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 > 

全校数学组教研活动反思:认真备课,反复思考研磨

栏目: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
时间:2020-01-31 19:45:45

《全校数学组教研活动反思:认真备课,反复思考研磨》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参与了全校数学组的教研活动,听了三年级王健老师的《间隔排列》和六年级施良根老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学习到了很多。其中,他们认真备课,然后跟全年级组的老师一起磨课,不断改进的精益求精的态度让我觉得十分钦佩。

王老师的课让学生通过观察,初步感悟物体排列规律,能用语言进行描述。研究规律时,通过“组”来思考,为什么相差1个。要求学生会用语言表述个数关系。用圈的方法,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组的内涵。通过圈,一组一组的思考,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相差1。练习中,也是让他们用组来理解思考。另外,扩展了数量较多的情况时,用省略号,不确定数量,加强思维。在教学个数相等的例子时,学生用间隔、组来思考,理解较好。最后把这些问题综合在一起,画一画,大部分学生较好的,也有个别感觉困难。总结时,书上表述相差1个,王老师还要求学生点明谁比谁多1个。我觉得王老师这节课上的很好,王老师把教材理解的比较透彻,认真仔细的备课抓住了核心问题。比较两种物体排列数量,有什么发现?这就是核心问题。本节课就是要让学生会找规律。

   施老师教学的课将教材的例题进行了很大的衍生和扩充。这节课教学的都是两个未知量转化成一个未知量。施老师自己设计了两组练习,一是说一说怎样假设,体会到怎样假设,体会倍数关系;二是判断题,体会哪些题目可以假设。设计的练习非常好,学生表现也比较好,预设的情况也都出现了。这节课扎实有效,已经走出了解题,走向策略。本节课值得我去学习的地方:指向数量关系,数量关系是解决问题策略的支撑。施老师对于这块的教学非常好。让学生感觉策略,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后再交流。小组学习,先思考,再合作。小组交流如果是直接交流,肯定是达不到很好的效果的,部分学生会缺乏思考。围绕核心问题,如何假设,为何假设。施老师也讲的十分清楚。练习,突出假设的训练。方法提炼,灵活性。对比题,让学生提高敏感度。两个量,到三个量。拓展提升,增强学生的能力。

   总之,本次活动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不管王老师还是施老师,都花了很多时间,很多精力认真去思考一节课该怎么上,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如此有经验的老教师们尚且如此,我作为一个刚工作的新教师,更应该要花更多的时间去研读教材,弄清教学目标和每节课的核心问题,然后思考这节课该怎么上,寻找一种适合所教学生的教学方法,以学生的学为主,增强教学质量。
推荐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
  • 借助语言表达促进思维发展
    借助语言表达促进思维发展

    案例:师: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根据这些条件可以求出哪些问题? 生:蓝花有2朵,黄花有6朵,红花有8朵。两种颜色花相差多少朵。 师:除了可以对两个数量的多少进行比较外,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比较。 师:我们来看蓝花和黄花。我们把2朵兰花看作一份,那么黄花的朵数可以怎样分才能看得更清楚?(学生圈一圈) 生:把2朵兰花看作一份,黄花可以分成这样的3份。 师:就是有3个2朵,可以说成黄花的朵数是兰花的3倍。你能跟着老师说一说吗?同桌互相说说。 师:红花的朵数是兰花的几倍?你是怎么想的?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怎么

    07-22
  • 六年级上册《比的基本性质》的教学片断反思
    六年级上册《比的基本性质》的教学片断反思

    【教学片断】:师:同学们,除法中商不变性质和分数中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如何描述的? 生1: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这叫做商不变性质。 生2: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值不变。 师:很好。最近我们学习了比的知识,谁来说说比和除法、分数有什么联系? 生: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分子;比号相当于除号、分数线;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数、分母。 师:既然比与除法、分数有这么密切的关系,这么多的相通之处,那么,你能猜想比的基本性质会是如何描述的吗? 生: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

    07-22
  • 转化思想渗透方法例举
    转化思想渗透方法例举

    转化思想是数学中最普遍使用的一种思想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把甲问题的求解,化归为乙问题的求解,然后通过乙问题的解反向去获得甲问题的解。 在现行教材中,如果我们仔细挖掘,会发现很多的知识可以利用转化的思想方法去引导学生思考,进而让学生掌握学习的办法。现在利用小学教材中的几个例子来说明转化思想的渗透办法。 例子一:在探索圆的周长计算方法的一课中,我们通常会组织学生去测量圆的周长。教材中用图示的方法,提示给学生可以用绕线法和滚动法来测量。这时,教师应抓住机会,组织学生讨论比较绕线法和滚动法的优劣,并重点让学生明白

    07-22
  • 记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记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数学教学的目的不在于学生掌握多少数学知识, 而在于掌握和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然数学思想方法并不是显露在外的,它呈隐蔽的形式。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时必要的练习其实就是检查学生的分类与集合的数学思想方法。李老师在在练习过程这一环节安排了一组图形让学生进行四边形的判断。可以说这一环节安排得比较好,就是让学生在反思中领悟四边形评判的标准。特别是题目中出现了这样一个图形: 这样能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有所认识,可以说内容选得不错。由此也会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也会从量变到质变。 数学思想方法的获得,除了

    07-22
  • 给数学课添点色彩———“建设理想课堂”教学反思
    给数学课添点色彩———“建设理想课堂”教学反思

    若让孩子用颜色来形容一门课,那数学课是什么颜色的?很多学生会用黑白来形容,学生的这一回答绝不是对于数学本身缺乏兴趣,他们为什么感觉数学课不是五彩缤纷的呢?这引起了我对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些反思。 很多时候,数学课堂受到考试的引力,不得不转入题海的轨道之中,而在这一偏离素质教育和远离新课程理念的怪圈中,教师往往只追求对与不对、会于不会、懂与不懂这样的课堂就像一道判断题,只有对错。也难怪学生会用黑白这两个完全相反的颜色来形容数学课了。 之前,我执教一节数学课,尽力让学生去感受一堂充满色彩的数学课。内容是三年级的《

    07-22
  • 预设与生成的相辅相成
    预设与生成的相辅相成

    预设是指教师在备课和实施教学活动时,对教学过程的一种引领,通过创设有利于学生活动的问题情境,设想在课堂中会引起那些因素变化,会生成那些新的资源。我 理解的预设是,教师单方面的教学设想。它不仅包括对教材的解读、对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还包括对课堂上可能产生的走向、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学生在交流中可能出现的偏差、课堂上可能产生的影响教学进度与目标达成的其他不确定因素的预先思考和应对策略。教师的预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虽然是预设是事前设定的,但也应提前做好根据课堂的变化随时调整的准备。 案例:义务教育课

    07-22
  • 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倍数关系
    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倍数关系

    今天,教学圆的周长。研究圆的周长需要探索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然后再根据这一倍数关系推导出周长的计算方法。因此,本节课我重点引导学生能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倍数关系。 课一开始,我就直奔主题,今天我们要研究圆的周长。谁知道圆的周长是怎样计算的呢?两个班都有5、6位学生举手了。圆的周长=3.14直径,c=d,c=3.142r。有学生是从书本上看到的,有学生是听说的,有学生是家长教的。于是,我追问学生3.14是什么? 是什么,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呢?学生都茫然了,不知其所以然了。学生有了探究欲望,才会激发学生

    07-22
  • 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合理优化
    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合理优化

    教材把最小公倍数与通分组合在一起。最小公倍数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倍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学习通分做准备。但我还是按照老教材在学习因数与倍数时,让学生学习最小公倍数。 新课标教材对最小公倍数的求法给出了很多不同方法。有分别写出各自的倍数,再从中找出最小公倍数的方法,通常称为排列法;有写出某一个大数的倍数,再从小到大依次判断它们是否是另一个数的倍数,从而找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通常称大数翻倍法;有利用分解质因数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还有培训时学习的简单快捷的短除法,可书上没有出现。这么多的方法,作

    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