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份爱该如何去体会?——解读《我妈妈》》可能是您在寻找校园新闻资讯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在我们所熟知的绘本中,讲述母子之爱的有很多,比如《逃家小兔》、《猜猜我有多爱你》、《大卫,不可以》、《忘了说我爱你》等等。而《我妈妈》却以不同的角度和方式,用天真、热情、自豪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孩子眼中的妈妈,和一个孩子对于自己妈妈的热爱和崇拜。与长大后开始怀疑和不屑自己的父母不同,小时候的我们总是认为自己的妈妈(爸爸)是最棒的,常常挂在嘴边的就是“我妈妈(爸爸)会……”,而《我妈妈》的作者恰恰把这样的情感,用幽默的笔触表达了出来:我的妈妈真棒!她是化妆师、是最强壮的人、是能干的园艺师、是歌唱家、是舞蹈家、像舞蝶一样漂亮又像沙发一样舒服……;用富有趣味的图画表达了出来:还没有涂上口红的嘴巴就是画家作画的白纸、绿色的手指具有“种什么都可以活”的神奇魔力、还有无处不在的睡衣花纹;用儿童化的、不断重复的语句表达了出来:“这就是我妈妈,她真的很棒。”“这就是我妈妈,她真的真的很棒。”“这就是我妈妈,她真的真的真的很棒。”简单的比喻为我们展示了一位无所不能的妈妈;有趣的画面向我们展示了文字所不能表达的内涵;而看似平淡不断重复的话语,却真实地反映出了妈妈在孩子心目中的重要,反映出了孩子对于自己母亲的最真挚最质朴的情感。这一点,在绘本最后孩子给妈妈大大的完整的拥抱里就能体会得到。
《我妈妈》没有说教,所要反映的是我们常常提到的“妈妈爱我我爱她”这样一个内涵,但是仔细分析这个绘本我们会发现,要让孩子在阅读中理解这样一个内涵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如何让幼儿理解绘本中妈妈的“多变”?如何让幼儿感受贯穿始终的自豪感?如何让幼儿理解书中所表现的母子之间的爱?显然,一些流于表面的泛化的随意的提问和引导是很不够的。那么,对于这样一个非常优秀的绘本,我们怎么样来引导孩子走近它,与它共鸣呢?
首先,对于这样的一个内涵丰富的绘本,在制定目标的时候,要有所取舍,比如,把理解妈妈的多变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其次,对于画面内容也可以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能力选择一些比较容易理解的场景,因为一个好的绘本完全经得起反复的阅读,所以我们不必让一次教学活动承担太多的任务。第三,提问的设计要始终围绕绘本,要做到“有的放矢”,千万不能随意,因为这是帮助幼儿理解绘本的重要手段之一。比如提到妈妈是个大画家,可以设计提问:“妈妈是个大画家,她在画什么?”(哦,原来妈妈很爱美,每天都要把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提到妈妈像沙发一样柔软时可以问问“为什么?”,引导幼儿回忆自己在妈妈怀抱是温暖的感觉,更可以让幼儿相互抱一抱,感受拥抱的美好。当提到妈妈像狮子吼叫的时候,可以问问“妈妈什么时候会像狮子一样吼叫?”(我们一定要乖乖的,不要让妈妈生气)。第四,师生共同阅读是理解绘本的重要环节,我们可以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第一次阅读来回忆妈妈怎么样?然后一一解读,这样更有利于孩子的自主学习和积极表达。
记得在第一次品读《猜猜我有多爱你》并被它深深打动之后,把它介绍给儿子时儿子却不为所动。也许这一份爱,不是任何年龄的人都能深刻体会得到的。但这一份爱却值得任何年龄的人去深刻体会。
孩子是这样。我们,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