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故事推荐 > 

成语故事大全100篇合集

栏目:故事推荐
时间:2023-02-28 17:38:20
文章: 分享

《成语故事大全100篇合集》可能是您在寻找故事推荐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第1篇、向平愿了成语故事

  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隐士向长(字子平,河内朝歌人)一生有才学,就是不愿做官,他抚养几个儿女长大成人,并帮他们成家后,自己同家人告别,同友人北海禽庆遍游五岳名山,最后客死他乡,不知所终。

  【释义】向平:即东汉时向长,字子平;了:了结。向平的心愿已了。指儿女都已婚嫁。

第2篇、乐昌之镜成语故事

  南朝陈将要灭亡时,驸马徐德言与妻乐昌公主估计不能相保,就将铜镜一分为二,双方各执一半分开行动,相约于正月十五日当街卖破镜来取得联系。陈朝灭亡,妻没入杨素家。到期,徐德言辗转依约至京,找到卖破镜的妻子,夫妻团聚。

  【释义】比喻夫妻分离。同“乐昌分镜”。

第3篇、邻女詈人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个人娶了两个老婆,别人去挑逗他的大老婆,被她骂了出来。转而就去挑逗与勾引他的小老婆,没想到小老婆主动接纳了他。有人问这个勾引别人老婆的人到底是喜欢那个大老婆还是小老婆,他回答说为妻者就得护夫。

  【释义】比喻各为其主。詈,指“骂”。

第4篇、南冠楚囚成语故事

  公元前584年,楚共王兴兵伐郑国,晋景公出兵援郑,大败楚军。楚官员钟仪被俘,囚禁在军需库中,他每天戴着楚国的帽子面南而站,思念自己的祖国。两年后,晋景公发现了他,请他弹琴,并亲自释放他回楚国,让他为两国和平出力。

  【解释】南冠:楚国在南方,因此称楚冠为南冠。本指被俘的楚国囚犯。后泛称囚犯或战俘。

第5篇、以珠弹雀成语故事

  鲁哀公听说颜阖非常贤明,就派人给他送礼物请他出山。贫穷的颜阖不受。庄子就此事发表感慨,颜阖无意于富贵,富资送上门,他不欢迎。这样的人难得。而那些不惜牺牲生命去追求富贵就如同“以隋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一样不值得。

  【解释】用珍珠弹麻雀。比喻轻重颠倒,得不偿失。

第6篇、南辕北辙成语故事

  从前有一个人,从魏国到楚国去。他带上很多的盘缠,雇了上好的车,驾上骏马,请了驾车技术精湛的车夫,就上路了。楚国在魏国的南面,可这个人不问青红皂白让驾车人赶着马车一直向北走去。

  路上有人问他的车是要往哪儿去,他大声回答说:“去楚国!”路人告诉他说:“到楚国去应往南方走,你这是在往北走,方向不对。”那人满不在乎地说:“没关系,我的马快着呢!”路人替他着急,拉住他的马,阻止他说:“方向错了,你的马再快,也到不了楚国呀!”那人依然毫不醒悟地说:“不要紧,我带的路费多着呢!”路人极力劝阻他说:“虽说你路费多,可是你走的不是那个方向,你路费多也只能白花呀!”那个一心只想着要到楚国去的人有些不耐烦地说:“这有什么难的,我的车夫赶车的本领高着呢!”路人无奈,只好松开了拉住车把子的手,眼睁睁看着那个盲目上路的魏人走了。

  那个魏国人,不听别人的指点劝告,仗着自己的马快、钱多、车夫好等优越条件,朝着相反方向一意孤行。那么,他条件越好,他就只会离要去的地方越远,因为他的大方向错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第7篇、谈笑自若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曹操与孙权、刘备为首的孙刘联军在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进行了一场大战,结果曹操被打败。孙刘联军乘胜追击,一直追到南郡(今湖北省江陵县)。驻守南郡的魏将曹仁以逸待劳,击败了吴军的先头部队。

  孙权手下的大都督周瑜大怒,准备与曹仁一决雌雄。东吴名将甘宁上前劝阻,认为南郡与夷陵(今湖北宜昌市)互为犄(jÿ)角,应该先袭取夷陵,然后再进攻南郡。周瑜接受了他的建议,命他领兵攻取夷陵。甘宁率军直逼夷陵城下,与魏军守将曹洪激战。曹洪败走,甘宁命令部下迅速夺取夷陵。当时他的兵力很少,只有几百人;入城后立即招兵,但也不过千人。当天黄昏,驻守南郡的魏将曹仁,派曹纯和牛金引兵与曹洪汇合,共聚五千余人,把夷陵城团团围住。曹军架设云梯攻城,被甘宁守军击退。

  第二天,曹军堆土构筑高楼,然后在高楼上向城中射箭。箭如雨下,射死射伤不少甘宁的士兵。城中的将士们都恐惧起来,唯独主帅甘宁跟平时一样镇定,谈话笑容非常自然。(原文是:“城中士众皆惧,唯宁谈笑自若。”)他命人收集曹军射来的数万枝箭,选派优秀射手,与魏军对射。由于甘宁率军沉着顽强地固守夷陵,使得曹军一直无法攻破。

  后来人们就用“谈笑自若”来表示平静地对待所发生的情况,说说笑笑,不改常态。自若,跟平时一样.

第8篇、绨袍之义成语故事

  范雎随魏国中大夫须贾出使齐国,须贾怀疑他通齐,回国后报告魏相。范雎含冤被打伤,改名张禄逃到秦国当上宰相。后来须贾出使秦国,范雎扮作穷人去见他。须贾见状就送他一件绨袍,待发现他是秦相时吓得一再谢罪。范雎没有杀他。

  【释义】绨袍:粗绨做的袍子。比喻不忘旧日的交情。

第9篇、人浮于事成语故事

  西汉时期,戴圣在《礼记》中讲述才能与俸禄的关系:俸禄和职位超过自己的能力和贡献,那就类似贪污;自己的勇力和贡献超过了俸禄和职位,就近似于廉洁。因此君子宁肯让自己浮于俸禄之上,也不愿让俸禄浮于自己能力之上。

  【释义】浮:超过。原指人的才德高过所得俸禄的等级。后指工作中人员过多或人多事少。

第10篇、李郭仙舟成语故事

  南朝时期,太原界休人郭太字林宗,出身贫寒,但他积极好学,到处游学。游学到洛阳见到河南尹李膺。李膺十分喜欢与他交往,一时传为佳话。后来郭太要回家,京师很多学者来送行,郭太只与李膺两人乘船而行,送行的人说他们像一对神仙。

  【解释】常用为友人相亲之典。

第11篇、握发吐哺成语故事

  西周时期,周成王继承父亲的遗志,分封诸侯,他封伯禽为鲁侯,周公向兄弟伯禽祝贺,说:“你以前是鲁国的有名能士,你到任后不要忘记你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现今成王的叔叔。你要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爱惜人才。”

  【解释】比喻为国家礼贤下士,殷切求才。

第12篇、姗姗来迟成语故事

  汉武帝刘彻十分宠爱歌妓出身的李夫人,她能歌善舞,李夫人后来生病去世。汉武帝非常悲痛,厚葬了李夫人。汉武帝十分思念她,就叫方士少翁为李夫人招魂,在帷帐观看到李夫人的身影,就作诗一首说:“我在焦急盼望,你却姗姗来迟”。

  【释义】姗姗:形容走得缓慢从容。慢腾腾地来晚了。

第13篇、不教而杀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56岁的孔子担任鲁国的大司寇,他上任时颁布了三大法令,实行实价买卖,男女分道而行,款待外国人。当时少正卯出来反对被抓,手下问孔子杀不杀,孔子一向推行“仁政”,主张教育,认为“不教而杀谓之虐。”就把他抓入牢中。

  【解释】教:教育;杀:处罚,杀死。不警告就处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

第14篇、柴毁骨立成语故事

  隋朝时期,鲁郡司法书佐陈孝意为人公平廉洁,在郡内声望很高,他是一个难得的孝子,父亲去世,他丁忧离职,在家守丧尽孝道,期满被朝廷封为雁门郡丞,他仍然坚持整天吃素,经常思念死去的父亲,弄得人柴毁骨立。

  【释义】柴:如木柴一样;毁:哀毁;骨立:消瘦到仿佛只剩下骨架。形容因居父母丧过度哀痛,身体受到摧残,消瘦憔悴的样子。

第15篇、宵鱼垂化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宓子贱在亶父担任地方官。三年后,巫马旗微服去亶父私访,看见一个渔夫夜晚打鱼,把打上来的鱼又扔回河里,就好奇地问他为什么要这样。渔夫回到说宓子贱不准人捕捞小鱼。巫马旗回去对孔子说宓子贱的教化到位,人们自觉遵行。

  【释义】用来颂扬地方官善于教化。

第16篇、盗嫂受金成语故事

  西汉早期,陈平投降刘邦,被任命为丞相。大将绛侯、灌婴等不服,就向刘邦进谗言攻击陈平,故意捏造陈平在家偷嫂子的丑事和收受手下的金钱,送得多的就给好处,送得少的就给予打击。于是刘邦对陈平产生了怀疑,不在重用他。

  【解释】以之为因小眚而遭谗被疑的典实。

第17篇、海屋添筹成语故事

  传说古代有三个老人相遇,他们互相询问年龄。一个说自己的年龄不记得了,只记得少年时与盘古有交情。一个说他看见海水变桑田就添一个筹码,如今他的筹码可装十间屋子。另一个则说他吃过的蟠桃核丢到昆仑山下,如今长得与昆仑一样高了。

  【释义】海屋:寓言中堆存记录沧桑变化筹码的房间;筹:筹码。旧时用于祝人长寿。

第18篇、假仁纵敌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宋襄公十分羡慕霸主齐桓公,自己也想称霸。于是带兵去攻打郑国。楚国立即出兵救郑。宋军面对混乱不堪的楚军,宋襄公没有采纳大臣司马子鱼趁混乱消灭楚军的建议,坚持光明正大地作战,结果被打败,自己客死他乡。

  假仁纵敌的意思是:讲不该讲的仁义,做出不该做的事情,给自己招致祸患。

第19篇、大旱望云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齐国出兵讨伐燕国取得胜利后久久不撤军,其他诸侯商议要联合出兵援燕。齐宣王向孟子请教,孟子说:“当年商汤率仁义之师讨伐夏桀,百姓盼望商军就像大旱望云霓一样迫切。选择诸侯担心你将来会像对待燕国那样去对待他们。”

  【释义】比喻渴望解除困境,如久旱盼望下雨一样。

第20篇、鲁戈回日成语故事

  传说周武王率领诸侯讨伐殷纣王,旌旗飘扬,杀声四起,战斗非常激烈,周武王的部下鲁阳公愈战愈勇,敌人望风披靡,眼看天色已晚,鲁阳公举起长戈向日挥舞,吼声如雷,太阳又倒退三个星座,恢复了光明,终于全歼了敌军。

  【解释】指力挽危局。同“鲁阳挥戈”。

第21篇、四战之地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上将军乐毅为燕昭王扩大疆土,攻占齐国70多座城池,被封为昌国君。燕惠王中了齐国人田单的反间计,乐毅受到诬陷,逃到赵国去。齐国趁机修复失地,燕惠王问乐毅的儿子能否攻赵,乐闲认为赵国是四战之地不宜攻。

  【解释】指四面平坦,无险可守,容易受攻击的地方。

第22篇、炼石补天成语故事

  传说盘古开天用四根“不周山”大柱子支撑天地,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将不周山撞倒,天地裂了一条大缝,女娲氏在高山上架起神火,炼了36501块五彩石把天的裂缝补了起来,砍大鳌腿支撑天,从此天地就永久牢固了。

  【释义】炼:用加热的方法使物质纯净或坚韧。古神话,相传天缺西北,女娲炼五色石补之。比喻施展才能和手段,弥补国家以及政治上的失误。

第23篇、全无心肝成语故事

  南朝陈后主陈叔宝在亡国后被俘到长安,隋文帝对他比较优待,不在他面前演奏吴地的乐曲,以防止他听到后引发亡国之痛。不料,后来看守陈后主的官员报告隋文帝说,陈后主想得到一个官号,隋文帝便说:“叔宝全无心肝。”

  【释义】比喻不知羞耻。

第24篇、醇酒美人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赵国被秦兵围困,赵相平原君派人向魏国求救,魏王派大将晋鄙率军救赵,迫于秦国的压力,晋鄙不敢行动。魏公子信陵君盗取兵符,杀了晋鄙,亲自率军救赵。他中了秦王的反间计被魏王免职,他只好纵情于醇酒美人之中。

  【释义】指酒色。

第25篇、暮夜怀金成语故事

  东汉时期,太守杨震为人正直,清正廉洁,从来不收受别人的贿赂。受他举荐的昌邑县令王密趁着夜色,给他送去10斤黄金。杨震十分不高兴,王密说夜深人静没人知晓的。杨震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我不能收这不义之财。”

  【解释】比喻暗中行贿。

第26篇、近悦远来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楚国大夫沈诸梁因封地于叶被称为叶公,孔子周游列国,来到楚国的叶邑,叶公向他请教怎样治理一个地方。孔子回答:“近者悦,远者来。”告诉他要先让境内的人民欢悦无怨,于是远处的人就会慕名而来投奔。

  【释义】使近处的人受到好处而高兴,远方的人闻风就会前来投奔。旧指当权者给人恩惠,以便笼络人心。

第27篇、弹铗无鱼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齐国孟尝君的门客有几千人,他把他们分为三等,上等有肉吃出门有车,中等有鱼吃,下等只能吃蔬菜。冯谖属于下等门客,他靠在门柱上击剑抱怨没有鱼吃。孟尝君把他升为中等门客。他又抱怨没有车,接着升为上等,这才悉心辅佐孟尝君。

  【释义】铗:剑把。指处境窘困,有求于人。

第28篇、姑妄言之成语故事

  宋代文学家苏轼早年在杭州做官,因写诗讽刺朝政,得罪了皇帝,被贬到黄州。晚年又再次被贬到海南儋州。苏轼到儋州后,因偏远荒凉,常读书写作,邀请朋友“姑妄言之”讲笑话,晚年写笑话集《艾子》。

  【解释】姑且随便说说,不一定有什么道理。

 

第29篇、蒲柳之质成语故事

  晋代尚书右丞顾悦与简文帝同岁,文帝头发全黑,而顾悦头发全白了。文帝问他为什么头发先白?顾悦回答道:“皇帝您是松柏之姿,经霜犹茂;臣是蒲柳之质,望秋先零。”文帝听后十分高兴。

  【解释】蒲柳:水杨,秋天凋谢早。多用来比喻身体衰弱或未老先衰。

第30篇、易如反掌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大思想家主张推行“仁政”、“王道”,他的弟子公孙丑问他到齐国去能否像管仲、晏婴一样有所作为。孟子很不高兴,说:“管仲辅佐齐桓公,晏婴辅佐齐景公,是因为齐国地广人多,推行王道统一天下就像翻转手掌那样容易。”

  【解释】像翻一下手掌那样容易。比喻事情非常容易做。

第31篇、文通残锦成语故事

  南朝时期,文学家江淹年轻时很有才华,晚年他梦见晋人张协对他说:“前以一匹锦相寄,今可见还。”江淹把几尺残锦奉还。张协大怒说:“那得割截都尽。”从此以后,江淹的文才就大不如以前了。

  【释义】比喻剩下不多的才华。

第32篇、痛心疾首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秦桓公邀晋厉公一起攻打白狄小国,暗中派人劝白狄归顺秦国,而去对付晋国。晋厉公知道后派吕相去和秦国绝交,说秦桓公是唯利是图、背信弃义,晋国对此痛心疾首。如果秦国能遵守先前的盟约的话,可以避免战争。

  【释义】疾首:头痛。形容痛恨到了极点。

第33篇、视同儿戏成语故事

  汉文帝时期,匈奴与汉朝关系紧张,汉文帝安排宗正刘礼驻守灞上、祝兹侯徐历驻守棘门、河内郡太守周亚夫驻守细柳抵御匈奴,并亲自视察灞上与棘门,见到刘礼与徐历把防守视同儿戏,十分生气,见到周亚夫严密防卫才放心。

  【解释】把事情当成小孩儿玩耍一样来对待。比喻不当一回事,极不重视。

第34篇、糟糠之妻成语故事

  东汉时,有一个叫宋弘的人。他学识渊博,为人正直,很得汉光武帝刘秀的赏识,被封为太中大夫。

  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死了丈夫。刘秀和她谈论了满朝的大臣,想看看她爱慕哪一位,以便给她改嫁。湖阳公主说:“满朝大臣,只有宋弘才貌双全。”为此,刘秀召见了宋弘,对他说:“俗话说,一个人地位高了,就要改交一批富朋友;发了财就要停妻另娶,这可是人之常情啊!”宋弘回答说:“我听说,一个人在贫贱时交的朋友是不能忘记的;和自己共患难的结发之妻是不能抛弃的。”刘秀见此情形,对湖阳公主说:“看来没有什么希望使宋弘停妻另娶了。”

  【解释】:糟糠:穷人用来充饥的酒渣、米糠等粗劣食物。借指共过患难的妻子。

第35篇、咄咄怪事成语故事

  晋代人殷浩,曾做过刺史,后来,受到朝廷信任,在北征后秦时,担任中军将军,统管扬州、豫州、徐州、兖州、青州五个州的军事。殷浩虽有学问,但不善打仗,结果北征失利,被撤职流放到信安(今浙江衢县)。他被流放后,从不抱怨,但常用手指在空中写写画画。有人发现他对空写的是“咄咄怪事”几个字。原来,殷浩是借此抒发内心的不满和烦闷。

  【解释】:表示吃惊的声音。形容不合常理,难以理解的怪事。

第36篇、孤注一掷成语故事

  北宋时期,辽军进攻中原,奸臣王钦若要宋真宗把国都迁到南面去。宰相寇准坚决反对。真宗在寇准的倡仪下,亲自领兵反击,果然打了胜仗。从此,真宗对寇准更加重用了。

  王钦若对此非常嫉妒。

  一天,他陪真宗赌博,故意输给真宗,然后把身上所有的钱都拿出来说:这次我要孤注一掷了。过了一会,他说:皇上,赌博和打仗是一样的道理,上次寇准要你上前线亲征,陛下不是成了寇准的'孤注'了吗?这样做太危险了!

  这个成语比喻使出全部力量,作最后一次冒险。

第37篇、倒屣相迎成语故事

  东汉时的大文学家、书法家蔡邕,家里时常宾客盈门。有一天,家人报告说来了一个叫王粲的客人。蔡邕一听此名,慌忙跑出去迎接,急得把鞋都穿倒了。

  王粲进入客厅后,大家几乎惊呆了,原来王粲是个少年,身材瘦小。大家不解,为何蔡邕这个大官对个小孩也如此敬重。蔡邕看到大家惊愕的神色,介绍说:“王粲智力超群,才能出众,我不如他呀。”

  【解释】: 屣:鞋。古人家居脱鞋席地而坐,争于迎客,将鞋穿倒。形容热情欢迎宾客。

第38篇、匪石匪席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卫世子共伯夫妇感情十分恩爱,曾经山盟海誓他们的爱情至死不变。后来共伯去世,其父母想要他妻子共姜改嫁。共姜坚决不答应,就做一首诗《柏舟》来证明他们匪石匪席的爱情,让其父母打消这个念头。

  【成语解释】比喻意志坚定,永不变心。不是石,不是席。意为石可转而心不可转,席可卷而心不可卷。

第39篇、付之一炬成语故事

  唐敬宗时,朝廷大兴土木,挥霍无度,杜牧十分气愤,就写一篇《阿房宫赋》,讲述秦朝的阿房宫是十分的繁华,最后被西楚霸王项羽放火烧了三个月才烧完,借古讽今,希望能让当权者吸取秦亡的教训。

  【解释】付:给;之:它;炬:火把。一把火给烧了。

第40篇、慢条斯理成语故事

  从前放牛娃王冕天性聪明,善于画荷花,画出的荷花就像刚从水里摘下贴在纸上一样。他不求官也不结交朋友,终日在家读书作画。官府请他画几幅荷花送给上司,他推辞不掉画了几张。知县惊叹他的才华就亲自去拜访他,他慢条斯理地出门迎接。

    慢条斯理的意思是:原指说话做事有条有理,不慌不忙。现也形容说话做事慢腾腾,不不慌不忙。

第41篇、铁石心肠成语故事

  公元604年,隋炀帝杨广将父亲害死,迫不及待地登上帝位。他当上皇帝后,命令负责检察工作的司隶大夫薛道衡对天下所有官员进行考察。薛道衡这个人非常认真,经过一番细心的考察后,他向炀帝禀报了对众位大臣的评价。

他评价颍川郡宰敬肃说:“心如铁石,老而弥笃。”意思是说他的心肠如同铁石一样坚硬,办事非常老练,对皇帝忠心耿耿。隋炀帝听后很高兴,从此特别喜爱敬肃。

朝中宠臣宇文述的家乡就在颍川。宇文述对颍川的父母官总是加以笼络,当然也不会不理敬肃。他经常写信给敬肃,请敬肃给他帮忙,保护他在家乡的亲戚朋友。敬肃是个刚直之人,怎会接受这种笼络?他每次收到书信后,根本不拆开来看,而是直接退给送信人。送信人害怕宇文述责怪他办事不力,没敢向宇文述如实禀报。

宇文述的亲戚朋友以为本地官员都畏惧他们,就在颍川肆意胡为,欺压百姓。敬肃将他们的罪行调查清楚后,不顾及宇文述的情面,将他们全都抓入监狱。宇文述得知这个消息,非常生气,从此恨透了敬肃,常常在隋炀帝面前进谗言,说敬肃不是个好官。

隋炀帝本来想提升敬肃为太守,让他充分发挥才能,可是宇文述一再反对,他心中就犹豫起来。经过左思右想,隋炀帝终于打消了重用敬肃的打算,而是重用了一班无耻的小人。

◎成语释义

心肠像铁和石头一样坚硬。形容人不容易被感情所打动。

◎故事出处

《隋书·敬肃传》:“称肃曰:‘心如铁石,老而弥笃。’”

◎出处译文

(薛道衡)评价敬肃说:“他的心肠如同铁石一样坚硬,办事非常老练。”

第42篇、走马看花成语故事

  唐朝中期,有位著名的诗人孟郊。他出身贫苦,从小勤奋好学,很有才华。但是,他的仕途却一直很不顺利,从青年到壮年,好几次参加进士考试都落了第。他虽然穷困潦倒,甚至连自己的家属都养不起,但他性情耿直,不肯走权贵之门。他决心刻苦攻读,用自己的真才实学,叩开仕途的大门。唐德宗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孟郊又赴京参加了一次进士考试,这次,他进士及第了,孟郊高兴极了。他穿上崭新的衣服,扎上彩带红花,骑着高头大马,在长安城里尽情地游览。京城美丽的景色使他赞叹,高中进士的喜悦又使他万分得意,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著名的《登科后》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首诗把诗人中了进士后的喜悦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中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成为千古名句。

  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多指大略地观察一下。

第43篇、有脚阳春成语故事

  有脚阳春:用来赞扬官员的德政。

  唐中宗时,宋璟被任命为谏议大夫。他为政清廉,全心为百姓服务,深得民心。所以,百姓都称赞他是长了脚的春天,他到哪里,就会给哪里带来温暖。

  唐玄宗时,宋璟起初在京任职,不久被贬官,后又升为广州都督。他依然为百姓造福,百姓都非常感激他。

  宋璟任宰相期间,励精图治,唐玄宗也认真听取忠臣的建议,从而出现了中国的鼎盛时期——“开元盛世”。所以,宋璟也就成为唐代少有的几名贤相之一。

第44篇、半夜鸡叫成语故事

  成语半夜鸡叫指突发不祥事件或不好的事件。源自《史记·孟尝君列传》周末战国时期,齐国孟尝君史秦,即将被捕时逃亡,夜半至函谷关。按规定,晨鸡报晓则开关。便命随从中善于口技者学鸡叫,果然顺利出关。

  在万恶的旧社会里,地主阶级压迫农民的累累罪恶,和农民起来反抗的英勇斗争,真是说不尽,写不完。《半夜鸡叫》只是其中一段小故事。

  地主周扒皮每天半夜里学鸡叫,然后把刚刚入睡的长工们喊起来下地干活。日子一长,长工们对鸡叫得这样早产生了怀疑。小长工小宝为了弄明白此事,在一天夜里,他独自躲在大车后边观察院内动静,不一会儿,只见周扒皮悄悄来到鸡窝跟前,伸长脖子学鸡叫,随后又用棍子捅鸡窝,直到公鸡都叫了起来,他才离开。

  小宝把看到的情况告诉了长工们,大家非常气愤,都到地里睡觉去了。天亮后,周扒皮到地里一看,长工们都在睡觉,他举起棍子又骂又打。长工们不甘心受压迫,他们想了个对付周扒皮的办法:当天夜里,正当周扒皮在鸡窝跟前学鸡叫的时候,躲在暗处的小宝喊了声:“捉贼!”早已准备好的长工们纷纷跑来,对着周扒皮一阵乱打。地主婆闻声赶来,说明被打的是老东家,大家这才住手,并故意表现出惊讶的样子。地主婆无可奈何地扶着狼狈不堪的周扒皮回到屋里去,长工们见状都高兴得笑起来。

  ----------------------------------------------------------

  高玉宝《半夜鸡叫》原文:

  晚上,天已很黑,地里走出了累得晃晃荡荡的人群,这是给周扒皮做活的伙计们。有的在唉声叹气地说:“困死我了!”有的骂起来:“那公鸡真他妈的怪,每天晚上,才睡着,它就叫了。老周扒皮——他也有那个穷精神,鸡一叫他就非喊咱们上山不可。到山上干半天,天也不亮。”有的说:“人家有钱,鸡也向他,这真是命好呀。”有的说:“什么命好命歹,为什么以前鸡不叫的早,现在就叫的早呢?这里边一定有鬼。看,我非把那个公鸡给打死不可。”大家你一言,我—语的走回家去。为了多睡点觉,伙计们回去一吃完饭就躺下了,有的抽烟,有的说话。

  玉宝这几天拉肚子,躺下不大时间,就起来去大便;回来时到牛圈去看牛槽有没有草,想再给牛添点草就快点回去睡觉。正在这时,他见一个家伙手拿长木棍,轻手轻脚地走到鸡窝边,晚上又没有月亮,也看不见脸面。玉宝心想:“怕是来偷鸡的,喊吧。”又想:“不,这人一定家中没有办法了才来偷鸡,我要喊了,不就坑了他了吗?我不吱声,偷有钱人的鸡是应当的,把鸡都偷走,就不用啼明了,我们还多睡点觉呢。”正想着,又见那人伸起脖子,象用手捂住了鼻子。玉宝很担心的想:“小心点呀!叫周扒皮听见,把你抓起来就坏了。”玉宝看看牛槽里还有草,想早点回去睡觉,又怕惊动了偷鸡的人。心想:“我要出去,把他吓跑了,他不是白来一趟吗?不,不惊动他,我在这看看,是谁来偷鸡。”玉宝就蹲下,要看个偷的热闹。谁知好半天没动静,倒听到偷鸡的学公鸡啼起明来。玉宝正在纳闷,只见那人又奔牛圈走来。玉宝忙起来藏到草屋子里。正好那人走到牛槽边,划了一根洋火,看看槽里有没有草。玉宝就着火光一看:“啊!原来是周扒皮,半夜三更什么鸡叫,原来都是老家伙搞的鬼!”周扒皮这一啼明不要紧,笼里鸡叫唤起来,全屯的鸡也都叫唤起来。玉宝憋着一肚子气没敢吱声,又听到周扒皮破着喉咙喊:“还不起来给我上山干活去?鸡都叫了!”说完就回家睡觉去了。玉宝走回屋一看,伙计们都气呼呼地说:“他妈的,早也不叫,晚也不叫,才躺下就叫了。这个鸡真不叫鸡!”刘打头的问:“不叫鸡叫什么?”“叫催命鬼呗。我看这样干,再干几天就得累死。”有的说:“我才睡……”有的说:“我躺下,一袋烟还没抽完呢。”玉宝心想:他们还不知道这是周扒皮搞的鬼呢,就坐下说:“咱们可省事了,连衣服还没脱下来。快走吧,我有一个笑话对你们讲。”大家忙问:“玉宝,有什么笑话?你快说。”“不,我现在不说,等到路上再说。”大家忙披好衣服,扛着锄头上山。在路上,大伙又问玉宝:“什么笑话?你快说。”玉宝笑了笑,瞪起小黑眼珠说:“叔叔,你们再别骂鸡,那不能怨鸡,是怨人呀。”大家奇怪地问:“怎么回事?”玉宝就把周扒皮学鸡啼明的事全告诉了叔叔们。刘打头的一听这话,气得直瞪着眼说:“今天晚上不干了,到地头去睡觉去。”大家都同意。看着空中不明的星星,走到了地头,放下锄头,打火抽了一袋烟,倒在地上就呼呼地睡了。人困的多厉害呀,那么大的露水,湿了他们的衣服,全都不知道。

  这个学鸡叫,是他们老周家起家的法宝呀。从周扒皮的老祖太爷子起,就有人说周家有这一手,一直传到周扒皮这一辈。这样,到三遍地快铲完时,把伙计们累跑了,他们就得着了,到秋天便一点粮也不给呀。

  伙计们躺在地头上,正睡得甜蜜,忽然觉着身上疼,大家“哎呀”一声就爬起来,看看太阳出来有一人高了,周扒皮拿着棍,正狠狠地挨着个儿的打呢,把伙计们打得全都爬起来了。周扒皮瞪着眼说:“你们吃我的饭,挣我的粮,就这样给我干活?活不干,到这里来睡觉,今天上午不把这一块地给我铲完,就别想吃饭。”回头对牛倌说:“把饭给我担回去。”

  原来周扒皮起得早,见伙计们还没回家吃饭,他想:“伙计们还一定给我赶活呢,我何不叫人把饭给他们送去,叫他们在山上吃了,省得来回走耽误工夫,好多给我铲点地。”他就到街上,把屯里放牛的老李头找来,给他担着饭,向山上送。谁想一到山上,见伙计们在那睡觉,一点活也没给他干,气得他饭也不给伙计们吃,又叫老李头给他再担回去。老李头走后,他又骂了一气才走。

  伙计们见周扒皮又打又骂,连饭都不给吃,有的气得坚决不干这个活了;有的要回去找他算账;有的当时就要回家。玉宝笑着忙拉住他们说:“叔叔,我看你们不要走。我有一个办法:咱们大家出出气,把那老小子打一顿就好了。”有人说:“玉宝,你这孩子傻了怎的?人家有钱有势力,儿子又当保长,现在是咱们的二朝廷,我们敢动人家一下子吗?”“叔叔,我没傻,我看你们真糊涂,他每天夜里不让咱们睡觉,他可能想把咱们累死吧,我常听周叔叔讲故事说:‘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咱们‘这般如此’的教训他一顿不好吗?”大家一听,都哈哈大笑起来说:“好好,就这样办。”刘打头的笑道:“这小家伙真有好办法。”晌午回家吃饭时,周扒皮还骂呢,大家也没说什么,就过去了。

  过了两三天,伙计们把棒子全准备好了。吃完晚饭,把灯熄了,叫玉宝在门后偷着看。等了有一个多钟头的工夫,周扒皮蹑手蹑脚,刚到鸡屋门口,玉宝喊了声:“有贼!”伙计们拿着棒子都跑出来,把老周扒皮捺倒就打起来。周扒皮说:“别打呀,是我。”伙计们说:“打的就是你。看你再来不来偷鸡!”玉宝跑到院子中间喊:“保长呀,快起来,有贼啦,我们抓着一个贼!”这一喊不要紧,鬼子军官正在西厢房里睡,听见了喊声,他带了两个护兵,拿着手枪就跑出来,边跑边喊:“毛贼一个也不要,统统打死。”正好保长这天晚上没有在家,他老婆和淘气在屋里听见了,就吓得忙喊:“快别打了呀,……”下面的话还没说出来呢,见子军官“哒哒!”照着老周扒皮就是两枪,周扒皮“哎呀”了一声说:“是我!”一头就钻进了鸡窝里,吓得拉了一裤兜子屎。鬼子军官赶上一步又要开枪。保长老婆光着上身,提着裤子慌慌张张地跑出来说:“他是老东家。”鬼子才住了手。伙计们忙围上说:“老东家从来也没到鸡窝门口来过,为什么今天深更半夜的来抓鸡呢。快拿灯来看看。”淘气从屋里拿出灯来一看,啊!这两枪正打在老周扒皮的大腿上,直流血。周扒皮好象大山上的野鸡一样,顾头不顾腚了,他头伸在鸡窝里,好象要吃鸡屎的样子。大家把他拉出来一看,满脸全是鸡屎,坐在那里抱着腿直叫唤。伙计们高兴得也不好笑出来。刘打头的说:“我们都当是贼呢,搞了半天是老东家。你为什么半夜来抓鸡呢?”鬼子军官也笑着问。老周扒皮哭叽叽的声音说:“别提啦,我在家睡个二二呼呼的,也不知什么东西把我拉来了。”大家忙说:“看这多危险。也可能闹鬼吧!以后可得多注意!”说完,大家把他抬到屋里,鬼子军官和大家一看,好象骨头也打坏了,大烟囱忙叫刘打头的派人快快找医生。老周扒皮倒霉丧气,一肚子的话说不出来。伙计们出了气,解了恨,都高兴地说:“要是叫鬼子一枪把他打死才好呢。”

第45篇、人面桃花成语故事

  唐朝时有一位到京城应考的读书人,有一次他到城南郊外游玩,看到一间小屋很不错,就找借口走进去看看。没想到一看就看上了屋里一位美丽的姑娘。第二年清明节他又回到那间屋子,却看见大门锁着,人已经不知道搬到哪里去了,于是就提笔写了一首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然后就回去了。

  过了几天,不死心的他又回到那个地方,这一次大门不但没深锁,还看见姑娘的父亲,姑娘的父亲伤心地告诉他说:“我女儿因为看了他写的诗因此得了相思病,没想到竟因此而死了。”他听了之后非常难过,情不自禁抱着姑娘大哭,没想到这时姑娘却醒了过来,原来她只是昏倒而已。不久后,身体渐渐痊愈的姑娘就和读书人结成了夫妻。

第46篇、风马牛不相及成语故事


  “风马牛不相及”常用来比喻毫不相干的事情。出自于《左传.僖公四年》。 
  春秋初期 ,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是声威大震,中原的诸侯没有不屈从他的。但南方楚国的国力也在不断增强,楚王不但不服齐桓公,还要与他抗衡。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领齐、鲁、宋、陈等八国军队攻打蔡国,蔡侯只好连夜逃往楚国,请求楚国出兵援助。齐桓公看到蔡侯逃往楚国,于是率领率领军队长驱直入向楚国进发。楚成王接到密报,一面调集兵将准备同齐国作战,一面派屈完到齐国军营进行谈判。屈完是一位能言善辩的大臣,他对楚国非常忠诚。为了楚国的安危,他只身前往齐国的军营去见齐国的管仲,责问他:“你们齐国住在北方,我们楚国住在南方,齐楚两国相隔这么遥远,即使马牛走失不会跑到对方的国境内。尤其没有料想到你们的兵马,竟然践踏我们的国土。”屈完铿锵有力的言辞,把管仲问得理屈辞穷,无言以对。齐桓公见楚国没有屈服的意思,于是就把大军开进楚国的领地内,楚成王又派屈完前去谈判,齐桓公得知楚国早已有所准备,如果用武力讨伐楚国,势必会落个两败俱伤,只好同楚国讲和,双方言归于好,各自撤军。 
  宋代著名授国诗人陆游的《短歌行》不有这个典故:“耳边闲事有何极,正可付之风马牛。”

第47篇、后起之秀成语故事

  出处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

  范豫章谓王荆州,“卿风流逸望,真后来之秀。”

  释义“秀”,优秀的意思,表示后辈中的优秀者。这则成语也称“后起之秀”。

  东晋时,王忱(chen)在少年时代就显露出才气,很受亲友的推祟。他的舅父范宁,是当时著名的经学家,对王忱也很器重,有著名文士拜访,他总让王忱到场接待。有一次,王忱去看望舅舅,遇到了比他早出名的张玄。舅舅要他俩交谈交谈。张玄早就听说王忱志趣不凡,很想与他谈谈。他年龄比王忱要大,自然希望王忱先给自己打招呼,就端正地坐着等候。不料,王忱见张玄这等模样,看不上眼.也默默坐着,一言不发。张玄见他这样,自己又放不下架子,对坐了一会,怏怏不乐地离去。事后,范宁责备王忱说:“张玄是吴中的优秀人才,你为什么不好好与他谈谈?’’王忱傲慢地回答说:“他要是真心想和我来往,完全可以来找我谈谈嘛。”范宁听了这话,倒反而称赞起外甥来了:“你这样风流俊逸,真是后来的优秀人才。””玉忱笑着回答说:“没有您这样的舅舅,哪来我这样的外甥?”

第48篇、不拘一格成语故事

  “不拘一格”这则成语的意思是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方式。

  这个成语来源于龚自珍《己亥杂诗》,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是我国清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1792年,他出生于浙江仁和(在今抗州)一个封建官僚家庭。他从小就喜爱读书,特别爱学写诗。14岁时,他就能写诗,18岁时会填词,20岁就成了当时著名的诗人。他写的诗,想象力很丰富,语言也瑰丽多姿,具有浪漫主义风格。他在诗中揭露了清王朝的黑暗和腐败,主张改革,支持禁烟派,反对侵略,反对妥协,充满着爱国热情。他是个爱国主义者。

  龚自珍27岁中举人,38岁中进士,在清朝政府里做了20年左右的官。由于他不满官场中的腐败和黑暗,一直受到排挤和打击。1839年,在他48岁时,就毅然辞官回老家。在回乡的旅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

  一天,龚自珍路过镇江,只见街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一打听,原来当地在赛神。人们抬着玉皇、风神、雷神等天神在虔诚地祭拜。这时,有人认出了龚自珍。一听当代文豪也在这里,一位道士马上挤上前来恳请龚自珍为天神写篇祭文。龚自珍一挥而就写下了《九州生气恃风雷》这首诗,全诗共四句: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诗中九州是整个中国的代称。诗的大意说,中国要有生气,要凭借疾风迅雷般的社会变革,现在人们都不敢说话,沉闷得令人可悲。我奉劝天公重新振作起来,不要拘泥于常规,把有用的人才降到人间来吧。

  后来,人们把“不拘一格降人才”精简成“不拘一格”这个成语,用来比喻不拘泥于一种规格、办法。

  诗里还引申出“万马齐喑”这个成语,比喻空气沉闷的局面。
 

第49篇、大腹便便成语故事

  韶口辨,曾昼日假卧,弟子私嘲之曰:“边孝先,腹便便,懒读书。但欲眠。”

  释义“便便”肥大的样于,本意是形容人的肚子大。现在有时用来比喻人的某种丑态,合有贬意。

  故事东汉桓帝当政的时候,陈留郡有个读书人,名叫边韶,字孝先;他很有些文才,在没有当官的时候,教了几百名学生。

  边韶很有口才,说起话、讲起课来头头是道,从没有回答不出问题来的。不过他有个毛病,就是爱打磕睡。因为他人胖,肚子大,打起磕睡来,学生看他的模佯很好笑。

  有一天,他又和衣打磕睡。他的学生就私下编了句顺口溜嘲笑他:“边孝先,腹便便;懒读书,但欲眠。”意思是:边孝先是个大肚皮,懒得读书。只想睡觉。不料边韶醒来后,很快知道了这个顺口溜,于思马上编了几句顺口溜作答:“边为姓,孝为字。腹便便,王经笥。便欲眠,思经事。寐与周公通梦,静与孔子同意:师而可嘲,出何典记?”它的意思是:边是我的姓,孝是我的字,大肚皮,是装着五经的竹箱子。只想睡觉,去思考五经的事。睡梦中可以会见周公旦,安静时可以与孔子有相同的心意。老师可以嘲笑,这规矩出自哪家经典?

第50篇、防微杜渐成语故事

  “防微杜渐”这则成语的意思是隐患或错误刚露头的时候,就要加以防止。

  这个成语来源于《后汉书.丁鸿传》,若敕政责躬,杜渐防萌,则凶妖销灭,害除福凑矣。

  东汉和帝即位后,窦太后专权。她的哥哥窦宪官居大将军,任用窦家兄弟为文武大官,掌握着国家的军政大权。看到这种现象,许多大臣心里很着急,都为汉室江山捏了把汗。大臣丁鸿就是其中的一个。

  丁鸿很有学问,对经书极有研究。对窦太后的专权他十分气愤,决心为国除掉这一祸根。几年后,天上发生日蚀,丁鸿就借这个当时认为不祥的征兆,上书皇帝,指出窦家权势对于国家的危害,建议迅速改变这种现象。和帝本来早已有这种感觉和打算,于是迅速撤了窦宪的官,窦宪和他的兄弟们因此而自杀。丁鸿在给和帝的上书中,说皇帝如果亲手整顿政治,应在事故开始萌芽时候就注意防止,这样才可以消除隐患,使得国家能够长治久安。

第51篇、奉公守法成语故事

  “奉公守法”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奉行公事,遵守法纪。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赵奢列传》,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

  春秋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是个足智多谋的人,他英勇善战,屡战屡胜,建立了显赫的功勋。赵惠文王封赵奢为马服君,官列上卿。

  赵奢原来是一个普通的收取田税的官吏。他对赵王一片忠心,收税时大公无私,一视同仁。有一次,他来到惠文王之弟、平原君赵胜家收取田税,但是赵胜的管家仗势欺人,戏弄赵奢,拒付税款。赵奢并不怕赵胜的权势,他毫不客气地,果断地处理了这件事,且依照赵国法令杀了那些无事生非的闹事者。赵胜听说后,怒气冲天,一定要赵奢抵命,以显示他的权势。赵奢得知赵胜的想法后,马上去找了赵胜,真心诚意的对他说:“您是赵国栋梁之材,是受朝廷重用的大官。应该遵守国家法令,以昭示天下百姓。而现在您的管家却依靠您的权势,公然违反国家法令。如果百姓都拒不付税,那么天下还会太平吗?国家还会富强吗?到那时候,您还会有现在这样显赫的地位?但是,您要是能够奉公守法,那么百姓也会以您为榜样,天下就会稳定,国家就会富强,您怎么能轻视呢?”

  赵胜听了这番话,惭愧万分。继而转怒为喜,将赵奢保举给赵惠文王,赵王封了他一个掌管整个赵国税收的官。赵奢上任后,没有仗着权势欺压百姓,仍然公正、无私的处理一切事务。后来,赵奢又被赵王任命为大将,为赵国建立了很多战功。

第52篇、合浦珠还成语故事

  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尝到官,革易前弊,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

  释义:“还”,返回。合浦的珍珠又回来了。比喻人去而复回,或失物而复得。

  故事:东汉时,合浦郡沿海盛产珍珠。那里产的珍珠又圆又大,色泽纯正,一直誉满海内外,人们称它为“合浦珠”。当地百姓都以采珠为生,以此向邻郡交趾换取粮食。采珠的收益很高,一些官吏就乘机贪赃枉法,巧立名目盘剥珠民。为了捞到更多的油水,他们不顾珠蚌的生长规律,一味地叫珠民去捕捞。结果,珠蚌逐渐迁移到邻近的交趾郡内,在合浦能捕捞到的越来越少了。合浦沿海的渔民向来靠采珠为生,很少有人种植稻米。采珠多,收入高,买粮食花些钱不在乎。如今产珠少,收入大量减少,渔民们连买粮食的钱都没有,不少人因此而饿死。汉顺帝刘保继位后,派了一个名叫孟尝的人当合浦太守。孟尝到任后,很快找出了当地渔民没有饭吃的原因;下令革除弊端,废除盘剥的非法规定,并不准渔民滥捕乱采,以便保护珠蚌的资源。不到一年,珠蚌又繁衍起来,合浦又成了盛产珍珠的地方。

第53篇、鸡鸣狗盗成语故事

  战国时代齐国的孟尝君,是四大公子之一,他养了食客三千多人,个各都有特殊的才能。一旦孟尝君遭遇困难,食客们一定全力相助,帮他解决困难。

  秦昭襄王一向很仰慕孟尝君的才能,因此就派人请他到秦国作客。孟尝君为了报答秦王的赏识,于是就送上一件名贵的纯白狐裘,作为见面礼。孟尝君与秦昭襄王二人一见如故,秦王对于孟尝君的才华也是非常敬佩,因此就想拜他为宰相。但是秦王对孟尝君的宠幸,引起了秦国大臣的嫉妒,于是有许多大臣就在秦王面前说孟尝君的坏话。起先秦王并不理会,但是大臣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向秦王进谗言,最后孟尝君终于被软禁起来了。孟尝君遭到软禁后,就派人去求秦王的宠妾燕妃帮忙。但是燕妃却说:“如果孟尝君送我一件和皇上一样的白狐裘,我就替他想办法。”孟尝君听了燕纪的话,不禁暗暗叫苦:“白狐裘就这么一件,现在要到那里再去找一件白狐裘呢?”

  就在这时候,有一位食客自告奋勇地对孟尝君说:“我有办法,明天以前我一定可以弄回一件白狐裘来。”这天晚上,这位食客就偷偷进入皇宫,学着狗叫把卫士引开,顺利地偷回当初献给秦王的那件白狐裘。孟尝君利用白狐裘收买了燕妃,燕妃果然替孟尝君说了不少好话,过了没多久,秦王就释放了孟尝君。孟尝君害怕秦王临时反悔,因此一被释放就马上乔装改,趁着月黑风高的夜晚,来到了秦国的边界—函谷关。只要通过了这道关口,秦王就奈何他了。可是现在是深夜,城门紧闭,根本没有办法出关。孟尝君一行人内心真是急死了,城门必须等到鸡鸣才会开放,但是如果等到天亮,又怕秦王发现他们逃走了,而派人追赶他们,这该如何是好呢?

  就在这时候,忽然有位食客拉开嗓子,学着鸡鸣“喔—喔喔”,一时之间,全城的鸡都跟着一起鸣叫。守城门的将兵一听到这么多公鸡在叫,以为天亮了,于是就按照规定把城门打开了。

  孟尝君一行人就这样子平安通过了函谷门,离开秦国,回到齐国去了。

第54篇、九牛一毛成语故事

  汉武帝(刘彻)听说李陵带着部队深入到匈奴的国境,士气旺盛,心里很高兴。这时,许多大臣都凑趣地祝贺皇帝英明,善于用人。后来李陵战败投降,武帝非常生气,原来祝贺的大臣也就反过来责骂李陵无用和不忠。这时司马迁站在旁边一声不响,武帝便问他对此事的意见,司马迁爽直地说李陵只有五千步兵,却被匈奴八万骑兵围住,但还是连打了十几天仗,杀伤了一万多敌人,实算是一位了不起的将军了。最后因粮尽箭完,归路又被截断,才停止战斗,李陵不是真投降,而是在伺机报国。他的功劳还是可以补他的失败之罪的。武帝听他为李陵辩护,又讽刺皇上近亲李广利从正面进攻匈奴的庸儒无功,怒将司马迁下在狱里。次年,又误传李陵为匈奴练兵,武帝不把事情弄清楚,就把李陵的母亲和妻子杀了。廷尉杜周为了迎合皇帝,诬陷司马迁有诬陷皇帝之罪,竟把司马迁施予最残酷、最耻辱的“腐刑”。司马迁受到了这种摧残,痛苦之余,就想自杀;但转念一想,像他这样地位低微的人死去,在许多大富大贵的人的眼中,不过像“九毛亡一毛”,不但得不到同情,且更会惹人耻笑。于是决心忍受耻辱,用自己的生命和时间来艰苦地、顽强地完成伟大的“史记”的写作。古人所谓有大勇的人才有大智,司马迁便是这样的人。他知道在他所处的年代里,死一个像他那样没地位、没名望的人,比死条狗还不如,因此他勇敢地活下去,终于完成了那部空前伟大的历史巨作“史记”。司马迁把他这种思想转变的情况告诉他的好友任少卿,后来的人便是根据他信中所说的“九牛亡一毛”一句话,引伸成“九牛一毛”这句成语,用来譬喻某种东西或某种人材仅是极多数里面的一部份,好像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一样。

第55篇、旷日持久成语故事

  “旷日持久”这则成语的旷是耽误,荒废。空废时日,拖延很久。

  这个成语来源于《战国策.赵策四》,今得强赵之兵以杜燕将,旷日持久,数岁,令士大夫余子之力,尽于沟垒。

  战国时期,有个名叫荣口(口为上分下虫,音fen)的人,被燕国封为高阳君,并派他为统帅,带领军队攻打赵国(今河北南部、山西北部一带)。荣fen很会打仗,赵王得到消息后,非常害怕,立即召集大臣商议对策。国相赵胜想出一个办法,说道:“齐国的名将田单,善勇多谋。我国割三座城池送给齐国,以此作条件,请田单来帮助我们带领赵军作战,一定可以取得胜利。”

  但大将赵奢不同意这么做,他说:“难道我们赵国就没有大将领兵了吗?仗还没有打,就先要割三座城池给齐国,那怎么行啊!我对燕军的情况很熟悉,为什么不派我领兵抵抗呢?”

  赵奢还进一步分析道:“第一,即使田单肯来指挥赵军,我国也不可能一定取胜,也可能敌不过荣fen,那就是白请他来了;第二,如果田单确实有本领,但他未必肯为我国出力,因为我国强大起来,对他们齐国称霸不是很不利吗?因此,他不可能会为我国的利益而认真地对付燕军。”

  接着,赵奢又说:“田单要是来了他一定会把我们赵国的军队拖在战场上,‘旷日持久’,荒废时间。这样长久地拖下去,几年之后,会把我国的人力、财力、物力消耗掉。后果不堪设想!”但是,赵孝成王和国相赵胜还是没有听赵奢的意见,仍然割让三城,聘请齐国的田单来当赵军的统帅。结果,不出所料,赵国投入了一场得不偿失的消耗战,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只夺取了燕国一个小城,却没有获得理想的胜利。

第56篇、一问三不知成语故事


  出处《左传·哀公二十七年》
  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释义一问三不知,就是从苟瑶的话语中概括出来的。它的原意是对某一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都不知道,现在用来表示对实际情况一点也不知道。故事公元前468年,晋国的大夫苟瑶率大军讨伐郑国。郑国在春秋初年是个强国,后来日渐衰弱,成为一个弱小的诸侯国。郑国君王抵挡不住晋军的进攻,于是派大夫公子般到齐国去求救。
  齐因的君主平公不能容忍晋国吞并郑因而更加强大,构成对齐国的威胁,就派大夫陈成子率军前去救援。陈成子率军到达淄水河岸的时候,天下大雨,士卒们不愿意冒雨过河。郑国的向导子思说:“晋国的兵马就在敝国都城的屋子底下,所以前来告急,敝国的君臣,正焦急地盼望齐军早日到达。如果再不行进,恐怕要来不及了。”
  陈成子披着雨篷,拄着兵戈,焦急地站在山坡上指挥齐军过河。战马见了的舀滔的河水吓得嘶叫,他使用鞭子狠抽,硬逼它们过河,经过一番努力,齐军安全地渡过了淄水,准备与晋军交战。
  晋军统帅苟瑶见齐军军容严整,心里有点害伯,便对左右的部将说:”我占卜过攻打郑国,却没有占卜过和齐国作战。他们的军队排列得非常整齐,我们恐怕打不过他们。”部将们也赞成他的看法,主张撤兵。苟瑶一边下令撤军,一边派一位使者去齐军营地拜见陈成子。使者说:“我们的统帅让我向您解释:这次晋国出兵,其实是为了替您报仇。您陈大夫这一族,是从陈国分文出来的。陈国虽然是被楚国灭掠的,但却是郑国的罪过。所以,敝君派我来调查陈国被灭的原因,同时间问您是否在为陈国忧愁。”
  陈成子听了使者的活,知道这是苟瑶编造出来的说言,十分生气他说:“欺压别人的人绝没有好下场:像苟瑶这样的人难道能够长久吗?”齐国的使者走后,有个名叫苟寅的部将报告陈成子说:“有一个从晋军来的人告诉我说,晋军打算出动一千辆战车来袭击我军的营门,要把齐军全部消灭。”陈成子听了严肃他说:
  “出发前国君命令我说:‘不要追赶零星的士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马。’晋军即使出动超过一千辆的战车,我也不能避而不战。你方才竟然讲出壮敌人威风,灭自己志气的话!回国以后,我要把你的话报告国君。”
  苟寅自知失言,后悔地说:“今天我才知道,自己为计么总是得不到信任而要逃亡在外了,君子谋划一件事情,对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这三方面都要考虑到,然后向上报告。现在我对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报告,怎能不碰壁呢?”几天后晋军撤兵,陈成子也率军回国。

第57篇、一发千钧成语故事


  韩愈,字退之,唐朝邓州南阳人,是当时的大文豪,主张文以载道之说,以复古为革命,用散文代替骈文,影响当时及后代非常大,所以有文起八代之衰之功劳,他很反对佛教,唐宪宗派使者要去迎接佛骨入朝,他上表谏阻,得罪了皇帝,被贬到潮州去当刺史的官,他在潮州结识了一个老和尚,这位和尚聪明达理,和韩愈很谈得来,而韩愈在潮州又很少朋友,所以和这位和尚往来比较密切,因而外间的人都传说韩愈也相信佛教了。
  他的朋友孟郊(几道),当时做着尚书,是最信奉佛教的。也为了得罪宪宗皇帝被贬谪到吉州去。到了吉州后,他也听到人们的传说,说韩愈已经信起佛来,他有点疑惑,因为他知道韩愈是反对信仰最力的人,为此,他特地写了一封信去问韩愈。
   韩愈接到孟几道的信后,知道他与和尚往来,才引起别人发生了误会,马上回信向孟几道加以解释。而且,韩愈对当时在朝的一班大臣们,信奉佛教,不守儒道,一味拿迷信来蛊惑皇帝,大大加以评击。他对皇帝疏远贤人,使儒道坠落,颇为愤慨。信中有这样的话:“百孔千疮,随乱随失,共危如一发引千钧……”
  这是比喻一件事情,到了极危险的地步,好像一根头发,系着一千斤重的东西。现在一般人凡是遇到最危险的事情,往往就拿这句话来形容。
  这则成语见韩愈给孟尚书书,有:“共危如一发引千钧,绵绵延延,洼以微灭。”之句。

第58篇、土崩瓦解成语故事


  出处:《淮南子·泰族训》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前交趾,后幽都,师起容关,至蒲水;士亿有余万,然皆倒失而射,傍栽而战。武王左操黄戟,右执白旄以麾之,则瓦解而走,遂土崩而下。
  释义:“崩”,倒塌。“解”破裂。像泥土倒塌瓦片破裂。比喻彻底垮台或溃败。
  故事:商纣王是商朝的末代君主,是一个暴虐无道的昏君。他贪恋酒色、荒淫无度,整日花天酒地,寻欢作乐,不理朝政。
  他听信谗言,重用奸臣,残害忠良,戮杀无辜,他强征暴敛,动用巨资,强迫百姓为自己修建宫苑,他惨无人道,制造种种酷刑,以观看人受刑后的痛苦为乐。在他暗无天日的统治下,百姓无不怨声载道,苦不堪言。
  虽说商朝的疆土辽阔广袤,左起东海,右至杳无人烟的沙漠,南从五岭以南的交趾,北至遥远的幽州,军队从容关一直驻扎到蒲水。士兵不下数万,但打起仗来,因为兵士不愿意为纣王战死,所以“倒矢而射”把兵器扔在一边。商朝军队士气如此低落,商朝的政权自然是岌岌可危了。
   所以,当周武王左手擎着用黄金作装饰的大戟,右手节用牦牛尾装饰的白色旌旗、坐着战车,势不可挡地杀来时,所到之处,无不披靡,讷纣王军队的溃败,商纣王政权的垮台,就如瓦片的碎裂,泥上倒塌,迅速而无法挽救。

第59篇、此地无银三百两成语故事

  古时候,有个叫张三的人,他费了好大的劲儿,才积攒三百两银子,心里很高兴。但他总是怕别人偷去,就找了一只箱子,把三百两银子钉在箱中,然后埋在屋后地下。可是他还是不放心,怕别人到这儿来挖,于是就想了一个"巧妙"的半法,在纸张上写道:“此地无银三百两”七个字,贴在墙角边,这才放心地走了。谁知道他的举动,都被隔壁的王二看到了。半夜,王二把三百两银子全偷走了。为了不让张三知道,他在一张纸上写道:“隔壁王二不曾偷”贴在墙上。张三第二天早上起来,到屋后去看银子,银子不见了,一见纸条,才恍然大悟。

第60篇、集思广益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蜀主刘备死后,刘禅继位,蜀国的大小政事都由丞相诸葛亮处理。诸葛亮在朝野的威望很高,但他并不居功自傲,经常注意听取部下的意见。有部下反对他这样做,他认为这是为了集中众人的智慧和意见,广泛地听取有益的建议.

  【解释】指集中众人智能,广泛进行议论。

第61篇、牛衣病卧成语故事

  汉朝书生王章到京城长安读书,学习成绩十分优秀,因为家里很穷,只好与妻子躺在盖牛用的蓑衣里御寒。一天生病,他担心自己会死,与妻子在蓑衣里相对哭泣。后来当官,因看不惯汉成帝的舅舅王凤专权,不听妻子的劝告上书而被赐死。

  【释义】形容贫病交迫。

第62篇、成语故事自知之明

【注音】zì zhī zhī míng
【出处】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老子》第三十三章
【解释】自知:自己了解自己;明:看清事物的能力。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
【用法】作宾语;指了解自己的情况
【结构】偏正式
【近义词】知己知彼
【反义词】不自量力
【同韵词】鹤唳华亭、历练老成、瑰意琦行、以刑止刑、洁言污行、感极涕零、神出鬼行、骇状殊形、眉目传情、碧瓦朱甍
【年代】古代
【谜语】经常照镜子
【邂逅语】邹忌照镜子
【英语】self-knowledge
【德文】Selbsterkenntnis
【日语】おのれを知(し)る明(めい)
【法语】sefaireuneidéejustedesoi
【教学同步】我更高兴的更安慰的是:多少过分的谀诃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众人的掌声、拥抱。《傅雷家书两则》初中五册·课文·7
【成语故事】齐威王当上国王后整天只知道吃喝玩乐,喜欢听别人弹琴。邹忌携琴前去拜见齐威王,就是光说不弹,并把不弹琴的道理与治国联系起来,使齐威王明白治国的道理,齐威王任命邹忌为相国。邹忌以自身形象影响齐威王有自知之明
【示例】一个严于解剖自己的人,往往是有自知之明的。
【成语造举】
◎ 现在我才有了自知之明;当一个人不受世界欢迎的时候,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 以《滥竽充数》一课为例,用逆向思维方式会得出:南郭先生虽不懂装懂,但不是执迷不悟,"逃之夭夭"就是其醒悟的开端,南郭先生也有自知之明。
◎ 第一,我写了几十年文章,到了离休后才算悟到点自知之明,即阅读或评论一部研究专著时,如果对被研究的对象及其著作所知甚少,怎能实事求是地评估研究者所取得的成果?如果要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就必须阅读被研究者的著作,熟悉其历史,而这又不是短时间内所能办到的。
◎ 徐思远具有的自知之明在这一刻成为极度的敏感神经。
◎ 可是,谁听他这一套呢?老谋深算、不甘寂寞的老太婆戈扬,对此倒有点自知之明,她对王若望起劲争当"主席"大不以为然,多有微词。
◎ ㈠健全认知过程健康的认知首先要有自知之明,客观地认识自我,完善自己。
◎ 我是有自知之明,望而却步。
◎ 由于气质不合,这写《灵飞经》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却没有十分长进,尽管同学们不断夸奖,我仍未丧失自知之明。
◎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人贵有自知之明"。
【词类符号】名词; 时间名词; 方位名词; 处所名词;人名; 姓氏; 名字; 地名; 机构名; 其他专有名词; 动词;联系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形容词;区别词; 数词;量词; 副词; 代词;介词; 连词; 助词;叹词; 拟声词;习用语;缩略语;前接成分;后接成分; 语素字; 非语素字;

第63篇、成语故事指鹿为马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而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第64篇、成语故事十羊九牧

【释义】九个人牧十只羊,浪费人力。原比喻官多民少,后用于比喻使令不一,无所适从。

【出处】唐·魏征等《隋书·杨尚希传》。

南北朝时北周的杨尚希,在历明帝、武帝、宣帝三朝为官,长期担任要职。

隋文帝灭掉北周取代政权后,杨尚希对隋文帝也是忠心耿耿、殚精竭虑。隋文帝将一切恢复汉制,完全改变北周鲜卑族政权的统治办法,以适应广大汉人的愿望。其中有一项是重新划分行政区域,设立州郡。

但是,隋朝设立的州郡数目比秦汉时期多了一倍,有些地方甚至方圆还不到100里,就设几个县,不满1000户人家的一块小地方,却要分属两个郡来管辖。这样,官府机构当然也相应增多,官员和吏卒也成倍增加,各种州郡制度也名目繁多,这简直使国家不胜负担。

杨尚希对这种情况深为忧虑,向隋文帝报告了自己的意见:“这种州郡过多的情况好比十羊九牧,完全没有必要。当务之急是把重要的州郡保留下来,闲置的州郡撤并掉。这样对国家来说,地域、人口还是这么多,每年的租调、粮食、布匹等项收入,不会减少,而开支却可以大大节省。并且还可以把能派上用场的贤才能人,安排到最需要他们的地方去,办事效率也会明显提高。”

隋文帝于是按照杨尚希的建议,撤销、归并了许多州郡,而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65篇、成语故事毛遂自荐

战国时期,秦军在长平一线,大胜赵军。秦军主将白起,领兵乘胜追击,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平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想挑选20个文武全才一起去。他挑了又挑,选了又选,最后还缺一个人。

这时,有一个叫毛遂的人,走上前来说:“希望先生就以毛遂凑足人数出发吧!”平原君说:“先生来到赵胜门下到现在几年了?”毛遂说:“到现在三年了。”平原君说:“贤能的士人处在世界上,好比锥子处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显现出来。现在,处在赵胜的门下已经三年了,左右的人们对你没有称道,赵胜也没有听到赞语,这是因为先生没有什么才能的缘故。所以先生不能一道前往,先生请留下!”毛遂说:“我不过今天才请求进到囊中罢了。如果我早就处在囊中的话,就会像禾穗的尖芒那样,整个锋芒都会挺露出来,不单单仅是尖梢露出来而已。”平原君终于被说服,同意毛遂一道前往。那十九个门客则互相用目光示意嘲笑毛遂。

到了楚国,楚王只接见平原君一个人。两人坐在殿上,从早晨谈到中午,还没有结果。毛遂大步跨上台阶,远远地大声叫起来:“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简单而又明白,为何议而不决?”楚王非常恼火,问平原君:“此人是谁?”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门客!”楚王喝道:“赶快下去!我和你主人说话,你来干吗?”毛遂见楚王发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走上几个台阶。他手按宝剑,说:“如今十步之内,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见毛遂那么勇敢,没有再呵斥他,就听毛遂讲话。毛遂就把出兵援赵有利楚国的道理,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毛遂的一番话,说得楚王心悦诚服,答应马上出兵。不几天,楚、魏等国联合出兵援赵。秦军撤退了。平原君回赵后,待毛遂为上宾。他很感叹地说:“毛先生一到,楚王就不敢小看赵国了。”

成语“毛遂自荐”由此而来。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求解驿站】比喻不经别人介绍,自我推荐担任某一项工作。

【活学活用】潘硕同学想当班长,~,班主任居然同意了。

【妙语点拨】一位平时默默无闻的门客,三年苦于怀才不遇,却在关键时刻勇敢地推销自己,以其超人的胆识与智慧,成功促使楚、赵合纵,并留下了“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美誉。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要懂得抓住表现自己的机会,善于推销自己。不要因为担心会招来他人的嘲笑或拒绝而羞于自我推荐,也不要总是等着别人去推荐。当你缺乏自荐的勇气时,不妨想想毛遂以一张厚脸皮说服平原君的情景,想想毛遂自荐获得成功后的喜悦与作为。

【近义】自告奋勇

【反义】自惭形秽

第66篇、成语故事近水楼台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非常着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小的时候,家里非常贫穷,但他学习刻苦,博览群书。后来,他做过右司谏、知州、参知政事等地位很高的大官。他曾在岳阳楼题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而身为朝廷重臣,范仲淹为人却极为正直,待人谦和,尤其善于选拔人才。

据宋·俞文豹《清夜录》记载:“范文正公镇钱塘,兵官皆被荐,独巡检苏麟不见录,乃献诗云:‘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接下来,我们便具体解释一下。

话说范仲淹在杭州做知府的时候,关心帮助城中的文武官员。很多官员靠此得到了可以发挥自己才干的职务,因此都很感激范仲淹。有一个叫苏麟的巡检官,由于在杭州外县工作,所以未能得到范仲淹的提拔。一次,苏麟因公事见到范仲淹,便乘此机会给范仲淹写了一首诗。诗中有这样两句:“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意思是说,靠近水边的楼台可以最先得到月光,朝着阳光的地方生长的花草树木容易成长而开花,显现出春天的景象。

苏麟是以此表达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巧妙地指出接近范仲淹的人都得到了好处,自己却始终未见提携。范仲淹读后心领神会,哈哈大笑。于是,便按照苏麟的意愿,为他谋到了一个合适的职位。

这两句诗后来就流传开了,经过压缩也形成了成语“近水楼台”,不过有了些贬义。它往往用来讽刺那种利用某种方便而获得照顾,率先谋利的情况。在流传中“易为春”也常常写作“早逢春”。

——《清夜录》

【求解驿站】水边的楼台先得到月光。比喻由于接近某人或事物而抢先得到某种利益或便利。

【活学活用】和珅是皇帝身边的大红人,每次朝中有什么大事,他总会比其他大臣早知道,完全是因为~先得月啊。

【妙语点拨】苏麟见到自己周围的同事,由于受到范仲淹的提拔,一一得到升迁,自己却没人理睬,心里很不平衡。他担心自己一定是被这位范大人遗忘了。怎么办呢?直接去找范大人吧,是去争官位,不太好。不说吧,心里又不是滋味。为此,他借诗传心意,委婉地请求范大人拉自己一把。学富五车的范仲淹心领神会,不久便为他谋了个合适的职位。这启发我们,求人办事时,方法得当,就会非常顺利地实现交际目的。

第67篇、成语故事苟延残喘

有一天,东郭先生突然想到北方的中山国去找个官做做,于是他收拾行装后便骑驴上路了。东郭先生骑着驴,走着走着,不知怎么就迷了路。他看见前面尘土飞扬,又不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心里感到很害怕。
突然,一只狼跑到他面前,伸着脖子哀求道:“先生不是很愿意帮助有困难的人吗?现在赵简子正在追捕我,您能让我早点躲进您的书袋里,使我垂危的生命暂且延续下去吗?(原文是:‘何不使我得早处囊中以苟延残喘乎?’)将来如果我有出头之日,先生就是我的救命恩人了。”东郭先生听了狼的这番话,心一软,就把狼藏进了书袋。
等追捕狼的赵简子走远了,东郭先生才把狼放出来。这时,狼突然目露凶光,狡猾地说:“谢谢你救了我,不过我现在饿极了,你心肠这么好,就让我把你吃了吧。”说完就朝东郭先生扑了过去。正在这危急时刻,正好来了一个猎人,一箭就把狼射死了。
后来,人们就用“苟延残喘”作为成语,比喻暂时勉强维持生活。苟,暂且,勉强;延,延续;残喘,临死前的喘息。

第68篇、成语故事倒行逆施

春秋时期,楚国有个人名叫伍奢,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伍尚,小儿子叫伍员。伍奢和费无忌都是楚平王太子的老师。费无忌是个奸恶小人,常在楚平王面前说太子的坏话。楚平王听信谗言,把太子派到边境做官,让他远离自己。后来,费无忌又诬陷太子阴谋反叛。楚平王听了非常生气,又派人去杀太子。太子得到秘密通知后,就逃往宋国去了。伍奢去为太子说情,楚平王又把伍奢抓起来关进了监狱。
费无忌又无耻地对楚平王说:“伍奢的两个儿子很有才干,必须捉来杀了,否则会成为祸害的。”于是,楚平王派人去把伍尚、伍员骗来。伍员识破了这场骗局,并在他人的帮助下逃往宋国,最后到了吴国。他为了借吴国的兵力替自己报仇,就帮助吴王阖闾(hélǘ)夺取了王位。
后来,伍员同吴王阖闾领兵进攻楚国,打进了楚国的国都。这时楚平王已死,伍员便把他的坟墓挖开,用鞭子狠狠地把楚平王的尸体抽了三百下。伍员的好友申包胥写信责备他太过分了,伍员对送信的人说:“你替我谢谢申包胥,并告诉他,我报仇心切,就像行人赶路一样,天快黑了,但离目的地还很远,所以只好不择手段,倒着走路,不能按常理办事了。(原文是:‘吾日暮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成语“倒行逆施”原指做事违反常理,不择手段。现多指所作所为违背时代潮流或人民意愿。

第69篇、成语故事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

韩信经萧何举荐被刘邦任为大将军,为汉朝的建立立下很大功劳,汉朝建立后被封为楚王。晚年的刘邦最怕在自己百年之后,政权旁落他人,为了刘姓政权的长治久安,必须铲除隐患。他认为在诸位将领中,功劳最大、才能最强、威望最高的功臣,就是最危险的敌人。因此,韩信首当其冲。可是,除掉韩信谈何容易!刘邦明白就是自己出马也未必能取胜,其他诸将更不是韩信的对手。
刘邦先是用计生擒了韩信。此时的韩信才明白过来,感叹地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刘邦将韩信押回京城后,念其功高且又无罪证,又赦免了韩信,改封淮阴侯。
削去了王位的韩信,心想自己为兴建汉室出生入死,最后落得个如此下场,既然你刘邦无情,休怪我韩信无义。韩信私下与被任命为赵国相的陈稀相约,陈稀在北方举事,韩信在长安响应。
公元前215年(汉高祖十年),陈稀果然举兵反叛。刘邦亲自带兵平叛,长安空虚。韩信准备在长安举事,不幸走漏了消息,有人向吕后告发韩信准备谋反。吕后想把韩信召进宫来,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同萧何商议。最后,由萧何出面,假称北方传回捷报:叛军已败,陈稀已死,邀请韩信进宫向吕后贺喜。韩信哪里想到极力举荐自己而且一向过从甚密的萧何会是杀害自己的主谋。结果韩信刚入宫门,就被事先埋伏好的武士一拥而上,捆绑起来。吕后将这一代名将带至长乐宫钟室,残忍地杀害了。
民间因此有“成也萧何(韩信成为大将军是萧何推荐的),败也萧何(韩信被杀是萧何出的计谋)”的说法。后来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来比喻事情的成败、好坏都由一个人造成。不过韩信等一类将领,自以为立有战功,应当割地称王,但从人民要求统一的观点看来,不消灭这些割据者,即使希望战祸暂停也是不可能的。萧何协助刘邦臣,削除异己,客观上符合人民的利益,因为人民迫切需要休养生息。这是汉高祖刘邦政治上的大成功,也是萧何辅佐刘邦做出的杰出贡献。
韩信的成功是由于萧何的大力推荐,韩信的败亡,也是萧何出的计谋。所以民间就由这个故事概括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句俚语。宋人洪迈的《容斋续笔》记录下这句话,并简单探讨了它的成因。

第70篇、成语故事暴风骤雨

朱紫国国王在端阳节上,被妖怪抢走了王后,由于惊恐忧思,把粽子凝滞在腹内,因此得了重病。
三年后,唐僧四人取经路过朱紫国。孙悟空为国王悬丝把脉后,说:“陛下因为惊恐忧思而得病,病的名字叫双鸟失群之症。”众人问:“神僧长老,什么是双鸟失群之症?”行者说:“有雌雄二鸟,原在一处同飞,忽被暴风骤雨惊散,雌不能见雄,雄不能见雌,雌想雄,雄也想雌:这不是双鸟失群吗?”众人齐声喝采道:“真是神僧!真是神医!”
悟空用药打下了国王腹内的粽子,又制服了妖怪,救回了王后,彻底治好了国王的病。
“暴风骤雨”用来比喻声势浩大,发展急速而猛烈。
(出自《西游记》第六十九回)

第71篇、成语故事百丈竿头

宋朝时,长沙有位高僧名叫景岑,号招贤大师。这位大师佛学造诣高深,时常到各地去传道讲经。

一天,招贤大师应邀到一座佛寺的法堂上讲经。前来听讲的僧人很多,大师讲得深入浅出,娓娓动听,听的人深受感染。法堂内除了大师的声音外,一片寂静。

招贤大师讲经完毕后,一名僧人站立起来,向他行了一个礼,然后提了几个问题,请求大师解答。大师还了礼,慢慢地作答起来。

那僧人听到不懂处,又向大师提问,于是两个一问一答,气氛亲切自然。

听讲的人发现,他俩谈论的是有关佛教的最高境界——十方世界的内容。为了说明十方世界究竟是怎么回事,招贤大师当场出示了一份偈帖。所谓偈帖,就是佛教中记载唱词的本子。但见大师指着上面的一段文字念唱道:“百丈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意思是说,百丈的竹竿并不算高,尚需更进一步,十方世界才算是真正的高峰。

这就是“百丈竿头”的由来,“百丈竿头”又作“百尺竿头”。

——《景德传灯录·景岑禅师》

【求解驿站】百丈高的竿子。佛教用以比喻道行修养到极高的境界。后来泛用以勉励人产不要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要继续努力,不断攀登高峰。

【活学活用】这位老作家衷心希望国人的文学创作能够再接再厉,~。

【妙语点拨】做人要有“百丈竿头,更进一步”的积极态度。有句话说得好:“态度决定命运,选择决定未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都有自己的生活目标。但这一切都需要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你人生低谷时期才会早一天迎来柳暗花明的惊喜;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你人生的巅峰时期,才不致于堕落,失去目标,才能够让自己孜孜不倦地去追求梦想中的生活。

【近义】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楼

【反义】每况愈下

第72篇、成语故事百感交集

卫玠,字叔宝,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北)人。卫玠出身于名门世家。祖父卫瓘乃是西晋权臣,还因为曾斩杀邓艾,在《三国演义》里亮过相。卫玠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就已经出落的秀美动人。这个小少爷坐着敞棚车到洛阳市区闲逛的时候,看见他的人都感叹这孩子真是“玉人”,都招呼亲朋好友来夹道观摩,据《晋史》说:“观之者倾都。”成人以后,更是饱受夸奖,有人说他像玉一样圆润,又有人说跟他走在一起,仿佛身边有一颗明珠,把自己映衬得像个猪头。

晋怀帝时,美男子卫玠任太子洗马(太子的侍从官)。他精读《易经》《老子》,说话往往是非常深刻的。由于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加上持续十六年之久的“八王之乱”,国家和人民处于深重灾难之中。北方的匈奴贵族刘裕又乘机起兵入侵。晋怀帝永嘉三年(公元309年),匈奴军队两次长驱直入,一直打到西晋都城洛阳,但都被西晋军队击退。

面对动荡不安的时局,卫玠决心把家迁往南方。他的哥哥在朝廷担任官职,母亲不忍心和他分离,卫玠劝她要以家庭大计为重,终于说服母亲同意南迁。永嘉四年,卫玠告别哥哥,离开洛阳,带着母亲和妻子一起南下。他哥哥不肯走,后来死在匈奴人手上。

卫玠一向体弱多病,一路上长途跋涉,餐风饮露,经受了千辛万苦。在将要渡长江的时候,他的神情容貌都显得憔悴不堪。他对左右的人说:“见到这白茫茫的江水,心里不由得百感交集。只要是一个有感情的人,又有谁能排遣这万千的思绪和感慨呢!”

由于社会动荡,卫玠南迁也没有能够安居乐业。过江不久,妻乐氏经不住旅途疲惫,不幸亡故。他辗转到达建康(今江苏南京)。卫玠舌头痒痒,一遇机会,定要冒两句,听众个个惊叹。清谈高手王澄(小名平子)佩服得五体投地。人称“卫玠谈道,平子绝倒。”可惜的是,身子单薄多病的卫玠于永嘉六年(公元312年)溘然长逝,年龄还未满三十岁。

——《世说新语·言语》

【求解驿站】无数感想交融汇集在一起,形容心情复杂,感慨无比。百,形容多;感,感想,情感;交集,指不同的感想同时发生。

【活学活用】阔别40多年的夫妻在故乡重逢,~,禁不住泪流满面。

【妙语点拨】卫玠能说会道,脑瓜也聪明得很,能看准形势,亦能懂得保身避祸。可惜身子太弱,一切白搭。卫玠一生,政治作为平平,也没对中国文艺或科技的发展做出过什么贡献,军事方面更是外行人。然而就是这么个凡人,居然在《晋书》上有传记,传记里还不厌其烦地强调两点:一是俊美,二是会嚼舌头。可见“美男子”已经成为当时的一种文化现象。

【近义】感慨万千

【反义】无动于衷

第73篇、成语故事安然无恙的故事

解释:

平安无事,没有遭受损害或发生意外。恙,疾病,借指灾祸。

公元前266年,赵国国君赵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太子丹接位为赵孝成王。由于孝成王还年轻,国家大事由他的母亲赵威后负责处理。赵威后是一个比较贤明而有见识的中年妇女。她刚刚主持国事的时候,秦国加剧了对赵国的进攻。赵国危急,向齐国求救,齐国要赵威后把她的小儿子长安君送到齐国作人质,然后再出兵。赵威后舍不得小儿子离开,但是听了大臣触龙的意见,还是把长安君送到齐国。齐国出兵帮助赵国打退了秦军。

有一次,齐王派使者带着信到赵国问候赵威后。威后还没有拆信就问使者。“齐国的收成不坏吧?老百姓平安吗?齐王身体健康吗?”

齐国使者听了心里很不高兴,说:“我受齐王派遣来问候您,现在你不先问齐王,却先问收成和百姓,难道可以把低贱的放在前面,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

威后微微一笑,说:“不是的。如果没有收成,怎么会有百姓?如果没有百姓,怎么会有君主?难道问候时可以舍弃根本而只问枝节吗?”

齐国使者听了,一时说不出话来。 这则“无恙”的典故,后来演化出成语,“安然无恙”。

第74篇、成语故事孤注一掷的故事

宋真宗时,契丹人大规模入侵,一时间危机四伏,宋朝上下人心惶惶。真宗召集群臣商量对策。大臣王钦若说:“契丹兵力雄厚,我们不能和他们正面发生冲突,只有求和,再送上金银珠宝和美女,契丹一定会退兵的。”宰相寇准反对:“还没有打,怎么就说着丧气话?依我看,不如我陪着皇上御驾亲征,可以鼓舞士气,这样我们一定会打胜的!”真宗采纳了寇准的建议,后来果然在澶渊获得大胜。

孤注一掷王钦若对寇准又嫉妒又恨。一次陪皇上赌博,王钦若趁机对真宗说:“赌博最危险的是一次将所有的赌本都压上,这样可能会输得精光。上次澶渊之战,寇准分明是将皇上作为赌本压上了,丝毫不顾及皇上的安危啊!”真宗听了这个比喻,立刻勃然大怒,不久便将寇准从宰相贬为陕州知府。

“孤注一掷”是倾其所有,冒险来决一胜负。

出自《宋史·寇准传》


第75篇、成语故事南柯一梦的故事

隋末唐初的时候,有个叫淳于尊的人,家住在广陵。他家的院中有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槐树,盛夏之夜,月明星稀,树影婆婆,晚风习习,是一个乘凉的好地方。

淳于尊过生日的那天,亲友都来祝寿,他一时高兴.多贪了几杯。夜晚,亲友散尽,他一个人带着几分酒意坐在槐树下歇凉,醉眼膝俄,不觉沉沉睡去。

梦中,他到了大槐安国,正赶上京城会试,他报名入场,三场结束,诗文写得十分顺手,发榜时,他高中了第一名。紧接着殿试,皇帝着浮于弊生得一表

人才,举止惆院,亲笔点为头名状元,并把公主许配给他为妻,状元公成了驸马郎,一时成了京城的美谈。 婚后,夫妻感情十分美满。淳于尊被皇帝派往南河郡任太守,一呆就是20年。淳于尊在太守任内经常巡行各县,使属下各县的县令不敢胡作非为,很受当地百姓的称赞。皇帝几次想把淳于尊调回京城升迁,当地百姓听说淳于太守离任,纷纷拦住马头,进行挽留。淳于尊为百姓的爱戴所感动,只好留下来,并上表向皇帝说明情况。皇帝欣赏淳于尊的政绩,赏给他不少金银珠宝,以示奖励。 有一年,敌兵入侵,大槐安国的将军率军迎敌,几次都被敌兵打得溃不成军。败报传到京城,皇帝震动,急忙召集文武群臣商议对策。大臣们听说前线军事屡屡失利,敌兵逼近京城,凶猛异常,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你看我,我看你,都束手无策。

皇帝看了大臣的样子,非常生气地说:“你们平田养尊处优,享尽荣华,朝中一旦有事,你们都成了没嘴的葫芦,胆小怯阵,一句话都不说,要你们何用?”

宰相立刻向皇帝推荐淳于尊。皇帝立即下令,让淳于尊统率全国精锐与敌军决战。

淳于尊接到圣旨,不敢耽搁,立即统兵出征。可怜他对兵法一无所知,与敌兵刚一接触,立刻一败涂地,手下兵马被杀得丢盔解甲,东逃西散,淳于尊差点被俘。皇帝震怒,把淳于尊撤掉职务,遣送回家。淳于尊气得大叫一声,从梦中惊醒,但见月上枝头,繁星闪烁。此时他才知道,所谓南河郡,不过是槐树最南边的一枝树干而已。


第76篇、成语故事披荆斩棘的故事

冯异是东汉初期一位著名的军事将领,是东汉光武帝刘秀手下的一员大将,立下不少战功,成为东汉的开国功臣之一。

公元二十五年,刘秀建立了东汉政权,做了皇帝,他派冯异大将军平定了关中。以后,刘秀封冯异为阳夏侯,任征西大将军。

公元三十年,冯异到京城洛阳,朝拜光武帝。光武帝隆重地接待了他,并向文武百官介绍说:“他是我当年起兵时的主将,为我在创夜的道路上劈开了丛生的荆棘,扫除了重重障碍,平定了关中广大地区,是个人冠军有功之臣啊!” 由于冯异,谦虚好学,所以深得人们敬仰。


第77篇、成语故事鹏程万里的故事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离开北方的大海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方才停歇下来”。

春日林泽原野上蒸腾浮动犹如奔马的雾气,低空里沸沸扬扬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抑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再说水汇积不深,它浮载大船就没有力量。倒杯水在庭堂的低洼处,那么小小的芥草也可以给它当作船;而搁置杯子就粘住不动了,因为水太浅而船太大了。风聚积的力量不雄厚,它托负巨大的翅膀便力量不够。所以,鹏鸟高飞九万里,狂风就在它的身下,然后方才凭借风力飞行,背负青天而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遏它了,然后才像现在这样飞到南方去。寒蝉与小灰雀讥笑它说:“我从地面急速起飞,碰着榆树和檀树的树枝,常常飞不到而落在地上,为什么要到九万里的高空而向南飞呢?”到迷茫的郊野去,带上三餐就可以往返,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之外去,要用一整夜时间准备干粮;到千里之外去,三个月以前就要准备粮食。寒蝉和灰雀这两个小东西懂得什么!小聪明赶不上大智慧,寿命短比不上寿命长。

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清晨的菌类不会懂得什么是晦朔,寒蝉也不会懂得什么是春秋,这就是短寿。


第78篇、成语故事片言折狱的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子路身强力壮,他总是跟随孔子,为他驾车作侍卫。子路性情正直忠贞,十分孝顺他的母亲。他为人十分诚实,坦率公正,答应办到的事一定立即就办,决不拖延。孔子对子路的赞语是:“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


第79篇、成语故事千里送鹅毛的故事

出处徐谓《路史》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释义: 比喻礼物虽轻而情意深厚。

故事: 有一个地方官,偶然得到了一只稀有的飞禽——天鹅,便派一位名叫缅伯高的心腹拿去向皇帝进贡。缅伯高抱着天鹅,走到潘阳湖边时,忽然觉得应该停下来给天鹅洗个澡,就小心翼翼地将 天鹅放入水中。不料,天鹅却振翅飞走了,只掉下—根鹅毛。缅伯高没有办法去捉,只好拿着这根鹅毛面见皇帝。他害怕皇帝处罚自己,就编了一首顺口溜,大意是这样的:“我来向您朝贡,经过了万水千 山,可到了潘阳湖时天鹅飞走了;我悲痛欲绝,今天上复天子,请您饶了缅伯高。再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皇帝听后,饶了缅伯高。


第80篇、成语故事入木三分的故事

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字号逸少,是东晋书法家王旷的儿子。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看见在他父亲的枕下的前代的《笔说》,他偷来读。父亲说:“你为什么要偷被我秘密收藏的东西?”王羲之笑着却不回答,母亲问:“你看的是用笔法吗?”父看他年年纪还小,担心他不能守住秘密,告诉王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我再教你书法。”王羲之跪了下来说:“现在就让儿看看这书吧,长大再看就耽误了孩儿幼年的美好才华与发展了。"父亲很高兴,于是立刻就把书给了他。还不到一个月时间,(王羲之的)书法就有了很大进步。

卫夫人知道后,告诉太常王策说:“这孩子一定看过用笔诀窍,最近看见他的书法,就已老成大器。”流着眼泪说:“这孩子将来名声一定超过我。”晋帝时,在北郊祭祀,更换祝版,工匠刻字由羲之书写,笔法入木三分。三十三写了《兰亭序》,三十七写了《黄庭经》,写完后,空中有人语说:“卿的书法都感动我,而况世人呢?我是天台丈人”。天台丈人称王羲之的楷书胜过了钟繇。(本句意或为“王羲之自认为自己的楷书胜过了钟繇”)羲之书法多数不是一种字体。


第81篇、成语故事妄自尊大的故事

出处《后汉书·马援传》

(马援),囚辞归,谓嚣曰:“子阳井底蛙耳,而妄自尊大,不如专 意东方。”

释义 形容人狂妄地夸大自己,以为自己了不起,轻视别人。

故事

马援,字文渊,茂陵人。东汉初年,刘秀做了皇帝,称光武 帝。当时,政权虽已建立,但天下尚未统一,各路豪强凭借自己的军 队,各霸一方,各自为政。 在各路豪强中,公孙述最为强大,他在成都称帝。为此,在陇西 一带称霸的隗嚣,派了马援去公孙述处探探情况,以商讨如何能长 期地割据一方。马授在隗嚣手下,是个很受器重的将才,他接受使 命,信心百倍地踏上征途。因为公孙述是他的同乡,早年又很熟悉, 所以这次去,他心想一定能受到热情的欢迎和款待,可以好好地叙 日说故。然而事出意外,公孙述听说马援要见他,竟摆出了皇帝的架 势,自己高踞殿上,派出许多侍卫站在阶前,要马援以见帝王之礼去 见他,并且没说上几句话就退朝回宫,派人把马援送回宾馆去了。接 着,公孙述又以皇帝的名义,给马援封官,赐马援官眼。 对此,马援当然很不愉快,他对手下的人说:“现在天下还在各 豪强手中争夺,还不知道谁胜谁败公孙述如此大讲排场,自以为强 大,有才于的人能留在此与他共同建立功业吗?” 马援回到隗嚣处,对隗嚣说;“公孙述就好比井底的青眺,看不 到天下的广大,自以为了不起,妄自尊大,我们不如到东方(洛阳)的 光武帝那里去寻找出路。” 后来,马援投靠了光武帝刘秀,在光武帝手下当了一位大将,竭尽全力,帮助光武帝统一天下。最后,公孙述被刘秀打败。


第82篇、成语故事休戚相关的故事

出处《国语·周语下》

“晋国有忧,未尝不成,有庆,未尝不恰……为晋休戚,不背本 也。”

释义“休”,喜“戚”,忧。是形容彼此关系密切、喜忧相关、命运 相连。

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的晋淖公周子,又叫姬周,年轻的时候曾因 受到族人晋厉公的排挤,不能留在国内,而客居到周地洛阳,在周朝 世卿襄公手下做事,周王的大夫单襄公很器重他,把他请到自己家 里,就像对待贵宾一样地招待他。 周子虽然年纪轻轻,却表现得十分老成持重。他站立的时候稳 稳当当,毫无轻浮的举动;看书的时候全神贯注,目不斜视,听人讲 话的时候恭恭敬敬,很有礼貌;自己说话时总是忘不了忠孝仁义;待 人接物时总是十分友善、和睦;他自己虽然身在周地,可是听说自己 的祖国晋国有什么灾难时就忧心忡忡;听说到晋国有什么喜庆的事 情时就非常高兴。所有这些表现,单襄公都看在眼里,喜在心里,认 为他将来一定大有前途,很有希望回到晋国去做个好国君。因此,单 襄公对周子更加关心、爱护。 不久,晋国国内果然发生了内乱,原来一直害怕失去权力而排 挤王室公子的晋厉公被杀死了。于是,晋国大夫就派人到洛阳来,把 周子接了回去,让他做了晋国的国君。

第83篇、成语故事兴高采烈的故事

出处刘勰《文心雕龙》

叔夜俊侠,故兴高而采烈。

释义“兴”,兴趣、兴致。“采”神采、精神。“烈”,热烈。原意是指 文章志趣高尚,文词犀利。现常用来形容兴致,情绪饱满。也用来形 容至现出来的欢乐气氛。

故事 稽康,字皮夜,他是魏晋之间有名的“竹林七贤’之一,风度 翩翩,文才超群,当时便有许多人倾慕他。 稽康一生写了不少诗和论文。他在诗中曾一再提到环境的险 恶。“鸟尽良弓藏,谋极身心危,吉凶虽在己,世路多险峨。”这些诗句 对当时的现实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 他的论文,则观点鲜明,论点集中,具有根强的论辩力,充满了 对当时社会的揭露和对礼法之士的批判。如他在《养生论》中主张 “清虚静泰,少私寡欲”,批判士族中的人过着“声色是耽”的纵欲生 活,尤其对又想长寿又要享乐这类人的心理刻画更是特别精采。他 说,这类人“欲之患其得,得之惧其失,苟患失之所不至矣。在上何得 不骄,持满何得不溢,求之何得不苟,得之何得不失那!”稽康就是这 样,把魏晋士大夫那种得失急聚、生死无常所产生的极为贪婪的变 态心理一语破的,刻划得淋漓尽致。

第84篇、成语故事见怪不怪的故事

宋代有个文学家写过一篇《姜子家猪》,记载了一个奇怪的故事。

有个叫姜七的人开了一家客店。这年春天,姜七隐约听到后院有人的哭声,开门去看,却又没有声音。有一天,五个客人住店。半夜里,他们听到了悲悲切切的哭声。他们循着哭声来到猪圈旁边,原来是一头老母猪在哭。有个客人喝道:“畜生,为什么在此作怪?”母猪说人话:“我本是姜七的亲母……”客人们大为惊奇,那母猪继续说:“我生前以养猪、卖猪为业,靠此发家……”母猪突然翻了个身坐起来:“我死之后,受罚投生为猪,如今后悔莫及……”第二天早晨,客人们把昨夜见到的事告诉姜七,劝他奉养那头老母猪。哪知姜七恼怒地说:“畜生的话何足为信!见怪不怪,其怪自败!”两天后姜七突然发病,他怀疑母猪作怪,叫人把它杀了。没过几天,他就死了。

成语“见怪不怪”,意思是,遇到怪异的现象而不惊怪,要冷静对待。

第85篇、成语故事相待如宾的故事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胥臣奉命出使,路过冀地,遇见一农夫正在田间除草,他妻子把午饭送到田头,恭恭敬敬双手捧给丈夫。丈夫庄重地接过进食,妻子立在一旁等他吃完。胥臣被他们夫妻相敬如宾的举动所感动,就把他推荐给晋文公。

【拼音】xiāng dài rú bīn

【典故】初,臼季使,过冀,见冀缺耨,其妻馌之,敬,相待如宾。《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释义】相处如待宾客。形容夫妻互相尊敬。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夫妻间

【近义词】相敬如宾、相对如宾、相庄如宾

【英文】respecteachotherlikeguests

【成语举例】年老之后,与妻相见,皆正衣冠,相待如宾。唐·房玄龄《晋书·何曾传》

第86篇、成语故事舍我其谁的故事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孟子经常与学生们谈论一些治理国家的问题,他把儒家学说加以发挥,认为君主要仁爱,以仁治天下就像运转一个小泥丸一样容易。学生问他为什么有些不愉快,孟子回答:“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典故】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

【释义】舍:除了。除了我还有哪一个?形容人敢于担当,遇有该做的事,决不退让。

【用法】作谓语、分句;形容人敢于担当

【近义词】非我莫属、舍我复谁

第87篇、成语故事十步芳草的故事

【成语故事】唐朝初年,唐太宗十分重视选拔人才,他吩咐右仆射封德彝推荐人才,封德彝没有完成使命。唐太宗教诲他: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关键看你能否发现他们,用人就要用他们的长处。封德彝点头称是,于是给唐太宗推荐了很大人才。

【典故】十步之泽,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汉·刘向《说苑·谈丛》夫十步之间,必有茂草;十室之邑,必有俊士。汉·王符《潜夫论·实贡》

【解释】芳草:香草。十步之内,就有芳香的花草。比喻处处都有人才。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处处都有人才

【近义词】十步之内,必有芳草

第88篇、成语故事死不旋踵的故事

【成语故事】东汉时期,司隶校尉李膺反对宦官专权,当着汉桓帝宠信宦官张让的面逮捕横行霸道的野王县令张朔,并将他斩首示众。张让在汉桓帝面前告李膺杀他弟弟。李膺理直气壮地说就是杀他也不会旋转脚后跟后退,也要杀尽大奸大恶。

【典故】当此之时,秦中士卒,以军中为家,将帅为父母,不约而亲,不谋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战国策·中山策》

【释义】旋踵:旋转足跟,即后退。比喻不畏艰险,坚决向前。亦比喻极短时间内即死去。

【用法】作宾语、状语;指奋勇向前

【相近词】毫不畏惧

第89篇、成语故事如兄如弟的故事

【成语故事】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一首描写丈夫的无情及弃妇的痴情的诗《谷风》,妇人被丈夫抛弃,她迟迟不肯离去,对照自己的新婚之乐,当时丈夫对她的感情很深,如兄如弟一般,现在无情地抛弃,自己只好承受这无限的痛苦。

【典故】宴尔新婚,如兄如弟。《诗经·邶风·谷风》

【释义】情如兄弟。比喻彼此感情好,关系密切。

【用法】作谓语、定语;比喻彼此感情好

【近义词】情同手足

【反义词】如狼似虎

第90篇、成语故事千金市骨的故事

从前,有个嗜好玩马的国君,想用千金重价征求千里马。过了三年,仍无一点收获。这时,宫里一个职位低下的小侍臣,竟然自告奋勇地站出来说:“请您把这个差使交给我吧!”国君点头同意。不到三个月,这人果然找到了一匹日行千里的良马,可是当他要买马时,这匹千里马却死了。他思虑了一会几,仍然花费500金,将死马的尸骨买了回来。他带着千里马的尸骨回宫向国君复命时,国君见是马的尸骨,非常生气,怒斥道:“我要的是活马,你买这死马回来有什么用?不是白费了500金吗!”侍臣笑道:“请国君息怒,金不是白费的。一匹死马您都愿意昂价买了,这消息传开,人们都会相信您是真心实意喜爱良马的国君,而且识货,说话算活。这样,一定有人自己 上门献马。”后来,不出一年,国君果真得到了三匹别人主动献来的千里马。

第91篇、成语故事暴虎冯河的故事

仲由,字子路,年轻时就以勇力闻名。后来子路做了孔子的学生。孔子曾对别人说:“此从我有了子路后,再也没有人敢当面恶言恶语中伤我了。”

子路不好读书。孔子劝他,他说:“南山的竹子,不用加工就是直的,砍下来做箭,可以射穿犀牛皮。学习有什么用!”孔子说:“把它装上羽毛和箭镞,会射得更远。”子路不听。

有一次,子路问:“夫子,您如果统帅三军,希望谁跟您在一起?”孔子说:“喜欢空手打虎、徒步过河(暴虎冯河)、自以为勇敢不怕死的人,我不喜欢。我要遇事善于冷静思考、千方百计争取成功的人。”

后来子路在卫国做了官。公元480年,卫国发生内乱,死了许多人。孔子知道了说:“哎,子路这一次有难了!”果然,子路一个人奔回京城,坚决要求惩处作乱的人,结果被杀。

“暴虎冯河”比喻有勇无谋的人。

第92篇、成语故事千篇一律的故事

晋朝时期,司空张华经常模仿东汉时期著名诗人王粲的作品作诗,他的诗多叙写儿女柔情,讲究绮丽的辞藻和修辞。在当时小有名气。但真正内行人并不十分欣赏他的作品。南朝诗人谢灵运评价他的诗是千篇一律没有新意。

【注音】qiān piān yī lǜ

【出处】张公虽复千篇,犹一体耳。南朝梁·钟嵘《诗品》卷中今程试文字,千人一律,考官亦厌之。宋·苏轼《答王庠书》

【解释】一千篇文章都一个样。指文章公式化。也比喻办事按一个格式,非常机械。

【用法】作谓语、宾语、状语;指一个模式

第93篇、成语故事齐大非偶的故事

春秋时期,强大的齐国国君想把女儿文姜嫁给郑国的公子忽,郑国比较弱小,担心其中有诈,公子忽就婉言谢绝了这门亲事。别人奇怪问他为什么。他说每个人都有适合于他的配偶,齐国那么强大,与我门不当户不对,怎能结亲呢?

第94篇、成语故事道听途说的故事

春秋时代,齐国有个人叫毛空,他爱听那些没有根据的传说,然后再把自己听到的津津有味地讲给别人。有一次,毛空听到一只鸭和一块肉的事,他觉得非常稀奇,便告诉给艾子。他说:“有一个人,养了一只特别能生蛋的鸭,那鸭一天能生一百多个蛋。”他见艾子笑了,又说:“那天,从天上掉下一块肉,那块肉长有三十丈,宽有十丈。”艾子笑着问道:“真的吗?有那样长的肉吗?”毛空急忙说:“噢,那就是长二十丈。”艾子仍不相信。他又改口:“一定是十丈长了。”艾子说:“你说的那只鸭是谁家养的?你说的那块肉掉在了什么地方?”毛空支支吾吾说不出来,最后只好说:“我是在路上听别人说的。”

成语“道听途说”就是从这个故事而来的。这一成语比喻在路上听到没有根据的言论或传闻,再去传给别人。



第95篇、成语故事诟如不闻的故事

宋仁宗时期,河南人富弼为人气量很大,遇到别人辱骂他时,他好像没听见一样。旁人对他说有人指名骂他,他说同名同姓的人很多,别人不会是骂他的。在与契丹谈判时,一向宽宏大量的富弼则态度十分坚决地拒绝契丹的无礼要求。

出处:据宋人陈长方编撰的《步里客谈》说,富弼少年时,好学,器量很大,遇到有人辱骂他,旁人告诉他:“有人在骂你哩!”他毫不在意,说:“恐怕不是骂我吧?”旁人又告诉他:“那人指名道姓地骂你哩!”他还是毫不在意,说:“不会吧?天下同名同姓的多着呢!”



第96篇、成语故事改过自新的故事

汉朝初期,有位非常著名的医学家,名叫淳于意。因为他曾经当过主掌齐国国家仓库的太仓长,所以人们尊称他为“仓公”。

淳于意年轻时就喜好医术。他拜一个名叫公孙光的医生为师,虚心求教。后来,他又向公孙光异父同母的兄弟公乘阳庆学医。公乘阳庆让淳于意把以前学的医方全部抛开,然后把自己掌管的秘方全给了他,并传授他古代的脉书,以及各种诊病的方法。

淳于意学了两年后,为人治病,常常是药到病愈,因此很快成为名医。但他喜欢到处游历,一些权贵派人请他去当侍医,他怕行动收到束缚,一一予以拒绝。为此,还曾隐藏行踪,时常迁移户籍,甚至不置家产。这样,就难免得罪权贵。他在当太仓长的时候,有人告发了他。

公元前167年,淳于意被判肉刑(一种在脸上刺字、割鼻或砍足等的酷刑)。按照规定,他要被送到京都长安去受刑。

经受肉刑是一种极为痛苦的凌辱。临行时,淳于意的五个女儿嚎啕大哭。在这种难受的境遇下,淳于意怒骂道:“可惜我生女不生男,急难临头,没有一个人能帮助我!”

年纪最小的女儿缇萦听了父亲的话,既悲痛又不服。她认为女孩子也能像男孩子一样,为父亲解救苦难。于是,她依然跟随父亲一起进京。

到长安后,缇萦向朝廷上书说:“我父亲在齐国当太仓长的时候,百姓都称赞他廉洁公正。现在犯了法要受刑罚,我心里非常悲痛。人被处死了不能再生,受刑复原后也不能再复原。即使想改正错误、重新做人,也无路可行,不能如愿。我情愿自己投入官府做奴婢,来赎父亲的罪,使父亲能有改正错误、重新做人的机会。”

缇萦的上书情真意切,悲辛感人。汉文帝看了她的上书后,被她孝敬父亲并且自愿替父受罚的精神所感动,终于下诏免除淳于意的罪,并在这一年废除了肉刑。

缇萦这一非常的行动,不仅使淳于意免除受刑,而且使他得以重操医业,潜心研究医学,成为一代名医。

第97篇、成语故事掷地金声的故事

晋朝人孙绰十分博学,擅长写文章。他在浙江会稽一带住了十多年,游览了浙江的山山水水。一次,他写成一篇《游天台山赋》,描写浙江天台山的自然风光。他对这篇文章非常得意,就把它拿给朋友范启看,并说:“你试着把它扔到地上,一定能发出钟磬那样响亮的声音来!”范启不以为然地说:“恐怕它即便能发出金石乐器般的声响,也不能切合乐律的声调吧?”哪知范启读了之后赞不绝口,连连称道:“太好了,太好了!”后来,人们便用“掷地金声”来比喻文辞优美,声调铿锵;或是说话坚定有力,意义崇高。也说成“掷地有声”。

小贴士:也有人使用这个成语时,用“掷地有声”。说明文章和言辞写得非常好,非常有士气,好像扔地上有声音似的。不过,这个词是可以用来夸赞别人的文章时恰到好处,故事中的文章作者本人,用这个词来夸耀自己,就显得此人非常豪迈、不拘小节了。

第98篇、成语故事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故事

《鹖冠子·天则》:“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成语示例》1 你们不能~,仅仅因为一些小的失误就全盘否定我们所取得的成就。2 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全面公正地评价每一个学生,切不可“~”,这也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途径之一。

启示:本故事告诉我们楚人居贫而不能守志,心生邪念、利令智昏,因而做出自欺欺人的事。意义:讽刺了:利欲熏心,想不劳而获,自欺欺人、轻信妄说的人。成语:楚人隐形中楚人是十分愚蠢的人,贪婪的人,用成语概括: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第99篇、成语故事一字之师的故事

指改正文章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字的老师。

该语出自宋代陶岳《五代史补》。

唐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中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文学艺术也很发达,其中以诗最具有代表性。当时,不仅诗人多,创作的诗多,而且在艺术上、内容水平上都很高。

在当时众多的诗人中,有一个诗人叫齐已,某年冬天,他在大雪后的原野上,看到傲雪开放的梅花,诗兴大发,创作了一首《早梅》诗,咏诵在冬天里早开的梅花。诗中有两句这样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写好后,他觉得非常满意。

有一个叫郑谷的人,看到齐已写的这首诗后,认为这首诗的意味未尽。于是,他经过反复思考推敲,将这两句诗改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因为他认为既然数枝梅花都开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

郑谷的这一改动,虽然只将数字改为一字,只有一字之改,但却使《早梅》更贴切题意了,诗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齐已对郑谷的这一改动非常佩服,当时即称郑谷为自己的一字师。

第100篇、成语故事一网打尽的故事

晋公子夷吾和公子重耳是两兄弟。夷吾得秦国和齐国的帮忙,登上国位,就是晋惠公。可是惠公的大臣分作两派,拥护惠公的一派以却茅和吕省为首。暗里拥重耳的一派以里克和丕郑为首。可是这班人对晋惠公个人来说都是有功的。当丕郑到秦国去公干的时候,惠公藉故杀了里克。丕郑回来后,心里很恐惧,深怕自己也给惠公杀掉。可是事情倒没什么对他不利的,他就安心下来。当然,他心里很恨惠公,便暗地召集同党,商量赶走夷吾,迎公子重耳登位。有一天,屠岸夷要来见丕郑。他从午间等到深夜,才见着丕郑。丕郑问他有什么事情,屠岸夷告诉他,惠公要杀他,所以请丕郑相救。

丕郑说:“你去叫吕省救你吧!”屠岸夷说:“吕省不是好人,我正要喝他们的血,吃他们的内呢!”丕郑不大相信。屠岸夷还献议了怎样怎样推翻惠公的办法。丕郑听了,大声喝道:“是谁教你来说的!”屠岸夷见他不信,只好咬破了指头,鲜血之流,对天发誓说: “天老爷在上,我如有三心两意,叫我全家都死光。”这么一来,丕郑就相信了,跟着丕郑这一伙人密谋了。他们写了一封信给重耳,请他准备回来。丕郑、共华、屠岸夷等十位大臣都签了字。

屠岸夷把信贴胸的带走了。第二天,他们上朝,惠公问丕郑说:“你们为什么要迎公子重耳?”丕郑这一班人都吃了一惊,心知不妙,都给缚去软了头。这九位反对夷吾的大臣全都一网打尽了。

第101篇、成语故事一钱不值的故事

灌夫,字仲孺,西汉时代人。他性情刚直,讲究信义,说出的话一定做到。他常侮慢地位比他高的官员,而对地位比他低的,越是贫贱,他越敬重。因此,当时很多有才能而无地 位的人都喜欢接近他。

灌夫喜欢喝酒,并且常因喝醉了使性子。有一天,丞相田汾结婚,他喝了不少酒。一会,他走到田汾的面前敬酒,田汾说:“我不能喝满杯。”灌夫见他不肯痛快喝酒,便语带讽刺地说:“你虽是一个贵人,但也应喝完我敬的这杯酒。”田汾还是没有乾杯。灌夫讨了一顿没趣,就走到临汝侯灌贤面前敬酒。这时,灌贤正对程不识(曾任边境太守,后改任大中大夫)的耳朵说话,没有对他表示出欢迎的样子。

灌夫心里本来有气,看见这情形,再也忍不住了,立即骂灌贤说:“我一向就说程不识 不值一钱,今天在这里你竟和他学妇人们的样子咬耳根子!……”

自此以后,人们对于别人有轻视鄙弃的意思,而要说这人一无长处,或是一无是处,就 说“一钱不值”或“不值一钱”,亦即是毫无价值之意。

譬如那些对自己人傲慢无礼,对外人却卑恭屈膝的人,或是那些外表好看,实际不堪一 用的东西,我们都可以叫它为“一钱不值”。

第102篇、成语故事三折其肱的故事

晋国时,有范氏和中行氏两个集团的人,准备起兵攻打晋定公;当时有人指出战事成功和失败的关键,要看民众是否支持,假如不能取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便将失败无疑。范氏和中行氏起兵攻打晋定公是一种反叛行为,民众自将不会支持也们的。何况晋定公自己曾经伐君失败,落得流居异国的田地,可以说是经历过失败的过来人。正如一个经过三次折伤手臂的人,虽经医疗后获得痊愈,但他已尝透了折臂的滋味;在几次三番的折臂和治疗的经历中,他已了解到折臂的原因,和治疗的经过与方法,换句话说,他已是个中的老手了。

所以 “三折其肱”这句成语的含义,是颇为深刻的。不论何人,只要他是经过多次挫折,从艰苦中奋斗而得到成功的,我们都可以说地是与困境奋斗过的“三折其肱”的人。世界上的伟大人物,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他一定是经历了不少挫折,却仍不断地奋斗,结果才得成功。失败是成功之母,我们正可以借用伟人们的 “三折其肱”来勉人自勉。

第103篇、成语故事五十步笑百步

战国中期,有个国君叫梁惠王。为了扩大疆域,聚敛财富,他想出了许多办法,还把百姓赶到战场上,为他打仗。

有一天,他问孟子:“我对于国家,总算尽心了吧!河内年成不好,我就把河内的灾民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调到河内来。河东荒年的时候,我也同样想方设法地救灾。看看邻国的君王还没有像我这样做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没有大量逃跑,我国的百姓也没有明显增加,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我就拿打仗作比方吧。战场上,战鼓一响,双方的士兵就刀对刀、枪对枪地打起来。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这种做法对吗?”

梁惠王马上回答说:“当然不对!他只不过没有逃到一百步罢了,但同样也是逃跑啊!”

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怎么能够希望您的百姓会比邻国的多呢?”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看事情要看本质,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五十步笑百步”这句成语就是从这则寓言中提炼出来的。

第104篇、成语故事呆若木鸡

纪渻子是春秋时训练斗鸡的行家,由于他的名声太响亮了,于是齐王也把他找来训练斗鸡。
十天之后,齐王问他:「斗鸡现在训练得怎样了?」

纪渻子回答说:「鸡的性情高傲,时候还不到。」

十天后齐王又来问他:「这回斗鸡该训练好了吧?」

纪渻子回答说:「还没有,它现在还不能沉住气呢。」

一个月后齐王已经等得不耐烦了,可是纪渻子还是摇头说不行。

又过了十天后,纪渻子告诉齐王斗鸡训练好了,那只斗鸡非常厉害,别的鸡一见到它就吓得像木头一样呆住,可见它真是天下无敌的斗鸡!

第105篇、成语故事回天之力

张玄素任景州录事参军时,唐太宗召见他,询问他为政之道。张玄素说:“隋炀帝喜欢专断大小事务,不信任大臣,以一个人的智慧来决断天下的事,最终走向了灭亡!陛下要是能够谨慎选择大臣,观察和考核他们的政绩而加以赏罚,何必忧虑国家治理不好呢!另外,我观察到隋末战乱不止,其实真正想夺取天下的不过就那十几个人,为非作歹的很少,大多数都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家乡,等待着归附有道的明主。很少有人了解百姓为什么作乱,只是人君不会安抚而已!”太宗就擢升他为侍御史。

贞观四年,唐太宗要重修洛阳宫乾阳殿。张玄素说:“我曾经见过隋朝修宫殿,在豫章(今南昌)伐木材,两千人拉一根大木,铁做的车毂走不了几里就坏了,需要几百人抬着备用的车毂跟着,一天走不上三十里地。从前阿房宫修成了,秦朝就灭亡了;章华宫修成了,楚国也衰败了;乾阳殿完工了,隋朝也解体了。现在我们国力不及隋朝,百姓刚刚遭受战乱——我恐怕陛下的过错比隋炀帝还大。”太宗说:“你说我还不如隋炀帝了吗?”就停修了。

魏征知道了,说:“张公论事,有回天之力。”

“回天之力”比喻能挽回严重局势的力量。

(出自《新唐书?张玄素传》)

第106篇、成语故事月怀一鸡

孟子善于运用比喻来说明自己的主张。孟子说治理天下是很容易的事,只是君王想不想做的问题,并不是他能不能做。齐宣王问:“想不想做和能不能做有什么区别?”孟子说:“挟着太山跨越北海,告诉人说:‘我做不到’,是真的做不到;若是为长辈折条树枝,告诉人说:‘我做不到’,是不愿意做,不是做不到啊!治理国家没有挟太山超北海那样难,只是折条树枝那样简单。赡养我的父母,从而赡养别人的父母,爱护我的孩子,从而爱护别人的孩子,那么治理天下就像翻一下手掌那么容易……”

宋国大夫戴盈之决定减免百姓的部分捐税,但又说:“今年年内还办不到,请让我先稍微减一些,等到明年再彻底实行,怎么样?”孟子说:“现在有一个人每天偷邻居家的一只鸡,有人劝他说:‘这不是正派人的行为!’他便说:‘好吧,我知道这不好了。这样吧,请允许我少偷一点,原来每天偷一只,以后改为每月偷一只,到了明年,我就彻底洗手不干了’—如果知道这种行为不合于道义,就应该赶快停止,为什么要等到明年呢?”

“月怀一鸡”指那些明知道自己错了,却故意拖延时间,不肯及时改正的人。

(出自《孟子》)

第107篇、成语故事白驹过隙

人的生命太短暂,庄子说:“在天地间,人的生命就像白色骏马在细小的缝隙前一跃而过。”但是要是不明白生命的真正意义,再长寿也是枉然。苏轼说:“曾经有三个老人相遇,问他们的年龄。一人说:‘我记不清我的年龄了,但记得少年时和盘古是好朋友。’一人说:‘海水变成桑田时,我就放下一个筹码,现在我的筹码已经堆满十间屋子了。’一人说:‘我吃蟠桃时,把桃核扔在昆仑山下,现在桃核已经和昆仑山一样高了。’以我来看,这三人和蜉蝣朝菌(都只能活几个时辰)也没有什么区别。”

“白驹过隙”形容时间过得极快。

(出自《庄子?知北游》和《苏轼集?志林五十五条?异事》)

第108篇、成语故事道韫咏絮

东晋女文学家,谢道韫自幼好学,喜欢读书,聪明有才,少年就能吟诗作对。一日伯父丞相谢安问她:诗经中哪句最好?她说:是“吉甫作颁,穆如清风”谢安认为她“雅人、深致”。
谢安一年冬天下雪,指着雪问“大雪纷纷何所拟?”侄儿谢郎答到:“散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则说:“未若柳絮因风起”伯父非常高兴,后人称她“咏絮才”后嫁给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
当时,谢道韫有个同乡叫张玄,张玄的妹妹也很有才华,嫁给顾家做媳妇。张玄认为妹妹可与谢道韫媲美。有个叫“济尼的人”,与这两家交往都很深。有人便问济尼她们两个评价如何,济尼回答说:“王夫人神情散郎,故有林下风气;顾家妇冰清玉映,自是闺房之绣,可谓各有千秋。”后来人把形容女子超逸之态称为“林下风”。

第109篇、成语故事法如深涧

有一位名叫董阏(e)于的人被派往赵国的上地去任地方长官。
董阏于初来乍到,他深入民间调查,访探民俗民情、民心民意。这一天,他来到石邑山,只见山中有一条深涧,涧壁陡峭,像斧削,似城墙;涧深百丈,十分险要。于是董阏于找到在当地居住的人,问道:
“这里有没有人掉进过这深涧?”
那里的人回答说:“没有人掉进过。”
董阏于又问:“不懂事的小孩子、白痴、聋哑、疯癫及反常的人,有没有掉进去过呢?”
那里的人回答说:“也没有。”
董阏于继续问:“牛马猪狗,有没有掉进去过呢?”
人们还是回答说没有。
董阏于想了想,说:“为什么不曾有人畜掉进这深涧里去呢?”
那些人回答说:“这深涧十分阴森危险,谁要是进去了,那还能有性命吗?因此无论谁,走到这深涧附近时,都万分小心,要么绕道而行,谁也不敢去碰这个危险,连牲畜看到这深涧也止步不前的。”
董阏于豁然开朗,他深受启发地拍手叹道:
“好啊,我能治理好我的臣民了。如果我制定严格的法制,又严厉地执法毫不宽容,让人们知道违法就如同掉进这万丈深涧一样有生命危险,那就谁也不会去触犯法律了。这样,我还有什么不能治理的呢?”
聪明人总能从身边的小事中受到启发,获得智慧。掌权的人从危险的深涧联想到执法如山,可想而知,他日后必定政绩卓著。

第110篇、成语故事唇亡齿寒

春秋时候,晋献公借口虢(ɡuó)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消灭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国。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国罢了。”晋献公于是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晋国送来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他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攻打虢国,当时就答应下来。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互相帮助,万一虢国被消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就像没有嘴唇,牙齿就会感到寒冷一样啊!”虞国国君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后来,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国国君抓住,灭了虞国。
后来人们就总结了“唇亡齿寒”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第111篇、成语故事惩前毖后

周武王伐纣,建立了西周王朝。但是没过几年,周武王就死了,儿子周成王继位。由于成王年纪太小,所以由他的叔父周公旦辅佐,实际上由周公旦代替他管理国家。
但是成王的另外两个叔父管叔鲜和蔡叔度,因为看到周公旦握有大权,便心怀嫉妒。他们在外面散布谣言,说周公旦自己想做天子,将来要谋害周成王。周公旦听说后,为了避嫌便离开京城,住到另外一个地方去了。
后来,成王明白了其中的原因,就把周公旦接了回来。尽管成王没有治另外两个叔父的罪,但是这二人却慌了手脚,急忙怂恿(sǒnɡyǒnɡ)殷纣王的儿子武庚起兵造反,最后还是周成王命令周公旦带兵把他们消灭了。
过了几年,成王长大了,周公旦就把政权还给了他。成王亲政的那天,带了很多大臣到庙里祭拜祖先,并告诉大家:“我后悔以前听了管叔鲜、蔡叔度的谣言而误会了周公旦叔父,今后应当慎重,以防再发生祸患。”
后来,人们把周成王的话概括为“惩前毖后”,用来表示接受了以前的教训,今后就要小心谨慎,不能再重犯以前的错误。惩,警戒;毖,谨慎小心。

第112篇、成语故事老马识途

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相关内容
  • 故事大王讲故事100篇原版
    故事大王讲故事100篇原版

    第1篇、沙冈那边的一段故事安徒生童话  这是日德兰沙冈的一段故事,可它并不是从那里开始的。不是的,它的开头在很远的地方,在南面的西班牙。海是国家间的通途。你想一下那边,到了西班牙!很暖和,很美好。  茂密昏暗的月

  • 故事大王讲故事100篇免费看
    故事大王讲故事100篇免费看

    第1篇、幸福的五瓣丁香童话故事  公主菲菲是一个美丽的女孩,她有一个漂亮的风筝,她最喜欢在有风的天气里去野外放风筝了。这天,她又带上心爱的风筝来到野外。菲菲把风筝放飞到高高的蓝天,心里别提多么开心了。就在这个

  • 故事大王讲故事100篇儿童
    故事大王讲故事100篇儿童

    第1篇、紫葡萄路灯童话故事  森林里有一只小熊。爸爸妈妈希望他聪明、勇敢、正直,与众不同,给他取名叫波波熊。  真是没办法,波波熊总爱干一些让人意外的事儿。  波波熊家栽了一株葡萄树。  每天他又是浇水,又是

  • 故事时间小班教案10篇
    故事时间小班教案10篇

    1、故事时间小班教案10篇  活动目的:  1、通过阅读幼儿用书,知道家用电器工作时的安全注意事项。  2、能根据教师的提问从安全角度思考回答问题。  3、初步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4、知道在

  • 成语故事教案20篇幼儿园
    成语故事教案20篇幼儿园

    1、成语故事教案20篇幼儿园  【教材分析】  活动一:语言 故事《小蝌蚪找妈妈》  故事《小蝌蚪找妈妈》是一个流传已久的经典故事。其生动、有趣的内容深受幼儿的喜爱,但故事中小蝌蚪找妈妈的急切心情及动物妈妈们

  • 故事式软文案例63条
    故事式软文案例63条

    1、一碗饭,全家香!2、一碗饭,让幸福简单!3、一碗饭,咯咯香(满口香)!4、生活色香味,融于一碗饭。5、 健康好美味6、 精耕细作的工艺,与高标准的工艺,保持了一碗饭的健康与美味。让消费者品尝到一碗饭的关怀。7、一碗饭--包容生活

  • 故事对幼儿的重要性
    故事对幼儿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新任教师,最开始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活动时,幼儿总是吵吵闹闹。但是很神奇的是当我给他们讲故事时,他们却总能很快就安静下来。于是,我便总结了以下讲故事的优点: 首先,讲故事可以平复幼儿的情绪。当班级内的幼儿在吵闹不停或者大声说话时,当我拿起绘本准备讲故事时,他们的目光总会追随着我,而此时我让他们安静下来就比较容易了。并且此时的他们也都会非常认真的听我讲故事。如果我的故事讲的再动听一些,加上动作、声音

  • 故事大王讲故事100篇合集
    故事大王讲故事100篇合集

    第1篇、动物们的旅行童话故事  一天,小熊、小鹿和小兔商量着一起去去沙漠中旅行。小鸵鸟也想跟他们一起去。  于是,小鸵鸟对他们说:“我能和你们一起去沙漠旅行吗?”  小兔和小熊嫌弃小鸵鸟长得丑,不愿意与他同行。

  • 故事表演是语言活动的有效手段
    故事表演是语言活动的有效手段

    《三只羊过桥》是中班《我勇敢 我快乐》主题中的一个童话剧表演活动。根据年龄特点,中班幼儿的模仿能力很强,而故事表演既有语言的模仿,也有角色动作的模仿。孩子们在表演,也是在游戏,会不知不觉进入游戏情境,体验角色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喜怒哀乐,还能在游戏中相互分享,相互合作。 由于故事《三只羊过桥》有很强的表现力,幼儿进入角色后,会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在表演中表现角色的情感,而这种情感表现在幼儿对角色的模仿中获得

  • 故事大王讲故事100篇锦集
    故事大王讲故事100篇锦集

    第1篇、肚脐上的西瓜童话故事  天真热啊,小猪肥肥在树林里玩了一个上午,这会觉得又渴又饿,累得直喘粗气。  好不容易走出树林,小猪肥肥眼睛一亮,它看到了一片西瓜地。它急忙跑过去,摘下一个西瓜掰开一看,生的,它随手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