写的画面,给出了教师想要的回答,但我以为,教师还能从哪里看出白鹭的精巧的问题是不恰当的,三幅优美的画面,三个充满韵味的场景,与教师口中的精巧有何关联?怪不得学生的回答,几乎无法与精巧对上号。
有了对六到八段的整体印象,教师便先请学生聚焦课文第六段,仔细品味,想象画面,看看自己眼前出现了一只怎样的白鹭。一名学生表示,自己看到了一只美丽的白鹭,另一名学生更高明,谈到了立于水田里钓鱼的白鹭宛如一幅山水画。教师根据两名学生的回答中都提到的钓展开了一连串的追问和启发。
师:白鹭真的会钓鱼吗?
生:应该是捕鱼、捉鱼。
师:那么,钓鱼能否换成捕鱼捉鱼?
生:不行,钓鱼显得它有耐心。我见过人在夕阳下耐心钓鱼的画面,那是很美的。
师: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来到清水田里,看见悠闲的白鹭,那雪白的
生:蓑毛。
师:那全身的
生:流线型结构。
师:那铁色的
生:长喙。
师:那青色的
生:脚。
就这样,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学生感受到,白鹭立在水田中,即使不钓鱼,就那么站着,就很美,就像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学生语)。
在柔美的音乐声中, 学生将第六段齐读一遍后,教师继续引发学生对画面的想象:
师:放眼望去,远处可以看见
生:高耸入云的山峰。
师:抬头
生:夕阳西下。
师:低头
生:白鹭钓鱼的身影倒映到清水田里。
说到这里,教师再次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高远的天空、透亮的水田雪白的鹭所构成的画面,一面感受着一钓一捕之间,一字千里的境界之差,一面将第六段背诵了下来。
学生背完第六段,教师在课件中出示动图,将一只白鹭嵌入画框,顺势范写嵌字后,让学生谈谈生活中哪些东西需要嵌,学生谈到了美丽的照片和珍贵的钻石。于是,教师在让学生根据画面取名字之前小结,作者眼里,文中的画面是珍贵、美丽的,因而需要嵌。
巡视结束,教师根据学生板贴的取名字卡,帮助学生梳理出取名的格式,如水田钓鱼为地点+活动,白鹭垂钓图为事物+活动。原本,教师似乎想从板贴的几个名字所共同提到的水田中总结出对地点的关注,不料一名学生却关注了水田立钓图的立,教师因而顺水推舟,请原创学生谈谈这个立中的奥秘。原创学生表示,相比于平平常常的站,立显得更优雅。于是,教师再次表示,站与立之间,一字之差,境界千里。有此认识,教师随即在课件中出示自己下水为一组白鹭图片创作的名字,请学生就眼前图文结合、教师下水的《羽》《晨嬉》和《优雅共舞》谈谈自己的感受。一生谈到,《晨嬉》一词,简洁地点明了图中的时间与白鹭活动,贴合图中内容。教师立即表示,这是抓住特点的取名方法。另一生谈到,《优雅共舞》中,优雅指向形态,共舞乃是拟人。教师肯定了第二名学生的分析之后,当即请学生修改自己所取的画面的名字。在对修改稿进行交流时,教师先请学生关注《镜水鹭渔》,一生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肯定了题目中对比喻和拟人的灵活使用后,教师请原创作者说说自己的创作初衷,原创作者表示,自己是从文中的镜匣想到镜,从水田想到水,再将主角定为鹭,最后,抓住白鹭的行为,将渔活用为动词。这一番既抓住了画面内容的重点,又符合文意的取名说明,获得了教师的赞赏。接着,教师再请学生聚焦《山水白鹭》,原创作者自述此处使用的是背景+主题的取名方法,教师显然看出了这个题目的问题所在,于是,在教师的启发下,一名学生表示,这样的题目,既未写明白鹭在做什么,也不能令人对文中所写的内容产生具体的想象,因此需要继续修改。
15、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之示儿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之示儿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陆游是我国著名的爱国诗人。他一生留下了近万首诗,其中有不少就是专门写给他儿子们的。如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就是给儿子们传授写诗的经验,要想写好诗,功夫在于写诗之外的博览群书和生活阅历。对于执教完的教研课《示儿》,我的感悟就是汝果欲教诗,功夫在诗外。
功夫之一:搜集资料
要想给孩子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示儿》是陆游的绝笔之作。简短的28个字,饱含着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强烈的爱国热情。但仅让孩子们知道这些,是远远不够的。
为此,我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有关陆游的资料;利用音频软件,听杨雨教授讲《侠骨柔情话陆游》,听孙丹林教授讲《陆游》;认真阅读《陆游传》《陆游的英雄梦》等相关书籍
通过这些途径,陆游一生的点滴仿佛就在我眼前真实上演,我悲伤着他的悲伤,快乐着他的快乐,幸福着他的幸福,追逐着他的追逐
功夫之二:诵读诗作
陆游的诗有九千多首留存下来,内容极为丰富,在不断地吟诵涵咏中我渐渐明白
一杯齑餺飥,手自芼油葱。天上苏陀供,悬知未易同。这是一位精通烹饪的美食家;
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这是一位喜爱动物的宠物控;
乘除尚喜身强健,六十登山不用扶。这是一位注重养生的健身族;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更是一位为报国而生,为忧国而死的爱国者!
功夫之三:推敲教学
每一次教研课都是组内教师教研水平、团队力量的一个集中体现。为了上好这次教研课,大到选课、教学设计,小到课堂上老师说的一个字,一句话,组内老师都给予了悉心地指导。
整首诗,团队在朗读指导上做了精心设计: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受,读中感悟,读中升华;教学中还着眼一个悲字,拓展了《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题临安邸》两首诗,把学生的情感串起来,使学生的视野得到提升,情感得到升华,也越能使他们走进诗人悲的心境。
课后,通过向老师们请教,我也发现了这节课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首先,对高学段古诗教学的侧重点把握不清,应该在指导学生悟诗情,扩充学生诗词积累方面下功夫;其次,应该在诗眼悲上做足功夫,可用一篇带多篇的方法,拓展陆游不同时期的爱国诗,通过对比读,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诗人所要表达的悲天悯人的情感;再次,我的课堂评价语过于单调,教学语言还需凝练,教学应变能力还需加强。
学无止境,教无止境。今后我还需要深挖教材,课前认真备课,在对学生学情的了解上做到细致入微,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16、五年级上册11课牛郎织女二评课稿听课记录
五年级上册11课牛郎织女二评课稿听课记录
一、简要回顾
上节课的故事中,讲到了哪些内容?
牛郎身世可怜;牛郎和老牛(照顾周到、相处亲密)
二、初读故事,概括情节
1、默读:第一个故事的后面部分内容和第二个故事。
2、说说你了解了什么?
织女遭受惩罚;织女和牛郎的幸福生活。
引导补充:在第一个故事中,还有一部分内容可以归纳为一个小标题,试一试。
牛郎与织女相见。
1、板书:
身世可怜
与织女相见
遭受惩罚
牛郎和老牛
幸福的生活
2、小结:很长的故事,我们通过归纳小标题,梳理出主要的情节,就是这五个阶段。读故事,不能单单读情节,我们还要读人物形象,感受牛郎、织女、王母娘娘等是怎样的人。
3、织女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勤劳、追求自由
王母娘娘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自私、恶毒
三、想象与表达
1、结合课文内容,自己组织语言,自选一个小标题,来讲讲一个片段。
提供坡度:
①想一想,选择哪一个小标题?
②五个小标题,如果变成五幅画,每一幅画会画些什么?
③结合课文中的语句、自己的话和想象的画面,说一说。
学生分享,相机指导。
如:加上开头牛郎是一个可怜的孩子,父母早亡,兄嫂待他不好。;讲故事的语气要有变化;故事内容不要太长,有侧重,有省略;讲故事时可以加上表情和动作。)
2、用简单的话,把故事的大致内容讲出来。(这是本单元的习作内容)。
(在第一个故事的教学过程中,朱老师教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概括小标题,同时引导学生结合故事内容进行合理的想象。在第二课时中,学生已经能在默读后,较好地概括小标题,并且想象更加丰富了,思维更开阔了。
在引导学生复述故事内容时,朱老师让学生想象画面上会画些什么,一下子把故事内容具象化,学生更能清楚地意识到故事中需要呈现的人物、情节等,更加细致而全面。)
17、五年级上册9课猎人海力布评课稿听课记录
五年级上册9课猎人海力布评课稿听课记录
一、聊聊民间故事
师:这个单元是民间故事单元,你对民间故事了解多少?
生:我知道民间故事是在民间流传的。
师:民间流传的,一代又一代人讲述、加工。
生:我读过《田螺姑娘》这个民间故事。
师:确实是民间故事,你们还读过哪些民间故事?
生:我读过董永和七仙女。
生:我读过白蛇传。
师:好,今天我们就走进其中一个民间故事,齐读课题《猎人海力布》。
生齐读课题
二、检测并学习生字词
师:课文预习了吧?
生:预习了。
师:来看看这些词,同桌互考。
1酬谢 2珍宝 3叮嘱 4崩塌 5焦急 6发誓
7谎话 8延迟 9牺牲 10后悔 11扶着
师:考好了吗?我来考了(酬谢、叮嘱、崩塌、延迟)这课的生字,你有哪些需要书写注意要提醒其他同学?
生观察生字词
生:我来提醒酬,酬写的时候注意左边里面有一横。
生:我提醒嘱,倒数第二笔和第三笔是一竖,一提,不能写成横折。
生:我要提醒誓,下面第一横是主笔,写的时候要主笔突出。
生:我要提醒延,右边最后一笔是竖折,不是一竖,一横。
师:好,观察很仔细。
三、整体感知故事
1、理清故事中的人物
师:故事读好了吗?
生:读好了。
师:那我来问你了,故事中有哪些人物?
生:海力布、小白蛇、鹰、龙王、鸟、乡亲们、老人
2、确定主要人物
师:主要人物都有哪些?
生:海力布、小白蛇、乡亲们
(师相机板书:海力布、小白蛇、乡亲们)
3、理清文章脉络
师:故事围绕海力布写了哪些事情呢,默读课文,简单写围绕海力布写了哪几件事?
生自主阅读,简单概括。
师:围绕海力布写了什么事情?
生:海力布是热心肠
生:救下小白蛇
生:得到宝石
生:小白蛇叮嘱
生:打猎方便
生:听到说洪水要来
生:劝说乡亲
生:乡亲们不听
生:告诉真相
生:变成石头
(师相机板书所有事件)
四、练习复述故事
1、区分关键情节
师:在我们理出来的这些事中,哪些你认为可以删掉,不影响我们简单地讲这个故事?
生:我认为小白蛇叮嘱可以删掉,因为前面第4段师,小白蛇已经说了一次。
生:我反对,万一海力布的记性不好,忘了呢。
师:可能。
生:我认为不能删,宝石的使用注意事项特别重要,前面第4段只是简要说明了一下,这里再一次详细地说了。
生:我也认为不能删,因为宝石的使用注意事项特别重要,所以小白蛇有必要再强调一次。
师:(转向提出可以删小白蛇叮嘱的学生)你这会还认为这个环节可以删吗?
生:不能删。
生:我认为打猎方便可以删掉,因为这和整个故事关系不大。
生:我认为不能删,因为海力布不去打猎的话就听不到鸟说洪水要来了。
生:去打猎听到消息和打猎方便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所以打猎方便可以删去。
师:好,其他人同意吗?
生:同意。
师:好,我把这个环节擦掉。
2、合并关键情节
师:这些环节中,你认为哪些环节可以合并,为什么?
生:我认为得到宝石和小白蛇叮嘱可以合并,都在讲宝石的事情。
生:我认为海力布是热心肠和救下小白蛇可以合并,因为海力布热心肠才会去救小白蛇。
师:那你们认为海力布是热心肠、救小白蛇、得到宝石、小白蛇叮嘱还可以合并吗?
生:可以概括为救下小白蛇、得到宝石。
生:还可以简单一些:救小白蛇得宝石。
生:救蛇得石
师:哦,普通的石头吗?还是什么石头,换一换?
生:救蛇得宝。
(师板书:救蛇得宝)
师:用刚才合并的方法,你来概括概括下面的情节讲了什么事。
生:救民变石。
师:好,也就是说你们概括出来的,围绕海力布就讲了两件事:救蛇得宝,救民变石
3、练习复述故事
师:那你现在你们能根据这些情节,简单地讲讲这个故事吗?
(1)生练习简单复述故事
师:简单点的,你看着黑板来讲讲。
生讲:从前有一个猎人,叫海力布,他很热心肠。有一天,他看到一只老鹰抓走
了一条小白蛇,就把小白蛇救下来了。小白蛇说可以给他珍宝,海力布要了龙王嘴里的那颗宝石。有一天海力布在打猎的时候听到鸟说洪水要来了,于是回去劝说乡亲们赶紧搬走,但是乡亲们不愿搬走,为了劝说乡亲们,海力布把宝石的事情说出来了。乡亲们得救了,海力布也变成了石头。
在这个过程中指导直接说话变成转述的训练,以织女说我要好好酬谢你,指导学生变成转述织女说她要好好酬谢海力布
(2)去掉关键情节复述故事
师:挑战升级了,我把这些情节都擦掉,就留下救蛇得宝,救民变石,你还会讲吗?
生练讲,展示
(3)生不借助关键词讲故事
师:挑战完成得不错呀,我要全擦了呢?你还会简单地讲这个故事吗?
生练讲、展示
本课总结:
好,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民间故事,学习了重点生字词,还练习了简单地讲故事。下节课我们就来创造性地讲讲故事了。
板书 9猎人海力布
救鸟得宝
海力布
救民变石
18、五年级上册27课我的“长生果”评课稿听课记录
五年级上册27课我的长生果评课稿听课记录
一、读书名言大比拼。
1.你们喜欢读书吗?你知道哪些有关读书的名言?指名说。
2.出示读书名言,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引出课题,板书课题,快速默读文章。看看作者独特的表达有哪些?为什么作者把读书说是长生果? 作者在这篇课文中谈了哪些?
2.师生交流合作学习。
3.梳理出描写阅读方面、作文方面的词句。
三、作者的阅读经历。
1.快速默读课文,作者读过哪些类型的书?作文中悟出了哪些道理?指名学生读。
2.梳理作者的读书经历。(读书时间、书籍种类、读书状态)
3.根据梳理的时间轴,你发现了什么?指名说。(图片、文字;普通读、有目的地读;数量越来越多,种类越来越多)
4.你觉得哪个阶段是最重要的转折点?为什么?指名说。
5.你觉得你读书应该属于哪个阶段?指名说。
四、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1.作者仅仅谈了阅读的经历吗?
2.快速浏览课文,课文中说到,阅读对写作发展的作用,两者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指名说。(阅读对写作的帮助)
3.区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提取关键词的方法自选图表完成。
4.交流,指名说并完成板书。
5.根据图表中所填内容,用一句话说一说阅读和写作的关系,指名说。
五、课外拓展。
1.自己说一句关于阅读的名言。
2.课后自己写一句阅读名言。
六、总结。
19、五年级上册23课鸟的天堂评课稿听课记录
五年级上册23课鸟的天堂评课稿听课记录
一、合作学习,学情出发
教学生字词时,老师让学生重点关注暇讲到:很多同学在导学单自学时都认为本课最难认的字是暇,你知道这个暇是什么意思吗?生字词教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真正做到了为学而教。在梳理文本脉络,让学生填写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的不同情景。老师又出示了导学单,进行比较:看到的情景用课文中的句子直接出示好吗?然后让学生根据导学案第三大题的第一小题进行对子交流,并上台展示。这样的学习,既体现了先学后教,也通过师生的交流有效突破了重难点,可以说是非常扎实有效的。
二、合作学习,学生为本
在教学重点段时,老师提出了本堂课的一个主问题:你仿佛看到了一株怎样的大榕树,再将你体会到的特点写再黑板上,说说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说说理由。围绕这个问题,小组开始合作学习。我们看到学生的合作学习是训练有素、分工有序的,他们在书上圈画批注,低声交流。接着,是各小组依次上台展示学习成果。学生发言后,会提出:谁对我有补充或质疑?引导台下的同学再次进行探讨。而老师,退在讲台的一侧,时而会引导一句:对这句话还有补充吗?并适时出现资料链接和图片,丰富学生的感官。最后,为进一步感受大榕树的生机勃勃和巨大,引导学生进行齐读。我们可以看到,在整节课中,教师只是起到点拨、引领的作用,真正让学生站在课堂的最中央。
三、合作学习,评价促学
细心的老师们会发现,在黑板的右下方,老师列出了一张表格,横排写着小组名:星河、星空、银河、星辰竖排写着学习状态:独学、对群学、展学、补充、质疑老师在小组交流的时候会进行点评,然后给小组进行评价打分。这样的多角度、多维度评价,对全班同学的学习状态既有一个宏观的评价,也有一个微观的考量,可以说对各小组起到了一个监督、评比的作用,推动了各小组的比赶超和团队合作意识,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小组合作的规范化和有效性。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在合作的同时,每个人的集体荣誉感促使每个人为了小组荣誉积极表现。
开展小组合作必须要满足三个必备条件。
一、自主性要高
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看似无用,其实大用,老师设计的问题应该值得学生去探究,并且问题要有层次性,合作的前提时学生需展开充分的自主学习。没有充分自学的小组对话、互学,容易进入一个无需动脑的聊天会。
二、实践性要强
小组合作对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要求比较高,我们教师要真正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落地。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表达、学会接受批评、学会组织协调,这是一个长期实践并不断改进的过程。
三、时机性要准
小组合作并不是每节课都合适,它应该是该出手时才出手。语文课讲究语文味,我们如何在合作探究和书声朗朗、涵咏文字中做到鱼和熊掌皆得,而不是顾此失彼,这是我们应该不断探寻的话题。
20、五年级上册19课父爱之舟评课稿听课记录
五年级上册19课父爱之舟评课稿听课记录
一、作者父亲简介。
1.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2. 舟就是小船,载着父爱的小渔船。
3.吴冠中父亲简介,出示词语:
卖茧子 卖猪 粜稻
4.他赚什么钱?(辛苦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农民兼教员,在农村没有一个父亲是容易的,他为我做了哪些事呢?出示句子,指名学生读。(卖茧子给我买枇杷吃)
2.读课文,找出父亲为我做的事情,完成阅读单。
做万花筒、买热豆腐脑、送我报考无锡师范、雨雪天背我上学、摇船送我上学、
3.再读一读。
4.课文写了为我做的,这就是父爱,体现在一件件事情中。他从不花冤枉钱,为了我花钱
5.他宁愿自己省吃俭用,这就是天下的父亲,
6.这些小事中体现出父亲对我的爱,作为儿子,体会到这种父爱了吗?
7.哪几个词感受到父亲的爱?(早已深深体会到)
8.他怎么做的?(不肯加钱换房间)
9.齐读,读这两个关键短语,一个是心里想的,一个是做的,体现了懂得父爱。
10.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我体会到了父爱,画出来。指名说。
三、抓细节,品读父爱。
1.对父亲点点滴滴的爱非常感动
2.课文第九自然段第一句话,齐读,哪个词说明他已经理解父爱了?
3.齐读课题,父爱体现在一件件寻常小事中,真正理解父爱,心中有特别的滋味心酸。心酸,你有过的举手。
4.课文中我在什么时候体会到心酸?自己大声读三遍。
初小毕业时,我考取了鹅山高小。要住在鹅山当寄宿生,就要缴饭费、宿费、学杂费,书本费也贵了,于是家里粜稻、卖猪,每学期开学要凑一笔不少的钱。钱很紧,但家里愿意都花在我身上。我拿着凑来的钱去缴学费,感到十分心酸。父亲送我到学校,替我铺好床,他回家时,我偷偷哭了。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都不大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
(1)指名读,看看哪里出现心酸?心酸的是什么?为什么心酸呢?指名说。
(2)挣你钱的不易,对父亲的依恋,这种心酸说明我长大了,懂得了,懂得了什么呢?请写下来。指名说。(挣钱不易、钱都花在我身上、期望、独立生活、坎坎坷坷靠自己迈过去、关爱和期待)
(3)小结。
(4)再读: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都不大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
5.出示学习内容:
为了节省路费,父亲又向姑爹借了他家的小渔船,同姑爹两人摇船送我到无锡。时值暑天,为避免炎热,夜晚便开始,父亲和姑爹轮换摇橹,让我在小舱里睡觉。但我也睡不好,因为确确实实已意识到考不取的严重性,自然更未能领略到满天星斗、小河里孤舟缓缓夜行的诗画意境。船上备一只泥灶,自己煮饭吃,小船兼作旅店和饭店,节省了食宿费。只是我们的船不敢停到无锡师范附近,怕被别的考生及家长见了嘲笑。
(1)哪些细节让我有心酸的感觉?用一个词写在学习单上。(停船、摇橹、泥灶、缝补棉被、小渔船、背影)
(2)小结。
(3)再读,把心酸的感觉读出来。
6.出示内容:
我从舱里往外看,父亲那弯腰低头缝补的背影挡住了我的视线,这个船舱里的背影也就分外明显,永难磨灭了!不仅是背影时时在我眼前显现,鲁迅笔底的乌篷船对我也永远是那么亲切,虽然姑爹小船上盖的只是破旧的篷,远比不上绍兴的乌篷船精致,但姑爹的小小渔船仍然是那么亲切,那么难忘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
(1)指名读。
(2)齐读。
(3)这只小船能画出来吗?为什么?指名说。
(4)表达了对父亲怎样一种感情?还包含了一种怎样的感情?指名说。(父亲已去世愧疚感激)
(5)小结。
7.齐读课题。画不出来为什么还说父爱之舟?指名说。(文字可以表达出来)
8.小渔船是我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带着父亲的辛劳,让我勾起了往事,父亲对我的爱,用爱送我到成长的任何角落,到达人生的彼岸。
四、把情感藏起来写。
那一年初夏,父亲卖了茧子,我跟他路过一处水果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指名学生读自己的作品。
2.老师点评。
3.学生修改。
4.再读作品。
五、总结全文。
21、六年级上册第一课草原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第一课草原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借助媒体,进入美的意境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化理性为感性,化静止抽象为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特殊功能,可一下子把草原风情草原上的精华景点场面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草原的美。使学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音乐美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关注学生独特的感悟与体会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坚持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开放性阅读理解,而不是想着怎样将学生的认识以及对文本的理解统一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之中。比如在草原人民迎接远客部分,我问学生:为什么把前来迎接的草原人民比作彩虹,学生的回答就多种多样,只要是合理的我都予以了肯定,并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踊跃发言。接下来的问题是:蒙古族人民见到原来的客人,为什么不下马交谈,而是立刻拨转马头?学生们同样给出了五花八门的答案,我与学生共同评价,教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想象,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学生想象的内容丰富了,语言表达也更切合内心实际了。
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不足的地方。存在的不足主要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好。老师在二至五段的学习中放手不够,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
2.面对学生出色的表现,我不能及时地找出更为合适的评价用语,有时候,明明知道学生表现很好,但却急于找不到合适的话语进行评价。那些用惯了的你真棒好极了等,在我看来一遍足以,如果反复使用则会变的枯燥无味,失去了表扬的意义。
教学反思2: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借助媒体,进入美的意境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化理性为感性,化静止抽象为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特殊功能,可一下子把草原风情草原上的精华景点场面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草原的美。使学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音乐美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关注学生独特的感悟与体会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坚持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开放性阅读理解,而不是想着怎样将学生的认识以及对文本的理解统一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之中。比如在草原人民迎接远客部分,我问学生:为什么把前来迎接的草原人民比作彩虹,学生的回答就多种多样,只要是合理的我都予以了肯定,并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踊跃发言。接下来的问题是:蒙古族人民见到原来的客人,为什么不下马交谈,而是立刻拨转马头?学生们同样给出了五花八门的答案,我与学生共同评价,教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想象,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学生想象的内容丰富了,语言表达也更切合内心实际了。
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不足的地方。存在的不足主要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好。老师在二至五段的学习中放手不够,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
2.面对学生出色的表现,我不能及时地找出更为合适的评价用语,有时候,明明知道学生表现很好,但却急于找不到合适的话语进行评价。那些用惯了的你真棒好极了等,在我看来一遍足以,如果反复使用则会变的枯燥无味,失去了表扬的意义。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从指导者的角度出发,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认真学习课堂评价语言,争取恰如其分,及时到位地评价学生。
22、六年级上册14课穷人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14课穷人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今天开始上第13课《穷人》。这是教部编版本课的第二次。
我们花了充足的时间来读课文。
朝读课30分钟,我和同学们各自读了一遍,历时10分钟。然后,大家齐读一遍,9分钟。接着,跟着101教育ppt的语文学科工具读,这次比较快,8分钟。朝读的最后几分钟,我们检查了本课生字的拼读。
正式上课时,时间不知怎么回事,一下子溜走了,好像没干多少事。我来理一理:
我们先默读课文,理出了这篇小说的人物。桑娜是主角,次要的角色,按出场顺序还有西蒙(已死去),西蒙的两个孩子,渔夫,还有提到但没怎么出场的五个孩子。他们都是穷人,都是可怜人。
然后,我们厘清了人物之间的联系,画了示意图。我要求大家根据示意图,复述了课文主要内容,没有用关联词语。这一步其实是梳理小说的情节。
我们打开了课件,了解了作者生平和代表作。我们口头复述了这一资料。我补充了列夫是狮子之意,不知怎么扯到了佛门的狮子吼,文化背景不同,牵强附会,浪费了时间。又插播说世界四大名著,托尔斯泰独占其三。其中的《复活》与第四部《简爱》天然是一副对联。这个环节虽然有趣,但是由资料引出的,不宜展开过多。
读了小说的创作背景,仿写了其中的爱是句式,构成了一组排比句,算是为考试做点准备。
分组学习了本课的生字,除困外,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其中有5个三点水旁的字,3个口字旁的字。这算是分类集中识字吧。
学困字,我给大家讲了个小故事:
一个人很迷信,认为院子里有棵大树就是困,想砍掉。他的朋友笑着说,不能砍,砍了就变成了院子里有个人,就是囚了,更不吉利。
这其实是故事法识字记字。
最后的5分钟,安排大家做了练习册上的拼音、字词题目。正准备评讲时,下课了。布置了家庭作业。
练习册应该早点准备好,讲到任务、情节时,就可以做相应题目,而不必过分纠缠那些资料。这才更像习课堂,这才更有效。
教学反思2:
《穷人》是部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
一、抓住核心问题,实现长文短教
这篇文章篇幅较长,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长文短教,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如果像以往的教学那样,按课文顺序串讲串问,结果肯定耗时低效。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要抓住开放的思维空间、牵一问而动全篇的核心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在反复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核心问题:文中的哪些场景令你感动?你感动于什么?以此问题放手让学生阅读批注,学生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汇报时自然把目光集中在桑娜和渔夫的表现上(即文中的重点段落),此时教师及时抓住学生生成的资源,引导学生品味文字,感受桑娜的善良,进而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尤其是在把课文中相关语段重组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将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品质,体会表达方法无痕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了阅读教学所提倡的得意、得情、得法。
二、注重读中领悟,学习表达方法
读是学生与文本间实现心灵对话与沟通的最有力桥梁,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让学生充分的品读、感悟。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非常想构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阅读教学,使学生的思维在广阔的空间里自由飞扬。因此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立足文本,注重以读为主,以自己的情感感染带动学生,努力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内容,读中品味语言,读中领悟方法。要帮助学生在学习中不仅理解内容,而且悟到以上写法,最有效的解决方法便是读。
文中桑娜的心理活动描写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层次:
1.在学生自学自悟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引导他们体会桑娜当时的复杂心情,感受她的善良品质;
2.借助课件,从省略号句子的正确朗读中,体会省略号对表现桑娜复杂内心活动所起的作用;
3.结合上文对桑娜家庭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描写,通过对相关句段的重组朗读,进一步感受人物的美好品质;
这样的教学过程,读的目的性很明确,符合学生结合人物心理活动描写,感悟人物品质的习惯与规律,遵循了在联系中读懂文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把感受人物品质与学习表达方法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既读进去又读出来,阅读教学取得了一定的实效性。
当然,由于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有限,教学中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我虽然有意识地进行了读的训练,但学生读得还不够充分、畅快,源自教师对读的指导方法还有待提高。此外,及时捕捉课堂生成资源,进行有目的的引导,教师语言还不够准确精炼。今后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从而真正实现以学定教、以学导教的最佳境界。
23、六年级上册12课故宫博物院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12课故宫博物院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故宫博物院》是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第三单元的略讲课文,单元目标是针对性阅读,而本课的指导性很强:
一、正文前有一个导语,明确提出了两个学习任务:
(1)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画一张故宫参观路线图。
(2)选择一两个景点,游故宫的时候为家人作讲解。
二、本文以四段材料展示相关内容,各有侧重点,且形式多样,有说明文,有记叙文,有网页截图,还有平面示意图。
因为有了这些便利,我对这堂课的印象深刻。现将第一个任务的教学反思总结如下:
开篇,我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根据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要求很明确,指令分明,所以在完成教学任务(1)时,黄玉辉、廖锦标等几位同学得意地提示大家可以模仿材料四来画,完全不需要耗费什么精力和时间。我欣赏他们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但批评了他们枉顾教学目标、急于求成、投机取巧的学习态度。有了这段插曲之后,全班非常安静,非常配合,教学秩序也顺利了。
在教学中,我先组织学生带着第一个任务快速浏览全文,去分析哪些材料能解决这个任务,且一边浏览一边勾画相应的语句;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分享阅读成果。在交流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去了解各材料的大意,从而筛选出哪些材料可以用来解决任务(1);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材料一的写作顺序、结构,划分段落并概括主要内容。
接着,我让孩子们带着这些心得仔细阅读材料一,要求边读边画路线图。在巡视过程中,发现有学生还是会忍不住去模仿材料四,总有依赖和侥幸心理,我及时制止,并明确:自己根据阅读所得画完路线图后再和材料四核对,查漏补缺,回头再读文本核对、纠正。刚开始学生还是很不习惯,在语文老师兼班主任的淫威之下,他们不得不为之,看得我不禁暗自偷笑。所以,我在掌握进度大致接近尾声时喊了暂停,现场示范如何根据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去分析与任务有关的段落和关键句子,根据这些提示边画边确认,在画、纠正、读的循环过程中一步步完善路线图。
看起来啰嗦、耗时耗力的教学过程,孩子们却很享受,投入度极高,很多学生情不自禁激动起来,巴不得来黑板上画,但我不能在此时将主动权交给他们,因为示范教学注重第一印象的深刻。此时,就连平时投入度较低、容易走神的学困生也伸长了脖子看着黑板上的草图画了擦、擦了再画
看起来这是一个错漏百出的绘画过程,但我和我的学生却非常快乐。作为语文教学的方法强化课程,我自动摒弃了教学课时的规定,抱定要完成教学目标的初心。我引导着孩子们在这种游玩、给老师纠错的喜悦当中完成方法的内化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不按常规出牌的课堂,但在教学如何让学生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学习的角度来看,这是一堂有效果的课。
教学反思2:
《故宫博物院》这篇文章是一篇比较典范的说明文,课文按照游览参观路线,由南到北逐次并详略得当地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用。学习这篇课文,既可以从中获得对故宫的一般性了解,又可以增强我们对祖国的传统建筑艺术产生自豪感。文中使用的说明顺序和文章的结构对我们学习、写作说明文都具有指导性。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故宫博物院全貌,能够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以及找准作者的立足点;领略故宫博物院的宏伟艺术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首先告诉学生有关作者的情况,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完成课后故宫建筑的简单示意图就是根据课文内容注明各部分的名称,我想这应该是很简单了,因为文章思路很清晰,它是按游览者参观故宫的顺序,由南到北依次介绍说明。5分钟过去了,令我无语,大部分学生没能完成示意图。看来同学们印象并不深刻,我想在学生的脑海里没能形成对故宫博物院的整体印象,对一些方位词的理解也不到位,看来课堂上只靠老师把知识点灌输给学生是不行的,更需要引导式的学习,该让学生自己完成的老师坚决不能代替,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来完成,并且日后要经常复习巩固。
2.重点在研读介绍太和殿的有关段落,其他说明可读而过。在讨论中,强调介绍建筑群不可平均使用笔墨,要详略得当,详略的处理却须根据建筑物的特点而定。在讲解过程时,能抓住文章重点进行讲解,尤其从课文第五自然段:写外观特征,抓住色彩壮丽的特点。如:金黄色、青蓝点金、贴金彩画、金锁窗。第六自然段:写内部装饰,抓住龙的姿态特点。如:蟠龙、金龙、双龙戏珠、单龙飞舞、行龙、坐龙、升龙、降龙。第七自然段:写建筑位置,抓住象征皇权的特点,让学生了解作者在介绍建筑群时,分清主次,采用详略结合的写法,这样才能突出重点,把最有特色的地方写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让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实践中,要学习作者这种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3.本课在教学中,运用了多媒体教学,课件比较简洁,结合课文内容讲解,同时又不过分突出该手段的替代和渲染作用,效果较好。在课后作业部分,让学生当一回小导游介绍故宫博物院,这样的课外练笔设计可让学生复习课文内容,补足课堂上没有讲解的景点内容(如:后三宫等),另外,又可锻炼学生的再造想象能力。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文本探究中,不断质疑为什么采用这种说明顺序,怎样采用这种顺序。学生在深入探究中明白必须根据说明对象来确定最合适的说明顺序。在空间顺序说明时注意确定立足点和准确的方位词。在有了清晰的认识之后,进行说话训练,学生比较容易学会。
三、不足之处
文章第五至第八自然段是课文重点,没有很好地自然地安排体会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特点。学生对为什么把太和殿作为重点介绍,由于课前学生资料查阅不够,阅读文本不够深入,讨论之后依然没有到位的答案。另外,学生在说话训练中立足点过渡不自然,没有准确使用方位词。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的脚印片段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出课题。接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文章中的结构层次。然后以小导游的形式介绍参观顺序: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顺贞门神武门。学习作者抓住中轴线,采用空间说明顺序,运用总分总的写法,突出重点(太和殿),详略分明,使读者对路线、方位、各组建筑物的特点与联系,清晰明了,使文章条理十分清楚。最后以空间顺序写一篇说明文,介绍我们的学校,或者自己的家、自己的房间。
24、六年级上册23课月光曲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23课月光曲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月光曲》是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无论是乐曲、语言还是情感,都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月光曲》值得一听再听,而文中的词句也值得反复诵读体会,帮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我的设计重点是通过指导朗读和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人物的情感和乐曲的美妙。例如在盲姑娘与哥哥的对话中,我引导同学们抓住了那该多好啊!进行朗读指导,从而感受出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与渴望。在之后的朗读中,我让学生抓住了哥哥因买不起入场券的隐隐痛楚、妹妹的善解人意,使学生进一步的感受到了兄妹俩之间的情谊,从而理解贝多芬当时的心境,即被感动与同情。再举个例子,在朗读第九自然段时,我先出示了视频,让学生直观的感受美景。随即让学生说一说眼前景物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呢?通过这个问题使学生自然地连接了音乐与文字,体会到海面由平静到波涛汹涌,乐曲由舒缓流畅到高亢激昂的变化。接着再通过一次次朗读加以巩固和融合。在课堂的最后我做了拓展,我设计了另外一首曲子给学生听,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从而通过聆听音乐的旋律来联想相关的景物,体会音乐的魅力,达到本节课的最终目的。
今天这堂课学生比较少,而且比较胆小,所以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很重要,于是我在课堂中留意学情,用幽默的语言适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然,对于这节课我还存在许多不足,比如对学生的朗读抓得不够充分等,我会继续努力学习,以提高自己教学水平为追求,多向前辈师傅们取经!
教学反思2:
《月光曲》是一篇传统经典课文,讲述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文中没有描写月光曲优美旋律的文字,但我们分明会感受到月光曲变化的旋律、曲调、节奏,它主要是通过皮鞋匠的联想来表现的,在文中是第9自然段,也是课文写得最美的一段话。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贝多芬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难点是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这重点、难点对学生来说确实有难度,要突破它,靠分析和讲解都会显得空洞,必须让学生反复地读,自己感悟出来。
上午的语文课上,学生通过读书,把皮鞋匠的联想想象成了三幅画,即:月亮升起,洒满银光;月亮升高,穿过微云;月光照耀,风起云涌。海面由平静到波涛汹涌,从而体会到乐曲由舒缓流畅到高亢激昂的变化。但是对乐曲的变化正是来自音乐家情感的变化以及情感变化的原因这个问题似乎没有感觉。我有点着急。
课后,我进行了深刻反思,认识到给学生安排的读书时间还不充分,老师的引导还不到位,要想真正让学生自己感悟出来,应该引导学生着眼于全文来读,而不是仅仅局限在第9自然段。
下午的语文课,我把这个问题专题来研究,我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反复地读,分层读、表演读、齐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读完以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互相启发,提高了认识。这一读一说,使学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师的情不断地产生碰撞,产生灵感,从而很好地体会到了在创作过程中贝多芬思想感情的变化以及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即: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心情轻松悠闲,此时心情是平静的;当听到茅屋里穷兄妹俩的对话,有感于兄妹来的善良、纯洁、善解人意、互相体贴,更出于盲姑娘对音乐的奢望,此时贝多芬平静的心情变成得非常感动,走进去为盲姑娘弹了一首曲子;当一曲弹完,贝多芬看到了一个爱音乐而且懂音乐的盲姑娘,他认为他找到了知音,感情变得更加激动,创作激情顿时而生------)
只是,老师情感的融入还不是非常到位,问题设计还应该更加精炼,课堂上仍有点着急,缺乏等待意识。要改!
25、六年级上册20课青山不老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20课青山不老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本周三我讲了一节汇报课《青山不老》,课程是这样设计的:一、聚焦老人,提取老人重要信息 ,感受人物形象;二、聚焦青山,体会创造奇迹之艰难,感悟精神之伟大;三、理解青山不老之含义;四、明白作者之情感。对前两点的设计,我觉得挺满意,后两点总觉得内容有点多,强调人文精神太明显,毕竟是语文课,但不知怎么修改,便这样开讲了。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备的实践学科,而我更多关注的是人文精神的构建,并且只是通过单一的、想当然的说来训练,很少兼顾听、读和写的训练,好像有点儿上思想品德课的味道 。11月初,在人民会堂听了白皛老师的古诗文教学巜江南春》,白老师主要通过想象画面指导学生读好古诗,在读中品作者之情感 ;肖绍国老师的《湘云醉卧》,关注细节描写想象画面进行各种读,品味文字的美 ;赵志祥老师的《司马光》,让学生采用普通话读、河南话读、周口话读,横版读、竖板读,有标点读、无标点读,简化字读、繁体字读,品味文言文之美。他们传递的是语文之美,传承的是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而我的语文课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没有根据学情细致入微的方法引领和对语文态度的培养,突然觉得自己这20年的语文课白教了 。整天忙得不亦乐乎,却没有抓住重点,尤其看到任教授见缝插针的有针对性的学习,更有种想提高生命质量的想法 。
梳理思路,断舍离,直奔目标 。
教学反思2: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明白了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样严格细致,但在阅读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
这节课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并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另外一个特点是课堂动静结合,学生实现了自主学习。
这节课存在的不足主要是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较单一,引导语表达不够准确,过渡语的表述缺乏深情;课堂上学生的朗读不是很到位,学生小组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老师缺少有感情的读的引导,齐读的形式多样,但未让学生读出应有的情感。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更要注重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情况,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让学生以更多的时间亲历文本,与文本对话,是我必须要做到的,今后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上出一堂更好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