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学习内容 > 

四年级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栏目:学习内容
时间:2024-04-07 09:30:06
文章: 分享

《四年级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可能是您在寻找学习内容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1、四年级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四年级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平明:天刚亮。 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

孤:独自,孤单一人。 冰心:像冰一样晶莹、纯洁的心。

2、四年级下22课古诗三首之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离情别意,以及诗人洁身自好的志向和品格。前两句写景,景中藏情,后两句言志,表明自己的志向。构思别致,情感真挚。

学情分析:

学生处于中高段,之前接触了大量的古诗文,基本能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本首诗是送别诗,特点鲜明,情感真挚。需要学生在品读中体味,想象中理解,吟诵中感悟,走进诗人的心境,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

设计理念:

课标明确指出: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古诗的吟诵、品味、想象中让学生自读自悟,关注学生的语言发展,注重思维品质的培养,落实语文核心素养。让学生徜徉在诗中,习得方法,拓展延伸,架起语文课内通向课外的桥梁,在实践活动中提升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了解诗句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诗人洁身自好、高洁的精神品格。

3.学习并运用古诗阅读的方法,了解送别诗,感悟不同的送别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诗句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诗人洁身自好、高洁的精神品格。

2.学习并运用古诗阅读的方法,对比学习送别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精彩两分钟《我眼中的王昌龄》(学生介绍诗人作品及生平事迹)

(意图:课前搜集相关资料,通过学生的介绍,为古诗的学习做铺垫。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初步学会利用网络媒介搜集资料,并有效进行整合。)

一、激情导入,释题。

多情自古伤离别这节课让我们走进王昌龄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齐读课题,板书课题,指导书写。(芙蓉)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人物、地点)

(意图:直奔主题,定好基调,明确人物关系,认识学习生字。)

二、关注景物,读诗。

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和韵律。

1. 指名读。(师生评价)

2. 男女生读。

3. 齐读。

你从诗中读出了哪些景物?

汇报交流:雨、江、楚山

借助地形图介绍楚地和吴地的地理位置,解析送别场景。

三、想象画面,品诗。

带着孤寂的心情读前两句,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请学生用语言描述,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景色和人的心情。)

(意图: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入情入境融入诗人的情感世界。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送别的感人场景。)

四、补充资料,悟诗。

是啊,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诗人与友人分别之时,嘱托了什么?(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情境想象:家人会问友人 朋友会问友人

王昌龄托付友人转达的一句话:一片冰心在玉壶。

冰心:像冰一样晶莹、纯洁的心。

玉壶:装酒的壶,晶莹剔透。

像冰一样清澈,像玉一样纯洁,诗人拥有一颗冰清玉洁的心。

补充资料:当时正处于唐朝中晚期,朝廷政治斗争愈演愈烈,王昌龄本为唐朝高官,为官清正廉洁,为人刚直不阿,坚守做官为民的原则,不为贪官污吏所容,因迫害被贬,离开国都洛阳到江宁(今南京)县任县丞。他的朋友辛渐路过南京到洛阳,顺道来看望他,于是就有了这首送别诗。

此时,谁能真正读懂诗人的心,诗人是个怎样的人?(不向权贵低头,刚正不阿,正直清廉)他要表明自己的心志和品格。

这份情,这样高贵的品质就藏在语言中。

引读:

难怪面对家人殷切思念,王昌龄坚定地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面对朋友的关怀,王昌龄充满豪情地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让我们一起带着这份情吟诵一下这首诗。

(意图:通过抓住冰心玉壶来感悟诗人那颗高尚的心。在情境对话中,升华情感,产生共鸣。在感悟诗情的同时,落实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在送别的话语中,凸显人物高贵的品质。)

当王昌龄再次遭贬,他的挚友李白寄诗相赠,堪称千古佳。请大家自由读一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指名读

2.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左迁:被贬 龙标:王昌龄被贬后的官职)

3.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诗人以怎样的方式相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杨花、子规、五溪、明月、风、夜郎西等景物。诗人千里明月寄相思,以月相送。表达了对诗人的思念,不舍,牵挂,安慰之情。)

(意图:习得古诗阅读方法,在品读中拓展运用。从王昌龄的送别诗引出李白的送别诗,架起了送别诗教学的桥梁,为后面的对比学习作铺垫。)

五、拓展延伸,比诗。

过渡:悠悠中华史,千古送别情。离别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凄美的话题,请同学们自读学习单上的三首古诗,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完成表格。

作业超市:

1.运用读古诗,想画面,悟诗情,比表达的方法,自读自悟《芙蓉楼送辛渐其二》。

2.背诵默写课内古诗《芙蓉楼送辛渐》。

3.实践活动:制作一本送别诗集。(绘制封面封底配插图,目录,诗文)

(意图:语文教学建构的知识体系上习得阅读的方法。并能迁移运用,真正的授之以渔。在知识的累加上,提升语文素养,注重语文学科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让语文融入生活。)

板书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

读古诗

寒孤 想画面

冰清玉洁 悟诗情

比表达 表明心志

3、一年级下册第12课古诗三首小池课堂笔记之理解诗意

一年级下册第12课古诗三首小池课堂笔记之理解诗意

泉眼:泉水的出口。 惜:爱惜。

照水:映在水里。 晴柔: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尖尖角:初出水端还没有舒展的荷叶尖端。上头:上面,顶端。

4、一年级下册第12课古诗三首池上课堂笔记之精彩赏析

一年级下册第12课古诗三首池上课堂笔记之精彩赏析

1.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这两句介绍了故事的梗概:一个小孩子趁大人不注意,偷偷去采莲归来,突出了孩子的可爱。一个偷字,形象地表现了小娃的天真调皮,写出了诗人对小娃的喜爱之情。采字和回字,表现小孩偷采一枝白莲花又匆匆忙忙返回,为的是不想让大人发现他的冒险举动。

2.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这两句巧妙地刻画了小孩子的天真:他自以为行动机密,不会被人发觉,谁知道小船驶来时,冲得水面的浮萍两边散开,水面波动,出现了一道长长的痕迹,自然完全暴露了她的行踪!藏字表现了小孩既不想让人发现又不懂得隐藏自己的踪迹,天真可爱之态毕现。开字表现浮萍上划出的一条水道,暴露了小孩的秘密这种善意的嘲笑,更增添了小孩幼稚可爱的天性。显而易见,一连串动词表现一连串的动作,儿童的天真可爱形象呼之欲出,读来仿佛一幅栩栩如生的采莲图就在眼前,让人的思绪又回到了天真烂漫的童年。

这首诗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5、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闻:听说。 涕:眼泪。

却看:回头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放歌:放声高歌。

纵酒:开怀痛饮。 青春:指春天。

6、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1.哪个字贯穿全诗始终?作者是如何描写喜悦之情的?

喜字贯串全诗。作者通过涕泪满衣裳愁何在喜欲狂等描写,把自已惊喜、激动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2.诗的尾联是实写还是虚写?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是虚写。作者用即从穿便下向这四个富有动感的词语,想象着自己仿佛已经穿过巴峡、巫峡,过襄阳、洛阳,回到了梦寐以求的家乡。

3.为什么说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杜甫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国事在他眼里最重要,遇到国家收复疆土,击败叛军自然是生平最大的一件快事。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7、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剑外忽然传来收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时涕泪满衣裳。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在晴朗的日子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就从巴峡再穿过巫峡,经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8、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孤城:即边塞古城。 穿:指铠甲被穿破、磨破。

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9、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稚子弄冰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稚子弄冰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①稚(zh)子:幼小的孩子。

②金盆脱晓冰:早晨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

③取:这里没有实在意义。

④钲(zhēng):一种金属打击乐器。

⑤馨(qng):一种用玉或石制成的打击乐器。

⑥玻璃: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10、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①昼(zhu):白天

②耘(yn)田:在田间锄草

③绩麻:把麻搓成线。

④各当家:各人都担任一定的工作。

⑤解:理解,懂得。

⑥供(gng):从事。

⑦傍:靠近。

⑧阴:树荫。

11、四年级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塞下曲课堂笔记之作者简介

四年级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塞下曲课堂笔记之作者简介

卢纶,字允言,唐代诗人、儒客名家,大历十才子之一。他的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多唱和赠答之作。但他在从军生活中所写的诗,如《塞下曲》,风格雄浑,情调慷慨,历来为人传诵。

12、四年级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塞下曲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四年级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塞下曲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暗淡的月夜里,一群大雁惊叫着高飞而起,暴露了单于的军队想要趁夜色潜逃的阴谋。将军率领轻骑兵一路追杀,顾不得漫天的大雪已落满弓和刀。

13、四年级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墨梅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四年级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墨梅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墨梅:用水墨画出来的梅花。 痕:痕迹,留下的印记。 乾坤:天地间。

14、四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宿新市徐公店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四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宿新市徐公店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篱:篱笆。

疏疏:稀疏。

径:小路。

阴:树叶茂盛浓密而形成的树荫。

急走:奔跑。走,跑的意思。

15、四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宿新市徐公店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四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宿新市徐公店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本诗通过对春末夏初季节交替时景色的描写,体现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全诗所摄取的景物极为平淡,所描绘人物的活动也极为平常,但由于采取景物与人物相结合,动静相间的写作手法,成功地刻画出农村恬淡自然,宁静清新的暮春风光。

16、四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四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清平乐(yu):词牌名。村居:题目

茅檐:茅屋的屋檐。

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翁媪(ǎo):老翁、老妇。

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亡(w)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亡,通无。

卧:趴。

17、四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四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翠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音,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是谁家的公婆父老?

大儿子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在家里编织鸡笼。

最喜欢的顽皮的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18、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元日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元日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元日:指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一岁除:一年已尽。除,逝去。

屠苏:指屠苏酒,根据古代习俗,常在元日引用。

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

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19、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清明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清明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首句交代了清明之日的环境,纷纷形容春雨的意境的,还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断魂,是竭力形容那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在古代风俗中,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而今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是复杂的。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又平添了一层愁绪,因而诗人用了断魂二字。

2.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接着写行人这时涌上心头的一个想法: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就能散散心头的愁绪。于是,向人问路了。

是向谁问路的呢?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告诉我们,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牧童告诉行人酒家的位置,诗歌结束,给我们留下想象空间。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语言通俗,写得自如,音节和谐圆满,景象清新生动,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

20、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清明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清明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21、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三衢道中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三衢道中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①三衢(q)道中: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三衢即衢州,今浙江省常山县,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

②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

③小溪泛尽: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小溪,小河沟。泛,乘船。尽,尽头。

④却山行:再走山间小路。却,再的意思。

⑤绿阴:苍绿的树阴。阴,树阴。

⑥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

⑦黄鹂(l):黄莺。

22、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三衢道中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三衢道中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三衢道中》是南宋诗人曾几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首句写出行时间次句写出行路线,第三句写绿阴美好的景象仍然不减登山时的浓郁,第四勺写黄莺声,路边绿林中又增添了几声悦耳的黄莺鸣叫声,为三衢山的道路增添了无穷的生机和意趣。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曾几是一位旅游爱好者。这首诗是他游浙江衢州三衢山时写的,抒写诗人对旅途风物的新鲜感受。

鉴赏

  诗写初夏时宁静的景色和诗人山行时轻松愉快的心情。

  这是一首纪行诗,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写诗人行于三衢山道中的见闻感受。首句点明此行的时间,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黄梅天),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自然也为之一爽,游兴愈浓。诗人乘轻舟泛溪而行,溪尽而兴不尽,于是舍舟登岸,山路步行。一个却字,道出了他高涨的游兴。三四句紧承山行,写绿树荫浓,爽静宜人,更有黄鹂啼鸣,幽韵悦耳,渲染出诗人舒畅愉悦的情怀。来时路将此行悄然过渡到归程,添得二字则暗示出行归而兴致犹浓,故能注意到归途有黄鹂助兴,由此可见出此作构思之机巧、剪裁之精当。

  作者将一次平平常常的行程,写得错落有致,平中见奇,不仅写出了初夏的宜人风光,而且诗人的愉悦情状也栩栩如生,让人领略到平的意趣。

  诗还有个特点,就是通过对比融入感情。诗将往年阴雨连绵的黄梅天与眼下的晴朗对比;将来时的绿树及山林的幽静与眼前的绿树与黄莺叫声对比,于是产生了起伏,引出了新意。全诗又全用景语,浑然天成,描绘了浙西山区初夏的秀丽景色;虽然没有铺写自己的感情,却在景物的描绘中锲入了自己愉快欢悦的心情。

  曾几虽然是江西诗派的一员,但这首绝句写得清新流畅,没有江西诗派生吞活剥、拗折诘屈的弊病。他的学生陆游就专学这种,蔚成大家。

梅子黄时日日晴。梅子刚开始的时候是青色,称为青梅,等成熟的时候就变成了黄色。这句诗的意思是:梅子成熟变黄的时候,每天都是晴朗的。

小溪泛尽却山行。泛在这里是乘船的意思,咱们不是经常说泛舟湖上的吗?这句诗的意思是:坐着小船沿着小溪走到了尽头,就上岸再走山间的小路继续前行。却在这里是在的意思。

绿阴不减来时路。这句诗的意思是:(路上的树木茂密,苍翠),形成了树阴,和来的时候一样浓密。不减的意思是没有减少,差不多。

添得黄鹂四五声。这句诗的意思是:树林里还传来了黄鹂的叫声,比来的时候更增添了一些乐趣。黄鹂就是黄莺,在古诗词里也经常出现:比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比如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等等。

这首诗,作者曾几描写了三衢道中的美景,表现了作者对自然山水,对平淡的田园生活的热爱!

23、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三衢道中课堂笔记之句子解析

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三衢道中课堂笔记之句子解析

1.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第一句句点明此行的时间,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黄梅天),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自然也为之一爽,游兴愈浓。诗人乘轻舟泛溪而行,溪尽而兴不尽,于是舍舟登岸,山路步行。一个却字,道出了他高涨的游兴。

2.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这两句紧承山行,写绿树荫浓,爽静宜人,更有黄鹂啼鸣,幽韵悦耳,渲染出诗人舒畅愉悦的情怀。来时路将此行悄然过渡到归程,添得二字则暗示出行归而兴致犹浓,故能注意到归途有黄鹂助兴,由此可见出此作构思之机巧、剪裁之精当。

作者将一次平平常常的行程,写得错落有致,平中见奇,不仅写出了初夏的宜人风光,而且诗人的愉悦情状也栩栩如生,让人领略到平的意趣。

24、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绝句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绝句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春日照着江山,多么秀丽,春风吹来了花草的香味。燕子们衔着刚融化的泥土忙着筑巢,温暖的沙滩上睡着成对的鸳鸯。

25、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惠崇春江晚景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惠崇春江晚景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1.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

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笋从土里钻出。

2.正是河豚欲上时从画面上看得到吗?

这是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引发的联想,它在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产卵繁殖的季节。

3.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6、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惠崇春江晚景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惠崇春江晚景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惠崇是个和尚,宋代画家。这首诗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春江晚景》上的。惠崇原画已失,这首诗有的版本题作《春江晚景》,现已无从考证。

  画以鲜明的形象,使人有具体的视觉感受,但它只能表现一个特定的画面,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一首好诗,虽无可视的图像,却能用形象的语言,吸引读者进入一个通过诗人独特构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弥补某些画面所不能表现的东西。

  这首题画诗既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也发挥了诗的长处。诗人用他饶有风味、虚实相间的笔墨,将原画所描绘的春色展现得那样令人神往。在根据画面进行描写的同时,苏轼又有新的构思,从而使得画中的优美形象更富有诗的感情和引人入胜的意境。

诗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面。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鸭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为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只要江水不结冰,它总要跳下去凫水嬉戏。因此,首先知道春江水温变化的自然就是这些与水有着密切关系的鸭子。这就说明:凡事都要亲历其境,才会有真实的感受。这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入微观察,还凝聚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索。

第三四两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两句诗仍然紧扣早春来进行描写,那满地蒌蒿、短短的芦芽,黄绿相间、艳丽迷人,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河豚欲上借河豚只在春江水暖时才往上游的特征,进一步突出一个春字,本是画面所无,也是画笔难到的,可是诗人却成功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给整个画面注入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诗意之妙,也有赖于此。画面虽未描写河豚的动向,但诗人却从蒌蒿丛生、芦苇吐芽推测而知河豚欲上,从而画出海豚在春江水发时沿江上行的形象,用想象得出的虚境补充了实境。苏轼就是通过这样的笔墨,把无声的、静止的画面,转化为有声的、活动的诗境。在苏轼眼里,这幅画已经不再是画框之内平面的、静止的纸上图景,而是以内在的深邃体会和精微的细腻观察给人以生态感。前者如画,后者逼真,两者混同,不知何者为画境,何者为真景。诗人的艺术联想拓宽了绘画所表现的视觉之外的天地,使诗情、画意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这首诗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诗人苏轼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卷五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在他的这首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27、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惠崇春江晚景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惠崇春江晚景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28、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①陂(bēi):池岸。

②衔:口里含着。本诗中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

③浸:淹没。

④漪(yī):水中的波纹。

⑤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

⑥腔:曲调。

⑦信口:随口。

29、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咬定:咬紧。 立根:扎根。 破岩:裂开的山岩,即岩石的缝隙。

千磨万击:指无数的磨难和打击。 坚劲:坚强有力。

任:任凭,无论,不管。 尔:你。

30、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石灰吟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石灰吟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石灰吟:赞颂石灰。 吟:吟颂。指古代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锤:锤打。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若:好像、好似;等闲:平常,轻松。

浑:全。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人间:人世间。

31、二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二首村居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二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二首村居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醉:迷醉,陶醉。

拂堤杨柳:像杨柳一样抚摸堤岸。

散学:放学。

春烟:春天水泽、草木间蒸发形成的烟雾般的水汽。

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鸢:老鹰。

32、二年级下册第15课古诗二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课堂笔记之字词释义

二年级下册第15课古诗二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课堂笔记之字词释义

晓出:太阳刚刚升起。 净慈寺:杭州西湖边上著名的佛寺。

林子方:诗人的朋友。 毕竟:到底。

接天:像与天空相接。 无穷:无边无际。

映日:太阳映照。 别样:特别,不一样。

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在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

相关内容
  • 四年级第14课的分段与各自然段段意
    四年级第14课的分段与各自然段段意

    1、四年级第14课的分段与各自然段段意 四年级第14课的分段与各自然段段意主要内容: 本文写的是普罗米修斯为了改变人类没有火的悲惨生活,不惜触犯天规,勇敢地盗取火种,从而给人类带来光明和幸福,并与宙斯进行不屈不挠的斗

  • 四年级下我家小男子汉一文重难点课堂笔记分享
    四年级下我家小男子汉一文重难点课堂笔记分享

    1、四年级下我家小男子汉一文重难点课堂笔记分享 四年级下我家小男子汉一文重难点课堂笔记分享1.文中的小主人公是个什么样的人?小主人公是一个对食物有极大的兴趣(率真爽气),处处要求独立(自立自主),沉着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夜间飞行的秘密词语理解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夜间飞行的秘密词语理解

    1、四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夜间飞行的秘密词语理解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夜间飞行的秘密词语理解本文主要讲了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揭开了蝙蝠在夜里安全飞行的秘密,并从中受到启发,发明了雷达安装在飞机上,保证飞机在夜里安

  • 四年级上册3课现代诗二首之秋晚的江上评课稿听课笔记
    四年级上册3课现代诗二首之秋晚的江上评课稿听课笔记

    1、四年级上册3课现代诗二首之秋晚的江上评课稿听课笔记 四年级上册3课现代诗二首之秋晚的江上评课稿听课笔记《秋晚的江上》是一首典型的微型散文诗,通过描写秋天的黄昏时所看到的江边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无比喜悦之情

  • 古诗三百首一年级
    古诗三百首一年级

    第1篇、送浑将军出塞(唐代-高适) 将军族贵兵且强,汉家已是浑邪(yé)王。子孙相承在朝野,至今部曲燕(yān)支下。控弦尽用阴山儿,登阵常骑大宛马。银鞍玉勒绣蝥(máo)弧,每逐嫖(piáo)姚(yáo)破骨都。李广从来先将士,卫

  • 古诗词大全300首合集
    古诗词大全300首合集

    第1首、送岑征君归鸣皋山(唐代-李白) 奕世皆夔(kuí)龙,中台竟三拆。奈何天地间,而作隐沦客。探元入窅(yǎo)默,观化游无垠(yín)。虽登洛阳殿,不屈巢(cháo)由身。登高览万古,思与广成邻。西来一摇扇,共拂元规尘。 第2首

  • 古诗300首大全
    古诗300首大全

    第1首、送友人南归(唐代-王维) 万里春应尽,三江雁亦稀。连天汉水广,孤客郢(yǐng)城归。郧(yún)国稻苗秀,楚人菰(gū)米肥。悬知倚门望,遥识老莱(lái)衣。 第2首、小重山·秋到长门秋草黄(唐代-薛昭蕴) 秋到长门秋

  • 古诗大全300首小学
    古诗大全300首小学

    第1首、玉蝴蝶·秋风凄切伤离(唐代-温庭筠) 秋风凄切伤离,行客未归时。塞外草先衰(shuāi),江南雁到迟。芙蓉凋(diāo)嫩脸,杨柳堕(duò)新眉。摇落使人悲,断肠谁得知。 第2首、秋思(唐代-李白) 燕支黄叶落,妾望自登台

  • 古诗词大全600首短篇
    古诗词大全600首短篇

    第1首、咏桂(唐代-李白) 世人种桃李,皆在金张门。攀折争捷径,及此春风暄。一朝天霜下,荣耀难久存。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清阴亦可托,何惜树君园。 第2首、闺怨(唐代-鱼玄机) 靡(mí)芜盈手泣斜晖,闻道邻家夫婿归。别

  • 古诗大全100首小学生
    古诗大全100首小学生

    第1首、苦雪四首·其三(唐代-高适) 濛(méng)濛洒平陆,淅(xī)沥(lì)至幽居。且喜润群物,焉(yān)能悲斗储。故交久不见,鸟雀投吾庐。 第2首、梅花(唐代-罗邺) 繁如瑞雪压枝开,越岭吴溪免用栽。却是五侯家未识,春风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