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 > 

浅谈数学课堂评价语,让评价语变得更丰富一些

栏目: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
时间:2018-08-31 15:29:39

《浅谈数学课堂评价语,让评价语变得更丰富一些》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上个星期,听了黄燕老师上的《统计》一课,以前在听课时更多的是关注课堂的教学过程,而这一次关注的是教学中的一个细节——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从另一个角度审视一堂课,似乎又有了新的感受,新的收获,的确我们在看待一堂课时,真的是应该从多种角度来看的!
课堂教学评价语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恰当的评价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内心深处都有一种被肯定、被尊重、被赏识的需要,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该尊重孩子,赏识孩子。用赏识的眼光和心态,去寻找每一个可以赏识的对象。不要等他们已经将最优秀的一面表现出来后,才去赏识他们。而是要抓住每一次交流中的闪光点,运用赏识性的用语,使他们的心灵在赏识中得到舒展,使他们变得越来越优秀,越来越有自信。就像在黄老师的这堂课中,我们就听到了很多赏识性的评价语,如:“这又是一位聪明小朋友的作品”,这句话,对孩子的一份作业称之为作品,是对孩子成果的充分尊重,让孩子知道是自己开动脑筋后才得到老师的夸奖,是开动脑筋才变得聪明的。又如:“说得太好了!”“真厉害!”“同学们真了不起!”等词语,也是对学生回答地一种赏识与肯定,让学生在赏识中,始终充满着学习的热情。
在课堂评价语方面,我也给黄老师提个小小的建议:是否能让评价语变得更丰富一些。其实这个建议,也是给自己提的,因为自己的教学中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如:在学生观察之后,回答完问题,可以说:“你的发现非常重要!”“观察真仔细,同学们真能干,能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在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时,可以说:“小朋友的问题提得很有水平,小朋友们的回答更是精彩。看来,同学们想知道的东西还真不少!”课堂总结时,也可以用上这样的评价语:“这堂数学课我们的收获可真不小,学好数学能让我们的生活更丰富更精彩。”
在评价别人课的同时,其实也是对自己课堂教学的反思。在大部分的课堂上,对学生回答的评价方面,我也是做得不太够的,有时候对于学生的回答,只是用“恩,好的”或者就是匆匆忙忙地一句:“请坐!”没有给孩子任何评价,长此以往,对学生的发展也是不利的。假如教师的评价语,能准确些,巧妙些,相信对孩子的学习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能让孩子更好地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
曾经在一堂练习课中,有这样一个环节:“我前面有3个同学,后面有5个同学。”这一排一共有多少个同学?这类排队问题,经常是学生搞不清的一类题目。为了让小朋友们更好地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我把抽象的排队问题形象化,在活动的过程中,我运用了一些评价语,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我感觉的确让孩子的学习变得轻松和开心起来。
师:今天曹老师想请小朋友玩一个排队游戏,谁想来扮演一下小华。
(小朋友们都很积极,踊跃地举起了手)我请了一个小朋友。
师:现在你就是小华了,你能请一些小朋友来配合你完成这个活动吗?
(这个小朋友觉得自己一下子有了权力,很是自豪,别的小朋友更是充满了羡慕的眼光)
小华:我前面有3个小朋友,我请某某、某某、某某;我后面有5个小朋友,我请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
师:排队完成了,原来啊这一排真的一共有8个小朋友。你们小朋友果然是做对了,看来是曹老师弄错了。
(这次我故意装傻了一次,我的这些话也一下子让下面的孩子注意力集中了起来,有些孩子同意的点点头,有些孩子却对老师的话进行着验证,似乎也发现了其中的奥秘。)
生:老师,不对,不对,这里应该有9个,而不是8个。
师:怎么回事?怎么一下子又变成9个了呢?你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生:老师,小华也应该算在里面的。
师:哎呀!老师可真马虎,你观察得可真仔细!居然被你发现了!你真了不起。原来是这么回事啊?那我们用3+5=8算出的是什么呢?
生:小华前面和后面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师:你可真会动脑筋!那我们应该怎么样列式呢?
生1:3+6=9
生2:4+5=9
师:我们也可以这样算:3+5+1=9,这是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连加法。
我们一起谢谢小华,和他的这些朋友们,帮我们解决了这个难题,看来,数学知识就是从生活中来的,学好了数学,能为我们解决很多生活的问题。
这个片段中,我不敢说自己的评价语有多么的精彩,但评价语确实让这个活动更有效地开展着,也让活动的气氛更为轻松,也让孩子更乐于接受这样的学习方式。
对于评价语,我们不可能在课前进行准备,因为我们无法预料课堂上孩子会有一些怎样的回答,评价语往往是临场发挥的,所以这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水平,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只有这样,对学生的评价语才能信手拈来,而不至于枯燥,毫无意义。
推荐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
  • 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训练
    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训练

    应用题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学生解答应用题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应用题教学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呢? 一、审题训练 审题就是了解题目中的意思,已知条件及所求问题。认真审题是学生正确解题的重要前提,但它容易被忽视,从而导致差错。根据应用题的特征,迅速、准确地确定思维方向,深刻理解数量关系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应强调认真审题,教给学生审题的方法。应用题的叙述是一个整体,它包括情节、条件和问题三个要素。审题时,必须

    07-22
  •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为了提过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我校教研组组织了教师磨课活动,每位教师一课上两到三次,期间整个教研组一起参与设计,评课等进行指导。《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我上了二次,第二节改进了一些,教学环节比上一次清晰了,顺淌了,重点突出了,目标也基本落实了,教学效果好多了。通过这样的活动我自己感觉到了自己的进步。 在设计此教案之前,我简单的做了学情估测,学生对小数的读写法能比较容易的掌握,有个别学生已经会认小数,读小数。所以我把这一环节尽量设计的简单,把时间花在含元角分的价格,含米分米厘米等数量写成小数。 但是第一节课的

    07-22
  • 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的预设与课堂的生成并行不悖
    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的预设与课堂的生成并行不悖

    预设是教师在课前对课堂教学的规划、设计、假设、安排,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而生成是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只有重视生成,教师的课堂教学才增加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可能。 我想很多的一线教师在课堂上都面对过预设与生成的矛盾,课前仔细分析教材,考虑学生的学情,对课堂教学做出了精心的预设,但真正在课堂实施的时候,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完全不在我们的预设之内。那是因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精心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特别是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是具体的、

    07-22
  • 在教学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在教学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案例:师: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场吗?(出示情境图)这是什么地方呀?你最爱玩什么项目? 生1:我喜欢玩摩天轮。 生2:我喜欢过山车。 师:你们爱玩的项目可真不少。我们就从摩天轮开始(课件中只显示摩天轮的画面)。摩天轮上共有几人?同桌讨论:你是怎么算的? 师:现在老师请几个小朋友来说是自己是怎么算得? 生1:我是用加法算的,算式是1+1+1++1=20(师板书) 师:噢,你可真细心,算得也准。数数一共有几个1相加? 生:有20个1相加。(师板书20个1相加) 生2:我也是用加法算的,但我们数数时是一个一个吊

    07-22
  • 记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记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数学教学的目的不在于学生掌握多少数学知识, 而在于掌握和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然数学思想方法并不是显露在外的,它呈隐蔽的形式。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时必要的练习其实就是检查学生的分类与集合的数学思想方法。李老师在在练习过程这一环节安排了一组图形让学生进行四边形的判断。可以说这一环节安排得比较好,就是让学生在反思中领悟四边形评判的标准。特别是题目中出现了这样一个图形: 这样能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有所认识,可以说内容选得不错。由此也会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也会从量变到质变。 数学思想方法的获得,除了

    07-22
  • 在活动中渗透“分类思想”教研课《四边形》反思
    在活动中渗透“分类思想”教研课《四边形》反思

    本周上了教研课《四边形》,这节课是第三单元第一课时,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有3个: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他们的角都是直角。2、通过画一画、找一找、剪一剪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学习离不开思维,数学探索需要通过思维来实现,在数学教学中逐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既符合新的课程标准,也是进行数学素质教育的一个切入点。所以

    07-22
  • 数学教学创设质疑情境,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
    数学教学创设质疑情境,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而新课程向我们提出:学生要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数学学习变成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因此,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

    07-22
  • 聚焦真实的课堂案例——小组建设的本质追求
    聚焦真实的课堂案例——小组建设的本质追求

    一、聚焦真实的课堂 案例:用(正、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六年级下册) 课前:下发练习纸一张,其中第一部分是关于比、比例、比例尺、正比例、反比例概念的定义以及举例说明。第二部分为10道学生熟悉的解决问题。要求学生用自己的理解独立完成第一部分的梳理。 座位安排:课堂常态(2人一桌、4大组) 课堂实录(片段一): 师:这节课,我们将围绕与比有联系的一组概念来进行复习。请一个同学把自己已经梳理的概念以及举例说明展示给大家。注意下面的同学要提出改进意见,让我们大家都能得到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生1:比就是指两个数相除

    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