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古诗三首复习预习重难点归纳笔记》可能是您在寻找学习内容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1、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古诗三首复习预习重难点归纳笔记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古诗三首复习预习重难点归纳笔记
1.直上银河、同到牵牛织女家寄托了作者怎样情怀?
诗句采用张骞为武帝寻找河源和牛郎织女相隔银河的典故,驰骋想象,表示要迎着狂风巨浪,顶着万里黄沙,逆流而上,直到牵牛织女家,寄托了作者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
2.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两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得思想感情?
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特意让它出没、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描绘了一幅朦胧迷离的画面。这样的画面和色调,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明朗绚丽相映,使得这幅江南春的图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之情。
3.诗人是通过什么来表现湖阴先生庭院的干净的?
净,是通过无苔二字体现的。(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季节,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而今庭院之内,连青苔也没有,不正表明无处不净、无时不净吗?
2、二年级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二年级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1.诗人登上去以后看到了什么?
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白日、山、黄河等景象。上去以后看到太阳在山的尽头、黄河向海的方向流去。
2.作者在楼上想到了什么?
想到要想看得更远,只有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
3.《望庐山瀑布》采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景物?
采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及联想、想象的方法来写瀑布的磅礴气势。
3、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重难点归纳
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重难点归纳
1.《望天门山》作者望到了哪些景物,是怎么望的?
《望天门山》描写了:楚江、青山、碧水、白帆和红花日,作者按照从近到远的顺序描写的。
2.《望天门山)的作者是在什么地方望天门山的?
从孤帆一片日边来可以知道,作者是在行进的小船上望天门山的。他正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此时他看到了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情景。
3.《饮湖上初晴后雨》描写了西湖上的几处画面,各是什么样的?
《饮湖上初晴后雨》晴天时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雨天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
4.《望洞庭》作者望到了哪些景物,又是怎么望的?
《望洞庭》作者站在远处看到了:湖光、秋月、洞庭湖、君山岛,是按照从近到远的顺序看的。
5.《望洞庭》的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望洞庭的?
与《望天门山》不同,作者是从不同的角度望洞庭的。先近望,看到了水月交融、湖平如镜的景象;接着遥望,看到了山水青翠、君山如青螺的景象。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观察细致,描写生动。
4、四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四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1.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
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得面积广大而均匀。
2.《暮江吟》这首诗中,作者赞美哪些景物是可怜的?可怜的意思是可爱。当作者看到弯弯的如弓一样的新月、珍珠一样的露珠时,他感到这一切都是可爱的。
3.《题西林壁》和《雪梅》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
这两首诗的相同之处就是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题西林壁》先描写了看到的庐山景色,然后阐述了道理: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雪梅》在末句点明了雪和梅的特点,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不断进步。
4.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5.《暮江吟》中,为什么是真珠而不是珍珠?
白居易《暮江吟》的最后一句露似真珠月似弓,其中的真珠一词,在本诗中是珍珠的意思。但真珠和珍珠之间,却不是完全等同的关系,二者不能随意互相替代使用。
6.说说本课三首古诗的异同点。
本课的三首古诗都是描绘景物的。其中,《暮江吟》抒发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题西林壁》和《雪梅》则在描写景物之余寄寓了一定的道理。
5、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1.一句人未还让我们尝尽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诗人王昌龄留下了眼泪。这是什么样的眼泪?
这是伤心的眼泪更是同情的眼泪。同情征人有家不能回的悲伤,同情征人的家人失去亲人的悲痛。
2.怎样理解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句诗既叙事又抒情。在深沉的感叹中暗示当时边防多事,表现了作者对戍边将士的深切这同情,同时又从空间上点明边塞的遥远,这样,作者便创造了时空交织的意象,把读者带到万里之外的边塞,让读者到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去回忆,体验、思考。
3.尽管有那样多的将士们战死沙场,可仍然有无数的热血男儿们奔赴戌边、前仆后继,这是为什么?
为国戌边死得其所,是无比悲壮的。
4.项羽是什么人?李清照为什么至今思项羽?
秦朝末年,统治者的残暴激起了人民的不满,各路豪杰纷纷起义抗秦,项羽率领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转战中原,消灭秦军主力,立下赫赫战功,秦朝灭亡后,与刘邦争夺天下,最终,项羽兵败亥下,退至乌江渡口。当时,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振旗鼓,项羽觉得自己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不肯过江逃生,便下马步战,杀敌数百,负伤十余处,最后从容自刎,时年31岁。
6、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之题西林壁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之题西林壁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问题归纳:
1.《题西林壁》和《雪梅》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这两首诗的相同之处就是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题西林壁》先描写了看到的庐山景色,然后阐述了道理: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雪梅》在末句点明了雪和梅的特点,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不断进步。
2.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3.说说本课三首古诗的异同点。
本课的三首古诗都是描绘景物的。其中,《暮江吟》抒发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题西林壁》和《雪梅》则在描写景物之余寄寓了一定的道理。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4(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四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7、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之题西林壁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之题西林壁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题西林壁》知识点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课文主题:
《题西林壁》是诗人游览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了庐山雄奇壮观、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告诉我们认识事物要客观全面,不能主观片面。
[注释]
①题:书写,题写。②西林:西林寺,在今江西庐山脚下。③岭:高大的山脉。④峰:高而尖的山头。⑤识:认识。⑥缘:因为。
鉴赏
1、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连绵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近高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赞美了庐山景色的雄奇壮观、千姿百态。
2、后两句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4(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四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8、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之暮江吟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之暮江吟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问题归纳:
1.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得面积广大而均匀。
2.《暮江吟》这首诗中,作者赞美哪些景物是可怜的?可怜的意思是可爱。当作者看到弯弯的如弓一样的新月、珍珠一样的露珠时,他感到这一切都是可爱的。
3.《暮江吟》中,为什么是真珠而不是珍珠?
白居易《暮江吟》的最后一句露似真珠月似弓,其中的真珠一词,在本诗中是珍珠的意思。但真珠和珍珠之间,却不是完全等同的关系,二者不能随意互相替代使用。
4.说说本课三首古诗的异同点。
本课的三首古诗都是描绘景物的。其中,《暮江吟》抒发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题西林壁》和《雪梅》则在描写景物之余寄寓了一定的道理。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4(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四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9、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之夏日绝句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之夏日绝句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问题归纳:
1.项羽是什么人?李清照为什么至今思项羽?秦朝末年,统治者的残暴激起了人民的不满,各路豪杰纷纷起义抗秦,项羽率领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转战中原,消灭秦军主力,立下赫赫战功,秦朝灭亡后,与刘邦争夺天下,最终,项羽兵败亥下,退至乌江渡口。当时,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振旗鼓,项羽觉得自己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不肯过江逃生,便下马步战,杀敌数百,负伤十余处,最后从容自刎,时年31岁。
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活着的时候,应当做人中的豪杰,就是死了,也要成为鬼中的英雄。表达了诗人的人生观:不论是生是死,都应有浩然正气、铮铮铁骨,体现了诗人的爱国精神。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4(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四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10、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之凉州词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之凉州词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问题归纳:
1.尽管有那样多的将士们战死沙场,可仍然有无数的热血男儿们奔赴戌边、前仆后继,这是为什么?为国戌边死得其所,是无比悲壮的。
2.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如果我喝醉了,倒在战场上,你不要笑,自古以来,出征打仗的人有几个能活着回来?这句话揭露了战争频繁,生还者极少的悲惨事实,表现了诗人对连年战争的不满。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4(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四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11、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之出塞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之出塞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问题归纳:
1.一句人未还让我们尝尽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诗人王昌龄留下了眼泪。这是什么样的眼泪?这是伤心的眼泪更是同情的眼泪。同情征人有家不能回的悲伤,同情征人的家人失去亲人的悲痛。
2.怎样理解万里长征人未还?这句诗既叙事又抒情。在深沉的感叹中暗示当时边防多事,表现了作者对戍边将士的深切这同情,同时又从空间上点明边塞的遥远,这样,作者便创造了时空交织的意象,把读者带到万里之外的边塞,让读者到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去回忆,体验、思考。
3.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只要有像李广那样的猛将来戍守边关,胡人的骑兵就不敢越过阴山南下入侵了。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任用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4(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四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12、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之己亥杂诗课堂笔记译文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之己亥杂诗课堂笔记译文
诗意:要是这么大的中国重新朝气蓬勃,靠的是像疾风迅雷般的改革。像万马齐喑一样的局面,毕竟让人心痛。我奉劝皇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5(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五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13、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古诗三首之书湖阴先生壁诗意理解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古诗三首之书湖阴先生壁诗意理解
书湖阴先生壁
诗意:茅草房的庭院因经常打扫,所以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都是主人亲手栽种的。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两座青山像推开的两扇门送来一片翠绿。
14、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课堂笔记之作者简介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课堂笔记之作者简介
孟浩然,唐代诗人。汉族,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字浩然,存诗260多首,多为五言律诗。风格以清旷冲淡为主,但冲淡中亦有壮逸之气。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15、六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灯光复习预习重难点归纳笔记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灯光复习预习重难点归纳笔记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怎样的事?
答:课文主要写了这样一件事:解放战争时期,郝副营长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而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2、本文运用了什么叙述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本文运用倒叙的手法,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写起,叙述过去的事情,结尾又回到灯光,与开头照应。这样写首尾呼应,结构紧凑,含义深刻。
3、天安门前璀璨的灯光、郝副营长书上插图中的灯光和战场上微弱的火光,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答:天安门前璀璨的灯光,引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郝副营长书上插图中的灯光,引起了郝副营长对幸福生活的憧憬;正是因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促使郝副营长在战斗中不顾自身安危,点燃了那本书,用微弱的火光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路。
16、六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狼牙山五壮士复习预习重难点归纳笔记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狼牙山五壮士复习预习重难点归纳笔记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吗?
这篇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
2.准备转移时,摆在五壮士面前的是两条什么样的路?他们选择了哪一条?为什么?
一条是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可以活下去,另一条是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那是死路一条。他们选择了后面那一条。因为他们觉得群众和连队的安全更重要。
3.五壮士在任务胜利完成后选择了跳崖,这表现出了他们怎样的精神?
面对绝境,他们态度从容,脚步坚定,大义凛然。他们好像不是走向死亡,而是又投身于一场新的战斗。说 砸 走 跳 昂首挺胸等词准确生动地描摹了五壮士跳崖时的无畏与悲壮,表现出了他们英勇顽强、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17、六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花之歌复习预习重难点归纳笔记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花之歌复习预习重难点归纳笔记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本文写了大自然的话语、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的星星、诸元素之女、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婚礼的冠冕以及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2.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花,请将有关句子画下来。
大自然的语言、诸元素之女、亲友间的礼品、原野上摇曳、清风中呼吸、星星陪伴微睡、太阳凝视中醒来饮朝露、听鸟鸣等等,都是作者运用象征的手法,写出花的形象,渗透了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3.交往的礼品是什么呢?
在之后的句子中做出了解释:婚礼的冠冕最后的祭献,以清新的笔触写出了花在生活中的用途。
18、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金色的鱼钩复习预习重难点归纳笔记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金色的鱼钩复习预习重难点归纳笔记
1.课文以金色的鱼钩为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课文用金色的鱼钩为题,意义深刻。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2.文中的老班长有什么任务?
老班长的任务是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
3.老班长接收任务后,遇到了什么困难?又如何解决的?
老班长接受任务后遇到的困难是青稞面吃完了,面临着饥饿的威胁。解决的办法是挖野菜、钓鱼,给战士做鲜鱼野菜汤,补充营养。
4.老班长为何不喝鲜鱼野菜汤,哪怕是在生命垂危的时刻?
老班长不喝鲜鱼野菜汤是因为找食物非常困难,食物非常少,他把找来的食物全部给了战士们,自己不吃是为了省下来给小战士们吃,努力完成党交给的任务。
5.你觉得老班长是个什么样的人?
老班长是一个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坚强乐观、关心热爱战士、尽职尽责的人
19、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少年闰土复习预习重难点归纳笔记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少年闰土复习预习重难点归纳笔记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课文通过我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刻画出一个见多识广、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海边农村少年的形象。
2.课文围绕闰土写了哪些内容?
课文写了记忆中的闰土、初次相识时的闰土、给我讲新鲜事的闰土。
3.我与闰土有哪些不同之处?
①生活环境不同:闰土生活在海边农村,我生活在高墙大院里。
②阶层不同:闰土是一个忙月的儿子,我是一个少爷。
③见闻不同:闰土见多识广,我却孤陋寡闻。
虽然生活环境不同、阶层不同,但我们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是多么难得啊!
4.闰土向我讲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闰土怎样的特点?
①雪地捕鸟聪明能干,见多识广;
②看瓜刺猹机智勇敢;
③海边拾贝、看跳鱼儿生活丰富多彩。
5.谈谈对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这句话的理解。
他们指我往常的朋友。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指我和往常的朋友生活的天地非常狭窄,由于整天关在高墙深院里,与生活在海边的闰土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句话的意思:我和往常的朋友是些少爷,整天生活在大院里,不能广泛地接触大自然,像井底之蛙,眼界狭窄。表达了我对自己所处环境的不满,流露了对农村丰富多彩生活的向往。
20、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文言文二则复习预习重难点归纳笔记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文言文二则复习预习重难点归纳笔记
1.俞伯牙善于弹琴,并且琴艺超群,那么在文中又表现在哪里呢?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他能通过琴声把自己心里想的东西表达出来。
2.那么樵夫钟子期善听,又表现在哪里呢?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3.从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巍巍乎若太山!
志在流水 , 钟子期又曰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4.伯牙为什么破琴绝弦?
破琴绝弦是对伯牙的动作描写。子期死后,伯牙觉得失去了值得让他弹琴的人,他的音乐再也无人能理解,他的心意再也无人能明白,就以摔琴断弦来表达他内心极度的痛苦和对子期深深的思念。
5.牧童是怎样评价这幅画?他的理由是什么?由此可见牧童的什么精神?
观点:谬矣。
理由: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精神:牧童善于观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
6.处士面对牧童的话有什么表现?由此可见处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表现:处士笑而然之。
可见处士是一个敢于应战、乐于接受别人意见的人。
7.面对牧童的质疑,杜处士也笑了。你觉得他是怎样笑的?试着揣摩一下他的心理。
杜处士笑而然之,是在牧童指出《斗牛图》中的谬误之后,他的笑既有化解尴尬的意味,也包含了对牧童的赞许。
8.哪句话揭示了这篇短文蕴含的道理?
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21、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古诗三首之书湖阴先生壁读后感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古诗三首之书湖阴先生壁读后感
《书湖阴先生壁》通过对湖阴先生庭院内外的几处景物的描写,巧妙地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清新脱俗、朴实勤劳的湖阴先生的形象,细腻而隐讳地表达了诗人退隐闲居的恬淡心境和从田园山水、从与平民交往中所领略到的无穷乐趣。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6(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六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22、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之宿建德江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之宿建德江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①作者简介
孟浩然,唐代诗人。汉族,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字浩然,存诗260多首,多为五言律诗。风格以清旷冲淡为主,但冲淡中亦有壮逸之气。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②教材分析
《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途径建德江时所作。当时,诗人乘坐的船正停宿于建德江中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诗人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诗的大意是: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边上,正是日暮时分,新愁不禁涌上心头。抬眼望去,远处旷野中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清清的江水倒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的人十分亲近。诗的前两句直抒胸臆,客是诗人的自指,愁字则是这首诗的诗眼。夕阳西下、飞鸟归林的黄昏时刻,也正是人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返回家中的时刻,而此时的诗人则只能在停靠岸边的船上过夜,因此新的羁旅之情便油然而生。后两句是唐诗中铺写景物的名句,低和旷、近和清相互依存、相互映树,此境此景,既是诗人眼前所见,亦衬托了诗人孤身一人夜宿建德江的孤寂心情。整首诗于轻淡处着笔,含而不露,韵味悠长。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6(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六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23、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石灰吟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石灰吟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译文:
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高尚气节留在人世间。
重难点探究:
1.《石灰吟》这首诗是抓住石灰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
这首诗抓住石灰不怕击打、不怕烈火,甘愿粉身碎骨而把白粉末奉献给人们的特点来写的。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更突出石灰不怕击打。第三句粉骨碎身全不怕中粉骨碎身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粉,全不怕突出石灰甘愿经受磨炼,奉献自己的品质。
2.这首诗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
这首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作者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