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 > 

合理利用主题图,让学生爱上学数学

栏目: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
时间:2019-09-03 19:01:27

《合理利用主题图,让学生爱上学数学》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孟成林,在做这个关于主题图的研究之前,我就思考过,怎样能更好的让学生去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意义,如何能更好的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现在我好像有了答案,作为教师,一定要学会合理的利用资源,而课本上的主题图就是很好的资源。

在学习分数的意义这部分知识的时候,学生普遍觉得这部分知识偏难。学生很容易混淆用来表示数量倍比关系的分数以及用来表示具体数量的分数。比如像:一根木料长3米,把它平均锯成4段,每段是这根木料的几分之几?每段长几分之几米?这种题目,经常有同学做错。我见过一些老师为了让学生能够做对题目,教给学生特殊的记忆方法。我觉得,对于一道题目,学生不止于做对题目,更重要的是去理解知识,理解背后的实际意义。基于这种情况,我换了一种方式来讲。我利用了课本中的主题图来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

在讲解《分数与除法除法的关系2》这节课中,我就开始有意识地渗透分数的两种意义的区别。首先,我先出示了红彩带和黄彩带的主题图,让学生先说一说你从实物图中知道了什么?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平时不大爱说话的朱俊铭主动站了起来说:“这幅图里,红彩带分成了4份,黄彩带只有1份。”我问:“看着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这时吴怡晓回答说:“红彩带是黄彩带的几倍?”梁子琪说:“黄彩带是红彩带的几分之几?”针对第一个问题,学生很快就回答了出来,然后我带着同学们做了总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在解决第二个问题的时候,我提问:“这个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张深瑾说:“黄彩带与红彩带的1/4一样长,所以黄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1/4”。贺子说:“把红彩带平均分成了4份,黄彩带相当于其中的一份,所以黄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1/4。”我又问:“这两种方法都是把谁看作单位“1”?”学生回答后在“红彩带”下面画线并板书:单位“1”。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你会用除法计算吗?又通过这一问题,总结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常用方法。上升到方,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应用知识。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求谁是谁的几分之几的方法,我又对主题图进行了处理。如果把红彩带变成3段,黄彩带不变,现在黄彩带是红彩带的几分之几?为什么?把什么看作单位“1”?如果黄彩带变成2段,红彩带不变,黄彩带是红彩带的几分之几?为什么?单位“1”是什么?经过这样的处理以后,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更加深刻的理解了。

课后,同学们都跟我反映,老师,这节课太简单了,都学会了。看着同学们理解知识之后的笑脸,我深深的感受到了作为老师的责任感,在教学的路上我会更加努力前行。
推荐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
  • 谈数学语言的规范化
    谈数学语言的规范化

    在短短几个月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上课回答问题时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话太多、不精练、讲了很多却说不到主要内容等。一开始我也没有引起重视,觉得可能一年级的孩子都需要这样的过渡阶段。可是一段时候过去这种情况并没有转变过来,进而也发现这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的。在数学课堂里,语言的不规范,在不经意间会反映出学生思维的一种混乱。与语文课上学生的发言不同,数学课上必须要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逐步学会用精练的数学语言来讲。于是慢慢地我开始有意识的注意到这点。 我觉得数学语言的规范要从教师本身开始,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对

    07-22
  •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课后反思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课后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我们的数学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学生去解读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还教材的本来面目,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计算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兴趣不高。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买早餐为背景展开教学,从观察早餐价格表,收集信息帮老师算一算老师买的早餐花了多少钱算一算自己选择的早餐要花多少钱比较两样早餐相差多少钱算一算自己购买的两样早点相差多少钱

    07-22
  • 教学方法:20以内加减法
    教学方法:20以内加减法

    计算题是比较枯燥的,但是计算题又是数学中最基础的题目,是学生必须牢牢掌握的知识技能。因此我在课堂上尽量将枯燥,难懂的计算用游戏或是比赛的方式进行,这样的方式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解计算方法时,我鼓励他们用多种计算方法,如凑十法,竖式法,记大数的方法等等,不仅仅局限于某一种方法,只要学生能掌握其中的一种方法就要给他们充分的肯定与鼓励。 同时我还认为改错也是一种好的训练方法,在教学中出示一些学生经常出错的题目,让学生去分析错在那里,多做这样的练习,学生就会对这些容易出错的地方,加强感知上的理解,少犯类似错

    07-22
  • 数学教学创设质疑情境,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
    数学教学创设质疑情境,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而新课程向我们提出:学生要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数学学习变成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因此,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

    07-22
  • 数学教学创设生活情境,变“单纯学习”为“实践体验”
    数学教学创设生活情境,变“单纯学习”为“实践体验”

    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得者崔琦先生说过 :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标准》指出:所以数学教学活动应该成为喜欢和好奇心的源泉,而这样的数学教学就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体验开始,让数学背景包含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境之中,这一理念促使我们在数学活动中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那些常识性、经验性的知识派上用场,在数学世界里开拓出可供他们思考、探讨和发展的用武之地,变单纯学习为实践体验。 1、从生活中来,借助经验悟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也充满着数学。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的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理解数学问题和感受数

    07-22
  • 解读教材应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
    解读教材应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

    周五下午,我们数学老师又聚集在多功能厅认真学习了杨老师组织的三年级教材分析,虽然说已经教学过两届三年级,对教材颇熟悉,但是从细致地分析中还是让我收获很多: 其一:解读教材应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 在教材分析中,不难看出不管是对《千克和克》、《加和减》还是对《24时记时法》教学,都十分注重对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开发。如:为了让学生对千克和克有更好地理解,教师通过放手让学生去超市、菜场等地从认识称出发,去称、数、掂等感知中初步熟悉,然后再通过比较、对比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去发现数学是和生活密切联系的,让学生进一步更

    07-22
  • 数学思维使生活更简单而美好
    数学思维使生活更简单而美好

    《用数对确定位置》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学习内容。其中生活中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是多样的,而现在要学习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在众多不同的表达方式中体会到数学表达方式的简便、直接和统一,然后能自觉将这种至简的表达方式甚至是思维方式带到实际生活中,为今后的生活、交流提供方便。就像为什么不管是谁在遇到稍复杂的计算时就马上能想到用计算器?不就是因为用计算器计算方便且正确率高吗,所以一旦学会了如何使用计算器,不用提醒,大家自然就能想到去用。 对于数对的学习也是一样,如何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关键还

    07-22
  •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在我的课堂上我能这样的影响着他们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在我的课堂上我能这样的影响着他们

    看了望海的博文人都是在影响中长大,身感自己的责任重大,回文中有博友写道我影响着谁?面对这个问题,我首先想到的答案是我影响着世界乍听上去,似乎此人太狂妄,回首细想,确实如此。如果当初没有达尔文老师的坚持,坚持让他画好鸡蛋,我怀疑是否还有这个当今誉满世界的大师?那么作为一个普通的小学数学老师,我要留给我的学生什么呢? 数学教育是指通过特有的形式及固定的时间向学生传授具体而实用的数学内容,以及进行数学运算与推理必备的公式、法则、规律。数学教育的本质就是一种文化教育的过程。那么数学老师是不是只是作为信息转移的工具

    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