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随笔 > 

例谈让阅读教学为习作架桥铺路

栏目: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随笔
时间:2020-09-13 11:58:17

《例谈让阅读教学为习作架桥铺路》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随笔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让阅读教学为习作架桥铺路,首先要弄明白学生完成一篇习作需要有哪些储备,在阅读教学中才能有的放矢地做好铺垫。关于小学生习作,叶圣陶老先生曾这样阐述:“写东西靠平时的积累,不但著作家、文学家是这样,练习作文的小学生也是这样。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达他今天以前知识、思想、语言等等方面的积累。”结合叶老所言,我认为小学生在习作之前必须有语言、素材、思想情感、表达方法等方面的积累,到表达时加以综合运用,才能文从字顺地表达真情实感,写成一篇好习作。指向习作的阅读教学,必须有意识引导学生完成以上积累,才能真正为习作架好桥、铺好路。如何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下面,我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谈几点自己不成熟的见解。

一、确立指向习作的单元整体教学思路

人教版教材通常围绕专题及阶段语文学习目标编排每一组教材,以先课文后习作的方式呈现,教材编者这样编排,其目的之一无非是想引导学生通过课文阅读,为最后的单元习作做好准备。故此,习作是一个单元教学的终极目标、核心目标,阅读是过程、是准备,是为实现习作目标服务的。

在进行单元备课时,老师可以先从习作入手,看看单元习作要求写什么,需要做好哪些准备。第六单元习作要求写父母之爱,写好这个单元的习作,学生必须留心生活,细心感受生活中父母之爱,在阅读中汲取足够的养分。这个单元四篇课文都是富有感染力的记叙文,通过不同事件、不同的侧面赞颂父母之爱的深沉、伟大,令人深受感动,四篇课文的主题与习作一脉相承,写法上都是抓住故事中的人物进行刻画,主要是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活动四个方面来描写的,这是写好写人记事这一类文章的重要的习作技巧,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掌握这种写人记事的写法,为单元习作做好准备。

根据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和教材单元编排意图,语文老师要确立指向习作的单元整体教学思路,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积蓄习作必需的语言、素材、思想情感、表达方法等,为单元习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著名小学语文教育家张庆先生说过:“学理如筑塔,学文如聚沙。学语文是‘无序’的,就是今天读一篇,明天读一篇,今天记住一个字,明天学会一个词,日久天长,积累多了,这个工具就拥有了,说话、写文章,就越来越自如了,就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了。”很多学生习作难,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语言贫乏,写作时常常绞尽脑汁,勉强拼凑的作文常常会出现词不达意、语言乏味的现象。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意再好,若没有丰富的词汇,也很难将心中所思所感恰当地表达出来。语言的输出必须建立在丰富的语言输入的基础之上,没有语言的大量输入根本谈不上语言的的输出。小学生正处在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和记忆的黄金期,因此,阅读教学得将语言材料积累列为教学重点。在阅读教学中积累语言除了识字、学词、典型句型、名言佳句外,还要注意整段整篇诗文佳作的积累。在阅读中积累语言的基本方法是朗读和背诵。杜雨雨老师所上的《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就非常重视朗读,老师把故事中人物的语言、外貌、动作等重要句段提炼出来,通过师生合作读、引读、分角色读、学生有感情读等方式,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反复诵读,读出情感,在读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阅读教学还应在在品析鉴赏中积累语言,第六单元课文中值得品析的语言很多,例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的“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这句话反复出现,多处呼应,通过父亲的责任感充分表现了崇高的父爱,通过儿子对父亲诺言的深信不疑说明了对父亲多么信赖。“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这段话不是直接写38小时,而是从8小时写起,这样写,突出了挖的时间之长,之艰难,更能体现父亲执著的信念和父救子所克服的巨大困难。再如《慈母情深》中的“背直起来了,我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这句话采用了倒装、词语重复的表达形式,从母亲背直起来、转身、吃惊地望着我,这一系列动作、神态的描写,让人感受到母亲的工作是多么辛苦、劳累。入选教材的文章大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文中经典的语言很多,在阅读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好词佳句的鉴赏,深化认识,融会贯通,把握实质,将范文中的语句化为已有。这样,学生品词品句的过程,自然而然地学习了语言,丰富了自己的语言。

此外,要让课内阅读成为引子,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更加广泛的积累语言。

三、在阅读中学习掌握写作方法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阅读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必须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就此而言,学习一篇课文,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课文写了什么,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学习课文是怎么写的,即要更加关注文本的语言表达形式以及训练语言表达,这才是语文学科独特的核心任务。正如开车需要掌握方法,习作也一样,需要学习掌握写作的方法。学习写作方法最重要的途径是阅读,在阅读中,学生除了经历从文字到思想,从形式到内容的过程外,还经历一个从思想到文字、从内容到形式的逆向思维。通过对课文语言形式的学习,引导学生琢磨文章的写作技巧,为习作做好准备。

语文教材中所选用的文章都是编者精挑细选的美文佳作,蕴藏着丰富的写作技巧。例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详细而生动地描写了父亲抢救儿子的过程。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本篇课文的主要特点,作者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刻画了一位伟大父亲的形象。此外,作者还运用了对比的方法,表现人物执着的精神,层次非常清楚。再如《慈母情深》抓住了母亲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运用反复的句式、改变语序的语句,表现了母亲的那份辛劳,让人感受到了慈母深情。通过本单元这几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可以认知领会这些在写人记事的文章中常用到的写作方法。

方法的学习光知道还不行,按照语文方法的学习规律,阅读教学要按照“认识领会——实践运用——反思总结”的步骤设计教学流程。读写结合是阅读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在认识领会作者的写作方法,提供一个实践运用的机会,方法只有在运用中才能熟练掌握。例如在《慈母情深》一课,学生学习了作者通过抓住细节,细腻描写一个镜头中母亲的动作、神态来表现母亲的工作是多么辛苦、劳累的写作方法后,老师可以设计一个实践运用环节,让学生用上这种写作方法细描一个难忘的镜头。

以课文为例的仿写训练,可以有效让学生掌握习作所必须的写作方法,长期坚持,一课一练,一课一得,逐步积累,可以奠定良好的习作基础。

四、在阅读中积蓄情感

文章不是无情物,写文章的人动了真情,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就会像泉水一样从心流淌出来。情感是学生作文的原动力,为文者情动而辞发。第六单元是围绕父母之爱这一主题组成的,所选编的四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让学生感受到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孩子们在平常的生活中时时都在享受着父母之爱,他们可能觉得这太过平常了,甚至会熟视无睹,没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这一组四篇课文从不同的侧面,即有大事件,也有小事件,有从孩子的角度,有从母亲的角度讲述了父母之爱的不同表现,通过这四篇课文的学习,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生活,找寻相似的生活细节,用心去感受父母之爱,为单元习作积蓄情感。只有心中满怀对父母之爱的感恩之情,习作才有情可抒,有话要说。

五、在阅读中指导准备素材

为什么学生怕习作?因为他们自认为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概括一句话,那就是他们没有足够的习作素材,选材就更谈不上了。在阅读中,老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文章素材来源于作者对生活的观察、记录、感受以及想象,例如《地震中的父与子》和《慈母情深》素材就是来源于作者的观察、感受。引导学生学习观察想象的方法,在写人记事的文章中,应注意观察场景、人物,尤其注意故事的主人,细致观察主人翁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感受在此情景中人物的情感变化。

此外老师还可以教给学生选材的方法,同样是歌颂父母之爱,但第六组课文选材的角度、写作角度都不一样,《地震中的父与子》选择讲述大事件——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人物,通过写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独自一人徙手从废墟下救出儿子的感人故事。《慈母情深》则讲述了作者向辛苦劳作持家的母亲要钱买书这样一件小事。《“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选材更是独特,叙议结合,主要写了父母对作者小时候写的一首小诗两个截然不同的评价所引发的感受。《学会看病》则是从一位母亲角度出发,细腻的刻画了一位母亲让生病的孩子独自去看病时矛盾的心情,从中让人深刻地感受到母爱的真切。孩子们生活中父母环抱中,时刻享受着父母之爱的温暖,写父母之爱,可以像这四篇课文一样,从不同的角度选材进行写作。

习作源于生活,习作基于阅读,语文课本上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范文,隐含着习作所必需的诸多养分。在阅读教学中,老师要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从读学写,真真正正为习作架桥铺路。
(宋乃义)
推荐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随笔
  • 大班语言活动——小水滴旅行记
    大班语言活动——小水滴旅行记

    [教材简解] 《小水滴旅行记》是一个科学童话故事,通过小水滴拟人化的旅行,生动形象的描述了小水滴从水水蒸汽水的变化过程,故事主题明确,通俗易懂,变抽象的道理以形象化,适合大班幼儿阅读。 [目标预设] 1.理解故事的情节、内容,感受小水滴从水水蒸气水的变化过程。 2.引导幼儿关注自然现象、激发幼儿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3.积极参与表演,感受小水滴旅行过程中带来的快乐,享受表演的乐趣。 [重点、难点] 本节活动的重点是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水的变化过程,难点是制作小水滴旅行路线图。 [设计理念] 本次活动,以新《纲

    06-21
  • 以点带面 突破难点——《黄山奇石》教学反思
    以点带面 突破难点——《黄山奇石》教学反思

    《黄山奇石》是二上的一篇课文。整篇课文都描写了黄山的奇石,如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等,这些惟妙惟肖、趣味横生的奇石不是神话是大自然的创造。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这些石头的奇,就成为了就学难点。 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我从奇这个点入手。读课题后问学生:课题中的奇是什么意思?奇石是什么样的石头?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课题黄山奇石,懂得这里的奇是奇特的意思,因为这样的奇石只有黄山才有。此时,奇字吸引了学生,使他们产生了学习的兴趣,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一个良好的情绪基

    07-22
  • 阅读指导课——《特迪的礼物》随感
    阅读指导课——《特迪的礼物》随感

    5月25日,我校的许雅娟、胡矿云两老师为我们当小的全体教师呈上了两堂定位于中年教师课堂展示的优质课。我听的是许老师的一节语文课,许老师上的是从课外选定的阅读指导课《特迪的礼物》。也许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并非无可挑剔,也许师生文三者的互动也未能臻于理想化的佳境。但是,40分钟听下来,我依然觉得一位普普通通的中年教师,能以如此恬然淡然的心态,能以如此素朴的家常课的上法来执教这样一节阅读指导课,还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想到自己,同为中年教师,却毫无疑问在教学追求和境界上显然存有高下之分,可真是汗颜哪! 在许老师的这节课

    07-22
  •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深刻含义的句子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深刻含义的句子

    《唯一的听众》教后 《唯一的听众》讲述的是一个被家人称作是音乐白痴的人,虽极大打击了他的自尊心,但是并没有泯灭他对小提琴的爱好。对课文内容和主题的理解,学生都没有问题。但对课文中一些重点句子的深入领会,学生还是有一定的困难。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是六年级学生必须掌握的本领,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加以引领。 文中对老教授的眼神描写,共有三次,而且用词一样,都是平静地望。而这看似相似的三次平静所包含的意义肯定是不一样的。教学时,我让学生先找出这三次眼神描写的句子划下来,认真地读一读。再联系上文想想,老人是在什么情况下

    07-22
  • 激发学生的兴趣,令课堂活跃起来
    激发学生的兴趣,令课堂活跃起来

    《我是什么》是一篇科学短文,这篇课文以环境保护为题材,写了小作者看到生活中的污染而产生的美好愿望。文本少了点童趣味,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缺少了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令课堂活跃起来,我把水变成汽的过程这个难点变成学生动动、说说、演演的过程,自主地学习。于是,我把水变成汽的过程画满整个黑板,请学生们一起来演演。顿时,一个个学生立刻把自己变成了水,蹲在了地上,口中还一声声说道:我是水,太阳一晒就变成汽。刚说完,孩子们立刻轻飘飘起来,我看了心里直笑。升到天空,我又变成无数极小极小的点儿,连成一片变成云。读到这里

    07-22
  • 我的作文我作主——一堂作文讲评课的反思
    我的作文我作主——一堂作文讲评课的反思

    如果你问一位语文老师你最怕批改的是什么作业,我可以说九层以上的老师会回答是作文!因为批改作文费时费力,一般来说,精批细改一篇作文需五至十分钟,而一个语文老师通常带两个班,也就是要批改近百篇作文,这个工作量可想而知了。面对这座小山,咱还真得拿出愚公移山的精神呢!可是这样辛苦的付出,换来的成效又怎样呢?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只是看个分数就了事了,还有的只是瞟一下评语,如有深究的也只是凤毛麟角。真可以用八个字来总结:苦不堪言,收效甚微。面对这一现状,我也一直在思考作文教学的出路。本人结合教学实际尝试设计了

    07-22
  • 听课随感(教学语言是课堂的生命)
    听课随感(教学语言是课堂的生命)

    吕叔湘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艺术的课堂。教师与学生接触得最多的是在课堂上,课堂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启发思维,与学生沟通情感的最直接的工具。因此教师的语言是教学的灵魂,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语言表达更是教学艺术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效果。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 今天听了陈洁琼老师的《孙权劝学》,我深深感受到: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担负着培养学生语言和人文素养的重要使命,必须讲究课堂语言

    07-22
  • 听课札记:小学语文有效课堂听课心得
    听课札记:小学语文有效课堂听课心得

    我听的共同的课文是《黄河的主人》这篇课文。第一节课是镇中小学的老师上的。她课和人一样,清新、流畅。一、 语言训练扎扎实实 。在开始的时候,老师出现了几组词语。接着,老师让学生把这几个词语分别是描写谁的说一下。我觉得这样做有两个好处,既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初步理解了这些词语,又让学生对词语的隐性含义有了深刻的认识。 在指导朗读时,老师也是让学生抓住句子中的一些重点词语来把握的。这样,还渗透了一些学法的指导。莲 山 课 件同时,老师设计的一些问题,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如在最后的时候,老师让学生结合这

    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