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 > 

让数学的学习不再枯燥无味

栏目: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
时间:2020-06-11 17:13:33

《让数学的学习不再枯燥无味》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学习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不是一件乐事,学习的过程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但是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有责任给我们的课堂加点“料”,让我们的知识变得甜一些。

针对一年级的数学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的学习具有更强的学习兴趣,对以后的数学学习充满信心和希望。

在学习“加法”的时候,我利用一个谜语导入:“小时有尾巴没腿,长大有腿没尾巴,叫时呱呱呱。”教室里面也不时的出现一两声青蛙的叫声,我知道这时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已经被完全调动起来了。之后接着引出了青蛙这个情境,后利用动态图来逐步引导学生们观察得出完整地数学信息:原来有3只青蛙,又跳来2只青蛙,一共有几只青蛙?再逐步引导,求合并起来一共有几只青蛙,可以用加法进行计算,得出一共有5只青蛙。在本节课的教学之中,我用谜语引出青蛙,然后结合情境不断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抓住学生深入的思考,在潜移默化之中进行了数学的学习。

在学习“比大小”的时候,我才用了游戏的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现场来形象的描述和切实感受“多与少”,最后得出三种符号的表示,让学生学习掌握“>”、“<”、“=”的用法,仔细观察三种符号的基本特征和基本特点,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出“大小一样是等于号,开口朝左大于号,开口朝右小于号,开口对大数,尖角对小数”在说这首等号歌时,还引导学生加上自己的手势来表示,真正的掌握这三种符号的特点,学会正确的运用这三种符号。

在学习“分与合”的时候,我采用了先让学生动手实践,动手来摆一摆,让学生真正理解几个数的分与合,等学生都熟练地掌握之后,我就让学生回家之后再动手分一分,边分边说。之后再次采用了“对口令”的小游戏,比如说得数是5的分与合,我说“我出1”,学生说:“我出4”,中间可以不断地加快速度,以来检测学生对于学习的掌握情况。在游戏之后就把数学的分与合进行了学习,让数学的学习变得有滋有味。

在学习“计算”的时候,如果只有我来出示算式,让学生得出得数,这样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不是很稳定,而且很快就会失去兴趣。于是,我采用让学生自己来出题自己来进行解答的方法来考查学生的计算掌握情况。我就让男生和女生各自派出一位代表,相互给对方出题,比一比看看谁能赢,瞬间就调起了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增强,大大提升,对数学的学习更加有自信心。

数学的学习可能会有点枯燥,如果我们老师们能想办法把每一节课都添加点属于它的“料”,可能会让知识变得更甜,更有滋味,更有味道。
推荐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
  • 五年级数学《找次品》片段反思
    五年级数学《找次品》片段反思

    片段:师:(出示2个羽毛球)其中有一个是次品,但光看外表看不出来,只知道次品较轻。你有什么办法把它找出来? 学生思考后交流: 生1:我们可以掂一掂。马上有人反驳:太轻了,掂不出来怎么办? 生2:可以称一称。 师:用什么称呢? 生2:用天平秤啊 师:出示天平秤图片。问:怎么称? 生解释如何称,师用学具帮助表达。 小结:两个球中有一个是次品,我们只需要称一次就保证能找出来。 教学反思: 以在2个球中找次品入手,起点较低。之所以起点这么低,是想通过此环节,让学生回顾和认识天平的工作原理,以保证后面活动的有效性。

    07-22
  • 数学教学创设质疑情境,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
    数学教学创设质疑情境,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而新课程向我们提出:学生要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数学学习变成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因此,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

    07-22
  • 练习设计“生活化”——生活化的数学教学
    练习设计“生活化”——生活化的数学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数学学习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作为一民教育工作者,笔者深知练习是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练习的好坏关系到学生新受知识的巩固和提高。因此练习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什么样的练习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呢,笔者认为练习的设计应该把每一个知识点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相联系起来,激发起学生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这样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是主动地去分析、研究、讨论、反思所以能更彻底地体会到数学知识

    07-22
  • 数学“导学稿”教学反思
    数学“导学稿”教学反思

    导学稿教学,优化了课堂的教学结构,提高了教学效率,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同时也调动了积极性,着实减轻了课业负担。但任教老师都是第一次接触,无章可循,没有先例可以模仿。虽有理论依据,但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 1、教师在导学稿的编写时有时要求过高,有时甚至拔苗助长,虽有分层思想,但对学生的三基的掌握度上还是不能适当把握。新课程标准要求: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螺旋上升,学生对相应知识的理解也应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有的知识点在一堂课

    07-22
  • 关注孩子在生活中体验数学
    关注孩子在生活中体验数学

    数学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最近,我在数学认识厘米和认识图形的过程中有所感悟,主要是:一、 让学生在问中学,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认知的发展就是观念上的平衡失衡再平衡的渐进过程。创造新奇有趣,富于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在问中讨论交流,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如在学习厘米的认识时,让学生量一量课桌的长度,结果学生有的说有5把尺子长;有的说有6枝铅笔长;有的说有7长这是我让学生讨论交流:为什么同样的课桌量的结果却不同?你们有什么样的想法? 这样,学生就会深深地感悟到统一测量单

    07-22
  • 论文:关于“计数单位”的教学思考
    论文:关于“计数单位”的教学思考

    摘要:计数单位的认识在数与代数领域的地位基本属于起始课。看似简单却不好教;且由于相关知识时间跨度大,容易造成学生认识上的片面、孤立,不利于整体、科学的建构。对计数单位的正确认识首先是培养数感的前提,其次会直接影响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从而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当前课堂,计数单位的教学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力图通过具体的实例对这一领域的教学提出自己的教学思考。 关键词:计数单位;数感培养;模型建构 最近在组织学生进行毕业总复习的时候,有关计数单位的题感觉学生掌握得不理想,引发了我对小学阶段所涉及的计数单

    07-22
  • 听课随想——数学课需要怎样的预习?
    听课随想——数学课需要怎样的预习?

    3月8日,我们很多数学老师有幸聆听了苏州市学科带头人钱校长的一节课《面积的认识》。这课,引发了我关于数学课预习的一些思考。关于是否需要预习的争论:语文课需要预习,这是毋庸质疑的;数学课是否需要预习,则有较大的争议。反方:(1)学生不预习课堂上经常有精彩之语,学生预习了课堂反而沉闷了,没有激情,只有少数几个人在跳,多数人做了陪衬。(2)部分学生对预习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尤其是中下等生,好学生会越学好,差生则学不会,跟不上全班学习的步伐,弄得不好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不是以增多学生的

    07-22
  • 在平淡的课堂中感受瞬间的精彩
    在平淡的课堂中感受瞬间的精彩

    今天,我在上分数、小数的混合运算一课时,让我也感受了瞬间的精彩。可以说,五年级的数学第四单元分数加法和减法的内容并不难,可要把这种计算课上的精彩却是有难度的。我一直在努力追求着,可能让自己上的满意的课还真的很少,感觉自己的课上的很平、有时有点闷,原因是学生都以为这个内容自己预习就能看懂,所以,没有必要化大力气、化更多的时间去探究,很少能让我进入状态上一堂出乎我预料的课。 上星期参加了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的考试,通过前段时间的学习,让我受到了很大的启示,明白了一堂好课要上的大气、灵气,要敢于摆脱教材的束缚、

    07-22