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全文诗句翻译意思全解及赏析》可能是您在寻找学习内容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1、从军行全文诗句翻译意思全解及赏析
从军行全文诗句翻译意思全解及赏析
译文: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黄沙万里,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鉴赏:
①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概括了西北边陲的状貌。孤可以体现边塞地区的开阔荒凉,可以体会到戍边将士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这里渗透了丰富复杂的感情,将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所担负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②诗的后两句由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黄沙突出西北战场的艰苦特征,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见战斗艰苦激烈。前一句概括了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人之强悍,同时也说明将士们报国壮志之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他们的誓言。后一句是将士们的豪迈誓言,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体现了守边将士不畏艰险、奋不顾身、誓死杀敌卫国的豪情壮志。
2、望庐山瀑布全文诗句翻译意思全解及赏析
望庐山瀑布全文诗句翻译意思全解及赏析
译文
太阳照耀香炉峰生出袅袅紫烟,远远望去瀑布像长河悬挂山前。
仿佛三干尺水流飞奔直冲而下,莫非是银河从九天垂落山崖间。
赏析
日照香炉生紫烟 ,这句诗是写香炉峰的奇丽景色,为瀑布勾勒一幅壮美隽逸的背景图画。这里的香炉、紫烟无疑是景物名称的偶然巧合,但是经过诗人似乎漫不经心的一笔巧借、点化,却增添了动感。这里的勾勒环境,其实并不单纯为了描绘美景,而是借此来寄情托意,将自己的性格、理想寓于追求香烟缥缈的仙境的志趣之中。
遥看瀑布挂前川 ,把遥望中开先瀑布的形象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这里的一个挂字,化动为静,突现了远望中瀑布的静态感、其灿若珠帘、洁如白练的壮美感。这样,在雄阔的背景中勾出珠帘垂空、直泻润底的一泓瀑布,就增添了诗歌景中有声、以静显动的气韵。
飞流直下三千尺一句,诗人扣紧瀑布的喷涌,通过飞流、直下两个极有气势的动词和三千尺这个富于夸张的数量词,把瀑流之湍急、冲力之猛烈、声势之宏大,展现于读者眼前。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句中,诗人巧借银河自天而降的比喻,渲染瀑布飞动的气势。此处的疑字分外传神,它既真切地传达了诗人仰观飞瀑时一刹那间的心灵感受,又符合开先瀑布高接云天的实际。诗人积极浪漫地调动想象、夸张、比喻等艺术手法来突现庐山开先瀑布的变幻多姿和雄奇壮观,把瀑布描绘成了独具个性的艺术形象。
全诗融情于景。庐山瀑布飞流直下 的气势,洋溢着诗人昂扬激进的思想,蕴含着他对祖国锦绣山河的深切感情。诗人丰富独特的想象,使全诗的字里行间飘荡着浪漫主义的色彩。诗人又调动衬托、夸张、比拟等修辞手段,更使全诗神采飞扬,浑然天成。
创作背景
这首诗一般认为是公元725年(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前后李白出游金陵途中初游庐山时所作。
3、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句赏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句赏析
1.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这两句是写六月西湖给诗人的总的感受。毕竟二字,突出了六月西湖风光的独特、非同一般,给人以丰富美好的想象。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两句具体地描绘了毕竟不同的风景图画,描绘出一幅红绿相间的美丽画面:在这一片碧色的背景上,阳光映照下的荷花娇艳、明丽。碧和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带来的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4、童年的水墨画 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人影倒映在绿色的山溪里,就像画布一样被溪水染绿了。
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戴着斗笠的孩子们就像刚出土的小蘑菇一样。
5、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山行诗句翻译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山行诗句翻译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6、三年级上册17课古诗三首望洞庭诗句翻译
三年级上册17课古诗三首望洞庭诗句翻译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秋夜,月光下的洞庭湖水清澈空明,与明朗的月色交相辉映。湖面风平浪静,波光闪动,像一面没有磨过的镜子。远远望去,湖中翠绿的洞庭山,多像白色银盘中一只小巧玲珑的青螺呀。
7、暮江吟全文诗句翻译意思全解及赏析
暮江吟全文诗句翻译意思全解及赏析
译文:
一道残阳渐沉江中,半江碧绿半江艳红。
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亮似珍珠郎朗新月形如弯弓。
赏析: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委婉、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他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诗人俯身一看,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很像是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诗人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弯弓。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美妙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从像弓一样的一弯新月,想起当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给诗歌造成了波澜。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绝妙的画卷。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热爱之情。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评:诗有丰韵。言残阳铺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红,日所映也。可谓工微入画。《唐宋诗醇》评:写景奇丽,是一幅着色秋江图。清代王士祯《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丽绝韵绝,令人神往。
8、四年级语文22课《古诗三首》诗句的意思
四年级语文22课《古诗三首》诗句的意思
1.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如果洛阳的亲友们问起我的情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旧像玉壶里面的冰心一样晶莹纯洁。
2.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将军正要带领轻骑兵去追赶,纷飞的大雪就落满了身上的大刀。
3.不要人夸好艳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不需要被别人夸它的颜色好看,只需要梅花的清香之气可以在天地间弥漫。
9、七律 . 长征先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再联系加点的词语,体会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先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再联系加点的词语,体会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答:意思: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逶迤和磅礴是用夸张手法写出山势雄险, 细浪和泥丸用比喻手法写出在红军眼里这些困难多么渺小,表现诗人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答:意思: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温暖的感受;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暖寒,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心理感受。暖写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寒写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表现诗人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10、五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之从军行课堂笔记
①主要内容:
这首诗通过对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的描写,表现了戍边战士杀敌立功、保卫国家的豪情壮志。
②作者简介:
王昌龄,字少伯,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其诗以七绝见长,被世人誉为七绝圣手。 现存诗一百八十余首,明人辑有《王昌龄集》。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③字词释义:
孤城:即边塞古城。 穿:指铠甲被穿破、磨破。
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④古诗词大意:
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得连绵雪山一片暗淡,远远地可以望见玉门关那座孤城。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战士们身上的铠甲,而他们壮志不灭,不将敌人打败誓不返回家乡。
11、六年级语文上册3课古诗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诗句翻译
六年级语文上册3课古诗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诗句翻译
皎洁的月光从树枝间掠过,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吹来仿佛听见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花的香气里,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讨论,说今年是一个丰收的好年景。
天空乌云密布,星星闪烁,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往日的小茅草屋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12、五年级下从军行教学说课稿课案
五年级下从军行教学说课稿课案
一、说教材
《从军行》是长春版语文第九册第十一板块中的第一课。这一课共有两首古诗,本节课学习的是第一首诗。这是一首优秀的边塞诗,反映了戍边将士保卫边境,杀敌立功的雄心壮志,具有昂扬的战斗精神,充满了爱国热情和乐观精神。诗的头两句写景,点出了战争的艰苦环境,景中含情。后两句转入直抒情怀,描绘了战士们英勇杀敌的精神面貌。将士们身经百战,战斗的激烈和生活艰苦,都浓缩于七个字中,尽管如此,将士们的报国斗志丝毫不减。最后一句写出了将士们的豪壮誓言:不击败敌人,决不回还。
二、说教学目标
本课分两课时进行,通过对教材的分析,针对五年级小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制定了本课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用观全文想画面解诗意悟诗情的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大意,背诵古诗;过程与方法目标:分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中蕴含的爱国情感,受到感染。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大意。理解边塞诗歌诗人的怀乡思亲之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的意境,感悟诗人的爱国情怀。对比学习诗歌,了解不同作品蕴含的不同情感和诗歌特色。
四、说学生
五年级的学生,有了自己的理性思维能力,有自我意识。这个阶段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能力爱思考、细心、课前预习、课后练习。
五、说教学流程
(一)教学方法
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运用观全文想画面品诗意悟诗情 的自主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古诗。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分步朗读、逐层深入的方法,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点拨为辅,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分散难点,各个击破,从而达到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教学过程
1. 解诗疑,课前查询
2. 读韵味,初读感知
3. 悟诗情,想象诵读
4. 品诗意,回读感悟
5. 共交流,拓展延伸
(三)预期教学效果
使学生了解诗的结构特点跳跃式,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中蕴含的爱国情感,受到感染。锻炼学生的分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用看文字想画面解诗意 的自主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古诗。最终会背诵。
13、五年级下册第9课从军行生字词
五年级下册第9课从军行生字词
《从军行》是部编本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仞 rn 千仞 九仞
岳 yu 五岳 岳父
摩 m 摩擦 按摩
遗 y 遗忘 遗憾
涕 t 鼻涕 涕泪
巫 wū 巫婆 女巫
(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14、五年级下册从军行生字组词字词解释
千仞 九仞
岳 五岳 岳父
摩 摩擦 按摩
遗 遗忘 遗憾
涕 鼻涕 涕泪
巫 巫婆 女巫
字词释义:
孤城:即边塞古城。 穿:指铠甲被穿破、磨破。
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15、望天门山全文诗句翻译意思全解及赏析
望天门山全文诗句翻译意思全解及赏析
翻译:
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
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
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鉴赏:
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夹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名。诗题中的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历来的许多注本由于没有弄清望的立脚点,所以往往把诗意理解错了。
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诗的前幅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
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
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16、凉州词全文诗句翻译意思全解及赏析
凉州词全文诗句翻译意思全解及赏析
诗意
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们弹奏起急促欢快的琵琶声助兴催饮,想到即将跨马奔赴沙场杀敌报国,战士们个个豪情满怀。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战场上又何妨?此次出征为国效力,本来就打算马革裹尸,没有准备活着回来。
赏析
王翰的《凉州词》是一首曾经打动过无数热血男儿心灵深处最柔弱部分的千古绝唱。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奇丽耀眼的词语,定下这开篇的第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这景象使人惊喜,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
欲饮琵琶马上催,正在大家准备畅饮之时,乐队也奏起了琵琶,更增添了欢快的气氛。但是这一句的最后一个催字却让后人产生了很多猜测,众口不一,有人说是催出发,但和后两句似乎难以贯通。有人解释为:催尽管催,饮还是照饮。这也不切合将士们豪放俊爽的精神状态。马上二字,往往又使人联想到出发,其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琵琶马上催,应该是着意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
诗的最末两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顺着前两句的诗意来看应当是写筵席上的畅饮和劝酒,这样理解的话,全诗无论是在诗意还是诗境上也就自然而然地融会贯通了,过去曾有人认为这两句作旷达语,倍觉悲痛。还有人说: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话虽不同,但都离不开一个悲字。后来更有用低沉、悲凉、感伤、反战等等词语来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的,依据也是三四两句,特别是末句。古来征战几人回,显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清代施补华说这两句诗: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岘傭说诗》)这话对我们颇有启发。
之所以说作悲伤语读便浅,是因为它不是在宣扬战争的可怕,也不是表现对戎马生涯的厌恶,更不是对生命不保的哀叹。回过头去看看那欢宴的场面:耳听着阵阵欢快、激越的琵琶声,将士们真是兴致飞扬,你斟我酌,一阵痛饮之后,便醉意微微了。也许有人想放杯了吧,这时座中便有人高叫:怕什么,醉就醉吧,就是醉卧沙场,也请诸位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可见这三、四两句正是席间的劝酒之词,而并不是什么悲伤之情,它虽有几分谐谑,却也为尽情酣醉寻得了最具有环境和性格特征的理由。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这和豪华的筵席所显示的热烈气氛是一致的。这是一个欢乐的盛宴,那场面和意境决不是一两个人在那儿浅斟低酌,借酒浇愁。它那明快的语言、跳动跌宕的节奏所反映出来的情绪是奔放的,狂热的;它展现出的是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
也有人认为全诗抒发的是反战的哀怨,所揭露的是自有战争以来生还者极少的悲惨事实,却出以豪迈旷达之笔,表现了一种视死如归的悲壮情绪,这就使人透过这种貌似豪放旷达的胸怀,更加看清了军人们心灵深处的忧伤与幻灭。
17、江南春全文诗句翻译意思全解及赏析
江南春全文诗句翻译意思全解及赏析
译文
千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桃红柳绿,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
到处是香烟缭绕的寺庙,
亭台楼阁矗立在朦胧的烟雨之中。
诗词赏析
这首《江南春》,千百年来素负盛誉。四句诗,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诗一开头,就像迅速移动的电影镜头,掠过南国大地: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摇荡的原因,除了景物的繁丽外,恐怕还由于这种繁丽,不同于某处园林名胜,仅仅局限于一个角落,而是由于这种繁丽是铺展在大块土地上的。因此,开头如果没有千里二字,这两句就要减色了。但是,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对于这种意见,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曾驳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何文焕的说法是对的,这是出于文学艺术典型概括的需要。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后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从前两句看,莺鸟啼鸣,红绿相映,酒旗招展,应该是晴天的景象,但这两句明明写到烟雨,只是因为千里范围内,各处阴晴不同。不过,还需要看到的是,诗人运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征。江南特点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色调错综,层次丰富而有立体感。诗人在缩千里于尺幅的同时,着重表现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衬、丰富多彩的美丽景色。诗的前两句,有红绿色彩的映衬,有山水的映衬,村庄和城郭的映衬,有动静的映衬,有声色的映衬。但光是这些,似乎还不够丰富,还只描绘出江南春景明朗的一面。所以诗人又加上精彩的一笔: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出没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这就更增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这样的画面和色调,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明朗绚丽相映,就使得这幅江南春的图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南朝二字更给这幅画面增添悠远的历史色彩。四百八十是唐人强调数量之多的一种说法。诗人先强调建筑宏丽的佛寺非止一处,然后再接以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唱叹,就特别引人遐想。
18、枫桥夜泊全文诗句翻译意思全解及赏析
枫桥夜泊全文诗句翻译意思全解及赏析
译文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难抵我独自傍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赏析
这首七绝以一愁字统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全诗抓住一个愁字展开。如果说月落乌啼霜满天多少透示着凄清悲凉,那么江枫渔火难道不给诗人一点光明与温暖吗?然而,对愁眠却凸现在人们面前。旅途的孤独、寂寞,牵起诗人的满怀愁绪,更遇上残月衔山、乌鸦悲啼,满目寒霜洒遍江天,一个迷茫、凄清、寂寥的背景已经形成,奠定了全诗以愁为中心的基调。人在逆境中(从诗的字里行间可以品味出来),最忌的是景物伤怀,诗人泊船于枫桥之下,本来心情就已凄恻,却偏逢残月。外出旅游者(也许作者不是旅游家)往往会对家人无限牵挂,可谓归心似箭,盼望与家人团圆,然而,他却客舟孤苦、愁怀难遣。残月也许已给诗人一丝莫名的预示,更兼乌鸦悲鸣的不祥之兆!(听到乌鸦啼叫,人们都会将其与不详联系)满天的飞霜又怎能不令诗人一阵阵心寒?
江枫渔火对愁眠。经霜后鲜红似火的枫叶与渔船上星星点点的灯火,在霜天夜晚呈现出一种朦胧美,给这幅秋江月夜图平添几分悦目赏心的风姿,绘景已达到美得无瑕的境界!然而,作者着力渲染秋江月夜的美景时,笔束一顿便绘出一个愁字来。作者为什么愁?有几多愁?景愈美则情(愁)愈烈。诗人面对美景,却没有半点的欢乐,愁得辗转反侧,这是为什么?我们回顾前文月落、乌啼、霜满天,俗话说天黑怕鬼,诗人心中的鬼是什么?是他的仕途得失、宦海沉浮?还是家事索怀、亲朋离散?诗中没说,不得而知。但诗人无心欣赏夜景、孤独难眠,我们不难想象他心中之愁。郁结难抒,确实不是言语说得清的。从他害怕乌啼,我们可以觉察他心中一定有什么事(或人)令他担心,以至乌鸦的啼叫声也令他心烦意乱。霜,是诗人描绘的这幅秋江月夜图的组成部分。玉屑般的飞霜给人一种素雅高洁的美感,然而和乌啼愁眠联系起来理解,这霜就有点不妙了。既然诗人听到乌啼已感意乱,那么飞霜岂不是令他心寒吗?意乱心烦自是他愁眠之因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夜,静得可怕,静得令人难以入睡。
诗的前幅布景密度很大,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后幅却特别疏朗,两句诗只写了一件事:卧闻山寺夜钟。这是因为,诗人在枫桥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鲜明深刻、最具诗意美的感觉印象,就是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从各方面显示出枫桥夜泊的特征,但还不足以尽传它的神韵。在暗夜中,人的听觉升居为对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而静夜钟声,给予人的印象又特别强烈。这样,夜半钟声就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诗人卧听疏钟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枫桥夜泊》是一首情与景交织在一起的古诗,全诗除了对愁眠外,其余都是刻意绘景。它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通过描绘秋江月夜的美景,间接而自然地把诗人旅途寂寞的郁结愁思寄托于景物而抒发出来。欲抒情,先绘景,情随景发,是这首古诗显著的艺术特点。由此可见,在借景抒情的古诗中,作者的情感是通过所描绘的景物来抒发的。在教学这类古诗时,我们既要欣赏作者描绘的景物,更重要的是理解他凭借景物巧妙抒情的技巧,这样才能真正地读懂了古诗。
19、出塞全文诗句翻译意思全解及赏析
出塞全文诗句翻译意思全解及赏析
译文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出关万里去参加远征的人都还未回还。
倘若曾经能够抵御外敌的名将还在,绝不会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赏析
这首七言绝句非常有名,通过对汉朝名将李广的怀念,感慨无限,痛惜许多将士不能生还,并希望唐朝也能有像李广一样的名将镇守边疆。
诗人并没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是在历史的角度找到坚实的立足点,衬托出当时的好大喜功不合理、不能持久。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感情色彩。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首诗意境雄浑,格调昂扬,语言凝炼明快。
20、敕勒歌全文诗句翻译意思全解及赏析
敕勒歌全文诗句翻译意思全解及赏析
译文
美丽的敕勒大草原,就在阴山的山脚下。天空像一顶大帐篷,笼罩着广阔的大片草原。蔚蓝的天空广大无边,辽阔的草原一片绿芒芒,风一吹来,草低下了头,一群正忙着吃草的牛羊,就出现在你眼前了。
古诗鉴赏
这首民歌,勾勒出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
敕勒川,阴山下,这简洁的六个字,格调雄阔宏放,吟咏出北方的自然特点,无遮无拦,高远辽阔。透显出敕勒民族雄强有力的性格。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两句承上面的背景而来,极言画面之壮阔,天野之恢宏。同时,抓住了这一民族生活的最典型的特征,勾画了一幅北国风貌图。
天苍苍,野茫茫,作者运用叠词的形式,极力突出天空之苍阔、辽远,原野之碧绿、无垠。这两句显现出游牧民族博大的胸襟、豪放的性格。
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最后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描绘出一幅殷实富足、其乐融融的景象。
这首歌具有鲜明的游牧民族的色彩,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 从语言到意境可谓浑然天成,它质直朴素、意韵真淳。语言无晦涩难懂之句,浅近明快、酣畅淋漓地抒写了游牧民族骁勇善战、彪悍豪迈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