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字成语故事赏析23个》可能是您在寻找故事推荐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第1篇、疑心生暗鬼成语故事
从前生性愚笨、胆子很小的涓蜀梁在一个月色很好的夜晚从外面往家赶,途中他发现一个黑影老是跟随他前后,而且时大时小的,他以为是鬼在跟踪他,吓得撒腿往家跑,没想到他自己在月光下的影子把自己竟给吓死了。
【释义】指因为多疑而产生各种幻觉和错误判断。
第2篇、藏污纳垢成语故事
公元前594年,楚庄王率军攻打宋国。宋国派乐婴齐去晋国求救。晋景公看不惯楚国的恃强欺弱,准备出兵救宋。大夫伯宗认为晋国是鞭长莫及,他说:“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
【释义】污、垢:肮脏的东西。比喻隐藏或包容坏人坏事。
第3篇、牛渚泛月成语故事
东晋时期,豫州刺史谢尚镇守牛渚,在一个秋天的月夜里带领手下一帮人,穿着微服在长江上泛游,江面上一船传来咏诗声,于是停船倾听。正逢袁宏在舫中讽咏,声既清会,辞又藻拔。谢尚于是靠近上船与之相会,两人结为好友。
【释义】牛渚:地名,在今安徽当涂县西北长江边;泛月:月夜划船游玩。指才士相逢,以文会友。
第4篇、未能免俗成语故事
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经常在嵇康家附近竹林中饮酒谈诗赋。阮籍阮咸叔侄家道清贫,但很清高。根据当时的风俗,每年七月七日,家家户户都翻箱倒箧把衣服都拿出来晒一晒,阮咸也不例外,他表示不要脱俗。
【解释】没能够摆脱开自己不以为然的风俗习惯。
第5篇、仙山琼阁成语故事
传说古代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等均派人到东海上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去求长生不老的仙药,远远望去山上禽兽都是白色的,宫殿都是黄金白银砌成的。远看如云,到面前则见神仙住在水下,到山上就隐去,他们还是没有办法得到。
【解释】仙山:指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琼阁:精美的楼阁。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现在也比喻虚无缥缈的美妙幻境。
第6篇、齐大非偶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强大的齐国国君想把女儿文姜嫁给郑国的公子忽,郑国比较弱小,担心其中有诈,公子忽就婉言谢绝了这门亲事。别人奇怪问他为什么。他说每个人都有适合于他的配偶,齐国那么强大,与我门不当户不对,怎能结亲呢?
【解释】指辞婚者表示自己门第或势位卑微,不敢高攀。
第7篇、飞鸿雪爪成语故事
宋朝时期,苏轼与苏辙兄弟曾在渑池一寺院住过,与寺院老和尚关系很好,并在寺内墙上题诗。后苏轼故地重游作《和子由渑池怀旧》诗大发感慨:“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解释】比喻事情经过所留下的痕迹。同“飞鸿印雪”。
第8篇、姑妄言之成语故事
宋代文学家苏轼早年在杭州做官,因写诗讽刺朝政,得罪了皇帝,被贬到黄州。晚年又再次被贬到海南儋州。苏轼到儋州后,因偏远荒凉,常读书写作,邀请朋友“姑妄言之”讲笑话,晚年写笑话集《艾子》。
【解释】姑且随便说说,不一定有什么道理。
第9篇、投辖留宾成语故事
西汉末年京兆尹陈遵性格豪爽,很有才气,而且非常好客,各地官员和四方豪杰都仰慕他的大名,经常去拜访他。陈遵大摆宴席,陪客人喝酒,为了留住客人,他命令仆人把客人马车上的辖拆下投到井里,客人只好留下来陪他喝酒。
【解释】辖:车轴的键,去辖则车不能行;投辖:丢掉辖。比喻主人留客的殷勤。
第10篇、盘根错节成语故事
“盘根错节”这则成语的“盘”是盘旋;“错”是交错。树木的根干枝节盘屈交错。比喻事情繁难复杂,不易处理;或比喻势力根深蒂固,不易消除。
这个成语来源于《后汉书.虞诩传》,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臣之职也。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
东汉时有个读书人名叫虞诩,他从小是个孤儿,由祖母把他养大。他为了报答祖母的恩情,一直侍奉祖母到90岁高龄寿终正寝后,才应太尉李修的聘请到他府里任职。
这时,西羌和匈奴突然入侵,北方的并州和西方的凉州同时受到严重的威胁。大将军邓骘认为与其兵分两地驻守,分散实力,还不如把兵力集中防守并州而弃凉州,朝廷中不少大臣也附和邓骘的意见。只有虞诩独排众议,他对太尉李修提出自己的看法说:“凉州的百姓不但熟习军事,而且个个英勇善战;西羌之所以不敢入侵关中,也是因为畏惧凉州的百姓,而凉州百姓一向认为自已是大汉的一脉,才义无反顾地牺牲一切来捍卫国家。今天如果照邓将军意见,舍弃凉州,那对整个局势恐怕只有害处而没有好处吧!”
邓骘听到了虞诩的意见,认为虞诩是故意和自己作对,怀恨在心,一直想找机会进行报复。
过了没有多久,朝歌发生民变,老百姓纷纷武装起来与地主政府对抗,常常有地方官吏被杀的事情发生,朝廷虽然一再派兵去镇压,却始终没法平息。
邓骘看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报复机会,便找了个理由,把虞诩调去当朝歌的县令。虞诩的亲朋好友知道后,都很为他担心,认为这次去一定凶多吉少,没有一个不替他抱不平的。可是虞诩却很有信心地笑着说:“一个有抱负、有志气的人绝不会避开困难的事而专门去找容易的事来做。这就像我们在砍树时,如果不遇到坚硬牢固的盘根错节,就显不出斧头的锋利一样。我去出任朝歌县令,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后来,虞诩到了朝歌,很快表现出他出色的政治才能,平息了当地官民之间的纠纷和动乱。朝廷认为他有将帅之才,把他升为武都太守。不久以后,他又率兵大破羌人,为国家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官至尚书仆射。
【解释】: 盘:盘曲;错:交错;节:枝节。树木的根枝盘旋交错。比喻事情纷难复杂。
第11篇、一抔黄土成语故事
汉文帝时,廷尉张释之在处理盗窃汉高祖庙里玉环的案件上同汉文帝发生分歧,他不同意汉文帝的灭门九族的惩罚,就只处死小偷一个人。他说:“偷一只玉环就灭门九族,那么偷走陵墓的一抔黄土该如何判决?”
【解释】一抔:一捧。一捧黄土。借指坟墓。现多比喻不多的土地或没落、渺小的反动势力。
第12篇、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成语故事
刘安是汉朝的淮南王。传说他很少干正经事,只爱寻求仙丹灵药。他逢人便说:“有了仙丹就可以长生不老!”他派人进山访仙,果然,他从仙翁手里得到了一张仙方。他把自己关进暗房里,炼起仙丹来。八卦炉里炼出10颗圆滚滚的仙丹,他一口气吞下5颗。没等吞下另几颗,他已飘飘悠悠飞上天去!剩下的仙丹,让门外的鸡犬抢着吃了。空中一阵鸡鸣狗叫,原来它们也上天成仙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是对一人做官,全家享福的生动讽喻。
第13篇、一暴十寒成语故事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一般游说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执政者,最为凸出。孟子也是当时的一个著名辩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孟子对齐王的昏庸,作事没有坚持性、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的对他说:“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却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了它十天,它那里还活着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按着,他使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专心致志,也同样学不好,下不赢,奕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却老是怕着有大天鹅飞来,准备用箭射鹅。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学的,然而后者的成绩却差得很远。这不是他们的智力有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这是一个很有教学意义的故事,我们要学习一样东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专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丢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样做得好呢?求学、做事的能否成功,这也是个决定因素之一,故后来的
人便将孟子所说的“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简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修学、做事没有恒心,作辍无常的一种说法。例如一位同学,对于求学很是随便,学习的时间少,荒废的时间多,我们便说:他这种一曝十寒的作法,那里能学到什么东西呢?
第14篇、不自量力成语故事
“不自量力”这则成语也叫“不量力”也就是“不自量力”或“不自量”,用来表示不能正确地估计自己的力量,或过高地估计自己。
这个成语来源于《左传.隐公十一年》,不度德,不量力,不不亲亲,不征辞,不察有罪,犯王不韪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宣乎!”
春秋时期,在如今河南省境内有两个诸侯国,一个是郑国,一是息国。公元前712年,息国向郑国发动了战争。
这两个诸侯国虽然都很小,但息国的人力与物力比郑国要少得多,军力也要弱得多。战争自然以息国的失败而告终。
事后,一些有见识的人分析出,息国快要灭亡了。他们分析的根据是,息国一不考虑自己的德行如何,二不估量自己的力量是否能取胜,三不同亲近的国家笼络好关系,四不把自己向郑国进攻的道理讲清楚,五不明辨失败的罪过和责任是谁。犯了这五条错误,还要出师征伐别国,结果遭到失败,这不是非常自然的吗?
果然,不久息国被楚国攻灭。
第15篇、之乎者也成语故事
出处:《湘山野录》(太祖)上指门额问普曰:“何不只书朱雀门,须着之字安用?”普对曰:“语助”。太祖笑曰:“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释义:讥讽文人咬文嚼字,不讲实际。
故事: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在当上皇帝以后,准备拓展外城。
他来到朱雀门前,抬头看见门额上写着“朱雀之门”四个字,觉得别扭,就问身旁的大臣赵普:“为什么不写‘朱雀门’三个字,偏写‘朱雀之门,四个字?多用一个‘之’字有什么用呢?”赵普告诉他说:“这是把‘之’字作为语助词用的。”赵匡胤听后哈哈大笑,说:“之乎者也这些虚字,能助得什么事情啊!”
后来,在民间便流传一句谚语:“之乎者也已焉哉,用得成章好秀才”。
第16篇、坐山观虎斗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韩国和魏国打了一年多还不分胜负,秦惠王想出兵干涉,楚国使者陈轸给秦惠王讲卞庄子利用两虎相争必有一伤的道理,得到它们两败俱伤时一举打死两只老虎,劝秦惠王采取坐山观虎斗的计策,等待时机再消灭这两国
【释义】比喻对双方的斗争采取旁观的态度,等到双方都受到损伤,再从中捞取好处。
第17篇、成语故事紫芝眉宇
元德秀是唐朝时的河南人,为人宽厚,少浮华。
元德秀当鲁山县令时,县里有个人因偷盗被捕,恰好当时鲁山境内有虎为暴,那人请求去缚虎来赎自己的罪,元德秀答应了。官吏劝他说:“这是那人的诡计,他想逃走,你不怕受到牵连吗?” 元德秀说:“人应该讲究信义。如果有什么差错,由我一人来承担好了,决不连累别人。”第二天那人背着死虎回来了,一县人都感叹不已。
由于元德秀平日里把自己的奉禄都接济了县里的孤遗,到离任时,他的全部财产只是一匹细绢,坐着柴车而去。因为喜欢陆浑的山水,元德秀就去那里隐居。家里没有围墙也不上锁,也没有仆人。遇到荒年,有时一天也吃不上饭,元德秀喜欢喝酒,常常弹琴来自娱。宰相房?g每看见元德秀,都感叹说:“见紫芝(元德秀的字)眉宇,使人名利之心都尽。”
“紫芝眉宇”形容人德行高洁。
(出自《新唐书·元德秀》)
紫芝眉宇 的意思是:〖解释〗为称颂人德行高洁之词。
第18篇、成语故事扼臂啮指
扼臂啮指 (è bì niè zhǐ)
战国时期,曾子一个人他外出打柴,家里来了客人找他,曾母左等右盼不见他回来,客人急着要回去。曾母就使劲扼住自己的手臂直到疼痛难忍为止,曾子立即感到手臂痛,立即丢掉柴禾跑回家问母亲有什么事,母亲告诉他有客人在找他
扼臂啮指的意思是:扼:用力掐;啮:咬。掐胳膊,咬手指。形容母子心灵相互感应
第19篇、成语故事半途而废
战国时期,黄河岸边有个叫乐羊子的人,他的妻子是个十分贤惠懂事理的妇女。有一次,乐羊子在路上拾到一块金子,拿回家交给他的妻子。他的妻子劝告他说:“我听说有道德的人不喝盗泉的水,廉洁的人不接受带有污辱性的施舍,更何况捡到别人丢失的东西使自己得利而玷污自己的名声呢?”乐羊子听了,惭愧万分,便把捡到的金子放回了原处,并且外出求学访师,以求能在学问上有所进步。
然而过了一年,乐羊子便回到了家中。妻子问:“你怎么刚刚学了一年就回来了呢?”乐羊子说:“我在外面待时间长了,非常想念你,于是就赶回来看望一下。”妻子听后,就拿起一把剪刀走到了织布机旁,说:“这些丝绸,是把蚕茧抽成丝,再通过织布机织成,是一根丝一根丝通过长时间的积累而成寸、成尺、成匹的。现在如果把这匹丝绸剪断,以前的劳动就会白费。你在外求学也要日积月累,要通过不断钻研才能提高自己的学问和修养。如果学了一半就回来,这不是与剪断织布机上的丝线一样会前功尽弃吗?”
乐羊子听了妻子的这番话,非常感动,随即又外出继续求学。七年之后乐羊子学成归来,得到了魏国国君的重用,成就了一番大事业。
后来人们就用“半途而废”来比喻某些人做事有始无终,不能坚持到底。
第20篇、成语故事二桃杀三士的故事
简述:
春秋时期,齐国有三个勇士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他们居功自傲,蛮不讲理,相国晏婴担心他们会闹事而影响国家安危,建议齐景公赐两个桃子让他们三人论功而食,结果他们有勇无谋,因争吃桃子纷纷自杀身亡
二桃三士的意思是:士:武士。春秋时齐景公将两个桃子赐给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论功而食,三人弃桃自杀。比喻借刀杀人。
详细:
春秋列国时,齐景公朝有三个勇士,一个叫田开疆,一个叫公孙接,一个叫古冶子,号称“齐国三杰”。这三个人个个勇武异常,深受齐景公的宠爱,但他们却恃功自傲。当时齐国的田氏势力越来越大,直接威胁着国君的统治。而田开疆正属于田氏宗族,相国晏婴担心“三杰”为田氏效力而危害国家,屡谏景公除掉“三杰”,然而景公爱惜勇士,没有表态。
适逢鲁昭公访问齐国,齐景公设宴款待。鲁国由叔孙蜡执礼仪,齐国由晏子执礼仪,君臣四人坐在堂上,“三杰”佩剑立于堂下,态度十分傲慢。晏子心生一计,决定乘机除掉这三个心腹之患。
当两位君主酒至半酣时,晏子说:“园中桃子已经熟了,摘几个请二位国君尝尝鲜吧?”齐景公大悦,传令派人去摘。晏婴忙说:“金桃很难得,还是臣亲自去吧。”一会儿的功夫,晏婴带着园吏,端着玉盘献上6个桃子。众人一见,只见盘子里放着的6个桃子,个个硕大新鲜,桃红似火,香气扑鼻,令人垂涎。齐景公问:“就结这几个吗?”晏婴说:“还有几个没太熟,只摘了这6个。”说完恭恭敬敬地献给鲁昭公和齐景公一人一个桃子。鲁昭公边吃边夸奖桃味甘美。景公说:“这桃子实在难得,叔孙大夫天下闻名,当吃一个。”叔孙诺谦让道:“我哪里赶得上晏相国呢?相国内修国政,外服诸侯,功劳最大,这个桃子应该他吃。”齐景公见二人争执不下,便说道:“既然二位谦让,那就每人饮酒一杯,食桃一个吧!”两位大臣谢过齐景公,把桃吃了。
这时,盘中还剩有两个桃子。晏婴说;“请君王传令群臣,谁的功劳大,谁就吃桃,如何?”齐景公同意,于是传令下去。话音刚落,公孙接率先走了过来,拍着胸膛说:“有一次我随国君打猎,突然从林中蹿出一头猛虎,是我冲上去,用尽平生之力将虎打死,救了国君。如此大功,还不应该吃个金桃吗?”晏婴说:“冒死救主,功比泰山,可赐酒一杯,桃一个。”公孙接饮酒食桃,站在一旁,十分得意。
古冶子见状,厉声喝道:“打死一只老虎有什么稀奇!当年我送国君过黄河时,一只大鼋兴风作浪,咬住了国君的马腿,一下子把马拖到急流中去了。是我跳进汹涌的河中,舍命杀死了大鼋,保住了国君的性命。像这样的功劳,该不该吃个桃子?”景公说:“当时黄河波涛汹涌,要不是将军斩鼋除怪,我的命早就没了。这是盖世奇功,理应吃桃。”晏婴忙把剩下的一个桃子送给了古冶子。
一旁的田开疆眼看桃子分完了,急得大喊大叫:“当年我奉命讨伐徐国,舍生入死,斩其名将,俘虏徐兵5000余人,吓得徐国国君俯首称臣,就连邻近的郯国和莒国也望风归附。如此大功,难道就不能吃个桃子吗?”晏婴忙说;“田将军的功劳当然高出公孙捷和古冶子二位,然而桃子已经没有了,只好等树上的桃子熟了,再请您尝了。先喝酒吧。”,田开疆手按剑把,气呼呼地说:“打虎、杀鼋有什么了不起。我南征北战,出生人死,反而吃不到桃子,在两位国君面前受到这样的羞辱,我还有什么面目站在朝廷之上呢?”说罢,竟挥剑自刎了。公孙接大惊,也拔出剑来,说道:“我因小功而吃桃,田将军功大倒吃不到。我还有什么脸面活在世上?”说罢也自杀了;古冶子沉不住气了,大喊道:“我们三人结为兄弟,誓同生死,亲如骨肉,如今他俩人已死,我如何苟活,于心何安?”说完,也拔剑自刎了。
鲁昭公目睹此景,目瞪口呆,半天才站起身来,说道:“我听说这三位将军都有万夫不当之勇,可惜为了一个桃子都死了。”齐景公长叹了一声,沉默不语;这时,晏婴不慌不忙地说:“他们都是有勇无谋的匹夫。智勇双全、足当将相之任的,我国就有数十人,这等武夫莽汉,那就更多了。少几个这样的人也没什么了不起,各位不必介意,请继续饮酒吧!”
第21篇、成语故事方寸之地的故事
徐庶是三国时刘备的军师。他多谋善断,料事如神,深得刘备的信赖。
一次,徐庶识破“八门金锁阵”,大败曹操官兵。曹操将领曹仁不服输,深夜起兵去新野劫寨。徐庶早有所料,待曹仁离开樊城时就乘虚而入。结果,樊城失守。曹仁败退许昌,愧对曹操。曹操说:“刘备必有能人为他策划!”曹操探得是徐庶,便想把他骗到许昌留在身边。他们摹仿徐庶母亲的笔迹写信给徐庶。徐庶见信得知老母押在许昌,只好挥泪告别刘备。徐庶说:“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
方寸:指人的心。成语“方寸之地”指人的心绪。
第22篇、成语故事瓜田李下的故事
唐朝唐文宗时,大书法家柳公权忠良耿直,能言善谏,官职是工部侍郎。当时有个叫郭宁的官员把两个女儿送进宫中,于是皇帝就派郭宁到邮宁(现在的陕西邮县)做官,人们对这件事议论纷纷。皇帝就以这件事来问柳公权:“郭宁是太皇太后的继父,官封大将军,当官以来没有什么过失,现在只让他当邮宁这个小小地方的主官,又有什么不妥呢?”柳公权说:“议论的人都以为郭宁是因为进献两个女儿入宫,才得到这个官职的。”唐文宗说:“郭宁的两个女儿是进宫陪太后的,并不是献给朕的。”柳公权回答:“瓜田李下的嫌疑,人们哪能都分辨得清呢?”
“瓜田李下”是从古乐府《君子行》中的诗句“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引申来的。这里柳公权是比喻皇帝的做法很容易让人产生怀疑.
第23篇、成语故事目瞪口呆的故事
【成语故事】西汉初年,韩信被封为齐王,丞相萧何担心韩信兵权太大,就找樊哙共商计策。樊哙自鸣得意,连夸自己是如何斗败项羽,吓得他目瞪口呆,从而保住主公。面对这淮阴一饿夫且手无缚鸡之力的韩信,只须叫一两个人就可以把他一刀两断。
【注音】mù dèng kǒu dāi
【典故】吓得项王目瞪口呆,动弹不得。元·无名氏《赚蒯通》第一折
【释义】目瞪:睁大眼睛直视;口獃:嘴里说不出话来。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吃惊的神态
【结构】联合式
【相近词】瞠目结舌、目瞪口哆
【反义词】从容不迫
【同韵词】于呼哀哉、怨怨哀哀、朝穿暮塞、生荣亡哀、十月怀胎、上梁不正下梁歪、异想天开、七倒八歪、旱魃为灾、运拙时乖、......
【年代】古代
【谜语】眼前有景道不得
【邂逅语】李逵装哑童
【英语】starelikeastuckpig
【德文】vorSchreckoderAngstsprachlossein
【日语】あいた口がふさがらない,あっけにとられる,ぼうぜんとする
【法语】resterbouchebée
【教学同步】当他把卷子发下来时候,我惊得目瞪口呆,因为卷面上划着一个巨大的 红叉叉。《* 我最好的老师》小学十二册·课文·21
【成语示例】殷、雷二将见众官激变,不复朝仪,吓得目瞪口呆,不知所出。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九回
【成语造句】
◎ 他突然想起刚才那个老汉和他儿子给他下跪的情景,急得“扑通’一声,也双膝跪在了泥水地里!黑暗中的人们一下子被县委书记这个举动惊得目瞪口呆,一个个在黑暗中大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
◎ 直到有一天何小桃手持一座雕像来到课堂大家才目瞪口呆。
◎ 曹老海正听得目瞪口呆,忽然背后有人猛一搬他的肩膀头。
◎ 这一质问弄得他们个个目瞪口呆。
◎ 后面紧跟着的是一条声势浩大的马车队,他们人多势众,甩得鞭子更响,那个支委惊得目瞪口呆,被孤零零地甩在了后面……
◎ 香香没法,只好愣愣怔怔走到门前,开门一看,吓得目瞪口呆,尖声叫起来:
◎ "张嘴狼"一听,吓的是目瞪口呆,浑身发抖,几个战士上去就夺下了"张嘴狼"的手枪,紧接着,三个护兵也都磕头交枪。
◎ 日本知名学者石川一成先生曾撰文说:面对宝顶大佛湾造像,看中华民族囊括外来文化的能力和创造能力,不禁使我目瞪口呆。
◎ 的电视制片人目瞪口呆。
◎ 推车的人,还有满厅失声痛哭的人,全吓得目瞪口呆,魂不附身。
◎ 史建国听刘太太这么一说,顿时目瞪口呆,他越想越觉得刘太太看相的本领十分高明,他要在黄浦江底捞起银箱,自然离不开一个"水"字。
◎ 袁寿山这番慷慨激昂、冠冕堂皇演说,使在座的同行们目瞪口呆。
◎ 曹老海听过曹志道的话,目瞪口呆,好象变成坟地上的石望天猴一样了。
◎ 渠道上、山坡上的人们,开始是目瞪口呆,接着是狂热地欢呼。
◎ 他们在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往往能处危不乱,急中生智,化险为夷,而那些心理素质欠佳的军人则可能恰恰相反,他们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常可能手足失措,目瞪口呆,呆若木鸡、或者乱作一团。
◎ 这一抽打,让很多人目瞪口呆,但很快就为之做出了最恰当的反应,"打得好!"这一抽打,不仅没使人性的情感垂落,反将一个活生生的母亲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充满光彩。
◎ 特别是那淳厚的男中音画外音,让整个影片充溢着浓郁的西班牙风韵,以至于让我觉得那荒野上的酒厂、牛肉庄,野汉的轶事,都象美国西部的英雄故事,或者是西班牙吉卜赛人的生活,难怪车上的乘客看得熨贴之至,没有一位让"浓郁的异国情调"震惊得目瞪口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