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纲要读后感

栏目:幼儿园园长管理干部感悟体会
时间:2014-07-21 17:58:38

《新纲要读后感》可能是您在寻找幼儿园园长管理干部感悟体会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新纲要读后感

反思自己以往的学习经历,有很多的时间我是为了应付眼前的工作而去有选择地查找有关的信息资料。学习时只能走马看花,攫取时则是蜻蜓点水,一次次的获得只能是一些很零星的观点、不够完整的理论体系。于是在撰写专题文章、设计活动方案、记录分析孩子行为时,我常常会陷入迷茫:我到底能用什么理论依据来解释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呢?我在冥思苦想中意识到了自己的浅薄,于是我决定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来寻求理论的支撑。
我要求自己从最基本的内容学起,对《纲要》、《指南》的解读,我不再为自己能应对自如而沾沾自喜,更多的是透过文字表面,结合幼儿园的发展实际,各年龄段孩子的发展特点、目前主题活动的开展情况来剖析和理解。我会更多地去思考和分析:《纲要》《指南》中提出的哪些内容和要求我们已经在做了,目前到了什么程度,孩子的发展实际体现了哪些理念?我们还可以从哪些领域和途径来拓展?
此外我还认为一个人的学习与提高贵在日常的积累。在我的日常工作中手头所有的专业杂志、教育网站、外出听课学习等所有与教育相关的内容我都能及时阅读和学习,并用最短的时间进行筛选和梳理,将自己的所学所悟及时运用到实践中去。
激励幼儿主动、自信地参与活动 :以音乐活动为例
在以往的音乐活动中,总有一部分幼儿老当演员,一部分

幼儿老当观众。那些天赋好的幼儿经常有机会表现,而那些条件较差的幼儿却因自卑而不敢表现。如果我们任其自然,这部分幼儿不仅失却了学习音乐知识技能的机会,还可能导致一定的心理缺损。我们应将音乐活动作为手段,让每个幼儿都能积极、主动、自信地参与到活动之中,满足幼儿自我表现的需要。基于这一思考,结合我在音乐教研组学习的相关知识,我设计了小步递进的“阶梯”,提出合适的要求,尽可能使教育个别化,使每个幼儿都能按各自的步调发展。如我设计了起步较低、由易到难的系列节奏游戏:听着小铃和拍拍手(即模仿小铃节奏拍手)。大鼓和小铃(即以跺脚方式模仿大鼓节奏,以拍手方式模仿小铃节奏)。机器人(即听辨钢琴的低音区和高音区,并分别用跺脚和拍手表示)。小手小脚(即根据图谱上的小手、小脚标志,随音乐用小手、小脚表现相应的节奏)。这组游戏的技能要求并不高,目的是让幼儿轻松自然地走进音乐活动,在难度不高的艺术表现中体验成功。
另外,在音乐活动中,我尽可能给每个幼儿当领头人的机会,如让幼儿担任指挥、领唱、领奏等,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能满足自我表现的需要,树立自信心。
许多音乐活动是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如合唱集体舞,小乐队、游戏等,因此我们应把个体质创造和群体的合作紧密地连成一个整体。既要尊重个体发展,又要注重群体的交往合作。如为了在合唱时获得和谐和的声音,幼儿需要听着琴声和同伴的歌声不断调节自己的音高。又如我抓住时机启发幼儿根据“去公园找春天”这一活动创作乐曲《春游之声》,请他们共同确定主题、选择乐

器、创编节奏,最后合作表现。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人人有任务,个个有责任,每个幼儿都是团体中的重要角色,他们在坚守自己“岗位”的同时,逐渐摆脱自我中心,分享合作的喜悦。
我深信厚积才能薄发的道理,为此我也将会用加倍的努力和热情去关注每一个孩子,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思想、有责任、有爱心的新型教师。
新纲要的实施对我们大家来说都是一种全新的挑战和考验,我们曾经有过的迷茫和困惑,曾经经历的艰辛和曲折,都将敦促着我们不断地去学习、深入地去思考、坦然地去面对、相信我们中的每一个人定会在执着和坚毅中脱胎换骨,大有作为!




推荐幼儿园园长管理干部感悟体会
  • 读后感:由《小孩与栗子》想到的
    读后感:由《小孩与栗子》想到的

    (刘熙岳) 今天,我读了《伊索寓言》里边的《小孩与栗子》。这个故事讲了一个小孩伸手抓瓶子里的栗子,他抓了一大把,手拿不出来了,他不想放弃一部分栗子,又想把手拿出来,就哇哇大哭,人们对他说:你少拿一点,手就会出来了。故事告诉我:一次不要贪多,人要知足。 读了这个寓言我不禁想起了我搬煤球的事:年前的一天,爷爷家进了批煤球,要把它们搬上四楼取暖。我自告奋勇地来到爷爷旁边,说我也要搬。爷爷看了看我劝告说:你人小力小

  • 读后感:《读懂课堂》里的儿童观
    读后感:《读懂课堂》里的儿童观

    发布者:袁静,人类社会总是由成人和儿童构成的,所以,理解儿童乃是日常生活和学校教育的基本课题。然而在我国的社会文化和学校教育中,儿童并没有被当作儿童来看待。儿童没有发言权,儿童的声音是被忽视的。新课程标准提倡三个读懂即读懂学生、渎懂教材、读懂课堂其中读懂学生是最重要。美籍匈牙利数学教育家c.波利亚认为:学生想什么比老师讲什么重要千百倍。倾听儿童的声音这种诉求是支撑儿童学习和成长的重要经验与智慧的结晶。

  • 读后感 《木偶奇遇记》
    读后感 《木偶奇遇记》

    读后感 《木偶奇遇记》讲叙了一位老本大匠把一块会说话的木头做成了一个提线木偶,取名为匹诺曹。匹诺曹从小就非常调皮、不爱学习,是个爱撒谎的孩子。他经不住不诱惑,总是被骗。爱玩例

  • 读后感作文:何以解忧,唯有读书800字
    读后感作文:何以解忧,唯有读书800字

    太仓市城厢镇第一小学 郑好,古人云: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可见,古时名酒杜康酒的魅力之大,喝之忘忧。古人的解忧方式是喝酒,而我也有独特的解忧方式,那就是读书。 读书的时候总能让我感到完全放松。每一个安静的午后,泡一壶茶,坐在阳台阳光最好的角落,放一首舒缓的纯音乐,与一本好书为伴。我喜欢钻进印度文豪泰戈尔的《飞鸟集》,与伟大的灵魂和优美的词句为伴;我喜欢溜进《简爱》,感受罗切斯特先生古怪和简爱那自强不息、自

  • 读后感1200字作文——再读《西游记》
    读后感1200字作文——再读《西游记》

    暑假我再次拜读了吴承恩先生的《西游记》。 这次不同于以前阅读的简版,这次我读的是一百零一会的全版。文言文晦涩难懂,短短一章竟看了一个上午,看完后,心中油然而生对吴先生的无崇敬。 小时候读《西游记》,只觉得孙悟空神通广大,猪八戒好吃懒做,沙和尚憨厚朴实,唐僧木那死板。只觉得它只是一个打妖怪的普通神话故事而已,如今再次细品,才发现这本书的精妙真的无与伦比。 《西游记》书中内容涉猎广泛,既有社会人情冷暖,还有

  • 读后感:波克和他的书
    读后感:波克和他的书

    波克8岁生日的时候,爸爸妈妈送给他一件礼物。在那个时期,对于他们一家来说,买一本带有绘画插图的故事书是要不少钱的。波克开心极了,这是一个大惊喜,她捧着书左看右看,在屋子里欢快的奔跑,父母脸上也露出幸福的笑容。寒冷的夜空下,那座破旧的屋子里温暖肆意。 波克把书当成了宝贝,时刻捧着,看见一张张美丽的插图,他已经沉迷于书中奇妙的世界,即使有很多字不认识,他还是不厌其烦的看了一遍又一遍。 半年以后,书已经有些脏,封面上还有果酱打翻后留下的痕迹。那时,波克还因为这件事伤心了很久。 波克十岁生日的时候,父母送给了他第

  • 纲要反思
    纲要反思

    纲要反思 我国的《纲要》强调了“幼儿的语言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因此,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不是强调大量的词汇,而是“乐意与别人交谈,讲话有礼貌,注意倾听别人的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能清楚说出自己的想说的事。” 小班幼儿的运用语言能力一般比较差,刚开始的时候,幼儿对周围的人比较陌生,不乐意与别人交谈,更不愿意与他人友好合作游戏,在活动中,不懂得谦让,不会使用礼貌用语,另外,小班幼儿的自控能力也比较差,不能安静地倾听他人的讲话,没有认真倾听的习惯,就导致了幼儿自身的语言发展迟缓,长期这样下去,他们对于自

  • 纲要体会
    纲要体会

    学习《纲要》心得体会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正式颁布了,这标志着我国的幼儿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全体教师在园领导的组织带动下,认真学习了《纲要》,深刻领会《纲要》的最新精神。根据《纲要》要求——“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发展。”下面就《纲要》蕴涵的幼儿环境教育来谈谈自己的一点认识。 《纲要》特别强调了环境教育,强调了环境在促进幼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说明:儿童是社会生态环境中的一份子,爱主动探索周围环境,而非被动的学习者。周边的社

  • 纲要解读:为幼儿着想
    纲要解读:为幼儿着想

    一.家园合作是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关键。 新《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而不良的生活卫生习惯不仅对幼儿的身体健康有一定影响,在很大的程度上也限制并影响幼儿的交往能力及人际关系。“只有身心和谐发展才能真正既保证身体的健康又保证心理的健康。”因此,针对现代家庭幼儿溺爱过度的特点,我们通过家长园地、开家长会、与家长个别交谈等方式向家长宣传这些不良行为的弊端,提出生活卫生习惯培养的正确方法,家园配合

  • 读后感《别让孩子产生不良的“感觉”》
    读后感《别让孩子产生不良的“感觉”》

    暑假里拜读了《给幼儿教师的建议》一书,其中《别让孩子产生不良的感觉》一文让我深有同感。文中的新月是个喜欢拿别人小东西的孩子,为了帮助新月改掉这个不良习惯,老师采取了不让新月参加游戏,只能站在旁边看的惩罚性教育手段。结果没有被关注的新月不但没有改掉坏毛病,反而变本加厉了。因为在孩子面前批评、指责她,甚至把她自己一个人留在教室,这样的做法不但没有阻止她拿别人的东西,反而给她制造了拿别人东西的机会,强化了她拿别人东西的行为,还会让同伴鄙视、讨厌她。 由此我想到在我们的日常教育活动中,也经常会出现类似情况。如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