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情深》教学设计2课时

栏目: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时间:2019-11-02 17:01:28

《《慈母情深》教学设计2课时》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教学目标: 1. 认识“魄、抑”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龟”,会写“辞、抑”等12个字,会写“连续、广播”等18个词语。  2. 默读课文,想象描写的场景、细节,体会“慈母情深”。

  3. 体会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的表达效果。

  4. 能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己“鼻子一酸”的经历。

  教学重点

  想象描写的场景、细节,体会“慈母情深”。

  教学准备

  1. 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和生字,给学生提供预习单。

    

  2. 教学课件。

  3. 梁晓声作品《母亲》。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一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 认识“魄、抑”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龟”,会写“辞、抑”等12个字,会写“连续、广 播”等18个词语。

  2. 默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 学习课文第1—5自然段,了解时代背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小组交流预习情况

  1. 教师导入。

  2. 引导学生对照《预习单》,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预习情况。

  二、 全班交流生字新词

  1让学生说一说最想提醒大家读准字音的生字新词,全班讨论识字方法和注意事项。预设:

  (1) “颓”的韵母是“ui”,“惫”的韵母是“ei”,读的时候要注意区分。

  (2) “龟”是多音字,在“龟裂”一词中读“jūn”,这个词是“皮肤因干燥而开裂”的意思。当“龟”表示“乌龟”的意思时,读“guī”。

  (3) 可以结合形近字来识读、记忆生字。例如“魄”容易和“魂”混淆,可以通过对比区分 来记忆;“褐”可以和“渴、喝”等字对比,通过分别组词来记忆。

  (4) “抑”是“压制”的意思,可以联系词语“压抑”来理解。

  (5) “惫、褐、纫”等字,可以借形声字的特点来识记。

  2.组织学生观察本课要写的字,教师指导学生关注易错字的书写。

  (1) 写“脊”字时要注意笔顺,上面部分要先写两边,再写中间,“撇、捺”两笔要写得舒展,“点、提、撇、点”写在田字格的竖中线两边,下半部分的“月”第一笔要写成“竖”。

  (2) 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构字部件。如:“抑”右面是“卬”,不要写成“卯”; “酸”字左面是“酉”,不要写成“西”。

  (3) 写“颓”字时,左下“几”的“横折弯钩”要变成“横折提”,以避让右边的部分。

  (4) “碌、噪、哇、权”都是左右结构,写的时候要注意左窄右宽。“碌”字的右半部分“录” 中的三“横”之间距离要保持一致,右下角不要写成“水”。“噪”字右边的“品”中,三个“口”要 上宽下窄,“木”字的“横”要能托住“品”。

  三、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1. 让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 组织全班交流。

  预设:课文讲了“我”向母亲要钱买书的事。

  3 .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课文段落多、内容长,如果要给课文划分层次,你觉得可以分成几部分?每一部分讲了什么内容?

  预设:可以分成三部分。第1—5自然段讲的是为什么要钱,在什么情况下要钱;第6—34自然段讲的是向母亲要钱的经过;第35—38自然段讲我最终拥有了想要的书。

  4. 追问:为什么会这样给课文划分层次?你的根据是什么?

  预设:是根据起因、经过、结果来划分的。

  5. 再次引导学生概括文意:划分层次之后,你现在会怎么概括课文的内容?能不能说 得更充分?

  预设:家境贫寒的“我”非常想买一本《青年近卫军》,就到母亲工作的厂房向她要钱。辛 苦忙碌的母亲毫不犹豫地把钱给了 “我”,“我”买到了书。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可以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给课文划分层次,进而整体把握 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学习第1—5自然段

  1.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买书的经验,并结合《预习单》中“查查”的学习任务,说一说:为什么作者买一本一块五的书,要钱时会那么犹豫、不忍心?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提示:如果学生无法完成查时代背景的任务,老师可以适当给出相关资料,让学生阅读后谈体会。可出示梁晓声作品《母亲》片段。

  六十年代初期,大多数老百姓家境艰难。当年,父亲远在外地,三年才回来一次。母亲是临时工,在一个街道小厂上班。她每天不吃早饭,带上半饭盒生高粱米或大饼子,悄无声息地离开家,回到家里的时间总在七点左右。母亲加班,我们就一连几天,甚至十天半月见 不着母亲的面孔,就为了那每月27元的工资。一元五毛钱,相当于有的家庭几天的生活费。 要买本一元五角钱的书就是最大的奢侈了。即使是这样,每次我要钱买书,母亲都很大方, 从不让我难堪!至今我都珍藏着我的第一本课外书《青年近卫军》。

  预设:

  (1) 我从“从来没有”“一次给过”“一次要过”这些地方看出,这一元多钱对“我”家来说是 一笔“巨款'通过预习,我了解到一元多钱在当时是一家人几天的生活费。而“我”是个懂 事的孩子,从没有问母亲一次要过这么多钱。

  (2) 我从“那时我家的破收音机已经卖了,被我和弟弟妹妹们吃进了肚子里”一句中发 现,“我”家竟然把收音机都卖了换食物,而且还是个“破”收音机,可见“我”家当时很穷,连吃 饱饭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没有买书的闲钱。

  (3) 我从“为了每月二十七元的收入”看出母亲为了支撑起这个家辛苦地工作着。第29 自然段中还写到母亲从衣兜里掏出的是“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也可以看出母亲挣钱、攒钱 的不易。

  (4) 通过“想得整天失魂落魄”,能看出“我”非常想拥有一本《青年近卫军》,所以“我”才 鼓起勇气向母亲要钱买书。

  2. 全班交流后,教师小结:结合生活经验和时代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五、布置作业

  1. 熟读课文,把你感受最深的句段有感情地读给别人听。

  2. 抄写“连续、广播”等18个词语。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 想象描写的场景、细节,体会“慈母情深”。

  2. 体会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的表达效果。

  3. 能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己“鼻子一酸”的经历。

  教学过程

    一、默读课文,梳理“场景”

  1. 提问: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中的场景,说说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慈母情深”,在感受深的地方作批注。

  2. 小组交流阅读感受:最触动你的场景、细节有哪些?

  师生共同梳理归纳场景:初到厂房——寻找母亲——向母亲要钱一一母亲塞钱给“我”教师相机板书。

  二、品读“初到厂房”

  1. 引导学生思考:默读第6—9自然段,想想:“我”看到、听到、感受到了什么?“我”的 心情是什么样的?读了这几段,你又有怎样的体会?

  2. 小组讨论。教师相机指导。

  提示:可以从厂房的狭小、嘈杂、闷热等方面,引导学生体会工厂环境的恶劣。提示学生 可以想象画面,或是结合生活经验,设身处地地想象厂房的环境。例如,可以把“不足二百平米”的空间换成学生熟悉的礼堂、篮球场来想象,或是播放音频材料,让学生真切地体会缝纫 机的声音到底有多大,等等。

  3. 全班汇报交流。小组选取代表,谈一谈阅读感受,以及是通过什么方法获得这种感受的。

  预设:

  (1) “我”看到了厂房的空间很低矮,而且墙壁都是潮湿的,感觉到了压抑。对比教室的大小,我想象了一下“不足二百平米”的地方放着“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实在是太挤了。

  (2) “我”感受到了厂房的闷热。联系生活实际,想象在夏天最热的时候,窗户不能开,那个年代更别提空调了,还有那么多人和东西挤在一起,每个人头顶还挂着发热的灯泡,怪不 得“我”觉得“犹如身在蒸笼”可见母亲工作的环境是多么差啊!

  (3) 母亲工作的厂房特别吵。我是从“震耳欲聋”这个词感受到的,同时,结合下文说话 要“大声嚷”,可见厂房里面噪声特别大。

  (4) 即使“我”知道母亲挣钱不易,可没想到这样不易:她竟然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的。“我”非常震惊。

  4. 教师总结方法:我们可以通过联系生活、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象场景、抓关键词语等方法,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和细节中流露出的“慈母情深”。

  三、小组合作,体会其他场景和细节

  1. 布置学习任务:小组选择一个场景学习,想一想:“我”看到、听到了什么?心情如何?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提示:小组选择场景后,教师要注意是否每个场景都有至少一个小组选择,避免出现遗漏。

  2. 引导学生迁移上一环节中总结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

  3. 全班汇报交流,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1) “寻找母亲”的场景

  汇报交流时,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关注细节,体会“我”的心情。

  ① 为什么要重复连写两声“妈——”?想象“我”喊母亲的时候,语气会是什么样的?

  ② 第16自然段中的“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凑到缝纫机板上”这句话为什么不直接说“看见我的母亲弯曲着瘦弱的脊背,头凑到缝纫机板上”?

  ③ 结合第16至19自然段,说说:“我”看到工作中的母亲是什么样子的?反复出现“我的母亲”,你能感受到“我”怎样的心情?

  预设:

  ① 作者详细地描述了自己看见的和感受到的,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到了母亲工作有多么辛苦。

  ② “我”重复两声“妈——”的呼唤,语气中应该是带有疑惑的。因为在那么拥挤、嘈杂的环境里,人人还戴着口罩,“我”很难一下子找到哪个是自己的母亲,所以一开始喊“妈”的时 候没有那么确定。

  ③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这几个分开的动作描写,让读者从中感受到母亲长时间俯身工作,身体已经麻木僵硬的状态。“我”当时的心情是震惊的、心疼的。

  ④ 结合“头凑到缝纫机板上”的“凑”这个动词,我更能体会下文写到的“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是什么样子的。

  教师点拨重点:

  ① 作者写“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凑到缝纫机板上”,而不是“看见我的母 亲弯曲着瘦弱的脊背,头凑到缝纫机板上”,是因为在阴暗、狭小、嘈杂的厂房中,刺眼的灯泡 下,要不断地辨认才能确认到底哪个人是自己的母亲,而不是一眼就能看出。

  ② 反复出现的三个“我的母亲”,表现出“我”的心情随着发现母亲而变化:从一开始看见时不敢相信母亲竟然如此瘦弱、疲惫,到确认后的震惊、心疼,让读者感受到母亲的艰辛和“我”内心的复杂感受。

  (2) “向母亲要钱”的场景

  ① 让讨论这一场景的小组选出代表,分角色朗读“我”与母亲的对话。

  ② 追问:母子之间一问一答特别简短,读完你有什么感受?为什么? 预设:

  母亲的问话干脆利落,能看出母亲工作时十分紧张忙碌的状态;“我”的回答中有省略号,表示说话是吞吞吐吐的。

  对辛苦工作的母亲的心疼让“我”不忍心要钱,但想买书的冲动又使“我”说出了口,看得出“我”内心对“要钱”这件事是有迟疑和懊悔的。

  ③ 让学生谈谈对母亲掏钱、数钱的样子的体会。

  预设:

  “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说明母亲兜里装的都是零钱,是一点一点攒下来的。

  联系“龟裂”这个词的意思,能想象母亲的工作有多艰辛,攒下这一卷毛票有多不容易。 这时“我”的心情是愧疚的。

  (3) 母亲塞钱给“我”的场景

  ① 让讨论这一场景的小组分角色表演“我”、母亲和女工,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他们之间 的对话,再说说自己的感受。教师可提示学生通过对话的内容和标点符号来体会人物不同 的内心想法,猜测他们说话的语气并读出来。

  预设:

  女工的抱怨和责备,让“我”进一步感受到了母亲养育儿女的不易,这时“我”的内心是愧疚不安的。

  母亲却不顾女工的劝阻把钱给我,从“塞”这个字能看出母亲是毫不犹豫的。在这么艰难的条件下,她还是这么支持“我”读书,“我”感受到了母亲无私的爱。

  ② 追问:“我”看到母亲把钱塞给我后,“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 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看到这一幕,你的内心会有 怎样的触动?反复出现三个“立刻”,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三个“立刻”,表示母亲丝毫不停地投入了工作,体现出一种紧张感,和前面毫不犹 豫地给我买书的钱相比,更能显出母亲挣钱养家的不容易。作者这样写,能看出他对母亲是 格外心疼的。

  ③ 引导学生联系全文思考:是什么令“我”鼻子一酸?

  预设:

  对母亲的愧疚令“我”鼻子一酸。向母亲要钱时,“我”发现瘦弱疲惫的母亲竟在那样辛苦忙碌地工作,挣钱这么不容易,还毫不犹豫地、无私地供“我”看书,于是“我”鼻子一酸。

  对母亲的心疼令“我”鼻子一酸。经过这件事,“我”觉得自己“应该是一个大人了”,要关心母亲,帮助母亲。

  4. 组织全班带着对课文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学习课文结尾部分

  1. 引导学生思考:“我”为什么要给母亲买一听水果罐头?

  预设:因为“我”看到母亲这么辛苦地工作,还给我买书的钱,心里既心疼又愧疚,想通过 自己的行动表达对母亲的关心和感恩。

  2. 小组讨论:怎样理解“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这句话的意思?

  教师可引导学生把问题转化成:

  ① 为什么没有权利用那钱为母亲买任何别的东西?

  ② 为什么没有权利用那钱为自己买任何别的东西?

  全班交流,师生共同总结:

  ① 家里的钱来之不易,“我”已经因为为母亲买了水果罐头受到了责备,不能再乱买其他 东西了。

  ② 不能再违背母亲对我的期望和支持。“我”买书不再单纯是满足自己对读书的渴望,更是对母亲的感恩和责任。

  3. 教师小结:通过讨论,我们发现,课文结尾处的“第一本长篇小说”对“我”有了更加深 刻、丰富的意义。最后的省略号,表示意味深长,难以言尽。

  五、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小练笔

  1. 提问:你有过“鼻子一酸”的生活经历吗?

  预设:多种原因会让人“鼻子一酸”:感动的、委屈的、痛苦的、难过的、后悔的、幸 福的……

  2. 明确练笔的要求:用一段话写写自己“鼻子一酸”的生活经历,要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 学生尝试练笔。教师提示学生可以试着运用课文中学到的通过场景、细节表达情感 的方法。

  4. 全班交流评价。

  (1) 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典型习作,选择两三篇较好的展示。

  (2) 教师点评,学生互评。部分学生在小练笔中能通过描写场景、细节来表达真情,或者 用反复出现的词语来表达强烈的情感,评价时应表扬,并鼓励其他学生学习。

  六、布置作业

  修改小练笔,并读给别人听。

  教学设计二

  教学思路说明:借“拍电影”活动创设情境,以“梳理可拍的场景——小组讨论怎么拍——班 级交流展示”为思路展开教学,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课文。“班级交流展示” 环节中的“导演说戏”,能帮助学生整体把握内容与情感,“演员演戏”“观众评戏” 则可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场景、细节描写中体会到慈母情深。

  教学准备

  1布置作业让学生预习,给学生提供预习单。

  《慈母情深》预习单(样例)

  (1) 准确、通顺地朗读课文。

  (2) 认读课后生字,并把方格里的字端端正正地写在下面。

  

  

  最想提醒读音的字是 _________,最想带着大家写一写的字是_________。

  (3) 用多种方法学习词语。

  ① 用请教大人、查阅资料等方法了解下列词语。

  收音机 棉胶 鞋帮 缝纫 机毛票

  ② 用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下列词语。

  失魂落魄 怂恿 压抑 颓败 龟裂

  (4) 读了课文后,你有哪些疑问?请你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你是导演,想把《慈母情深》拍成一部电影,你会拍什么?怎样拍?

  

  

  2. 教学课件。

  3.《朗读者》中采访梁晓声的视频片段。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 认识“魄、抑”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龟”,会写“辞、抑”等12个字,会写“连续、广 播”等18个词语。

  2. 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借“拍电影”活动交流印象深刻的场景和细节。

  教学过程

  活动一:交流预习情况,把握主要内容

  一、导入新课,交流预习情况

  1 .导入新课。

  2.学生交流预习情况。

  (1) 让学生自主认读生字新词。

  (2) 根据学生认读的情况,重点指导易错字词。

  (3) 引导学生交流预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教师梳理出主要问题,提示学生选择感兴趣的一两个问题进入后面的学习活动。

  预设:

  ① 母亲的深情表现在哪里?

  ② 题目是“慈母情深”,文中为什么没有一句直接赞颂母亲的话?

  ③ 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地写“我的母亲”“立刻”?

  ④ 为什么母亲把钱给“我”后,“我”没有直接买书,而是买了一听罐头?为什么母亲凑钱 给“我”后,“我”认为没有权利再买其他东西?这些与“慈母情深”有什么关系?

  二、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1提问:在交流预习情况的同时,我们又一次熟悉了课文。你能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吗?

  提示学生可以先给课文划分层次,再概括文意。

  2.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总结。

  预设:家境贫寒的“我”非常想买一本《青年近卫军》,就到母亲工作的厂房要钱。辛苦忙碌的母亲毫不犹豫地把钱给了 “我”,“我”买到了书。

  活动二:梳理可拍的场景,明确活动要求

  一、观察课文插图,激发活动兴趣

  1提问:观察课文中的插图,你从图上看出了什么?

  预设:

  (1) “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角落,看见了母亲埋头工作的画面。

  (2) 看到母亲的工作环境非常拥挤,看到母亲是怎样低头俯身工作的,看到“我”那疑惑、 震惊的表情。

  2 .小结:好文章不但能给人画面感,更能给人镜头感。读着课文,一幕幕场景出现在脑 海,一个个人物就在我们眼前动起来了。

  二、梳理可拍的场景

  1. 提问:如果你要把《慈母情深》拍成一部电影,会选择哪些场景?想突出哪些细节?

  2. 引导学生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梳理场景。

  预设:

  (1) 我会拍主人公非常想有一本《青年近卫军》,又考虑到家境困难而心情矛盾的样子。

  (2) 我想拍母亲工作的厂房。

  (3) 我会拍主人公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母亲身边的场景。

  (4) 我会拍母亲、女工、“我”三人的对话,母亲把钱塞给“我”,“我”攥着钱跑出去的场景。

  三、明确活动要求,组织小组讨论

  1学生根据想要拍的场景,自由结成活动小组。

  2.引导学生思考,小组讨论:结合自己选择的场景,说说怎样拍才能让观众感受到“慈母情深”呢,拍的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

  3 .全班交流。教师总结、归纳要点。

  预设:

  (1) 要根据课文内容拍,不能随意发挥。

  (2) 拍某个场景之前,要先认真读课文,再想想用怎样的镜头拍最好。比如,拍“我”穿过 一排排缝纫机去寻找母亲时,可以让镜头追着“我”走;拍“我”走到母亲身边,看到她辛苦工作时,可以重点拍“我”的表情,还可以把镜头放慢些,拍母亲辛勤工作的样子。

  (3) 可以通过镜头来表现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这样观众就能更直观地体会人物的心 情了。

  (4) 要把细节呈现出来,才能让观众对“慈母情深”体会得更深刻。

  (5) 可以适当加入旁白。

  4. 教师提出小组活动要求。

  (1) 熟读课文,仔细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

  (2) 小组围绕选定的场景,课后交流如何拍摄,如如何布景,打算采用什么样的镜头,拍摄中要突出哪些细节等。

  (3) 表演汇报分为“导演说戏”“演员演戏”“观众评戏”三个环节:首先,“导演”要向同学 介绍你们组拍的内容及拍摄体会,接着小组集体表演,最后由观众进行提问、点评。

  四、布置作业

  1. 抄写“连续、广播”等18个词语。

  2. 小组合作,讨论如何设计镜头、提炼语言等。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 默读课文,借“拍电影”活动体会场景、细节描写中的“慈母情深” #

  2. 体会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的表达效果。

  3. 能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己“鼻子一酸”的经历。

  教学过程

  活动一:展示小组在“拍电影”活动中的成果

  按课文写作顺序,各小组汇报。

  1. 拍摄第1—5自然段的小组汇报。

  预设:

  (1) 导演说戏:我们组拍的是主人公特别想要《青年禁卫军》的场景。我们从这个片段 里,体会到“我”家的贫困,体会到母亲挣钱养家的艰难,还体会到“我”太想要书便怂恿自己 去问母亲要钱时的矛盾心情。

  (2) 演员演戏:一名学生用旁白说明“我”想书想得睡不着,另一名学生表演“我”自言自语怂恿自己去向母亲要钱的情景。

  (3) 观众评戏:主人公的情绪特别饱满,从演员的表情和台词中,我们特别鲜明地感受 到了他特别想要这本书,心里又特别矛盾。

  2.拍摄第6—9自然段的小组汇报。

  预设:

  (1) 导演说戏:我们组拍的是母亲工作的厂房。从这个场景中,我们体会到了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挣钱的不易,和“我”的震惊。

  (2) 演员演戏: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学生用表情、动作、声音表现环境的恶劣。

  (3) 观众评戏:从他们的朗读和表演中,我们知道了母亲每 天都是在这样阴暗潮湿、闷热嘈杂的环境中工作的。母亲这样 辛苦,都是为了儿女。

  3. 拍摄第10—19自然段的小组汇报。

  预设:

  (1) 导演说戏:我们组拍的是主人公走近母亲的场景。从 中我们体会到了母亲的辛苦、疲惫,体会到了“我”从震惊到心疼的心情。尤其是文中的三个“我的母亲”,这个细节我们准备用 旁白的形式体现,以突出感情的变化。

  (2) 演员演戏:两名学生分别演老头和“我”,其他学生有感 情地朗读第16、19自然段。

  (3) 观众评戏:他们的表演,让我们看到了瘦弱的母亲是怎 样辛苦地工作的。在读19自然段时,他们读得很慢,并把三个 “我的母亲”作了重读处理,我们从中听出了儿子的震惊和心疼。

  4. 拍摄第20—34自然段的小组汇报。

  预设:

  (1) 导演说戏:我们组拍的是母亲给主人公钱的场景。从 中“我”感受到母亲无论多难都支持“我”读书,体会到母亲的忙 碌,体会到“我”内心的愧疚,以及经历了这件事之后的成长。为了呈现出细节,我们制作了一些道具,像一卷皱皱的毛票,以支 持表演母亲是怎么掏钱、数钱的;第33自然段的四个“立刻”,我 们设想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呈现。

  (2) 演员演戏:三名学生分别演母亲、女工和“我”,一名学 生读第33,34自然段。

  (3) 观众评戏:他们表演得非常细致。比如:从“我”说话 时吞吞吐吐的样子,能看出“我”的心情确实特别矛盾;母亲数皱 皱的毛票的样子,和母亲立刻重新投入工作的样子,很好地表现 出了母亲的辛苦忙碌;而母亲不顾女工的劝阻,把钱塞给“我”的 这个动作演得很到位,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

  5. 小组汇报结束后,教师播放《朗读者》中采访梁晓声的视 频片段,让学生再次体会母亲宁可吃苦受累,也无怨无悔地支持 “我”读书的伟大与无私。

  设计意图:

  “拍电影''的活 动设计,旨在在尊重 学生阅读体验的基 础上充分调动他们 的学习积极性。将 描写细化为具体场 景的环节,是为了让 学生立足课文、立足 语言学习进行活动, 避免表演成为无源 之水,从而最终实现 理解课文的目的。

  活动二:体会“鼻子一酸”,交流结尾的含义

  一、说说对“鼻子一酸”的体会

  1. 提问:联系上下文,结合刚才各组拍的“电影”,说说为什么“我”拿到钱时会“鼻子一酸”。

  2.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预设:

  (1) “我”因为愧疚、难过而“鼻子一酸”。“我”是个很懂事的孩子,知道家庭条件困难,知 道母亲工作很辛苦。但是,当“我”第一次走进母亲工作的厂房时,还是被那恶劣的工作环 境、母亲的忙碌劳累震撼了。母亲用龟裂的手指把皱皱的毛票塞给“我”后,又立刻开始工 作。母亲真的很辛苦! “我”觉得自己应该是一个大人了,应该帮母亲做点什么了,可什么都 没做,还因想看闲书向母亲要钱,“我”心里又愧疚又难过,所以鼻子一酸,跑了出去。

  (2) “我”因为心疼母亲而“鼻子一酸”。“我”家很穷,连破收音机都卖了换吃的。母亲在街道小厂上班,挣钱养家。“我”去问母亲要买书的钱时,却惊讶地发现母亲在那样恶劣的环 境中工作,那么忙碌,那么疲惫。但是,母亲不顾女工劝阻,硬把皱皱的毛票塞给了“我”那 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要学会心疼、体谅母亲了。

  (3) “我”因为感动而“鼻子一酸”。“我”特别想要一本《青年近卫军》,但是家庭条件特别 差,所以问母亲要钱时,“我”心里非常矛盾。当母亲毫不犹豫地把辛苦挣来的钱塞给“我” 时,我被伟大的母爱感动了。

  二、交流课文结尾的含义(详见教学设计一)

  活动三:小练笔

  一、明确练笔的要求

  1. 引导学生回忆“鼻子一酸”的生活经历。

  2. 全班交流相关经历及原因。

  提示:有关“鼻子一酸”的原因,学生可能会说到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事情,比如令自己感 动的、兴奋的、委屈的、悲伤的、后悔的、愧疚的……只要表达了真情实感,教师都应当予以肯定。

  3. 明确要求:请用一段话写写自己“鼻子一酸”的生活经历。

  二、学生进行小练笔

  三、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相机点评

  教师点评时应注意:如果部分学生能够用上场景、细节描写,或者用反复出现的词语增 强表达效果,教师应及时鼓励。没有用到这些表达手法的同学,也不要批评,可鼓励、引导他 们继续揣摩、修改自己的练笔。
推荐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 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五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
    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五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

    五年级语文期末试卷 3、他那微微张开的嘴唇和没精打采的目光,显得又虚弱又疲惫(缩句) 4、湖边种着一排柳树(改为比喻句) 5、贝多芬说: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改为第三人称转述) 6、小强经常锻炼身体。小强的身体特别强壮。(请用关联词语组成一句话) (五)我会填。(8分) 1、孙猴子的脸 2、《将相和》一文中将是指 ,相是指 和是 意思。 3、 ,天连碧水碧连天。 4、九曲黄河万里沙, 。 5、儿应声答曰: 。 6、少年易老学难成, 。 二、阅读天地。(25分) (一)课内阅读(11分) 牧童

    07-21
  • 高台县五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检测试卷
    高台县五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检测试卷

    2013年五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卷(北师大版)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100分钟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总分得分 【卷首语】亲爱的同学们,当你拿到这份试卷的时候,我们的一学期也飞速的随着我们的成长而将成为过去了,在过去的这些时光里,家长给了你们很大的期望,老师给了你们莫大的帮助,那么你们又拿什么来报答父母和老师对你们的教悔和期望呢,这张试卷会让他们感到舒心的!加油同学们,你能行!! 一 、基础知识积累。(31分) 1、给带点的字查字典(4分) 野蛮:蛮的音序是( )部首是( )除

    07-21
  • 五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S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S版)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评分___________ 一、看拼音写词语。(10分) wū yn o nǎo jiān rn cn zhā su xi jū gōng ( ) ( ) ( ) ( ) ( ) shēn yn fēn bin wēi y png b jiān mi ( ) ( ) ( ) ( )( ) 二、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把不正确的划去。(6分) 解剖(pōu pāo) 暂(zn zhn)时 祈求(q qǐ) 骨髓(su suǐ) 歼(jiān qiān)灭 根

    07-21
  • 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五课5梦圆飞天(第二课时)教
    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五课5梦圆飞天(第二课时)教

    教材简析: 《梦园飞天》与《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奇妙的克

    07-22
  • 人教版五上一单元作文话题《我的读书故事》习作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上一单元作文话题《我的读书故事》习作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这是人教版五上一单的作文话题之一,城市的孩子有丰富的课外阅读资源,有专业的阅读方法指导,不少孩子都养成了勤于阅读的好习惯。几乎每个孩子与书都有故事可讲。 【教学目标】 1.回忆自己的一两个读书故事,把起因、经过、结果交待清楚。 2.在故事的叙述中,融入自己真实的心理体验。 3.感受读书的美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唤起学生的记忆,并乐于分享故事和心情。能恰当地表达出自己的心理感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讲述老师自己的故事 师:同学们,也许你们还不能真正体验林海音小时候

    09-22
  •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大江保卫战》教学反思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大江保卫战》教学反思

    本课讲述的是98年长江沿岸遭遇洪水侵袭,几十万解放军官兵和几百万人民群众抗洪抢险的事。表现了人民子弟兵英勇无畏的精神。课文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对抗洪抢险的解放军战士的赞美之情更是溢于言表,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语言品味的好教材。课文在写法上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既写了子弟兵全体,也抓住了黄晓文这个典型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从而展示了人民子弟兵为人民着想的英雄气概。 保卫大堤与勇救灾民是本文两大动人的场景,其中第2自然段是场面描写,第4自然段是典型事例描写。在教学这两部分时,考虑到五年级的学生已有了较强的学

    07-01
  •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谈(案例及分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谈(案例及分析)

    太仓市璜泾镇王秀小学 何丹红,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23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为宋代杰出诗人苏轼所写,写的是疾雨急来急去的变幻景色。全诗四句话写云、雨、风、水,生动形象;写山、船、地、楼,句句求实,堪称写实景的佳品。《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为宋代诗人杨万里所作,写的是晴好天气下西湖中莲荷的壮美。前两句议论,后两句写景,景在议后,目的是突现景美。两首诗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诗题内涵丰富:点明时间、地点、事件和心境。两首诗同写六月的西湖景色,各具特色,各有风味。表现出诗人敏锐的观察感受能力,形象生动

    07-14
  •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听《草原》评课稿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听《草原》评课稿

    2018年11月2日,有幸在解放路小学听了刘成军老师执教的《草原》。《草原》一文选自老舍的《内蒙风光》。这篇课文以热情洋溢的笔调,描写了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风光,以及受到草原人民热情欢迎的情景,表达了蒙汉人民的深厚情谊。 课堂上,刘老师并不像传统的教学那样,教学目标繁多,教学过程凌乱冗杂,把一篇写景的文章教得支离破碎,毫无美感。恰恰相反,在刘老师的课堂上,教学目标简明扼要:一是欣赏大草原的美,二是用还原的手法写一

    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