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教科研活动后的感想__关于学校制度建设的几点思考》可能是您在寻找校园新闻资讯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一年两度的省教科研基地学校科研协作活动,已经越来越把原本距离较远的五所学校联系在一起。五所学校的老师越来越相熟悉,五所学校的老师也越来越融合,五所学校的老师们也更有各自的个性。每一次活动,总有一个主题,在规范着我们参与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但每一次活动,我们的关注点,兴奋点,也往往会在集中的时候,不自觉地发散着,但发散的过程,却又往往是智慧和激情迸发的时刻。每一个参与活动的人,都能够感受到这种集体头脑风暴的感染力和智慧生成。
我对这次活动,因为身处苏北,所以关注程度也受到影响,未能参与组织工作层面的各项活动,但时刻关注和企盼活动的开展,并且认真地思索关于课程发展与制度创新的各种相关因素。因此关于制度创新,也就有着自己的一些思考和想法,与诸君分享。
关于制度创新,首先需要厘清的是期间的一种逻辑关系。我并不认为自己的认识是绝对科学和清晰的,但毕竟,是经过了自己的认真思索和考量的。
首先,制度在需求中建设,并且在建设中逐步协调;其次,制度在协调中开始执行,并在执行中实现超越;最后,当所有的人都能超越制度,自觉规范时,制度所体现的文化功能才会真正地彰显。
1.为什么制度必须在需求中建设
谁需要制度?如果只是校长觉得一个学校的发展需要某一个制度来管理或者约束,那么这个制度一般意义上来说,是不容易出台的,出台了也是不容易实施的,实施了也是不太会有效的,即使你觉得是有效的,也往往是强制的,即使不算是强制的,在老师中间还是能听到好多制定者们听不大到的风言风语的……
理论上讲,我们需要制度,是因为学校需要发展,但落实层面,往往围绕着校长的个人规划在运作,这并非真正的制度需求。只有当全体老师都觉得需要一个制度时,制度的出台才会顺风顺水。
如果我们没有这种需求,那么怎么办?不是在责备和规范角度出发,而应该在自我呈现、自我反思、相互探讨中统一思想,推动规划与制度的建设。
结论:只有当课程发展成为教师们的自觉需要时,课程发展制度的建设和创新才会真正有必要。
2.制度在建设中逐步协调
制度不是一次性完善的,也不是适合一个学校的东西就能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更不是专家理论的生搬硬套就能解决问题的,如何适切学校真实现状才是最主要的,即使这个理论再合理和真实,如果遭到全校老师的不理解和抵制,那么即使这个制度是必需的,你也要通过协调——解释、培训、讨论、调整等手段来进行修正,否则,制度建设就会变成一纸空文。
结论:建设中的制度,需要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同,并且让他们在建设阶段共同参与课程发展制度建设的规划与论证。更重要的事,这种权利不仅仅是简单地赋予,还要明确告诉老师们必须合理且有力地利用这种权利。
3.制度在协调中严格执行
制度又是必须执行的,这种执行,是一种有效的,公平的,合理的,适合于绝大多数老师利益的,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的执行,才是有公信力的,而且必须是一种没有特权、没有特殊、没有特例、没有任何个人感情色彩在内的制度执行,才可能被真正地执行。
结论:制度本身是刚性的,但制度构建过程却必须体现人本和人性,最要命的制度,就是制度本身漏洞百出,然后依靠制度执行过程中的弹性执法来“合理”调控。注:可能很多人不会同意我关于制度执行过程中的“刚性”特征,但事实证明,不“刚”就等于没有制度。举例说,这次活动中的论坛,发言者往往会超时,且很多时候是“明知故犯”且“理直气壮”(理直气壮的原因是因为我的超时并非为了个人利益,而是为了学校荣誉),主持人不加以制止是觉得“情有可原”,下面的老师继续超时就更加“心安理得”,最后的结果自然是“可想而知”。
4.制度在执行中完成超越
基于上述规则下的制度执行,才最终有可能产生超越制度规范本身的效果,这种超越,最终导致教师在制度执行过程中的自觉规范,使制度本身不再成为制约教师的一种手段,而真正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行为准则。
结论:要让教师在制度面前自觉执行并最终形成习惯,只有在价值认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电网式的围栏,虽然能围住那些牛羊,但它们并不会快乐,即使不反抗,也是一群失去了激情和冒险精神的奴隶。
5.制度在超越中体现文化
珍视这种超越,可以逐步在制度建设与执行的基础上形成制度文化,最终在文化的力量下,使得学校发展成为全体师生的内驱行为。
结论:制度文化不是人为构建出来的,而是长期浸润下的自觉形成。口号并不能带来文化,制度规范下的和谐发展,才是文化形成的重要前提。
彭所在发言中说,制度是一种契约。契约,就是双方都必须遵守的约定和规范。这个比喻让我突发灵感,使我觉得制度似乎又是一个“动态的基于规则(契约)的博弈”。但因为临时的思考,并没有完善组织,发言时又在到底是提问题还是讲观点之间游离和犹豫,所以发言显得有些零乱和不着边际。因此就想在会后重新把自己的想法和思路整理清晰。
更科学的界定应该这样:如果说制度是一种契约(规则),那么制度的执行就应该是基于规则(契约)的博弈。这种制度制订者和执行者之间的博弈过程,有着很有趣也很哲学的类似。博弈双方的最朴素想法是胜负,这也是全世界流行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最好的诠释,即使是制度制订者本身,他也同样有着与制度博弈的心理和动机、手段。
博弈双方的第一层境界是胜负,第二层境界是游戏,第三层境界是享受。对应着制度建设的三个层次:约束、规范与自觉(文化)。
注:博弈,这里仅仅意指下棋等游戏与竞赛类活动。与博弈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博弈论的基本理论,是非常有意思,值得我们了解的。看一看经济学中的“智猪博弈”以及纳什(John Nash)编制的博弈论经典故事“囚徒困境”,了解一下什么是“纳什平衡”。
博弈论(game theory)对人的基本假定是:人是理性的(rational,或者说自私的),理性的人是指他在具体策略选择时的目的是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博弈论研究的是理性的人之间如何进行策略选择的。
我的观点是,制度建设,实际是利用了人性的弱点,并且通过“价值与价值观”、“能力和精力”、“虚荣和荣誉”等等提醒制度建设者,必须很好地利用和平衡这一对对关键字,才能制定合理、有效、科学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