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就是整个的(希望第二期卷首)》可能是您在寻找校园新闻资讯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希望》是我们的一份自办校刊,阅读的对象自然便是我们自己,可我们在字里行间却又常常会把“儿童”作为核心的关键词,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是教师,我们所关注和培养的对象就是儿童。本期《希望》出版恰逢学校建校90周年。于是,“儿童”与“整个”便再次被提及且自然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早在上世纪30年代,学校便在龚家骃校长主持下开始了“整个教育”的实践与探索,源于杜威实用主义和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整个教育”,目标是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为一个个具有独立个性与完整生活经验的“整个的”人。培养“整个的儿童”也因此成为学校90年来所一直坚持和实践的办学根本。
儿童的,就应该是整个的!
我们把儿童看做是“整个的”,说到底,就是要还给孩子一个完整的童年,让他们做真正的儿童,做回他们自己!然而就是这最本真、最本质、也是最原始的需求,却又极难在现实生活中得到真正的落实。
在儿童的整个世界里,教师是极其重要且避无可避的核心元素之一。因此,我更希望我们自己,首先应该是一个独立、丰满且有完整个性和人格的整个的人,这是我们培养“整个的儿童”的必备前提。且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作为教师的角色定位及责任义务,切不可肆意地放大隐藏在责任义务背后的所谓“权威”和师道之“尊严”。我们应该多让孩子在课堂上说一些“不知道”、“不清楚”、“不明白”,即便是“不想说”、“不想听”和“不想做”,我们也不应该刻意阻止孩子们这么说,因为这同样是孩子们独立人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的孩子就应该是整个的,他们一定是一个个立体的人,具有丰富情感的人,充满个性且人格独立的人。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整个教学法就是把儿童所应该学习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去教儿童学。生活是“整个的”,学前儿童的发展也是整个的,外界环境的作用也是以整体的方式对儿童产生影响的,所以为儿童设计的课程也必须是整个的、互相联系的,而不能是相互割裂的。
学前儿童的发展是“整个的”,每一个儿童的发展都是“整个的”,乃至于,每一个人的发展都应该是“整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