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相思》教学设计

栏目: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时间:2021-12-12 17:20:29

《《长相思》教学设计》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教学目标:

版权所有©郑州教育信息网 翻版必究--[if !supportLists]-->1、准确认读“榆、畔、聒”,读准多音字“更”,会写“聒”。

2、有感情朗读,背诵《长相思》。

3、借助教材注释和插图,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板书课题(2分钟)

1、同学们,在杜甫笔下,乡愁是故乡最明的月亮。在王安石笔下,乡愁是那一片吹绿家乡的徐徐春风。今天我们就走进清初第一大词人纳兰性德,在他的眼中,乡愁又是怎样的?请看老师板书课题《长相思》。《长相思》也是这首词的词牌名。

二、初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5分钟)

1、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至少读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要注意词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句子的停顿。

2、指名读。

评价预设(1读的非常流利,特别是文中标注的读音,读的很准。2字正腔圆)

3、学习“更”

这首词中有一个多音字,更(多音字),在词中读第一声,表示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预设(更读第一声是古时候夜晚计时的单位。一更相当于两个小时)

在你熟悉的古诗或者词语当中含有“更”这个字,表示的也跟时间有关,你知道么?

预设:(1)三更半夜五更鸣,正是男儿读书时。

(2)深更半夜

3、迁移学习“风一更,雪一更”

(过渡)在这里风一更,雪一更,说明了什么?

预设:风雪很大。一边刮风一边下雪。

他读出了风雪很大,你还读出了什么?

风雪持续的时间长,雪一直下个不停。

小节:风雪一更又一更,男生读。风雪一更再一更,全班同雪读。

三、了解作者

1、这首词的作者是纳兰性德,谁来简单介绍一下。

2、师出示资料,学生自由读

纳兰性德,满族人,字容若。他博学多才,深受康熙皇帝的赏识,论武他是康熙皇帝的贴身侍卫,论文其作品《纳兰词》在清代词坛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

过渡:我们要学习的《长相思》他写于300多年前,是纳兰跟随康熙帝出关祭祖时写下的。就让我们用心的品读,感受。

四、理解《长相思》的意思,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过渡)请大家默读全词,借助注释,理解《长相思》的意思,可以和同桌交流。

1、指名说意思。

将士们跋山涉水走过一程又一程,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外面风声不断,雪花不住,扰得思乡的将士们无法入睡,在我温暖宁静的故乡,没有这般寒风呼啸、雪花乱舞的聒噪之声。 

评价预设:它不仅能借助注释理解词的意思,还能加入自己的理解。

2、谁再来试一试。

预设;学生说意思。师评:他不仅说出了自己内心的感受而且非常流利的说出了这首词的意思。

过渡:同学们,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品读,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长相思》和我们学过的《清平乐》一样,分为上阙和下阙。下面我们就来先学习上阙。

4、默读上阙,一边读一边现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预设:(1)我看到了将士们跋山涉水的画面。

(1)你可以告诉大家,你具体从哪读出了将士们跋山涉水的画面?

(2)你的感受是?你能聚焦到具体的词语么?

(3)一程又一程。作者连用两个一程,写出了山高水长。

5、还有谁,也看到了白天行军的画面,来说一说。

预设:(1)你从哪读出了漫长遥远。山一程水一程。

山一程,水一程,写出山高路远,道路漫长翻过一道道山,越过一条条河的艰难。

过渡:路程究竟有多远,有多艰辛,我们一起来看这段行军路线。(师出示图片资料)

(师口述)1682年,纳兰作为御前侍卫陪同康熙帝从北京出发,前往盛京祭吿先祖,最终到达吉林省。他们一行七万多人,队伍绵延20余里,此次行程跨越了三个省,往返共80多个日日夜夜。

6、同学们,这么多人,这么远的路线,这么长的时间,该多艰险啊,你仿佛又看到了什么?

预设:1将士们翻山越岭时,彼此相互扶持,有的在拉车,有的在推车,虽然是寒冬,可他们却满头大汗。

2.渡河时,水浸湿了他们的衣裳,战士们冻得瑟瑟发抖。

请你读出你的感受。

多不容易啊,你还看到了什么?

还看到了在风雪中,将士们被风雪吹得不能直起身子,却依然要往前行军。

(小节)长路漫漫,目的地还在遥远的那畔,我们一起读。(上阙)

7、过渡:白天跋山涉水,夜晚安营扎寨,又是怎样的画面?我们来看插图,你看到了什么?

预设:很多的帐篷点着灯,风雪交加。

8、同学们,这样的画面,纳兰就用了五个字来概括——夜深千帐灯。

七万人的队伍,目力所及,是一眼望不到边的营帐,是一眼望不到的灯盏,你能用那个词来形容。

预设:壮观、壮美

你能把壮观的感觉读出来么?

生读——夜深千帐灯。(语速要慢)

过渡:此时,夜已深,我们静静走进战士们的营帐,你看到了在千帐灯下面,他们在做什么?

预设:(1)在灯下想念自己的亲人。

(3)在计划明天的进军路线。

(4)可能白天因为行军受伤,晚上在包扎沙口。

(5)将士们可能看着窗外的风雪,思念自己的故乡。

9、这么多的画面,就在这短短5个字当中蕴含着。也难怪作者感叹——夜深千帐灯。

(过渡)同学们,词的上阙,从白天将士们跋山涉水,身向榆关那畔行,到夜深人静,夜深千帐灯。你看,白天的动和夜晚的静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将士们丰富的情感。

接下来,让我们走进纳兰的营帐,试着体会他的情感,请大家默读词的下阙。

10、谁来做纳兰的知己,你体会到他怎样的情感呢?

预设:(1)我感到了他非常想念家乡。

你从哪感觉到的。

(2)我是从“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看出来的。

你能说说你的理解么?

(3)因为词人已经睡不着了,他是从风雪中惊醒的。因为他的家乡非常的宁静,不会有这样的风雪声?

你具体是从那个词体会出来的他思念家乡。

(4)乡心,故园。

师板书:故园

11、再请同学们再说一说,你体会到词人什么情感?

预设:纳兰想念亲人、思念故乡、辗转反侧,难以入睡。

12、从哪里可以看出声音嘈杂?

聒。聒这个字,(出示图片)左边是耳,右边是舌。舌头一直在耳边不停地讲话,让人感到声音嘈杂。汉字有意,也有情。

(过渡)营帐外风雪交加,那嘈杂的声音,让作者思绪万千。让我们走进纳兰的内心深处,故园在北京,难道故园就没有风雪声么?为什么他要说故园无此声呢?

预设:因为有亲人的陪伴,再大的风雪也不觉得寒冷。

13、此时,故园的情、故园的人、故园的景都浮现他的眼前。是那么美好,他会想些什么呢?拿出你的小练笔,写下来。

此时的纳兰,想到了故乡哪些美好的画面。

预设:与朋友饮酒作诗,好不惬意。

与家人相聚在一起,一副温馨的画面。

(小节)同学们,风雪肆虐的征途寒意阵阵,宁静温馨的故园充满着温暖,这一寒一暖,交织在心头,也难怪作者感叹——夜深千帐灯。

(过渡)同学们,词的下阙,我们从千帐灯聚焦到了一帐灯,从帐外的风雪之声写到了帐内词人乡梦不成,就这样一步一步体会到纳兰和将士们这样长长的相思。

谁来读读这绵长的相思。

14、思考:同学们,纳兰和将士们明明心系故园,为什么他们还要身向榆关呢?

预设:他悟出了爱国之心。保家卫国。忠于职守。

五、评价升华

(过渡)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首词中,作者选取常见的山、水、风雪这些自然之景,用朴实的景物表达了自己最真实的情感。

1、著名国学大家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有这样的评价:

     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这一人指的就是纳兰性德。

2、让我们再一次诵读《长相思》,将它记在心里,把纳兰 留在心间。

指导朗读:夜深千帐灯读的声音轻一些。

3、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长相思,纳兰和将士们虽然身向榆关,却心系故园。在整首词中,在行军途中,纳兰将自己一腔思乡之情,寄托在那一眼望不到边的营帐灯中。

4、拓展资料白居易《长相思》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词句注释:

汴水:源于河南,东南流入安徽宿县、泗县,与泗水合流,入淮河。
泗水:源于山东曲阜,经徐州后,与汴水合流入淮河。
瓜州:在今江苏省扬州市南面。
吴山:泛指江南群山。
悠悠:深长的意思。
推荐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 2012年上半年小学科学教研会议《时间在流逝》教学反思
    2012年上半年小学科学教研会议《时间在流逝》教学反思

    这一课教材中主要编排了三块内容:现在几点了、一分钟有多长、过去多少时间了。而其中体验一分钟有多长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而合理估计 10 分钟、 1 小时是教学的难点。 这是一节没有实验的科学探究课,为了能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我抓住了两点来做文章。其一、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其二、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受,让学生真正成为科学学习的主体。从游戏入手,从现象中引入问题,让学生估计时间,探究时间的长短,到最后懂得珍惜时间,使科学教学的三维目标很好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得到了发展,

    07-22
  • 基于学科特性和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活动设计案例——苏教版小学语文五下  26.水(第二课时)
    基于学科特性和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活动设计案例——苏教版小学语文五下  26.水(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1.能结合自己的切身体验和角色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赏析第五段诗意表达。2.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从水给村里人带来的乐体会缺水给村里人带来的苦。体会课文采用的反衬法,读懂村里人和母亲说的话画龙点睛之妙。 3.机动目标:通感的认识,作家文学作品的根,中国文化中水之魂对文人影响。. 4.指导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汇报交流的公平、合作、价值判断、学习方式选择。 活动设计: 一、复习导入。 1.板书: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作者马朝虎写本文想要说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2.唤起典型场

    12-21
  • 人教版五上第二单元《石榴》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上第二单元《石榴》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体验作文顾名思义以体验为第一要素,若非基于儿童真性情的体验,很难激发学生情感的释放,引起学生知识的共鸣。对于今年上五年级的体验作文课程班的学生来说,经历了三年级的游戏体验、四年级的观察体验,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把体验转化为文字的能力。因此,我们将原本侧重于习作素材的选择和细节的描写转换到习作文化内涵的共建之上。 所谓习作文化内涵,指在学生的习作中蕴藏着一定的文化深度、思想深度,能敏锐捕捉生活中富有哲理的细枝末节,抒发独特的见解和感受。使习作成为文化和自我价值观的代言人。 人教版五上第二单元的主题为

    09-22
  •  以读为本,读有层次,感悟诗情诗境
    以读为本,读有层次,感悟诗情诗境

    《古诗两首》中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宋代诗人苏轼所作,写的是夏日西湖边一场疾雨急来急去的变幻景色,诗人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感受能力、形象生动的想象能力和高超的遣词造句能力令人叹服。本课教学,以学习这首诗为主,并拓展引入作者同题材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进行了比较阅读,学生学得主动、扎实。 1. 以读为本,读有层次,感悟诗情诗境。 特级教师孙景华指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习古诗的最好办法是诵读,当学生读到朗朗上口时,诗歌的外在和内在节奏就会协调一致,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诗的音乐美、结构美和意境美。 课堂

    02-11
  • 2016年五下《晏子使楚》教学反思
    2016年五下《晏子使楚》教学反思

    本人在教学《晏子使楚》这篇略读课文时,体验了一回当导演的感觉。上课开始后,我通过检查预习、质疑问难和阅读文本,学生基本上较快地理解了文本的主要内容,领会了课文所表达的中心和主题。紧接着,我开始让学生按照事先分好的学习小组来演演课本剧(基本内容表达出来即可)。话音刚落,小A同学率先举手:老师,我们不要象以前那样的小组来演,我们可不可以自由的选择合作伙伴?一句话激起千层浪,本来略显没精神的学生,此刻都用着期待的目光看着我。我一下子有些楞,低头沉思着:我们的语文课堂不是要积极地贯彻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倡导自主、合

    10-07
  • 善于抓点,巧妙设问——教《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有感
    善于抓点,巧妙设问——教《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有感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抓点,巧妙设问,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借助形象的事物、生活的经验,由浅入深地来理解、感悟、品味、欣赏语言文字,提高思维的深刻性,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这是一篇科普题材的课文,全文围绕为什么说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这一中心来安排材料,共8个自然段。 为什么说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这一问题直指课文中心,统领全篇,我按以下步骤进行:(1)什么是孪生兄弟?孪生兄弟最显著的特征是什么?这一问题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谈,让学生对孪生兄弟这一词语有个

    07-05
  •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反思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反思

    《司马迁发奋写史记》这是一篇关于历史人物的故事,课文主要写汉代史官司马迁在受到酷刑的情况下,不忘父亲的嘱托,耗费13年的时间,完成了52万字的历史巨著《史记》。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在阅读教学时,我主要设计了这样的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初读课文。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2、司马迁小时候生活的环境是什么样的? 3、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 4、《史记》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阅读目标明确之后,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快速地

    04-21
  •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爱国情怀为主题选编了四篇课文,本课由宋代陆游的《示儿》、宋代林升的《题临安邸》和清代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三首古诗组成,这些古诗都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示儿》表达了诗人至死不忘收复失地、渴望统一祖国的热切心情;《题临安邸》讽刺南宋权贵们忘记了自己的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被淫靡之风熏得纸醉金迷,醉生梦死,苟且偷安;《己亥杂诗》表达了诗人期待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潮、涤荡旧

    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