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 > 

用就一个边长为20厘米正方形制作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的长方体的教学实录与评析

栏目: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
时间:2020-07-25 15:18:04

《用就一个边长为20厘米正方形制作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的长方体的教学实录与评析》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杜明静,  课前准备:要求学生自带一定厚度20厘米的纸片若干

活动目的:本活动是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尝试,猜想等思维活动和展开的活动,从而有利于发展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过程:

一 制作长方体

师:(开门见山,提出问题)用一张边长为20厘米的正方形怎样才能制作一个无盖的长方体?怎样制作的无盖长方体体积最大?

生:学生思考,有的学生一脸迷惑。

师:拿出一个制作好的无盖长方体作为例子,用剪刀剪开,看看它的展开图。

生:学生凝重的表情舒展开来。纷纷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纸片,想剪。

评析:对于制作无盖的长方体,部分同学根据经验,可以获得问题的解决,多数学生都不能自主的解决,师做了演示,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都能完成。不要过多的引导。确实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单独辅导。避免浪费时间。

生:开始剪

  有的同学各角都剪去一个长方形,折叠后得到一个上面不齐的“长方体”。

师点拨:不齐的长方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生:思考,小组讨论,最后解决。

生:有部分学生先在纸上画出一个长方形的展开图,然后根据展开图折叠得到无盖长方体。

师:给与充分的表扬。

生: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

二、讨论:谁制作长方体的体积最大?

师:你制作的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给出表格

学生号

长(厘米)

宽(厘米)

高(厘米)

体积(立方厘米)

1

4

4

8

128

2

6

6

7

252

3

8

8

6

384

4

10

10

5

500

5

12

12

4

576

6

14

14

3

588

7

16

16

2

512

8

18

18

1

324

生:   填表

师师:怎样设计师:正方体的体积最大是多少?

生:学生思考,小组讨论。

师:你看到的最大值是不是就是体积最大的数?

生:有的同学说是,有的说不是。

师:说不是的同学,你能不能举出一个体积比588还大的值?

生讨论当高在3.5时正方体的体积为591.5。



师:若设长就为x厘米,宽为x厘米,则长方体的高如何表示?体积如何表示?

评析:让学生经历代数式、代数式求值与比较,从有关规律观察发展趋势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数学活动经验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同时得到问题的初步讨论,为后续的精细结果提供思路。`

师:同学们随着高的增加,正方体的体积会有怎样的变化?

生:学生分小组讨论。

一生:当长和宽在当13.5时,体积最大。其余体积都比这个小。

师总结:高在3~4之间时,体积最大,其余都比它小。

具体是什么数值。需要进一步通过数据的加细逐步得到。

 

评析:对长方体的高加细目的在于进一步宿小高的范围,并让学生体会逐步逼近的思想。

三   、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做了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困惑?

生1:我做了一个长方体

生2:我知道做的长方体有最大值。

生3:我知道随着高的增加,体积先增大再减少。

生4:我不知道体积的最大值是多少?

评析:老师用提问的方式进行课堂小姐,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语言表达的能力。通过群策群力学生总结全面,详实。

四、课后作业:



通过剪裁制作无盖的长方体浪费多少材料?能否不浪费制作更大的长方体。

评析:所提的问题具有挑战性,对问题进一步优化,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同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课后评析:本节课数学活动不再是以教为主,而以学生的学为主,让学生在剪、折、小组讨论中解决问题,让学生在问题、困难、挑战、挫折、取胜的交替体验中经历一个学数学,用数学进而发现问题走向新的学数学,用数学的过程,从而培养能力、激发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良好循环。

本节课采取了目标教学的策略、问题教学的策略、小组合作思维教学策略,在课程之中对表现较好的同学采取激励的教学策略。利用这些策略很好的完成了活动任务,美中不足之处这节课问题没有解决的彻底,还需要学生后续完成。
推荐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
  •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思考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思考

    今天补充习题中有这样一道题:判断:三角形的面积一定,三角形的底和高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很多学生认为不成比例,因为底乘高不等于面积,这是学生初学正反比例时经常会出现的问题。面对这个问题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思考? 1. 把握正反比例的本质。都有两个变量和一个不变量,两个变量的乘积一定它们就成反比例,两个变量的比值一定就成正比例。 2. 善于从提供的信息中寻找不变量,并学会自己举例。如装订一批电脑,每天装的台数和装的天数。这里的不变量是总台数,假定这批电脑有600台,每天装60台,需要10天;每天装1

    07-22
  • 数学教师听课感想:双基与创新
    数学教师听课感想:双基与创新

    昨天有幸聆听了两位名师的课,再一次领略了名师的教学特色与个人魅力,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是非常兴奋的。今天的两堂课让我想起了06年 南胡之春 的主题双基与创新。 显然,如今又把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提到重要的位置。我们不得不承认新课程下的学生,双基不够扎实,简单的计算过不了关,做作业的速度太慢,有的甚至只会说不会做。面对这样的问题,我觉得重视双基教学也同样重要,摆在我们数学教师面前的问题是该如何平衡好双基与创新的关系。 一、《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很好体现了估算对算法多样化的启发作用和笔算、口算、解决问题的相互

    07-22
  • 探究长方体棱地长度相等及位置关系
    探究长方体棱地长度相等及位置关系

    (探究过程) 师:要搭一个完整的长方体需要几根小棒? 小棒可以随便拿的吗?(小棒不同长度不同颜色) 生:同桌合作,观察自己搭的长方体,边想边搭 师:搭好了,指一指,数一数一共几根小棒?(引出棱) 师:12根小棒可以随便拿的吗? 师:刚才有些同学没有搭晚完,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没有完成的作品)。如果继续搭下去能搭成一完整的长方体框架吗? 师:这个框架还缺少了几根小棒?这些小棒应该在哪个位置呢?谁来指一指。这里应该搭什么颜色的小棒?这里搭一根蓝色的会怎样?想一想,为什么一定是黄颜色?为什么这个方向地4根小棒

    07-22
  • 分数应用题教学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例谈
    分数应用题教学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例谈

    在分数乘除应用题教学时经常通过画线段图或面积图弄清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拓宽解题思路,能引导学生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一: 绿化造林可降低噪音1/8,现在汽车发出80分贝的声音,可降低多少分贝?听到的声音有多少分贝? 师引导学生根据题意先画出线段图: (备注:本博客不支持线段图,图略) 学生从图中很快找到了许多数量关系: (1)可以先求出降低了多少分贝,就是求800的1/8是多少,再用总数减去降低的分贝,求出听到的声音有多少分贝。 (2)从图上看出,先求出剩下的是总数的7/8,即(1-1/8),只要用

    07-22
  • 在活动中渗透“分类思想”教研课《四边形》反思
    在活动中渗透“分类思想”教研课《四边形》反思

    本周上了教研课《四边形》,这节课是第三单元第一课时,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有3个: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他们的角都是直角。2、通过画一画、找一找、剪一剪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学习离不开思维,数学探索需要通过思维来实现,在数学教学中逐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既符合新的课程标准,也是进行数学素质教育的一个切入点。所以

    07-22
  • 小数乘小数的教学反思
    小数乘小数的教学反思

    昨天我上小数乘小数的时候,学生列竖式问题很大。有的同学在计算小数乘法时,索性去掉小数点列成整数竖式,而后直接利用积的变化规律在横式上点上几位小数。也有的学生受小数加减法影响,喜欢把小数点对齐,而不是末尾对齐。可他们的答案也正确。照教材要求小数乘法要先按整数乘法的方法进行计算,自然竖式也要象整数乘法的竖式一样,末尾对齐。我在《小学数学教学》这个杂志上,也曾经看到一篇文章说:学生在乘数是多位数的乘法竖式中,有的学生是用上面因数每一位分别去乘下面因数各个数位上的数,这样竖式也是合理性。那么我在想小数乘法中是否也

    07-22
  • 比例尺运用中尊重学生的思维
    比例尺运用中尊重学生的思维

    学习比例尺的运用,求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书上介绍了用有方程来解答。(根据比例尺关系式列比例)其实用算术法还是比较方便的(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实际距离=图上距离除以比例尺),还可以借助线段比例尺计算,以我个人的喜好而言,我更愿意向学生推荐第二种,这更简洁。当然,我并不要求学生怎样做,只要学生能做对,各种方法都行。事实上,在学生的解答中,也出现了多种方法,以兰州到乌鲁木齐的铁路线大约长1900KM,在比例尺是1:40000000的地图上,它的长是多少?为例,学生有如下几种做法: 1.常规的方程法 19

    07-22
  • 在平淡的课堂中感受瞬间的精彩
    在平淡的课堂中感受瞬间的精彩

    今天,我在上分数、小数的混合运算一课时,让我也感受了瞬间的精彩。可以说,五年级的数学第四单元分数加法和减法的内容并不难,可要把这种计算课上的精彩却是有难度的。我一直在努力追求着,可能让自己上的满意的课还真的很少,感觉自己的课上的很平、有时有点闷,原因是学生都以为这个内容自己预习就能看懂,所以,没有必要化大力气、化更多的时间去探究,很少能让我进入状态上一堂出乎我预料的课。 上星期参加了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的考试,通过前段时间的学习,让我受到了很大的启示,明白了一堂好课要上的大气、灵气,要敢于摆脱教材的束缚、

    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